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技园区战略发展及运营没事儿

科技园区战略发展及运营

演讲嘉宾:中国(南京)软件谷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 黄敖齐精彩观点摘登: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地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园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如何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中国(南京)软件谷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凝聚共识谋创新、形成合力抓创新,将“创新”变成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尤其是在探索园区战略发展、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创新的做法和成效。一是突出以思路理念创新为先导,坚决摒弃传统开发园区“卖地生财”、“卖地收租”等不科学、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确立了“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思路,矢志走出一条自主、专业、科学、理性的园区发展之路。现已成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先后获得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今年4月,被国家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评定为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二是突出以产业集群创新为根基。科技园区聚力创新发展,关键是要立足产业。中国(南京)软件谷坚持走产业强区之路,把创新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软件产业作为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的优质土壤,精耕细作,通过“强链、补链、延链”,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创新产业集群。现已形成通信软件及运维服务、云计算大数据及信息安全、互联网、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四大创新产业集群”。2019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800亿元,同比增长16.1%,占南京市比重达35%,占江苏省比重近20%。现已集聚涉软企业2800余家。三是突出以运营模式创新为动力。运作,是软件谷成功的奥妙所在。运作出效率、更出效益。软件谷通过构建“财政注资、运作项目、形成资产、覆盖贷款、良性循环”的全新运作模式,真正把“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思路,落实到了具体项目和具体载体上。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的特色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先后打造了一批特色专业园区,成功探索出“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分割出让、整体配套”的中小企业抱团拿地建设模式。通过一系列项目的运作,完善了周边配套,促进了产业集聚,积累了载体资产,实现了产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四是突出以服务体系创新为支撑。创业创新服务,已经成为一个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国(南京)软件谷始终坚持把提升创业创新服务水平,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任务,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和优质空间。我们切实提升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成效。坚持把企业和人才的需求作为第一任务,整合各方资源,着力在创业孵化、人才服务、品牌推广等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总数已经超过40个。我们着力培育本土企业的“参天大树”。园区长久的生命力,既在于“移大树”,更在于“育小苗”。从2012年起,软件谷对园区企业所涉及的产业技术领域及市场细分领域进行分类服务管理,按企业规模、领域等建立规模企业库、成长型企业库、上市企业库、独角兽企业库等,做好入库企业动态跟踪、分类指导、精准培育扶持一批优质企业。近年来,自主培育主板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6家。大力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大赛、大数据产业技术论坛、企业沙龙等活动。我们祝愿青海能够抢抓国家新基建、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聚焦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政务、社会治理等全方位创新应用,加快智慧青海建设。作者:谭梅 来源:青海日报

可谓乱矣

西安航空基地(蓝田)航空产业园战略发展研究成果出炉

近日,西安航空基地(蓝田)航空产业园战略发展研究成果新鲜出炉,从战略思考、产业定位、实施步骤、空间布局、园区政策等多方面综合研究,提出专项实施推进策略,为西安航空基地(蓝田)航空产业园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战略引导。2018年11月,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与蓝田县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以“飞地园区”模式,在蓝田县汤峪镇八里塬合作共建西安航空基地(蓝田)航空产业园,并先期在产业园核心位置建设西安市市域范围内唯一拥有自主空域的通用机场——西安航空基地(蓝田)通用机场。在完成空域、选址、立项等审批手续后,2020年10月,西安航空基地(蓝田)通用机场正式启动建设,当前已累计完成投资约4.1亿元。在推进机场建设的同时,西安航空基地提前谋划,截至目前已为产业园储备了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的60余个意向投资项目,涵盖机场功能完善、通航运营、研发制造、文旅研学、园区开发合作等五大领域。日前,西安航空基地联合国际知名战略咨询机构——仲量联行,完成产业园战略发展研究报告编制。报告从战略思考、产业定位、实施步骤、空间布局、园区政策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分析论证,为产业园土地开发、经济测算、产业定位及招商项目导入等提供了理论支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西安航空基地(蓝田)航空产业园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高能级通用机场优势、航展优势和西安市航空产业链优势,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和商用示范为引领的空天科学城为目标,将着力构建“三高地一中心”,即中国通用航空技术创新高地、中国通航及无人机商用示范高地、新时代产城融合示范高地,中西部通航枢纽机场和通航试飞鉴定、维修、培训中心。在产业选择上,依托机场自主空域优势及航空产业基础,紧扣西安市“6+5+6+1”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布局,西安航空基地(蓝田)航空产业园将以机场为撬动、通航为突破,打造航空产业、高端装备、信息通讯、人工智能为主导的“1+3”产业体系。同时,实践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以文旅功能作为城市特色,提升品牌形象,点燃“产业+文旅”复合驱动双引擎,围绕“产业+城市、基地+基金、产业链+创新链”的“三个联动”发展模式,重点打造“一展五中心”,即西安航展、试飞中心、维修中心、运营中心、培训中心与创新中心,塑造科技应用高地和创新城市示范。在开发时序上,西安航空基地将按照产业园、创新港、科学城的园区发展“三步走”战略,用2年左右时间,以西安航空基地(蓝田)通用机场和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西安航展)为核心,打造以机场为撬动、通航为突破的通航产业园,重点发展短途运输、飞机维修保障、无人机物流等飞行核心产业,同步以机场为核心,布局飞机整机制造、零部件生产等工业制造板块,南侧布局航空研发设计、科研院所、通航文旅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城市功能服务板块,实现“通航+文旅”双轮驱动发展。计划再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以通航及无人机产业为核心、航空文旅为特色、新兴产业为引领的航空创新港,机场跑道延长至1800米,重点引导航空创新资源集聚,优先布局研发设计、航空制造、飞行培训、航空维修、通航运营、工业无人机应用等航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智能安防、AI物流、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形成航空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全产业链。计划再用8年左右时间,建设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商用示范为引领、三生融合为理念的空天科学城,整体形成拥有一个面向中西部地区的通航枢纽机场,一个以通航产业链完备、国际合作明显的全国通航产业发展高地,以及以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面向丝绸之路的国际化通航产业投资发展聚集地,打造辐射中西部的标杆性通航产业链,形成“通航+文旅+产业”多板块互补性产业生态圈。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西安航空基地(蓝田)航空产业园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原则,形成政府主导、国有平台市场化运作的开发管理模式,由西安航空基地具体实施园区规划、建设、开发、招商、航空运营及空域管理等工作。西安航空城集团统筹实施园区土地一级开发及融资,负责机场建设及地面运营,统筹项目开发、设计、运营、招商等工作。同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特许经营、央地合作等模式,以创新开放的合作姿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共同体。

乘以王舆

「君思智慧园区」2021年产业园区发展新战略

2021年,中国经济最热的词是什么?智慧园区绝对名列前茅。智慧园区早在2012年开启了建设浪潮开挂模式,历经了传统园区建设、信息化园区建设和数智化园区转型等多个发展阶段,成为中国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探索与成功实践。产业园区是指在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指导下,以土地为载体,通过提供基础设施、生产空间及配套服务,吸引特定类型、特定产业集群的内外资企业入驻,形成技术、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高度集结并向外围辐射特定区域,从而推动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过智慧园区与传统的产业园区有所不同,智慧园区是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深入推进,智慧园区新型业态和新模式将不断涌现,产业园区不断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长期经济增长。此外整合完善交通、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智慧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即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空间载体形式,又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重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逐渐出台一系列发展措施,从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要素资源等政策,推动智慧园区高速建设落地,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2018年,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财政收入1.9万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国10.6%。智慧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在智慧园区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带来一系列机遇同时,其推进过程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挑战,中国仍处于智慧园区建设初期阶段,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仍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其中面临以下挑战, 分别为资源管理不精细,招商引资难、企业服务不完善等挑战。伴随着智慧园区的建设落地,未来更多产业将进一步转型升级,同时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在此情况下,如何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解决这一系列的挑战?(1)整合办公楼、土地、能源等各种要素资源从原来简单的记账管理转变为信息化、可视化、数字化管理,实时了解园区各类资源的使用情况,有效整合利用闲置资源,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2)构建完善的产业全景图,各级领导及招商人员根据招商引资全景图了解产业链相关企业,补齐产业链条,实现精准招商,敲门招商。(3)从服务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入手,重点围绕企业“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建立平台服务体系,而这个体系一方面满足企业对人才服务、金融产品、创新服务、产业协同等资源和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可加强对资源、信息的高度整合,确保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综合来看,智慧园区是一个集产业、服务、生态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以优质的产业为本,创新服务为生,生态环境为美,推进互联网+园区进行高度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 over --

横行天下

中国智慧园区规划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智慧园区规划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目录一、 智慧园区概况1. 智慧园区定义随着城市化的加深,全球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很多都在遭受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带来的“城市病”的困扰。“智慧城市”概念应运而生。众多国家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美国、新加坡、丹麦、瑞典等发达国家已纷纷展开智慧城市建设。中国也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90个城市纳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区域,紧跟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在智慧城市这一先行概念的引导之下,“智慧园区”的理念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智慧园区普遍被认为是在开发区的空间区域内,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响应等方式综合运用园区内外的数据和资源,实现园区管理信息化、信息传递即时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以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企业竞争力,以园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园区发展模式和理念。2. 智慧园区特征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认为,当下的智慧园区具有以下特征:(1) 以人为本技术只是手段,智慧园区建设的根本以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技术提升人的工作和生活品质,以个体推动社会进步,实现面向未来的数字包容,让园区与人能够更好地和谐统一。(2) 高速互联随着光纤网络、无线网络、4G移动网络的广泛应用和5G移动网络建设的逐步推进,园区内的各类主体正在无缝连接起来。每个节点间的数据传输效率正在飞速提升,共同创造了在园区内任何地方都能够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环境。(3) 产城融合随着园区发展的不断迭代,借助上智慧化解决方案的园区将不再是单一功能的园区,而是向一个集产业发展、科学研究、居民生活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集聚区转变。智慧园区在逐步地消除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之间的边界,让一切更自然地有机融合。3. 智慧园区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认为,国内的园区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工业园区向新区过渡。由单一园区向综合园区发展的趋势。尤其是经开区和高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内容升级,打造多产业融合和社会服务聚集的综合性园区,并逐步向智慧化新区方向发展。随着各地智慧园区建设风生水起,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在地域分布及建设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特色。从区域分布来看,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依托其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聚集区;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西部地区依托各园区特色,也在智慧园区的建设中追赶中东部地区。目前基本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二、 智慧园区建设路径1. 智慧园区建设架构智慧园区的技术架构体系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互联互通的整体系统,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平台层、应用服务层四个层级构成,以及完善的标准体系。由感知层感应采集信息,通过网络层进行数据的传导,在数据平台层进行数据集中处理,至应用服务层实现相应目标,再由展示层进行呈现,完成人机交互。(1) 感知层感知层是园区数据采集和自动化控制层,是园区的感官神经,包括环境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安防控制系统、楼宇控制系统等,以传感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为主体,对园区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基础信息的感知和监测,识别物体、采集信息。(2) 网络层网络层主要涉及的是园区智慧功能的基础设施,由覆盖园区的通信网、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构成,透过这张高度融合的网络实现各类信息的高速、安全、广泛传递。(3) 数据平台层数据平台层是智慧园区数据集中存储和处理层,具有大容量、高性能、高密度等特点。由感知层与网络层所采集获取的信息数据,通过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进行整合处理,实现信息资源的灵活高效运用与调度。(4) 应用层应用层是园区信息服务提供层,涵盖园区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基于对大量、高质数据的深层分析和价值挖掘,对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精准、个性的服务。(5) 展示层展示层作为园区门户,利用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公众号、终端显示设备和电视广播等终端向外界呈现所需的信息,实现服务系统与用户的友好交互。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 智慧园区关键技术(1) 物联网物联网(IoT,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传感器等多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建设一个超大规模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在智慧园区中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与网络的连接,便于园区识别信息、管理与控制。利用物联网开放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2) 云计算云计算作为分布式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融合的产物,按需提供动态扩展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具有高性能、虚拟化、动态性、扩展性、灵活性等特点,恰好满足智慧园区业务创新、快速部署的要求,在实现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整合重用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3) 大数据智慧园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为园区提供大数据平台和工具,在云平台上集成了园区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各个系统,挖掘并聚集了海量的数据。大数据中心作为智慧园区的基础设施,是园区智慧的基础,对园区有效、高效的决策和服务提供支持。(4) 信息安全安全是任何信息系统的前提,园区作为一个开放性场所,高度集中的信息以及开放性的网络技术与协议,使园区网络存在各类安全隐患。因此,要在信息采集、数据传输与存储、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管控体系,如加强系统本身防御能力、防范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3. 智慧园区应用场景由于园区是融合产业发展、居民生活、基础服务等为一体的空间集合,基于它的发展目标,智慧园区的应用场景大体可以分为:辅助决策、园区管理、企业服务和生活服务四大类。每一类别中又集合了众多细分应用场景。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三、 前瞻智慧园区调研发现为更好地了解目前国内园区智慧化建设现状,相关软硬件需求,智慧化工作中的痛点等问题,前瞻智慧园区研究团队走访调研了珠三角区域有突出代表性的5家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与园区管委会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探讨,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信息。1. 管理架构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调研反馈的信息,目前国内的园区主要由管委会来行使园区的管理职能,财政独立。其中多数为“建设主导型”园区,即管委会类似于区政府的角色,统筹管理管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模式A);另外一些则是“建设主导型”园区,例如某园区采取“一区N园”管理模式,管委会不直接经营实体园区,而是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区建设,对下属园区进行业务指导及产业规划,社会管理职能交还各区/镇政府,做到了与区政府之间的相互独立(模式B)。虽然目前国内仍然是“建设主导型”园区为主,但长期来看,“非建设主导型”是园区发展新的趋势。这种模式下,管委会与政府之间的权责更加明确清晰,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使管委会专注于园区招商、产业规划、企业服务等工作,助力园区经济发展。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 智慧化建设需求各园区对于智慧化建设的需求还是很广泛的。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发现,从管委会的层面,各园区共性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统一的数据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可视化智慧平台等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某些园区管委会还根据自身特点,提到了虚拟园区远程管理、政策库、高企画像、人才画像、知识产权整合、自动化改造、产业地图等方面的需求。企业的智慧化需求,如云服务、智慧停车、智慧办公等,一般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自行解决,不会反馈到管委会。3. 智慧化工作存在的问题虽然各园区目前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但是也在不同程度上遇到了些许障碍。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认为,当下智慧园区建设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目前智慧园区缺乏顶层设计——多数园区没有专门的部门统筹规划和实施智慧化建设工作,预算也多是由职能局提出相关需求后再上报待批。二是受限于基础设施、居民分布等自然原因。比如某园区提到,其辖区内多为工业企业,居民以产业工人为主,居住分散,不方便统一进行智慧化管理及提供服务;另一园区因为发展历史悠久,目前园区基础设施老旧且交通、商业等配套薄弱,改造工作难度很大。三是难以克服信息获取的壁垒。园区管委会重点需求的数据包括产业数据、企业经营数据、园区数据和行政数据等。在企业数据的获取中,有些园区遇到企业不配合的情况,尤其是外企对于开放数据通常非常谨慎。而行政数据通常散布在不同的职能部门,涉及到审批权限的问题。4. 园区招商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调研发现,园区招商目前还是以传统招商模式为主。各园区因地制宜在模式上会有一些自身的特色。比如,某园区政府层面只负责出让土地,会完善供水、供电、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由入驻企业自行兴建厂房、大楼,并根据自身需求完善其他软硬件设施。不过管委会会对入园企业智慧化水平设置门槛。还有园区实行“大招商”模式,即全区各部门配专职的招商人员,项目不局限于在自己区域内落地。在招商目标方面,各园区几乎都在对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这也反映了我国正在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宏观背景。5. 细分场景示例由于此次调研的样本均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排名前列的园区,目前已经有很多已落地或规划建设中的智慧化应用项目。本文将列举其中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统一信息平台:某园区委托广州杰赛建设了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它可以根据企业的基本信息,制定企业画像,针对性地向企业推送信息和服务;某园区与联通公司合作了工业互联网,利用八爪鱼获取和存储企业数据,再通过数据处理对资源有效匹配;某园区建设了为配合特殊监管区内海关监管的辅助信息平台。公有云:目前最主要模式是当地政府与三大运营商合作建立IDC;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会选择自建云;还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在市场上自行购买云托管服务。大数据:多数园区在大数据平台建设方面进展不大,但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一是整合园区数据,做成可视化平台,方便决策和管理,二是通过政策大数据来了解其他国家级高新区政策制定的情况,以此与自身进行比对。5G通信:有很多园区已经着手布局5G建设,有某园区进行了5G试点申请,某园区已经谈好基站选址;某园区认为5G目前还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孵化平台:目前主要模式为(1)官方孵化平台,比如某园区的留学生创业园;(2)机构与园区合作成立公司,某园区的部分孵化器采用这种模式;(3)民营孵化器,如某园区委托香江集团运营管理的孵化平台,另一园区有19个孵化器在运营,也多是这种模式。科技金融:某园区与中国电信合作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线上对接金融服务提供方与融资方;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旨在为企业间技术、知识产权提供中介服务。另外,各地银行和金融机构一般会给予科技型企业特殊的金融优惠产品和政策。人脸识别系统:云从科技布局了某园区政府办公区域的人脸识别系统,应用在出入门禁、员工餐厅的出入和消费、会议报到等场景。云视频会议:某园区新建的一套云视频会议系统,包括一个主会场和9个分会场,软硬件总造价600多万元,主要应用在区级别的会议和与下属镇街进行的上下级联动会议。健康产业地图:某园区健康产业基地委托火石创造开发了基地的健康产业地图项目,目的是了解健康医药产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优势、不足等,以方便进行产业监测和识别企业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其差异化的政策和服务。智慧停车场:所调研园区中还未发现智慧停车场的应用,有些是基于停车位比较充足,没有切实需求,大多数情况是有停车需求的企业会自行建设,不会反馈到园区管委会。四、 智慧园区的发展前瞻1. 智慧园区发展战略在前瞻产业研究院项目咨询总监黄锡明看来,智慧园区未来的发展必须紧密围绕园区内各主体的需求和园区的发展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目标园区发展的目标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群在范围、速度和规模等方面的经济性。要充分发挥智慧园区在提升园区管理和资源整合方面效率的能力,实现优质的产业集群。(2) 科技目标智慧园区的科技目标是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系统,做到区域内人、物、信息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推动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科技创新资源在园区内高效流动,同时为园区内众多科技企业提供应用示范的平台。(3) 教育目标创新是智慧园区的核心驱动力,人才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因此园区需要有能力培养和吸引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智慧园区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而人才又促进了园区的创新和发展,这种良性的融合为园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创造了条件。(4) 管理目标智慧园区的管理目标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合作型治理网络体系,使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主体共同参与园区治理。智慧园区中便捷的信息流通和创新的发展使得园区管理更加透明、有效,从而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以积极影响他们的活动决策。(5) 人居目标智慧化是园区建设的手段,而园区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在兼顾产业发展的同时,创造出适宜的人居环境,让人可以享受在园区内的工作和生活是智慧园区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适宜的人居环境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息,公正的法治环境等。透过智慧化手段,集约利用资源,激励创新文化,最终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的园区发展模式。2. 智慧园区发展机遇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叠加园区发展趋势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未来我国园区智慧化建设需求会继续高速增长。目前,各地不同类型的园区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市场竞争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也在加强园区智慧化的建设投资力度。以信息化建设为例,园区信息化费用所占比重约园区投资开发成本的为10%-15%,2018年,全国园区信息化市场规模已增2688亿元左右。信息基础设施与电子政务依然是新建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惠及人人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智慧园区的目光将逐步从信息化基础建设转向智慧建设与智慧产业的互动发展。一方面,智慧园区将会朝向创新化、生态化发展,融入高效、低碳管理理念,将新的技术和手段应用在园区创新管理。另一方面,智慧园区建设将与园区产业规划协调统一,更多引入新兴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全链条的园区产业格局。智慧园区管理与城市化管理进一步融合。产业园区透过核心和关联产业的聚集、人才和知识聚集,达到规模效应,以促进生产力提升。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缩影,智慧园区的建设体系将高度融合到智慧城市的体系中,提升城市智慧综合感,以进一步提升园区乃至城市的区域竞争力。3. 智慧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 缺乏顶层设计虽然从政府到企业都意识到了智慧型园区是今后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来说有关智慧园区建设的政策和制度都缺乏顶层设计方案和确定的组织结构。各级政府没有设立于智慧化建设相关的职能部门,导致智慧化项目的建设缺乏集中地统筹和规划。(2) 多方协作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智慧园区是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主体的空间集合。智慧建设项目需要各主体之间加强信任和沟通,提高协作效率和能力。如私密信息的保护,资源的开放共享等都需要以相关主体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3) 对“智慧”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有其表而无其理很多园区智慧化建设存在一个误区,安装很多摄像头,把数据上传云端,却缺乏足够的意识和能力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导致大量摄像头处在无人监察状态,并且传感器和探头的后端报警机制比较空白,无法及时准确对危险状况预警,对园区安全防护反而带来负面影响。五、 前瞻智慧园区规划思路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传统园区在往智慧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趋势,以智能工厂、智慧物流等智能制造的新生产方式提升原有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以智慧政务、智能安防等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园区的能力,以智能一卡通、智慧医疗等方式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以多维度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和群众生活幸福感。智慧园区规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要点展开:1. 总体目标全面分析园区内外部发展环境。综合考虑园区自身特点和需求,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先进案例和经验,明确园区智慧化建设总体目标、产业体系、市场定位、形象定位等,并制定目标考核体系。2. 智慧化细分场景规划根据园区不同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分布等方面的特点,对园区进行重点深入研究,根据智慧园区建设总体目标,明确智慧化建设细分场景、技术环节、软硬件采购需求及建设方案。3. 空间布局建议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结合产业功能与产城融合的要求来合理布局各类智慧化建设项目,在集约利用资金、土地和时间等资源的基础上,使智慧化项目对园区的收益最大化。4. 保障措施建议政府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配套服务来保障智慧园区建设有序进行。前瞻智慧园区研究团队:由多名3+2的知识结构复合型(暨3年的行业企业工作背景+2年的市场研究、法律、投行、投资、财务、金融、咨询方面的背景)人才组成的团队,团队成员在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政府课题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对园区信息化及智慧园区建设有着深刻洞见,并且在与华为等企业合作的项目执行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园区实战经验。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规划精品案例1、广东河源江东新区大数据产业园规划项目拟在江东新区内部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园中园,规划打造“2+2” 产业格局,建设南山区两中心(河源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两基地(大数据服务基地、大数据应用制造基地)。2、清远高新区——清新智能制造产业园清新智能制造产业园主要打造汽车零部件、大数据、装备制造和大健康四大产业,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园区以“土地集约化”为出发点,内部建筑以智能工厂、研发办公大楼和部分生产配套为主,相关生活、商业和产业配套外部化,使园区产业与城市建设实现深度融合。3、兰州市西固区未来科技新城产业规划项目地位于兰州市西固区,占地面积6500亩,是兰州市副中心区,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项目地周边环绕大量科研院所以及本科学院,是兰州科研资源集聚高地。项目通过汇聚国内外智慧产业领航者,形成西北智慧产业智源。延伸科教科创产业链的方式,将项目地打造为生态型未来城市示范区。4、江苏东部云谷智能智造园区项目本项目将通过“先签约,再建设”的模式,主要建设智能智造工厂、总部办公、展示交易、仓储物流和综合配套五大功能区及配套设施,整合资源,实现3D打印/数控集装/智能硬件(主要是智能家居产品)等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整智慧产业链,将智能智造园区建成为一个集“展示、智造、交易、办公、生活”为一体的园区,逐渐建设成为全球智慧产业创业者及生产者首选的智能智造生产基地。

蝶无影

未来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八大趋势

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者,是对外开放,吸引投资和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园区已逐渐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工业园区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律,未来可能会有八大趋势。趋势一:园区战略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园区经济只有20或30年的发展,但它却每隔几年便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园区内掀起了“二次创业”热潮,使中国园区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近年来,中国公园的发展模式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例如,增长方式已经从注重规模转变为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资源分配已从粗放发展转变为集约发展;产业结构由制造业转向制造业,结合了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环境建设从相对艰苦的环境转变为更加柔软的环境。可以说,现有的大多数工业园区在未来的发展中都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趋势二:公园产业的“精简”和“增长”随着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到处绽放,工业定位的同质化和工业投资的盲目现象越来越明显。许多工业园区都有“有企业却没有工业”和“高工业点低表面”的工业困境。集群效应不明显。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背景下,促进产业升级升级是园区“二次创业”的基础。园区产业的转型可以概括为“缩小”和“增长”两个词。“瘦身”主要体现在产业分类上,对园区现有产业进行“分类,优化,升级”,建立园区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产业链经济。“增加”主要体现在产业升级上。从绝大多数工业园区的当前发展状况来看,传统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是这些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园区产业的“增长”可以依靠产业整合来延伸和扩展产业链,构建园区产业的“微笑曲线”,增强园区产业链的竞争力。产业融合发展是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是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趋势3:工业园区正在向综合城市地区发展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演变,园区所承担的功能日益多样化。该地区大量城市元素和生产活动共存和聚集,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逐渐融合。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一些工业园区积极进行战略转型,逐步计划从单一的生产园区发展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城市。趋势四:行业投资运行良好产业投资促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业规划,政策体系,投资约定,项目结算,运营支持等诸多环节,涉及投资参与部门权益的设计。当前许多公园投资模式仍陷于突破性的“游击战”中,具有强烈的个人动机和快速的项目引入,但是投资体系不完善,投资方法过时,整体营销工作不足以及难以形成公共平台的情况仍然存在。不利于未来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趋势5:园区的品牌和“连锁经营”如今,随着园区经济的“泛滥”,“软实力”已成为构建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由于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还不够,因此还必须具有质量和品牌。高质量公园的单位输出不知道普通公园的单位输出多少倍。创建优质园区和建设品牌园区已成为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趋势六:产业资本战略促进园区战略资本问题是公园的发展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公园的发展中经常会成为问题。园区的发展具有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报长的特点。从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开发到产业孵化和产业支持,园区发展的整个过程离不开资金的推广。趋势7:从吸引投资到吸引智慧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培育主要取决于知识和智力资源。许多工业园区在注重“吸引投资”的同时,也着眼于“吸引投资”,积极吸引科研机构,科学家工作室和博士后工作站进驻园区。在过去的两年中,在国家和地方“计划”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公园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以参加海外留学人才的竞争。只有加强人才招聘,才能实现资金,技术和项目管理的三维驱动。趋势八: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竞争工具从园区层面看,产业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上,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优惠政策上。随着园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园区的发展已从孤立的房地产开发逐渐发展为综合的工业发展,从单面的艰苦环境建设到全方位的产业培育。在创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它开始重视公园的文化氛围,建设软环境,例如创新机制和公共服务。其中,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已日益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并已被列入园区的工作时间表。如今,在公园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公园经营者正在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宣传和投资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创业培训平台,风险投资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等经常出现在地方政府的各种年度计划中。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园区品牌,吸引投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而且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市场开拓,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效增强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沐丝

突出“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三大战略定位

产经周刊讯(记者 欧亚琦)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以下统称《方案》)。据了解,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国或地区根据本国(地区)法律法规在本国(地区)境内设立的一小块特定区域,在此区域内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属于一国(或地区)境内关外行为,其功能是降低贸易成本。自2013年自贸试验区工作启动以来,我国已先后设立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海南、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18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显著成效。根据《方案》,湖南自贸试验区总面积119.76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长沙片区79.98平方公里(含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1.99平方公里),岳阳片区19.94平方公里(含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2.07平方公里),郴州片区19.84平方公里(含郴州综合保税区1.06平方公里)。其中,长沙片区重点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突出临空经济,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农业科技等产业,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增长极。根据《方案》,湖南自贸试验区将探索7大领域试验内容,分别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打造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探索中非经贸合作新路径新机制,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其中,“探索建设国际邮件、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进出境一体化设施”“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申请条件”“完善跨境电商收付汇制度”“利用高铁富余能力开展货物运输”“建设非洲在华非资源性产品集散和交易中心”等12项改革事项在全国首次提出。湖南自贸试验区将积极打造“一产业”即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一园区”即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一走廊”即打造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作为湖南省先进制造业聚集地,近年来,长沙经开区外向经济繁荣。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世界500强在园区投资企业达35家,现有外贸企业265家,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多个海外企业,其中蓝思科技一家2019年进出口总额达13.94亿美元,为园区外贸第一贡献“大户”。三一集团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前三强,铁建重工、山河智能位列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以这三大企业为代表的园区工程机械企业远销一带一路国家甚至欧美,目前,园区工程机械产业正在建立竞争开放的科研体系,完善产业链各类要素布局,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2019年,长沙经开区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工程机械)”。后期,长沙经开区将着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开展政策创新,打造各类平台,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建设吸引外资新高地。企业连线Q:湖南设立自贸区,将会对企业带来哪些机遇和影响?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能力,加快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区域产业能级。Q:企业将有怎样的动作?会扩大经营规模吗?或者还有其他方面的行动吗?计划引进新的人才、设备和技术吗?企业将继续加大国内人才引进力度,同时促进海外人才引进。Q:经营范围会不会因此改变?有没有想过转型发展?经营范围不会因此改变。我司会推动产业合理布局。Q:在进出口方面有什么新的调整?培育贸易新业态,探索高效和安全的贸易模式。Q:会否借鉴其他城市企业在自贸区的成功经营经验?会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相关企业成功经营经验。Q:在政策优惠方面,结合自身行业产业有何意见?1.希望工程机械进口零部件也能够享受到关税减免政策。2.希望自贸区未来能够进一步探索关于工程机械设备出口税费减免政策,帮助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发力。——三一重工Q:关于湖南自贸区获批,山河智能怎么看?自贸区的设立对招商引资是极大的利好,企业可以从中寻求更多商机,扩大出口贸易。为企业的二手设备出口、融资租赁业务带来新的机遇。出口通关、检验、物流手续将更加高效便捷。我司规划在自贸区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充分利用湖南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外汇便利等服务,针对境内外贸易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山河智能Q:湖南设立自贸区,将会对企业带来哪些机遇和影响?将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速湖南的开放进程,实现与“一带一路”“中非”“中欧班列沿线”等市场和产业的深度对接合作,为自贸区内的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产生磁吸效应,促进产业融合、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提升区域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Q:企业将有怎样的动作?会扩大经营规模吗?或者还有其他方面的行动吗?计划引进新的人才、设备和技术吗?短期内不会采取大动作和扩大经营规模,但时值“十四五”规划编制阶段,将会充分考虑自贸区可能带来的机遇。期待湖南自贸区有关招商手册、政策文件、法规条例尽快出台,指导企业更好地布局未来发展目标。Q:经营范围会不会因此改变?有没有想过转型发展?短期内不会改变主营业务范围,但在汽车“新四化”浪潮和智能制造战略推动下,将进一步实现技术升级和高质量发展。Q:在进出口方面有什么新的调整?利用自贸区所带来的机会,研究加大出口目标市场和产品品类,开拓业务版图边界。Q:会否借鉴其他城市企业在自贸区的成功经营经验?将会借鉴其他企业在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包括经营模式、业务领域、新市场开拓与合作形式等。Q:在政策优惠方面,结合自身行业产业有何意见?(1)进出口关税方面,扩展湖南省支柱型产业非国家禁止、限制的进口商品免税目录清单,为企业减轻进口关税、增值税负担。(2)科技创新方面,引进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高精尖小型技术团队专业化发展,为园区内企业联合提供定制化技术外包服务,缩短企业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3)国际合作方面,拓宽自贸区进出口渠道;为湖南优势产业建立跨国集采及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协同。——广汽菲克

人心

桂砺锋、周亮到园区调研座谈:以园区高质量发展引领支撑“三高四新”战略实施

2月18日,新春上班第一天,区委书记桂砺锋,区委副书记、区长周亮一同到高科园区部分企业项目进行现场办公并召开园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副区长朱昌锋参加。桂砺锋、周亮一行先后来到白天鹅五星级酒店项目、鑫宇变压器项目、湘龙铜业、经纬辉开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地,向大家致以新春美好祝福,听取项目企业建设发展和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桂砺锋要求,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这些问题,马上办、加快办、协调办,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座谈会上,听取了园区“提质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及全区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等情况汇报。桂砺锋指出园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是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新春上班首日,来听大家对园区发展建议想法,目的就是强化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凝聚智慧共识,齐心协力提升园区发展质量、效益水平。要强化园区管理,解决“指挥棒”的问题。优化管理运营机制,践行“园区事园区办”,对标对表省市相关政策要求,构建“能上庸下、奖罚分明”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园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要找准功能定位,解决“底数明”的问题。强化从调研谋划到程序决策闭环,确保决策精准、执行精准。科学统筹园区征地拆迁与拿地用地、基础设施投入与产出、招商引资优惠与回报的关系,促进资源资本的优化利用。要招商引资抓项目,坚持勤招商、招实商、抓大不放小式招商,积极开展全民招商、产业链招商、亲情招商,支持鼓励商会和协会回冷投资兴业。紧盯新旧动能转换、新兴产业延伸配套和未来产业布局,着力谋划推进一批项目,力争全年签约开工重点项目数额处于全市第一方阵,以项目建设引领支撑“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冷水滩,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来源:周勇编辑:伍伍二审:周婧兮三审:黄丽音【来源:冷水滩发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无常

重磅!中海与园区签订战略合作!(内附详细解读)

新浪乐居讯(编辑 苗苗)中海干了件大事。3 月 13 日,中海集团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成功签署了战略合作系列协议!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等多位领导人以及中海地产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林林,中海发展(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慧武等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当日下午,合作双方签署了《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协议》以及《苏州国际财富广场物业转让框架协议》。▲中海集团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海集团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战略合作系列协议的成功签署,标志着中海集团将立足园区新时期的战略发展全局,全面推进与苏州工业园区在不动产开发运营、物业管理、公共事业服务、“飞地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携手打造苏州人民美好城市发展的“苏州梦”。01 中海所在,中心在可以说,作为唯一一家与园区签订战略合作系列协议的房企,中海是最了解园区的开发商。中海集团于 2004 年进入苏州从事项目开发,起步工业园区,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秉承“诚信卓越,精品永恒”的信念,苏州中海为千家万户提供了优质的住宅产品,并逐步发展成为苏州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综合不动产开发运营商。从 2018 年 6 月起,中海集团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深入交流沟通,多次现场考察,短短十月,双方便达成战略合作系列协议并成功签约。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成立25周年,中海进入苏州15周年,在这样的契机下,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成功签署,将进一步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双方合作发展站上新的台阶。回顾中海在园区的发展,从金鸡湖畔的中海湖滨1号、中海星湖国际开始,中海就奠定了在核心区发展的基础;到湖东的中海国际社区在园区的声名大噪,七大区的体量体现了中海实力,更代表了客户的认可;再到奥体板块的中海上东区成为全园区乃至全苏州的焦点,人气一时无两。中海所在,中心在。中海与园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中海起步于园区、发展于园区、立足于园区,成为园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中海雄厚的实力、园区紧密合作的信任,使中海总能在园区中心地段建设,中海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不负期待地为园区交上了优秀的成绩单。这进一步说明:中海是最了解园区的开发商。02 下一站,金鸡湖北此次中海集团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战略合作系列协议的成功签署,表明了中海深耕苏州这座城市的决心,还预示着,中海在和园区本就优秀合作的关系基础上再添一笔。未来,中海不仅将获得更多的开发类资源,还将和园区深度合作更多领域,携手共建园区的未来。中海在园区的发展,金鸡湖畔、湖东、奥体……所到之处,板块价值都以可见的速度增长。而接下来的这个板块,中海打磨已久,蓄势待发。现如今,园区的湖东湖西的板块发展趋向饱和,地块的稀有、在售新房的减少,园区的焦点正在逐渐转移。产品的迭代、地块的不断出让、多家房企的入驻以及政府城建规划的大量投入,让这个板块的价值愈加凸显——金鸡湖北。金鸡湖北板块顺应了园区发展向北的趋势,这里正逐渐形成低密度改善住宅区,多项规划配套的实现更使金鸡湖北板块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中海延续了极具前瞻性眼光的特点,入驻金鸡湖北,将在这里书写园区的下一个传奇。03 向上的金鸡湖北作为园区的下一个焦点,金鸡湖北板块价值利好不断。近段时间以来,备受关注的城建莫过于星塘街北延工程,该工程预计今年6月底投入使用,届时从金鸡湖北到湖东只需300秒。此外,板块近邻中环、星湖街、现代大道、娄江快速路、中环北线及轨道交通 3 号、8 号线(规划中)等多条城市主干道,还有沪宁高速、沪宁高铁可以畅达长三角。▲星塘街北延工程商业方面,除已有的曼哈顿广场、奕欧来,星湖天街、阳澄湖邻里中心等已经规划在建中,更有4.8万方的园区北部文体中心,据了解,文体中心包括图书馆、剧场、多功能厅、文化展览空间、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等,计划2020年完工。教育方面则将迎来更多学校,已有的星澄学校、青剑湖学校,以及规划的园区第三实验小学、园区二中分校、悦澜湾学校等。▲星湖天街据悉,金鸡湖北板块所在的阳澄湖半岛,是园区建设之初在北部地区预留的“白地”,区域明确了“总部经济+康体旅游”的核心发展思路,目标汇集企业总部基地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阳澄湖半岛两大板块。目前企业总部基地已有11家企业落户,分别为新海宜集团、柯利达集团、云彩时代集团、中锐集团、中欧商学院、世纪地和、普洛斯集团和华远集团、君实科技、联东集团、科逸总部。可以说,企业总部基地是整个金鸡湖北板块的核心,是园区转型发展新引擎。04 第三座“上系”延续上东区、上华琚,上园湾是苏州中海第三座“上系”产品。布局金鸡湖北,上园湾定位为低密平墅,作为苏州中海“上”系东方美学作品,上园湾建筑整体以及整个社区景观打造都采用了现代手法表现东方意境,实现了中式和古典的完美融合。项目规划为36 栋 8-10F 的洋房,共计811 户。南北楼间距平均约 37m,建筑密度约 15%左右,保证了绝对的低密舒适。据了解,上园湾主力面积为约 143 ㎡和约 165 ㎡的低密平墅,定位纯粹,在金鸡湖北板块内无二。金鸡湖北,中海TOP系美学作品,即将面市,敬请期待。【关注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施雠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氢能港的战略使命与追赶之路

【编者按】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数据来源:上海市经信委(时间截至2020年3月,后续园区土地供需或有变化,特此说明。)调研园区:嘉定氢能港调研时间:2020年7月14日看着马路上越来越多的“绿牌”汽车,我们意识到,电动汽车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新能源汽车三大发展方向,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已早早投入市场,而氢燃料电池汽车仍处于示范运营阶段。氢燃料电池被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近两年,全球各国加速氢燃料电池车的研发。上海计划在汽车产业优势明显的嘉定区,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氢能港”。目前,氢能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到2025年,氢能港的目标年产值将达500亿元,并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体系。7月14日,课题组走进嘉定氢能港,探究这个特色园区发展氢能产业的战略使命,以及氢能产业的追赶之路。嘉定氢能港展厅 课题组 摄氢能的战略使命“内燃机汽车和锂电池汽车这两个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氢燃料电池车是唯一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还有可能追赶得上的领域。”嘉定区安亭·环同济创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邱鹏对课题组直言。早在2001年,邱鹏就来到安亭从事汽车产业招商工作,对车企及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有着深刻认知。2006 年,嘉定率先建设了全国第一座示范运营固定站——安亭汽车城加氢站,这是上海参与燃料电池汽车和关键设备研发的重要成果。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建成四座加氢站,其中3座在嘉定,已有6辆申沃燃料电池城市客车投入嘉定区114路公交运营,114路公交也成为上海首条燃料电池公交线路。氢能港要做的事情是,继续推动燃料电池车核心技术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多次强调,“过去三十年,汽车成就了嘉定。未来三十年,嘉定要为世界汽车产业做一些贡献。”未来嘉定要通过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和引进领军人才,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能级。谈起嘉定汽车产业链邱鹏如数家珍:目前嘉定集聚了整车和零部件企业300多家、研发机构100多家,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如今每一环都有,关键要更上一层楼。虽然上海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正在同济大学攻读氢燃料电池技术方向博士的邱鹏仍表达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国外技术迭代很快,我们要抓紧布局!”目前在氢燃料电池车领域,日本稳居第一。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时,观看了丰田的氢燃料电池车MIRAI。这款2014年上市的全球首款燃料电池商用车一次加满氢仅需3-4分钟,而续航里程却可达650公里,售价40-50万元人民币,产能可达一年3000辆。这一技术高度让日本稳坐氢能汽车头把交椅。目前,日本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拥有的优先权专利占全球 50% 以上,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全产业链各细分领域都有相应的独角兽企业和领先技术,且远远甩开其他竞争对手。邱鹏直言,丰田MIRAI技术已经又有更新,最新技术并未对外发布。各国在脱碳和能源结构转型压力下,陆续将目光集中在氢能领域。韩国、德国、美国、欧洲在氢能产业方面动作不断。今年7月14日,韩国宣布拟斥资114.1万亿韩元(946亿美元)推出“绿色新政”,目标到2025年实现113万辆电动汽车和20万辆氢动力汽车上路。7月8日,欧盟委员会正式推出能源系统一体化战略与氢能源战略,成立欧洲清洁氢能联盟,旨在打通投资链,满足欧盟国家对清洁氢能的需求。德国在今年6月通过了《国家氢能战略》,旨在通过促进创新氢能技术研发增强德国工业竞争力,成为全球氢能的领导者。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超过60%,中国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到2050年,中国要实现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从目前的100亿吨降低到35亿吨以下,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尽管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早就开始了,但直到“十三五”时期,政策导向逐渐开始由技术储备转向产业化集成,将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提升到战略高度。2019年,“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上半年,中央又连续出台多项相关政策,规划氢能产业发展。这或许释放了一个信号,氢能源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十多年前就入局“氢能”的上海被给予厚望,研发实力强,工业基础好,早年在制氢到加氢的全产业链布局让上海形成了先发优势。未来氢能港的目标是,在“人无我有”的先发优势基础上,实现“人有我优”。硬科技决定话语权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氢能港已有多项技术突破,如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下称“上燃动力”)研发的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突破“卡脖子”技术,上汽集团旗下的燃料电池公司捷氢科技的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及一些零部件技术领先国内,中石化成功建设两座油氢混合加氢站。虽然上海的氢能技术走在国内前列,但与世界主要工业强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日本、德国已经形成了从制氢、储氢、运氢到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在燃料电池的供应和制造方面开始规模化,日本规划2020年制造燃料电池车4万辆,到2025年,其目标是实现量产20万辆。加氢并不是难点,目前国内已有加氢站64座,各地也在陆续增建加氢站。邱鹏告诉课题组,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四个环节中, 中国面临的困难在储运环节。其中,高压气氢是目前国内外主流的氢能储运模式。中国目前高压气态储氢罐制造技术达到35MPa,还存在储氢密度不够高、储运成本太高等问题。日本已经实现70MPa高压气态储氢罐制造技术,这是其“不外售”的核心技术。另一个难点在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的电堆几乎占据整车价格的一半,是整车性能的关键。但目前,国产燃料电池产品成本高,总体功率密度、系统功率、耐久性较低。目前,已运行的6辆燃料电池公交车面临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极高的难题。燃料电堆中的两个核心部件膜电极和双极板,这两项技术难度大,进口依赖度高,大大增加了成本。虽然近几年国内多家企业在做研发攻关,但若要实现量产,这两项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仍须提高。邱鹏表示,“如果把这两项技术做好了,基本上就可以大幅推广了。”此外,随着政府增加燃料电池车示范推广运营数量,成本也会逐渐降低,将会进一步推动燃料电池车的产业化。中国现有技术生产不了乘用车,也在于燃料电堆技术。国内一辆燃料电池公交车的成本为300万人民币,其中电堆成本占据一半。丰田燃料电池公交车“SORA”的成本约65万人民币。另外,中国现有技术制造的电堆体积太大,放不进乘用车,而日本所研发的电堆不仅可以放进乘用车,且成本较低。丰田看重中国市场,更看中上海是未来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地位。丰田在氢能港内新成立了氢燃料工程研发中心,致力于零部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和产业化推广,并开展未来自动驾驶服务相关联的自动驾驶核心技术研发。作为国内龙头车企,在嘉定发展的上汽、长城两家整车企业也没有间断对燃料电池车的钻研和制造。2018年,长城汽车控股燃料电池龙头企业上燃动力,后成立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势”)。依托上燃动力产业园45亩基地,并打算整合长城集团所有氢能板块资源,在氢能技术、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整车的研发、试制、生产制造等环节全链布局。上汽关注氢燃料电池领域长达十余年,2018年子公司捷氢成立,专门用于燃料电池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建立了从发动机、电池和氢燃料的全产业链布局。两家企业虽已在研发上投入数十亿元资金,但自主研发并非一蹴而就,当下核心部件仍要从国外购买,然后再组装成燃料电池整车。“目前大家都是边做边看,真正的核心技术在零部件,加强零部件攻关才能快速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邱鹏对未来还是有信心的。他认为,这个行业刚起来,中国在不断提升中。“先有”跟“没有”是两回事,先有,然后发展提升,这个行业才能产出更多东西,才能与别国比较。园区已有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企业20家;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8家;加氢站设施制造及服务企业5家。氢能港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比邻,这为氢能港在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出行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带来优势。2000年成立的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简称“汽车工程中心”)承担了国家“十五”到“十三五”期间30余项863项目和973专项,其中包括多项燃料电池技术相关课题。汽车城加氢站便是由同济大学联手壳牌共建的。汽车工程中心下设的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研究所围绕车用新能源发展需求,多年来一直在高压储供氢、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三个方向研究攻坚。2019年,该中心研制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单堆达到了125KW的最大持续功率,在燃料电池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此外,该中心还有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研发基地,为园区内企业发展提供支撑。据了解,园区未来将继续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进一步提升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能级。确保资源不错配“我们一定要抓住氢能发展的机会,好好把氢能源搞起来,不要每次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邱鹏多次提到这句话。在安亭工作将近二十年的邱鹏讲到,2011年前后,锂电池在嘉定研发出了成果,但因园区土地空间不足,项目到了产业化阶段悄悄从上海溜走。如何避免氢燃料电池车后期产业化阶段出现同样的尴尬局面?邱鹏表现出对园区产业空间不足的担忧。氢能港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目前已使用土地面积总计0.21平方公里。规划研发用地0.4平方公里,制造产业用地0.42平方公里,其余为商办和配套空间。规划中研发用地大于工业用地,等到产业化阶段,企业很可能因为研发用地成本高,将生产转移到地价便宜的外省市,难免又给他人做嫁衣。税收都来自企业的产业化项目。在目前这种“亩产论英雄”的大背景下,邱鹏的担忧并非多余。根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的能源体系中占比将达10%以上,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以上。氢能未来应用市场广阔,各省市根据自身不同的资源禀赋,也在加快布局氢能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重庆、广东、河北、山东等20余个省市共出台了30条氢能产业扶持政策,主要聚焦氢能产业链构建及产业行动规划。其中,山东更是连续发布6条政策,其中6月份刚出台的《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明确,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打造“中国氢谷”“东方氢岛”两大品牌,培育壮大“鲁氢经济带”,围绕构建氢能产业链,聚焦绿色规模化制氢和氢气纯化、氢气储运、车用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和燃料电池整车关键技术等4个方向,集中攻坚,确保山东在氢能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面对其他省市的赶超,邱鹏并不着急,这个行业需要资源跟技术有机结合,没有技术做不起来,也需要最终把产业落地,才有更多的话语权。全产业链优势仍然让上海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作为国内主要炼化基地之一,上海拥有充足的工业副产氢,具备制氢条件。此外,中游先发优势明显,研发实力居前,下游扎实的汽车制造能力,这些都是上海早早布局打下的基础。然而,氢能港要想更好地发展,仍需要市、区层面在产业环境、政策、资金、项目上支持和布局。邱鹏一语点出目前的困境:产业要想走到更高层面,不能靠 “巧搭积木”,更不能仅仅有“名头”,要用真金白银来支撑人才和企业做下去,但同时也要确保这些资源合理配置,不错位。大型国企承担战略使命,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攻坚,但细分产业落实离不开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参与。日本氢能源产业在各个细分零部件都有独角兽企业,如东丽公司的碳纤维、千代田公司的有机储氢材料等,这些企业规模不论大小,但技术精湛领先。氢能港将进一步细化产业定位,推动细分领域发展。培育和引导扎根细分领域的民营企业,让好企业有机会脱颖而出,有持久的动力做下去。“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项目倾斜,国企资金雄厚,平台公司资源丰富,但依然需要找企业做项目。我们应该就项目制定细化规则,让资源流到该去的地方。”邱鹏建议。燃料电池系统是对传统汽车的重大颠覆,目前中国没有足够的燃料电池专家,也缺少在工程领域有实践经验的顶尖人才。理论研究跟工程实践不同,高校、研发机构培养的硕博研究型人才并不能马上投入工程实践中。邱鹏建议,“要给普通工程师、工程项目经理、工程总监等工程人员多一些扶持和鼓励,中国缺的是把活扎扎实实落实下去的工程人员。”调研中,除了“氢”,邱鹏提到最多的便是“实”字。这两年氢能火起来了,资本也频频向这个产业伸出橄榄枝。对此,邱鹏强调, “关键技术竞争是真刀真枪的比拼,研发要务实,否则一切都是空的。”嘉定氢能港:氢能汽车技术难度高,重点在人才政策、用地供给、配套设施上突破一、园区特征嘉定氢能港位于嘉定国际汽车城,规划范围2.15平方公里,是上海首个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园,是代表上海争夺全球氢能产业高地的战略承载区。嘉定氢能港规划打造“三区一平台一中心”的产业布局和空间格局,即: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区、汽车新能源创新区、高端商务总部集聚区、上海市科创功能性平台、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嘉定氢能港已吸引了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上汽集团投资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项目)、长城控股未势能源(长城汽车华东区氢能总部)和上燃动力(成立18年来已成为国内率先布局氢燃料电池领域核心企业之一)、丰田汽车上海先进技术中心(氢燃料电池及整车研发中心和无人驾驶)、堀场仪器(中国总部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综合评级中心、氢燃料控测评价系统服务等项目)、上海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功能型平台等行业龙头企业及平台入驻。二、发展优势一是产业生态优势。一方面,嘉定氢能港所在的嘉定国际汽车城已形成中国最优越的汽车制造生态圈。嘉定国际汽车城集聚了全球前10位的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一批知名的整车制造厂商,2019年汽车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94.2%(按安亭镇范围统计),安亭工业产值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9.6%。另一方面,嘉定氢能港所在的环同济创智城已汇集了一批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企业,其中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企业20家,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8家,加氢站设施制造及服务5家,园区企业合计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初步形成了集膜电极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和加氢站基础设施配套等功能为一体的较完整的氢能产业框架体系。二是产学研协同发展优势。氢能等前沿产业的发展往往离不开高水平大学的参与,对于产学研协同具有较高的要求。嘉定氢能港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相邻,与汽车学院的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形成良好的产学研互动关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自2003年开始就承担了燃料电池汽车加气站和供氢技术研发等多项国家“863”课题,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批功能强大的技术平台。其中,由同济大学牵头相关领域5家单位共同组建的上海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功能型平台和依托上海市科委成立的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行业领域内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于嘉定氢能港产学研发展非常重要。此外,园区内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测评研发基地、氢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维保中心也是推动产学研发展的重要依托。三是氢能源配套设施布局优势。加氢站是氢能技术应用产品试验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目前,上海加氢站共有4座,其中3座在嘉定区。此外,根据《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计划新建的20座加氢站大部分将落地在嘉定。嘉定区计划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15座,即新增3座独立加氢站和9座油氢合建站。三、未来发展建议客观来讲,氢能产业还处于集中研发、产品初步试验的阶段,技术难度高、研发投入大、经济产出低,在商业化领域取代传统燃油与纯电驱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与全国其他28家氢能产业园相比,嘉定氢能产业园具有优越的产业基础优势,但对照前沿产业发展的高水平要素需求,在尖端人才集聚等方面还不足,在人才政策、用地灵活供给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还需要加把力。为推动嘉定氢能港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等方面率先突破,努力打造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氢能港”,实现“领跑氢能”的目标,应重点在人才政策、用地供给、配套设施建设三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制定直接面向关键人才的补贴政策。多位业内人士反映,由于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很少有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短缺成为氢能行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嘉定氢能港各主管部门应针对氢能行业关键环节,制定人才直接受益、具有一定吸引力、操作简便可行的人才政策。二是形成更为综合的土地供应机制。嘉定氢能港由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形成,园区内工业用地不能用于研发,研发用地不能用于制造,不能满足部分企业的研发制造一体化需求,导致一批税收贡献较大的制造企业流失。因此,应在土地供给及规划布局上更多考虑企业的研发制造一体化需求,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三是加快加氢站布局。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落实好加氢站的规划选址、安全施工与有序运营,并制定更为严格的应急处置预案,为氢能源汽车使用提供强有力的设施配套支持。[本文执笔人:王琳杰、张云伟、张靓,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崔园园、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海报设计:尹惠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动物们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碳谷绿湾:化工园区的战略价值与效益

【编者按】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数据来源:上海市经信委(时间截至2020年3月,后续园区土地供需或有变化,特此说明。)调研园区:碳谷绿湾产业园调研时间:2020年7月24日这次调研的特色园区是地处金山区的碳谷绿湾产业园。碳谷绿湾,是一个略带诗意的化工园区。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相田给我们做了解释,碳谷的碳取自有机化学之碳链的碳,因为整个园区里绝大多数产品和碳有关。绿湾很显然是绿色发展之意。这个名字很恰当地概括了这个园区目前的特点和发展目标。不过,上海都市经济发达,高新产业富集,同时又是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似乎与传统的化工产业越来越不匹配。那么,上海为何要在金山区发展溢出效应较差的化工产业,这是调研组的一个疑问。化工园区如何成为“绿湾”碳谷绿湾产业园位于上海金山区,隶属于金山第二工业区,规划面积8.5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研发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已落户的代表性企业有德国BASF、美国Huntsman、瑞士Clariant、日本三井化学、花王等。过去这些年,人们谈及金山,都是一个化工的印象。王相田表示,化工并不一定意味着污染,去年园区被工信部授予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金山第二工业区产业绿色化已经成为趋势,目前园区的污水处理达到了一级A的排放标准。此外,园区建了6个基站来检测空气指标,原来的空气 VOC(易挥发的有机物质)指标是350,经过治理改进,今年上半年金山的VOC达到了90,平均能够保持在100-110。而世界上最顶尖的园区如德国的路德维希化工园区的VOC大概是96。其实即便市区环境中,因为汽车尾气排放等因素,VOC也会达到50左右。据王相田介绍,这源于工厂无组织排放的改变。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低沸点溶剂和化合物常温或加热的情况下,很容易挥发出来到大气中。现在通过加装回收装置等手段,大量回收挥发性的化工气体,使得情况得以改观。以涂料厂为例,每年回收率低的可以达到90%,回收率高的能达到95%以上。园区产业优势至2025年,园区内要形成节能环保、绿色材料和生物医药三业并举,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3+1”产业格局,规模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意义重大,之前张江很多药企由于生产空间缺失,不得已出走上海,碳谷绿湾开始承接市区的一些医药生产项目,譬如上药集团的高端精品原料药的生产,还有一些生物项目入驻。目前园区已经对接了一些在浦东完成前期研发,产品成熟的企业到这里设厂。但是相比周边的江浙园区,碳谷的承载空间相对逼仄。同时在亩产目标的限定下,招商过程中园区有着相对较高的标准。据介绍,碳谷绿湾企业入驻的最低要求是每亩贡献100万元税收,地价为每亩130万元。“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企业是很好的企业,要求非常高了,这就要剔除那些资质不佳,奔着炒地皮而来的企业。” 王相田说。上海园区相比周边区域,这里的成本高出一截,王相田认为之所以企业愿意来这里,最关键的是看中上海的人才优势。很多转移出去的企业都遇到了人才困境,即便那边的园区给了很多优惠,但是找不到人才,最后不得不搬到上海。“这里不论是找高水平的博士,还是和高水平高校合作都很容易。”其二是海外贸易的窗口优势,那些经营海外市场的企业,在这里可以获得便利的出海条件。碳谷绿湾产业园周边共有7条高速公路,G15和S4高速口位于园区内,关键是园区距离浦东和虹桥国际机场约60公里、距离洋山港约70公里。海外客户很方便在园区从事海外贸易。其三是上海的融资优势,由于化工项目需要巨大的资金,一些地方银行无法支撑巨额资金需求,“我曾服务过一个新疆企业,它的技术很好,但在新疆贷不到所需的资金,它要50亿资金,即便四大行的地方分行业也没有那么多资金。最后这家企业不得不到上海来,很快解决了资金问题。”此外这里有原材料优势,王相田举例说,国内最大的聚氨酯制造企业万华化学集团和浙江华峰的入驻就是因为靠近聚氨酯原材料生产的大型化工企业,获取原料较为便利。但是谈及金山吸引人才的条件,王相田提出自己的意见,“相对于中心城区,金山的交通、教育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这不是金山财政可以独立解决的,还需要市里给予更大支持,才能发挥出上海的人才优势对金山的辐射效应。”言及园区发展的短板,王相田认为园区最大的限制,还是面积偏小。这个园区面积只有8.58平方公里,扣掉公共道路之类的公共设施就只剩6平方公里。工学博士王相田在多年前曾经写过一篇化工园区发展的文章,文中提出,一个化工园区的规模不能低于10平方公里,最理想的规模是达到30平方公里。这也是当年的上海化学工业局围海造地时规划了29.4平方公里的原因。因为只有园区达到了适度的规模,才能做好配套。王相田一直想为园区配套一个公共研发平台,同时为企业提供孵化服务,但是由于空间受限,企业用户规模太小,一直未能如愿。甚至有些地方的交通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譬如有几个企业提出缺公共交通,王相田只能为他们安装充电桩,配置一台依维柯用来通勤服务。“要是规模足够,我们就可以直接开通一路公交。甚至设置一些必要的生活配套,譬如超市之类。”王相田说。更为关键的是,化工企业有较多的土地需求。化工行业有个特点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其中的关键就是化工原料波动剧烈,很多企业有存储原料的需求。“如果在市区,这面积不算小了,但我们是制造业,是第二产业,不是第三产业,需要的空间要相对大一些。”王相田说。上海需要重化工产业吗金山区的规划中的确是以第二产业为重,2019年9月20日通过并发布的《上海市金山区产业指导目录和布局指南(2019版)》,强调金山坚持发展化工一业特强,其中如此表述:深入实施“两业并举、智造强区”发展战略,在坚持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区发展高端化工的基础上,结合各镇(工业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功能配套等情况,围绕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重化工这种缺少正外部性的产业,除去产业本身的贡献,对于上海的土地财富效应几乎没有正面贡献。同时上海对于各种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有强大吸引力,为何不对重化工产业腾笼换鸟,发展更符合上海气质的产业呢?王相田表示,这是对上海化工产业的误解。化工在全世界也是重要的产业,化工产出在全球经济中占比大概12%,发达国家中占比大概15%。德国的化工产业甚至贡献了其经济的20%左右。同时化工是很多尖端工业的基础,譬如半导体、航天航空,国防等战略产业的重要部件都来自化工材料。基于这个原因,长期以来,化工是对上海贡献巨大的产业,2019年上海市工业产值大概为3.5万亿,其中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超5000亿。而在金山区,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产业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约一半。“大家都喜欢高端产业,但是只有效益比较好、创新性比较强的产业才能叫高端产业,很多人不了解化工也属于高端产业,化工是资本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效益非常好。发达国家赚钱的行业,化工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同样如此。”王相田说。据王相田介绍,前些年上海化工产值达到5000亿,但由于一些环保因素,整个化工产业成为过街老鼠。“那时候确实考虑过对化工产业腾龙换鸟,但是大家忘记了一个事实,上海化工是产业链完整、效益又很好的一个大产业。上海化工在全国工业中占有很大且很重的分量。”上海石化是国家战略,它对于支撑江浙油气需求有重要作用,无论运输半径还是辐射区域,它都是无法替代的。根据化工行业的规律,一个大型石化项目旁边必须要有一个精细化工园区为它作配套,提供大化工所需的关键材料、催化剂等。在认识到上海化工的价值之后,2018年上海提出了打响上海精细化工的知名品牌的战略,这个战略很快得到印证。2020年4月2日,金山区发布2019年全年经济增长数据,金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7.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高于全市GDP增幅1.1个百分点,增速在16个区中排名第一。碳谷绿湾产业园:产业链协调优势明显,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改善园区交通配套一、园区基本特征碳谷绿湾产业园位于金山第二工业区,规划面积8.58平方公里,已发展成为生产制造、研发检测为一体化的专业化工新材料基地。产业园聚焦碳纤维、新材料、节能环保、原料药等领域,与上海化工区和上海石化形成上下游产业链。2019年园区实现年产值248.5亿元,亩产约583万元。目前园区已形成了环保涂料、新型助剂、药物中间体及高分子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已落户代表性企业包括巴斯夫、亨斯迈、科莱恩、三井化学、花王、中远关西、立邦、汇得等。园区对标国家绿色及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标准,拟打造成为环杭州湾经济带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高地,并创建成安全生产、绿色生态的国家级示范园区。二、发展优势一是化工品牌集聚优势。园区内品牌企业众多,是上海市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经过多年发展,集聚德国BASF、科凯、美国 Huntsman、 S GROUP,瑞士 Clariant、日本三井化学、花王、东曹、帕珂、东邦化学、中远关西、立邦、香港紫荆花、汇得、群力、赫腾等知名企业,形成了环保涂料新型助剂、药物中间体及高分子材料等四大产业集群。二是功能性平台丰富。园区内包含功能平台有:专业仓储、公共实验室、化学品检验检测、碳纤维研究院等。此外,园区大力发展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结合为一体,推动一体化产业链建设。园区通过基础设施共用,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降低能耗和废弃物排放,同时也大幅削减了企业运营成本。三是产业链协同优势。金山碳谷绿湾在成立之初就与上海化工区和上海石化有着紧密联系,以两大上游化工原料为主,园区利用上海化工区和上海石化的原料供应发展下游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的表面活性剂企业布局均靠近上海石化,其重要原料环氧乙烷由上海石化管道提供,园区的氢气、氮气等工业气体均由上海石化通过管道提供。园区的企业亨斯迈在园区生产TPU等产品,原料MDI等是由上海化工区的亨斯迈提供。三、存在问题一是公共服务平台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园区企业仍面临科研资源共享难和专业性人才供给难的瓶颈。如何通过资源重组,搭建更高能级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产业整体竞争力成为重要课题。二是载体空间相对不足。金山碳谷绿湾整个面积只有8.58平方公里,扣除公共道路设施,只有6平方公里,难以形成经济规模,这也导致了园区进一步发展被制约。现阶段,随着园区入驻企业不断增加,产业发展空间载体不足、新增用地难度大。三是配套交通设施有待完善。受到区位本身的地理条件以及现有资源约束,园区内部的工作人员上下班的交通不便,园区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四、未来发展建议未来园区将依托上海化工区和上海石化上游化工原料,在杭州湾北岸形成完整的化工产业链,打造国内绿色节能、安全和谐的示范园区,不断提升碳谷绿湾产业园区品牌价值。一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化工园区环境管理经验,鼓励园区与入园企业和其他社会投资主体共同筹措资金,建设技术交流与服务共享平台,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坚持以企业为主、政府指导和推动的原则,提高运作效率。园区周边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众多,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需求,使更多的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进一步优化园区载体空间布局。园区应加强合理利用空间布局,在有限的区域内,良好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园区的组织与领导能力。三是积极改善园区交通配套。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开设定时定点的上下班车接送园区内员工,增加园区内充电桩布局,为园区内员工提供交通便利。[本文执笔人:柴宗盛、姜乾之,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崔园园、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 海报设计:尹惠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