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重庆在职PhD既然开始了你的博士学位之旅就不要中途放弃穷为匹夫

重庆在职PhD既然开始了你的博士学位之旅就不要中途放弃

重庆在职PhD我们经常被告知从学校到大学的转变之一是我们必须变得越来越独立。教师在每一步都指导我们的学习,我们现在被鼓励对自己的教育负责。重庆在职PhD在几乎所有高等教育信息活动中,本科生都会被告知,当你在大学时,没有人会检查作业; 没人会追你工作; 如果你还没有完成阅读,那么在很多情况下,你不应该上课。全取决于你。虽然这种对个人动机的强调是有价值的,但当你上大学时,并不是整个故事。这种个人主义教育方式的一个问题是,它使我们相信,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所以我们只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别人的学习。重庆在职PhD既然开始了你的博士学位之旅就不要中途放弃如果你的教育以协作和话语教学为中心 - 研讨会或教程 - 你会注意到,当每个人都准备好并准备好分享他们的想法时,学习几乎总是得到改善,更有乐趣。如果你还没有设法完成Middlemarch的研讨会,或者认为你只需要阅读该期刊文章的摘要和结论,那么不仅是你的教育受到了损害,而且你的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对我来说,上大学然后不做工作似乎是浪费时间。作为一名英语学生,如果你坐在一个研讨会上,很明显没有其他人读过我们应该做的事,那就特别令人沮丧。对话对于在大学学习所有学科至关重要,因为讨论和辩论是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和理解想法。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项工作付诸实践,那些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基础的卓有成效的对话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承认,我并不总是在读书。有时我不舒服; 有时我忙于工作; 有时候我不能被打扰。它并不总是世界末日。我怀疑,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长时间工作来支付他们的大学经历,学生们首先要花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他们在大学里做的事情:学习。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有的话)将来自大学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学生对高等教育采取的态度。政府和大学都应该做更多的工作来支持学生在日益繁忙和经济上不安全的生活中,这样学习才能成为他们的主要关注点。然而,如果学生来到大学的时候,每个人对自己的心态都更少,而且更愿意完成阅读,那将同样有益。为了我们和其他人的缘故。

羲和

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PhD 在职博士项目相关通知

一:专业方向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PhD博士,现开设三个大的研究方向,分别是——1、通用/综合管理-学费39.8万2、文化产业管理-学费48.8万3、艺术管理-学费48.8万二:录取条件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PhD博士,为了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保障博士学生毕业率,录取增设条件如下——1、硕士学位:一定的管理经验,雅思6.0分及以上(可申请总校Full Time全职PhD,也可以申请中国Part Time在职PhD)2、本科学位:一定的工作和管理经验,大学英语水平,可MBA+PhD连读(中国Part Time在职)3、硕士学位:一定的管理经验,但雅思未达到6.0分,可MBA+PhD连读(中国Part Time在职)注:1)其中选择MBA+PhD连读的学生,MBA的课程学分可以抵消PhD的部分课程学分(预计节省1年左右的时间),并且免交MBA的一定学费(具体费用请咨询MBA招生网老师)2)全部MBA和PhD学生,满足相应条件,均可申请赴美国总校留学进修。3)如学员有其他的特殊优势,如论文发表,高级管理职位或经验,对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特殊贡献等,可以特批录取。4)另有美国客座教授,访问学者,荣誉博士,生理学博士,MFA艺术硕士,MA-艺术学硕士(艺术工作室方向)等亦可申请。三:论文与研究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PhD博士,为更好服务博士学生并提高通过率,特由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下设的美国六大认证联盟的北中协会(NCA)获批,关于PhD的论文与研究说明如下:1、理论研究,理论领域;2、实践研究,应用研究,中国地区/企业等的研究。四:奖学金所有PhD项目均设有奖学金,请详询MBA招生网老师。美国PHD学位课程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坐落在美国中北部爱荷华州 。由世界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Maharishi Mahesh Yogi于1971年建立,是列入美国院校检索手册《Barron’s》的学校。学校占地面积约272英亩,建筑面积达到一百二十万平方英尺,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盛称环境保护的典范。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被美国环境科学组织认证为全美第四最佳环境科学学校。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MUM)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CHEA)、美国教育部(ED)、美国大学商业教育认证(IACBE)、美国六大联盟认证(HLC)、美国北中协会(NCA)、中国教育部涉外监管网以及其他高等教育相关机构等认证。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创立的宗旨是为创造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享受学习与实践人生的机会和成就。MUM的使命是提供独特的,世界一流的教育,创造更多未来的领导者。学校以杰出的学术研究水平、优秀的师资力量、高质量的校园生活和高就业率而著称,MUM的教职人员均由国际水准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组成,大部分毕业于牛津、哈佛、斯坦福和等名校。MUM是经过中国、美国共同承认的正规高等学府,毕业所获得的证书是中美两国共同认可的。MUM能提供多种学科的博士、硕士以及学士学位课程,并被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授予玛赫西管理大学颁发专业证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的资质。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商学院获得韦伯麦特里克斯网 (Ranking Web of Universities) 全球商学院排名第100位;MUM可持续商业MBA在线学位项目排名全美第10位;MUM可持续环境在线学位项目排名全美第15位。

猎与杀

哪些院校招教育学在职博士?难不难读?

问:我是一名高校老师,想报读教育学在职博士,想咨询一下目前国内有哪些院校招收在职博士,难不难?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确定一下你想报读的是教育学博士还是教育博士,二者是有差别的。教育学博士顾名思义,是“教育学”这个学科的博士,等同于国外的PhD,是学术和研究取向的,全日制3-4年,奖学金全覆盖。只要你具备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以上,就可以申请或攻读教育学博士。教育博士是“教育”的博士,英文是EdD,是职业和实践取向的,在职4年左右,因为是在职,所以也没有奖学金。教育博士目前只面向那些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学费也相对较贵。从难度上来讲,二者因为面向的人群不同,所以也不好比较。不过,对于同一个人来说都有资格申请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只是教育学博士要全职读,如果你无法脱产,同时又想深造博士学位,那教育博士更适合你。目前,国内招收教育博士的院校北京地区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下面就详细的说一下这三所院校在职教育博士的招生情况,希望能对你有帮助。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有2个专业是在职博士,一个是教育管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和高级教育行政管理方向。历年的招生情况1、2016年招生15人(教育管理综合),2017年招生13人,2018年招生19人 。2、2016年实际录取的考生包括15名统考考生,1名港澳台考生。2017年实际录取15人,其中包括3名专项计划录取学生。3、教育管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5:1左右,招生对象为从事教育管理及相关工作经历的考生。4、报考北大教育学院博士的考生如果没有能够证明英语能力的材料需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北京大学教育考博专业课参考书1.《现代教育学基础》,(日)筑波大学教育学会编,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教育哲学》,张楚廷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高等教育理念》,(英)罗纳德. 巴尼特著,蓝劲松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教育政策研究基础》,杜学飞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大学运行模式》,[美]伯恩鲍姆,别敦荣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6.《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闵维方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高等教育系统》,[美]伯顿·克拉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考博的参考书以国外的著作居多,教育学院的导师大部分有出国经历,比较注重对国外的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运行模式等学术理论的研究,所提供的参考书都是比较著名的教材及参考书籍。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的教育博士(Ed.D)是每年9月份进行申请制招生,第二年9月份入学。历年招生情况1、2015年招生10人 ,2016年招生11人,2017年招生11人,2018年招生11人。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招考实行“申请——审核”制,考生需先提交相关材料,材料审核通过之后,方可参加笔试、面试。3、笔试:时间为3小时。笔试科目及成绩评定:包括教育管理概论(占总分60%)、专业英语(占总分40%)。4、面试:时间为30分钟,考核组由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的教师组成。包括群体面试与单独面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推荐阅读书目参考书目1.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989年。3.陈桂生著《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近代教育学史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4.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陈列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徐辉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9.周奉年等著《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蔡克勇主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综合效益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12.郝克明、汪永铨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注:考试时,笔试考教育管理概论,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对前沿问题的了解,科研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历年招生及报考情况1、分数线,2017年外语55分,专业课60分,总分190分。2018年外语40分, 专业课60分,总分180分。2、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5:1左右,旨在培养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3、招生专业领域及招生对象1.教育领导与管理下设两个方向:中小学学校领导与管理方向:招生对象为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各类初等或中等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高校领导与管理方向:招生对象为各类高等院校的中高层管理人员。2.学生发展与教育招生对象为高等院校从事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领域的教师或管理人员。4、报考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2.具有硕士学位;3.有5年以上相应教育领域全职工作经历;4.两位与所报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5、考试形式主要为面试,重点考察考生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科研经验及科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术潜力、综合素质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考博专业课部分参考书教育学:黄 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黄 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张斌贤:《外国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以来《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卷发展心理学: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雷 雳:《发展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厚璨:《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管理学: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考试的范围是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考试不指定参考书,以上参考书是由北师导师及在读博士整理推荐。以上是国内北京地区教育博士的招生情况。一般来说国内的在职博士学制都是比较长的,毕业也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你时间相对充裕的话,可以报读国外教育博士。菲律宾国父大学教育博士(EdD)全日制注册在职报读,学制比较短,回国教育部认证,享受海归留学待遇,无雅思、托福要求,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即可报读。报读在职博士难不难读?这个怎么说呢,由于院校的在职博士招生时间和具体要求不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报考在职博士并没有多大的困难,但是读起在职博士却并不那么轻松,而且会越来越难。一方面,报考人员越来越多,招生院校却越来越少,而且高校对博士生导师可以招生的博士名额进行了多方限制,这就使得导师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更倾向于招生全日制博士生,在职博士的名额非常少。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方说,打破了博士教育的零淘汰制。南开大学就曾经将28名延期也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博士生淘汰,这样他们在毕业的时候只能拿到结业证书,而这里面很多都是在职博士。所以,如果如果你打算报读在职博士,想要顺利毕业就要严肃认真的对待学业,只有能在学业和科研上付出更多努力和汗水的人,才能收获更多。

迷魂阵

Live+ 知识跨次元|在职的我是如何申请国外PhD的

“长假”仍然持续,网课依然进行,朋友,你的脑充电了百分之几?你是否也曾思考过下面这些关乎你学业和未来发展的问题?毕业后,求学和工作哪个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不想继续社畜朝九晚五的生活,我能去国外求学吗?假如我选择继续科研路,我现在就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作为一名国(外)内的本科生,如何达成“申请名校PhD”成就?毕业选题该从何入手?怎样从冗长繁多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独立完成一篇优质的论文?……有了以上困惑,请试着来神经现实找答案吧!我们联合了各个学科领域的资深学习者,在B站推出了“Live+ 知识跨次元计划”!我们希望能给大家打造一款既能满足“求知欲”,又能兼顾“求学路”的系列直播分享,期待它能减少你对未来的迷茫,让你的“学习力”不断增强!在前两讲中,H同学和超酷鹅鹅曹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国内和国外的本科,申请北美PhD的相关经验(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前往B站神经现实主页,观看完整回顾视频),受到许多同学的好评。第三讲,是我们联合分享嘉宾,为已经工作的朋友推出的特别节目!在这一讲中,我们邀请到了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已拿到硕士学位,并收到该校教育学博士无条件录取通知书,将于2020年十月入学的Sue进行分享。已经工作数年的她,是怎样下定决心,并靠着自己的努力,最终圆了求学梦呢?在直播中,她不仅将和你分享她的整个申学经历,还将谈到如下问题:参加工作多年,还想继续深造,我该申请国外PhD吗?选择申请学校,我该进行何种考量?申请期间,我该做些什么?这条路不那么好走,我需要进行何种心理建设?……你想听听她的经历吗?你有更多的问题吗?欢迎在直播中与她交流!之后,我们还将邀请更多嘉宾为大家奉上解答你升学求学疑惑的分享,和提升学术能力的干货等,敬请期待!如何参加:

问政

过来人,美国北爱荷华大学MBA教授丹尼

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教授Prof Dan毕业于爱荷华州立大学理学硕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Phd博士。他目前任教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商学院。从2015年开始至今参加UNI北爱荷华大学MBA上海和美国同步的教学Dan的前沿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好评,受邀参加各类美国一流学府的演讲。他的研究领域跨越运营和供应链管,研究的重点包含提供解决方案及提高运营效率和开发定制的培训解决北爱荷华大学Prof Dan 曾经多次获得杰出教育奖,同时入选商业周刊年度教师奖,以及许多其他奖项和在工业和学术界的荣誉。他出版过一本关于发展的书和许多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得到了学术界和实践者的认可,频繁受邀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举办讲座和研讨会。他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好评。美国北爱荷华大学连续多年入选全球四大排名《普林斯顿评论》Best Business school最佳商学院,普林斯顿排名更关注的是学生本身在校读书的体验和校园生活的真实感受,榜单排名也更接近美国学生眼中的最好大学。2019-2020年,在参与评选的上千所大学中,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再次获得“Best Business Schools for 2020.”称号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承载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使命,在过去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不断扩大与完善,成为了美国顶尖的一流学府。大学拥有超过21个独立学院,颁发超过170种类的学位,在校人数超万人。历史上名人辈出,著名巨著的《廊桥遗梦》作者罗伯特·沃尔特曾经担任北爱荷华大学商学院院长2003年,北爱荷华大学成为首批中国教育部中美学位互认院校,根据留学生数据官方统计,截止2019年12月,留学生总人数已超万人。此记录被完整保留在大学官网,毕业生的认证简便快捷。美国北爱荷华大学MBA进入上海开设在职MBA课程已接近十年,旨在于培养给予在职精英人士原汁原味的美国MBA课题。在职MBA课程实施英文教学,师资均来自于北爱荷华大学本校教授团队,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模块,与多所一流国际商学院合作交流论坛。一旦被录取后。可享受中美课堂任意切换,在职MBA可赴美国本校完成学校,两地均可。学位过硬,全学分MBA优势明显。北爱荷华大学在亚洲拥有超过75000人的校友会活跃成员,每年美国毕业生及上海MBA学员将以不同形式举行各类活动,

八千万

读博的3W法则:Why、What、How

读博的3W法则:Why、What、How为什么读博?不论是在读博前,读博过程中,还是博士毕业后,很多人都会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读博?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我之所以选择读博,是因为我热爱科学研究,无论是否能够拿到博士学位,我都希望我能一辈子在自然、生物、数字和数字所反映的自然规律中生活。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在读博的过程中,接触过各种各样由于不同原因选择读博的朋友或同僚。一些人对于科研有着极大的热情,想要成为一位研究人员;而大部分人想要PhD学位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获得待遇更好的工作;另一些人并没有将追求科研作为事业,读博只是为了达成一些其他的目的,读博过程中就想着赶紧毕业;还有一些人根本不想做科研,只是因为毕业了无所适从,选择读博,希望博士结束后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路。随着科技发展,工业对于研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进展和结果往往难以控制,更多企业选择高薪聘请具有研发能力的博士进行实地研发,或与研究机构合作培养博士。因此就产生了学术型博士和应用型博士两种类型的博士。究竟未来是要选择创造知识,并且在高校或研究所传授知识,还是想要在未来能够将研究学以致用,并且在这些应用领域获得一份工作和事业呢?不得不说,面对国内科研导向的发展,产学研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应用型博士无疑是一个多赢的选择,但对于偏爱基础科学的我,只想发现自然界的规律,选择了攻读学术性博士。在哪儿读博,读什么样的博?不同国家的读博时长不同,国内目前是3~4年,最长不超过8年,以往都是考试制,所有学生都要通过国家设置或学校自主设置的科目考试,拿到符合要求的分数,再经过导师面试,在有足够名额的条件下才能够读博;最近,大部分国内高校同时提供和国外一样的申请制,只要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有一定的成果,并且语言成绩过关就可以向导师申请,经过导师审核面试,在名额足够的条件下就可以跟随导师读博。除此之外,国内也有在职博士,但名额非常有限,条件也比较苛刻,时间较长也不太容易毕业,因此我选择脱产就读(全日制博士)。在国外,博士的研读时间相对长很多,5~8年是常态,很多人会在中途暂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继续开始;欧美读博都是申请制,往往要求申请人在大学期间参与过研究、在攻读硕士期间有一些成果或成绩优异同时有一些课外活动加分,和导师又能够比较投契,由于每个导师的要求不同,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在前来申请博士学习资格的学生中进行筛选。不同国家或科研单位对博士学习过程的设置不同,当然有很多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但是我认为对于一些领域的博士来说,博士期间公开课程知识的学习几乎已经不是必要的,毕竟读博的根本在于在新的知识领域中实现自学和自我成长。就我的读博经验来说,很多公开课程教授的知识已经明显落后。相较而言,教授科研方法的课程却让我受益匪浅,例如科研逻辑、文献检索、文献或专利撰写、学术会议和海报准备。因此,在开始读博之前,应当根据自己读博的目的自己的客观条件,以及拥有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攻读博士的地点和方式。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读博的过程是在创造知识,人类发展到这个时期,创造知识已经越发困难了。如果说,在早期文明世代,创造知识是在平地开荒,如今,创造知识就是在山上开荒,想要开垦新的土地,就要先登上这座山。因此,读博过程中消耗的不仅仅是脑力更是体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平和的心态都是读博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因为付出和收入往往不成正比,读博对于家庭来说也是较为沉重的负担,因此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读博。博士学习的过程是开荒,开荒就意味着试错,意味着有可能使劲全身解数、耗费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相比曾经在大学期间,只要努力就可以提高的考试分数,科研开荒过程中的不断试错对于很多不经世事的年轻学生来说都是从未有过的打击。那么,如何克服这样的打击?毕竟我们第一次发现,人生不是靠努力就可以变好的。很多时候,在国内读博,导师和读博期间所研究的课题都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因此,根据我的读博经验之谈,向大家提供以下几点建议:1. 不要内化。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将问题内化,将别人的意见变成自我否定。不要让任何人给自己贴标签,毕竟我们永远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用我们做的事情告诉别人我们是谁,而不要让别人用偏见定义自己。2. 要客观和理性,不要功利主义。研究结果也许和我的预期不同,但不代表错误,做科研要学会接受,接受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即便是相反的结果也是一种结果,这才是科学的基本态度。3. 情商培养,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益的。多数选择做科研的人都不太喜欢和人打交道,然而,无论是学术上还是感情上的交流都是大部分人完成博士学习必不可少的精神补给。如果有家人的支持和沟通,那么开荒的挫折感就可以被淡化不少。4. 最后要说明的是,不要贪心。和打麻将一个道理,小胡也是胡。对于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学生来说,一点小的甜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导师课题允许的条件下,有一点结果就尝试发一些小文章,不仅有利于了解科学研究的完整流程,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在任何事情上,自信心往往能比坚强的意志力更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独性

Nature调查了6000博士生,告诉你读博有多难:360度无死角劝退文

压栗山大 郭一璞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读博,向来是压力山大的活动,博士生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补贴少,同龄人已经成家立业了,博士生还在为论文焦头烂额。不过现在,读博过程中你的苦你的累,Nature都知道。是的,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开展了面向博士生群体的大调查,6000余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博士生,借机大吐苦水,把科研的焦虑、求职的压力、对圈子的不满全都倾诉了出来。统计一下,这次调查的数据让人大跌眼镜:36%的博士生都因为焦虑症或抑郁症而寻求过帮助;21%的博士生都遭遇过骚扰、歧视和霸凌行为;将近八成的博士认为,当前的学术圈风气不正,充斥着各种关系、特权和官僚主义,过于压榨博士生,文化落后亟待改进。而对于最现实的毕业求职问题,七成博士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工作,甚至,还有超过30%的博士生觉得自己正在读的项目根本就对找工作没有用。一个全世界学术圈人士都期望能发论文的顶级期刊,公布了这样惊人的数据,简直是“官方劝退科研”啊!怪不得,连房东老太太都说“不要读博,不要写代码”(不要赌博,不要吸大麻)了。近四成博士生都是出国党,在职博士也不少其实这已是Nature的第五次博士生调查,共有超过6320份有效数据。除了英文版,问卷还被翻译成了中葡西法四种文字,因此获得了全球博士生们的广泛参与。其中36%的问卷来自欧洲,28%来自亚洲(主要是中国人和印度人),27%来自北美和中美洲,非洲、南美和大洋洲的博士生各自只有3%。这6000位博士生,性别基本上男女各一半,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25岁到34岁之间,另外还有12%的博士生不到25岁,11%的博士生超过了35岁,甚至还有五六十岁的老博士生。其中22%的人都处在或上有老、或下有小的状态,需要照顾家庭。已经当妈妈了的博士生Fonseca-Hernández,就对边读博边带娃这件事感到十分焦虑,因为学校里没有幼儿园,她把5岁的女儿送到了收费很贵的校外日托中心,她感叹,想要同时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和优秀的父母,实在是太难了。37%的博士生是出国读的,大部分去了欧洲和美国,出国的原因集中在体验异国文化、本国的资金和博士项目不足以及方便找工作方面。不过,有不少出国党的压力非常大,一位学气象的古巴女生去了墨西哥读海洋物理博士,发现换一个国家已经很难了,读一个新领域则是难上加难,甚至患上了焦虑症。19%的博士生是边读博边工作的,他们主要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有少数人是为了提升技能或者刷简历刷人脉。考虑到年龄和家庭环境的因素,35岁以上的大龄博士生、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博士们基本上都有工作。欧美博士生担心“德不配位”,亚非拉博士生最愁求职赚钱读博过程中,人们普遍最头疼的事情是对前途的迷茫,79%的博士生都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不确定,70%的博士生时刻都在关心着除了当博士后之外哪里还有坑可以去谋个教职。另外他们的学术压力也很大,78%的博士生都觉得难以维持工作生活的平衡,74%的博士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钱,也是一个难题。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经费的问题,68%的博士生都在担心经费;第二个方面,一半的博士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助学贷款怎么还;第三个方面则是日后生涯的收入问题,67%的博士生都在担忧毕业之后过日子、买房子、养孩子和退休养老的钱要从哪儿来。看到博士生也哭穷,渣本心理平衡了。不过,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是有地域性的:非洲博士生最愁没钱;大洋洲博士生最愁没教职;南美的博士生除了担心找工作的问题,还要操着卖白粉的心,时刻担心政局;欧洲博士生担心自己和老板的关系、工作生活平衡和心理健康问题;北美和中美洲的博士生担心自己“德不配位”,专业名词叫“冒名顶替症候群”——总觉得自己如今的地位是靠运气获得的,生怕有一天被人发现自己一无所长,被当成骗子,然后身败名裂。当然,同样富(chi)有(bao)而(le)优(cheng)越(de)的欧洲人有时候也担心这个问题;苦哈哈的亚洲博士生,发愁的地方可多了去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挣不到钱怎么办、博士学位通货膨胀怎么办、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怎么办……注意,这里不是贩卖焦虑,是nature的报告白底黑字写的。唉,在座的亚洲读者们,你们都生活在hard模式里啊。不后悔,但满足感越来越低在美国读博学兽医的Radhakrishnan说,现在的博士项目很适合自己,并不觉得孤单。他对自己的研究项目还有很深的兴趣,想找到一种能在自己的母国印度抑制狂犬病传播的方法。所以,就算一边读博一边带孩子,一点闲暇都没有,他还是没有后悔读博。其实,这项调查中,有有74%的博士生和他一样,对当初读博的决定感到满意 (下图两个绿色柱) :有75%的博士生,对自己做研究的独立程度表示满意。有67%对自己和导师的关系表示满意。然而,就算说着满意,也依然有挫折和抱怨的情绪。有45%的博士生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的进行,满意程度下降了。相比之下,42%的人认为满意度提升了。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项目的状况达不到自己的预期。40%的博士生说,他们读的项目没有达到最初的期望,只有10%表示超出了最初的期待。10%这个数字,比起2017年有了严重的下滑,那时还有23%的人认为超出期待。麦吉尔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Anna Sverdlik说,这样的调查报告可以帮学生们建立起更现实的认知:如果知道,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冒名顶替症候群;如果知道,自己的满意程度会随着时间而减退,至少还可以提前做些心理准备。当然,有关学术的挑战只是一部分。Zhou Yang是从中国去到美国加州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读化学博士的,他说:我原以为只有科研的事情需要担心,但发现还要想着怎样和实验室里的其他人相处,还要想着怎样把自己的项目解释给别人听。除了做实验,还有很多很多要考虑的事。Yang也和许多人一样,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发够论文才能毕业的压力,还要担心签证问题。回一次家就要重新签证,签证至少也要一个月,又不能请一个月假。所以,Yang一次都没回过家,不然只会再增加一份压力。这也是大部分在美国读博的外国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骚扰和歧视随处可见,又不敢说调查发现,带有伤害性的行为,时有发生。△左是骚扰/歧视,右是霸凌有21%的博士生说,他们受到过骚扰或者歧视;表示受到霸凌 (Bullying) 的也有21%。超过五分之一。分性别看,有25%的女博士生说,自己遭受过骚扰或歧视。男生则有16%表示自己受到过骚扰或歧视。分国家看,最严重的是北美 (24%) ,最轻微的是澳大利亚+新西兰 (18%) 。有些博士生,还在问卷的评论区详细说明了自己的遭遇或感受。比如,一位在印度的女生提到,就像性骚扰会有“Me too”运动爆发的瞬间一样,研究生在工作场所遇到的骚扰也需要得到关注。比如,一位在比利时的女生说,看到过并且自身也有过被导师霸凌和恐吓的经历。学术界顶尖教授,做了错事也不受罚的现象让人震惊,对年轻的学者构成很大的威胁 (包括心理健康受损) 。在表示受到过霸凌的博士生当中,又有57%害怕报复,没有办法自在地讨论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工作时长也是博士生们受到的不公对待之一。6000位博士生里,大约一半都认同:我读博的大学里就是有长时间工作的文化,包括通宵。那么,博士生平均每周工时多少?76%的博士生表示,平均每周工作41小时以上。其中,41-50小时的比例26%,也就是说6000位博士生中有接近50%,平均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而在每周工作41小时以上的人当中,有85%都表示对这个时长不满意。三成博士生认为当前项目对求职无益更加令人忧心的是,长时间的工作,也不是都能得到回报。只有26%的博士生认为,他们的博士项目,正在为将来找到一个满意的职位,做着很有力 (Very Well) 的准备。相比之下,有超过30%的博士生,都认为自己在读的项目没带来什么职业准备 (Very Badly) 。而在大部分人看来,博士项目给个人带来的最大提升,集中在具体操作层面:比如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做学术演讲、设计实验等等。可即便如此,依然有67%的博士生相信,有了博士学位就能大大改善工作前景。问题是,全球范围内高校提供的岗位都很稀少,但仍然有高达56%的博士生把学术界作为首选工作领域。相比之下,只有28%的博士生把工业界作为首选。而当被问到博士毕业后立刻就能找到怎样的工作,几乎一半人都回答了学界的博士后 (46%) ,排名第二的是工业界的科学家 (10%) ,排名第三的答案就是不知道 (9%) :工作形势严峻是博士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Matt Murray是耶鲁大学在读的分子医学博士生,他并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努力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还是怀疑自己读博的决定是不是对的。有些日子里,感觉一切都很讨厌,只想回家。调查中有36%的博士生表示,因为焦虑和抑郁而寻求过帮助。八成博士生不满学术圈现状最后,关于整个学术圈的现状,博士们也有话要说。Nature统计了博士们对于当前学术体系的评价,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博士都认为,学术圈真乱。只有23%的博士觉得当前的学术体系还不错,在他们之外,更多人觉得这个体系是有问题的,很多时候靠关系,很多事儿不公平,给博士们发的钱太少而压力太大,环境官僚化,整个文化是落后过时的,需要得到改进。甚至有8%的人觉得早知如此,就不读博了;还有24%的人觉得要是重新开始的话一定要换个老板。因此,在Nature的调查中,一些人表达了博士生涯中的痛苦纠结:I cannot emphasize enough the impact on mental health when obtaining a PhD. I wish I were alone in making that statement; however, students in my programme struggled with suicid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读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是再重要不过的了,我希望我是唯一讨论这个话题的,但我项目里的同学们一直在沮丧焦虑甚至想自杀的情绪中挣扎。不过,终究也有很多人认为博士生涯依然是充满荣光与希望的:99% of the time it fails. But that one time it works makes up for all of it.99%的时候都失败了,但是成功的那次能弥补过往的全部。希望大家都有那1%的幸运吧。传送门原始报告及数据:figshare点com斜杠s斜杠74a5ea79d76ad66a8af8— 完 —

大捕杀

在职申请博士申请经验:针对跨专业在职申请人的博士申请总结

今年的申请算是告一段落了。侥幸有书读,前途未知。我觉得申请当中的未知因素太多了,信息极度不对称,甚至是误导,这一点对于跨专业申请和工作在职申请人尤甚。我自己今年的申请过程非常凶险。最后去的学校我原来根本没有听说过。 是一位G 友介绍给我一个她申请商科phd的朋友,然后这位朋友把我拉进了一个商科申请的群。 然后我说了一下我的研究方向,有一个人有回复说他的学校有一个老师跟我做的东西相似,建议我写封信套套瓷。 我当时大概浏览啦一下学校还有老师的网页, 觉得不错打算申请,但是并没有太关注这所学校,也没有联系导师, 当然大家都说商科不同工科,联系也没用。所以我在一开始申请就没有联系导师,权当自我安慰好了。而且这个学校的面试机会是我自己给争取来的。1月底的时候,我看到网上有人报此校同专业的面试,于是就写了一封信去问项目联络官。被告知他们一周之前就发邮件通知我面试了,可是阴差阳错我就是没有收到。还好我问的及时,没有漏掉面试机会,项目负责人在北京时间凌晨四点打电话来面试。 然后顺利拿到offer, 最后在所有的offer 中他又变得是我最中意的,遂从之。我的个案相当的random和极端。偶然性相当大。感觉是被命运之手推着走。希望我做的这个总结能给跨专业/在职申请人一些启发。出于对隐私的保护,我特地重新申请了一个新 ID, 并且把我的个人信息都隐去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下联系我 。我的基本情况如下:北京某非211/非985的大学纯文科双学位,GPA: 3.9/4亚太(新加坡/香港)某公立大学硕士:应用科学硕士,GPA: 4/5研究经验:美国知名智库研究员一年(青年学者孵化计划) 读研学校助研两年研究成果:跟商科有关的 Long Range Planning 期刊一篇(第2作者) 跟商科无关的期刊一篇,会议论文若干,报纸文章若干工作经验: 做一份跟申请课题极度相关的corporate 工作2年基本考试:G 700+ 没到750, T110+申请学校:11, (Top 5 -100), 面试4个,offer 4 个推荐人:硕士导师,美国工作的老板,还有之前做助研的老板(三人都不是商科领域的教授,但是都是各自领域的大拿,跟他们都密切工 作过,推荐信应该是言之有物的)去向:北美某Top70-80的学校。 毋庸置疑,申请具有偶然性。每一位学长前辈都说因为偶然性你要多申请,这样就能够增大入选的机会。 但是,我觉得单纯多申请学校和入学机率没有正向联系, 自我定位和选校策略与最后被录取可能更相关。 比如说,有些人虽然申请了20+ 所学校,但是全部都是顶尖名校,基本上是炮灰陪跑。有的人拉开档次去申请,效果也不理想,比如我。但是问题就在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定位是非常不靠谱的事情。 我觉得自己这次申请,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学某一方向的某一个主题, 然后申请了11 个学校。 排名从前10 到100名都有, 而且地区也包括了亚洲,欧洲和北美,可以说是广撒网了。 可是给我面试的学校只有4所,而且都是排名靠后的几所。 而所有我面试的学校都给了我录取,让我觉得自己在面试上至少是没有减分的。我面试的排名最高的学校是UTD60左右, 也就是说前50的学校基本审材料就把我拒了。 而我之前跟很多人(大多都是顶级商科名校的在读博士)聊,大家都说我背景不错。 这也让我对自己的申请定位产生了高估。 以下是我这次申请的几点感受。顶级名校(Top20),基本上是小圈子, 外人(跨专业/在职申请人) 很难进入。 不是无可能,只是很难,以后会越来越难。在CD上看到的此类成功申请人还有我生活中认识的这类人,无一例外都是有非常强的connections to the circle. 很多人都是国内985(top20) 的商科研究生/本科生,也有很多是香港新加坡公立大学商科的研究生/本科生, 有些有一些研究经验, 有些有一些会议发表,有一些没有。 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申请的学校通常自己导师/导师的合作者曾经读书和教书的学校。通常都能拿到强推。同一个圈子/专业的同行的推荐,我觉得在角逐名校的项目当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脚色。这部分通常是所有申请者不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里想说的不是名校之间相互搞关系,而是在选择博士生的时候,同行的推荐最被同行接受和信任。这里给所有人的建议就是如果可以读一个商科的研究型硕士项目,(大陆,香港新加坡欧洲北美皆可), 绝对是一个加分项。这一点对于跨专业的申请人,绝对是先天劣势。所以即便是教授强推, 可信度也打了折扣。我自己的感觉越是前面的项目, 校际合作越多,老师在各个国家都有固定的合作者,所以会优先从这些合作的目标校里挑选高质量生源, 给外来者的空间很小。对于跨专业申请人的建议是可以冲击名校但是等多的眼光应该分散到排名20-50和50-100的学校。 更之后的学校我没有申请过,不做评论。一定要尽早开始申请准备。 这一点应该是老生常谈了。 这里想要强调的就是怎么久算是早准备呢?有人从本科高年级就开始打基础, 积攒人脉,从事独立研究。 所以申请是长跑,很多人在申请季开始之前就开始了。具体说到申请季,我认为对于没有太多科研经验,特别是跨专业/在职申请人(我假设大家对都是对研究有兴趣,或者对某一个具体的现象/课题感兴趣,但是专业研究经验比较少;那种完全头脑一热想申请读博的申请人不在此讨论之列),建议从入学的前一年春节前后就开始看专业期刊,从UTD 的那些顶级期刊开始,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是会让你知道这个圈子都流行啥,怎么样和你感兴趣的点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和你兴趣相近的顶级学者。这个会成为日后选校最有力的指标。关于套瓷,虽然版上很多人都说商科不用套瓷,我自己懒也没有套瓷。但是我觉得这对于跨专业/在职申请人而言非常重要。当然首先要摆正套瓷心态, 就是绝对不可能像理工科那样,老板一言堂,然后决定你的去向钱途。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套瓷可以弄清楚心仪的老师是否带学生。 我在面试中就有老师提到过,前两年他都完全没有招学生。今年他带的学生毕业了。所以, 他又可以带学生了。所以反过来推测,如果可以提前写信给老师问清楚意向,会在申请中少走一些弯路,至少少浪费一些申请费。(如何不卑不亢的学术套,请参考其他帖子。)关于选校,我觉得一定要拉开距离, 分档次。 商科申请无保底之说。 我觉得在做好学术文献的查阅,找到兴趣合适的老师,而且有正面鼓励的学术套(正面鼓励不代表啥,但是至少代表他收学生/没有要退休/或者离开这个学校去其他学校等)的基础上,建议至少申请7-12所。 因为我的研究兴趣很窄,要找到和要求的老师不容易。 但是我也努力的看文章,问前辈, 找到了11所。我认识的朋友申请20所以上也很多。而且大家在等待面试消息的时候,都后悔自己申请的学校太少了。拿我自己举例而言,正是那些我一开始没有太注意的学校给了我offer, 而我志在必得的保底校连面试都没有给我就拒掉了。 所以,我觉得大家在申请过程中一定要谨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自我定位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只能通过多申请不同档次的学校来对冲这种自身局限性带来的对于录取的影响。而且如果读博士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做研究的话,不妨在商学院地点选择上也可以多样化一些,不要只是盯着北美(特别是美国), 欧洲,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亚都有不错的项目(参考专业的排名,比如DTU, BYU, ASU 等)。我感觉其实商学院还是蛮国际化的。如果能去到一个合适的项目,学得好的话,placement 是非常全球化的。所以申请的时候可以多个地区同时申请,进一步降低风险。对于跨专业/在职申请人,切忌不能有非某个学校不去的这种迷思,迷思害死人。我始终认为读博士就是接受训练拿到学术圈的入场券而已。好的项目不仅限于名校。关于基本考试,过线就好,但是随着整个申请 application pool的水涨船高,我觉得700+,100+是及格线, 740+才是比较impressive 的加分项。不过这一块是大家可以短时间内提高的。建议大家好好准备,不要有侥幸心理。而且我有听说一些学校非常看中这个成绩。当然过程准备很痛苦(至少对于我而言,备考过程很辛苦,但是当时我这么安慰自己,如果连基本考试都过不了,以后怎么面对孤独的学术旅程,就这样熬过来了.) 关于工作经验,我的两份工作,一份和研究紧密相关,另一份和我要做的课题紧密相关。我原以为会是一个加分项。但是至少我面试的时候所有老师都有一点怀疑我转行做学术的决心,我有被问到好几次为啥要转行。为啥不去做别的,比如咨询。我得一遍遍不断justify and show my commitment to academia. 由此,我觉得对于在职申请者要把读书的commitment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我也没有觉得工作经验是一个明显优势/加分项。 申请中不太需要过于关注的几个小点:US and World News/Financial Times 等非专业排名: 虽然每年各大商学院的排名如火如荼,坊间的m7,s16. 如雷贯耳。但是这些排名对博士申请毫不相关甚至是误导。关于套瓷没有回音: 很多项目特别是名校的老师不回信很正常。毕竟时间经历有限,不回陌生人的邮件太正常了。不要因此影响申请的心情。项目的地点: 当然不同的城市对于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博士生教育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反正到了哪里都是苦行僧。还不如到一个安静的大学城里面潜心向学。申请时几个有用的小帖士:和项目的联系人联系,介绍现在的博士生认识。我有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不少前辈,他们往往是非常愿意毫无保留分享的一群人。有一个学姐在我申请她在读学校的时候就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面试的时候又给了我很多insights, 甚至在我拿到多个录取的时候,给我客观公正的建议。虽然最后我没有选择她就读的那所学校,但是这份情谊铭记于心,也愿意将这份善意play forward. 与此同时,其他项目的博士生在我的申请中都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和鼓励,让这一过程没有那么孤单。这对于connections 薄弱,信息源很少的跨专业/在职申请人尤为重要。chasedream 的资源。非常感谢论坛的资源,还有几位版主的热情帮助。关键时候内行人的一两句话有一种让人茅塞顿开的感觉。同时帖子里面的精华部分值得一看再看,有很多干货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超棒总结。 关于offer的比较。这是申请后期甜蜜的负担吧。咨询所有人的建议都是看导师发表文章的质量和数量。google scholar citation 是一个好的指标。这就是今年申请我的感受,总结还有心得。申请绝对是一次很奇妙让人终身难忘的旅程。可是现在的我,也觉得自己前路漫漫,很多东西要学,很多工作要做。虽然为有书读而高兴, 但是丝毫没有一种松口气的轻松感。申请只是一场长跑的开始,祝福每一位申请人在追梦的路上,勇往直前,不忘初心。

红海盗

海外硕博申请之奖学金篇:种类/申请条件/申请难度/注意事项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海外硕博申请之奖学金篇。我是南洋理工大学的在读博士生Alex。我们今天分享的奖学金涵盖的面很多,其实是更广义上的奖学金,所有的只要是能有助于你读书过程中的经济方面的资助都算在这里面,不是一个单纯的狭义的奖学金。奖学金种类奖学金宏观上来说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助学金、奖学金、学费减免和TA/RA。第一种是fellowship,这个基本上是以美国大学的标准来划分的,也就是所谓的助学金,助学金是一种金额最高、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一般情况下,如果获得了一所学校授予的助学金,便是获得了全奖。第二种是scholarship,即奖学金。奖学金不像助学金一样只有一种形式,它在同一所大学可能设置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形式的奖学金,一个学生可以有资格同时申请两种以上的奖学金。这两种一般金额很高,没有什么附加条件,代表着学校出于对你能力的认可。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学费、住宿费、杂费,还有一些交通费之类的补贴,是很高额度的补助。拿到fellowship和scholarship的难度其实挺大的,一些特别优秀的本科申请者会拿到,硕士或者博士拿到这种的比较少。因为研究生区别于本科,是另外一个体系了。本科生即使拿到这个,他们的比例也很小,学校养得过来。硕士生和博士生想拿到这两种类型的奖金,自己优秀不优秀是一方面,另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你是不是在替学校做研究?有没有给学校有产出?这样来决定能不能拿到助学金及与奖学金。所以研究生更多的是拿到学费减免和助研金与助教金,我们会更详细的讲一下这两种类型。奖学金主流类型1学费减免学费减免(tuition waiver)实际上并不属于奖学金的范畴,而是属于经济资助,这是中国学生,尤其是非理工类申请人拿的最多的一类资助类型。额度从25%-75%或是全部减免学费都有,学校会给一些它认为优秀的同学减免。Tuition Wavier是由学院和学校提供的,一般会跟着你的admission offer一起发出,这就是说其实决定你能不能拿到学费减免,是在你申请材料提交的时候。你在提交材料的时候,就已经基本上决定了学校录不录取你,同时他们会考虑这个。这个钱是由学校提供,意味着跟导师这些因素没有关系,所以它不仅限于研究型的学生。我认识蛮多的授课型的同学,他们不管在美国的还是在澳洲的,都有拿到Tuition Wavier。所以说你要想拿到Tuition Wavier,主要是要把你的申请材料做的好一些。2RA/TA助研RA(research assistant ship)和助教TA(teaching assistant ship)都是属于服务性质的。获得这类奖学金的得主,一般会每周工作12-20小时的辅助教学或者研究工作。授课型的硕士一般跟RA/TA没有什么太多缘分,主要是研究型的学生。这种一般是你需要去帮老师上一些本科生的课,带一些实验,做一些教学任务,然后他给你发钱。在美国不管是RA/TA,一般的高校能给到2000美金左右。RA是由导师提供的,基本上所谓的科研助理,其实就是在做自己的科研项目。因为你做了RA了,在一般的美国高校都把你定义为staff,就是学校的一个员工,所以说也是免学费的。这种其实是蛮好的,对于大部分研究生学生,不管是博士还是硕士都是挺好的。谈不上什么额外的服务,就是自己的科研项目,你做就好了。TA的话,一般是由学院或者学校提供。TA是真的要额外做一些跟你自己的科研课程没有关系的事情。比如帮助老师们上本科生课程,但一般的也不会让你上课,基本就是判作业或者判考试试卷,平常带带实验课或者讲讲题之类的。TA的名额一般都是由学院来确定,相当于学院发了这些,到时候给你分配。也不一定能分配到自己的导师,这个确实是比较费事儿。理论上来说是学院认为值得赞助的,但是又没有像拿到RA的同学那么优秀,就会分配到TA。当然TA也是非常普遍的奖学金形式。并且一般美国高校也是把TA当作staff的,所以它也会给你免掉学费。综合而言TA和RA是最最主流的 ,基本上一般top10到top100之间的一些普通的高校,都能够给到两千多一点儿,自己的日常生活支出都是可以满足的。所以大家跟学院领导argue、跟老师套磁时,最好是能拿到RA,如果拿不到的话,也尽量争取一个TA的名额,尤其是对博士生而言。3工作类型除了美国之外,像欧洲这边,他们的PhD就是纯工作,没有人把PhD当学生。尤其像法国、德国,他们基本拿的签证都是工作签,会给你发工资。法国可能要交学费,但是法国给的钱也多,即使交了学费也完全够生活。瑞士和德国都是高等教育不要钱的,即使是外国人也不要钱,所以硕士博士都没有学费这一说,像瑞士苏黎世理工的PhD也是签工作合同的,一年一签,每年续合同。跟欧洲这种制度有点类似的是新加坡有一种PhD叫part-time PhD,翻译过来就是国内的在职博士,但其实跟国内在职博士是两回事儿。这个也是要求你有工作,拿的是工作签证,同时去上学。这个要自己交学费,因为你有工作嘛,扣除学费之后,每个月剩下的待遇基本和纯学生的PhD差不多,新加坡这个part-time PhD它其实就是PhD,跟full-time的没什么区别,包括最后的毕业证。4CSC还有一大类就是第三方机构。我们中国学生有可能拿到经济资助的,最容易的相对来说就CSC。国家留学基金委给出钱,毕业之后需要回国服务两年。这个钱给的不多,但是基本上也够用。这是一个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奖学金资助标准,关于各个国家地区的,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知道申请英国那边的博士生很多人都会申请这个,因为英国的博士很多科都不给奖学金,相当于自费,申请到CSC也就凑合着能读了。CSC需要你拿到offer之后再去申请,现在好像已经国家改成只给博士生和访问学者或教授,现在硕士好像已经不能申请了。奖学金申请条件看完了留学奖学金有哪些种类之后,我们再来说一下要满足什么条件。1学费减免Tuition Wavier,这个主要就是要满足学校的评审要求,你要取悦的对象就是审核委员会的那些人。首先我们要确保他们录取,尽量表现得比其他候选人更好一些,就是你的材料要丰富,比如说你的托福成绩要高,GRE成绩要高,GPA要高,又做过很多其他事情。其实就跟申请一样,就是把自己的事能做的做好,然后等待结果就好了,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评审委员会是谁,也很难直接联系去套磁什么的。其实有很大的一部分留学的同学,大家仅仅是出去读个授课型硕士的,美国是两年,英国新加坡这边是一年,这种其实你能拿到奖学金(别人给你钱)的机会非常少,既然是读这种硕士,其实就不用太考虑别人给你钱的这回事儿了。尽量让自己少给学校交钱,这个就已经很不错了。2RA/TARA或者TA,这种主要是针对研究型的学生,其实研究型的硕士拿到这种的也很少,主要就是博士生。本来申请研究型的项目你就要去套磁,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总得套磁,你在套磁的过程中,你要说服自己的导师,就是他有钱的话,你要说服他,让他把这个机会给你,所以关键是要去跟自己的老师argue。当然你在选择的时候,你也尽量看一看这些导师有没有钱,有没有可能有钱。一些年轻的导师可能项目会比较多,学院会支持他的发展,有可能会RA/TA的名额多一些,或者说还有一些大牛老师,他们接的项目比较多,手里面也有funding,这种你进去之后机会就很多了,就有可能拿到钱。3工作类型这个关键就是找到工作,首先这个所谓的工作不是说你去外面找个工作,然后再来过来读。而是说你的项目里边儿有一个依托的项目,不管欧洲还是新加坡这边,说是一边工作一边读博,并不是说两条线并行,而是说他工作的内容就是他读博做的项目。只不过是依托于这个项目。一开始去没有那么多人脉,怎么去找这种奖学金?其实主要还是联系导师,导师的作用还是很关键的。让导师帮忙去找一些项目,到了高年级自己也就能找到一些项目。基本上你想从对方学校拿钱,总的原则是套磁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导师,让导师去帮你去找钱,所以说你首先要说服导师,跟导师说我和你的研究兴趣匹配,我的能力足够做这些研究,收我为学生吧。谈的很好的时候,再来聊一下能不能资助我一下。国外的导师都是既然愿意要你的话,一般默认都会资助你的,如果说连资助学生的钱都没有的导师的话,你也要反过来想想,他是不是一个值得我跟着读的导师呢?4CSCCSC要参加我们中国留学基金委的评选审核。据一些参加过评选拿到CSC资助的同学说,他们的评选很标准化,他有一个表,综合你的本科的背景,你的雅思成绩或者托福成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项目是你的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这个决定性挺大的。还有一个就是即使是CSC,你国外的导师也很重要,如果国外导师是一个很牛的导师,你的研究计划又很详实的话,说服CSC的老师给你这个资助就相对容易。CSC要特别注意时间点,它大概在3月份左右就要提交材料,所以说你在3月份的时候就得拿到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这样你才有可能去申请。但是比如说像新加坡这边,博士生的录取都是四五月份、五六月份才发,所以肯定赶不上CSC。但是英国、美国那边大部分学校能赶得上,知乎上有一些详细的经验帖,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申请难度讲完了申请奖学金要满足什么条件之后。我们再分析一下奖学金申请的整体难度。首先,这个肯定是跟专业相关的,总的趋势就是理工科相对容易。因为理工科的funding多,需要人的坑位也多,理工科很多都是团队合作嘛,需要很多人,选择也相对多一些;商科和人文社科类的都比较少,无论是funding还是坑位上都比较少。理工科里具体也是有区别的,理工科里面相对来说最容易的就是很理学的一些专业,像化学、物理这些,这个分支确实比较热,而且相对来说,美国本土学生读的比较少,坊间传言生化环材四大坑嘛,这种毕业之后就业方向很难说,所以相对来说竞争小一点儿,钱相对充裕一点儿。工科相对来说之后就业很明朗,当下热门的像计算机科学,包括引申出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有网络安全这些,很多热钱往里涌,申请的人也很多,所以竞争相对来说激烈一些,一般像CS的博士生能拿到offer,基本上也会给钱的。不光是计算机,像机械、电气这些基本上也差不多,基本上能拿到offer就会有钱。整体而言,理工科的同学,整个态势还是比较明朗,不用太担心钱的问题,好好的准备自己的材料,认真去申请就完事儿。商科和人文社科主要都是以fellowship或者scholarship或免学费这种形式,通过学院发放,很少有你跟着导师做项目,导师会给你发这种情况。有可能你跟着导师做项目,但是导师不给你发钱。TA的话可能会有一些,但是没有听说过有RA的。所以说商科和人文社科,你听到他们自费读PhD也是有可能的。人文社科的主要竞争难度来源于奖学金的名额少。主要是倾向于发给那些有明确的研究兴趣研究方向,并且你的研究方向正好跟这个学校最近想发展的这个方向相关。此外,商科和人文社科普遍的对于申请人的语言能力,包括写作、口语等等,要求会比较高,这个相比于理工科是明显要高出一个level的。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不管是商科还是人文社科里面,有一些现在很热的量化统计相关的研究方向。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嘛,什么东西都要讲究数据,定量研究、量化统计这些研究方向的基金比较多一点,跟企业界的结合也可能相对多一些,所以相对的学院给做这方面的同学的奖学金也多,有可能导师们也会有钱,同学们如果跟这些方向比较接近的话,可以考虑靠近这边。第二个就是跟学校层次有关。顶尖名校竞争是激烈,但是你不可能听说有谁在MIT或者斯坦福读博士没有奖学金。你要是申请顶尖名校,像美国的TOP10或者TOP15的博士的话,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没奖学金的情况,就是只要你被录取肯定会给你奖学金的,这些学校不差钱,只差优秀的学生。我申请的时候调查过,像耶鲁工学院,他们给博士生发的钱,有点儿像我们最初说的fellowship或者scholarship,是那种全包的,直接包你六年,每个月给发三千多美金,比美国的普通高校都高很多。这个钱是学院出的,跟老师没关系,他是为了保证你作为一个博士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人员,你的基金是独立的,不受制于老师。 当然了,这种确实是比较难的,退而求其次,top10、top15到top50之间的这些学校,你申请PhD的时候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但是资金相对来说也没有那么充裕,不过一般情况下也都是有钱的,不会太抠。第三就是跟地区有关,不同地区确实有不同。美国那边很少有自费的博士生,但是像英国就有很多自费的博士生,英国他不管你学科是什么,就是不给钱。新加坡这边有一个Service Obligation政策,就是它给你免一半学费,你毕业之后需要在新签约工作三年。这个硕士、博士都可以签约。注意事项1如何申请在填写申请表格时你注明要奖学金,然后正常申请就好了。2积极套磁第二个,研究型的学生你想要拿到RA或者TA,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积极的套磁,联系导师,这是你有可能拿到奖学金的保证,即使部分学校的导师没有拍板决定权,由评审委员会来考虑,就比如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学院,他们有一个评选委员会一起考虑要不要这个博士生,但是你套磁联系到导师之后,有导师的背书总是好的。奖学金的评审跟PhD录取一般是绑定在一起的,很少会有学校发那种完全没有奖学金,就是纯一个offer,让同学们自己交四年学费这种很少的。即使有一些只是拿到无奖的offer,也不意味着四五年一定没有奖学金,他有可能是第一年不给你奖学金,或者第一年给你一些学费减免但是不给钱,生活费自理,第二年之后,因为你在学校已经待了一年,你就主动去找老师,然后去做RA,这些机会都要比新生联系上方便多了。比如说像之前我申请美国那边,拿到了德州农工的一个博士生的名额,那个就是第一年的时候不是完完全全的全奖,第一个学期给免了学费,但是没有生活费;第二个学期就给了TA的资格,相当减免了学费,每月还给发一些钱,从第三个学期开始学院就告诉我之后就你得自己去找啦,学院就帮你就帮到这儿了,之后就没有学院的钱了,你必须找到相应的老师,从导师的项目里边儿找到RA,那也是可以的。其实你在那儿读博士读了一年之后,基本上是能找到导师的。之前的讨论里面大部分我提到的都是博士生,因为这块对于硕士生申请者,尤其是申请授课型的硕士,很难拿到RA这种奖学金,你要能申请到免学费的那就赚了,即使他会给一些奖励类型的,像大学时候咱们那种一样,一个学期给你一两千,那种也无关痛痒。主要的呢,申请授课型的目标就是在你的网申的那一部分,一定把东西做好,争取能够申请到免一部分学费,这就很好了。3坦然谈钱研究型的硕士跟授课型在免学费这部分是一样的,你也先去尽量申请免学费,但是因为研究型的硕士会直面导师,跟导师去做一些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呢,他就是你老板,你就可以问他要钱了。你可以帮他做TA/RA,当然这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老板怎么给你钱,所以就是这个时候要跟导师去积极地尝试,跟他主动联系,大家不要觉得谈钱不好意思什么的,谈钱你要很好意思,谈钱很正常,你要自信自己的付出、自己的科研,对得起那份工资,让老板去开心的去给你钱。在西方现代的这些高校,评价一个学者厉害不厉害一个方面其实就是他自己能拉到多少funding,对于一个导师是这样,对一个教授是这样,对于一个我们PhD学生,或者说一个研究学生,任何一个研究人员都是这样的,你能拉到别人赞助说明你的研究比较吸引别人,你整个人的谈吐,你的气质让别人愿意去资助你,这都是很正向的一个东西。大家千万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出去就要积极去联系。新加坡奖学金制度我们前面讲的制度基本是以美国为主去讲的,新加坡这边其实也是美式的,我结合新加坡,再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1Research Student Scholarship新加坡主要有五种途经能拿到奖学金。第一种是最主流的,就是给full-time student的,叫Research Student Scholarship,这个是学院会给每个导师配备一定的名额,比如说给这个导师两个名额,他就能招两个PhD。月薪给PhD是2000新币,你过了中期答辩之后会升到2500,年轻AP教授的这个奖学金名额比较多。拿到这个scholarship之后,你的学费都是全免的,还给你包体检什么的,为什么说年轻的Assistant Professor名额比较多呢?因为这相当于学院对这些年轻AP们的一个帮助,让他能招到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产出。所以大家在套磁的时候,可以尽量去联系一些年轻AP,这样的话拿到钱的概率比较大。新加坡这边基本上就是你要套磁,确定了导师之后导师会告诉你他有没有奖学金,如果导师告诉你就没有奖学金,那就很有可能是不会录取了,因为这边儿没有听说过纯没有钱,自己交学费过来的。2Service Obligation第二种叫SO,被戏称为卖身契。Service Obligation资助方是政府,是新加坡教育部,政府给提供资助,让你签个协议,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三年,读书期间免一半的学费。他不管你读几年书,你要签了这个的话他也不分硕士博士。但是它分专业,商科这类的肯定不可能签这种。主要是工科的一些专业,这边社会急需的一些专业,签这个能免掉一半的学费。如果说有像上面说的那种没有拿到奖学金的PhD还想读,他就有可能会签这个,这也是一种选择。3Part-time PhD第三种叫part-time PhD,这种是拿工作签证领工资,需要自己交学费。但是没有人一边外面打一份工,然后这边读一个博士,这种非常少,我们国际学生一般是这样操作:每个导师他的项目里边儿会招人,你加入导师的项目,名义上是在做这份工作,其实这份工作又是你的研究方向,相当于做的是一码事儿,只不过是拿工作签证做part-time PhD,最后毕业时间和毕业要求基本和full-time一样,你要自己交学费,这个时候你要交全额学费的话那就比较多,所以一般的同学操作就是拿part-time PhD,实际就是跟导师谈好,我在这儿工作,然后自己交学费,同时签SO,签了之后学费就只需要交一半儿。综合算下来,老师们这边一般给的工资差不多也就三四千,基本上跟拿scholarship的那种学生,最后每个月到手拿到的钱差不多,也就是2000新币左右。这个资金来源就是你的导师,当然你也可以选不签SO,你毕业之后就直接想去哪里去哪里,不过交学费就要交全额学费了。4Full-time PhD+Part-time work还有一种操作呢,其实不是很多人都知道,是一种比较骚的操作,就是full-time PhD加part-time work。这个是针对哪种学生呢?基本上能来到这里读PhD都是拿到奖学金的,但是有一部分没有拿到奖学金,他们又不想做这种part-time PhD,他还是full-time student,还是学生签证,但是要自己交学费的。这种同时做一个part-time work,相当于做一个学生兼职工作,这个工作其实雇主还是你的导师,只要你导师愿意给你钱。虽然说工资有上限,但是最高的待遇能够大概等同于scholarship,所以这个还是取决于导师。以上四个在新加坡这边是最常见的,全部免学费且拿到奖学金了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拿到了PhD的admission,但是没有奖学金的,那就签一个SO免掉一半学费,剩下那一半学费你可以选择去工作,做老师的员工,或者你也可以选择跟老师讲我走part-time work,反正剩下的钱还是由导师给你发。大家在申请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心态放平稳,其实钱是以什么形式,什么title从哪里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到钱。我们总结下来啊,最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导师,像上面的这几条里边儿,每一条都离不开老师,所以说一定要去积极地跟老师去套磁,跟老师去联系。5CSCCSC也可以,但我没有听说过在这边读博的去拿CSC,而是一些过来做访问学者,交流一年的博士他们会拿CSC。申请经验分享导师最重要——这是我的整体感受。不管是导师自己有钱可以拍板决定的,还是委员会制度下分配奖学金名额,或者说像外界的奖学金比如企业奖学金、CSC之类的,导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背书作用,所以说如何申到奖学金就变成了如何得到导师的支持,这是一个成熟的PhD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我读的是研究型的硕士,我属于full-time student,自己交学费,签了SO之后就自己交一半的学费。剩下这一半学费从哪里来呢?是从导师那里来的。我的导师让我去做part-time work,内部操作了一下,以另一种方式来给我发了钱,相当于是我要交学费,但是我导师又给我发钱,这样完成这个学业。我的博士拿到了scholarship,这个也是我导师帮我去争取的这个名额。尤其是我博士时候,这个就很明显,我提前很久就跟导师套磁联系,我们私下已经完完全全谈好,他愿意接受我当博士生,但是他也不确定这个名额能不能分到他,所以相当于变成了导师学生一起去努力的争取这个scholarship,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理想的申请状态就是你去提前把导师搞定,然后让导师帮你去争取这个奖学金名额,这其实不管对美国还对新加坡这边博士生的申请,都是一样的,总结下来就还是要积极的去套磁。我前面提到的拿到美国德州农工那边的offer,那个其实就没有一口答应我给我四年五年,也许是有更优秀的申请人吧。但是他答应了我第一年免学费,还有TA之类一些乱七八糟的形式来帮助我先过第一年,也能让我活下去。第二年去申请RA就好了,其实学校也是一种督促,如果你第二年连个RA都找不到,没有导师愿意要你的话,那作为博士生也很失败,所以说大家不必太担心这个事情,车到山前必有路,你去一步一步的去开拓,你一步一步的去联系导师套磁。尤其我们中国的申请者,很多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二十一二岁大学毕业,就接着再读书,始终是一种学生的心态,其实说白了申请带奖的博士岗位就是找工作,跟找工作一模一样的。这就是一个市场竞争淘汰激烈角逐的一个过程,所以说摒弃掉那学生心态,也别觉得谈钱不好意思什么的,就是要去跟老师argue。向老师证明你很优秀,你值得他去付出,你值得那份儿奖学金,争取找到这份工作。最后祝大家都能拿到心仪的offer,能拿到奖学金。问答环节Q:上面这5种类型,毕业证都是一样的吗?A:据我了解,新加坡这边肯定都是一样的,美国那边也是一样的,奖学金其实跟毕业证没有太大关系的,或者我们说经济资助吧,这个词来比较好。只是拿到钱的方式不同,至于你能不能拿到学位,那是看学术委员会愿不愿意让你毕业,这是两码事,所以说也不用不用担心学位。你只要用任何一种方式能够拿到钱就可以了。Q:联系导师是不是越早越好,还是说先积累好研究成果再去联系?A:这个你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看,这两方面你要做一个权衡,当然肯定不能说自己简历一片空白的时候去联系导师,这肯定不好,但是联系导师也不要迟了。比如说像大学本科去申请的话,你最好在大三暑假结束的时候,有能拿得出手的一份简历,在9月份10月份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套磁了,一直套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一直都联系,被拒、后悔,这都很正常的,你也不要灰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简历肯定是一直会充实的,那就更好了。Q:想问下老师,如果想申请美国计算机相关的PhD,不同层次的学校对于论文或者其他的成果大概要求是什么层次?A:这个只能说申请美国实验室这边的竞争非常激烈,北美有四大名校嘛,就MIT,CMU,Stanford,Berkeley,你要想申这四个学校的计算机PhD,大家开玩笑说有点像魏晋南北朝时候的九品中正制,你有论文这些其实都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推荐人,有业内大牛推荐的话,没有论文也能进的。因为大牛的推荐,这个背书太强了。至于论文重要不重要,我觉得除了那些顶级神校之外,普通一点儿的像top20-top50之类的,我的看法是论文是很重要的。你要还只是一个本科生,那么论文是第二重要的,第一重要的还是成绩。有一些论文也很好,如果是本科就发了很厉害的期刊的一作,当然这个可能性很小,一般本科生有论文的,即使是SCI什么的人也不少,但是很多人是水一个。如果水一个的话,那作用不是很大。如果真是本科就发了很厉害的期刊的一作,那证明你的研究能力很厉害,这个甚至可以补救一些你GPA的不足的,这个是蛮重要的。再加上一些差不多的推荐人的话申一些top10-top50之间的学校,还是有希望一搏的,只要本科学校差不多的话。如果没有论文的话,本科申请人也不用害怕,主要还是看自己的研究方向吧,就是你要展现出做研究的潜力。如果你是研究生的话,你的本科成绩单,甚至包括研究生成绩,这些还是很重要,但是已经没有你的论文这些重要。如果你是从硕士去申请博士的话,没有文章导师就会问你,你为什么没有文章,你已经是研究生了,而且很多都是研究型硕士去申的,还是有论文比较好,不管是水一点的还是厉害一点的,最好还是准备一些,当然原则还是只有厉害的期刊一作才是真的靠谱的,二作三作那些就聊胜于无吧。你要是现在能发一个水期刊的一作,或者厉害期刊的二作三作,恰好你申请的导师也是你发论文这个方向的,那你把你所有的精力投入进去就好了。如果说你还要搞转专业或者转方向,那我觉得与其付出那些精力,不如去好好的研究一下你申请这个导师或者你想转的这个方向的一些东西。与其发一篇水的文章,不如去好好的研究一下这个研究方向,让你的research proposal写得真的是那么具体,那么可行,让那些很有经验的老师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学生真的是用心去想过的,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了解都很深刻,很有做科研的潜力,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去发一些paper。如果不是顶刊一作的话,其实这些东西在导师眼里都是垃圾,这样说有点极端了,但是就是这个意思吧。他们发了多少份,见了多少世面了,而且现在文章似乎都成了大家的标配了,所以很难区别出一个学生优秀与否,或者说跟别人不同的地方。你尽量要让自己闪光点跟老师跟老师match起来,比较亮眼的展现在他面前。Q:如果自己在国内读研,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对于申请国外phd能起到多大的作用?A:这个主要看你的导师的国际影响力有多大,他人脉很广的话,那当然很厉害了,最好能让他给你推荐一些他在国外认识的牛人,如果这样一份推荐信推荐过去,那什么论文什么成绩,都是浮云了,这就导师之间的互相信任。如果导师只是一个普通国内的教授,没有国际影响力的话,那这个推荐信其实没有什么太大作用的。大家千万别流于形式去找title很高的一些人,尤其是找一些行政职务很高的这些人,这种真没用的,一定要去找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做得好的这些人,他们最好能直接认识你想套磁的那个教授,那这就非常厉害了。Q:老师我还想问问关于政策问题。在比较敏感的学校读网络安全,申请会不会受到美国政策影响?A:政策这个是会对敏感专业影响的。它的影响是在于你最后去美国之前申请学生签证,有可能移民局不给你发签证。你申请能不能拿到offer这个学校层次的,应该没有什么影响。主要是就是你最后临门一脚最后去美国,你可能去不了,他不给你发签证啊。我当时申请的机器人,就是敏感专业,你说的网络安全的话,很有可能你会被check的,就是他们也不是拒绝你,他就一直check你,我的已经check一年多了,现在还去不了。我觉得网络安全,如果你还执意要去美国的话,那建议你同时申请欧洲的学校,或者说也申一下新加坡这边学校,当做一个备选方案。美国那边申请什么的,你就照样申请,到时候做签证的时候不要说你是做网络安全什么的,就说你是做软件开发的,比如说你是去写写软件写代码,就是普通码农,美国人还是挺需要码农的。不要说自己研究的多么高大上,把自己形容的越水越好。希望能顺利成行吧。但是局势现在确实很紧张,所以我建议考虑多留条后路,欧洲和新加坡这边都考虑考虑。Alxe南洋理工大学|机械硕士南洋理工大学|机器人博士大圣留学入驻导师本科毕业后全程DIY转专业申请到南洋理工研究型硕士。硕士毕业后凭借着丰富的科研背景及对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了解顺利申请到美国top30的多所博士offer。后因签证问题选择继续在南洋理工读博士。热爱科研、成果引人注目,是一位典型的未来可期的优秀科研人员。申请经验丰富,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车辆工程及其他机械相关方向的理解都非常深入。在与学生做头脑风暴时,逻辑流畅、思路清楚、由浅入深,干货满满,妙趣横生,是大圣留学最受欢迎的导师之一。本文是大圣留学原创内容,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今天的分享大家觉得如何~文字的表达总归没有语言来的精彩同学们动动手指私信齐齐就能拥有超干货的讲座链接哦~■■■■■海外硕博申请要求有哪些?我该如何规划和准备?扫码,回复“留学”即可获得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往期回顾申请干货|硕博混申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申请干货|英国一年制硕士到底水不水?申请干货|英国留学就业面面观,如何找工作申请干货|考研&留学,两手抓的秘密在这里申请干货|艺术生留学如何规划和准备申请干货|如何在大学期间寻找科研机会申请干货|博士申请经验分享,如何套磁申请干货|不花钱的免费实习寻找攻略申请干货|这才是背景提升的正确打开方式-END-

红地毯

上海攻读在职博士怎样选择?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承认吗?

在职博士项目最近几年越来越火了,越来越被人认可。在职博士开始火了!什么?还不知道在职博士?快来科普一下!在职博士是工商管理博士,是专门为高层管理人员设计的全面系统管理课程,商学领域的最高学衔!真真儿的博士学位!在职博士为什么这么火?归根结底是由于它满足了当下高端人士的主流需求!所以,未来的企业家拼的便是圈层高度与创新力,企业家都需要不断地思考未来的经济、未来的资源,只有这样,今天的选择,才会奠定一家企业三十年的格局。现实的是,许多企业家会在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遇到经营瓶颈,这时候他们会努力谋求圈层突破,通过继续开拓平台来开拓人脉,同时打破思维局限,达到企业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而攻读高级工商管理的DBA课程就成为了精英企业家们的首选。区别于其他学位教育,在职博士一般为小班授课,重在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方法。注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探讨;从商业实践向学术研究转换,包含管理规范总结丶管理研究丶管理新知识的创造等等。在职博士在职学位项目无需脱产学习,上课时间灵活,对于职场中的高端人士而言,既兼顾了生意场中的应酬决策,又满足了学习知识、读取学位的迫切诉求。在职博士项目中的佼佼者—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PHD项目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MUM)是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CHEA)六大高校认证机构(美国六大联盟)认证的学校;是美国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北认证协会的会员单位,其认证范围包括在中国进行中美国际学位合作项目。MUM是中国教育部认可的美国高等院校之一,早在2000年就获批准在中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已有10以上年本科、5年以上硕士的中外合作办学历史。校园占地370英亩,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堪称美国环境保护的典范大学。玛赫西管理大学被美国环境科学组织认证为全美第四最佳环境科学学校。玛赫西管理大学商学院获得韦伯麦特里克斯网 (Ranking Web of Universities)全球商学院排名第100位,MUM可持续商业MBA排名全美第10位,MUM 可持续环境项目排名全美第15位,世界多国政要,商界巨头,文艺名流均为MUM的校友或基金会参与人。玛赫西管理大学大卫·林奇电影艺术研究生学院创始人、院长美国大卫·林奇基金会创始人。美国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摄影师、漫画家、作曲家第19届土星奖-终身事业奖得主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得主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得主曾数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代表作品:《橡皮头》、《象人》、《我心狂野》、《双峰》、《蓝丝绒》、《妖夜慌踪》、《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穆赫兰道》和《内陆帝国》等。由美国驻华大使强力推荐,在中国已有多年中外合作办学经验的玛赫西管理大学此次在中国上海开展国际MBA/PhD/MFA/DFA项目,为学生提供“全球视野, 中国深度”的高端管理和艺术教育,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国际化的、多元化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业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更多在职博士相关信息,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