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浅谈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年段特点微课题研究论文閟宮

浅谈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年段特点微课题研究论文

浅谈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年段特点微课题研究论文---语言为根焕发语文教学的新动力“语文”这一概念,是叶圣陶、夏丏尊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提出的,是“国语”和“国文”的合成,它是一门关于语言和文字应用的综合学科。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的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和文字使用。阅读时能否做到在理解上畅通无阻,说或写作时能否做到准确生动、逻辑严谨、章法顺畅,都取决于语文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程度。同时,语文素养还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的奠基作用和多功能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和文字应用的综合学科。无论从事的是什么行业,学习的是什么专业,读写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读,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各种新鲜的知识和必要的信息;写,是为了准确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阅读时能否做到在理解上畅通无阻,说话和写作是否能做到准确生动、逻辑严谨、章法畅通,都取决于语文基础知识能否熟练掌握和运用。此外,人们还希望说话时能出口成章,写作时能文采出众,这就要博古论今,各种典故熟稔于胸,做到信手拈来。另一方面,语文素养还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的奠基作用和多功能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但是,对广大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最容易学的课程,又是一门最难学的课程。说它易学,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很小时候就开始学说话、学写字,已经学了很多年;说它难学,是因为如果真要将自己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认为基础知识浩繁复杂,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有纵观全局的意识,吃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每一学段的不同要求,即使是一个字的不同,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并且有“瞻前顾后”的思想蕴含其中。一、不同年段识字的侧重不同,彰显语言的魅力识字教学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工具,从“三、百、千”开始就是文、史、哲三合一的教育。现代识字教学在继续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完善高尚健康的人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根据不同的年段,对学生识字的要求和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总目标规定: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根据总目标,每一个阶段目标对学生的要求都有所不同。低年级段: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重点在一个“趣”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思维敏捷,孩子对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着无数的问号。注意力容易分散也是他们的特点,一堂课,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间大约为15~20分钟。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的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在课堂中多采用一些形式多样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以运用猜字谜、词语接龙、生字开花等,在课中,要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年级段:重点在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习惯,重点在一个“惯”字。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至关重要。心理学家艾伟:“汉字分形、声、义三部分。所谓识字者未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也。……故以形为刺激须引起声、义之反映,以声为刺激,须能引起形、义之反映。”识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主动、活泼的形式,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字形,认真听读,用心想记,并要求动手默写,让多种感官积极活动,提倡“五到”(口、眼、耳、心、手到)做到动手写一个字,心里就能想这个字,读什么音,可组什么词,防止字的音、形、义脱钩。高年级段:重点是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重点在一个“能”字。达尔文说:“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这就告诉我们需要不断地培养孩子,使其具备识字的能力、自学的能力。除此之外, 识字在第一学期不宜太多。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在增长期内,加大识字量。中、高段随识字增多,易出现同化现象,此段要加强识认错别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也非常重要,崔峦先生说:“写字是小学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字写不好,就没有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中年级阶段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转折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了转变,写字也从铅笔转到了钢笔。我们老师常常抱怨孩子到了中年级就不会写字了,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一入学就要开始,养成提笔就想其“形”,动笔就观其“位”。低年级我们要重视学生在田字格的书写,到了中年级在方格中能写得好,高年级要培养学生在横条纸上还能写一手好的正楷字,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二、不同年段写的提升,注重语言的运用习作对于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习作教学的现状: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的目标难以达成。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是“习作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现状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习作教学仍然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心头之痛。细细寻思,学生不爱作文,与我们教师有莫大的关系。我们很多老师总是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想说的话不敢说,作文全是空话、套话,很难从学生的习作中感受到真情实感。有一次我听到两位学生的对话,一生说:“老师布置了写读后感,不会写。”另一生说:“这还不简单,把书上的简介抄上,再加上几句感叹不就行啦,五分钟搞定。”听完后我愕然了。还有一句话很具讽刺意味:“有困难找小百。”这里的困难大都指写作方面,现在我们学生还有多少作文是原创的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习作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不同年段我们对学生的习作要求应该有所不同。低年级,我们老师就应该要保护好孩子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词、一句话、几句话。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到中、高年级,我们老师不要纠结在谋篇布局上,重点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表达,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比什么都重要。如五年级下册习作一的内容,是在“手拉手”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激发学生通过书信的方式学会与他人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沟通的真实的平台,所以在习作前我联系了我们这里别的区的同年级的老师,建立班与班的联系、沟通。使本次习作不再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为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的舞台,激发他们写信的兴趣。而且还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成为了学习中的好伙伴!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讲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修之路。现在的语文教学回归了它的朴实、自然,实实在在地成为了语文教学。任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不放过任何一个训练的机会。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让学生仿写排比句式;在教学《生命 生命》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对生活的感受;在教学《乌塔》时,可以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会,让学生将自己想到的写下来……不放过任何一次表达的机会,关联词的训练、重点词语的体会、课前三分钟的展示、阅读课的分享等,从课堂到课下都是对学生习作的培养。篇幅不长,内容丰富,学生没有压力,又培养了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何乐而不为呢!列夫·托尔斯泰说:“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鲁迅也曾经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就告诉我们习作修改的必要性。从中年级我们要灌输学生习作写完后,并不表示已经完成了,要放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丢字落字、不通顺的句子就不难发现了。同时注重同学之间的互评,因为同年龄、同阅历,会很少有阅读和沟通的障碍。要指导学生互相提出中肯的意见,还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指导学生静下心来,反复地读。文读百遍,会改会写。除此之外,在评价时我们要注重每一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而不是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要紧的是按自己的特点写。这样才能达到多元发展,不要将评价变成批评,变成好学生的表彰会。如何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年段特点,我们明确了每一个年段的训练重点,但是并不表示只重视这一点,它应该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我们还是要“瞻前顾后”,才能使学生语言能力得以提升。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用心投入,哪怕做一盆君子兰,也会其乐无穷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全心地投入,不断地学习。让我们共同努力使知识不再是无章法,学习不再是负担,让孩子们在学校里能够真正地快乐成长!

禅说

张惠英:从编辑《金瓶梅语言研究论文集》的宗旨说起

一汉语方言研究是个新学科《金瓶梅语言研究论文集·编者的话》:《金瓶梅》的语言研究,指从专业角度来说的语言学方言学方面的研究,情况就比较特殊。中国方言学的开创,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算起,至今还不到一百年。所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写的各种有关《金瓶梅》的字书、词典、百科辞典,虽然都涉及《金瓶梅》的语言文字,但从语言学专业角度编写的,特别是从方言学研究角度来编写的,真是很少,少得可怜。随着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方言》杂志1979年的创刊,全国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时期,方言研究这个学科得以建立并繁荣。回想1985年《中国语文》第4期我写的《<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时,还常引用五、六十年代为推广普通话而普查方言后保存的油印本资料,而本世纪的金瓶梅语言研究文章,就可引用大量的方言调查论著。可见,时代的前进,方言学科的兴起和发达,为“金学”的语言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尽管如此,由于方言学科毕竟是个新兴学科,综合大学文科开设方言学专修课的院系还寥寥可数,所以人才的培养还需时日。很自然,涉足《金瓶梅》语言和方言研究的专业人士也就很少,因此,语言或方言学科的学术杂志上登载的有关《金瓶梅》语言的文章也还不多。有鉴于此,我和年轻学者宗守云先生商量,把相关文章集结起来,展示《金瓶梅》语言、方言研究的一个方面。为“金学”的多方面研究添一块砖、加一片瓦。作为方言研究的专业要求,我们把本论文集作者的出生地介绍如下:张惠英,上海崇明岛人;沈慧云,北京人;李申,江苏徐州人;周一民,北京人;宗守云,河北涿鹿人;谷向伟,河南林州人;于银如,山西浑源县人;张惠叶,山西临猗人;陈超,连云港人;吴继章,河北魏县人;黑维强,陕西绥德人。读者既可看到他们的方言背景,也可看到这些北方话背景的方言学者如何分析、如何对待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现象的。这不仅是对《金瓶梅》语言现象的揭示和挖掘,也是为研究汉语历史的发展提供资料和线索。二白话文学匿名作品的语言研究不能先有假设(以朱德熙先生一文为例)我们每一步,都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的。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发表在《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提出汉语方言中反复问句“去不去?/喝水不喝?;去了没有?/看见没有?(VP不VP)”和“可去?(可VP)”两种句型互相排斥,不在同一种方言中存在。这两种反复问句型“互相排斥”的说法就不能成立。我家乡吴语崇明话既说“上海你去勿去?”,也说“你阿宁(可曾)去过上海”。朱先生文章“提要”中就说:代表山东方言的《金瓶梅[词话]》采用“VP不VP”句式。15页又说到:《金瓶梅》则公认是用一种山东方言写的。事实上,朱先生文章开头部分就指出,这种“VP不VP”的反复问句,“在方言里的分布很广。北方官话、大部分西南官话、粤语、闽语以及大部分吴语里的反复问句都采取这种形式。”我们由此可看到,朱先生文章并非从“VP不VP”这种反复问句,只存在于山东方言中而确证《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相反,是先确认《金瓶梅》用山东方言写作,然后认为这种“VP不VP”反复问句和山东方言一致。所以,从方法上说,是不妥的。而且,既然这种“VP不VP”的反复问句,“在方言里的分布很广。北方官话、大部分西南官话、粤语、闽语以及大部分吴语里的反复问句都采取这种形式。”我们一下就可否定《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下面,我们就要回到我们需要说明的那个“不曾、曾……不曾、未曾”的方言背景。朱文举了《西游记》、《儒林外史》中都有“可曾”(可VP)的疑问句。所举《金瓶梅》的疑问句无论是“VP不VP”还是“可VP”都有“曾、不曾”的用例。朱文举《金瓶梅》反复问句“VP不VP”18例,内有4例是用“不曾”组成,接近四分之一(按,朱文回目和总页码据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的北京图书馆藏万历刊本《金瓶梅词话》):1 韩道国问道:“你头口顾(雇)下了不曾?”(51.1346)2 月娘问道:“他吃了饭不曾?”(52.1387)3 雪娥便往厨下倒了一盏茶与他吃,因问:“你吃饭不曾吃?”(25.640)4 宋大巡题本已上京数日,未知旨意下来不曾?(77.2330)在朱文所举“可VP”问句中的“曾、不曾”例句:5 可曾吃些粥汤?(54.1467)6 里面可曾收拾?(54.1469)7 西门庆因问温秀才,书可写了不曾?(67.1870)8 月娘道:“你曾吃饭没有?”(55.1493)朱文《金瓶梅》书两种反复问句举例40,正好五分之一是用“曾、不曾”造成。那我们就看看《金瓶梅》中的有关“不曾、曾……不曾、未曾”的用法,及其方言背景:一“不曾v”表示行为、动作迄今为止没有过1 何九心中疑忌,想道,西门庆自来不曾和我吃酒,今日这盃酒,必有跷蹊。(六回2页上)按,此句同《水浒》二十五回300页:“何九心中疑忌,想道,这人从来不曾和我吃酒,今日这盃酒,必有跷蹊。”2 (何九)心里自忖的道,我从来只听得人说武大娘子,不曾认得他。(6回3页上)按,此句也同《水浒》二十五回301页:“口里自暗暗地道:‘我从来只听得人说武大娘子,不曾认得他’。”又304页“不曾还得钱”。3 自此和妇人情沾肺腑,意密如胶,常时三五夜不曾归去。(六回4页上)4 就与上我一个棺材本,也不曾要了你家的,我破着老脸,和张四那老狗做愁毛鼠。(七回4页上)5 老身不知官人下降,匆忙不曾预备,空了官人休怪。(七回5页上)6 当下两个差些儿不曾打起来。(七回12页上)按,指杨姑娘和张四两个为孟玉楼嫁西门庆事吵架。7 月娘因陈经济搬来居住,一向管工辛苦,不曾安排一顿饭儿酬劳他。(十八回7页下)8 西门庆听了,心中越怒,险些不曾把李老妈妈大起来。(二十回15页下)按,以上都是叙述句中的“不曾”,表示没有、未尝的意思。再看下面疑问句中“不曾”的用法。二“曾……不曾;曾……没有”,问行为、动作迄今为止是否有过1 妇人安排酒饭与薛嫂儿正吃着,只见他姑娘家使了小厮安童,……就来问曾受了那人家插定不曾。……妇人道,多谢你奶奶挂心,今已曾留下插定了。(七回8页上)2 (李瓶儿)拙夫从昨日出去,一连两人不来家了,不知官人曾会见他来不曾。(十三回4页上)3 乔大户道,也曾请人来看不曾?(六十一回20页下)4 西门庆说道,俺过世公公老爷在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曾吃来不曾?(六十二回6页上至下)按,以上四例的问句是“曾……不曾”。5 月娘道,你曾吃饭没有?(五十五回9页上)按,这是“曾……没有”的问句。三“v了不曾”,是“曾……不曾”的又一种说法1 西门庆道,你桂姨那一套衣服,稍來不曾。(十二回2页上)2(吴月娘)见了玳安,便问你接了爹来了不曾。(十二回5页下)3 端的不知哥这亲事成了不曾。(十六回10页下)4 妇人说道,西门庆他刚才出去,你关上门不曾。(十七回7页下)5 金莲问道,打了他,他脱了不曾?(二十回1页下)6 孟玉楼走到潘金莲房中,未曾进门,先叫道,六丫头,起来了不曾?(二十一回4页上)7 西门庆问道,角门子关上了不曾?(二十七回11页上)8 西门庆问道,老孙祝麻子两个都起身去了不曾?(五十二回5页上)9 月娘问道,他吃了饭不曾?(五十二回8页上)10 潘金莲恐怕李瓶儿瞧见,故意问道,陈姐夫与了汗巾子不曾(五十二回17页下)11 西门庆问贲思黄经来了不曾,玳安道,黄经同押了衣箱行李先来了。(七十一回7页下)12 伯爵向西门庆说道,明日花大哥生日,哥你送了礼去不曾?(七十九回1页下)13 妇人请西门庆房中坐的,问爹用了午饭不曾?(七十九回5页下)14 伯爵道,我見你面容发红色,只怕是火,教人看来不曾?(七十九回14页上)15 谢希大道,哥用了些粥不曾?(七十九回15页上)16 果然见过了不曾?(九十一回7页上)17 问八老吃了酒不曾?(九十八回12页上)按,以上十七例,都是“V……不曾”,问做了什么事没有。 四 未曾(1)未曾(用作副词,表示还没有)1 郓哥道,你这时候寻何九,你未曾来时,三日前走的,不知往哪里去了。(九回7页下)2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早先知。休道眼前无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五十九回11页上)3 孟玉楼走到潘金莲房中,未曾进门,先叫道,六丫头,起来了不曾?(二十一回4页上)(2)未曾(用作副词,表示刚刚……就……)1 一日正月初九日,李瓶儿打听是潘金莲生日,未曾过(花)子虚五七,就买礼坐轿子,穿白绫袄儿,蓝织金裙,白亭花布髻球子箍儿来与金莲做生日。(十四回8页下)按,“未曾过(花)子虚五七”,即刚刚过花子虚五七。这个“未曾”不是作否定词“没有”讲,这从上下文的交代可以看出。原来花子虚死于十一月二十日:“(花子虚)不幸害了一场伤寒,从十一月初旬睡倒在床上,就不曾起来的。……挨到二十头,呜呼哀哉,断气身忘(按,忘即亡)亡”(十四回8页上)。“五七”三十五,当是十二月二十五(或是二十六)日,显然记日有差错,这且不管。下文十四回9页下又说明:“李瓶儿道,好大娘、三娘,蒙众娘抬举,奴心里也要来。一来热孝在身,二者拙夫死了,家下没人,昨日才过了他五七,不是怕五娘怪,还不敢来。”明白交代是“过了他五七”才来的。所以,“未曾”在《金瓶梅》中虽也用作否定词,但上例中不作否定词用。又如:2 书童儿晚夕只在床脚踏板书搭着鋪睡。未曾西门庆出来就收拾头脑,打扫书房干净,伺候答应。(三十一回6页上)按,“未曾西门庆出来”,即西门庆刚起来,书童儿就收拾书房,伺候答应。此“未曾”如作为否定词讲,意思上虽然勉强些,或许还可通融;但在词序上,则完全说不过去。“未曾”如作否定词用,词序当是“西门庆未曾出来,……。”又如:3 平安进来禀报,守备府周爷来了。西门庆冠带迎接。未曾相见,就先令宽盛服。周守备道,我来非为別务,要与四哥把一盏。(五十八回8页下)按,“未曾相见,就先令宽盛服”,指的是,刚相见,就请脱下盛服。如把“未曾”作为否定词解,认为还没相见,就请脱下盛服,就有悖情理。4 春梅未曾天明,先起来,走到厨房,見厨房门开了。(八十三回10页上)按,“春梅未曾天明,先起来”,是说天刚明,春梅就先起来。否则,天未明,春梅就起来,也不点灯,就走到厨房,就显得没有道理了。因为春梅不管厨房事。《金瓶梅》书中,“未曾”除作否定词外,也用作副词“刚刚……就……”的这种用法,有其方言基础。今崇明话,“未曾”也有这种副词用法。例如:伊未曾看见伊姆妈,就跑脫口特(他刚看到他妈,就跑掉了。——指小孩淘气,不愿让他妈看到训斥他。)未曾话着,伊就哭口特(刚点到,他就哭了。)崇明话“未曾”作副词时,读为vi313¤in55。用作否定词,则读n55¤in55。“未曾”用作副词表示刚刚……就……这个意思,似不多见。“不曾”的这种表示没有、未尝的用法,在白话小说中常见,在方言口语中则不属常见。北京话、山东话等北方话都没见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的《汉语方言词汇》607页(语文出版社1995),作否定副词的“没(有)、未”,全国20个点,用“不曾”的,就只有苏州是“勿曾”,广州有“未、未曾”两个说法,建瓯有“亻不曾、未曾”两个说法。还有,江苏江淮官话也有“曾、可曾、不曾”的用法。2015年由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江苏语言资源资料汇编》第十九册“句子卷”94-96页,记录了“曾、可曾、不曾”(及其变体)在江淮官话以及吴语中用作疑问词、否定词的情况。属江淮官话的扬中、靖江东兴、大丰、东台、南通、海安、如皋、如东、泰州、兴化、姜堰、泰兴十二个点都用“曾、可曾、不曾”(及其变体)都用,但用作疑问词不能置于句末;吴语十九个点,只有常熟、江阴、靖江、海门四甲不用“曾、可曾、不曾”作疑问词,溧阳、高淳则否定、疑问都不用它们。吴语宜兴、常州、金坛、丹阳四个点“曾、不曾”作疑问词时可置于句末(“你吃过曾勿?”)。还有,安徽休宁话也用“曾、不曾”。平田昌司、伍巍《休宁方言的体》(载张双庆主编《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6)就有不少“曾、不曾”作疑问词、否定词的用例。例如:渠去不曾去?(他有没有去?)哪里跌痛?跌不曾跌伤啊?(哪里跌痛?有没有跌伤啊?)晏着,什样饭还不曾好?(时间晚了,怎么饭还没有好?)你吃饭着不曾?(你吃饭了没有?)豆腐,你买着不曾?(豆腐,你买了没有?)渠吃过饭着,你吃不曾吃?(他吃了饭了,你有没有吃?)(以上130页)渠到过很多地方,就是不曾到过北京。不曾听见过生病,什样就过身着xa?(没有听见过生病,怎么就去世了?)你到过北京不曾?/你到北京过不曾?(你到过北京没有?)(以上134页)渠人不曾打出来。(他们没有打起来。——引者译)(135页)我吃饭了着,你吃不曾吃?(我吃过饭了,你吃了没有?——引者译)(136页)还有,赵日新《绩溪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记录了“曾、不曾”的用法:“曾”表疑问:渠去曾?|尔饭吃曾?|稻好割曾? |饭好曾?|葡萄红曾?(190页)“不曾”一表没有,二和“就”连用表早就。一表没有:渠不曾去|尔饭吃不曾吃?|苹果红不曾?|天还不曾亮。二“就”连用表早就:我不曾就做好了(我早就做好了——引者译)|渠人不曾就动手吃了(他们早就动手吃了——引者译)两处徽语,都没记录“未曾”这个词。这样,尽管宋元以来不少白话文学作品中常见“不曾、未曾”用作否定词、疑问词,但从现存的方言口语看,则是属于吴语方言和江淮官话、徽语休宁话绩溪话的背景(粤语广州话、闽语建瓯话因不常用于白话文学作品,可暂不考虑)。这可以解释朱文引用《西游记》、《儒林外史》中“可曾”用作疑问词的用法,但《金瓶梅》中“曾、可曾、不曾、未曾”用法要复杂得多,只有吴语的多种用法可提供比较相应的用法。所以从预先设定的“公认为山东话”,不是科学的讨论白话作品语言的方法。这一类文章的方法不可取。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文刊于《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冬柏花

论文范文——浅谈冰心散文的语言艺术

摘 要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独特的作家之一。她写诗小说散文其中最大的成就是散文。她的散文特别是作品的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既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又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才能。这有助于进一步探讨作家的作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关键词:冰心;散文;语言艺术AbstractBing is one of the unique writers in the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She writes poetry fiction and prose and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is in prose. Her prose in particular the language art of the works has a unique style it not only shows the author'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reveals the author's high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and artistic talent. It is of great help to explore the author's works and her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Keywords: Bing Xin; Prose; Language Art一、片断情思的深切扦写冰心最擅长对于片断情思的深切扦写而这往往又是从对生活最细微处的寻觅、感受中产生的然后通过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表达出来这应该说是她的散文语言艺术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她的以《往事》为题的许多华章很多都衷现了这么的特征。她的《往事》(二)之二记叙的是她在行将离家赴美的一段口于里的一件满贮着温情的“往事”。作者写道:与友人告别归来“已是春光沉沉今夜没有电光中堂燃着两支蜡烛闪闪的光影从竹帘透露出觉得凄清。”“走到宅院里已听见妈妈同涵和杰时断时续的说话。等我进入时帘子响处声响都寂。妈妈只垂头做针线成就惘然的站了起末却没有斌说只扶看衍背对着闪闪的烛光呆望。”这段叙事看似信手拈来、纯系白描不事雕饰但暮色沉沉烛光微微气氛的凄清如许加之以屋中人“低头”、“惘然”的这些神情描绘一下子就道出了全家人都在为“我”的即将远行惴惴不安。果然等母亲进去后在“我”的一再追间下小弟杰终于说出了是母亲“舍不得你走”而又“不愿让你知道”这件事。这个被作者称做是几个月来彼此都“心下雪亮只是手软心酸不敢揭破”的“一层纸”一旦被小弟道破理所当然地遭到作为哥哥的涵的呵斥。小弟“负固”地抵抗着:“瞒他人莫非还要瞒自己的姊姊!”这真是从日子的最细微处寻觅出来的扣人心弦的至情至性的文字!通篇没写到一个“别”字而这种叫人“黯然销魂”的别情却无处不在它在慈母的无声的动作里它在一奶同胞的兄弟争执声中更在已经“神魂失据”的“我”的心灵深处。文章又接着进一步描写离人的心声:“电灯又灭了!谢谢这一瞬时消失的光亮!咱们只觉得温热颤抖的手紧紧的互握着却看不见互相盈盈的泪眼”这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境界相比它更是从心灵的感应上来叙写这叫人断肠的文字的。冰心还擅长于对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这虽然也都是撷取生活中的一些片断而且文字平白如话但由于它蕴含着作者绵绵的情思也来自于作者对生活最细微处的寻觅并且是通过洋溢着色彩饱含着深情的生动传神的文字写出因而也是那么的扣人心弦。我们看她的《往事》(二)之九中所叙写的一些片断:“黄昏时又静了下来我开了琴房的灯弹琴……我只心不在焉的反复按着……”这“心不在焉”形神兼备地描绘出这全系百无聊赖的下意识动作她的一颗心全在担心着那离别的一刻到来时怎生打发?“父亲走到琴边说:今晚请你的几个朋友来谈谈也好就请她们来晚餐。”因为明天她即将开始她的万里之遥的远行。这别离前夕的家人相对秋歇做父亲的知道不仅情柔似水的作者承受不住还耽心着冰心的母亲所以说“今夜最怕是只有家人相对。”做父亲的良苦用心历历如画。果然等到“舅母走过来潜也从家里来了我们都很欢喜”而且在宾主之间的“纷纭语笑之中我好好吃了一顿晚饭。”冰心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这几个小小的生活片断正是她对过去的“埋存”的“发掘。”她只是历历道来无所矫饰也不事铺陈文如行云流水而真情毕见。叶燮在《原诗》中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冰心的这些表达对父母、家庭的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的篇章虽非不可言之理和不可述之事但通过对生活中最细微处的发掘让读者们去“默会”蕴含在这些“意象之表”之中的真意其抒情效果比起直接抒发来更加真切动人。接着作者就直接抒写这离别之标的揪心的痛楚和滚滚的泪水了。二、抒情的氛围、色调和意境冰心的散文常常渗透着一种抒发的空气、色调和意境这是她的散文的语言艺术的又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我们知道冰心在负岌去国留学美国期间经常在她的《往事》和《寄小读者》中抒发她无边的乡愁。她常常把这种豪情的抒情和全部著作的艺木意境的发明裸和在一同让它构成一种适合于豪情抒情的氛围色彩这氛围、色彩愈浓抒情效果就愈激烈。这方而最典型的作品当数她的《往事》(二)之六。文章始终抓住“看月多归思”来一再渲染自己在中秋这一传统的团圆佳节即将到来之时自己却远离故土无法与家人团聚因而产生的对月的“畏惧”藉此来扦写乡愁。先是阴历八月十四夜应朋友之邀推窗看月结果是被那“高悬在远远的塔尖”上的“一轮明月”和地上那“水银泻地般的月光”所震慑“心上如同着了一鞭”。第二日早起想起“看月多归思晓起开笼放白鹏”的旧句可转念又一想纵有白鹏可放“她纵有双飞翼也怎生飞渡这浩浩万里的太平洋?”这样“连替白鹃设想的希望都绝了的时候”又如何敢去对月?这样把“畏月”的情感又推进了一层。幸好令她早已“心慑”和“黯然”的“居然晴明”的中秋日到了黄昏时竟然“阴了”。这真是矢从人愿于是她心安理得地应邀和同学去湖上泛舟。面对着的是“云臀的天空”笼罩下的“黯青着”的“环湖的山”“翠得很凄然”的“湖水”以及那“月意杳然”“云影只严遮着的”天空。“我”是那样地说不出的心里的感谢:“千金也买不了她这一刻的隐藏!”其实这情节上的跌宕是作者欲擒故纵地仍旧是在“畏月”的气氛上渲染这种释然实际是在为下文见到月光时惊悸蓄势!由于中秋夜“居然逃过了”十六夜便“不防备”心中很坦然”而且“似乎忘却了”愈是这样的不加戒备等到一直担心着、畏惧着的月儿碎不及防地出现在面前时“我”便儿乎承受不住了。你看面对那“没有一点缺憾”“圆满光明到十三分”的月儿“我”先是“默然”“咬起唇儿”“几乎要进出一两句诅咒的话”;继而是“惨默无声”“拼着鼓勇去领略”那“没顶切肤的辛酸的感觉”这切肤的痛楚描绘到了极处那无边的乡愁也就抒发到了极处。这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感着的苦痛不是灵魂浮泛流动的悲哀!”回到自己的屋里“用手绢蒙起了嵌着父亲和母亲相片的银框……万念俱灰的起了呜咽我病了。”这真是一段扣人心弦的文字而又是那样充溢着浓郁的诗味和女性似水的柔情我们竟好象看到了作者的洼洼泪眼文章所一再渲染的自己对月的“畏惧”到这里得到完全的解答文章所要抒发的乡愁通过这心灵的诉说也得到完全的展不。在愈趋浓郁的艺术氛围中略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的心灵并让它和艺术境界的创造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便是冰心在这篇散文中运用的语言艺术。这样的特点在她的《寄小读者》的众多篇章中也不乏其例。《通讯二十六》写的是一九二五年她在美国“一夏的‘云游”的游踪《通讯》一开始写道:“病中静甲雨中是我最易动笔时分病中心绪惆怅静中心绪清新雨中心绪沉潜随意的拿起笔来都能写出好些话。”“一夏的云游刚告歇息此刻窗外微雨坐守着一炉微火……炉里的木柴爆裂得息息的响着火花飞.上裙缘。一一小朋友!即是这穷极无聊雨中静中的心情勉强了久不修书的我又来在纸上和你相见。”前一组文字揭示了作者对待病中、静中和雨中的一种独特的偏爱。这当儿心绪的饲怅清新和沉潜最适宜着笔。后一组文字则扣住了这种深切的体验生发侧重从声音、画面上来渲染这最适宜着笔的静极的境界:旅行归来心绪本身就应是十分宁静的再加上“窗外微雨”夜色昏黄室内是“一炉微火”、木柴劈拍作响环境也是十分静谧的。这心绪的宁静和环境的静谧再加上雨声浙沥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抒情氛围和色调我们竟好象看到了柔情脉脉文思缕缓一颗心早已飞回到万里之外的故乡的作者_在奋笔疾书。文章的结末处一行充满感情的文字: “夜已深楼上主人促眠窗外雨仍不止。异乡的虫声在凄凄的叫着。万里外我敬与小朋友道晚安。”更渲染了这乡思绵绵柔情无限的诗情!三、景和情水乳交融在她的笔下景和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应是冰心散文的语言艺术的又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让我们看这一段描写:“恰是山雨欲来的时分湿风四起风片中挟带着新草的浓香黑云飞聚压盖得楼前的层山重峦浮起了艳艳的绿光。天容如墨而如墨的云隙中万缕霞光灿穿四射影满大地。”这是冰心在《寄小读者》四版自序中的一段描写。“湿风四起”“黑云飞聚”“天容如墨”一幅山雨欲来的气势;“新草的浓香”和“艳艳的绿光”又告诉我们这是个初春的季节;而那云隙中的“万缕霞光灿穿四射影满大地”又写出了雨过之后那将是“芳馨浓郁的春光”。作者的这个“自序”是想告诉给她的小读者尽管“年夹笔下消沉多了”然而“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尽管所住的朗润园的“池中春冰已解而我怀仍结”但“在这如结久蕴的情怀之后我似乎也觉着笔下来归的隐隐的春光。”对照上面的那段山雨欲来而雨过之后却将是明媚的春光的描写作者的意向不是十分清楚了么!那就是她在篇末中说的:在这一春中她将向她的小读者们报告些“幼稚的欢乐”和“天真的眼泪”那是因为“春天来了”。这应该说是“以景显情”的一个鲜明的例证。冰心散文写景的篇章很多不一一赘述。她最主要的特色是在于写景物和人的精神境界相融合情因景生缘情写景。刘腮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正是这样的意思。四、哲理的材料来自生活从日子中撷取可以凝集变成道理的资料并经过诗意的抒发来表达这种道理的思维使道理、幻想和诗意到达调和的统一这是冰心散文语言艺术的又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冰心在《往事》(二)、之八中和她的父亲谈及她想去当一名灯塔守的愿望时对待这样一种“整年整月的守着海”的冷寂的生活作者说了这样一些话:“灯塔守的别号便是‘光亮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献身了家人骨血的聚会全部各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全年整月的对着迷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触摸。除了验荡的海风和岛上压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这铿锵的文字是动听的诗句也是发人深省的哲理。你看“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这是不是一种牺牲呢?当然是然而作者却作了否定的回答:“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一我觉得有无上的据傲与光荣。几多好男人轻侮别离弄波破浪押息了海上的腥风唆使着满意的桅帆自以为惟我独尊而在狂飘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整眉低首捧盘屏气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简直把灯塔守这一职务的崇高他的奉献、含义给说尽了。“这一点是警惕是慰安是引导但是这一点是由我燃看!”这又是对灯塔守这一职业的无比骄傲!不是吗!人间实在是有着这样一些无名的人他们躲开一切的热闹和享用单独作出来这样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什么是诗?这就是诗。这诗是哲理、想象和诗意的统一。冰心的这类散文就是这样它总包蕴着某种哲理蕴藏着一种深意。所谓哲理当然不是一般的政治说教更不是侃侃而谈的大道理而应是对一种生活的本质一种人生的真谛的深刻启示。一篇好的散文必须有诗的语言有警句。警句往往促发人深省促人去思考也能使文章生辉。有人说一篇文章人们可以记不得它写的是什么也可以记不得题目甚至记不得作者但文中的某些警句却不易忘却。由这些警句读者可以遐想联翩构出他心中的画图悟出人生的某些真理。冰心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七》里这么写道:“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普通显不出超绝。并且不能由于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除了蒲公英;不能由于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除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这里边蕴含着的道理虽很浅显但在生活中通常易被大家疏忽。作者作这么的提示不是没有道理的大家不是常说“红花虽好尚须绿叶扶持”“一花独放不是春姹紫嫣红才是春”吗!作者最终归结到一点写出这么的警句:“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利益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心也不愿偏憎。”“我愿菊花在我眼里不见了她的金碧辉煌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短促羞涩。”这关于正确地衡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价值正确地对待荣辱利禄名位得失不是很值得大家学习吗!这是散文也是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诗!秦牧说过散文要经过各式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维的启发美的感触情趣的熏陶。”这是对散文的一种总体性的美学请求而到达这一请求的道路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冰心的散文很多篇什都表现了这些但她是多层次多角度地完成这一请求的。而从浓郁的诗意中透露出她对日子道理的思索而这种蕴含着诗意的道理的思索又都来源于日子的土壤它就具有魅人的艺术人气。结语综上所述冰心的这些散文作品之所以对读者有着那么大的吸引力它曾不一样程度地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启示了一代人是因为这些作品是作者对于日子领会思索的结晶。她总是刻意地从生活中去提炼思想和诗意的闪光再通过多姿多采的语言因素启迪人们的心灵给人留下咀嚼回味遐想的余地。她的散文就象是“镶在夜空里的一颗颗晶亮的星珠”“一池春水风过处漾起锦似的涟漪。”(李素伯:《冰心的<寄小读者>》)也象她在她的诗里描绘的摇曳多姿的披着“编白的衣裳”的莲花一样清丽、素净有着自己不同流俗的风格呈现的是一种清新飘逸的美。参考文献[1] 黄雅琪. 浅析冰心散文的语言艺术特点[J]. 才智 2011(12):171.[2] 李敏霞. 委婉温和 倾注文章——浅谈冰心散文的语言艺术[J]. 内蒙古电大学刊 1994(6):37-39.[3] 阳雪聪. 浅谈冰心散文语言的艺术魅力[J]. 都市家教月刊 2015(7).[4] 梁晓东. 一支温暖柔美的歌谣-浅析冰心散文诗的艺术风格[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10):127-127.[5] 岳东生. 冰心散文的语言艺术[J]. 菏泽学院学报 1994(3):28-30.[6] 马铂尧. 探析冰心散文语言的艺术魅力[J]. 卷宗 2016 6(1).[7] 宋彦玲. 浅谈冰心的散文风格[J]. 北极光 2016(2).[8] 李泽艳. 论冰心散文的语言内涵[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23).[9] 胡宜琼. 浅谈文章中的语言艺术[J]. 读与写旬刊 2016 13(4).[10] 刘家鸣. 论冰心散文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特色[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4):70-75.[11] 赵丽娟. 冰心儿童散文的语言特色[J]. 作家 2014(10):37-38.[12] 张晶晶. 现代散文的语言美[J]. 山东工会论坛 2009 15(2):152-153.[13] 郑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2(51).[14] 王艳波. 论冰心后期散文的创作转变[D]. 延边大学 2012.

风回路

写论文如何将自己的语言学术化?

所谓学术语言,并非神秘天书,亦非行业暗语,而是主要面向学术同行从事专门学术研究在某些方面高于优于雅于日常语言的一种语言。学术语言相对于日常语言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能准确使用本专业领域内特有的学术概念、范畴以及固有用语和用法进行写作。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每个专业都有其特定的学术概念、范畴、范式以及一些积淀深厚、通行于业界的相对固定的表达。我们在从事某个专业领域内学术问题研究的时候,不能脱离这些专业术语和固有用法,否则就视为外行。例如,在哲学领域,像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现有和应用、本质和现象、内容和现实、偶然和必然、可能与现实、道和器、理和气、天和人、心和物等,都是一一对应的,而不能任意组合。至于哲学中的一些固有用语、用法乃至语调和语气等,几乎渗透在每一个句子中,其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都是有所不同的,这需要我们认真加以体悟。其二,能对学术经典中的名言佳句予以旁征博引并恰当采用。在每一个学科中,其学术经典的宝库里,都闪烁着一些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无论你从事哪个专业的研究,都要尽可能多地熟知和掌握这些名言名句,以便用时能信手拈来。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旁征博引是必要的,它能拓展学术视野,并体现学术传承。而在这种旁征博引中,有一些主要出于表达形式上的需要。例如,当我们在研讨一篇优秀的学术文章的时候,你会发现,在表述风格上,它会时常借用一些中西方经典中的名句来进行阐释,以提升学术格调。一篇学术论文通篇都是口语式的大白话,就过于平淡了,如能平中见奇、俗中见雅,就能彰显学术品格。因此,想要写好一篇论文,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在这里推荐一个科研人员都在用的学术平台,可以用来查询参考文献——掌桥科研【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zhangqiaokeyan.com/LBJH-hjy-2020082801。其三,能运用具有自身个性的语言进行创作。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在语言文字上一定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当然,一种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语言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学术论文创作的时候,必须在充分掌握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完全从自己的内心生发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中每一句话都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可谓发于心声,出于己见,而不是故弄玄虚,刻意雕饰。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附着于思想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种没有自己独立思想而专在语言文字上雕琢讨巧的文章,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一种具有自己独特语言文字风格的形成是思想的产物,而不单纯是文辞修饰的结果。黑格尔的著作高度思辨,费尔巴哈的文字机智幽默,马克思的笔调迭宕起伏,恩格斯的语言清新优美,这些都是其思想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主观的生造。强调学术论文的个性特征,不能否定学术语言的一般要求。学术语言高于优于雅于日常语言的地方还在于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富于哲理。平淡如水,寡然无味,不是学术语言的风格。凝练典雅,蕴涵深刻,启人心智,耐人寻味,才是学术语言的追求。其四,能遵循严谨的逻辑进行归纳和演绎。逻辑是内在于语言文字中的一种思想的链条,是把句子贯串起来的一种推演规则。学术论文不同于一般的日常交谈,后者可以随意转换和漫不经心;也有别于文学创作,后者可以进行大量的情景描绘和心理刻画。学术创作主要是论道析理,忌带情感色彩,因而十分注重逻辑的归纳和演绎。可以说,一篇学术论文,从其内在结构来看,自始至终就是一种逻辑的推演:或归纳,或演绎,或二者并用。说理明辨,就是要讲逻辑。不讲逻辑,就是不讲理。在逻辑上,讲理无非是归纳和演绎二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推移;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导。分析就是演绎,综合就是归纳。无论分析和综合,都要严格遵循其逻辑推导的规则,不能偷换概念,违规弄巧。学术研究重在反思和批判,没有反思和批判的论文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术论文。但是反思和批判都必须坚守逻辑,理性冷静,而不能感情用事,乱反乱批一通,那种适得其反了。当然,一篇学术论文的优劣主要还在于内涵而不是形式。内涵浅薄无新意,形式再好也无济于事。现在,有一种公文和宣传文章,写得越来越讲究,一路排比,全篇美文,已经成为一种新八股。但不管是老八股还是新八股,本质上都是八股,不能改变其内容苍白贫乏、专事注解诠释、取悦于一时而无长久价值的本质和宿命。这样的形式是我们千万不能学习和模仿的。追求形式之美一定要为内容服务,是附属于内容的一种形式,离开内容讲形式是没有意义的。

冷天气

语言学家麦耘来湖科大谈“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些技巧”

(讲座现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2日讯(通讯员 詹依依 吴正华)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博导、《方言》期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麦耘做客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大家论坛”,作题为《略谈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些技巧》的学术讲座。 在开讲之前,麦耘教授指出,研究学术问题的逻辑性与论文写作的条理性是相关的,但研究逻辑不等于写作就一定能有条理。研究问题的逻辑思路有时不一定就合适作为把问题向读者讲清楚的思路。因此,写作者应运用顺流而下的方式使读者更容易明白与理解论文所要表达的意图。 那么论文写作条理性的关键在哪?麦耘教授认为关键在于避开枝蔓。避开枝蔓就是指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有一条主线,不能给人有东抓一把、西凑一把的感受,线索不要分叉。那么如何避开枝蔓呢?他强调,一是观念上,不要企图面面俱到;二是把大前提先说清楚,将一些总体性的理论认识、重要概念在前头安排好;三是要善用注释。 学术论文写作中除了避开枝蔓,还要做好“起承转合”,“起”是说明缘起,“承”是提出假设,“转”是展开论证,“合”是得出结论。论文宜短宜精炼,不可出现过分的正式表达,也要避免多次非必要地重复同样地话语。 “一篇论文的题目有如一个人的脸,好的题目应能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学术论文写作还需要注重为论文拟标题。麦耘教授详细介绍了外延式和内涵式、正题和副题两大类型题目。他表示,外延式题目是概括文章讨论的范围,内涵式题目是概括作者的观点、文章的结论等。副题是正题的补充,即使没有副题,正题也能概括文章内容。 麦耘教授还鼓励研究者用研究方法的角度对论文进行阐释、铺衍,以此做出论文的总结。他指出,这样不但讨彩,而且有助于加深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理解。此外,麦耘教授对不同的期刊对稿子有不同的要求、学术论文写作的分节、拟小标题等内容进行讲解。 新闻链接:麦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方言》期刊主编,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汉语历史音韵学和汉语语音史,汉语方言学,演化语言学。有《韵学古籍述要》(合编)、《广州方言研究》(合著)、《音韵与方言研究》、《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麦耘卷》等著述。 [责编:胡孟婷]

日取其半

小学语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微课题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微课题研究论文本真语文教学,核心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习得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和目标都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如温儒雅教授所谈到的,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毋庸置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措施和有效途径乃是语言文字训练。提起语言文字训练,有人自然想到了机械训练、过度训练、重复训练,而我们要探究的乃是实现有效训练甚至高效训练的方法与策略。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实质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和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实践难题。因为语言文字训练是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进行的,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编者的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合理安排训练的过程等许多问题。真正的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某种能力和熟练技巧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训练”之“训”是教师的训导和启发诱导,训练之“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操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教师意识要提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搞好训练。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足以构成训练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当有一双独具的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语文因素,并具有凭借语文因素进行训练的意识。对我们课堂的实践者老师来说,训练意识比语文功底更重要,因为缺乏训练意识,对可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因素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即使看到了也派不上用场。众所周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优美的文字构成的,正是通过这一个个语言文字符号,学生才从中学得了知识,获取了信息,增长了能力。而从语文教学角度讲,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其主要任务就是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的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通过理解、记忆和运用,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辨析,以领悟其中的规律性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运用。从细微处彰显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功底和训练意识,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在教材里能处处看到“语文”,在备课和上课中时时不忘训练。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定位要准确。备课时选好训练点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课文,即“细读文本”。语文教师应当以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细读教材文本。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大致要经过感知、理解、赏析、迁移这几步,教师备课也要亲历这样的过程。训练点是在教师熟悉教材、字斟句酌的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的。要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这个教学目标体系是由“新课标对该年段提出的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几部分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有明确、适度的训练目标,并使教师“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训练目标的确定要到位却万万不能越位。所谓“越位”,就是指语言训练超出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盲目地拔高训练要求,这样不仅使训练如过眼云烟,流于形式,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训练重点要突出。当初步阅读教材的时候,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随着对教材的逐步熟悉和深入了解,又会觉得值得注意的东西很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筛选。有时一个大的训练点一旦选定也就理清了教学思路,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和积累的四字词语,而且很多词语在文中不仅仅是修饰更有串联文章主线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把学习、积累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词语分成了四类,在初读课文后的识字学词阶段就可以分组出示: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琳琅满目 仔细观赏   十五六岁   一模一样各式各样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拳头大小构思新奇   忧郁   猜测    不要钱栩栩如生   遗憾   遗憾     朋友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每一组词语出现在课文哪个情节中,然后再借助看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这四个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卖木雕的少年得知中国阿姨因为行李超重不得不放弃非常中意的木雕后,可以通过以下小练笔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在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将之前学习、积累的词语尝试运用。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他忘不了:中国阿姨在______的木雕摊前仔细挑选时的喜悦;忘不了:中国阿姨挑到一个______的卷鼻大耳象时捧在怀里______的样子;更忘不了:中国阿姨带着______离去的身影。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而应该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多变的策略重锤敲打,切实达到运用的目的。四、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训练层次要明晰。《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这类科普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是关键,本课中一个个月球之谜也真的很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除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了解一个个月球之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应该做点什么呢?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总结发言时曾说:“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此结论可谓一语中的。课文中“难道”一词两次出现,看似普通,实则非常重要,正是有了“难道”这个词才让一个个月球之谜更加不可思议,才让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所以,我把“难道”一词的教学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运用。(一)聚焦“难道”,发现作用。在学习月球的第一个谜时,我引导学生发现“难道”一词的作用。师:我们来分别读一读,老师读去掉“难道”之后的句子,你们读原句,比较比较,看看去掉这个词行不行。师:这些细菌有杀菌的本领吗?生:难道这些细菌有杀菌的本领吗?生:去掉“难道”这个词不行,加上“难道”更能表示怀疑,觉得好像不太可能。生:加上“难道”这个词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生:“难道”这个词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在学生逐渐揭示出“难道”的含义和作用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传达自己由“难道”一词体会到的不可思议。(二)两种读法,体会不同。师:老师也想读一读,你听听老师读有什么特点。(读完“难道”一词拖音后停顿一下再接着读下文。)生:老师在“难道”后面停顿了再读的。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觉得这种读法怎么样?生:挺好的。师:停顿一下再读,给人更多思考质疑的空间,当然不停顿也可以,更能表达急切知道答案的心情。你觉得怎么读出来更让人费解,你就怎么读。(三)再次聚焦,误读强化。在讲述第三个月球之谜时通过教师误读故意遗漏“难道”,然后教师故意示弱让学生教老师怎么读,从而再次强化“难道”。(四)引导质疑,运用“难道”。了解了课文中三个月球之谜后,教师出示搜集到的其他月球之谜。指名读补充资料一:纯铁粒子不生锈……师:多奇怪啊,你一定想问——(屏幕出示)生接读:月球纯铁粒子中有防止生锈的成分吗?师:加个什么词更能加强反问的语气?生(一起脱口而出):难道。指名读补充资料二:受撞击会发出巨响……师:多奇怪啊,你一定想问——屏幕出示:难道 ?生:难道月球是空心的吗?生:难道月球是铜做的吗?生:难道月球也有磁场吗?至此,学生已经可以顺畅又灵活地运用“难道”这个词了。从了解作用、积累强化到尝试运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是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训练才让“难道”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了。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知识传授要巧妙。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必须伴随着语言文字知识的训导。朗读训练离不开语音学和音韵学知识的指导,识字写字训练离不开文字学和汉字文化学知识的指导,词语训练离不开语汇学知识的指导,习作训练离不开写作常识、技巧的指导,道理是十分清楚的。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语言文字训练,并非直接讲述语言知识,而是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理解和处理教材,发现教材中那些足以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实例,在凭借这些实例开展训练中融入语言文字知识,引导学生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能力。语文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知识,不一定要经常挂在嘴上,但必须经常装在心里。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时机把握要灵动。语言文字训练不单单是教师有计划地预设中的训练,其实,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如我在执教《月球之谜》一课中,引导学生比较原文中的“采回”和我误读的“带回”有什么区别。我的训练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采回”有开采、选择的含义。可是学生并不能够直接说出这样规范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在学生发现区别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比如有学生回答说:“采回”不像“带回”那样只是随便拿一个。教师就可以借机顺势而导:哦!那“采回”还是经过挑选的。还有的学生说:“采回”不是直接拿出来的,是需要工具一点一点把它整出来的。学生的语言很白话,但是不难看出他明白“采回”的含义,只是不能表述得很准确而已,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这时,教师仍然可以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和升华:你说的很对,“采回”是需要工具的,是需要个过程的,而你说的那个过程其实就是“开采”的过程。这样在学生已有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导评使学生理解逐渐明晰,语言逐渐规范,就是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的语言文字训练时机。语文课重视训练是语文课程的任务决定的。张志公先生说:“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1962年《说“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才能让语言文字训练更加扎实、高效,我们将一直探索、追寻……

风曰

克服语言障碍、成功发表您的研究论文

11:02Roger Watson教授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主编和英论阁中国区总裁吕铭方教授对谈。英文非母语的学术作者在期刊投稿时,的确面对特别的语言障碍,但这不是借口。找到母语专家的协助,困难是可以突破的。请看学术写作出版专家专访视频。克服语言障碍、成功发表您的研究论文

大赌场

小学低年级语文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例谈 微课题研究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例谈 微课题研究论文摘要:低年级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为核心。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确需要我们细细琢磨。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识字写字”教学──这是根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我们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自然就能关注低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了。词不离字,句不离词,相依相存。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还得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如果我们摒弃语言文字,还走串讲串问、繁琐分析的路,而没有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学会什么,这样的课堂必定是失败的语文课,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语文课。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低年级低年级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高年段的语文教学,我的教学理念与大多数老师一样: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语文教学,许多一线教师时常忽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他们只关注对于字形的分析、识字量的扩充上,导致很多学生步入中年级后感觉到学习很吃力。一些老师会说:“三年级是过渡期,吃力现象很正常。”这正常吗?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过渡也应自然轻松。如果在低年段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与培养,那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如何在低年级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与培养?实践出真知!唯有通过思考与实践,才能获得真理──正确的理念指导正确的教学。最近,通过听课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思考,有反思,更有感悟。我感受到,原来我们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也应该在“识字写字”基础上来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语用。通过语言的训练,冲破语言学习的瓶颈,拓宽语言学习的思路,找寻语文学习的价值,这正是低年级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意义。一、关注教学目标。《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故事性强,充满童趣,蕴含丰富知识,很受低年级孩子喜欢的课文。听过很多老师教学这一课,除了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便不厌其烦地引导孩子深究“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都向谁借尾巴?它最终借到尾巴了没有?”以此来作为教学目标,孩子似乎能回答这些问题,便就是读懂了课文,达成了此课的教学目标。其实,这些问题孩子多读几遍课文就能很快找出答案,甚至会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如此设计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就很难落实和达成。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紧抓文本主要内容,让孩子在自学本课生字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然后引导孩子抓住文本中“燕子在空中摆着尾巴”“小鱼在河里摇着尾巴”“老黄牛在树下甩着尾巴”三句话,“摆着”“摇着”“甩着”三个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贴切和准确;接着指导学生仿照“摆来摆去”“摇来摇去”“甩来甩去”交流平时积累的含有“ 来 、去”的词语;并鼓励孩子模仿课文3、4、5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想象写话“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尾巴,它们会怎么说”,并互相交流写话的内容;最后引导孩子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以上这些做法,教师很好地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在体会、模仿、想象、交流中不仅学习、积累了语言文字,还尝试着运用学到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这样的语文教学,从注重阅读理解分析转移到关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转变,学生就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二、突出语言训练。《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我们的教学紧紧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话,就背离了本课最为重要的语言训练目标。学生对于“怎样找到养蜂人”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厘清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列宁一边走一边看,看见了什么?他是怎样分析的?”进而学生归纳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花丛──小园子──小房子──养蜂人。”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就落实在此处,就有点顾此失彼了。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语言训练的:师:同学们来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两个带下划线词的意思一样不一样?出示──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生:“常常”是经常的意思。生:我从“常常”知道列宁好多次找养蜂人谈天。师:大家能给“往常”换个意思接近的词吗?生:我想换成“原来”。生:我想换成“平时”。生:我想换成“平常”。生:我想换成“以前”。师:大家换了这么多的词,看来换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老师想考考大家会不会用这两个词,我们来做个小练习。选词填空:常常 往常(1)放学后,他( )到操场踢足球。(2)( )都是妈妈到学校接他,今天妈妈有事,爸爸接他回家。师: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生:妈妈常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生:往常妈妈都是在楼下的洗衣店洗衣服,今天那个洗衣店不开门,她去了另一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较多的近义词,与其通过枯燥的说教,不如通过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教者的这一词语训练不仅可以巩固“往常、常常”这两个词语,还拓展了对相关近义词的辨析、运用。现实的实例告诉我们,教者只要精心训练,减缓坡度或增加高度,就能达到训练目的。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练,才能形成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在这上面舍得花时间、花精力。三、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就低年级孩子而言,除了识记字形,书写字体外,我们同样重视字词教学与知识的联系,简单地体会词语运用的技巧并提高表达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教学《画家与牧童》一文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文本中“夸赞、称赞、赞扬”这三个词语的教学:生:围观的人,纷纷夸赞。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师:孩子们,你们刚才读的句子中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呢?你们发现了吗?看!你发现了,说一说。生:夸赞、称赞、赞扬。师:真棒!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请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吧。(生读)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呀!一个意思,作者却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生再读)师:孩子们,课文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的时候用上了“绝妙之作”“神笔”这样形容画作精美的词语,如果我们在夸奖的时候呀,也能用上类似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了。我来给大家推荐的三个词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师:这三个词语能帮助我们把句子说得生动!你想来试一试吗?生: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栩栩如生啊!生: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惟妙惟肖啊!生: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活灵活现啊!师:真好,孩子们,如果能在你刚才说的句子的基础上把我们刚才积累的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再用上就更好了,我夸赞道……我称赞道……我赞扬道……谁来试试?生:我夸赞道,“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栩栩如生啊!”生:我称赞道,“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惟妙惟肖啊!”生:我赞扬道,“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活灵活现啊!”师:真棒!了不起,孩子们。看,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七嘴八舌地夸赞,这样夸的就叫作“纷纷夸赞”,这足以证明戴嵩是一位多么著名的画家呀!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教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充分的比较与揣摩中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与独特。这其中有比较、分析、感悟、理解、运用、表达,训练落实到位,对于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大有裨益!模仿是儿童学习语言最主要的方法,在模仿中学习语言的组合形式,在模仿中内化语言的运用方法,在模仿中整合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以此来优化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模仿句子(句式)并进行迁移运用,以此来优化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最终还是落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万丈高楼平地起,语言文字是根基”。倘若没有低年级有效的能力培养,那高年级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在低年段教学中,不但要扎实落实识字写字教学,也要着力培养孩子们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夯实基础,落实训练,一切将水到渠成。但愿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道路上,且教且学,且行且思!

科技论文写作语言的特点及要求

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研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进行阐述和分析,为揭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而撰写的论文。科技论文可以是创新性理论或试验研究的科学论述,也可以是理论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赛恩斯编译指出,科技论文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它要求采用科技语言和专业名词术语,且语言表达必须精炼准确,具有可靠的数据、充分的论据以及明确的结论。因此,科技论文的特点决定了其写作语言的特殊性,科技论文写作语言除了具有用词准确、语句通顺的一般论文语言特点外,还应当具有言简意赅、朴素自然及专业规范的特点。一、科技论文语言表达要求言简意赅。科技论文写作一般讲究文字简练,以最简短的文字表达最丰富内容,增加文章的信息密度。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求作者明确论文的主题内容,逻辑思维清晰,能准确抓住问题的本质和重点,从而一语中的。其次要求作者对语言进行反复咀嚼、删繁就简,能用2个词表达就不用3个词,文章内容能用表格列举就不用文字,尽量提炼出最精粹的语言。但需要注意的是,简练不等于简单,对语言进行简化时不能影响文章内容的完整性。二、科技论文语言表达要求朴素自然。科技论文不同于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散文或诗词等文学作品,它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叙述事实,阐明道理。所以,应当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不加造作和修辞,一般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通俗易懂。三、科技论文要采用专业规范的科技名词术语。科技名词是科研领域人员的专门语言,是科学知识的语言结晶,它能表达限定的专业概念,体现出正确的定义,具有高度概括性和专业性。在科技论文写作中,应当注重科技名词的正确运用,使用本行业内规范、统一的科技名词。由于每个科技名词都有它特定单一的含义,使用时不会造成混淆和模糊。使用规范、统一的专业科技名词术语有利于国内外科技知识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新学科、新理论的创建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野哉

让人工智能发明自己的语言:OpenAI语言理解研究新方向

选自OpenAI作者:Igor Mordatch 等机器之心编译参与:李泽南、蒋思源、微胖、黄小天在本文中,OpenAI 展示了自己的新研究,让人工智能体开发自己的语言。OpenAI 研究人员认为:人工智能只有将学习的语言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语言,而不是从巨大语料库中找寻语言模式。作为人工智语言之旅的第一步,我们应该研究人工智能是否可以通过交互合作自发产生一种简单的语言作为其通信工具,该研究的两篇论文已经发表在arXiv 上(见文末)。让人工智能发明自己的语言OpenAI 刚刚发布了让人工智能体在简单环境中自创语言的研究论文。通过给予人工智能互相交流的能力,并提出一个通过交流才能实现的奖励目标,研究人员利用强化学习和精巧的实验设计让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的语言。目前,人工智能发明的语言相对简单,具有基础与合成性的特征。基础(Grounded)意味着该语言中的单词有关环境中说话者直接经历的东西。例如:单词「树」与树的图像或其他体验之间的联系;合成性(Compositional)意味着说话者可以将多个单词组合成句子以表示特定想法,例如让另一个人工智能体去到特定位置。在研究中,人工智能体存在于一个简单的 2D 世界,可以做出移动、观察、与其他人工智能交流等动作。在图中,1号智能体在观察中心点的时候正在说话。为了训练人工智能体交流的能力,研究者将实验设计成必须进行合作的形式——多智能体强化学习问题。人工智能体存在于具有简单特征的 2D 世界中,每个智能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可以是观察一个物体,或是移动到特定的位置,甚至是向另一个人工智能体发出指令让它移动到特定的位置。每一个人工智能都可以向所有人工智能发出信息。每个人工智能获得的奖励分数会被相加计算,随后反馈给各个智能体,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它们的协作。在每一个时间步里,强化学习智能体可以选择作出两种类型的动作:a. 环境动作,如移动和观察;b. 交流动作,如向其他所有智能体发言。注意:尽管研究者发现人工智能体提出了对应于对象和其他智能体的单词,以及像「看看」或「转到」等动词,但这些单词是由one-hot vector 表示的抽象符号——研究者将这些矢量以英语单词表示以标注它们的含义。在每一个时间步之前,人工智能体都会先处理上一个时间步其他智能体发出的信息,并获知世界中所有物体的位置。交流的信息被存储在人工智能体自有的循环神经网络中,听到的单词会被记住。在时间步发展中,t=0 时红色智能体对其他智能体说了一个单词以表示红色界标(图中深红色),随后在t=1 时又说了相当于「去(Goto)」的单词,在 t=2 时它说:「绿色智能体」。绿色智能体听到了这些指令,立即移动到了红色界标的位置。可区分的动作(信息由类似于单词的符号组成)在互不交汇的信道之中传递。这样,每个信道在每个时间步上都是畅通的,可以保证信息能被传递到所有智能体那里。这种方式是通过稍稍改变信息的内容,让智能体在接受信息时可以获得额外奖励达成的。智能体通过计算关于未来奖励的梯度和收到信息中奖励的变化预期决定自己的下一步动作(例如:这些信息中的哪一个能让奖励变多?)。如果一个智能体意识到另一个智能体发出另一种信息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前者就会告诉后者如何换一种说法。换句话说,人工智能体在任务中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交流才能获得最好的奖励?」通过使人工智能体发送一个实数向量或者相互发送二进制值的连续近似,再或者使用非微分通信和训练,之前的努力成功获取了这种可微分通信。在训练中研究者使用Gumbel-Softmax 策略来近似带有连续性表征的分离性通信决策,这使研究者们得到了两全其美的结果。在训练中可微分通道意味着智能体可用连续性表征快速学习相互之间如何通信,结果就是在训练结束之后汇聚了分离性输出,这些输出的可阐释性更强,并具有组合性的特点。在下面的视频中,OpenAI展示了如何进化语言以拟合其处境的复杂性:一个人工智能体不需要通信;两个智能体发明了一个词的短语以在处理简单任务时,相互协作;三个智能体创造了包含多个词的句子以用于完成更具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设计实验影响语言的进化所有的研究走过的道路都是曲折的。OpenAI 的智能体一开始经常会发明不具有合成性特征的语言。即使智能体成功发明了想要的语言,其解决方案也会经常具有「个人特征」。研究人员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智能体创造单一话语并将其映射到空间而产生意义这一倾向。这种莫尔斯电码类的语言很难解密并是一种非合成性(non-compositional)语言。为了纠正这一点,研究员对每个语句添加微小的成本,并对快速完成任务添加了优先权。这样的设置就能鼓励智能体更简洁地进行交流,同时也将拥有更大的词汇量。研究员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智能体会试图使用单个单词编码整个句子的意义。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研究者们赋予了智能体使用大型词汇库的能力。通过大型词汇库,智能体最终会创造出单一话语进而编码整个句子的的意义(如「红色智能体,去蓝色界标」)。虽然这对智能体十分有用,但这种方法要求词汇量的大小与句子长度成指数型地增长,并且与创造人类可解释的(interpretable)人工智能这一目标不相符。为了防止智能体创造出这种语言,研究员们通过给已流行单词加上偏好而压缩单词量的规模,这一灵感来源于「句法交流的演变(Theevolution of syntactic communication)」。研究员们给予特定单词的奖励与这个单词之前所出现的频率成比例。最后,研究员还发现了一些智能体并不基于颜色,而会基于其他特征如空间位置等线索发明界标参照(landmarkreferences)。例如,智能体会发明一些「top-most」或「left-most」等指代二维坐标系统位置信息的词。虽然这些行为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但其在特定环境中的实现是十分具体的,并且如果从本质上改变智能体所处的地理构成,那么系统就会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将智能体放置在以自身为原点的坐标系(智能体之间没有共享的坐标系)。这个做法就解决了方向问题,智能体们也就能有自身的色彩属性指向界标。不能说话?让我为你指路。听不到?让我做你的向导当智能体不能通过文本相互交流,并且必须在模拟环境中执行物理运动时,该训练法同样能运作。在接下来的动图中,研究员们展示了智能体指向点的即时情况或指导其他智能体去目标的情况,在极端情况下智能体会看不见它们的目标。从上到下:人工智能智能体通过指向将目标的位置信息通知另一个智能体;较小的智能体引导更大的智能体朝向目标;智能体将一个盲目的智能体推向一个目标。推论语言和基底语言如今,很多人已经将机器学习应用到与语言相关的任务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大规模机器学习技术已经在翻译、语言推理、语言理解、句子生成以及其他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所有这些研究方法都是给系统输入海量文本数据,系统从中提取特征并发现模式。虽然这类研究已经产生了无数个发明与创新,但仍然有些缺点,这与所学语言的表征质量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如果以这种方式用某种语言训练计算机,机器并不会深入理解该语言与真实世界的连接方式。该研究试图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方法就是训练智能体发明与他们自己对世界的感知紧密联系的语言。训练语言模型却没基础,这些计算机就像 John Searle 中文房间(Chinese Room)隐喻所描述的机器,它们将输入的文本与类似词典的东西(通过分析海量文本数据所得)进行比较。但是,仍然不清楚的是,这些计算机的想法有多少是关于文本表征内容的,既然它们从未离开过房间,也能与文本描述的世界互动。中文房间实验一个对汉语一窍不通,只说英语的人关在一间只有一个开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里有一本用英文写成的手册,指示该如何处理收到的汉语讯息及如何以汉语相应地回复。房外的人不断向房间内递进用中文写成的问题。房内的人便按照手册的说明,查找到合适的指示,将相应的中文字符组合成对问题的解答,并将答案递出房间。John Searle 认为,尽管房里的人可以以假乱真,让房外的人以为他确确实实说汉语,他却压根不懂汉语。在上述过程中,房外人的角色相当于程序员,房中人相当于计算机,而手册则相当于计算机程序:每当房外人给出一个输入,房内的人便依照手册给出一个答复(输出)。而正如房中人不可能通过手册理解中文一样,计算机也不可能通过程序来获得理解力。既然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所谓「计算机于是便有智能」便更无从谈起了。展望下一步OpenAI 希望该研究能让我们开发出这样的机器,它能够拥有与自己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语言。如果我们以这一实验为基础慢慢增加环境复杂性,扩大智能体被允许的活动范围,或许可以创造出一种表达性语言,其中会包含超越这里基础动词和名字的观念。随着这种被发明出来的语言不断变得复杂,如何为人类解释这些语言就会变成一种挑战。这也是为什么下一个项目中,RyanLowe 和 Igor Mordatch 打算研究如何借由让智能体与说英语的智能体交流,这将让被发明的语言与英语连接起来。这将会自动将他们的语言翻译成我们听得懂的话。这也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内容,跨域人工智能、语言学以及认知科学,也是他们即将与UC Berkeley 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的部分内容。论文:Emergence of Grounded Compositional Language in Multi-Agent Populations摘要:通过在大型语料库中构建统计学模式,机器学习在包括机器翻译、问答系统(questionanswering)及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的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对于和人交互的智能体(agents)来说,仅仅构建统计学模式还远远不够。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基础合成语言(groundedcompositional language)能否以及如何在多智能体中作为完成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出现。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可以生成基础合成语言的多智能体学习环境和方法。这种语言表征为智能体随时间而做出的抽象离散符号流(abstractdiscrete symbols),但其还是具有定义词汇和句法的一致结构(coherent structure)。我们也发现,当语言通信不可用时,指向(pointing)和引领(guiding)等非言语(non-verbal)通信方式也就出现了。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1703.04908.pdf论文:A Paradigm for Situated and Goal-Driven Language Learning摘要:在不同语境中灵活使用语言及与其他个体交流复杂思想是人类智能十分突出的属性。自然语言会话的研究应聚焦于设计可与上述语境整合并与人高效协作的通信智能体。在该论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通用性情境语言学习(general situated languagelearning)范式,其设计目的在于打造一个与人高效协作的鲁棒性语言智能体。该会话范式(dialogue paradigm)基于语言理解的实用性定义而构建。语言只是智能体在环境中完成目标的工具之一。只有当智能体运用语言高效完成目标,我们才说智能体「理解」了语言。在该定义下,智能体的通信成功(communicationsuccess)减少了其在环境中完成任务的成功。这一设置通过和许多传统的自然语言任务对比,最大化了由静态数据集衍生的语言学目标。这样的应用经常因为将语言具化为自己的终止而犯错。这些任务优先独立度量语言智能(通常是语言能力的一种,按照乔姆斯基的说法(1965)),而不是在真实情景中度量模型的有效性。实用性定义(utilitariandefinition)由强化学习最近的成功而引发。在强化学习的设定中,智能体将真实世界的任务中的成功度量最大化,而无需语言行为(linguisticbehavior)的直接监督。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1610.0358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