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瑞典教授派雇佣军“抓”学生回国写论文不说了,局座催我看书了高老头

瑞典教授派雇佣军“抓”学生回国写论文不说了,局座催我看书了

文/七只小狼四年前,瑞典隆德大学的夏洛塔·特纳(Charlotta Turner)教授接到了一条自己的博士生发来的短信,大致的内容是告诉夏洛塔教授自己被困在极端组织控制的伊拉克某地,如果在一周内没有回来,他可能就完成不了他的论文了。(图源 瑞典隆德大学官网)夏洛塔教授马上联系了大学里的安全负责人,于是上演了一场雇佣军奉命奔袭千里,深入敌营“抓”博士生回来完成论文的大戏!虽然这场营救被调侃成“最硬核的‘导师催你交论文’了”,但实际上这却是一场暖心而又危险的营救。2014年在瑞典读博的菲拉斯·朱玛(Firas Jumaah)担心远在伊拉克的家人而毅然决然回乡,但他回去不久家乡便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占领,他和妻儿几乎身处绝境。所以他通过短信告诉自己的博导,无法回去完成论文了。2014年菲拉斯一家的藏身处(图源 Tiras Jumaah/NBC)夏洛塔教授得知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那里发生的事情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她回忆到“我非常生气,极端组织冲进了我们的世界,让我的博士生及其家人暴露在危险环境,并干扰了我的研究活动。”于是夏洛塔教授向校方安全负责人提出营救自己博士生的申请,她给出的理由之一就是菲拉斯的遭遇会影响他们的科研项目进度;几天后,两辆载有四名全副武装的雇佣兵的越野车闯入菲拉斯和家人的藏匿点,成功带着他们一起乘车前往埃尔比勒机场离开伊拉克。资料图(图源 AFP)如今的菲拉斯已经读完了博士学位,目前正在瑞典一家制药公司上班。根据约定,他将支付大约6万瑞典克朗(约6000美元)的营救费用。菲拉斯表示,即便让他支付两倍甚至三倍以上的费用他也会照付不误。(图源 Charlotta Turner/NES)考虑到家人的安全,菲拉斯没有在获救的第一时间公布自己的经历。2018年,随着一名瑞典记者据此制作的纪录片公映,菲拉斯的故事才展现在世人面前。(图源 Kennet Ruona/the world news)

圣者

国外读博与国内读博相比,哪个含金量更高?听听导师的建议

明天就进入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了,考研的同学都已经整装待发了,而对于准备读博的同学来说,要么准备着各种材料迎接报考学校的审核,要么正在拼命的复习英语和专业课,希望自己在明年3月的博士研究生考试中考出好成绩来,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如果你打算明年读博士的话,现在就应该有所准备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准备读博的同学,他们会被这样一个选择所纠结住,那就是读博到底是国内读好还是出国读好呢?由于这几年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大量的优秀学子选择国外的优质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深造,同时国外的很多高校也非常欢迎中国学生来交流访问和攻读学位,再加上海归博士回国后的待遇和平台都非常的好,因此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国外攻读博士的思路几乎成为读博学长必会考虑的一个选项了。至于国内读好还是国外读好,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出国读博要好,因为相比博士期间的出国交换来说,直接去攻读一个国外优质平台的博士学位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因为很多领域的顶级科研团队都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名校里,去这些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无疑是掌握了某个学术领域的最前沿研究思路和平台,再加上与研究导师和团队的良好合作关系,毕业后即使回国工作,依然可以和博士期间的团队继续开展国际合作,这是很多国内博士没有的资源。当然,也有人认为国内读博优势更大,因为国内的博士更加了解和熟悉国内科研环境和资源的分配,而且比起国外回国的博士,在自己后期的研究生涯中,导师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资源,毕竟现在的科学研究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而是团队作战,而国外博士回国后大多是单枪匹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建自己的团队。由此可见,国外读博和国内读博相比起来,各有优势,不能一概而论那个好那个不好,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却是能选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那么我们该怎样判断自己适合国内读还是出国读博呢?根据自己的专业确定从塔主的经验来看,博士期间的科研团队的好坏对自己影响是特别特别大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团队读博,几年后差距是非常大的,而且读博期间的团队是影响你一辈子的科研道路,因此在选择时请慎之又慎,尽最大能力去一个优质的团队,如果这个团队在国外某个院校,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出国读博,如果你自己专业最优质的团队就是国内某个院校内,那么就没有必要出国镀金,因为国外的月亮更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考虑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很多准备读博的人其实年纪已经不行,还有很多人早已经结婚生子,因此出国读博的话也要考虑家庭的因素,毕竟读博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需要全家人共同支持的,同时出国读博还要考虑费用的事,如果不是公费出国读博的话,读博几年的花销要比国内高得多,因此必须兼顾和平衡这一系列的问题。以上就是塔主对国内读博好还是国外读博好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渑池会

出国,读硕,读博,抢工作, 留学生难道真只有一条路可走吗?

  “作为出国党,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大多是跟自己的未来有关。如果是本科生,那么可以选择考研或者工作,研究生们也可以选择进入职场或者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究竟那条路最适合你?看看过来人对这几条人生道路的感受。”    大学本科第四年后我们便面临了人生的又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此时除少数同学选择创业或待业,相信九成的同学们都会在出国,读研,工作里进行选择。其实可以分得更细一点,我的分法是:国外读博,国外读硕,国内读硕,国内读博(硕博连读),工作。  工作可以再按照职位分为技术型,市场型和内务型,按公司类型分为实业公司和事务所,按公司性质分成政府机关,国企,外企,民企,按照地点分为国内工作(回国工作)和国外工作,还可以按照行业打类来分,就不一一列举。 对于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选择没有好坏,只有适不适合。适合的选择能够与我们对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愿景实现短期和长期的匹配。因此我们必须在作出选择前扪心自问:自己最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近几年想成为怎样的人。接着再问自己:毕业后想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若干年后又想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有了明确答案,我们才不是随着命运之风飘着的叶子,才可能挣脱和说服父母,通过理性来给自己作出选择。(这也可以算是陈寅恪先生说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的开始)有了价值观的基础,接着我们必须全面了解这些选择的条件、过程、结果。  出国:好山好水好无聊  出国是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冷暖自知的选项。出国的准备最繁琐,但要求最为宽泛,只要有钱,所有人都能出国读研究生,区别仅在于学校的好坏,奖学金等。出国基本要求是GPA,英语成绩,推荐信,个人陈述,额外要求是paper,实习(工作)经历,课外活动经历,较好的家庭条件等。    我在瑞典待了2年,也和在其他国家留学生有过交流。发现标题得到了几乎所有同学的共鸣。留学生一般会因此组成一个个圈子摆脱孤单,但不能摆脱寂寞,总人数的限制让我们找到价值观相似的朋友要看几率,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困难的。但是,有时候寂寞并不是坏事,反而能够创造非常好的环境,让我们静心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段时间,现在回想起来,是我最难忘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它帮助我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接受多元的思想,也想清楚了很多问题。王国维人生有三大境界,我想我在瑞典的时光,算是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中。学习的压力因人而异,因校而异,因学位而异。Phd的科研压力自然不是小硕能比,名校的考试压力也自然不是杂牌院校能比。但总体来说,专业课的平均教学质量还是优于国内院校的。  出国的收获分为两类,硬收获上,英语,留学学历。软收获上,一个人生活的能力,较为完整成熟的人格,丰富的阅历。可以看到,如果把出国和不出国作为比较,出国的最大优势在于软收获。这些软收获不能转化为财富,却能使人丢掉对财富的过分追求,内心强大,独立思考。从就业情况看,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学校外,海龟回国找工作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主要是由于国内企业招聘制度,显规则和潜规则大多照顾国内的名校,无法兼顾海龟。换句话说,不是因为不优秀,不是因为不适合,而是因为招国内的省事,够用,靠谱。  国内读硕:一个硕士学位+一段就业缓冲期  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硕士阶段在做些什么,得到最多的回答便是:帮导师做项目。这句话很有意思,“帮导师”代表的意思是,由于中国整个的硕士生培养体制问题,大多数硕士同学是没有办法自主选择方向进行学习的,只能由导师来安排同学的工作,变相的把同学成为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做项目”代表的意思,则是这些工作通常都是隶属于导师所争取的某个项目的。也就是说,由导师来争取项目和经费,由课题组的青壮年教师负责具体的研究任务,由低年级硕博学生来具体执行实验和计算任务,这现象在技术发展成熟的专业中非常常见。换句话说,硕士阶段的收获只在导师所要求的方向上,其他方面的收获,只能靠自己争取,比如瞒着导师去实习。    硕士的意义在我看来,在于一个学位,加上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尝试不同的实习职位,感受不同的公司,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可以登山徒步,踏遍九州,在工作前把想做的事情都做好。这段时间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对于一位有能力和特长的成年人,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很多收入,却不会有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压力,能够从容的尝试,为自己作出长远的规划。 硕士的学位的含金量略低于本科学位,但依旧是块强大的敲门砖。在我看来,国内硕士是最适合在国内找工作的群体,名校更是如此。原因便是企业招聘制度和规则的便利,以及丰富的实习机会。  读博:学术,学术,学术  读博士的条件很简单:喜欢学术,愿意长时间从事学术工作。 理工科博士一般有两类任务,一是做项目,二是写paper,任务的比例因专业而异。一般偏理论和基础的专业,写paper的比例高,平时的生活也很简单,不是去实验室,就是去实验室的路上。做项目为主的博士,一般在偏应用的专业比较多,这类博士和上文的硕士比较像,但又比硕士承担了更多和更重的科研任务,以及更高的期待和留用可能性。  博士为人诟病的地方很多,3-4年的时间浪费了最青春的年华,纵向的研究窄化了就业面,实验室的枯燥生活消磨着人的意志,论文压力和经济压力使精神受到双重摧残,就业的起薪甚至不如一些硕士生。但是,如果我们跳出这一切传统的价值思维来看,博士的3-4年又何尝不是一段珍贵的时光——在一生中精力最为旺盛,学习和研究能力也最强的时候,能够有段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解决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探寻事物背后的奥秘,设计精巧的仪器,这些都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对一些人来说,这是超越名利、财富的。  博士阶段的时间最长,收获也最为多样,因人而异,有世俗的也有精神的。博士的出路最多的是高校,研究所的教职员工,但有些博士并不能马上获得这些职位,博士后的出现便是一种过渡。博士去企业界,去从政的都有,但这些其他的出路都需要事先的准备和良好的机遇。读博士虽然是最不容易赚钱的选择,但也是最容易赚大钱的选择,一旦有机会掌握一项在未来有市场潜力的技术,在合适的时机创业能带来巨大的回报。施正荣和李彦宏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工作:两级分化  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是最多人的选择。这些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选择,另一类是被动选择。  对于主动选择,我觉得这批人中产生社会成功人士的概率极高,物质上的投入产出比也最大。主动选择意味着面临选择时,对自己未来已有了规划,并且早作了准备,迫不及待的想要离开学校去实践自己的想法。而被动选择,则是无奈的选择工作,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没做准备。被动选择者是缺乏谈判的资本的,因此通常在求职中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又是个大染缸,将他们尚未强大的人格胡乱洗刷,最终固化的价值观极有可能单一偏激,因此他们的未来更多由命运来掌控,成为随风而飘的叶子。而主动选择者们,可能早早的已经去了大公司,投行咨询实习,通过交流对职场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想要的工作,也有一定的选择资本,在求职中属于强势群体,他们也可能在计划,工作若干年后回到校园读MBA。    一言以闭之,本科生若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充分的准备,主动选择直接工作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将会让我们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合适的企业,接上地气,看到诸多的社会现象,若干年后依然可以返回课堂,重新思考。  最后还是想多说几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但现状是功利主义的教育大行其道:在大学中,我们学会的是公式而不是思想,是专业技能而不是为人处世;我们一直在为别人而学,却很少为自己而学。我们毕业后能解无比复杂的公式,背出几十几百页的条文,却解不出也背不出未来想要的生活,理想和目标。  作为学生,我们要警惕这些现代教育的弊端,适时从GPA,奖学金,名企实习和高薪工作的单一价值理念中走出来。不要机械的迎合评价体系而成为职业培训的产物,而要通过充分阅读和交流,接受多元的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学会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怀着自己的想法和目的,再利用大学给予资源去实现。如此,方能真正读到大学的精髓。

刘明珠

“没有房子就学外语,条件艰苦就读博士”,这话你怎么看?

今天中午刷抖音时刷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视频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发布的,他在视频中送给年轻人两句话:“没有房子就学外语,条件艰苦就考博士。”“没有房子就学外语,条件艰苦就考博士”。对于王教授的这两句话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看法。我倒是觉得,就目前的形势,学好英语并拥有博士学历学位,个人就会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这要分两个层面来讲,一是学好外语然后到国外读博,拿到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外发展或者回国,都能享受到很高的待遇。另一方面,在国内拥有博士学历和学位不管是进科研机构、高校,还是企事业单位,待遇也是很好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可观。但前提是你要考得上博士。在国内,博士研究生的招收方式主要有四种: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和统考。不管通过哪种方式读博,外语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申请-考核制和统考。申请-考核制目前,高水平院校已经逐步推行申请-考核制,比如北大、浙大、清华等。我们先看一下申请-考核制向学校提交的材料,这写材料包含:学历和学位证书、研究生期间的成绩单、硕士毕业论文(应届生提交开题报告)、外语成绩证明(四六级、托福、雅思等)、专家推荐信(两封,一般要求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推荐,个别学校要求正教授推荐)、学术成果(论文、课题等)、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在材料过审后,才能参加笔试和面试,最终根据笔试和面试的加权成绩确实录取名单。大部分学校会对报考者的外语成绩提出要求,比如六级480以上或是雅思6.5分以上方可报考,倘若没有达到学校要求,需要另外参加报考学校组织的英语考试。统 考博士研究生统考科目通常是三门,一门外语加两门专业课。考博英语是公认的高难度,特别是中科院、社科院以及北大都是出了名的“英语过了就行“的学校。所以,我个人认为王教授这两句“没有房子就学外语,条件艰苦就考博士。”一方面是说学好外语对于考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考上博士之后个人能够获得的高待遇和发展机会。那么,学好外语到国外读博,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在国外发展待遇如何?美国大多数美国博士的收入是RA和TA,水平从1.5k刀每月到2.5k刀每月不等,好地段的顶级大学的某些专业的博士生的stipend一年是三万四以上的,每月接近3k刀。欧洲英国的博士属于学生,所得收入为奖学金,根据奖学金来源的不同,跨度从1k多镑到2k多镑不等,这个收入养活一家人并偶尔旅游是完全没问题的。西/北欧西/北欧的博士属于工作,相对于其他地方的优势是很多北欧国家博士毕业即给永久居留,工资一般收入在每月2k欧到5k欧之间,这个待遇,养一个小家又过得比较体面也是没问题的。在这里重点说一下瑞典等北欧国家,博士毕业即享受永居政策,所以即使你毕业一时间没有找到工作也会生活的很好。博士生享受所有福利体系和带薪休假(大部分是25~30个工作日)。如果你在读博期间生孩子,还可以享受480天的妈妈(爸爸)假期,期间你的额收入大概是工作时的80%,如果你愿意降低妈妈假期的收入的话,还可以将妈妈假延长到接近2年。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尤其女生)都是博士读了一半,去生个孩子,休了2年假之后又回来读博士。国内博士待遇现状前阵子,华为百万年薪招聘8名博士生,就曾让网友感叹:“还是读书人有前途”,“现在博士薪资这么高,要不要考虑辞职去读个博呢?”那么国内博士薪资待遇究竟如何?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金融、房地产、计算机、互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博士年薪可以达到25w以上,部分金融公司给出的薪资甚至超过50w,上不封顶。传统行业,物理、化学、材料、工程等专业的博士年薪大都在20w以上,大多数博士进企业第一年的收入为15-20w。进入高校的博士生活的也不错,一般年薪15w+,另外还有安家费、科研启动金以及各种补贴费用。进入科研机构的博士年收入大都在10-20w,另有编制,有福利房,工作稳定,还送户口,孩子教育也有保障。进入外企私企的博士工资基本是本科生的3倍,硕士生的2倍,相应的科研资金也在百万级别,特别是名校毕业的博士,年薪百万不成问题。所以,如果你对当前现状感到不满,想寻求更大的发展,想获得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工作机会,学好外语,读博士,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小乙

出国读博士4年,33岁毕业后收到2份录取通知,年薪以为看错了

现在很多单位招工都不看学历,就有人说读书多了也没有用,还不如早点工作赚钱,可当你看到下面这位博士求职的经历,你会吓一跳。最近有位博士在职场论坛上发帖,讲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历,现在遇到了困惑,希望能够得到网友的帮助。他说自己22岁本科毕业,保送读研,读了三年,25岁研究生毕业工作4年之后,29岁出国读博士,现在33岁博士马上毕业了,拿到了2个工作意向,看完年薪后以为自己看错了。一个是网易的职位,年薪40万,而且HR还承诺薪水会过百万,另外还有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年薪25万,他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职业?有网友说还是读书多了好,随便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几十万的年薪,这对于普通就职者来说简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有网友说这么高的薪水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并不是底薪,一定是完成了公司交给的项目任务才会有这么高的薪水。有人觉得他应该去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主要收入高,高校老师在于稳定。但互联网的收入比高校高出五六倍,这样在互联网干五六年就拿到老师一辈子的收入。即使将来干不了可以转行,也比大学老师强很多。而且还有这段挑战自己能力的经历。有人说自己喜欢做什么才最重要,不要为了钱去工作,而是应该喜欢这份工作然后顺便赚点钱。多数人还是觉得他应该选择去高校做老师,为人师者,职业高尚,受人尊重,而且工作环境好工作待遇稳定,压力小,不能光考虑收入,要看看支出。做老师的话,子女的教育费用会从幼儿园省到大学,学区房、择校费等等会省不少钱。而且读书多的文化人不太合适互联网这种太狼性的节奏,肯定不适应。你觉得他应该选择哪个职业?每天分享职场故事,职场经验和职场技巧!

托宿于义

女博士在线分享:在国外读博士是种怎样的体验

2016年的初春是我到柏林的日子,依稀记得那是个雨后略带些寒意的傍晚。看着传送带上形形色色的行李箱,我有些愣神,所谓的背井离乡并没什么实感。就好像,只要我不去认领那些装载着父母的不舍和担心的物件,一切就还有退路。说起这段感触的时候,竟被向来寡言的挚友笑了很久,末了她还要补一句:“你呀,还是太矫情。你算过竞争比率吗?你知道有多少人羡慕你可以公派去读书吗?”经历了自14年年末至15年五月上旬的层层考核,我有幸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一员,带着同龄人的艳羡、父母老师的希冀以及藏匿于心的点点彷徨开启了我的留学生活。读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挚友那句“太矫情”于我是再恰当不过的。但你要知道,在他乡求学的日子里,除了知识,能让我们成长的还有很多。自本科至读博,我的专业变更了三次,我读过金融、修过国际法,来德国前的身份是工学硕士,如今却成为即将从社会学系毕业的一分子。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学科交织的背后,是“门门通、门门松”的现实,这一点所带来的波折在读博的初期尤为凸显。即使手握教授亲笔签名的录取函,却并不等同于我在洪堡的博士生活的顺利开展,为了达到校评审委员会相较于导师而言更为严苛的标准,那份出国前被反复修改的研修计划竟全部作废,与学校审核结果相关联的签证临近到期日、以及被贴了三次退房通知的学生宿舍,无一不是在考验我那点微薄的社会学基础。好在我们中国学生特长之一就是“坐得住”,两个月的文献和书籍突击,连带几轮的修修改改,新一版的研修报告终于在所有截止日到来之际得以审核通过。至此,我的在德博士之旅正式拉开帷幕。修改研修计划的日子里,我被导师反复问起:“你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对于一个只擅长答题的学生来说,自主地开启“寻找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科研模式确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反思是这一过程中我最常做的事,也曾怀疑过“好学生”的定义,甚至是对个人的能力有了不确定,大抵是应了勒内·夏尔的那句——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的越多,就越撕裂。但是,也有与这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生活与科研皆是。国内外,不同的是做科研的环境,而无差别的是做科研的心境,很多事努力了、且是不懈的,那结果便不会太糟。说到环境的不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于我而言也是新颖的。相较于国内我所经历过的那种导师亲力亲为的“家长式”辅导,德国导师一封邮件两周回、三个月难见一面的特点着实让我慌了神,偏不凑巧,我还是个急性子。为了在“快慢”间找到折中,我学会了及时查看导师的日程,会把超过两周未得到回复的邮件打印出来默默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也会花上几天的时间整理好谈话的要点,只为了在仅有的十五分钟饭后闲聊里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三年零两个月,在毕业论文顺利提交的那个傍晚,导师第一次笑着和我说起:“你是我学生里毕业用时最短的一个,也是我三年里最常见的人。在你适应新环境的同时,我也在适应你所带来的改变。”原来这一段旅程里,被时间推着走的人并非我自己。年过六旬的他,每天仍保持八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报刊和书籍是他闲暇时最好的伴侣。可也就是这样忙碌的人,甘愿在我的每一页论文上写满批注,给我的年终报告附上整页的评语,若是不知感恩,那便是无心了。也是如此严谨的人,会给我讲解风土人情,会在我有所得时小酌庆祝,也会在我失落时悉心开解,若还是不能治愈,那便是无能了。当然,这所有都需要一个前提,学会适度沟通和主动寻求帮助。很多事,一旦开了口,便没有预想的那么难。初来时,柏林还只是一个与家相隔甚远的域名;而今,这二字俨然已是日后需缓解疲乏时心头常驻的小世界。三年里,我面对过恐袭时的慌乱,也经历过被人尾随的惧怕,拾起过地上他人丢弃的垃圾,也同情过沿街乞讨的人们,时不时还会感受下“外人”的不公待遇。同样的,我也见过警戒线周边堆放的鲜花和蜡烛,也被路过的司机大声提醒小心身后,遇到过在脏乱面前重复我相同动作的天真孩童,也见证过流浪汉与宠物间的不离不弃,大多时从陌生人言语里接收到的是善意。完美的国度,终究是相对的。你没来过,你便可以肆意想象它的优越;而我在这儿,我亦不能言明与它百态有关的细节。这方小世界告诉我的,不是好与坏,也不是对和错。是于消极而言,糟糕的源头不是环境,而是人心;同幸福而语,奏效的根本并非制度,而是自我。就像毛不易在《牧马城市》里唱着“天外有天有无常,山外有山有他乡”,也唱着“心还是回老地方”。这一段经历赠予我的,是看待事物的宽容,也是经受起伏的甘愿,还有念起家乡时内心的向往和温热。

內藤

青年博士们,读博后或出国访学是晋升职称的救命稻草吗?

最近塔主和几个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聊天,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同样的纠结,就是要不要去继续读个博后,或者是出国访学一到两年?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博士大部分具有两个共同的想法,一是对现有工作环境不太满意,也就是说这些博士大多数是去某些地方的二三流院校当老师,科研设备,团队成员水平都不好。二是内心不甘心,由于科研平台的落后使得自己无法发表出高质量的论文,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职称晋升,想通过某个渠道或方法来改变现状。对于这些被半吊着的博士们,要想彻底的辞职换更好的单位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要想去更好的单位,那就意味着要有更好的科研成果才有资本跳槽。但是自己也不愿就这样默默的在那里一天天的混日子,急需寻找一条改变现状的道路,于是大家觉得最为可行的就是找个好一点的平台做几年博后,或者是出国去做两年访问学者,用这样的方式来接触较好的科研平台和团队,助力让自己在此期间发表较好的科研成果。虽然这是一条看起来非常可行,也有助于完成自己目的的选择,但是实际情况是,真正选择的博士并不是很多。因为进入到高校当老师的青年博士,大多数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龄了,很多博士也已经结婚生子,如果选择读博后或者做访学的话,那很可能就意味着无法照顾家庭,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难抉择的,比较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父母的陪伴,老人也需要我们的照顾,因此就出现忠孝不能两全的局面。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真的选择了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的话,那么就真的能改变我们目前这种半吊着的局面吗?其实,塔主认为无论是读博后还是出国做访学,这都仅仅是为自己做出了一个选择,也就是一条道路而已。做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为了能借助外在平台发表出高质量的论文,但是并不是说只要选择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就一定能够发表出好论文来,这里边就有几分风险,这能说做了这样的选择,发表出好论文的概率要大一些,并不是自己晋升职称的救命稻草。如果我们已经下了决心要去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的话,那么我们千万别做没有准备的事,一定要非常明确自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如何保质保量的发表出论文来。塔主建议,首先在去读之前就要和对方导师沟通好,确定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好的进行。同时为了保险起见,在去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之前,带着自己已经写好的论文初稿去和导师交流,保证在你一入学就有论文投稿,最差也能在你出站或者访学结束时发表出来,这样你的这个选择才有意义。青年博士们,读博后或出国访学并不是晋升职称的救命稻草,但也是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机会,如果选择,请珍惜,请把握住,便是成功!

曼荼罗

很多人读完硕士,但不去读博士,原因很现实

考研很火热,但读博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能够读到博士的人都很厉害,也是很光荣的事情,然而,读博要面临多方面的压力,特别是男生读博的压力更大。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男人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需要有一定的根基。读博要毕业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不像硕士毕业,难度相对小一些,基本上读到博士的人,都接近三十岁了。博士在三十岁可以博士毕业,相当厉害,可能有些人看到某些学神在二十多岁就博士毕业。但大体上很多人并不能在这个年纪就博士毕业,毕竟普通人是主流,没有办法像那些大佬一样,较短时间内取得较高的成就。比如说身边就有个人28岁硕士毕业,还去读博士的话,就要三十多岁了,他家不是很富裕,需要他出来挣钱,而且年纪也不小了,家里还催婚。研究生根本就没有心思读博,听他说,每次放假回家就会被催婚,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的,先是问工作,再问婚姻,搞得头昏脑胀。听着他的诉说,对于男生而言,这个年纪已经不太允许继续读书深造了,回家不好受,父母也有可能不理解,都读了那么多书了,怎么还不去工作呢?这样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难以反驳。同龄人的小孩都不小了,自己却“随波逐流”,压力不小。博士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博士毕业真的太难太难了!读博期间没有一定的成果,出色的文章、科研成果等,想要毕业“难如登天”,博士论文也是一个拦路虎。博士延期毕业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延期毕业基本上“心态爆炸”,心态被影响后,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毕竟心态好才能做好事情,不然没有什么心思,怎么把事情做好呢?博士毕业论文一般来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能够在读博期间把房子、车子等配备齐全了,那么安心读博倒也没有什么,但在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还去读博的话,心情会有一些压抑,为何呢?要算自己多少岁了,还有其他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心情压抑是很正常的读博现象。此外,若是学术能力很强的人,在硕士期间便有不错的成果,读博未必不行,但这样的人并不是大部分人。各方面的压力不读博的原因,年龄压力、经济压力、博士毕业难等都是很现实的原因,导致了很多人不愿意去读博,如前面所说,特别是男生,读博要承受的压力更大,时间成本问题不容忽视。对于要读博的人而言,真的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各方面没有太大的压力,这样才能安心做学术,顺利毕业的概率增加。学位的最高层次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的,“随便糊弄”一下就能得到学位,那不公平。博士基于此,即使知道博士学历能够带来的好处,很多人宁愿工作也不愿意读博,当然,医学类专业对于学历的要求不低,读博算是一种常态。但是工科类的专业,不读博也没什么,比如说计算机专业,在本科毕业后即可就业,而且薪资待遇差不到哪里去,技术在手是关键因素。

迟缓者

慎选!这是一个读到博士都很难“找工作”的专业

在医学大类内,有一个细分的基础医学。所谓基础医学,就是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应用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法去解决医学问题的一系列医学分支学科的总称。专业介绍顾名思义,就是现有医学的基础,以科学研究为主。学习基础医学的学生并不会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而是会成为探索人体奥秘的科学家。临床医学是如何让人从病态恢复到常态,而基础医学是探究人为什么发病。主要课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刨学、组织胚胎学、外科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等院校排名最新基础医学专业大学排名名次 学校名称 专业星级 所在地区1 四川大学 6星级 四川1 复旦大学 6星级 上海3 北京大学 5星级 北京3 中山大学 5星级 广东5 南方医科大学 4星级 广东5 浙江大学 4星级 浙江5 南昌大学 4星级 江西5 西安交通大 4星级 陕西5 中南大学 4星级 湖南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3星级 上海10 中国医科大学 3星级 辽宁10 天津医科大学 3星级 天津10 郑州大学 3星级 河南10 南京大学 3星级 江苏10 首都医科大学 3星级 北京学习经历基础医学的课程安排与临床医学的区别不大,课程安排十分紧凑,学起来并不轻松。大二大三还需要在上课的同时接受实验技能和临床培训。第四年还要进入医院实习,实习期半年,之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就业去向1. 出国留学,选择国外科研水平较高的实验室继续深造,以博士后为主,工资待遇好,增长见识。博士后工作2-5年后,回国进入高校组建自己的实验室。2. 就业,①医疗检验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的技术员;②医药代表;③中专或大专老师;④基层医院工作;⑤考公务员;⑥待业。3. 读研、读博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进入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专业缺点基础医学的本科想找到一个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是不太现实的。身为医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东西太过专业,并不能接触到太多其他行业的东西,毕业时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中相关的又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大多数人就业得很尴尬,薪资不高,晋升空间也很窄。而且公司做技术只要博士背景。科研的话,时间成本太高,需要博士,毕业时30岁,30岁之前无收入。如果是名校的背景,跟着大牛那也还好,普通学校的出来没什么太多名堂。前辈经验要么狠下心去名校读博,出个国,回国进好的高校,在大学教学和做课题,或者去医药企业做研发。要么告别这个专业。薪资待遇通过179份基础医学专业就业状况分析,基础医学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 7280 元。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基础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工资5250元,3-5年工资8860元。优复数学整理发布!

而犹若是

美国读博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每当别人和我聊起学历的时候,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在美国读博士难嘛?我只想说09年到了美国之后,我先读了硕士。硕士毕业后我利用OPT全职工作了一年(关于OPT:),在此期间,我硕士阶段的导师和我工作时的上司一直鼓励我继续读博,他们对我很有信心,认为我一定可以完成博士学业,所以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开始了漫漫读博路。先说说如何申请博士,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博士的录取要求各不相同,但也大同小异,我读的是文科类博士,首先需要有硕士或同等学历,然后要一份自我简述「personal statement」主要是说清楚为什么想读博,为什么你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候选人「doctoral candidate」等,说白了就是要说服导师录取你。接着还需要2-3封推荐信,推荐人可以是你以前的老师、工作单位的领导等,主要是向导师推荐你,其实就是夸夸你。我的专业还要求交一份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主要是想看看我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直接交了硕士论文,我认为这个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还有就是两年内有效的GRE成绩。作为国际学生一般还需要语言成绩,但是因为我硕士也是在美国读的,语言成绩就免掉了「wave」。这是第一轮的纸质材料,审批通过后还有第二轮的笔试和面试。笔试我觉得很像限时命题作文,考试当天给你一个跟专业有关的案例「case study」让你进行分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面试跟工作面试很像,坐着一排教授,挨个问你一些问题,你要一一作答。全部结束后,会通知你是否被录取了。被录取以后就正式开始了读博之路。根据我自己读博的经历归纳总结下来,主要是几个重要的部分:课程「curriculum」论文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博士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论文撰写「dissertation」论文答辩「final defense」博士毕业01课程curriculum课程很好理解,就是每学期都有相应的课程,每门课都要通过,美国对博士的成绩是有要求,本科阶段拿C就算通过了,博士要拿B才算通过。所以每学期的课业压力还是很大的,基本博士阶段大家都是冲着A去的。而且大量的阅读、写作、演讲等,真的很不容易。博士阶段我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时间,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我的母语,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课业,熬夜真的是常态。02论文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我的专业是在读博第一年就开始准备论文了,每学期都有一门一个学分的课是专门指导论文的,从刚开始的选题,到后面一步步的写作,都有相应的指导,这点我觉得特别好。论文的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这关系着你博士论文是否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开题答辩的核心在于向教授们说明你论文选题的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课题,可能产生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有什么建设性的意义。要让教授们觉得你这个论文可行、有价值。这样你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03博士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读博第一年结束后会有一个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严格来说你只有通过了这个考试才能算是真正的博士生「doctoral candidate」。如果考试不通过,是会被劝退的,所以准备这个考试的时候压力真的很大。我的专业是八月和十月各有一次考试,八月没考过的十月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不过就劝退了。平心而论,我是很担心这个考试不过的。考试都是主观题,主要是考之前一年学过的所有内容以及一些融会贯通的知识,时间是四小时。为了准备这个考试,我把准备高考的劲头都使了出来,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通过了,终于可以安心继续读博了,但是我的同班同学有考两次才通过的,也有两次没考过退出的,所以这个考试真的是读博路上一个坎儿。04论文撰写dissertation贯穿读博始终的就是写论文了「dissertation」,为了这篇论文我不知道熬了多少夜,掉了多少头发,死了多少脑细胞,流了多少眼泪。不过当完成之后,回头看看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首先,在我顺利通过开题答辩以后,系里会根据我的研究方向指派一位导师给我,也就是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主席「committee chair」,要组成一个完整的指导委员会还需要两位教授,我的chair主要是指导我的研究方向,另一位委员「committee member」也是系里的教授,主要是指导我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y」,最后一位委员「committee member」需要是相关专业从业者「professional」,因为我研究的是教育管理方向的,所以我邀请了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山分校「CSU Dominguez Hills」的副校长作为我的指导委员。这样一来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就齐活了,三位教授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了很多指导和帮助,真的很感激。我的研究和我当时的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来美国学习以后的转变,所以我工作单位的上司也给了我很多理解和支持。总之,在我自己的努力和身边人的理解、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我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且发表了,回首过程虽然艰辛,成果还是喜人的。我的博士论文05论文答辩final defense最后就是论文答辩了「final defense」。论文答辩是完全公开的形式「open forum」,系里会提前通过邮件的方式公示某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时间、地点和主题,欢迎大家都来旁听。答辩当天你要详细地将自己的论文介绍给听众,介绍完以后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三位教授会提问,你要现场作答,他们问完以后在场的其他听众也可以提问,你都要一一作答。提问全部结束后,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三位教授会集中讨论,决定是否让你通过,如果顺利通过,那么恭喜你,你的博士学位算是顺利完成了。我的论文答辩虽然读博的一路艰辛,但说实话现在很多细节都不那么清晰了,但是读博的日子让我成长了很多,也让我发现只要你愿意努力,还是有很多潜能可以发掘,有很多你原以为完不成的事情原来是可以被完成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愿每一个努力的人最后都能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