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广州。朋友在一家外企上班。见面吃完饭,我们聊天。“诶,你说你读研有什么用,毕业了不还是要给别人打工?这么大了还让家里给你交学费,供你读书?”朋友一边看着抖音,一边问我。“……”二,大学同学,毕业的时候考了公务员。上班时打印材料,办理业务。下班后养花练字,情趣盎然。他没有读研读博,生活也过得怡然自得。三,前两天,我和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师兄聊天,聊起他读研时的生活。周一到周六,每天早八晚十,除了做实验写代码就是吃饭睡觉,每两周汇报一次。他马不停蹄的向前。研三秋招,师兄签了工作,月薪很高,人事主管坦言聘用是因为的他的科研经历。两篇sci,国家奖学金。研三毕业,师兄和谈了两年多的女朋友订婚了。我想,师兄应该觉得读研挺好的。四,2019年是新中国建国70年,也是恢复研究生教育41年。从1978年研究生招生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07万激增到290万,增加了大约289倍。在恢复研究生教育的40年里,我国学位授予量超过800万。近1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学位授予量占总量近8成。研究生似乎真的已经烂大街了。但是,从1995-2016年,我国研究生总共招收了660.8万人,而2017年大约招生58万人,2018年大约招收了60万人,总计人数770.8万人。如果按总人口进行计算,全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仅仅是0.55%。而博士更是仅仅只有0.057%。但是,根据美国SAUS和BLS的数据显示,最高学历群体比高中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高整整六倍,且每个教育阶层都显示出明显的级差,在社会统计领域,有无数权威统计资料证明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心理健康水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水平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指标都呈无可争议的正相关。五,世界的运作机制是由很多学科交叉建立起来的,经济学,文学,社会科学,工学,理学等等等等。几百年来,立足于这些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们究其一生所发现的揭示这个世界客观运作的基本法则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时间的大河奔涌向前,高耸的大厦和广袤的森林终将化为渺渺一粟,但这些不断累积的真理却如同闪亮的灯塔,指引着人类在暴风骤雨中探索美好的未来。或许你觉得自己做出的努力很小,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改表了世界。当你老了之后,回想起你的一生,回想起自己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的不同选择,当时的晚霞浸染了天空,夏风吹过你的脸,全世界都安静下来。但是你却不知道,在这苍穹之下,命运的巨轮因为你的每一次掌舵伴着风暴与海浪轰隆起航。没有人说的清楚,你现在做出的每一种选择会带来怎么样的人生,但是前方漫长的路,宁愿做一回唐吉坷德。最后,我想借用胡适先生1932年于北大毕业典礼的演讲作结:“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来源:募格学术(ID:mugexueshu)作者:清风无尘 编辑:学妹作者说:本人就读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性研究生,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可能带有一定局限性和片面性。主要讨论国内大学理工类研究生的几处尴尬境地与应持有的态度。请读者摘取其精要,摒弃其糟糠。研究生生活并不轻松,轻松之后你就惨了想象中的研究生生活——惬意、随性、充满生活情趣。经历了本科四年,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实现,想在研究生阶段经历一切未完成的美好。可是真正进入了研究生生活,真实情况给我来了个“当头棒喝”。可能你的读研初衷和我不同,在本科没有学到可以支撑自己就业的职业技能,想进一步深造,或是家长要求,或是心中向往,或是我不知道的种种原因。但是我相信,等你们真正进入研究生后,和你想象的肯定不一样。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情况。但是终有一点是每个团队过的都不那么轻松。如果你感觉自己过得很轻松,那你找工作时还有毕业答辩时你就惨了。各大企业不可能因为你在学校多呆了三年,而选择以更高的薪酬聘请一个和本科生能力一样甚至还不如本科生的你。所以不要让自己过得很轻松,在没有论文与工程任务时,给自己点有助于提升自身能力的事情做,让自己忙起来。这部分工作是你找工作的资本,熟练的专业知识是作为应聘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你所研究的方向不一定是你喜欢的而且几乎和你以后的工作无关进入研究生第一件事就是:选导师,定方向。选导师很重要,之后你就会明白什么叫,“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选导师时脑袋进的水”。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在一开始选导师时都没有这个概念。由于种种原因,你可能没有选到你喜欢的导师,或者你导师给你定的方向不是你向往的,这是绝大部分研究生会遇到的问题。即使你选到了你喜欢的研究方向,待你更深一步了解到你要做的事情时,也会和你一开始想象的大相径庭。基本一切的学术研究都会回归到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或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大上,以现在国内的大部分研究室的现有条件,基本都是仿真实验,也不会充满趣味性。而且,国内研究生研究的工作,在其不读博的情况下,几乎和毕业后的工作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学术和工业本来就是两条线,但是学术界要领先工业界很多年。当然,排除你的导师是一个爱接项目、爱赚钱的导师。研究生不是加强版的本科生作为研究生,一定要清楚,我们并不是一个加强版的本科生。可能有些人会以加强职业技能的目标来读研,但如果这样倒不如直接参加工作,你的技能比读研提高得还会快一些。在读研期间,除有的导师会有商业项目,大部分同学是做学术研究的。而学术研究只是在一个领域的极小的一个方向上做研究。通常一个团队只研究相同的一个方向。我认为,读研读的就是从接触这个领域,到了解团队的研究方向,然后找到自己要研究的点,再到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最后撰写论文,发表论文。这样你会经历怎样找问题,面对自己的问题怎样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经历了这个过程我们的眼界和能力都会提高。这种能力不是所说的专业技能,而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最重要的一点。所以我认为,研究生并不是现在有些人那样的读法。苦练就业技能,忽略了学术研究。我们一定要学术、技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导师不是你的神不要指望导师给你多大的帮助等真正进入自己的研究阶段,你就会发现你的导师可能也是个菜鸟,或者他是大神,但是大神一般都没时间给你指导。他可以把你领进门,但是等你真正进入某个研究领域要靠的还是你自己,这也是你提升能力的时候。不要指望导师,更不要指望师兄师姐,他们都有自己的烦恼事。多读论文,多思考,可以和同门多探讨,但是核心问题肯定要自己做实验。而且很多导师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基本以为已经做完了,做得很好了,他又提出了新要求,你又要改实验,加实验,这是很普遍的事情。而且很多导师基本不会做实验,他只会从理论上预测,实验是你要做的事情。你不是神,需要一个倾诉对象做研究,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你就在学术道路上成功了一半。另一半是多读论文,多思考。遇到郁闷的事情,找个人聊一下,发现他比你还惨,你就开心的许多。千万不要憋在心里,没等读完研,你就没了,得不偿失啊!
资料图近日,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一则关于69名准研究生“录而不读”的公示引起社会关注。公示称,在规定时间内,仍有69名准研究生因出国、工作等个人原因申请放弃入学资格。研究生院拟取消这69名研究生入学资格,并公示了学生名单。毋庸置疑,这些准研究生“录而不读”,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影响高校的正常招生计划,导师的研究课题以及招生安排也会受到影响。而与弃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考研这场招生大战中,仍有大量学生未能获得录取资格。教育部今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考研人数逐年增加,2019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90万人,比2018年考研人数增加了52万人,增幅达21.8%。而录取比例方面,2017年实际录取人数约55万~57万(报考人数201万),2018年约60万~65万(报考人数238万),2019年预计录取人数约63万~68万。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准研究生的弃读也不免令大部分落榜考生“心绪难平”。有人指责这些“爽约”的准研究生不讲诚信,并建议将这种失信行为纳入征信系统。准研究生放弃入学,是其个人的选择和权利。高校有“录不录”的权利,个人也有“上不上”的权利。允许“弃读”情况的发生,体现的是对个人选择权的尊重和人性化考量。“征信惩罚”的做法未免过犹不及,而且如果这套方案施行,会让不少学生止步于报名前。这种产生限制学生选择权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思路,而且也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爽约”看似是准研究生的个人选择问题,但更反映了当前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如何既能尊重个人选择,又能使教育资源达到合理配置。既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招生计划,也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让真正想读研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行研究生录取制度进行灵活调整。针对未报到的准研究生,可以建立网上确认机制。如果招生不足,应允许高校适当拉长录取周期,通过顺序候补录取和一年中多次录取等方式,避免仅一次录取带来的教育资源浪费。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其他高校的做法,在一定情况下可对准研究生收取留位费。调整录取制度和方式,或许可以解决当下研究生录取中存在的问题,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在这些准研究生拿到好工作、出国留学的录取通知后,国内读研只能“沦落”为第二选择?说得更直白些,读研只是这些考研学生的备选,哪里出了问题?问题一,为什么考研学生选择在国外而不是国内读研。毋庸讳言,在一些学生看来,选择前者意味着更高的教育质量以及未来更好的机会。尽管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18年各类留学回国人数已达近52万人,创下了历史新高,但出国留学对一些学生来说依旧是很有吸引力的选项。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应该成为高校不懈努力的方向。问题二,也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继续深造读研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就放弃读研,照此看来这些学生选择读研的动机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之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从国家教育制度设计层面上,在读研与找工作之间画等号,有悖于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毕竟,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毕业后继续进行深造的教育形式,目的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解决准研究生弃读问题,治标更要治本。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可以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问题,但长期的、更根本的,则是要大力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建设一批具有强劲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高等院校,真正留住人才。(来源:光明日报)
去日本读修士是越来越多国内大学毕业生的选择,那去日本读研究生怎么申请?读几年?下面蔚蓝留学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去日本读研究生怎么申请?一:本科毕业(日语零基础)— 日本语言学校—日语N1左右—参加大学院的入学考试—成为硕士日本语言学校入学季:1月,4月,7月,10月;毕业季一般为4月,以此为预算毕业学习时长为2年制,1年9个月制,1年半制,1年制。优点:是申请条件低,在国内日语考试JTEST考试EF级以上基本就可以申请,而且语言学校的压力不是很大,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去适应日本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升学的选择面很广,可以随意报考,申请语言学校主要是在于前期材料的准备,能否顺利拿到在留、签证,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顺利出国,所以确保材料完整无误在语言学校的申请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缺点:申请日本语言学校仅限于学习日语,在指导升学志愿为研究生上能力欠缺,没有专门的文书老师指导研究计划书,所有学生的研究计划书和文书材料都需要自己准备。也没有专门指导选学校和选教授的老师,对升入研究生的学生来说如果不是非常有把握,不推荐语言学校。时间和金钱方面消耗过多,而且每年我们蔚蓝的老师都会接到大量来自于日本语言学校在读生的求助。所以还是需要三思。二:本科毕业(日语有基础)—日本研究生课程(日本硕士预科)—参加大学院入学考试—硕士生日本研究生入学季:4月,10月,(筑波大学12月),学习时长为半年到2年。优点:蔚蓝老师建议基础比较好的话,日语能力在N2及以上水平,有专业知识基础,需要英语能力,不用像语言学校那样非得读一年半或者两年,有的人半年就通过教授考试转为正式的硕士生了。可以提前进入研究室,研究一部分课题,熟悉适应学习生活环境,补足专业知识上的不足。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比如说像研究室的学长学姐请教一下大学院升学相关,这些是在语言学校所接触不到的。缺点:申请条件难度升级,相比语言学校而已,申请日本研究生要难很多,日语基础最好在2级及以上,能听懂教授授课内容。申请日本研究生难点在于如何联系导师,撰写研究计划书,如果日语基础不好的话,跟教授上课会很吃力,而且课程压力比较大。而且有的教授比较严格甚至苛刻。去日本读研要读几年?硕士在日本称为修士,而研究生是进入修士课程的前期预备阶段日本研究生学制最短为半年最长为两年,视研究进度而定。日本修士一般是读两年。修士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面试,一般笔试内容主要是小论文及专业问题解析,面试针对目前的研究进度和先行研究进行提问,面试考官是研究科科长及相关领域的教授,合格后成为正式的院生。看了以上介绍是不是对如何去日本读研?要读几年有了一定了解呢?
——老师你好,我是税务相关行业,现在有点不上不下,我问了定级学历有加分,现在就在MBA和MPAcc之间犹豫。没有太多时间这样拖下去,看了你说的一年制硕士,就想来问一下。要么是读了之后定级,继续在原公司,要么是赶快提升一下,跳去其他公司。我担心有公司直接挂一年制硕士和非全日制的简历,但我不可能辞职的,只能这样选非全和一年制硕士,非全要等三年才能毕业......有点不知道怎么办了,想问问老师。后来我们交谈中了解到,她的本科是学会计的,那硕士没必要读MPAcc了,因为MPAcc专业虽然是带了会计几个字,其实是考管理类联考的,被分在管理类专硕。去学也就是把你本科那些东西再学一遍,十分没必要。一年制硕士一年制硕士要短期出国留学一段时间,不用一整年都待在国外。一年制硕士留学读硕的出路可分为两部分:留在就读的国家和回到中国。咨询的人,明显是要回国发展,所以这里主要讨论回国就业的同学。一年制MBA项目的同学有本科经济、管理出身,研究生毕业后回国找数据分析方向。但大家找工作都挺顺利的,也从来没听说过谁被卡了一下学校或者就读时间。薪酬方面,没有同学因为是一年制硕士就被少给了点工资,反而大多数依据学校定级的公司,都给了顶尖学校这档薪资。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学员在职读的一年制MBA硕士。他读完MBA后,就马上升职跃迁,待遇直接平了他读MBA的费用。强调一下,我不是说留学就多么厉害,只是证明,看学校挂简历这事,纯属个例,或者基本是在瞎说。一年制硕士现在国内也有争论,有人提到商科应该一年、工科适合更长的说法,比较像国际硕士的设计思想。事实上大多数就业导向硕士完全可以接受时间短,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学习是打个基础,业界应用多半要工作中学得。还有一年制硕士学习时间不等于效率,如果仅从时间来衡量教育,那么英法一年,美国两年,中国三年。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无疑应该是很好的,但为何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也天天被人吐槽?之前文章也提到过,我朋友考上研究生当年的假期,导师提前两个月让他去搬砖帮忙,一年时间受教育,再给导师打工一年半抵扣学费,最后半年找工作。关键是他给导师帮忙,硕士是真的纯搬砖,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朋友给我说,还不如花钱读个硕士,上完课就ok,不用浪费时间。一年制硕士显然这种用时间长短来衡量含金量高低的僵化的评价体系并不科学。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如何,实际上最终应该是由教授、学者、专家这群人来把握的,外行实际上无法判断和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我们能看到的,是教育部承认一年制硕士,中国留服中心给正常认证文凭。有人给说,听说教育部马上要不给一年制硕士认证了,这个言论从何而来不得知,反正我的学员从2016年到现在,都是顺利进行留学生回国认证学历的流程。有人读说两三年,一看你读一年还一样被认证,少不得要酸几句。最后说一下,一年制硕士多数都是国际留学读硕,常见的就是法国一年制硕士,英国一年制硕士,澳洲一年制硕士。每次澳洲都处于鄙视链底端,但个人认为大家都是一年制硕士,鄙视链就没必要了。中国香港一年制硕士比较特殊,中国只承认香港八大的学历,这里先不讲。中国比较正统的大学,其MBA项目大多是2—3年,没有一年制的。为什么?因为法律规定,就这么简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研究生修业年限明确规定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
一年制硕士越来越不被认可您说的一年制硕士,应该指类似于英国的一年制硕士吧?在国内一般是两年(专业硕士)或者三年(学位硕士)两种,没有一年制硕士。在英国,有两大类硕士,一类是授课式硕士,调查研究很少;另一类是研究型硕士,上课比较少,主要是针对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在国内,如果你想读博士或者进研究型机构,英国的一年制硕士越来越不被认可。当然,进企业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一年制硕士上课强度很大首先,上课的强度很大。每节课前都需要大量的阅读,你才能听懂老师讲的课,进度比较快。这要求你课余时间经常要泡在图书馆里,太多要看的内容了。第二,各种演讲、小组讨论。老师经常会布置课题,要求学生做演讲,以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做汇报。这部分比较锻炼人,小组讨论的形式也迫使了需要不断思考才能和同学进行思维的碰撞。第三,各种小论文大论文,日夜颠倒通宵熬夜,连高考也没这么累过,但熬过去觉得很有成就感,那一篇篇几千上万字的论文,不敢相信是自己写的。当然出国除了学习,更多的是人生阅历的成长,这部分收获并不亚于学术上的。我是认为这一年很值得。只是上课型的学习一年制硕士就像本科一样,只是上课型的学习。国内三年制硕士,尤其是理工科,除了上课外,一个很重要的经历就是项目研究或实作经历,完全与实验室或企业模式接轨,不管是以老师打工或比赛的形式,这是无可否认,也是一年制硕士无法比的。所以国内企业很欢迎国内硕士,对国外硕士不待见,这是从市场企业需求出发的。小编总结英国硕士学位不是独立学位,是博士预科,一般是想读博士的人才去读。英国的独立学位只有两个,本科和博士。美国和中国的硕士学位都是独立的。英国一年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安排非常紧,不是随便就能毕业的,能学到的东西绝不少。当然这是相对本科是在英国读的或者是语言关没问题而适应能力很强的人来说的。如果语言关没过的特别是本科是在国内的去读这种一年制硕士真的不建议,语言关、适应新环境耗费了大量时间,后面也无法跟上节奏了。国内本科生真有心出去读英国一年制硕士的应该提前半年左右出去适应环境和过语言关!
近年来,研究生的热度每年递增,只要上了大学的都想过要不要读个研,主要是大趋势所致,因为本科出来发现竞争力不大,虽然我国拥有本科学历的占比不到5%,但和我们竞争的是同龄人,一大把本科生。在国内读研下来需要三年的时间,全日制都是统一的,而在西方国家,方式比较多元化,最少的是一年时间就可以收获研究生学历,以英国为代表,当然了,也有两年、三年(少数)的。除了少数想深入学习本专业的同学外,大多数是抱着拿硕士学历的目的去读研的,所以如果在少量牺牲读研质量的前提下,所花时间越少大家肯定越乐意。一年制硕士,起源于英国我国的教育体系是模仿苏联的,研究生都是三年制,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大多起源于英国,美国当初刚成立时很多教育制度也都是从英国搬过去的。这个制度的建立初衷是为想读博的学生打好基础,所以很多学校的一年制硕士都是和本科生绑在一起的,本硕连读四年制。后来随着教育的全球化,留学生暴增,尤其是去国外读研的学生占比最多,英国又是西方先进代表的教育大国,有着极其成熟的教育体系,所以一年制研究生慢慢从其独立出来,成为留学生的特色菜。一年制硕士分为授课型和研究型授课型比较简单,只需要在这一年内修满学分即可,不需要写论文或者有什么研究成果之类的,所有科目及格即可申请硕士学位。研究型较之授课型难度就高多了,不仅要修满学分,还要有研究成果,也就是要求的论文,有的专业甚至是每一科目都要有论文,只有同时满足这两点才能申请硕士学位,而且研究型学习量大,很多同学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毕业。费用情况:1、申请费:大部分学校都是不收申请费用的,个别学校收费在几十英镑左右;2、雅思托福报名费:这是出国留学必备的,雅思报名费用为1700元左右,复议费为1000元,托福考试费用千元内;3、办理护照:250元,由学生本人拿着户口本身份证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一般需要一周多的时间才能下来;4、飞机票:大概在7000多元,会有波动;5、英国签证费:2980元,除了签证费还要体检,费用大概在700元;6、担保金:32-35w元,需要学生至少在办理签证前28天存入能够开出银行存款证明;7、学费:15w左右,理工科费用高于文科费用,商科最高;8、生活费:10万左右,当然了,因人而异,花几十万的不在少数。综合下来,至少需要花费30w,如果是去香港读的一年制硕士,花费会少一些。一年制硕士的国内认可度如何?首先一年制的研究生学历国内是认可的,但在找工作时很多企业会有所偏见,因为一年的时间即使课程安排很紧密,学习强度很高,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加之一年制硕士的门槛本就不高,毕业难度也不大,所以比起国内的三年制硕士是没有竞争优势的。但是去留学可以镀金,回国后对留学生有很多照顾政策,比如买房落户方面,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政策。
大学一年级把每科都修到85以上,分数如果没达标,要尽力去重修也要修到这个分数,漂亮的GPA在哪里都是受欢迎的,而且,这有利于你获得所在学校奖学金,相比于在外兼职,靠奖学金来的第一桶金,性价比要高很多。如果你所在大学对大一新生就开放了四六级考试,就去考吧!怎么都能把四级过了,假如一年就考过四六级,你会比同龄人多出许多时间。和你喜欢的任课教授多联系,他/她们之后会在你需要写未来的留学推荐信的时候发挥重要作用;当然,不仅如此,相信在和他们的学术交流中,你对行业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大学二年级同样,把每科都修到85以上,开始提高英语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关注各国大学(如国外名校官网,国内领英网等),你需要选择毕业后有实习或留下工作机会的国家,如美国,有利于获得相对于国内更高的薪酬,偿还你留学可能产生的借款或贷款。多选课程,国内也是学分制,在前两年多选课程,能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大三去做更重要的语言提升和有意义的兼职等。不出意外的话,大二毕业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了(来自奖学金),这时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份旅行计划,不要不舍得,你值得的。这番体验,也是在给即将步入大三的自己注入动力和信心。大三年级上学期考取英语(托福或雅思)语言,托福不低于90分或雅思不低于6.5,各单科还要达到学校的要求,文科研究生申请要准备GMAT,理科研究生申请要准备GRE,申余下的奖学金就派上用场了,交报名费是足够的;这个阶段,有含金量高的专业竞赛也建议参加,假期即可在相关专业领域实习, 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项目背景,另一方面也可获得储蓄。大三年级下学期到大四年级确定目标学校与专业,1-2个主攻,2-3备选,报或者不报中介都可。你可能会说:“本来资金紧张还要考虑报中介吗?”选择中介的好处是可以明显提升申请效率,在你的全力配合下,也可以提升申请效果(当然前提是中介靠谱),如果这些对你有吸引力,花费是值得的。留学信息每日更新,欢迎大家点击关注:
图片来自于网络从教育部获悉:到2020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为国家累计培养输送了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这意味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的百废待兴,到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过程,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战略性科技人才、领军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过去20多年来,中国在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发展模式和三级学位制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培养基于国内独立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并开始了新的从大到强的新征程。“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而言1996年中国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在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和高等教育部门研发经费世界排名第二位次基本匹配。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教育部有关负责人。1000万,对国家创新发展而言,意味着重要而坚实的基石。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新增的139名院士中,超过90%接受了研究生教育,近80%的院士最终获得了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或硕士学位。1000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意味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研究生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教育部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之路……
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增大、企业招聘门槛变高、个人职业规划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值增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来增加自身竞争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就业平台,“考研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290万,相比2018年238万增加52万,增长率达到21.8%。与此同时,在庞大的考研人群体中,女生参加考研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成为考研大军的主力。从2009年起,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中女生的占比就已经超过50%,并在此后的9年里始终保持在50%以上。到了2017年,在该年度全国共招收了硕士研究生72万人,其中的女生有近39万人,占比53.8%。以河北省为例,从2015年至2018年女生考研人数占比一直多余男生,2018年女生考研人数占比达到60%。2019年,河北省共报考147188人,其中男性59077人,占40.9%,女性85320人,占59.1%。2019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9965人,其中女生6859人,占报考人数总数的68.8%。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生选择考研?据统计,2013年到2017年在校女研究生人数(包括硕士和博士),从2013年的87.8万,增加到2017年的127.8万左右,五年增长率达到45%。1、缓解就业压力最近火了一个词叫“逃避式考研”,并且说“逃避式考研”成主流,小编不赞同这种说法。考研只是一种选择,也或者说是一种投资,这其中有真正逃避、不愿意离开校园的人,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人的选择是通过考研提升学历从而更好地找工作就业。对于女生来说,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其实是存在一定的隐形性别歧视的,女生出差不方便、要休产假、要照顾家庭……使得女生在就业时就很受限制,所以选择考研提升学历,增加自己就业获取更好机会的“筹码”,提升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在职女性选择考研,重新回到校园的原因之一。2、对于专业的热爱和追求由于高考选志愿时对于专业了解不多,导致选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者在工作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想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喝研究,那么读研是非常合适的,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专业、满足自身对于专业的热爱和追求。3、提升自身能力读研可以让我们提高学历,从而帮助我们提高收入、提高素质,新时代的女性,已经越来越向“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发展。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为女性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生活方式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保证自己不落后于时代。你只有足够强大了,才能避免在机会来临时因为准备不够充分而错失。4、实现独立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女性的重心就应该是家庭,不必读太多的书,更不需要太高的学历,求安稳。虽然现在依然存在这样的观念,但是不一样了,女生也可以追求独立,包括精神上的独立,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生活上不过分的依附男性,而是把自己的人生抓在自己手里,也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同时也可以兼顾家庭。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你考研是为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