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终于明白为什么读博的比例低了,你知道读博的成本有多高吗?皆有所长

终于明白为什么读博的比例低了,你知道读博的成本有多高吗?

面对着就业市场不断加剧的求职压力,许多大学生通过提升学历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所以,你看到每年考研的人数以几十万计的数量增长。然而很多同学,即使取得了硕士学位,却依然不满足,还要向着更高级别的学位迈进,以此来获取更大程度的收益。那么问题来了,取得博士学位后,真的能获得更大程度的收益吗?研究生工作三年的收益高,还是取得博士学位的收益高呢?要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你要先知道读博的成本有多高,刨去成本,你能明白,真正的收益究竟有多少。01落到实处的生活成本首先要谈的,就是读博的生活成本。毕竟,读博的时候,很多人都已经25岁往上了,在老一辈人的眼里,这个年龄再从家里要钱,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好在国家也是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国情,所以全日制的博士生,每月拥有1000元以上的博士补助,即只要你是在读博士生,那么你就能领到这旱涝保收的补助。虽说不一定能让生活过成你想象的那样滋润,不过至少能不再向家里伸手。而且读博之后,最大的收入来源,还是要属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如果到了博士这个阶段,你还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兼职,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外,那么只能说你这博士读的有点不上心,或者说,你没有发挥出你读博应有的价值,你也没想好你究竟为什么读博。总体说来,读博的生活成本,相较于之前的学生时代,还是要低很多的。在以往阶段,你是需要等着接济,因为你还是学生;但是在博士阶段,你是需要创造财富,因为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了,你是学科未来的带头人。02另当别论的专业成本所谓的专业成本,其实就紧密关联了我们开篇提到的那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把专业分为三类,第一类,高新技术产业,可以理解为热门高薪专业;第二类,支柱发展产业,可以理解为中规中矩专业;第三类,普通夕阳产业,可以理解为低薪红牌专业。那么针对不同的专业,专业成本也是不一样的。针对第一种,读博和不读博,其实差别不大,甚至是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三年得到的成长,要远比读博三年看到的效益要高;针对第二种,读博要比不读博好很多,因为这种专业,往往中规中矩的原因,就是因为研究生的深度还有所欠缺,需要的就是更高阶别的人才;针对第三种,读博也会好一些,因为虽然工作冷门,就业一般,但至少还有大学老师这条路。总体来说,读博的专业成本,差异性比较大,要根据专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总体来说,还是符合上面提到的,热门专业成本高,支柱专业成本低,冷门专业成本一般。所以如果只是依据专业成本来看的话,答案还是显而易见的。03影响深远的机会成本读博最为关键的,也是最大的宝藏,就是它的机会成本。简单说来,就是某些待遇,只有博士才有,博士以下全都没有。提供这样待遇的地方,有各类高校,也有各类企业,但一般来说,这样的企业都是行业内的龙头,详见某超级公司的天才计划,刚毕业的博士生,居然可以给到200万以上的年薪,真是出人意表。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呢?答案显然不是,我们看到的是被选中的博士,风光无限,但是我们没看到的博士,才是机会成本的真实写照,其实这就是传说中的幸存者偏差理论。每个人都想象着自己能成为万中无一的那个,但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是最为普通的那一个。你可以把万里挑一当作目标,但你也一定要有百里挑一的保障。总体来说,读博的机会成本,是非常大的,但是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如果你是抱着这样的目标来读博的,可能最后的结果会让你大失所望。培养博士的目的,其实从来不是为了什么个人利益,更多的是为了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所以当你明白这一点,你还依然打算读博,那么你的未来一定是无限光明的。生活成本着实低,专业成本有差异,机会成本看运气,读博无需谈收益。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干货请关注我!我是董师兄,考研领域专栏作家,考研专业咨询,私信1或2有惊喜。

弟子虽饥

从“本科”读到“博士”,需要用多少钱?普通家庭能承担得起吗?

最近,有一位同事家的孩子,在今年研究生毕业之后,打算继续攻读“博士”,询问笔者读“博士”是不是还要家里出钱?而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到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一个孩子,从“本科”读到“博士”,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普通家庭能否承担得起?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由“本科”到“博士”的三个阶段,一步步来看。首先,“本科阶段”现在一般大学的“本科阶段”学习,除了一些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以及一些“特长生”以外,普通的学生都是需要自费!而这个自费,包括学费,“本科阶段”的各项生活费用,以及一些额外费用。学费方面:以现在一线城市的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数据来看,一般的专业一年的学费都在5000元左右!当然也有一些比较贵的专业,我们今天就以总体平均情况来看!那么单“本科阶段”的学费,4年下来就需要4X5000=20000元生活费,以及其他开销方面:我们还是以一线城市为例,一般大学生在一线城市的生活费,普遍在2000元左右的水平!出去寒暑假,有9个月的时间在学校。但是,大学生存在的各项考证、交通、购物、旅游等其他花费,我们就将一年按12月给生活费算!那么,“本科阶段”的生活费及其其他开销,4X12X2000=96000元所以,一个普通本科生,在“本科阶段”的花费应该在11.6万元左右!其次,“硕士研究生阶段”虽然每年考研分专硕和学硕,但是绝大部分考生,在想继续读博的前提之下,会选择读学硕!所以我们就按硕士研究生3年来计算。“硕士研究生阶段”,存在一些奖学金就读的情况,但是所占的比例还是非常小!同样学费全免的情况也不是很多!所以我们按大多数人的情况,交学费,自己出生活费!学费方面:还是以一线城市的公办高校为例,一般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学费普遍在6000元每年。那么研究生阶段的学费3年一共:6000X3=18000元生活费及其他费用:还是按照一个月2000元,一年按12月来计算,那么研究生阶段的生活费及其他费用就是:2000X12X3=72000元那么,一个全部都自费的研究生,读完3年学硕,需要花费家里90000元。最后“博士阶段”博士阶段,一般都是公费就读,学费都能做到全免,而且一般的学校都会给博士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并且一些博士生能参与一些项目工作。所以基本在“博士阶段”就读,不需要学生家里再掏钱,甚至有一些博士生都能做到赚钱结余!综上所述,以一个普通大学生为例,本科、研究生、博士都是在国内公办院校攻读,并且中间学业晋升不存在停滞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从“本科”读到“博士”需要家里的花费就是:11.6万+9万=20.6万在这种相对理想的状况下,一个普通学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就需要花费家里20万左右!而涉及的时长就是10年,而10年付出20万,对于现在的一般家庭,应该都是能接受的!同样,这20万的经济付出,得到的“博士”学历,可能成就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历,甚至是孩子的终身起点!“博士”的起点,不管是孩子在以后的就业,还是个人思想境界方面,都会超出正常人不少!不管对于孩子本身,还是整个家庭,这10年花费的20万,还是非常值得的!我是乡村教师看世界,感谢各位读者的阅读,如果您觉得此文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关注、评论、转发、收藏!

又红又专

一个博士学位到底值多少钱?导师来给你算笔账

对于每一个打算考博的人来说,都有一个让他考博士的理由,有的人说自己考博士是为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也有人说是为追求自己对科研事业的热爱,还有人说是为了完成人生的一次修行。但是不管是哪一个原因,选择了读博说明博士学位是有一定价值的。那么自不而然会想到一个问题:一个博士学位到底值多少钱?有的人会用博士期间自己的花费角度来计算,认为三年的学分大概3-4万块钱,加上三年的生活费3-4万块钱,再加上其他的费用2万块左右,因此读一个博士的成本大概是8-10万块钱。也有人认为,博士学位的价值不能仅仅用花费的角度考虑,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博士只值10万块钱的话,那么就没有那么多人考虑去读博士了。也有人认为,博士的价值应当从35岁的年龄来计算,也就是说博士的优势一般是在35岁以前较为突显,35岁以后毕业的博士就没有较多的优势了,包括失去申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的资格,按脱产博士毕业的平均年龄30岁来算,博士平均一年能多赚10万块钱,那么博士学位的价值大概值50万块钱。也有人说博士学位是无法计算值多少钱的,因为对于不同的博士,收入差距非常大,有的博士年薪能达到上百万,有的就十来万块钱,因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来衡量博士的价值,但是话说回来,除了行业差距,个人的差距也造成博士收入差距非常大,有的博士善于经营,有的博士不愿经营,这也是无法计算的一个原因。那么一个博士学位到底值多少钱,其实无论从花费成本,年龄以及个体差异来看,都是仅仅反映了某个方面,而并不能客观反映这个问题。博士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其实,从导师的角度来说,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就是在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求学经历而已,也就是说读博就是第一次真正加入到科研团队,培养自己完成科研任务的素质和能力,为自己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前期的训练和奠定了自己未来研究的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成本,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个很有未来的希望。博士的价值本质上是人生价值的一种反映塔主认为博士的价值还真不能用具体的金额来衡量,博士学位其实是给了你一个职称,一个平台,一个方向和一个起点,但是这些东西的价值都是无法具体衡量的,也不能直接变成金钱放到你的兜里,而是在这种环境下,看你的人生该怎样活,是利用这些东西体现人生价值,还是抛掉这些选择其他的环境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博士的价值就是你人生价值中的一个选项而已。以上就是塔主对博士学位价值问题的一点看法,希望大家和塔主一起讨论!

何谓仁义

终于理解为何选择读博的人变少了?读博成本真的一般人负担不起

如今我们进入社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学历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门槛,如果我们的学历不够高,在就业市场很容易吃闭门羹。所以不少大学生都选择通过提高学历的方式,来提高我们的就业竞争力。在以前大学生人数少,所以大学学历的含金量更高,但今日不同往日,随着国内各大高校人数的扩招,大学生人数每年呈几十上百万的数量增长。所以有不少学生选择了继续考研提高学历。尤其是在我国一些知名985,211大学里考研的比例更高。毕竟他们本身的学习基础非常好,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保研的方式继续就读研究生。甚至还有些人不满足硕士学位,还要想着更高的博士学历迈进。但选择读博的学生跟选择读研的学生相比,人数少了很多。那为何读博的比例越来越低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这几个原因。1、首先读博的成本真的很高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读博的成本真的非常高,这里所指的成本不仅仅是金钱成本,还有时间成本。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供一个孩子读完大学,已经让整个家庭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如果孩子读完研之后还要继续读博,那么也就意味着家里还要继续负担他们的学费生活费。虽然读博之后,全日制博士生每个月会有接近1000元以上的补贴。但如果你是在读博士生,仅仅是靠补贴生活远远不够。最大的收入来源还是要靠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依靠补贴和项目论文收入能够基本达到读博期间的收支平衡。最大的问题还是时间成本,读博想要毕业并不容易。有些导师甚至为了让学生多帮自己做课题,做项目,故意拖延毕业的期限。如果我们要读到博士基本上年龄已经快到30岁了。与我们同年龄的大学同学们基本上都已经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了。而反观自己,没有任何积蓄。在如今物价和房价都疯涨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积蓄,就意味着我们未来的生活毫无保障。人生最美好的年纪就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年轻,也可以抓住很多机会。而且想要拼搏,创业也就那几年。如果我们在30岁的时候还没有完成人生的真正起步,那么未来想要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会越来越难。何况该结婚生子的年纪,也被种种事务耽误了。2、缺失社会经验另外,我们也缺失了社会经验。按理说30岁如果从大学毕业就进入职场,到现在30岁的时候至少是企业的管理层。薪资收入应该都还不错,如果是做房地产销售,到了公司领导层的级别,加上自己的销售业绩很不错。至少已经赚上百万收入。有很强的社会经验,会更圆滑。在现代社会,圆滑并不是什么贬义词。相反,是情商高的表现。这样的人在职场上才更吃得开。而博士们因为一直都是在校园里做科研做项目,在象牙搭里成长,虽然自己的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很强,但是对社会的认知度很浅。我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与职场的领导同事打交道。就很难融入到社会当中,很难升职加薪。3、对未来很迷茫在以前,博士毕业的高材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很抢手。到了单位,不仅会分房子,还会给启动经费。如果有家属,还会给家属安排工作。而现在除非是特别优秀能力出众的博士能够拿到百万年薪。大部分博士之间的能力差异并不大,想要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博士出身、导师出身都成了我们找工作的敲门砖。有时候我们学历越高反倒对未来越迷茫,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在追求科研的同时也会追求金钱,追求收入。在博士没毕业之前,作为普通家庭的学生是很难积累到很多财富的。而这时候自己的年龄已经到了30岁,别人的30岁可能已经是有车有房有存款,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而自己呢,还不确定自己的未来。没有家庭,没有存款,一切都尚未确定,所以会更迷茫焦虑。这是大部分人之所以选择不读博的考虑,读博的机会成本大,个体差异更大。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有的人一心扑在科研上,自己在乎的根本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自己为这个社会创造多少价值。为的是人类科学的发展,那么这类人就适合读博。而有的人单单只是为了个人利益,那么对于这类同学也许就不是很适合读博了。

缪拉

硕博连读捡了大便宜?“资深”土博自白:你以为的天堂可能是地狱

01为什么我要打扰你的期待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街道空无一人,远方的天空夕阳裸照,流光晚霞。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师弟打来电话,就硕博连读的事情向我取经,言语中表露出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兴奋。这像极了四年前正读研一的我,对硕博连读充满期待,转博显得那么明亮而美好。然而,研究生5年行将结束,即使已撰写并发表多篇水平不错的学术论文,获得博士国家奖学金,却仍然为毕业感到不安和恐惧。当导师试图拖延博士生毕业时,无论博士生如何据理力争,都无济于事。在现行的导师负责制框架下,导师说不能毕业,博士生即使再优秀也要被延期。哪怕心里怨气冲天,博士生对导师也要笑脸相迎,因为他/她一个签字就可以决定你的去留。相对于攻读完硕士再读博士,硕博连读的学生面临更大的风险,退出成本更加高昂。如果硕博连读的研究生选择放弃,只能以本科生的身份进入职场。必须指出的是,我并非反对研究生选择硕博连读。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在硕士生还沉浸在导师画的大饼、博士生光环和家族骄傲中时,为其提供另一面的信息和感悟,帮助硕士生正确定位自己、在做出人生重要抉择前进行系统综合的研判。毕竟,人生得意时更须谨小慎微,越是满怀期待,越是需要停下脚步思考。未经深入分析和思考就选择硕博连读,于导师和个人都不利。众多研究生导师在为国家科研实力的增强和学生的发展成才呕心沥血。但毋庸置疑的是,仍存在少数导师作威作福,对职权无所不用其极,对学生辱骂、人格贬损和精神控制。“知乎”上有关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话题下,很多研究生都通过讲述自身经历来表达幻灭感:焦头烂额地忙着导师布置的研究任务和杂事,怀着一种隐秘的痛苦与怨恨,祈祷着早日毕业。近些年,研究生自杀身亡的事例并不少见,导师性骚扰研究生的新闻也见诸于报道。诚然,有很多很不错的导师,但千万不要低估不良导师的数量。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一旦受到不良导师花言巧语的劝导,在博士的光环下自我陶醉,以为自己肯定不会沦为不幸者,从而对硕博连读的风险和导师的人品做出非理性误判,学生在后期可能连谈判的机会都没有,在与导师的关系出现裂缝时很容易陷入无助的绝望境地。我记录和解释所遭遇的挫折和面临的问题,同时分享作为一名“资深”土博士的感悟,希望能够与众多科研工作者和即将踏入科学殿堂的研究生商榷。诚然,个人经历无法展现硕博连读研究生求学生活的全貌,但众多零散的个人经历有助于拼凑出整体图景。02摘掉博士光环来看硕博连读的收益与成本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为80.61万人,其中博士招生数为8.39万人;博士毕(结)业生数为5.80万人。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为85.80万人,其中博士招生数为9.55万人;博士毕(结)业生数为6.07万人。由此可见,博士生占研究生的比例相对较小。截至2019年,全国有87万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等人才,相对于13.95亿人口仍然是凤毛麟角。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职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再加上社会赋予博士学位的神圣光环,导致硕士生有动机选择硕博连读。同时,越来越多的博导希望招到直博和硕博连读的学生,有些导师在本科生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时,明确提出只招直博的学生。部分原因在于,这样的学生更适合持续性地培养。一个普遍的看法是,硕博连读性价比很高。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硕士与博士阶段的研究保持良好的延续性。如果攻读完硕士再读博士,两位不同的导师大概率上研究课题不同,所以研究生也必须换方向。虽然学术研究的本质逻辑互通,但切换研究领域意味着必须重新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新领域的学术脉络和前沿方向。2)省去了部分流程。硕博连读以后,不用经历两次开题、学位论文答辩和毕业离校等手续,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流程,节省了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内容节省的时间极其有限,不可轻易相信“硕博连读或直博5年毕业”的谎言。这一点将在后文进行详细讨论。3)人脉关系稳定。由于研究生在硕士阶段就对实验室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导师、同门也比较熟悉,因此硕转博以后不需要重新打理人际关系。然而,高收益同样意味着高风险,硕士生选择硕博连读的成本不容小觑。硕博连读的成本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1)被套牢的心理压力。如果选了人品欠佳的导师,不仅无法避免成为廉价劳动力的命运,更有可能承受精神上的压迫与折磨。甚至有的研究生不堪重负,以结束生命的极端方式逃避现实的无助感。2)进入国内更好高校读博或出国读博的机会成本。读博相对于读研面临的竞争要小得多,属于典型的“宽进严出”模式。如果你能在硕士阶段发表一定水平的论文,则通过申请考核制进入更好的高校难度并不大。与此同时,你也可以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普遍而言,发达国家的博士生待遇要优于国内博士生。3)进入职场工作的机会成本。我所在的学院博士生待遇如下:国家固定补助1700元/月,硕博连读生从转为博士阶段开始发放四年;导师补助部分因人而异,少部分导师将会发放1500元/月,更多的导师发放的更少甚至不发放。尽管学校有明文规定,将博士生待遇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最高等3200元/月,最低等2000元/月,但执行的并不严格。当国家补助停止发放以后,博士生会面临高龄且无经济来源的巨大压力。如果进入职场,能够避免类似的窘迫,也能积攒一定的工作经验。03象牙塔中充斥着谎言你是否仍相信高校是知识传播的象牙塔,而导师是高高在上、手持火炬点燃你梦想的指路人?这种期待可能让你犯下致命错误。大多数人在维护着研究生对于高校的美好幻想,而撕下少数导师虚伪面罩的人极其稀缺;更有甚者,在读研期间饱受导师的折磨与压榨,但毕业进入高校之后,为了职称和各种头衔对自己的研究生变本加厉。著名海归生物学家饶毅多次撰文抨击中国科研体制和科研文化,对中国科研经费的分配和竞争的公平透明问题都展开过讨论,也提到“在中国,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某些人拉关系重要”。然而上述问题太过宏大,我阅历有限、人微言轻,既无法探究问题的本源,也无法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不过,对于导师在师生关系中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增加个人权威,我可以结合自身经历略谈一二。首先,一个十分真实而又现实的情形是,导师劝你硕博连读,不一定是因为你足够优秀。更有可能的原因是:你的性格好控制,做人做事没有那么不靠谱;至于科研实力的优劣,只排次位。万万不可在导师劝你硕博连读时,将自己的本事想得太大。其次,不要觉得导师给你很多工作是因为你工作能力强。他给你工作多可能只是觉得你是软柿子比较好捏。没有你实验室照常运转,你所做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实验室其他人也能完成。这种能者多劳的模式会让被导师用顺手的软柿子苦不堪言。再次,导师在实验室团队会议上强调其具有强大的人脉关系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可能只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自吹自擂。对于此,我有多次深刻的体会。其中一件事情是,导师在申请国家级项目时,将另一位同事其它项目的团队成员直接拷贝到新项目申请书中作为挂名,其中,包含多位院士。在申请通过之后的团队会议上,该操作被导师形容为:“我在该领域的深耕吸引到了院士们主动与我合作”。另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师兄师姐在发表英文论文以后,导师在团队会议上鼓励大家:“只要多和我汇报讨论,在我的指导下很容易出高水平文章”。而实际情况是,导师英语水平极其有限,其在学生投稿前连阅读一遍论文都没能做到,更无法谈及指导。在一次学院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邻座的一位参会者跟我吐槽,“为什么其它人都用英文发言,而这位教授要读中文稿子?”。尴尬的是,台上慷慨激昂讲话的正是我的导师。最后,一部分导师会以各种方式拖延硕博连读的学生毕业。导师在劝导硕士生转博时多半会提到,“硕博连读5年毕业,能够省下很多时间”。而实际情况是,不管导师在团队会议上如何表示其希望大家都早点毕业,但真等到你发表的成果远超毕业标准时,他/她可能会使出浑身解数拖延你毕业。而这,于导师而言易如反掌。上述内容并非想要刻意制造师生之间的对立,只是为了让可能仓促做决定的硕士生,避免日后因想象和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而产生心理落差。上述内容可能揭下了“导师的新装”,但描述的只是极个别导师的情况,正派有修养的博导大可不必为此生气。一方面,正派有修养的博导其人格魅力和学术素养足以让研究生钦佩不已,无须通过信息不对称、“蛊惑人心”的方式增加自己的光环;另一方面,学术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客观存在,增加信息透明有利于让真正有能力、人品好的导师招到优秀的研究生。04 按期毕业不应成为导师的恩赐在硕博交流的帖子里面,“中庸之道”大有市场。儒家和道家均赞成中庸之道,“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具体在读研方面,众多探路者总结出的中庸之道是:研究和打杂不能做得太糟糕,太糟糕可能会让你远离导师的视线,无法得到有效指导;研究和打杂不能做得太优秀,做得太多、做得太好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压力和负荷是周边人的几倍,也会在超过毕业标准时让导师不忍放手。人们已经习惯,大部分研究生给“老板”当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可怕的是,“卡毕业”也有逐渐成为常态的趋势。“卡毕业”于导师而言百利而无一害,但硕博连读的学生却不得不承受高龄和丧失经济来源的压力,同时感受着人生被支配的恐惧。毋庸置疑的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依靠清晰而透明的规则来运作,而是由导师主导。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以主张透明和尊重个体为基调,双方以平等共赢的模式展开良性互动,在尊重契约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双方的利益。学术界终将会达成更加强烈的共识:导师的职权应当有界限,即不以人格贬损和精神控制为手段,不以牺牲学生成长成才的权力为代价。然而,对导师职权边界的探讨十分有限。建立起更具包容性、更自由的导师制度也任重道远。当前的硕博连读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两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导师的监督机制有待加强。在众多研究生遭遇不公平的新闻报道中,研究生被性骚扰、被辱骂、被拖延毕业等都很难取证。学生据理力争可能意味着学术生涯的结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大事化小”的动机。二是硕博连读的中途退出(quit)机制不完善。尽管部分学校在学籍管理规定中写明,硕博连读可以换导师或者转为硕士,但在具体施行过程中上述操作仍面临巨大的障碍。这既来自于原有导师的层层阻碍,也来源于其它导师不愿为了一个“问题学生”得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事。如果遇人不淑,从你选择硕博连读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准备好与导师“斗智斗勇”。这个过程会无端消耗掉研究生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也造成了由危机感和恐惧感带来的强烈心理压力。跟错了导师,别提前途,读着读着都会觉得人生充满了灰暗。当导师凭借掌握硕博连读生能否毕业的“生杀大权”对学生极限压榨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劝其善良。所以,也许研究生唯一能够做的是,在选择硕博连读前做充分地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包含以下8个方面:1)导师的性格是否良好?做事是否讲原则、讲道理?2)导师是否从事论文撰写工作?如果导师长期脱离科研一线,只是奋斗于争取各种项目和头衔,科研点子(ideas)来自于各种会议,转发到团队群里的不是学术论文而是各种公众号推文,那么,很有可能其提出的研究方案无法实现,你势必要走不少弯路。3)师门是否有被迫退学的研究生?你可能听说过师门曾发生过研究生被边缘化、甚至被驱逐出局的故事,但对具体缘由不明所以。黯然离场的研究生几乎不会再去争论是非对错,陈年旧事也随导师任意粉饰。4)你能够真正做到心诚志坚、持之以恒吗?无论导师人品如何,脚下的路还得自己走,硕博连读一定要有尘垢不沾、俗相不染的决心,也要有愈挫愈勇、不轻言败的勇气。5)你对学术的理解是否客观?国内少数科研人员阅读的信息更多来源于新闻资讯而不是英文文献,动不动大谈创新(innovations),寄希望于写篇开山辟地、惊动天人的杰作。殊不知,这种想法仿佛妄图建起一座空中楼阁。不如脚踏实地、积累砖瓦,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点贡献(contributions),在与同行对话的过程中一点一滴拓展研究的边界。6)师门内硕博连读学生平均毕业年限是否过长?这一信息很具有参考价值,切不可自信自己比其它人更加优秀,能够突破延期毕业的“诅咒”。聪明的人能从他人的困境中汲取经验教训,执迷不悟地再走老路既无必要,也不明智。7)家庭是否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国正处于由关系型社会向契约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背景之下,博士生培养同样受学生背后的关系所影响。将硕博连读比喻为游戏的话,有关系的博士生开启的是简易(easy)模式,满足基本要求即可毕业;家境贫寒的软柿子开启的是高难度(hard)模式,远超毕业标准可能也无法摆脱被延期的命运。在你通关的那几年,万一你的家庭遭遇变故,你能够继续静心打怪?8)你和家人能够接受最坏的结果?选择结束生命的研究生大多家境不太殷实,在导师的压榨面前选择的余地太少。父母灌输的“博士没毕业人生就彻底失败了”悲观理念,击碎了研究生最后的心灵驿站,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05“资深”土博士的犹豫与挣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高校已延迟了博士研究生招生相关工作。这意味着,有硕博连读意向的硕士生有更长的时间来权衡硕转博的收益与成本。支持者大多强调学术延续性强、省时间,反对者则建议先摸底,硕士毕业再读博,做到进可攻、退可守。选择无关对错,但选择之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比对至关重要。硕博的第五年,我在危机感和孤独感中检视自己:为何以前立志为知识添砖加瓦,现在目标却退化为只求平平安安毕业。在我的博士同学中,和我有同样经历、类似感受的人不在少数。我们仿佛置身幽暗的隧道,拼命做项目、看文献、写论文、干杂事、讨好导师,让自己忙起来以避免胡思乱想。有时候,我们看到同行者流露出孤单无助的情绪,很想给予鼓励,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在多少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我躺在床上思考,这样的硕博连读经历是否值得?我曾经也想到过,硕博连读可能会“遇人不淑”。毕竟错误的事情其实在一开始就有征兆,只是在我心甘情愿的状态下被刻意忽略。自以为勤奋能够解决问题,殊不知接下来的整个过程都是在验证当时决定的错误性。在心情跌落谷底的那段时刻,我仿佛身陷入一片泥潭之中,沉下去,浮起来……而后在泥泞里摸爬滚打,一身尘土伤痕。硕博连读本应只承受来自于学术本身的压力,但实际上却不得不打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体会“导师职权未得到有效制衡”带来的冰冷与不公。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也常被人欺负。做人应懂得善待比自己年资低、权力小的人。被人欺负惯了,只能做两件事情:一个是,人家怎么欺负你,你就怎么欺负人家;另一个是,人家欺负你,你就不要和这些人有关系,那他怎么欺负你呢?”。张教授的仗义执言赢得了众多网友青睐。他的这段话对硕博连读的决策也有启示,尽量绕开那些人品不好、不善待研究生的导师。我找到之前硕博连读申请时的材料,通过微信发给师弟。我能够想象电脑那端师弟的喜悦,也能体会其家人对他的祝福。因为,他像极了从前的我。每一个怀有赤诚之心,对学术怀有美好期待而又努力上进的研究生,都不应该被辜负,不是吗?本文为募格学术(ID:mugexueshu)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作者:程岑东

门无鬼曰

你还在纠结是否读博吗?想想这几个问题吧

尊敬的读者朋友:您好!感谢您打开百家号《周教授大讲堂》,并品味我们的作品。我们的宗旨是为您提供有关人的培养和教育方面的、具有最大深度和广度的、可靠实用的系列“干货”。相信您会有所思考和感悟或有所启迪和收获!我们企盼您的关注、评论、点赞、推荐、分享、收藏和互动,谢谢!《辞海》指出:博士是学位的一种。(一般为最高一级的学位。)在中国,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土学位的课博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学术水平达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者授予博土学位。很显然,博士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其一是对所学(或研究)的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其二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其三是做出了创新性成果(换句话是对人类知识体系有新的贡献)。因此,对于希望攻读博士学位的你,自然有后面一些问题值得你认真思考。1、你从内心里对从事科学研究或科学传播这种职业感兴趣吗?一般来说,这种工作有着高尚的职业光环、较高的收入和比较体面的生活,然而它也存在需要冗长的学习和经验积累,需要强烈的好奇心,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承受得住无休止的失败等一些特质。如果要将学术作为职业的话,那么需要自身的素养和人格特征与其有相应的匹配。2、你对博士就业的认知合理吗?当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都处在良好的发展之中。作为博士的就业前景来说,应该说是可以乐观的。不过,目前的现实情况还是有一些复杂。国家正在不遗余力的引进国际上的高端科学研究人员(包括研究人员和大学教师),各种人才计划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中国本土博士的就业。3、你对从事科学研究或科学传播的职业的收入能够满意吗?目前中国的科学研究人员和大学教师的收入,从宏观层面来看他们可能接近了所谓中等收入的水平,因而能够维持一个基本体面的生活。但是,科学研究人员和大学教师还不属于中国目前的中、高收入群体。4、你了解读博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吗?读博是需要投入的。首先是自己攻读博士所需的时间成本,一般说来这是一个从三年到七年的时间段,它也是一个年轻学子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其二,如果在攻读博士学位时还没有伴侣或配偶,那么国家所发给的博士生津贴也许还能勉强维持其基本生活;如果已经有了伴侣或配偶,那么国家所发给的津贴显然是无法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第三,如果博士生还需要其伴侣、配偶或父母还来资助的话,那么这个成本投入更要增加。第四,读博期间还存在一定的边际成本消耗。第五,对几年以后的博士就业后的收入的期望结果,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尽管从历史的发展情形和一般规律来看,未来博士的收入应该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得到相应的提升,但是是否能够顺利补偿读博所导致的成本耗费,却是一个很难定论的问题。至少,不是所有的博士都能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也不是所有的博士就业后都能完全补偿前期读博的成本。很显然,读博前值得思考的问题还不止这些。然而,这些基本的问题确实值得你去认真思考。(图片来自网络,仅此致谢。)

搭车人

韩国留学博士费用需要多少?

韩国留学以其费用和门槛较低的优势吸引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前往读博士,很多想去韩国读博士的同学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韩国留学博士费用了。今天蔚蓝留学网的老师就来跟大家说一下韩国留学博士费用多少可以够~一、韩国留学博士费用多少之学费费用学费是韩国留学博士费用最主要的一项,韩国留学博士费用根据学校和专业的不同学费也是有所差别的。通常情况下,韩国国立大学的学费比私立院校的学费低,人文社会类专业的学费最低,艺体类和医药学类的专业学费最高。综合来说,国立院校博士一年的学费在3万元~6万元人民币左右;私立院校博士一年的学费在6万元~10万元人民币左右。韩国的大学普遍设有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语言成绩和学习成绩的优秀程度分别给予30%~80%左右的学费减免奖学金,特别优秀的学生还有机会获得学费全额减免的奖学金。二、韩国留学博士费用多少之住宿费用韩国留学读博士可以选择申请学校的宿舍居住或者是在校外租房居住。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优先选择申请宿舍居住。韩国大学的宿舍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及四人间多种房型,根据同学们申请的不同房型的宿舍,费用也是不同的,大致为1万元~2万元人民币一年,部分学校的宿舍还会提供饭食。但是韩国大学的宿舍数量是有限的,首尔地区的学校宿舍会比较紧张,申请不到宿舍的同学就要选择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月的费用约为2000元~3500元人民币,一年的租房费用在1.5万元~3万元人民币左右。三、韩国留学博士费用多少之生活费用韩国留学读博士的生活费用主要是用于日常的就餐、出行和购物娱乐等方面的费用。由于每个同学的经济情况和消费习惯是不同的,韩国留学生活费用方面的花销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来说,就餐方面选择学校食堂用餐的话,每餐餐费在15元~25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是选择订外卖或者在校外餐厅就餐的话,每餐的餐费约为30元~60元人民币左右。日常出行时建议大家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韩国的公共交通网络比较发达,基本能到达每个城市的各个地方,单次乘车的费用为1250韩元,约人民币7.5元左右,半小时内换成不收取额外费用,还是比较便宜便捷的,需要注意的是要先办理交通卡!购物方面,韩国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服鞋子等的价格与国内商场的价格相差不大,很多品牌服装的价格还比过低一些,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购买。综合来说,韩国留学博士费用主要差别在选择的学校是国立院校还是私立院校。排除奖学金减免学费的情况下,国立院校一年的费用约为6万元~10万元左右;私立院校一年的费用约为9万元~14万左右。私立院校的费用总体来说比国立院校要高出许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留学哦~~

圣者

高校招聘博士安家费高达几十万,但博士们真的能拿到全部费用吗?

最近在博士圈里经常看到各高校发出的招聘公告,待遇都非常的高,安家费、科研费动辄几十万。“某学校招聘优秀博士,安家费20万-30万元,科研启动费10万-15万元,平均年收入18万元左右。“”某院校招聘博士,安家费35万-70万元,个人发展保障金17.5万-22.5万元。”“某学院急招全职博士教授人才,博士+教授待遇71.8万~79.8万元,博士待遇43万~51万元,提供一套商品房。””某大学全职引进博士学科/学术带头人待遇,提供40~80万元安家费,提供20~40万元科研启动费……”优厚的待遇,高额的安家费吸引了很多博士去高校应聘任职。尤其这两年毕业的博士们,绝大多数选择去了高校当老师。不少博士入职高校后以为就可以马上领取院校承诺的几十万安家费,幻想着拿着这笔钱去支付一套房子的首付,买一辆心爱的轿车,或者作为人生的第一桶金,进行投资和创业……但是,刚进入社会的博士们哪里知道,安家费这事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般博士到了新单位报道后,学校人事部门会告诉你这两月没工资,要等省人社厅的手续走完并公示之后你才可以算为我们学校的正式员工。由于都是刚入职,还没成正式老师,博士们一般不敢提安家费的事。两个月后终于等到了人社厅的公示,作为博士的你终于成为了正式职工,这时可以名正言顺的去领安家费了吗?不,这时学校又会告诉你,学校的安家费不是一次性发放的,是10年发放期。例如,你的安家费是20万,那么先发给你5万,剩下的15万按每年1万5给你发放,一共发10年。而且,这时学校还会说这5万不是直接打到你银行卡里的钱,而是作为给你补助的形式打给你,但是要交20%的税(现在税点已调整),也就是扣除1万,只能到手4万!也许这时你会疑问,这可跟当初招聘时许诺的安家费可差得太远了,学校这不是变着花样来欺负人吗?其实也不是。对于安家费这种人才引进的待遇到底是应该一次性打到卡里,还是得扣除相应的个税?有没有法律依据?在应聘入职之前你一定还没搞清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中的第七款规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所以从这个条款来看,是不应该交个税的,但实际上学校发给你的安家费,并不是政府补助性质的安家费。而是你个人额外的收入形式发放,所以要交20%的个税。最后,建议博士们在找工作时一定要多个心眼,在招聘签合同前问清楚承诺的安家费是税前还是税后的金额,同时以按照什么形式多长周期发放。只有全问清楚了,各项待遇费用都搞明白了,你得到的安家费才能真正的安家。

继承人

为什么好多人读完了硕士,不再继续读博士了?

中国的学历结构是金字塔式结构,越往高处人数越少。考研的同学有很多,竞争也十分激烈,但好多人读完了硕士研究生后,就不再读博士研究生了。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概括来说,那就是——“性价比”。下面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毕业难度、目的达成4个维度进行分析。时间成本本科应届生读完硕士,年龄基本上在25-27岁之间,如果二战、三战考研或者工作几年时间后再考研读研的同学,毕业后年龄更大,此时再读完博士,毕业后已经30多岁,很多家长忍受不了孩子到了30多岁还在上学,还不结婚生子。目前,硕士和博士在读期间结婚的同学还是少数,而许多致力于科研、迫于毕业压力的博士生甚至没有时间谈恋爱,更别提结婚了。这是许多父母无法接受的,他们认为,在30岁左右有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老婆孩子热坑头,才是“正常”的生活。因此,首先在时间成本方面,很多同学就打了退堂鼓。经济成本读博士虽然会有生活补贴,有奖学金,做科研或实习也会有收入,但对多数同学来说,这些收入毕竟是不稳定的,或者通常来说并不是太多。相比之下,硕士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同学,在博士生还在读书的几年时间里,可能已经拿到了比较稳定的足够养活自己的收入,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业绩,在与同龄博士的竞争中并不处于劣势。另外,博士毕业后,并不见得一定比硕士毕业的同学收入高多少,具体薪资水平,还是得看所学专业,看就业单位。比如我的高中同学,与我同年硕士毕业后(我俩所学专业不同),我直接参加了工作,他短暂工作2年后,由于对收入不满意,因此又去读了博士,现在博士毕业多年,收入仍然没有我高。毕业难度有句话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大家都知道,在我国,读硕士是“严进宽出”,即考上硕士研究生很难,而一旦考上后,毕业是相对容易的,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毕业,学校的毕业门槛不会设置得太高。而读博士是“宽进严出”,即考上博士比较容易,而毕业非常难。近些年,博士生迫于毕不了业的精神压力而跳楼的新闻屡见不鲜,正是因为他们舍不得读博士几年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经济方面的“沉没成本”,谁都不愿意前功尽弃。因此,不是极度热爱科研,想要终身从事科研的同学,还是不要读博士自虐了。目的达成为什么要提升学历?我想大多数同学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毕竟学历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习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眼界的开阔,以及格局的提升。对于硕士生来说,在就业时,同等条件下本科和硕士竞争,多数企业也会更倾向于高学历。而上面也分析过,读硕士通常比较容易,毕业也不难,至少比读博士要容易太多。因此,硕士生毕业已经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目的已经达到,那么就没有必要再浪费几年的时间去读博士了。以上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毕业难度、目的达成4个方面分析了读硕士比读博士更具有“性价比”,因此,多数同学(包括我)选择读完了硕士即参加工作,而不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当然,这并不是说读博士不好,也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相反,我很崇敬博士,因为他们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民族振兴的主力军。但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相比读博士痛不欲生,我选择硕士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而这,也是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亦步

观点 | 读博有风险,入坑需谨慎

选自fast.ai作者:Rachel Thomas机器之心编译参与:高璇、晓坤人工智能界的特殊性令人难以分清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界限。AI 学术界的「排外」现象到底是由于开放性还是有先来者在守门,近日在 Reddit 上就出现了这样的讨论。但该话题仅聚焦于学术研究,读博其实是个人发展的一部分,学术研究也是整个 AI 行业的一部分,Rachel Thomas 在这里就向我们提供了更广的视角。Rachel Thomas 是致力于 AI 开放教育的 fast.ai 联合创始人之一,她在本文讨论了在考虑读博之前,如何结合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视角看待整个行业以及个人发展,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我最新的帖子 Ask-A-Data-Scientist 对是否攻读博士学位的问题做出了解答。之前的 Ask-A-Data-Scientist 建议列表链接:http://www.fast.ai/topics/#advice。问题:我是一名对机器学习充满热情的本科生,我对获得博士学位感到有点压力。进入这个行业几年后再考虑回到学校会更有意义吗?如果您有任何建议告知,我将不胜感激。关于是否读博的对话经常会有选择性偏差的影响:考虑读博的人会向已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寻求建议。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在没有博士学位的情况下从事有趣且前沿的工作,他们不太会被问及这一问题。而其他例如极高的研究生抑郁率或读博的机会成本等重要因素,都很少被讨论。作为拥有数学博士学位的人,我很遗憾花了这么多年时间专注于一个狭窄的领域,同时忽略了许多其他的重要技能。我一参加工作,就发现自己一直在学习各类关键技能和经验!了解机会成本我严重低估了通过产业所能得到的收获。我曾经认为不断地学习的最好方法是留在学术界,并且我没有很好地把控读博的机会成本。我的本科经历挺传奇,我一直都很优秀并喜欢待在学校。在学校拿薪水的想法听起来就很美妙!但我后来才意识到,我的传统学术成就反而成了我的弱点,因为我学会的只是如何解决别人给我的问题,而不是如何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我认为对于许多优秀学生(包括以前的自己),读博是一张「安全牌」:这是一条光荣且意义明确的路。但这只是一种推迟人生重大节点到来的方式:学着去设定一个学术体系之外的目标,并与你的内在动机和价值观都更深刻地联系起来。当时,我觉得我在博士期间学到了很多东西:学习高级课程、阅读论文、开展研究、定期演讲、在我的领域组织两次会议、协调研究生课程,在我的院系担任学生代表以及撰写论文。事后看来,所有这些都只是我意识到的技能的冰山一角,并且其中许多技能都难以迁移。例如由于结构和激励非常不同,学术写作与我通过博客(受众更广)写作就非常不同,学术策略与创业策略也有很大差异。你应该读博吗?照片来自 #WOCinTech Chat在我 27 岁时,我完成了博士学位,并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全职工作(与我在研究所通过各种研究和教学奖学金获得的津贴不同)。我需要了解很多关于我从事的行业和实际技能的主要差异。尽管在高中学习了 2 年的 C ++,在大学辅修了 CS,并在数学博士期间做了一些编程项目,但我更专注于计算机科学的理论部分,缺乏许多实用的计算机技能。相反,我的 fast.ai 联合创始人 Jeremy Howard 在 18 岁就有了第一份全职工作,当时他是麦肯锡的一名顾问,并且在我刚进入社会时,Jeremy 从事全职工作已经几乎十年。期间他已经成立了两家目前仍在运营的初创公司。在我读博期间,我本可以学到很多其他的技术。需要明确的是,生活不是一场赛跑。你可以在任何年龄进入科技行业,学习新技能。但科技行业是吃「青春饭」的,年轻创业者得到的赞美像是「罂粟」。然而,我再也没有 20 岁出头的精力了 (尽管我现在吃草撸铁泡枸杞,但我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我后悔太过于关注一个狭窄的领域和忽略了其他,这一项就浪费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你不需要博士学位我想到了下面没有读博的人他们在深度学习中都从事有趣且前沿的工作(这个列表不完整,还有很多人):Chris Olah,distill.pub 的联合编辑,富有洞察力的可视化创建者,Google Brain 的研究员(没有大学学位)。Jeremy Howard,fast.ai 的联合创始人,Enlitic 的创始人(第一个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医学的初创公司),之前排名第一的 Kaggler 和 Kaggle 总裁,fastmail 和 Optimal Decisions Group 的创始人。David Ha,Sketch-RNN 的创建者,Google Brain 的研究员。Smerity,曾经 Salesforce / MetaMind 研究员,AWD-LSTM 的发明者,创业公司创始人。Pete Warden,Google Brain 的研究工程师和 TensorFlow 移动端的技术负责人,JetPack 的创始人(被 Google 收购),O'Reilly ebook 中《使用 TensorFlow 构建移动应用程序》的作者。Greg Brockman,CTO 和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领导团队的 DOTA 工作(没有大学学位)。Catherine Olsson,Google Brain 的研究工程师,曾帮助建立 OpenAI Gym。Sara Hooker,Google Brain 研究员,致力于解释性和模型压缩,非营利性 Delta Analytics 数据的创始人。Denny Britz,以前效力 Google Brain,现在在 Berkeley 的 Spark 工作,为 WildML 写博客。Helena Sarin,深度学习研究人员,创造创新艺术作品。Sylvain Gugger,fast.ai 的第一位研究员,对 AdamW 和超融合进行了研究。Mariya Yao,Metamaven 的 CTO,TOPBOTS 的主编,应用人工智能的作者,Duke 团队的一员,在 DARPA 的大挑战中获得第二名。Devaki Raj,创业公司 CrowdAI 的 CEO 兼联合创始人,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卫星图像,之前曾在谷歌地图和 Android 工作过。Choong Ng,Vertex.ai(被英特尔收购)的 CEO 兼联合创始人,创建了 PlaidML,可以快速轻松地在任何设备上进行深度学习。Brian Brackeen,计算机视觉初创公司 Kairos 创始人兼 CEO,采取了令人钦佩的立场反对利用法律强行使用面部识别。在我所有的工作中,包括在技术上「需要」博士学位的工作,我都有一些没有硕士学位的队友。而没有博士学位的队友通常比那些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办事更成效,给我更多帮助(也许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当然,有很多有博士学位的人做过有趣且有价值的工作,比如 Arvind Narayanan、Latanya Sweeney 、Timnit Gebru、,Moustapha Cisse、Yann Dauphin、Shakir Mohamed、Leslie Smith、Elin LeDell、Andrea Frome 等等。我非常钦佩我列出的所有人,而且我绝不认为博士学位没有用或者不好。研究生的抑郁、孤独和心理健康问题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2004 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近 10% 的人曾考虑过自杀。相比之下,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对 UC Berkeley 学生的研究表明,估计有 9.5% 的美国成年人曾患有抑郁症。照片来自 #WOCinTech Chat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它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可怜的薪资、不确定的就业条件、主管的无理要求、无关的研究项目,以及教职员工和本科生(他们经常表现得像管理人员和顾客一样)的无礼对待。研究所每天都对鸡毛蒜皮的小事进行打击并扼杀学生自信心。所有这一切都因担心一切都是徒劳而加剧;一位教授在《Chronicle of Higher Ecation》上写道:「你是个有用的傻瓜」,他在一篇文章中特别提到了人文学科的学生,但这也适用于许多 STEM 学生。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几乎不知道有哪个研究生不痛苦。因为我会在这个网站上写专栏文章,所以一些人告诉我,他们的研究生生涯时刻伴随着自杀的念头。更常见的是,研究生会遭受诸如体重波动、疲劳、头痛、胃痛、焦虑和酗酒等未经治疗的慢性疾病的折磨。虽然性别歧视和骚扰使我对读研有了负面感受,但我的许多男同学也很悲惨,因为他们遭到教授的孤立、欺凌或羞辱,还有一种剥削制度,由自大严苛的等级制度和对威望的迷信所组成。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名综合报告的作者说:「科学家们视严苛和批评为残忍。」学术界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份报告指出,在科学、工程和医学领域,20%-50% 的女学生和超过 50% 的女教师遭受过骚扰。在对从事 STEM 研究的 60 名有色人种女性的采访中,100% 的女性都遭到过歧视,她们所面对的负面刻板印象因种族而异。由于潜意识的偏见(特别当他们是自学的时候),他们会受到更多的调查,因此文凭对弱势群体的人们可能更重要。不幸的是,由于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弱势群体可能更需要文凭,但他们在争取这些文凭时也可能要面临更险恶的环境。对此我没有答案,但我想表明这种紧张关系。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黑人女性 Piper Harron,在她的论文中写道:受尊重的研究数学由态度确定的男性主导。即使允许个体差异,现在仍然存在一种压抑的气氛,而那些利用它获得成功的人精心维护,甚至大力营造这种氛围。正如所有优秀的研究生做的那样,我试图在数学研究上去适应它。我去融入这种气氛并将我的态度隐藏于心。我很痛苦,也一度濒临失败。问题不在于个人,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从外部看,所有的背叛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恶劣的研究所比恶劣的工作更糟糕我认为我在研究所的时间是我最糟心的时期之一。虽然我给出的处理恶劣工作的大部分建议同样适用于恶劣的研究所,但有一个区别很关键:换研究生项目要比换工作难得多。这使学生和教授之间的权力差异远大于技术行业中员工和老板之间的权力差异(这意味着权利滥用或剥削的可能性更大)。我知道有些人换了导师,甚至换了项目,这确实可以让你回到过去。然而留在糟糕的项目中的成本(身心健康方面,以及机会成本方面)会非常高,我知道有些人花了数年时间才恢复过来。如果你是学生签证的移民并且必须考虑签证/居留问题,那就更麻烦。对于糟心的研究所,没什么简单的解决方案。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变化唯一需要博士学位的情况就是成为一名教授。然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向辅助化转变,博士学位过剩使美国研究经费预算大幅削减,越来越多的学校让终身教职员工下岗,为一些博士后采取一些重大举措,以及无法继续给本科生提供助学贷款。我不确定高等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但我认为它将与过去不同(这在我改变职业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我听到本科生(包括年轻的我自己)说他们认定自己要成为教授时,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即使他们有过实习或兼职,本科生也很难深入且全面的了解职业选择。此外在本科期间,学生们的周围主要都是教授和其他学生。如 Coursera 之类的编码训练营和 MOOC 都是直到我技术转型时才被发明的,但两者都很有用并且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已经从许多在线课程中受益,如果编码训练营早存在 10 年或 15 年,我将获益更多。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既是一名训练营的讲师,也是建立 fast.ai 的 MOOC 的联合创始人,包括应用于编码的实用深度学习和计算线性代数。我已经看到这些如火如荼的新教育形式带来的强大作用。(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无用的或粗制滥造的训练营和 MOOCs,研究也一样。)在考虑读博时,一定要仔细权衡机会成本和风险,并考虑各类人的经验:那些在没有博士学位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人、有许多负面研究生经历的人,以及那些在传统的学术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原文链接:http://www.fast.ai/2018/08/27/grad-school/本文为机器之心编译,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