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延寿

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2019〕5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0〕4号)及《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办法》文件要求,我校认真组织了复试,按规定确定了拟录取名单。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拟录取名单确定后,须经过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及教育部录取检查通过后才能正式录取。未按规定或约定时间提交录取检查材料、录取检查不通过及体检不合格的,取消拟录取资格。二、学校将于2020年7月下旬在招生处网站上通知相关事项,包括通讯地址确认(便于准确寄送录取通知书)、新生入学须知等,请考生务必关注。录取通知书、调档函将于8月初寄出。三、2020年7月23日-8月5日,我校对拟录取名单进行公示。期间,如对公示情况有异议,请及时向学校反映,联系电话:0871-65910081(招生处),0871-65911669(纪委监审处)。邮箱:ynnuyzk@163.com。上面是部分拟录取名单,详细的拟录取名单请大家留意官网消息。

二家之议

苏义生:清清浅浅人生路 栉风沐雨砥砺行(上篇)

苏义生简历:苏义生,男,彝族,云南双柏人,中共党员,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博士,主任编辑,云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10月,荣获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现任怒江州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人生的路,深一脚,浅一脚,悲伤在路上,欢乐也在路上;疲惫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没有谁的一生,阳光朗月永相随;没有谁的一生,欢声笑语永相伴,总有一些困难,一些痛苦,需要我们去经受,去承担。”上篇:筚路蓝缕 逆袭人生20世纪80年代,双柏县大山深处一个叫下新庄的寨子里,住着数百村民,全是苏姓,据族谱记载,系苏东坡后裔。其中,有一普通农户,家中甚缺劳力,才5岁的小男孩,就开始帮家里放牛放羊。爷爷是行伍出身,作为苏东坡第26代传人,他担心后人穷了口袋,又穷了脑袋。一本数百年的苏氏家谱,成为爷爷传带孙子的蒙学教材,爷爷教他识文断字,希望他日后有出息。这个小男孩,就是苏义生,爷爷是他的启蒙老师。孩提时代,他常常蹲在爷爷旁,用沾满泥巴的稚嫩小手,悉心辨认家谱上的字。偶有爷爷也不认识的字,他就向家里那本破旧的字典求教,慢慢查找……稳坐寂寞,静看繁华。多年后,苏义生成为寨子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十年禅茶 一壶清心在时光的缝隙里展颜一笑。苏义生是大山的儿子,祖祖辈辈种地为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沉默少语,母亲是彝族,讲着“蹩脚的汉话”,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父亲在地里苦苦营生,很少走出大山;每逢街天,母亲都要挑上100多斤的担子,带上烤荞饼,翻过海拔2300多米的大山,到县城卖米、卖鸡、卖蛋给儿子凑学费。每次卖完东西,母亲把钱都给了他,连几角钱一碗的米线都舍不得吃,就匆匆走了。看着母亲回家的背影,苏义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苦读“跳农门”改变命运,回报双亲。苏义生自从进入学校那天起,坚持风雨无阻,从不耽误一堂课。尤其是他到县城读高中时,来回一趟要穿过80里的大黑山原始森林。旱季,背着大米上路,衣服和书包被汗水浸透,可以拧出水来;雨季,路面泥泞湿滑,深一脚浅一脚,汗水、雨水、泪水混合的咸味,伴随他的高中生涯……每一次翻越,苏义生都咬牙挺过,更加坚定走出大山的决心。他所有的努力,都源于那座大山。每每学习遇到挫折,他就想起爬山的艰辛、想起含辛茹苦的父母、想起因他辍学的弟弟,就会百折不挠,不知疲倦地学习。穷人的孩子不怕苦,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靠嚼着生姜片醒脑。书越翻越厚,笔记越来越密,休息越来越少……真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整个高中阶段,就是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韧劲,以优异成绩争取到了保送上大专的机会。知道这个消息后,苏义生第一次看到倔强的父亲哭得像个孩子,母亲眼含热泪,笑着说:“儿子,你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没有给老苏家丢脸,为妈争气了……”专科期间,他参加了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自学本科考试;毕业前,他拿到了所有单科的合格证。22岁时,他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这是建校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学生。身高178公分,体重熬瘦到58公斤,他觉得拼得值。2000年7月,他被分配到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任教。校长看了他的简历后,破例安排他到高中部任教,当那一届艺术班的班主任。此时,很多老教师都为他捏了一把汗;23岁的他,又何尝不曾感到压力。压力之下,他每天伏案备课,更加用功……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他是大山的儿子,大山造就了他坚毅向上的性格,他常常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自己“丑小鸭”蜕变的故事……那一届高考成绩单出来后,他所教的班级破天荒地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奋勇向前。此后5年,他年年都带毕业班,每天都忙于教学和管理。一分辛苦一分甜,每年都有100名以上的学生考上大学,还连续打破了学校多项教育记录……时光清浅 温婉如水执教8年,苏义生收获了孩子们一张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收获了家长们幸福的笑容,收获了学校的认可和赞许,还收获了“楚雄州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人到中年,他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温馨小家,妻子贤惠,孩子可爱。事业小成,生活安逸,可偏偏这个时候,苏义生又萌生了一个“怪异”的想法——考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各种反对的声音将他包裹起来;而且,一旦读全日制的研究生,就意味着要放弃教师这个铁饭碗……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报考了云南师范大学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全力带领全年级师生备战高考。那一年,学生高考成绩出来了,如数完成了学校下达的指标,还有1名学生成为云南省艺术高考状元。直到此时,他才把4个多月前寄来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与全年级师生共同分享……陌上花开 杨柳依依2008年9月5日,他走进云南师范大学,师从著名语言学专家曹晓宏、骆小所两位先生,主攻文化语言学。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他把学业的压力、“失业”的挑战、初为人父的喜悦、父母的期盼,默默压在心底。唐窦皋《述书赋》云:“君于弃瑕以拔材,壮士断腕以全质。”因此,他只能背水一战,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的内心既欣喜,又抓狂。欣喜的是,他“逆袭”了一把。抓狂的是,他已经由“优秀教师”变成了“差生”——当年文学院录取的学生里成绩排名倒数第一;由于舍友们都比他小,都称呼他“苏老师”,这多少让他有点尴尬。他知道要改变自己“差生”身份,唯有“书山”可救……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读研第一年,他参加了研究生学位外语考试。对他来说,外语真是“小孩子喝烧酒——够呛”。舍友们都有英语四、六级的底子;他外语入学考试的成绩,仅超过了最低控制线2分。入学的所有闲暇,都是在背单词、练听力、刷真题中度过的,连梦里都在背……自卑、焦虑充斥着他的研一生活;终于熬到学位外语考试,铃声响毕,一脸茫然;成绩查询时,他胆怯了。“怕什么,我帮你查。”妻子鼓励地说道。“哎——总算是过关了,成绩还不错。”那一刻,他一下子从沙发上“弹”起来,将妻子紧紧抱在怀里。那次学位外语考试,他是两间宿舍14个“哥们儿”中唯一过关的。这对他触动很大,他感到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不可逆袭的人生。秘境所至 世界为开从此,苏义生在学习上更拼了。无论风雨,他总是6点准时起床,上学路上,经常是一个人孤零零的身影,宿舍、操场、食堂、教室、图书馆,“五点一线”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早上7点,准时进入图书馆,心无旁骛地翻阅典籍,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直到晚上11点,在管理员再三催促才离开。愿你被青春温柔相待过,愿你一腔孤勇没被辜负过。图书馆有个背对门口的桌子,因为冬天开门关门频繁,这个位子就成了“风口”,大家都不愿意坐。苏义生在这个座位上“享受”了622天。连守图书馆的大爷都感慨地说:“我来这里很多年了,也看到过很多认真的学生,但还没看到过像你这样刻苦的……”所有光鲜的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那段时间,他每天深夜返回宿舍,生怕影响舍友,总是小心翼翼地打开台灯,继续遨游到子夜时分,甚至更晚,每天只有5小时休息的时间。自律的人,大多拥有高效的时间规划力,高效利用每一天的时间,让每一个时辰都有交代。尘梦间,一杯茶……其实,从读研开始,苏义生又萌生了更大的“凌云之志”。他心想,8年从教,重回象牙塔,为何不再搏一把,提前攻博呢?他知道,想要“逆袭”人生,最重要就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千锤百炼。几经对比,他想考复旦大学,害怕被笑“老鹰想吃天鹅肉”,所以从不敢和旁人提起。他选择的博导是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复旦中文系最年轻的教授吴礼权先生。星光不问赶路人。比你优秀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从此,他过上了“炼狱般”的学习生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岁月流失,淡了一季温暖;红尘落寞,碎了一世柔情。考博那一年的春节,他第一次接来父母,在城里过年,和孩子一起腻了几天。但就连大年三十深夜,他还在陪伴着GRE……清清浅浅人生路,栉风沐雨砥砺行。622天,他实现了从中学老师到硕士、博士的“完美逆袭”。2010年7月,命运再次垂青了这个倔强的彝族汉子。他从众多国内顶尖985高校的“考友”中胜出,开始了新一轮的“书山有路”……(未完待续)文/ 张 密 吴敏昆

绑错票

世界有你,无言也暖

制图:中国教育报 樊薇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平凡,在于他们日复一日耕耘在三尺讲台,就像一颗颗小小的铺路石,有的只是一份忙碌与充实。伟大,则在于他们担负着为国育人之重任,传递知识,塑造心灵,有着教导孩子成长成才的巨大魔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当时间的指针指向9月,当我们再次在心中轻声默念出这两个字,不知怎地,就突然湿了眼眶。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年初,一场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教师群体置身其中,奋力作答,全国高校多个附属医院组织白衣战士奔赴湖北疫情一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疫情之下,开学延期,但学生成长不能延期,为了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居家学习,各地教师大胆创新,网上录课、直播、远程辅导,为“停课不停学”交上了优异答卷;扶贫先扶智,一大批教师承担起脱贫攻坚的时代重任,从校园走向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时代需要引领者。我们不妨再把视野拉长,一起思索,在新时代,如何诠释教师的使命?带着这一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近今年的66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聆听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用行动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您为什么还要来?明明知道毒瘴弥江城,前方的路布满荆棘。铠甲披上身,留给世界一个无畏的身影,只因对这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从广州到武汉,无座补票。在3月18日召开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现场,主持人手里的一张车票成为焦点。车票信息显示,乘车人已84岁高龄。这时,很多人的脑海里已自动浮现出了一位长者在高铁餐车上满脸倦容的那张照片。他就是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一位知名疾控专家,夜驰江城,没有座位,就这样待在餐车一角,闭目养神。那天是1月18日,星期六,他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当天下午开会时接到通知赶去武汉——航班已无机票,高铁票也非常紧张,临时上车的他被安顿在了餐车一角,刚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两天之后,“肯定存在人传人”“14名医务人员感染”“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他接受采访时的回答,拉响了警报。同样是1月18日这天,另一位73岁的老人也临时补了无座票,坐慢车从杭州辗转到了武汉。她挤在两节车厢之间的列车员休息室里,一路都在和随行的两位医生讨论研究这场疫情。她是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4个多月中,李兰娟3次主动请缨远赴武汉。2月1日,她率医疗队出征,进入专门收治重症病人的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东院,一直工作到3月30日。那张让无数人泪目的口罩压痕照片就是在这期间拍摄的——压痕已经深深嵌进了皮肉里,印迹和皱纹已然难以分清,温暖中饱含力度的笑容令人心疼却也安心。此次出征武汉时她说:“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5月31日,她第三次前往武汉,了解集中核酸检测排查情况,根据对4组重要数据的分析,她表示,武汉是安全的,武汉人是健康的。在这场疫情中,很多人凭借一句“共产党员先上”,认识了一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硬核医生”,他叫张文宏。随后,他金句频出——“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按照这些标准来,出了事我来承担!”“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你在家不是在隔离,你是在战斗。”……他专业素质过硬,对疫情的判断准确,有原则、讲担当。同时,他谈吐幽默风趣,说话实在朴实,他的话,网民都爱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作为国民偶像,他们自觉把个人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同时作为师者,他们也把为党育人、为国育人作为崇高使命,他们的人生,熠熠生辉。作为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从医从教一甲子,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拔尖医学人才。他本人的成就毋庸置疑,“中国的医学生都学他写的教材”。疫情期间,钟南山办公室共收到250多封群众来信。他虽不能一一回信,但却认真阅读。其中来自青少年与小朋友的信,钟南山尤为珍视,并亲自回信,写下对青少年的寄语。对浙江大学的医学生来说,李兰娟依然是那个在课堂上诲人不倦、指引他们奔向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李奶奶”。执教近五十载,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李兰娟还在坚持给浙江大学各年级的医学生们上课,还会根据每位研究生的特点专长、个人兴趣,为每个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我们这一辈要为青年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青年人将来跑出更好成绩。”在一堂思政公开课上,李兰娟郑重寄语浙大学子,希望他们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作为国内顶尖学科的科主任,张文宏的忙碌可想而知,但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他见缝插针,把一天中最能静心思考的时间给了学生。早晨6点半,为学生开题仔细斟酌;午休时间,为课题数据把关,帮学生寻找解决方法和思路;凌晨两三点,耐心回复学生邮件、细心审改学生论文……在学生们看来,即使辛劳,即使疲惫,他展现的永远是精力充沛轻松微笑的一面。年逾古稀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伯礼,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中医药凭借出色表现实力“圈粉”,成为新冠肺炎治疗“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师者,他的心思很细腻。他说,贫困生拿助学金不用在同学、老师面前演讲,“之前有的孩子说着说着会哭,我看了很伤心,这会再次伤害他们”。他还先后捐出个人获得的“吴阶平医学奖”等奖金200余万元,设立“勇搏”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今年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可爱脸庞。他们是医者,逆行而上,用无畏守护家国平安;他们也是师者,以专业学识和高尚道德情操为国培育一大批高层次医学人才,把爱国、担当、奉献的种子撒播在了学生心中。“此次战疫中,我们所获得的成绩,离不开深埋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南昌大学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把高尚的医疗品德作为医疗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并把红色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35年培养2万名感控“种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教授吴安华,是此次疫情防控中为数不多“打满全场”的专家之一。有人问他,这么拼命图什么?他回答:“不图什么,一生所学,报效国家,是我的责任和使命。”“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推进临床工作和人才培养更重要。”身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教授胡豫,用医者与师者的担当使命,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去时无畏归无恙,一腔铁血书丹心。他们来自脚下的土地,也以无我之姿,回报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他们是大写的师者。贫如王屋太行山,您愿做那移山的愚公。巍巍高原、偏远山区、贫困村落……您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在那里,点燃了希望的火种这个夏天,张桂梅又送走了一届大山女孩。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张桂梅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一群山区女孩向她们的校长“报喜”。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是一所专为贫困山区女孩创办的学校,10多年来,这里先后有1600余名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张桂梅也为之付出了半生心血。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她们有机会飞越自己原本的人生,实现梦想,这是张桂梅的信念。为此,她几乎没有娱乐,没有假期,没有自己的生活。她每天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然后站在二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到了假期,她就带着面包、矿泉水,坐车去山里家访,她的家访路长达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当看到这些大山里的女孩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笑靥如花,张桂梅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个夏天,雨水格外多。又逢汛期,河南省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教学点教师李化勇再次荡起了船桨,赤脚划船,义务护送学生去水库对面的教学点读书。38年间,小船划破了8艘,乘船的孩子们一个个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家乡,走向人生更广阔的舞台。38年间,青丝变白发,李化勇仍然在执着守护着乡村。不让一个孩子辍学,通过教育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李化勇信念坚定。彭新镇是劳务输出大镇,90%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李化勇常常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部分钱来资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每学期初,他都要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家庭联系卡,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这个夏天,22名山里娃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们是贵州省从江县大歹小学的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他们来到贵阳,看到了大白鲸、企鹅和海狮,一路上惊奇声不断。这次夏令营之所以能成行,得益于贵阳市南明区南明小学的对口帮扶。2019年,南明小学校长曹凤英带队入驻大歹小学,进行定点帮扶。让山里娃和城里娃一样享受优质教育,是曹凤英的教育扶贫信念。从教育引导孩子们洗手洗脸开始,她请来城里的艺术专业教师给孩子上课,请专业的团队给孩子做拓展训练,所有孩子都进特长班,她想让孩子们知道,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扶贫必先扶智。教育脱贫攻坚,离不开一大批奉献自我、燃烧自我的教师。他们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自觉超越个体的小欢喜,安心教书、静心教书,以崇高的精神,托起了共和国教育的底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日照强烈,积雪终年不化。17年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教师建红坚定地驻扎在这里。在这样一个“老、少、边、穷”地区,不知多少次,她翻山越岭到牧民家中劝说学生回校学习;不知多少次,她苦口婆心地向牧民讲解学习能改变命运。她皮肤黝黑、脸上挂着高原红,身躯小小,却能量巨大。建红先后担任过3所学校校长,3所学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民族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她一直坚持双语办学,狠抓寄宿制、信息化建设,发掘传承本地区民族文化、探索出了特色办学的路子。我们身处的大地,正因为有了像建红这样的教师坚守付出,才有了很多令人欣喜的变化。17名、54名、93名、120多名……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背后,是越来越多村民对教师程风的认可。江西省鄱阳县北塘小学是一所濒临撤并的学校,如何让其重新焕发生机?程风总结出了自己办学的“三件宝”——家访、汇演、团队好。简单的七字法宝背后,是程风无数个夜以继日的付出。而不断回流的学生,是对她最好的肯定。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的农村也掀起了尊师重教之风,许多家长从“孩子学习差不多就行”,变成“砸锅卖铁也要读书”。这一转变,离不开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教师徐桂英的默默耕耘。30多年来,徐桂英用瘦弱的身躯,家访了数不清的贫困学生家庭。渐渐地,该校贫困生辍学现象消失了。在她的引领下,教师们纷纷走村入户,到学生家中做宣传动员工作,引导农牧民重视教育,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承担起脱贫攻坚这一时代重任,更有大批师者,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中,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力量。“越是贫困、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发展沼气的意义就越大,也就越需要我们。”在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张无敌的影响和推动下,云南偏远农村山山寨寨里的村民们,改变了打柴的习惯,村寨的人畜粪便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疾病传播途径减少了,原先一座一座几乎被砍秃了的山,又变绿了。“科技成果不能放在档案柜里,要让它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作贡献。”西南大学教授、油菜专家李加纳带领团队成员吃住在农民家,促进黄籽油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已累计为农民和农业加工企业增收增效超100亿元。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通过对小麦品种不断改良,让小麦亩产值不断攀升到新高度,留出更多空间发展生态,减少水土流失。稻花香里说丰年。作为农学专家,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深知粮食是中国人生存的根基。从课堂、会场到机场再到田间地头无缝衔接,他率领东北超级稻育种团队培育的16个超级稻新品种,在东北稻区累计推广1.47亿亩,覆盖率达60%,增产稻谷83亿公斤。您是那翅膀下的风,给学飞的鸟儿带来展翅的助力。您也筑最美的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引领。您用爱编织阶梯,只为让孩子们摘下天边繁星,觅到幸福天虹关心地球凉热,也关心人情冷暖。去年高考结束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地理教师兰会云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他带领着一群十八九岁的少年,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骑行1800多公里,跨越5个省份,最终抵达上海。地理课本上一个个名词,成了孩子们眼前的风景。这场骑行引来全网艳羡,但兰会云做的远不止此。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兰会云买来颜料,带着学生给全校的170个井盖“涂鸦”;母亲节,兰会云让学生们给母亲准备一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事;课余时间,他带领班里学生去慰问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从分数和试题中走出,去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兰会云这种充满爱和温暖的品格教育,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受用终身的力量,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育人使命。让我们再把视线移到课堂。一场公开课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物理教师林立灿除了讲授基础知识,还模拟了一场“天宫一号”空间站的对接过程。这样的“标新立异”之举,林立灿不是第一次做。2014年9月,在伽利略诞辰450周年纪念日上,林立灿向省航空学会借来热气球,亲自上阵,在60多米的高处,将两个质量分别为3公斤和5公斤的铅球同时“静止释放”,做自由下落对比实验。“物理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干巴巴的公式啊,那多无趣。”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点燃了学生向着未知探索的火光,而且让学生获得了磨砺头脑的方法和力量。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给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育时代新人的根基。每天早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都会站在校门口,微笑着竖起大拇指或行鞠躬礼迎接学生,一站就是10年。有必要吗?有人问。她回答,这个习惯帮助我认识每一名学生,也让他们知道,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个能够时时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值得他们信任的人。一个又一个孩子被她的大拇指点亮,她也受此启发,构建了学校成志教育育人体系,引导学生们树立理想抱负,并付诸实践行动,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山那头、河对岸,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是东盟,这里是陈留工作的地方——位于祖国边陲的广西崇左市。在她所在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相对薄弱。为此,她带领课题组教师,整理有关边境的传统壮乡文化资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开发出具有边境地域特色的德育课程,让孩子从小把祖国铭刻在心里,把界碑“竖”在心中,扎实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很多时候,最鲜活的育人思政教材,就在我们身边。疫情期间,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政课教师吴又存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志愿者。戴上小红帽,雪地里分发蔬菜,爬楼为居民送药,他每天早出晚归,忙得脚不沾地。“吴老师,您难道不怕感染吗?”有学生关切地问。“也怕,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答。复学后,在学校操场上,他邂逅了一名戴着口罩的九年级男生,这名男生硬是塞给他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微笑着说:“希望吴老师平平安安。”对吴又存来说,在战疫中的示范引领,和千万市民在抗疫战斗中凝聚起的“武汉精神”,就是最有力量的育人思政课。用爱和责任感来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一名学生,是师者的崇高使命,也是育人的核心要义。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有自己最好的发展,这是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果的育人目标。他坚持在一穷二白的农村初中开办中职,成就了本乡镇1500多名涉农职业高中毕业生,为当地留下了数百名适用人才,学生发展呈现出多点成才的局面。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范群,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组,组成“雁行小队”,每逢周末,由家长带领一小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拜访民间老艺人学习小手艺的,有走进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的,有在家学习包饺子的……孩子们在“飞行”中成长,感悟人生的道理。帮助每一名求知若渴的学生点亮心中的梦想,鼓励他们前行。从打工妹到大学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夯的鼓励下,函授生林萍充分挖掘自身数学潜质,考研读博,今天已经成为东北师大数学系的一名教授。……教书育人,教的是知识,培育的是心灵。以爱做底色,珍视每一名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的每一种个性、每一种梦想、每一种尝试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此,他们做出了榜样。恰若一束火光,散作漫天星辰。都说众行者远,您不仅自身是能量发光体,还用这光芒照亮同行者,给更远的远方带去了向上生长的力量如今,虽已是84岁高龄,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仍耕耘在科技报国、教书育人第一线。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永坦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让我国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到全覆盖。在北疆之地靠什么集聚人才?有人用“磁铁效应”来形容新体制雷达团队组建过程中的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其形成的关键在于有刘永坦这颗磁力巨大的“磁核”。在这颗“磁核”吸引下,近40年来,一大批同心筑梦的青年学者来到冰天雪地中,来到他的身边。刘永坦亲手培养的这群敢啃硬骨头、放弃优越条件的年轻人,将热血与青春挥洒在东北大地,建立起一支使命必达的雷达科研“铁军”。学生们都表示:有坦先生“把舵”,干得有劲儿!有坦先生指路,千难万难都敢闯上一闯!又一个子夜来临,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王良璧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对流传热是传热的主要形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流传热的机理,王良璧针对几个同仁公认的“老大难问题”,逆难而上,展开了艰苦的研究。他指导的研究生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的二次流强化传热的换热器产品,已在我国铁路机车上使用。同时,作为甘肃省流体与热科学教学团队负责人,他带领青年教师一起做实验,常常讨论问题到深夜。在他的耐心引导下,多名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连年走高,达到了51.6%。相关指标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当下,数量已不再是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教育质量的提升则更为紧迫。而质量提升的最核心要素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名师的指引和辐射作用尤为关键。如何带动更多的人?如何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敏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2019年1月,她领衔的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获批成立,随即在汶川、崇州、宜宾、泸县、昆明等地开展团队研修、教学研训、送教到校等。10个月后,由工作室成员负责的工作室相继成立,聚成一团火,散作特教星,从带动一所学校到辐射更多教师,肖敏做到了。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良主动服务广西少数民族地区30多所职业学校,为职教教师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技艺提升、个人成长等方面提供帮助,每年受助教师达2000多人。在陈良传帮带的教师中,涌现出了一批德艺双举的民族技艺师资队伍,为少数民族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做年轻教师的引路人,陈良做到了。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为标志,“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整体帮扶同样很重要。“我们要构建朋友圈,和伙伴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同前行。”说这话的,是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在杨浪浪的带领下,学校以帮扶带进步,开展“百校牵手”“领雁工程”,通过影子校长工程、教师“1+1”跟岗研修,与全市38个区县108所县级、乡村学校建立帮扶机制,促进城乡共进。在重庆市人民小学的众多伙伴中,有区县中心区域的当地优质小学,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希望小学,也有三峡库区深处的搬迁小学、大山深处的寄宿制小学。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不同发展现状,杨浪浪带领学校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做调研,拟方案,抓落实,在教育帮扶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策”的精准帮扶模式,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教师成长和品质提升。新时代,“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新的想象。在窦桂梅的带领下,清华附小在全国有20余所协作校和实验基地,建立互联网学校,开展“空中课堂”,每周5节示范课在900个扶贫县的3800个远程教学站直播。一根网线,一台电脑,教育帮扶真正突破了地域限制,优质教育的种子在各地生根发芽。“在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光辉的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这句话至今仍在流传。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人民教师之所以充满光辉,不仅在于他们对其执教的知识和学生负责,还在于他们把自我自觉融入时代,对置身其中的社会负责。他们自身是能量发光体,更是培育骨干教师的“特种部队”,是改造教育气候、促进教育均衡的示范性力量。他们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努力做好塑造学生的“大先生”,担当起了为祖国、为人民培养接班人的时代大任。他们以时代需求为己任,从当下的自我出发,身体力行地去关照社会,把仁爱和力量奉献给所站立的地方。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教师伟岸的身影,他们构筑起推动国家和时代前行的重要力量。世界有你,无言也暖!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兰花

欢迎你新同学!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刚毅坚卓”的云南师大学子

云南师范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呈贡校区举行。供图云南网讯(记者 赵黎浩 实习生 马敏艳)“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9月22日,云南师范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呈贡校区举行,《西南联大校歌》悠扬的旋律奏响,10394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同学正式成为“刚毅坚卓”的云南师大学子,将开启一次启迪智慧的自我发现之旅、一次激动人心的自我探索之旅、一次迎接无限可能的自我挑战之旅。云南师范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呈贡校区举行。供图开学典礼现场,锣鼓喧天、舞姿飞扬,学生们手持24个学院的院旗依次上台挥舞,主持人分别介绍学院特色,台下新生们为自己学院的院旗呼喊,校旗队的同学精神抖擞、踏着正步,手持校旗入场。云南师范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呈贡校区举行。供图“学习会是你们最好的伙伴,你们将学习阅读、学习思考、学习倾听、学习分享、学习选择、学习成长……请相信,以学习为伴,与师大同行,你必将遇见更好的自己。”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蒋永文教授对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介绍,在云南师范大学,同学们可以触及一所大学的灵魂,以“爱国,民主,科学”为核心的西南联大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可以感受一所大学的味道,有大楼可以徜徉,有名师可以交流,有藏书可以品鉴,有社团可以展艺。蒋永文还对新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同学们坚实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探索人生意义、坚决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教师代表、马铃薯科学研究院教师尚轶鼓励新生们尝试到实践中检验答案,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汇聚起来。他建议理科生读一读科技史,文科生了解一下逻辑推理等思维方法,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转变成自己的能力,此外,在大学时代保持1-2个兴趣爱好,结交一些拥有正能量的挚友。“于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数学与应用数学17D班、西藏部队退役学生张睿贤和新生们分享了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牺牲的云南师大94级优秀校友和志虹的日记,用自己在西藏两年的部队经历鼓励新生在面对军训时,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军人良好的作风,运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无畏烈阳炽热,无惧风雨狂啸,志存高远、有历史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云南师范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呈贡校区举行。供图传媒学院学生邹佳蕙代表2020级新生发言称,几张试卷、一封录取通知书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在云南师范大学相聚,尽管同学们来自不同地区,读着不同的专业,但都对即将开始的美好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都励志为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云南师范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呈贡校区举行。供图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历经八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和薪火相传,云南师范大学作为西南联大的传承者,不断加快推进“双一流”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跻身全国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第5所、云南第2所地方政府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的100所高校之一,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云南师范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呈贡校区举行。供图

冥王星

志愿被调剂到冷门专业?这4个专业很多人闻所未闻,却是高薪!

【导读】进入7月下旬,全国各省市的本科批次的招生工作已接近尾声,很多同学或收到高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或通过电话查询、网络查询等手段知道了自己的录取结果,多年来寒窗苦读生涯终于画上了句号。然而,对于一部分考生而言,被高校录取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因为他们被调剂到了“冷门”专业!志愿调剂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只是有些院校设置的专业太过于奇葩,让人一时难以理解接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国内4大闻所未闻的奇葩专业”吧。NO.1殡葬专业咋一听这个专业有点慎得慌,特别看到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表就更让人瞠目结舌了,诸如收尸、整容、插花、烧骨、殡葬概论等等,几乎毕业后都是与殡仪馆或陵园打交道。因此很多考生和家长都难以接受。然而这个专业却是一个冷门高薪专业,毕竟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是稀缺人才,往往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定了,薪资待遇1W+。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个专业很神圣!借用该专业学生的话来说“我们所做的工作和迎接生命的医生一样高贵、神圣。医生是迎接生命的第一声啼哭,而我们做的就是让每一个生命有尊严的离开世界。”(开设此专业院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武汉民族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等)NO.2马铃薯专业看到这个专业名称,有很多网友心生疑窦”马铃薯也能单独设立专业毕业后不会是回家种马铃薯吧?“其实我想说的是”你想种土豆学校未必要你“,目前云南师范大学于2016年正式成立马铃薯研究院,并增设马铃薯专业,然而目前只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因此刚刚参加完高考的考生大可不必担心。而且这个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专业课程不仅囊括了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技术而且还包括遗传育种学、马铃薯基因组学等高层次学科。NO.3警犬专业警犬对于我们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它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在反恐、缉毒以及追踪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于”警犬专业“却鲜有人知道。目前国内仅有一所专门从事警犬技术专业的院校——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课程不仅包括了警犬训练学。犬类行为等学科,还包括警察查缉战术、刑事案件侦查等等。因此能够被调剂到这样的”冷门专业“未尝不是一件幸事!NO.4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我们都知道进入21世纪后,各国无不面临着能源紧缺的窘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国或寻求可替代的绿色清洁能源或发展资源再回收利用技术。毕竟资源是我们人类生活所不可或要素之一。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主要是侧重于将资源”变废为宝“,因此该专业”高大上“的形象自然要拔高几分。只是在国内仅有两所高校开设此课程,一所是昆明理工大学,另一所是武汉纺织大学。大概是开设院校太少了,因此该专业鲜有人知,被打入了”冷宫“,然而该专业的就业率和毕业生薪资待遇却一直很可观!各位亲爱的网友,你还听说过那些冷门高薪专业呢?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图片源于网络,】

大渡河

高考:这20所“免费师范生”的大学可报考,毕业生就业不成问题!

说道免费师范生可能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上大学不用交学费,毕业以后还能报分配。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没错的,但实际上虽然国家推出了免费师范生的这一项福利待遇。但并不是每一个报考师范生的考生都能够成为免费师范生的。每个省跟免费师范生学校的人数都是有定额的,一旦满足了这个定额之后,那么剩下的还有很多学生不是免费师范生,他们跟普通大学生一样,正常缴纳学费,无补助,毕业后自主择业就业。免费师范生对于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的考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大家应该都知道大学的学费跟生活费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支出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家庭,可能为了供养出来一个大学生会导致全家人都要节衣缩食。没办法,谁让家里的条件不好呢。但有时候考生对家庭条件的不了解,对父母的不理解也会让部分的考生完全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认为自己只要念书了,家里就应该要无条件的供养自己。这是父母的责任,但与此同时学生也要想一想自己的责任。如果能够让父母轻松一点,而且自己还能够上大学这不也是很好的吗?免费师范生与一般学生也不一样,他们入学后不仅不需要交学费,每月还可以领取生活补助,学生毕业后国家会安排工作(一般回原籍),成为公办教师,拥有事业编制,这类学生有个统一的名字——免费师范生。当然国家推出免费师范生除了为解决部分家庭困难的考生的经济问题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为一些偏远地区解决教师急缺的问题。所以免费师范生入学前要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服务2年。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履约管理,并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确有特殊原因不能履行协议的,需报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如果你在提前批志愿中填报了招收免费师范生的院校,并且分数达到录取线,你的高考档案就不会被投档到其他批次的学校中去。因此,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除了被录取为免费师范生,你没有机会选择其他的院校。被退档后不会影响本一批,本二批的录取。优惠政策:1、由中央财政负责安排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并发放生活补贴;补助一般为在校期间每月600元。即每年发十个月。2、在相关省级政府统筹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免费师范生的教师岗位,免费师范生四年毕业以后必须到中小学任教,到中小学任教的每一位免费师范生都有编有岗;3、免费师范生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可以在学校之间进行流动,有到教育管理岗位工作的机会;4、为免费师范生继续深造提供好的条件保障,免费师范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学校可以录取他们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可以在职学习专业课程。报考条件:1、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达到部属师大在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2、符合《教育部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热爱教育事业,毕业后愿意长期从教;3、身体健康,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免费 教育 师范生入学前要签订三方协议,三方分别为部属 师范大学 、免费教育师范生为乙方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师范大学在招生录取前将经学校签字、盖章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一式三份)按招生计划数120%比例寄送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后者签字并加盖公章后及时寄回相关大学。之后,大学再将由本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字、盖章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一式四份)随本校《录取通知书》一并寄送录取考生。录取为免费教育师范生的考生,持录取通知书和经本人签字(未满18周岁者须同时由监护人签字)、部属师范大学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字、盖章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按学校规定时间及要求报到入学。下面就给大家推荐20所可招收免费师范生的学校,希望对于考生有所帮助!1、北京师范大学2、华东师范大学3、华中师范大学4、东北师范大学5、西南大学6、陕西师范大学7、 福建师范大学8、闽南师范大学9、山东师范大学10、曲阜师范大学11、聊城大学12、鲁东大学13、河北师范大学14、广西科技师范学院15、四川师范大学16、西华师范大学17、云南师范大学18、新疆师范大学19、西北师范大学20、成都师范学院

大三元

世界有你,无言也暖|身边的感动

世界有你,无言也暖——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群像扫描制图:中国教育报 樊薇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平凡,在于他们日复一日耕耘在三尺讲台,就像一颗颗小小的铺路石,有的只是一份忙碌与充实。伟大,则在于他们担负着为国育人之重任,传递知识,塑造心灵,有着教导孩子成长成才的巨大魔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当时间的指针指向9月,当我们再次在心中轻声默念出这两个字,不知怎地,就突然湿了眼眶。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年初,一场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教师群体置身其中,奋力作答,全国高校多个附属医院组织白衣战士奔赴湖北疫情一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疫情之下,开学延期,但学生成长不能延期,为了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居家学习,各地教师大胆创新,网上录课、直播、远程辅导,为“停课不停学”交上了优异答卷;扶贫先扶智,一大批教师承担起脱贫攻坚的时代重任,从校园走向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时代需要引领者。我们不妨再把视野拉长,一起思索,在新时代,如何诠释教师的使命?带着这一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近今年的66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聆听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用行动给出了怎样的答案。壹您为什么还要来?明明知道毒瘴弥江城,前方的路布满荆棘。铠甲披上身,留给世界一个无畏的身影,只因对这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从广州到武汉,无座补票。在3月18日召开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现场,主持人手里的一张车票成为焦点。车票信息显示,乘车人已84岁高龄。这时,很多人的脑海里已自动浮现出了一位长者在高铁餐车上满脸倦容的那张照片。他就是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一位知名疾控专家,夜驰江城,没有座位,就这样待在餐车一角,闭目养神。那天是1月18日,星期六,他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当天下午开会时接到通知赶去武汉——航班已无机票,高铁票也非常紧张,临时上车的他被安顿在了餐车一角,刚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两天之后,“肯定存在人传人”“14名医务人员感染”“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他接受采访时的回答,拉响了警报。同样是1月18日这天,另一位73岁的老人也临时补了无座票,坐慢车从杭州辗转到了武汉。她挤在两节车厢之间的列车员休息室里,一路都在和随行的两位医生讨论研究这场疫情。她是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4个多月中,李兰娟3次主动请缨远赴武汉。2月1日,她率医疗队出征,进入专门收治重症病人的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东院,一直工作到3月30日。那张让无数人泪目的口罩压痕照片就是在这期间拍摄的——压痕已经深深嵌进了皮肉里,印迹和皱纹已然难以分清,温暖中饱含力度的笑容令人心疼却也安心。此次出征武汉时她说:“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5月31日,她第三次前往武汉,了解集中核酸检测排查情况,根据对4组重要数据的分析,她表示,武汉是安全的,武汉人是健康的。在这场疫情中,很多人凭借一句“共产党员先上”,认识了一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硬核医生”,他叫张文宏。随后,他金句频出——“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按照这些标准来,出了事我来承担!”“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你在家不是在隔离,你是在战斗。”……他专业素质过硬,对疫情的判断准确,有原则、讲担当。同时,他谈吐幽默风趣,说话实在朴实,他的话,网民都爱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作为国民偶像,他们自觉把个人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同时作为师者,他们也把为党育人、为国育人作为崇高使命,他们的人生,熠熠生辉。作为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从医从教一甲子,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拔尖医学人才。他本人的成就毋庸置疑,“中国的医学生都学他写的教材”。疫情期间,钟南山办公室共收到250多封群众来信。他虽不能一一回信,但却认真阅读。其中来自青少年与小朋友的信,钟南山尤为珍视,并亲自回信,写下对青少年的寄语。对浙江大学的医学生来说,李兰娟依然是那个在课堂上诲人不倦、指引他们奔向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李奶奶”。执教近五十载,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李兰娟还在坚持给浙江大学各年级的医学生们上课,还会根据每位研究生的特点专长、个人兴趣,为每个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我们这一辈要为青年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青年人将来跑出更好成绩。”在一堂思政公开课上,李兰娟郑重寄语浙大学子,希望他们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作为国内顶尖学科的科主任,张文宏的忙碌可想而知,但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他见缝插针,把一天中最能静心思考的时间给了学生。早晨6点半,为学生开题仔细斟酌;午休时间,为课题数据把关,帮学生寻找解决方法和思路;凌晨两三点,耐心回复学生邮件、细心审改学生论文……在学生们看来,即使辛劳,即使疲惫,他展现的永远是精力充沛轻松微笑的一面。年逾古稀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伯礼,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中医药凭借出色表现实力“圈粉”,成为新冠肺炎治疗“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师者,他的心思很细腻。他说,贫困生拿助学金不用在同学、老师面前演讲,“之前有的孩子说着说着会哭,我看了很伤心,这会再次伤害他们”。他还先后捐出个人获得的“吴阶平医学奖”等奖金200余万元,设立“勇搏”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今年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可爱脸庞。他们是医者,逆行而上,用无畏守护家国平安;他们也是师者,以专业学识和高尚道德情操为国培育一大批高层次医学人才,把爱国、担当、奉献的种子撒播在了学生心中。“此次战疫中,我们所获得的成绩,离不开深埋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南昌大学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把高尚的医疗品德作为医疗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并把红色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35年培养2万名感控“种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教授吴安华,是此次疫情防控中为数不多“打满全场”的专家之一。有人问他,这么拼命图什么?他回答:“不图什么,一生所学,报效国家,是我的责任和使命。”“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推进临床工作和人才培养更重要。”身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教授胡豫,用医者与师者的担当使命,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去时无畏归无恙,一腔铁血书丹心。他们来自脚下的土地,也以无我之姿,回报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他们是大写的师者。贰贫如王屋太行山,您愿做那移山的愚公。巍巍高原、偏远山区、贫困村落……您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在那里,点燃了希望的火种这个夏天,张桂梅又送走了一届大山女孩。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张桂梅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一群山区女孩向她们的校长“报喜”。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是一所专为贫困山区女孩创办的学校,10多年来,这里先后有1600余名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张桂梅也为之付出了半生心血。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她们有机会飞越自己原本的人生,实现梦想,这是张桂梅的信念。为此,她几乎没有娱乐,没有假期,没有自己的生活。她每天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然后站在二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到了假期,她就带着面包、矿泉水,坐车去山里家访,她的家访路长达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当看到这些大山里的女孩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笑靥如花,张桂梅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个夏天,雨水格外多。又逢汛期,河南省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教学点教师李化勇再次荡起了船桨,赤脚划船,义务护送学生去水库对面的教学点读书。38年间,小船划破了8艘,乘船的孩子们一个个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家乡,走向人生更广阔的舞台。38年间,青丝变白发,李化勇仍然在执着守护着乡村。不让一个孩子辍学,通过教育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李化勇信念坚定。彭新镇是劳务输出大镇,90%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李化勇常常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部分钱来资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每学期初,他都要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家庭联系卡,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这个夏天,22名山里娃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们是贵州省从江县大歹小学的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他们来到贵阳,看到了大白鲸、企鹅和海狮,一路上惊奇声不断。这次夏令营之所以能成行,得益于贵阳市南明区南明小学的对口帮扶。2019年,南明小学校长曹凤英带队入驻大歹小学,进行定点帮扶。让山里娃和城里娃一样享受优质教育,是曹凤英的教育扶贫信念。从教育引导孩子们洗手洗脸开始,她请来城里的艺术专业教师给孩子上课,请专业的团队给孩子做拓展训练,所有孩子都进特长班,她想让孩子们知道,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扶贫必先扶智。教育脱贫攻坚,离不开一大批奉献自我、燃烧自我的教师。他们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自觉超越个体的小欢喜,安心教书、静心教书,以崇高的精神,托起了共和国教育的底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日照强烈,积雪终年不化。17年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教师建红坚定地驻扎在这里。在这样一个“老、少、边、穷”地区,不知多少次,她翻山越岭到牧民家中劝说学生回校学习;不知多少次,她苦口婆心地向牧民讲解学习能改变命运。她皮肤黝黑、脸上挂着高原红,身躯小小,却能量巨大。建红先后担任过3所学校校长,3所学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民族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她一直坚持双语办学,狠抓寄宿制、信息化建设,发掘传承本地区民族文化、探索出了特色办学的路子。我们身处的大地,正因为有了像建红这样的教师坚守付出,才有了很多令人欣喜的变化。17名、54名、93名、120多名……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背后,是越来越多村民对教师程风的认可。江西省鄱阳县北塘小学是一所濒临撤并的学校,如何让其重新焕发生机?程风总结出了自己办学的“三件宝”——家访、汇演、团队好。简单的七字法宝背后,是程风无数个夜以继日的付出。而不断回流的学生,是对她最好的肯定。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的农村也掀起了尊师重教之风,许多家长从“孩子学习差不多就行”,变成“砸锅卖铁也要读书”。这一转变,离不开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教师徐桂英的默默耕耘。30多年来,徐桂英用瘦弱的身躯,家访了数不清的贫困学生家庭。渐渐地,该校贫困生辍学现象消失了。在她的引领下,教师们纷纷走村入户,到学生家中做宣传动员工作,引导农牧民重视教育,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承担起脱贫攻坚这一时代重任,更有大批师者,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中,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力量。“越是贫困、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发展沼气的意义就越大,也就越需要我们。”在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张无敌的影响和推动下,云南偏远农村山山寨寨里的村民们,改变了打柴的习惯,村寨的人畜粪便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疾病传播途径减少了,原先一座一座几乎被砍秃了的山,又变绿了。“科技成果不能放在档案柜里,要让它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作贡献。”西南大学教授、油菜专家李加纳带领团队成员吃住在农民家,促进黄籽油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已累计为农民和农业加工企业增收增效超100亿元。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通过对小麦品种不断改良,让小麦亩产值不断攀升到新高度,留出更多空间发展生态,减少水土流失。稻花香里说丰年。作为农学专家,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深知粮食是中国人生存的根基。从课堂、会场到机场再到田间地头无缝衔接,他率领东北超级稻育种团队培育的16个超级稻新品种,在东北稻区累计推广1.47亿亩,覆盖率达60%,增产稻谷83亿公斤。叁您是那翅膀下的风,给学飞的鸟儿带来展翅的助力。您也筑最美的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引领。您用爱编织阶梯,只为让孩子们摘下天边繁星,觅到幸福天虹关心地球凉热,也关心人情冷暖。去年高考结束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地理教师兰会云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他带领着一群十八九岁的少年,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骑行1800多公里,跨越5个省份,最终抵达上海。地理课本上一个个名词,成了孩子们眼前的风景。这场骑行引来全网艳羡,但兰会云做的远不止此。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兰会云买来颜料,带着学生给全校的170个井盖“涂鸦”;母亲节,兰会云让学生们给母亲准备一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事;课余时间,他带领班里学生去慰问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从分数和试题中走出,去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兰会云这种充满爱和温暖的品格教育,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受用终身的力量,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育人使命。让我们再把视线移到课堂。一场公开课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物理教师林立灿除了讲授基础知识,还模拟了一场“天宫一号”空间站的对接过程。这样的“标新立异”之举,林立灿不是第一次做。2014年9月,在伽利略诞辰450周年纪念日上,林立灿向省航空学会借来热气球,亲自上阵,在60多米的高处,将两个质量分别为3公斤和5公斤的铅球同时“静止释放”,做自由下落对比实验。“物理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干巴巴的公式啊,那多无趣。”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点燃了学生向着未知探索的火光,而且让学生获得了磨砺头脑的方法和力量。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给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育时代新人的根基。每天早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都会站在校门口,微笑着竖起大拇指或行鞠躬礼迎接学生,一站就是10年。有必要吗?有人问。她回答,这个习惯帮助我认识每一名学生,也让他们知道,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个能够时时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值得他们信任的人。一个又一个孩子被她的大拇指点亮,她也受此启发,构建了学校成志教育育人体系,引导学生们树立理想抱负,并付诸实践行动,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山那头、河对岸,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是东盟,这里是陈留工作的地方——位于祖国边陲的广西崇左市。在她所在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相对薄弱。为此,她带领课题组教师,整理有关边境的传统壮乡文化资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开发出具有边境地域特色的德育课程,让孩子从小把祖国铭刻在心里,把界碑“竖”在心中,扎实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很多时候,最鲜活的育人思政教材,就在我们身边。疫情期间,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政课教师吴又存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志愿者。戴上小红帽,雪地里分发蔬菜,爬楼为居民送药,他每天早出晚归,忙得脚不沾地。“吴老师,您难道不怕感染吗?”有学生关切地问。“也怕,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答。复学后,在学校操场上,他邂逅了一名戴着口罩的九年级男生,这名男生硬是塞给他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微笑着说:“希望吴老师平平安安。”对吴又存来说,在战疫中的示范引领,和千万市民在抗疫战斗中凝聚起的“武汉精神”,就是最有力量的育人思政课。用爱和责任感来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一名学生,是师者的崇高使命,也是育人的核心要义。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有自己最好的发展,这是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果的育人目标。他坚持在一穷二白的农村初中开办中职,成就了本乡镇1500多名涉农职业高中毕业生,为当地留下了数百名适用人才,学生发展呈现出多点成才的局面。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范群,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组,组成“雁行小队”,每逢周末,由家长带领一小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拜访民间老艺人学习小手艺的,有走进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的,有在家学习包饺子的……孩子们在“飞行”中成长,感悟人生的道理。帮助每一名求知若渴的学生点亮心中的梦想,鼓励他们前行。从打工妹到大学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夯的鼓励下,函授生林萍充分挖掘自身数学潜质,考研读博,今天已经成为东北师大数学系的一名教授。……教书育人,教的是知识,培育的是心灵。以爱做底色,珍视每一名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的每一种个性、每一种梦想、每一种尝试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此,他们做出了榜样。肆恰若一束火光,散作漫天星辰。都说众行者远,您不仅自身是能量发光体,还用这光芒照亮同行者,给更远的远方带去了向上生长的力量如今,虽已是84岁高龄,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仍耕耘在科技报国、教书育人第一线。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永坦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让我国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到全覆盖。在北疆之地靠什么集聚人才?有人用“磁铁效应”来形容新体制雷达团队组建过程中的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其形成的关键在于有刘永坦这颗磁力巨大的“磁核”。在这颗“磁核”吸引下,近40年来,一大批同心筑梦的青年学者来到冰天雪地中,来到他的身边。刘永坦亲手培养的这群敢啃硬骨头、放弃优越条件的年轻人,将热血与青春挥洒在东北大地,建立起一支使命必达的雷达科研“铁军”。学生们都表示:有坦先生“把舵”,干得有劲儿!有坦先生指路,千难万难都敢闯上一闯!又一个子夜来临,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王良璧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对流传热是传热的主要形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流传热的机理,王良璧针对几个同仁公认的“老大难问题”,逆难而上,展开了艰苦的研究。他指导的研究生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的二次流强化传热的换热器产品,已在我国铁路机车上使用。同时,作为甘肃省流体与热科学教学团队负责人,他带领青年教师一起做实验,常常讨论问题到深夜。在他的耐心引导下,多名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连年走高,达到了51.6%。相关指标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当下,数量已不再是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教育质量的提升则更为紧迫。而质量提升的最核心要素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名师的指引和辐射作用尤为关键。如何带动更多的人?如何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敏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2019年1月,她领衔的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获批成立,随即在汶川、崇州、宜宾、泸县、昆明等地开展团队研修、教学研训、送教到校等。10个月后,由工作室成员负责的工作室相继成立,聚成一团火,散作特教星,从带动一所学校到辐射更多教师,肖敏做到了。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良主动服务广西少数民族地区30多所职业学校,为职教教师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技艺提升、个人成长等方面提供帮助,每年受助教师达2000多人。在陈良传帮带的教师中,涌现出了一批德艺双举的民族技艺师资队伍,为少数民族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做年轻教师的引路人,陈良做到了。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为标志,“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整体帮扶同样很重要。“我们要构建朋友圈,和伙伴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同前行。”说这话的,是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在杨浪浪的带领下,学校以帮扶带进步,开展“百校牵手”“领雁工程”,通过影子校长工程、教师“1+1”跟岗研修,与全市38个区县108所县级、乡村学校建立帮扶机制,促进城乡共进。在重庆市人民小学的众多伙伴中,有区县中心区域的当地优质小学,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希望小学,也有三峡库区深处的搬迁小学、大山深处的寄宿制小学。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不同发展现状,杨浪浪带领学校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做调研,拟方案,抓落实,在教育帮扶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策”的精准帮扶模式,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教师成长和品质提升。新时代,“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新的想象。在窦桂梅的带领下,清华附小在全国有20余所协作校和实验基地,建立互联网学校,开展“空中课堂”,每周5节示范课在900个扶贫县的3800个远程教学站直播。一根网线,一台电脑,教育帮扶真正突破了地域限制,优质教育的种子在各地生根发芽。“在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光辉的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这句话至今仍在流传。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人民教师之所以充满光辉,不仅在于他们对其执教的知识和学生负责,还在于他们把自我自觉融入时代,对置身其中的社会负责。他们自身是能量发光体,更是培育骨干教师的“特种部队”,是改造教育气候、促进教育均衡的示范性力量。他们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努力做好塑造学生的“大先生”,担当起了为祖国、为人民培养接班人的时代大任。他们以时代需求为己任,从当下的自我出发,身体力行地去关照社会,把仁爱和力量奉献给所站立的地方。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教师伟岸的身影,他们构筑起推动国家和时代前行的重要力量。世界有你,无言也暖!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于珍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2009月06日第1版 版名:要闻本期编辑:彭诗韵

惩戒者

最特殊高考季,这届考生和父母们都经历了什么?|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从前在老家,放眼一望,远远的山,弯曲的河流,蔓延的草,到了这儿,只能望见高耸的楼,拥堵的汽车。但后来,王智永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穿梭,寻找散落的单车,也发现了一丝趣味。文|鱼藻编辑|金匝7月7日,高考第一天,武汉下起了暴雨。雷玲起得早,她在汉南的大盛路买了一只烤鸡,又炒了一盘青椒肉丝,这些都是给儿子黄忠达准备的。之后,她和丈夫、儿子一起走到考场。雨慢慢变小了,雷玲相信这是好兆头:老天还是蛮眷顾儿子的,最起码不会湿漉漉地去考场。雷玲是一位滴滴司机,但她其实已经主动停工半年了。司机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乘客,儿子高考之前,因为担心武汉的疫情可能发生变化,她不敢出车,担心自己万一被感染,会影响儿子和他的同学们,她要保证这群马上要高考的孩子的安全。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高考从来都是大事一件,不论是在中部的湖北,还是更北一些的内蒙,生活在这里的王智永是一位父亲,他正在擦洗停在路边的青桔单车,看起来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内心其实有些紧张,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在这一天走进考场。生活在贵州毕节的考生汪江玲不太一样,最重要的这个时刻,她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都在四百多公里外的云南昆明工作,一家人半年才能见上一次面。汪江玲自己打了滴滴去考场,看到司机,她想起同样开滴滴的爸爸,我在去考场的路上,他肯定也在接送考生的路上。她的父亲汪平报名了接送考生的志愿活动,如果有考生用滴滴打到他的车,他会直接在结束订单的时候选择免单。他觉得这个时刻多做一点好事,也是在祈祷自己的孩子多点运气,能考得更好。雷玲、王智永和汪平,他们是全国参加高考的家庭的一个缩影。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数据显示,2011-2018年,全国本科高校中的第一代大学生中,有76.89%的父母从事普通职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是滴滴司机。1对汪江玲来说,生活是流动的,她像一只鸟,长到18岁,一直在贵州和云南之间迁徙。二十多年前,父亲汪平就带着妻子离开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去了更温暖富庶的昆明打工,汪江玲因此出生在昆明,长到十一二岁,被送回到毕节继续读书、考学。汪江玲因此自称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周末是珍贵的,这是整个家庭的聚会时间,通常是在一个夜晚,等大家都有空了,一起上线,开一个视频会议——全家七口人,父母在昆明,考上大学的大哥、大姐在另外两个城市,留在贵州读书的二姐要照顾汪江玲和最小的弟弟。汪平一家汪家在毕节的深山里,从县城开车,要走接近一小时坑坑洼洼的山路,穷字缠绕着当地的许多家庭,比起供养一个大学生,早早结婚、独立,是大多数人对子女生活的设想,所以这个家庭的大女儿十几岁的时候,媒人就已经上门提亲了。但汪平回绝了。他和别的父母不太一样,有自己的一份执拗:日子再苦,也得读书,五兄妹一个也不能少。读书,是为了让他们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他想让孩子们知道,世界宽广,不仅仅是家门口大片的玉米地和青山。一开始,他和妻子在昆明摆地摊,哪怕一天收入百十块,也硬挺着坚持,想让孩子们全都考上大学。几年前,他贷款买了辆二手车跑滴滴快车,滴滴平台大,订单多,收入足够他供养五个孩子的学业,吃得上饭,养得住家。接受采访的那天,他刚接到了凌晨送机的单子,五点钟就起床了,平时的节奏是,在七点准时出车,晚上十点多才下班。汪江玲早慧,她悄悄算过账:初中是义务教育,几乎没有学费,等她上了高中,这个数字一下子从零跳到了好几千,还有其他四个兄弟姐妹,也有不小的花销。但父亲从来没有在孩子们面前显露出任何关于钱的难处,她知道,父亲除了努力开滴滴赚钱,生活也很俭省,她听二姐说,冬天最冷的时候,爸爸为了省一点钱,舍不得开出租屋的暖气。但汪平并不觉得苦,他喜欢这份职业,也时常拉到孩子的同龄人,和他们聊天。一个乘客讲到自己在云南师范大学读本科,后来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他开心得不得了,在家庭的电话会议上讲这个故事,激励马上要参加高考的汪江玲。还有一次,汪平接到了一个女孩,看起来和女儿汪江玲年纪差不多,从区县的大学城到昆明市区,一上车就哭着给朋友发语音。过了一会儿,汪平终于听明白了她的情况,她来看男朋友,却发现对方和另一个女孩在一起了。女孩在电话里流露出了轻生的念头,汪平开始担心,他小心翼翼地搭话:今天没上学啊?女生只是机械性地回答一两个字。你是大一的学生?我家女儿也是。女孩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开始倾诉自己的故事,一下子说了二十分钟。汪平劝慰说,这种男朋友,丢了更好,不然你以后还得为他操心。你可千万不要做糊涂事,生命是自己的……下车前,女孩很郑重地感谢了他,他也觉得,这是自己做滴滴司机以来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汪平的女儿2同样是为了孩子上学,2013年,王智永卖掉了家里的羊群,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乌兰察布草原,坐了四小时的绿皮火车,迁徙到呼和浩特。以往大草原上的牧羊生活是简单的,每天早上,王智永把羊赶到山上、草地里,晚上再把羊赶回家;冬天母羊下羊羔的时候,要在凌晨起床,加饲料、喂草;周围的二十多户人家彼此认识,闲下来就会聚在一起聊天。告别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五年级那年,儿子转学到离家300公里外的寄宿制学校读书,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有一次,他来看儿子,买了一兜子儿子喜欢吃的风干牛肉,花了200块,是家里一个月的开销。但见面的一瞬间,儿子哭了,他从草原来到城市,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每周只能和父母通一次电话。那次见面后,王智永下定决心来呼和浩特陪读。钱可以慢慢赚,孩子学业不可能耽误了。我在农村待快半辈子了,没什么见识,啥也不知道,不想让孩子再走我这条路,不想他以后一事无成。他先是卖掉了家里的羊。2013年买羊的时候,一只羊要1500元左右,但这次他卖得急,一只大羊带一个小羊羔,只卖500块,一共亏了近20万,但他和妻子都没有告诉儿子这件事。后来,他们在儿子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开始找新的工作。年轻的时候,王智永在工地上受过伤,腰间盘突出,因此不能干太重的体力活。初中毕业的他,也没有其他专业技能,来呼和浩特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送外卖。因为不熟悉路线,他经常走错路,被顾客投诉,投诉一次要扣200块,但很多时候,他一天的收入还不到200块。为了避免超时,很多同行会闯红灯,但他不敢:我怕出事,一旦真的我要出事的话,那家就塌了。为了节省时间,他要跑着爬楼,工作三年后,年近四十的他发现自己体力跟不上了。去年4月,他找到了一份在滴滴的工作,负责青桔单车的运维。每天,他骑车几分钟来到自己负责的片区,先在地图上找到长时间闲置的共享单车,然后再把车骑到人流量大的地点。刚来呼和浩特,王智永觉得难受。憋,太憋了,我这是来啥地方,像坐大狱那种。从前在老家,放眼一望,远远的山,弯曲的河流,蔓延的草,到了这儿,只能望见高耸的楼,拥堵的汽车。但后来,他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穿梭,寻找散落的单车,也发现了一丝趣味。在去年冬天的找车比赛里,他还拿了呼和浩特市的第二名。02:493雷玲也是为了儿子才选择当滴滴司机的。儿子黄忠达读高三这一年,她的一天是这样过的:6点钟,起床,给全家人准备早餐;7点10分,把儿子送到学校,出车;晚上9点多,儿子下晚自习,雷玲会准时在学校门口等黄忠达下课。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讲,睡眠时间总是最宝贵的,雷玲的车总是开得又平又稳,黄忠达可以在车上放心补眠。每天在路上近十小时,每次回到家,雷玲都感觉虚脱一般。她不愿意和儿子提起这一点,每次都安慰自己,儿子也是七点钟开始学习,晚上十点钟下晚自习,我们是在一起努力。黄忠达也不多说什么,但心思细腻。雷玲的肠胃不好,不敢在外面乱吃,每天中午,她都要开车转好一会儿,才找到一个看起来干净一些的地方买盒饭,吃饭的时间也不固定。后来,有人问过他,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他的回答是:我希望妈妈能好好吃饭。高一那年的情人节,黄忠达跟同学一起出去玩,到了晚上十点钟还没有回来,手机关机,公交车也到了末班车。丈夫去车站接儿子,雷玲不停地打电话给丈夫,只收到一句——接到他了,回来再说。听到这句话,雷玲心里咯噔一下,担心儿子是不是在外面出事了。但儿子一进门,递给她一朵玫瑰花,还有一条墨绿色的围巾。这是她第一次收到儿子送的情人节礼物。她会反复给别人讲述这个故事,也一直收藏着这条围巾。今年春节,新冠疫情中断了一家人正常的生活。武汉封城后,小区需要志愿者发放物资、代替住户买菜,二十多个志愿者要负责一千多户的生活。黄忠达主动报名,成了社区的志愿者。高三的他需要上网课,雷玲有时就代替他在小区里发放物资、帮住户买菜,一包菜有十几斤重,一次要提四袋,每天从早上9点钟开始,得一直干到晚上六七点钟。但雷玲仍然支持儿子利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去做这个。她记得清楚,儿子报名志愿者那一天是2月20号,也是他十八岁的生日。对他而言,这是一次特殊的成人礼。雷玲和儿子4高考结束了。从毕节大山、内蒙古草原和江汉平原走出来的三个年轻人,都在这个夏天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王智永的儿子被内蒙古科技大学录取了。他办了升学宴,请了家里的亲戚,儿子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他的骄傲。至于草原,王智永不打算回去了。在这里,他在滴滴运维青桔单车的费用,加上妻子每个月的收入,够给儿子交学费了。对于汪家来说,夏天也是双喜临门的季节。汪江玲收到了贵州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汪平的大女儿也要结婚了。汪平还收到了滴滴公司送的西装,他很爱惜这套衣服,准备穿着这套西装参加女儿的婚礼。8月,王智永、汪平和雷玲三个家庭见面了,他们受滴滴公司橙果计划的邀请,来到了北京,完成圆梦之旅,并举办橙果之夜家庭见面访谈会,分享司机高考家庭的成长与收获。这个夏天,是孩子们的成人礼,也是司机家庭教育梦想实现的时刻。滴滴橙果计划是国内首个关注网约车司机子女教育发展的公益项目,今年已经进行到第三届,面向当年高考中成绩优异的滴滴网约车司机子女,通过颁发奖学金和系列线下活动的方式,助力司机子女教育。今年,共有7000多个司机家庭参与了滴滴橙果计划活动,截至9月10日,参与橙果计划的司机高考家庭中,考取北京大学3人,清华大学3人,浙江大学4人,复旦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3人……此外,共计240余位橙果家庭考生被985高校录取,370余位被211高校录取,共有2007个司机子女考上大学。这些司机家庭来自出租车、快车、优享、礼橙专车、豪华车、代驾和青桔单车运维等多条业务线。下一步,滴滴公司还会为橙果计划获奖司机子女提供在校期间的实习机会等。除了橙果计划,针对不同群体,滴滴还定制了一系列专属关怀:红星项目,为退役军人提供专属荣誉勋章;为关爱女性司机,成立了木兰女性联盟。在北京,王智永第一次参观了故宫,他望向古老的宫殿,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幸运。到了深夜,汪家的三个孩子还骑着自行车在中关村的街道游荡。汪江玲尤其喜欢中关村的夜景,她一直听说,这里是中国的硅谷,站在灯火通明的中关村大街上,她想起了老家毕节的山路,她和她的家人一起走了这么久,终于走到了这里。汪平和女儿

尝试与来

最特殊高考季,这届考生和父母们都经历了什么?

从前在老家,放眼一望,远远的山,弯曲的河流,蔓延的草,到了这儿,只能望见高耸的楼,拥堵的汽车。但后来,王智永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穿梭,寻找散落的单车,也发现了一丝趣味。文|鱼藻编辑|金匝7月7日,高考第一天,武汉下起了暴雨。雷玲起得早,她在汉南的大盛路买了一只烤鸡,又炒了一盘青椒肉丝,这些都是给儿子黄忠达准备的。之后,她和丈夫、儿子一起走到考场。雨慢慢变小了,雷玲相信这是好兆头:老天还是蛮眷顾儿子的,最起码不会湿漉漉地去考场。雷玲是一位滴滴司机,但她其实已经主动停工半年了。司机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乘客,儿子高考之前,因为担心武汉的疫情可能发生变化,她不敢出车,担心自己万一被感染,会影响儿子和他的同学们,她要保证这群马上要高考的孩子的安全。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高考从来都是大事一件,不论是在中部的湖北,还是更北一些的内蒙,生活在这里的王智永是一位父亲,他正在擦洗停在路边的青桔单车,看起来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内心其实有些紧张,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在这一天走进考场。生活在贵州毕节的考生汪江玲不太一样,最重要的这个时刻,她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都在四百多公里外的云南昆明工作,一家人半年才能见上一次面。汪江玲自己打了滴滴去考场,看到司机,她想起同样开滴滴的爸爸,「我在去考场的路上,他肯定也在接送考生的路上。」她的父亲汪平报名了接送考生的志愿活动,如果有考生用滴滴打到他的车,他会直接在结束订单的时候选择免单。他觉得这个时刻多做一点好事,也是在祈祷自己的孩子多点运气,能考得更好。雷玲、王智永和汪平,他们是全国参加高考的家庭的一个缩影。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数据显示,2011-2018年,全国本科高校中的第一代大学生中,有76.89%的父母从事普通职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是滴滴司机。1对汪江玲来说,生活是流动的,她像一只鸟,长到18岁,一直在贵州和云南之间迁徙。二十多年前,父亲汪平就带着妻子离开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去了更温暖富庶的昆明打工,汪江玲因此出生在昆明,长到十一二岁,被送回到毕节继续读书、考学。汪江玲因此自称「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周末是珍贵的,这是整个家庭的聚会时间,通常是在一个夜晚,等大家都有空了,一起上线,开一个视频会议——全家七口人,父母在昆明,考上大学的大哥、大姐在另外两个城市,留在贵州读书的二姐要照顾汪江玲和最小的弟弟。汪平一家汪家在毕节的深山里,从县城开车,要走接近一小时坑坑洼洼的山路,「穷」字缠绕着当地的许多家庭,比起供养一个大学生,早早结婚、独立,是大多数人对子女生活的设想,所以这个家庭的大女儿十几岁的时候,媒人就已经上门提亲了。但汪平回绝了。他和别的父母不太一样,有自己的一份执拗:日子再苦,也得读书,五兄妹一个也不能少。「读书,是为了让他们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他想让孩子们知道,世界宽广,不仅仅是家门口大片的玉米地和青山。一开始,他和妻子在昆明摆地摊,哪怕一天收入百十块,也硬挺着坚持,想让孩子们全都考上大学。几年前,他贷款买了辆二手车跑滴滴快车,滴滴平台大,订单多,收入足够他供养五个孩子的学业,「吃得上饭,养得住家。」接受采访的那天,他刚接到了凌晨送机的单子,五点钟就起床了,平时的节奏是,在七点准时出车,晚上十点多才下班。汪江玲早慧,她悄悄算过账:初中是义务教育,几乎没有学费,等她上了高中,这个数字一下子从零跳到了好几千,还有其他四个兄弟姐妹,也有不小的花销。但父亲从来没有在孩子们面前显露出任何关于钱的难处,她知道,父亲除了努力开滴滴赚钱,生活也很俭省,她听二姐说,冬天最冷的时候,爸爸为了省一点钱,舍不得开出租屋的暖气。但汪平并不觉得苦,他喜欢这份职业,也时常拉到孩子的同龄人,和他们聊天。一个乘客讲到自己在云南师范大学读本科,后来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他开心得不得了,在家庭的电话会议上讲这个故事,激励马上要参加高考的汪江玲。还有一次,汪平接到了一个女孩,看起来和女儿汪江玲年纪差不多,从区县的大学城到昆明市区,一上车就哭着给朋友发语音。过了一会儿,汪平终于听明白了她的情况,她来看男朋友,却发现对方和另一个女孩在一起了。女孩在电话里流露出了轻生的念头,汪平开始担心,他小心翼翼地搭话:今天没上学啊?女生只是机械性地回答一两个字。「你是大一的学生?我家女儿也是。」女孩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开始倾诉自己的故事,一下子说了二十分钟。汪平劝慰说,「这种男朋友,丢了更好,不然你以后还得为他操心。你可千万不要做糊涂事,生命是自己的……」下车前,女孩很郑重地感谢了他,他也觉得,这是自己做滴滴司机以来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汪平的女儿2同样是为了孩子上学,2013年,王智永卖掉了家里的羊群,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乌兰察布草原,坐了四小时的绿皮火车,迁徙到呼和浩特。以往大草原上的牧羊生活是简单的,每天早上,王智永把羊赶到山上、草地里,晚上再把羊赶回家;冬天母羊下羊羔的时候,要在凌晨起床,加饲料、喂草;周围的二十多户人家彼此认识,闲下来就会聚在一起聊天。告别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五年级那年,儿子转学到离家300公里外的寄宿制学校读书,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有一次,他来看儿子,买了一兜子儿子喜欢吃的风干牛肉,花了200块,是家里一个月的开销。但见面的一瞬间,儿子哭了,他从草原来到城市,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每周只能和父母通一次电话。那次见面后,王智永下定决心来呼和浩特陪读。「钱可以慢慢赚,孩子学业不可能耽误了。我在农村待快半辈子了,没什么见识,啥也不知道,不想让孩子再走我这条路,不想他以后一事无成。」他先是卖掉了家里的羊。2013年买羊的时候,一只羊要1500元左右,但这次他卖得急,一只大羊带一个小羊羔,只卖500块,一共亏了近20万,但他和妻子都没有告诉儿子这件事。后来,他们在儿子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开始找新的工作。年轻的时候,王智永在工地上受过伤,腰间盘突出,因此不能干太重的体力活。初中毕业的他,也没有其他专业技能,来呼和浩特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送外卖。因为不熟悉路线,他经常走错路,被顾客投诉,投诉一次要扣200块,但很多时候,他一天的收入还不到200块。为了避免超时,很多同行会闯红灯,但他不敢:「我怕出事,一旦真的我要出事的话,那家就塌了。」为了节省时间,他要跑着爬楼,工作三年后,年近四十的他发现自己体力跟不上了。去年4月,他找到了一份在滴滴的工作,负责青桔单车的运维。每天,他骑车几分钟来到自己负责的片区,先在地图上找到长时间闲置的共享单车,然后再把车骑到人流量大的地点。刚来呼和浩特,王智永觉得难受。「憋,太憋了,我这是来啥地方,像坐大狱那种。」从前在老家,放眼一望,远远的山,弯曲的河流,蔓延的草,到了这儿,只能望见高耸的楼,拥堵的汽车。但后来,他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穿梭,寻找散落的单车,也发现了一丝趣味。在去年冬天的找车比赛里,他还拿了呼和浩特市的第二名。02:49王智永的故事3雷玲也是为了儿子才选择当滴滴司机的。儿子黄忠达读高三这一年,她的一天是这样过的:6点钟,起床,给全家人准备早餐;7点10分,把儿子送到学校,出车;晚上9点多,儿子下晚自习,雷玲会准时在学校门口等黄忠达下课。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讲,睡眠时间总是最宝贵的,雷玲的车总是开得又平又稳,黄忠达可以在车上放心补眠。每天在路上近十小时,每次回到家,雷玲都感觉虚脱一般。她不愿意和儿子提起这一点,每次都安慰自己,儿子也是七点钟开始学习,晚上十点钟下晚自习,我们是在一起努力。黄忠达也不多说什么,但心思细腻。雷玲的肠胃不好,不敢在外面乱吃,每天中午,她都要开车转好一会儿,才找到一个看起来干净一些的地方买盒饭,吃饭的时间也不固定。后来,有人问过他,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他的回答是:我希望妈妈能好好吃饭。高一那年的情人节,黄忠达跟同学一起出去玩,到了晚上十点钟还没有回来,手机关机,公交车也到了末班车。丈夫去车站接儿子,雷玲不停地打电话给丈夫,只收到一句——「接到他了,回来再说。」听到这句话,雷玲心里「咯噔」一下,担心儿子是不是在外面出事了。但儿子一进门,递给她一朵玫瑰花,还有一条墨绿色的围巾。这是她第一次收到儿子送的「情人节」礼物。她会反复给别人讲述这个故事,也一直收藏着这条围巾。今年春节,新冠疫情中断了一家人正常的生活。武汉封城后,小区需要志愿者发放物资、代替住户买菜,二十多个志愿者要负责一千多户的生活。黄忠达主动报名,成了社区的志愿者。高三的他需要上网课,雷玲有时就代替他在小区里发放物资、帮住户买菜,一包菜有十几斤重,一次要提四袋,每天从早上9点钟开始,得一直干到晚上六七点钟。但雷玲仍然支持儿子利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去做这个。她记得清楚,儿子报名志愿者那一天是2月20号,也是他十八岁的生日。对他而言,这是一次特殊的成人礼。雷玲和儿子4高考结束了。从毕节大山、内蒙古草原和江汉平原走出来的三个年轻人,都在这个夏天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王智永的儿子被内蒙古科技大学录取了。他办了升学宴,请了家里的亲戚,儿子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他的骄傲。至于草原,王智永不打算回去了。在这里,他在滴滴运维青桔单车的费用,加上妻子每个月的收入,够给儿子交学费了。对于汪家来说,夏天也是双喜临门的季节。汪江玲收到了贵州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汪平的大女儿也要结婚了。汪平还收到了滴滴公司送的西装,他很爱惜这套衣服,准备穿着这套西装参加女儿的婚礼。8月,王智永、汪平和雷玲三个家庭见面了,他们受滴滴公司「橙果计划」的邀请,来到了北京,完成「圆梦之旅」,并举办「橙果之夜」家庭见面访谈会,分享司机高考家庭的成长与收获。这个夏天,是孩子们的成人礼,也是司机家庭教育梦想实现的时刻。滴滴「橙果计划」是国内首个关注网约车司机子女教育发展的公益项目,今年已经进行到第三届,面向当年高考中成绩优异的滴滴网约车司机子女,通过颁发奖学金和系列线下活动的方式,助力司机子女教育。 今年,共有7000多个司机家庭参与了滴滴「橙果计划」活动,截至9月10日,参与「橙果计划」的司机高考家庭中,考取北京大学3人,清华大学3人,浙江大学4人,复旦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3人……此外,共计240余位「橙果」家庭考生被985高校录取,370余位被211高校录取,共有2007个司机子女考上大学。这些司机家庭来自出租车、快车、优享、礼橙专车、豪华车、代驾和青桔单车运维等多条业务线。下一步,滴滴公司还会为「橙果计划」获奖司机子女提供在校期间的实习机会等。除了「橙果计划」,针对不同群体,滴滴还定制了一系列专属关怀:「红星项目」,为退役军人提供专属荣誉勋章;为关爱女性司机,成立了「木兰女性联盟」。在北京,王智永第一次参观了故宫,他望向古老的宫殿,「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幸运。」到了深夜,汪家的三个孩子还骑着自行车在中关村的街道游荡。汪江玲尤其喜欢中关村的夜景,她一直听说,这里是中国的硅谷,站在灯火通明的中关村大街上,她想起了老家毕节的山路,她和她的家人一起走了这么久,终于走到了这里。汪平和女儿

不亦过乎

新时代,他们如何诠释教师的使命?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群像扫描|特别关注

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平凡,在于他们日复一日耕耘在三尺讲台,就像一颗颗小小的铺路石,有的只是一份忙碌与充实。伟大,则在于他们担负着为国育人之重任,传递知识,塑造心灵,有着教导孩子成长成才的巨大魔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当时间的指针指向9月,当我们再次在心中轻声默念出这两个字,不知怎地,就突然湿了眼眶。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年初,一场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教师群体置身其中,奋力作答,全国高校多个附属医院组织白衣战士奔赴湖北疫情一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疫情之下,开学延期,但学生成长不能延期,为了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居家学习,各地教师大胆创新,网上录课、直播、远程辅导,为“停课不停学”交上了优异答卷;扶贫先扶智,一大批教师承担起脱贫攻坚的时代重任,从校园走向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时代需要引领者。我们不妨再把视野拉长,一起思索,在新时代,如何诠释教师的使命?带着这一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近今年的66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聆听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用行动给出了怎样的答案。绘图:樊薇(一)您为什么还要来?明明知道毒瘴弥江城,前方的路布满荆棘。铠甲披上身,留给世界一个无畏的身影,只因对这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从广州到武汉,无座补票。在3月18日召开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现场,主持人手里的一张车票成为焦点。车票信息显示,乘车人已84岁高龄。这时,很多人的脑海里已自动浮现出了一位长者在高铁餐车上满脸倦容的那张照片。他就是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一位知名疾控专家,夜驰江城,没有座位,就这样待在餐车一角,闭目养神。那天是1月18日,星期六,他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当天下午开会时接到通知赶去武汉——航班已无机票,高铁票也非常紧张,临时上车的他被安顿在了餐车一角,刚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两天之后,“肯定存在人传人”“14名医务人员感染”“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他接受采访时的回答,拉响了警报。同样是1月18日这天,另一位73岁的老人也临时补了无座票,坐慢车从杭州辗转到了武汉。她挤在两节车厢之间的列车员休息室里,一路都在和随行的两位医生讨论研究这场疫情。她是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4个多月中,李兰娟3次主动请缨远赴武汉。2月1日,她率医疗队出征,进入专门收治重症病人的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东院,一直工作到3月30日。那张让无数人泪目的口罩压痕照片就是在这期间拍摄的——压痕已经深深嵌进了皮肉里,印迹和皱纹已然难以分清,温暖中饱含力度的笑容令人心疼却也安心。此次出征武汉时她说:“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5月31日,她第三次前往武汉,了解集中核酸检测排查情况,根据对4组重要数据的分析,她表示,武汉是安全的,武汉人是健康的。在这场疫情中,很多人凭借一句“共产党员先上”,认识了一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硬核医生”,他叫张文宏。随后,他金句频出——“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按照这些标准来,出了事我来承担!”“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你在家不是在隔离,你是在战斗。”……他专业素质过硬,对疫情的判断准确,有原则、讲担当。同时,他谈吐幽默风趣,说话实在朴实,他的话,网民都爱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作为国民偶像,他们自觉把个人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同时作为师者,他们也把为党育人、为国育人作为崇高使命,他们的人生,熠熠生辉。作为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从医从教一甲子,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拔尖医学人才。他本人的成就毋庸置疑,“中国的医学生都学他写的教材”。疫情期间,钟南山办公室共收到250多封群众来信。他虽不能一一回信,但却认真阅读。其中来自青少年与小朋友的信,钟南山尤为珍视,并亲自回信,写下对青少年的寄语。对浙江大学的医学生来说,李兰娟依然是那个在课堂上诲人不倦、指引他们奔向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李奶奶”。执教近五十载,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李兰娟还在坚持给浙江大学各年级的医学生们上课,还会根据每位研究生的特点专长、个人兴趣,为每个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我们这一辈要为青年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青年人将来跑出更好成绩。”在一堂思政公开课上,李兰娟郑重寄语浙大学子,希望他们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作为国内顶尖学科的科主任,张文宏的忙碌可想而知,但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他见缝插针,把一天中最能静心思考的时间给了学生。早晨6点半,为学生开题仔细斟酌;午休时间,为课题数据把关,帮学生寻找解决方法和思路;凌晨两三点,耐心回复学生邮件、细心审改学生论文……在学生们看来,即使辛劳,即使疲惫,他展现的永远是精力充沛轻松微笑的一面。年逾古稀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伯礼,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中医药凭借出色表现实力“圈粉”,成为新冠肺炎治疗“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师者,他的心思很细腻。他说,贫困生拿助学金不用在同学、老师面前演讲,“之前有的孩子说着说着会哭,我看了很伤心,这会再次伤害他们”。他还先后捐出个人获得的“吴阶平医学奖”等奖金200余万元,设立“勇搏”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今年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可爱脸庞。他们是医者,逆行而上,用无畏守护家国平安;他们也是师者,以专业学识和高尚道德情操为国培育一大批高层次医学人才,把爱国、担当、奉献的种子撒播在了学生心中。“此次战疫中,我们所获得的成绩,离不开深埋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南昌大学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把高尚的医疗品德作为医疗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并把红色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35年培养2万名感控“种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教授吴安华,是此次疫情防控中为数不多“打满全场”的专家之一。有人问他,这么拼命图什么?他回答:“不图什么,一生所学,报效国家,是我的责任和使命。”“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推进临床工作和人才培养更重要。”身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教授胡豫,用医者与师者的担当使命,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去时无畏归无恙,一腔铁血书丹心。他们来自脚下的土地,也以无我之姿,回报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他们是大写的师者。(二)贫如王屋太行山,您愿做那移山的愚公。巍巍高原、偏远山区、贫困村落……您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在那里,点燃了希望的火种这个夏天,张桂梅又送走了一届大山女孩。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张桂梅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一群山区女孩向她们的校长“报喜”。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是一所专为贫困山区女孩创办的学校,10多年来,这里先后有1600余名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张桂梅也为之付出了半生心血。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她们有机会飞越自己原本的人生,实现梦想,这是张桂梅的信念。为此,她几乎没有娱乐,没有假期,没有自己的生活。她每天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然后站在二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到了假期,她就带着面包、矿泉水,坐车去山里家访,她的家访路长达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当看到这些大山里的女孩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笑靥如花,张桂梅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个夏天,雨水格外多。又逢汛期,河南省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教学点教师李化勇再次荡起了船桨,赤脚划船,义务护送学生去水库对面的教学点读书。38年间,小船划破了8艘,乘船的孩子们一个个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家乡,走向人生更广阔的舞台。38年间,青丝变白发,李化勇仍然在执着守护着乡村。不让一个孩子辍学,通过教育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李化勇信念坚定。彭新镇是劳务输出大镇,90%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李化勇常常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部分钱来资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每学期初,他都要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家庭联系卡,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这个夏天,22名山里娃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们是贵州省从江县大歹小学的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他们来到贵阳,看到了大白鲸、企鹅和海狮,一路上惊奇声不断。这次夏令营之所以能成行,得益于贵阳市南明区南明小学的对口帮扶。2019年,南明小学校长曹凤英带队入驻大歹小学,进行定点帮扶。让山里娃和城里娃一样享受优质教育,是曹凤英的教育扶贫信念。从教育引导孩子们洗手洗脸开始,她请来城里的艺术专业教师给孩子上课,请专业的团队给孩子做拓展训练,所有孩子都进特长班,她想让孩子们知道,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扶贫必先扶智。教育脱贫攻坚,离不开一大批奉献自我、燃烧自我的教师。他们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自觉超越个体的小欢喜,安心教书、静心教书,以崇高的精神,托起了共和国教育的底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日照强烈,积雪终年不化。17年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教师建红坚定地驻扎在这里。在这样一个“老、少、边、穷”地区,不知多少次,她翻山越岭到牧民家中劝说学生回校学习;不知多少次,她苦口婆心地向牧民讲解学习能改变命运。她皮肤黝黑、脸上挂着高原红,身躯小小,却能量巨大。建红先后担任过3所学校校长,3所学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民族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她一直坚持双语办学,狠抓寄宿制、信息化建设,发掘传承本地区民族文化、探索出了特色办学的路子。我们身处的大地,正因为有了像建红这样的教师坚守付出,才有了很多令人欣喜的变化。17名、54名、93名、120多名……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背后,是越来越多村民对教师程风的认可。江西省鄱阳县北塘小学是一所濒临撤并的学校,如何让其重新焕发生机?程风总结出了自己办学的“三件宝”——家访、汇演、团队好。简单的七字法宝背后,是程风无数个夜以继日的付出。而不断回流的学生,是对她最好的肯定。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的农村也掀起了尊师重教之风,许多家长从“孩子学习差不多就行”,变成“砸锅卖铁也要读书”。这一转变,离不开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教师徐桂英的默默耕耘。30多年来,徐桂英用瘦弱的身躯,家访了数不清的贫困学生家庭。渐渐地,该校贫困生辍学现象消失了。在她的引领下,教师们纷纷走村入户,到学生家中做宣传动员工作,引导农牧民重视教育,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承担起脱贫攻坚这一时代重任,更有大批师者,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中,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力量。“越是贫困、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发展沼气的意义就越大,也就越需要我们。”在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张无敌的影响和推动下,云南偏远农村山山寨寨里的村民们,改变了打柴的习惯,村寨的人畜粪便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疾病传播途径减少了,原先一座一座几乎被砍秃了的山,又变绿了。“科技成果不能放在档案柜里,要让它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作贡献。”西南大学教授、油菜专家李加纳带领团队成员吃住在农民家,促进黄籽油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已累计为农民和农业加工企业增收增效超100亿元。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通过对小麦品种不断改良,让小麦亩产值不断攀升到新高度,留出更多空间发展生态,减少水土流失。稻花香里说丰年。作为农学专家,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深知粮食是中国人生存的根基。从课堂、会场到机场再到田间地头无缝衔接,他率领东北超级稻育种团队培育的16个超级稻新品种,在东北稻区累计推广1.47亿亩,覆盖率达60%,增产稻谷83亿公斤。(三)您是那翅膀下的风,给学飞的鸟儿带来展翅的助力。您也筑最美的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引领。您用爱编织阶梯,只为让孩子们摘下天边繁星,觅到幸福天虹关心地球凉热,也关心人情冷暖。去年高考结束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地理教师兰会云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他带领着一群十八九岁的少年,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骑行1800多公里,跨越5个省份,最终抵达上海。地理课本上一个个名词,成了孩子们眼前的风景。这场骑行引来全网艳羡,但兰会云做的远不止此。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兰会云买来颜料,带着学生给全校的170个井盖“涂鸦”;母亲节,兰会云让学生们给母亲准备一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事;课余时间,他带领班里学生去慰问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从分数和试题中走出,去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兰会云这种充满爱和温暖的品格教育,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受用终身的力量,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育人使命。让我们再把视线移到课堂。一场公开课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物理教师林立灿除了讲授基础知识,还模拟了一场“天宫一号”空间站的对接过程。这样的“标新立异”之举,林立灿不是第一次做。2014年9月,在伽利略诞辰450周年纪念日上,林立灿向省航空学会借来热气球,亲自上阵,在60多米的高处,将两个质量分别为3公斤和5公斤的铅球同时“静止释放”,做自由下落对比实验。“物理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干巴巴的公式啊,那多无趣。”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点燃了学生向着未知探索的火光,而且让学生获得了磨砺头脑的方法和力量。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给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育时代新人的根基。每天早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都会站在校门口,微笑着竖起大拇指或行鞠躬礼迎接学生,一站就是10年。有必要吗?有人问。她回答,这个习惯帮助我认识每一名学生,也让他们知道,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个能够时时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值得他们信任的人。一个又一个孩子被她的大拇指点亮,她也受此启发,构建了学校成志教育育人体系,引导学生们树立理想抱负,并付诸实践行动,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山那头、河对岸,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是东盟,这里是陈留工作的地方——位于祖国边陲的广西崇左市。在她所在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相对薄弱。为此,她带领课题组教师,整理有关边境的传统壮乡文化资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开发出具有边境地域特色的德育课程,让孩子从小把祖国铭刻在心里,把界碑“竖”在心中,扎实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很多时候,最鲜活的育人思政教材,就在我们身边。疫情期间,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政课教师吴又存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志愿者。戴上小红帽,雪地里分发蔬菜,爬楼为居民送药,他每天早出晚归,忙得脚不沾地。“吴老师,您难道不怕感染吗?”有学生关切地问。“也怕,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答。复学后,在学校操场上,他邂逅了一名戴着口罩的九年级男生,这名男生硬是塞给他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微笑着说:“希望吴老师平平安安。”对吴又存来说,在战疫中的示范引领,和千万市民在抗疫战斗中凝聚起的“武汉精神”,就是最有力量的育人思政课。用爱和责任感来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一名学生,是师者的崇高使命,也是育人的核心要义。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有自己最好的发展,这是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果的育人目标。他坚持在一穷二白的农村初中开办中职,成就了本乡镇1500多名涉农职业高中毕业生,为当地留下了数百名适用人才,学生发展呈现出多点成才的局面。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范群,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组,组成“雁行小队”,每逢周末,由家长带领一小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拜访民间老艺人学习小手艺的,有走进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的,有在家学习包饺子的……孩子们在“飞行”中成长,感悟人生的道理。帮助每一名求知若渴的学生点亮心中的梦想,鼓励他们前行。从打工妹到大学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夯的鼓励下,函授生林萍充分挖掘自身数学潜质,考研读博,今天已经成为东北师大数学系的一名教授。……教书育人,教的是知识,培育的是心灵。以爱做底色,珍视每一名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的每一种个性、每一种梦想、每一种尝试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此,他们做出了榜样。(四)恰若一束火光,散作漫天星辰。都说众行者远,您不仅自身是能量发光体,还用这光芒照亮同行者,给更远的远方带去了向上生长的力量如今,虽已是84岁高龄,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仍耕耘在科技报国、教书育人第一线。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永坦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让我国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到全覆盖。在北疆之地靠什么集聚人才?有人用“磁铁效应”来形容新体制雷达团队组建过程中的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其形成的关键在于有刘永坦这颗磁力巨大的“磁核”。在这颗“磁核”吸引下,近40年来,一大批同心筑梦的青年学者来到冰天雪地中,来到他的身边。刘永坦亲手培养的这群敢啃硬骨头、放弃优越条件的年轻人,将热血与青春挥洒在东北大地,建立起一支使命必达的雷达科研“铁军”。学生们都表示:有坦先生“把舵”,干得有劲儿!有坦先生指路,千难万难都敢闯上一闯!又一个子夜来临,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王良璧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对流传热是传热的主要形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流传热的机理,王良璧针对几个同仁公认的“老大难问题”,逆难而上,展开了艰苦的研究。他指导的研究生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的二次流强化传热的换热器产品,已在我国铁路机车上使用。同时,作为甘肃省流体与热科学教学团队负责人,他带领青年教师一起做实验,常常讨论问题到深夜。在他的耐心引导下,多名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连年走高,达到了51.6%。相关指标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当下,数量已不再是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教育质量的提升则更为紧迫。而质量提升的最核心要素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名师的指引和辐射作用尤为关键。如何带动更多的人?如何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敏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2019年1月,她领衔的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获批成立,随即在汶川、崇州、宜宾、泸县、昆明等地开展团队研修、教学研训、送教到校等。10个月后,由工作室成员负责的工作室相继成立,聚成一团火,散作特教星,从带动一所学校到辐射更多教师,肖敏做到了。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良主动服务广西少数民族地区30多所职业学校,为职教教师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技艺提升、个人成长等方面提供帮助,每年受助教师达2000多人。在陈良传帮带的教师中,涌现出了一批德艺双举的民族技艺师资队伍,为少数民族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做年轻教师的引路人,陈良做到了。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为标志,“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整体帮扶同样很重要。“我们要构建朋友圈,和伙伴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同前行。”说这话的,是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在杨浪浪的带领下,学校以帮扶带进步,开展“百校牵手”“领雁工程”,通过影子校长工程、教师“1+1”跟岗研修,与全市38个区县108所县级、乡村学校建立帮扶机制,促进城乡共进。在重庆市人民小学的众多伙伴中,有区县中心区域的当地优质小学,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希望小学,也有三峡库区深处的搬迁小学、大山深处的寄宿制小学。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不同发展现状,杨浪浪带领学校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做调研,拟方案,抓落实,在教育帮扶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策”的精准帮扶模式,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教师成长和品质提升。新时代,“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新的想象。在窦桂梅的带领下,清华附小在全国有20余所协作校和实验基地,建立互联网学校,开展“空中课堂”,每周5节示范课在900个扶贫县的3800个远程教学站直播。一根网线,一台电脑,教育帮扶真正突破了地域限制,优质教育的种子在各地生根发芽。“在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光辉的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这句话至今仍在流传。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人民教师之所以充满光辉,不仅在于他们对其执教的知识和学生负责,还在于他们把自我自觉融入时代,对置身其中的社会负责。他们自身是能量发光体,更是培育骨干教师的“特种部队”,是改造教育气候、促进教育均衡的示范性力量。他们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努力做好塑造学生的“大先生”,担当起了为祖国、为人民培养接班人的时代大任。他们以时代需求为己任,从当下的自我出发,身体力行地去关照社会,把仁爱和力量奉献给所站立的地方。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教师伟岸的身影,他们构筑起推动国家和时代前行的重要力量。世界有你,无言也暖!来源 | 中国教育报9月6日01版本报记者 | 于珍责任编辑 | 李心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