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在职读研日益普遍,在众多报考在职研究生的人员中,很大一部分并不了解在职研究生报考细节,例如,在职研究生有面试吗?一种不需要面试,一种需要面试,这是两种不同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不需要面试——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申硕(单证在职研究生)不需要参加考试就可以进行研修学习。一般只要大学本科毕业既可以参加课程学习,不用考试,也不用面试。课程学习结束,修满学分,既可以获得结业证书,这是在职人员进行了专业系统理论学习并完成毕业的标志,很多企业内部也会认可这个证书。五月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1、本科、学士学位满3年;2、本科无学位的学生可直接报名课程学习,但想要申硕需满足本科、学士学位满3年的条件。需要面试——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是自从研究生教育改革后才出现的,2016年取消十月联考,与统招研究生合并招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需要参加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其中初试笔试,复试涉及到面试。面试一般会考察考生的专业能力、口语水平、临场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1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满足下列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2、已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人员;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4、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报考专业学位的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的考生,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历;2、高职高专毕业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历,且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专业硕士在职研究生分为初试和复试,经过了初试的考验,可能有很多的考生会认为复试的难度也会非常大。那么复试的难度究竟有多大呢?在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在职研究生fushi复试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两者的考试内容都是由所报院校独自命题的。一、笔试笔试就是正常的专业知识的考查,采用的也是试卷,不过难度要比初试的小了很多。如果各位考生连难度很大的初试同通过了,那么对难度小很多的复试笔试也不需要有太多的惧怕。二、复试复试的两个考核项中,面试相对来说要更重要一些,因为像专业理论这些东西在初试的适合就筛选过了,所以各个院校在复试的时候就要更重视面试的结果了。面试主要就是对考生的沟通能力、仪容仪表、应变能力以及个人素养等等的考查,想要顺利通过是没那么轻松的。1、沟通能力面试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有英语口语的考核的,如果口语的表达不是很好,那么在这一项的得分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说,考生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2、应变能力这个主要就是要求考生在考官提出问题之后能够准确、快速的回答上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速度可以慢一点,但是准确度一定要高。如果只关注速度,而回答的内容不尽人意也是不行的。3、仪容仪表和个人素养学校主要还是要考查一下考生的人品的,如果只是有才华,而人品素质不过关,那么也有可能被刷下去的。所以考生在面试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如今报考在职研究生是越来越火了,很多在职人士都想通过这种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而专业硕士复试中的面试环节也是通过复试的一个重要关卡,很多考生对面试都是很担心的,其实面试是有一些技巧的,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一下在职研究生面试技巧。在职研究生网在职研究生面试技巧:1、考生的自我介绍考官对于学员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于自我介绍,在介绍而定时候,学员要尽力压制心中的紧张,并且要保持微笑,要表现出自信的状态,这样才可以突显自己的优势,如报考的工商管理专业,就要详细的讲解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2、自己对于专业的认识和职业规划考生应该对自己报考的专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还要对报考专业的就业前景有资质的一些想法,同时在面试的时候,考生也要详细的讲解一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显现出考生对专业度,这样可以让人更加信服。3、注意细节细节往往是成败的关机,同时细节也能体现出自己的不足,并且在面试的时候,要有礼貌,如进门时一定要敲门,并且也要报手机调成静音。而且要很有礼貌的与考官打招呼,同时这些表现也会为自己的面试增加砝码。
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受歧视的话题再次被推上热点。在南昌市发布的人才政策中,各种落户补贴、奖励等都只针对“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不在此列。而在海南中学,某位非全日制研究生虽然在笔试和面试中获得第一,但是因为不是“全日制”而被淘汰。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歧视的话题已成为老生常谈。那么,用人单位凭什么理直气壮地把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呢?这可能源于把“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以前的“在职研究生”了。传统意义上的“在职研究生”是指2016年以前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他们需要参加的考试是每年十月份举行的在职研究生招生考试,也就是“十月联考”。这个联考的难度是大大低于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的。在职研究生毕业之后只有硕士学位证,没有硕士毕业证,即没有硕士学历。从2016年开始,国家把“在职研究生”考试并入了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招生计划由教育部统一管理,并入每个学校的研究生招生当中,毕业以后可获得硕士学位证和硕士学历证两个证。“在职研究生”改名为“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起,在同一个时间里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学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同并且坚持统一标准,确保同等质量,最后他们都要通过各门考试和严格的论文答辩才能获得学历和学位。这个过程下来,“非全日制研究生”一点也不比“全日制研究生”轻松。跟以往的“在职研究生”的宽进宽出是有本质区别的,学生的培养质量有很大提高。但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区别的。首先在参加国家规定的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时候,虽然国家线是一样的,但招生学校的复试线则往往是非全日制的比全日制的要低2-10分左右。另外全日制研究生是脱产学习的,排课时间是正常的工作时间,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不脱产学习的,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上课时间大多安排在周末或是假期。还有,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比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高很多。虽然“非全日制研究生”更多的是面对已经参加工作想要提升学历的社会在职人士而来,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应届毕业生,他们因为全日制研究生竞争太激烈而转向进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读的,毕竟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学费的高昂,入学分数要比全日制研究生少一些的,然后又可以获得学历和学位的提升。原来的在职研究生一直被诟病,因为入学考试明显比全日制研究生难度低很多,毕业也更容易,甚至个别学校出现给钱就能拿学位的现象,所以在职研究生被认为有很大的水分,在许多企业或单位的得到的认可度不高。现在国家把在职研究生更名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给予和全日制研究生同样的入学难度和毕业难度,加大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同时颁发学历证和学位证,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有保证的。从2016年至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已经进行了四年多,但是目前来看,让社会认可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要改变在职研究生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坏印象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希望能有更多的单位和企业了解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政策,不再出现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歧视的现象。
在职研究生有一种可以研究生学历和学位的方式,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够获得双证是不是考试难度很高呢?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试难度相对于其他在职研究生方式来说的确不小。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入学难度较高,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参加全国统考和院校复试。全国统考难度: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一同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科目比其他两种方式多,主要考外语、政治、2门专业课,满分是500分。2016年到2018年国家线分数一般是在250分-350分左右,每类专业的分数线浮动是在5-10分左右。从国家线来说,考生的准确率要达到50%-70%左右才有可能通过国家线。复试难度:2018年考研人数是238万,2019年考研人数是290万,按照每年的报考人数增加的形式的来看,人数增多但是录取名额和比例并有太大的浮动。考生通过了国家线还要通过院校复试线,但是,学校的录取名额是固定的,复试线是各校不同的。报考人数增多,当然复试分数线也会随之提升,所以整体的复试线难度也就增加了。按照往年的录取比率来说在30%左右,也就是说,2018年的考研录取比例来算,也就是有70万左右考生被录取,将有160多万的考生被淘汰。2019年录取的人数预计在87万左右淘汰人数在210万左右。所以,不论是全国统考和院校复试,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试难度都不低,想要被录取需要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
近日,多地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人准备复试,忧愁的人另作打算。那么,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在职研究生需要复试吗?其实,复试是相对初试而言的,只有入学需要参加统考的在职研究生报考类型才涉及复试。对于免试入学的同等学力申硕来说,只要满足大学本科毕业就可以报名大部分专业课程学习,并不存在入学考试,自然也就不存在复试一说。报名同等学力课程学习的在职人员,可以在周末到校学习,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在工作之余重返校园,充盈自己,完善自己。同等学力申硕学习需要经过符合报名条件—提交资料——审核入学等流程。1对于打算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在职人员来说,需要和统招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考研”。考研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为笔试,是对专业课和公共课的知识点进行考察;复试则注重理解,还会涉及英语口语、人际交流等方面的考察。只有同时经过初试、复试的成绩优异者才能获得入学资格。在职人员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也需要参加初试-复试-凭录取通知书入学等流程。综上来看,同等学力申硕不需要复试,非全日制专业硕士需要复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对于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大,无论选择哪种报考方式,报读在职研究生都成为了职场人士的共同选择之一。
在职研究生是在职人员一边在职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攻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在职研究生是否用复试与其报考方式有关。目前,在职人员普遍涉及到的多为同等学力和专业硕士。同等学力申硕是先学后考的学习方式。大专毕业的职场人士可以先到学校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完善知识结构。然后符合申硕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同等学力统考。统考合格,提交论文并答辩通过后,即可向院校申请授予硕士学位。同等学力申硕入学门槛相对宽松,不用参加任何考试,自然也就不存在复试一说。1需要复试的在职研究生就读方式是专业硕士。参加复试前,考生需要参加入学考试,成绩达到国家线和院校线后,才有资格参加复试。复试由院校自行组织,考试科目、分数线也由院校决定。初试、复试两轮成绩优异者,胜出获得录取通知书。以专业硕士报名,其报考难度主要在于入学考试上。该考试相较同等学力申硕统考难度要大的多。而且是先考后学,考生不能到学校进行学习积累,在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中,考生需要面对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同等学力申硕不仅不用复试,根本免试入学;专业硕士需要复试,报考之前,大家一定要知晓。
文丨在职研老师2020年研究生考试的初试已经接近尾声,距离复试也就又近了一步。对于研究生的复试流程你现在弄清楚了吗?要知道不同招生单位,其复试流程也有所差异。其中面试就是其中之一。面试极大的考验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与老师面对面沟通交流,考察的除了知识储备量之外还有临场应变能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场上临时发挥,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以不变应万变。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复试中,考官最常问的10个面试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你为什么要报考XX学校,以及这个方向?这个问题主要是想知道你对XX学校及报考方向的了解,在回答过程中可以说一下想要报考XX学校的理由,并且一定要体现出你对这所学校和专业的热爱。除此之外,还可以说说该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学优势等等。尽量多说一下学校的优点。2、你对目标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什么了解?谈谈你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你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以及这个专业有哪些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回答。在回答过程中最好是有同类的对比,这样能体现出你多这个专业的认知更加深刻。3、认为自己本科专业和现在所考的专业有什么互补性或者借鉴性?这是很多导师都会问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你之前学习的专业和这个专业可以相辅相成,那你就可以结合之前学的专业把自己为什么跨考这个专业,你对这个专业的认知,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等等进行阐述就可以了。4、你都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个问题照实回答即可,但是要特别注意不可以说自己喜欢看网络小说、打游戏一类的,要回答的有正能量,例如喜欢看一些相关专业的名人著作,喜欢运动等等。5、大学本科你最喜欢哪一门课?当考官问到这个问题时,你要注意了,在回答时一定要说自己熟悉的专业,因为这时的考官经常会深挖你对所说专业的了解。因此,千万不要说自己不熟悉的专业,给自己挖坑。6、你的业余时间都是怎样安排的?这个问题和兴趣爱好一样,只需如实回答即可。至于注意事项也是一样要回答的有正能量。7、大学看过哪些书?专业书和课外书?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说一些你读过的相关专业名人著作即可,一定是自己读过知道内容的,不然导师要是深挖,你回答不上来会拉低评分的,并且回答过程中导师问到的问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别不懂装懂,导师最反感这样的学员了。8、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优点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回答就好,但是不要过于浮夸,适当的说几点就好,例如:有耐心、细心等,缺点可以提自己专业某方面有所欠缺,希望在读研过程中有所提高。总而言之就是优点不能说得太满,缺点也不能讲得太明显。9、对自己报考领域的最新动态有所了解这个就需要看你平时对于行业热点的关注了,只要你平时关注了,在回答时说出几条就可以,这个问题导师一般不会问得太细。10、未来几年你有什么规划?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经典问题,无论在什么行业,只要有面试,一般都会有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你可以结合实际,把你对未来的想法讲解一下,例如:入学后你打算怎么学习、想要达到什么高度、做出什么成绩等等。总体来说还是根据自己情况出发谈学习、谈生活、谈未来,其实无论你说多少导师最关心的还是你想怎么实现自己的规划。
写在高考日,有人没能上高中,也大把高中没好好学的,后来想去弥补。中国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你可以事后纠正的,不仅仅是房产错过了买入点,高考等等其他方面,大多也如此。因为社会有很多客观规律和限制条件,这是你一开始觉察不到的。它不但强调出生,还步步设限,稍不留神你就来不及回头了。这就是在中国“选择”远大于“努力”的原因,也是我作为过来人用文章事先分享干货的出发点,对年轻人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有人大学是混的,没学好,就想进入社会后再去学,这其中学历就是一个明证,你得双倍数倍付出,甚至永远也达不到当初好好努力学习的效果。本来就是泼出去的牛奶,这叫覆水难收,但书本知识告诉我们是可以重来的。也有穷人家的孩子,还当做自己是天之骄子,毕业几年后都没做过正经的工作,不是这里打个临工,就是那里学做甜品,要么换个城市做几个月义工,甚至去远方旅游一下。你现在都毕业4年了,还没职业定向定位,都没有固定的行业,还说要“转行”,还在强调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要民主?然后说自己迷茫,问我怎么办......神仙也不能帮助TA了,接下来至少十年的弯路。再后来,毕业五年了,发现当初的想法错了,“我不考研,先就业进入社会锻炼下!”这句话打脸了,好职位都要硕士,部门提升了另一个研究生同事,自己外部求职无解,于是就要读在职硕士来弥补。因为缺少硕士文凭,所以恶狠狠的,要一下子读俩在职硕士,一个工程类的,一个MBA。这跟穷怕了一样,越穷越想钱;越没房子,越想一口气买两套。这里劝你,别想太多,先拿到一个再说。好的,接下来开始硕士报名了,“要么不报,要报就报名牌大学!”这想法是不错,名牌大学的在职硕士,比如复旦MBA,竞争多么激烈,能胜出不?即使不是名牌,学校也都是要找个社会知名人士帮你写推荐信,也就是有了推荐人,才能报名在职硕士。这才是第一步,后面各种卡口,推荐信、面试、巨额学费等等,还仅仅是个开始。我身边太多读在职硕士的人,包括MBA在内,我知道他们的结果,拿到没拿到证书,后来事业怎么样了。但是,将这些告诉目前兴致勃勃要报名的人,他们听不进去,他们会继续去研究各种在职硕士的选项。名牌怕报不了名,联考的怕考不过,外国的怕教育部不认可,EMBA怕钱袋不鼓......总之,拼了命也要报一个!我这里不是让大家认命,我只告诉你,泼出去的牛奶想收回来,绝不容易,年轮是一圈一圈日积月累围起来的,不可一蹴而就。更重要的是,这世间并没有后悔药,很多人都误认为“我接下来痛改前非、发愤图强”,就能“洗心革面”。那是成语,又不是现实。还有不少中年男性,都45岁了,来找我,说自己月薪才四五千,孩子开销大,副业为0,老婆抱怨自己赚不到钱,也“没用”。现在他来问我如何解决当下困难,愿意付费咨询。这种情况,你大局已定,木已成舟,想中年发迹谈何容易?你别说几百几千,你就是给我几万,我也难以帮你力挽狂澜。类似的,35岁的宝妈刚生完二娃,都几年不工作了,也来咨询,说自己曾经做过主管/经理的,月薪1万5,现在只要能找到接近1万5的工作就行,目前自己也在“考虑”“准备”报名“在职硕士”。当然,其他想避免中年危机的人,想读个MBA的,就更多了。与“在职硕士”相关的培训班,早就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鱼龙混杂,刚开始智商税还是要交的,这是进任何坑的第一步。当然,以上也不都是无解,不必那么悲观。但你一定要对“在职硕士”做下调查和研究。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告诉你,看了后你别太受打击:最近几年我身边报名了MBA等在职硕士的人,他们大多数是没有拿到硕士证书的。问他们读在职硕士的感想,总体来说就一句话:“拿钱买罪受!”很多流程来阻碍你最终顺利毕业,本身这在职硕士就是个“宽进严出”的过程。从时间限制、基础考试、论文选题、字数限制、查重引用、导师签字、盲审阶段、实习报告、游学经历等等各种步骤和要求,去审核你,就是这么难。这个流程中,你的导师能完全做主的也就那一两个,并且导师还会安排好几个“助教”,在你跟他之间去把你的关,又是一个跨不过的流程。助教又不是在编教授,可以直接问你要钱,你别傻到不懂。你可能会以为,自己能跟你的导师成为朋友?实际上,你能跟TA直接沟通的可能性都很低,除了一开始的几节课,根本就不会见你。以上种种,还没全说,你想想看,你2018年去报名,等你2023年前能毕业的概率,能有20%就不错了。这里的信息不对称就是,还没报名的人都认为自己100%能毕业。你说,这大学为何这么“不守信用”,层层为难人,就为了让报了名的人不能毕业?简单,跟你一样,那些25岁到50岁的职场人士,都想拿个硕士“改写人生”,所以这在职硕士报考的人数,就越来越多。“XX大学”2008那年有1000人报名,该校当年发放了800张硕士证书,这就是80%的毕业率。当下2018年,竞争多么激烈,今年有8000人报考这大学的在职硕士,教育部给这个学校发证书的名额,不可能暴增8倍,顶多从800增长到1600张证书,上面还要搞关系才拿到这个数字,这也才是20%的毕业率。当然,中国的事都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曲线救国的,比方100人中有50人终于获取到了报名资格,最终有5人成功了。这就是各行各业各种事情的事实,不仅仅是个在职硕士。你做生意,去办各种环保证、教育证、卫生证、消防证,等等,也类似,只是你一直上学和上班,你不知道而已。到了这里,你就会明白,当你考驾照的时候,十有八九是要被教练骂的,骂你都是轻的。为何读MBA等在职硕士,就是“拿钱买罪受”?因为,一,工作后考研,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身体比较受罪,二,最终很有可能白费劲了,拿不到证书,心受罪。告诉你,不仅仅MBA是坑,其实人生到处都是坑,你不在这个小坑里,很有可能你已经深处另一个大坑中,只是你还不知道而已。这就是社会,你心别受伤,且行且珍惜。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 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 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