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也有网友读后评论称,看似无意义的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来,是严肃的事”。记者注意到,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认为,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在他看来,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行,“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
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编辑 | 孙志成(温馨提示:欢迎点击每经微信菜单栏“每经整点”栏目,掌握最新最热财经资讯,财经新闻整点报。)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胡天依、中国知网、微博网友评论等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也有网友读后评论称,看似无意义的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来,是严肃的事”。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认为,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在他看来,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行,“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澎湃新闻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澎湃新闻,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
大家好,这里是考研刺客联盟!今年由于疫情,职场人最羡慕的就是老师这个行业了吧!本来就有寒暑假,今年更是带薪连休了半年的假,不要太爽!而且在各个行业中,教师赚的虽然不多,但是也绝对不少,平时福利待遇也不错。所以这几年考教师编制的人越来越多,奈何狼多肉少!但是考取这几所学校的同学们就没有这个担心了,不仅毕业包分配有编制,上学的时候还包吃包住免学费!中国除了军校有这等待遇,还有六所师范大学,面向师范专业的本科生实行公费教育,这些学生的住宿费、学费全部由中央财政支付,每个月还能领到一定数额的生活费。学生毕业后就能成为拥有事业编的教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都是哪六所师范大学?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师范院校中的顶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国家“双一流”。二、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中国985/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大学。设有23个学院(部),78个本科专业,5个国家重点学科,学校自建校以来已经培养了大批人才,包括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为社会教育事业发出重大贡献。三、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一所985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实力上不逊色于北京师范大学,经过不断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综合实力在不断提升,设有4个学部,30个全日制学院,学科实力很强,有40%的学科为A级。四、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设雁塔和长安两个校区。作为“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单位核心成员,学院坚持“为西部服务,为在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努力办出教师教育特色。目前,学院在读学生3万余人,其中在职中小学教师占80%,来自西部的学员达70%左右。五、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有75个本科专业,国家重点学科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教育部年度项目近10年立项总数排名全国第一。六、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其由原教育部直属西南师范大学与原农业部直属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而成。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因绿化面积非常大,环境宜人,西南大学被称为“皇家园林”,学校的中心图书馆被称为亚洲第一大,特色专业有心理学,农学等。2019年,这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公费师范生8441人,比2018年增加2015人,这也是很多未来想从事教师行业的同学的机会。当然国家供你免费上学,也是有前提的,报考这6所师范大学之一,并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在入学前需要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6年以上。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履行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须交违约金并且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且在毕业前及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如果你有考研的意向,那考一个在职研究生也是不错的啊,教师这个行业还是很认可这个学历的
今天主要讲武汉的大学,开篇有一条新闻要说一下。那就是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的马小洁(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12月27日正式出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新闻)。先盘点一下武汉的大学。湖北省高校城市分布图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标红的都为学校办学驻地为武汉市的,也就是说湖北省包括公办、民办、独立学院在内的本科以上教育资源主要都集中在武汉。其中双一流高校7所(985高校2所,另外5所为211高校);军事院校有3所(海军工程大学、空军预警学院、火箭军指挥学院)。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大学。985/211/双一流大学(2所)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共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新闻传播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有7个学科别评估为A-档,分别为:物理学、生物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B+档,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数学、化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B档,外国语言文学、统计学、水利工程、中西医结合、护理学。B-档,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C+级,船舶与海洋工程。C级,口腔医学。武汉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法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共有11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工商管理。B+档,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生态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口腔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B档,政治学、社会学、考古学、统计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B-档,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护理学。C+档,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C档,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211/双一流大学(5所)武汉理工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材料科学与工程;共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共有6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应用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共有9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力学、矿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艺术学理论;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仪器科学与技术;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是:法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华中师范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政治学、中国史。有7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有6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统计学、公共管理;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世界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应用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美术学;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理论经济学、软件工程、音乐与舞蹈学;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级,分别为:新闻传播学、生态学、设计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应用经济学、法学;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理论经济学;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林经济管理;有1个学科评估为C档,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学科评估为C-档,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有8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有6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应用经济学、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控制科学与工程、设计学;有6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地理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物理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华中农业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是: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生物学;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有5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风景园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水产、公共管理;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农业工程;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生态学;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林学。各城市双一流高校数量排名(仅计2所以上,数量相同时比拼实力)1 北京33所 一流大学8所 一流学科25所2 上海14所 一流大学4所 一流学科10所3 南京12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10所4 成都8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6所5 武汉7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5所6 西安7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5所7 天津6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4所8 广州5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3所9 长沙4所 一流大学3所 一流学科1所10 哈滨4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3所11 青岛3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1所11 合肥3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2所12 杭州2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1所13 重庆2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1所14 长春2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1所15 大连2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1所16 沈阳2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1所武汉工科求学首选“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由华科的历史我们就知道,工科强势是因为原来华中理工的底子,医学突出是有同济医科大学的积淀,这就是为什么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能够进入A+档了。华科的王牌就是光学工程,具体应该是光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坐标@光谷,是武汉的一张名片,现在也是东湖高新区的简称。大家口中常说的光谷,是东湖高新区(或者叫东湖示范区、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湖开发区等)的品牌名称。光谷,主要集中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方向。光谷区内聚集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66名两院院士,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占据了武汉八成资源。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工科院校的强势代表,“华科系”产学研集群效应正在不断显现。武汉求学,学工科肯定首选“华科”,偏文或者管理的话,武汉大学很好的!关键就是这两所985的分数比较高,分数能不能够上去。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其教育资源的集中布局,应该算是国家战略,高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全国前列。当然,武汉为了吸纳人才落户,也是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人才流动,有进有出,才有经济发展,当然像光谷这样的对标深圳,对标硅谷的定位,肯定还是要吸纳更多外来高层次人才的。如果你的专业跟光谷的定位比较契合,武汉可以作为一个就业城市选择;如果你的成绩和专业与武汉的几所知名大学比较契合,到武汉求学,也是很好的!
陪女儿考研,她却先考上了三年前,周亚松为了鼓励自己的女儿,陪女儿一起考研,结果考上了位于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一名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第二年,女儿也考了进来。经过三年努力,周亚松如期毕业,毕业典礼上,校长还特意为她点赞。 紫牛新闻记者 陈勇没有上过大学 重返校园的梦一直藏在心里6月20日,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校长赵凌云在致辞中,特意为55岁的声乐专业硕士毕业生周亚松做了如下点评:“周亚松用亲身实践生动地展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证明了学习从来没有时间和年龄限制。”6月21日,在接受紫牛新闻采访时,周亚松心情特别好,时不时发出爽朗的大笑声。她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现在仍然难掩心中的激动,“当天听完校长的点评后,我站起来向全场致敬时,全场师生也为我热烈地鼓掌。” 周亚松表示,能得到校长的肯定,是她毕业当天收到的最好礼物。周亚松生于1964年,湖南常德人。她研究生专业是声乐。谈起为何会与音乐结缘,她说是受了爷爷的影响。遗憾的是,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周亚松没能继续升学。因为没上过大学,重返校园的梦一直藏在心里。后来参加工作后,周亚松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成人教育相继取得与音乐相关专业的专科、本科学历。周亚松还自学过多种乐器。在女儿四五岁时,她就先后送女儿去学习舞蹈、钢琴和声乐,女儿上课,她就在旁边跟着一起学。2013年,女儿大学毕业了,周亚松有了更多的时间。为了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她陆续参加了多场歌唱类的选秀比赛。“星光大道的海选参加过很多次,2014年辽宁卫视的‘民间好嗓子’我还进入广州赛区前十强。”周亚松介绍,地区的前十强已经是她的最好成绩了,没能走得更远。通过参加多场选秀节目,周亚松学到了很多,但她总结:“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还得要经过系统地学习。”鼓励女儿考研 没想到自己先考上了周亚松说,此后考研就成了她的理想,她将理想的种子深埋在心里,等着有一天悄悄地萌发。考研之前的周亚松在湖南当地是一名公务员,从事人事档案工作。对于自己的工作,她还是挺满意的,不过较之于音乐,她还是更喜欢后者。周亚松原本的想法是,等退休后再去考研,但2015年女儿的考研计划成了一个契机,让她的计划又往前推了一大步。周亚松的女儿本科专业是音乐学,毕业工作两年后,决定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我原来是想等退休后再考研,正好女儿考研,那我就想不如也一起考吧,也能借此鼓励她。”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最初是想考上海一所院校的在职研究生的,但后来有老师建议她,“既然女儿考华师大,那你也考吧。” 周亚松听后,觉得也有道理,“不用两边跑,还能跟女儿做同学”。虽说有了决定,但周亚松的心里并不踏实,“以前从没想过考全日制的,怕考不上。后来一想也就无所谓了,大不了今年考不上明年考,明年考不上后年考。”想通了之后的周亚松就开始了备考,她与女儿报考同一所学校同一门专业。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备考期间她和女儿就在大学旁租了一间“考研宿舍”,母女俩互相帮助,一起努力。但其中的困难还是让她措手不及。“专业课还好,因为本科时都有涉及。但英语是个大问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刚开始我只能死记单词,但效果并不好,经常是背了就忘,忘了再背。”周亚松介绍,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多亏了她女儿给她量身定做了一套学习方法。“她帮我买了适合我的复习资料,我就开始背范文,背了所有的范文后再反复做往年的真题。”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后,2016年年初,周亚松成功通过笔试。周亚松觉得自己运气挺好。“考试的时候,有的题就是蒙对的。”同时她觉得心态也很重要,“女儿可能比较紧张,我反而放松得很。”最终,周亚松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复试、面试,拿到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52岁开始读研 女儿成了自己的“学妹”周亚松一度把读研作为自己的理想,考上之后就办理了退休手续。“因为工龄达到了30年,我就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这样我就能心无旁骛地学习了。”在校期间,为了能在课业上有更快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认可,52岁的周亚松比别的同学要更加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周亚松笑称“曾也走了弯路”。“刚进校园的时候有强烈的求知欲,什么都想学,研一时,除了必修课之外,基本上我把所有的选修课都选了,带来的结果就是突然感觉一下子时间就不够用了。”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那时候除了吃饭,根本就没时间去做其它事情了。2017年,周亚松女儿第二次考研成功,成了妈妈的“学妹”。她还特意将自己曾经的经验分享给了女儿,告诉她选课的时候不能贪多,否则消化不了。总结过经验之后,周亚松第二年将时间安排得很好,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周亚松与女儿选择了相同的学校、相同的专业,甚至同住一栋宿舍楼,母女俩很快成了周围人关注的焦点。“有同学知道我跟女儿同时上研究生,都表示出惊讶和羡慕之情。”在周亚松的心里,她是幸福的。不过,在校期间,她们母女接触也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以同学相处,偶尔约约饭。”通过三年学习,周亚松最大的收获就是增长了知识面,“尤其专业上的唱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也拓宽了视野,看问题也更透彻了。”她阳光开朗,比90后更积极万老师是周亚松的辅导员,她在接受紫牛新闻采访时对自己的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万老师介绍,周亚松在学校表现得非常积极,跟90后的学生相比,反而更加积极。“每一次研究生的点名、活动,她都是很积极地参加,从来都没有缺过席,连我都觉得惊讶。”万老师赞扬说,周亚松年龄虽然比90后的学生大很多,但许多方面其实做得更到位。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周亚松也与大家相处得很好。“非常乐于助人,同学们遇到困难时也都愿意找她帮忙。她也很乐于帮助别人。性格非常开朗、阳光、热情、乐于助人,所以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松姐’。”万老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周亚松终身学习的态度特别值得学校的所有同学学习。“她对自己梦想的执着与追求,以及满怀激情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为整个学校的师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很励志。她的行为影响了很多同学。”同时,万老师认为周亚松在社会担当和责任感方面也做得很好。“当有媒体采访她时,虽然接受采访会耽误学习和生活,花费自己的精力,我也曾私下问过她,不会觉得烦吗?她觉得自己的经历比较励志,她就是要告诉所有的人,追逐自己的梦想是不应该受年龄的限制的,不管年龄多大,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可能性,她想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所有人,多传播正能量。”准备考博士,参加公益演出同学都是90后,导师也只比自己大几岁,还有的任课老师比她小很多,会有压力吗?当紫牛新闻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周亚松回答:“虽然年龄比较大,脸上已有沧桑感,但因为我心态年轻,其实并没有压力。加上我一直性格开朗,反而在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时,感觉自己更加年轻了。”52岁开始读研,周亚松周围也有人表示出不理解,还有人说,“这么大年龄了,还去读研不是闹笑话吗?”周亚松听了之后也是一笑了之,“我不是迷恋学历,而是崇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周亚松也向紫牛新闻记者坦言,“母女同校”的特殊情况也可能让女儿产生了微妙的心理负担,自己的“引人注目”不知不觉中可能也会为女儿带来压力,但女儿是会理解自己的。对于将来,周亚松说,有机会她还将继续深造,“准备去考博士,但至于是否考上并不在意,主要是享受一个过程。”她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事业,方式也有很多。以后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充实自己,不会放弃学习, 还会积极地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比如说参加公益演出。曾经的我们都会拥有自己的梦想,不知不觉间有些梦想会被弃之一旁,但周亚松说:只要有想法,就大胆地去做;只要有梦想,啥时候去实现都不会晚,与年龄无关。最佳深度报道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这几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的话题频繁上热搜,关于非全硕士求职“被歧视”的新闻也引发众多关注,尤其是让正在就读或是准备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学们忐忑不已……别担心!宗师君汇总了教育部近日对非全硕士的最新回应消息,并从全日制与非全硕士的区别、非全日制硕士可能遇到的问题、就读非全日制硕士的注意事项,这三个方面为大家深度解析!Part 1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有哪些区别?我们知道非全拿到的是双证,并且与全日制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在培养标准上也早就实现了同一对待。但在不少方面,仍有一些不同,跟着宗师君来看看有哪些主要区别。1. 招考方式脱产与非脱产学习,可以说是全日制与非全的一个明显区分。二者都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招生复试中非全与全日制实行统一划线,复试考试科目、命题全部按照全日制要求执行。2. 学费与奖助政策在学费上,非全要比全日制昂贵不少,有的甚至是高出 2~3 倍。而且非全日制一般不享受全日制的助学金、学业奖学和国家奖学金,包括校园贷款。但也有一些高校设立“非全日制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每学年评选。用于奖励学业成绩优异、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非全日制学生。比如比如浙大、华科、川大等高校,其中华科,一等奖学金奖励额度达到了8000元/年。3. 学制时长学制年限上,非全日制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 ,一般比全日制学习时间长半年到一年。一般高校规定的学习年限为 2~4 年。4. 住宿与档案接收问题大部分高校是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住宿的,所以需要非全学生自己租房。一般高校是不接受非全日制学生的人口档案、团组织关系等。5. 教学活动安排不同学校安排也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实行的是周末班。但也有高校允许非全日制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其中一种是利用节假日集中授课与网络导学相结合;另一种是在工作日跟随全日制正常授课学习,并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与实习实训。在选择导师上,如华中科技大学,非全日制专硕可以和全日制学生一同进行导师双选会,实行研究生导师负责制。6. 就业指导与推荐方面对于自主择业的非全日制专硕,大部分高校是按照可与全日制硕士生相同方式给与派遣证。并且可以统一参加学院所开展的职业规划与指导、实习宣讲等活动。7. 培养标准教育部早在 2016 年发布公告称,各培养单位须根据研究生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制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将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将纳入抽检范围。这意味着,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需要与全日制学生一样严格要求。论文作为体现研究生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凭证,可不是随便就能应付的了的。尤其是近年来学术造假问题频发,论文的审查越发严格。非全研究生也必须实打实的做学术做研究,而不再是人们以为的“蒙混过关”。Part 2 非全日制研究生会遇到哪些问题?随着我国教育部大力推动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在职人士也开始考虑报考非全日制硕士,来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但是社会上对非全日制的硕士却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声音:一方面,社会上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存在质疑,非全研究生的就业难、落户难。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又大力扩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甚至取消了一些专业的全日制招生,改为非全日制招生。二者之间形成了“十分尴尬”的场景。首先不少高校持续扩招非全日制生源,这好像在传达非全正在变好的讯号。中国人民大学2021级全日制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心理学专硕改为非全日制招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直接取消全日制,会计专硕的所有方向都变为非全日制······除此之外还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长安大学等都对非全日制的招生进行了调整。这些也给报考非全的考生更多择校机会,而且不少都是 985 名校。这样看来,非全似乎并没有那么糟糕。但是非全研究生求职遇冷、考公被拒、落户困难等问题也在频繁出现。关于“非全”的热议一直在持续,这也给不少非全在在读研究生和毕业生形成了“学历焦虑”。这种焦虑也正源于社会上的不认可与全日制学生的压力等。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国企等等一些就业岗位并没有跟上教育部和高校的“节奏”,依旧存在对非全的“质疑”与“抗拒”。在公务员报考和教师招聘中,更是会附注上“不包括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字样。对此,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正式回应非全求职遇冷的消息: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五部门的通知中已明确“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听到有关部门的“官宣”消息,你是否吃下一粒定心丸?不过宗师君还是总结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同情况的适考人群,大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和情况去选择是否要就读。Part 3 非全日制研究生会遇到哪些挑战?1. 经济压力尽管高校有一些补贴政策,但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租房、生活费和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还是十分大的。我们可以试算一下,以华科新传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为例,一年的学费是3万,租房费用以比较便宜的合租宿舍算一个月也大概需要1000元,再加上生活费医疗费等各种费用,两年下来至少也得要十几万的费用。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要认真衡量一下。2. 时间与精力成本的压力研究生期间各种科研与论文任务十分繁重,对于边工作边读研的同学来讲,必然是十分的辛苦。而且在同一标准的培养要求下,毕业论文的审查力度也更加严格,在时间与精力上能否承受的住,也是一大问题。3. 就业与求职的压力尽管高校与教育部都一再强调要对非全日制一视同仁,保护非全的就业机会。但社会上仍有不少体制内单位或部分企业的认知较为局限,目前仍还对非全抱质疑态度。所以对于选择非全的考生们而言,要尽早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尤其是应届生们,是考体制单位还是其他就业、读研期间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目标院校是否提供校招机会、以及攻读领域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接受度是多少等问题,都需要提前认真考虑。而且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奖助政策、学费住宿、户口档案能否迁入、是否有派遣证、能否参加校招等方面,也有不少差别,需要同学们以目标院校的官网信息为准。不过,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尽管在学历认可度上非全一直备受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全就没有选择的价值。不同类型的考生需求也不相同,需要分情况探讨。Part 4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适考人群与须知1. 想考公考编等体制单位最近非全毕业研究生在报考公务员、国企遇到的问题也闹得沸沸扬扬。如果你是只是想获得一个研究生学历,最后仍选择考公务员或考教编的。就一定要认真看好招聘单位的要求,如果单位明确声明拒绝非全研究生的话,那么报考非全对你来说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2. 仅仅只是想提升学历的工作党获得一份好的学历,从而在工作或求职中更具竞争力,这是不少考生的出发点。对于已经工作的考生而言,没有足够的复习时间和知识储备,很难竞争得过应届考生,而这时非全就成了性价比高的选择。尤其是现在不少 985 名校大力扩招非全日制生源,分数线相对低、招收人数多,对于工作党而言备考难度大大降低。3. 想圆梦名校情结的考生们除了工作党外,一战失利、又不愿二战的同学,选择第一梯队的985高校非全也是不错的选择。名校的红利还是存在的。985高校的无论是教学资源、科研资源还是校招资源,都是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校招中,好的学校,就业单位会积极跑到学校开招聘会、宣讲、主动要人、发布就业信息等。只要能力突出,非全日制研究生也能比全日制拿到更好的 offer 。之前就有网友在知乎分享,武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拿到京东算法的高薪 offer ,这种个例也并不在少数。4. 倾向于边读研边工作的同学如果你没有考体制单位的打算,就业意愿也比较广泛的话,那么非全灵活的学习方式或许更适合你。尤其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找到一份与专业匹配度高的工作,边工作边读研的可操作性会更强。而且在进行论文或科研项目时,你的工作内容也完全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样本。并且有不少互联网企业,如网易、阿里、百度、腾讯等,在进行校招或社招时并不区分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其实,早在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纳入统考之初,教育部就规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由于大部分招生单位对于非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都还在摸索中,加上社会对在职研究生的以往的“刻板印象”,依然有很多企业和单位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不如全日制。不过随着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逐渐成熟,招生单位也在逐渐提高对非全日制的认可,在招聘过程中放宽相应要求。因此,同学们可以放心未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会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非全研究生的含金量也将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管理类硕士。最后,宗师君也提醒同学们要合理定位,规避盲目跟风的行为,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需求、职业规划再理性选择考研选择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本篇原创文章由百家号“宗师考研”发布,持续更新考研及大学生主题的干货文章与上岸经验贴,敬请关注!
导读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受到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态度端正,怪题也能成经典。而网友看后却吵翻了......研究“屁”的硕士论文又火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对此,你怎么看?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毕业后能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福利待遇好,薪资待遇高,还可以像上学时一样,一年有三个月的休息,这想必是很多人都想要的。疫情当下,很多毕业生都开始选择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教师资格等考试,考编制的难度很多都是几千人争一个岗位。但是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直接在岗在编进入到体制内。他们是怎么做到了,我们来盘点一些,毕业就在岗在编的升学通道。01【公费师范生】公费师范生是什么?公费师范生是我们国家为培养致力于教师行业的人才,所推出的高考升学当中的定向培养方式公费师范生的优势?1 公费师范生方向的学生在学校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免学费,免住宿费,每月补助生活费600元/月。2 教育部直属六大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实行双选政策,生源所在地中小学(小、初、高、职高)名单(不限农村,也包括城镇中小学)可供免费师范生选择,然后进行互选,不再强制分配到中西部地区农村等中小学。3 公费师范生到校后,不再考编,入岗即入编。公费师范生劣势?必须在岗服务6年,期间不能进行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试,但是可以考在职研究生。公费师范生有哪些院校?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最高师范学府,也是教育部直属的六大公费师范生高校之一,北京师范大培养的公费师范生人才是各大中小学争相追捧的对象,但是在每个省招的公费师范生计划是不同的,分数也不同。目前形势来看,公费师范生的某些专业分数要高于普通专业分数。2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唯一两所985师范高校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位置极具优势,华东师范大学培养公费师范生的力度也非常大,有些省份即在国家专项中招,又在普通文理提前招生。以下是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山东公费师范招生分数,可以看出这些专业分数并没有比普通专业低多少。3 东北师范大学位于吉林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也是教育部直属的六大公费师范院校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形势以及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很高的认可。东北师范大学的双一流学科也成为很多学生选择的热点,分别是以下这些,想要读这些方向公费师范的孩子可以优先考虑东北师范大学。4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湖北的华中师范大学,好像被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这些学校给掩盖了,武汉高校很多,很多人可能选择理工类,财经类,导致华中师范反而不香了,但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培养对很多未来想进入编制的同学,机会一定不要错过。双一流学科:政治,中国语言文学。5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是中西部地区认可度极高的师范类高校,位于陕西省会西安,文化氛围及其浓厚的城市,陕西师范大学在东部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的热度并不高,因为中国区位分布的原因,东南部地区家长更倾向留在东南地区。学校双一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所以师范类高校对偏文科的学生非常友好。6 西南大学西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六大免费师范生之一的高校,很多人并不理解,西南大学是由西南师范和西南农学院合并而来,所以它的免费师范培养力度也很强势,有很多免费师范生直接在重庆当地的高中或初中就职。我们国家的杂交水稻之父就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合并到了现在的西南大学。7 其他针对本省开展公费师范招生的院校未来想进入本省体制内做老师的学生,如果分数层次不高,可以重点考虑本省师范高校,很多师范高校针对本省开展有公费师范生的招生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等,以及各省的师范学院,如江苏的淮阴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都开展有乡村教师培养计划,如河南的信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等开展有全科教师培养计划,主要针对小学教育。02【 免费医学生】国家免费医学生只招收全省农村户籍考生,要求毕业后志愿在定向乡镇卫生院工作6年以上。国家免费医学生在校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各省的医科大学及医学院主要针对本省开展的免费医学培养方式,分数不高,想当医生的考生一定多多关注。【喜欢我的内容,记得点赞,评论,收藏,分享】我是高考升学排雷砖家,记得关注我,更多原创内容逐步更新
深圳一高中教师招聘录取清一色“清北生”引发热议后,武汉一所中学近日也公布了一份同样亮眼的教师拟聘名单。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截图11月18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公布了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取名单。9位拟录取者中,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6人是顶尖大学博士,其余3人也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士。 此前发布的《2020年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招聘公告》显示,此次教师和教育管理科研人员的招聘需求为37人。所有的岗位均要求应届毕业生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重点本科。对于在职教师求职者,学校同样要求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重点本科,且在中学有五年及以上的任教经历,并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华中师大一附中学校办公室教师招聘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于11月7日在官网上发布了教师招聘启事,这9名考生是从第一轮(清华北大和世界高水平大学专场)中脱颖而出的,这一轮考试共有17名来自清华、北大和其他国内外顶级名校的优秀学子参加。目前学校的教师招聘报名还没有截止,12月份还将组织一次更大规模的考试。上述负责人表示,首批拟录用的老师,都经过了心理测试、说课和综合面试环节,学校在名校背景之外也更看中应聘者的综合表现,“我们需要有过硬本领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一起加入,共同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 至于这批出身名校新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该负责人称,学校目前还在进行讨论研究,可以透露的是,学校会努力给新教师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并全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以住宿为例,每位新教师都能入住学校提供的教师公寓,保障教师生活上的便利性。记者了解到,近两年的校园招聘季,华中师大一附中都会前往清华、北大等高校举行专场招聘会,今年的引才形势也非常好,很多高端人才都向学校投来了简历。这两年已经有多名清北毕业的硕(博)士加入学校的教师队伍,学校还考虑未来为这批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建立名师工作室。“他们的基础比较好,眼界也很宽广,工作能力和教学成绩也得到了学校上下一致的肯定,日后的职业发展一定也会非常顺畅。”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是名校光环,华中师大一附中现任教师队伍里,拥有博士学历的达10人。上述学校教师招聘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相比,这些综合性大学的硕(博)士可以在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更好地拓展学生视野,他们也有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这也为孩子们打开了新的世界。资料显示,华中师大一附中创办于1950年9月,是湖北省首批示范高中,该校在1962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唯一命名的“窗口学校”。(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