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Nature: 这个抑郁症研究的经典实验被推上风口浪尖黑暗处

Nature: 这个抑郁症研究的经典实验被推上风口浪尖

几乎每一个使用小鼠或大鼠研究过抑郁的科学家都对强迫游泳实验熟悉。动物会被放在水槽中,研究者观测其浮在水面上的时间长度。理论认为,抑郁的啮齿动物会更早下沉。这一假设是数十年来的抗抑郁研究和通过基因编辑引发老鼠患抑郁症研究的基础。但是研究人员近年来对强迫游泳实验是否适用于人类抑郁症进行了反思。科学家通过强制游泳的持续时间推断老鼠的心理健康状况 老鼠放弃游泳是因为沮丧,还是因为习得了只要放弃挣扎,仪器就会打捞的经验?答案尚不为人所知。另外,水温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我们并不知道抑郁对老鼠来说算什么。”来自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Eric Nestler表示。现在,来自善待动物组织(PETA)的动物保护人员加入到了关于强迫游泳实验的争论中。善待动物组织要求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停止对使用强迫游泳实验和类似行为评估实验的研究人员或项目的支持。在善待动物组织给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的信中,该组织认为这些实验“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强烈的恐惧、焦虑和抑郁”,但他们并没有提供证明此观点的数据。善待动物组织还专门提到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院长Joshua Gordon曾在本世纪初使用过强迫游泳实验,当时他还在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Gordon在给《自然》杂志的声明写到:“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在此前就已不推荐使用包括强迫游泳和尾部悬挂实验在内的行为实验开展抑郁研究。尽管没有动物实验可以体现人类疾病的复杂性,但这一类实验却被大量科学家认为因为缺少足够的机理特性,所以无法帮助厘清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不过Gordon也表示,因为这些实验对于解决一些特别的科学问题仍然非常关键,所以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将会继续支持这些研究。虽然科学家们坚持认为导致动物压力的行为实验在人体实验之前非常必要,但是动物组织的运动却与科学家们对强迫游泳实验的数据质量的日益关注目的一致。来自伯尔尼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Hanno Würbel认为:“关键在于科学家们不应该再使用这类实验。在我看来这些是‘坏科学'。”下沉还是游泳?科学家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强迫游泳实验。其最早用于研究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功效。SSRIs是包括百忧解(氟西汀)在内的一类抗抑郁药物。使用SSRIs的大鼠和小鼠比没有使用的在水中游更长时间。 强迫游泳实验在21世纪初开始风靡,当时科学家开始通过修改小鼠基因组以模拟人类抑郁症的基因突变。来自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Trevor Robbins表示,大量的研究人员将强迫游泳实验视为一种“快速而低级”的方法来测试变异基因是否会导致抑郁。 根据荷兰莱顿大学研究人员的分析结果,2015年精神卫生研究人员平均每天发表一篇使用这一方法的论文。但游泳实验的结果是好坏参半的。它能够准确预测不同SSRIs对抑郁症的效果,却无法稳定地预测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物的效果。 并且在SSRIs实验中的一些结果也令人困惑。小鼠在用药后一天的强迫游泳实验中便能被观察到明显的行为变化,而人则需要在用药后一周或一月才能减轻抑郁症症状。因此,许多药物公司,如罗氏等,近年来已经禁止使用这一方法。部分是因为对强迫游泳实验准确性的担忧,起伏不定。 很多研究者认为使用这一实验是必须的。Ron de Kloet是来自莱顿大学的神经内分泌学家,他表示:“人们通过这一实验拿到资助,通过这一实验发表文章,他们只是完成工作。这是一种维持其存在的文化,即使绝大多数人承认他们并不愿意做这个实验。” Todd Gould是来自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他承认强迫游泳实验的缺陷。但是他说这一方法在对氯胺酮及其相关物质是否为有效的抗抑郁药物的研究中发挥着作用。Gould认为动物保护组织攻击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具有讽刺意味。因为Gordon和此前的几任院长都一直大力倡导建立抑郁和其他心理健康疾病的客观生物测试方法。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要寻找许多动物实验的替代方法。Gould表示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的资助评审员们一直倾向于反对禁止强迫游泳实验的建议。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向《自然》杂志表示,他们要求资助申请人提供使用动物的书面申请,然后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评审系统会严格地评估这些陈述,以确定这些动物的使用是否合适。 Emily Trunnell是善待动物组织实验室调查部门的研究人员,她解释,选择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作为目标是因为其在精神卫生领域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如果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做出改变,将会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她认为,像通过人类干细胞培养“迷你大脑”这样的新兴技术,可以消除抑郁研究中啮齿动物的使用。研究人员已经使用这些人体组织培养品研究许多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基因基础和大脑机理。 但是一些科学家表示最好的替代强迫游泳实验的可能是对啮齿动物或其他动物更为精细的测试。Robbins认为这些测试需要精确测试动物具体的抑郁症状,比如对喜爱的食物失去兴趣。而Nestler认为动态地模拟个体抑郁的信号,可以比在动物身上模拟复杂的人体疾病获得更好的数据。抑郁的症状和基因基础在不同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同的治疗方案不能对所有人起到作用。他说到:“我们都知道人类抑郁不是一种简单疾病。”小编后记:关于强迫游泳的实验争议在持续,但是,在无法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法之前,大量的抑郁症研究还是会使用这个方法。因此,这篇争议也在提醒广大抑郁症的研究人员,抑郁症模型的建立和评估方法的改进,也是当前研究的核心内容。参考资料:Sara Reardon. Depression researchers rethink popular mouse swim tests. NatureNEWS 18 JULY 2019 作者信息甘雨(brainnews创作团队)校审:Simon(brainnews编辑部)

风流债

哈医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获批为我省抑郁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记者从哈医大一院获悉,12月4日,经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和黑龙江省科技厅联合评审,该院精神卫生中心获批为黑龙江省抑郁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月8日,省卫健委和省科技厅领导和评审专家对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中心的工作给与了充分地肯定。据了解,哈医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是东北地区精神卫生专业唯一一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是黑龙江省精神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东北联盟核心单位,获评2015年博鳌第三届中国健康服务业品牌榜——中国百家百姓信赖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机构,连续多年入选复旦版“中国医院精神医学专科声誉排行榜获提名医院”,且东北地区精神心理卫生专科排名第一。据悉,“抑郁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充分整合我省乃至东北三省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力量,发挥中心引领、网络协同的优势,针对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难点和前沿领域,开拓临床研究创新体系,建立以多目标、多任务研究方案为基础的新型临床研究模式,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研究制定临床研究标准规范,整体提升本领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慧明

中国首个多中心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启动

“中国首个多中心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项目于9月在广州启动,该调查是国内首个在多中心开展的、针对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的调查,以期探索我国抑郁症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包括工作、学习、社会生活恢复情况,呼吁社会各界对抑郁症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该项目由北京融和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南京脑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参与,由灵北公司支持。“抑郁症的患病率在所有的精神疾病里排在第二位,但是在所有的慢性疾病包含高血压、糖尿病等等这些慢性疾病在内,抑郁症的疾病负担是排在第一位的”,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凌江教授特别强调。抑郁症对工作、学习、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工作人群,因抑郁症导致的缺勤等造成的间接损失远远多于直接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95.8%,而且抑郁症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影响职业发展;对于学生,抑郁症造成的失眠、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导致不能正常学习,影响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抑郁症患者真正回到社会还有更高一级的需求没有满足,就是他作为“社会人”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和别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等,这些是以前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忽略的一块。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让更多的医生看到患者迫切的临床需求,认识到抑郁症患者功能损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能够去重视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因为这是我们治疗中最终极的目标。”中国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项目负责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陈俊教授表示。“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之后,仅症状缓解是不等于疾病被治愈的。他愿意回归正常的生活吗?他能够回归正常吗?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回归?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凌江教授特别强调。“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社会支持状况密切相关。除了家庭及亲属的关心,来自社会的支持也能让患者体验到价值感和存在感,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生活质量也越高。我们基金会牵头做这次项目旨在在政府与社会、医院、家庭、患者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调查研究引起社会各界对我国郁抑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重视,推动抑郁症疾病的早防早治。同时,进一步促进中国抑郁症临床医学的发展。”北京融和医学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刘湘表示。(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来源:人民网

斑马线

她是研究抑郁症世界级专家,北大女神,弃美回国遗憾落选院士

北大和清华向来是中国学子一心向往的最高学府,不管是做科研搞学术,还是研究历史做学问,亦或是用知识做企业,从这两所大学镀金出来的学生大都会有不错的前程。从这两所大学走出的才子佳人数不胜数,诸如因为今年因为疫情被广大网友所熟知的施一公的学生颜宁就是毕业于清华,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北大女神胡海岚。胡海岚教授现就职于浙江大学,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求学经历胡海岚教授出生于1973年,从小就是学霸型的学生。上到初中,很多女生最怕的是物理和数学,但在她眼里那就是小菜一碟,这两科的成绩非常好。高中阶段,由于物理非常突出,她参加了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还得了一等奖。凭借此优势,高三的时候就被提前保送进入了北京大学。大学阶段更是胡海岚教授人生开挂的开始。对于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她选专业的时候偏偏选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这是要往科研的路上走吧,没错她就是这么想的。199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北京大学的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选择继续深造,到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她选择的方向是神经生物学。2008年,在美国著名生物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的她,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5年,她到了浙江大学工作,被誉为”浙大最美教授“。她的研究造福了全球3.5亿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3.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随着时代步伐加快,这个数字还会不断攀升。现在,仅在中国就有5500万人患有抑郁症,也就是说每100人中就有1人是患者。而在国际上,一直也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去治疗抑郁症。因为,抑郁症的犯病机理就一直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难题。2019年7月15日,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IBRO-kemali)基金会评奖委员会宣布,第12届国际奖获得者为中国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教授。这是该奖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亚洲的科学家,成为亚洲第一人。胡海岚主要研究方领域为抑郁症患者抑郁分子机制、情绪与行为的分子机制,这个课题长期以来是世界性难题,而她的成功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对于全球饱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绝对是天大的福音。遗憾落选中科院院士胡海岚教授在45岁时便被提名了中科院2019年候选名单,无疑是对她杰出的研究给了肯定。虽然最后遗憾落选院士,为她感到惋惜,但她依然奋战在自己的实验室,带领她的团队再创新的辉煌。综述胡海岚教授作为中国女科学家的楷模,她的成功离不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学习和对人生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也离不开她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做科研,有时候会需要一点运气成分,但这种运气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现在每年高校毕业生将近850万人,参加考研者就将近300万人,读完硕士,继续攻读博士做科研,这条道路就很光明。写在最后现在的社会,一个娱乐明星的头条热搜就会有上千万人关注,她们的价值仅在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而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还需要那些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就如同现在这场疫情战役,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日夜奋战,才换回我们的生活安宁,向她们致敬!

野草莓

有望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上海瑞金医院脑机接口及神经调控中心成立

图说:瑞金医院脑机接口及神经调控中心成立 院方供图(下同) 难治性抑郁症,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来治疗了。这种科幻片情节如今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今天,上海瑞金医院脑机接口及神经调控中心成立仪式于瑞金医院举行,同时中心的第一个临床脑机接口研究项目——“难治性抑郁症脑机接口神经调控治疗临床研究”正式启动,更多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将在此获益。什么是脑机接口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将人脑与外部设备连接,既可以获取人脑的信息,又可以对人脑施加影响。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认识人脑、研究神经精神疾病,并且通过脑机接口进行反馈治疗。脑机接口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高科技领域,涉及人工智能、脑科学、类脑等领域。脑机接口研究的进步,能大大提高许多疑难的神经精神疾病,如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以及酒精依赖等的研究和诊疗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介绍,相比欧美国家,我国在脑机接口技术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和上海交大相关领域的专家联合攻关,在神经界面、芯片、电极和神经解码等脑机接口的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瑞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介绍,瑞金医院有丰富神经精神疾病临床资源,而上海交大在计算机及生物工程领域有传统优势。为整合两者资源,强强联合,瑞金医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临床中心。该中心将聚焦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帕金森病等临床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开发相关脑机接口产品,建设我国自主化脑机接口和脑机融合系统平台。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孙伯民和上海交大计算机学院吕宝粮教授担任中心共同主任。孙伯民介绍,不同于帕金森运动障碍的环路,抑郁症情感障碍在人脑部又有另外一个环路。虽然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可以接受抗抑郁药物和认知治疗,但仍然有20%的患者会出现“抗药性”,对这些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植入芯片治疗或许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二十年前,瑞金医院就开始对帕金森病人脑部植入芯片进行调控。第一代神经调控技术已经有了很好基础,第二代神经调控技术将升级尝试用脑机接口技术来攻克难治性的抑郁症。孙伯民说,植入的芯片将有神经信号的记录功能,可以随时传递数据,医生能及时得到患者的反馈,看到脑中的抑郁相关信号变化,在抑郁症状出现之前就通过电刺激进行干预。成立仪式上,中心宣布首个脑机接口神经调控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正式启动,将面向社会招募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入组。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四方之内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抑郁障碍早期识别与干预方法”项目在天水启动

新天水讯【天水日报记者 童强】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承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心理生理多模态信息的抑郁障碍早期识别与干预方法”项目启动暨推进交流会议在我市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的有关专家教授参加会议。副市长逯克宗参加启动仪式并讲话。逯克宗在致辞中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心理生理多模态信息的抑郁障碍早期识别与干预方法”项目启动表示祝贺,并对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及专家组和各参研单位表示感谢。并要求市第三人民医院以项目牵头单位为中心,加强交流、通力合作,完成好参与科研的部分任务,严格遵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积极发挥组织、协调、服务作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据了解,2018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联合各相关部门立足我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实际开展调研,出台了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以心理咨询、心理检测、心理治疗、心理援助热线服务为主,全面开展了全市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培训,有力推动了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立,为社会综合治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筑起一道心理防护墙。【来源:新天水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修女传

一场空!研究20年的抑郁基因,为何会与抑郁症毫无联系?

对于抑郁,想必大家都并不陌生。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总能听到各种明星患上抑郁症,而早在几年前,国家卫生组织也将抑郁症列为世界首位的致残疾病,目前全球大约有3亿的抑郁症患者。虽说比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看上去似乎“更致命”的疾病,抑郁症似乎在很多人心目中并没有太大重视,也没有太多人对此有太多了解,甚至还有人定义为“心态不好”。正因对此不够了解,抑郁症患者也常常因各种心理误解而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也让自己与周围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20年研究“一场空”,被研究几十年的“抑郁基因”与抑郁症毫无联系根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表论文称,研究人员评估来自大约有62万人的遗传基因数据,挑选了18个与抑郁症相关基因后发现:被研究几十年的“抑郁基因”(SLC6A4)与抑郁症并没有太大关系。(今年3月发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的原始论文)研究的样本主要有两个来源,总计62万人,有17.8万人来自英国生物银行,还有44万人的样本来自一个国际合作的研究团队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PGC)去年进行的全基因组分析。(论文中列举的一些「明星基因」和相关研究的趋势)通过62万人样本研究,一共出现18个抑郁症基因,但这些基因没有一个效应达到显著水平,甚至还发现抑郁的预测还不如从基因组中随机挑选一些位点。(标字母的都是「明星」,超过上面那条虚线一般才认为是有效应的基因)研究人员也无奈表示:花了二十多年,不计其数人力与财力,结果研究的是并不存在的东西,之前千余篇论文也都成为废纸。抑郁症患者眼里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由于人类对抑郁症患病原因的误解,自然而然也会给身边患有抑郁症的人带来更大压力,有人认为只有心态不好、内向多思的人更容易抑郁,也有人认为生活中不幸与挫折是抑郁症的原因......(抑郁的「社会-心理-生物」模型,抑郁=生活事件*易感性=生活事件* 早期经历*遗传基因 )但在医学研究普遍认为,抑郁症的病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就能决定。无法容易控制情绪的性格、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等,进而造成精神压力扣动了大脑中已存在的“抑郁扳机”,引发一系列情绪、睡眠、饮食、认知等功能障碍与紊乱。作为抑郁症患者,这个世界又会是如何?前面也提到,抑郁症并不是一个人性格,又或者心理缺陷而导致,普通的安慰也对抑郁症患者并没有多大帮助,甚至还会有害无益。那么抑郁症患者,眼中世界又是如何?也许跟随着抑郁症患者的脚步,去感受下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咱们可以很好理解这个大脑“重感冒”!咱们应该跟随着下面这张图,或许有不一样的想法。

导引

抑郁焦虑共存可能导致大脑尺寸变大,5个抑郁症最新研究汇总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文/老K最近抑郁症的关注度明显增加不少,这个和社会与相关部门的重视有关,那么今天给大家汇总关于抑郁症的一些最新发现,供大家参考学习。1、同时患上焦虑症和抑郁症或会让大脑尺寸变得更大最近一篇题为“Volumetric brain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depression in association with anxiety: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的研究报告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上的内容引发广大心理学家与精神病专家的关注。文章介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通过对超过1万名参与者观察发现,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个体大脑萎缩变小有密切关系。但研究发现,如果抑郁症患者伴随焦虑发作后,大脑杏仁核的尺寸明显变大。2、鱼油可能会帮助治疗抑郁症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来源于患者的成人干细胞可以用来模拟抑郁症,并测试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研究发现,一种天然的鱼油可能会成为解决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方式。这个发现也是令人震惊的。3、为何青少年女孩要比男孩抑郁发病率上升更快?根据2019年北大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全球估计预计有3.5亿人患抑郁症,中国患者超过9500万。但根据统计来看,从2010年以来,美国女青年的抑郁症患病率从2011年的12%上升到了2017年的20%。2015年的数据更是发现,10-15岁的女孩因为自残进入急诊的数量是2010年的3倍。而自杀率相较2007年翻了一倍。为何女孩抑郁症数量增长如此之快?科学家针对美国和英国20多万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是推动抑郁的一个因素之一,但虽然男孩女孩都在使用智能手机,不过男孩和女孩使用智能手机的用途不同,男孩更多用来打游戏,女孩更多用来和人进行交流,然而,即使是在收到回复之前的短暂停顿也会引发焦虑。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牵强,但是研究中针对大多数人的大数据采访发现的数据汇总,这可能的确是一个因素之一。4、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或更易患上重度抑郁症。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同时贫穷不是导致抑郁症的最根本的因素。但是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抑郁症若不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药物滥用、焦虑症、甚至自杀。高收入的国家与低收入的国家在国民人均精神卫生支出上差距显著,分别为59美元和低于2美元,中低收入国家在精神健康领域的人均经济分配严重不足,导致大部分患者无法接触到合适的治疗资源,在治愈率和复发率上存在陷入恶性循环的风险。根据研究发现,贫穷是抑郁症等一大诱因,贫困使人抑郁,抑郁也使人贫困,二者交互作用,导致精神障碍与孤立。接受社会救济的人群中,抑郁症比例是总人口患病率的三倍。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来自加拿大的费立鹏和他的同事从1995年起,在全国选取了23个点研究中国的自杀问题。结果显示,农村的自杀率是城镇的3倍多,近8成的自杀者居住在乡村,其中农村女性占多数,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服用农药自杀的。5、近2万人研究结果表明,摄入维生素D并不能降低成人抑郁发作的风险之前我在咨询中经常听来访者称自己害怕抑郁就吃维生素D的事情,最近发表在国际杂志JAMA上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的补充或许并不能预防中老年人群患抑郁症。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同类研究,他们针对1.8万名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进行研究,一半人接受平均5年的维生素D3(胆钙化醇,cholecalciferol),另一半匹配相同时间的安慰剂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血液中较低水平的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与个体晚年抑郁症风险增加有关,但很少有大规模的随机试验研究来确定其二者之间的因果关联。(如果你也有抑郁失眠问题,可以参考我的康复专栏,其中更加详细帮你分析抑郁)

爱之尽

抑郁为何伴随睡眠差?复旦教授带国际团队揭示两者间秘密

抑郁症与睡眠为何总是“相伴相生”?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领衔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在脑神经机制层面为这一问题给出答案。其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睡眠质量差人群或是抑郁打分较高人群,其外侧眶额皮层、楔叶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的脑神经环路,都会呈现同步性增强。这一研究首次发现了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共病病理机制,有望为改善大众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问题,甚至治疗抑郁症,带来革命性突破。美国当地时间7月25日10时(北京时间7月26日1时),团队相关论文以《人脑功能连接调制抑郁问题与睡眠质量关系的机制》(“Functional connectivities in the brain that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problems and sleep quality”)为题,发表于精神疾病顶级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JAMA Psychiatry)。图A、B、C展示了抑郁问题,睡眠问题以及脑功能连接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图D展示了脑功能连接调制抑郁问题与睡眠问题的关系。 本文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抑郁症患者与睡眠差人群共同点:特定脑区间连接增强抑郁症与睡眠问题总是“相伴相生”。当今社会,由于工作时间长,夜生活多及依赖电子产品等原因,约三分之一人群都存在睡眠质量较差、睡眠时间不足等问题。而临床上,70%的抑郁症患者有睡眠问题,而有睡眠问题的群体患抑郁症或焦虑症的风险,亦显著高于睡眠正常群体。“事实上,两者间的紧密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发现了。但前人对两者关系背后的脑机制还不清楚。”研究团队成员、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程炜说,团队的研究出发点,其实是个早已“知其然”的老问题。为了进一步走向“其所以然”,当下流行的脑功能影像数据,成为了团队研究的着手处。通过整合国际两大脑影像数据库——美国人脑连接组计划(HCP)及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分析近万名被试者影像,团队找到了关键所在。团队发现,睡眠质量较差人群的外侧眶额皮层(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功能区),楔叶(自我相关的脑功能区)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短时记忆相关的脑功能区)等脑区间的信号同步性(功能连接)显著升高;同时,这些神经环路在具有较高抑郁症打分的人群中,也呈现显著升高的模式。正是这些同步性的增强,调制着抑郁与睡眠间的关系。对此,冯建峰表示,这些脑区间的连接增强,可能使得这组人群长期处于某些负面情绪中,进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以及抑郁问题相关联脑区(AC)以及脑功能连接(BD)在脑中的分布情况。刺激特定脑区,或将同时改善抑郁与睡眠上述团队的研究发现,或将改变数千万甚至上亿人的生活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亿名抑郁症患者,其中中国就有5400万名。抑郁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致残的首要因素之一。在此现实情境下,该项研究之于公共健康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找到同时与抑郁和睡眠问题相关联的脑神经环路,意味着将在临床层面,为针对这两种心理问题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脑区——通过对这些脑区进行特定的刺激,或将同时改善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在2010年左右,我们就已开展相关研究。”据冯建峰介绍,其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所高校和医院,聚合了神经科医生、神经生物学家、数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各领域人才,国际成员数接近三分之一,在多年的抑郁症“寻根”过程中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屡次发表于领域内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JAMA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脑》(Brain),《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等。其中,团队2016年发表于《脑》(Brain)杂志的精准定位抑郁症脑功能异常区域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对于团队研究定位的异常脑区外侧眶额皮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进行了刺激治疗,经过一个月的疗程,临床显示能够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约46%的临床症状,对于难治性抑郁症也能改善近33%的症状。“我们的研究发现,与抑郁症显著关联的区域大脑眶额皮层中,涉及奖赏以及非奖赏功能的脑区呈现相反的异常模式,这提示我们,抑郁症可能的病因是大脑中“正(奖励)”和“负(惩罚)”神经调控的失衡。目前,我们也正在与国内多家医院合作,紧锣密鼓地推进更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程炜如是透露。表示研究结果在两个独立的数据集中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将大数据分析抑郁症、自闭症、阿兹海默症等近两年来,针对抑郁症与睡眠问题关系开展的研究越来越多。已有论文指出,睡眠问题与精神疾病有许多共同关联的基因。结合冯建峰团队此次在脑神经机制层面的探索,一条从基因、脑到行为的完整科学证据链正逐步浮现。从微观到宏观,有关抑郁症与睡眠问题为何经常共病的病理机制,正在其帮助下得到更为全面、充分的阐释。冯建峰表示,目前,团队已基本整合了包括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美国人脑连接组计划(HCP)和青少年脑认知发育研究(ABCD),及欧洲遗传影像数据库(IMAGEN)等在内的多家国内外现有基因影像数据,并已联合多家医院着手采集诸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兹海默症、自闭症以及脑卒中等常见精神疾病的大规模基因影像行为全维度数据。团队希望能够利用全维度、多中心的生物大数据,发展一系列新型智能算法,“寻根”脑重大疾病,发现更多临床治疗的可能。

连环骗

抑郁症研究简报|深部脑刺激扣带回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长期疗效

跟BrainNews 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众筹| 一年时间,100篇,我们一起总结抑郁症的研究进展免费分享给所有人第032期1,标题:深部脑刺激胼胝体下扣带回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长期疗效译者:Lenore目的:自2005年以来,对胼胝体下扣带回的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the subcallosal cingulate, SCC DBS)作为重度及难治性抑郁症的潜在治疗方法已有许多研究。本研究作者采用了非盲的长期随访设计,对参加过SCC DBS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临床试验的参与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在2-8年的随访期内,治疗的反应率和缓解率分别维持在≥50%和≥30%。四分之三的被试在治疗期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内符合治疗反应标准,所有患者中有21%从第一年开始就表现出对治疗的持续反应。在28名被试中,有14名完成了≥8年的随访,11名完成了≥4年的随访,3名在8年之内退出了研究。疗法本身通常来说安全并有着良好耐受性,且急性或慢性刺激皆无副作用。医疗或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与DBS在其他适应症研究中观察到的发生率一致。研究过程中没有出现自杀现象。结论:在>8年的观察中,大多数被试对SCC DBS产生了有效且持续的抗抑郁反应。关键词:单相情绪障碍;深部脑刺激;结果调查;胼胝体下扣带回;随访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经过8年的胼胝体下扣带回深部脑刺激后的各组疗效参考文献:Crowell, A. L., Riva-Posse, P., Holtzheimer, P. E., Garlow, S. J., Kelley, M. E., Gross, R. E., ... & Mayberg, H. S. (2019). Long-Term Outcomes of Subcallosal Cingulate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标题:自杀患者前扣带回皮层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之间间隙连接偶联减少的证据译者:Sheena神经胶质功能障碍是情绪障碍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虽然星形胶质细胞(AS)和少突胶质细胞谱系(OL)的功能与抑郁症相关,但从未在这种情况下评估这些胶质细胞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AS是有力的髓鞘调节剂,部分通过AS特异性(Cx30和Cx43)和OL特异性(Cx32和Cx47)连接蛋白的异型偶联形成的间隙连接(GJ)通道。因此,本研究旨在解决抑郁自杀者的前扣带回皮层(ACC)中AS / OL偶联的完整性。使用免疫荧光和共聚焦成像,我们表征了Cx30的分布,并将其表达映射到来自抑郁自杀者(N = 48)和匹配的对照(N = 23)的死后脑样本中的OL体,髓鞘轴突和脑血管。还通过我们小组先前生成的RNA序列筛选了GJ nexus关键成分的差异基因表达,并通过实时定量PCR进行了验证。我们表明,Cx30表达本地化到OL细胞和髓鞘纤维在男性抑郁自杀者ACC的深皮质层中减少。这种作用与OL特异性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以及GJ的脚手架,运输和功能所必需的主要连接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下调有关。这些结果提供了情绪障碍患者的ACC中AS / OL GJ介导的沟通受损的第一个证据。神经胶质耦合的这些变化可能会对脑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可能导致先前在该脑区域报道的OL功能改变。关键字:星胶;少突胶质细胞;自杀 cx30免疫反应性在人前扣带回皮层中的分参考文献:Tanti, A., Lutz, P.-E., Kim, J., O’Leary, L., Théroux, J.-F., Turecki, G., & Mechawar, N. (2019). Evidence of decreased gap junction coupling between astrocytes and oligodendrocytes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of depressed suicide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3,标题:选择性有机阳离子转运体阻断剂对抑郁小鼠模型的抗抑郁作用研究译者:格式化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抑郁药主要是通过阻断脑内单胺再摄取发挥抗抑郁效果。然而,在近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中存在起效慢、疗效有限等问题。在本研究中发现一种前药靶向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的开发,这种非典型的单胺转运体参与与情绪的调节。利用分子模型,本研究筛选出一种选择性的OCT2阻断剂,并对其进行了改进,以增加其脑渗透性。在7周皮质酮暴露诱发的慢性抑郁症的啮齿动物模型中测试了这种化合物H2-氰基的抗抑郁效果。在雄性小鼠中,延长H2氰基给药时间,对几种典型的抑郁症状均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快感缺失、焦虑、社交回避和记忆障碍等。重要的是,在这个模型中,H2-氰胺与经典的抗抑郁药氟西汀相比,具有更好的抗快感缺失作用和抗焦虑作用。抑郁样行为的综合评分显示,与氟西汀治疗3周的小鼠相比,H2-氰基处理的小鼠抑郁评分更低。在反复给予H2-氰基后,增加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放电,这可能是其快速抗抑郁效果产生的基础。像氟西汀一样,H2-氰基也调节了一些早期报导的参与抗抑郁反应的细胞内信号通路。综合以上结果表明,OCT阻断剂可以作为抗抑郁药物研发的靶点。关键词:有机阳离子转运体;H2-氰基;腹侧被盖区参考文献:Orrico-Sanchez, A., et al.,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of a selective 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blocker in a mouse model of depression. Mol Psychiatry, 2019.4,标题:治疗抵抗性抑郁症和外周C反应蛋白译者:He背景:C反应蛋白(CRP)是重度抑郁症(MDD)的候选生物标志物,但目前尚不清楚外周CRP水平如何与该疾病的异质临床表型相关。目的: 探讨CRP在MDD中的作用及其表型相关性。方法: 我们招募了102名抑郁症治疗抵抗性依旧抑郁的患者,48名抑郁治疗反应不抑郁的患者,48名没有接受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和54名健康志愿者。测量外周静脉血高敏感性CRP、体重指数(BMI)和进行抑郁、焦虑、儿童创伤问卷评估。评估CRP组间差异,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探讨CRP与特定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抗治疗组BMI -纠正后的CRP显著升高(P = 0.007);但与治疗反应组和未治疗组的差异不显著。PLS产生了一个最优的双因素解释表明了34.7%的变异在临床措施和36.0%的变异在CRP。与CRP密切相关且偏重于第一PLS成分的临床表型为:植物性神经紊乱抑郁、身体质量指数(BMI)、焦虑状态、童年时感觉不被爱或希望有一个不同的童年。结论:CRP在MDD患者中升高,在治疗抵抗患者中升高更多。与CRP升高相关的其他表型包括儿童逆境和特定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我们认为,MDD患者的促炎生物标志物(如CRP)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可能对抗炎药物二线治疗有反应。关键词:C反应蛋白;临床表型;炎症高敏感性CRP与临床表型关系的偏最小二乘分析:前两个PLS成分的临床(X)和CRP (Y)变量的空间图。以粗体命名的临床变量通过了CRP重要影响的两个标准;以普通字体命名的变量通过了第一个条件,但是没有通过第二个条件。参考文献:Samuel R. Chamberlain et al.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and peripheral C-reactive protei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9) 214, 11–19. 5,标题:基于多任务深度学习方法对老年抑郁症的个性化预测译者:Navy引言:抑郁症是老年人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有效的抑郁风险预测模型可以提供有关疾病进展的见识,并有可能为及时的针对性干预提供信息。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可以预测老年人抑郁症发作时间的方法,主要是可以判断发展进程的模式。目标:本研究旨在利用美国22年纵向调查数据,开发一种用于个体化抑郁症预测的最新深度学习模型。方法:研究者从密歇根大学健康与退休研究中心获得了为期22年的纵向调查数据,该数据包括1992年至2014年美国20,000名老年人的信息。为了捕获风险因素之间的时间和高级交互作用,利用具有多任务结构的递归神经网络框架提出了深度学习模型。C统计量和平均绝对误差用于评估所提出模型和一组基线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使用22年纵向调查数据的实验表明:(a)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准确预测老年人的抑郁症发作;(b)危险因素的时间模式与抑郁症的发作有关;(c)与基线模型相比,多任务深度学习模型表现出更高的性能。结论: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能够捕获风险因素之间的时间和高阶交互,而传统的回归模型通常会忽略这些能力。本研究揭示了使用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老年人抑郁症的发作。实际上,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可以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来实施,以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决策并为老年人提供可行的干预策略。关键词:抑郁症的预测;抑郁症;深度学习;患者疾病进展模型参考文献:Zhong Xu, et al., Indivialized prediction of depressive disorder in the elderly: A multitask deep learning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132 (2019) 103973.校对/排版:Simon/小时 (brainnews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