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她是美学博士,中文系才女,书法出众,国画一流,名字叫何薇张琳

她是美学博士,中文系才女,书法出众,国画一流,名字叫何薇

在书坛中,有这样一个女书法家,她是美学博士,她不仅在书画创作中取得耀眼的成就,而且在书画理论研究中也是成就斐然,她被人们称之为是“情商高、学历高、书画水平”“三高”的人才,她的名字叫何薇。何薇 ,女,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高等教育书法研究会理事、西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她199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系统学习了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等专业课程,200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她又考入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就读于艺术学专业艺术史论方向,研习了中国美术史、绘画思想史、书法思想史、古代书画遗迹研究。硕士毕业后,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专业研究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何薇在2012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进行艺术交流并举办画展。2012年、2013年、2016年、2018年受邀参加中央数字书画频道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大美之春文艺联欢会”等各种活动。何薇的母亲是一位画家,从小她在家庭文化艺术的熏陶下,使她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上了书画艺术,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她就把书画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她天生聪慧,又能勤奋刻苦学习书画图艺术,经过近30年的磨砺,在书画艺术追求上能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使她一个80后,在书画艺术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何薇学习书法的路子很宽广,走的是一条传统正宗的书画之路,她临遍了古代名家诸帖,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她善多体。从她的魏体、行书和篆书来看,她取其历代大家所长及近代诸贤笔墨精髓,博观约取、思古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色。她的楷书根底于传统,有欧体的味道,笔画间能看到欧体的挺拔险峻,绳墨与法度;形成了俊朗雅逸的书法风味,点画遒劲,棱角分明,方圆兼施,方笔居多,她的书法处处可见技巧和美学的完美之结合,这是与她书画创作与理论相结合的智慧和结晶。在绘画艺术上,何薇更能够发挥书法的技巧,书画书画,原本两者就是相通的,书为画,画为书,由于她有书法线条质量的奠基,在她的绘画中能够点滴笔墨,氤氲四溢,她的国画出神入化就在情理之中了。何薇不仅在书画创作中取得了令人赞赏的成就,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在书法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她先后她撰写了《中国书法思想史》、《中国历代五体书法精品赏析》等学术著作,编写了《大学书法》教材两部,并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许多相关学术论文。并主持参与了与艺术学相关的数项研究课题。在当代的女书法家中,像她这样在书画理论上也取得如此成就的是少见的。何薇不愧为中文系才女,更不愧为是书法班科出身,她的书法既有古风味道,又有自身特色,这就是入古出新,说到底,她的书法雅俗共赏,无论是书法内行还是外行,看了她的书法都说美,书法有种美,叫大众化,大众之美,何薇的书法是有这种驾驭能力的。

钞票飞

重点解读!美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有哪些?

学好美学专业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很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偶尔会感到专业能力的不足,便有了考研的想法。目前,就有美学在职研究生可以报考,以便学员能够进修本门专业,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报考美学在职研究生之前,很多人员对于本专业的报考方式存在疑问。其实,美学专业的报考方式为同等学力,这种方式因免试就读,报考难度小,深受报考人员欢迎。那么,下文就详细解读美学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报考方式为同等学力本门专业的报考方式现为同等学力,通过这种方式报考美学在职研究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的知识理论,还可以申请硕士学位,这对于报考人员的帮助较大。本门专业要求学员大专学历可以就读课程班,本科有学位则可以申硕。申请硕士学位的流程学员具有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就可以参加硕士学位的申请。学员首先要在学位网报名,报名时间在3月份。等待报名审核成功后,学员就可在5月份到指定地点参加申硕考试,考试难度不大,考试科目有学科综合水平、外语水平。本场考试通过后,并通过专业论文答辩,就可以获得美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证书。学员可以参考上文,并了解美学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为同等学力。这种报考方式是不需要学员参加入学考试的,之后参加结业考试、申硕考试难度都不算大,所以学员可以放心报考。

何也

美学博士转行成为花艺师:当花艺成为一种时尚

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Yet I tell you that not even Solomon in all his splendor was dressed like one of these.-Mat 6:29——————撰文 | Erin 海上的以琳图片 | Internet当花艺成为一种时尚,每一天的日子里,都能花香四溢。Author bio:Lisa Cooper is a Sydney-based artist and florist with a Doctorate of Philosophy in Fine Art from the College of Fine Art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Cooper's work with flowers through her commercial flower business DOCTOR COOPER STUDIO spans major flower installations to hand-delivered flower gestures. Lisa's clients include Club 21, Manuscript, Westfield, Toni Maticevksi, Tiffany & Co. Deutsche Bank, The Australian Ballet,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 and the Sydney Theatre Company.Dr Lisa Cooper,是一位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美学博士。现在,她是花艺师,也是 Carriageworks 的常驻艺术家。艺术、设计最忌千人一面。植物有植物的千姿百态,她们的存在,是美在自然中的注释。她们有生命,有情绪,当人们将她们采摘下来之后,她们的生命依然在延续,哪怕最后枯萎、归入尘土,依然存留美的痕迹。不管花朵被怎样摆放,都是美的,美来自她们本身。衡量花艺师作品的,并不完全是花艺造型的美观度,而是最终呈现出的感染力:一种直抵人心的感觉。好的作品,会让人感到扎心。Lisa Cooper 为花痴狂,并对花艺有着独特的解读。她的每一项作品,未必色彩斑斓,但一定充满大色块的视觉冲击感,这是一种丰富又简约的存在感。饱满的花型,有着冲破规则的强烈渴望,恣肆的形态让整个作品更具张力,凝聚成一股倔强的美感。「优美」,已不足以形容 Lisa Cooper 的花艺作品。若仔细观赏,不难发现她那色彩厚重的作品里,有着戏剧性的重重矛盾,强与弱的张弛,鲜花、水果和蔬菜的混搭… 但这些在花艺师的手中,被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透过 Lisa Cooper 的花艺,似乎能够窥见梵高的作品意象——对生命的强烈渴求,以及在生活中的各种挣扎。花艺师本人曾袒露过:「父亲的去世对我的打击非常非常沉重,像每一个遭遇到这样的悲伤的人一样,我在寻找新生的祝福。这样,我找到了鲜花,是她们让我觉得好起来。」人与艺术,是相互寻找,相互配合的过程,而形成个人艺术风格的脉络,一定有迹可循。有人说,如果你喜欢花,你会忍不住将其采摘,可如果你爱花,你会不忍心采摘,而是悉心浇灌,将其呵护。这或许是「喜欢」和「爱」的区别。然而将花采摘,并通过花艺的手法,释放她们的艺术性,使人心感染到自然与艺术的力量。没有浓烈的劝慰,甚至无需浓烈的花香,在润物细无声的美感中,心灵自然而然地过滤掉层层忧郁,随着花姿,翩然起舞。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爱」。——————Love never ends.

当是时也

美丽哲学对话厦门大学博士:整体美学规划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美

目前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美容整形的时代。但面对琳琅满目的美容机构和纷繁复杂的产品,很多时候都让人无从选择。而在云南,有这样一家机构,全国首创了“整体美学规划”理念,主张打造从内而外独一无二的美,打破千人一面的整形,而倡导千人千方。这家机构,就是美丽哲学医疗美容机构。对于这样一个主打全新理念的美容机构,以及全国首创的“整体美学规划”理念,到底对都市精英女性们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对此,今天我们有幸与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导师,厦门大学博士谭锐女士,深入聊了一些她对于整体美学规划的理解。一、 都市精英女性更看重环境与专业性谭锐女士不但有着大学导师的光环,更是一位学历高高在上的“女博士”,是很多人眼中名副其实的“精英女性”。然而,她还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加上照顾孩子,总是让她每天的生活被十分疲惫。在外人看来,她是高高在上的精英女性,但她自己每晚哄完孩子睡觉后,还要在凌晨继续自己的科研创作,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都很大。对于自己皮肤的保养,很多时候都疏忽了,皮肤也渐渐变得很敏感。这一次,作为美丽哲学医疗美容的首席体验官,从面诊开始,她体验了最专业的医生咨询和建议。从新认识了美容,以及科学美容的重要性。“美丽哲学的整体美学规划是一个非常新的理念,作为一个医疗美容的场所, 是来寻找一份对美的追求的,来到这里环境非常优雅,能够更好的放松身心,而且服务很用心,细节的安排非常到位,有非常专业的医生进行讲解和帮助。”谭锐是这样描述自己对于美丽哲学的第一印象。二、 整体美学规划理念打动高学历精英女性市场上主流的各类医疗美容机构,大多以销售为导向,以销售优惠套餐为主,市场忽略了个体美的差异化,所以造就了很多网红脸,美的千篇一律。对于“整体美学规划”这个理念,其实和大学的研究课题一样,都是有着系统的理论支撑以及实践佐证的。通过和医师的细致了解,谭锐老师也渐渐认可了整体美学规划的理念。“通过了解,我发现整体美学规划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也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其实就是帮助每个人去发现我们自己身上的一种独特之美。对美的一个定义,是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的。在每个时代,审美的要求和趋势,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找到什么样子的美最适合自己,这个可能就是美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魅力所在。整体美学规划,就是帮助你找到什么样子的美最适合自己,以及如何最科学的实现。当然,通过专业医生的建议和专业的医疗手段。”谭锐这样阐释自己对于整体美学规划的理解。显然,她十分认可追求独特之美的观念。三、 体验感受:对变美更有信心了作为首席体验官,谭锐老师还体验了美丽哲学的德国有机分子护肤项目。作为云南首家引入有机护肤的机构,这个体验也是有价值。“今天使用的护肤产品之中添加了德国有机分子的成分,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听说也是云南首个引入这项技术的机构,针对每个人的皮肤状况,专业的医生会给到每个人一个不同的产品调配,以及针对性的改善,这一块是比较吸引人的。”皮肤比较敏感的谭老师,对于有机护肤十分感兴趣。当然,专业性才给了她很大的信息“我看到医生现场做的一些专业的调配,以及给到每个人根据针对性的方案,这是非常难得的。另外,通过对有机的产品的成分的了解,也知道了这是最安全的。安全是健康的基础,专业是最有利的保障,今天的体验,学习了解了有机护肤和整体美学规划理念,对整体美的规划,更有信心了。”

人欲

2020 年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计划外)招收简章发布!

【招收宗旨】为更好地推进上海音乐学院“双一流”及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化博士后培养机制,促进高水平科研产出,提升我院学科建设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我院制订并颁布《上海音乐学院改革完善博士后工作的实施办法》,现已征集并遴选出我院 2020 年度博士后合作项目(详见“招收项目”)作为本年度的定点招收方向,以此吸纳符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建设整体规划的博士后科研人员。【招收项目】博士后合作导师一般应为国家人文社科、国家艺术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市级创新团队、国家或省部级精品课程及学校有关重大学科项目、艺术科创、重要委约等项目的首席专家或主要负责人。我院 2020 年度遴选通过的博士后科研合作项目如下:【导师简介】陈鸿铎,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音乐分析教研室主任,上音“西方音乐分析研究团队”(2016-2019)首席教授,上音“作曲理论研究重点创新团队”(2020 至今)骨干成员,中国音协音乐分析、西方音乐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中外当代音乐创作理论、作品分析、西方当代音乐发展史以及利盖蒂音乐研究等。出版有《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结构思维与当代走向》《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音乐分析指南》《曲式与作品分析新编》等专著、译著和教材七本,发表有《利盖蒂微复调写作技法初探》《音乐分析中的音乐修辞分析》《西方音乐分析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走向——兼及对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等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上海市和上海音乐学院音研所课题多项。担任多门本、硕、博课程。郭树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主要担任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20 世纪中国音乐的传统与当代社会、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国音乐形态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体裁演进的历史与审美等课程的教学,出版专著多部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韩锺恩,音乐美学家,音乐批评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导 师,上海音乐学院 I 类高原学科——艺术学理论团队(音乐艺术本原与当代音乐文化批判)首席教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2004-2015)、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2005-2015)。数 10 年来,在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哲学、当代音乐研究、音乐批评、音乐学学科建设等领域公开发表文论 600 余万字。主持编辑《中国音乐年鉴》10 余卷及其他各类出版物 2000 余万字,创编《音乐人文叙事》。著有《音乐文化人类学》(与萧梅合作)、《临响乐品》、《音乐美学与审美》、《音乐美学与文化》、《音乐美学与历史》、《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以及增订版、《守望并诗意作业》、《声音经验的先验表述》、《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惟一:音乐人文叙事 100 则》、《音乐学写作》等等。主编《音乐存在方式》、《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音乐美学卷、《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20 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与李槐子合作)、《文献研读与研习》、《庆贺于润洋教授八十华诞学术文集》(与王次炤合作)、《循着悲情肖邦的步履遥望肖邦悲情——于润洋〈悲 情肖邦〉并肖邦相关问题学术研讨会文集》、《音乐学写作教程》、《瓦格纳与〈尼伯龙根 指环〉》、《音乐学写作工作坊十年集》3 册、《乐正声和——〈文汇报〉特约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评论集》(与孙月合作)等等。贾达群,上海音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绿汀中国 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 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音乐分 析专委会主任;《音乐研究》《音乐艺术》《音乐探索》等学术 期刊编委。主要创作有:大型交响乐作品 3 部、室内交响曲 2 部、协奏曲 3 部、民族器乐协奏曲 4 部、歌剧 1 部、舞剧 2 部、弦乐四重奏 4 部、打击乐作品 5 部、各种室内乐 14 部等。数部作品获国内外作曲比赛奖项,出版个人作品专辑唱片 5 张(Naxos)(SMPH)。撰写、发表和出版数十篇(部)有关音乐创作和分析的研究论文与著述。论文《结构对 位》《结构分析学导引》,专著《结构诗学》《作曲与分析》等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优秀 成果奖。钱仁平,作曲理论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导师。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 院秘书长、《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国当代 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新音乐年鉴》《中国歌剧年 鉴》创刊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秘书长、电子音乐学会副会长、音乐评论学会理事。《音乐艺术》《人民音乐》编委。主要从事音乐理论、中国当代音乐、音乐文献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中国新音乐》、《海上听乐记》(2007 年)、《倾听@歌唱》(2010 年)、《1/4 音作曲技法研究》(2010 年)等。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课题。曾任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创建并任艺术总监举办多届武汉国际新音乐节。曾任上 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创建上海国际音乐数字图书馆论坛暨工作坊。 曾任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有力推动学院艺术科创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他亦是《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新中国音乐文献总目(1949-1966)》《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汇编》(30 册)《谭小麟百年诞辰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鉴》《一寸光阴——武汉音乐学院 作曲系在 2005-2010》的主编,《黄自诞辰 110 周年珍贵手稿文献巡展》的策展人,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系列音乐会、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交响幻想曲《炎黄颂》、上海音乐 学院民族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思》的策划人与艺术总监。创作作品主要有 Interaction(2003)、e-Sonata(2006)、Passacaglia(2007)等室内乐,以及为女高音与管弦乐队而作的 Bridge(2007-2011)等。许舒亚,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文联副主席。1961 年出生于吉林长春,1978 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先后随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和丁善德学习作曲,1983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后旅居法国并获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作曲硕士和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作曲博士文凭。曾获美国亚历山大·齐尔品基金会作曲比赛一等奖,法国贝藏松国际交响乐作曲比赛第一大奖,法国布尔热国际电子音乐作曲大赛第二大奖、意大利吕齐·卢索罗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第二大奖和日本东京“入野羲郎音乐奖”。他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暨文化名家,上 海市领军人才、东方学者。他是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的音乐作品有大型民族歌剧《玛纳斯》、原创歌剧《晨钟》、歌剧《康熙大帝与太阳王》、双簧管与乐队《冬雪》、管弦乐《夕阳水晶》、《涅槃》等。周湘林,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创作表演与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兼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理事、作曲分委会副主任。主要作品:钢琴独奏《随想曲》(被收入<中国当代钢琴名曲集>)、男中音与钢琴《江城子》、《双声子》、四把大提琴与钢琴《溯》(被收入<世界华人音乐家经典作品手稿丛刊>)、为十二把二胡而作的《跳弦》、为两只竹笛与陶器而作的《土》、大型民族室内乐《索玛》、大型交响合唱《太阳礼赞》、交响组曲《大江东流》(与赵光合作)、交响序曲《海上晨曦》、交响诗《胥门随想》、民族管弦乐《二月山暖》、《花腰三道红》、《龟兹盛歌》、为打溜子与交响乐队而作的《打家业》、为交响乐队而作的《董蒙》、《炎 黄颂—源》以及中阮与交响乐队《跳乐》、二胡与交响乐队《天马》、古筝与交响乐队《扎 年》、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序曲》、合唱与交响乐队《鼎定天下》等。曾荣获:“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管弦乐作品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大型作品三等奖;“第三十三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原创作品奖; “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大型优秀作品奖;“上海优秀文艺人才奖”;“上海文艺创作单项成果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二项)“贺绿汀基金奖”三等奖(三项);“傅成贤音乐奖学金”一等奖等。其作品多次被评为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在中国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以及日本、韩国、法国、美国等地上演,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 上海——台北音乐荟萃、中国首届电子音乐节、首届中国天津国际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日本爱知世博会、韩国东亚国际现代音乐节、法国里昂打击乐系列音乐会等。【招收指标】2020 年度,结合我院实际人才需求和整体科研规划情况,我院计划外招收博士后名额共 1 名;学院对上述名额人选的推荐上报名单,由面试学术专家委员会统一决议并院内公示。【申报要求】依据人社部发〔2017〕20 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沪人社专〔2020〕379 号“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中的文件精神,面对的申报博士后群体应符合以下几个基本要求——35周岁以下、非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取得博士学位证书在 3 年之内者(即 2017 年之后获得博士学位)。特别优秀的紧缺型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但不得超过 40周岁。在职申请者在站工作期间应保证全脱产,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作。入站后必须向我院博管办提供原单位开具的《脱产证明》。相关必须材料主要依据“中国博士后”网站的各申报材料要求;同时依据上海市人力资源与保障局具体管理政策、相关主管部门的具体工作指导原则。【材料提交】凡符合基本申报条件、意向申报上述我院 2020 年度博士后科研合作项目的人员,可准备提交以下申报材料:1、中国博士后网下载填报《博士后申请表》一份、《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审核表》(2019 新版)一份。2、博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复印件(①已通过答辩获得学位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进站时如尚未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者,可先凭博士毕业单位学位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授予博士学位证明》或《答辩决议书》办理进站,进站 6 个月内须将博士学位证书交设站单位核验及备案,②国外、境外、中外合作办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需在进站时或进站 6 个月内提供教育部门出具的《学位学历认证书》)、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学位证书、学历证书、身份证或护照等原件面试时需再验。3、申报所属学科领域的两位博士生导师(或专家)推荐信。4、进站后的科研工作设想一份,以报告形式体现,A4 纸双面打印装订。5、自大学开始的学历情况简介。6、证明本人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成果如获奖证书、成果鉴定证书、专利证书、

不比而周

中国美院硕士生导师遴选条件大揭秘

众所周知,中国美院考研是导师制按研究方向来招生的规则机制。这也就意味着国美在每年最新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发布前,各院系各研究方向导师及导师组需先遴选审核并确定。(当然,国美当年最新招简一般会在9月份公布,2020年考研招简公布日期为2019年9月16日)今天我们结合《中国美术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例(试行)》规定,带大家来看下中国美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01遴选对象全院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资格且聘任副教授(或相当职务)两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请。其中,首次选聘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通过学校柔性引进评审人员,申请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应纳入学校研究生统一遴选程序;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未毕业的,在读期间暂停受理硕士生导师申请。02遴选条件(一)基本条件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2.拥护和支持学院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师德,教育育人、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作风正派。3.具有副教授以上(含相当职称)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应任职两年以上),身体良好,能坚持正常工作,担负起实际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责任。4.35周岁以下的副教授申请硕士研究生导师岗位,原则上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美术史论类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二)业绩条件近五年取得较为突出的教学科研成果:1.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近年来科研成绩显著,有较高水平的专著或论文,熟悉本领域研究状况,能独立提出研究课题并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有过课题结题经历,或有正在进行的省部级科研课题。2.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且与本单位现有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研究方向一致。能够独立开设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方向课两门。3.通过硕士生导师遴选后首次招生,应纳入导师组成员,不得独立招收硕士生。4.对过去已遴选为硕士生指导教师的人员,招收培养硕士生,在资格审定时可简化评审手续,学院主要对其研究、创作的水平和成果(要求至少主持或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1项纵向项目或获全国美展三等奖以上奖项及其他相应奖项)以及是否有精力从事指导硕士生工作、培养硕士生的质量等方面进行审核。(三)限制性条件1.对于担任研究生导师期间,本人发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或其指导的研究生发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本人负有指导责任,经查实确证的,取消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2.切实履行导师职责,对于培养过程中的论文抽检盲审和上级有关部门抽检中出现“不合格”或“存在问题论文”的,按《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盲审实施办法(修订)》(国美研发〔2019〕2号)和《中国美术学院关于论文抽检中“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处理办法》(国美院发﹝2018﹞101号)的规定,暂停招生或取消导师资格。影响期未结束的,不受理重新申请导师资格。03遴选程序(一)个人申请。凡符合基本条件的人员均可提出申请,并要求填报相关材料。(二)培养单位初审。申请人所在培养单位须对申请材料开展初审,初审重点检查申请人员填报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单位应召开学术委员会进行研究审议,同意推荐的,方可准予正式申报。同一培养单位多于两人申报,应予排名。(三)资格审查。研究生处牵头组织人事处、招生办、科研创作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资格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反馈各培养单位。(四)学校遴选。学校组建相关遴选机构,结合专家评议结果,对当年申请增列为研究生导师的人选进行评议和审核。评审结果以学院发文形式公布。(五)列入招生计划。评审通过人员经学校招办同意,列入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并对外公布,自当年开始参与研究生培养,同时纳入研究生导师管理。附一: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申请表附二: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团队“*”为外聘导师美术学王赞、吴宪生、顾迎庆、尉晓榕、吴山明、徐默、陈向迅、林海钟、吴敢、张捷、张国民、马其宽、韩璐、刘海勇、闵学林、卢勇 、王冬龄、沈浩、祝遂之、曹锦炎、沈乐平、韩天雍、赵爱民、陈建中、刘健许江、司徒立、井士剑、杨参军、何红舟、章晓明、常青、周刚、陈坚、潘耀昌、韩黎坤、孔国桥、蔡枫、高世名、张颂仁、许煜、贝尔纳·斯蒂格勒、管怀宾、姚大钧、邱志杰、翁诞宪、焦小健、杨劲松杨奇瑞、陈汉、朱晨、张克端、翟庆喜、龙翔、孙振华、翁剑青、施慧、陈佩秋*、王连起*、凌利中*、陈振濂*、何加林*、曾成钢*、张晓凌*、巫鸿*艺术学理论范景中、邵宏、万木春、毕斐、罗琳、尼古拉斯·彭尼、曹意强、杨振宇、周诗 岩、约翰·奥尼恩斯、金观涛、毛建波、杨桦林、孔令伟、陈锽、张坚、许平、王鸿生、黄骏、李梅、翁震宇、何士扬、欧阳英、任道斌、樊小明、雷德侯*、罗森*、张文江*、胡晓明*、孙周兴*、陈嘉映*、张晴*、洪再新*、卢辅圣*、范迪安*设计学宋建明、成朝晖、吴海燕、陈永怡、裘海索、郑巨欣、杭间、朱钦琪、毕学锋、刘正、周武、吕品田、王澍、李凯生、韩绪、王昀、曹增节、吴小华、王雪青、林磐耸*、向勇*、鲁道夫·吕克曼*、何人可*、渡边诚*、何见平*戏剧与影视学苏夏、常虹、刘智海、张献民、陈晓云、雪美莲、崔晨旸、林超、王瑞* 附三:中国美术学院学科简介美术学美术学是中国美术学院人才最密集、积累最深厚、优势和特色最突出的高点学科。自1928年创建以来,始终高峰耸立,奇峦并起,聚焦和培养了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等一大批在二十世纪中国乃至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杰出艺术人才。1920年代,美术学学科首创我国美术研究生教育;1981年获艺术院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权;2007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与2007年美术学学科两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与2012年获批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于2016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提出建设以东方学为特征的世界一流美术学学科。美术学学科以中国画学、中国书学、绘画艺术、雕塑与公共艺术、跨媒体艺术、视觉中国学等学科方向为主体构架,以“传统活化、当代创新,全球视野、本土情怀,会通品质、诗性精神”的方法内涵,持续建设“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打造具有东方文脉的一流学科,建设艺术创造与视觉文化教育的东方高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获A+评级;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中,美术学为5★学科全国排名第一。设计学设计学学科是我国最早的设计学科,早在1928年建校之初就有刘既漂、斋藤佳藏(日籍)、杜劳(俄籍)、钟敬文、雷圭元、陈之佛、庞薰琹、邓白等中国名师和外籍著名专家在校任教,开创了东西方并举的国际视野,首开全国同类高校设计学学科建设先河。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与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5与2012年获批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于2016年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设计学学科在全国率先提出“东方设计学”学科建构,拥有“四院两馆一中心”的学术支撑体系,从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创作设计、服务社会等方面着力探索“东方”经验,注重本土造物思想的传承与活化,立足当代设计思想的更新,持续扩大在全国同类高校的示范性作用与影响力。设计学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设计学获A+评级;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设计学学科5★学科,全国排名第二。艺术学理论艺术学理论学科,是当代中国艺术史论研究和教育的传统高地,名师云集、人才辈出,在国家艺术学科整体规划与发展中起了引领作用。早在国立艺专时期,本学科已初步确立美术史学科的现代体系,确立了以艺术创作论为核心,具有世界性视野的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研究宗旨,引领了各个时间的美术史、艺术创作论、美学和画论研究。1981年,本学科点获美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美术史及理论专业成为全国首批美术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和2012年艺术学理论学科获批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于2016年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本学科以古典学、史学史研究为根基,适应国家文化发展和社会创新需求,提出了“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艺术的智性模式”等重要学术观念,建构新的艺术史体系,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资源,从艺术史学出发建构当代艺术学理论,及艺术教育的当代体系。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艺术学理论学科获A-评级,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中排名最高的艺术院校;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艺术学理论5★全国排名第三。戏剧与影视学戏剧与影视学作为学科正式创建于2002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艺术家吴山明、卓鹤君、马克宣、戴铁郎等人创作《山水情》、《大闹天宫》、《牧笛》、《三个和尚》等动画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人文气息,被称为“中国动画学派”,享誉全球。本学科拥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2005和2006年电影学被评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和浙江省重点学科,2009年广播电视艺术学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11年戏剧与影视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戏剧影视学以现代技术与视听手段构建戏剧与影视学方法论体系,以人文动画研究与诗性短影研究为重点,协同发展互动媒体艺术与影视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打造独具东方文化特色与国际视野的现代影视媒体艺术研究基地,不断提升学术品格,在国内艺术院校中发挥引领作用。本学科以影视艺术、动画与插漫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与戏剧与影视理论为主体架构,依托深厚的传统造型与人文优势,持续打造具有东方诗性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文影画。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获B+评级。建筑学建筑学学科是中国美术学院唯一的工学大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在学校规划中代表着艺术与工程学科跨界拓展和跨界融合的使命。建筑学历史悠久,学脉深厚,可以追溯到八十多年前国立艺术院建院伊始。依托中国美院的结构化艺术学科建设体系的综合优势,1987年,在全国艺术院校率先创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在艺术院校建设建筑类学科摸索了先行经验。2001年,恢复重建建筑艺术专业,由王澍教授担任学术负责人。2003年,重建建筑系,由王澍教授担任系主任和学科负责人,并依托艺术设计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建筑学坚持“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为学术方向,承担着中国美术教育向工科方向发展交融的一种可能,也承担着将国际化融入到本土建筑学当中,完成一种新的学科评价体系探索的任务。形成了由“建筑艺术”“城市设计”“景观与风景园林”组成的强势学科群体。2009年与2012年获批浙江省重点学科,2016年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2017年获批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附四:其他备注1.截至2020年5月,中国美院现有在编教授102人,副教授162人,除此之外还有较多外聘导师;2.2020年考研招生研究方向(含学硕、专硕、非全)共计224个,较多方向存在导师组联合招生培养;3.中国美院目前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筑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博士招生以设计学开展;4.中国美院暂无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试点,所有博士学位均是学术学位,且暂无“硕博连读”计划,所有硕士类型学硕、专硕、非全等均可正常报考博士研究生;5.若考研后有继续深造读博的想法,同等情况下可适当选择相关方向博士生导师报考。

连环扣

「思想界」学术建制&学术腐败:落马博士翟天临暴露出学术界怎样的现实?

撰文:张之琪编辑:朱洁树『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演员翟天临的学术不端丑闻。在今年春晚舞台上扮演打假警察的翟天临,刚过完年就因为学术不端而被“打假”了。翟天临一直以娱乐圈里的“学霸”自居,他于去年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学位,今年一月,他又在微博晒出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录用通知书。但他看似光鲜的履历却遭到了一个名为“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的微博账号的质疑,该微博于2月7日首次就翟天临为何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一事发声,殊不知一石激起千层浪,牵出了2019年的第一个“大瓜”。据网友爆料,在网上可以搜到的翟天临的署名文章一共有三篇,其中一篇是为《意林》杂志的题词,可以忽略不计。另外两篇分别是发表于《广电时评》的《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以及发表于《综艺报》的《如何用“下意识”让表演更生动鲜活?》。这两本刊物都不是核心期刊,并且《谈》一文的查重比例高达40%,其中大篇幅抄袭了发表于《黄山学院学报》的《一个有灵魂深度的人物——〈白鹿原〉之白孝文论》一文。由于翟天临的博士论文还没有上传至公开的数据库,热心网友又对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英雄”本是“普通人”——试论表演创作中的英雄形象与人性》进行了查重,结果显示,文字复制比例高达25.9%,其中5.5%的内容抄袭了陈坤的本科毕业论文《性格化表演之我见》。2月14日,在事件发酵一周之后,北京电影学院在其官方微博发表声明,指出学校已就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一事启动调查,相关问题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而将其录用为博士后的北京大学也于16日发表声明,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并对其做出退站处理。翟天临的学术不端丑闻,一方面暴露出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互相混淆、互相迁就的现状;另一方面,名人、权贵到名校镀金背后,还隐藏着大学用学术资源(文凭)交换其他社会资源的利益链条。以创作实践为主的艺术专业,有必要开设博士学位吗?张晓春给《新京报书评周刊》撰写的评论认为,作为一名顶着博士学位的演员,翟天临出色的演技固然无法为其论文抄袭开脱,但演技与论文、职业与学历,乃至艺术与学术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一问题还关乎艺术在学科建制中的位置。张晓春指出,艺术与学术,是两种非常不同的人类精神文化活动。追根溯源,无论是古希腊的“technē”还是孔子的“六艺”,“艺术”都指向一种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技能、手艺,而在康德的审美理论中,艺术又被确立为一种超功利的、独创性的实践。艺术需要学习,但不能只靠学习;有赖于知识但又不是知识。而学术,则是一种对知识的探求活动及其成果,每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专业语言以及世代累积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范式。然而学术和艺术又并不是两个完全区隔的王国,艺术可以成为学术的研究对象,从而生产出关于艺术方方面面的知识。但“艺术”和“关于艺术的学术”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只是当它们被纳入教育体制时,就出现了许多混乱和冲突。艺术生在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类似“学徒制”,老师教授一些可以教授的技能,辅之以艺术史、美学以及其他人文课程,本来不错,但在毕业时却要用论文考核艺术生的学术功底,结果就是,学生和老师都将论文视作不必要的苦差事,虚与委蛇、敷衍了事。而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阶段又与本科不同,它培养的不再是学徒,而是学者,举例来说,翟天临的专业电影学,不是关于拍电影、演电影的,而是关于电影研究的,是电影史、电影批评、艺术理论、媒介技术、文化产业等等。如果翟天临的博士论文是关于表演的,那也必须是对表演的理论化分析。总而言之,“表演”这件事本身算不上学术,也学不出个硕士、博士。张晓春指出,学术纯洁和制度公正固然需要维护,但若看不到艺术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现状,恐怕也会让批判失去重点。以单一的学术机制(论文、学位)对待包含艺术实践和学术研究两方面的艺术学科,而不对二者做清晰的区分,反而两相迁就,必然导致大面积放水,甚至是造假的现象。在张晓春看来,对于翟天临这个艺术博士的跌落,其他博士不应该仅将其排除出“博士共同体”,转头再度确认规则的神圣和秩序的安稳,相反,这一事件应该促使人们对学术的界限、职能、规则的适用性问题做出更深刻的反思。梁文道在他的音频节目《八分》中也谈到了学习表演和研究表演的区别。他指出,在美国,一些艺术专业——如南加州大学的影视制作专业、耶鲁大学的戏剧专业等等——都只设置了硕士课程,而没有博士课程。同时,这类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硕士专业,所取得的学位通常被称作“MFA”,Master of Fine Arts(艺术硕士),许多MFA学位不需要学生提交学术论文,而需要一份学生的作业,它可能是一出戏剧表演,也可能是一个剧本。翟天临在《白鹿原》(2017)中扮演白孝文而就是这类非常流行的艺术硕士,在戏剧领域同样存在争议,很多人认为,表演这一艺术形式根本没必要读硕士,只需要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就可以了。例如牛津大学的戏剧学院,就只开设三年制和一年制两种课程,前者是为想要从头开始学习表演的年轻人开设的,而后者则提供给已经具有一定资历的演员,类似再进修。而这两种课程,最后都只能获得一个本科学位。那为什么中国的艺术院校要开设表演方向的博士呢?梁文道认为,一个原因是一旦一所学校开设了一个博士点,学校的经费就会增加,地位也会随之上升。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在强调“学位化”这点上,已经走得相当极端,任何一个专业,无论是护理还是主持人,都需要先有一个学位,有了本科之后,就有硕士,有了硕士就有博士,而一旦有了博士,就必须采用“一刀切”的学术评价标准,通过写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等方式进行评定。既然这套制度本身就有问题,那其中浑水摸鱼、弄虚作假的现象自然也就避免不了。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退休教授谢飞也在微博长文中谈到,文革结束后,我国高校重新开设了研究生教学,但是很多学校的主管部门和教学领导对这一教学制度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科学的研究,为了追求“高大上”“世界一流”,就“贪大、贪多”地盲目上马了博士项目。1986年,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艺术硕士,1990年代又开设了艺术博士,谢飞表示,对于后者他当时就是持反对意见的。在谢飞看来,电影学院多年以来都是以专业实践为主的艺术创作教学,属于“职业型学位”,目的是培养专家;而博士教学是艺术史论型的学位,培养的是学者,二者并不兼容。谢飞指出,北京电影学院和美国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类似,是一所独立的“艺术专科学校”,不像是综合类大学里的艺术、电影分院一样,在学院之外还有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研究型的博士教学是很不恰当的。并且,按照国内高校的现行制度,博士在读期间不仅要发表数篇理论文章,博士毕业论文也必须是十万字以上的史论专著,这对于本科和硕士不是史论研究学科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同样情况的导师也是一样。谢飞导演名人、权贵的博士学位,是高校的创收渠道?专栏作家路德维希在给“腾讯·大家”撰写的评论中也谈到了中国高校本身的腐败问题。他指出,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高校的作用主要是学历认证,尤其是在中国社会里,对于文凭的崇拜是普遍存在的。同时,高校与其他机构一样,也需要进行资源置换,比如向企业要资助、向政府要政策、向文化单位要帮扶等等,并与它们结成利益共同体。那么高校能向政府、企业和其他文化单位提供什么资源呢?这就涉及到给成功人士开后门这个公开的秘密了。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许多人通过种种关系获得了想要的文凭,甚至有根本没读过硕士的人,直接获得了博士学位。对于这一点,许多高校教师都心照不宣。毕竟,不这样做,高校如何创收呢?路德维希指出,在中国读博士,基本有两种模式:脱产或在职。脱产的博士就是待在学校里全心全意读博的人,他们往往是真学霸,但同时也是贫困的代名词。虽然博士期间不需要交学费,但微薄的奖学金和生活补贴、繁重的学术劳动以及艰难的就业形势,令这些大龄学子倍感焦虑,其中得抑郁症的一大把。而在职博士则复杂得多,其中大部分人,本身就在科研文化机构工作,他们读博主要是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其供职单位会给高校交学费,这有利于高校创收,总的来说,是一个良性循环。然而在在职博士中,存在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课也不上、书也不看,论文找人代笔,很大程度上污染了学术环境。路德维希总结道,中国博士的构成复杂:既有科研圣徒,也有学术混混;既有寒门子弟,也有权贵名流。高校则是通过时紧时松地发放文凭,不断从社会各界换取资源。翟天临事件对真博士来说,是一个“暴击”。在这个格局里,老实人吃亏,混子大行其道。因此,真博士们一边打假翟天临,一边将矛头指向学术腐败。然而可悲的是,即便将翟天临扒了个精光,也只是出了口恶气而已,苦逼的博士们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可能在未来遇到更多、更神通广大的“翟天临”们。北京大学的声明电影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师灰狼在《作为翟天临同届的电影学博士,我有话要说》一文中也谈到了类似的问题。他指出,翟天临事件之所以会激怒博士群体,是因为文科博士本身就生活拮据,更不要说那些有志学术却屡考不中的人,对他们而言,被不学习的演员占去了一个全日制博士名额,应该会感到非常寒心。事实上,不光是博士,本科教育也是一样,每年大家关注的艺考生,都是王俊凯、易烊千玺、吴磊、关晓彤一类已经成名的童星,他们平时忙着拍戏、代言、跟粉丝互动,根本没什么时间上课,但最终都能顺利毕业,并且占掉当年一个宝贵的表演系本科名额。他们剥夺的,可能是寒门学子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至于翟天临被北大录用为博士后一事,灰狼认为,这不光是翟天临的责任,学校本身也有责任。对于学校来说,录取一个明星做博士后属于学术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合理置换”。翟天临在微博上晒出的这张录用通知书,意味着每年30万的科研补助,相当于北京一个像样的白领一年的收入。为了这个北大博士后的名额,许多寒门博士挤破了头,攒了一摞论文,宁愿放弃去外地高校工作的机会,却最终一无所获。但得到这个名额的,却是完全不缺钱也没什么科研能力的翟天临,这就是所谓的“赢家通吃”。像翟天临这样的“明星博士”只是稀有的个案,毕竟有多少明星想要读博士呢?但它却提示我们,教育一直是权力和利益的一部分。反过来说,翟天临虽然名声在外,粉丝众多,但没有过硬背景,也算不上有钱有势,在某种程度上,他只能算是个软柿子,被众人捏就捏了。事实上,轻而易举占去寒门学子博士名额的达官贵人,分布在各行各业,数量也不在少数,“速成+跨界+名校”,这就是赢家通吃的法则,他们的学历和利益,是愤怒的普通人很难动摇的。……………………

华严经

2019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重点大学之一,想要提升自己的学位,可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但报考前要了解报考专业、报考条件、学费、证书等信息,为方便大家顺利报考,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一、学校优势:中国人民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还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名校,而且,在职研究生和统招硕士学生配备同样的师资力量。学员通过在职研究生考试所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与统招的硕士研究生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是一模一样的,同样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所获得的证书同样可以帮助在职人员升职加薪、评职称、考博士等。二、报考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可报考的专业非常多,如:新闻学、行政管理、企业管理、设计学、传播学、金融学、税收学、劳动经济学、公共管理、会计学、艺术学、法学、美学、哲学、外交学、世界经济、社会学、统计学、EMBA、新闻传播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国际贸易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日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等。三、报考条件:学历条件:本科有学士学位毕业3年及以上或持有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条件:在科研、技术、教育等方面做出成绩。学校要求:通过题库考试者可申请硕士学位,参加全国申硕统考。四、学费: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学费一般是3万至5万左右,各别专业费用会偏高。五、获得证书: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证书。以上就是对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不同专业、方式考试科目的介绍,想了解该校在职研究生有哪些专业可以选择?可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简章。

对不起

培养更多优秀电影人才(光影视界)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拍摄影视作业。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门前雕塑,名为“镜头看世界”,寓意“培育新人,眺望未来”。核心阅读科学构建领先于世界的教育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电影人,助推建设健康有序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创作更多优质电影作品,是时代赋予电影教育的新命题。破解这一命题,机遇与挑战并存,需清醒认知、勇于作为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是当下中国电影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需要电影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撑和电影教育的创新发展。建设电影教育强国是实现电影强国的必要保障之一。未来,中国电影教育要强起来,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为实现电影强国培养人才,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独特发展格局,既要源源不断输出满足电影发展需要的人才,也要打造和凝练理论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电影教育的中国模式,推动中国电影可持续的健康繁荣发展。发展的必然厚植学科建设根基,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新中国成立后,在电影制片厂承担集中创作任务的机制中,逐渐形成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格局。随着电影产业发展,中国目前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也拥有着世界体量最大的电影教育学校与群体。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国产片在总票房中占比超过60%。与之相对应的是,2018年,已有1131家学校开设影视类专业并招生。历史与现实不断证明:中国电影教育的总体格局是在电影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善的,也必将随着电影产业发展不断调整、提升,最终达到同频共振。中国电影向强国目标的迈进中,对电影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影强国目标的实现与电影创作发展的繁荣,关键在于电影人才,在于如何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电影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繁荣电影创作,也必须思考和发展电影教育,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电影专业人才。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最优化,是电影教育一直以来对规律的探索。思考当下电影人才培养问题,要直面电影产业人才构成的现实,遵循电影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富有成效的电影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将中国语境与国际视野结合,促进中国传统、中国特色、中国学派的文化自信与国际美学理论、艺术实践前沿发展的交流互鉴,也要注重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坚持需求导向,厚植学科建设与发展后劲。现实的亟须优化人才教育方式,探索复合型、国际化、全过程培养作为电影大国,中国已拥有高票房、广阔市场与年产一千余部电影的产业规模,优秀影片不断涌现。但面向世界电影格局和全球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在作品呈现方面尚不具备绝对优势,在世界电影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尚未形成,中国电影全产业链和工业化还在路上,电影技术和艺术的融合程度尚待提高。这既是中国电影的现实图解,也指明了电影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清醒认识现有问题和原有教育模式面临的转型需要,沉淀理念,总结经验,是电影教育的创新思路。艺术与技术结合,打造复合型培养模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为电影艺术表达提供更多可能。既有科技意识,又兼具艺术素养的人才将成为未来电影市场的中流砥柱。在完善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同时,深谙电影的社会感召力与传播影响力,善于把握电影的内容与主题引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等,都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要求。艺术类大学与综合大学的结合、电影艺术学科与科技类学科的结合、课程的辅修、学历的双修,均可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带来有益探索。本土资源与国际资源结合,打造国际化培养模式。中国电影教育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学习姿态: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波兰的华沙电影大学等办学为先例,特别是向莫斯科电影大学学习,建立了电影学校分专业设置,进行制片厂等实践教学保障设置,80年代以来,学习引进美国电影教育的教学特色,由此构成了中国电影教育不断汲取、融合、更新的发展历程。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生态系统开放的今天,国际化培养模式有多种实施可能。除了近年来国内各类引入国际力量合作办学的电影教育外,面向不同学历层次的留学机制,国内电影专业院校与国外教育资源合作开发的联合培养、国际班、国际培训基地、外培计划等,也是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打造全过程培养模式。未来的电影人才培养已不仅仅依靠学校学历教育完成。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谈影片创作时,多次提及国家电影局组织优秀青年导演赴好莱坞学习调研,电影创作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活动的受益成果。未来,大学要发挥电影教育的社会功能,致力于电影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的加强和扩大,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通过培训基地、在职研究生班、职业教育等,进行人才延伸式培养;同时,电影公司、剧组乃至各级电影相关机构等也可通过短期培训、剧组实训等,进行实创培养。多方力量办学,将打造电影人才培养全过程系统。时代的命题建设电影教育强国,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中国电影教育迄今已近百年,为民族电影事业培养了一代代电影人。在迈向电影强国、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教育模式是必由之路。科学构建领先于世界的教育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电影人,助推建设健康有序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创作更多优质电影作品,是时代赋予电影教育的新命题。破解这一命题,机遇与挑战并存,需清醒认知、勇于作为。电影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电影教育的繁荣,为电影教育的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石;电影强国战略提出了要求、“一带一路”建设搭建了桥梁,为电影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与路径。中国电影教育应在推动国际化的同时把握发展机遇,一方面深耕细作,一方面做好宏观把握。微观上,做好人才培养的深耕细作,是电影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做好人才培养目标梳理和规格界定,更新教学内容,研发细化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宏观上,应依托相关产业部门或教育科研机构,进行行业标准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方向、目标及框架的把握;以繁荣的电影人才培养办学模式为土壤,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结构进行格局性规划;充分认识和利用互联网资源、国际资源、校友资源,充分利用电影教育的高等院校和专业资源;在对电影人才培养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致力于探索形成中国电影教育模式。同时,中国电影还需直面挑战:中国电影不仅要做大市场,更要向世界传递中国形象和文化价值。创作中,如何将电影思维和电影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共聚,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代表作品,尚有一定开拓空间;研究方面,如何建立中国电影独立的理论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未来要对内提升中国电影质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与此同时,中国电影教育更要紧紧围绕电影强国战略,精心布局、积极作为,培养能以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型人才,用新的叙事理念和艺术规则引领文化创新,整体提升作品品质,与电影强国同频共振。(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制图:蔡华伟

气运

算法破译时尚美学—深尚科技CEO浣军博士出席2020高新技术论坛

2020年11月11日-13日由中国商务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部委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论坛”在中国深圳举行。高交会是中国科技第一展,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展会。“中国高新技术论坛”是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中国经济和高新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层次、高规格、权威性的国际性舞台,目前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其它国家政府、科技界、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科技和经济重要事务进行对话、加强国际技术经济合作的高层次平台。自1999年首届高交会以来,已有来自世界各国的1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0多位部长级政府官员、500多位跨国公司总裁、学术泰斗和管理精英在论坛演讲。▲高交会论坛嘉宾合影▲本次论坛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创新驱动发展”,旨在聚焦疫情时代世界发展新动向,寻求危机下产业的发展与变革,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推进自主创新步伐积极发展中国信创产业,在资本、科技、创新等方面走出符合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发展道路,切实推进企业结构升级。同时将由国家相关部委组织发布年度国家高新技术政策信息以引导我国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合理布局。深圳市政府副市长艾学峰开幕致深尚科技首席科学家、CEO浣军博士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数字内容生成和自主人工智能: 技术和大规模应用》的演讲。演讲中浣军博士向现场观众介绍了人工智能迄今为止的发展状况及广泛应用,从最开始的人工智能雏形到今年5月被称为史上最重要的AI系统的GPT-3。如今,GPT-3已经可以利用深度学习生成各种难以与人类作品区分的文本、图形,甚至可以自主编写代码。让计算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计算机有自动写作、问答、谱曲、创造视频、创造药物试剂,服装设计、面料设计、图案设计等。浣军博士提出我们想让AI具有创造力,让它在现有的知识、语言、文本、图像基础上总结趋势以后可以进行自己创造。浣军博士向大家介绍了深尚科技推出的核心产品:AI模特,这项产品的核心技术是对抗生成网络,核心思想是训练和批评,这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从而提高机器的创造能力,创造出海量模仿人类或者超越人类的数字内容。▲ 深尚科技AI模特展示 ▲AI模特作为时尚领域的新生产力,将通过训练人像、图案、图形等进行全维度的深度数据挖掘和形成产品进行视觉应用,AI直播和AI换形象的现场体验感,将带给您全新的时尚AI视角。国内电商最热的直播带货场景中,AI模特产品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品牌对直播模特的形象、时长、语言等不可控难题。深尚AI模特库里有海量的高颜值人物形象可供选择,直播、视频拍摄的时长从每天6小时可延伸至24小时,输入文字一键生成语言的同时AI主播能够自由地切换各国语言与实时更换背景,实现交流无障碍,真正解决企业户外拍摄成本虚高、IP形象不稳定、产品风格不匹配等问题。▲ 深尚科技首席科学家、CEO浣军博士在高交会论坛演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行业的深度结合,机器将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深尚科技利用大数据及Deep Learning技术研发出“AI模特”的同时,还研发了“优款Ustyle”、“灵犀数据”两款AI产品,用以解决中国服装产业目前产业增速下降、产品开发效率低下等问题,并率先提出“AI创造美”这一理念,利用AI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趋势追踪、自主设计、机器生成等一系列可辅助时尚买手和设计师打造销售爆款的服务功能。00:59▲ 深尚科技AI模特展示视频 ▲深尚科技创建了时尚大数据库,监测全球时尚动态,实时收集时尚秀场、国际大牌、国内外社交媒体和电商数据动态,建立了完整的产品模型库和数据标签体系,模型准确率普遍超过90%,模型日处理图片超过100万张。在完善、专业的数据标签体系支持下,深尚产品实现以图搜图和智能推荐等功能,实现千万级图库的实时搜索。目前深尚科技已经服务超过1,000家客户, 包括国际品牌、快时尚领军企业、设计师品牌、 MCN机构、科研院校等。浣军博士介绍到:“我们的使命是智能服务社会,我们的愿景是AI创造美,让AI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自主研发了跟服装智能设计有关的中台,包括用AI解读时尚趋势、AI辅助服装设计、AI创造数字内容进行精准的营销辅助。我们跟北大AI创新中心、北京服装学院、上海的POPFASHION建立了重要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是服装大国,广州、深圳是中国的服装重镇,但是中国不是一个服装强国,中国的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全球影响力还需要极大提升,而现在,服装行业内部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柔性供应链、智能生产、电商发展、品牌出海和并购等等,而科技将会是这场变革里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将帮助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换代,用时尚科技影响全球,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深尚科技CEO浣军博士与嘉宾一起交流▲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疫情下,人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基于网络的各种软件。中国虽然是科技强国但仍有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战略,抢占数字经济产业链制高点。据统计,我国直播电商的市场规模2020年为1.05万亿,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3万亿。所有的基层百姓的生活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所带来的颠覆性改变。相信在各位世界顶尖科学家、企业家的共同协作之下,中国即将迎来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用技术颠覆未来,用创新实现万物互联。浣军博士的演讲为论坛带来了人工智能与时尚业融合的新思路,也带来了各企业相互合作,携手共进的新契机。▲ 点击图片,进入“视觉工厂”小程序 ▲▲ 点击图片,进入“优款Ustyle”小程序 ▲▲ 点击图片,进入“灵犀数据”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