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级期刊《自然指数》公布了新一期的机构/大学学术排名,其中化学领域表现最抢眼,中国共有8所高校/机构进入全球前十名。1.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化学学术实力排名全球第一,当然中科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拥有的科研力量也是最为雄厚的,排在第一位也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中科院不是教育单位。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的化学实力仅次于中国科学院,排名全球第二。中科大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科大的化学学科实力这几年进步是非常快的,在2012年第三学科评估中,中科大的化学学科被评87分,低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仅仅过了5年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和北大清华并列第一。中科大化学和材料科学学院拥有庞大的师资队伍,在111位教授中有19位是中科院院士,这个数量恐怕连一些211大学都比不过,学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863项目等众多国家科研项目,在单分子化学物理、纳米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3.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在《自然指数》最新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五、中国第三。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相比中科大,南京大学更综合一些,但是其理化学科同样声誉卓著。化学学科所属的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也是全国最早批准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单位,先后有5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此学习和任教。在前三轮学科评估中,南京大学化学学科实力稳居前三。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已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毕业生中有一大批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中成为领军人才。4.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位居全球第6名。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的创新型大学,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国科大依靠中科院强大的师资和科研基础,其理工科实力自然不弱。5.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位居全球第7名。清华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26年,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已成为国内高校中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学术水平最高的化学系之一。如今的清华化学系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化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6.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在最新的排名中位居全球第8。北大化学学科成立于1910年,是我国公立高等院校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科,在历次的学科评估中一直稳居第一。化学学院着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鼓励本科生进行自主科研,因此其毕业生深受国际国内知名高校青睐。大约有60%的同学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26%的同学选择国内著名高校继续学习深造。7.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在最新的排名中位居全球第9。南开大学是一所文理科并重的知名高校,数学和化学一直是南开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前五。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和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领导人去南开视察调研,基本上必去这两处。8.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在最新的排名中位居全球第9。虽然浙江大学现在是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但曾经也颇受中科院的重视,也曾隶属中科院领导,这就说明了浙江大学的理工科实力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的。浙大化学系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雄厚、在国内和国际具有重要影响的化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机构。此外浙大化学系还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研究生快要毕业了,大家都在一边忙着投递论文,一边给各大公司投递简历。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的要求是工资可观,而我却只希望我的工作可以双休……因为我真的是太累了。我是学化学的,而且是有机化学。研究生导师是一名年轻而且上进心特别强的刚入职的新老师,仅仅在我研究生的第二年就从副教授评上了教授,他在学术方面确实做的很好,发表了很多一区且影响因子高的文章。当然这也离不开我们学生的功劳。我们实验室无形中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导师并没有给我们规定每天几点来实验室,几点回宿舍,但是他会在每天早上8点半到实验室门口,每天中午吃饭前11点半再来一趟实验室,下午2点、傍晚5点半、晚上10点都会看到他的身影,如果某一次老师没有看到某个学生,就会问这个学生干嘛去了。这种没有规定的时间观念,却无形中让我们更加的准时。有机化学做的最多的是过柱子,经常就是一站站一天,宿舍到实验室有半个小时的步行路程,每晚回到宿舍的时候,脚和腿都特别的肿胀,疼痛。每周工作6天,只有星期日休息一天,每到星期日的时候,我只想在床上躺着,但偶尔有安排实验,还得再去实验室。有人说你们这么辛苦,那么一定会有很多发表的文章吧,我想说的是对于硕士来说,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实验。实验室的模式是博士带硕士,硕士帮博士做实验,博士来想课题,想方法,对于硕士生来说,可以看做是替博士打工。硕士三年可能做了很多课题,但是在快要毕业的时候,博士只会帮你发一篇小文章,帮助你毕业,一些可以发一区文章的好课题,博士会自己留下来。毕竟在导师和博士看来,硕士生要好文章是没有什么用的。硕士期间太累了,磨平了我的心志,我只想快点毕业,找一份比较简单的工作,可以让我一周休息两天,一天用来躺尸,一天用来玩乐。工资高当然好,但对我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双休才是。当然研究生可以应聘工作一般都是研发人员,而研发人员也是经常需要加班的,也很少有公司是可以休息两天的。也有很多人非常不赞成我的想法,认为我没有上进心,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总之,对于目前的状态来说,我对工作的唯一要求是可以双休。如果生活中只有工作的话,那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工作是为了生存,有休息才是生活,劳逸结合,生活才会更有意义,更加美好。
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今高新技术,与化学学科的关系密不可分,化学应用十分广泛,与制药、纺织、建材、印染、分析检测等领域,均密切相关。“化学”单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学问”。化学学科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希望借助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制造出新材料、新能源,从而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吃、穿、住、行方面的需求。2020中国高校化学学科评估结果!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化学(师范)专业核心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教育学基础等。化学(非师范)专业核心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化学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就业的领域包括:面向从事化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如化工、石化、冶金、电子、材料、环保、商检、食品、医药、质量监督、安全、外贸、国防等行业部门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公司和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教学、生产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考研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但是这段经历仍然历历在目。我是20考研,成功上岸一志愿。我选青大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青岛这座城市,就我个人而言,爱上这座城市比爱上这个学校更重要,选择喜欢的学校,你会在那生活三年,选择喜欢的城市,你会在那生活一生,选择考研不能决定你的一生,但一定不会让你的后半生留下遗憾。作为刚上岸的学姐,我将我的考研经验分享给大家,有需要的大家自行取舍。一、 时间安排2020年3月-7月进行专业课一轮复习, 到暑假放假前基本结束(大约半年)英语:必背的单词基本结束,基本的语法内容已了解若有其他专业课、英语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政治部分可稍微放一放。(前提:定好学校,不要随意更改,专业课:注意复习资料的购买,谨防上当受骗)2020年7月学校进行期末考试,暂放考研,安心准备期末考试(没事儿,不差那点时间的)2020年8月-10月八月份为考研复习瓶颈期,一定要挺住,政治就可以开始看了,精刷英语,专业课开始做真题,通过真题来进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与了解。在国庆节之前,专业课二轮复习基本结束2020年10月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2020年10月-11 月专业课真题第二遍,课本三轮复习2020年11月考研现场确认2020年12月抓紧时间背政治、英语作文。多看看自己不太会的知识点,注意调整生物钟二、专业课教材推荐(按所考学校规定课本复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基础(上、下册),邢其毅,北京大学出版社有机化学,徐寿昌有机化学学习与考研辅导,李小瑞,化学工业出版社(向考有机化学的同学极力推荐)无机化学:无机化学(上、下册),宋天佑等,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上、下册),天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习题解析三、备考心态考研人的心灵是极其脆弱的,方向感早期不太好。所以,随时记住:别人的建议你可以听,但是自己一定要想明白,毕竟时间都是自己的!大四考研人总说自已考研很难?冷静,你可能理解错了。如果你都难了,想一想二战、三战甚至那些虽年龄较大,但仍为自已心中一腔热血而奋斗的人!到8月份,孤独的你在图书馆极有可能学到绝望、颓废甚至浑身冒冷汗,但是你不要放弃,因为你在进步,再加把劲儿,你可以的,毕竟8月份开始弃考的人就会陆陆续续出现,你想成为其中一员吗?想清楚!
之前我写了一篇吐槽用SK2过敏的文章,各种拿钱的洗地号跑了给我瞎喷。那时候我刚开始写文章,气的不行。然后,就感冒了。躺在床上思绪万千,突然想到我要是去考个化妆品方面的研究生,以后有这个更加专业的背景,(虽然我本身就已经在进口护肤品行业好几年了。)看谁以后还敢和我各种犟。哈哈哈,这好巧不巧,就用了两个月,还真给我考上了,而且初试和复试都是第一名。以后谁要没有根据给我乱喷,自己先去考个研究生再来,省的把我逼急了,再去考个博士。哈哈哈,开玩笑,这样说就膨胀了。说正经的,分享一些我的小经验吧,准备的时间太仓促,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借鉴一下我的方略,注意一下我失误的地方。作为已经不年轻的我,离开学校已经六七年了。当时生出考研的念头的时候,我老公还不太当回事。但是我这人就是气性大,一生气啥事都能干得出来。去年,也就是2017年,十月份的时候买了书,开始学习。说个好笑的事情,因为我之前读书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考研,保研都被我放弃了的那种,特别看不上。直接导致,我根本不知道数二数三数一是啥东西。招生简章上面专业课写了三门,我以为是要考三门: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当时全买了,翻了一下,完全崭新的知识,啥也不会,心里哇凉哇凉的,感觉得二战了,这时间明显不够啊。后来,才知道原来只考一门,这才让我最终定下考研时间安排和计划。花了半个多月,学习《有机化学》专业课,我大学不是理工科,没学过这本书,只能从头学。很厚的一本书,刚看的两天,看一会就困得不行,好多东西都记不住。没办法,看来需要换一个方法。就上网找找,看有没有教学视频什么的语音资料,我是听课记忆型,只要老师讲一遍就能记得八九不离十。果然在一个网站上面找到了一个不错的老师的视频,清华大学的李艳梅老师,讲的很好。一共是49个视频,我一边学一边做笔记,笔记记了两个本子。但是,清华大学的课本和我考研要求的高教版不太一样,分上下册,视频只有上,没有下。不过,基本这49节课,把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个整体框架认识搭建了起来。剩下的,我就自己去看书,不断的完善知识结构,补充一些血肉细节进去。建议大家如果是跨专业考研的话,或者完全没有学过一门课,用这种方法会事半功倍。我就最开始学了半个多月,听听课做做课后习题,十二月份的时候拿出了5天复习一遍,考试前再看了一遍主要考点。初试专业课满分150,我考了143。复试专业课笔试满分100,我考了96。当时面试的时候,主考老师问我有机化学是不是自学的。知道我用了不到一个月学完,在座的老师全是异口同声的“哇”。我个人倒没觉得怎么样,我就是按部就班的学而已,其实并没有多刻苦。后来一起考试的女孩告诉我说,他们上这个课好像都用了一个半学期还是两个学期,记不太清楚了。反正就是挺长的。学这门课的心态非常好,就抱着求知欲去的,反正都没学过,任何东西都不放过,一有空就琢磨一下这些理念之间的联系。倒是没有太多压力。对于专业课步骤就是:找书——找学习视频——去年的考纲(这个很重要,对于一门新的学科,可以帮助明确学习中的重点)——进这个学校的考研群——有真题找真题做下,没有就做课后题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点在我专业课的学习上,运用的很好。因为陌生,所以我基本就是先布局,先把整个学习的思路搭建了起来。所以,取得了好成绩。可惜,这个策略没有在我的数学上面延续,我的数学考得很差,比国家线就高一点点,就是没有做好全面的布局。本科学经济,学过微积分和线代,然后就以为考研的数学二会差不多,只需要我去做下回顾和强化。其实按照我这个策略,如果考试的题型和往年一样,我考个一百二三十是没有问题的。偏偏,去年的题型,准备考研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一言难尽,哪个都像没见过的。当初学完化学,开始学数学的时候,我就是两条方案:一是跟着课本走,二是跟着考研辅导老师走,我选的是张宇和李永乐。本来我的计划是,先课本,再考研辅导班视频的,然而时间太紧迫,发现学的很慢。一着急,就抛弃了根本,改走了激进的辅导班形式。给不是数学天分高的人,像我一样的同学的建议是,一定要看课本,课本是基础,才能把整个知识的框架搭建起来,任何一个辅导老师都不能替代课本。只有这个框架搭建起来了,你再去听老师的辅导和强化才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不然太碎片化。去年的考试题目就是一个很大的提醒,一定要注重课本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我考数学的时候,已经是连着两晚上失眠了,通宵睡不着,痛苦啊。认床,汉庭的隔音差的要死,一晚上都是保安开门关门的声音,基本没睡着。就迷迷糊糊,心血来潮随便翻开书,记了一个特别冷僻的公式,没想到竟然考到了,就是那个4分的填空。哈,我的人生总是会有这样好巧不巧的事情出现。另一个建议就是,基础不好的,不要只听张宇讲课,我这里没有黑他的意思。非常感谢张宇老师,因为我准备的时候网上视频已经满天飞了,我是没花钱听课的。就买了36讲,全部书加起来也就几百块钱而已。听张宇说话是比其他几个高数老师更加愉快一些,插科打诨,张宇也很幽默,但是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基础又不好的,一定要扎扎实实学。张宇的可以放松的时候听一听。我就吃了这个亏,花太多时间听他的课。听的时候,挺开心,听完做题很悲催。数学没有捷径,就是扎扎实实一步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真的用来概括数学太贴切了。李永乐的线代很棒,全是干货。老爷子白发苍苍非常敬业,一步步跟着上课,基本可以把线代的东西捋一遍。12月的第一周,我开始复习政治,听了徐涛老师的课,时间太短,来不及梳理,好多根本没记住。但记住了徐涛老师三观很正,然后让我觉得学习政治也不错,能够解释经济生活中很多事情。开始觉得政治有点意思了,特别喜欢这个老师,是为数不多的不假大空能够让学生有启发的好老师。真正有用的是,他的小黄书,我用了一周背下来那些语句,捋清楚哪些问题可以对应哪些点。后来证明,涛哥很厉害,大题基本全压中。我政治也就是60分不到,多项选择不确定的太多。大题可都答得满满的,不确定老师的标准答案怎么样,但是基本就是脑子里面有知识点去对应作答。徐涛老师有一个说技巧的视频,可以看看。背了小黄书加上一些方法,主观题基本能得分。我政治的时间花得很少,得到这个分数,我已经比较满意了。回报率还是很高的。考场心态特别重要,这点在我考英语的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是先写作文的,可能是我通宵没睡昏头昏脑,可能是答题卡设计太坑。反正结果就是,我把第一个小作文写到了英译汉那一题的答题卡上面的。当时写完还想,怎么空间不太够呢,还有点挤。写第二个作文才发现,写错位置了。马上举手给监考老师,老师给我做了登记,让我自己把这两个题号写上去,正常答题。当时,脑子本来晕乎乎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就照做了。等交完卷,感觉这些题我扣分情况不是很多,就开始担心我写反的事情。做完题我就估计,自己怎么也有七十多分吧,如果那个题不给我算分就比较可怜了。又开始后悔,应该放弃那一题,重新把那题写一遍的,至少还能够得一道题的分,不至于两道题都丢了。整个晚上都在懊恼。网上搜索了一下,说啥都有。好在最后分数下来,89分。庆幸当时听了老师的话,没有自作主张,也感谢那个美女老师。所以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撑到最后指不定就能赢。睡眠很重要,答题写反了位置也不用气馁,及时告诉老师,按老师的指示来操作。其他地方我不知道,反正北京是扫描阅卷,只要给监考老师说了,他有记录,你试卷上写清楚题号。扫描答案的人会注意到的。再说英语的复习方法,我买了作文书、单词书和历年真题。但我复习英语的时候已经十二月几号了,根本没有时间看。单词看了几页,放弃。作文书考试前一周,把几个类型的作文模板熟悉了一下,真题就做了两套。觉得老老实实这样走是没戏了,换方案。如果基础不错,高中的语法没有完全还给老师,平时有接触英语,有一定语感的可以参考我的方法。因为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考研英语考试更多是技巧技能而已。我一共看了两个老师的视频:唐迟讲选择题和宋逸轩老师讲翻译。我最开始做真题的时候,选择题有点乱,看完唐迟的视频,思路清楚很多。就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原文找对应的语段,然后拆分语段,得出语段和问题相呼应的地方。考的其实是逻辑,基本的语法和基本的单词保证了,错不了。再就是翻译,主要其实是通过老师讲的,来判断老师是怎么给分的。老师怎么给分就怎么翻译。英语二的翻译简单很多,主要是翻译的方法和给分点要卡对。我从考四六级到考研从来没在作文上下过太多功夫。要作文好,两点:一、对于给出的话题,你有话可说,有观点可以拿出来论述,注意一定不要老生常谈,要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更出彩。平时对于一些问题多思考,自己不行就去看思辨一类的文章。二、基础的语法和单词要有,这个可以多抄几遍作文书上的模板,需要的单词也就那些。对于这两点,我都比较有自信,因为我本身工作就有用英文写邮件和老外沟通的部分,恰好准备考研前半年自己每天都有读半个小时英语,练习口语,主要是工作需要。再者我平时也爱写文章。所以,英语我没有在怕,总共真题两套都没有全做完,就是看了下题型,真题作文基本没看。保证作文有话说,用模板的时候带点自己的想法,阅读题大部分都有把握,分析明确,大把得分基本就在手里了。我阅读应该错了两个,新题型里面有两个答案选反了。还是没睡好,当时脑子卡壳了,后来交完卷,想起来明明自己看着很不对劲,不知道脑子哪根筋打错了选反了。最后做完形填空,宋逸轩老师有讲这一部分,我以前很虚完形填空的,看完以后有把握多了。融会贯通了一些方法。考试的时候,大部分很确定的先搞定,不确定的几个选项,相互推测一下,20个空,ABCD的分布是平均的,推敲一下基本可以八九不离十。考研英语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至少感觉比我以前考四六级多。我做完了完型,还检查了好几个错误的地方。所以,先集中火力把作文翻译搞完,做阅读,再完型,时间基本够的。我们考场还有提前交卷的,路上一个男生在那里炫耀自己做完还有一个小时,就不知道正确率如何了。反正时间是够的,作文翻译的书写要好一点,阅读有时间回去检查一下,因为刚开始考会比较紧张着急,有些逻辑可能分析得不是很到位,可以再挨个推敲一下。看我最后的分数,我的完型和阅读应该没有扣多少分,作文应该也不多。考完以后心里其实还是很崩溃的,因为写反了,如果不算的话,就丢分大了。但是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坚持晚上复习数学和专业课,没有放弃。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因为你不知道是不是有比你更不幸的,或者更早放弃的。这话说得不厚道,但事实就是这样,当基础和能力都定了,一堆人竞赛比的就是谁更能忍,谁运气更好一点。考完数学,好多人哭,好多人叹气,下午直接好多人专业课没来考。我考专业课进考场的时候,笑嘻嘻的,可开心了。其实,我上午数学考得很崩溃,基本垂死挣扎状态。但是一想到就要考完,可以回家睡在自己的床上,就挺开心的。这折磨人的考试终于要结束了,我可以回家看电视看小说出去玩,想想这些开心的事情,就变得有奔头了。老师安检的时候还说,你还挺开心的,考得怎么样。我乐呵呵的说,数学烤糊了。其他还好。最后结果证明,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是对的。我其实觉得自己已经考得很烂了,但最后还是考了340多分,比分数线高了好几十分,还是专业第一,这个我是真没想到。所以嘛,任何时候不要妄自菲薄,你可能没有做到自己的最好,但是相比别人却要好。这对于强迫症般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人,比如我,时不时一定要这样想一下。一定要禁受得住自我的内心挫败感: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但要尽力做争取最好结果的努力。思想上做最坏的打算,行为上做最好的准备,心态就崩不了。最后,特别感谢考研群里面答疑解惑的师兄师姐,还有无私分享网盘资料那些不认识的小伙伴。也谢谢互联网时代,学习东西变得更加便捷,我就在家穿着睡衣拖鞋考上了研究生。一起在哔哩哔哩看视频学习政治英语数学的弹幕朋友,也让我的考研路不那么孤独。19考研的小伙伴,现在时间还早,把数学和专业课基础学牢最重要,英语练习语感,语法不好的,自己买本语法书好好看看。希望大家越努力越幸运。
每年研究生考试都是一个热门议论的话题,毕竟研究生考试就如一场小高考,而在这场战争中,不仅仅是对那些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大学生的考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各高校的考验也很严峻。因此各所大学十分关注,都想招收到好学生,也想看看自己院校在这场战争中凸显出来的“社会认可度”,不过现实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校也会出现研究生专业招不上人来的现象。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因为信息不对称,刚建设的硕士点往往门庭冷落;或者是因为该学校或者该专业水平不高,社会认可度低,很少有人报考;亦或者是高校对于招收研究生的要求极高,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对于那些报考本学校的学生不满意,宁缺毋滥,招不满也不能乱招学生。最后一种往往是一些名校、985院校招不满学生的原因,今天笔者给大家带来的就是6所国家著名高校的那些招不满人的研究生专业。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国内的第一高校,在世界上的名气也是响当当的,能上清华大学是多少学子的梦想,清华大学每年招收不满的研究生专业有很多,软件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航空工程专业、航天工程专业、化学专业、化学生物学专业、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仪器仪表工程,而且都是专硕招不满学生。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齐名,也是齐头并进,形成“清华北大”的好称誉,但是北京大学不想清华大学那样有那么多招不满学生的研究生专业,可能是相比起来,北大的门槛没有清华那么高吧,北京大学这两年的公共管理的专硕一直没有招满人。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也是国内德高望重的名校,不管是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分数线一直很高,而且研究生复试要求严格,很多专业也是招不满学生,党的建设学硕、生物工程专硕、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硕、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硕、生物医学工程专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样位于上海,与复旦大学不分高下,竞争其实是很激烈的,上海交大的工科非常强悍,尤其是工程科,发展不错的像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工程等等,而且交大有很多著名校友,培养了众多人才。上海交大招不满研究生可能就是因为门槛太高,这两年生物医学工程的专硕、电子与通信工程的专硕、航空工程的专硕都没有招满。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国内最厉害的以人文社科为发展重点的综合高校,可能就是因为人文类专业比较厉害,像金融、管理、经济类,所以那些招不满的研究生专业都是理工类专业,像原子与分子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其实是一匹黑马,发展态势越来越好,而且后起之势很强劲,浙大的研究生专业有哪些招不满呢?航空宇航推进理论、航天工程、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兽医等,到底因为什么原因招不满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可能因为航天方面招生严格谨慎。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不管能不能招满学生,备考研究生的你还是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考出好成绩才是硬道理。
“我要做不一样的化学”(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核心阅读今年36岁的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导丛欢,专注于有机化学研究。近20年来,他的生活和事业与有机化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眼中,在屡败屡战和反复思考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体验创造的乐趣,就是科研最大的收获。“盯着屏幕上旋转的分子结构,一天都不会觉得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中,一名穿着浅蓝色套头衫的年轻人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化学分子模型说。这个年轻人叫丛欢,今年36岁,是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导,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他带领的团队首次精确合成了共轭莫比乌斯索烃,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被评价为“大环合成领域令人印象深刻的重大进展”。“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对有机化学的喜爱”每当被问及为什么研究有机化学,丛欢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玩。”1999年,正读高一的丛欢在化学竞赛辅导课上结识了一群刚退休的大学教授,他们的讲课中洋溢着对化学的喜爱。“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好玩’,讲到兴奋处时常手舞足蹈。”丛欢回忆道。渐渐地,丛欢迷上了有机化学。他加入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实践中学习科研。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头顶炎炎烈日,年过六旬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佐忠挖了一米多深的土坑,站在里面给十几个中学生讲授草原土壤和植被知识。这一幕让丛欢深受感触:“这段经历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随后的求学经历中,这个年轻人的生活与有机化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2002年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中,丛欢为北京市代表队荣获一等奖,随后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习,此后还先后就读于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有机化学是基础学科,又是实验科学。实验中遇到的独立变量有很多,但为了得到严谨的结论,每次实验只能对其中一个变量稍加改变。只有通过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和摸索,才能够找到最优的实验条件。这份工作不仅异常枯燥,而且时常遭遇失败。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合成反应,丛欢曾经早出晚归做了9个月实验,但结果总不尽如人意,最终确认原因是反应产物不稳定。丛欢虽然不甘心,最后只能停止这个课题。“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对有机化学的喜爱。”对丛欢而言,科研中最大的收获与满足,就是在屡败屡战的实验和反反复复的思考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体验创造的乐趣。“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并通过实验最终实现,这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快乐。我时常用这份快乐来填补失败的低潮,激励自己去挑战更难的目标。”在丛欢看来,做科研仿佛走迷宫,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墙,难免会沮丧。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远方的目标,引导自己坚定走下去。“竞争是创新的压力,也是突破的动力”求学时成绩优秀,31岁成为中科院理化所最年轻的博导、研究员……当被人夸赞“聪明”时,丛欢总是说:“搞科研,光靠聪明可不够。”上学时,丛欢常常会提前规划出下一周的日程,甚至具体到时段。难得的是,只要列了计划,他一定会按时完成。工作以后,每天的事情越来越多,再加上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丛欢无法详细规划日程,但对于自己和学生每天的工作仍会列出计划,并且根据重要性、紧急性等因素对事情的优先级别进行划分。办公室的一块大白板上,展示着课题组最新的进展,细致到每一名学生的名字、任务和进度要求。“丛老师是一个特别仔细、计划性很强的人。”中科院超分子化学课题组科研助理赵宏丽说。受益于讲条理、善规划的好习惯,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丛欢总能有条不紊地完成,甚至未来3到5年的科研工作也早有规划,他称之为“打仗的战略图”。在学生的印象中,无论多晚离开实验室,丛老师办公室的灯都亮着。“科研工作竞争激烈,特别是公认的重要课题,往往有很多研究小组同时在做。很多时候,如果不是第一名就输了。竞争是创新的压力,也是突破的动力。”丛欢说。大环分子是具有纳米尺度的环形化合物,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基础研究的最前沿,也催生了两次超分子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我要做不一样的化学。”丛欢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大环分子的合成与组装,借助有机化学精准合成的优势,他希望不久的将来利用具有特色结构的大环分子作为“积木块”,以原子精度构建一系列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科研要契合国家需求,这是‘国家队’的义务和责任”2015年5月,丛欢回国后到中科院理化所就职,在他眼里,“这不仅是回国,更是回家!”“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从国家到院所对青年人才越来越重视,提供了让科研人员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全方位的支持。”丛欢说,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浓厚的科学氛围,有各领域的一流专家,还有全世界密度最大的高精尖仪器群。近年来,丛欢在功能大环分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带领着平均年龄26岁的团队,丛欢陆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结构“好玩”又具备独特性质的新奇分子:可以扩张和缩小的共轭碳纳米环、分子莫比乌斯带组成的套环、在外界刺激下发光颜色变化的分子领结、光热控可逆的水下胶水……“有机化学是一门传统学科,现在中国科学家的学术贡献越来越多。”丛欢自豪地说:“有兵有将,还有好兵刃,一定能出好成果!”如果说,丛欢最初热衷于“玩”化学,那么他现在的科研思路有了很大转变,“科研要契合国家需求,这是‘国家队’的义务和责任。”除了参加学术会议、与高校院所合作,他还不时同各行各业的人跨界交流。“医生、警官、高铁工程师等从业者的需求都可以催生灵感。”丛欢感叹道:“我们稍微转身,就是一片新天地。”喜欢唱歌、动画、美食……生活中的丛欢是学生眼中的阳光“大男孩”,可工作中的他却是不折不扣的严师。“我们都说丛老师有火眼金睛,许多细小的差错都看得出来。”毛亮亮是丛欢指导的第一名博士生,有一个课题做了3年,“过程挺艰难的,丛老师不断地鼓励、帮助我,但标准毫不放松。”深受学生时期的影响,丛欢对科普活动也满怀热情,如今每年都邀请中学生来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我一年招一两个研究生,干到退休只能带几十个学生。科普活动受众数以万计,如果能让其中1%的人最终爱上化学,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来源:人民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国家一等奖学金、互联网+省级一等奖、郑州大学“三好学生”、郑州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校园舞蹈大赛二等奖、校级优秀辩手……这些荣誉都属于郑州大学柳园23号楼121寝室,2016级化学学院国际化班多才多艺的F6。121寝室全寝六人中五人保研,一人考研,均被国内各大高校录职。其中路明铎保研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德库保研至厦门大学,王金源保研至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刘斌凯保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马鸣宇保入了上海科技大学,宋云帆考入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霸大佬带我飞“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如是说。“学习不是一个人的闭门造车,遇到问题时群策群力的讨论往往会给每个人带来灵感。”大学霸路明铎介绍起自己的学习经验,“121寝室的每个人都互为良师益友,每年考试季大家都会围在一个小黑板前,每个人都会把这一科目的知识总结,分享到小黑板,大家一起讨论。”“在大学阶段交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良师益友往往会对你起到正面作用。”刘斌凯补充道,“经常和我们寝室一起学习的还有保研到北京大学的揣攀峰和保研到有机所的王琛,我们也互相提供了很多帮助。”好兄弟一辈子六个人虽然来自天南海北,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却互相帮扶,胜似兄弟。平日里,六个好兄弟相处融洽,彼此包容,共同进步。平时,六个人总是一起参加活动。他们共同参加了寒假社会实践,一起去乡间考察,并获得了社会实践二等奖的奖项。刘斌凯是青年志愿者协会一位热心肠的志愿者,在他的带动下,寝室其他人也一起去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寝室成员之间有时候还是会发生一些小的摩擦。“我们几个的性格都比较直,有些时候讨论问题比较冲,会让大家的氛围有点紧张。”宋云帆解释道: “但是好在有我们的寝室长王德库,他年龄是我们当中最小的,一直是我们的团宠,只要有他在,我们寝室的氛围很快就能重新活跃起来。”在大学四年里,遇到困难时,121寝室的六人也会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如果说王德库被我们看作是弟弟,那么年龄最长的源儿就是我们的老大哥了。”宋云帆接着讲道:“他是我们寝室的支柱,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总是第一时间帮助我们。我们一起生活的这四年里,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左 马鸣宇 右上 路明铎 右下 刘斌凯学院的关怀,指明我们前进的路2017年9月,郑州大学化学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化学学院更是被誉为“高层次化学人才培养的摇篮”。121寝室全员的成长,离不开化学学院老师们的关心与帮助。化学学院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学习环境,老师们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2017年的时候,马鸣宇对未来产生了迷茫。学院老师以"小马过河”和“盲人摸象”两个寓言故事,阐述了人生的道路重在实践的道理,解开了马鸣宇的心结。从此马鸣宇潜心科研,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保送研究生。学院老师也非常注重同学们的身心健康,经常和同学聊天交心,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在我考研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宋云帆说道,“疫情对我们复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们才能顺利复试,取得良好的成绩。”左 王德库右上宋云帆右下 王金源毫无疑问,121寝室的六位同学是求知道路上的成功者。他们的四年大学时光为他们带来的不只是知识和能力,更有一份浓厚而又难忘的情谊。求学之路上没有一个人是孤独的。祝愿为了未来奋斗的每一个你我,都能找到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益友。来源:郑大化学
邓茂青邓茂青,四川成都人,现就读于西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16级。毕业中学四川省新津中学获奖情况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荣获国家奖学金2次荣获“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次荣获“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2次荣获“优秀团员”称号2次荣获“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1次荣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4次荣获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1次西南石油大学第八届化学实验竞赛三等奖第三届四川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优秀志愿者”称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西南赛区选拔赛暨赛区决赛“优秀志愿者”称号第十二届中国油田化学学术论坛“优秀志愿者”称号西南石油大学2020届“优秀毕业生”称号负责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项负责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项梦想起航,初识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改变世界”,凭着对化学浓厚的兴趣和对于未知的索求,我来到了西南石油大学就读于化学化工学院的应用化学专业。在入学教育中,我了解到应用化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为了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从大二开始,本专业分为“卓越班”和“研究型”两种培养模式。“卓越班”模式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修四大化学及油气田应用化学、石油地质基础、钻井完井液化学等油气田领域相关课程,注重学生油气田化学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型”模式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主修四大化学及仪器分析、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化学等精细化工类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能力。坚定初心,受益应用化学专业经过大一学年的学习以及学院老师的专业导论课,大二开始,根据个人规划,我选择了“研究型”培养模式。四年来,在较为深入地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操作等课程的基础上,更学习了有机波谱解析、表面活性剂化学等课程,让我对化学专业的分支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理论课程之外,学校的开放实验项目、各类学科竞赛也让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成长为能够独立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的科研入门者。在应化学习的四年,更坚定了我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也让我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得以提升个人的科研水平和科学素养。未来可期,投身有机化学专业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有的人钟爱分析化学,有的人喜欢高分子材料……而我则醉心于有机化学。如今我已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继续深造,学习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的药物合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实验操作技能,以过硬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为医药合成事业添砖加瓦,实现自我价值。静候你来,寄语高三学子高考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第一要保持身心健康,注意劳逸结合。学习不是一味的用时间堆砌,而是注重提高效率。第二要抓住重点,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冲刺阶段切不可事事求完满,过度钻研难题。有重点的刷题,攻克自己的薄弱点。第三是坚持不懈地努力,也许一次次的模考不尽如你意,但不到最后乾坤未定,你的付出一定会回馈你一张满意的答卷。志愿填报时,最重要的是信息的收集,尽量收集较为全面的信息,这样有助于做出好的选择。其次,要明确自己的择校标准,是选地域、学校还是专业,有针对性、侧重点地选择。同时,让兴趣爱好科学指导专业选择,明白自己以后想要什么,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样也有助于未来个人的成长。大学生活一如高中老师所说的自由而美好,但也忙碌且时而疲累。从事事有人照料监管到处处自己面对处理,大学生活是迈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学会独立是大学第一课。同时,要想学业生活“两开花”,就得严格自律,学会规划时间,有意识地全面提升自己。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才能以良好的姿态迎接前路的种种。来源:西南石油大学招生就业 执行编辑:余思均 责任编辑:王 娟审核编委:陶伟 来源: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中心
丛欢在工作中。吴健坤摄核心阅读今年36岁的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导丛欢,专注于有机化学研究。近20年来,他的生活和事业与有机化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眼中,在屡败屡战和反复思考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体验创造的乐趣,就是科研最大的收获。“盯着屏幕上旋转的分子结构,一天都不会觉得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中,一名穿着浅蓝色套头衫的年轻人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化学分子模型说。这个年轻人叫丛欢,今年36岁,是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导,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他带领的团队首次精确合成了共轭莫比乌斯索烃,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被评价为“大环合成领域令人印象深刻的重大进展”。“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对有机化学的喜爱”每当被问及为什么研究有机化学,丛欢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玩。”1999年,正读高一的丛欢在化学竞赛辅导课上结识了一群刚退休的大学教授,他们的讲课中洋溢着对化学的喜爱。“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好玩’,讲到兴奋处时常手舞足蹈。”丛欢回忆道。渐渐地,丛欢迷上了有机化学。他加入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实践中学习科研。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头顶炎炎烈日,年过六旬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佐忠挖了一米多深的土坑,站在里面给十几个中学生讲授草原土壤和植被知识。这一幕让丛欢深受感触:“这段经历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随后的求学经历中,这个年轻人的生活与有机化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2002年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中,丛欢为北京市代表队荣获一等奖,随后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习,此后还先后就读于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有机化学是基础学科,又是实验科学。实验中遇到的独立变量有很多,但为了得到严谨的结论,每次实验只能对其中一个变量稍加改变。只有通过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和摸索,才能够找到最优的实验条件。这份工作不仅异常枯燥,而且时常遭遇失败。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合成反应,丛欢曾经早出晚归做了9个月实验,但结果总不尽如人意,最终确认原因是反应产物不稳定。丛欢虽然不甘心,最后只能停止这个课题。“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对有机化学的喜爱。”对丛欢而言,科研中最大的收获与满足,就是在屡败屡战的实验和反反复复的思考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体验创造的乐趣。“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并通过实验最终实现,这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快乐。我时常用这份快乐来填补失败的低潮,激励自己去挑战更难的目标。”在丛欢看来,做科研仿佛走迷宫,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墙,难免会沮丧。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远方的目标,引导自己坚定走下去。“竞争是创新的压力,也是突破的动力”求学时成绩优秀,31岁成为中科院理化所最年轻的博导、研究员……当被人夸赞“聪明”时,丛欢总是说:“搞科研,光靠聪明可不够。”上学时,丛欢常常会提前规划出下一周的日程,甚至具体到时段。难得的是,只要列了计划,他一定会按时完成。工作以后,每天的事情越来越多,再加上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丛欢无法详细规划日程,但对于自己和学生每天的工作仍会列出计划,并且根据重要性、紧急性等因素对事情的优先级别进行划分。办公室的一块大白板上,展示着课题组最新的进展,细致到每一名学生的名字、任务和进度要求。“丛老师是一个特别仔细、计划性很强的人。”中科院超分子化学课题组科研助理赵宏丽说。受益于讲条理、善规划的好习惯,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丛欢总能有条不紊地完成,甚至未来3到5年的科研工作也早有规划,他称之为“打仗的战略图”。在学生的印象中,无论多晚离开实验室,丛老师办公室的灯都亮着。“科研工作竞争激烈,特别是公认的重要课题,往往有很多研究小组同时在做。很多时候,如果不是第一名就输了。竞争是创新的压力,也是突破的动力。”丛欢说。大环分子是具有纳米尺度的环形化合物,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基础研究的最前沿,也催生了两次超分子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我要做不一样的化学。”丛欢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大环分子的合成与组装,借助有机化学精准合成的优势,他希望不久的将来利用具有特色结构的大环分子作为“积木块”,以原子精度构建一系列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科研要契合国家需求,这是‘国家队’的义务和责任”2015年5月,丛欢回国后到中科院理化所就职,在他眼里,“这不仅是回国,更是回家!”“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从国家到院所对青年人才越来越重视,提供了让科研人员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全方位的支持。”丛欢说,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浓厚的科学氛围,有各领域的一流专家,还有全世界密度最大的高精尖仪器群。近年来,丛欢在功能大环分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带领着平均年龄26岁的团队,丛欢陆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结构“好玩”又具备独特性质的新奇分子:可以扩张和缩小的共轭碳纳米环、分子莫比乌斯带组成的套环、在外界刺激下发光颜色变化的分子领结、光热控可逆的水下胶水……“有机化学是一门传统学科,现在中国科学家的学术贡献越来越多。”丛欢自豪地说:“有兵有将,还有好兵刃,一定能出好成果!”如果说,丛欢最初热衷于“玩”化学,那么他现在的科研思路有了很大转变,“科研要契合国家需求,这是‘国家队’的义务和责任。”除了参加学术会议、与高校院所合作,他还不时同各行各业的人跨界交流。“医生、警官、高铁工程师等从业者的需求都可以催生灵感。”丛欢感叹道:“我们稍微转身,就是一片新天地。”喜欢唱歌、动画、美食……生活中的丛欢是学生眼中的阳光“大男孩”,可工作中的他却是不折不扣的严师。“我们都说丛老师有火眼金睛,许多细小的差错都看得出来。”毛亮亮是丛欢指导的第一名博士生,有一个课题做了3年,“过程挺艰难的,丛老师不断地鼓励、帮助我,但标准毫不放松。”深受学生时期的影响,丛欢对科普活动也满怀热情,如今每年都邀请中学生来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我一年招一两个研究生,干到退休只能带几十个学生。科普活动受众数以万计,如果能让其中1%的人最终爱上化学,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