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再生医学重大突破:可注射材料治疗心脏病临床安全可行驰其形性

中国再生医学重大突破:可注射材料治疗心脏病临床安全可行

胶原材料与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注射组病人代表性核磁牛眼图。A图为心脏透壁指数,从蓝色到红色梗死程度逐渐增加;B图红色为超过50%梗死的组织。研究团队 供图中新网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1日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悉,该所戴建武再生医学研究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上第一个开展可注射支架(胶原生物)材料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获重大突破,首次证明可注射材料联合干细胞用于心脏病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也为后续大样本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这是戴建武团队继首次成功开展卵巢早衰再生修复、子宫内膜再生修复、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等一系列再生医学原创成果后,探索心肌再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创成果。最新成果论文已由《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在线发表。戴建武团队与王东进团队合作的国际首个可注射胶原支架材料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其基本入组标准为心功能小于45%的需要进行搭桥手术的陈旧性心梗患者。复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搭桥手术组、搭桥手术同时注射间充质干细胞组、以及搭桥手术同时注射间充质干细胞与胶原材料组。可注射胶原材料。A为材料电镜图片;B为材料与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后电镜图片;C为材料从27G针头挤出照片。研究团队 供图该临床研究招募的首例病人于2016年3月1日入组,经过3年多努力,共入组50例患者,完成44例病人术后1年期随访,结果表明细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在恶性事件(死亡、肿瘤、持续性心动过速、心衰再入院、心律不齐等)发生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相比于对照组,胶原材料联合干细胞移植在1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并且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心脏评级改善,而且对术前病情较重(心脏射血分数小于40%)的患者效果尤为明显:在搭桥及干细胞和胶原材料联合注射后1年时,心脏射血分数平均提升9.35%,而对照组分别提升6.59%(搭桥手术联合干细胞移植组)和3.62%(单独搭桥手术组)。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介绍说,戴建武团队长期从事再生医学功能生物材料研究,历时多年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用于心肌内注射的胶原支架,可为细胞提供稳定的胞外基质支持,注射到损伤心肌组织后可有效限制细胞从损伤部位扩散,帮助重塑心肌再生修复微环境。该材料已经完成产品标准化研究,并获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产品技术要求认证、生物安全性检测、免疫评价、病毒灭活检测等报告,达到临床研究植入性医疗器械质量标准。过去10余年中,戴建武团队与王东进团队之前已合作开展临床前大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对检验材料与细胞移植有明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的基础上,合作团队进一步制定临床试验方案,完成伦理审查及国际临床研究注册,开展可注射胶原材料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并获得本次重大突破性进展成果。据了解,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新发心肌梗死至少250万人,每年死于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人数已超过100多万。此次可注射胶原支架材料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将有望为这类患者带来更多“再生”的希望。(完)

运虎记

再生医学重磅研究!生物工程子宫支持正常怀孕 胎儿发育与普通子宫一样

图片来源:WFIRM在维克森林再生医学研究所(WFIRM)的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表明,生物工程子宫支持受精、胎儿发育和正常后代的活产。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方法可能在某一天为子宫功能障碍不育症而无法怀孕的妇女提供再生医学解决方案。6月29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证明了在动物模型上的生物工程子宫能够发展出支持正常生殖功能所需的原生组织样结构。Anthony Atala医学博士说:“研究表明,生物工程子宫组织能够支持正常妊娠,胎儿发育正常,后代的大小和体重与正常子宫的相当。”Anthony Atala是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也是WFIRM的主任。“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方法可能会为子宫异常的女性提供怀孕的途径。”WFIRM的科学家在再生医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是在该研究所最先发展起来的。他们将患者自身的细胞接种到可生物降解支架上进行功能组织生物工程的策略,已在临床前研究中得到有效探索,并成功应用于人类患者,在肾小管和空心非肾小管器官中恢复功能。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技术已成为克服供体器官短缺和来自供体移植的其它限制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于是,科学家们用同样的生物工程策略来设计子宫,而子宫是一个更复杂的器官,对胚胎植入和胎儿发育的功能要求更高。 在这项研究中,兔子被随机分为四组:(1)组织工程子宫组,使用动物自己的细胞植入支架;(2)仅接受聚合物支架的非植入支架组;(3)只施行子宫次全切除的对照组,通过缝合修补子宫次全切除;(4)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假的剖腹手术。兔子长期以来被用于生殖生物学研究,与其它实验动物相比,兔子的子宫相对较大,是子宫组织再生研究的理想对象。雌兔的子宫是由两个分开的、有功能的子宫角和子宫颈组成的,每一个都有怀孕的能力。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支架是为每只动物定制的。从每只兔子的子宫结构中培养出再生子宫组织和植入支架所需的细胞。支架植入6个月后,与可育雄兔自然交配。“植入细胞的兔子在重建的子宫中能正常怀孕。”合著者Renata S. Magalhaes医学博士说。“这项研究为从患者自身细胞中创造组织替代品以治疗子宫缺陷提供了新的途径。”尽管需要使用抗排斥疗法,但从已故和活体捐赠者移植子宫给患者已显示出治疗永久性子宫不育的前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约有70例子宫移植手术。在美国,通过子宫移植出生的婴儿不到10个。这一被提出的新策略是用病人自己的细胞创建子宫组织,避免了需要从已故或活着的捐赠者那里移植器官,也避免了排斥反应的风险和抗排斥药物的需要。“我们的结果表明,组织工程子宫对怀孕期间发生的扩张和机械应变有反应。”论文的合著者Koudy Williams说,“在预期进行临床试验之前,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正在计划中。”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0-0547-7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6-scientists-bioengineered-uteri-pregnancy.html

电视版

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在京成立

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建设工作推进会于9月22日在京召开,标志着干细胞研究院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中科院副秘书长周琪,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出席会议,并共同为干细胞研究院揭牌。干细胞研究院是由北京市和中科院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院建设,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干细胞研究院理事长由周琪担任。周琪表示,研究院将整合北京乃至全国优势科研力量,面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通过前瞻性科研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研发机构,以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中科院副秘书长周琪、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为干细胞研究院揭牌隋振江代表北京市对干细胞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对研究院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一是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底层、核心技术研发,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为重大疾病诊治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适于创新的良好科研环境,使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做科研;三是要把科技创新和高精尖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基础上,形成首批拳头产品。相里斌希望干细胞研究院认真学习,多多借鉴,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深耕再生医学领域,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做好准备,做出不负时代的贡献。干细胞研究院建设推进会参会领导合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以及北京大学、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出席会议。(中国日报社北京站 杜娟)来源:中国日报网

布林克

真实!湖北这张考研作息表火了!吃饭睡觉都精确到分钟

教育部官宣: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6日至28日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377万。自去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后,今年继续大幅增长。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考研人的复习节奏也越来越紧张。在湖北师范大学,考研大军也已准备就绪,想知道他们现在的状态如何?快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所谓"考研",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状态。短短的两个字中却饱含着他们无数的努力,辛酸与不易。每天、每一小时,甚至精确到每一分、每一秒,对于考研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只有坚定信念、高度自律、抵住诱惑才能在真正落笔那一瞬间做到问心无愧。考研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需要战胜的不仅是面前的试题与单词,更是自己的懒惰与拖延。没有人会告诉他们方向,也没有人会告诉他们接下来该做什么,只有自己去摸索,去探寻属于自己的考研路。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每天无论在什么地方,陪着自己的只有资料书,以及做不完的题目…...每天起早贪黑,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快放弃的时候,只能咬着牙,逼着自己,对自己说"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对于未来的结果或许仍旧有些茫然无措,可一旦选择了开始,便只好披荆斩棘向远方奔去!清晨背过的单词、晚上刷过的例题图书馆、自习室里的座位、一杯杯浓醇提神的咖啡、抄录得满满当当的笔记,都见证了考研人的努力。合理安排是基础,自律自觉是刚需清冷的早晨,在大多数湖师学子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考研人"的身影便出现在图书馆,他们往往步履匆匆,席地而坐,或是站在角落,在题海中奋笔疾书,与自己的毅力战斗。走在湖师校园里,图书馆、教室、走廊里、花坛边......处处可见湖师考研人的身影,他们背诵、做题、看书,全神贯注做好每一件事。湖北师范大学考研学子时间表这是一张湖师大考研学子的作息时间表,从早上6:30到晚上23:00,每个小时需要做的事情都被规划地清清楚楚,没有多余的娱乐,只有对学习百分百的投入。在做好时间规划之后,自律自觉可谓是更加重要,一旦某件事情拖延或者没有按时完成,势必会影响下一件,只有合理规划、自觉遵守才能做到从容不迫。考研风雨路,关怀暖人心考研是一个人的战斗,但并不是孤身一人走绝境。在湖北师范大学,校、院领导也十分关怀考研学子。为鼓励奋战迎考的学子,安抚考生紧张情绪,传授应考经验,12月17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程焰、党总支副书记夏婷婷、副院长汪灿德、辅导员陈恒全和各班班主任一行人来到寝室,走访慰问了院里今年参加考研的学生,为大家送上鼓励和祝福。老师们还为大四学子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爱心礼包,并祝愿所有考研的学生能够心想事成、金榜题名。在场的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要坚持到底,精心准备、诚信应考,力争用最好的成绩报答学校的培养。见贤思齐,决胜考研回顾以往,湖北师范大学历年考研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也不在少数。近年来,学生考研率逐年攀升,85%的考取985、211等双一流高校,如生命科学学院近年有37人录取到清华大学深造,湖师"清华现象"还多次上热搜,成为媒体关注焦点。这些前辈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新一届考研学子来说既是激励,也是动力,在"诚毅勤敏"校训精神的鞭策下,他们见贤思齐,期待能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也取得好成绩。彭春霞,2016级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2020年考取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孙阳,文学院2016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2020年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方森,2015级生命科学学院学生,2019年成功考研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再生医学专业。钟梦娇,2010级生命科学学院05班学生,2014年考上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天道酬勤,金石为开,愿每一位刻苦的湖师大考研人,都能在最后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赛场上开出最美的花朵,迎接属于自己的芬芳。加油,考研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素材来源:湖北师范大学

掌门人

国际再生医学产业现状及展望

文/刘沐芸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特约研究员,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主任一年一度的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在旧金山拉开了序幕,会上美国再生医学联盟发布了年度概况,我们抢先看一看,过去一年再生医学产业都发生了哪些事情,以至于可以将2019年称为再生医学产业年。产业概况:目前全世界以再生医学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数量接近1000家(987+),分布在北美(534),欧洲与以色列(237),亚洲(180),大洋洲(22),南美(13),非洲(1家)。截至2019年,全世界共有17个再生医学产品获得“ RMAT ” 、 “ PTIME ” 或 “ SAKIGAKE ”等优先通道认定。目前全世界再生医学领域注册临床研究项目达1066项;2019年再生医学产业融资也非常活跃,全年高达98亿美金。这些数据表明,2019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再生医学产业年。病有良医:一些处于研究早期的再生医学产品给临床重大、罕见病患者及家庭带来了人生转机。比如Bluebird公司的基因治疗药,为75%的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TDT)患者摆脱输血依赖。目前开展的再生医学产品注册临床研究项目和不断获批上市的再生医学产品正在给成千上万的患者带来革命性疗效。比如全世界首款基因缺陷矫正药LUXTURNA,临床疗效高达93%。这也预示着,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产品上市进入临床,为更多患者带来益处。全世界约有60,000+的患者参与到再生医学产品的注册临床研究项目。预测到2030年,仅美国就有超过500,000的患者有望享受到再生医学产品带来的临床益处。中国呢?研究进展:目前有1066项注册研究项目在开展,其中I期381项(基因治疗产品111项,基因修饰的细胞治疗产品222项,细胞治疗产品42项,组织工程产品6项);II期研究591项(基因治疗209项,基因修饰细胞治疗215项,细胞治疗144项,组织工程产品23项);III期临床研究94项(基因治疗32项,基因修饰细胞治疗15项,治疗治疗30项,组织工程产品17项)。申报的适应症仍以肿瘤、心血管疾病、骨骼肌肉类疾病等慢性病为主。值得一提的,I期临床研究中,有31项为体细胞编辑研究,20项是用于肿瘤治疗,8项针对遗传性缺陷,3项是用于艾滋病治疗。编辑方法除了锌指酶和TALENs,也新增了CRISPR。对于基因递送技术,尤其是非病毒递送取得进展。目前开展的基因治疗注册研究项目中,57项基因治疗产品用的是非病毒递送工具。生产仍是商业化的重点:目前主要是通过自建生产厂房,并从产品研发早期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当然CMOs也是一个选择。但生产的核心问题仍然集中在“规模化”、“个体化”与“产品活性”之间平衡的重大生产技术有待突破,比如全自动、全封闭、连续性的分布式部署的细胞制备装备,以实现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和物流效率等商品化的基本要素。否则,具有革命性疗效的再生医学产品对于大多数患者和家庭仍是一个“远方的传说”。再生医学产业投融资概况:2019年再生医学产业总体投融资达98亿美金,主要投向是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分别是76亿美金和51亿美金。虽然2019年全行业投融资额的绝对值不如2018年,但风险投资额和公司并购却非常活跃;并且一些传统的大、中药厂对细胞、基因治疗药表现出强烈兴趣,并购也非常活跃。欧洲再生医学产业的投融资也呈现类似特征,全年的投融资达到30亿美金。展望2020:医保报销:创新药物的可及性除了前述规模化生产的技术障碍,还有支付能力的政策障碍。随着具有革命性疗效的再生医学产品不断获批在多个国家上市,医保报销也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目前已有8个国家上市了具有革命性疗效的基因治疗产品、细胞产品,并且提供医保报销,实现了创新药品的可及性。其中CAR-T产品在8个国家(法、德、英、意、西班牙、美、加、日本)上市,并全部报销。再生医学产品的10年成本效益分析:通过10年数据分析,建立“突破性疗效产品的价值分析模型”,客观评价具有革命性疗效的再生医学产品进入临床的成本/效益比。美国再生医学产业联盟参照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10年数据,选取了镰刀细胞病、甲型血友病、多发性骨髓瘤作为样本适应症。分析发现,细胞、基因治疗能为这些罕见血液病的临床治疗带来长期效益,整体医疗成本节省可达18-30%。当然,2020行业挑战也在。虽然再生医学整体领域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进展非常令人振奋,为很多患者带来了实质性的临床益处与人生转机,但也有一些混杂其中的“干细胞诊所”利用患者和家庭“病急乱投医”的困境谋取不正当利益,给行业发展带来杂音。新的一年,产业联盟将会和监管部门联合开展一些治理行动,保护患者和研发企业。从全球来看,2019可以说是再生医学产业年,笔者团队与合作伙伴的研究成果也获得了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相信,2020将会迎来国际再生医学产业的大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固不及质

再生医学新方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取得临床进展

【科技前沿】光明日报北京9月13日电(记者齐芳)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尽管及时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治疗方法可以挽救部分心梗患者生命,但对于严重的陈旧性心肌损伤,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再生医学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教授团队合作,开展了国际首个可注射胶原支架材料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9月10日,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在线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自2016年3月起开始招募陈旧性心梗患者,通过44例入组受试者1年期的随访,结果表明细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胶原材料联合干细胞移植在一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并且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心脏评级改善,对于术前病情较重(心脏射血分数小于40%)的患者,效果尤为明显。戴建武介绍,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以及强大的营养和分泌功能,干细胞移植是心肌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后容易扩散,很难在损伤部位定植存活,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如何促进干细胞在心肌损伤部位的定植是干细胞治疗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戴建武领导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再生医学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究,经过多年研究成功研发了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用于心肌内注射的胶原支架,可为细胞提供稳定的胞外基质支持,注射到损伤心肌组织后可有效限制细胞从损伤部位扩散,帮助重塑心肌再生修复微环境。目前,这一材料已经完成产品标准化研究,并获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产品技术要求认证、生物安全性检测、免疫评价、病毒灭活检测等报告,达到临床植入性医疗器械质量标准。戴建武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团队合作,开展临床前大动物实验,检验材料与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动物实验获得明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的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制定临床试验方案,完成伦理审查及国际临床研究注册,在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及重点部署项目“组织器官再生与损伤修复”的资助下,开展可注射胶原材料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这一临床研究的基本入组标准为心功能小于45%的需要进行搭桥手术的陈旧性心梗患者。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该研究共入组50例患者,完成了44例病人术后1年随访,结果表明细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在恶性事件(死亡、肿瘤、持续性心动过速、心衰再入院、心律不齐等)发生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相比于对照组,胶原材料联合干细胞移植在一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并且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心脏评级改善。对于术前心脏射血分数小于40%的患者效果尤为明显:在搭桥及干细胞和胶原材料联合注射后一年时,心脏射血分数平均提升9.35%,而对照组分别提升为6.59%(搭桥手术联合干细胞移植组)和3.62%(单独搭桥手术组)。这是国际上第一个可注射支架材料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研究首次证明了可注射材料联合干细胞用于心脏病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并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后续大样本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4日 08版)

始吾弗信

山东首家!滨州医学院成立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齐鲁网4月15日讯4月14日上午,徐荣祥铜像落成揭幕暨徐荣祥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隆重举行。滨州医学院院长王滨教授与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徐鹏共同为徐荣祥铜像揭幕,与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李俐共同为“滨州医学院徐荣祥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揭牌。据了解,美宝国际集团,由滨州医学院校友徐荣祥教授和李俐教授创立,主要从事再生生命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生产及推广。设立徐荣祥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是滨州医学院与美宝国际集团推进双方战略合作,强强联手,为人类健康福祉服务、全力建构大康复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山东省首家关于再生医学研究的高端科研机构。王滨介绍,当前,再生医学作为康复医学和生物医学的新领域,为疾病的机理研究和临床运用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以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也指出,“要大力发展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技术研究方向”。这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康复服务体系和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再生医学中心将抢抓康复医学和再生医学研究发展机遇,将徐荣祥教授创立的人体再生康复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尽快转化为应用科学成果,同时,推动滨州医学院康复医学和再生医学学科建设,开展基础理论研究、药物合作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联合培养康复医学和再生医学人才,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高水平医科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恶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成立

央广网深圳3月22日消息(记者杨振)3月22日,由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Prof. Aaron Ciechanover)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港中大(深圳)组建的第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阿龙·切哈诺沃教授、深圳市副市长高自民先生、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钟海先生、深圳市教育局副巡视员赖群阳先生、龙岗区副区长陈广文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学术)罗智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行政)阮健骢先生等领导嘉宾参与了本次成立仪式。阿龙·切哈诺沃教授是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杰出研究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荣誉外籍院士,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10月17日,切哈诺沃教授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大学教授。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主要关注以下两个研究领域:癌症和传染性疾病诊治的精准医疗,以及干细胞疗法治疗中风、帕金森、阿茨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再生医学。精准医疗作为热门的医学前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融合了医疗、制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诸多研究领域。再生医疗则是医学研究、发展以及商业化的重要领域。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将牢牢把握影响人类健康与高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利用现有技术优势与世界知名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在短期内发展成为该领域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借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计算生物研究院等其他研究平台,研究院将通过与深圳市内多家公司紧密合作进行技术转化和商业化运作,为深圳在发展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和健康产业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也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正如深圳市副市长高自民先生在致辞中所言:“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是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加快生物医药和精准医学的创新发展,对于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加快壮大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港中大(深圳)频受诺奖得主青睐:深圳创新氛围与大学国际化的双重魅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自2014年3月正式设立以来,面向全球引进了一批知名教授和专家,组建了一批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教育和科研能力发展迅速。在谈及为何能频频吸引诺奖得主落户时,徐扬生校长表示,大学的第一个优势是位于深圳,深圳是充满活力的、充满创新氛围的城市,在生物医学方面和IT方面也走在世界前沿;其次是大学的国际化特色吸引了很多国际教授、国际学生,从而为国际的科学家前来进行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切哈诺沃教授则认为精准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具备天时与地利的优势:就地利而言,港中大(深圳)尽管是一所新学校,却传承着拥有高质量研究和创新资源的香港中文大学的深厚积淀,同时结合了全世界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深圳的浓厚创新氛围,这将有利于研究院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不断发展;天时之利则表现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将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视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切哈诺沃教授还对研究院的发展寄予厚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敞开怀抱迎接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者来到这里工作、交流,在生物医药领域搭建起的各个平台将引领深圳以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科研进程。我们将会在港中大(深圳)整合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大数据、计算机科学等等学科资源,培养出懂得合理运用资源、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跨学科研究型人才。” 诺奖得主团队研究成果将辐射本科生教学 推动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增专业发展 徐扬生校长还表示:“研究院的成立,不是我们特地去引进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这些诺奖得主都已经在我们学校里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科研合作与了解,时机成熟,我们再自然而然地建立研究院。引进这些诺奖得主,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带来的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团队的通力合作将有助于把研究成果辐射到教学上,令本科生教育更上一层楼。”大学今年在本科招生方面,将新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的成立,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发展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能令研究和教学保持互联。2018年,大学新开设“诺贝尔班”,将为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本科生配备包括诺尔贝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等在内的世界一流导师,通过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为有学科特长的优秀本科生营造一流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而诺奖得主团队的引进,也为“诺贝尔班”提供了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拥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向。在具体项目、研究目标、研究人员、技术和设备方面,三者之间既不重合又能互补。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着重于临床医学新型诊断技术与治疗模式的研发和应用(尤其是癌症、神经系统失调及传染性疾病)。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与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为其研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这三所研究院将紧密合作,更好地涵盖生物医学前沿的研究领域,从而产生协同效应,通过集体创新形成巨大“航母”,探索中国的高校科研创新的新路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将为生物、化学、医学以及药物科学技术创新的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深圳成为享誉世界的创新城市。

气禀

心梗之后可再生?我国心肌再生临床研究获重大突破

有句古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但是你知道吗?在我国科学家的努力下,曾发生过心肌梗死的心脏,还有重新恢复的希望!这一成果已于9月10日在线发表于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这是国际首个可注射胶原支架材料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再生医学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教授团队合作完成,自2016年3月起开始招募陈旧性心梗患者。通过44例入组受试者1年期的随访,结果表明:细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胶原材料联合干细胞移植在一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并且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心脏评级改善,对于术前病情较重(心脏射血分数小于40%)的患者,效果尤为明显。9月10日,团队在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杂志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报道了这一再生医学技术在心肌再生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目标:严重的陈旧性心肌损伤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心肌梗死至少250万人,每年死于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人数已超过100多万。尽管及时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治疗方法可以挽救部分心梗患者生命,但是对于严重的陈旧性心肌损伤,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以及强大的营养和分泌功能,干细胞移植是心肌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已开展大量临床研究,Clinical Trail网站注册的相关研究就有几百项,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后容易扩散,很难在损伤部位定植存活,影响治疗效果。如何促进干细胞在心肌损伤部位的定植?这是干细胞治疗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再生医学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再生医学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究。他们成功研发的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胶原支架,就可用于心肌内注射,并能为细胞提供稳定的胞外基质支持,注射到损伤心肌组织后,可有效限制细胞从损伤部位扩散,帮助重塑心肌再生修复微环境。该材料已经完成产品标准化研究,并获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产品技术要求认证、生物安全性检测、免疫评价、病毒灭活检测等报告,达到临床植入性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图1. 可注射胶原材料。A为材料电镜图片,B为材料与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后电镜图片,C为材料从27G针头挤出照片。在过去十余年中,戴建武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团队合作,开展临床前大动物实验,检验材料与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者在冠脉结扎的猪陈旧性心梗模型中,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及混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可注射胶原材料,在注射后一年之内的多个时间点进行血液生化分析、心脏超声及心脏核磁分析、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材料及干细胞移植安全性良好。与对照组相比,材料联合干细胞移植能促进心梗组织的血管新生,抑制猪心脏梗死体积的扩大,促进心脏功能恢复。该研究成果此前已发表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 China Life Science)杂志。临床试验:显示良好应用前景在动物实验获得明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的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制定临床试验方案,完成伦理审查及国际临床研究注册,在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及重点部署项目“组织器官再生与损伤修复”的资助下,开展可注射胶原材料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Clinical Trial,注册号NCT02635464)。该临床研究的基本入组标准为心功能小于45%的需要进行搭桥手术的陈旧性心梗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搭桥手术组、搭桥手术同时注射间充质干细胞组、以及搭桥手术同时注射间充质干细胞与胶原材料组。首例病人于2016年3月1日入组。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该研究共入组50例患者,完成了44例病人术后1年随访,结果表明:细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在恶性事件(死亡、肿瘤、持续性心动过速、心衰再入院、心律不齐等)发生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相比于对照组,胶原材料联合干细胞移植在一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并且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心脏评级改善。对于术前心脏射血分数小于40%的患者效果尤为明显:在搭桥及干细胞和胶原材料联合注射后一年时,心脏射血分数平均提升9.35%,而对照组分别提升为6.59%(搭桥手术联合干细胞移植组)和3.62%(单独搭桥手术组)。图2.胶原材料与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注射组病人代表性核磁牛眼图。A图为心脏透壁指数,从蓝色到红色梗死程度逐渐增加。B图红色为超过50%梗死的组织。作为国际上第一个可注射支架材料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该研究首次证明了可注射材料联合干细胞用于心脏病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并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后续大样本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戴建武团队继首次成功开展卵巢早衰再生修复、子宫内膜再生修复、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等一系列再生医学原创成果之后,探索心肌再生取得的又一个重要原创成果。

人伦

大咖说|李伟:返老还童?干细胞再生医学或将颠覆医疗

衰老,是生命永恒的节奏,你能看到的衰老只是头发变白、皱纹出现、牙齿脱落。你看不见的衰老是内脏器官的衰竭、抵抗力下降、疾病随时而来……衰老的本质其实是细胞的衰减,而细胞的衰减又主要由干细胞衰减所致。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干细胞技术实现真正的“返老还童”,而这,如今也将不再是神话!大咖丨李伟来源丨中国科技网编辑丨华夏源干细胞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细胞周期调控研究组组长李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干细胞和基因组稳定性研究,在干细胞的建立和应用,以及动物基因工程方面取得多项进展,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Cell, Nature Biotechnology等刊物,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首批“卓越青年科学家”;获得“日本实验动物学会国际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盖茨基金会–青年科学家”、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创新突破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奖项和荣誉;获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支持。近年来,干细胞技术的临床研究实验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进行,干细胞治疗的疾病种类已达上百种之多,比如帕金森、糖尿病、肾衰竭、卵巢早衰等,除了疾病治疗以外,干细胞在医学美容保健方面也不断在创造着奇迹。8月18日第47期以“返老还童的想象与现实——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未来”为主题的理解未来科学讲座上,李伟博士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奇遇未来,揭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01.越来越长寿命的代价:老年慢性病比例的增加在达·芬奇和航海家们的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为35岁;在旅行者号发射时,人类的平均寿命为64岁。今年7月份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7岁,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有超过1.8亿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02.再生医学有望引发新一轮医学革命如何让人们在寿命延长的基础上提高生存的质量?近年来,干细胞逐渐成为公众在健康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期望通过干细胞来治疗疾病,甚至抵抗衰老,永葆青春。△ 李伟在演讲中表示:细胞是活的药物李伟指出,“干细胞的应用可以分为作为模型、工具和药物这三方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科学领域的尝试从体外培养、到依托动物实验的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应用,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干细胞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布局、产业规划、管理与宣传等方面仍然亟待加强。”目前,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研究团队已经在长达12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的基础之上,启动并完成了数例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经过随访发现现阶段的研究非常安全。这样的阶段性进展,对再生医学的稳步向前发展是个极大地鼓舞。△ 诺获得主——山中伸弥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经过随访我们发现现阶段的研究非常安全,这样的阶段性进展,对再生医学的稳步向前发展是个极大地鼓舞。”李伟说,尽管干细胞的研究和发展对于健康和生命将会是一个颠覆性的变革,但是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要积极乐观但也不要冒进。预期在一个比较近的时间内,五到十年将会有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干细胞药物的正规产品上市销售。03.李伟参与的成果案例一:揭示m6A修饰调控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发育机制。201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伟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合作研究进一步揭示了m6A在小鼠造血干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并深入探索其作用机制。该项工作进一步证明了m6A修饰在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不仅将前期在斑马鱼中发现的生物学规律推广到更高等的哺乳动物,也是对造血干细胞产生分子机制的完善与补充。该成果在线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将为血液器官再造提供理论支持,并推动体外诱导产生造血干细胞这一科学前沿的发展。04.李伟参与的成果案例二:与中科月生物物理所合作取得衰老研究新进展。2018年11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及动物所研究团队结合人类干细胞和基因编辑技术发现长寿基因SIRT6的缺失导致人间充质干细胞稳态失衡。随后,该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SIRT6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全身敲除,获得了世界上首例特定长寿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发现SIRT6是调控灵长类动物产前发育的关键分子开关,揭示了灵长类动物与啮齿类动物在衰老调节通路方面的差异,其发展动态在中国科技部官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