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语文教学研究热点清单文/戴正兴文章来源/作者qq空间,经公众号删改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和中国改革一样,同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是新的历史时期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构想,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细化。如何从观念走向行动,将理论话语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话语,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都有哪些热点问题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呢?1.立德树人语境下,阅读教学深度改革的新思维实现阅读教学深度变革,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在立德树人语境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将怎样变革,研究者开始了新的探索。(1)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三核”阅读教学如何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逻辑主线开展阅读教学,让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课堂,江华在《福建教育》撰文总结了“三核”阅读教学的实践经验,即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搭建“核心结构”,有效组织课堂学习。一是设计核心问题,指向核心素养。核心问题的设计宜遵循三个原则:聚焦性、开放性、序列性。二是搭建核心结构,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结构的搭建可以从几方面着手:知识的框架结构、学习的方式结构。三是运用核心心结构,提升核心素养。搭建核心结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核心结构自主学习,学会阅读与表达的方法,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2)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三个维度深度阅读教学应以文章学、阅读学和思维科学为依据,深入到文章本体的内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沈在连在《语文教学通讯A刊》撰文提出,语文深度阅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即文章本体维度、阅读能力维度和思维发展维度。文章本体维度关注的是对作品本身的深度解读,阅读能力维度关注的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深度发展,思维发展维度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3)文本解读“三境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最能彰显语文教师的“功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刘建功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撰文提出,文本解读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也有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以及可供参考的解读路径:从“点”出发,注重对文体中精妙的“点”的解读;把握全篇,注重文本“篇”(整体)的把握;再整体提升,注重对文本“意”的领悟。三个层面,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基本认识规律,切合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也能够给学生提供可供鉴赏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文学文本学习中实现自身的丰富和提升。(4)合理创造和使用新教材,要处理好语文阅读的“三重天”如何在尊重教材文本的前提下,合理创造和使用新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孙李燕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撰文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阅读课,应当处理好语文阅读的三重天:第一重:立足文本。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语文教学才会显示其真正有效性,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绽放智慧的花朵,盈满成长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第二重:超越文本。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重构自己的“第二文本”。第三重:回归文本。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领悟引入结合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意蕴回到现实,实现两种形态的生活对流交契,才能使学生更好更深层地理解和接受文本。(5)基于语言理解与建构的文本细读“三部曲”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的理解与意议的开掘,让学生从品读语言中发现意义。朱明坤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撰文提出文本细读的“三部曲”,即以在“能指”“所指”对比中辨析语言为整体关照,以空白填充中深度挖掘语言的局部透析,以在语境下还原中融合文化为视域融合。以此“三部曲”铺就文本细读的路径。从而把碎片化的零散的文本信息组织起来,使之结构化,并建构到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以“言”唤醒个体生命的在场感,即在这个语言世界中成长,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邢秀凤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语文教师深度解读文本三部曲,即“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以诠释式阅读为重心,追究打动自己的内在缘由”“以提升式阅读为目标,把握文本逻辑之推进”。“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的序列化策略,将有效帮助教师真正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的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语文世界。(6)深度参与性学习的三个基本样态深度参与是语文体验教学的重要表征。深度参与性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遵循主体性、对话性、实践性、获得性等原则。夏静在《人民教育》撰文提出,深度参与性学习其基本样态有三种:一是行动型参与——可见活动过程的学习。行动式参与性学习有赖于学生主动参与,他们的学习行动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机相融。二是思维型参与——获得内力生长的学习。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培育具有语文特性的思维成长,是深度参与性学生的实践关切。三是体悟型参与——深层内化豁然的学习。参与性学习中,学生的深层参与是通过品味词句、融情入境,体悟内含的情感;通过揣摩文段,联系生活实际,参悟人生的哲理;通过阅读理解、拓展材料,感受文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感悟其中的意味。参与性学习三种基本样态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交织相融的学习,才是具有体验深度的更高层次的参与。(7)还原语文本真,建构“三生”语文课堂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方法,没有真正从“教课文”转变到“用课文教”上来,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胡怀珠在《顺学而教:建构“三生”语文课堂》一文中提出,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的”“生态的”“生本的”,我们应该努力建构这样一种“三生”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生活的”,生活给了语文教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语文课堂是“生态的”,这种生态应该是自然的、亲和的、绿色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是“生本的”,生本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民主精神,体现自主探究精神。(8)以主线教学的方法,突破语文教学“三难”语文课难教,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语文课难教之一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多”。面对着纷繁错杂的内容,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学段要求、单元要求、文体特点和学习情况,从中选取适合的问题开展教学。语文课难教之二就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杂”。语文教师要努力发现实施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材料,直达文本的核心。语文课难教之三就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乱”。要使语文课堂有效,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能从杂乱的教学内容中理出清楚的头绪来,找准文本的切入点,设置牵动全局的“主问题”,拎出清晰的教学主线,使原本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语文课堂也变成“清清楚楚一条线”,进而达到“线明珠亮”的效果。(陈建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9)提升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的“三要义”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一直备受瞩目。小组合作交流也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环节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呢?王幽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摒弃形式主义,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在合作的组织上,分层次有梯度,建立机制,合作有法;合作的形式上,先自学后指导,主体彰显,主导到位;合作的评价上,有参与有互动,引入竞争,个性评价。(10)学本课堂的“四度空间”学本课堂的提出,既是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更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飞跃。学本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沈莉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打造学本课堂,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导学当手段,以培养学力为教学主旨,从目标、过程、对话、生成四个方面把握好“度”,即以目标明确任务导向的高度,以过程实现课堂效益的宽度,以真情触摸师生对话的温度,以生成折射语用价值的亮度。(11)语文教学扶正补缺的“四体兼顾”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需要修正已有的教学思路和设计。傅登顺在《语文教学通讯C刊》撰文,提出“四体”兼顾的教学理念,其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扶正补缺纠偏。“四体”是指:一是强化文体,促进文体差异性;二是明晰语体,促进言语个性体;三是汇集本体,促进教学本位性;四是尊重主体,促进教学生长性。(12)语文课堂教学精准点拨“四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的精准点拨,既能提纲挈领、深化主旨,又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为课堂提质增效。王春娇在《中学语文教学》撰文,提出精准点拨落实到语文课堂实际中,具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内容精准,点在内容精要处,当点则点,不多余;二是语言精准,点在学生困惑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失良机。具体策略有四:一是抓“神眼”,提纲挈领;二是剥“玉米”,深化主旨;三是击“七寸”,化难为易;四是搭“梯子”,提质增效。2.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新拓展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大力提倡和开发,为语文课程的开放结构开启了具体路径。研究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新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语文课程结构的多元形态初显端倪,并在持续探索中不断重铸和完善。(1)群文阅读经过近年的研究与实践,群文阅读已经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研究课题,正处在方兴未艾的勃发态势。群文阅读的价值如何确定?对群文阅读教学形态怎样重新定义?如何将群文阅读自觉地融入整个语文课程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研究者作出如下的探索。①群文阅读的价值尊崇从语文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来看,群文阅读的兴起恰逢其时,群文阅读,是迎接时代挑战、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打通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教学实施的通道、激活教师教学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切要、最务实、最具操作性的选项。(潘庆玉《群文阅读:由链接而群聚,因秘响而旁通》《语文建设》2018年第1期)群文阅读已经逐渐发展为颇受欢迎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新形式,对语文教学乃至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崔峦在《群文阅读再出发》《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群文阅读一是改变了阅读教学的格局,二是改变了课上读得少的状况,三是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四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群文阅读不再是星星之火,而已形成燎原之势,已经成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群文阅读以儿童的健全发展为研究特色,以成就儿童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为研究价值,意在锻造有生命质感的语文教育,促进儿童生命价值的提升。(崔凤琦《群文阅读的价值尊崇》)②“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的重构与再造随着群文阅读的不断推进,一些不够酣畅的研究体验警醒我们:群文阅读不能止步于“读”,有研究者认为,群文阅读有必要旗帜鲜明地彰显“读与写”的结合,以群文为平台,通过读与写的有机统整,实现课程目标更为精准的教学定位和有效实施。从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昭示了我们对群文阅读的重新认识,对群文教学形态的重新定义。何黄海在《重构与再造:从“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一文中提出,再造群文读写的教学结构,并不是读和写各领风骚、平分秋色,而是在以言语表达为核心内容的共同指引下,以读为路径,以写为目的,达到读和写融通互生的教学境界。群文读写的主张,既是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自觉回应,也是对处于瓶颈期的群文阅读价值观的一种哲学扬弃。③新时代,群文阅读再出发群文阅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时代再前进,群文阅读也将面临新时代的考验,群文阅读往哪里去?崔峦认为,群文阅读要走的下一段路是建构群文阅读课程,并且要把群文阅读课程自觉地融入整个语文课程当中。群文阅读再出发,关键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将其提高到课程层面去研究、去实践,要和国家课程、国家教材进行深度融合。随着群文阅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群文阅读的概念将不断拓展。群文阅读的概念不仅指书面语言阅读,还包含更广泛意义上的非语言文本的“看”:读“物”、读“图”、读“数”、读“事”。非书面文本的材料,例如实物、音频、视频、图像、田野现场、博物馆实物展览等非书面的文本形式也会进入群文阅读的课堂。(2)整本书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读整本的书”的教学建议,统编本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计划,目前“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视,诸多语文同仁在这方面做了各种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①整本书阅读的价值相关研究对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有所阐发,研究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更符合自然阅读状态,阅读活动中涉及的能力要素多,各个能力要素同时发挥作用,使得整本书阅读成为发展综合能力的良好载体。有论者认为,阅读整本书,就是学生的生命体验与人类那些最深刻的经验建立联系,从而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诸方面提升素养,最终指向终极关怀。还有研究者对整本书阅读价值的理解是:“它指向的是学生整个人生的建设,是要带领学生去感受一些时代的风貌,去审辨一些人的观点,从而进入一个伟大的人类王国,并找到自己。”还有论者从语文教改角度判断它的价值,认为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引领语文课改,成为“发动机”。②整本书阅读推广的困境如今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整本书阅读仍存在着不均衡、不充分、不普遍的现象:个别学校尝试的多,区域性推广的少;布置课外阅读的多,进入课堂教学的少;短期随机的尝试的多,有课程规划的少;为了活动和课题研究尝试的多,真正坚持成为教学常态的少……为什么存在这些现象?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褚树荣在《开卷有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学习》2018年第3期)一文中分析,一是文化语境:跨媒介阅读成为习惯,二是学校课程:没有为整本书阅读预留“接口”,三是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教教材”已成传统,四是教学评价:没有整本书阅读的一席之地,五是教师专业:缺乏相应的专业准备。如何缓解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一种与现实妥协的策略,目前大约有三种路径选择:一种是革新路线,把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第二种是中庸路线,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三种是保守路线,完成统编教材任务,整本书阅读作为研究性学习,偶尔尝试。第一种路线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太高,第三种思路速背课标精神。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兼顾第三种方法,可作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范式整本书阅读怎么教?郭初阳老师作为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用课例向我们展现了他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解。他的《动物农场》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他用一系列关键的问题组引导学生精读,并将经典阅读与创意写作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整本书阅读怎么教》《四川教育》2018年第2期)《鲁滨逊漂流记》是课程标准推荐的读物,是整本书阅读入门的好书。余党绪在分析《鲁滨逊漂流记》的课程价值的基础上设定具体教学目标,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读书,在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读写结合中提升语文素养,追求“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三位一体”的综合效益。(《整本书阅读: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语文学习》2017年第6期)专题的学习特点和设计思路可以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提供抓手。赵岩尝试以专题学习的手段,设计、开展了《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为例,阐释以专题学习手段如何选定学习主题、设计专题学习活动,对基于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给出了具体建议。(《基于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中国教师》2017年第7期)④整本书阅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共识整本书阅读写进课程标准,意味着这是永久性的、基本任务。王栋生在《不靠“热”,靠理性“韧”》一文中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由语文学科承担,但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必须上升为贯通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共识,才有可能巩固地位,成为基本任务。只有所有学科都把阅读作为“学”的任务,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可能真正获得发展,有些学校开创性地探索“全科阅读”,各学科的教师编写本学科阅读书目,推动学生阅读。学校各学科有阅读气氛,语文的“整本书阅读”落实才会有保证。(3)众筹阅读在大数据时代,众筹阅读是共建、共读、共享的场景阅读。众筹阅读就是众筹在阅读教学拓展领域的一种应用与推广,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由项目发起人(教师或学生)与某一阅读相关联的项目内容在“平台”上进行募集,其他人则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意愿选择参与的众筹行为。王金涛在《众筹阅读:创新阅读课程资源供给范式》一文中提出,在万物互联时代,“众筹阅读”所“筹”主要是阅读的课程资源,包括阅读的圈子、主题和渠道等。关于阅读圈子:集众人之圈子,筹划“阅读圈”,让课程发起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圈子即资源,阅读即交际,阅读课程即交际分享的课程。关于阅读主题:集众人之智慧,筹划“阅读主题”, 发起主题阅读项目,开展阅读主题活动,形成相关主题阅读课程资源。关于阅读渠道:集众人之渠道,筹划“阅读平台”,开辟阅读渠道,实现跨界阅读,丰富阅读课程资源。王金涛认为,将众筹及众筹思维运用于阅读教学,是对当前阅读课程资源的优化与重组,能更好地实现阅读课程资源的精准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有着积极的教学实践意义。(4)语文校本课程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校本课程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成为许多学校重点研究的课题,在实施中呈现出不同的型态,同时也因为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由于一些学校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导致不少语文校本课程走在“语文”的边缘,有的泛化成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甚至异化为成了学校增色的工具。张波在《教学与管理》撰文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校本课程意识,在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重组上缺少科学的方法。①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重组的标准张波在《语文校本课程如何选择与重组课程资源》一文中提出,在不违背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边界”的前提下,在校本课程资源选择与重组上应该遵守“适应性好”“可行性强”“认可度高”“规范性优”四个标准。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重组的方法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运用“添加”“删减”“整合”“分解”四种方法,依托“书香校园”平台,实施语文知识校本课程、语文学习策略校本课程、语文美文阅读校本课程和语文微型化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③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宗旨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语文课程本身的实施和发展需要,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语文素养有效提升的需要。徐思源在《中学语文教学》撰文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强调语文特性,着眼学生终身发展。课程开发过程中需重视三点:一是要强调语文特质,必须适用于师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二是要从学生语文素养和终身发展需要着眼,能起到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的作用,三是应符合本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能凸显本校特色,贴合地域特点。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要突出语言实践,让课堂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收到极好的语文学习效果。④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目前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类型单一、知识本位、实施粗糙等弊病。谈永康在《教材外有万紫千红——例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文中提出,开发时要注意体现如下特点:a.充满语文味。通过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知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b.充满生活味。利用乡土资源、报纸、电视等资源,进行读做想说练的活动,使校本语文课程丰满而富有活力。c.飘逸文化味。利用诗词诵读、经典作品读写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d.散发儿童味。通过拓宽语境,链接生活,巧妙策划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童年邂逅一次次美好的阅读,走上愉快的读书之旅。3.新版课标导引下,催生八大“热词”,彰显课改发展新智慧走进新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怎样与时俱进,有志者开始了新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诸多新的课程概念与名词,成了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词。限于笔者的识见,只能从海量的资讯中选取“高频词”这一视角进行勘察分析。“高频词”一:“2017年版新课标”——助推语文课改走进新时代历经三年多的修订,2017年版新课标凝结各方智慧,体现时代特点,凸显创新精神,提出诸多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主要亮点包括:构建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构成的语文核心素养框架;提出“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推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强调专题学习成为主要学习形态,进行研究性学习。“高频词”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向纵深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方向这两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热词,不断为众多语文报刊提及,各种理论话语风起云涌,专家学者的理论阐述,都有各自的学术背景,其解说一般基于自己的学术判断,而广大一线教师面对烦琐庞杂的概念术语依然迷茫,“找不着东西南北”。如何从实践者角度审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也就成了当务之急。“高频词”三:“课堂革命”——布阵课程改革新征程2017年9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革命”是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这是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化,又是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内涵。“高频词”四:“深度学习”——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必然选择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和方向,也是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深度学习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特征?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有哪些基本策略?是当下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高频词”五:“关键能力”——助推语文课程持续革新随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颁布和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成为国家课程的高频词。“关键能力”对语文学科而言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众多研究者围绕关键能力的本体概念,主要价值和培养路径等角度展开研讨,引领大家的深入探索。“高频词”六:“语文共生教学”——语文教学法的一次本色回归语文共生教学作为一个教学主张和一种教学方法,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实验推广。语文共生教学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为了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本色语文”教学主张,运用共生理论,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能体现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高频词”七:“专题学习”——助力语文课改理念软着陆“专题学习”是语文教学中课文学习、整本书阅读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学习形态,使语文学习的空间完整化,在新课标中多次被提及,其教学价值、落实路径成为研究者们着力探讨的问题。“高频词”八:“高阶思维”——引发深度学习的产生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逐步明晰,语文课程学习内容的升级、更新以及学习方式的相应变化,使得语文学习的情境变得更加复杂。语文课程的复杂情境需要借助于高阶思维介入,引发深度学习的产生。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学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语用”视野下,口语与习作教学改革的新探索(1)口语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与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并重的能力。①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审视有论者分析认为,不少学校对口语交际教学重视不够,因缺少必要的教学保障,还多停留在“呼吁”阶段。口语交际内容似乎只是语文教学的点缀品,在实践教学中处于笼统、模糊的处境。教学中没有过多相应的研究展示课,课堂的教学训练内容针对性不够,导致口语交际教学收效甚微。有研究者指出,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着力最多的是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一味追求活动之中说得热闹、说得新奇,往往着眼于活动本身的推陈出新、完美呈现,对于活动的教学意义思考很少。教师在言语层面用功较多,对交际过程中非言语方面却关注较少,这种“交际”元素稀缺的口语交际课亟待反思和改进。②口语交际教学的优化策略统编教材对口语交际教学予以重视,将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明晰而独立的课型。统编教材如何优化口语交际教学?孙秀兰在《中小学教材教学》撰文提出,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的三点策略:一是用心创设交际情境,点燃学生口语交际欲望。教师要创设宽松愉快的交际氛围,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考,敢于表达。二是演练交际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教师要多多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体验,从而达到自如运用语言的水平。三是拓展交际话题情境,延伸学生交际实践的空间。结合学科教学,拓展交际话题;紧抓时令教育,延伸交际空间;巧借多元评价,增强交际实效。③小学低年段和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路径统编教材统整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每个部分的内容之间层层推进,构建起螺旋上升的口语交际体系。a.低段口语交际教学实施路径低段口语交际教学如何使其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程?汤瑾在《语文教学通讯C刊》撰文提出,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情意态度,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从“让学生愿意说”“让学生有话说”“让学生能说好”三个层面入手。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用好教材资源。在教材提供的交际情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新的与之有联系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有更广泛的交际空间将口语交际指向生活的实际运用。b.小学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实施路径高段口语交际教学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柯玉瑜在《展学课堂:创设小学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的朋友圈》一文中提出,在展学课堂理念引领下,以展学“3+3+3”,即“三展示”“三步骤”“三策略”的课堂模式开展高年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开发有效地口语交际系列话题。教学中重情境创设、重灵活反馈、重有机结合、重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展学课堂成为展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动态朋友圈。(2)写作教学的内容标准与深化改革的方向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写作教学如何进行深度改革与艰苦重建,这需要语文界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探索。本年度,《语文教学通讯C刊》裴海安主编专访了荣维东、周一贯、汪潮、施茂枝、邓彤等许多专家、学者及名师,请他们为写作教学改革指点迷津,为写作教学的困境与突围支招。因为访谈的内容实在太丰富,笔者只能从中疏理出几个要点,供一线教师学习参考。①关于中小学写作教学内容标准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大致是无序的、随意的,写作教学基本上是不教或散乱的状态。荣维东认为,写作过程从认知上,实践上都应该大致有一个序列才行,否则就混乱不堪,至少会重复教学,无章可循。但这个问题太复杂,有序列很可能不是单一指标的线性排列,而是多维指标的复杂编织,写作课程的序列是动态组合的,与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呈耦性结构。建立动态序列,但不可序列化。他认为,中小学写作教学要有内容标准,还应该是有序的,他从学理上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也从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作了说明。(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7-8期)②关于写作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写作教学的深度拓新表现在:以假话、空话、套话为基础的应试作文传统教学模式已开始转变为以写真话、抒真情为追求的自由表达。学生写作从习惯造假到提倡写真是“后作文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与周一贯先生访谈中,周先生认为,后现代作文如何让“写真”向“求善”“尚美”引导,以实现儿童健全人格的生命发展,正在成为当下作文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儿童敢于自由表达、真情表达是大好事,但是“写真”还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写真之后的反思、自我修改、互相修改、教师批改、提升表达的纯洁,交流的正能量才是最重要的成长推力。“后作文时代”更应注重的正是“作后教学”,让“写真”变得更“真”,达到“求善”“尚美”的“真”,以求更全面地落实作文育人的时代责任。(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3期)③关于小学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的关系有三种形态:一是读写结合,二是读写互动,三是读写一体化。汪潮是小学习作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在专访中,重点就“读写互动”“读写一体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关于“读写互动”,在他的专著中将其定义为:“阅读和写作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读写互动与读写结合是不同的,“读写结合”是单向的,经验性的、随意的,而“读写互动”是双向的(读→写、写→读)、理性的和更为科学的。关于“读写一体化”,汪潮先生认为,从新文化角度审视,就不能拘泥于读写,应拓展到语文素养提升。不能拘泥于语文,应伸到生活和人生的发展,它的教学目标应该初步规定为:良好的读写态度和习惯,读写中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读写中语文文化的交流和表达。(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4期)④关于小学写作教学的模式对于“教学模式”,人们褒贬不一。施茂枝先生长期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成果颇丰,他谈及教学模式问题认为,教学模式是稳定性和可变性辩证统一,不应“谈模色变”。经过几年的实践,他发现模式里的有些环节和教学措施是不能改变的,但模式自身又是可变的,变的依据主要是学情。模式发展有无限可能性,对小学写作教学模式构建应持开放态度。(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6期)⑤关于微型化写作教学从宏大到微型,是写作教学范式的重大转型。邓彤在访谈中提出,微型化写作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学生写作学习需求而开展的教学行为,它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基于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微型化,三是为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微型化的学习支架。它和目前的“微写作”不是一回事,“微写作”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密切相关,它指的是人们在自媒体上发表的一些碎片化语段,其特点是短小、灵活,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如何进行微型化写作教学?邓彤老师提出三点策略:一是分析学生写作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以解决学生写作的实际困难为最大诉求,二是开发微型化写作教学内容,三是设计微型化写作教学支架。⑥作文教学改革40年的回顾、反思与前瞻纵观作文教学改革40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作文教学改革在哪里生成?又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新时代作文教学改革总体走向是怎样的?这些可以从缪旭芳老师的论述中得到求解。(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9、10期)语文课程走进新时代,作为课程主体内容之一的作文教学,更有深度的拓新。表达可以分为“真、善、美”三重境界。真实,是表达的基本要求;向善,是表达的核心价值;审美,是表达的终极目标。后现代作文如何让“写真”向“求善”“尚美”引导,以实现儿童健全人格的生命发展,正在成为当下作文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
经读者反馈,有一所师范院校在学科语文考试复试时曾考过编写语文研究课题申报书,并且作为最后一项分值很高的题目。今天就介绍语文研究课题申报书或研究报告该如何编写。同时提醒各位读者,当你们对目标院校出的笔试或面试题目不知道如何解答时,可以留言,我们免费给予解答。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重视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因此编写课题申报书是一项必备的技能。01第一项就是要写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就可以这样表述:语文教育是各科教育的基础,应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发展传统文化为根基,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存在老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语文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样,又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何谈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更为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已经放到了课改的首要位置。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语文教育如何从耗时多、效能低的阴影中走出来,还学生学习的快乐?当然,也可以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方面进行考虑。比如我们要写关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课题研究。理论依据: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教育、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于是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目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已成为课改的热点。这为本课题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陈旧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初中语文课改实验中,我们不少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等弊端,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越学越厌,越来越怕语文,完全丧失了阅读语文的兴趣,根本就无阅读能力可言,更不必说自主探究能力了。”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对学生课堂阅读学习情况的调查,总结出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重课内、轻课外,重授课、轻活动,忽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二是教学方法陈旧,无用功太多。教学方法简单化、公式化。三是重视考试成绩,轻能力的培养。02第二项就是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了。比如如果我们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引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方面的。我们就可以这样写:研究目标: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平台;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实际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特色;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主要的内容:调査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探索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的整合、探索语文课外阅读交流分享活动模式、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03第三项内容就是介绍研究中会使用的研究方法。还是拿引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这个课题:可以有以下几种研究方法:一是观察调查法。通过调查和问卷,对家长、学生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解,观察课外阅读的实际动态,做出详细记录,根据这些发展变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获得初步结论,指导计划,并加以实施。二是行动研究法。即在动态的变化中,不断验证指导效果,及时调整指导内容和方法,以求得更好的指导效果。三是比较法。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课外阅读情况通过问卷进行测试,并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水平进行纵向比较。四是评比激励法。对积极参与阅读,取得良好成效及明显进步的同学、班级,给予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树立典型,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04第四项就是实施步骤了,我们拿语文探究性阅读的课题研究为例: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阅读材料(主要是文本)进行独立自主的个别探究,或通过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经过感知、理解、升华、认同、品悟等认知活动,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他人(或自己)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研究的对象为中学在校初中学生。课题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20年6月一2021年1月)制定课题计划,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搜集资料,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确定试验的年级和班级,确立实验的相关年级和班级的目标要求,明确研究方向,制定好实验计划。在理论研究的教学思想下,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始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21年1月——2021年8月)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围绕课题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测工作。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21年8月——2021年12月)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如验收合格,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的工作。我们再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课题为例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即从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历时两年时间。共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和开题阶段(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收集检索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深入学习有关理论;进行开题。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开展系列文明习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具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等良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使他们懂得良好品德是做人、交往的基础,是学好语文课的根本。结合具体个案,进行案例研究,总结经验。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阶段总结、经验交流等。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进行课题的结题工作;对研究内容分专题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撰写结题报告;编写论文集和案例集。05如果是一篇语文研究课题申报书到这就可以结束了,也可以选择把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或预设的研究结果写在实施步骤后面。但如果是研究报告的话,还要写研究的实验结果和实验反思。如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型研究报告可以这样写:第一,经过近三年的课都是釆用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这种老套的教学模式,单一的课型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阅读课型的实验让老师以创新的态度去构建课型,能够更快更好地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第二,阅读课型改变了学生做阅读题的方法。学生从原来的盲目答题转变为依据答题模式组织语句完整答题,有了系统的解题思路和规范的答题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成绩。第三,阅读课型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己,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在系统的学习、思考、交流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会读到会写,语文学习发生了质的飞跃。反思:第一,教师的创新意识还有所欠缺,自创课型较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参与实验的教师大多也只是使用最基本的阅读教学课型,很少主动设计新的课型。第二,课堂教学的氛围有待提高。使用阅读课型教学,有的课型会形成沉闷的课堂氛围,语文的工具性十分明显,弱化了语文的文学性,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第三,阅读能力的提升局限于课内。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根据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内容、一定的方法设计授课形式,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语文学科课外的阅读也非常重要,学生能否多读多理解多思考,也是当下教师面临的难题。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局限于课内。这样无论是语文研究课题申报书或是完整研究报告我们就完成了。
众所周知,每一篇语文课都有课题,而且作为老师,我们每学一课往往还要板书课题。写作文时我们要按一个中心去组织,即找文眼,那么一篇课文呈现于眼前时,我们便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目的了。多年的语文教学与多次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让我发觉语文课题的呈现对于整堂课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的钥匙。课题呈现的方式异彩纷呈,选择适合的才是做好的。一、层层递进式这样的呈现方式利于从学生已有的直观表象渐变为理解,如徐云霞老师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采取课前先来认识两个词“精彩”和“糟糕”,板书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生发现两个词的意思相反同时说明以下对词的理解 )接着板书“极了”和“透了”,设问学生发现了什么?(生谈理解)教师小结:当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可用哪个词概括?(极端)最后教师板书“和”,本节课就按事物发生的轨迹来学习。二、直奔主题式有的课文题目直接点明了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以点带面讲,就能做到“擒贼先擒王”,重难点突破其教学任务也就轻松了。如《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师可直接板书后请学生读,进而:课文题目中哪个字最主要?(脚)那课文重点写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课文哪几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请自读课文。三、朗读感悟式此种课题呈现大多用于写景抒情式的文章,通过读来感悟语言之丰富、流畅,如刘艳华老师板书“秋天的雨”之后,学生齐读,然后问应该怎样读?这时学生有的把“雨”字读的重,教师为什么?(生说因为本课重点写雨)有的学生把“雨”字读的轻,教师为什么?(生说因为秋天的雨很轻很美)到底什么最美?(秋天的景色最美)那本课到底是写秋天的雨还是写秋天的景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四、悬念启发式有疑问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课题呈现前留给学生一定的悬念,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教《绝招》一课,上课开始我先请我们班的“舞蹈专家”李硕上前表演基本功,我问她为什么学舞蹈?(她说为了练一技之长)这就是她的特长、专长,还可以说是什么?(本领)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招”,这本领怎么样?(好、绝、妙、少有、棒… …)这可是李硕的“绝招”呀!(板书课题)五、猜谜、故事等直观导入式一些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类文章一般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恰当运用猜谜、故事等直观导入式呈现课题容易给人一种由归纳到总结概括的整体感觉。如出示风的谜语可呈现课题《画风》《风娃娃》出示风雪雨露的谜语可呈现《我是什么》。播放神话故事影片可出示《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课题。六、明知故犯式故意将课题写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起一定的作用。如《画家和牧童》在于赞扬牧童敢于向大画家提意见以及大画家虚心接受的优秀品质。因此,我在教此课时,课题直接呈现为“画家和木童”,由学生纠错我改正的方式转化为给别人提意见有胆量、令人佩服,同时也能看出教师从善如流的品质。七、形象对比式当观点成对立的角度时,当两种不同的事物出现时,采用对比的方式出现可使观点更为明朗。《酸的和甜的》在“酸”与“甜”字处理上我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代表了小动物们对葡萄不同的观点。《将相和》一课的“将”和“相”字一个小一个大,这样处理得知廉颇心胸狭窄,蔺相如心胸开阔。最后两个字一样大体现将与相的和,板书“和”字,突出团结一致的目的。总之,上好一节语文课,课题呈现的方式不能拘泥于某一方式,正如专家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题只有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才能使语文课上的精彩、精妙奠基。以上为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有待于与同仁共商讨。
11月10日,淮南十一中举行语文市级课题《口头作文对中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结题仪式。市教研室课题专家组褚军、苏里阳、彭光品一行参加结题仪式并对课题进行评估验收。 课题自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以故事接龙游戏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提升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逐步形成操作性强的“口头作文——故事游戏接龙”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开展效果明显。 三位专家听取了课题主要负责人邵中叙老师的汇报,并认真观看了一节生动有趣的课题视频展示课,认真检查核实了课题结题汇报和过程性研究材料,对课题的选题、开展、研究等都予以充分肯定,并给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一致通过课题结题。 十一中吴怀洋校长对三位专家的指导表示感谢,他指出课题顺利结题,为我校的教科研水平提升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将继续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成果应用实效,在教学研究上加大投入,真正做到以研促教。 【来源:市教育体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为了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20年11月5日上午,在达州市教科所和大竹县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大竹县第四中学隆重举行了市级课题《初中语文记叙文多维度阅读的策略研究》开题仪式。当天上午9点,该校邀请了达州市教科所理论室主任贺继业、达州市教科所理论研究员王姮、大竹中学副校长彭小华、大竹县教科室高中室主任李景富、大竹县教科室理论室副主任阳家洪、大竹二郎学校校长蒋志平共六位课题教研专家对我校课题进行开题、指导以及论证。会议现场该校杨毅校长、沈红川副书记等校级领导以及课题组核心成员、语文教师共32人参加了此项课题论证会议。会议中,首先由达州市教科所理论研究员王姮宣读课题立项文件,接着,杨毅校长代表学校对各级领导、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该校参与课题开题仪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并委托学校黄莎老师做课题开题报告,报告结束后,各位领导、专家对该校立项的课题表示祝贺以及对课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最后,市教科所理论室贺继业主任希望学校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切实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在此次课题开题仪式中,各位专家给我校送来了宝贵、鲜活的教育教学经验,让我校所有参会人员学有所成,获益匪浅。我们相信在专家的引领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此项课题研究必将取得预期成果!(校办朱高辉黄莎供稿)编审/江楠
摘要:本课题研究着力解决目前教育不敢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境界。以“分享语文,生动课堂”为口号,竭力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心(情)、动兴,学习活生生的语文,构建活鱍鱍的课堂,塑造活泼泼的教师。发掘文本解读的真谛,使教师敢于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与学生共享;搭建分享的平台,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感知同伙伴分享。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课堂变成“对话”的大剧院,“智能”的试验场,头脑风暴的中心。关键词:小学语文 分享 平台 课堂 生动一 、研究的背景在调研中,发现三大疑问:首先、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哪儿?其次、课程改革多年,课堂生态在哪儿?第三、教书多年,教师语文水平在哪儿?《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而以阅读教学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目前的课堂教学,学生按照预设进行思考,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鲜明的旗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观一线教师在教改中却陷于“泥潭”而无法自拔。老师们越来越不敢“教”,要么是教参的“小贩”,要么是放羊的“羊倌”。老师逐渐迷失在课堂中,教师的水平逐渐被消耗降低。因此,我们适时进行了《小学语文分享型课堂研究》的课题研究,为的就是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二、研究的目标(一)扭转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状,使教师摆脱教案的依附,带着自己的理解走上课堂与孩子们分享。(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感悟、相互促进能力。搭建学生分享平台,激励学生乐于表达。(三)探寻建构分享型课堂的组织方法,使教学在科学的框架内得以优化,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在与他人合作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四)在学会学习中,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展示创造才能。(五)文艺相长,让语文生动活泼,活学活用,提升语文素养。开发相关课程。勾联生活和语文,将母语文化嵌入学生精神世界。三、研究的问题首先、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哪儿?其次、课程改革多年,课堂生态在哪儿?为何演变成了“老师不敢教,学生不爱学”的尴尬状态?第三、教书多年,教师语文水平在哪儿? 教学为什么不相长? “小学分享型语文课堂研究”以“分享语文,生动课堂”为口号,竭力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心(情)、动兴,学习活生生的语文,构建活鱍鱍的课堂,塑造活泼泼的教师。教师敢于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与学生共享,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感知同伙伴分享,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课堂变成“对话”的大剧院,“智能”的试验场,头脑风暴的中心。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分享语文”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动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手脑并用,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个性品质。合作性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性学习——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善于自我表现,能够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三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四、研究的理论依据(一)北师大肖川博士分享理念。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分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现和认识,激发学生对智力劳动、精神生活的热忱。分享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是师生彼此激励、相互启迪、视界融合的课堂。分享型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分享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分享语文是分组教学的升华,分层教学的深化。从“课者-课本-课堂-课程”全方位立体化激活语文。“执念分享,立足课堂,活学活用,文艺相长”是分享语文的研究理念。(二)箫伯纳为代表的分享思想。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分享的是智慧,分享的是心情,分享的是知识,分享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分享是丰富大脑知识储备的不懈动力。(三)语文课标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四)群体动力说。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 B=f(P,E)来表示。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五)保罗弗莱雷“对话教学”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课堂首先承认个体的差异性,然后追求通过“对话”分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五、研究的内容(一)质因美文本解读法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引领学生分享语文。(二)自主体验,分享语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量,力争比课程标准的规定量翻一番。(三)生动课堂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取情境”,热爱生活,乐于表达。(四)文艺相长,文化型班级让分享成为一种班级文化,深入人心。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六、研究的方法(一)文献综述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相关概念的认知与思考,寻求理念层面的支持及研究的创新。(二)调查研究法1.调查教师的思想状况,学生的个性成长特点,发现问题。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有效性教学方面创造的成功新经验、新方法。3.调查有效性教学实施后的学生个性状况,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实例依据,反馈调整个性化学习实操。(三)行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分享型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优化课堂。七、研究过程本课题起讫时间为2013年9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为期二年。课题启动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课题研究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一)启动阶段:实施典型引路,积极提炼模式。我们抓住一切“教学开放周”等展示机会,课题组成员示范“执念分享,立足课堂”的课堂模式,发明并实践“质因美文本解读法”。另外与德育合作,进行文化型班级的实践研究,开发了“德育歌谣”,吸引所有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通过持续实践研究,发明了“前置朗读-精确解读-巨量诵读-拓展阅读”的语文学习模式。(二)研究阶段:教研成果开路,搭建分享平台。通过大量文献调查,我们确立了课题研究核心是分组教学的内化,分层教学的深化,提出了“分享语文,生动课堂”的理念。追求“活生生的语文,活泼泼的课堂,火辣辣的教师”,打造“内外合一,知行合一,质形合一,言情合一”的教学合一生态。力求“解放思想,解放老师,解放课堂”,鼓励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十几次荣获宝安区一等奖,闫娜老师执教《日月潭》,受到马来西亚代表团赞赏,并力邀赴马来西亚讲学。为学生搭建分享的平台,目前语言分享平台已经进驻“喜马拉雅”,言语平台入驻《中华语文网》。(三)总结阶段:小题大做升华,课程开发方兴。 在课题研究深入的情况下,我们发现课题研究无意间契合了教育改革重新重视教师作用,语文教学回归语言学习,以及课程开发的潮流。我们顺势而为,课题组提出了“分享语文”概念,并将课题的结题作为新的征程的起点,立志于课程开发。现课题主持人林寿清已经完成专著《分享语文生动课堂》, “教材快教系列”论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拟开发《童谣百首》、《儿童诗百首》等课程。八、研究的成效本课题按照计划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由浅入深,通过研究,转变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放开手脚,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分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现和认识,激发学生对智力劳动、精神生活的热忱。分享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是师生彼此激励、相互启迪、视界融合的课堂。分享型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分享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分享语文是分组教学的升华,分层教学的深化。从“课者-课本-课堂-课程”全方位立体化激活语文。“执念分享,立足课堂,活学活用,文艺相长”是分享语文的研究理念。分享语文以“分享语文,生动课堂”为口号,竭力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心(情)、动兴,学习活生生的语文,构建活鱍鱍的课堂,塑造活泼泼的教师。教师敢于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与学生共享,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感知同伙伴分享,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让课堂变成对话的大剧院,智能的试验场,头脑风暴的中心。本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读和课堂观察反思,结合对各种核心期刊的风向研究,由当年“钱学森”之问演化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问”:首先,素质教育多年,语文的素养在哪儿?其次,课程改革多年,课堂生态在哪儿?教书多年,教师的语文水平去了哪儿?从而选定保罗费莱德的“对话式教学”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群体动力学说作为核心思想;解放老师,老师以“质因美文本解读法”为依托,大胆地在课堂上找到自己;解放学生,摒弃流水线式生产模式,改变接受学习习惯,鼓励孩子勇于发现自己;解放课堂,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答案由唯一走向众多,评价由单一走向欣赏,发展由预谋走向多元。(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课题研究将理论研读和课堂实践融于一体,在“小、中、大”科研中自由穿梭。立足课堂,勇于反思;超越课堂,发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发现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风向标;实现“课者-课本-课堂-课程”的立体化研究体系,激活了课堂,激励了学生,激发了老师,激起了课程开发。(三)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立足于教师的分享理念,发明了“质因美文本解读法”;立足于课堂分享,提倡“活学活用,文艺相长”,改善课堂生态;立足于学生分享,发明了“提取情境式表达法”;课题主持人创作专著《分享语文生动课堂》,确立课题组《童谣百首》、《儿童诗百首》、《言解教材》等系列教材。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已经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课堂教学由“一刀切”封闭式转变成分层次、多样式、开放式的教学。2.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在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时常让你惊喜与刮目相看。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真正能够与教师、文本形成共鸣,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3.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的平台。学生的参与状态,有没有参与或参与得够不够,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尤其是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广度,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参与各个环节。深度,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探究,由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变成了实质上的认知的冲撞和情感的体验。由满足于现状到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出现了师生互动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课堂成为师生共生、共长、共享的平台。4.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本课题为这些不同的孩子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传授了表达的方法,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本课题实验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课堂景象,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多。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也得以确立,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四)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本课题“执念分享,立足课堂”,实现“课者-课本-课堂-课程”的立体化研究体系,具备较高的学术理念,具备较高的课堂实用性,具备推广从而促进教改深入高效的意义。(五)成果的社会影响“质因美文本解读法”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收入《年度语文研究热点》一文,多地教研员讲座中引用,多位特级教师以不同课例进行解读。闫娜老师执教《日月潭》一课,受马来西亚交流团交口称赞。并力邀赴马来西亚沙巴州讲学。课题组老师在比赛中屡获佳绩,使新成立的海韵学校两年内成长为地方名校。主持人林寿清专著作为“名师系列”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影响深远。(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思路研究中,对于课例的搜集整理以及推广工作还有待加强,跟相近课题的相互联系有待加强。今后将以结题作为新的起点,着力开发系列课程并大力推广,力争让更多教师参与并分享教研成果。九、研究的几点思考(一)“分享语文,生动课堂”需要“导而弗牵”。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主学习不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排除讲述法,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二)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要协调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很聪明的孩子学生成绩不好,问题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未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探究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特征,掌握教科研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三)小题可以大做。一线教师从事的教科研往往从小处着眼,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中蕴藏的本质性本源性思想,要大胆小题大做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展现。参考文献: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课题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没有实施此课题的年级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测量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为扎实推进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安排,淮南第六中学于2021年元月11日下午在校阶梯教室举办了语文学科市级立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会。课题组成员、高级教师程道流做了《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高二、高三部分学生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汇报会,徐焕武副校长、周连楚副校长、教导处、教研处负责同志等到会指导。 汇报会上,程道流老师就课题研究的推进,结合近年来对高考语文学科的研究及学生学情,就信息性阅读和文学性阅读两个维度给大家进行了成果分享。他从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谈起,深入分析了各类阅读文本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技巧等,有理论分析,有高考真题剖析,深受在场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徐焕武副校长做简短点评,他要求全体学生要认真领会报告会内容,争取在高考中能取得优异成绩。他强调,我校一直重视市级立项课题研究工作,类似的活动将坚持开展下去,努力提升各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确保能按时结题。 =""> =""> 【来源:市教育体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小学语文多元互动策略研究微课题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中参与对象的多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学中的互动必不可少。因此,要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元互动策略,实现多种知识的习得,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互动;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指出语文应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教师应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做到合作互助。这正是对当前教学中如何实现多元互动,尊重学生主体,构建开放课堂的指导思想。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主导课堂、以分析课文代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课堂交互主体单一、互动程度不够、深度不深等现象。要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聚焦课程课堂,实施快乐教育”的课改目标,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就必须要在课堂交互主体、互动方式和策略上做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多元互动策略的研究,旨在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多主体的多元互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拓宽信息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多元交互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一、科学认识“教学多元互动”的内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堂,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真正培养学生多元理解、创新思维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结合地区和学科实际,科学界定研究的关键词呢?根据当前我校语文教学实际和研究的目标,我们对研究关键词进行了如下界定:多元:与单一相对应。指语文教学中互动主体、互动内容、互动形式多样。互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课程资源、媒体等通过各类活动实现信息交流和相互影响,实现师生的提高。多元互动:多个主体通过多种形式手段的互动,实现信息的最大化。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多个主体、多种形式的相互影响,使学生最大程度获取课堂信息、进行语言实践,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研究通过探索参与课堂教学的多个“主体”,开辟多种互动途径,总结多种互动方式,建立较为有效的互动策略,建立以“师师──师生──生生──人本──人机”等多元互动式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连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教师发挥“引导、促进、协调”作用,学生通过探索、实践与合作,在做中学、探中学,突显语文课堂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多主体,改变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所具有的被动、单项、封闭等为主动、多向、开放等特征的新教学模式。二、准确定位教学多元互动参与对象的角色。传统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随着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的不断融合,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融入,决定了新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将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程为平台的多主体、多角色共同参与的课堂。如何准确界定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的角色定位,实现教学中各角色的多元互动,相互作用,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一)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任务主体,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核心因素。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学生在教学中的成长,就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核心指标。(二)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伙伴。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前期预设,在过程中的相机引导,在教学后的反馈组织,都将决定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某种程序上说,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幕后的调控者,是教学活动科学、高效开展的调控者,是教学组织与指导不可或缺的角色。(三)课程资源。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材,也包括教师在教学中所提供的其他资源。课程资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凭借。提供的课程资源是否科学、涵盖面是否合理、价值引导是否正确、是否对教学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四)其他教学媒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开放,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参与对象正不断增加,互动方式正不断多元化,如何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巨大作用。当前,课改课堂中出现的媒介角色主要有多媒体课件、可供资源查找的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教师组织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目的提供的社会实践环境等。这些媒介由于本身所能提供的巨大信息量,因此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及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三、教学多元互动的有效实施。(一)精心设计,发挥教学中主要参与对象的相应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把教师和学生视作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体,教学设计变成了师生对话的设计,忽视了新课程背景下开放、多元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特征,既禁锢了教师创新教学思想,又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深入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丢掉了能力;知道了方法,却无法应用于语言实践。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多元互动,就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语文课程、不同的课型,明确主要参与对象和各角色应该发挥的作用,科学设计适合在教学中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在与不同主体的交互影响中,形成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民族之花”单元中的《爱我中华》一课时,根据文本是一篇歌词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减少了常规的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设计,我主要设置了一段介绍我国基本情况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视频和歌曲《爱我中华》的MTV,并利用接入教室的教师教学电脑,让学生可以网络查询资料。在教学设计时,在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后,我组织学生观看介绍中国的视频,组织学生谈感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并顺势提出:伟大祖国今天取得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学生的情感激起后,顺势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歌曲,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水到渠成。(二)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教学中主要参与对象的自主互动。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而创设更多语文实践机会是关键。高效的课堂教学观认为,应改变传统以讲授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是一个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组成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活动中多个参与角色的互动。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活动中最直接的实践与体验者。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应是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面和量,在参与中吸收的信息的多少和受到的积极影响的大小。因此,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素养的养成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活动的开展,目的不单是知识的传授、巩固,应为学生提供更广的实践机会,更深入的实践操作,从而真正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如组织学生进行了生字教学的小组学习时,不要应试地把活动的目的定位在学生会写会认上,而应给学生创设更多听、说、读、写、思的机会,学生在有序的活动中,自然能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2.教学活动中主要参与对象的自主互动,相互影响是关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促使主要参与对象更自主、更充分的互动、影响,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中,这种影响是自主的,是交互的,而不是被动的、单一的。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默读批注。此时,默读活动参与的主要对象,就应是学生与文本,教师就应尽量减少其他对象的参与,放大学生与文本的反复影响。默读前,提出学生默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去进行较深入的自主阅读,学生通过“读──思──写”的学习方式的反复,通过“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的过程反复,让学生在文本中涵泳,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实现默读目标的达成。此时,教师的参与、课件的参与,都是低效,甚至是多余的。3.教学策略的选择,应以促进学生实践互动为重要标准。科学有效地选择课堂教学的策略,是课堂是否高效的关键。而教学策略的选择,应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对象是否能真正参与语文实践,是否能实现深层互动为目标。在识字教学中,生字是学习的主要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借助图片、实物,并创设说、用的活动,实现这二者的深层互动,提高识字教学效益;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学习对象,学生是主体,利用教材、补充资料,设置默读、朗读、探究读、品读的活动,利用多媒体等实现实践互动,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在口语交际中,语言表达是主要目标,因此所有人都是参与的主体,通过提供说的主题、营造说的情境、创设说的机会,就能实现教学目标;习作教学中,写是主要目标,因此,教师设置写的主题,通过读文本、看图片、参与活动、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引导学生想写、能写、会写,就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选择适合主要参与对象互动的策略,就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三)以能力和素养为重要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实现高效课堂建设,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是我们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教学多元互动的理念,倡导教学活动参与对象实现多元的、深入的互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那么,我们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是不是也要关注多个参与对象呢?其实,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知识能力及素养的成长。教学实施中,要考虑多个参与对象,他们都是为全体学生的成长服务的。教学评价中,考虑多个参与对象在教学中效果的发挥,考虑组织和实施是否恰当,根本目的都是为达成学生成长这一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的成长,是评价高效课堂的核心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标准。当前,有很多教学评价,有抓不住核心,舍本逐末的倾向。教学评价中,过份强调教师讲得是否精妙、活动组织是否精彩、教学课件设计是否精美、个别学生的发言是否出彩,而忽视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体学生成长。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能力,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小学语文教学多元互动,正是基于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倡导通过组织多个对象参与的,深层互动的语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形成,真正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目标。
2019年5月22日—23日,山西省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读写实践研究”课题组在太原育英中学召开了课题展示研讨与学术交流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主要有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高校专家教授、基地校负责人、中学一线教师以及课题组成员。《学习报》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列席了会议。太原师范学院的十几位研究生也到会观摩学习。研讨会开幕式育英中学副校长边保军出席了开幕式,并在会上致欢迎词。他首先代表育英中学的全体师生向各位远道而来的领导、专家和各位参会的老师们表示了最诚挚的欢迎。然后他从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出发,指出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共同探讨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他认为,课题研究工作不能搞单兵作战,只有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经验与经验的交流中才能放大研究的效应,而此次课题研讨会正是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碰撞与交流的平台。他为各位专家和老师远道而来表示感谢,并预祝大会取得成功!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肖增英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肖主任从课题的三个关键词入手,结合时代背景解读了我们这个课题研究在当今时代的重大意义,鼓励课题组老师要紧紧抓住“核心素养”“读写”“实践”几个关键词,注意发扬团队精神,同时发挥每一位个体的研究特色。他还特别强调:读和写要融合,同时也要和别的学科相融合,这是时代大趋势。团队是总体,每个成员是部分,部分加起来应该要大于总体。这是团队的力量,也是每个个体的特色所在。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争取在课题结束后拿出成熟的产品,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会议邀请专家,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袁爱国出席了开幕式。会议邀请专家,山西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实验中学副校长樊玉仙出席了开幕式。太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研究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导师,“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读写实践研究”课题组副组长乔桂英出席了开幕式。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文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读写实践研究”课题组组长程淑贞主持了这次会议。5月22日上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袁爱国校长首先作了一堂示范课《一滴水经过丽江》(统编教材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然后作了学术报告《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阅读教学策略》。袁老师的示范课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灵动,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走向深度学习。他在报告中结合自己的实践课例,为大家阐述了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应如何放开视野,指导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策略和学习方法。他告诉大家,只有在趣味和深度上下功夫,走向高阶阅读,才能将学生引入“诗与思”的境界语文,也才能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袁爱国老师深厚的语文底蕴和对语文教育的敏锐思考,以及他丰富的教育教学成果,深深折服了参会的老师们。袁爱国老师示范课5月22日下午,三个子课题研究组的代表汇报了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成果。成果汇报分为两部分,一是体现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二是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山西省实验中学教师郭琼、阳泉市第十一中学教师程润霞、太原市育英中学教师樊茹分别上了《壶口瀑布》《课本素材的运用要与新时代同行》《〈六国论〉思辨性阅读——思维中的多元与权衡》的观摩展示课。三节课分别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展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教学设计各有特色,可圈可点,课堂上学生表现活跃,教学效果显著。观摩课结束后,三个子课题团队代表围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其研究进展情况、研究思路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汇报。他们的汇报,既是各自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也为总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过程性资料。太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乔桂英教授对这三个学校的观摩课及汇报进行了点评。乔桂英老师高度评价了三节观摩课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从课题研究的角度,也指出了三个子课题各自的不足。她指出:山西省实验中学“促进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阅读实践研究”的课题,对关键词和核心概念的把握较为准确,展示课中对核心素养中语言和审美两方面的落实也足够到位,从独特性切入深度学习也具有创新性,但是研究内容尚不明确,仍需找到突破口。阳泉十一中的课题是“旨在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文本素材在作文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扎实,课题研究者态度认真,但研究问题还不够明确,课题研究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联系不够紧密,建议他们将课题与核心素养联系起来,提升课题研究的层次,同时注意将问题聚焦到一个具体的内容上,提出规律性的策略,使研究更具推广价值。育英中学的“思辨性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研究”课题,内容明确具体,理论指导性较强,但指向可以更加具体,可以聚焦到“议论性文本”上,并且完善课题中的“多元权衡策略”,抓住“多元”二字,形成多个成熟的课例。乔教授的评点为课题组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专业引领,指明了努力的方向。5月23日上午,山西省实验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山西大学和太原师范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樊玉仙为会议作了公开课《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并作了学术报告《写作无处不在》。在公开课上,樊老师立足于教材的写作专题章节,补充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引导学生如何判断材料含义,怎样思考才能有独特新颖的立意。她特别强调,追求立意新颖一定要立足于材料本身提供的内容,不要随便添加补充,主观代入。在报告中,她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课例,为我们讲述了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写作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写作教学怎样才能有所创新。她分别从教材、课堂教学、社会生活、班级管理等不同方面,叙述了如何让学生学习写得有新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樊玉仙老师示范课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课题负责人程淑贞为会议作了总结报告。她首先总结了这次会议进行的情况,点评了每一个会议单元内容的成就。然后她立足于时代背景,从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出发,提出了课题研究要共同遵循的几点:①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注意改变目前语文学习与真实的语言实践相脱节的现状,要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②要重视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把握。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领会,把握学习策略,而不是灌输具体内容。③要重视学习评价,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进阶研究。没有评价的学习是虚假的学习。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凭什么判定是有效的?怎么断定学生的能力提高了?通过哪些指标确定我们的教学策略改进是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相应的学生语文能力的进阶研究。通过平时的学生交流研讨成果以及测试表现来提供数据支撑。最后,作为课题负责人,程淑贞老师布置了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任务:1.将这次会议的内容和精神进一步内化,确立努力的方向。2.作观摩课的学校和老师,要将这次观摩课的教学设计改进完善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在5月底前提交课题组。3.注意做好档案留存,为将来结题保存好过程性资料。4.准备写作教研论文,每个子课题组至少提交1篇。暑假期间完成。5.每个子课题组提交1篇阶段总结报告,在6月底前提交课题组。6.注意学生成果的收集整理,包括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作品、写作感受、测试成绩、竞赛获奖作文等。这次会议五节公开课借用了太原市育英中学和山西省实验中学初中部的学生。两所学校的学生在公开课上的突出表现也为参加会议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议在5月23日上午11点30分结束,获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