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个人小课题研究总结丧女

个人小课题研究总结

口算就算在高科技的今天,在社会生活仍广泛应用,口算还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不过关,笔算、估算的效果也不会让人满意。口算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使学生计算过关,从而学好数学口算教学不可忽视。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那么,现在的学生口算普遍存在什么问题呢?怎样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呢?在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深刻理解。但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尚处在直观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认识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一般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活动,概括为伴有词语的表现,保留在头脑中,进而借助于表象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定势。一年级的进位加法,都是通过摆小棒,移小棒,凑小棒的操作活动,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找规律,让学生强化理解记忆。低年级儿童思维表象性强,易定势,如果得不到合理训练,很难形成技能,因此在口算训练中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旧知识和新知识一起练针对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得快,但遗忘也快的特点,我采用新旧知识同步练习,从而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今年的二年级口算,就是把一至二年级所有类型的口算练习整合一些口算卡片上,使新旧知识能互相沟通,也加深对新旧知识的印象,减少对知识的遗忘。这样训练可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又复习旧知识,同时还能进一步认识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认知结构第二:多种算法结合起来练视算是通过眼看题,口说的数;则要求通过耳听、脑记和计算方能算出得数,难度较大。所以口算时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同时参与练习,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形式。在口算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他们结合起来交替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为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打下基础。第三:多表扬和多鼓励。孩子们需要表扬和鼓励,枯燥的口算很快会让学生失去练习兴趣。教师除了改变口算比赛的形式外,更需要给学生积极的表扬,赞美、鼓励等都是很好的评价方法。虽然我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肯定还有一些不足,这都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继续进一步的完善。总之,虽然我的课题研究马上就要结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只要我的口算教学在继续,我的课题研究就会继续下去,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它将继续伴随我的数学教学生涯进行下去,直至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更加完美。

洒心去欲

莫要把小课题研究又给搞大了

主题:莫要把小课题研究又给搞大了小课题研究通俗地说,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小课题之所以被称为小课题它就应该区别于我们的一般的课题研究。它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点。短"短"是指小课题研究的周期要短。作为课题研究动辄是要用年作为单位来衡量的。那么小课题研究之所以称之为小课题就是因为它研究周期要短,它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几天、几周就能完成整个研究过程,笔者认为就是长时间也不宜超过一个月。小"小"是指它切入点和开口都很小,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甚至只是某个细节。小课题研究切口要小,它可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一个环节、一个章节、一个案例、一个方面、一个专题、一种现象;小课题研究团队要小,一般为一个人或教研组内部几个人,便于沟通协调。如果研究范围过于宽泛则不利于短期内研究完整和透彻,研究团队过于庞大则要么怠工要么在团队协调上耗费过多的精力。精"精"是指小课题虽然切口小、周期短,但是不意味着效果上要打折扣。小课题研究虽然在广度上要求要小,那我们可以在深度上下功夫。做完以后要让自己体会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比如钱扬义教师就曾做过一个关于"到底是不是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的一个小课题研究,并由此还发表多篇论文,就属于这方便的一个典型代表。悍"悍"是指小课题虽"小",但其价值并不小。小课题天生就具备"自下而上"、"土生土长",具有乡土气息,本身就是伴随着问题而诞生的,其必然是要为解决的急需解决个人问题而服务的。最初的小课题研究更多的是老师们自发的行为,现在很多学校和教研室在指导老师们在做这个工作,最近出现了一下与小课题研究初衷相悖的情况,比如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大、研究团队人员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长、研究报告越来越难写等。小课题研究,常常有专家学者说:"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结果即成果。"小课题的最大特点就"小",小才灵活、才容易出成果,实用性才强。小课题研究虽然"小",但是不简单,而且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并且可以用一系列的小课题来去完成一个大课题研究。不要过多的拘泥与形式,切不要把一个"小"课题又给搞"大"了!笔者个人见解,欢迎同仁交流,留言区见!本文是笔者逐字码出,欢迎关注、转发,原创不易,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目大不睹

课题的研究方法(小总结)

课题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没有实施此课题的年级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测量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李觏

体育教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指导)

“机会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头上”,这句话用在任何时候都不显得过时,但用在这次“抗疫”期间显得尤为贴切。中小学体育教师课题研究一直是短板或者是底板,但这次“疫情”让诸多教师“嗅”到了课题味道,以往都是资源少、选题难、开题难上加难。此次“疫情”诸多省市课题直接接受一线教师申报,主题明确、申报简单、结题轻松,但最关的问题——没有上手过,不知道如何尝试开展小课题研究。但有了这篇文章的帮助,您定会大赞:“真香”!一、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一)小课题研究的选题1、小课题研究选题的范围。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的要根置于体育课堂教学,立足于实际体育教学实践;选择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能形成有研究深度、有创新成果的“点”,其研究价值、范围、大小、兴趣、创意要依据体育教学日常工作中具体实际需要确定,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中心。选题范围可以是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体育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研究(学法、学习兴趣激发)、教材教法研究、课余训练研究、体育竞赛及学校体育运动会等。在这里给各位体育教师一个建议,写作小课题一定要多查找参考资料,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查找参考资料的网站(掌桥科研【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这个网站主要是查找方便,内容全,文献皆可下载,价格相对知网来说更加便宜,最低0.2元一篇的价格,就算每天看一篇,一个月下来也才6块钱。2.、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切入点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来源于体育教师工作及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与困惑。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但问题不等于课题,由问题变为研究课题还需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提炼,形成具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二)小课题的研究方法小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行动研究是研究者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研究者为提高其行动的科学性而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实际工作者对自己的实践所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研究。体育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还应掌握和运用其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方法、实验法、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等。(三)小课题的研究步骤小课题的行动研究一般经历4个步骤,以“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及观察指标研究”为例:1.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对聚焦的问题进行反思,在收集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小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明确研究主题。2.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后,对研究过程做详细的计划,以便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3.行动研究、过程调整。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完善。4.行动与过程的反思与评价,在小课题行动研究中不断反思、生成、拓展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 李健.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结构及观察指标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 王翠.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M].青少年体育[3] 李健.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的设计及使用[J].体育教学以上文献来自掌桥科研,查看原文全文,登录网站复制以上标题,检索即可(zhangqiaokeyan.com/LBJH-2020070802)作者简介:李健,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发表《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认识的研究》、《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构建》、《中瑞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比较研究》等多篇论文,主编《幼儿韵律体操创编实践与拓展》等著作,参编多部教材。中央电视大学、教育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及“国培计划”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主讲教师。主持“北京市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实用素质操效果及其推广可行性的研究”及“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观察及诊断的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及北京市级课题研究。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成人院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玉响

中小学课题研究有多少实际意义?

有老师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课题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有多少实际意义?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知道谁把高校的课题研究移植到了中小学。前些年评职称要论文,老师们就千方百计买论文,自掏版面费发表。论文被吐槽得久了,不再唯论文了,好么,换成了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规律性的知识,大多一线教师,被教育教学和各种繁杂的事务包围,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回家还有家务孩子老人一堆的事儿,连读书的时间都难得能挤出来,还有精力去搞课题研究?反正据我观察到的,所谓的课题研究,都是凭空想象一些理念,在网上搜索、复制、剪切、粘贴,拼拼凑凑,改头换面,上报课题时再去教育局找个熟人说说情,有时再花点钱送个礼啥的,也就差不多能立项了;中间的一年搜集点图片文字材料,最后一年再搞点结题材料,上交一大摞打印的材料,就等着拿证书吧。如果这就叫研究,真让人觉得好笑;科研能儿戏到这样的程度,也真叫人绝望。那么,是不是搞成了课题研究的教师就一定比没有课题的教师水平高读书多有思想会教书呢?还真不一定。拿到不同级别的课题证书,对应着能在职称评定中加多少分,只要晋升了职称,谁还会说课题这回事?早扔到一边儿了。要是问老师课题的一些专业问题,他还不一定能说清楚。可以说,现在的课题研究,就相当于当年的论文,把老师折腾得不轻。很多老师感叹:真难呀!好不容易盼走了论文,可是又发明了个课题研究,比论文的难度更大!一些所谓的课题研究培训,更是挤占了老师的时间,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养活了一批贩卖套路的人。学生呢?成为老师表演、捞取利益的材料!真是的,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真是有的,尤其是折腾的智慧。职称制度把很多任何事都异化了,原本初衷很好的,一沾上职称,就会很快变了味儿,然后,就会看到很多人都在这其中被扭曲了。教师渐渐变成了全围着职称转,对职称有利的事就去争去抢,没有直接利益的事情不愿去做,能静下心来读书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少了,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越来越少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再呆在这个染缸里,纷纷选择出逃,因为这样不科学的事情时时会折磨着一个清醒的人的神经,你如果想要好好地生存下去,除非把自己和他们变得一样!

意境

小课题研究 素质共提升

为持续推动教师小课题研究活动,促进相互交流与展示分享,柴棚中学第三期小课题研究专题交流研讨活动已进行近一个月时间了。活动聚焦“小课题研究”,梳理教师应成为怎样的“研究者”,为什么“研究型”教师可以从小课题研究做起,怎么做小课题研究。活动中老师们切实有效地投身到小课题研究之中去,共同从研讨中找寻小课题研究的先进理念,反思自己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实现专业成长的经历,感受到了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成长与快乐,从而对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能力。相信活动会不断激励教师把小课题研究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借研究助推教学,在教学中催生研究,同时在交流中分享智慧,增长见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冯爱珍)【来源:莱州市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方且治之

关于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题研究对一位教师,尤其是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将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和思考整理成文,以期和同行分享。一、找准“落点”:把要解决的问题弄明白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问题驱动是课题研究“应然”的、真正和真实的动机所在,至于功利的动机,也应置于这一“大的动机”框架之下,成为这个动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此动机之下的课题研究,才能使“课题攸关者”成为真正的、长效的“大赢家”。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未知的现象,揭示客观规律,创造新理论、新技术、开辟知识新应用领域的智力性劳动。科学的研究问题应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继承性和积累性、重要性、创造性、清晰性、可行性、合适性、合乎道德等基本特点。着眼核心任务,旨在生命关怀,瞄准教学症结,致力治病补弊,把握学科特质,回归科学本真。缩小研究视角,实施聚焦透视,放大点滴创意,推窗引来大江。“跨界”实现结合,“域间”生根增值,转移关注重点,追求研究“极值”。二、清理“地基”:把要研究的内容理清楚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可重复,可积累,理论上可证伪,科学知识方面具有确定性。哲学家康德说,哲学是对“自明性”(不言自明事物)的分析或反思的活动,是一种“清理地基”的工作。所谓“清理地基”,是指对课题申报文本、设计方案等进行精益求精的修改、调整、充实、完善。对课题核心概念及其内涵进一步廓清:尽可能下定义说清核心概念“是什么”;可以或应该明确阐释核心概念的“题本意涵”。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以为……”,等等。教育科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内在规律的探索,其基本结构为“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确定问题→……”的一个循环模式。三、蓄养“底气”:把要用到的理论学到手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没有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的深入认识,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任性的。这种教育如果碰巧与儿童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条件下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阻碍、分割乃至中止儿童的发展。陈垣教授有“竭泽而渔”说,维特根斯坦有“连根拔起”说(“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是比较多的,如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新课程“过程性目标”理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标”,体验需要过程,过程就是体验;刘惊铎的《道德体验论》相关理论;(美)库伯著,王灿明译的《体验学习:让体验作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相关理论;李吉林的情境德育主张:……引导儿童自主,让道德教育成为他们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情境活动体验”);冯卫东倡导的“经历优先”,如《“重申”几个“优先”》,并与一所学校合作开展《“让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教育’”实践研究》等。作为课题研究者对理论的掌握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四、着力“行走”:把要实现的愿景做一做要相信“好课题是‘做’出来的”,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特别要强化与彰显其实践品质,真正做到“教学研一体化”的课题可以说都是成功的。在行动研究中积累经验,这是我们生成、晶化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一个“逻辑起点”。朱永新、叶澜等教育名家所发起的课题研究、教育实验都非常强调现场,强调行动,强调“做”,因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事实上,课题是一座初步打开、尚待人采、生生不息的富矿,是一摞“虚”“实”相映、有效有益、异彩纷呈的成果。课题研究是一次众人献智、方家指津、“风暴”频起的盛会、一种贴地行走、且行且思、行思有获的样式。无论结论如何,都应该先行动起来,在“做”中才能成就课题。边做边思,边做边听,因为倾听即教育,倾听窗外,声声入耳;倾听师长,天天向上;倾听同伴,走向共生;倾听儿童,享受教育;倾听自我,反思成长。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应该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互相倾听的教室”。五、经营“理论”:把要提升的智慧说出来这里所谓的“理论”是指“实践性理论”,而所谓“说出口”是指表达出来,主要指写作。戴维说“我只有说,才能想”。“实践性理论”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为了实践的理论,是教师在自我实践经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借助一定媒介,对某一个或某一些、某一类教学事实进行分析或归纳,从而形成有一定创见或新意,能对个人后续教学或同行教学有所启发和助益,兼具较强操作性和较强条理性、规整性的教学思考或教学观念。“说(写)出来”是很重要的,马克思范梅南说,因为只有“写下来”,我们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知道什么。张民选教授认为,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将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觉得一项课题研究没有什么可以写作,可以发表,那么,这项课题实际上没有多大研究价值,抑或难以操作——或者说,不依托写作、没有成果发表的课题不是好课题。再者,最好的教育科研写作或成果的发表,又非课题研究莫属。如《“自然生长”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实践》“慢育厚生“理论(“厚生”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不教而教”理论(老子: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卢梭“消极教育”,体现“无为则无不为”和自我教育思想。)、“无形有象”理论(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中”;“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固本培元”理论(“本”、“元”指儿童多方面核心素养)。“自然‘修养’”理论: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这些事情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里挖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里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打一架……以上理论都是课题研究的“副产品”。有人说,经验是“炼”出来的,见识是“走”出来的,学问是“坐”出来的,理论是“说”出来的,智慧是“碰”出来的,幸福是“苦”出来的。(来源:董强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爱之

研究性学习课题120例(参考)

一、教育部推荐课题(2017年)1、清洁能源发展现状调查及推广2、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3、食品安全状况调查4、家乡交通问题研究5、关注知识产权保护6、农业机械的发展变化与改进7、家乡土地污染状况及防治8、高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研究9、社区管理问题调查及改进10、中学生网络交友的利与弊11、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施 12、考察当地公共设施二、综合性课题 (一)环境保护13、对十堰地区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14、十堰空气中SO2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措施15、环保筷的开发与推广16、十堰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17、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18、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19、塑料及其回收利用20、光污染与光能节约(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21、农用生物肥22、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23、生命之源——营养24、家庭包装25、以氢气(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26、正确提取热量及饮食27、对化妆品成分的研究28、方便面可食性内分装29、油烟革命30、装潢材料的应用及改进  (三)资源利用:31、太阳能发展前景及利用32、创造绿色电能33、未来能源技术 三、学科性研究课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34、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35、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36、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37、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38、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39、寓言对生活的启迪 40、《三国》人物性格探析 41、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42、高考满分作文研究43、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44、民俗文化研究45、记文学中的精神力量46、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探究47、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哲学研究48、张洁作品中的人性美49、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讨等50、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及分析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51、如何计算一份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52、主要十字路口人行道宽度的科学设计53、生活中的数字问题 54、生活中的数学——贷款决策问题55、寻找人的情绪变化规律 56、促销中的打折与分期付款问题57、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 58、数学中的黄金分割59、向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60、登高望远—数学中的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62、购房贷款决策问题63、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64、证券投资中的数学65、以“养老金”问题谈起66、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67、如何存款最合算68、如何合理抽税69、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70、哪家超市最便宜(三)、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 71、称呼中的英文与汉译方法探究72、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73、性格与英语学习 74、饮食行业的英语规范75、趣味英语收集 76、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语77、西方国家节日谈趣 78、兴趣爱好与学习英语之间的联系79、英语口语训练 80、英语中的颜色与心情 (四)、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81、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82、物理与能源开发83、防盗门的防盗原理 84、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85、鸡蛋身上的物理学 86、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87、现代交通与噪声污染及防治88、魔术中的物理原理89、建筑中的物理原理90、音乐中的物理知识 (五)、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91、家庭装修材料的取材研究92、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9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改进94、汞是如何进入食物链的?95、对市场补钙药品的研究96、食用油脂与健康97、常用食品添加剂的成分98、各种水果的维C含量之比较99、调查医院化验室中化学知识的应用100、日用洗涤剂对人体和环境有害吗? (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 10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 10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03、世界史上著名人物研究 104、十堰发展简史105、二中发展简史(七)、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06、冰川搬运设备制作107、从生态观点进行节能108、从地缘关系分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109、我国风水学中的科学地理成分110、地理素养对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影响(八)、 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11、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112、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113、制作反射弧模型 114、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115、卧室内放绿色盆景多多益善吗?(九)、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16、如何使用信用卡促进十堰的消费117、对某某商品的销售情况的跟踪调查 118、中国保险业将何去何从119、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120、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编者按:发布高中综合实践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者探讨交流。12.5重点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平台及成果之一。创新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时尚前卫的创客空间,让每一个人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崔述

小课题,大内容!奎文区北苑实验学校进行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

奎文区北苑实验学校以面向未来培养人格健全、卓识通才的中国人为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近期,学校初中部进行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教师、家长、学生进行了展示,起到了激励优秀学生团队的研究精神,向新年级传承研究课程的效果,整个活动的主持、摄影、展示等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活动即将开始,主持人范馨格同学开始了她流利的致辞!首先是来自八年级一班的赵佳佳组,她们的小课题研究展示是“疫情下的新长征精神”,她们通过研究疫情下的新长征精神,赋予了长征精神新的内涵、通过资料查阅、调查问卷等多种调查方式,带领全体同学重新认识了新长征精神。八年级四班的高子健组,展示是“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科技篇”,他对华为手机芯片断供事实的分析,让所有同学意识到我们应该自主研发,不断创新,使祖国更加强大、独立。八年级二班的杨晨旭和八年级三班的贾静雯小组,他们研究的是“”中学生上网调查“”的研究,他们共同倡议中学生应该合理利用网络,远离网络带来的弊端。本次活动中,各团队代表班级展示了他们的自信,展示了小课题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树立了榜样!本次活动是北苑实验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个缩影,为培养面向未来的研究素养,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纳入课表,鼓励老师设计研究性和实践性作业,各类主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周末、各种小长假、寒暑假的研究性学习落实,为知识的学以致用提供平台,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校始终坚信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并非是知识和技能,而是终身学习的方法,并一直在不断探索!

江湖情

智简佳音(07):研究小课题 专业大成长

智简佳音(07):研究小课题 专业大成长 济南市章丘区曹范学区学校 邢介进2020年6月,我校课题《“1+4”式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在区教研中心成功立项。课题立项促使我们的智简课堂教学研究加速推进。它是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智简课堂;它是一个龙头,引领课改方向。故课题组全体成员立足课堂,深钻勤研,善思多想,不停深耕。一、在磨课中历练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二、在“优课”中展示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三、在常态课中追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四、在“证、书”中显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高芸、王秀峰、丁美芸三位老师获得济南市“优课”;2.孟献美老师获得章丘区优质课一等奖;3.丁美芸、单体宁老师在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4.高芸老师、丁美芸、孟献美老师在《未来教育家》、《山东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当代教科研》、《学校管理》、《山东青年报》、《齐鲁晚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5.高芸老师获得山东省第一届班主任成果一等奖;丁美芸老师获得山东省百佳论文三等奖。区教研中心郭道胜主任说,只要是真实的教研,教师一定会成为教研的真正受益者,业务水平一定在研究中提高,教育事业一定会在研究中发展。我们一学期的教学研究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证明。壹点号智简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