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探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工业从这里出发洛诵之孙

探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工业从这里出发

(新中国70年)探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工业从这里出发中新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探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工业从这里出发作者 邢翀北京西南远郊有一片土地因核兴起,这里依然保留着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厂房、生活区和专家楼。工作区中有一幢红色古朴的建筑,被称为反应堆大楼;大楼东侧与之相望的则有一块巨大的绿色磁铁,这是回旋加速器的核心主磁铁。反应堆和加速器是开展原子能科学研究的基础核设施。有着“中国核工业摇篮”之称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正是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诞生之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原子能科技事业基本是一张白纸。1955年初,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决定从前苏联引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一台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现年85岁的曾凤英曾先后担任过3位苏联援建专家的翻译,她清楚地记得基地选址时第一次来到这里,当时天下着大雨,车子一下子陷到土路旁的玉米地里。“什么都没有,只能看到野草、泥土,还有很光滑的石头。”从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完工,仅仅历时两年多,一座占地800亩的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就在昔日荒滩田野上屹立而起。当时有评论称,“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已经跨进原子能时代。1984年、2007年,“一堆一器”先后完成历史使命退役,并于去年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如今,在反应堆大楼和加速器磁铁之间有一片树林,苍翠掩映下,是中国两位核工业开拓者钱三强和王淦昌的铜像。1948年,为了报效祖国,钱三强毅然回国;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便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之中,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一堆一器”才在中国建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1956年毕业后就来到原子能院从事反应堆中子晶体谱仪工作,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生活区遇到散步的钱三强,钱三强问他工作近况时,张焕乔说有一个测量数据和国外的数据不一致。钱三强告诉他,做科学研究,一定要反复推敲,提供可靠的数据,重要的数据不要轻易相信国外的,他们也不会轻易给,要自己做工作,相信自己,还要抓紧工作,有紧迫感。“钱先生这段话是提醒我,作为科研工作者,要有使命感,要把国家的战略和需要放在心上。”张焕乔说。1961年,刚刚从前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回国不久的王淦昌接到了中国原子弹研制的任务,当时他说“我愿以身许国”,从此开始长达17年隐姓埋名的生活。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之后,王淦昌又在技术上全面领导了中国前三次地下核试验,使中国用很少次数的试验,就基本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测试的关键技术。“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如今这12个字已成为原子能院精神,镌刻在原子能院多个显著位置,激励着一代代核工业人不断奋进。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国海说,他来到原子能院就是受到了这种精神的感召。“2005年选择读研院校时,我才第一次知道,钱三强、王淦昌等耳熟能详的科学家都是从这里走出,我决定一定要来,在老一辈科学家工作过的地方继续钻研、工作。”从中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出发,原子能院建成49-2堆、微堆、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开展了池式低温供热堆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以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为起点,原子能院建成HI-13串列加速器等多种类的加速器,开发研制230MeV回旋加速器,应用于抗癌治疗。在核工业人的不断努力下,原子能院将这些先进的核技术转化应用于国计民生。原子能院党委书记万钢说,原子能院派生出诸多核科研和生产单位,输送了一大批核技术人才,被称为核工业人才“老母鸡”。“原子能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水平代表着中国的核科学技术水平,我们将一直坚持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科研基地。”(完)

慧琳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万钢建议:核医学诊疗药入医保|2019两会

在2019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万钢提交了关于推动核技术应用在癌症诊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万钢在建议中提到,近十几年来癌症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肿瘤精准治疗的发展动态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是加快与癌症等重大疾病抗衡步伐的重要手段。核技术应用在癌症诊断、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约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用放射治疗。“核技术应用在治疗癌症方面应用有很多。以质子治疗为例,它是放疗中的一种。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李宗伟的鼻癌就是经过质子治疗的。目前,原子能院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国产化研发。”万钢对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说。万钢建议,简化放射性药品生产、经营、GMP认证取证程序,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更多的放射性药品;完善放射性药品的运输,允许放射性药品运输过程在特批许可下进入限行路段送货,使放射性药品能够及时运输至医院供病患使用;推进核医学诊疗药品在全国范围内纳入医保,使广大患者能够用得上、用得起核医学相关药品;优化完善核医学设备管理政策,通过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引导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国产核医学设备;建立完善医学物理师职业体系,加快专业医学物理师培养进程,满足医疗机构对医学物理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国核技术在癌症诊疗领域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核医学用量最大的核素钼-99为例,美国占全球消耗量的55%,我国仅占2.5%左右;2015年,美国、欧洲、日本每百万人口配置放疗用主要设备数量分别为7台、7.5台、12.4台,我国仅为1.4台。放疗设备市场90%被国外设备厂商垄断,设备价格昂贵,导致我国医疗机构提供的放疗服务不足,远远无法满足癌症患者的需求。万钢介绍,2018年9月,中核集团首个质子治疗示范工程项目在天津滨海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1年具备临床试验条件。质子治疗示范工程项目将推动质子治疗的产业化和国产化进程,使得高端质子治疗能够普惠公众,守护公众健康。

乐未毕也

中国核工业从这里走来——来自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蹲点报告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中国核工业从这里走来——来自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蹲点报告新华社记者高敬、安娜北京西南郊区,有一个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小镇——新镇,60多年前因核而建。但在中国核工业领域,这里却是个最有历史感的地方——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这里建成;我国“两弹一艇”不少关键数据在这里采集;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7位曾在这里创建功勋;这里派生或援建了十余个核科研和生产单位,被称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中国核工业的摇篮”……这里是中国核工业的起点——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在地。记者近日走进新镇,感受中国核工业近7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程,认识核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阔应用。“一堆一器”,开启中国原子能时代一块三米多长、两米多高的淡蓝色“大块头”静静地立在原子能院工作区的大院里。这个“大块头”就是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主磁铁。一路之隔的花园里,立有钱三强、王淦昌两位核物理学家、原子能院两位前任院长的雕塑。花园的另一侧,是一座式样古朴的大楼——反应堆大楼,这里建有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人们叫它“功勋堆”。原子能研究离不开大型核设施,没有大型核设施,所有研究都是纸上谈兵。原子能研究需要的基础核设施就是反应堆和加速器。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创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并决定从苏联引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一台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从1956年破土动工,仅仅两年多,一座新的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就在荒滩上“长”起来。1958年6月10日,回旋加速器调试出束;1958年6月13日,重水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跨进了原子能时代。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两弹一艇”的成功背后,“一堆一器”功不可没。上世纪70年代,在运行二十年后,反应堆出现设备老化现象,不得不降功率运行。今年已经80多岁的张文惠在反应堆工作了几十年。他回忆道:“反应堆心脏坏了,有人说换个心脏,还有人建议换个更高级、有中国特色的心脏。”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做理论分析,验证反应堆改建的各项参数,用大量的数据说服上级领导同意对反应堆进行改建。历时一年零六个月,重水反应堆成功“返老还童”,性能得到提高,而且总投资只有新建堆的十分之一。反应堆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为我国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试验、设计做了大量技术支持工作,还可以进行单晶硅的辐照生产等。从啥都得向国外学习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并创造性完成重水反应堆的改建,原子能院的科研人员凭着对核工业的情怀和拼搏精神,实现了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这说明中国科技人员的能力可以屹立于世界反应堆之林。”张文惠自豪地说。1987年和2007年,回旋加速器和重水反应堆先后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光荣“退休”。如今,“一堆一器”已经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和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它们安静地矗立在原子能院工作区中心位置,仿佛两位老人,见证着我国核事业稳步发展。 多堆多器,核科技研发跑出“加速度”深蓝色的水面清澈见底,反应堆堆芯在金属容器的包裹下,静立水底。水池四周的空间,簇拥着国内外多家知名高校、领先研究机构共建的各类先进谱仪。这是记者在原子能院中国先进研究堆所在地看到的一幕。谱仪利用反应堆产生的粒子对测试样品进行深度扫描“体检”,就像是一双深入微观世界的“眼睛”,可以分析样品的元素种类、含量、内部结构等,还能发现一些精密零部件的内部是否有裂痕。有的测试样品仅有针尖大小。2010年,原子能院自主研发建成中国先进研究堆。“这座功率60MW的反应堆,主要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亚洲第一,能为相关领域领先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理想实验环境。”原子能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党委书记王谷军说。中国先进研究堆的建成、发展,是原子能院科研能力加速快跑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原子能院,各种类型的反应堆还有很多——1984年,原子能院自主研发、设计、建成我国第一座原型微堆。这种小型、易于操作、功率低、固有安全性好、对环境污染小、可建在大中城市人口稠密地区的应用堆型,在国内外得以迅速推广。原子能院已在国内外建设8座商用微堆,近几年又先后实现加纳、尼日利亚微堆的低浓化改造,使得反应堆安全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2010年,原子能院研发、设计、建成中国实验快堆。作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主力堆型,相对于压水堆,快堆不仅可以将铀资源利用率从1%左右提高到60%至70%,还可使乏燃料的放射性毒性影响和废物量降低数个量级,促进核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600MW示范快堆的建设正在推进中……伴随着反应堆的快速发展,原子能院加速器的研发也不断取得突破。从最初的几百KeV的低能加速器,到如今正在研发的230MeV、250MeV超导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批中高能加速器的逐步产业化,正为或将为一些医疗、工业等领域高精尖课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工业应用领域,原子能院的加速器相关工作,已从研发、设计阶段,迈向标准制定阶段。其主导制定的《工业无损检测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标准》,是我国首个无损检测探伤加速器的国际标准,填补了我国在通用核技术领域的空白。“目前工业领域的高能大功率辐照加速器研发,原子能院已处在世界领先水平。”原子能院核技术所所长王国宝说。原子能院党委书记万钢说,从“一堆一器”,到多堆多器,原子能院已建立起反应堆和加速器事业,为我国核领域基础研究,先进核能开发,核技术应用拓展,乃至新时代核工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核技术应用就在你我身边核技术水平是一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那么,高大上的核技术跟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或许可以从一桩百年疑案说起。史料记载,1908年,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隔不到一天先后死去,死亡时间离奇巧合,引人猜测。此后近百年,清光绪帝的死因一直困扰史学界。2008年,原子能院利用微堆中子活化分析技术检测清光绪帝的头发,发现其中含有高浓度的砷元素,远高于正常人的砷本底值。寻着这一线索,原子能院对光绪的衣物和毛发等进行了进一步检测,最终推定光绪死于砒霜(三氧化二砷)中毒。其实,日常生活中同类原理的检测分析场景,在法医、环保等领域并不少见,比如通过对雾霾中碳元素的分析检测,可以对污染进行溯源,知道雾霾是来源于燃煤还是秸秆燃烧。微堆除了用于检测分析之外,还可以进行放射性同位素制备等。医用同位素正被广泛应用于癌症、老年痴呆、癫痫等各类疾病的诊疗。据了解,正在研发的230MeV超导回旋加速器,可用于被业界称为“抗癌利器”的质子治疗。与常规放疗相比,质子治疗具有精准、安全、高效的特点。质子束射线在到达肿瘤病灶前,能量释放不多,在到达病灶的一瞬间,才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将对周围正常细胞的伤害减到最小。除此之外,在农业、食品安全等领域,电子加速器辐照还可用于杀虫、消毒、保鲜等。在能源领域,核能除了可发电之外,在清洁供热方面的应用也正被国内企业挖掘。原子能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技术人员刘兴民介绍,一座400MW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供暖建筑面积可达约2000万平方米,可温暖20万户三居室,目前已在北方几个城市开始选址。“核技术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王国宝说,全世界核技术产业规模上万亿美元,在核技术应用这个大市场中,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非量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鬼泣

光绪死因居然是这样!靠原子能科学院才给出了答案

核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那么,高大上的核技术跟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也许可以从一桩百年的疑案说起。史料记载,1908年,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隔不到一天先后死去,死亡时间离奇巧合,引人猜测。此后近百年来,清光绪帝的死因一直困扰着史学界。200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利用“微堆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对光绪帝的头发进行了检测,发现头发中砷元素的含量比正常人高得多。在这个线索的指引下,原子能院对光绪的衣服和毛发等做了进一步的检测,最终推定光绪死于砒霜(三氧化二砷)中毒。其实,日常生活中同类原理的检测分析场景,在法医、环保等领域并不少见,比如通过对雾霾中碳元素的分析检测,可以对污染进行溯源,知道雾霾是来源于燃煤还是秸秆燃烧。微堆除了用于检测分析之外,还可以进行放射性同位素制备等。医用同位素正被广泛应用于癌症、老年痴呆、癫痫等各类疾病的诊疗。除此之外,在农业、食品安全等领域,电子加速器辐照还可用于杀虫、消毒、保鲜等。在能源领域,核能除了可发电之外,在清洁供热方面的应用也正被国内企业挖掘。“一堆一器”,开启中国原子能时代。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创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并决定从苏联引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一台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从1956年破土动工,仅仅两年多,一座新的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就在荒滩上“长”起来。 1958年6月10日,回旋加速器调试结束;1958年6月13日,重水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跨进了原子能时代。1958年12月30日中国邮政发行了特28《我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展示了我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风貌。该套邮票共有两幅图案,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科技制作的神秘感不禁让人感慨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第一枚为“原子反应堆”(特28 2-1),图案是一座正在运行的、庞大的重水型反应堆。邮票的左下角,活动着的穿白色工作服的科技人员,既衬托出原子反应堆的高大、雄伟,也给画面增添了动感。第二枚为“回旋加速器”(特28 2-2)它是反应堆的配套设施,回旋加速器是一种用来加速带电粒子作为发射炮弹,去轰击某种元素的原子核,以达到探索原子核秘密的目的。其工作原理是:带电粒子周期性地受到电场的作用由高电位到低电位,使其电能转换成动能,从而得到很高的速度。邮票图案采用近景,勾画出了回旋加速器精细复杂的关键性结构,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带领我国科学技术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同时也推动了国家其他各方面事业的进步。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网站

不亦外乎

「两会声音」组建我国涉核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势在必行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核电网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今年两会的提案之一就是加强核领域基础研究的建议,这也是他一直以来乐于发声,积极推动的内容。“核基础研究是核科技创新的根基,是新思想新技术的源泉,它虽然很难在短期内创造经济价值,但着眼长远,它是核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罗琦感慨:“我国核工业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很多核物理学家取得重要成果,但遗憾的是,我们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为此,他呼吁:推动组建核领域重点实验室,加大核基础科研领域投入,布局建设世界领先的核基础科研重大设施,实现核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我国核工业是“白手起家”,与生俱来就有自主创新的“基因”,曾建成一大批大型基础科研设施,取得了一大批原创型成果,如已建成中国先进研究堆、北京放射性核束设施、北京强流氘离子加速器、中国环流器新一号装置HL-1M等。部分成果已取得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两弹一艇”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源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核基础科研的投入,为我国先进核动力、先进核材料、核技术应用等型号与产品的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中核集团不断加大核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核科技工作者迎来了“春天”。面对这一大好局面,罗琦开心的同时,亦坦言,无论从人才队伍建设还是平台建设,我国还有不小的发展的空间。而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罗琦看来,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发展,要不受制于人,就要形成一批颠覆性的技术,有一批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队伍。他进一步表示:“核领域基础科研是先进核能源、先进核材料和核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吸引和凝聚核基础科研领域高端人才,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方能推动核行业由跟踪研发向领跑和行业领军者转变。”为此,他建议:探索在核基础前沿领域组建重点实验室。参考国外实验室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重点聚焦在核能基础共性科研、自主可控等领域,组建乏燃料后处理、加速器、快堆、空间堆等重点实验室。同时,他建议,加大基础科研领域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基础科研领域财政支持力度。制定核基础科研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布局建设一批世界领先的核基础科研重大设施。放眼全球,这些年来西方核强国一批先进核技术问世,并不断转化为国家战略与产业能力,就是益于他们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基础科研投入;优化核基础科研环境。推进我国大型核科技基础设施面向全球开放,吸引全球核基础科研团队来华实验逐步打造核基础科研全球创新高地。提高核基础科研人才待遇,吸引人才投身核基础科研。完善核基础科研评价机制,简化项目与经费管理流程,赋予核基础科研队伍更大自主权,创造敢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优香

两会核声|组建国家级核领域重点实验室势在必行

来源:中核集团与其说这是一次对于采访,倒不如说这是一次聆听。聆听一位核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加大核基础科研领域投入,希望未来中国人能够在核科技领域取得诺贝尔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今年两会的提案之一就是加强核领域基础研究的建议,这也是他一直以来乐于发声,积极推动的内容。“核基础研究是核科技创新的根基,是新思想新技术的源泉,它虽然很难在短期内创造经济价值,但着眼长远,它是核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罗琦感慨:“我国核工业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很多核物理学家取得重要成果,但遗憾的是,我们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为此,他呼吁:推动组建核领域重点实验室,加大核基础科研领域投入,布局建设世界领先的核基础科研重大设施,实现核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我国核工业是“白手起家”,与生俱来就有自主创新的“基因”,曾建成一大批大型基础科研设施,取得了一大批原创型成果,如已建成中国先进研究堆、北京放射性核束设施、北京强流氘离子加速器、中国环流器新一号装置HL-1M等。部分成果已取得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两弹一艇”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源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核基础科研的投入,为我国先进核动力、先进核材料、核技术应用等型号与产品的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中核集团不断加大核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核科技工作者迎来了“春天”。面对这一大好局面,罗琦开心的同时,亦坦言,无论从人才队伍建设还是平台建设,我国还有不小的发展的空间。而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罗琦看来,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发展,要不受制于人,就要形成一批颠覆性的技术,有一批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队伍。他进一步表示:“核领域基础科研是先进核能源、先进核材料和核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吸引和凝聚核基础科研领域高端人才,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方能推动核行业由跟踪研发向领跑和行业领军者转变。”为此,他建议,探索在核基础前沿领域组建重点实验室。参考国外实验室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重点聚焦在核能基础共性科研、自主可控等领域,组建乏燃料后处理、加速器、快堆、空间堆等重点实验室。同时,他建议,加大基础科研领域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基础科研领域财政支持力度。制定核基础科研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布局建设一批世界领先的核基础科研重大设施。放眼全球,这些年来西方核强国一批先进核技术问世,并不断转化为国家战略与产业能力,就是益于他们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基础科研投入;优化核基础科研环境。推进我国大型核科技基础设施面向全球开放,吸引全球核基础科研团队来华实验逐步打造核基础科研全球创新高地。提高核基础科研人才待遇,吸引人才投身核基础科研。完善核基础科研评价机制,简化项目与经费管理流程,赋予核基础科研队伍更大自主权,创造敢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作者:胡春玫责编:刘 洋

担架队

“一堆一器”背后的“硬核”底气

4月17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所所长陈东风向采访的记者们介绍相关设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供图离北京核心区40多公里的西南郊,有一座因核兴建的新镇,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就坐落在这里。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7位曾在这里建立功勋。这是一种骄傲的存在。原子能院建成后,以第一座反应堆和第一台加速器的建成为标志,新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以此为基础,原子能院在我国“两弹一艇”研制攻关中作出历史性贡献,被誉为我国核工业的“摇篮”和“老母鸡”。走进原子能院工作区,一块巨大的绿色磁铁十分引人注意,这是我国第一台加速器的主磁铁,穿过钱三强先生、王淦昌先生铜像所在的一片葱翠树林,与之东西遥遥相望的是一座古朴的红色反应堆大楼,这是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一堆一器”见证我国核工业从零起步的历史,也是我国“硬核”的底气开端。核工业从零起步核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反应堆、加速器等重大设施。当今世界,核科技水平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反应堆、加速器的先进程度。上世纪50年代,我国核工业可谓“一穷二白”,不光缺乏研究人员,连回旋加速器、核反应堆等必要的设备也是一样没有。没有基础设备,研究无从开展。时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的钱三强提出,要发展核工业,必须从基础科研抓起。自1955年,国家作出发展中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之后,我国关于核的基础科研就系统性地开始了。当年10月,中央批准兴建一座原子能科学研究新基地,也就是后来的原子能院,将“一堆一器”建在这个基地中。中国核工业集团首席专家张天爵介绍,1955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一台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一堆一器”的建造逐渐步入了正轨。“当时大家都很兴奋,苏联老大哥来帮忙,那肯定是拼命学和干啊,很多人吃住都在工地上,入迷了。”1958年6月,喜报传来: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第一次得到质子束并且到达内靶;紧接着,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首次达临界。9月27日,我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正式移交生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在移交簿上签字验收。“一堆一器”的建成意义重大,从此,中国核工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当时说,这标志着原子能科学技术在我国已经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人民日报》以“大家来办原子能科学”为题刊发社论,当时的邮电部也专门发行纪念邮票。从“一堆一器”走来“一堆一器”建成后,我国核科学研究的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有了显著提升,一批批核科研人才也慢慢培养起来了。原子能院研究员张兴治说,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之后,国内专家也有了一定底气,自己承担继续运行和维修回旋加速器、反应堆的工作。张兴治陪伴第一台回旋加速器23年,直至1984年,第一台回旋加速器退役。其间,为了完成国家不同时期的研制任务,他和团队数次改进、提升了加速器的性能,直至无可改进。面对熟悉的“老朋友”,张兴治伸出手比划,仿佛面前就是加速器的操作台,操作台上的几百个开关,现在他还记得清清楚楚。1961年,25岁的张兴治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来到了原子能院,参与回旋加速器的运行和维修。两年后,研究员张文惠也来了,参与重水堆的运行和维修。“一堆一器”所需的专业知识庞大且复杂,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无所适从,很多与“一堆一器”相关的专业知识都要从头学起。张文惠说,他真正“吃透”第一座重水堆用了20年,直至对重水堆的设备、系统、操作、管理等方面都做到“了如指掌”。后来,第一座重水堆因设备老化面临技术改造,都是张文惠和同事直接上手。“这个堆前前后后运行了50年,对它,我比对自己的身体还熟悉。”重水堆运行期间,张文惠和同事对它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技术改进,改善了堆的可运行性能、安全性,扩大了反应堆的用途,实现了“一堆多用”目标。“每个进入原子能院工作的人都想着尽快熟悉工作岗位,娱乐和享受可以排在日常计划的最末位,我当时是个单身汉,没有别的什么事情,脑子里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回忆起当年初到北京远郊的生活,张兴治觉得也挺满足的,他说,当时每周末会有辆解放牌大卡车拉大家进城,但大家一般不会每周都出去,“一个月进一次就不错了”。抱着“以身许国”的信念1969年,为了响应“两弹一星“的研制任务,需要对回旋加速器做改进,张兴治担任这次改进工作的运行组长。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为了获得可靠数据,以保证精确测试人造卫星部件在不同环境下受到的损失,他们团队几人夜以继日地守在回旋加速器旁,就是为了不让数据出现一丝差错,因为“上天的设备数据不能差一丝一毫”。张兴治说,大家都是抱着“以身许国”的信念来的,“特别是老前辈们的精神,影响我们一代代人”。多年来,原子能院围绕着“一堆一器”开展了核裂变测量、核数据测量、核反应研究等无数工作,为“两弹一艇”技术攻关作出极大的贡献。后来,在核科技工业发展需求的牵引下,“一堆一器”获得新的生命,原来的一座重水反应堆和一台质子回旋加速器已发展壮大为反应堆和加速器事业。利用重水反应堆和质子回旋加速器生产的同位素和放射源,广泛用于医学癌症靶向治疗、工业、农业等领域。1984年、2007年,回旋加速器、重水反应堆先后完成历史使命,光荣退役。原子能院党委书记万钢表示,从“一堆一器”起步,我国的科研人员逐渐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的核大国,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到中央。“回顾这段历程,再难的时刻都已经走过来了,未来,我国的核工业发展应该是底气十足的。”万钢说。2019年04月18日 01 版

幻术师

建机制,抓落实 原子能院与同方股份畅谈成果转化

3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子能院党委书记罗琦,原子能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薛小刚等一行来到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与中核集团总经济师、同方股份董事长黄敏刚,同方股份党委书记、总裁胡军等开展沟通交流。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先导性、基础性、综合性核科研基地,覆盖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技术和放射性计量等八大学科领域。会上,双方共同回顾了在以往交流合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初步进展和关键成果,集中探讨了在民用核技术、知识管理与创新、数据中心、智慧清洁能源供热、基地信息化、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超快激光应用等新兴产业,以及核医学、量子芯片等新技术、新材料领域的产学研用合作空间。黄敏刚强调,作为校企改革第一单,中核集团对同方给予了高度的关切和支持。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集团公司抓落实年,同方将继续传承清华基因,融入发展大局,高举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旗帜,深入产业、聚焦前沿、开放合作,与兄弟单位一起,为核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为国家攻克卡脖子工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胡军提出,中核集团的科研院所是同方技术实力的大后方,接下来将以“小步快跑”的姿态,以具体项目为抓手,聚焦民用核技术领域和创新孵化模式,与原子能院一起形成具体行动计划和方案。双方可以联合研发攻关、组建科学家团队,共同推动重大前瞻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携手将合作共赢推向纵深。罗琦指出,同方加入中核大家庭,将对核技术领域的现代化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下一步希望发挥同方作为集团公司管理和治理特区的平台效能,结合同方在研发、产业、市场、资本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双方共建机制、共抓落实、共促成果,盘活科技存量,在核工业新标准制定与示范、工业互联网、安防、工学医结合以及循环经济等更广泛的创新领域填补行业空白。薛小刚也表示,原子能院与同方在技术发展路线上有一定的互通性和互补性,通过多次互访已达成充分共识。双方在产学研平台建设方面契合度高、合作空间巨大,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方面更有大量的应用场景。希望双方开放思想、加强对接、推动融合,通过创新和市场化优势,不断开拓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市场。原子能院和同方股份的高管团队和主要业务负责人参与交流。

不足多也

变“辐”为“福” 我们身边的核技术正在造福生活

核能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现,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我们在民用领域常说的是核电站。其实,核能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清洁的电力,还可在环境保护、工业、医疗健康、农业等诸多领域造福于民。核技术应用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战略新兴产业,被称为核工业中的“轻工业”,已广泛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核技术应用,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在环保、材料和食品加工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中核集团第五届“核你在一起”科普开放周活动期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小刚介绍,特别是原子能院利用核技术助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核技术助力“健康中国”为患者量身定制“深水炸弹”质子治疗被看作是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治癌手段之一。今年年初,罹患癌症的世界羽坛最佳男单之一、某羽毛球名将,通过质子治疗重返训练场的消息,使得质子治疗又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线。质子治疗,这项听起来“高大上”的医疗技术,其实在业内已是炙手可热。作为目前最先进的癌症放疗手段之一,质子治疗与传统放疗手段相比,其副作用更小。质子治疗利用质子束精准的传输特性,为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量身定制”。通过精密仪器将照射剂量精准定位在肿瘤位置,如“深水炸弹”般,到达一定深度接近目标时“定点爆破”,射程前段释放极少能量,经过“定点”后能量迅速减小,将前后两端正常组织收到的剂量减小到最低值,从而以最小副作用,取得最好“杀敌”效果。230MeV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原子能院正在研发的230MeV超导回旋加速器,便是可造福广大患者的质子治疗加速器。从建成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开始,近70年来,原子能院在国际回旋加速器界占有重要地位,在紧凑型强流回旋加速器方面技术较为领先。10年前,原子能院建议研究230MeV回旋加速器,通过基础研究立项启动设计工作,推动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应用到我国医疗事业中,着手开展质子治疗设备的预先研究。2013年,中核集团“龙腾计划”一期立项研究质子治疗的关键技术;2016年,230MeV超导回旋加速器样机建造获批;2018年,加速器核心部件——高频腔系统通过源地验收,标志着中核集团全面掌握该加速器设计和制造技术。目前,加速器主体设备已建成,超导强场达到设计要求,设备处于调试阶段。如今,世界质子治疗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美、欧因起步早、技术成熟,已走在全球质子治疗前沿。我国国产医用加速器起步晚,离实现临床应用、造福广大癌症患者还有一段路要走,有许多难关攻克。在今年两会上,万钢建议,要坚持质子治癌自主化、国产化,其最终目标是让普通老百姓受益,随着诊断治疗癌症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患者将得到实惠。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还有一大领域是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物是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药物。放射性药品在诊断、治疗疾病上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优势。作为我国最早的放射性同位素科研单位,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研究、试制、开发的主要基地,原子能院于1958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20世纪90年代完成99mTc放射性药物研究项目,解决了高纯医用裂变钼-99提取技术、锝-99m发生器的制备、两种新型锝-99m显像药物的合成以及锝-99m药盒的制备等关键技术,建成了钼-99料液生产和高活度锝-99m发生器以及药盒制备生产线,生产工艺和产品的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结束了我国裂变钼-99料液和锝-99m发生器和锝-99m药盒依赖进口的局面。该成果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也是目前放射性同位素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等奖。目前,原子能院已掌握主要医用同位素制备及针对各类靶向分子、单抗等的标记合成、质控分析以及药物代谢评价技术,形成了放射性药物的一整套研发体系。此外,原子能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在国家新药创制项目支持下,共建了14C、3H、32P、125I等同位素标记联合实验室,立足于国家创新药物研究的迫切需求,服务于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研究。核技术助力“平安中国”“打怪升级”当好“核警察”随着核技术应用的发展,利用核技术进行反恐安检在全世界的社会安全领域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其中X、γ射线检测仪、CT安检机、通道式X光检查系统等已应用于机场、火车站、法院、会议等场所,用于实现对行李包裹的不开包检查以及人体携带毒品、危险物品等的检查;目前核技术应用装置已在世界各地社会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博会使用的放射性物质检测原子能院在核技术应用领域有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积淀,在国际恐怖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的背景下,在核技术应用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转化,陆续研发了反核恐怖、反爆炸恐怖、反生化恐怖三个领域的系列反恐装备,在公共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已有三种核反恐安检产品出口到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家,供维和部队使用,为保障国际社会的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核技术属于新兴的反恐安检技术,近几年才得到批量应用。行人/行李放射性物质检测系统是原子能院最早研发的核辐射探测装置,用于探测行人/车辆非法携带放射性物质,预防核与辐射恐怖活动的发生。该装置体积小巧、灵敏度高、反应迅速、机动性强、数据无线传输,使用灵活便捷,在公共安全领域、核设施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低辐射车辆检查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通”,其作为绿色、环保、人性化的系统,借助高灵敏探测器阵列、传感器以及自动处理与分析模块,可实现对各种型号车辆的快速、无损、不开箱检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技术所为山东高速公路集团提供的绿色通道检查系统通过验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反恐安检产品及服务已进入民航、海关、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安司法、大型活动赛事等众多领域,助力客户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为我国公共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产品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有效、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被反恐安检专家誉为“核警察”。除了通道式行人/行李放射性物质检测系统,原子能院其他核安保设施也在国际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2002年和2008年,原子能院分别向柬埔寨和阿富汗出口了4套集装箱检测系统。2012年,原子能院分别向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出口了便携式核素识别仪15台、多功能安检门10台和通道式放射性物质检测系统10台。201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保处将原子能院捐赠的检测设备转赠给马来西亚原子能许可委员会,供其开展核安保工作,并于2017年服务于东南亚运动会。核技术助力“美丽中国”核解雾霾保护绿水青山2013年初以来,中国发生了大范围持续灰霾天气,雾霾已成为影响人民正常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的顽疾,成为国人关注的头等大事。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号召:“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热力是冬季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冬季供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冬季供暖范围覆盖了17个省、市、自治区,采暖人口达到7亿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预计,我国供暖面积到2020年将达到129亿平方米。目前,我国供暖能源结构依然以煤炭、液化气等化石能源为主,供暖系统中有60%以上的热源来自于燃煤锅炉或燃煤的热电产生。研究显示,导致我国近年来雾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大气污染物逐年增加,特别是进入冬季,供暖燃煤造成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将“供暖季”变成了“雾霾季”。雾霾形成的机理,目前的认识仍不系统、完整。但可以确定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成分。这些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源头”,同时,气象条件又是产生雾霾的“帮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为落实国家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战略,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赶走雾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中核集团原子能院积极开展核能供热技术研究,推出了专用供热小堆——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燕龙400MW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模型燕龙,近乎于零污染排放,让蓝天更蓝,还可以让民心更暖。一座400MW的“燕龙”,供暖建筑面积可达约2000万平方米,可温暖20万户(约60万人)三居室。燕龙是中核集团在泳池式轻水反应堆(49-2堆)50多年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针对北方城市供暖需求开发的一种安全经济、绿色环保的堆型产品。技术成熟,低温常压运行,无需厂外应急,可贴临城市建设,具有“零”堆熔、“零”排放、易退役、投资少等显著特点,而且选址灵活,内陆沿海均可,非常适合北方内陆,使用寿命为60年。发展泳池式低温供热堆,中核集团制定了“演示验证-示范工程-商业推广”三步走战略。2017年11月28日,中核集团完成了第一步:在原子能院启动的供热演示项目——泳池式轻水反应堆(49-2堆)实现安全连续供热168小时,这充分验证了泳池堆供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也标志着中核集团在核能供热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后续的池式低温供热堆型号设计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游泳池式反应堆(49-2堆)堆心49-2堆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的第一座反应堆,50年多来,为“两弹一艇”研制,为我国各种动力堆、生产堆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材料考验、同位素生产、单晶硅开发辐照、科研样品辐照试验和核电技术服务等国民经济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如今又在核能供热、造福人类、建设“美丽中国”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目前,“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初步设计和初步安全分析报告均已完成。与此同时,原子能院还积极利用核技术对雾霾污染源解析研究。就大气污染来说,多年来我国只注重大气颗粒物监测,而放松了污染源解析研究。大气颗粒物组成是什么,哪里来的,各种污染源分担率是多少……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开展大气污染源解析,对PM2.5组分和来源准确分析。开展此项工作,关键是要有高灵敏、高精确的分析技术。作为中国核工业的综合性核科研基地,原子能院针对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组建了核技术用于大气与环境污染研究团队,利用我院同位素测试、多元素非破坏分析、激光等离子体在线分析以及单颗粒物等核分析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展了基于核技术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中子活化分析技术是进行大气颗粒物分析的方法之一。该分析方法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准确测定颗粒物中40多种元素成分和10余种同位素的比值,具有高准确度,高灵敏度的特点,最好地满足了大气颗粒物多元素分析的要求,其精准性被誉为颗粒物核分析技术的“狙击枪”。199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了一个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监测和评价中的核分析技术”国际合作合同项目(CRP),原子能院以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申请并获批。自1994年以来原子能院一直与IAEA/RCA合作进行大气污染源解析研究,在污染源解析、源追踪、灰霾成因等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加速器质谱技术(AMS)是实现大气颗粒物精确源解析的有效方法,它是利用大气颗粒同位素信息实现大气颗粒物的精确源解析,可适用于针对环境样品快速乃至在线的测量,可以进行PM2.5精细源解析、形成机理和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此,原子能院研制了拥有自主产权的加速器质谱装置,利用此装置成功开展了北京、深圳等地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不仅为研究大气颗粒物来源及防控提供了关键技术。保卫蓝天、保护绿水青山,核技术没有缺席,更没有掉队!核技术与雾霾之间,注定有一场精彩的战役。用核技术消解雾霾,过程或许艰难,但未来一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