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有机硅材料生产项目市场分析海之路

2020年有机硅材料生产项目市场分析

有机硅对石油和天然气依赖度低,是石油基合成材料理想的替代品。加快有机硅对石油基合成材料的取代,既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政策分析有机硅是高性能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务院各部委历年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等政策文件中,有机硅材料遗址被列为鼓励发展的新材料。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新材料列为重点突破发展的战略领域之一。2018年1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组织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2017),其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等,充分说明了有机硅材料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市场分析近十余年,我国有机硅材料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势头,2008-2018年年均复合增速达11.14%,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速度,是全国有机硅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尽管当前我国有机硅消费已达全球消费总量的50%,但人均消费量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机硅的人均消费量约为0.7kg,而西欧、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接近2.0kg。未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稳健实施,预计未来五年我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156.0万吨,2018-2023年均增长8.36%。在有机硅众多的下游应用领域中,建筑、电子电器、纺织、个人护理等仍将是有机硅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光伏、新能源等节能环保产业对有机硅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建设、3D打印、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新兴领域将是有机硅材料未来的市场增长点和突破点之一;此外有机硅材料对国家重大工程具有不可替代性,主要为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能的特种有机硅材料,虽然用量不大,但种类多,技术要求高,未来发展前景乐观。3、竞争企业分析有机硅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长期以来为少数外国公司所垄断。但自21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市场格局逐步发生变化,中国企业在市场所占的比例快速提高,而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逐步下滑。从全球范围来看,有机硅市场供应格局相对集中,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先进的生产技术、突出的品牌优势和良好的产品性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根据SAGSI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聚硅氧烷产能约254.8万吨/年,其中五大跨国厂商(美国陶氏、德国瓦克、中国蓝星集团、日本信越、美国迈图)全球聚硅氧烷产能合计约146.7万吨/年,占全球总产能的57.6%。其余生产商主要有合盛硅业、新安股份、东岳硅材、恒业成等。图表 :行业主要竞争企业及其产能情况一览表数据来源:公司官网、年报等,尚普华泰咨询整理4、风险分析(1)市场需求波动风险有机硅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电器、电力和新能源、医疗及个人护理、纺织、工业助剂、日用品及交通运输等领域。行业易受有机硅供需状况的影响,市场需求增速和产品价格的波动将对行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如有机硅产品价格维持高位,下游部分客户可能通过选择其他传统材料进行替代,可能导致产品市场需求下降。(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有机硅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长期以来为发达国家少数公司所垄断。但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市场格局逐步发生变化,中国企业在市场所占的比例快速提高,而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逐步下滑。随着产业整合的推进,国内优势企业的地位将进一步突出,行业将可能呈现规模、技术。资金实力全方位竞争的态势。如果国内外优势企业在目前行业景气高点进一步扩张产能,或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可能导致短期内产能供给超过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加剧。本节选资料出自尚普华泰发布的《有机硅材料生产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乐也

2019年中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图)

中商情报网讯:有机硅,即有机硅化合物,是指含有Si-C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习惯上也常把那些通过氧、硫、氮等使有机基与硅原子相连接的化合物也当作有机硅化合物。其中,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为数最多,研究最深、应用最广的一类,约占总用量的90%以上。有机硅产能及产量情况近十年,有机硅全球产能向中国国内转移趋势明显,我国已成为有机硅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有机硅产品优势愈加凸显,进口替代效应显着。根据SAGSI统计数据,截止2018年,我国共有甲基单体生产企业13家(含陶氏-瓦克张家港工厂),聚硅氧烷总产能142万吨/年(在产产能130.7万吨/年),产量11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3%和10.68%,2008-201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41%和19.21%,行业发展迅猛。据SAGSI预计,2023年我国聚硅氧烷总产能将达196万吨/年,产量达170万吨,2018-2023年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73%和8.51%。数据来源:SAGS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08-2010年,我国有机硅新建项目快速扩张,行业产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加之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导致期间行业产能利用率出现大幅下降。此后,国内产能进入温和扩张阶段,随着过剩产能逐步消化、行业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工艺管理水平的提升,行业产能利用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截止2018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利用率达80%,较2017年提高6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来最高水平。预计到2023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提升至87%。数据来源:SAGS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来源: 中商情报网

還归

2020年有机硅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有机硅特殊的组成和分子结构使其集有机物的特性与无机物的功能于一身,独特的分子结构赋予了有机硅材料优越的性能。随着有机硅深加工产品的不断开发,其应用场景逐渐拓宽,再加之人均有机硅消费量的需求潜力,有机硅消费量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有机硅性能优异、形态多样、用途广泛有机硅,即有机硅化合物,是指含有Si-C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一大门类化合物,包括各类小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聚合物。有机硅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由硅氧(Si-O-Si)链节构成,侧链通过硅原子与其他有机基团相连。因此,在有机硅产品的结构中既含有“有机基团”,又含有“无机结构”,这种特殊的组成和分子结构使其集有机物的特性与无机物的功能于一身,独特的分子结构赋予了有机硅材料优越的性能。由于其优异的性能,有机硅材料能够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同时又因为其特殊的分子结构还赋予其广泛的可设计性,能够开发出多样的高性能产品以满足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目前有机硅材料的应用范围已经由最初的国防军工领域逐步扩展到建筑、电力、电子电器、汽车、纺织、个人护理等领域。同时在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疗、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传统领域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高性能材料。有机硅行业产能和产量不断提升有机硅中以硅氧键为骨架的组成的聚硅氧烷约占总用量的90%以上,狭义上有机硅材料主要指聚硅氧烷。根据全国硅产业绿色发展战略联盟(SAGSI)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甲基单体生产企业13家(含陶氏-瓦克张家港工厂),聚硅氧烷总产能141.5万吨/年(在产产能130.7万吨/年)。2019年聚硅氧烷产能为142.3万吨/年。在产量方面,根据全国硅产业绿色发展战略联盟(SAGSI)统计数据,2010-2019年中国聚硅氧烷产量不断增长,2019年中国聚硅氧烷产量达到118.0万吨,同比增长4.42%。过剩产能逐步消化 行业产能利用率不断上升2008-2010年国内有机硅新建项目快速扩张,行业产能呈现爆发式增长,加之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导致2008-2010年期间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偏低。2010年之后随着过剩产能的逐步消化、行业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工艺管理水平的提升,行业产能利用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以SAGSI统计的聚硅氧烷的产量和产能进行计算,2010-2019年中国聚硅氧烷产能利用率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9年聚硅氧烷产能利用率达到82.92%。人均有机硅消费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德国瓦克年度报告,人均有机硅消费量与人均GDP水平基本呈正比关系,而且低收入国家有机硅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弹性更大。目前我国有机硅的人均消费量约为0.7kg,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接近2.0kg,我国有机硅人均消费量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受益于有机硅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以及巨大的需求潜力,中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SAGSI预计中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3年中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将达到156万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到2025年中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将达到187万吨左右。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有机硅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子乐

九幅图看懂全球及中国有机硅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高性能材料需求的增长,有机硅材料与人们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关系愈加密切。有机硅是指含有Si-C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习惯上把通过氧、硫、氮等使有机基与硅原子相连接的化合物也当作有机硅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纺织、电子、交通运输、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新能源、医疗、机械、造纸、日化和个人护理品等几乎所有工业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成为现代工业及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高性能材料。全球有机硅行业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有机硅行业快速发展,2013-2017年全球聚硅氧烷产量从162万吨增加至20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8%。近十年以来,全球聚硅氧烷产能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受原材料、成本和市场等因素影响,海外产能增长缓慢。目前,全球聚硅氧烷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以及西欧、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未来,中国聚硅氧烷产能仍有较多新增计划,预计2022年全球聚硅氧烷总产能将达到300万吨/年,产量达到250万吨。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3-2017年全球聚硅氧烷产能从232万吨/年增加至250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从产能利用率来看,维持在70%-80%之间,产能利用率较高。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有机硅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主要聚硅氧烷生产商有美国陶氏、德国瓦克、中国蓝星集团、美国迈图、日本信越等,其生产装置主要分布在中国以及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和韩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其中,中国产能约138万吨/年,占比55%;发达国家产能约106万吨/年,占比42.5%,其他地区产能约6.4万吨/年,仅占2.6%。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全球有机硅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有机硅属于高性能新材料,由于下游需求十分广泛,有机硅需求增速一直高于GDP全球增速。统计资料显示,年全球有机硅需求复合增速约为5%,而同期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GDP增速仅为3.55%。据有机硅市场预测报告显示,2017-2022年,世界有机硅市场将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142亿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190亿美元。未来有机硅市场的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机硅在越来越广阔的领域展示其优越性能并发挥作用,新材料、生物医疗、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及日用品等新兴应用领域对有机硅的消费需求均保持快速增长。以有机硅液体胶为例,该产品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将推动该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进一步增长。第二个原因则与亚太、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高速增长的需求有重要关系。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较低,人均有机硅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增长前景,这将大大增加有机硅的市场需求。新兴市场国家还有巨大需求潜力统计资料显示,人均有机硅消费量与人均GDP水平基本呈正比关系,而且低收入国家有机硅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弹性更大。目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人均有机硅消费量还不到1kg,而西欧、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接近2kg。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有机硅消费需求仍有巨大增长潜力,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亚洲市场,人口基数大、人均消费量低,未来将成为全球主要的有机硅需求增长区域。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现状近十年,有机硅全球产能向中国国内转移趋势明显,我国已成为有机硅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有机硅产品优势愈加凸显,进口替代效应显着。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甲基单体生产企业13家(含陶氏-瓦克张家港工厂),聚硅氧烷总产能138万吨/年(在产产能127万吨/年),产量10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6%和13.4%。据预计,2022年我国聚硅氧烷总产能将达185万吨/年,产量达150万吨,2017-2022年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和8%。2008-2010年,我国有机硅新建项目快速扩张,聚硅氧烷产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加之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导致期间行业产能利用率出现大幅下降。此后,国内产能进入温和扩张阶段,随着过剩产能逐步消化、行业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工艺管理水平的提升,行业产能利用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截至2017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利用率达74.2%,较2016年提高约6.43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来最高水平。预计到2022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提升至81%。从需求端看,近十余年,我国的有机硅产品需求较为旺盛,需求量保持了快速增长。根据统计数据,2013-2017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产量+净进口)达98万吨,同比增长16%。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中国制造、“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稳健实施,预计聚硅氧烷消费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2017-2022年期间年均增长8%,至2022年消费量达到145万吨。聚硅氧烷制成品主要分为硅橡胶、硅油和硅树脂。聚硅氧烷制成品主要分为硅橡胶、硅油和硅树脂。2017年我国聚硅氧烷消费量约97.2万吨,其中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等领域消费的聚硅氧烷的比例如下:2017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为97.2万吨,其中消费比例最大的是建筑、电子电器、电力和新能源、医疗及个人护理等领域。预计未来5年,在有机硅众多的下游应用领域中,建筑、电力、电器、纺织、个人护理等传统领域需求将稳健增长;新能源、医疗、电子、日用品等新兴领域需求增速将加大。更多材料及分析均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有机硅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玄奘

2019年中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有机硅,即有机硅化合物,是指含有Si-C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习惯上也常把那些通过氧、硫、氮等使有机基与硅原子相连接的化合物也当作有机硅化合物。其中,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为数最多,研究最深、应用最广的一类,约占总用量的90%以上。有机硅产能及产量情况近十年,有机硅全球产能向中国国内转移趋势明显,我国已成为有机硅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有机硅产品优势愈加凸显,进口替代效应显着。根据SAGSI统计数据,截止2018年,我国共有甲基单体生产企业13家(含陶氏-瓦克张家港工厂),聚硅氧烷总产能142万吨/年(在产产能130.7万吨/年),产量11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3%和10.68%,2008-201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41%和19.21%,行业发展迅猛。据SAGSI预计,2023年我国聚硅氧烷总产能将达196万吨/年,产量达170万吨,2018-2023年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73%和8.51%。数据来源:SAGS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08-2010年,我国有机硅新建项目快速扩张,行业产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加之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导致期间行业产能利用率出现大幅下降。此后,国内产能进入温和扩张阶段,随着过剩产能逐步消化、行业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工艺管理水平的提升,行业产能利用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截止2018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利用率达80%,较2017年提高6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来最高水平。预计到2023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提升至87%。数据来源:SAGS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有机硅消费量情况从需求端看,近十余年,我国的有机硅产品需求较为旺盛,需求量保持了快速增长。根据SAGSI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产量+净进口)达104万吨,同比增长7.41%,2008-2018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14%。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稳健实施,SAGSI预计我国聚硅氧烷消费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2018-2023年期间年均增长8.36%,至2023年消费量达到156万吨。有机硅是一类性能优异、形态多样、用途广泛的高性能新材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机硅产品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示其优越性能并发挥作用,逐步实现对传统材料的替代,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018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为104万吨,其中消费比例最大的是建筑、电子电器、电力和新能源、医疗及个人护理等领域。预计未来5年,在有机硅众多的下游应用领域中,建筑、电子电器、纺织、个人护理等仍将是有机硅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光伏、新能源等节能环保产业对有机硅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建设、3D打印、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新兴领域将是有机硅材料未来的市场增长点和突破点之一;此外有机硅材料对国家重大工程具有不可替代性,主要为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能的特种有机硅材料,虽然用量不大,但种类多,技术要求高,未来发展前景乐观。注:其他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包括农药、创意厨具、高铁、3D打印等。有机硅进出口情况2008年以前,我国有机硅市场需求高速增长,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此后,随着国内产能快速扩张,国内有机硅技术工艺逐步成熟,国产质量不断升级,有机硅国产化进程快速推进,有机硅进口量呈持续下降趋势,进口替代效应显着。与此同时,随着世界产能向中国国内转移,本土优势企业亦逐步拓展海外市场,我国有机硅出口量持续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近十年我国初级形状的聚硅氧烷出口量从2008年的3.4万吨增至2018年的26.4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22.79%。而同期进口量则从21.7万吨降至12.0万吨,降幅达44.60%。2014年,我国初级形状的聚硅氧烷首次实现净出口,2018年净出口达14.37万吨,同比增长55.66%。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有机硅行业竞争格局有机硅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长期以来为少数外国公司所垄断。但自21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市场格局逐步发生变化,中国企业在市场所占的比例快速提高,而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逐步下滑。从全球范围来看,有机硅市场供应格局相对集中,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先进的生产技术、突出的品牌优势和良好的产品性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根据SAGSI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聚硅氧烷产能约254.8万吨/年,其中五大跨国厂商(美国陶氏、德国瓦克、中国蓝星集团、日本信越、美国迈图)全球聚硅氧烷产能合计约146.7万吨/年,占全球总产能的57.6%。其余生产商主要有合盛硅业、新安股份、东岳硅材、恒业成等。我国有机硅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主体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从国内市场份额来看,尽管本土企业在单体生产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国内企业的产品多为107胶、110生胶和混炼胶等初级深加工产品,高端下游制品仍存在规格少、档次不高等问题,外资品牌在下游高端市场领域占有明显优势。据统计,德国瓦克、日本信越等跨国公司每吨聚硅氧烷的产值为7,200~9,400美元,约为国内主要单体生产企业的2倍。我国有机硅行业发展具有有机硅单体集中生产,产业链下游产品分散深加工,上下游区分明显的特征。截止2018年,我国共有甲基单体生产企业13家(含陶氏-瓦克张家港工厂),分布在全国9个省区,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大,区域相对集中。2018年,我国产能排名前5位的甲基单体企业合计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60%,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我国有机硅下游深加工领域企业数量众多,且以中小规模企业从事低端、同质化产品生产为主,行业结构较为分散。与海外市场相比,当前我国有机硅产品生产尤其是下游产品加工仍较为分散。未来我国有机硅单体生产将继续呈现向行业内具备规模、技术、成本和产品优势的企业集中的趋势,行业竞争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国内大型单体企业在扩产增效的同时,将继续完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布局,大力发展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下游落后、同质化产能将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有望快速提升。有机硅行业发展前景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有机硅是高性能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务院各部委历年发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15年版)》《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等政策文件中,有机硅材料一直被列为鼓励发展的新材料。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新材料列为重点突破发展的战略领域之一。为指明重点领域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引导企业的创新活动,2018年1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组织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2017),其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等,充分说明了有机硅材料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下游应用广泛市场需求大近十余年来,我国有机硅材料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一直保持了高速发展势头,2008-2018年年均复合增速达11.14%,远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速度,是全球有机硅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尽管当前我国有机硅消费已达全球消费总量的50%,但人均消费量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机硅的人均消费量约为0.7kg,而西欧、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接近2.0kg。有机硅对石油和天然气依赖度低,是石油基合成材料理想的替代品。加快有机硅对石油基合成材料的取代,既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稳健实施,预计未来五年我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156.0万吨,2018-2023年均增长8.36%。在有机硅众多的下游应用领域中,建筑、电子电器、纺织、个人护理等仍将是有机硅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光伏、新能源等节能环保产业对有机硅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建设、3D打印、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新兴领域将是有机硅材料未来的市场增长点和突破点之一;此外有机硅材料对国家重大工程具有不可替代性,主要为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能的特种有机硅材料,虽然用量不大,但种类多,技术要求高,未来发展前景乐观。3、出口前景持续向好近年来,随着我国有机硅产能的增加及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国已成为全球有机硅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市场。2014年,我国结束了有机硅基础聚合物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首次成为初级形状的聚硅氧烷净出口国。2008-2018年,我国初级形状的聚硅氧烷进口量减少了44.60%,出口量则增加了6.79倍。2018年,我国初级形状的聚硅氧烷净出口达14.37万吨,同比增长55.66%。预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有机硅产品净出口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全球有机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17-2022年将保持年均5.85%的增长速度。第二,受原材料、成本和市场等因素影响,海外产能增长缓慢,全球产能向中国国内转移趋势明显。第三,我国有机硅的工业在全球竞争中已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有机硅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釜山行

有机硅行业专题报告: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

1. 有机硅:渗透率不断提高的新材料有机硅一般泛指硅原子四个键上连接有羰基的化学分子材料,硅原子上带有各种有机基团, 包括甲基,乙基,烷氧基,苯基等,但目前最主要应用的是[Si-O-Si-O]n为主链,且硅原子上 另外两个基团是甲基的环硅氧烷(DMC),下游占比在 90%以上。也是我们日常所说有机硅 单体。合成有机硅需要硅粉和氯甲烷合成,大约 0.25 吨硅粉和 0.8 吨氯甲烷合成 1 吨粗单体,包含 一甲基氯硅烷、二甲基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高沸物、低沸物,含氢硅烷等,其中二甲基 氯硅烷作为合成 DMC 的单体,可经过一甲二甲反复歧化提高收率至 85%以上。二甲水解裂 解精馏生成聚硅氧烷 DMC(D4是 DMC 的一种),一般行业按照 1 吨粗单体合成 0.5 吨 DMC 测 算。1.1. 电绝缘性,耐高低温,异质高粘结,绝水性是有机硅四大优良性能有机硅特殊化学键带来了优良性能。有机硅是[-Si-O-]n 基团为框架,硅原子剩余两键连接两 个甲基基团的聚合物,由于 Si-C 键和 Si-O 键化学键能属性,因此有机硅具备相当多的优良 性能,例如对电的绝缘性能更好,对于温度的耐受性更好,即能够承受-50 摄氏度到 300 摄 氏度的极限温度而不老化等。由于两侧基团对有机无机亲疏不同,分别亲和有机和无机介质, 所以有机硅可以对有机无机介质进行非常好的粘结。同时由于硅原子的属性,有机硅具备有 非常良好的防水性,可以用于各种防水密封。优良性能带来了广泛的应用,传统需求以硅橡胶为主。有机硅一般做成硅氧键聚合而成的硅 橡胶,由于有机硅优良性能,因此有机硅制品作为一种高性能材料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先后被称为“工业味精”“工业维生素”“工业催化剂”,可见其地位的不断提高。例如由于 有机硅非常好的粘结“有机无机介质”能力,以及在极端温度下不老化的能力,有机硅橡胶 作为玻璃幕墙的粘结剂具有广泛的应用。由于良好的密封效果,有机硅橡胶密封材料广泛用 于汽车电子器件封装,建筑物装修中所需要的防水封装等。由于具有防电效果,电力设备所 需要的绝缘材料也是有机硅重要用途。总的来说,国内有机硅下游需求还是以硅橡胶为主, 2018国内下游需求占比在 66.9%左右。除了硅橡胶,有机硅还主要用于纺织品、日化的 硅油、硅树脂以及硅烷偶联剂等下游需求领域。有机硅在新兴领域大有用武之地,新品种不断问世。有机硅在建筑、汽车、纺织、电子电气 等传统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具有独特的优良属性,有机硅可以不断开发出高端 性能产品,满足新能源、节能环保、医药医疗、先进装备制造等高端领域独特需求,甚至通 过有机硅的高性能可以驱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道康宁研发的 LED 封装胶,能实现保障 发光不变黄;瓦克太阳能电池板领域有机硅涂覆材料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能量转换,新能源 汽车需要更多的电子器件,需要更多相关有机硅封装、传热材料。国际巨头道康宁、瓦克、 迈图等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本开发新的应用品种,每年可能都有有机硅新的数百个新品种问 世。根据公司介绍,目前道康宁有超过 7000 个有机硅产品。1.2. 广泛应用前景驱动,有机硅需求增速高于 GDP 增速有机硅历史需求增速一直高于 GDP 增速。有机硅属于工业中高性能材料,在建筑汽车等传 统需求稳定增长的同时,新的应用领域不断出现,例如根据有机硅工业协会数据,在 2013-2018 年间伴随着汽车安全要求提高,汽车上有机硅用量占汽车重量比例从 3%提高到 了 5%。由于具有非常广泛的下游需求分布,有机硅需求增速一直高于 GDP 全球增速,根据 迈图数据,历史上有机硅全球需求增速一直在 4%-6%之间波动。根据 Wacker 资料, 1996-2006 年全球有机硅市场复合增长率 6%,2006-2016 年全球有机硅需求复合增速为 5%, 而同期 IMF 全球 GDP 增速数据分别为 4.04%和 3.55%,比值大约 1.4,近年来该比值一 步增加,根据百川资讯,2014-2019 年全球有机硅需求复合增速为 4.40%,同期全球 GDP 增速 2.06%,比值上升到了 2.13,体现出有机硅全球需求正迅速增加。全球角度看有机硅新应用领域已经成为主流。根据瓦克的数据,有机硅全球市场占据主流的 需求已经是高端性能和加工添加剂、消费者护理,传统主要需求领域建筑、涂料、汽车、电 力设备占比已经下滑。这也突出反映了过去几年间新应用领域对有机硅需求的拉动作用。未 来随着各个新兴下游的加速发展,有机硅产品有望获得较为显著的需求增量。1.3. 新兴市场国家还有巨大需求潜力新兴国家有机硅市场拥有巨大潜力。从瓦克数据来看,人均 GDP 水平与人均有机硅消费量 基本呈正比关系,而且低收入国家有机硅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弹性更大。中国等新兴国家 目前人均消费量还不到 1KG,欧美日台等区域都已经接近 2KG,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新 兴区域有机硅市场需求潜力极大,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都将成为主要的有机硅需求增长区域, 这也印证了跨国巨头 2006 年之后所有新单体装臵都建在亚洲的逻辑。亚洲未来依然是主要的有机硅需求增长区域。从瓦克统计数据来看,2015 年亚洲市场已经 占据 44%市场份额,当前在我国有机硅出口国中,韩国、印度、日本、越南、土耳其等国家 始终维持着较高的占比。根据 IMF 预测,2021-2025 年我国实际 GDP 增速将分别达 8.24%、 5.80%、5.73%、5.65%、5.49%,中国经济未来可以预期依然维持一个稳定的增长速度,同 时东南亚包括印度等国经济也在快速发展,这些区域人均消费量还很低,增长潜力较大,因 此未来有望成为主要的增长区域。2. 以史为鉴,供需共谱周期曲有机硅过去 20 年间,已经走完了近两轮周期。第一轮从 1995 到 2005 年,下滑期是 1995 年-2003 年,价格从 3 万元下滑到 1.6 万元,上 升期是 2003 年到 2005 年,价格从 1.6 万元反弹至最高 3.5 万元。第二轮是从 2006 年到 2017 年,其中 2006 年至 2010 年,有机硅价格处于下滑阶段的平台 期,价格始终处于 2 万元以上,代表企业新安化工毛利润率也始终处于 30%以上,依然处于 高盈利期。2011 年-2016 年,有机硅价格从 1.9 万元跌至最低 1.4 万元,有机硅进入不景气 期。2017-2018 年,有机硅价格反弹高点破 3 万元,重回景气。有机硅单体的属性决定了它必然具备周期性。有机硅单体本身属于类大宗化工原料,产品无 差异,建设周期较长,技术虽有壁垒不能完全禁止新进入者,在景气高峰期易出现新产能规 划过多,从而导致不景气甚至亏损期到来,在不景气期由于信息问题,没有合理新规划对接 未来需求的产能,在需求逐步消化供给过剩甚至供给开始紧张的时候,短期内没有新产能增 加来满足新增需求,景气度及价格即会重新攀上新高点。因此过去 20 年间,在供需的轮番 冲击下,有机硅也呈现了非常明显的周期性。2.1. 1996-2003 年,金融危机&巨头大肆扩产1996 年到 2003 年有机硅基本还是海外巨头的游戏,也是巨头们的整合期。这一阶段有机硅 7 巨头变成 4 巨头,同时并购完成后的巨头们处于对于亚洲需求的长期看好,纷纷扩能,但 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未消,需求孱弱,短期无法消化的产能将有机硅价格带入谷底,2003 年 最低 1.6 万元,较 1996 年下滑近 50%。1997 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需求。1997 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亚洲有机硅需求 增速也随之放缓,根据我们回归有机硅需求增速与全球经济增速的相关性来测算,1998 年 和 2000 年有机硅需求增速从 1997 年的 6.06%降低到了 3.63%、3.57%。巨头们扩建产能导致景气下滑。1995 年至 2000 年也是全球有机硅整合期,1997 年第二大 巨头 GE 有机硅和拜耳(业内第七)合并,合并后总硅氧烷产能达到了 15 万吨,全球市场 份额超 20%,并购后在拜耳原址德国列文市又规划新产能 7.5 万吨,于 2002 年投产。1998 年瓦克(全球第三)收购全球第八的 Hils,合并产能达到 11 万吨,同时在 Hils 产能原址德 国 Nuchritz 市规划新产能 8 万吨。道康宁作为行业第一巨头,在美国规划 14 万吨硅氧烷新 产能来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于 2000 年投产。于是从 2000 年到 2003 年,全球硅氧烷产能 除中国外增加 40 万吨,是 1999 年产能 75 万吨的 53%,平均增速达 13%,而同期测算需 求增速平均值为 5.18%,导致供过于求,景气度加速下滑一度触及低点 1.6 万元/吨。2.2. 2004-2006 年,中国时代到来引发的景气高增长寡头们扩能结束,中国的高增速带动绝对需求量增长变大,国内工艺未突破,产能有限,有 机硅世纪大反转开始,2005 年高点突破 3.5 万元。寡头专注消化前期产能,中国工艺不成熟新产能有限。2003 年后寡头基本不再新增产能, 2004-2006 除中国外区域只有 2004 年韩国 KCC 2.5 万吨产能和 2006 年瓦克德国 3.5 万吨 扩能,占当时全球 120 万吨产能的 5%,基本无新产能。中国当时正处于有机硅工艺突破期, 聚硅氧烷有效产能只有星火(7 万吨)、新安(6 万吨)、吉化(5 万吨),且工艺不成熟,开 工率和收率都相对较低,因此中国自给能力非常有限。中国需求快速增长加速全球反转。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对有机硅需求的快速增长,2003 年中国加入 WTO,正式并入全球贸易链条,在工业化初期,建筑工程、电力设备高速发展, 这些领域均为有机硅传统制品主要下游领域,带动了我国硅氧烷需求高速增长。据测算,2000 年-2006年中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折硅氧烷从7.4万吨增长至22.64万吨,平均增速达34%。 随着消费量的大幅提升,在国内产能跟不上的情况下,进口量大幅提升,从 2002-2007 年, 中国硅氧烷进口量从 8 万吨上升到了 18 万吨。净进口量从 7.3 上升到 15.8 万吨。中国国内 需求缺口拉动了 2004-2005 年的有机硅景气度大幅上升以及随之接近 5 年有机硅高景气度。2.3. 2006-2010 年,景气有下滑,进入景气平台期这一阶段中国需求依然保持高增长,但是中国工艺突破后产能开始释放,有机硅实际盈利水 平有下滑但依然高启,新安毛利率维持在 30%以上,有机硅处于景气平台期。中国产能高速释放带动景气下滑。中国产能在 2006 年以后进入相对高速释放期,从 2006 年到 2009 年中国产能从 13.8 万吨硅氧烷增长到 56.3 万吨,无论是实际量还是增速均处于 高度增长期。中国高速增长的产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紧缺,放缓了进口增长,同时新产 能达产需要时间,2009-2010 年的产能并未完全释放,这段时期内虽然价格从 3 万元下滑至 2万元但毛利水平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根据Wind,新安化工毛利率从最高44%下滑至近30%, 有机硅依然保持较高盈利能力。各国救市缓解金融危机压力,需求获有效支撑。尽管 2007 年金融危机对全球市场造成了打 击,但各国相继出台的政策平滑了经济增速,需求得到有效支撑,2007-2010 年测算有机硅 需求增速平均值为5%,中国的同期消费量增加了18万吨,相当于两套世界级大装臵的产能, 虽然产能增长率高于需求增长导致价格一路下滑,但有机硅依然落在高景气区间。2.4. 2011-2016 年,衰退中孕育着景气因子2010 年是分界点,2010 年过后,前期新增产能产量释放,将有机硅带入亏损线内。新产能 亦为数不少,2011 年至 2016 年供给平均增速 5.03%,需求平均增速 5.09%,新增供给基本抵消新增需求,因此前期过剩未被消化,过剩导致有机硅正式进入不景气阶段。2011 年-2014 年,有机硅毛利率从 17%下滑至 6%。价格从 2 万元跌至最低 1.4 万元,企业从微利到严重 亏损。国内产量释放打压景气度。2011 年聚硅氧烷产量至 58 万吨,相比 2010 年增 17 万吨, 同比+41%,同期新安毛利率从 27%下滑至 17%。2012 年-2014 年产量增长分别为 2 万吨、 10 万吨、15 万吨,产量再度爆发将新安 14 年毛利水平拉低至 6%水平,行业跌入严重亏损。 景气因子逐步积累。1.衰退期后半段新增供给小于新增需求,过剩逐步改善。在 2014-2016 年有效产能增量有限,供给端三年平均增速为 4.26%,但根据全球 GDP 增速测算,有机硅 需求依然有相对稳定增长,三年平均值为 4.75%,供需不平衡情况已经在逐步改善。2.退出 产能增多,根据卓创,2014 年三佳内蒙 8 万吨粗单体项目停产,2016 年四季度,迈图德国 11.5 万吨聚硅氧烷永久性关停。全球有机硅市场供应过剩大幅改观。2.5. 2017-2018 上半年,景气复临2016 年下半年起,有机硅重新进入盈利区间,2017 年下半年价格一路突破 3.2 万元,进入 高景气区间。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全球经济复苏,海外需求强劲,国内出口高增长。2017 全球经济复苏,有机硅需求上移。2017 年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美欧日经济季度环比均 上移,根据 IMF 数据显示 2017 年全球实际 GDP 同比增长 3.81%,较 2016 年的 3.27%提 高了 0.54 个百分点。宏观经济复苏带动海外需求强劲。海外装臵高负荷。海外产能基本由 道康宁、迈图、瓦克、、KCC 寡头垄断,从 2017 年三季度瓦克和迈图的电话会议来看, 全球需求强劲,海外装臵普遍高负荷,且海外企业高管均认为全球需求会持续向好。中国出口增多。1.全球过去 10 年新增产能基本在中国,过去十年间除信越泰国 7 万吨聚硅 氧烷和韩国 KCC 8 万吨增量外,剩余扩产均在中国大陆,中国产能占全球比重不断增加。 2.全球需求增长带动中国出口高涨。海外供应紧张,需求增长依赖于中国产能来满足,中国 2017 年净出口增长 6.65 万吨,达到 9.23 吨,相比 2016 年增长了 257.2%。出口增长缓解 了国内供给过剩,带动景气复苏。3. 鉴往知来:行业复苏前景可期2018年 7月以后,我国有机硅价格横盘之后开始明显下滑,并在 2019年年初达到相对低点, 此后一直到 2020 年 5 月处于波动下行区间,近期我国有机硅价格不断上升,据百川资讯, 截至 2020 年 11 年 12 日有机硅 DMC 华东价格已达 2.4 万元,较 7 月低位+54.8%,我们认 为未来在半导体、5G、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下游需求自然增长、补库和顺周期需求恢复以及 海外需求增加并向国内转移带动下,叠加未来产能投产,我国有机硅行业将面临供需两旺格 局,行业复苏已拉开帷幕。3.1. 2018 下半年-2020 上半年,出口掣肘景气延续中美贸易摩擦中断景气延续。2018 年下半年逐渐加剧的中美贸易摩擦减缓全球经济增长, 对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有机硅短期需求增速放缓,出 口量下滑,加剧了我国有机硅产品价格短期波动,我国有机硅价格开始大幅回落。海关总署 数据显示,2018 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有机硅出口增速被进口增速反超,且始终维持负增长, 有机硅出口量不断减少,从而对整个行业景气度形成掣肘。与此同时,我国有机硅产能少量增长,2018 年无新增项目落地,仅有蓝星星火进行了 5 万 吨/年的单体产能扩产,2019 年蓝星星火继续贡献 5 万吨/年的扩增单体产能,此外还有新疆 合盛年产 10 万吨硅氧烷及下游深加工项目完工投产带来的 20 万吨/年单体产能增量。出口 减少叠加产能增加使我国有机硅产品价格从 2018 年 8 月超过 3.4 万元下降到 2020 年 5 月 不足 1.5 万元,有机硅行业又一次进入衰退期。3.2. 2020 年下半年以来整体行业加速回暖外需反弹,行业初露回暖迹象。2020 年 7 月以后特别是 10 月以来,我国有机硅价格显著提 高。据百川资讯,截至 2020 年 1114 日有机硅 DMC 华东价格已达 24000 元/吨,较 7 月 低位增长 54.8%,海外需求依旧是主导因素:受海外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酵影响,国外有机 硅生产受到较强冲击,整体开工率,但同时下游需求旺盛,有机硅订单向国内转移对国 内有机硅形成需求利好。根据瓦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施拓知先生表示,“与(2020 年度)第 二季度相比,我们的多晶硅产品的销量增长尤为显著,我们的有机硅和聚合物产品的销量也 比(2020 年度)第二季度有明显增长。”直接体现出海外需求的迅速恢复。根据海关总署, 2020年6月以后我国有机硅出口同比增速开始触底回升,并在8月及9月分别实现了3.96%、 22.5%的同比增速,出口环境迅速回暖带动行业进入回暖期。3.3. 新一轮景气可期未来我国将成为全球有机硅生产绝对龙头。由于海外企业生产有机硅成本较高,且属于危化 品,近年来国外企业陆续退出,纷纷选择在中国建厂,同时基本放弃新建有机硅单体产能, 导致我国在全球有机硅市场中具有越来越显著的绝对优势。根据 SAGSI,2019 年我国 DMC 产能约 149 万吨/年,约占全球 58.3%,且将主要贡献未来全球有机硅产能增量。海外龙头不断退出,我国产能不断落地。根据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化学与工程新闻》(C&EN) 披露,作为公司重大改革的一部分,有机硅生产龙头迈图(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计划关闭位于纽约沃特福德(Waterford)的有机硅产能,使陶氏成为美国唯一一家生产有机 硅上游原料的厂商。根据 SAGSI,继在德国和泰国的产能陆续关闭后,迈图本次将要关闭的 产能折 DMC 约 11 万吨/年,2019 年占全球全部产能的 4.31%,退出后公司占全球产能比重 将从 2000 年的 20%左右(以其前身通用电气计)降至 3%左右,产能占比不断降低。2020 年来我国已有兴发和新安贡献新增产能(根据百川资讯及公司公告,兴发有机硅单体产能由 20 万吨/年增至 34 万吨/年,新安化工单体产能在 9 月底增至 49 万吨/年),而根据 CAFSI 和 SAGSI,未来合盛、东岳、能投、新安、兴发均将陆续形成产能新增量,2021 年有望分 别贡献 26.6、7.5、5、12.5、4.6 万吨的粗单体产能,2022 年则有合盛、东岳、能投、中天 氟硅、恒星、腾信再共同贡献约 84 万吨/年的粗单体产能增量。根据 SAGSI 预测,随着中 国新增产能不断落地,到 2024 年全球有机硅总产能将达 334.8 万吨/年,若将迈图本次所关 产能剔除,到 2024 年我国有机硅产能占全球比重将达 70.5%,从而在全球有机硅市场中拥 有绝对话语权。未来我国有机硅行业所面临的需求大概率不断增加。在不断退出有机硅单体生产的同时,国 外企业纷纷将重点放在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下游产品上。根据 C&EN,在关闭有 机硅产能的同时,迈图还将斥资 1500 万美元在沃特福德扩大电子用硅树脂的生产。作为有 机硅的主要下游产品之一,硅树脂产能的扩张将形成未来有机硅的需求增量。根据道康宁 (Dow Corning)长期高管肯布鲁恩克(Ken Bruhnke)介绍,当前美国需进口约 15%的有 机硅进行下游产品生产,整个海外市场已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迈图有机硅产能的减少叠加 下游产品产能的增加将使这一比重进一步增加。放眼更加长期,有机硅将在新材料、生物医疗、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及日用品等越来越多 的新兴应用领域发挥作用。以有机硅液体胶为例,该产品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将推动该产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进一步增长。Markets 预测有机硅未来 5 年复合增速 5.85%。根据 Markets 预测,2017-2022 年,世界有 机硅市场将保持年均 5.85%的增长速度,市场规模将在 2022 年达到 188.7 亿美元。未来有望进入供需两旺局面。根据 IMF 预测,2021-2022 年全球实际 GDP 增长率预期分别 为 4.79%、3.75%,而根据我们测算,2019 年的近 5 年有机硅增速/全球 GDP 增速为 2.13, 参考 Wacker 资料披露的 1996-2006 年全球有机硅市场复合增长率 6%及 2006-2016 年全球 有机硅需求复合增速 5%与同期 IMF 全球 GDP 增速比值近似值 1.4,在进行未来需求测算时 取 1.5 作为近似,则 2021-2022 年将分别对应 7.18%、5.63%的需求增速。根据行业资讯网 站及公司披露的未来投产规划,2020-2022 年全球有机硅开工率分别为 81.7%、81.4%、 76.3%,有机硅在经历了将近 2 年的不景气后,供需改善已进入高盈利区间,目前供给增长 能被旺盛需求迅速充分吸收的背景下,未来一年景气度有望持续提高,我们认为有机硅新一 轮景气可期。……(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安信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掘墓人

一文看懂2018年全球有机硅行业发展现状

中商情报网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有机硅行业快速发展,2013-2017年全球聚硅氧烷产量从162万吨增加至20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8%。近十年以来,全球聚硅氧烷产能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受原材料、成本和市场等因素影响,海外产能增长缓慢。目前,全球聚硅氧烷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以及西欧、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未来,中国聚硅氧烷产能仍有较多新增计划,预计2022年全球聚硅氧烷总产能将达到300万吨/年,产量达到250万吨。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3-2017年全球聚硅氧烷产能从232万吨/年增加至250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从产能利用率来看,维持在70%-80%之间,产能利用率较高。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全球有机硅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有机硅属于高性能新材料,由于下游需求十分广泛,有机硅需求增速一直高于GDP全球增速。统计资料显示,年全球有机硅需求复合增速约为5%,而同期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GDP增速仅为3.55%。据有机硅市场预测报告显示,2017-2022年,世界有机硅市场将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142亿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190亿美元。未来有机硅市场的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机硅在越来越广阔的领域展示其优越性能并发挥作用,新材料、生物医疗、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及日用品等新兴应用领域对有机硅的消费需求均保持快速增长。以有机硅液体胶为例,该产品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将推动该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进一步增长。第二个原因则与亚太、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高速增长的需求有重要关系。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较低,人均有机硅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增长前景,这将大大增加有机硅的市场需求。新兴市场国家还有巨大需求潜力统计资料显示,人均有机硅消费量与人均GDP水平基本呈正比关系,而且低收入国家有机硅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弹性更大。目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人均有机硅消费量还不到1kg,而西欧、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接近2kg。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有机硅消费需求仍有巨大增长潜力,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亚洲市场,人口基数大、人均消费量低,未来将成为全球主要的有机硅需求增长区域。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更多材料及分析均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有机硅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一恋

五幅图看懂2018年中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现状及消费结构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近十年,有机硅全球产能向中国国内转移趋势明显,我国已成为有机硅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有机硅产品优势愈加凸显,进口替代效应显着。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甲基单体生产企业13家(含陶氏-瓦克张家港工厂),聚硅氧烷总产能138万吨/年(在产产能127万吨/年),产量10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6%和13.4%。据预计,2022年我国聚硅氧烷总产能将达185万吨/年,产量达150万吨,2017-2022年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和8%。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08-2010年,我国有机硅新建项目快速扩张,聚硅氧烷产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加之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导致期间行业产能利用率出现大幅下降。此后,国内产能进入温和扩张阶段,随着过剩产能逐步消化、行业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工艺管理水平的提升,行业产能利用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截至2017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利用率达74.2%,较2016年提高约6.43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来最高水平。预计到2022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提升至81%。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需求端看,近十余年,我国的有机硅产品需求较为旺盛,需求量保持了快速增长。根据统计数据,2013-2017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产量+净进口)达98万吨,同比增长16%。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中国制造、“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稳健实施,预计聚硅氧烷消费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2017-2022年期间年均增长8%,至2022年消费量达到145万吨。聚硅氧烷制成品主要分为硅橡胶、硅油和硅树脂。聚硅氧烷制成品主要分为硅橡胶、硅油和硅树脂。2017年我国聚硅氧烷消费量约97.2万吨,其中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等领域消费的聚硅氧烷的比例如下:2017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为97.2万吨,其中消费比例最大的是建筑、电子电器、电力和新能源、医疗及个人护理等领域。预计未来5年,在有机硅众多的下游应用领域中,建筑、电力、电器、纺织、个人护理等传统领域需求将稳健增长;新能源、医疗、电子、日用品等新兴领域需求增速将加大。更多材料及分析均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有机硅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彼其于世

中国有机硅工业的发展期

中国有机硅工业发展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完善搅拌床合成甲基氯硅烷的工艺同时开展流化床工艺的研发。(一)完善合成甲基氯硅烷搅拌床的工艺沈阳的现场交流会后,人们看到了希望,知道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搅拌床来暂时解决中国的甲基氯硅烷的严重短缺,满足急迫的需要。如前所述,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上海、 北京、吉林、江苏、江西等地纷纷建起直径400 mm的搅拌床生产甲基氯硅烷和苯基氯硅烷。原上海树脂厂在中国较早地建成了400mm直径的搅拌床,生产甲基氯硅烷单体,是当时国内最早能批量提供甲基氯硅烷单体的企业。借助于400mm直径的搅拌床生产的甲基氯硅烷单体,上海地区 巧妙地运用“迂回战术”,较其他单位比较早地获得纯净的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从而制备出甲基硅橡胶以及硅油等一系列有机硅产品,使上海树脂厂较早地成为中国第一个有机硅全能工厂。虽然中国的有机硅工业进入了发展期,但全国的搅拌床大多为400mm直径的,全国一度多达40多台,但这样规模的装置基本上都是年产数百吨的单体,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当时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影响合成效果。比如反应生成物中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含量不高的问题是由于各地所用的原料质量和工艺条件上的不同,例如:除了硅的品质差别很大外,当时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都没有正规的、配套的氯甲烷生产装置。而是依靠汽车、火车运送大量钢瓶到农药厂购买其副产氯甲烷。有的厂对来自农药厂的氯甲烷粗品没有认真精制,这样混杂在氯甲烷中的残留农药会使催化剂中毒而影响合成,所以反应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别。这些因素致使有的单位得到的反应生成物中关键组分二甲 基二氯硅烷的含量甚至不到40%,这是很不经济的。根据原化工部的意见,从沈阳搬迁到北京的有机硅专业在北京化工研究院成立了研究室和有机硅车间,车间的任务是开发甲基氯硅烷等有机硅单体合成工艺及产业化;研究室是研发有机硅树脂及特种有机硅材料。据此,北京化工研究院化五车间的幸松民、赵应慧、刘广林等从1960年起就展开搅拌床工艺提高二甲基二氯硅烷含量的研究,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确定了氯化亚铜-锌催化剂体系有良好的效果。1961年9月 国家科委刘西尧副主任和化工部李苏副部长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有机硅技术交流会上对此技术成果作了介绍和推广,同时要求进一-步提高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含量。1962年,上海树脂厂 的郑善忠、叶辰、张宪甫等使用这一一催化体系于新的400mm的搅拌床中,将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含量提高到60%,通过了化工部一局的鉴定。1964年, 北京化工研究院幸松民、赵应慧、王淮云等的研究工作又使催化用的铜用量降低了一半,通过了化工部的鉴定。(二) 中国第一台直径400mm流化床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工业试验装置1960年笔者在前苏联得知他们是用流化床合成甲基氯硅烷的。此前,这一高效的合成反应器不曾用在中国的有机硅工业中。1963年北京化工研究院需要三氯硅烷合成乙烯基三氣硅烷,就尝试用流化床工艺,并与生产电石法聚氣乙烯的北京化工二厂合作,利用北京化工二厂的干燥氯化氢气体用流化床工艺成功地合成了三氯硅烷,使业界对流化床有了认识。由于国家急需甲基氯硅烷,业界认为必须走开发流化床工艺这条新路。1966年,化工部二局杨光启处长拍板决定开发流化床工艺合成甲基氯硅烷。北京化工研究院派王淮云到天津油漆厂先进行小直径流化床试验。1968年化工部拨款在上海树脂厂建立直径为400mm的流化床,开发甲基氯硅烷合成工艺,项目由该厂杨永枋负责。后来该项目与北京化工研究院迁到四川富顺的晨光化工研究院合作。晨光院参加协作的有幸松民、毛履铭、成庆祥、赵家骥、黄明辉、叶联诗、陈其阳、刘业成、张玉英等十余人。他们与上海树脂厂的杨永枋、何北超、张慧珍等及工人师傅数十人共同开发全国第- -台合成甲基氯硅烷的流化床。当时,许多条件不理想或不具备,种种不利因素给试验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气固相合成甲基氯硅烷的流化床工艺十分复杂,单体中的主馏分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含量高低与所用的硅、氯甲烷的纯度和催化体系以及床的结构、反应温度的控制等都有密切关系。当时国内工业硅粉杂质多,质量差。另一个重要原料氯甲烷来自生产农药敌百虫的副产物,纯度低、水分高,含硫酸、有机杂质多。两大主要原料均不符合要求,故连续反应波动极大。他们研发设计净化氯甲烷的流程装置,在上海树脂厂机修工人师傅努力下,自己动手安装建立了回收氯甲烷净化流程,攻克了难关。烘硅粉的烟道气是试验人员自己动手烧煤灶产生。为确保试验进行,不停车的抢修成了家常便饭,在现场,单体、氯甲烷、氯化氢、粉尘弥漫,没有防毒面具就用湿毛巾捂着嘴鼻抢修,腐蚀性气体经常灼痛皮肤、腐蚀衣服。在更换过滤器滤袋时,试验人员还要冒着高活性的触体接触空气自燃和被烧灼的危险。由于试验的内容多,反应周期长,要不停地搬动、拆装换瓶,所以参试人员的劳动强度很大,而且又脏又累。一个班下来都已疲惫不堪。脸上身上沾满乌黑粉尘和油污是常事。经过数十人3年多的艰苦奋战,完全依靠自力更生、研究院所与工厂相结合,攻克了流化床结块这这一“拦路虎”。 最后流化床能连续运转数百小时,平均产能相当于同直径搅拌床的6~8倍。最后,二甲基二氯硅烷的选择性、原料消耗定额、运行周期等达到预定目标,于1971年9月 在上海通过部级鉴定。中国第一台合成甲基氯硅烷流化床工艺在两单位有关人员共同努力下终于宣告开发成功!即上海树脂厂和晨光化工研究院的全体试验人员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下了中国有机硅历史上意义深远的一页。该工业试验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国内流化床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的技术基础,为日后扩大国内单体生产能力开辟了道路,是我国有机硅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业绩。鉴定验收之后,以此技术为基础,上海 树脂厂又相继立项建设直径600mm流化床生产装置。攻关小组为晨光化工研究院二分厂设计直径为700mm、900mm的流化床生产装置。它有力地证明了,当年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走自主发展之路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中国人民有能力打破技术壁垒。这对今后自主创新、项目攻关都是十分有益的启示。此后,上海树脂厂 、吉林化工公司研究院、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北京化工二厂、沈阳胶管厂、天津油漆厂、南京油漆厂、西安油漆厂、西安绝缘材料厂、天津东风橡胶厂、杭州永明树脂厂等先后建起流化床共数十台,为解决我国甲基氯硅烷的急需立下了汗马功劳。(三)乳化塔分馏甲基氯硅烷在搅拌床合成甲基氯硅烷初期,所能得到的单体量比较少,无法建立一套由多个精馏塔组成的分离单体的塔群以分离组分十分复杂的混合单体。当时前苏联报道有一种乳化塔可以高效分离多组分的混合液,其特点是只需一个塔,可以将多种组分的混合液分离成为纯度很高的单个组分。沈阳化工研究院的高剑虹、北京化工研究院黄煜康等先后开发过精馏甲基氯硅烷单体的乳化塔。北京化工研究院黄煜康等曾到上海树脂厂和吉化公司实地应用并获得成功。如在吉化公司用6mm的磁环填料的乳化塔,在乳化状态下操作,实现了主要馏分99.99%的纯度。但用乳化塔时的操作情况常会因外界条件变化而波动,出现运行不稳定情况,这是乳化塔的一个致命缺点。后来甲基氯硅烷数量多了,就改用塔群精馏单体,乳化塔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四) 甲基氯硅烷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在用塔群精馏甲基氯硅烷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过渡馏分、高低沸物。随着甲基氯硅烷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些副产物会越积越多,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和设备损坏。20世纪60年代初至60年代中,上海树脂厂 郑善忠和有机硅车间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共同努力、巧妙构思,以上述副产物为主要原料,采用水解、醇解同时进行的工艺路线先后试制成功284,284P,甲基支链型烷氧基硅油和821甲基支链型含氢烷氧基硅油及852水溶性有机硅建筑防水剂等系列带有活性基团的有机硅新产品。该厂很快将这些产品推广到印染、制药、化工、涂料、皮革、造纸、纺织、建筑等行业作为消泡剂、脱模剂、防潮防水处理剂;皮革、纺织品整理剂、建筑物及大型水泥下水管道防堵塞处理剂等。随着应用量的增长,产品出现供不应求,库存副产物全部被用光。国内同行纷纷前去学习,很快在行业内推广。成功地解决了甲基氯硅烷精馏过程中产生的高低沸物、过渡馏分综合利用问题。(五)吉化公司为开发硅橡胶于1973年建成40omm直径流化床合成甲基氯硅烷化工部为加快有机硅特别是硅橡胶的工业化进程,开发出军工需要的硅橡胶产品。他们选中既有研究院、又有设计院和生产车间的大企业——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这样不仅具有实验室科学研究的条件,也有中间试验和进一步扩 大生产的条件。这样齐全、优越的体系在当时的上海、北京等地区是不具备的。为试制硅橡胶必须要有甲基氯硅烷单体。虽然吉化公司研究院建有合成甲基氯硅烷的搅拌床,但搅拌床的工艺效率差,能力低,满足不了需要。为配套单体连续水解、连续裂解、连续聚合的100吨/年装置的能力,按当时上海树脂厂的一套直径400mm流化床合成甲基氯硅烷的图纸,在吉化公司研究院新建了一套直径 400mm的流化床装置,1973年建成。 技术负责人是刘旭东,技术人员有阎世城、张长源等。流化床建成后首先是打通流程,在流程改进、调整的过程中流化床反应情况不是很好。飞温、结块,产品中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含量很低,很长时间没有获得解决。1974年技术负责人刘旭东调到星火化工厂去后改由阎世城担任。阎世城等经过努力,想了各种办法,反复“折腾”了多年。针对当时直筒式的流化床,硅粉和氯甲烷从床底部进床,原料新鲜,浓度高,反应速率快,放热多,床底部易于飞温、结块,他们采取两条措施:①高气速,表观气速0.3m/s; ②半锥床,可使床底部气速高些,传热好些。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解决了底部飞温、结块的问题,使流化床得以顺利运行。在他们多年努力下,达到了化工部下达的各项指标。吉化公司研究院有机硅400 mm常压流化床的成果于1978年12月得到化工部的认可。(六)国家有关部门引领中国有机硅工业发展的措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经过10多年从搅拌床到流化床直接合成甲基氯硅烷的摸索成功,使业界又看到了希望。在改革开放年代到来后,国内业界在与外国有机硅公司交流中看到了差距。认识到我国要发展有机硅工业必须急起直追,为此首先要大力发展大型流化床技术。很重视中国有机硅工业发展的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化工部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都以实际行动引领了中国有机硅工业的发展。(七)七省市有机硅材料及其制品的巡回展览20世纪80年代初,有机硅在中国已经不是十分短缺的产品了。国家提出军需产品“寓军于民”的方针,将发展有机硅建立在开拓非军工用途上。于是国家计委和化工部为使有机硅材料能进一步推广应用,组织了- -次很大规模的全国有机硅材料及其制品的七省市巡回展览,广泛宣传。展览会上不仅展出由各个从事有机硅开发的研究院所、工厂企业提供的各种有机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以及有机硅消泡剂等;还有早期应用有机硅材料的制品实物,如:能治疗肺水肿的硅油气雾剂,能使蔬菜保鲜的有机硅气调膜等。展览先后在成都、上海、 天津、西安等7个城市巡回举办,同时印发了大量介绍有机硅性能的资料并举办学术报告会,大大地激发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有机硅材料的兴趣和关注。(八) 国家科委“六五”科技攻关项目1980年,进入“六五”,根据国内对有机硅材料需求日益扩大的现实与前景,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并审视世界上有机硅材料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加快甲基氯硅烷生产发展已势在必行。然而我国最大的流化床的直径只有400mm,每台流化床的甲基氯硅烷产能只有数百吨,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科委和化工部决定在中国建设万吨级甲基氯硅烷生产装置,大力发展有机硅。于是国家科委新材料办公室胡兆森局长、新材料处陈仁铮处长将发展我国的有机硅列入“六五”攻关计划。为保证技术上可行,还出资500万元与吉化公司研究院和晨光化工研究院分别签订了万吨级有机硅工业技术开发合同,化工部是担保单位。合同的名称是“万吨级甲基单体综合性有机硅厂生产工艺技术”,合同期限5年。(1)晨光化工研究院的攻关项目 向晨光化工研究院下达的国家“六五”重点攻关项目是甲基氯硅烷的合成中对二甲基二氯硅烷选择性非常有影响的催化剂,要求研发高效的、适用于大型流化床合成生产、制备简便与贮存稳定的主催化剂及助催化体系,开展新型催化体系开发。具体列入攻关计划的是用于甲基氯硅烷的合成提高二甲基二氯硅烷选择性的高效三元铜催化剂。此外还有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新工艺研究,研发新的除尘方法以及流化床合成苯基氯硅烷等项目。该院还专门为这两个项目分别建立了一套验证用的中间试验装置。该课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技术难点多、战线长。晨光化工研究院的“六五”攻关项目总负责人为幸松民。组成的701专题组先是约10人,后期人员多达60人左右,先后由陈克强、达文担任组长。团队由邹家禹、陈其阳、刘业成、张世海、陈士坷等和一批新分配到院的大学毕业生、青年技术工人、机修技工师傅们组成。由于他们对冶金、金属粉末制备的知识知之甚少,为了选择制备铜粉催化剂的技术路线,他们搜集了冶金方面包括铜矿冶炼、电解铜、粉末冶金等内容的专著或大学教材10多本书进行学习。在院里各部门支持下,在专门建立的中间试验装置中,前后花费6年时间,研制多种铜粉催化剂、助催化剂体系。合成试验,筛选和评价是通过实验室流化床进行的;制备催化剂的放大试验用的是工业型流化床装置。铜粉催化剂、助催化剂的考核也是在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流化床中试装置中进行的。1985年年底,终于自主创新研发成功以固体硫酸铜为原料,采取用流化床经氢气或含氢气体还原的工艺,制备出“三元铜粉”催化剂。这是国内第一个铜粉型催化剂,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CN87104211.8)。与此同时,“六五"攻关项目中的湿法除尘、回收氯甲烷净化循环利用等新工艺在中试装置中也取得成功。该“六五”攻关项目获得了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攻关项目的成果通过鉴定后,为化工部第六设计院设计和建设我国星火化工厂第一套万吨级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工业性生产装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2)吉化公司研究院的攻关项目吉化公司研究院的“六五”攻关项目总负责人是朱宝英,研究室-级的负责人是朱德兴。主要分项负责人:氯甲烷项目,嵇明谦;流化床合成甲基氯硅烷项目,阎世城:甲基氯硅烷精馏项目,李显刚:水裂解、(高温胶) 聚合项目,姜景勋。攻关项目开始前吉化公司研究院已经有一台直径400mm流化床单体合成装置和百吨级高温胶的工艺装置。涉及400吨/年液相合成氯甲烷,甲基氯硅烷精馏、水解、裂解、聚合都做过大量工作,可以做到流化床操作中不结块,正常运作。但一些工艺指标与攻关合同要求有差距,适宜的反应条件还不清楚,所以开发实验工作量很大,难度很高。不仅需要放大技术,还要通过各种条件试验完成合同中的连续开车时间,二甲基二氯硅烷含量等5大技术指标要求。所以单体合成的开发是“攻关"开发的重点,核心工作是实现合同指标的条件实验。通过两年的条件实验,除完成了合同指标外又得到了许多有工业价值的操作条件。明确了氯甲烷气速、反应温度、反应系统压力、催化剂用量、硅粉粒径。此外,流化床的换热改用导热油。1982年流化床合成甲基氯硅烷的催化剂已由氯化亚铜改用南昌旻、刘晓华试制的铜粉催化剂,也明确了氣甲烷的含水量和硅粉的干燥方式。约在1987年化工部代表国家科委对吉化公司研究院万吨级有机硅攻关开发项目做了鉴定验收,流化床开发结果的指标全部达到攻关合同要求。验收组对吉化公司研究院开发的流化床合成甲基氯硅烷工艺技术的评价是:国内领先。说明吉化公司研究院完成的有机硅万吨级技术开发的攻关对中国有机硅工厂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两单位没有辜负上级的期望,及时攻克了-批为万吨级装置所需的关键技术,顺利完成了国家科委下达的万吨级有机硅“六五”科技攻关合同。(九)中国人开发甲基氯硅烷的工艺水平并不逊色1983年吉化公司派朱宝英、戴仁础、王玉学、阎世城、曾纪赢、茅仁义等8人去德国伍德公司和瓦克公司作技术交流和考察,得知他们的床型结构、换热管的形式、硅粉的加工等和我们的实验结果也很雷同,说明我们开发的有机硅工艺水平与外国公司相比较并不逊色。(十)吉化公司首先建设千吨级有机硅生产装置1982年,吉化公司在“六五”万吨级有机硅攻关项目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决定在吉化公司103厂(电石厂)上千吨级有机硅生产装置,一则用以验证“六五"攻关项目的开发成果,二则以开路先锋精神尽快生产出有机硅单体和材料以满足国家的需要。公司决定集中吉化公司研究院和吉化公司设计院(原化工部第九设计院)的精干力量,配合电石厂尽快建成千吨级有机硅生产装置。吉化公司研究院提供全套工艺技术,吉化公司设计院做全面的工程设计。公司这一决定,极大地鼓舞了研究院和设计院的相关技术人员,有关的技术骨干都纷纷表示愿为中国第一套千吨级有机硅工业化生产装置的成功建设竭尽全力、为国争光。研究院派出了以有机硅研究室行政领导、技术主任朱德兴为首的技术骨干队伍和氯甲烷方面嵇明谦,流化床单体合成技术方面阎世城,精馏技术方面李显刚,水解、裂解、聚合方面姜景勋等一大批技术骨干。设计院派出了以副总工、技术尖子余家骧为首的、专业配套齐全的工程设计队伍。电石厂也派出了黄俊虎、关宏勋、窦振和梁新民负责接收项目,安排建设。后续的产品车间的技术负责人、车间主任为窦振。吉化公司电石厂千吨级有机硅生产装置设计建设,分两个车间: 一个是单体车间,包括氯甲烷、单体合成、精馏、水解、裂解等几套装置,产出DMC,当时设计能力为年产甲基氯硅烷混合单体2000t。单体车间1983年建成,1984年开车。单体车间的技术负责人、车间主任梁新民,后来提升为吉化公司电石厂副总工程师。参与建设和开车的技术人员有:韩逢春、王文章、邱殿祥等,他们为千吨级装置顺利开车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另一个是产品车间,包括高温胶(110胶) 、室温胶原料(107胶) 、硅油等。产品车间1984年建成并开车出产品,生产状况一直良好,装置不断完善和提高,产品销往全国。尤其是单体车间产出的DMC,产量高、质量好,誉满全国。如江苏宏达2万吨/年混炼胶(厂址在东莞)装置所需的原料DMC一部分就是由吉化公司电石厂提供的,说明单体车间的产品质量的信誉很高。(十一)千吨级甲基氯硅烷流化床装置开发成功的作用和意义1980~ 1984年期间,国内一些有机硅生产厂家还没有千吨级的工业生产装置。当时在国内有机硅装置中北京化工二厂的装置算是比较大的,是直径700mm的流化床,而吉化公司电石厂是直径1200mm的流化床。吉化公司电石厂的生产装置开车十多年来经过不断改造完善,生产能力逐年提高。1995年大检修期间将直径1000mm流化床改造成直径1200mm流化床,并将内部结构进行了改进。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流化床的改造是很成功的,甲基氯硅烷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均有提高。1997年流化床共开车5562h,生产单体近5000t,二甲基二氯硅烷选择性平均为77%,硅利用指数为4.12,生产周期可长达700h以上。1998年上半年又经过工艺条件的优化,加强原材料质量把关及流化床内触体物性变化规律的研究等多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使1998年生产甲基氯硅烷混合单体6000多吨,比1997年增长了20%以上,二甲基二氯硅烷的选择性平均达到84.83%。吉化公司电石厂有机硅生产装置不负众望,能成功达到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产品质量可靠,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国内最好水平。1998年下半年有机硅市场开始有了好转,于1999年9月 又扩建了两套直径为1200mm的流化床,使原生产甲基氯硅烷混合单体能力从每年6000多吨增至每年可生产2万吨。吉化公司电石厂的中国第一个千吨级有机硅全套生产装置放大建设成功,实现长期稳定运行、达产达标,产品质量好,技术成熟可靠,使中国的甲基单体生产规模打破了百吨级十几年踏步不前的局面。这说明吉化公司承担的国家科委“六五"攻关万吨级有机硅工业技术的开发是成功的,对今后进一步建设更大规模的有机硅工业生产装置应有参考作用。此成果上报后,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当时第一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中国有机硅工业技术成果,有功人员朱宝英、朱德兴、余家骧、阎世城、梁新民、姜景勋等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千吨级流化床开发成功大大激发各界的积极性,这意味着能为甲基氯硅烷的工业性大生产开发出更大规模的流化床。随着上海树脂厂的国内第一台400mm直径流化床合成甲基氯硅烷开发成功和吉化公司千吨级流化床开发成功,以及北京化工二厂等相继建立起大直径的流化床,使我国甲基氯硅烷的生产形势大大好转。(十二)北京化工二厂在单体合成方面贡献很大北京化工二厂是用电石发生的乙炔与氯化氢加成制取氯乙烯然后聚合生产聚氯乙烯的工厂。1963年 他们曾与北京化工研究院合作用流化床工艺将氯化氢与硅反应生产过三氯氢硅,所以对硅和流化床比较熟悉。由于国家对有机硅材料有很大的需求,而北京化工二厂有合成氯甲烷的原料氯化氢,也有运行流化床的经验,因此在北京化工二厂建设有机硅工程项目及氯甲烷配套工程是比较有条件的。1968年8月 全国国防军工会议期间由化工部下达任务,在北京市政府及北京市化工局领导下,组成有机硅项目建设筹备办公室,由原厂中心实验室为主力开展此项工作,并组成了两个工作班子:其一为设计组,他们曾奔赴吉化公司和上海树脂厂参观他们的直径400mm流化床,学习整个工艺情况,回厂后北京化工二厂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全厂支援、全面会战、自行建设有机硅项目;其二组织技术骨干及有关人员赴上海树脂厂实习,倒班培训后,回厂与机修人员、维修师傅一起参加设备安装、试漏、试压、试车。直径400mm流化床于1969年下半年正式开车生产。由于北京化工二厂过去没有生产甲基氯硅烷的具体经验,在工作开始时遇到不少困难及问题,尤其是单体生产中流化床常常出现结焦现象,影响正常开车。往往开一- 段时间,就停下来检修。单体合成工段的师傅们全身上下天天一身黑(硅粉),连脸上都是黑的。但当他们想到国外几个大的有机硅跨国公司,对我国只卖产品、不卖技术、树立技术壁垒时,工人师傅、技术人员、领导干部,都不怕苦不怕累,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坚持自力更生,一定要把单体生产工艺搞上去,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他们制订了会战方案,对原料规格、硅粉目数、氯甲烷干燥系统水分控制以及硅粉及氯甲烷利用指数、二甲基二氯硅烷的选择性及纯度等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工作,边开车边改进,并得到了吉化公司研究院、晨光化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大力支持和帮助。在20世纪70年代,大家齐心合力在支部书记邓桂林同志、车间主任刘仁鉴及朱学义同志的领导下,苦战了无数个100天,又解决了无数个难题,终于使生产走向稳定,单体生产的技术指标有了很大改进。厂领导于是决定把直径400mm流化床扩大至直径7o0mm的流化床,1983年生产稳定达标后,又决定建设与吉化公司同样规模的直径1200mm流化床,工程由化工部第六设计院设计。1994年设计两台流化床,每台生产甲基氯硅烷单体能力为2500吨/年,两台共5000吨/年。在20世纪8o年代,新来的大学生年轻有为,敢想敢干。他们不断地优化操作条件,挖掘潜力。在90年代,他们使一台流化床一年能生产出7000t甲基氯硅烷单体,而且一些技术经济指标在当时国内是相当好的。北京化工二厂不断优化工艺、不断扩大规模,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基于为中国人争光的思想,以实际行动扩展流化床的规模,使中国的甲基氯硅烷的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当时我国星火化工厂的万吨级流化床尚未能正常长周期运行,国家极度需要甲基氯硅烷的情况下,北京化工二厂无论在流化床达到的工艺水平、产量上和单体质量方面对我国有机硅工业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贡献在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是功不可没的。北京化工二厂于2008年因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的调整而停止了有机硅单体的生产。在近40年的有机硅生产中王明渊、李永涛、李春平等同志都做出了显著贡献。有机硅生产中,单体是重中之重,而氯甲烷又是单体生产主要原料。该厂制造氯甲烷的专题负责人李湘元同志,通过小试、中试,经无数次的改进,终于为有机硅单体生产提供了合格的氯甲烷,贡献很大。(十三)新安江畔崛起-一个有机硅骨干企业开化硅厂(后称为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是从事冶炼硅的工厂,在有机硅日益红火的年代他们也发挥资源优势加盟有机硅产业。他们的优势除了自己生产原料硅以外,还有附近生产农药草甘膦的新安集团,具有利用草甘膦副产氯甲烷廉价原料的优势。于是在方江南、邵月刚等努力下,在1984年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及吉化公司研究院等单位合作,产能不断放大,由百吨级装置到千吨级、直到万吨级,一些技术经济指标都是不错的,成为当时有机硅行业中后起之秀。值得一提的是吉化公司的技术为开化硅厂的正常生产和扩大规模作出很大贡献。1996年,开化硅厂从北京化工二厂搬来的直径700 mm流化床开车不理想。开化硅厂方江南总工慕名请时任吉化公司电石厂的梁新民副总工程师帮助,梁总就将即将退休的吉化公司研究院的阎世城高工推荐给了方总工。当时开化硅厂的装置运行不理想,生产不景气,职工收入很低,无奈而离厂的人员较多。1997年3月 阎世城高工到开化硅厂任有机硅技术顾问,立即在开好直径700 mm流化床的同时,按厂方的要求设计了2000吨/年流化床合成甲基氯硅烷的装置。厂里的工程技术人员全力以赴配合工作,仅仅5个月就设计制作安装好了直径900 mm、规模为2000吨/年的流化床合成全套装置。在厂方的合理安排下,齐头并进。8月份试车,一次成功,规模达到3000吨/年。由于市场形势好,厂里决定继续扩产。由于阎工对有机硅流化床的认识理解较为深透,认为最“多、快、好、省”的办法是:加高床身!于是1998年产能就提到了5000吨/年。在20世纪90年代,因星火化工厂的万吨级流化床尚未完全达标,吉化公司和北京化工二厂等工厂的单体产量仍满足不了中国有机硅市场的需要。跨国公司瞄准星火化工厂的开车好坏,操控着市场。中国有机硅市场的形势十分严峻。厂方考虑到市场形势和硅厂前途,要求有机硅快速发展。于1999年按厂 方要求,又设计了直径1050mm流化床、7000吨/ 年规模的合成装置,开车生产后能力达到了8000吨/年。开化厂单体合成用的氯甲烷是新安集团公司农药草甘膦的副产品。当时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有机硅发展快,形势好,效益突出。新安公司出于上市的考虑,于是公司领导季诚建等就决定收购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新安集团公司于2000年也上了有机硅项目,因为星火化工厂的规模是1万吨/年,所以新安集团公司就上了1.5万吨/年的,床的直径是1600mm。方总调到新安集团公司任职后,新安集团公司派谢雷军任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之后上了产能为2万吨的装置。2000年直径1900mm的流化床、产能达2万吨/年有机硅装置就设计、建设完成,实现了产、量质量的双丰收。在2002年又新建大直径的流化床。2005年,经过床身加高2m,实现了单台流化床产能3万吨的规模。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能够经过3年多的时间实现产能从百吨、千吨到万吨的顺利跨越,正是吉化公司万吨级有机硅开发“六五”攻关项目成果通过阎工的工作在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的延续和发展。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从不景气到蓬勃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有机硅工业的后起之秀的骨干企业,应该说吉化公司研究院的阎世城高工有很大的功劳。①本文摘自《有机硅工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傅积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孔子之楚

曲靖沾益40万吨有机硅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沾益4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配套项目建设现场。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扎实、要素配套功能强的优势,成功引进年产40万吨有机硅项目,实现了云南省硅化工产业“零”的突破。近日,走进4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配套项目建设现场,工地上吊臂升腾,机械齐鸣,一派大干快上的火热景象,项目正开足马力,加速推进中。该项目工程部项目施工主管黄勇欢介绍:“截至目前,我们有机硅项目已经完成70%的设备安装、40%的管道安装,下步我们将努力奋战100天,按质按期按量完成后续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工期要求,顺利安全达产。”沾益4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配套项目建设现场。有机硅是尖端科技发展和化工产品创新不可或缺的新型高分子化工材料,享有“工业味精”“工业维生素”“工业催化剂”的美誉,对传统橡胶、塑料及矿物材料有广泛替代性。该项目建成以后,将有效带动全省有机硅以及绿色硅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以此同时,沾益区依托40万吨有机硅项目强大的产业吸附能力,在沾益工业园区花山片区规划建设5000亩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硅橡胶、硅油、气相法白炭黑、日化、汽车等有机硅下游项目和高端有机硅研发应用项目,领跑云南硅化工产业,促进硅产业集群发展。沾益区工信局副局长陶安尧表示:“沾益区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引进有机硅上下游企业50户以上,全力建设运营好有机硅产业园,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年利税60亿元,力争建成西南区域最具竞争优势的有机硅产业集群。”(雷学高 赵毕章 杨静昆 文/图)本文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