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每一年,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都有所不同,导致每年都会出现不一样的新趋势。而有些趋势已经过时,有些则会激发设计师的灵感,创造更多视觉表现力强且具有可用性的产品。本文作者总结了八个可能会影响2021年的用户体验设计趋势,与你分享。伴随技术的发展与人们需求层次的变化,新趋势年年都有,有的新趋势由于用的人多了,使设计作品逐渐饱和,慢慢失去了新意,有的趋势则会为企业不断地带来灵感,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今天,TCC 情报局总结了 8 条影响 2021 年的用户体验设计趋势,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趋势来创造视觉表现力强且具有可用性的产品,我们设计的产品才可能被更多用户接受并喜爱。一、在线办公与远程协作2020 年无疑对全世界来说都是面临挑战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大多数人都体验了一把在家办公的 “乐趣”(作为一名大学在职教师,我也终于实现了多年以来睁眼就能上班的愿望)。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几乎成了每一位 “网红”,不对,是教师电脑里的必备软件。对于打工人来说,能够在家与同事进行线上协同办公,也成为了刚需。像 Teambition 这样能够实现多人协同办公的工作学习套件,使人们不但做到工作进度的实时同步,还做到了在家也能 996(泪目)。类似的办公协作工具,在国外也广受欢迎,Zoom 的股价在一年内上涨了 600%,Google 也加快更新了 Workspace 办公效率套件。可见这些产品在未来将会取得进一步发展,创造出更为成熟的虚拟办公生态系统。远程协作已经成为工作中的一部分DivanRaj 设计的远程会议应用DmitriyKharaberyush 对远程会议系统 Zoom 进行了 Redesign在设计领域,设计工具的协同性也是设计师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在 TCC 翻译情报局 11月发布的《Figma vs Adobe XD:下一代设计工具,何必是 Sketch》一文中,也提到了 Sketch 的使用痛点便是协作的问题,尤其对于后疫情时代来说,人们意识到了在线协同办公的重要性后,Figma 便以它惊艳的协同能力成功出圈,备受青睐,也成为了 Facebook 设计师们的御用工具。适合 macOS Big Sur系统的全新 Sketch二、虚拟现实的应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早已悄悄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AR 上妆、VR 看房不再新鲜。2020 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虚拟现实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将 AR 技术融入线下实体书店Facebook 对 VR 和 AR 也越来越重视,公司旗下也会推出 VR 旅行、三维艺术品创作、AR 室内设计和博物馆等应用程序,还有用于教育的 VR 游戏等。博物馆指南程序结合 AR 技术尤其对于教育领域来说,虚拟现实技术所具备的仿真性、开放性和安全性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还能打破时空限制进行集中教学,同时能模拟各种情景,不必担心有安全隐患。直播课程 UnacademyPlus 提出应用 AR 技术的概念版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虚拟现实仅是一项娱乐技术,比如手游 “阴阳师” 的 AR 召唤,使无数人想起当非酋的日子;大多数人首次接触 VR 技术,也是在商场里偶然尝试了类似 VR 大摆锤这样的游戏,然后被吓得连连尖叫(不是我)。如今,这项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其在医疗、教育和艺术领域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阴阳师 AR 召唤阵图相信在未来,将 AR 和 VR 技术融入更多的数字产品和服务,也会给设计师们的创作带来无限可能。三、智能化与生成式设计在现代工具和技术的帮助下,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得到了大大的简化,智能化与生成式设计也成为一大趋势。各大软件开发公司也争相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化工具组,以帮助打工人们更快速的完成工作任务(也有可能是在跟打工人们抢饭碗)。这些智能化工具组可以分析大量现有数据,找出其特性,然后根据所提供的数据生产新的特性。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自动生成多种布局,选择视觉风格,生成演示模型、优化设计细节。设计团队关注效率,使用组件化的协作方式Sketch 中添加了颜色变量和组件视图的新功能,使保持颜色一致性和使用组件变得更加容易。Canva 发布的扁平风人像组件插图库,分为彩色色块和单色描边两个系列,设计师的自由度很高,可以随意拼接、改色,搭配出各种你想要的人物和场景。值得思考的是,在技术越来越成熟和智能的现代社会,如何平衡所谓人工和智能呢?生成式设计不仅仅在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未来也可能夺走本属于我们的工作,毕竟 “鹿班” 的出现一度使 “美工们” 陷入恐慌。但是作为未来的设计师,我们必须相信,机器可以通过数据来相互学习,但它们还远远不能独立思考,不能在美学、情感化等问题上与人类竞争,人类所需处理的问题,远比机器要复杂。鹿班智能设计平台四、无接触式交互疫情期间,为了避免用手触碰电梯按键,我们看到很多电梯都放置了纸巾、牙签等物品,哪怕如今国内病毒有所控制,我们也已经习惯用钥匙来戳一戳电梯按键。此后,语音声控电梯在武汉防疫战线调试运行。众所周知,科幻超英电影中,总会为我们展现未来世界的面貌,语音交互技术在此类电影中早已不是什么先进技术。早在 2014 年《超凡蜘蛛侠2》上映之时,电影中就有个值得注意的小细节,女主角格温(私心:超英系列最爱女主)所在的科技公司奥斯本总部的电梯,就可以通过语音交互来说出自己要去的楼层,同时还可以和漂亮的人工智能小姐姐对话。电影《超凡蜘蛛侠2》奥斯本科技公司总部电梯内场景AI 驱动的智能语音助手除了语音交互,你们的身边可能早早的就出现过体感交互的例子。例如微软为 X-box 360 推出的外设周边 Kinect,就采用了体感交互技术,操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去控制系统,实现与游戏的互动。你只需站在大屏幕前,挥动手臂,即可完成一系列翻阅、确认等操作,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在商场里见过对着屏幕过疯狂切水果的熊孩子,体感交互技术正在慢慢跟上他们灵活的速度(年轻人不讲武德)。去年 8 月,苹果获得了一项专利,该专利显示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通过空中手势来控制 AirPods Pro。X-box 360 推出的外设周边 Kinect体感交互助力 Applewatch,未来可能在表带中也植入肌电传感器硬件设备结合应用程序进行运动数据记录综上,其实无论是语音交互还是体感交互,都不是新兴的科技了,毕竟我们和 Siri 的骂战都持续了好多年。但是相信到了 2021 年,伴随便捷、安全、无接触等后疫情时代的需求,无接触式交互会得到更多广泛的应用。五、3D 和沉浸式体验随着 C4D 的大热,3D 设计近几年一直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目前大多应用在营销活动、数据可视化、游戏等需要表达空间感和氛围感的项目里,还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在日常的线上产品中。使用 3D 风格设计的游戏网站Slava Kornilov 设计的车载导航系统当 2020 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发布了 macOS Big Sur 系统后,趋势又产生了新的改变,Big Sur 中应用了大量新拟态风格的 3D 效果图标,TCC情报局11月发表的《苹果 macOS Big Sur 系统对于新拟态风格的探索》一文中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这一波操作必然是引起了大量争议,期间涌现出一批对这套图标进行优化的作品,拟物的热潮就这么被重新点燃,3D 技巧细腻而自然的表现方式必然会引起大量设计师的关注。3D 风格的苹果系统图标FluARFluent 仪表盘3D 空间展示数据伴随着 VR 和 AR 技术的发展,2021 年 3D 风格会更加流行,无论是从操作性,还是视觉效果的角度,3D 风格都可以产生极大的突破。得物 APP 等线上商城纷纷开通了 AR 虚拟试鞋的功能,帮助用户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体验 “真实上脚” 的效果。AR 试鞋的功能已经普及基于 AR 导航的线上商店六、趣味动画精彩的动画故事会吸引所有年龄段的用户,毕竟谁都年轻过,都喜欢充满奇幻元素和大胆想象的画面。在界面设计中加入动画元素,使简约的界面和有趣的动画相结合,不仅能吸引用户,还能增添互动时的新奇感。加载动画可以充分发挥创意奇特好玩的界面动效和微交互已经不算 2021年的新趋势了,但趣味动画的其他应用方式仍值得我们探讨。毕竟任何动态演示都能比静态图像或纯文本更能清晰有效的传达你的品牌故事,并让人轻松的看进去(尤其你可能是个“阅读障碍患者”)。微软的设计团队常常用动画技术制作宣传片来展示公司的新产品,2020 年较为火爆的是关于 Fluent Design 的系列动画,下面这条经典作品传达了如何将 Fluent Design 引入到 Office 移动端软件中,且共享相同设计元素。动画演示巧妙的展现了新图标元素的构成,轻快的配乐配合图标们可爱的变形,可以单片循环一整天。Fluent Design 宣传片的剧照,采用3D 动画的元素设计中的动画应该是有目的和有意义的,不仅要赏心悦目,也要能够解决问题或传达概念。动画最重要的目的是解释、简化和加速交互过程,让用户不经意间嘴角上扬。2021 年,趣味的动画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装饰和娱乐,其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将持续成为设计师们热议的话题,好玩的动画就在那里,看你怎么用了。七、充满科技感的创新交互有一种工程量很大的设计趋势,其页面布局和交互操作都特别复杂,使用复杂的动画、渲染、插画,用创新的交互吸引用户进行互动,鼓励用户不断进行探索。这种风格常常被用在技术型或创意型产品的网站上,可以表现出科技感和独特感,体现出公司或团队的能力。Nathan Riley 设计的概念网站未来反思BerezhnoyEugene 设计的数据星球Senko Holographic 设计的网站首页,鼠标移动可与页面进行交互采用这种趋势设计的网站并没有统一的风格,而是各有各的特色,每一个的交互形式都极其创新,因为制作成本较高,通常是针对品牌定制化,下面将推荐几个优质的网站,小伙伴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设计师 Louis Ansa 个人作品网站(https://louisansa.com)注重设计与科技结合的团队 Letters(https://www.letters-inc.jp/)科技公司官网 Farm(https://mav.farm/)体验后你会发现这类网站的视觉效果大多很惊人,交互方式充满想象力。为了实现效果,团队会产出高质量高标准的设计、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特别的交互使页面逻辑与我们常用的网站大相径庭,吸引眼球的视觉使页面繁琐花哨,会导致信息难以顺利传递至用户。这违背了可用性原则和无障碍设计理念,如果想要使用这样的方式设计产品,一定要在创新和可用性中找到平衡点。八、轻量化体验在这个新时代,社会发展十分迅速,整体节奏都很快,互联网产品的操作效率需要随之加快,用户体验的每一步流程都要仔细斟酌,是否还能再精简一些、再快捷一些,我们的目的是帮助用户更高效的完成目标,因此轻量化体验必然是永恒的课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登陆功能的简化,从早期的账号密码,到后来的验证码登陆、第三方账号登陆、人脸识别登陆,用户已经不需要记住密码,也不需要一步一步的输入信息,一切都变得更加快速、更注重实用性。试想会不会有一天,人们一出生就得到一个永久账号呢。Surja SenDasRaj 设计的极简风APP不光是交互操作,界面的视觉风格也正朝着轻量化设计的方向前进,如果你一直在留意 Dribbble 热门作品,会发现大部分都具备简洁清爽的特点。极简的配色和核心功能的突出,可以帮助用户聚焦于重点信息;同时,我们可以结合信息层级的整合来降低用户的外在认知负荷,进一步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使用户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适当为核心元素添加一些微动效,使界面更具有温度感的传递操作反馈。Akshay Devazya 设计的求职 APP,注重页面 Z 轴的空间感DmitriyKazarov设计的极简风官网ChoirulSyafril设计的云存储后台界面可爱的微动效交互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轻量化可能是未来各个行业产品设计的趋势。以游戏行业为例,从早期风靡的单机游戏到现在随时可以面对面开黑的手游,主流玩家渐渐将自己的游戏阵地转移到手机上,无论是画面精致度还是游戏流畅感,手游都可以提供优质的体验,今年火遍全球的游戏英雄联盟也发布了手游版本。还有一个轻量化的案例,就是我们的小程序,微信、支付宝、百度纷纷发布了自家的小程序,我们已经可以在一个 APP 里使用多家公司的产品功能了。设计趋势是循环的。用户体验设计的新趋势每年都会推陈出新,但也有很多趋势,几年后又会卷土重来,这也是为什么复古总会成为一种潮流。设计是手段,不是目的。比起紧随潮流,更重要的是理解趋势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创造有价值的设计作品,趋势就会成为你的那阵东风。本文由 @三分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在2017年我们看到了很多用户体验的进步和优秀的产品。在与来自全世界的189489名设计师分享学习了1926篇优秀文章之后,我们(uxdesign.cc)分析得到了2018年的一些用户体验趋势。1 用户体验的死亡与重生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我们一直都在争取尽早地参与战略决策,现在,设计师在项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应对呢?你的app的用户引导页使用体验如何呢?下面是最佳的自查表;不确定哪种导航最适合你的网站?去看看网站设计样例库;首页标题不吸引人?来试试A/B测试。在过去几年里,用户体验得到公司和媒体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用户体验的很多部分也被模块化、范式化了。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用户体验已死。在2016年的趋势报告中,我们指出“用户体验设计师的门槛很低,以至于这个岗位很快将不复存在”。进入2018年,这个预测终于快变成现实了。我们设计的平台和频道需要一套新的技能、方法和知识体系,而这些都超出了网站和移动端UI设计师的能力范围。用户体验设计师们开始担忧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如果你已经是这个行业的“老炮儿”,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件新鲜事。从网站“站长”,到“信息架构师”,到“交互设计师”,再到“用户体验设计师”,我们一直在适应着工作,并且更换着称谓,但我们的工作目标一直没变——为用户创造有价值的产品。这个行业在不断成熟,预算增加,设计工具越来越好用,我们不能指望每位设计师都成为行业精英,我们也不能指望2018年的工作方式和2008年相同。当广义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在逐渐消失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些同行在尝试新的机会:一些设计师转型新的技术领域,比如虚拟现实、对话式设计、语音交互等;一些设计师聚焦在更细分的设计领域,比如动态设计、原型设计、交互文档撰写等;一些设计师在向产品设计师转型,扩大他们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于交互设计,更多关注产品战略层和业务层。在2018年,随着工作范围的扩大,对业务和战略的理解变得越来越不可避免,更多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将转型为产品设计师。适应商业术语只是第一步,我们必须要和商业伙伴谈论用户研究、CRM、EBITDA、商业目标、重新定位、盈利模式、搜索引擎市场、着陆页等等。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会怎么“穿商务装”。一个方案听上去可能不错,但如果商业分析论证不可行,我们就决不能投入太多精力。“设计改变生活”听上去就像放在LinkedIn主页的伟大理想,但我们考虑用户体验同时,也必须衡量商业价值。在2018年,设计师们将在产品设计、经验积累上,都更加注重战略层。事实就是:我们并不是艺术家,而是企业的一员。2 即时性设计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降低了人们对产品的耐心。这会怎样影响你的工作呢?社交媒体的流量增长迅速。Snapchat将每个人的生活平铺开来,让你可以随时跟朋友互动。即时通信平台,从WhatsApp到Intercom,都在降低沟通成本。工具、基础设施和地理壁垒,已经不再是限制彼此沟通的因素。唯一的规则就是:即时性在Wi-Fi覆盖的城市里,新的物理空间在慢慢形成。摄影师们在Instagram上分享特色餐馆,增强现实技术使城市的任何景观都为你所有,欢笑、掌声和社会反馈也证明了,这就是我们期待并且习惯了的生活。但期望也在迅速变化:医疗机构已经开始提供7*24小时的视频门诊;在线约会app打破人们的社交壁垒,改变了恋爱统计的方式;各国政府也被要求迅速、透明地处理危机并公布调查结果。用户期望尽早地使用产品和服务,无休止的功能增加、推迟交付会让用户失去耐心,企业需要做出改变以适应时代,要更早、更快交付产品,为用户带来价值。这些期望甚至会跨渠道传递:如果你的产品在Snapchat上,那你就必须按照平台的更新节奏来更新产品;如果你的企业使用对话机器人,那它需要知道何时将用户转到人工客服处。在2018年,我们必须后退一步,重新审视产品、品牌和用户,从而找出产品和业务在这个被即时性支配的世界中生存发展的方法。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思想家已经对即时性研究了相当长的时间。那么作为一名设计师,你将如何将即使性的思想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呢?3 同理心和包容性2017年,全球性的关于文化认同、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大讨论,也引起了设计公司的关注,一些公司已经有所行动。2017年的一个热门话题是硅谷的性别歧视。这一年,工程师们发表了令人震惊的论据,来说明女性从生理上就不适合编程。这一年,世界开始关注同理心在商业及其他领域的重要性。幸运的是,用户体验设计师们一直在关注同理心的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之所以作为一门学科存在,是因为产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截然不同:他们有不同的年龄、性别、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政治观点,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或国家,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及把用户带到产品设计中的思维方式,是为了减少设计师和用户的不同,是为了填补人和人之间的“鸿沟”。有两种设计策略可以用来填补这个“鸿沟”:将用户研究方法融入到设计过程中,这能帮助产研团队尽早发现产品功能的缺陷。举例来说,在产品发布之前,先进行用户访谈或灰度测试,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搭建多样化的设计团队,避免产生这个“鸿沟”。这并不意味着用户研究不重要,但是成员的多样化有助于不同观点和思维的碰撞。Facebook的emoji没有考虑不同肤色的问题,就是一个反例。2017年,在uxdesign.cc上关于设计多样性的文章有很多,事实上,我们在一个月内专门发布关于设计多样性和包容性设计的文章。有前瞻性的公司,也在包容性设计上有所行动,致力于提升团队组成、工作方法和流程的包容性:Airbnb发布了包容性设计的工具包,微软宣布了一个包容性设计的框架。考虑一下:如果你的下一个项目要求包容性设计,那该怎么办呢?在2018年,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应再仅仅是设计会议的主题或者幻灯片上的流行语,而应是设计团队普遍应用的设计思想。4 每个界面都是一个故事在设计行业,讲故事和文案从来就没被重视过。随着用户的操作动作越来越分散,我们要确保产品讲述的故事是连贯的、清晰的、有趣的、有人性的。浏览一个精心打造的界面就像阅读一个伟大的故事,这意味着每一名设计师在设计界面时都是在讲故事,不管是设计登陆页、商品页、表单,还是对话机器人。忘记功能模块、界面网格、颜色搭配、用户画像,思考你要讲述内容的核心是什么。在用设计软件设计原型图前,是否应该先用文本编辑器列出故事提纲呢?去掉所有的视觉元素,能帮你专注于思考核心信息。对话界面的普及,让设计师和程序员们认识到文案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举例来说,对话机器人的用户体验几乎完全取决于用户和机器之间的文字交流,每个词都必须精心挑选,以确保用户与机器人交流顺畅。事实上,很多用户在阅读内容的时候忽略了产品本身,无论用户使用的是电纸书、浏览器、RSS、甚至谷歌AMP,都是这样。当去掉所有设计元素,你的页面是否仍然讲述一个连贯的、清晰的故事呢?在2017年,用户体验设计师和内容产出者在默默合作着,这个趋势将在2018年更加明显,撰写“用户体验式文案”是一项技术,在设计公司中,甚至会出现相应的职务。作为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你如何能把更复杂的故事技巧融入到你设计的产品中呢?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试着思考你的产品究竟想说什么故事。5 重塑设计过程越来越多的公司要求设计师们不只设计产品,还要思考设计过程、工作流程,是时候重塑设计过程了。十年前,智能手机横空出世时,用户体验设计师们开始设计手机的软、硬件,我们要忘记之前的桌面设计,重新思考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设计新的界面。在下一个十年,用户体验设计师们将有另一重身份。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对话机器人和其他新兴技术下,界面设计不再重要了,我们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界面长什么样,更应该体现在分享我们的工作技能和思维方式,帮助公司构建健康、可持续的运转系统。不过,这些都不是新知识,作为交互设计师,我们的大脑已经养成了系统、非线性地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理解架构、创造框架、设计模式、测试、迭代、再测试,相比于画原型、设计导航和组织架构,这种设计思想还可以用在很多更有趣的地方,可以用在UI和产品设计之外的更广泛领域。如果我们把同样的系统思维应用到公司的组织结构图上呢?如果我们把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应用于每天的会议呢?如果我们运用用户研究能力来理解公司的其他团队想要和需要什么呢?产品设计的思想可以应用在任何事情上。现在的公司已经越来越开放,愿意倾听员工的反馈,也希望员工畅所欲言,帮助公司设计、协作、处理、优化流程。为什么你还在抱怨糟糕的会议制度,而不是重新设计呢?谈到产品设计,这点变得更重要。公式化的设计过程很难适应当前产品的复杂性。现在开始质疑你的设计过程,在设计之前先思考设计过程。在2018年,我们讲如何运用工具和技巧,为用户设计产品的同事,也为公司和同事创造更好的工作体验呢?6 新一代协作工具画原型从来没像今天这么容易,好的协作方式也从来没像今天这么重要。原型是与团队分享想法、收集用户反馈、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的最直观的方式,每周都有新的工具或插件提高设计师画原型的效率,每类项目和每位设计师都有最适合的原型工具。但是产品设计是协作的过程,画原型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在2017年,设计师的注意力已经从原型转移到整体的设计过程。实时协作与其被动地观看别人分享的屏幕,不如利用协作工具,让每个人都参与设计和讨论。实时协作缩短了流程耗时和迭代周期,这对于异地团队尤其重要。Google Docs是第一款成功的在线协作产品,此外还有Freehand、Figma、Mural.co、Stickies.op、Pixelboard,以及有屏幕共享功能的Slack。版本控制研发同学都知道,每次在Git上编辑代码的同时,还能记录下相应的操作和变化,而不用通过《最终版_v2.2.3》这类的命名方式记录版本。Folio、Abstract、Kactus和Plant都有版本记录的功能,在2018年还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的产品。知识共享协作的效率高于原型评审和文件管理,更有价值的一点是分享知识和见解。我们收集到那么多用户反馈,不能让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只留在Google Doc里。为每个项目创建知识库,所有团队成员在这个知识库里共享知识,是2018年的一大挑战和机遇。WeWork通过Polaris获得和共享研究数据;Milanote通过创建工作台执行项目;但这些团队仍需要收集和共享数据的工具,并要求这类工具性能稳定。在协作办公领域还有很多机会,如果你在寻找2018年的业余项目,那么探索协作共享的新方案不失为好想法。7 品牌不只是logo我们步入了碎片化的时代,品牌不只意味着看上去什么样或者大众媒体如何评价。弱化视觉元素的经验推动设计师重新思考品牌的个性、特征和意义。几年前,品牌风格指南是一个巨大的PDF,需要涵盖多个视觉方面的内容,比如排版、颜色和图像等。数字时代到来后,风格指南开始利用元素连接品牌和用户,包括标题样式、网格系统和更细致的交互设计模式。这些年来,风格指南不断进化,静态的PDF受限于无法实现悬停、拖动、下降等动画效果,和用户的交互几乎为零。当我们进入一个没有界面的世界时,品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弱视觉化是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屏幕将逐渐消失,界面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交互主要通过声音、手势、目光、甚至思想来发生,这些导致现在的品牌不等效于视觉效果。2018年,我们期望看到品牌以其他的形式出现,特别是以下几点:声音在谷歌网站和应用程序中使用的谷歌助理,它的音质、音色、语气等等所有的设计都必须像谷歌的logo、品牌颜色或基于屏幕的交互模式一样。过往的设计经验正迅速扩展到语音领域,必须确保语音和品牌的调性一致。个性随着对话机器人和基于文本的界面的发展,文案和语气对品牌的影响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用户对品牌的感知和与产品的交互,从语音助手讲笑话和对话机器人使用表情包的良好反馈中可见一斑。行动在Airbnb决定禁止在美国夏洛茨维尔组织极端集会的另类右翼使用产品后,Airbnb的口碑快速提升,在宣布为自然灾害中受害的民众提供免费住房后,Airbnb也广受好评。一个品牌通过它的产品所采取的行动,比品牌外观或媒体宣传的效果大得多。与品牌的其他元素一样,品牌采取的行动必须与其理念、设计原则和企业文化一致。那么,为什么用户体验设计师还要关注品牌形象呢?用户体验设计师们需要关注品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确保用户无障碍地在同一品牌的不同产品(或渠道)中切换。无论是访问品牌网站,下载他们的app,看电视广告,或者阅读新闻,所有这些场景都会加深你对品牌的感知。如果客服在电话中对用户粗鲁傲慢,那么app做的再好都无济于事。对于用户来说,不管是客服还是app,都来自同一品牌。现在,设计团队必须和市场、公关、客服以及公司中的各个团队沟通协作,以确保品牌调性一致。你考虑过邀请市场和销售同事参加下一次的设计评审吗?8 每位设计师都有影响力UX社区崇尚的是知识共享,在2017年,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这个趋势在上升。每一年,在UX行业报告中,我们都想讨论如何建设设计师社区和在线内容共享。在过去的20年,世界各地的设计师都在利用平台和工具进行交流。IRC频道和电子邮件分发列表在90年代非常流行。在线论坛和博客在2000年代初流行。Twitter和其他的社交网络在2010年左右爆发。最近,设计师集中在几个渠道交流:包括线上论坛的崛起、Medium的出现和Slack上一些设计组。2017年,两个新兴渠道在设计师中流行起来:通讯工具的复兴我们的老朋友电子邮件在2017年卷土重来,而且没有任何使用率下降的态势。每家公司都有通讯工具,每个设计师博客都有私信、留言功能,每个设计师都有个人的即时通讯工具。相比于其他通讯产品,电子邮件更可控,在信息繁杂的网络世界中,这点尤其重要。在设计领域,电子邮件的打开率很少超过20%,别人发布的很多信息都遗留在一个个收件箱中,没人在意,难道这不是违背了我们的同理心原则吗?设计师频道的兴起《High Resolution》是今年UX和设计社区中最令人兴奋的内容,在25集视频里,主持人Jared Eron和Bobby Ghoshal采访了优秀的设计师和行业精英,聪明的问题、精细的制作以及超高的质量要求,使得最终的节目效果极好。《High Resolution》的主持人Jared Eron和Bobby Ghoshal2017年也出现了一些与设计相关的YouTube频道,他们以更随意的方式分享UX内容。随着视频创建和分发工具的门槛降低,在2018年,我们在网上看到更多视频类的UX内容,从各个维度来表达设计师的见解,这样的UX内容也更容易消化吸收。此外,预计明年会有更多的UX内容直播分享。随着UX领域内容创作的演变和发展,我们在阅读内容、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该适时地产出文章、分享心得,这不仅是回馈UX社区,也是系统化知识的途径。9 人工智能和自省每一项革命性技术都遵循相同的规律:设计师盲目地陷入“怎么做”的陷阱,而忽略了“为什么”。在AI上,同样如此。在2018,我们必须确保技术的进步不会影响用户体验。设计师们有天生的好奇心,对于新技术,总是问“如果用在XXX上会怎样”,并竭力了解技术的边界和局限性。对于人工智能同样如此,我们整个行业都沉迷于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各个领域,但并非所有产品都有和AI结合的空间,一旦技术的使用超出了用户的需求,那就不能算作以用户为中心了。以下的模式,时不时的就会重复一次。在2010年左右,有一段开发移动端APP的浪潮;在2016年,有一段开发类似于Uber的服务类产品的浪潮;在2017年,最热门的话题,当属AI了。2018年,每一个我们熟悉的产品都将会打上人工智能的标签: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贩卖机,人工智能帮你照看孩子,人工智能取代你工作,又一次,我们在浪潮之巅,却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人工智能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如果让AI驱动一切,那将会伤害到整个UX行业。当设计师们说AI是一个“聪明的算法”时,他们假装知道AI是什么、如何工作的,并把一切都冠以AI的标签。某件事仅仅是可行的,并不代表就是有价值的。当把AI结合到你的产品中甚至作为特色功能时,先回答几个问题:这与一个简单的算法有什么区别?这个智能究竟要做什么?用户对这个“人工智能”特性的需求是什么?可以用其他方式解决吗?这个技术会给用户带来哪三个好处?真的需要明确告知用户这是人工智能驱动的产品吗?如果告知用户的话,要如何清楚简单地表达“人工智能”?你会给用户多少可见度和控制权,让他们知道AI是如何运作的?如果无法回答这些“为什么”,那将我们的产品和人工智能结合,真的有必要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经历了一个个概念、一个个风口之后,如何识别泡沫、认清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产品设计师们永远的必修课。2018年注定会有一波波的潮起潮落,希望没有人在裸泳,亦或裸泳者能在潮水退去前及时上岸。本文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翻译团队 @李小新 翻译发布,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笔者将与大家分析:Keep 的用户体验,有哪些特点、缺点和优点?以及,受哪些因素影响?一周前,QuestMobile 发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 2019 半年大报告》,报告提到:“ 从 2018 年 12 月到 2019 年 3 月,用户时长增速放缓……但小程序仍有机会,微信小程序里,MAU(月活跃用户)超过 500 万的小程序数量由 2018 年 6 月的 133 个,增至 2019 年 6 月的 180 个,MAU 超过 100 万的,则已经达到 883 个。”18 和 19 年,互联网的大环境不算好。那么,是什么成就了小程序的逆势飞扬?从扫一扫、朋友圈,到公众号,再到现在的小程序,已经 8 岁半的国民应用微信,为什么总能引领潮水的方向?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张小龙先生说过,微信是一个工具。想必张小龙先生是自谦了,如果说微信是个简单好用的工具,也不为过。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个和“简单好用”有关的话题:用户体验。确切来讲,是 Keep 的用户体验,基于 iOS v6.21 版。本文将探讨以下两大问题:Keep 的用户体验,有哪些特点、缺点和优点?以及,受哪些因素影响?整体依然偏宏观,欢迎大家留言交流。一、Keep 的用户体验,有哪些特点?根据比较官方的定义,用户体验,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一款产品时的主观感受。平常我们提起用户体验,更多是指人与界面的交互体验(UX/UI)。有一份我们经常用到的设计规范,是苹果的《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光从名字就能看出,是在侧重讲人与界面的交互。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用户体验的内涵,也理应变的更加丰富多元。Keep 恰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 ——Keep 的用户体验,相对而言,维度更多,能量更大。具体来讲,Keep 的用户体验包含 4 个维度:人与界面的交互体验(UX: User Experience)、人与内容的交互体验(CX: Content Experience)、人与人的交互体验(PX: People Experience)、人与品牌的交互体验(BX: Brand Experience)。在用户体验层面,同时拥有这 4 个维度的互联网产品,并不多见。通常而言,维度越多,能量越大……这个话题,我有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思考,下篇会分享给大家。二、 Keep 的用户体验,有哪些缺点?简单来讲,主要集中在人与界面的交互体验上。1. 信息架构不够简单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报手机号:136 1234 5678,这样报电话号码:(0374) 866 1234。银行卡上的卡号是这样写的:6225 8088 8888 8888。美国的电话号码也一般写成这样:(001) 800 275 2273。不难发现,当有一连串数字出现的时候,我们喜欢给它分块,每块 3 到 4 个数字,4 是上限。另外,关于电话号码的区号,不管是地区的,还是国家的,通常都不会超过 4 位。很多手机 App 的底部导航栏,也是只有 4 个频道/tab。受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人类的大脑在看到手机 App 有 4 个频道的时候,潜意识里可能会觉得:噢,4 个嘛,简单,还是可以掌握的;当看到有 5 个的时候,就会感到一丝压力:5 个啊,有点多了。Keep 最新版,6.0 系列,底部导航就增加了“计划”频道,变成了 5 个频道。Keep 前 3 个频道:社区、探索和运动,每个频道都有 5 到 6 个二级频道,二级频道的名字以导航的形式比较密集的出现在页面顶部。拿“探索-课程与挑战”、和“运动-现在开始”这两个居首的二级频道为例,这两个二级频道的页面都比较长,其他二级频道的内容量也都差不多。用户就会觉得,一个二级频道就有这么多内容了,然后乘以 5 或者 6 才是一个一级频道的内容量,有 3 个一级频道都是有这么多内容的。然后再想一想,我平常也就练个课程练个动作、跑个步做个冥想或瑜伽,其次时不时刷刷社区,再偶尔去商城买点东西,怎么会有这么多内容呢?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儿。2. 新功能和新版本对老用户不够友好新功能不打扰老用户,这是 iOS、微信等产品一直坚守的设计原则。就是为了让老用户使用产品的时候,始终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尽可能花最少的时间来熟悉新版本。我从 iOS 6 一直用到现在的 iOS 12,几乎没有过突然不太认识 iOS 了、还要重新花时间来熟悉它的感觉。整体上 iOS 的更新,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平滑的过渡。微信也是,这两年了新增了小程序、看一看、视频动态和悬浮窗等功能,但我们并没有觉得微信变得陌生、哪里不自然、或者哪里突兀。实际上,有些功能,比如悬浮窗,如果不用,就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Keep 这次 6.0 系列的改版,有几点比较大的变化:4 个频道变成 5 个频道;“运动”这个频道由左一位置挪到中间位置,同时“运动 – 现在开始”这个二级频道右下角多了一个加号按钮,整个“运动”频道的内容有较大改变;“发现”频道改名叫“探索”,里面的内容有很大改变;我”这个频道,大概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实际上,探索、运动和我这 3 个频道,之前都有哪些内容,我肯定也没有完全记住,因为内容量实在是比较多,只有大概的印象。整体上,这次改版,给人感觉大概是这样:咔咔一顿新增,咔咔一顿挪移。刚更新完头几天,用 Keep 的时候,我感觉,头有点晕。3. 有些创新不够自然,没有按用户的习惯来我们人类,不仅是喜欢大自然,还喜欢那些表情自然、笑的自然的照片,也喜欢别人在舞台上自然又自在的表演,还喜欢那些为人处事自然大方的人……我们人类,对于各种各样“自然”的喜欢,想必是深深的刻在基因里面的。所以,就像张小龙先生说过的那样,用户体验的目标,是要做到“自然”,要能够很容易上手。在我们国家,是靠右行驶的;在英国,是靠左行驶的。这里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习惯不同而已。不过,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我相信国家是不会让我们学习英国靠左行驶的,因为大家学习和适应的成本太高了。Keep 这次 6.0 系列的更新,把第一功能“运动”这个频道从左边第一的位置,挪到了中间位置,同时打开 App 时默认显示中间的“运动”频道。依然默认显示“运动”频道没有问题,但默认显示中间那个频道就感觉有点别扭了。我在一开始就很不适应,因为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大部分用户都已经习惯了默认显示首页(或左边第一个频道)。还有,“运动 – 现在开始”那个页面,右下角多了一个加号按钮。这么一个加号按钮,这个位置,这个大小,用户根据经验和习惯判断,应该是用来发表新内容的(参考微博、抖音和 Material Design)。但实际上,这个加号按钮是用来发起某一项运动(课程、动作、跑步等)的。我刚更新完 Keep,经常会看到这个按钮,可我一次都没有点过。实际上,我看到它之后,马上转移视线,注意力也马上就把它屏蔽掉了,因为我没有看懂是用来干嘛的(运动频道并不需要发表新内容)。后来经客服告知,我才知道了这个加号按钮的功能,才开始去用它了。三、 Keep 的用户体验,有哪些优点?1. 高品质的课程:人与内容的交互体验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因为 Keep,才接触到了这种不需要任何器材、在家铺个瑜伽垫就能跟着做的健身课程。做增肌训练的时候,我也在一些运动网站上查看过一些诸如卧推之类的动作。相对而言,Keep 的动作讲解和健身课程,是真的比较细致和专业。在 Keep 出冥想课程之前,我用过专门做冥想的 App,买的付费课程(课程基本都要付费)。二者相比,Keep 的免费课程,质量不输其他付费课程,同时设计还更加精美。Keep 的私家课,我试着买过闫帅奇老师的《打造好身材的 20 条原则》。闫老师人如其名,颜确实帅气,课程质量也确实不错。我在买这节课前,已经简单研究过减脂和增肌的基本知识,比如热量转换、燃烧脂肪的原理、长肌肉的原理,以及如何搭配吃和休息。看过课程之后,闫老师的观点,我基本上都很赞同。2. 正能量的社区:人与人的交互体验我不是社区的重度用户,简单分享一下我的经验。Keep 社区给我的印象,就是偶尔和陌生用户之间、关于运动动态的相互加油;再者就是偶尔刷刷社区,看看别人的坚持和蜕变,吸收一点正能量;还有就是,有时候会看到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健身分享。还有一点印象比较深刻,就是看到很多很多普通的 Keep 用户,通过坚持不懈的健身和分享,收获了大量点赞、评论和关注者。我关注的用户中,就有一位拥有 70 多万关注者。我想对这部分 Keep 用户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成就感,对其他 Keep 用户而言,也是一种激励。3. 鼓舞人心的品牌精神:人与品牌的交互体验“Just Do It”,传递出的是一种勇敢拼搏的体育精神。一提起体育精神,大家可能会想到奥运会、世界杯等各种体育赛事,好像一出了校门,结束了体育课,体育这两个字就离我们渐行渐远了。“自律给我自由”,传递出的是一种渴望和努力。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再平凡的我们,也有内心深处的渴望,也都会为了生活和理想而努力。所以我觉得,Keep 这句 slogan,不仅仅是击中了很多人,还拉近了我们很多普通人和运动健身之间的关系。一款运动 App,设计精美、课程精良、社区总能给人正能量,再加上这么一句让人共鸣的品牌 slogan,是很容易让人喜欢上的。我自己就很喜欢 Keep。四、Keep 的用户体验,受哪些因素影响?1. 商业化和用户体验的平衡作为 Keep 用户,不看新闻,我们也能感受到 Keep 在加速商业化布局。比较明显的点有三个:私家课和会员、电商相关(硬件、运动周边、轻食等)、广告。新版 6.0 系列,给付费会员单独加了一个一级频道,也算是商业化的强势出击了。这个频道的名字叫“计划”,而不是叫“会员”或者“VIP”。非会员用户第一次看到这个频道,会觉得可能跟自己有关。然后过来打开房门一看,是个 VIP 房间,自己走错门了。只好关上门,略感尴尬的离开。“运动”频道有个二级频道叫“智能硬件”,是电商相关内容。“探索”频道共有 5 个二级频道,有 3 个是电商相关。换个说法,相当于“探索”频道有 4/5 的内容是电商相关。广告这块,确实变多了,比如课程开始前有广告(但可以马上退出),社区首页的信息流里有广告,发完 Keep 动态的页面有广告。但整体而言,个人觉得,除了课程开始前的广告,其他广告对体验影响不大。商业化和用户体验,都很关键,二者需要一个平衡。目前来看,天平有点向商业化这边倾斜。2. 运营和用户体验的平衡一直以来,Keep 都非常擅长做运营。Keep 的高速发展,也离不开背后优秀的运营。这一点,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目前,Keep App 里的运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活动和挑战、优惠和促销。前几天,Keep 通过消息推送,给我推荐了一个坚持游泳打卡赢游泳装备的活动。我尝试参加了,但发了一次就放弃了。因为发动态要配图或者视频、要发在特定主题下,要按固定格式写较长且有价值的文字,就跟写小作文似的,时间成本太高了。之前我也尝试参加过一些活动或挑战,除非是特别简单的,大部分都放弃了,感觉很多都不适合我。我还是喜欢按自己的节奏来运动,参加活动的话,要么限制太多,要么太花时间。总的来说,Keep 的运营活动,质量还是很不错的,也能感受到 Keep 的用心,但可能很多并不适合我这样的用户。问题来了,不管是适合不适合,好像所有用户都能在“运动”和“探索”频道的首页看到很多活动。Keep 也经常性的通过消息推送很多运营活动。实际上,我大概有 10 几条活动消息的红点,从未点开过,因为我基本上不需要。结语据环球网 2016 年的一篇报道显示:“王宁对于人力部门的要求是每个人投递简历都必须回复……王宁心细,有人情味。在 Keep 的员工眼中,他是个全能选手,组织大家聚会、做饭、跟物业打交道、发工资、甚至修空调都会……Keep 每年都有出境游,第一年去泰国,第二年去日本北海道,王宁私下嘱托张梦给大家都买一份白色恋人饼干,Keep 的保洁阿姨都有……”据招聘网站显示:Keep 不提倡加班;据脉脉职言区一些言论,Keep 确实不提倡加班,实际加班情况也少。知乎问题“在 Keep 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有 189 个回答,基本上都是正面的。作为一名 Keep 用户,希望 Keep 的商业化顺利。同时我比较关心的问题是:未来,Keep 人机界面的交互体验,会怎样?答案,可能就藏在以上几个细节中。让我们一起,等待时间来揭晓。以上。本文由 @Snow Desig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本文从用户体验五要素:表现层面、框架层 、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对微信读书进行了分析。前言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也加速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许今天你还手握焦点技能,明天就可能被遗忘在角落。一应俱全的网课、铺天盖地的资讯加速了我们这代人的知识焦虑。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既是幸运也是挑战。鲁迅先生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更何况,我们只是要直面知识焦虑,系统化的阅读就能有效缓解这样的焦虑。但内心的OS:刷抖音太上瘾了,打游戏太爽了,况且我对阅读不感兴趣呀……有一款APP,“它”能让你关闭抖音,戒掉游戏,重拾阅读兴趣!它就是“微信读书”,一款“让阅读不再孤独”的APP。在使用过过掌阅,藏书馆等等APP之后,我终于找到了“微信读书”,开始了每天半小时的阅读之旅,并且乐在其中。以下是我以用户体验5要素为基准,由表现层到战略层一步步抽丝剥茧的体验分析,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体验环境:机型:iPhone 8 Plus系统:iOS 12App版本:4.4.2一、微信读书之——表现层我将从:图标设计、整体设计风格、配色、排版这4个方面展开分析~1. 图标仔细看,会发现是一本摊开的书,白色部分为书本摊开的侧面,白色呼应了市场上书籍的默认颜色白色。再往上看,是大范围的蓝色,预示着“知识的海洋”。右下角有微信消息的图案,清楚的点明了app实现读者交流、阅读式社交的产品亮点,与“让阅读不再孤单”的slogan遥相呼应。图标-图1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如此:每一个布局,每一个元素,都有其价值、有缘由、有逻辑,这几点微信读书图标的设计都满足,可以说是很完美的设计了。不过,做过一些问卷调查,遗憾的发现很多用户没能察觉到图标是一本书摊开的样子,因此我认为在白色部分再加上一点浅灰色的似有若无的线条,可能会更完美。2. 设计风格谈到阅读,我们脑海里会憧憬什么景象呢?一个窗明几净的书房,满是书香的气息,点上一支檀香。好不惬意,给我一个书房,我能看到地老天荒。微信读书采用了扁平化设计风格,去除冗余、厚重和繁杂的装饰效果,让“阅读内容”本身重新作为核心被凸显出来。3个内容页面都十分明显的突出了内容部分,没有过多的装饰效果,让用户能够更加专心的沉浸在阅读中,不受其他元素的干扰。微信读书-图23. 配色APP的主色调默认为白色,同时提供了黑色模式。辅助色为蓝色,我们可以看到底部tab切换,以及设置页面的开关、每日一答页面皆为蓝色。以及个人中心的导航图标有一点小面积的辅助色。界面配色符合界面的色彩搭配的比例 6:3:1,是比较舒服的配色,因为阅读需要一个干净的环境,用户才能专心于内容的阅读。再来说说核心的阅读页面,阅读界面则提供了白色、护眼绿色、纸皮黄色、黑夜模式的黑色,白/黑模式对应白天阅读和夜晚阅读,而绿色、黄色则满足了用户护眼的心理需求。阅读想法的输入、查看选用了白字灰底的设计,不会与阅读页面形成强大的反差。整体来说,配色还是非常的清爽、简洁,使用起来不会有负担感和累赘感。把APP也做一个人来看,众所周知的穿衣搭配规则:穿在外面的衣服,不要超过3个颜色,否则就会让人看上去显得不清新,显得累赘。4. APP排版1)整体版式APP整体采用了常见的标签式底部导航模式,符合拇指热区操作的一种导航模式。底部的4个标签分别为:发现、书架、故事、我的。对应APP的4个重要模块,可通过点击标签进行模块间进行快速的切换。2)页面版式页面版式大概可分为这几个部分:信息的排布、图片的使用、颜色的使用、留白的艺术。以“发现”页面为例,本页面采用了非常流行的卡片式布局,它能直观得突出书籍本身,达到向用户推荐的目的。在信息的排布上,书籍相关讯息遵循了人们视觉焦点在页面上半部分的规则,并且突出了书名的展示。留白艺术在这里使用的非常到位,整个页面除了书籍本身似乎看不到任何多余的东西,突出了“阅读”的核心功能,底部好友在读的设计再次点明了主题:让阅读不在孤单。最贴心的当属卡片2端的留白,让使用者很轻松就知道可以左右两边切换,很多的APP使用卡片式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到这样的细节问题。微信读书-图3二、微信读书之——框架层在微信读书的表现层下,就蕴藏着其框架层,我们来看看,微信读书是怎么通过框架层来优化设计的布局的。以核心的阅读页面为例,阅读的时候,页面顶部有章节信息,让用户清楚地知道自己处在哪个章节的阅读。底部带有当前页面的想法数量,让用户感觉到他不是一个人在阅读,再次点明“让阅读不再孤单”的slogan。右下角的前页面数/总页数的显示,与纸质书的页码呼应,符合用户阅读习惯。微信读书-图4页面的其他操作在用户点击页面空白处,此页面相关的操作按钮展示出来,其中较为突出的功能是“听”以及“想法输入框”,当用户的手势操作不再是左滑的时候,说明用户不是要进行下一页切换的操作,此时出现页面的操作按钮比较符合用户操作习惯。当点击划线的内容时,展示此内容对应的阅读用户想法,想法输入框固定在底部,方便阅读者随时点击输入内容,而想法列表会根据划线内容在屏幕中的位置来改变,是为了方便用户在看想法的时候,不遮挡划线内容,从而达到用户既可以查看划线内容,同时还能输入想法。再来看看书城页面,一般来说,一个页面的首屏展示的内容就足够我们看出主要的设计思想和想要展示的重点信息了。微信读书-图5顶栏是页面标题和搜索栏,然后是4类文章的导航。除此之外“猜你喜欢”部分成了整个首屏内容的视觉焦点,也就是用户一进入页面就会第一眼看到的地方——用户喜欢的书籍推荐。=再往下就是不同维度,不同分类的书籍推荐,每种书籍推荐一般为3-6本书,每屏承载1-2种书籍推荐,点击查看全部跳转到对应类别的书籍页面。这种页面设计方式,让信息层级划分比较明显,主次分明,符合浏览习惯,用户使用时也不会眼花缭乱。三、微信读书之——结构层结构层我们分2部分来分析:信息架构、交互设计1. 信息架构APP整体采用了常见的标签式底部导航模式,符合拇指热区操作的一种导航模式。底部的4个标签分别为:发现、书架、故事、我的。对应APP的4个重要模块,可通过点击标签进行模块间进行快速的切换看书的第一步是找到一本书,所以“发现”放在底部标签的第一位。打开微信读书的目的是看书,因此“书架”紧随“发现”放在底部标签的第二位。“我的”页面位置与行业大部分的APP一样,在最右边,“故事”模块自然而然就紧随其左了。整体信息架构比较清晰,也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2. 交互设计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阅读场景下关闭APP后再打开APP时,会自动帮你把上次阅读的书籍打开到你最后阅读的页面,这交互实在是很贴心。这相当于我们纸质阅读中的书签,这样,用户再次打开书籍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找不到上次阅读的内容而苦恼了。以及阅读界面,有人划过线的句子会以虚线形式显示出来,如果阅读的人也想标记,只需随意点击虚线的任何地方就会自动选中虚线部分内容,无需用户手动从文字开头到结尾再画一遍。忙忙书海里,既然能选到同一本书,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用户也是有一定的共鸣的。因此这个交互也非常实用。诸如此类有好的交互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三、微信读书之——范围层要在移动端满足用户阅读的需求,我们需要什么?想象下在实际生活中,当你需要阅读的时候,你需要什么?是不是闲的去到图书馆找到一本或者多本你喜欢的书籍?而去图书馆通常需要登记人员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与用户所借的书籍相关联基础需求:用户个人的账号信息,用来管理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书籍的借还情况等而基础需求之后便是阅读的核心需求,也就是如何找到用户喜爱的书籍进行阅读。第一层需求:快速找到用户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找到书籍后,书籍存放在哪里?当有不同类别的书籍怎么放置?书籍阅读环境是怎么样的?阅读过程需要哪些工具?书籍看完了不知道该看什么时怎么办?等等需求也就随之而出。而当用户已经确定了要阅读的书籍后,进入阅读阶段,在读到经典段落或篇幅时,会不会情不自禁的抒发一些感慨,如此第二层需求便也呼之欲出。第二层需求:做阅读笔记、读后感,记录即刻的阅读想法。记录想法一段时间后再重温书本或者完成阅读后想要查看自己在阅读时的想法,也想看看看过这本书的其他好友得想法等等,以此也催生出许多相关联的需求;以上3层需求紧密相连构成了微信阅读的4个模块。四、微信读书之——战略层我们都知道战略层的2个关键词:用户需求、企业目标,那就一起来猜想一下,微信阅读背后的战略是什么。1. 用户需求微信读书面向的用户是谁?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过这些话:工作之前都是用的qq,工作后就用微信了;qq都是95后,00后用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产品论坛中比比皆是,这的确说明了一个问题,微信面向的更多是中青年人群也就是职场人群。我们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对于中国的大多数青年来说,进入职场意味着背井离乡,意味着孤单。其次,职场最缺乏是什么知识?当然是技能,技能是职场人生存的核心本领。微信阅读需要解决的是职场人群2大痛点:情感抒发、自我提升。2. 企业目标微信读书有什么资源?撇开腾讯强大的资金实力、牛叉的技术团队等雄厚基础实力不谈,微信读书光是得益于微信这个庞大的拥有数10亿计用户的APP,在用户量上已经比其他同类APP捷足先登了不知道多少步,更何况,我们根本也没办法撇开其雄厚的资金库以及牛逼的技术支撑。腾讯能从微信读书的项目中获得什么?从近年来腾讯涉足的各个领域来看,腾讯是想通过构建一个强大的产品生态矩阵,来扩大自己的平台影响力和加强自身的优势。微信凭借其海量且忠诚的用户量无疑是腾讯排兵布阵最好的工具,腾讯想借助微信这个工具涉足更多更广的领域,同时也在不遗余力的向市场规范靠拢。从强求音乐买下海量正版音乐公开叫板网易云音乐、腾讯视频大肆购买视频版权蓄力、倡导通过IP化来实现游戏版权进入正轨,都预示着腾讯正在加速通过规范行业,来让自己的资金和平台优势扩大。微信读书也是此战略下的产物。本文由 @luck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这不是一篇产品体检分析报告,这是一篇读书日记,这是一篇强化理解用户体验要素的文章,需要吸收用户体验要素的精髓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用户体验,了解用户体验,总结用户体验,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种学习知识的方法,大家如果觉得分析方法和结果有误,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这里我们通过对喜马拉雅APP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逐步分析(倒推),来加深对用户体验五要素的理解。一、 战略层战略层的重要性:成功的用户体验,其基础是一个明确的“战略”。知道企业与用户对产品的期许和目标,有助于促进用户体验各方面战略的确立和制定。要搞清楚战略层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开发这个产品?”,这个产品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1)公司通过产品可以得到什么?2)用户通过产品可以得到什么?那我们以喜马拉雅APP为例,问问她给公司带来了什么?给用户带来了什么?我们从喜马拉雅的官网可以得知以下与战略层相关的信息1 喜马拉雅的愿景:成为中国最大的好声音分享平台。2 喜马拉雅的使命:让人们随时随地,听我想听,说我想说。3 喜马拉雅的价值观:a 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不懈创新;b 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每一个执行细节;c 像救火一样快速响应,搞定每一个问题。从以上信息也许可以总结出战略层所提出的两个问题的答案:喜马拉雅APP可以给公司带来一个中国最大的好声音分享平台;喜马拉雅APP可以给用户带来最好的一种声音享受。我们再来分析下最大的好声音分享平台会给公司带来什么?1 品牌的建立和广泛传播。2 无论是注册用户还是活跃用户,无论是音频的收听用户,还是音频的创造用户,其数量均要达到同行业的顶端。3 无论是音频的数量还是音频的质量均要达到同行业的最佳4 在直接的现金收益获取一定量的利润规模即品牌的传播范围和识别度、用户的数量级和忠诚度、内容的丰富量和质量度、收益的持续性和规模度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再来分析下最好的一种声音享受给用户又带来了什么?1 愉悦感:心情平静的舒适感、发现好声音的喜悦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发现共鸣的认同感;2 成就感:创作声音的期待感、得到打赏的获得感、收到点赞的欣慰感;其实愉悦感和成就感没有严格的界限,一个好的音频不管是音频的收听用户还是音频的创造用户都应该有这两种感觉。二、范围层1 范围层的定义:将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即战略层转变为产品应该提供给用户的全部内容需求和功能需求。2 范围层的重要性:在产品落地设计前可以提前考虑潜在的冲突和产品中的部分粗略点,可以划定界限什么功能和内容可以做,什么功能和内容不能做,什么功能和内容暂时不需要做,什么功能和内容放在后期做。范围层确定好的标准是:你可以准确地告诉产品开发团队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或者暂时不做什么。这里我们就直接分析下当前版本6.3.60.3喜马拉雅APP具有哪些功能需求和内容需求,在一个产品从0到1制定范围层时可能制定的不会这么详细,在后续的结构层和框架层的设计中偶尔也会反过来对范围层进行补充。喜马拉雅也APP范围层-功能需求:喜马拉雅APP范围层-内容需求:三、结构层1 结构层的定义:根据用户的工作、行为和思考等方式将范围层中的功能和内容建立起一种有序的排列结构,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能够高效顺畅地实现需求。2 交互设计: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行为沟通,解决产品如何去配合与响应用户可能发生的行为。3 概念模型:将产品的功能和内容组合成一种用户熟知的行为或行为流,让用户在使用时不需要过多的说明即可按照线下的日常行为流程高效完成服务。4 信息架构:以各种方式将产品信息合理并有意义地呈现给用户,让用户更容易找到有用的信息;结构重要的质量标准,不是整个过程需要多少步完成,而是用户是否认为每个步骤都为合理;一个高效机构的优点是具备“容纳成长”和“适应变动”的能力。我们在结构层的角度分析下喜马拉雅APP:听音频喜马拉雅的核心服务内容:音频;喜马拉雅的核心服务功能:听;喜马拉雅的核心服务:听音频;先不管听音频的用户群是什么、在什么场景下听,将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的用户思考下听音频的过程:按照听音频这一行为的正常逻辑可将其分为:听音频前、听音频中、听音频后。我们将范围层中相关功能用“听音频”串联起来:听音频前:找音频;分类查找:平台上所有音频的分类;推荐:根据用户的收听习惯(下载、收藏、评论、关注等)推荐同类型的音频;精品:平台认为已得到市场和用户认可经典音频或平台主打推荐的优质音频;相似查找:在用户关注某个类型音频专辑时,同时在音频详情页中关联类似音频;听音频中:调节音频播放效果;播音速度调节、下/上一首、查看音频详情介绍、查看播放列表、定时关闭;听音频后:标记音频;留言/弹幕、点赞、关注、下载、设为铃声、设为闹钟、分享(朋友圈、听友圈...)、提问主播。创作音频根据战略层中喜马拉雅的愿景:成为中国最大的好声音分享平台;必然少不了音频的创作,我们再来看看音频的创作流程,将范围层中的相关功能用“创作音频”串联起来:创作音频前:认证、个人认证、机构认证、名人名企通道;创作音频中:录音、朗读文章提供、添加配乐、添加场景音效、变声、试听、裁剪、重录;创作音频后:提交发布;提交、审核、发布、查看;我的主播工作台:录音作品、直播、查看收益、我的粉丝、我的群组、我的问答。听友圈查看听友的动态,发布自己的动态:查看:点赞、评论、举报;发布:图文、引用声音、引用专辑。最后通过流程图将产品的三大服务流串联起来:可以看到喜马拉雅的结构属于一种矩形结构: 允许用户在节点与节点间沿着两个或多个“维度”移动。四、框架层1 框架层的定义:确定详细的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2 界面设计1) 界面设计的定义:为某事物表达可以提供给用户做某些事多的能力;界面设计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选择正确的界面元素,这些界面元素要能帮助用户完成他们的任务,还要通过适当方式让它们容易被理解和使用;需要考虑交互元素的布局;2)界面设计的成功标准:一方面让用户一眼看到最重要的东西,另一方面不重要的东西可以不用突出,界面设计需要有层次感。3 导航设计1)导航设计的定义:为某事物表达可以提供给用户去某个地方的能力;在每个页面中放置一些允许用户浏览整个产品的链接;需要用导航来帮助用户找到周围的出路;让用户了解自己在产品信息空间中的定位,清晰地告诉用户他们在哪以及他们能去哪。需要考虑在产品中引导用户移动的元素的安排;2)导航设计的要求a 必须提供给用户一种在页面间跳转的方法;b 必须传到出这些元素和他们所包含内容间的关系;c 必须传达出它的内容和用户当前浏览页面间的关系。4 信息设计1) 信息设计的定义:为某事物表达可以为用户传达某种想法的能力;如何将产品信息呈现出来并且让用户很容易理解或使用它们。考虑传达给用户的信息要素的排布;2)信息形式上的设计:将信息以图文、语音、视频等形式表达;3)信息整理上的设计:将信息分门别类的整理。我们先整体看看喜马拉雅APP的框架:喜马拉雅APP的一级页面:首页、我听、播放、发现、我的,从其页面的定位以及具备的主要功能进行统计分析。单独看看APP首页的功能和内容的布局分类:五、表现层1 表现层的定义:产品的内容和功能与美学汇集到一起产生一个最终设计,完成其他四个层面的所有目标,并同时满足用户的感官感受;需要解决并弥补产品框架层的逻辑排布的感知呈现问题,涉及元素的组合排列,视觉设计。2 合理设计感知:决定产品的设计如何被人类的感觉器官感受到,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哪些感受将被纳入产品的设计,这些由产品的类型决定的。3 视觉设计:不光是要具有一定的美感,同时需要考虑视觉设计对于前面层面中确定的目标的支持效果如何。1)忠于眼睛a 关于视觉提出问题问题1:用户的视线首先落在什么地方?问题2:那个设计要素第一时间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问题3:它们对于战略目标来讲是很重要的东西吗?问题4:用户第一时间足以到的东西与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吗?b 视觉设计成功的特点特点1:遵循的是一条流畅的途径;特点2:在不需要太多细节来吓到用户的前提下,它为用户提供有效选择的、某种可能的引导。2)对比和一致性a 对比:可以将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元素上,能帮助用户理解页面导航元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传到信息设计中概念群组的主要手段;让差异足够清晰;b 一致性:可以使产品的设计有效地传达信息,而不会导致用户疑惑或焦虑。3)内部和外部的一致性内部一致性:产品内部不同页面、模块间同类型元素间的一致性;外部一致性:产品与其附带设计(类似海报、宣传画、宣传视频等)的一致性。4)配色和排版配色:核心的平铺色彩通常是一个更广泛的配色方案的一部分,这套配色方案是要在一个企业的所有产品中得到应用的。表现层就不做过多说明了(还未到达那水平哈哈~~)。六、总结最后用下图作为文章的结尾:战略层:确定产品目标;范围层:所有功能和内容的合辑,确定功能和内容的范围;结构层:所有框架层的合辑,涵盖所有页面间功能和内容的跳转交互,确保内容的正常流转,保证功能的顺畅运行,让服务流形成完整的闭环,可以理解为多重面与面之间的关系属于三维空间;框架层:结构层的分解,确定局部结构层的合理性,涵盖页面内部和页面与页面间的过渡关系,属于二维空间;表现层:对用户最直观的表达,进入框架层的入口,引导用户按照产品框架层的设计去使用产品、体验产品,涉及元素的组合排列,视觉设计,可以理解为点与面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维空间。青花瓷中水泡葱,老板叫你去敲钟!大家好,我是安迪(微信公众号:PM大白),移动健康管理行业PM一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教育行业发展迅速,作为在线教育领跑者的万门大学成绩优异。记者从万门大学产品的市场概况、使用流程、核心用户体验等几个方面分享出一份体验报告,供大家参考。一、产品体验环境产品体验环境:华为nova5i手机平台:Android 9软件版本:万门大学6.20.0二、产品的市场概况(一)行业的简单概括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数据发布报告显示: 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预计达3133.6亿元,同比增长24.5% ,预计未来3年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18-21%之间,增速持续降低但增长势头保持稳健。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在线付费意识逐渐养成以及线上学习体验和效果的提升是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二)围绕产品本身1.产品理念中国稀缺好的高等教育,门槛也非常高。万门大学认为应利用中国的网络优势创造和分享高等教育的思路,以此助推祖国科研,教育之路探索前进的步伐。2.产品的核心功能直播+录播课程呈现形式,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为学习者带来持续而美好的改变3.适用人群不同类别的课程有不同的适用人群。三、核心功能体验分析(一)首页页面用户体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进入首页页面,应用界面分类明确,入口简单,首页有明确分类,还有精选好课,可以直达课程页面进行观看。操作方便,减少用户操作负担。(二)全部课程分类万门课程覆盖大学类、中小学类、软件类、语言类课程等领域 。整体课程定位侧重于"用户刚需"类课程,如语言版块的出国英语考试类课程、小语种培训课程,中学版块的高中全科培训课程,大学版块的各学科基础大课等。关于课程表在会员群内定时更新,同时也会调研用户需求进行开设相关课程。(三)课程形式多样化除了录播视频播放外,还有图表形式和直播课程等。(四)我的学习页面不仅有最近学习的课程,还有买过、缓存、收藏过的课程。(五)账号页面账号页面设置详细,点击头像可以设置个人资料。我的订单中就有购买的课程信息。(六)课程详情页设计简单详细,能够看到全部类别的课程。点击其中一门就能出现该类别的所有课程,课程有免费的和付费的,付费课程可以先试看,再付费。(七)播放课程界面简单,具备基本核心功能,保证用户体验。可以选择观看视频听音频,或者只听音频,上下滑动可以调节音量和屏幕亮度,如果需要连续观看可以勾选自动播放下一集,且能下载也能分享,视频能够倍速播放,能够更改播放路线和视频清晰度,查看课程目录。比较特别的是基本功能中还有"锦囊"一项,里面有许多有关课程的优秀文章。综合来说,课程内容丰富,App操作方便,课程内容质量较高,可以满足用户日常学习需求,价格低于市场均价。以上的分析情况供大家参考。
本文作者参照Web用户体验五要素模型,并结合新零售场景的多样性,去分析盒马用户体验设计的5要素,看看盒马设计师在面对新零售场景时,是如何思考和开展体验设计的。前几天我去盒马鲜生凑热闹逛了一会,体验了一下盒马的商品品类、用户动线、展柜分布和设计、APP交互、品牌设计等方面。客观的说,逛完之后的整体购物体验感受还是可以的,但是自动结账机只能使用盒马APP支付,这让当时的我觉得有点不能理解。阿里一家亲嘛,为啥不支持亲兄弟支付宝APP支付呢?其实用户体验设计发展到现在,我们知道,如果需要全面分析和评价一个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是怎样的,是要从多个维度去看的。那么本文我就参照Web用户体验五要素模型,并结合新零售场景的多样性,去分析盒马用户体验设计的5要素,看看盒马设计师在面对新零售场景时,是如何思考和开展体验设计的。先看一下《新零售盒马用户体验设计的5要素》概览图,帮助你对本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战略层什么是战略层?着手做任何一个产品前,必须明确地定义这两个问题: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梁宁《产品思维30讲》刘润老师在参访盒马后,整理了盒马总裁侯毅在战略层顶层设计的4个原则:(1)线上收入大于线下收入这其实就定义了盒马鲜生的主体是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商,而不只是线下零售,它的目标是线上收入占大头。(2)线上每天产生的订单要大于5000这其实就是定义了电商必须要有规模效应,电子商务有基础的运营成本,只有到达规模效应之后,运营才有价值。(3)3公里半径内,实现30分钟送3公里半径,大约能够覆盖28平方公里的面积,30万户家庭。这个半径范围内,无需冷链运输,又能及时响应,有助于用合理成本建立客户忠诚度。(4)线上线下一盘棋,满足不同场景消费需求线上线下不是割裂关系,而是一盘棋。用户需求有线上的场景,也有线下的场景,盒马要满足不同消费场景需求,将流量池做大才是硬道理。从4个原则,可以看出,前两条是公司通过产品想要得到什么?后两条是用户通过产品能得到什么?盒马的战场是线下+线上。线下门店的任务,就是收集流量,把3公里内的人群,通过非常好的用户体验(空间、摆放、促销、包装、品质、价格、引导等),吸引到门店来,然后将他们转化为线上会员。盒马的形态更像是以门店为交易起点的电商。因此,盒马用户体验设计的边界相比传统用户体验设计要更宽。简单点说,是从产品“界面”延伸到“门店”,满足高效率和多场景的生鲜选购体验。我想,这既是盒马在战略层对体验设计的要求,更是新零售势态下,给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要求和新挑战。二、服务层为什么是服务层,不是范围层?在确定完战略后,接下来团队需要确定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两个问题,在Web用户体验五要素里,对应的是「范围层」。但是,对于新零售场景来说,人、货、场之间的连接更突出,场景更多,信任是产生交易的基础,而服务恰是建立信任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个人偏向用“服务层”这个概念,去定义“团队具体做什么,不做什么”,这样相对来说更明确一些。下面我参照盒马战略层的顶层设计,分享一些我自己观察到的服务层。1. 堂食生鲜上一次逛生鲜卖场还是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选完商品,然后代加工,最后结账回家。但当我进入盒马的生鲜卖场时,看到了“堂食生鲜”,心想:还能现场吃?当然,如果我们往更深的层次思考,发现堂食生鲜目的是:为用户设计“立等可食”的体验和服务;很多顾客喜欢的“用餐氛围感”;用体验建立用户对盒马生鲜商品的信任,逐渐打消线上下单可能存在的不放心(盒马的生鲜商品新鲜吗?口味行吗?),最终获得用户对其生鲜商品的信任。2. 无条件退货在盒马买到的生鲜产品,任何理由不满意,都可以免费退货,快递小哥直接上门来取。结果执行这个政策之后,退货率非常低。而且这个政策打消了用户的疑虑,反而提高了用户体验和粘度。3. 盒马APP自助结账当我选完商品准备结账时,发现只能用盒马APP结账,连亲兄弟支付宝APP都不行。我的天,这体验也太不好了。但是,从盒马的战略层可以看出,盒马鲜生的主体是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商,而不只是线下零售,它的目标是线上收入占大头。这样一看,线下门店是在为盒马APP导流,而将支付方式限制为盒马APP,就是为盒马线上APP拉新。当然,在支付过程中,用户不用担心不会下载、不会安装。因为盒马有服务人员为新用户提供了服务,比如:WiFi、手把手教你安装盒马APP,绑定支付宝等等。4. 3公里内,30分钟配送3公里的范围内,我们用APP下单,30分钟内,新鲜的蔬果和海鲜,就能送到你的办公室或家里了。可是,30分钟送货,可能吗?盒马鲜生门店的天花板上有个“传送带”,各个商品区域都有一些拿着拣货机的店员对照订单拣货。店员把商品捡好、装在袋子里后,挂在悬挂链上,我猜是传送到后场配送区直接配送。快递员收到包裹后,骑上电动车就往用户家里跑。按这个速度,30分钟送达,不是不可能。三、场景层我们说,盒马用户体验设计的边界从“界面”延伸到“门店”,这里的门店其实是各种服务场景的载体,主要场景包括:门店购物场景、餐饮场景、收银场景、门店工作场景。四、终端层这里的终端层,指的是在多元的线上线下场景下,用户(消费者、店员)为完成任务目标,所使用的人机交互终端。五、品牌层在传统用户体验五要素里,我们知道界面视觉层的体验属于表现层,那在新零售多元的线上线下场景下,笔者认为用「品牌策略」去设计用户视觉感知方面的体验设计,是更符合战略层的顶层设计思想的。据观察,盒马在品牌推广方面做了两件事,让我觉得很有商业价值:1. 打造信任IP:日日鲜Slogan:「日日鲜」,不卖隔夜吐司包装设计:包装文案强调当天是周几的吐司,包装颜色也是日更。同样的套路也用在了鲜奶上。2. 上线盒作社系统,将门店物料标准化、工具化总结 :从盒马的用户体验设计,学到了什么1. 重新认识用户和工具,培养全局设计意识和能力从阿里提出全链路设计概念以来,全局、全链路这些高大上的词已经在设计圈被谈腻了。那既然是为大家写干货,总不能就概念讲概念,所以就我个人看,培养自己的全局设计意识和能力,可以从如下2个问题思考:(1)我们的产品,用户除了消费者,还有其他人吗?在O2O行业,产品的用户不仅是C端消费者,还有公司内部和外部业务链的B端特定用户,比如盒马门店里的拣货员、客服、供应商、物流链上的各类用户等等。所以,与公司产品发生关系的用户,理论上都是我们设计师需要考虑的用户。(2)设计工作能标准化、工具化吗?盒马将门店用户体验的「品牌层」里,那些重复性极高的物料设计工作,做到了标准化、工具化。这项用户体验设计的背后不仅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更是对盒马战略层的响应。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不因公司大小而有差异,设计师为公司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本身就是一件对老板有利的事,只要时机成熟,设计师是可以发挥这样的价值的。2. 离开战略和价值谈体验设计,是自嗨过去衡量体验好不好通常是基于我们对用户心理、习惯、经验的了解。但是,这次我体验完盒马门店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体验本身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当我们理性评价体验时,记着关注下产品的「战略层」。符合战略层的用户体验设计,才是商业世界需要的用户体验设计。离开战略和价值谈体验设计,是自嗨。举个让我印象最深的例子,盒马门店的支付方式,如果支持微信支付、现金、支付宝APP,是不是体验很好?但拿战略层去评估这种设计,结果是不合适的。所以,只能用盒马APP支付虽然在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3. 保持对新领域的探索因盒马是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商,设计师的工作边界已经不只是界面,还包括线下复杂的空间场景、各种终端设备的ID设计、交互设计,甚至是商业、产品、经济、成本等等跨领域学习和研究。这无疑对设计师主动探索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事实上那些能挑大梁的设计师往往拥有这种对新领域的探索精神和走出舒适区的决心。参考资料:刘润《5分钟商学院》卓兰《UCAN2019-盒马线下场景体验设计》本文盒马相关图片版权归盒马所有,人物图片版权归当事人所有感谢你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专栏作家#关注交互/UI设计领域及职场能力,擅长需求分析、用户体验和原型设计。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编辑导语:一个产品重要的一项就是用户体验,产品中的用户体验也能很大的影响产品的好坏;本文以用户体验五要素为主线,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对需求分析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坑或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了描述。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经历只是经历,不等于经验。——俞军《产品方法论》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更多的是为人服务,让人可以从我们的产品中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是To G类的产品常常被认为达到目的、可以获得结果即可,容易忽略部分用户体验;那从完整的用户体验的角度审视需求分析,工作中会容易有哪些问题呢?《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这本书将产品分为功能型产品和信息型产品两类,通过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五个层面阐述如何满足用户需求,这五个层面循序渐进,由抽象逐步具体。该书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详述,感兴趣的话可以看这本书或在网上查一下相关内容;我所常接触的是功能型产品,下文也将以此类产品展开。用户体验五要素01 战略层:产品目的和用户需求To G可以归类为To B,To B相较于To C来说更重商业价值。这个商业价值是两方面的,于自己公司和于客户,即为战略层所强调的产品目的和用户需求。想要确定用户需求,首先要对用户进行分类,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用户的需求及需求的优先级。第一个角度:对于To G来说,一个系统通常有两类用户——买方和用方;买方大多数是领导,需求来源为政策、工作实际需要等,其目的一般是向上汇报或向下管理;用方则包括部分买方和实际用户,其目的则包括向上汇报、向下监督和实际使用。从这里不难看出,买方提出的需求往往优先级较高(To G类客户的话谁的最应该听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http://www.woshipm.com/chang/4278371.html)。另一个角度:用户所在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从这个角度,用户可以分为信息化程度高和低的两类;信息化程度越高的用户,越容易用系统语言描述清楚自己的需求;信息化程度越低的用户,对于较为初级的信息化系统,接受程度也会很高。从战略层本身来说,它明确了产品目的和用户目的,是产品第一个需要考虑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解决问题应该是以目的为导向的,需要首先明确做一件事的目的,剩下的才是如何做、如何高效地做。俞军老师的《产品方法论》中也提到了一个更为升华的概念——理性决策三要素,按重要性由高到低的依次是:理性的信念、理性的目标、理性的行动。俞军老师的“理性决策三要素”02 范围层:功能规格用户的问题决定了最终需求,需求决定了系统的建设范围;功能来源于需求,需求有强弱,功能亦有先后。对于我常做的政府类项目,往往通过招投标形式获得,系统的建设范围相对来说是明晰的;但是系统范围下的功能是有优先级的,如何把控这个优先级将决定了用户的满意度和项目进度。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来源于同一个项目下的两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A是对全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系统;从08年汶川地震以来,近12年中,仅有6次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注1],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这个系统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但是一旦使用便是紧急且重要。与此同时,我们的团队也在开发着常态化灾害评估系统,例如地震损失评估系统,这类子系统使用频率高,相对应的优先级也高;基于这样的背景,按照现在的思路,A系统的需求分析应先满足基本流程,保证基本业务流程畅通条件下的精准评估,但之前的更多工作内容放在了如何让这个系统更为方便的目的上,导致了系统功能的部分冗余。例如为使得用户可以在任一阶段使用本系统(考虑到由线下办公改为线上办公的过渡期),在有前后流程关系的多个模块下的多个页面中保留了【新建灾害事件】的入口;这也就需要在各个【新建灾害事件】时对事件进行关联控制,以保证同一事件的流程完整性;结果可想而知,在后期实际开发过程中对所有功能进行了优先级重排,只保留了一个【新建】入口。第二个子系统B是面向全国乡镇、县、市、省、部五级用户的上报系统,需要以乡镇为单位对需国家补助对象进行逐级上报审核;这其中有一个很细小的功能,是通过选择本级补助对象进而上报。用过ArcMap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在图层属性中可以单独查看已选中对象。当时我觉得这个功能很好用,一定很有用,就引借了进来,开发过程中也遇到了些困难,为此开发人员没少找我麻烦;但在开发完成后的反复测试过程中,实际上很少使用这个功能,往往都是全选上报了;返回来想想缺少这个功能,整个流程能够走通吗,答案是肯定的。ArcMap查看所有记录或仅查看所选的记录功能:ArcMap查看所有记录或仅查看所选的记录功能说明在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很多前辈告诉我,“我们的需求应该是按照最全的去做,至于开发能开发多少和我们就没有关系了”。我一直对这段话保持怀疑,因为:一来有些基本功能往往客户比较着急使用,如果我们不分优先级全部进行分析,分析完成后再传递需求给开发,必然会造成客户需求的延迟满足,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体验;二来虽然在招投标时项目范围已然确定,但一个大项目往往持续一年甚至更久,政策、用户的需求很可能会发生变更,如果从一开始就按瀑布式项目执行,则会造成大量人力成本的浪费;三来需求分析成果的完备性很大程度依赖于需求分析人员的工作经验与能力,在分析过程中难免会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如果最开始做了全量,很有可能会因为中间的一点小问题而牵一发动全身。从上面的任何一点来说,我都觉得需求也应该是PDCA不断滚动完成的,通过再分析、开发、测试等工作过程不断地验证之前地想法,并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向前。03 结构层:交互设计通常一个系统是为多个人服务的,不是一个人,因此系统的流程及交互要符合业务流程及用户习惯,不能只从上帝视角(前后都清楚)认为用户是肯定知晓这个动作的目的;而要从“无知者”(对这个系统的流程甚至目的一无所知)角度思考拿到这个系统时,用户是否能够知晓或下意识地进行下一步动作。举两个例子:在开发专题地图[注2](例如中国大陆2020年地震点位分布图)制作B/S端系统时,需要在创建一个制图空间后让用户从本地导入地震点位的矢量数据等所需数据,再进行后续的制图流程直至完成专题图制作。在实际设计时系统在用户点击【新建制图空间】后打开本地文件夹,让用户选择数据文件;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在忽略本段第一句话的情况,重新审视系统流程,是否会有疑问:为什么忽然间就打开了本地文件夹,是要让我保存新建的制图空间还是要干什么呢?如果修改流程——用户点击【新建制图空间】后,系统弹出面板,用户点击【添加数据】按钮后打开本地文件夹,让用户选择数据文件——便可让用户明晰地知晓动作的目的,并符合日常的工作流程及习惯。打开本地文件夹弹窗专题图制作中的数据添加流程继续上一个例子:在选择数据文件时,用户选择了.doc文件,点击确定后系统没有任何反应;用户又选择了一个.jpg文件,确定添加后系统依然没有反应,此刻用户下了定论:这个系统不能用。但实际上,并不是系统不能用,也不是系统出了bug,而是仅支持.xls/.xlsx/.txt/.zip/.rar格式的数据导入;但系统并没有在任一过程中给出提示引导用户进行正确操作,这就是上帝视角下的“用户怎么不知道?”数据添加时的格式控制与异常处理04 框架层:界面设计、信息设计好的设计是可以给用户提供好的引导且不会引起用户歧义,同时对于一些功能的修改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界面设计–提供给用户做某些事的能力;信息设计–传达什么样的想法给用户。例如在使用“中国大陆地震点位分布图”专题图模板完成专题地图制作后,需要对制图成果进行保存和共享。因此有了如下原型设计:制图成果保存与共享弹窗这个界面中提供了用户保存成果的能力,但却没有告诉用户:是否所有项均需填写(必填性说明);有哪些项是系统可提供默认值,无需用户每次都进行选择或填写(默认值);有哪些项是系统自动填充的,无需用户误认为需再次点击操作(例成图时间);有哪些项是想要引导用户进行适当信息补充,以便用户后期追寻的(例描述)。界面设计优化后的弹窗对于信息量较少的页面,到这一步也可以了,但如果用户所填信息较多,为使用户可以更好地明确要填什么,避免因为看到一堆必填项而烦躁的心理,可以对信息进行分组重排。信息设计优化后的弹窗05 表现层:视觉设计视觉设计是产品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却是用户接受的第一个环节。视觉设计可能承载了一个产品甚至是一家公司的理念,同时也向用户传达每一个页面的重点或是常用功能,用以引导用户更高效地达到目的。换句话说,一个页面中的按钮也有主次之分,如何能将主次凸显,是视觉设计的一大要点。视觉设计优化后的弹窗06 总结一个产品的诞生并不一定会完整的走过这五要素,也不一定会完全按照既定顺序走到表现层;但可以通过这五要素返回来审视一个产品,总结经验。注1:6次特别重大自然灾害:1)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2)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3)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4)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5)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6)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注2:专题地图(thematic map),又称特种地图,是在地理底图上按照地图主题的要求,突出并完善地表示与主题相关的一种或几种要素,使地图内容专题化、表达形式各异、用途专门化的地图。本文由 @嘻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用户真相是什么?无疑是最难的环节。作为产品经理,天天都在围绕吃透用户真相运转。但是总是会出现对于用户的需求过于自信,大多时候以参与人员为蓝本,研究结果远离用户真相,形成了“产品经理人体验”,“运营人员体验”,“领导人体验”等。作为产品经理,在每细化一个需求时,大家有跳出产品人经验,深挖过需求的背后吗?真正的用户研究应该建立在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上,对于用户的每一个确定要做的需求都能形成一个闭环,回到产品需求上。产品经理应该据有透过表面挖本质的能力,接下来我就对如何处理用户需求,做一个简单的方法总结。用户需求研究应该从以下4部分展开,用户需求调研,竞品分析,情节体验,整合为一。用户需求调研当面对用户需求时,我们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上次工作,我接到运营方提出的订单活动需求。他们希望通过订单活动来提高商城的销量。拿到这个需求,我认真分析后,从以下7个点进行展开。(我这里所说的是已经对初步需求进行过滤后的需求)运营方希望通过订单活动来促进用户成交订单,用户希望买到最实惠的商品,之前我们商城是仅仅只有商品活动,对于订单的活动是没有做的,所以这确实可以提高转化率,尤其是带动不容易卖动商品的销量。竞品分析作为一个初级产品经理,我们不要盲目的想从需求中进行创新,多体验优秀产品,做好竞品分析。对于这次的订单活动,我参考了考拉,丰趣海淘等的订单活动是如何做的。通过竞品分析并且结合自己的需求,我将这次订单活动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满额打折:表示参加活动的商品都按照设置的折扣计算订单应付金额,通过【满足金额】和【折扣】编辑域设置;如订单活动的满足金额为100,折扣为0.8,满足金额为200元,折扣0.7,则订单金额大于等于100小与200时,订单则按照折扣0.8的计算,若大于等于200,订单则按照折扣0.7的计算;满额立减:表示参加活动的商品都按照设置的减免金额计算订单应付金额,通过【满足金额】和【立减金额】编辑域设置;如订单活动的满足金额为100元,减免金额5元,满足金额200元,减免15元,则订单金额大于等于100小与200时,减免5元,若大于等于200,则减免15元;N元任选:表示参加活动的商品都按照设置的固定件数计算订单应付金额,通过【固定件数】和【金额】编辑域设置;如订单活动的固定件数3件,金额119元,固定件数4件,金额149元,若下单件数为3件,则按照119元购买,若件数大于等于4件,则其中4件按照149元计算,剩余售价最低的件数按照原售价计算;多件打折:表示参加活动的商品都按照设置的固定件数计算订单应付金额,通过【固定件数】和【折扣】编辑域设置;如订单活动的固定件数3件,折扣0.9,固定件数4件,折扣0.8,则下单件数为3件,订单按照折扣0.9计算,大于等于4件,订单按照折扣0.8计算;多件立减:表示参加活动的商品都按照设置的固定件数计算订单应付金额,通过【固定件数】和【立减金额】编辑域设置;如订单活动的固定件数3件,立减金额5元,固定件数4件,立减金额10元,则下单件数为3件,立减5元,下单件数大于等于4件,立减10元;总结:初次分析竞品,可以从产品的四要素进行剖析,即内容性,功能性,可用性,情感性。产品是做出来给人使用的,一款由价值的产品必定要给客户感受到有用,能用,可用,爱用。情景调研在这一阶段,我们已经做好了产品需求的细化工作,那到底可行不?我们可以把初步的原型交给用户(真正的用户,设计师,技术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运营人员,需求提出者),选几个典型代表,完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不要带入同理心去干涉用户。我们只需默默在旁边看着,听着他们的分析,然后总结分析用户体验。整合为一整合为一是最关键的,对于可做的需求也并不需要全部都做。此时应抓住某一个点,让这个功能尖叫,超于用户的期望需求。例举近期工作上遇到的一个作者请假需求。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产品,我们是做小说网站的,主要用于读者的阅读及吸引作者来与我们平台签约。运营人员需要通过全勤奖来激发作者续签约的意向,当时他们提的需求就是做一个请假功能,让作者自己请假,不影响全勤奖的发放。用户都是懒惰的,如果按着这个需求在作者后台增加一个请假功能?作者真的会利用好这个功能吗?增加这个功能,签约作者的转化率就会提高吗?运营人员真正需要这个需求吗……抛出了一系列问题,结合我们现有的网站及人力成本等综合条件,我将这个需求进行了转换,同样还是请假功能,但是无需作者去申请请假,直接技术这边设置一个m值,即允许请假天数,当月缺勤数在m值内,则自动发放全勤奖。但是作者并不清楚我们有这个功能,同时在的通知公告里写明全勤奖的调整。这一改变让用户避免了请假,同时又不影响全勤奖的发放。这个就是需求一个转换,整合,既满足了最初的需求,又不影响用户体验。记住与其求得面面俱到而让产品失去出彩的体验点,倒不如牺牲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体验,与营造“一击致命”的体验。每天面对大量的需求,产品经理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站在现有产品的肩膀上,用心去做好用户研究,营造“尖峰时刻”,让你的产品有爱,高于用户期望值。本文由 @择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加关注,带你看世界本文旨在通过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五个用户体验要素进行全面、详细的拆解并分析字节跳动旗下的新产品——“飞聊”,并结合竞品分析对产品设计、运营的提供自己的建议。文章结构一、 体验环境二、 产品体验分析2.1 战略层1)产品定位在华为应用市场中飞聊对自己的应用介绍是:“飞聊,一款兴趣社交App”,在官方指导手册中飞聊对自己的介绍是:“飞聊是一个内容社区+即时通讯工具”。其主要功能模块有即时聊天、兴趣小组、公共主页三大部分。从社交领域产品的类型来划分,目前市场上的社交产品大致可分为以微信、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型社交产品、以贴吧和豆瓣为代表的圈层化的内容社区型社交产品、以微博为代表的广场式开放性型社交产品三大类。在飞聊的官方介绍和主要功能中既包含了内容社区又包含了即时通讯,据此分析,飞聊应该属于社交产品中的圈层化的社区型社交产品和即时通讯型社交产品的组合体;从社交关系强弱程度层面来划分,目前市场上的社交产品大致可分为:以微信为代表的熟人社交产品,和以陌陌等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产品两大类。飞聊在做兴趣社区的同时还向用户推荐可能认识的好友,在动态这一功能设置上又与朋友圈相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飞聊的产品定位则是希望以兴趣为切入点建立陌生人社交的同时,也能兼顾到熟人社交。从以上两个层面的划分来看:我们发现,飞聊的定位区别于其兄弟产品多闪的亲密关系社交,更着重在“泛化”的开放式社交,用户的关系链沉淀逻辑是通过兴趣社区发现好友、沉淀关系链,让用户之间产生交流互动的需求,再通过即时通讯满足这一需求,从而把用户留存下来。所以,飞聊的产品定位应该是一个依托兴趣为纽带的内容社区产品。2)用户需求定位对于新用户来说,飞聊就是一个兴趣资讯 App,可以用来消费一些搞笑段子、沙雕视频、美女图片等轻内容。除了查看兴趣资讯以外,该产品较方便的加入各种群聊、无需验证即可与陌生人互动的功能设置可以满足部分活跃用户的兴趣互动与交流需求。3)市场状况根据蓝莲花研究机构给出的流量模型,社区的价值取决于1、N(内容生产者流量);2、M(用户流量);3、*(互动频率,关系链集中度)。其价值公式为:社区价值=N×M,所以要想知道社区市场发展状况可以通过查看中国互联网接入流量情况和生产者流量进行衡量。图1从图2由蓝莲花研究机构在2018年12月发布的《社区行业发展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仍在不断增加,说明在消费者数量上依然可为市场提供红利,图2从图3由腾讯研究院在2016年发布的《2016 年中国互联网内容产业全景数据解读》中可以看到,2016年互联网内容产业中进行内容分享和内容创造的内容生产类用户就达到了5.1亿用户, 2019年预计数量仍会增加,所以在生产者环节仍然有流量红利存在。图32.2 范围层1)基础功能小组互动:作为一款兴趣社区产品,与豆瓣小组、贴吧一样都是基于共同话题、相同兴趣进行话题讨论。发布动态:发布个人动态信息在社区类产品中也经常可见,如贴吧发布内容到个人主页,豆瓣发布个人动态。提供记录用户个人日常生活的功能。好友聊天:和好友尽心互动是用户在社区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后进行私下互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微博、贴吧都有好友聊天的功能。2)特色功能设置小组内头像与昵称:在社区类产品中用户加入一定的圈子时,基本都会采用唯一的 头像和昵称,而在飞聊中,产品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穿上马甲的功能。飞聊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一来可能是出于安全性和匿名性的考虑。因为飞聊互动的门槛较低,可以向任何人无需验证地发消息,在一个开放式的社交环境中,为用户添加上马甲尽可能的屏蔽掉更多的用户详细信息,保证用户在与陌生人互动时的安全性。组内设置专有昵称和头像信息无需验证即可发起聊天:飞聊不像微博、抖音,即使未关注对方也可以聊上几句(对方未回复可发5条消息)。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互动的门槛较低。飞聊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因为产品处在启动阶段,为了让用户聊起来降低了互动门槛,以提高产品的用户互动活跃度。但是,随着互动门槛降低则有可能出现营销账户对普通用户进行骚扰的现象,也为非法行为提供了温床,可能也因为该原因出于安全考虑7月19日苹果App Store才下架了飞聊。无需验证即可发送消息动态可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在设置个人动态可见范围的时候,飞聊对“所有人可见”进行了重新定义。在微信中朋友圈设置为所有人可见是指所有好友可见,在微博中所有人可见是指全网可见。而在飞聊这里,所有人可见的逻辑是用户A发布的动态,可以被与用户A不是好友的,但拥有共同好友的用户C看到并且进行点赞、评论等互动。可以被用户A和用户C的共同好友用户B看到。也就是说,这是比微信、QQ更大,但比微博更小的空间。飞聊的所有人可见参考链接:http://www.woshipm.com/it/2372606.html2.3 结构层1)产品结构图飞聊产品结构图2)核心功能流程图在这里选取了飞聊比较核心也是与其他产品差异较大的小组功能作为介绍:飞聊小组功能流程图2.4 框架层1) 消息界面消息页面承载了小组、好友、群聊等各种类型的消息,也是进入到APP的首页。这样的信息布局方式有点类似于微信将好友、群聊、订阅号等各种信息都放在了首页,飞聊可能是出于自己的宣传定位——内容社区+即时通讯工具所以才决定用即时通讯工具常用的信息呈现方式来呈现内容社区的内容。不过,笔者个人认为:因为内容社区帖子的更新频率比较高,也就意味着出现消息提示的频率较高。但是,现在的飞聊用户还没有把飞聊当即时通讯工具来用,也就意味着对这款产品查看消息的并没有刚性需求,过高的信息更新频率带来的页面繁乱感会影响交互体验。2)动态页面在动态页面笔者看出,在原本以为是“飞聊朋友圈”的动态页面里加入了公共主页的内容使得动态变成了一个类似微头条一样的半开放广场。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飞聊的动态虽然看似是将力气用在社交但还是脱不开内容,但令笔者感到疑惑的是虽然动态中公共主页的内容与今日头条同步了。但内容的评论内容并没有进行同步,这就意味着同一条内容来自今日头条的评论和来自飞聊的评论被完全分开展示。但对于一个启动期的产品来说,本身内容就不够充分,这样割裂开的做法可能会错过很多优质内容,因为有时候头条中评论区的内容会和正文一样精彩。飞聊之所以选择割裂笔者猜测可能是产品团队为保持两款产品各自的产品调性所以才会采取此做法。带有内容推荐的动态界面3) 好友页面在好友页面里包含了我的群聊、我的小组、我的关注的分类入口,大部分页面占比被好友列表占掉,这样有利于用户快速找到好友并进行聊天。但是,体验一番过后,笔者感觉有待改进的是要想和好友聊天需要点击右侧的聊天按钮才是进入聊天窗口。而直接点击横栏显示的是好友个人主页,这样的操作逻辑笔者认为出现了本末倒置,既然产品官方介绍这是一款内容社区+即时通讯工具。那么,在即时通讯上要做的事尽量让用户聊起来,所以应该为用户聊起来提供更方便的操作体验,当用户点击好友横栏时就应该直接进入聊天界面,而不是点击一个更小的聊天按钮。4)小结发现小组的入口应该建议放置在较明显的的位置,笔者建议:可以在消息页面左滑进入负一屏显示好友列表,然后把发现小组的入口按钮放到现在右上角好友列表入口按钮的位置。消息页面将小组信息、好友信息、群聊信息一并显示在同一个页面里,笔者认为:可以把小组信息单独放在一个子页面下,类似于微信的公众号信息被统一放置在订阅号子页面下。这样建议的原因是小组消息更新频率较高,每当小组出现新帖子就会在消息页面显示消息提示角标,整个页面会出现满屏的消息提示角标,看起来很凌乱,所以把小组消息单独放到一个子页面下可以使得页面更简洁。虽然这样做增加了查看小组信息的步骤,但是可以更高效的查看小组消息,因为在当前的设计下,当很多小组都出现了新帖子,用户就会因难以抉择到底该进到哪个小组里看帖子而退出应用。在聊天页面中,建议当用户点击某一好友所在横栏时就可直接进入聊天界面,而不是点击更小的聊天按钮。2.5 表现层结构清晰:飞聊底部三个Tab分别显示了一款内容社区+即时通讯产品应有的功能,用户可一目了然的理解到该应用的功能入口,在结构上基本上还是比较清晰的。美观:黄色的logo,多处留白的页面,在感官上都能给用户一种清新、简洁的感官体验。一致性:笔者在体验过后对于图标、字体等元素的视觉体验上基本都保持了活泼的风格,一致性方面体验较佳。视觉和用户体验的统一:除了在消息页面因为小组信息较多导致整屏都是信息提示角标造成不知到底该看那一条信息和选择好友聊天时需要点击一个较小的聊天按钮带来的不佳体验之外,其余的视觉设计基本符合日常的APP使用习惯。三、 竞品分析3.1 竞品选择及理由飞聊官方对自己的定位是内容社区+即时通讯工具,那么我们选取的竞品应该是内容社区还应该是即时通讯工具呢?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一下内容社区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区别,在笔者看来要区分二者可以从用户的关系沉淀方式来区分。先产生关系,再成为好友的是社区(内容社区);先成为好友,再产生关系,就是社交(即时通讯工具)。一番体验下来,笔者发现:飞聊在作为首页的消息页主要显示的是内容而不是社交,即使在是最具社交属性的动态页都有内容的加持,而且目前基本也没有人会把这款产品作为替代微信和QQ的即时通讯工具。所以,飞聊现在的直接竞争对手应该是豆瓣、贴吧、即刻这样的内容社区。由于即刻在7月12日宣布暂时关闭服务,所以,在笔者体验飞聊时即刻已经暂时退出了竞争队列。所以,此次的竞品选择里暂时没有即刻,待即刻重新上线后再添加进来。此次竞品选择是豆瓣、百度贴吧、知乎、兴趣部落。3.2 战略层比较3.2.1 市场表现比较3.2.2 运营策略比较3.2.2.1 拉新飞聊:1)ASO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应用商店优化)是应用拉新的方式之一,下面将比较近30天来四款产品的ASO覆盖总数比较各应用在ASO方面所做的拉新努力。(数据来源:蝉大师)从ASO上比较各应用的拉新努力程度应是百度贴吧>豆瓣>兴趣部落>飞聊。2)百度指数百度指数中包含了资讯指数和搜索指数,在这里用资讯指数衡量各应用在曝光度上所做的拉新努力,用搜索指数衡量实际曝光效果。从资讯曝光度上比较各应用的拉新努力程度应是:豆瓣>飞聊>兴趣部落>百度贴吧;曝光效果比较是豆瓣>百度贴吧>兴趣部落>飞聊。3)社交媒体曝光度运用社交媒体也是增加曝光已达成拉新目的的重要手段,笔者将比较各应用的微博粉丝数进行比较。从微博粉丝数上衡量曝光度则是:兴趣部落>豆瓣>百度贴吧>飞聊。4)小结综合各项拉新方式的数据来看,飞聊在拉新方面的运营都是几个应用中最弱的。3.2.2.2 活跃在用户活跃方面兴趣部落应用内部设置了部落签到、完成任务领心用以兑换打赏礼物的用户成长体系,在官方微博则举办各类明星话题活动促活;百度贴吧则是开设贴吧签到、做任务领现金的方式提高用户活跃度;豆瓣则是依靠自身的影音评价形成的原有口碑保持用户活跃度;飞聊目前还没有看到在应用内建设用户成长体系,在应用之外更多的是通过校园招聘的宣传和邀请头条创作者入驻飞聊,更多的是在拉新上下功夫。3.2.2.1 留存在用户留存方面各应用的运营策略与促活的策略基本保持一致。3.2.2.3 转化豆瓣在转化上采用的是知识付费+精品电商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的盈利方式;百度贴吧则是通过广告+会员增值服务和直播礼物抽成进行商业变现;兴趣小组则是通过榜单打榜礼物抽成和广告进行商业变现;飞聊目前暂无商业变现的行动。3.2.2.4 自传播豆瓣在自传播方面更多的时候自身口碑形成用户自传播;百度贴吧则是通过邀请奖励机制促使用户进行自传播;兴趣部落和飞聊都没有相应的用户分享奖励机制。3.2.3 用户人群比较用户年龄比较:从用户年龄分布来看飞聊的用户群体主要是25岁-35岁的职场人群;豆瓣则是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贴吧也是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为主;兴趣部落更受Z世代群体欢迎。用户性别比较:从用户性别分布来看除了豆瓣稍受女性用户欢迎之外,飞聊、百度贴吧、兴趣部落的用户性别分布基本保持平衡。用户地域比较:从地域分布的色度对比来看,飞聊在东部沿海、中部、西南部城市都有一定的用户分布,各区域用户分布差异是四个应用中最不明显的。3.2.4 用户评价比较据蝉大师整合数据显示四个应用的评分均分是:飞聊3.2、豆瓣2.5、百度贴吧4.4、兴趣部落2.9。(注:360应用市场评分采用10分制,所以计算平均分时对360市场的评分先除以2)从评分来看百度贴吧>飞聊>兴趣部落>豆瓣。虽然在四款应用中飞聊评分排在第二,但是根据笔者观察,在华为应用市场中大多数人的评价都是差评,对于一款新产品来说需要做的产品改进和用户运营工作还很多。飞聊在华为应用市场的用户评价截图3.3 范围层比较1) 加入圈子差异飞聊、豆瓣、百度贴吧、兴趣部落四款应用都是基于共同兴趣和话题构成的兴趣社区应用,所以进入如何让进入社区成为产品使用逻辑第一步。飞聊:在发现圈子阶段用户需要自行搜索,在之前的版本体验时笔者还能看到在消息页下方有发现小组和推荐小组模块,在5.4版本中发现该模块已经消失,需要自行进行搜索;在加入圈子阶段有部分小组需要进行管理员审核,只有审核通过后才能加入小组,并且各小组可使用不同的昵称和头像。豆瓣:在发现圈子阶段,豆瓣在小组页面上端有小组推荐,同时也可以自行搜索;在加入圈子阶段只需点击加入即可加入到小组中,部分小组需要管理员审核,各小组都使用唯一的昵称和头像。兴趣部落:在发现圈子阶段,兴趣部落在部落界面的子页面有部落推荐,在首页查看系统推荐内容时也可以点击进入相应的部落;在加入圈子阶段只需点击加入即可加入到部落中,无需管理员验证,各小组都使用唯一的昵称和头像。2) 圈内互动功能差异飞聊:可以进行的操作:查看小组内所有成员名单;与小组成员发消息聊天;不可以进行的操作:关注小组内成员;组内签到;查看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其他小组发布的帖子和个人动态;豆瓣:可以进行的操作:查看小组内所有成员名单;私信小组成员;关注小组成员;查看组内成员发布的个人动态、加入的其他小组;搜索组内帖子;不可以进行的操作:组内签到百度贴吧:可以进行的操作:吧内签到;查看吧内成员关注的吧、发布在个人主页的个人动态、其他吧的帖子;关注吧内成员;与吧内成员发消息聊天;可给吧内成员送礼;不可以进行的操作:查看吧内成员名单、搜索吧内帖子兴趣部落:可以进行的操作:查看部落榜单排名;打榜;签到;关注部落内其他成员;给部落内其他成员留言;查看部落内成员加入的所有部落;查看部落内其他成员发布过的帖子;不可以进行的操作:搜索部落内帖子;查看部落内成员名单;3) 个人动态功能差异飞聊:可发布个人动态但仅仅可以被好友或可能认识的人可见;豆瓣:可发布个人动态,可被全网可见;百度贴吧:可发布个人动态到个人主页,可被全网可见;兴趣部落:不可发布个人动态,发布内容必须在某一部落中发布。3.4 结构层&框架层比较1) 发现圈子交互比较从步骤流程图对比中,我们看到百度贴吧没有分类寻找吧,其他三个APP要想进入分类寻找圈子的最少的操作步骤一致。但是,根据笔者体验下来发现在为用户推荐和分类寻找感兴趣的圈子体验上:豆瓣>飞聊>百度贴吧>兴趣部落。原因在于豆瓣在“小组”页面上方三分之一屏都显示系统为用户推荐的小组,用户要想分类查找感兴趣的小组可以点击热门小组按钮进入到分类查找界面,用户可触达率高。飞聊的发现小组入口以消息栏的形式出现在消息页面,用户想要分类查看小组需要到消息页中进行一番搜寻该入口,或直接在搜索框中进行搜索。百度贴吧在推荐页面上方有“关注”和“推荐”两个Tab标签,用户想探寻可能感兴趣的吧时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并进入到推荐吧的子页面。在兴趣部落里,用户想探寻可能感兴趣的部落时需要点击部落页面上方的分类图标按钮,但按钮比较小,用户难以察觉或难以理解该图标按钮的含义,增大了用户进行分类探寻可能感兴趣的部落的阻碍。2)查看圈子内帖子交互比较用户想要查看所加入的圈子内的帖子,在飞聊中当小组内出现新帖子时以消息提示的方式提醒用户,需要用户主动选择进入查看。而豆瓣、百度贴吧、兴趣部落在首页都会有系统直接推送帖子供用户浏览查看,这些帖子除了有来自用户已加入的圈子的帖子还有用户未加入的圈子的帖子,用户处于被动接收内容状态。当用户主动选择进入圈子详情页时这三款应应用各有差异,豆瓣在小组页面中有1/4屏直接显示用户已加入的小组内新帖,用户还可下拉浏览更多已加入小组的帖子,用户也可以选择某一小组进入到组内查看帖子。百度贴吧在进吧页面上端1/4屏显示用户最近逛过的吧,方便用户直接进入常逛的吧,在最近常逛的吧模块下是用户所关注的吧列表,用户需要选择吧进入其中浏览吧内帖子。兴趣部落在部落界面直接进入到用户最近加入的部落,用户像进入到其他已加入的部落则需左右滑动界面进行部落间切换。3) 圈子内发帖交互比较经过笔者体验,四款产品要到特定的圈子内发布帖子,除兴趣部落之外,都必须要进入到具体的圈子才能发布帖子。兴趣部落在首页和部落页都有发布入口,不同的是在首页进入发布页需要选择发布到的部落才能发帖,在部落页面中发帖则不用选择发布到的部落,帖子内容自动发布到用户当前所在部落。飞聊区别于其他三款产品的是,用户自己发布的帖子只能到相应的小组内查看,在对应小组发布过的帖子,不能统一查看自己曾经在不同小组发布过的所有帖子。笔者个人认为:飞聊可以在个人主页中添加一个发布过的小组内容入口,方便用户统一管理自己在小组中发布过的帖子。四、 总结4.1 产品优势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内容社区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字节跳动算法推荐的技术优势进行内容分发;字节跳动的今日头条、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产品日活总共超过7亿,可以有效利用已有的产品进行引流;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和抖音都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所以在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有所保证;交友聊天低门槛的设置可以吸引有强烈社交意愿的用户加入。4.2 产品劣势飞聊还没有区别于其他竞品的特色定位,豆瓣以书影音讨论社区作为特色定位、百度贴吧是电竞与追星一族的集聚地、兴趣社交主打追星社群都形成了自己的内容社区特色,这些竞品都形成独自的品牌特性,为后期的变现打下基础。飞聊的部分交互仍有待改进,如推荐小组和发现小组模块在笔者体验初期仍可轻易找到但到了后期这两个模块较隐蔽,不利于用户探索新的兴趣小组。产品运营在众多同类产品中是做的最差的,笔者查看了飞聊的官方微博仅仅有2条微博内容,而且还是产品刚发布时发布的内容,官方微信公众号更是没有任何内容。作为一款新产品应该在运营上下功夫积累更多新用户才能让下载使用该产品的用户聊的起来。4.3 功能&交互建议发挥字节跳动的算法推荐优势,在消息页上端为用户精准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小组,对于新注册用户添加兴趣标签选项,笔者在注册时并没有兴趣标签选择项,这对于字节跳动这样一家以算法著称的公司来说缺少了新注册用户选择兴趣标签这一步骤是令人费解的。发挥字节跳动原有的内容优势,可以考虑在底栏加一个“发现”的Tab按钮,放置在第二的位置,让用户还没有聊天的需求时到“发现页面”浏览内容,同时这也是用户探索可能感兴趣的小组的路径。可以在添加负一屏,用户在消息页面左滑进入负一屏后显示好友列表,现在的好友列表入口改成发现小组入口按钮。消息页面中小组消息、好友消息、群聊消息都混杂在一起,加之小组消息更新频率快,这导致消息页面较为繁乱,可以考虑将小组消息放置到消息页面的子页面中集中展示。并在子界面中设置最近查看的小组模块,方便用户进入常逛的小组。在聊天页面中,建议修改进入聊天页面的交互方式,当用户点击某一好友所在横栏时就可直接进入聊天界面,而不是点击更小的聊天按钮才能进入聊天界面。这样的改进有利于迎合用户日常交互习惯。在个人主页添加“我发布的”入口,方便用户统一管理在小组内发布过的帖子。4.4 推广运营建议重视运营,作为新产品不仅要在产品上打磨也要在用户运营上下足功夫,在拉新阶段可以选择打广告、热门影视节目赞助、KOL和明星代言推荐的形式提高曝光度。自家的社交网络账号也可以举办各种拉新活动为产品带来新用户。产品可以通过建设用户成长体系,用补贴吸引头条和抖音头部作者入驻提供优质内容来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可以采用邀请好友领奖励的形式吸引现有用户进行裂变式拉新,还可以采用好友聊天拿奖励的形式吸引用户在飞聊上聊起来。严厉打击各种营销号,笔者在体验产品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营销号借着飞聊无需验证即可开始聊天的产品特性进行推销,带来了较差的体验。#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