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报告大魔神

2019年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报告

核心摘要:前些年的市场教育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加之政策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驱动,我国整体云服务市场保持高速增长,至2018年形成逾千亿(1026.3亿元)的市场体量。其中,基础资源上云的推动力持续强劲,而基础云服务厂商也纷纷加码、高举高打,我国基础云服务市场(尤其是公有云市场)近两年迎来突进式增长,市场规模接近800亿元。行业竞争格局经历了短暂的稳定期后,近期再次迎来风云变幻,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基础云服务的增量市场来自更多传统产业客户,在服务模式、销售思路上均与前期服务互联网客户体现出较大差异,腰部玩家仍有大量机会可寻。目前来看,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仍由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占据前三甲,第二梯队厂商战况胶着。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我们迎来容器、函数计算、裸金属、超融合等愈加多元化的产品选择,也坚定而充满梦想地推动行业拥抱“云原生”,而AI、大数据、IoT等新兴科技为云服务带来了更加充足的想象空间。场景化提供服务、扩张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市场、转变服务思路提升为传统产业客户赋能的能力,将是基础云服务厂商接下来需要迈好的关键三步。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概述基础云服务的概念界定基于云或虚拟化的、以软件为主进行交付的IT基础资源服务提炼其本质与核心特征,我们将“基础云服务”的定义概括为:基于云或虚拟化的、以软件为主进行交付的IT基础资源服务。首先,尚未云化或虚拟化的IT产品属于传统IT的语义范畴;其次,产品生长于云上也决定了其无法以硬件设备为核心交付形式;最后,基础云服务产品提供的是以计算、存储、网络等IT基础资源为核心能力的服务。因此,基于服务器虚拟化的裸金属产品、基于云端全托管的函数计算产品、通过软件交付并控制存储/网络设备的SDS与SDN产品、上升至操作系统层进行虚拟化的容器产品、针对各级各类云产品进行统一管理的CMP与容器管理产品、提供功能化模块或应用集成服务的aPaaS与iPaaS产品,均在此份报告中所界定的“基础云服务”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云安全理论上同样可视为基础云服务的一部分,但其边界较为模糊,将在艾瑞后续的报告中进行单独探讨,此处不再详述。国内云服务市场规模及预测云服务跻身千亿级产业,未来市场增速保持在30%以上我国云服务市场近年取得爆发式增长,无论是IaaS、PaaS还是SaaS市场均以较高增速一路高歌式前进。这一方面得益于前些年的市场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加之政策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对需求形成强大刺激;另一方面也是对近两年各云服务厂商不断提升云业务的战略地位的有力证明。由于基础云服务厂商近两年不断加码云业务,以及SaaS模式在国内受到暂时性质疑,基础云服务在整体云服务中的占比将在近两三年达到巅峰。国内基础云服务市场规模及预测基础云厂商不断加码云业务,公有云市场迎来突进式增长随着市场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基础云服务赛道内的新老玩家纷纷加码云服务业务板块,或从上下游赛道华丽转身为云服务厂商,或不断调高业务目标采取激进式打法。拥有了这股近乎疯狂的推动力,我国基础云服务市场规模近两年迎来高速增长,尤其是公有云板块更是以突进式增长备受瞩目。其中,IaaS市场(包含各类部署模式)规模在2018年达到638.2亿元,预计将于2023年突破3000亿元;PaaS市场依靠数据库、容器、云通信等领域的收入增长亦成为云服务中不容忽视的一层。国内基础云服务市场竞争格局市场迎来风云变幻,宏观而言竞争格局变数有限,微观上腰部玩家仍有广阔的业务增长机会以IaaS公有云市场为中心,既有IT硬件设备厂商、软件巨头厂商、集成商等新入局玩家,也有从IaaS市场红海厮杀中向容器、超融合、SDS等周边服务谋求转型的玩家。艾瑞认为,短期内国内IaaS(尤其是公有云)市场竞争格局变数有限:头部玩家凭借业已建立的产品类型、规模、品牌、生态优势,目前的市场地位难以撼动,下一步通过加快培育生态、实现垂直行业落地、探索出海业务等举措寻求业务增长空间;腰部玩家在IaaS的蓝海市场依然存有大量机会,纷纷通过联结云服务与AI等新兴科技、聚集资源发力政企/传统产业等策略,寻找业务的突破点与“弯道超车”的机会。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居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前三甲中国基础云服务发展铺陈基础云服务产品/功能演进的实质IT基础资源交付形式的不断创新与简化纵观整个IT发展的历史,客户的需求从未被完全满足,技术的升级迭代大多只是在不断追赶客户日益多元、复杂的IT需求。近些年IT基础资源交付形式逐步向产业链后端延伸,从基础硬件交付到软件交付再到服务交付。这种交付形式的升级,也在业界掀起了“XaaS”(一切皆服务)的交付理念上的变革。除了我们熟知的IaaS、PaaS、SaaS之外,NaaS(网络即服务)、CaaS(通信即服务/容器即服务)、DaaS(数据即服务)等互有交叉的新名词层出不穷。交付形式的不断创新与简化有利于行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及产业扩容,同企业价值链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于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改善企业IT基础资源管理方式的作用也愈发凸显。从全球IT支出结构的变化来看,设备支出比例的下降与软件/服务支出比例的上升互为因果,预示着企业在IT软件和服务上的购买意愿将持续提升。基础云服务产品/功能演进路径总结从软硬捆绑,走向白盒硬件+开源软件早期,为了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制造的复杂度和成本,功能大多通过固化在硬件中实现,我们可以称之为“硬件定义”。但随着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日益增加,加之云计算对智能、灵活和自动化的天然要求,由“软件定义”来操控硬件资源成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云计算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上,均呈现出从软硬件捆绑,到硬件+闭源软件,再到白盒硬件+开源软件的演进趋势。基础云服务模式/架构演进路径总结管理思想+工具文化,复用,实用至上云原生是一种设计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以其中的微服务为例,实际包括业务的总结、抽象、划分,涉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云原生绝非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情,甚至不单独是IT的事情,它首先需要的是管理思想。但是,仅有思想是不行的,一如早期SOA难以落地,Docker却同时引爆了微服务、DevOps等,云原生需要工具和工具文化的保障。复用是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分工是让知识在同一人/团队之间得到更多复用,开源是让“别人”更多复用,服务调用是让成果被其他模块复用,自动化工具是让流程自动复用。所有架构模式的演进都受“更多复用”这一原则的指导,云原生的十二要素,大部分也是在阐述如何让一次劳动成果更好地被多次复用。当然,企业也应理性判断复用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否大于其本身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避免过分迷恋新事物而导致得不偿失。基础云服务产业生态概览里应外合——产业内部的上下游分工日益明晰,产业外部的生态合作欣欣向荣近些年,基础云服务走向成熟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产业生态的进一步完善与健壮。从产业内部来看,CDN、超融合、CMP、PaaS厂商等市场主体,彼此之间产生紧密且明晰的联动,各司其职地构筑起基础云服务的“商业大厦”。从产业外部来看,无论是ISV/SI,还是渠道商与云MSP厂商,都找到了各自的定位,助力基础云服务厂商更好地提供服务;而基础云服务厂商也将自身的资源、技术反哺于这些生态合作伙伴,形成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云+IoT:边缘云计算云端一体化,助力以IoT为代表的行业计算架构不断演进前些年,集中式的云计算架构一直被市场和业界所推崇,但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深入和IoT技术的普及,包括摄像头、传感器等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云端,传统的以云为中心的模式,对于海量设备数据的实时处理速度会产生影响。而边缘计算可以对云服务起到补充作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集中式云计算中心部署带来的延时、成本、流量压力、单点可用性等问题。边缘云计算服务就是将传统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相结合,形成云端协同的计算架构。国内外的头部云服务厂商均已陆续开始布局边缘云计算产品,为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抢占先机。云+AI:智能云AI已成为基础云服务的标配能力,云是企业级AI服务的最佳商业化载体自“云计算”的概念诞生以来,云服务随着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经历了初期的存储主导时代和正在进行中的计算主导时代后,现阶段“智能云”已经成为国内外科技巨头组织架构调整的重心。近几年公有云IaaS巨头的一系列动向表明,云作为企业级AI的最佳商业化载体,打造AI与云服务紧密结合的智能云服务将成为下半场角力的重点方向。云服务作为企业业务规模化训练的核心载体,在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将智能化纳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考量范围,通过实现人工智能的普惠化,来进一步降低企业对AI的使用门槛。同时,AI对云计算本身也提供支持,在抗DDoS等云安全领域和AIOps等智能运维领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云+大数据云服务作为大数据基础设施角色提供核心支撑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达到62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29亿元,且均保持较高增速。在快速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中,基础云服务扮演着大数据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大数据核心诉求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上给予不可或缺的支撑。大数据涵盖的商业价值潜力巨大,云服务通过与大数据服务的结合,将更好地参与到行业应用与数据变现的发展路径中,为云服务未来扩充发展空间提供充足想象。云+X结合前沿科技拓展服务边界与行业客户前文提及的边缘云计算、AI、大数据等技术,国内头部的综合IaaS厂商纷纷在近两年完成了布局和商业化落地,进入相对成熟理性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更多的前沿科技也已进入基础云服务厂商的布局视野。其中一类如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有一定使用门槛的技术,在云服务厂商的探索下已经推出了几款易于上手的云平台(量子计算云平台、区块链云平台)产品;另一类如生命科学等需要海量数据存储和强大算力支撑的研究领域/行业,则进入了部分云服务厂商行业客户拓展中的前瞻性布局。总体而言,前沿科技需要云服务作为基础保障或商业化落地的载体,云服务厂商也积极拥抱新科技加紧布局抢占先机:二者的结合是一次“两情相悦”的双向选择。中国基础云服务发展总结与展望发展机遇探寻:场景化从纯产品到服务,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在发展早期,云计算厂商无暇过多顾及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更倾向于提供通用性的解决方案。随着竞争的更加充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即使在IaaS层,也出现了相对多样化的需求及解决方案,例如:视频强调内容分发( CDN ),游戏强调高IO,人工智能强调并行计算,物联网强调边缘计算。客户在PaaS和SaaS层则有着更多样化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并不一定由IaaS厂商独立完成,也可能由专业厂商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类似于公园里单独售票的项目)。目前,各家产品线的划分不尽相同,IaaS、PaaS和SaaS三层的横分和基于场景的纵分也比较混乱,这其实给用户带来较高的认知成本,并在很多时候成为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上云的障碍。若能把IT咨询服务和各种各样的云产品建立起桥梁,并提供清单式建议(例如“你所在的游戏行业××%选择了SSD型硬盘”),则可为用户带来更优的体验,并能促使云厂商进一步了解细分场景的用户需求。在交互上,可使用用户自助服务和售前主动人工介入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机遇探寻:国际化从国内到国外,到人多的地方“开荒”去当国内人口红利消失,除下沉外,还可把中国互联网发展之路在别的国家直接复制一遍,重新享受一波人口红利,这一策略便是出海。云计算企业的出海之路往往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服务于国内的、做出海业务的游戏、电商、视频企业,为他们提供国内外体验一致的服务,业务在国内签单,但服务交付在国外完成。第二种是直接服务国外企业,与国际巨头展开正面竞争。尽管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巨大,但人口总量仍不足全球四分之一。周边的印度人口超过13亿,且仍保持高速增长;东南亚国家总人口也在6亿以上。近几年,越南等大多东南亚国家政局相对稳定,再加上基础设施发展处于加速阶段,将成为中国市场的有力补充。发展机遇探寻:产业互联网从消费到产业,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纵观科技史,有两种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其一为链接,如造纸术、互联网等;其二为生产,如工业革命。长期看,两种力量相辅相成,大规模链接促成分工和分配变化,进而引发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力提升也促成媒介形式和传播内容变化。短期看,链接对生产有一定抑制作用,当可跑马圈地,人们无暇精耕细作。这种圈地对应互联网上半场,即消费互联网。新增网民和网民新增时间持续下降,人工红利消失。混合现实体验欠佳,智能音箱信息交互有限,成熟的脑机穿越尚早,媒介短期看不到革命性变化。企业获客成本持续增高,毛利持续下降,“羊毛出到猪身上”的商业模式受到质疑。此时,企业需要新的增长点,于是提出新零售、新生产,开始重视线下和to B业务等。而国家,也不希望互联网只用来做“卖货”的零和游戏甚至“割韭菜”的负和游戏,提出脱虚向实、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等。产业互联网是消费互联网的继承,让互联网的作用从销售领域延伸到管理和生产领域,强调更优产品体验、更高机器生产率和更敏捷的产品生产能力,具有工业互联网、云+、智能+等内涵,并依托互联网和工业生产的双重技术。产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和社会意义,不亚于消费互联网,产生、传输和计算的数据量更不在一个量级,且更多API而非GUI的方式天然适合云计算。产业互联网是云计算的重要发展机遇。

葵实

2020年全球云服务市场报告

2000年,顶级私有云公司包括Salesforce、NetSuite、Trigo Technologies、EchoSign和Paypal,但估值10亿美元的私有公司为零。直到2010年,该行业才看到一家私人持股公司LinkedIn的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在短短10年内该行业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当今有超过86家私有云独角兽公司,包括HashiCorp、UiPath、Snowflake、Strike、Toast、ProCore等公司。虽然在21世纪之交没有公共云独角兽,但在2007年后,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共云公司获得了显著的增长,同年NetSuite上市,云采用率增加。2010年有12家公共独角兽,2020年已经达到54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共云公司包括熟悉的科技巨头,如Salesforce、Paypal、ServiceNow、Shopify和Adobe。从2008年到2020年,前五大公共云公司的价值增长了44倍。2008年,Salesforce、NetSuite、Concur、Blackbaud和Dealert Track的总市值为138.9亿美元。到2015年,随着LinkedIn、ServiceNow以及Salesforce和NetSuite成为前五大公共云公司,总市值增长了8倍。到2020年2月,前五大公共云公司的市值徘徊在6160亿美元左右。最近COVID-19全球大流行导致的经济低迷,我们确实看到前五大公共云公司的价值在3月份出现了大幅下降。虽然云服务正在感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但公开市场反映了云服务的相对弹性。《华尔街日报》最近报道:“纳斯达克新兴云指数的52只股票今年平均上涨了15%,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跌幅为11%。”尽管世界经济正处于自1929年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公开市场也出现了快速而显著的下跌,但云计算行业在其20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指数级的增长。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2020未来的消费者报告2020年全球媒体行业报告COVID-19期间语音助手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报告:从可靠性到弹性报告:CCPA塑造隐私格局2020年全球能源报告COVID-19时期的广告业2020年智能音频报告(55页)2020年B2B网络体验报告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和机遇2020年第一季度亚太地区投资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移动广告指数报告2020年营销报告商务电子邮件营销报告COVID-19影响之消费支出报告2020年推动能源系统有效转型报告报告:COVID-19如何永远改变消费者的行为第四版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就业监测报告COVID – 19相关出行限制:全球旅游概览报告2019-2020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报告(97页)2020年印度零售报告聚焦游戏领域:2020 年度报告2020全球科技品牌价值100强冠状病毒对亚太地区网络媒体使用的影响报告2020年全球能源投资报告(207页)社交媒体:COVID-19的影响报告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数据和营销行业报告报告:聚焦亚太地区酒店经营者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整合印刷和数字促销消费券的中国实践:我国消费券发放的现状、效果和展望研究2020年数字概览报告2030年的广告业:专家对未来广告业的预测2020中国广告真实性数据观察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风险投资报告渡过难关:病毒流行期间的品牌管理报告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报告(292页)新冠病毒风险展望:初步分析及其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B2C零售报告COVID-19期间全球搜索和参与报告报告:勇敢地接受‘新常态’2020年全球零售品牌75强2020年电子商务个性化营销调查报告报告:将内容融入客户流2020移动金融应用报告2020年YouTube基准报告新冠肺炎疫情潜在经济影响最新评估2020年第一季度网络营销报告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中国城市数字消费券的应用与效果研究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信任报告2020年Q1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附下载)追踪美国消费者在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的行为报告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0年度报告冠状病毒期间的营销报告2020全球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中国绿色电力消费能力提升专题研究报告2020年印度营销科技调查报告日本融合通信(RCS)商务消息报告美国消费者在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的情绪世界经济论坛:重塑信任区块链工具包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企业影响评估报告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20年客户体验行业报告流媒体之战:疫情对联网电视的影响报告2019下半年全球媒体质量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美国家庭债务和信贷报告2020年全球高净值人群报告报告:新冠病毒对美国旅游经济的影响2020年性别移动鸿沟报告美国富裕人口与汽车订购服务报告:网络弹性创新2018年全球电子商务评估报告现代奴隶报告2020年美国半导体产业概况报告2020全球趋势报告:理解复杂性报告:COVID19对营销策略的影响(93页)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附下载)2020年应用趋势报告十年努力:CEO可持续发展目标调查报告:不同世代对数据的态度管理创新报告:投资组合增长的秘诀2019年第四季度视频报告报告:创建消费者洞察2020年电子商务组织基准报告消费者对冠状病毒:广告相邻性的考虑报告报告:可持续发展时代的汽车行业报告:5G的经济影响可能是巨大的在线零售如何应对冠状病毒超越大数据2019年第三季度视频指标报告2019快手商户经营现状研究报告报告:品牌信任和冠状病毒流行2020年电子邮件可传递性报告“互联网女皇”疫情趋势报告2020年4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19年欧洲媒体视听服务媒体趋势报告谷歌报告:流动性的改变报告:支付中的区块链COVID-19疫情期间媒体使用情况报告2020年移动货币报告2020年移动财务应用报告冠状病毒对广告的影响报告2020年短信报告2020年忠诚度指标报告2020年社交媒体行业报告(132页)2019中国网络媒体社会价值白皮书2020年数字报告报告:重新构想电子商务2020报告:寻找新型领导者全球职场性别平等调查报告了解媒体的价值:消费者和行业视角2020技术展望报告-中文版(148页)新冠疫情如何影响世界经济2020媒体广告行业脉动报告2020年拉美裔美国人网络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文化创作者的隐藏价值解码中国消费者新防晒时代报告人脸识别供应商测试报告银发经济的基本盘和新常态2019年网络文化报告2019年中美人工智能产业及厂商评估白皮书2020年意见领袖营销报告2020首席营销官(CMO)调查报告2019年云安全报告报告:信任的真相2019年电影主题报告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银行和资本市场并购展望2020年物联网威胁报告房地产科技2020:房地产的未来(112页)2020年全球数据管理研究报告Google:窥视消费者的未来2020报告:消费者如何提供反馈报告:准备好了没?电子商务主管2019年第四季度市场报告报告:电动交通的未来之路2020技术趋势报告-中文版2020年亚马逊卖家报告2020年数据隐私报告2020年北美旅游广告报告报告:流动的未来2019年年底医疗保健初创企业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278页)2019年第四季度欧洲旅游趋势与展望2025高管人才报告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2019年保险技术愿景报告:美国经济能力分析2020年科技趋势报告(366页)2020年英国科技行业国家报告2020年Facebook IQ 热门话题和趋势报告(中文版)2020年全球网络概览报告(247页)报告:聊天机器人在保险业的未来消费者调查报告:2020年重新出发英联邦数字经济报告(170页)客户体验状况报告2020年网络营销计划报告人工智能AI是如何改变规则的限制对华贸易如何终结美国半导体业的领导地位报告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2020年3月2020年企业并购报告2020年中国地区数字报告2020趋势100报告(226页)报告:消费者行为的变革2020趋势100报告(226页)报告:消费者行为的变革2020年抖音用户画像报告2020年车内语音助手用户报告2020年联网与移动趋势报告2020年电子商务报告5G时代的边缘计算报告(80页)驾驭不确定的全球形势2020年品牌亲密度报告消费者20202020未来消费者报告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对全球航空运输经济影响新冠疫情对零售行业的影响与思考2020年科技愿景(141页)2020财富报告2019全年及第四季度黄金需求趋势2020年科技趋势报告2019年全球传播报告1000多个美国品牌与亚马逊的独特关系报告游戏玩家动机研究报告扩展制造业人工智能AI应用报告聚焦印尼:把握数字化转型机会报告:向消费者学习2019年数据隐私和安全报告2020年技术预测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报告印度食品科技市场报告2020年全球广告支出预测2020年新闻、媒体和科技趋势与预测观看转变:我们如何观看体育报告报告:Z世代消费者与可持续零售2019年第四季度网络营销报告2020年中国营销趋势报告2019年流媒体报告2019年中国境外游移动支付趋势报告在媒体碎片化日益加剧的时代,深入探究视频广告的影响范围报告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航空旅行行业初步影响报告报告:企业员工支持计划调查2019年第四季度金融科技报告2019年第四季度社交媒体趋势报告2020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预测报告2020全球十大消费趋势2020年美国品牌亲密度调查报告报告:DTC品牌给B2C行业带来的影响2019年第四季度网络媒体报告报告:DTC品牌给B2C行业带来的影响2019年第四季度网络媒体报告2019年营销报告——不和谐的时代2019年网络威胁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Instagram和Facebook报告报告:国家首席信息官的未来一文看尽Uber的赚钱和扭亏之道2018年全球体育收入榜2020年网络客户体验趋势报告2020全球零售力量2020年旅游业广告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商业房地产趋势与展望报告报告:虚拟个性化和网络消费体验2019年第四季度网络服务报告报告:化妆品行业对欧洲社会经济的贡献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指数报告(123页)2019年第四季度视频趋势报告2019年第四季度软件市场报告报告:2020人力资源的未来2020年投资管理展望报告报告:便利性和消费者制胜下一个十年:用技术、人才与初心设计未来组织2020年消费者的信任报告2019年英国风险投资报告中国汽车市场下行持续:车企如何逆势而起?2020年中国消费者报告新消费 新格局:成熟企业如何敏捷竞争中国消费市场2019全球智库报告(270页)2020年以数据为中心的企业社交媒体销售线索生成报告探索大湾区:第三份驱动成功的关键年度调查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网络视频基准报告2019年自有品牌消费者调查报告2019年年终音乐报告2020年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报告2019年第十九个全美退休年度调查报告(222页)2020年度风险指数报告2019年网络医疗犯罪报告2020年全球社会流动报告2020年全球就业与社会展望趋势报告2019年冬季智能音频报告2020年趋势报告2019年移动应用趋势报告2019年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9年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颠覆趋势下的全球与中国汽车行业展望2019年网络游戏和互动媒体回顾无国界的一代:拥抱Z世代消费者报告:中国老龄化社会潜藏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2020年全球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展望2020年全球财富和生活方式报告2020 年移动市场报告2019年本地消费者回顾健身和美容行业报告2019年美国传统电视广告报告全球中重卡行业重大趋势演进分析2019年印度零售业报告报告:Salesforce的状态报告人工智能报告:规模化2020年全球经济展望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0年度特别报告2020年全球网络广告趋势报告2019年营销领袖报告客户关系长期战略报告第二十个全球C级高管报告:建立信任优势直销品牌报告:媒体和吸引消费者2030年10大热门消费趋势2019年全球对美的态度调查报告2020年消费者趋势报告2020年Fjord趋势报告2019年游戏视频流报告2020年东南亚营销展望报告2019年中国夜间经济报告报告:太阳意味着生意报告:什么阻碍了女性平等?Z世代体育迷报告2019年消费者调查2019年印度观众报告2019年英国智能手机报告2020年全球媒体预测报告报告:移动技术对减少碳排放量的影响2019年联网汽车报告报告:服务就是新的销售2019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19年女性就业指数增强人性:2020趋势报告2020年科技、媒体和电信预测银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报告2019年电子邮件营销报告报告:管理的终结2019-2020年首席营销官CMO支出年度报告2019年公平估值定价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网络营销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网络服务报告解决品牌广告适用性调查报告广告业多样性报告2019年欧洲消费者支付报告客户成功薪资调查报告2019中国首席营销官(CMO)调查白皮书2019年并购交易趋势报告2019国民出行绿皮书2019年欧洲科技报告(224页)2019年美国假期购物报告报告:解决人工智能道德问题有利于企业意见领袖营销报告:信任、交易和引领潮流的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风险投资报告金融服务营销报告2019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2019年全球汽车行业颠覆报告2000-2025年第三版全球烟草使用流行趋势全球报告2020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21世纪20年代改变世界的十大趋势2019中东欧市场战略手册报告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报告2019年二手转售市场报告2019年数字支付调查报告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理解航班和旅游预定趋势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金融科技报告2019年亚太地区银行业报告2019科技趋势:超越数字前沿报告:中国电商行业日系商品观察2019国际研究生成果报告| NOTICE |

副墨之子

2020中国云计算行业研究报告(简版)

01云计算发展概述1、 云计算概念和特点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网络带宽的日益提高,不同用户群体,从个人、企业到政府机构乃至国家层面,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即需要更快的计算速度和更大的存储空间。云计算技术通过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网络连接的大量计算资源,构成向用户按需服务的计算资源池,满足了用户灵活切换资源匹配所需应用以及特殊业务阶段对IT资源需求激增的诉求。云计算技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能更好的实现多商业化场景的应用需求。2011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NIST”)结合业内各方主流观点,将云计算定义为:云计算是一种通过网络接入虚拟资源池从而实现对可配置计算资源按需访问的模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计算资源进行配置,实现较少管理成本和服务供应商干预的快速获取和发布。云计算的主要特点包括庞大的服务器规模、虚拟化的分布、较低的使用成本、可按需选择的应用服务和共享化的资源池。云计算的主要特点包括庞大的服务器规模、虚拟化的分布、较低的使用成本、可按需选择的应用服务和共享化的资源池。在部署方式上,可分为私有云、公有云、社区云和混合云。不同的部署方式可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不同规模和应用等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不同企业、机构等群体的使用需求。服务模式上,当前业内普遍接受的为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三种模式。2、云计算发展驱动因素(1)政策持续利好,推动云计算发展我国云计算行业发展至今已经历10年时间,在此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云计算的行业化标准体系框架建设到商业化实现都给予重要支持。图表1:2010-2020年云计算主要政策数据来源:融中研究(2)云计算可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云计算的普及将极大地缓解创业者的压力,降低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IT技术成本。随着云计算的普及,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IT资源价格下降,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按需购买算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扩张上,并有效地控制成本的投入。云计算可帮助企业提升业务的稳定性,让企业根据业务所需实现算力资源的无缝对接,并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IT技术服务,解决用户技术更新迭代的难题。(3)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刺激云市场新一轮爆发2020 年突发疫情加速了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进一步推动我国云计算行业发展。疫情期间,企业被迫停工停产,生存遭受巨大挑战。以制造业为例,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程度较低,对人力的依赖程度大,疫情期间,中小制造业企业出现了物资供应短缺、生产响应延迟等问题。而一些已经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的头部大企业,凭借企业上云和智慧工厂的建设,在疫情开始后不久便恢复了生产。疫情凸显企业数字化程度低下问题,生存压力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企业的成功经验则让中小企业看到了希望,也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整体而言,疫情的出现加速了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02云计算产业链分析1.产业链构成云计算是一系列IT技术结合的总称,其背后是庞大的运算与服务资源所形成的产业生态链。云计算产业链由三个环节构成:(1)上游:云计算设备制造商云计算设备制造商主要为整个产业提供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提供服务器、储存等硬件设备的厂商以及提供网络基础设施的网络设备商和电信运营商。按照提供设备类型的不同,上游企业主要可分为三类:以华为、思科代表的网络设备商,以IBM、戴尔为代表的服务器设备商,以浪潮云、中科曙光等为代表的存储设备商。(2)中游:云服务供应商云服务供应商,主要为下游用户提供云服务。按照提供云服务类型的不同,中游企业可分为三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三类厂商。其中,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厂商为用户提供完整的IT基础设施资源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厂商为用户提供基础设施资源与相应的系统环境、开发工具整合的平台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则是在IaaS和PaaS的基础上,直接为用户提供可访问的通用或定制化应用程序。(3)下游:政府或企业等终端用户云计算下游终端用户主要包括政府、大中小型企业以及一些个人用户。下游用户比较分散,分布在互联网、金融、工业制造、医疗、政府等多领域。由于领域分散,用户对云计算服务需求的差异化非常明显。在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同时,产业链中游的服务商开始逐渐向上下游业务扩展,使得原本定位于IaaS、PaaS和SaaS的三类服务商的业务边界越来越模糊。2、产业链布局云计算产业链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在中游环节。(1)IaaS层(底层)自2015年开始,我国IaaS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相关技术不断成熟。当前,我国IaaS厂商主要分为几大类:首先,是以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百度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这类企业通过多年技术和基础设施的积累,在服务内容、供销渠道以及用户群体建立了极大的优势;其次,是以华为云、浪潮科技、紫光股份、太极股份等为代表的传统IT巨头企业,包括传统IDC、IT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等,这类企业具有丰富的硬件设备以及成熟完整的销售渠道;第三类,是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为代表的三大运营商企业,这类企业拥有带宽和通信资源的积累优势;第四类,是以青云科技、优刻得、云轴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企业,该类企业主要靠先进的技术方案来驱动用户数量的增长,并在垂直领域建立较强的技术壁垒。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IaaS市场格局整体趋于稳定,市场中TOP5的厂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天翼云和金山云,共占据了市场73.8%的份额,。(2)PaaS层(中层)单独提供PaaS服务的厂商比较少,PaaS服务多数由部分底层的IaaS厂商以及上层的SaaS厂商同时提供。IaaS厂商与SaaS厂商将其产品与服务向PaaS层领域延伸的初衷还是为了满足客户对云计算服务的多元需求,同时,也为了提升综合业务实力。由IaaS向PaaS延伸的厂商主要包括三大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IT巨头等头部企业,由SaaS向PaaS延伸的厂商主要包括两类:1)以三一重工、GE、西门子等为代表的工业制造类企业;2)以基本立子、普奥云、机智云、涂鸦智能、寄云等为代表的新兴创业企业。(3)SaaS层(上层)当前,我国SaaS层厂商主要分为两大阵营,通用型SaaS服务商和垂直型SaaS服务商。通用型SaaS针对企业特定业务环节,提供相应的SaaS产品,其服务按业务可细分为ERP、CRM、人力资源、协同办公、财税报销、云存储等;通用型SaaS企业中CRM系统开发商数量占比最高达到36.93%,协同办公系统开发商数量紧随其后,占比21.22%。而财税报销系统开发商数量占比最少,仅为1.64%,未来仍有较大投资潜力。垂直型SaaS为特定行业提供SaaS服务,主要多为特定垂直领域中的软件服务商或者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商,其服务按行业可细分为金融、教育、工业、电商、餐饮、物流等。垂直型SaaS企业中,开发商主要分布于物流、金融及餐饮三大行业,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30.2%、18.58%、16.5%。03云计算市场规模2019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增长稳定,总规模达到1,335亿元,较2018年增长38.72%。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689亿元,同比增长57.67%,私有云市场达到645.2亿元,同比增长22.8%。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预计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增速将大幅减缓,总规模预计为1782亿元。疫情中,各行业对远程办公的需求持续增长,预计此后公有云服务的相关细分市场规模将显著提升,到2022年前后总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2023年总规模将达到3,754亿元人民币。图表2:2015-202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融中研究2019年,我国公有云市场发展规模首次超过私有云市场,总规模689亿元,占云计算市场总规模的51.63%。相较于全球云计算市场主要集中于SaaS相关服务,我国云计算行业市场的增长多集中于IaaS相关的基础设施服务建设中。2019年中国公有云市场中,IaaS层市场总规模为452.6亿元,占比65.66%,相较于2018年增长67.38%,预计2022年将达突破1,200亿人民币。PaaS层市场总规模41.9亿元,占比6.08%,相较于2018年增长92.2%,预计2020年到2023年平均增速54.11%。2019年,SaaS层市场总规模194.8亿元,占比28.26%,相较于2018年增长34.16%。随着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对SaaS服务的需求或将井喷式增长。图表3:2015-2023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融中研究04云计算行业投融资分析行业投融资分析投资金额规模上,2009到2019年,国内云计算行业投资规模整体呈现上升态势,投资金额从2009年的55.9亿上升到2019年的91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32.20%,其中2017年达到1092.6亿元的历史峰值。投资事件数量上,从2009年到2016年,投资事件数量呈上升发展态势,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52.75%,其中,2014年到2015年投资事件数量成倍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2015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云计算发展相关利好政策,同时,云计算产业链逐步完善、应用落地发展加速,带动产业投资发展加速。2016年,行业投资事件数量达到1009笔的历史高位,随后3年时间,投资事件数量持续下降,回落到略高于2014年的水平。图表4:2009-2020上半年中国云计算行业投资规模数据来源:IT 桔子,融中研究投资地域分布上,国内云计算行业投资事件数量的地域分布与中国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分布较为一致。2009年至2020上半年,累计投资笔数位居前三的省份为北京、上海和广东:其中北京累计投资笔数遥遥领先,投资笔数1730笔,占总投资笔数的比重超过3成;上海累计投资笔数1018笔,占总投资笔数的比重近2成;广东累计投资笔数797笔,占总投资笔数的比重近15%。图表5:2009-2020年上半年中国云计算投资地域分布数据来源:融中研究05云计算行业发展趋势在未来十年,云计算将进入普惠发展阶段。随着新基建的不断推进,云计算应用落地进程将加快;同时,云计算将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云。受新冠疫情影响,SaaS市场需求持续增加,推动云计算产业加速发展。云计算主要发展趋势如下:1、企业上云成为普遍趋势,混合云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快,大中小型企业纷纷将企业“上云”提上日程,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9年,中国已开始应用云计算技术的企业占66.10%,同比增长7.5%。超过半数中国企业已开始将业务转向云端,其中应用公有云的企业占主流,占比41.6%;采用私有云占比14.7%;采用混合云占比9.8%。混合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混合云通过结合外部公有云和内部私有云的方式,使企业能够应用更广泛的IT服务组合。这种兼顾公有云和私有云优势的部署方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云部署选择。根据RightScale2019年云状态报告,全球范围内混合云已成为企业上云最希望采用的形式,有84%的受访企业采用了多云战略。其中,使用混合云的企业比例继续提高,由2018年的51%增长到2019年的58%。从国内市场来看,企业应用混合云的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统计,2018年我国企业应用云计算的比例接近6成,其中采用混合云比例为14%,相比2017年小幅上升。而据Marketsand Markets预测,到2021年,在混合云上的年成本支出将会增长约22.5%。在混合云的强劲需求助推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国内混合云未来发展前景广阔。2、容器技术有望推动我国PaaS快速发展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云计算技术在不断向应用层靠近。中国超40%企业开始使用容器技术;超过70%企业使用微服务的技术。新兴技术的注入,使资源调度的颗粒性、业务耦合性、管理效率和效能利用率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容器技术为PaaS带来变革。容器是指以镜像形式储存的、虚拟的、被隔离的运行时环境。容器技术通过跨容器共享操作系统架构,只需构建简单的文件及代码库即可运行应用,相比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容器技术大大提升数据可迁移性及其安全性,用户可以更快、更便捷的获取并高效使用第三方数据。而PaaS市场主要问题在于企业在不同的PaaS平台间迁移应用的难度大,且私有云无法满足各类应用的上云要求,容器技术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在容器技术应用的推动下,中国PaaS市场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3、SaaS市场将持续高速发展据Gartner调查显示,SaaS是全球云计算中最大的细分领域,占比超60%。国内SaaS还处于高速发展的初步阶段,市场成熟度远远低于美国。不过,国内SaaS经过15年的发展,SaaS应用已普遍被市场认可和接受。2020年新冠疫情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带动云端服务需求上升,促进SaaS行业提速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线上消费等细分领域对SaaS应用服务的依赖提升。同时,SaaS具有低成本、付费灵活、管理便捷、快速迭代等诸多优势,其应用场景越来越广,预测SaaS市场未来仍将持续高速发展。4、云原生为信息安全市场带来新机遇在云计算应用不断拓展的同时,安全问题同样备受关注,云原生安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下一代安全架构,原生云安全的理念应运而生。原生云安全是指平台安全的原生化和云安全产品的原生化。Gartner相关报告显示,相比于传统IT,公共云的安全能力可减少企业60%左右的安全事件,增强企业安全防控。原生云安全平台将安全能力逐步从外部生产向内部测试及开发方向深入;原生安全产品也将逐步从原本的外挂转为内嵌。现有的安全监测主要通过平台中的数据从外部感知数据安全,未来将逐步实现安全前置,通过把安全和管理的理念嵌入到开发设计,真正做到安全和云深入的融合,促进云服务商提供更加安全的云平台,带动云安全市场的发展。

不灯港

中国视频云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视频云服务充分发挥云服务的社会分工优势,大大降低了在线视频的准入门槛,让企业能够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视频繁荣催生专业化服务,最早一批参与者是由互联网视频厂商发展而来的SaaS厂商,其后主流的公有云厂商和传统的CDN厂商相继入场,视频同各行各业的融合逐渐成为常态。在本文中,深入探讨了视频云市场的发展历程、市场状况、竞争格局及未来的市场趋势和技术趋势。视频云服务的概念基于云计算提供的从采集到播放的视频流媒体服务视频云服务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理念的视频流媒体服务,它能够让客户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搭建专业的视频系统,从而轻松开展在线视频业务。如下图所示,在典型的视频云服务流程中,内容提供方采集的视频首先会被编码为特定的格式;视频在上传到云服务器后,为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播放终端通常会在云端进行转码,服务端会提供包括数据统计、内容审核、实时水印等在内的个性化增值服务;视频经由内容分发网络(CDN)加速分发,通过解码最终在内容消费方的终端设备上实现播放。传统视频领域的痛点自建视频系统存在资源和技术的双重门槛由于视频系统对资源和技术具有双重要求,企业自主搭建视频系统需要耗费极高的成本,但在高并发、弱网的复杂环境下依然难以避免延时和卡顿等问题。搭建视频系统首先需要投入高昂的资金购置基础设施,其次,音视频技术领域研发过程复杂,涉及多样的技术栈,企业需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业务需要进行高难度的二次开发,无论人力成本或时间成本考虑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由于企业独享整台服务器的资源和性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能够满载运行,导致服务器的大量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视频云服务的优势发挥社会分工的特点,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视频服务视频云服务充分发挥了云服务在社会分工方面的优势。通过专业的视频云厂商搭建视频系统,向最终用户提供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大大降低了在线视频的准入门槛,让企业能够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视频云弹性扩展、按需付费、快速上线等特性,允许企业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视频服务。尤其对于视频领域的初创企业和处在转型阶段的传统企业而言,选择视频云服务可以帮助他们更加灵活地应对行业变化。行业发展环境:经济公有云市场规模高速增长,企业普遍对云服务持积极态度2017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344.3亿元,同比增长142.6%。云服务的交付方式和服务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不论新兴的创业公司或是传统企业,都对云服务抱有开放拥抱的态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企业应用云计算的比例已经达到54.7%。采用云计算的企业能够从专业分工中获得减少IT支出、实现资源共享和提高业务部署速度等诸多好处,当前使用公有云服务的企业普遍考虑将更多业务向云计算迁移。行业发展环境:社会网络视频渗透率超七成,视频生产和消费方式趋于多样在4G网络普及和流量资费下降的背景下,智能手机为视频播放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终端环境,让视频能够随时随地在各种场景下进行播放。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2017年中国网络视频的用户数量超过5.7亿人,用户使用率达到75%,同年手机网络视频的用户数量达到5.4亿人,用户使用率为72.9%。移动化所带来的改变既体现在播放终端,又体现在视频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上。视频内容生产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让终端用户从被动参与变成主动生产,进而对视频的上传和播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视频云服务发展历程视频繁荣催生专业化服务需求,各类厂商角逐视频云战场视频云服务的发展既受到在线视频行业的驱动,同时也反过来促进在线视频的繁荣。视频云领域最早出现的参与者是由互联网视频厂商发展而来的SaaS厂商,其产生背景是在线视频行业的专业分工以及云计算市场的起步。随着移动视频趋势的到来,在线视频的应用场景日益复杂多样,标准化的SaaS服务出现局限性。主流的公有云厂商和传统的CDN厂商相继进入市场,基于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对业务进行拓展和延伸,向客户提供PaaS层的视频云服务。与此同时,直播视频互动性的增强让视频云与通信领域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不少专注提供实时通信的云厂商涉入视频云市场。2016年视频直播的爆发为视频云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视频直播存在较高的技术和成本壁垒,为满足低延迟、高清晰、跨屏浏览等诸多要求,在高强度的市场竞争和快速的更新迭代的压力下,直播平台对视频云服务表现出巨大的需求。当前,视频同各行各业的融合已经逐渐成为常态,视频云厂商正在向更多的垂直领域探索,为用户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视频云服务的市场细分PaaS和SaaS层视频云服务面向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视频云厂商主要是向下游客户提供PaaS或SaaS层的视频服务,由于基础资源在视频业务的开展中至关重要,通常会被和PaaS、SaaS层服务打包在一起。IaaS厂商和CDN厂商多基于自身在基础资源方面的优势,纵向延伸业务体系,提供PaaS层的视频云服务。PaaS层服务以提供通用的视频能力为主,通常面向以视频为关键业务的客户群体,客户可以根据业务具体需要进行定制化开发和优化,对客户自身的IT研发能力有较高要求。SaaS层服务提供的是可直接使用的视频软件,相比PaaS而言,更适合IT研发能力较弱或视频非关键业务的客户。SaaS层服务相对标准化,而不同行业客户之间的诉求差异较大,SaaS厂商更倾向于针对特定垂直场景开发相应的功能,以满足行业客户深度结合视频业务的发展需求。由于PaaS和SaaS面临的客户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客户会根据需求特征选择不同的云服务模式,因而在两类厂商的竞争交叉相对有限。行业投融资情况近两年投资热度略有回落,行业规模效应已然显现与云服务领域的投融资趋势大致吻合,视频云服务的投资热度在2015年达到高潮后逐渐有所回落。考虑到视频云服务行业的技术门槛较高,新进入的创业公司团队通常在音视频领域有一定的技术背景。从融资轮次的角度看,近五年的融资项目中超过50%集中在A轮和B轮,同时有14.3%的融资事件为E轮及以后。对于视频云服务而言,PaaS层服务涉及大量的基础资源成本,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SaaS服务回款速度慢,创业公司现金流压力大,行业规模效应明显。随着主流的公有云厂商相继进入市场,IaaS和PaaS层面的竞争空间已经逐步收窄,未来创业公司的机会将更多体现在垂直领域和SaaS应用上。行业发展难点带宽成本推高前期投入,视频云厂商短期盈利压力大电信运营商的垄断格局导致高昂的带宽成本,经由CDN厂商转嫁给视频云厂商。CDN需要依靠规模效应实现复用,因此视频云厂商通常难以在短期内盈利。过高的带宽成本不利于4K、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反过来会限制视频云服务的市场空间。编解码技术和CDN技术的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带宽成本,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6年以来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厂商不断压低CDN价格,虽然此举长期来看可以扩大自身市场份额,不过现阶段让自建CDN的厂商承受了更大的压力。高带宽成本将影响视频云领域的竞争格局,一方面资金实力欠缺的中小厂商很可能会被挤出市场,另一方面存活下来的云厂商也需要去拓展更多的增值服务,改善当前主要依靠流量实现营业收入的局面。视频云厂商难以避免同质化竞争,需寻求破局之道当前各厂商在视频云的基础功能上差异不大,技术进步促使各项性能指标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但同时客户对技术指标的敏感度也在逐渐下降。客户对趋同的基础服务粘性偏低,同质化带来的价格战导致视频云厂商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从当前视频云厂商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三种应对同质化竞争的思路。其一,横向生态布局,在视频产业中布局广泛的厂商,可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为客户创造云服务之外的附加价值。其二,纵向价值升级,厂商可围绕视频云做延伸,通过服务于客户业务发展的核心环节,实现价值链条升级。其三,垂直领域深耕,考虑到泛娱乐场景竞争愈发激烈,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有限,尤其中小厂商和创业者可深耕垂直领域,率先发力以取得有别于主流公有云厂商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行业竞争要点因云服务模式的不同,视频云厂商的竞争侧重点各异视频云服务的内容涵盖IaaS、PaaS和SaaS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竞争优势。视频云厂商会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并根据业务扩张的需求和面向的客户群体的差异在三种模式上有所侧重。因此,不同类型的视频云厂商,其竞争优势的构成也存在着差异。从下游客户的诉求来看,性能表现和稳定性是客户选择视频云厂商时的首要考量。在此基础上,客户会进一步要求尽可能简单快速地接入和使用视频云服务,以及针对客户所在的细分领域开发相应的场景化功能。产品质量是视频云厂商竞争的关键客户在选择视频云厂商时首先关注的是产品质量,质量的考察因素涉及流畅度、清晰度、并发量等多维度的性能指标。由于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客户诉求不完全相同,对各性能指标的要求需要结合客户的具体场景,不可一概而论。稳定且高质量的视频云服务取决于云厂商的资源和技术实力,包括CDN等基础资源以及编解码、传输等音视频技术。为客户提供简单易用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当前,视频云服务的下游客户已经由互联网行业越来越多地向传统行业渗透。随着客户范围的拓展,视频云服务需要更加简单易用以适应不同类型客户的要求。由于行业技术门槛高,初创团队通常存在较长的技术摸索期,多数传统企业同样缺乏专业积累,过于复杂的产品会在无形中增加视频云的成本,降低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效率和价值。考虑到视频云服务中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它们通常被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给客户。端到端解决方案整合各环节需求,覆盖从移动端到Web端、从采集到播放的SDK和API,让客户快速实现强大而灵活的视频云功能,已经成为视频云厂商重要的竞争力来源。除产品打磨之外,视频云厂商还需要提供高质量和人性化的服务与支持,以帮助客户解决在视频云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深耕垂直场景拓展市场空间,以增值服务实现差异化竞争随着视频在信息传播中重要性显著提升,视频云与各行业的融合应用不断加深,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施展拳脚。现阶段,视频云在泛娱乐场景中的渗透率最高,教育、金融、电商次之,而在对视频需求强烈的广电、安防等传统行业则存在巨大的潜在机会。垂直场景的流量虽然不及泛娱乐场景,但是单路视频流的价值更高,有助于行业实现市场容量的扩张。在视频云功能趋同的环境中,深耕细分市场挖掘行业个性化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能够帮助视频云厂商树立起竞争壁垒,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产业链与商业模式将基础资源打包在PaaS、SaaS中向客户提供基础和增值服务在视频云服务中,PaaS层以SDK或API的方式向开发者提供通用的视频能力,SaaS层多面向特定领域客户提供相对标准化的视频软件应用。当前视频云厂商主要依靠流量带宽实现营业收入。视频云服务由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两部分构成,云厂商依据具体服务项目向下游收取费用,或以套餐包的方式将整套服务打包计费。基础服务包括上传、存储、转码、分发、播放,为视频业务所必需;增值服务涵盖内容各厂商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典型服务内容包括内容审核、智能封面、标签预测等。产业图谱PaaS层以通用能力为核心,SaaS层侧重发展行业场景考虑到云服务在IaaS、PaaS和SaaS层服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视频云厂商亦通过PaaS和SaaS的结合缓解标准化和定制化之间的矛盾,本报告仅依据厂商核心和优势业务对其进行粗略划分。PaaS层的视频云以通用型为主,在通用基础上逐渐探索行业解决方案。由于基础资源和技术能力在PaaS层竞争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PaaS层的行业集中度相对比较高。SaaS层的视频云更加注重场景化应用,SaaS厂商通常会聚集于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细分领域,在各自细分领域内相互竞争。行业未来发展趋势SaaS:垂直领域存在广泛机会,围绕行业特色衍生增值服务短视频的热度从2017年持续到2018年,视频应用在C端用户中的广泛普及已经毋庸置疑。随着人们越来越习惯将视频作为信息传递的关键载体,视频云服务在各类B端应用场景中的渗透率也将不断提高。SaaS服务侧重场景化应用,考虑到PaaS厂商通常不会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行业壁垒较高或行业需求特色的领域,广泛的垂直领域成为SaaS厂商的必争之地。围绕视频的核心辐射具有行业特色的增值服务,甚至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品和服务拓展,专注于特定垂直领域的视频云厂商将有望在竞争中取得先机。对于大中型传统企业客户而言,标准化的SaaS服务通常不能适应他们的需求,视频云需要与客户自身的业务系统打通,因而SaaS厂商的服务模式将不完全局限于SaaS层,会将服务边界进一步向PaaS层延伸。在安防和医疗等相对封闭的领域,利益链条较为固化,且同时涉及到视频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行业内既有的视频服务商向云服务转型有一定优势。PaaS:市场向头部集中,针对刚需场景拓展市场空间视频云服务中PaaS层服务多面向通用型需求,客户尤其看重厂商的资源与技术实力,资源的规模效应与技术的可复用性都将导致PaaS领域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现阶段占据领先优势的云厂商会继续巩固优势地位,留给新进入者的机会将比较有限,许多中小型的PaaS厂商也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与SaaS厂商将应用场景作为核心竞争优势不同,PaaS厂商会更多的聚焦在对视频存在强烈刚性需求的领域当中,其场景化通常表现为一种通用能力的延伸,以模块化的方式呈现,从而可以应对客户愈发灵活的需求。泛娱乐和在线教育是PaaS厂商普遍看好的两大应用场景,其中泛娱乐场景要求云服务对市场变化具有极高的敏锐度,能够紧追甚至领先风口,在线教育场景则需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类型和受众做出定制化调整。H.265编码标准加速应用,P2P与CDN结合提高分发效率视频编解码和内容分发网络是视频云服务中的两项关键技术。当前视频编码已经进入到后1080P时代,由H.264主导的视频编码标准正在被撼动。早在2013年,新一代的视频编码标准H.265就完成了标准的制定工作,但受限于当时的应用环境而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相比H.264,H.265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在维持画质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视频传输的带宽减少到H.264的一半。目前主流的视频云厂商部分或已经支持H.265标准,或正在计划支持H.265标准,随着未来软件和硬件环境的支持,H.265标准将成为视频云服务的标配。在流媒体分发技术方面,P2P技术因为充分利用边缘设备,从而缓解视频云服务中的高带宽成本的痛点,因而被越来越多视频云厂商运用到内容分发领域。P2P扩展性好,CDN可靠性高,P2P与CDN结合,两者取长补短,尤其适用于流量较大、热度集中且相同资源利用率高的应用场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以效率提升和价值创造赋能客户视频内容数量激增对于各类型的视频平台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2018年4月短视频行业迎来最强监管,低俗、暴力、血腥、色情等问题再度引起关注。现阶段单纯的人工审核方式已经显现出瓶颈,结合人工智能的视频内容审核因大幅节约重复工作所带来的人力成本,正逐渐成为视频云服务的一项重要功能。在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趋向三位一体的背景下,视频云厂商在上传、转码、分发、播放的基础服务上,不断探索新的增值服务,从视频内容审核到可以直接驱动流量变现和内容生产的视频内容理解和视频内容编辑。尽管目前“AI+”在客户群体中的渗透程度相对有限,但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能够带来效率提升、价值创造的显著作用,从而提升视频云服务对客户的价值,势必会成为下一阶段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更多深度内容,敬请关注【艾瑞咨询官方小程序】或【艾瑞咨询微信公众号】,获取完整行业报告、热门指数监测,以及每日更新的行业前沿观察。

教之

IDC中国AI云服务市场报告:百度智能云排名第一

DoNews 7月14日消息(记者吴丽)7月14日,IDC 发布《中国人工智能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2019)》,报告显示,在中国 AI 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格局中,百度智能云在整体调用量、市场份额方面均名列第一。IDC 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在 NLP、图像视频等多个细分领域排名第一。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目前实现一定规模的商业化营收的仅有百度智能云。在图像视频领域,不论是开放的产品能力,还是 API 调用量,以及商业化收入,百度智能云优势最为明显。目前,百度智能云已经开放250多项 AI 能力,服务190多万开发者,日均调用量突破1万亿次。IDC 认为,AI 能力已成为用户选择云服务厂商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据统计,中国 AI 云服务市场2019年市场规模达1.66亿美元,2018至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93.6%。IDC 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卢言霞表示:“ AI 云服务市场未来5年将保持高速增长。云服务厂商也将成为 AI 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和突破、能规模化复制的应用场景、完善的生态合作,将帮助厂商扩大市场份额。”

不怕死

中国人工智能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出炉 1.66亿美元市场

【CNMO新闻】7月14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中国人工智能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2019)》,报告显示,中国AI云服务市场2019年市场规模达1.66亿美元,2018至2024年CAGR将达到93.6%,AI能力已成为用户进行云服务选型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人工智能AI云服务市场最近2年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占AI软件市场规模约10.3%,美国AI软件公有云服务占AI软件市场规模约15.6%。无论是相对于整体软件市场中公有云服务占比,还是相对于美国市场AI公有云服务占比,中国AI云服务都将有很高的增长空间。IDC报告从产品数量来看,当前领先的云服务厂商大都在公有云上提供了丰富的AI能力。从统计数据来看,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开放的能力最为丰富;从2019年市场份额来看,在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中,百度智能云市场份额最为领先,其次是阿里云,腾讯云,其他厂商则包括AWS、华为云、微软Azure、金山云、京东云等。随着AI渗透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分散,越发需要技术和应用上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对于AI云服务市场本身的竞争,2020年之后会更加激烈,尤其是第一梯队的厂商之间的竞争。

芈后传

2018年中国通讯云服务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据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通讯云服务行业市场分析,通讯云服务在多个领域且市场潜力巨大,在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以及市场竞争逐渐开放的情况下,国内短信云市场规模预计在2022年将达到266.8亿元,呼叫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8930.5亿元。Copyright 2003-2018 askc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商情报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57834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242中商情报网阿里云出现故障怎么回事?2018中国云服务行业独角兽排行榜(附榜单)

类与不类

IDC发布最新中国AI云服务市场报告,百度智能云排名第一

AI作为百度智能云的核心优势越发突显。7月14日,全球权威咨询机构IDC发布《中国人工智能云服务市场 研究报告(2019)》,报告显示,在中国AI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格局中,百度智能云在整体调用量、市场份额方面均名列第一,拥有最多的AI产品数量,领先阿里云、腾讯云、AWS和华为云等厂商。这是百度智能云连续两年在AI cloud领域排名中国第一。IDC报告显示,AI云服务厂商成为驱动AI创新的重要力量。百度正在通过智能云,把自己领先的AI技术,高效、快捷接入到各行各业。(IDC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开放的AI能力最丰富,整体调用量、市场份额均列第一)IDC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在NLP、图像视频等多个细分领域排名第一。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目前实现一定规模的商业化营收的仅有百度智能云。其他厂商多是自2020年前后才开始在公有云上开放收费的自然语言处理类AI能力。在图像视频领域,不论是开放的产品能力,还是API调用量,以及商业化收入,百度智能云优势最为明显。目前,百度智能云已经开放250多项AI能力,服务190多万开发者,日均调用量突破1万亿次。今年以来,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对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深刻影响。金融、医疗、教育、办公和文娱等行业加速向线上迁移。深受特殊情况负面影响的企业坚定了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决心,期望通过接入高质量的AI技术和服务重塑竞争力。AI将开始渗透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中。IDC认为,AI能力已成为用户选择云服务厂商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据统计,中国AI云服务市场2019年市场规模达1.66亿美元,2018至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93.6%。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卢言霞表示:“AI云服务市场未来5年将保持高速增长。云服务厂商也将成为AI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和突破、能规模化复制的应用场景、完善的生态合作,将帮助厂商扩大市场份额。”在7月9日举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百度将自己定位于专注对外赋能的 AI 平台型公司,希望每一家企业都可以像用水和电一样使用百度的平台,从而快速实现 AI 化转型。百度智能云则凭借AI能力引擎和AI开发平台这两大核心优势,成为产业智能化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和云服务领域头部玩家。”百度CTO王海峰表示,新基建将成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是其关键技术支撑。百度作为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将以多年积累的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助力新基建提速,促进人工智能更快落地,让各行各业都能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新动能。为了帮助企业降低使用AI技术门槛,避免重复“造轮子”,百度智能云在5月重磅发布了AI中台和知识中台两大创新平台。AI中台可以帮助企业搭建自己的AI平台,让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快速、高效地开发AI解决方案;知识中台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识生产、组织和应用能力,满足业务场景智能化的需求,解决大多数企业缺乏构建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痛点。目前,百度AI中台和知识中台在电力、金融等多个行业已经有了丰富的应用和实践。领先的AI能力正在帮助百度智能云快速提高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从金融到城市,再到工业制造,百度智能云在一周内连续签下三个新基建大单。7月9日,百度与浦发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7月1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推进全国首个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在浦东新区的落地,共同打造城市智能化升级新范本。7月13日,百度与中国建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智慧物流,数字矿山,智慧工厂,工业无人驾驶、数据中心新基建、企业 AI大脑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百度AI正在加速助力中国产业实现智能化升级。值得注意的是,7月8日,能源巨头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在国家电投集团总部会见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双方表达出在综合智慧能源、智慧城市开发、能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合作的意愿,这表明百度智能云更多“大单”还在路上。(7月13日,百度与中国建材集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百度近期还推出一系列行动,持续布局新基建,以期未来为中国产业提供更坚实的AI基础设施和更丰富的AI服务。6月19日,百度宣布未来十年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的投入。预计到2030年,百度智能云服务器台数超过500万台;人才方面,未来5年,百度预计培养 AI 人才500万;7月2日,百度宣布未来5年将在百度山西数据标注基地培养5万名 AI 数据标注师,不仅能满足了自身数据标注的巨量需求,也将促进山西劳动人口就业和当地经济结构转型。(6月11日,百度发布业内首张AI新基建版图)市场分析认为,随着新基建不断推进,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融合步伐将加快速度。致力于成为最大AI服务提供商的百度智能云将迎来重要发展契机,增长潜力无限。

凹凸

2019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丨工具与技术核心摘要:市场规模:2018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PaaS市场规模达到15.6亿美元,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率,其中中国市场体量最大。未来,IoT、AR、5G等技术的应用将创造新的增长空间,中国大陆以外的泛亚太市场具有增长潜力。发展特征:社交需求泛化先行,产业互联网转型紧随后,TO C和TO B领域的两大特征共同推动互联网通信云应用的演化和深入;互联网通信云厂商普遍采取先服务本土市场、后服务海外市场的方式,中国厂商抓住国内企业出海机遇拓展全球市场。市场空间:在物联网技术的驱动下应用场景边界的外延,从人与人的沟通向人与物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拓展,未来互联网通信云的市场空间将有望由现在的百亿元增长到千亿元量级。未来机会:把握移动互联网产业周期,亚太、拉美等新兴市场大有可为;产业数字化步伐加速,通信将作为底层工具赋能传统产业,企业级应用部署模式灵活,可以混合云撬动金字塔顶端的客户;5G技术商用将有望推动大规模、高并发的工业互联网场景成为互联网通信新的增长点。全球通信云迭代历程信息技术驱动升级迭代,互联网通信云迈向信息赋能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通信云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其迭代升级覆盖通信形式和通信场景两个维度。当前全球通信云已经步入2.0时代,与上一阶段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通信形式的变革。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驱动通信云场景的拓展,在现有人与人沟通的基础之上,走向人与物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当与物(设备)相关的信息传递被纳入到通信云的范畴,通信云将出现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以信息赋能产业发展。互联网通信云概念界定以云计算模式提供的互联网通信能力,聚焦PaaS层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沟通需求越来越多的由传统的短信和话音向互联网转变,互联网通信云即以云计算技术理念和服务模式所提供的IP通信能力,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应用、企业级应用和新兴的智能硬件场景中。本报告将研究范畴限定在PaaS层,即以API/SDK形式交付的互联网通信云服务,涵盖即时通讯和实时音视频两类通信方式。通过调用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的能力,企业客户可以快速在各类应用中实现IP通信,无需耗费大量成本和精力购买硬件设备或搭建软件系统,让客户能够专注自身核心业务,从而实现轻资产运营。互联网通信云的主要类型根据通信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即时通讯和实时音视频云服务用户的通信行为已经从传统通信向互联网通信迁移,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IM)是其中最常见的互联网通信方式。IM基于互联网提供从发送者至接收者的即时的聊天消息传输,客户可以利用IM云服务快速获得消息实时收发的能力,覆盖文本、图片、语音、表情、红包等多样化的消息类型,支持单聊、群聊、聊天室等社交场景。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底层技术的成熟,实时音视频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并能够与IM结合发挥协同效应。实时音视频云服务可以满足客户对在线实时的音频、视频交流需求,除高质量的音视频通话外,还可应用于视频会议、远程指导、智能硬件等诸多场景中。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市场发展环境传统通信步入下行通道,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大幅上涨2017年全球短信总量同比下降4.5%,其中P2P(个人对个人)短信量下滑明显,由上年的5.7万条跌至5.3万条。尽管A2P短信(应用对个人短信,即企业短信)仍然存在小幅增长,但无法扭转短信业务整体的颓势,预计2018年到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运营商的流量业务增长迅猛。2017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上涨71.8%达到11.5EB/月,预计将保持35.0%以上的年增长率,至2022年可达到77.5EB/月。基于数据流量的信息传递已然替代传统通信,成为当下最主要的通信形式。网络基础设施和移动智能终端驱动全球通信云步入2.0阶段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数据,201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39.0亿人,互联网渗透率由2013年的36.9%增长至2018年的51.2%。尽管全球互联网发展水平存在着地区差异,欧美高于亚太高于非洲,但站在整体的角度,互联网用户规模过去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2%,趋于稳定的增长意味是全球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的成熟。IDC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7年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下跌。智能手机让个人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沟通,导致以短信和话音为代表的传统通信吸引力大幅下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态势说明互联网通信云广泛普及的时机已经成熟。移动时代通信高频刚需,TO C应用教育市场带动企业级通信App Annie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APP月活跃用户数TOP10中第2-5位均为通讯聊天工具,通信无疑是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最高频的刚性需求。以WhatsApp Messenger、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广泛普及,对整个互联网通信领域而言发挥着市场教育的作用,企业IM、视频会议等企业级通信继承TO C应用的使用习惯,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兴起的当下显得水到渠成。更加适应新办公环境和工作方式的互联网通信,正在以信息赋能的方式重塑企业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降本增效的价值。底层IaaS市场发展成熟,云计算应用成为企业IT支出主流据Gartner预测,全球公有云服务收入预计在2019年达到2211亿美元,其中增长最快的IaaS层服务预计将实现年增长35.9%,到2021年,前10大IaaS服务商的市场份额将接近70%。底层IaaS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意味着行业发展的成熟,为其上层的PaaS、SaaS创造了良好发展机遇。RightScale数据显示,2018年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比例较上年均有所增加,至少使用一个公有云或私有云的比例为96%,云计算在企业IT建设中已然成为主流。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市场规模全球市场约16亿美元,IoT等新场景及亚太市场助力增长围绕互联网通信云PaaS市场来看,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5.6亿美元,增速相比前两年的高速增长略有下滑但仍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率。由于移动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高度领先,中国是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市场中体量最大的国家;因此得益于前两年直播、在线教育等互联网“风口”市场的出现,互联网通信云服务借此迎来令人瞩目的增长。未来,IoT、AR等新场景的出现以及5G技术的商用,将为互联网通信云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市场培育和国内互联网产品的出海,中国大陆以外的泛亚太市场也将成为相当具有增长潜力的蓝海市场。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市场发展特征社交需求泛化与产业互联网转型推动应用场景的拓展自全球通信云由1.0阶段迈向2.0阶段以来,社交需求泛化先行,产业互联网转型紧随后,TO C和TO B领域的两大特征共同推动互联网通信云应用的演化和深入。从通讯聊天工具向社交网络、直播平台、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各类型的应用渗透,通信能力已经成为移动应用的一项基础能力。快速迭代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移动互联网发展成熟的同时流量红利也逐渐见顶,原有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不再适用,专业的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的价值日益凸显。与互联网企业业务部署在云上不同,传统企业存在着由本地部署向云化迁移的过程。伴随着产业互联网而来的转型升级,传统企业对云服务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通信云的下游客户因而从互联网企业向传统企业拓展。在中国市场,以钉钉、企业微信、云之家为代表的平台型产品,快速打通企业内通信场景,加速互联网通信的市场教育进程。全球扩张从客户需求出发,中国厂商抓住国内企业出海机遇相对TO C业务而言,TO B业务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通信云厂商更倾向于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纵观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厂商普遍采取先服务本土市场、后服务海外市场的方式,稳扎稳打,不盲目扩张。由华为、联想等科技制造企业率先开启的信息技术企业出海浪潮,为中国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的全球竞争创造了机会。顺应国内客户出海的需求,中国厂商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并在客户海外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与国内客户共同成长。随着全球通信网络的建成,中国领先的互联网通信云厂商已经具备服务于海外客户的能力。在“一带一路”的历史性机遇下,他们开始主动向全球市场扩张,并借助渠道伙伴的力量,降低因对东道国的政策、经济、文化环境尚不熟悉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全球互联网通信云产业链及产业图谱上游IaaS厂商为关键主体,下游面向企业客户和各类开发者提供计算、网络、存储、CDN等基础资源的IaaS厂商是互联网通信云领域最主要的上游,中游的IM云和实时音视频云厂商专注于PaaS层通信能力的构建,向企业客户、TO C应用开发者和SaaS厂商等不同类型的下游客户提供服务。在面对复杂的全球市场环境以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时,互联网通信云厂商通常还会借助渠道合作伙伴的力量,以完成云服务本地化、定制化的落地实施。互联网通信云市场竞争格局融云处于国内第三方IM云服务厂商第一梯队,实时音视频市场格局未明仍有较大发展机遇聚焦于国内的第三方互联网通信云PaaS厂商(即以对外提供商业化的专业互联网通信云服务为主的厂商),在IM云市场,经过不少玩家的多年耕耘,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朗的竞争格局。根据Usertracker 多平台网民行为监测数据库(桌面及智能终端)数据,月独立设备数居TOP1000的头部APP中,融云覆盖到的APP日活设备数加总(非去重)超过3000万台,居国内第三方厂商的首位。而实时音视频市场需求正处于爆发进行时,市场发展机遇广阔,因此市场格局仍存在较大变数。现阶段,头部厂商凭借一定的先发优势和技术壁垒,抢占到大量互联网客户;而随着整体互联网浪潮向体量庞大的传统行业进军,腰部厂商如能把握市场机会,也将成为国内市场极具竞争力的颠覆者。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竞争壁垒核心技术:信息传递的稳定可靠、平台承载能力和传输效率互联网通信云的技术指标涵盖质量和性能两方面,一方面仰仗于上游的IaaS供应商,另一方面高度依赖于互联网通信云厂商自身的平台架构和网络优化管理。其中,质量指标强调的是信息传递的稳定可靠,决定着客户体验的下限。可靠性要求消息的不丢失和不重复,是IM最基本的质量要求;相应的,通话的连通率和可用性是实时音视频的核心质量指标。互联网通信云的性能关注平台的承载能力和传输效率,涉及并发处理能力(可通过注册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等指标衡量)以及延迟、抖动和丢包等指标。性能指标应当根据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而定,如部分企业内应用重点关注弱网环境或跨国通信的连通质量,但对并发用户数无甚要求,而在线教育等TO C场景则对实时音视频的延迟、抖动等更加敏感。凭借先发优势巩固技术壁垒,围绕关键场景提供解决方案通信技术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使用体验,尽管技术指标受环境影响不可一概而论,但通信网络是否稳定、快速、安全最终会体现在品牌的口碑上。同时,具备技术优势的厂商也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与竞争对手相同规模的服务,即技术壁垒会反映在厂商的成本结构上,通过影响盈利能力决定厂商是否能够实现长期的健康发展。互联网通信云领域的先入者,经过长时间的网络监测和持续优化所形成的全球通信网络,往往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技术壁垒。随着互联网云通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完全标准化的通信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而厂商普遍针对高频场景推出行业解决方案。提取行业共性需求形成的解决方案,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给客户,能够让客户更加简单便捷地接入互联网通信云。厂商在相应领域积累的服务经验是否深厚,同样是客户选择时的重要考量。互联网通信云选型策略根据企业性质和应用场景的不同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通信云企业性质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共同决定了企业客户对互联网通信云的选型。互联网应用多选择部署在公有云,视应用场景的不同存在个性化需求,如直播聊天室要求聊天室管理、聊天室消息库、消息存储和内容审核,而在线教育要求录制回看、白板服务、屏幕录制等功能。企业级应用则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因而倾向于选择私有云或混合云。除提供企业通信录、移动办公、内部培训等通用功能外,互联网通信云还需要同客户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对于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等研发资源投入有限的客户,往往需要引入渠道伙伴来进行二次开发。大型的集团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要求员工的跨地域沟通协作,更加关注厂商全球通信网络的搭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市场空间互联网通信云边界外延,未来想象空间有望达到千亿元当前全球互联网通信云正在由2.0向3.0阶段迈进,在物联网技术的驱动下应用场景边界的外延,从人与人的沟通向人与物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拓展。一方面,人与设备的交互不再局限于物理按键和多点触控,智能语音、生物识别等交互方式都要求实时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配有传感器的硬件设备不断采集、上传用户和环境信息,无论是人与设备还是物联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通信云赋能。边界的外延意味着应用场景维度的增加,未来互联网通信云的市场空间将有望由现在的百亿元增长到千亿元量级。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互联网应用把握移动互联网产业周期,亚太、拉美等新兴市场大有可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成熟是互联网通信云广泛应用于消费级市场的必要条件。随着全球4G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智能手机上传和下载的速度大幅提高,基于互联网通信的社交需求会向各类型的移动应用渗透。GSMA智库数据显示,4G设备的连接占比与国家的发达程度呈现正向相关,预计到2020年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和独联体国家的4G应用比例增长迅速,对于处在全球化经营早期阶段的互联网通信云厂商而言,新兴市场相比欧美地区将有更大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并非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东道国的移动社交需求亦受到当地政策和文化的影响,互联网通信云厂商应警惕跨国经营的风险。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企业级应用产业数字化步伐加速,通信作为底层工具赋能传统产业中国信通院《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显示,G20国家数字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产业数字化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84.2%增加到2017年的84.5%。其中,美国、中国、德国、日本、英国的产业数字化规模超过一万亿美元,除中国的产业数字化占GDP比重为25.4%外,其余四国的比重均超过40.0%。ICT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将驱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企业对通信能力的需求不仅是员工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实时的沟通,更会深入到流程和业务当中,作为底层工具与各类型的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部署模式更加灵活,以混合云撬动金字塔顶端的客户RightScale调查数据显示,多云策略是2018年大多数企业的选择,其中51%的企业采用的是混合云策略。混合云同时具备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企业级应用面对的客户群体中,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大型企业存在更强的定制化需求,且付费能力远远强于中小型企业,因而被互联网通信云厂商视为重点拓展的对象。出于对安全性和可控性的要求,银行、地产、航空等传统企业,政府机构以及大型集团性企业通常倾向于采用私有化部署的模式。但对于互联网通信云来说,厂商基于公有云多年的链路优化相比私有云在通信质量上具有天然的优势。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大型企业对互联网通信云需求的增加,部署灵活的混合云将成为互联网通信云厂商撬动金字塔顶端的主要模式。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物联网应用不再局限于人与人的沟通,工业互联网有望创造新增长根据GSMA智库的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数量将达到251亿台,是2018年90亿台的约2.8倍。其中,工业互联网设备数量将反超消费物联网设备,由2018年的37亿台增长至2025年的137亿台。5G时代的到来将加速万物互联的推进,大规模、高并发的物联网场景将源源不断的产生数据、传输数据,互联网通信的概念将不再局限于人与人的沟通。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美国的“先进制造”、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高价值制造”等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工业互联网成为下一阶段全球各国战略部署的重点。在政策的推动作用下,工业互联网将有望成为互联网通信新的增长点。

每下愈况

云管理层服务是新风口|《2020中国云计算行业研究报告》发布

2020年,中国云计算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十年。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云计算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快速发展,部分行业与地区的整体上云率已达较高的水平。当下的中国,在多种新兴技术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之际,云计算价值愈发凸显。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2020年这一节点,去理清云计算在中国发展的新背景,分析新趋势,并找到新机遇。毋庸置疑,云计算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仍值得期待。一方面,云行业内部的新动力保障了自身的发展势头。内涵阐释上,云计算新增客户视角为发展明确客户中心的商业思路;技术演进上,边缘计算、云原生、分布式云、量子计算等预期在未来十年内成熟的颠覆性新技术保障了其长期技术基础;行业状况上,中国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1334亿元,规模占GDP比例较2018年增长25.2%,增长势头上远强于美国;市场份额上,据亿欧智库推算,云计算行业四家龙头企业占总份额达53.6%,马太效益凸显的现状也推动头部厂商转向精细化耕耘存量市场的战略。另一方面,云计算的外部新环境也为其发展创造出天时地利。中央、地方政策皆引导企业积极上云、用数赋智,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让能够显著降本增效的云计算服务更受青睐,大量一级市场资金仍不断涌入云计算行业优质企业,疫情又对生产生活的线上化起到了极佳的教育作用。整体环境综合看来仍利于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综合来看,中国云计算行业正站在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细,从互联网行业到传统行业,从厂商主导到客户中心的变化节点,这也成为我们对未来趋势预测的基础。综合考虑各种新变化,我们将中国云计算发展的总体趋势凝练为云环境多样化与云发展多维化。云环境多样化即中国企业云环境会混合IT、混合云、多云混杂发展,这既是中国云计算行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种客观状态,也是中国企业为了充分发挥云优势从而主观上采取的一种云战略。以混合云为例,2019年国际上企业混合云采用率已达58%,是最主流的云部署方式。同期中国企业混合云采用率仅为9.8%,但同比增长达21%,远高于其他部署模式。可以预见,在敏稳态数据处理需求增大、云监管愈发完善化的背景下,同时具有公有云灵活性、弹性和私有云安全性、可控性双重优势的混合云在中国仍有极大发展空间。云发展多维化指中国云计算行业进入规模范围(广度)、行业垂直度(深度)、价值延续(长度)多维协同发展新阶段。稳定的行业龙头有能力去带动生态进步,推动行业范围扩大;客户视角深化与数字化程度加深使得贴近特定需求的行业垂直解决方案价值凸显;愈发精细化的发展方向则促进云厂商和云客户共同致力于价值链的挖掘。在这两点相对确定的趋势之下,新挑战正在浮现,随之而来亦是新的机遇。亿欧智库认为,在愈发复杂的云环境下,能力相对缺乏的传统行业企业如何能够充分地将云优势转化成业务竞争力是企业最核心的挑战。为解决这一困难,直接服务于云消费者的云管理层服务有望兴起,成为新的风口。亿欧智库将云管理层服务限定为独立于云服务层,供给方可为云服务提供商或代理商的整体性资源与应用管理服务,其核心界定原则是直接消费者是否为云服务消费者,主要类型为云管理服务和客户端云安全服务。其中,云管理服务(MSP)是专注于企业上云全生命周期,旨在为企业提供咨询、建设、运营和创新的专业化服务。MSP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在服务内涵、市场主体、技术要求等方面展现出的变化特点,表明了其快速发展的势头,并愈加能够为IT能力欠缺的传统行业企业带来价值。另一方面,IT能力的不足让传统企业在多样化云环境中更易受到云安全威胁,而客户端云安全服务在责任共担原则的基础上,为云客户提供云安全服务。随着更多云服务的使用,其动态化、边界模糊化和中心化特征使得传统IT安全工具可靠性降低,而要求更加云原生的安全思路与工具。进入新十年的中国云计算行业正在逐渐走向成熟,行业的思维方式也应从上云优先转变为云服务使用者如何更好地利用云计算赋能自身核心业务,以及云厂商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高适配度服务,从而共同助力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深化。(文章来源: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