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前景分析:2023年规模将突破3600亿元朝廷尚尊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前景分析:2023年规模将突破3600亿元

图片来源:摄图网学前教育是指学前公共教育,一般指教养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身心特点,对入学前的幼儿进行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这一时期是指从出生到6岁这一年龄阶段,因此学前教育也常被称为幼儿教育或早期教育。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01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分析1. 行业发展总体概况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健全,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行业发展状况主要显现为:我国学前教育行业发展总体概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行业发展动因分析中国社会观念一直以来对子女的教育都十分重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家庭人均文教消费支出保持着稳定增长,并且文教消费支出占比仅次于衣食住等方面的支出。年轻的80、90后一代父母更将教育的年龄不断提前,且更加重视婴幼儿的培养和教育,并更舍得投入。由此催生学前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婴幼儿早教市场的消费潜力已经不亚于婴幼儿产品市场。不过,中国的婴幼儿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学前教育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但在华东整个区域特别是浙江、江苏等省市的发展也特别迅速。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思路是: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形成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主体身份的肯定,民办幼儿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近年来,部分地方公办幼儿园比例过低,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出现了“入园贵”、“入园难”等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预计下一步,政府将加大公办力量,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这也许会对部分高收费民办幼儿园产生冲击。3.办学模式分析我国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幼儿园是指招收三周岁以上(含三周岁)学龄前幼儿,对其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单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动。设立幼儿园须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合格,并予备案。学前班是指在部分不能满足学龄前幼儿三年入园的地区,组织学龄前儿童进行学前一年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学前班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城市弥补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按学校类别分,幼儿园、学前班可分为教育部门、集体办、民办、其他部门办四类。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各种办学模式幼儿园数量有239812所,班数1527353个,教职工3817830人。教育部门办模式教育部门办幼儿园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办大中小学举办的幼儿园(附属幼儿园、学前班、幼儿班等)。2016年,我国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入园人数8138074人,在园人数16121113人,离园人数7151991人。民办模式民办幼儿园指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由公民个人、非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的、幼儿园(学前班、幼儿班等)。2016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入园人数9650780人,在园人数24376589人,离园人数7823138人。集体办模式集体办幼儿园指城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农村乡(镇)、村民委员会利用集体所有的资产(包括校舍、师资、经费等),或辅以财政专项补贴所举办的幼儿园(学前班、幼儿班等)。2016年,我国集体办幼儿园入园人数670524人,在园人数1889492人,离园人数640349人。其他部门办模式其他部门办幼儿园指政府及有关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利用国有资产(包括房屋、土地、设备),或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幼儿园(学前班、幼儿班等)。2016年,我国其他部门办幼儿园入园人数332224人,在园人数694300人,离园人数191993人。4.学前教育发展中外对比入园率对比在美国,幼教机构包含托儿中心、幼儿学校、学前学校、起始方案学校、托儿所与幼儿园等6个种类。3、4、5岁的幼儿入园率分别为43%、64%和92%。在德国,3岁、5岁的幼儿接受正规幼儿教育的比例分别是47%和79%。在法国,幼教年龄始于2岁,法国2岁幼儿的入园率达35.6%,3岁以上幼儿入园率则高过100%。在英国,3岁、4岁的幼儿入园率分别为45%和94%。以下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幼教入园率,平均3-5岁幼儿入园率达63%,其中3岁入园率为40%,4岁为67%,5岁为83%。就不同成员国的入园率来说,有24个国家3-5岁幼儿入园率超过50%,有12个国家超过80%。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77.4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OECD部分国家的幼儿净入园率注:此处所指入园率包含3-5岁各年龄层幼儿入园率以及进入初等教育机构的比率;数据含公、私立机构。学前教育经费对比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统计报告所列1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各级教育公共经费经常性支出来说,与其他各级教育阶段相比较,学前(幼儿)教育经费支出仍远少于其他教育类别。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8%。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各级教育公共经费支出一览表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学前教育师资对比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以大学培养为主,但并没有一味强调高学历,而是注重保持基本水准,以兼顾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平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系科的多样性和教师资格认证系统的严谨性使培训具有针对性,有助于满足各类早期教育机构不同的人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对儿童的观察、理解与分析能力,重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及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各种技能(如音乐、体育、绘画、舞蹈等)的学习要求相对较低,并给予学生选择专业的机会。这为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部分国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实践课程设置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给我国的启示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5.中国学前教育发展规模2010-2016年,我国幼儿园数量及在园幼儿数(包括学前班)整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在园幼儿4413.86万人,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10-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规模统计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0-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学校数量逐年增长。截至2016年末,全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比上年增加1.61万所。2010-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学校数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0年以来,我国幼儿教师逐渐增多,学历层次逐年提高。2016年,全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为249.88万人,比上年增加19.57万人。其中,研究生毕业的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6654人,本科毕业人数为52.26万人,占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的21.18%。2010-2016年我国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总数(单位:万人)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0-2016年,全国幼儿园在园儿童人数持续增长。截止到2016年末,我国幼儿园在园人数(包括附设班)44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149.03万人。2010-2016年我国幼儿园在园人数(单位:万人)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为56.6%,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学前教育因此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随着我国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2010年后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不断上升,到2016年末,我国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77.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10-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入学率(单位:%)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2岁以下儿童在园人数为104.23万人,占全部在园儿童的2.36%;3岁儿童在园人数为1005.56万人,占全部在园儿童的22.78%;4岁儿童在园人数为1391.52万人,占全部在园儿童的31.53%。5岁儿童在园人数为1668.82万人,占全部在园儿童的37.81%。6岁及以上儿童在园人数为243.73万人,占全部在园儿童的5.52%。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园主要在园儿童的年龄段集中在3-5岁。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年龄分布(单位:%)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02中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1.中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概况目前,民办教育机构已占据我国学前教育产业六成以上市场份额,成为促进学前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公办园、集体办园和其他部门办园不断减少的同时,民办幼儿园快速发展。具体来看,截至2016年末,我国民办幼儿园共15.42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4.3%,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幼儿提供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在全国幼教事业发展过程当中,光靠民办教育去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在公办民办并举的过程中,民办教育起到了先锋引领、创新的作用。民办教育在整个幼教事业中正日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中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规模根据国家教育部数据统计,2006-2011年,我国公办幼儿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而民办幼儿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这种变化是与我国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密切相关的。2012-2015年,我国民办幼儿园数量占比有所减少,公办幼儿园数量有所提升。2016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共15.42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4.3%。2006-2016年我国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所占比重变动趋势(单位:%)注:公办幼儿园包括教育部门办幼儿园、集体办幼儿园和其他部门办幼儿园。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民办幼儿园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民办幼儿园在园人数持续扩大。2008-2016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在园人数从982.03万人增加至2437.66万人;民办幼儿园在园人数占幼儿园总在园人数的比重从39.68%上升至55.23%,提高了15.55个百分点。2008-2016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及占比情况(单位:万人,%)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3.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中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入园年龄将继续放低由于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公办幼儿园不仅承担不起3至6岁全体幼儿的教育,更难承担起3岁以下全体幼儿的教育,这就为民办幼儿园提供了发展机遇。目前,许多民办幼儿园创办的0-3岁的亲子教育、0-6岁的学前教育,不仅补充了公办幼儿园的不足,而且对我国开展早期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试验和实践,完全符合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谁早认识到幼儿入园年龄下伸的趋势并抓紧付诸行动,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办学模式将更加多样化我国民办幼儿园经营情况不一。有的已经形成了名优品牌;有的还在拼搏,争创品牌;有的管理薄弱、师资不足、条件简陋、班额过大、安全隐患较多、“小学化”倾向较为明显等。要使办得好的民办幼儿园越办越好,就必须在办园模式上必须坚持多样化。1、走独立发展之路。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群策群力,自主办好自己的幼儿园,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甚至成为精品幼儿园;2、走集团发展之路。名园扩展,组建紧密相连的集团,整合资源,壮大竞争实力;3、走联合发展之路。寻找名园,结成松散联盟,借名园之势,快速提升;4、走改制之路。园为国有,园长承包,自筹经费,自主办园;5、走中外合作发展之路。管理将趋于规范化2007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内容包括:在全面摸清本行政区域内招收3-6岁和招收3岁下的民办幼儿园与托儿所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新核发办学许可证,并要定期复核审验;坚持“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凡经教育部门审批的,实行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凡审批把关不严,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审批责任;依据《教师资格条例》,严格实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并加强日常管理与考核,淘汰不合格从业人员;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确保学前儿童的生命安全;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负责人,是幼儿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试行“幼小衔接”入学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量儿童由于家庭、社会原因,没有做好准备就跨进学校学习,不仅在很长一段时间会影响他们各自的学习模式,而且对义务教育的巩固与提高会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推行“幼小衔接”活动,即从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毕业前两个月开始,通过增加1-2节集体教学活动,让儿童感受小学生活,并且缩短每天的午睡时间,加强对课外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让幼儿开始有意识的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为了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为每一名儿童的一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每一名儿童一生的学习发展奠基、为每一名儿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奠基的宏伟目标,民办幼儿园要着力研究在园幼儿家庭状况、在园幼儿生长时代、在园幼儿担负的社会使命,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将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前景民办幼儿园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眼前看,生育高峰中,民办幼儿园提供大量受教育机会,大大缓解了入托难的局面。从长期看,一方面,许多幼儿园特色鲜明,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较的机会;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的蓬勃发展,形成与公办幼儿园竞争格局,促进了整个幼儿教育的改革发展。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足以见得,民办幼儿园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03互联网对学前教育行业的冲击与突围策略1.互联网对学前教育行业的冲击分析远程教育带来的冲击虽然学前教育在校生和教师规模较大,但各幼儿园之间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素质相差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现代远程教育是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克服时空阻隔,可以解决学前教育中的许多问题。由于自身具有这一系列无可比拟的优势,势必对传统学前教育带来较大影响。在线教育带来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创造了跨时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线教育也因其教与学可以不受时空和地点条件的限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线教育即指E-Learning,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是远程教育中的一种。目前,在线教育存在多种形式,并分别涉及不同的教育领域。比如说K12教育网站中,有一起作业网,提分网,快乐学等;高等教育在线网站有啄木鸟教育、万门大学等;职业教育在线网站有开课吧、沪江网、无忧英语等;此外还有上市教育企业也纷纷涉足在线教育业务,比如说全通教育、正保教育、达内科技和好未来等。2.互联网思维下学前教育企业的转型突围策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所有地区的幼儿园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幼儿园已经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但是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没有实现普及,比如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信息系统。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渐推广,技术入园的渠道会更宽更通畅。体感技术融合虚拟与现实,是一种非常先进、有效的教育技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教材中的课程与先进的体感技术相结合。真正做到“玩中学”,让幼儿体验到“快乐”与“发展”相互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互联网化是一场具有变革意义的社会化浪潮,也是时代前进的总趋势。然而对于教育行业而言,互联网的影响正在从浅层的运用,逐渐转向纵深层次的思考和渐变。传统的教育行业如何实现互联网化变革成为其发展中重要难题。在过去,互联网的教育只是传统教育的某种补充,但是随着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日臻成熟,互联网化的教育将成为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综合来看,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是一个互补的结合,互联网会颠覆原来的教育方式,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必然是大趋势,但不会是纯粹的互联网教育,而是与传统教育结合。因此,线上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代替线下的教学。教育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此外教育还起到着一种传播理念和培养能力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因素始终无法被完全忽略。总体来讲,教育互联网化是发展趋势,同时线上教育无法完全替代线下教育,二者形成互补作用。传统教育的互联网化发展重点仍是如何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结合,形成良性互动。04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管理与投资分析1.学前教育机构管理模式分析学前教育机构管理的具体内容学前教育机构经营管理的方法幼儿园管理方法是实现幼儿园管理目标,开展管理活动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措施和途径等的总和。幼儿园管理方法受一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并与园所各项管理工作的内容相适应。园所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不但要有正确的办园思想,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要学习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幼儿园领导认真研究和正确运用管理方法,对于提高园所管理成效,实现管理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管理的一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指幼儿园管理者依靠各级组织机构及其赋予的权力,通过发布行政指令的方式,直接对教职员工产生影响的管理手段。按照行政方法,园所中的各级各类组织及其人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是有严格规定的,各级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行政方法的核心是各级组织及其管理者一定要有职、有责、有权、有能力。如果职责与权力脱节,职务与能力相脱节,就会影响行政方法的有效性。可见行政的方法就意味着上级对下级有指挥和控制的权力,下级对上级有服从的责任和义务。经济方法幼儿园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指园所管理者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对教职工的行动进行管理的方法。具体讲,它是根据教职工的工作表现和实际成绩以及按劳分配的原则,运用工资、福利、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的杠杆,组织调节和影响教职工的行动,以提高园所管理的效率,促进国所管理目标的实现。经济方法的实质是物质利益原则,即运用经济手段不断调整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从而使之实现与个人利益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全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实践证明,经济方法在园所管理中的运用是一种客观要求,它是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园所管理成效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幼儿园管理的思想教育方法是指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动员教职工,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保证幼儿园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的方法。幼儿园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在同样的条件下,人的思想状况不同,工作成绩大小是不一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提高或改变教职工的精神面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幼儿园管理的客观要求。法律方法幼儿园管理的法律方法是指园所管理人员通过国家制定的各种教育的法律、法令、法规、条例和教育方针政策,对园所工作进行管理的方法。法律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法治”。近十几年来,我国加快了教育法制建设的步伐,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一批教育法律文件。在幼教法规建设上也取得了可喜成绩,90年代以来,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两个重要的法规文件,这对促进新时期我国幼教事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也为幼儿园管理人员依法办园、依法治园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幼儿园打破了原有封闭式的办园模式,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园的独立实体。这就使幼儿园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也更多、更复杂了。因此,园长作为国家委托对幼儿园全面负责的法人代表,首先,要树立很强的法律意识,成为国家法律的忠诚执行者,保证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其次,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方法维护和保障国所以及教职工和幼儿的合法权益;再次,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方法对国所内部进行管理。如对教师因失职造成幼儿严重伤残的事件,对保教人员辱骂。殴打儿童的行为等,这些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有效地加以解决和杜绝。2.学前教育行业盈利模式分析行业盈利因素分析行业盈利来源分析3.学前教育行业投资模式分析投资特性分析资质条件举办者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举办者的要求,境外的组织与个人举办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应依据合作办学的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举办民办学校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民办学校应当具备法人条件。服务场所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配备必要的游戏和体育活动设施,并创造条件开辟沙地、动物饲养角和种植园地。应根据幼儿园特点,绿化、美化园地。幼儿园应配备适合幼儿特点的桌椅、玩具架、盥洗卫生用具,以及必要的教具、玩具、图书和乐器等。寄宿制幼儿园应配备儿童单人床。幼儿园的教具、玩具应有教育意义并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玩具。幼儿园建筑规划面积定额、建筑设计要求和教具玩具的配备,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举办幼儿园必须将幼儿园设置在安全区域内。严禁在污染区和危险区内设置幼儿园。服务人员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按照编制标准设园长、副园长、教师、保育员、医务人员、事务人员、炊事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审批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举办实施学前教育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国家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城市幼儿园的举办、停办、由所在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农村幼儿园的举办、停办,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登记注册,并报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教育收费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收费按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收费项目、标准和办法执行。幼儿园不得以培养幼儿某种专项技能为由,另外收取费用;亦不得以幼儿表演为手段,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投资风险分析投资模式分析民营资本投资学前教育面临的困境,首先是经费不足,一方面国家教育投资的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幼教投入在教育投资中处于弱势地位。有限的幼教经费分配不公,两极极端分化的“马太效应”现象,造成学前教育极端不平衡。历年来参加中资教育研究所的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纷纷通过网站、会议、杂志平台介绍当地教育投资环境、相关法律及金融政策等,表示当地放宽民营经济投资准入条件,以促进民营经济更快发展。以江苏宿迁市和云南昆明市学前教育民营资本投资情况为例。江苏宿迁市实行“一保三放开”原则,除力保九年义务教育存量部分外,通过出售、拍卖、股份制等形式,全面放开学前教育、普高教育和职业教育产权改革,同时推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让新聘教师进入教育人才市场,虽然改革期间经历了波折,但是也充分盘活了有利于当地教育发展的资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9年2月26日,昆明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和加快民办教育发展两个文件的通知》和《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90%的学前教育机构将由财政以外的资金渠道支持发展。上市融资2010年2月,国内最大的学前教育集团之一笑笑教育在澳大利亚成功上市。迄今为止,笑笑教育还是国内唯一一家成功上市的学前教育机构。从准备上市到2010年2月2日正式挂牌,笑笑教育花了两年多。笑笑已在澳融资700万澳元,折合人民币4000万元,基本达到融资预期。随后,笑笑教育并购了悉尼的一所幼儿园,聘用当地幼教员工,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向其输出中国教育标准化管理模式,并开展幼儿双语教育。笑笑教育董事长表示,上市融资也是民办幼教的一条出路。相信在笑笑教育迈出上市的第一步后,将有更多的学前教育机构将上市最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品牌幼教机构和房产“联姻”教育地产是指在楼盘达到一定规模后,发展商按规划投资兴建学校,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地产项目才有机会涉足教育地产。对开发商来说,教育地产的概念增加了楼盘的一个卖点,有助于销售,增长了利润。现在,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开始看重小区或者其周边的教育环境,于是,不少房产商频频打出“教育牌”,与名校联手,为的是提升小区的综合素质,更为业主提供实在的方便。位于马家堡板块的北京“西马·金润家园”,占地约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作为集健康、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低密度成熟社区,“西马·金润家园”坚持把教育放在首位,它拥有丰台区唯一一所与北大学前教育中心合作的国际化幼儿园,“一站式教育体系”可以让小区的孩子在社区内完成大学以前的所有课程。社区彰显了真正的教育地产的价值所在。把教育和地产真正结合起来,既满足置业需求,又提高了社区的附加值,实现了一种优势互补。此外,万科四季花城引进幼教品牌海丽达幼儿园,耀江·丽景湾引进马荣国际幼儿园等案例也均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转自前瞻产业研究院,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夫畏涂者

幼儿行为分析: 孩子个性不活跃, 怎么办

家长叙述:我儿子六岁了,纸不是特别活跃,好静,喜欢一个人玩游戏,特别爱看书。在室内,老师反映,总能看到他一个人坐在暖气包旁边读书;在户外,他不爱参加小朋友的活动,喜欢一个人站在角落里看别人玩。解读:在幼儿身上最能充分体现先天气质类型的痕迹。心理学上所说的气质类型不是我们常人所说的风度,而是指每个人的神经活动类型,快慢、强弱、活动性是否强、是否灵活、是否平衡稳定等。有的孩子天生就好动,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喜欢运动,喜欢集体活动,但有的孩子的情绪天生就不够活跃,不喜欢大运动量的活动,更喜欢安静的游戏,愿意一个人待着。即使孩子情绪真的不够活跃,也分积极的、消极的类型。如果孩子表现得闷闷不乐、不开心、爱哭,就是消极的;如果情绪不活跃的孩子更习惯于依赖父母,做事懒得自己动手,甚至吃饭还要家长喂,这也是消极的。都需要家长多关怀多引导。如果孩子情绪的确不活跃,但相对来说心态平稳而开放,态度友好,不与别人起冲突,内心很安静,说明他只是好静,不爱动,如果他爱读书,则更是积极正向的因素。然而,总是安静地一个人读书,很少与小朋友交往的孩子固然有其自然而宁静的天性,但孩子的身心成长发育是需要在活动和交往中完成的,不能说孩子属于积极性的情绪就不去干预。好静的人本身就需要多活动,需要尽量与人交往,身心才能有更丰富的体验,将来才能处理更复杂的事情与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平衡与健康。引导:建议父母经常在家里或者室外与孩子一起做一些家庭的体育活动,无论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踢足球,跳绳,转呼啦圈、打口袋或沙包、滑滑板、溜滚轴、爬山、游泳等活动,都可以陪孩子去尝试一下,在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并坚持下去。另外,家长可以用心为孩子寻找班上适合的小朋友做长期交往的伙伴,一个月举行一次家庭聚会;同时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同事同学的聚会,更可以主动联系从前的好友,约大家一起带上孩子出游。此外,父亲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玩,独生子女的玩伴本来就少,父亲的参与能为孩子扩大交往范围,同事父亲的优秀品质也能传递给孩子。

人吓人

普法专栏|我国学前教育现状分析及立法建议

图片来源:pixabay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亦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层面来讲,目前没有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学前教育的部门;教师层面来讲,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数量及质量均不能满足需求……学前教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情况下,广义的学前教育指针对0-6周岁儿童实施的保教活动,狭义的学前教育仅指针对3-6周岁儿童实施的保教活动。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前提,终身教育的起点,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其次,学前教育通常以六周岁以下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其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为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一、学前教育发展现状1.学前教育稳步发展针对学前教育,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扩张。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第三章围绕学前教育制定了相应的发展任务: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引起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基于国家及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逐步重视,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稳步扩张的态势,包括幼儿园数量、入园儿童数量等均逐年增长, 2017年我国幼儿园数量达到25.5万所,2018年我国幼儿园数量已达到26.67万所,仅一年时间,新增了11700所幼儿园。2.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亦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层面来讲,目前没有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学前教育的部门,且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入园难”“入园贵”等情况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势必会加剧;社会层面来讲,目前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混乱,非法办园无证办校情况诸多,导致频发幼儿伤亡事故;教师层面来讲,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数量及质量均不能满足需求,同时因无法保证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及保险福利等与自身的工作付出成正比,导致优质师资的不断流失;家长层面来讲,因我国学前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的家长未能充分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层面来讲,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出现“小学化”现象,不能做到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利益为首要宗旨,围绕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进行办学,剥夺儿童玩游戏的权利,把不属于6周岁以下儿童的学习内容强行灌输。而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儿童能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游戏对于儿童就相当于工作对于成人一样重要。二、学前教育立法现状1.《宪法》、《教育法》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我国《教育法》第17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第18条规定:国家制定学前教育标准,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上述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将学前教育纳入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中,对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1989年国务院发布《幼儿园管理条例》,1996年国家教委专门发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此两部法律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最高层级的法律,由于两部法律出台时间距今已超20年之久,且两部法律的内容均侧重幼儿园的管理,虽《幼儿园工作规程》于2015年有所修订,但伴随时代进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迅猛,两部法律的内容已经不能完全解决现今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学前教育法》缺失,地方出台条例办法2003年全国人大将《学前教育法》列入立法调研计划,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六修五立”,包括制定《学前教育法》,2013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总结梳理各地学前教育发展和立法状况,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学前教育法》列入立法规划的一类立法项目。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在不断推进,以补足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学前教育法》的缺失。在国家层面《学前教育法》缺失的背景下,我国一些省市,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率先制定了各自所在区域内的学前教育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如《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上海市幼儿园管理办法》《广州市幼儿园教育管理规定》等。地方学前教育条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为国家《学前教育法》的制定奠定基础提供参考。三、学前教育立法必要性及立法基础1.学前教育立法必要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2018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学前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一部分,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一块短板”,学前教育要想获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学前教育法》的落地,有法可依才能保障学前教育领域的健康有序前进,同时我国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离不开《学前教育法》,尤其学前教育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否则教育法律体系将会失去系统性、连贯性及整体性,不利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同时亦阻碍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进步,不利于国民素养的改善更不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2.学前教育立法基础制定《学前教育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同时我国也具备了制定《学前教育法》的各项基础。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需要制定专门的《学前教育法》对此领域进行规制调整;其次,制定《学前教育法》具备了足够的社会基础、政策基础,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关注程度,以及政府不断公布的各项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均推动着《学前教育法》的出台;另外,根据我国自2003年以来的学前教育立法调研,以及各地的学前教育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均为《学前教育法》的制定奠定基础,同时伴随我国立法程序的逐步完善,立法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学前教育法》已经具备了完善的立法基础。四、学前教育立法建议1.针对性立法学前教育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参考多年学前教育立法调研成果,结合各地学前教育立法经验,根据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对学前教育领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杜绝立法模糊空泛导致的法律操作性差等问题。2.全面性立法学前教育立法应当围绕学前教育全面展开,避免出现《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仅侧重管理内容的情况,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地位进行明确界定,详细规定儿童的权利义务等根本性问题。3.侧重性立法学前教育立法是为规范学前教育相关主体的行为而创制法律的活动,学前教育法律关系相关主体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儿童等,学前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应为规定上述主体的权利义务,调整上述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1)应当规定政府的权利及义务,保障政府的监督管理等权利,鼓励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各方面投入;(2)应明确学前教育机构依法合规的具体标准,明确为儿童提供优质保教工作、为教师提供合理薪资待遇等义务,亦明确学校向监护人收取合理费用等权利;(3)应界定教师的社会属性及法律地位,保障教师的待遇福利、职业发展等权利,同时明确学前教育教师应具备的各项资质;(4)需要明确家长的教育选择权、知悉权、监督权等,同时家长有义务向教育机构支付相关费用并配合教育机构的保教工作;(5)立法应以儿童为本位,以维护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利益最大化。

不差米

幼儿园歌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目前,新的 教育 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有些教师较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眼中无儿童……鉴于此,提出了对幼儿园歌唱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 音乐 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 中国 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 总结 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 艺术 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义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 音乐 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 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 艺术 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 发展 ,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 现代 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音画时尚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让幼儿通过欣赏MTV、FLASH、MP3等形式学习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抱德炀和

调查研究|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选读(7)

儿童校外生活是指儿童放学后在学校以外经历的生活内容,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领域。由中国儿童中心主编的中国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于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为主题,通过对全国10个城市和农村的14874名儿童的调查研究、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儿童校外生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报告关于儿童校外生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1.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调查显示,儿童校外生活质量在城乡、家庭收入水平、学校类型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城市儿童在学习、体育锻炼、外出游玩上的时间更多,而乡镇农村儿童在使用电子产品看视频打游戏、家庭劳动上的时间更多;城市地区、家庭收入高的儿童的假期父母生活照料情况、课外班和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等参与情况明显高于乡镇农村儿童;优质学校的儿童家长教育观念更加现代化,更重视儿童的校外生活,与儿童的陪伴/交流时间更多。简而言之,优势家庭儿童的校外生活更丰富,弱势家庭儿童的校外生活更单一。虽然优质资源的总量在不断增长,但当前优质资源毕竟还是有限的。儿童校外生活质量的城乡差异反映出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单就课外班来说,无论日常还是假期,城市儿童的参与率都高于农村儿童。排除家长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有更多的校外教育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诸如学科辅导、兴趣培养的服务,让城市儿童有更多选择、更多机会学习到更多知识与技能。而在农村,这些资源相对紧缺。就休闲娱乐而言,周末城市儿童外出游玩的时长也明显高于农村儿童,部分原因就在于城市的公共设施更完备。例如第六次全国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全国体育场地中,分布在城镇的体育场地96.27万个,占58. 61%;场地面积13.37亿平方米,占68.61%。分布在乡村的体育场地67.97万个,占41.39% ;场地面积6.12亿平方米,占31.39%。可见,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休闲资源,农村都远不如城市, 城乡儿童在这些方面的校外生活质量必然会拉开差距。从不同家庭收入水平来看,家庭收入越高的儿童,在假期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的比例越高,周末阅读时长越多,这些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不仅有助于拓展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提高社会交往技能。2.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发展不充分的现象上述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城市儿童、非留守儿童、家庭经济优渥儿童等优势家庭儿童的校外生活就是完美的,相对于农村儿童、留守儿童、低收入家庭儿童等弱势家庭儿童,前者虽然有更多、更丰富的选择,但他们的学业压力更大、学业负担更重,做作业时间更长,周末需要上更多的课外班,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不足,就连睡眠时长、室外活动也都少于后者,这同样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这种不完美更深层次反映的是儿童校外生活发展得不充分。调查还显示,无论是放学后还是在周末,儿童在家庭劳动(上学日28.11分钟,周末50.11分钟)、社会学习(上学日12.01分钟,周末29.41 分钟)上的时间都不长。这与“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社会现象是一致的,说明当前儿童的校外生活依然是以智育为主,而对劳育等方面的培养仍然不够充分。

七宗罪

幼儿教育质量管理才是园所发展的根本

幼儿教育是每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而幼儿园又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激烈竞争的现实,园长如何管理幼儿园,如何带领幼教职工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是摆在每个园长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的实践与体会是:以质量求生存。我们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探索幼儿园教育质量管理的。一、提高保教人员的整体素质幼儿园每一位保教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与发展水平,影响着幼儿本身的发展。怎样提高保教人员的整体素质,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加强保教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幼儿园保教人员的职业修养,职业道德问题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首要内容热爱幼教事业,对教育充满热情和兴趣,对幼儿充满爱心,是教师首要必备的职业行为准则。要让教师树立“讲理想、比贡献、献爱心”的敬业思想。有了这种崇高的敬业精神,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才能把情感倾注到孩子身上。才能始终注意用自己的言行去塑造孩子的心灵。为了把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我们结合国家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纲要》中关于职业道德的标准,通过多种形式,在实践工作中认真落实执行,并全部落实保教人员岗位责任制,形成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同时,又以多种管理手段,比如及时表扬与肯定每位教职工的点滴成绩与进步,并与打分考核、评先进、分配等挂钩。再如,把孩子是否喜欢幼儿园、老师作为评估的一个方面,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巩固,从而使幼儿园涌现一批爱孩子、爱工作、肯钻研的先进典型。中一班有一位刚转来的小朋友,由于环境陌生,加上胆小不敢大小便,连续几天尿了裤子,老师发现后,总是耐心地帮助他擦洗干净。这个小朋友回家时带上干净晒好的衣裤对妈妈说:“妈妈,让我原来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来新幼儿园吧,我尿了裤子,老师不骂我,还说没关系,叫小朋友不要笑我”。孩子从老师敬业爱心中得到了温暖,尽管他们太幼稚,涉世不深但他们知道“老师像妈妈”!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教师,要有一种永不满足已有的知识的意识。素质往往是个体在强烈的探索欲望驱使下大胆尝试才能获得发展,现代幼儿园的管理者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方面,而教育活动的组织是实现幼儿园整体目标的主要手段,是保证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管理水平。为此,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为提高保教人员的业务素质提供条件。鼓励全体保教人员大胆探索,举办专业讲座、读书等活动,开阔教职工的视野,激发求知欲;在教研活动中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各种教育模式大胆评论;鼓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探索适合本园、本班幼儿的新模式。我们每学期要求每个教师自制玩教具,并每次进行展览,认真地评比,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小木棒、塑料瓶、塑料盖,做出许许多多孩子们并不陌生的形象的实物。这样既丰富了教育内容,又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重视教职工的继续教育。我们在任务重的情况下,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进修、深造。我们的保教人员主要来自幼教学校毕业生、自学考试者和幼教辅助教师三个部分,知识层次的参差不齐给日常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我们鼓励与指定年轻教师去学习,并把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工作中去。如有的教师在幼教大专学习中学了“感官统合”理论之后,对自己班上胆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有困难的幼儿进行感官统合训练,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们还合理安排力量,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到班上帮助第一线年轻教师。及时总结、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与推广,到目前为止,已有一批幼教老师直接在班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对日常保教工作进行认真钻研、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已成为提高我园教育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机制。我们结合区教研室、街道幼托办的要求,采取全园大教研,平行班小教研组的形式制定教研计划、教育目标。经常举行教学观摩,交流观察记录。特别对年轻教师规范教学内容、程序,进行普通话演讲比赛,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育技能技巧的提高。在实践中为教师提高素质创造条件。我们认为,教师基本功的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发展,不能仅靠吹拉弹唱等传统技能技巧,必须努力探索适应幼儿教育目标、任务需要的多样化、高水平的技能技巧。为此,我们每学期定期举办活动设计、环境布置、泥工、折纸、朗诵、自制玩教具等。通过每个班级的“自然角”布置、“小科研”观察,并做好日记,使平凡的一粒种子、一颗小豆发芽、成长的过程,形象地教育孩子们,把看图识字、游戏拼音又扩大了一步。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重视技能技巧的意识,激励其自觉提高技能技巧的行为。我们加强对教师业务成果的管理。幼儿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工作成果,也应重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料的积累。我园对教师的业务成果,对教具、玩具制作,良好的观察记录,各项活动设计等,都举办活动展览,认真归档管理,作为评优晋升任职的重要依据。二、落实《幼儿园工作纲要》精神确保办园质量坚持幼儿全面发展是幼儿园办园的宗旨与目的。供给幼儿必需的营养,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体育运动方面的基本动作,锻炼身体,以增加他们的抵抗力,保证身心健康发展;教会幼儿基本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发展幼儿的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向幼儿进行初步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团结、友爱、活泼、守纪律、有礼貌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习惯;教给幼儿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初浅的常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爱好是幼儿园的主要工作和目标。在当前轻德育、体育,重智育、知识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的宗旨不变,以使我们在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重视教育环境管理,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幼儿园工作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相适应呢?我们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深入探讨,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并参与教育环境的实验研究。幼儿园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幼儿,其中既有保证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活动开展的物质环境,又有使幼儿心理、情感得到良好发展的精神环境。我们认识到,良好的物质环境,教师的爱、言、行、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都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我们努力把这一思想渗透到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教育模式到教育方法、内容都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例如,过去的幼儿园小班千篇一律集体教学,要求孩子坐好,听老师讲,发言要举手,形成了一种不适应孩子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因此大家在探讨中认为,现在的孩子思维能力较以前统一模式下的孩子来得活跃,大多数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生活,接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所以,我们在教研实践中,想方设法创造一种可使幼儿充分动手动脑的教育环境,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育效果。寓教育于良好的环境之中,使幼儿的各方面技能有十分明显的提高,这已成为我们实现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这一办园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何创设教育环境,如何有创见地利用教育环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技能,勇敢创造,大胆实践。可喜的是这些已成为我园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为我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家园同步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共同的目标与责任。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家长的理解,才能使我们顺利地开展各项活动。三、认真进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开发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它的客观规律需要不断探索。如何使幼儿教育和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形式相适应,并使幼儿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体现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我们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做出创造性研究。要增强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相互结合的密度和力度,努力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因此把研究的视野多放一点在改进幼儿园日常工作上就显得十分必要和极其重要,这不仅是幼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由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所决定的。诸如,幼儿园教师如何了解、研究儿童,促使幼儿个体在自身已有基础上的有效发展?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如何探索有效的即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工作规律?幼儿园园长如何评价园内各项工作,如何从实际出发提高各类人员的素质等等,这些研究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实际工作者最能施展身手的领域。我们应该树立以下的观点:只要是工作便意味着研究,若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加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有了这样的信念,那么,我们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各种各样的课题在等待着我们去攻克,我们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便会促进幼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便会在幼教科研园地创造出一种万紫千红、蓬勃发展的景象。但是,在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中要清除形式主义、任务观点以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比如,为了应付评级、评职、评优的需要而赶“研究成果”;为创收而拼凑类似教材的“研究成果”;只顾办班宣传“研究成果”而不顾实际后果,等等。我们要把它们从神圣的科学殿堂中清除出去。让我们同心协力在科教兴国的大好形势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下,通过脚踏实地的研究,为创建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而努力奋斗。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乐书

容易写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推荐(包含选题分析)

#毕业论文#虽然受疫情影响各高校延迟了开学,但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还是正常进行,同学们也开始为论文选题愁了,这里推荐三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论文题目1: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现阶段的幼儿园教育中,阅读活动属于基础的教学活动,而其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成长的作用并没有凸显出来,主要是教学形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得到切实的改善。这个题目主要针对幼儿园在早期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与小学阅读教学之间的衔接策略作出分析。论文题目2:对某园小班家长幼儿园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取某幼儿园小班作为具体分析对象对其家长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发现该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该园提出办园建议。论文题目3:影响幼儿专注力表现的因素分析与应对措施首先探讨专注力培养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进而明确专注力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其次从环境方面和幼儿自身方面分析影响幼儿专注力的因素最后,针对影响幼儿注意力的因素提出的应对措施。好的论文选题可以让毕业论文写起来更顺手,也更容易通过,同学们请重视论文选题

方死方生

调查研究|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选读(1)

儿童校外生活是指儿童放学后在学校以外经历的生活内容,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领域。由中国儿童中心主编的中国首本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于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为主题,通过对全国10个城市和农村的14874名儿童的调查研究、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儿童校外生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报告摘要如下:书本摘要目前我国儿童每年寒暑假、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约有180天,加上儿童放学后的时间,儿童在校外生活的时间远远超过其在校内的时间。校外生活已经成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领域。对于儿童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来说,除了关注儿童的学校生活之外,也要关心儿童的校外 生活状况、教育引导儿童过好校外生活。本书中的“儿童校外生活”,是指儿童放学后在学校以外经历的生活内容。主要从时间、空间、内容三个维度进行界定。时间维度上,指的是学校放学后的时间;空间维度上,指的是学校之外的场所;内容维度上,指的是学校课程之外的各种活动。本课题组通过开展调查研究、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对当前我国儿童校外生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其中,调查研究通过典型城市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对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儿童进行儿童校外生活状况问卷调查。幼儿园及小学二、四年级的问卷由家长填答;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二、三年级的问卷由儿童自己填答。最终在全国10个城市和农村共收集有效问卷14874份。专题研究分别从教育减负、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等角度对儿童校外生活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并通过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社区儿童之家等呈现当前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情况。案例研究通过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中国儿童中心儿童健康人格培养、北京市校外教育“三个一”活动、启行营地教育、北京阅读季等展现国内各类机构对儿童校外生活进行的探索及提供的服务。此外,还通过日本中小学生修学旅行和芬兰课外教育的概况为我国儿童校外生活建设提经验借鉴与启示。基于调查研究、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本课题组发现我国儿童校外生活具有以下特征。(1)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时间安排、场所建设、内容设置等方面为儿童校外生活保驾护航。(2)儿童校外生活多姿多彩,儿童校外活动需求更加多元,校外机构的服务类型更加多样。(3)儿童校外生活学段特征明显,“玩耍”是幼儿园儿童校外生活的关键词,小学二、四年级是一个过渡期,休闲与学业并存,小学六年级是一个分界点,初中儿童校外生活主要围绕学业展开。(4)儿童参与课外培训日常化,课外班已成为校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5)家长重视儿童校外生活,母亲参与程度高于父亲。(6)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与其身体、心理及社会情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本课题组还发现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1)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城乡差异、发展不平衡,重视智育,对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培养发展不够充分的现象。(2)儿童校外生活“影子教育”痕迹明显,其他校外生活时间被压缩。(3)“剧场效应”突出,家长教育观念有待改变。(4)儿童喜欢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游戏、休闲,乡镇农村更加明显。基于上述现状和问题,本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以提高儿童校外生活质量。(1)加快推进教育公平,缩小儿童校外生活质量差异。(2)准确把握减负的科学内涵,让儿童校外生活发展更加充分。(3)倡导科学家庭教育观,引导儿童健康校外生活。(4)规范引导校外教育机构发展,丰富儿童校外生活资源。(5)挖掘校外生活教育价值,加强校外科学研究。(6)强 化协同育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校外生活的格局。

静力场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五大领域教法课之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着“三学” (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 和专业技能、教育实践等课程,因此兼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点[1]。该课程是根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和 《3 至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的精神要求而设置的,用来研究幼儿园健康领域 (含体育) 活动的设计与指导。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健康观,进一步明确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掌握并理解有关学前儿童健康方面的知识,熟悉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尝试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和实践教学活动[2]。但就我校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这门课的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法上仍采用以理论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单调枯燥,与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大致相似,缺乏实践环节,教学重难点落在知识层面上,而非落在行为能力层面上,导致学生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仍然不知道该如何上课,如何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任课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也仅仅是依靠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讲解,因此,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课程作业也多以要求撰写活动教案为主,许多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只是应付了事,而真正到了工作岗位,又不得不重新学习和掌握活动教案的写法。为改变这些现象,本研究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创新实践探究。一、定位课程目标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这门课的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着手。认知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熟悉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的教学内容;行为目标,即让学生学会设计健康领域活动,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展学前儿童健康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有关幼儿园健康教育实践的问题,喜欢并乐意设计与组织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2]。此外,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以幼儿为主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做到学科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真正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对这门课,我们主张采用“学、创、教、评”的教学模式,即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理论知识;创造性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 (撰写活动教案);在课堂上模拟试教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点评并指导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四个步骤[3]。这种模式一方面是锻炼学生教育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前通过模拟教学的活动形式,感知幼儿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技能。二、建构课程内容体系依据该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尝试构建“基础理论模块 + 基本技能模块 + 拓展技能模块”的课程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模块”,即依据教育部颁发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3 至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对健康领域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再综合多种相关教材内容,将该门课的理论知识按照主题板块划分进行讲解,健康领域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身体保健、体育和心理健康三大部分。通过引入案例、图片展示、讨论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按照主题内容开展学习。“基本技能模块”,即促使学生达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现代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写、说、授、评”四会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写,即学会设计健康领域的教育活动方案(教案) 和撰写说课稿;说,即学会说课技能,掌握说课的基本环节;授,即学会组织和实施教学方案,通过试教的形式掌握授课的基本方法;评,即学会评价教育教学活动,把握评课的重点。为此,在课程的实施中,每讲授完一个主题内容后,通过分组组织学生模拟课堂的形式进行活动展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拓展技能模块”,即让学生利用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以及学期末下幼儿园的时间,展示课堂上的示范课,真正接触幼儿,将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用于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和幼儿园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促进学生和幼儿园教师的相互学习和提升。这一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促使我们从“上课”到“活动”,从“备课”到“设计”,从“单一”到“综合”,从“照本”到“建构”等一系列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和课程整体观的转变。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一) 以“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根据主题板块内容进行精讲,通过展示案例、图片,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的来源,一是教材和网络,精选一些名师名园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分析和学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方法的掌握。二是观摩幼儿园的优质课。任课教师需要加强与一线幼儿园的联系,当幼儿园举行教学技能大赛或教学能手示范教学等活动时,为学生争取观摩的机会,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或者利用实习、见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幼儿园进行案例教学活动[4]。通过观看有经验教师的讲课过程,不仅积累了教学经验,同时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更直观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技能。

一箪一瓢

中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

摘要: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学前教育现状,构建了由四项一级指标和六项二级指标构成的中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体系对全国和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指数进行统计计算,结果显示,2003—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东、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特点。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各省份间差异明显;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各省份间差异不大;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则在全国平均线以下,各省份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关键词: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发展指数;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56.6%,“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但是,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地区之间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差距除学前教育机会外还表现在学前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公平等方面。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描述和比较我国各个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评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1)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起始水平和效果,为推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尝试构建了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对各地区学前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评价。一、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客观描述和比较我国各个地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是对各地区学前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的基础。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学前教育现状,初步探索和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一)国内外教育发展指标的研究目前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虽然还没有关于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和发展指数评价的专门研究,但对于教育综合发展的相关研究已开展。这些研究对构建我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和发展指数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从国际相关研究来看,多个国际组织在其公布的年度教育统计报告中,都设计了不同的教育统计指标来反映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而且,有些研究还通过测算教育发展指数来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指数是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赋予各项指标以不同的权重,经计算得到的数值,数值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高低。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银行(WordBank)、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的报告。UNESCO每年都要发布《全球教育统计摘要》[1],从教育机会、教育效率和成果、教师资源、教育经费、教育结构、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等七大类提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级正规教育的数百个教育统计指标的数据。另外还设计了由初等教育净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小学五年级保留率和教育性别平等四个指标构成的教育发展指数评价体系。WordBank每年出版的世界发展指标中的教育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教育投入、教育参与、教育效率、教育完成率和成果、教育公平等五大类。[2]WordBank南亚局设计了由教育投入、教育公平和教育产出三个二级指标和十一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教育发展指数评价体系。OECD每年出版的《教育概览——OECD指标》主要包括教育机构的产出及学习的影响、教育中的财政与人力资源投入、教育机会参与与过渡、学习环境与学校的组织等四大类。[3]UNDP每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中的教育指标主要包括成人识字率和综合毛入学率。[4]近年来,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和发展指数的研究。如袁振国认为,生均经费、师资力量、物质资源和学生辍学率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发展均衡指标。[5]吴玉鸣和李建霞从教育资源、质量、投入、规模、效率和产出六个方面的指标构建了地区教育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6]杨东平提出了包括义务教育均衡、高中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教育存量公平四个一级指标的教育公平测度指标体系。[7]范秀荣和何必从教育存量、教育增量、教育投入和教育贡献四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教育发展水平指数评价体系。[8]袁桂林提出了包括学生、教职工、教育经费和办学条件四个二级指标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9]特别是王善迈和袁连生从教育机会、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投入等方面构建了中国地区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计算分析。[10]这些研究为构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和发展指数提供了借鉴。(二)构建我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中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是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已有教育统计指标和教育发展指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参考我国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并综合考虑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可得的统计数据进行构建的。第一,分析我国国家政策文件中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在当前学前一年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各地区已普遍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作为发展目标的现实状况下,可将“学前三年入园率”作为学前教育机会的指标。《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些均在本研究设计学前教育发展指标时得到反映。《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除进一步强调上述方面外,还特别提出要“合理确定师生比”、“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的比例”,要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也均在设计学前教育发展指标时得到充分反映。第二,参考教育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在其中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中的“发展水平”中共有六项指标:(1)“毛入园率”明显提高,“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城镇和农村公办幼儿园所占比例、广覆盖程度明显提高;(3)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所占比例明显提高;(4)取得幼儿教育资格证的教师数占幼儿教师总数的比例明显提高;(5)保教质量明显提高;(6)社会对当地提供的学前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上述六项指标除第六项外,均被本研究所包含。第三,借鉴教育综合发展指数相关研究的框架体系。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本共识是在统计数据充足状况下的地区教育发展理想指数为:教育发展指数=×(教育机会指数+教育成果指数+教育质量指数+教育公平指数)。本研究借鉴《中国地区教育发展报告》中构建中国地区教育发展指数的目标性、全面性、简洁性、客观性和可比性等原则,综合分析了理想模式和可操作的现实模式,构建了我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学前教育机会指数+学前教育投入指数+学前教育质量指数+学前教育公平指数)。第四,综合考虑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可得的相关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统计的基础十分薄弱,本研究充分考虑了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可得的相关统计数据。如在我国教育统计体系中对幼儿园分类按教育部门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和其他部门办园四分法,没有单独的“公办园”这一指标,但有“民办园”指标,因此,在计算时可以用幼儿园总数减去民办园数得到公办园数。再如城乡差异指标,因无法获得各省份城市和农村分别的入园率,只能用小学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比例作为替代性指标。(三)我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指数的计算方法经过上述研究和思考,最终确定各地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一级指标共有四个:学前教育机会、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公平。在每个一级指标下有1~2个二级指标。学前教育机会。入园率是反映学前教育机会最直接的指标,由于学前一年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且统计口径差异较大,所以仅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作为唯一重要指标,反映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学前教育投入。由于当前财政性教育经费是学前教育经费中最关键、最重要和最敏感的指标,因此将其作为教育投入的重要评量指标之一。举办公办园是政府直接提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典型方式,也直观具体地反映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直接投入与供给。本研究用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和公办园比例这两个指标反映学前教育投入水平。学前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质量的内涵很丰富,评量也十分复杂,可以从教育结构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儿童发展水平等方面来评量。基于客观、简洁和可得的原则,本研究选择了师幼比和教师学历两个结构性指标来反映学前教育质量,并用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作为教师学历结构的代表性指标。学前教育公平。尽管《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学前教育公平的路还很漫长,但学前教育的公平被称为教育和社会公平的起点,意义重大而深远。解决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因此,根据可得的数据,本研究将城乡小学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比例的差异作为考量学前教育公平的指标。本研究认为,学前教育机会、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公平同等重要,因此赋予这四项指标同等的权重,即分别为四分之一。因此,每个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指数可以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学前教育机会指数+学前教育投入指数+学前教育质量指数+学前教育公平指数)。其中:学前教育机会指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学前教育投入指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公办园比例);学前教育质量指数=×(师幼比+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学前教育公平指数=城乡差异指数。二、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分析近年来,由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地方自主权较大,因此地方差异也比较大。但各个地区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如何,以往仅凭经验判断,或依据入园率、财政投入等单一指标进行描述。本研究通过构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的评估体系并进行发展指数的计算,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趋势,并比较各省份和东、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一)我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趋势分析计算结果显示,2003—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六项指标的进一步分析可见,在入园率、师幼比、专科及以上教师比例、城乡差异以及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均呈现逐年小幅度增加的趋势,但是公办园比例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二)各省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分析依据2010年数据,本研究对我国大陆30个省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由于西藏缺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城乡差异指标,不对其进行综合发展水平比较)。分析可见,我国30个省份学前教育发展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新疆、河北、辽宁、福建、山东、山西、广东、内蒙古、吉林、陕西、重庆、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宁夏、四川、广西、江西、安徽、青海、贵州、甘肃、海南和云南。各地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平均为0.562。按发展指数大小可以将各地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分为四组:学前教育发达地区(0.750以上)3个,即上海、北京和天津;学前教育比较发达地区(0.625~0.749)8个,即江苏、浙江、新疆、河北、辽宁、福建、山东、山西;学前教育发展一般地区(0.500~0.624)12个,即广东、内蒙古、吉林、陕西、重庆、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宁夏、四川、广西;学前教育欠发达地区(0.499以下)7个,即江西、安徽、青海、贵州、甘肃、海南、云南。我们将各省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与教育发展指数进行比较,从两者排名的一致性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省份学前教育与整个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将30个省份划分为三种类型:比较协调(排名相差0~2位)、一般协调(排名相差3~5位)和不协调(排名相差6位以上)。教育发展比较协调的省份有13个,即上海、北京、福建、天津、江苏、辽宁、陕西、湖南、云南、浙江、甘肃、四川和山东(辽宁、湖南、云南、浙江、福建、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略落后于教育整体水平);教育发展协调性一般的省份有10个,即河北、江西、安徽、黑龙江、广西、贵州、海南、山西、重庆和湖北(江西、黑龙江、海南、重庆的学前教育水平明显地落后于教育整体水平);教育发展不协调的省份有7个,即吉林、广东、宁夏、内蒙古、河南、青海和新疆(内蒙古、吉林、宁夏、青海学前教育的发展严重落后于教育整体水平)。将各省份六项发展指数排名进行比较得到的平均级差值可以反映该省份学前教育发展的均衡性。据此,可以将各省份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分为三种不同的均衡类型。良好均衡型的省份有7个,其级差值在3.99以下,分别为:天津(1.83)、湖北(2.50)、上海(3.33)、北京(3.33)、山西(3.33)、河南(3.67)、安徽(3.83),这些省份的六项指标排名相差不大。一般均衡型的省份有14个,其级差值在4.00~6.99之间,分别为:江苏(4.17)、海南(4.50)、广西(4.67)、黑龙江(4.67)、内蒙古(5.17)、陕西(5.17)、四川(5.17)、吉林(5.50)、贵州(5.67)、河北(6.00)、辽宁(6.00)、山东(6.17)、湖南(6.17)、宁夏(6.50),这些省份的各项指标排名有明显的差别。不均衡型的省份有9个,其级差值在7.00以上,分别为:江西和云南(7.33)、浙江(7.50)、重庆(8.00)、青海(8.33)、广东(8.67)、福建(8.83)新疆(9.83)、甘肃(10.50),这些省份各项指标差异都比较大。(三)东、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与特点分析(1)数据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的特点。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则在全国平均线以下。从六项具体指标来看,东部入园率和师幼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财政投入和公办园比例明显呈凹陷;西部地区城乡差异最为突出;而专科以上教师比例东、中、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差异。从东部地区11个省份的总体状况来看,东部地区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而海南的发展水平在东部地区最低。从六项发展指数分别来看,11个省份间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各省份城乡差异最小,而财政投入和公办园比例的差异最大。财政投入比例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约12.9倍;公办园比率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约7.5倍。此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约50个百分点;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约45个百分点;师幼比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约2.5倍。(见表2)中部地区8个省份的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接近,但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际差异不大。相对而言,山西和吉林发展较好,江西和安徽发展较弱。从六项指标看,公办园比例相差较大,而其他各项相差不大。公办园比例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约61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约11个百分点;专科及以上教师比例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约29个百分点;财政投入比例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约2.5倍;师幼比最大的省份是最小省份的约1.7倍;城乡差异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约1.2倍。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际差异也比较大。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省份在全国平均线以下。从六项具体指标来看,各省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很大。西部地区的城乡差异最为突出,城乡差异最大和最小的省份排名相差22位。西部地区的入园率都较低,各省之间也有明显差异,入园率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约34个百分点;公办园比例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约57个百分点;专科及以上教师比例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约26个百分点;财政性投入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约9.3倍;师幼比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约2.5倍。(见表4)总之,东部地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比较高,但各省份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中部地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十分接近,而且中部地区各省份之间差异不大。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省份之间差异很大。因此,要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同时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四)各地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分析的特别说明本次对各省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测算只是一次初步的尝试,特别需要说明如下三点。第一,本研究仅是学术研究的一种尝试和学术观点,旨在为深入研究学前教育发展的地方性差异提供一种新思路和角度。全方位考察地方性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成效还需要增加更全面、深入和细致的指标。特别是要从政府职责、经费投入、园所建设、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各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本研究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水平”这一结果性的指标。第二,受可获得数据的限制,综合发展水平的内涵有限。我国学前教育统计基础特别薄弱,可获得的能够作为评估指标的数据十分有限。如学前教育投入应该考虑到生均财政性投入等多方面指标,幼儿园教育质量应该从物质环境、教育过程、幼儿发展等多方面考察,但因数据受限,只能考察师幼比和教师学历两个指标。教育公平的评估除城乡差异外,还应该考虑各级地方政府对弱势群体接受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等因素,但因为数据来源有限或统计口径不一致而无法将其计算在内。第三,研究的评估指标是探索性的,尚需不断完善。本研究使用的指标体系是在现有数据情况下的可行性指标体系,其指标尤其是二级指标还比较单薄。各地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比较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引起各地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推进《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各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和要求的贯彻落实。另外,本研究所依据的各项数据均为2010年的数据,描述的只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前的基础水平,相信通过各地区的努力,近几年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也会随着学前教育统计数据的丰富,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