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研究生想退学,一般是哪些原因?该怎么看待和处理?通常来说,如果在校研究生要退学,要么是因为难以完成学业,要么是因为对读研现状不满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可能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往往更有个人原因。从外在大环境来说,这两年,教育部门和高校对于大学在校学生的约束加强了,对于那些在校不认真学习,天天沉迷游戏的学生,加强了管控。比如,取消本科生“清考”制度,让那些想混毕业的在校生混不下去;比如,清理那些多年无法完成学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总体而言,大学对于已经实施多年的“严进宽出”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特别是翟天临博士论文事件出来之后,高校对于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管控,明显增加了力度,这使得当前在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要完成学业,难度确实有所增加,这是好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本来不太认真的研究生,以往还可以“混”毕业,但现在可能就面临延期毕业或难以毕业的窘境,退学会是无奈的选择。从外在小环境来说,有可能是因为和导师相处不好,或者和同一个课题组的人,同一个实验室的人相处不好,导致学业难以进展,经历了挫折之后,产生了退学的打算。从个人因素来说,有三种可能:一是从读研开始,就重视程度不够,学业情况完成得不太好,越到后来,越不想继续下去了,直到想退学,放弃学业;二是在就读期间,完成学业基本无问题,但在就读期间,逐渐觉得读研意义不大,觉得继续就读是浪费时间,不想读了,希望早点出来工作,因此想退学;三是在深圳这样的外来人才很多的城市,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名校研究生,对于自己作为双非院校的深圳大学的研究生很不甘心,希望读一所更好的大学的研究生,所以想放弃这所学校,而寻求考取更好的大学。最近两年,曾经有多名想退学的在校研究生向我征求意见,在这些人之中,有亲友这样的熟人,也有通过熟人辗转而来的。归纳这些想退学的在校研究生的情况,如果只是刚刚进入研一的新生,多数是对学校不满意,希望退学重考,将来就读更好的大学的研究生;如果是研二甚至研三的老生,想退学多半是因为学业完成得不太好,或者就读不顺,压力较大,难以顺利完成学业。对于这些征求意见者,我的看法是,如果想退学重考,只要自己能下定决心,目标坚定,基本的条件(比如经济状况及父母不太反对等)具备,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都是值得支持的如果是因为学业问题的,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想办法加以补救而不是退学,一般来说,只要能积极补救,研究生要能毕业并不是太困难,实在不行,最多就是延期毕业而已,最终要毕业是没有问题的。
小编考过研究生,但是无奈没考上,所以小编一直在思考研究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呀?和我们上大学本科有什么区别呀?后来想想自己想是想想不出来的,还不如来问问那些在校的研究生来的实际。网友一:举个例子,我们寝室四个人。一个女生一直处于半工作状态,基本上一直都在社会上打拼。一个在研二开始的时候找了一份实习工作,做得挺好。还有一个打算做老师,剩下一个准备考博。就个人体会而言,与本科很不同的地方是对未来的压力感更强。好像在给自己的人生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想要工作的,开始打算做什么工作,如何实习,如何工作。立志研究的成为学霸型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交流会比本科生少。课程一般都在一年半内结束,空闲时间会比较多。有大把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基本开始尝试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当然拿到奖学金会更有帮助。网友二:文科类的硕士貌似区别不大,理工科生需要到实验室帮老师做项目,或者从事一些纵向的科研任务工作,做项目的过程中论文也就发的差不多了,因为文科类的项目较少,当然如果有的话基本情况跟理科类差不多。如果导师手头没啥项目或者科研任务的话,基本和本科差不多,无非是多考虑一些发论文的事宜。网友三:其实本质上,是差不多的,可以边学边玩,但是研究生相对来说,会要更忙一些。在学习方面,研究生的学习是在本科生所学的知识上面进行进一步地深造;另外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每个人都会有个属于自己的导师,可以跟着导师一起做项目等。在生活方面,这是看个人习惯而定,但是研究生接触的人会跟在本科有所不同,年龄差距等多方面都会有比较大的差距。在研究生生活中,你照样可以参加社团,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进行活动等。小编资源有限,感觉这些说法总感觉还是欠缺些什么?强大的各位网友们,你们知不知道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在校生活有什么差距呀?
自从21世纪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数量一直都在增加。特别是这些年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所以很多的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增加招生的名额。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家首次提出要扩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并且在今年已经扩招18万余人,预计明年的扩招速度将会更快。根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我国有多所双一流高校硕士扩招都超过1000人,整体来看,2021年研究生的录取规模可能会超过90万,当然,考研人数估计也会突破400万。12月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在学研究生总规模今年将达到30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目前已经超过了60%。在十三五期间,也就是前面的五年里面,授予博士学位33万人,硕士学位339万人。按照教育部发布的相关通知,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会进一步的扩大,而且重点向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倾斜,主要涉及的专业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电子信息技术等,这些目前都是国家层次方面比较稀缺的人才,所以目前还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我们也发现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很多专业的研究生都已经供过于求,这就导致很多的网友都担心研究生学历是否会像本科那样再次“贬值”?这样的担忧,其实也很有道理。如果按照教育部给出的数据来计算,研究生学习的年限统一为三年,而在校的研究生达到300万人,那就意味着将来每年都会有100万名研究生毕业。而我国本科整体的录取率为45%左右,也就是说,每年也就是450万左右的本科学生。再来看研究生的比例已经很高,研究生将来会贬值,可能是已经逐渐变成事实。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有3000多所高校,拥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都已经突破1000所,无论是顶尖的985高校,还是普通的公办二本院校,目前部分独立三本也已经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所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已经相当的完善。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目前研究生的质量已经变得参差不齐。目前很多的导师都可以带十几个研究生,导师忙着做自己的项目,根本没有时间管理这批研究生,而学生们只能够自己学习。最终导致研究生的质量并不高,而且现在研究生的论文也变得越来越松。由于学校管理得不够严格,即使很多的研究生在混日子,也能够顺利毕业,这也间接地拉低整体研究生的质量。因此,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都已经感受到研究生的贬值。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2010年以前,各地的科研单位或者是企业招聘研究生,根本不会问研究生的本科学历,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很多企业都要看研究生的本科学历。这主要是因为企业觉得现在的研究生质量比较差,要通过看本科学历,才能够看出学生是否真的有实力。因此,有时候也不能怪企业歧视本科学历,确实是因为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导致质量出现问题,所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的考虑,都会重点进行筛选,这就有点像本科阶段应聘一样。目前来看,如果想要读研究生,最好是考取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这样才能够有一定的含金量。如果是普通的大学,那么,最好慎重考虑。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学历的“贬值”,一直都会在进行,所以考取一所好的学校的研究生,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2014年起,国家取消研究生公自费制度,统一收费,那么当年给研究生报名人数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很多高校特别是非985、211高校生源荒,名额减少,导师没有学生,都是收费惹得祸。实际上,收费后,读研靠什么生活?仅以天津市属几所高校工科为例。看看现在硕士生研究生每个月的吃喝拉撒所需要的费用从哪里来的?怎么缴纳每年约8000元的学费?有哪些进项供即将进入这个圈子的同学参考:国家助学金。这个是取消公自费后国家设立的一项普惠式助学金,每生每年6000元,分十个月下发到银行卡、每个月发600元。用这笔钱,在天津高校食堂吃饭的话(天天三顿饭),应该是问题不大的,仅算温饱吧。2.研究生奖学金,这也是另一项主要资助渠道。首先学校奖学金,覆盖面最大、资助额度相当高了。新生(研一)和非新生(研二、研三)标准和覆盖面一般不太一样。天津市某高校新生奖学金分两档:一志愿报考的生源(8000元)、非一志愿报考的调剂生源(4000元),100%资助,鼓励一志愿报考。天津市某高校非新生奖学金一般分三等,依次为12000元、8000元和4000元,各高校大都只资助前80%的研究生,有20%的研究生拿不到这笔钱。如果是博士,一年助学金至少30000元以上;学业奖学金至少10000元以上,但是一般高校的博士人数太少了,很多都是两位数以内。3.导师资助,工科类导师一般都有资助,覆盖面可以达到100%,标准一般不太一样,少的可能只有200元/月,多的可以达到400-600元/月。小结:只要能拿到学业奖学金,生活质量就能大为改观。如果是三等,就可以偶尔出去放纵放纵了;如果拿二等,可以实现基本小康了;如果是一等,恭喜你已经进入学校福布斯排行榜了。4.学校的三助(助学、助管、助教)助学金制度,有劳动就有付出,但岗位有限。一般每个学生每个月在管理、教学等岗位上辅助工作,可以按工时领取一定的报酬,一般也就600元上下吧。5.国家奖学金,硕士是20000元,但是名额更是百里挑一,如果能得到,恭喜你,你的研究生生涯注定是富翁了,可以假期旅旅游了。6.各类企业奖学金,一般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人数不定,但一般不多。7.打工挣钱,最主要就是家教类,现在家教市场价位已经很高了,笔者当年每小时只能有10-20元O(∩_∩)O总结:要想人前显贵、必定身后受罪。付出与获得成正比,努力吧,即将进入读研的小伙伴们!
研究生导师坦言,在校期间学生的这1点表现,跟家长有直接关系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孩子离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啦,虽然当下科技非常便捷,一个视频通话,就可以轻松解决面对面沟通交流,但这些还都只是一种媒介,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人,最近一段时间,针对高校研究生中,出现的系列情况,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专门做了个调研,调研结果发现,在校期间,研究生的这1点表现,跟家长有直接关系,还望众家长知晓与家长的联系比较弱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跟孩子之间的话会越来越少,前一段是时间,让学生去做一个相关课题的调研,其中有这样一项,研究生中,每周跟家长通话或者视频3次以上的占比不到百分之五,而跟男女朋友,即便是在一个学校里面,除了日常见面之外,视频什么的平均下来还有8次之多,异地的更不用提啦。我们调研下来,还发现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一个月跟家里也就是联系一到两次,甚至有的更离谱,超乎想象,在这里女孩子做的还比较好一些,男孩子相对来讲跟家长的联系会弱一些,在这里表现的尤为突的,就是外界广为关注的“理工男”,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调研发现,问题还是主要出现在家长身上,家长跟上一代的联系也比较弱一些,所以导致现在家长跟孩子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弱,这是问题的根源。这一块需要家长跟孩子共同努力,这也是关系到下一代的问题其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请教了相关方面的专家,专家给出的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很多孩子,之所以到研究生这个阶段,也就是24到26这个区间,还跟家里面的联系这么弱,一方面原因,是随着自己远离家乡,现在很多大学生,外出上学,跟父母联系弱的同学,选择学校的时候,内心想的是,能够走远些,就走远些,当然这是有很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这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点因素便是,自己内心的那股潜意识。事实上真正从年龄的角度在来看这个问题,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就是成年人啦,也的确,从科学的角度来讲,25岁左右的这个年龄阶段,各方面思想意识都比较成熟啦,按说没有必要深究这一点啦,但现实是,确实有必要,而且最好就是外这个阶段认识到,并且有意识的去改变,就拿现在读研究生的学生来讲吧,现在这个年龄,3年后毕业啦,毕业面临的首先是工作和生活两大块,其中生活免不了,要结婚生子,这是很正常的,试想一下,这重不重要,这是一连贯的事情,不是对单个人的影响。所以现在研究生期间的学生们和家长们,了解到这个问题是在好不过啦,现在要有意识地去做这件事,做好了,以后对自己的帮助是巨大的,研究生毕业后,就要开启自己的事业生涯啦,要知道家庭关系,是事业的最最基础的一点,家庭和睦,事业自然而然的也会有所成就啦。研究生和家长们,有些事情,看似不太重要,可做可不做,但仔细想想,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下这个最好的时间段,既然已经了解啦,就去做吧。对于现阶段很多学生跟家长的联系比较弱,你怎么看?欢迎讨论交流!
从1月5号开始,国内很多大学陆陆续续开始放寒假了,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愁。因为从去年开始,国内高校开始严抓学术,这一次不只是对论文、实验项目进行严格把关,高校还对整个学生群体进行了精准排查,狠狠地刷下了一大批“不合格”的学生。北航清退404名研究生这两天,高校圈子爆发了一个大新闻,让很多硕士和博士都胆战心惊,坐立难安。2021年1月11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决定对6位博士进行退学处理。北航开除博士?听起来挺新鲜的,但这并非第一例。其实从2020年12月开始,北航陆陆续续地发布多则清退开除公告,一共清退了404名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有63人之多。北航这次以“超过修读年限”为由,大量地清退在读研究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北航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中国航天人才最重要的摇篮,如此大规模地清退人才,实属开创了国内的先河。在以前,考上了北航,意味着你已经成为了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了别人羡慕的对象,未来是一片坦途。可是,现在的这404位同学,为什么要放弃这唾手可得的美好未来呢?据北航发布的公告显示,在404名被清退的研究生中,有336名属于非全日制的研究生。非全日制就意味着这336名研究生有属于自己的工作,一边读研究生,一边工作养家。更有的人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妻儿,还要抽空回学校上课。如果是这样,那他们被清退也就不冤枉了:不是他们不勤奋,而是他们的努力错了方向。在众多的985、211院校之中,北航是出了名的严格,别说是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了,就算是全日制的研究生,稍微浪费了一点时间,也很难在规定的修读时间内顺利毕业。这些被开除的学生,有些人是父母的希望,有的人是家庭的未来,甚至还有人是市状元、省状元,肩上背负着改变家庭的重担。但是到了现在,他们统统只有一个身份:被开除者。考上了大学并非是上了天堂,但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刚上到大学,很多新生开始放纵自己,平时吃喝玩乐,夜不归宿,以为考试前突击复习就能顺利及格。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这些当初怀着崇高理想的名校生,逐渐在亲朋好友的赞美声中迷失了自己,不但没有脱颖而出,反而混废了自己,不再熠熠生辉。你以为你在上大学,其实是大学上了你。读书只是一张入场券,你却把它当成了得意的资本有句话很让人心酸:你梦寐以求的终点,其实不过是别人的起点。这个社会是残酷的,富豪随随便便送人的别墅,就是你一辈子难以企及的梦想。曾有人说过,从古至今,唯有读书才能让寒门子弟出头。读书,只是一张能让你进入上层社会的门票,它至少能为你提供一次和贵族子弟平等交流的机会。读书的本质就是和同龄人公平竞技的平台,可以说,读书是这个社会上最公平的事情了。父母的财富、家族的权势等优势在读书面前会被无限地缩小,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这也是他们唯一能和出身优越的人交流的机会。但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渴望一件事情,那就是“绝对的自由”。考上了大学并不等于可以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大学其实比高中更加辛苦。在高中时,家长耳提面命,班主任三申五令地逼着你学习,你不想学也得学;但是大学就不同了,高中时候班主任经常说,“上大学就轻松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没人管你。”等真的上了大学之后,一部分人踏踏实实地学习新知识,一部分人还沉迷在高考的辉煌成绩当中,日子混着混着就过去了,不知道是你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你。他们从未想过,他们十多年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了。高中时期憧憬的大学生活,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吗?大学里有无限的可能性,有人刚来大学时默默无闻,毕业后却成功进了名企工作;有人在大学里呼风唤雨,毕业后却没有单位认可他。名校生可以让你感到自豪,但是它并不是你骄傲的资本。同样是考上了名校,有人彻夜灯火通明学习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有人却通宵追剧打游戏,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和资本。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由的地方,大学也不是伊甸园。完美的大学只存在在高中班主任的描述当中,实际情况并非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处在什么时期,当你觉得放纵自己的时候,你就注定要为自己的放纵行为买单。
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已经接近900万人,而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并且今年还受到疫情的冲击,就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很多的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深造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当前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快速扩张中,就拿2020年考研来说,由于受到国内外疫情的影响,经济形势面临较大的挑战,我国的硕士研究生规模大幅扩招,教育部宣布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人数达到了18.9万人,那么今年还会扩招吗?就在今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将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这也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研究生学历贬值的担忧。教育部重要通知!在校研究生哭了,2021考研学子拍手叫好就在近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回应称,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将超300万人,同时将采取供给精准、硬件扩容等措施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确保质量的条件下,扩招向中西部地区、向专业学位、向关键学科进一步倾斜,增加学位授权点。从具体的各高校来看,部分高校的2021年研究生招生大幅度扩招,从全国情况来看,超过40%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超过52%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计划招生人数相较于2020年都有所增长,部分高校甚至扩招千人以上。即今年制定扩招计划的时候,重点向关键急需的学科倾斜,向专业学位倾斜,向中西部地区的培养单位倾斜。总之目前来看,今年的研究生将会继续扩招,针对扩招消息,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在校研究生担心学历贬值听到扩招的消息,很多在读研究生的心里都很复杂,大家都在担心学历贬值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些担心不无道理,就在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月嫂的简历,这位月嫂从985高校重庆大学本科毕业,然后又攻读了暨南大学的研究生,这么高的学历来应聘月嫂,这也引发了大家对学历贬值的担忧。2021考研学子却拍手叫好?扩招之后意味着今年的考研学生更容易上岸了,很多学生及家长都非常高兴,当然也要面对学历贬值的风险。事实上,研究生扩招之后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关注,扩招一方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同时,少数高校也确实出现了研究生教学生活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对培养质量提升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一些高校由于宿舍比较紧张,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宿舍,复旦大学就宣布除了各种专项计划外,不再安排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内住宿,原则上学生们要自己解决住宿的问题。除了住宿的问题之外,导师的数量也在限制着研究生扩招,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教育部统筹考虑。写在最后事实上,扩招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消息,至于学历是否贬值,目前不用过多担心,我国研究生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不算高。大家觉得研究生学历正在贬值吗?欢迎留言交流。
央广网北京2月26日消息 (记者王启慧)今天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继续呈现稳步发展态势,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比上年增加2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另有研究生培养单位815个。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790.99万人,比上年增长3.87%。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22.16万人,比上年增长2.78%;普通专科招生368.83万人,比上年增长5.16%。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比上年增长2.81%。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697.33万人,比上年增长2.95%;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比上年增长2.60%。全国共招收研究生85.80万人,比上年增长6.43%。其中,招收博士生9.55万人,硕士生76.25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3万人,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273.31万人,比上年增长25.64%;在校生590.99万人,比上年增长8.61%。招收网络本专科320.91万人,比上年增长12.16%;在校生825.66万人,比上年增长12.19%。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67.28万人,比上年增长2.42%;成人高等学校专任教师2.19万人,比上年下降8.68%。普通高校研究生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73.65%,比上年提高1.68个百分点。普通高校校舍建筑面积86690.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7%。另有由学校独立使用的非学校产权建筑面积11022.99万平方米。普通高校生均占地面积58.66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27.75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5714.28元。
央广网北京2月26日消息 (记者王启慧)今天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继续呈现稳步发展态势,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比上年增加2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另有研究生培养单位815个。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790.99万人,比上年增长3.87%。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22.16万人,比上年增长2.78%;普通专科招生368.83万人,比上年增长5.16%。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比上年增长2.81%。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697.33万人,比上年增长2.95%;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比上年增长2.60%。全国共招收研究生85.80万人,比上年增长6.43%。其中,招收博士生9.55万人,硕士生76.25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3万人,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273.31万人,比上年增长25.64%;在校生590.99万人,比上年增长8.61%。招收网络本专科320.91万人,比上年增长12.16%;在校生825.66万人,比上年增长12.19%。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67.28万人,比上年增长2.42%;成人高等学校专任教师2.19万人,比上年下降8.68%。普通高校研究生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73.65%,比上年提高1.68个百分点。普通高校校舍建筑面积86690.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7%。另有由学校独立使用的非学校产权建筑面积11022.99万平方米。普通高校生均占地面积58.66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27.75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5714.28元。
7月20日晚,浙江大学上了热搜,因为浙江大学对一名犯了强奸罪的少数民族学生只是留校察看。一时间激起千层浪,对此众说纷纭。笔者对此不予评论。但欲以此为引,进而讨论高校在校学生行为不检的法律后果,希望广大高校学生引以为鉴。考试作弊在高校的各种考试之中并不少见,但是因作弊可能导致的后果,很多人都不太清楚,笔者以下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为大家作简要分析。案件事实:王某某为某大学2011级学生,于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建筑力学》课程闭卷考试中,携带储存有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手机置于试卷下并查看,被监考老师发现。当天下午,在王某某考试作弊的行为被发现之后,其辅导员在与其谈话中明确告知,因为作弊行为而将导致无法取得学位证的后果。某大学依据《关于学生考试作弊及违纪处分的规定》(以下简称《处分规定》)。经过对事实的调查研究后,决定对王某某予以记过处分,在2015年3月12日将相应《某大学学生处分决定书》送达王某某,并告知其可以提起申诉的权利。王某某收到上述决定书后,向某大学提出申诉,其在申诉书中已明确表示知悉由于考试作弊被处分从而取消学位证的事实和后果。某大学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第六十条、《某大学学生校内申诉处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组成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和复查小组,对王某某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给予了王某某充分的申诉、答辩机会。2015年3月25日,申诉处理委员会形成了维持记过处分的复查决定,并在3月30日将《某大学学生校内申诉处理委员会复查决定书》送达王某某,告知其可以向省教育厅提出申诉的权利。对于该门课程,王某某已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正常修读过,此次作弊行为发生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的重修考试中,此后,某大学仍然给予了王某某两次重修机会,并准予其延长一年学习时间毕业。王某某于2017年通过了该门课程的考核,取得了学分。2017年6月13日王某某所在学院对于本届授予学士学位毕业生名单进行了公示,王某某在公示期间并未提出任何异议。某大学根据《学位细则》及《处分决定》,对不授予学士学位但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只发给毕业证书。学院通知其来领取毕业证,在《某大学2017届毕(结)业生证书签领名册》中明确记载,学校仅向王某某发出了毕业证书,而没有发出学位证书,王某某在名册上签字确认。这表明,王某某已经知悉并确认其无法获取学士学位和无法领取学位证书的事实。王某某于2017年7月4日向某大学提起行政诉讼,认为某大学依据《学位细则》中关于受记过处分不授予学士学位的行为违反了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修订)》(以下简称《学位条例》)中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认为只需达到上述条件即可获得学位证,要求重新审核并授予该生学士学位。法院一审判决,认为某大学的决定符合法律规定、程序正当,认为通过了应修学分只是获得学位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某大学的决定合法合理,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原告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主张撤销一审判决并向王某某授予学士学位的请求,理由如下:(一)认为某大学程序违法,未对不授予学士学位学生名单作出决定和公示,没有将决定送达学生本人,未及时告知学生救济方式,使学生失去了申辩权和复议申请权;(二)一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某大学使用的《学位细则》与上位法《学位条例》违背,不应将纪律处分和学业水平挂钩,且应适用2004年的《学位条例》而非2003年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有关法规、规定解释的复函》中关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已包含对授予学位人员遵纪守法、道德品行方面的要求的规定。(三)认为学校作出了处分决定和不授予学士学位是二次处罚,违反了一事不再罚原则,且违背了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裁判结果:法院认为,“《学位细则》第五条的相关规定没有上位法的依据,混淆了学生管理与学位授予行为的边界,并有以纪律处分代替学位授予评价之嫌”、“对于不授予其学士学位的行为,没有书面告知并听取陈述申辩,亦未告知权利救济渠道,有违权利保护以及程序正义要求,属于程序违法”,要求某大学对王某某是否颁发学士学位重新审查处理。【点评】本案是非常典型的高校剥夺受违纪处分学生学位案件。表面上看,高校与学生争讼的焦点是违纪处分可否作为不授予学位的条件,实质上则是关于学位授予是坚持学术标准的单标准制,还是学术标准与品行标准的双标准制的争议。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背景下,这一问题不但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和核心问题之一,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这一重大战略贯彻落实过程中应当正面直视的关键问题之一。一、高等学校的权力来源高校对学生的处分权力直接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28条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第51条进行了细化规定,“对有违反法律法规、本规定以及学校纪律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视情节轻重,给予如下纪律处分:(一)警告;(二)严重警告;(三)记过;(四)留校察看;(五)开除学籍。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于2015年启动了对2005年《管理规定》的修改,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征求意见稿在保留原有的五种纪律处分类型之外,又新增了“(六)学校规定的其他处分方式”。但《管理规定》(2017修订),即现行生效的版本中,并无该新增处分类型。从此可见,教育部对于高校行政处分权力的扩大相当谨慎。二、司法机关对于高校不授予学位决定的态度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38号案件“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后,高校校规的合法性被纳入到了司法审查的范围中。学生与高校的学位纠纷诉讼中,双方立场根本分歧在于对《学位条例》如何解释。高校选择对《学位条例》做弹性解释,坚持学位授予是学术标准与品行标准的双标准制,即《学位条例》第2条“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公民,都可以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相应的学位。”包含“学术水平”要求和“思想政治”要求,其中思想政治要求包含了遵纪守法。而学生选择对《学位条例》做机械理解,即符合《学位条例》第4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便符合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坚持剔除非学术性因素作为学位授予的标准。深究法院的判决逻辑,各地的司法审查态度是高度清晰和明朗的,那就是对于高校的学术自主权,尤其是对于高校授予和剥夺学位的权力予以充分尊重。目前司法实践中没有一起司法机关直接改变高校剥夺学位决定的案件。三、高校依据处分作出不授予学位的决定应程序合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有关法规、规定解释的复函》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二条规定,申请学位的公民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其本身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涵盖了对于授予学位人员的遵纪守法、道德品行的要求。”据此,高校有权在校规中对道德方面作出细化规定。因此,高校在作出违纪处分决定,以及据此作出的不授予学位决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校规及上位法的规定,事实求是,保障学生陈述、申辩的权利,从而减少诉累。同时高校也要做好宣传工作,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营造学校良好的考风考纪。笔者认为,本次浙大的事件在国内范围属于少数,大多数高校对于行为不检的学生不会放纵。其一,法律法规、校规有明确规定,必须依法治校;其二,是为了保证本校的校风的纯朴性。因此,高校在校学生必须注意自身言行,遵纪守法,一旦受到处分,就可能前功尽弃。参考文献:于志刚.学位授予的学术标准与品行标准——以因违纪处分剥夺学位资格的诉讼纷争为切入点[J].政法论坛,2016,34(05):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