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创新药研发热“捧红”CRO市场头部公司业绩抢眼不离不劳

创新药研发热“捧红”CRO市场头部公司业绩抢眼

截至目前,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国内头部CRO(合同研究组织)公司已发布2020年业绩报,净利润涨幅均超过50%,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涨幅更是超过100%。国内创新药研发热度持续走高成为CRO公司业绩上涨的重要因素。2020年,国内四家实现“A+H”股布局的CRO公司,即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昭衍新药,均交出亮眼成绩。其中,药明康德为保持行业龙头,2020年实现营收165.35亿元,同比增长28.5%,净利润为29.6亿元,同比增长59.6%。泰格医药净利润紧随其后,在实现营收31.92亿元,同比增长13.88%的同时,净利润为17.50亿元,同比增长107.90%。康龙化成营收上涨36.64%,净利润为11.72亿元,同比增长114.25%。昭衍新药实现营收10.76亿元,同比增长68.27%,净利润为3.15亿元,同比增长68.67%。除“A+H”股布局的四家企业外,国内该领域上市企业还有美迪西、药石科技、博腾股份、凯莱英等。已发布业绩报告的博腾股份在2020年实现营收20.72亿元,同比增长33.56%,净利润为3.24亿元,同比增长74.84%;药石科技也营利双收,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0.22亿元,同比增长54.36%,净利润为1.84亿元,同比增长21.13%。CRO即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包括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两个阶段。通常来说,在高昂的药物研发成本面前,部分大型制药企业选择将一些非核心的研发环节外包,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可节省30%-50%的成本。我国医药产业正在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转变,在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上市许可人制度(MAH)、创新药医保谈判等系列政策的推进下,国内创新药研发生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实施以来,我国新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已跨入第二梯队,每年获批的国家1类新药数量快速增加。Frost&Sullivan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已由2016年的119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5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20.8%。相应地,中国医药研发投入外包比例也由2016年的29.8%提升至2020年的36.8%。预计到2022年,中国CRO市场规模将达到233亿美元,2018年-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20.4%左右。火石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国内CRO和CMO/CDMO企业合计多达1500多家。其中,CRO企数有500多家,临床阶段240多家,临床前260多家,综合服务外包15家。有分析指出,除少部分头部公司外,国内大多数的临床CRO未能形成规模优势,缺少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规模、业务范围、行业认知度等方面与跨国临床CRO企业和本土龙头CRO企业等均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来源:贝壳财经)

虽狎

2020年全球医药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预测未来5年内将以7%左右的增速攀升

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些主要药品的专利将陆续到期,使更多的仿制药能够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新兴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了这些国家的药品需求。全球金融危机以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药品销售额不断增加,2003-2009年间,全球药品销售额始终保持7%以上增速增长;2012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仍在继续,全球经济复苏未见明显好转,但由于金融资本的进入促进药品需求的增长和医疗通道的改进,全球药品销售额开始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速逐步上升,随着专利到期的药品数量锐减,创新药层出不穷且价格上涨,截至2019年,全球药品销售额预计达到1.30万亿美元,相比2018年增加4.8%。根据IMS的预测,2020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将达到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全球处方药销售额根据EvaluatePharma在2020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处方药销售额将达到8720亿美元,随后将以CAGR7.4%的速度上升至2026年的13900亿美元。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对于医药行业来说,研发投入是影响医药研发产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根据Evaluate Pharma的统计,2019年全球医药研发支出达到1860亿美元,同比增长1.6%。特别近几年随着基础前沿学科不断取得进展、针对新型药物(ADC、PD-1等)及新型治疗技术(CAR-T等)各大制药公司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此外,EvaluatePharma预测2019-2026年将以3.2%的CAGR上升至2026年的2330亿美元。全球的药物研发正在逐渐升温,这主要基于在过去几年里,癌症、糖尿病、认知障碍和炎症等疾病治疗领域中一些新分子药物的出现、诊断和治疗的紧密结合和相辅相成,以及人们对传统商业模式(重视仿制药品,而不重视未知罕见病的治疗药物)依赖性的下降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下表是2019-2026年全球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前十企业,从中可以看出,2019年研发投入最多的是罗氏,总额为103亿美元,占销售额比重为21.3%;在2026年,EvaluatePharma预测其研发费用为129亿元,占比21.2%。居第二位的是默克,研发费用为87亿美元,占销售额比重为21.3%;2026年,默克的研发费用将上升至110亿美元,占比20.6%。而强生在2019年研发费用为88亿美元排名第三,占销售额比重为22%;在2026年为107亿美元,占比19.1%。制药企业面临专利悬崖“专利悬崖”是指由于排他性的新药专利保护到期,制药企业面临仿制药的激烈竞争,且又无足够的新产品上市以缓解,过去依靠专利保护取得的营业额和利润将会一落千丈。一款新药从药物探索阶段到上市投产阶段,一般需要10-15年的研发时间,世界主要国家的新药专利保护期都为20年,新药上市之后实际有效的专利保护期限基本仅剩6-10年。虽然2012年已经迈过专利药品到期的高峰,但是预计在2023年将迎来新高峰。据EvaluatePharma统计,在2021-2026年仍有接近2520亿美元销售额的原研药品专利到期,原研药的专利到期和仿制药引入的市场冲击预计造成约1250亿美元销售额的流失。具体从药物产品来看,2023年将是近年来专利到期最多的一年,包括Humira和Stelara等在内的许多生物制剂的专利将在2023年到期。此外,也有很多主要药物像是Perjeta,Prolia,Xgeva,Xeljanz,Farxiga和Yervoy将在2025年和2025年到期。尽管如此,在2026年,Eliquis将成为TOP10的畅销药物。在2020年,瑞士诺华公司将到期8个专利;其中,Afinitor/Votubia,Exjade/Jadenu,和Zortress/Certican北美销售额在2020年达到了21.88亿美元,预计2025年只能达到3.15亿美元;特别是Afinitor/Votubia(everolimus),其2020年全球销售额达到了1083百万美元。(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一唱一和

研究医药行业,这些板块的龙头股必须关注

我们将医药股细分为三个子版块:化学及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前两个受监管和集采的影响较大。(一)化学及生物制药1、创新药创新药是医药股的投资主干道,既具有消费股“稳”,又具有科技股“快”。因此除了看它的成熟药品,更要重点关注正在研发中的药品和进度,这些才是业绩增长的根本来源。恒瑞医药:创新药龙头,研发团队不断壮大现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四大产品纳入医保,加速放量。长春高新:全球生长激素龙头,研发能力国际领先,生产规模居亚洲之首。其利润严重依赖来自金赛药业,受到不少投资者的诟病。2、中药日前中药行业出现政策性变革,允许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无疑加大了中药业绩提升空间。片仔癀:疗效神奇,配方受国家保护,被誉为“国宝名药”。云南白药:国内最大的牙膏生产商,利润也主要来自牙膏。3、疫苗我国疫苗按费用承担分两种:一类是免费强制接种,二类是自费自愿接种。目前一类普及良好,二类普及率低,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康泰生物:乙肝疫苗国内市占率第一,肺炎疫苗竞争格局良好。但其实际控制人离婚并将总股本23.99%分割过户对方名下,被称为“A股最贵离婚案”,存在“假离婚真套现”的可能。沃森生物:主打肺炎疫苗和HPV疫苗,日前打算将核心技术HPV疫苗卖掉,操作实属存疑。智飞生物:国内疫苗行业龙头,默沙东HPV疫苗国内最大代理商。(二)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板块市场潜力大,国内厂商技术向中高端突破,国产替代为其主要增量逻辑。存在最大的隐患为政府集中采购对价格的下杀,严重压缩利润空间。迈瑞医疗: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世界领先,产品具备极强的竞争力。2020年进军宠物医疗新领域,成为未来新利润增长点。健帆生物:血液灌流器一家独大,由于尿毒症无法根治,患者对仪器有长时间的依赖。凯利泰:骨科耗材龙头。英科医疗:专精医用手套,疫情催化下成为世界龙头。(三) 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不受集采影响又享受生物医药股红利,行业景气度高。1、创新药研发服务CXO创新药研发成本高,失败概率高。为降低资金成本、时间成本、研发风险,催生了CXO产业链。整个行业凭借“卖水者”逻辑保持高景气。药明康德:CXO完整产业链龙头,推进全产业链布局与发展。康龙化成:国内第二、全球第三的临床前CRO企业,次于药明康德。昭衍新药:临床前CRO安全性评价龙头。凯莱英:小分子化学制药CDMO龙头药石科技:药物分子砌块领域CRO龙头泰格医药:专注定位CRO这个细分市场并成为临床CRO行业龙头2、专科医疗专科医疗当前的市场渗透率都比较低,行业天花板还很高。(1)眼科爱尔眼科:全球最大的眼科医疗连锁机构,通过分级连锁扩张模式不断扩张,同时带来巨大的商誉存在一定的隐患。最近医疗纠纷不断。欧普康视:国内角膜塑形镜龙头,吃尽国产代替红利。爱博医疗塑形镜产品2019年也获批,之后不再一枝独秀。向高端产品是发展趋势。(2)牙科通策医疗:国内口腔医疗龙头,内生增长的典范。采用“中心医院+分院”的模式拓宽医疗市场领域,复制性强。从医生+口碑两个方面加深自己的护城河。国瓷材料:全资子公司爱尔创在国内高端陶瓷牙用纳米氧化锆市占率第一。(3)医美医美是暴利行业且有成瘾性,行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市场空间巨大。无集采或医保控费压力,属于医保免疫品种。爱美客:注射用玻尿酸龙头,聚焦于医美终端产品。公司研发能力很强,多款产品属于国内首款。虽是新股但值得保持观察。华熙生物:玻尿酸原料龙头,是世界最大的透明质酸生产及销售企业。全产业链布局,在医美和化妆品赛道持续发力。3、体外诊断金域医学: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龙头企业,行业核心在于数据积累,数据库越大,检验效率、准确率越高。万孚生物:即时检测龙头,在POCT领域惟精惟一。艾德生物:聚焦肿瘤检测。4、连锁药房药房是一个完全成熟且刚需的市场,行业集中度趋升。大参林:国内连锁药店的龙头之一,四大药房中毛利率净利润率排名第一,盈利能力较强,稳扎稳打型。益丰药房:国内连锁药店的龙头之一,通过融资快速收购扩张商誉高达31亿元,后期面临着较大的整合问题。上述两家药房企业做对比,益丰药房的发展比较激进,在内生增长及可持续增长上大参林会更佳。

取人妇女

2020年中国收入最高的三大医药公司干了什么?加速转型!

来源:新康界作者: 未然   截止目前为止,中国收入最高的三大医药公司分别是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和上海医药。整体来看,三大医药流通公司中国药控股收入利润增速最快,其中零售和器械板块增长超20%,华润医药收入有小幅下降,但费用率控制较好,利润小幅增长,上海医药处于两者之间。图表1.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2020年业绩(点击图片放大)来源:公司年报,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国药控股:分销业务风采依旧,把握器械及零售市场契机加快推进创新业务  医药分销:受益于内生性的业务扩张和网络下沉,集团直销业务收入占比及源自非省会城市的收入占比持续扩大,基层市场业务持续拓展,各省、市、自治区的终端网络覆盖已经超过50万家,集团在前三期带量采购品种的获取率依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和配送总量显著增加。  医药零售:新冠疫情让医药分家、处方外流等趋势在加速显现,国药控股旗下的药房也有所受益,截至2020年末,零售门店总数达到8,977家,同比增加2,773家,国药控股国大药房的零售药店达7,660家,同比增加2,639家,国大药房营收194亿,同比提升44%;  此外,集团以批零一体和全国一体的战略重点提升店内咨询和用药指导等专业药事服务能力,推动优势明显的重症慢病药房、医保统筹药房及DTP药房等专业药房的持续增长,2020年集团专业药房1,317家,同比增加134家。  医疗器械:受益于新冠疫情及收购扩张,器械业务增速较快,而2020年11月份的高值耗材带量采购正式落地标志着器械分销行业转型变革正式迈入深水区,器械分销行业面临着与药品分销相似的改革路径,器械分销行业的风险和机遇并存,集团具备网络规模优势和创新服务能力,将加速显现优势。  目前集团已经初步具备医用耗材品类内百余品规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产品销售迅速覆盖全国范围内31个主要城市,地级市覆盖率进一步提升至76%,这为本集团未来向上游延伸奠定坚实基础,其实早在2018年2月,国药器械就已经入驻了武汉光谷生物城,并表示要在临床医疗器械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力。  未来战略:(1)把握基层市场巩固分销龙头地位,通过与上游合作创新药专利药等竞争能力较强的产品来强化渠道服务能力;(2)把握分散的器械市场集中度提升契机,通过内生外延扩大布局,在推进药械联动的同时向上游延伸;(3)把握零售市场集中度提升契机,通过领先的药事服务能力及供应链优势推进药房扩张,探索新型服务模式提升to C的服务能力;(4)深入推进数字化升级提升业务运营效率,落实企业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应用、组织结构转型、人才培养储备等核心发展战略目标。  上海医药:工业端通过内生组织改革外延丰富管线来向创新药企转型,商业端继续巩固流通龙头地位  概览:截止2020年底分销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覆盖各类医疗机构超过3.2万家,零售网络分布在全国16个省区市。  工业  受疫情影响,2020年60个重点品种销售收入133.18亿元,同比下降1.55%,平均毛利率70.51%,而公司过亿品种由2019年35个大幅增至42个,其中10-15亿2个5-10亿4个。  设立医药投资基金,参与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并于报告期内完成了首期70亿元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工作。  战略布局疫苗领域,2020年11月作为领投方参与了成都威斯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A轮融资,该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疫苗和肿瘤创新药的生物医药公司,主打产品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此外公司也建立了2亿剂的疫苗产能用于生产康希诺疫苗。  布局高端领域,提升制造能级,聚焦治疗性抗体、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微生态等生物医药创新领域,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创新孵化器和CDMO平台以及抗体产业化平台,抗体产业化生产面积将达10万平米,生物反应器规模将达12万升,预计2023年建成一期;此外公司还与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设合资公司,共同开展高端制剂及改良型药物的开发。  融产结合推动创新,与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战略合作以实现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创新技术的孵化、转化;获取国家儿童医学中心CAR-T临床研究技术成果,与上海交大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CAR-T的相关研究。申报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超限制造”项目,该项目由上海医药与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设,重点研究连续生产工艺替代传统釜式工艺,引领原料药制造重大变革。  加大研发投入坚定转型为研发型药企,公司已进入临床前及后续研究阶段的创新药管线由2019年的17个增至25个,其中15个产品进入临床或已上市,全年研发支出19.72亿同比增加4.63亿,占工业销售收入的8.3%,其中研发费用16.57亿元同比增22.76%,近5年公司研发投入增长近3倍,从2016年的6.70亿到2020年的19.72亿,累计研发创新投入达63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图表2.上海医药2020年研发管线(点击图片放大)来源:公司年报,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重构研发激励体制,对标市场化的科技创新人员中长期研发创新激励机制,出台制度化的中长期激励方案和跨部门长效协作机制,给予研发人员项目跟投、科研成果收益提成等多种激励方式。  一致性评价和ANDA审评进展:16个品种通过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截至目前获批品种合计已达21个,共完成申报36个品种,其中固体制剂30个品种,注射剂6个品种,新一代抗癫痫药醋酸艾司利卡西平片获得美国FDA的ANDA暂时批准,6个产品完成ANDA申报。  商业-分销  深化和药企的合作,创造协同效应,为集采中标企业提供市场准入、备货仓储及项目推广等增值服务,并且推进创新药企的合作。如作为科创板上市药企艾力斯的战略投资者,与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港股上市药企赛生药业的基石投资者,与其上市及管线产品开展深度合作。  通过并购方式加速国内分销网络覆盖,收购了南京排名第三的流通企业润天生化后,实现全江苏省有效覆盖,并完成了湖南、云南、山东等省的省平台建设及网络延伸布局。  巩固进口代理龙头地位,推进疫苗业务,引入17个进口总代品种,2020年公司进口疫苗业务收入52.3亿元同比提升53.2%,代理的GSK重磅品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于7月2日正式开针,全年实现销售达4.87亿元。  启动三大物流中心建设,根据国家“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要求,推进绥德路二期、宝山和临港三大集约化现代化智能化超级物流中心建设。  商业-零售  零售药房总数超过2,000家,上线超过10家DTP药房。  上药云健康:上药云健康以DTP专业药房和互联网+服务为两大业务基石,依托公司互联网医院+药品供应链服务延伸项目的优势,加速医院诊疗线上化,目前已对接232家医院,并与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实现业务对接,建立了线上处方流转处理模式,在多个省份完成电商平台建设。2020年上药云健康已完成10.3亿元的B轮融资。  镁信健康:是“互联网+医+药+险”闭环生态模式的领头羊,目前旗下创新医疗支付及患者福利平台药康付为患者提供互联网+医疗管理服务,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综合药品福利品牌之一,已与苏州、杭州等34个地市政府合作推出定制化城市补充医疗保险,药益保商保PBM服务平台的特药险产品市场占有率近90%。2020年3月镁信健康获得中国人寿A+轮战略性融资,2021年3月引入了包括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蚂蚁集团、创新工场、华兴新经济基金和北极光创投等在内的多方外部投资机构,完成10亿元B轮系列融资。  华润医药:加速外延扩张转型,器械DTP业务高速增长  概览:截止2020年底华润医药集团医药分销网络已覆盖至全国28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客户数量超过11万家,其中包括二、三级医院8,003家,基层医疗机构客户近7万家,其中2020年新增覆盖约2.2万家。  制药业务:疫情和国家集采导致处方药收入下降较大,但以OTC和保健品为主的CHC(消费者健康护理)业务因为阿胶产品大幅提升而同比增长10.6%。  分销业务:受益于疫情的影响,分销业务中的器械板块收入超200亿元,增长超过40%,并且公司也在业务积极向生产端延伸,继续打造医院药械供应链管理项目(SPD)专业服务。此外,华润医药的B2B在线平台润药商城已在24个省上线,全年在线累计交易额逾人民币250亿元。  零售业务:公司目前零售业务以专业药房为主,零售业务增速较快,但毛利率有所下降,主要是低毛利的DTP业务增长较快。图表3. 2020年华润医药的外延扩张举措(点击图片放大)来源: 公司年报,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研发:(1)在研项目199个,其中新药项目68个,在研的生物药有11个,其中7个为生物新药,主要涉及肿瘤和免疫、代谢和内分泌、呼吸系统、血液、心血管、中药经典名方等领域;(2)开展的一致性评价专项项目64个,20余个项目已开展了生物等效性临床试验;(3)2020年公司合计共签署35个国际合作项目,涉及13个国家。

鳲鸠

2020年全球医药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预测 未来5年内将以7%左右的增速攀升

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些主要药品的专利将陆续到期,使更多的仿制药能够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新兴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了这些国家的药品需求。全球金融危机以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药品销售额不断增加,2003-2009年间,全球药品销售额始终保持7%以上增速增长;2012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仍在继续,全球经济复苏未见明显好转,但由于金融资本的进入促进药品需求的增长和医疗通道的改进,全球药品销售额开始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速逐步上升,随着专利到期的药品数量锐减,创新药层出不穷且价格上涨,截至2019年,全球药品销售额预计达到1.30万亿美元,相比2018年增加4.8%。根据IMS的预测,2020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将达到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全球处方药销售额根据EvaluatePharma在2020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处方药销售额将达到8720亿美元,随后将以CAGR7.4%的速度上升至2026年的13900亿美元。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对于医药行业来说,研发投入是影响医药研发产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根据Evaluate Pharma的统计,2019年全球医药研发支出达到1860亿美元,同比增长1.6%。特别近几年随着基础前沿学科不断取得进展、针对新型药物(ADC、PD-1等)及新型治疗技术(CAR-T等)各大制药公司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此外,EvaluatePharma预测2019-2026年将以3.2%的CAGR上升至2026年的2330亿美元。全球的药物研发正在逐渐升温,这主要基于在过去几年里,癌症、糖尿病、认知障碍和炎症等疾病治疗领域中一些新分子药物的出现、诊断和治疗的紧密结合和相辅相成,以及人们对传统商业模式(重视仿制药品,而不重视未知罕见病的治疗药物)依赖性的下降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下表是2019-2026年全球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前十企业,从中可以看出,2019年研发投入最多的是罗氏,总额为103亿美元,占销售额比重为21.3%;在2026年,EvaluatePharma预测其研发费用为129亿元,占比21.2%。居第二位的是默克,研发费用为87亿美元,占销售额比重为21.3%;2026年,默克的研发费用将上升至110亿美元,占比20.6%。而强生在2019年研发费用为88亿美元排名第三,占销售额比重为22%;在2026年为107亿美元,占比19.1%。制药企业面临专利悬崖“专利悬崖”是指由于排他性的新药专利保护到期,制药企业面临仿制药的激烈竞争,且又无足够的新产品上市以缓解,过去依靠专利保护取得的营业额和利润将会一落千丈。一款新药从药物探索阶段到上市投产阶段,一般需要10-15年的研发时间,世界主要国家的新药专利保护期都为20年,新药上市之后实际有效的专利保护期限基本仅剩6-10年。虽然2012年已经迈过专利药品到期的高峰,但是预计在2023年将迎来新高峰。据EvaluatePharma统计,在2021-2026年仍有接近2520亿美元销售额的原研药品专利到期,原研药的专利到期和仿制药引入的市场冲击预计造成约1250亿美元销售额的流失。具体从药物产品来看,2023年将是近年来专利到期最多的一年,包括Humira和Stelara等在内的许多生物制剂的专利将在2023年到期。此外,也有很多主要药物像是Perjeta,Prolia,Xgeva,Xeljanz,Farxiga和Yervoy将在2025年和2025年到期。尽管如此,在2026年,Eliquis将成为TOP10的畅销药物。在2020年,瑞士诺华公司将到期8个专利;其中,Afinitor/Votubia,Exjade/Jadenu,和Zortress/Certican北美销售额在2020年达到了21.88亿美元,预计2025年只能达到3.15亿美元;特别是Afinitor/Votubia(everolimus),其2020年全球销售额达到了1083百万美元。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药行业“十四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冰果

机构扎堆调研 医药、化工行业受青睐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上周(4月5日至4月9日)共有114家上市公司获得了来自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阳光私募等机构的121次调研。从行业来看,上周机构调研主要集中于电子、医药、化工、汽车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其中医药行业上市公司18家,占比16%,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行业25家,占比2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12家,占比1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行业15家,占比13%。从具体公司来看,机构调研数量排名靠前的15家上市公司中,新洋丰、一汽解放、联泓新科、上海医药获得机构调研数量均在40家以上,微光股份、航发控制、莱宝高科获得机构调研数量超过20家。国内复合肥龙头企业新洋丰上周共获得82家机构调研。目前全国春耕备耕正由南向北全面展开,新洋丰在调研中表示,公司近三年来复合肥毛利率稳定在20%-25%左右,2016年来在全国复合肥消费量整体收缩的背景下,市占率逐年呈走高趋势。获62家机构调研的一汽解放表示,近年国内中重卡市场需求强劲。2021年,预计国内中重卡市场总需求量有望达到140万辆,总体来看,中国仍将是全球第一大商用车市场。国内EVA光伏胶膜材料生产商联泓新科获得49家机构调研,联泓新科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为相关材料企业带来新机遇和市场空间,未来五年,预计国内EVA光伏胶膜料需求增速将超过20%。上海医药获得44家机构调研,公司预计未来医保支出和创新药占整体医保支出的比重将加大。目前公司已初步完成研发体系的重构,已有25个创新药处于研发管线之中。来源:经济参考报

雍己

机构扎堆调研 医药、化工等行业受青睐

每经AI快讯,4月12日,数据显示,上周(4月5日至4月9日)共有114家上市公司获得了来自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阳光私募等机构的121次调研。从行业来看,上周机构调研主要集中于电子、医药、化工、汽车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其中医药行业上市公司18家,占比16%,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行业25家,占比2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12家,占比1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行业15家,占比13%。(经济参考报)每日经济新闻

腐女子

创新药企研发投入大盘点 谁是下一个恒瑞医药?

来源:英才杂志作者 | 丁景芝阅读所需约9分钟在医保谈判和带量采购的大趋势下,国内的医药企业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仿制药企业在集采后市值普遍大降,估值趋于化工行业;而创新药企业在经历集采后,市场却给予其更高的估值。2020年12月17日,众所期待的PD-1谈判落下帷幕,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突破海内外其他6款PD-1的重重围剿,虽然由原来的每支19800元降价至3000元,降价幅度85%,但是其四个获批适应症全部进入医保。在此前后,恒瑞医药大涨近20%。恒瑞医药作为国内创新药头部企业,截至2021年1月22日,市值从2020年初的3700亿元增长至6000亿元人民币,涨幅62.2%。自2000年上市以来,恒瑞医药营收增长47倍,年复合增速22.6%,归母净利润增长80倍,年复合增速26%。业绩稳定,多年保持超过80%的高毛利率,业绩增速保持在20%以上,同时保持低位资产负债率,这是恒瑞医药的获胜秘籍。多年来,恒瑞医药的增长主要来自内生性增长,而内生性增长的来源就在于公司多年来对于创新研发的巨额投入。在以带量采购、医保控费为主流的医药市场中,销售能力所带来的市场增量逐渐弱化,创新是医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不断进行医药创新,企业才能在大浪淘沙中愈发坚挺。当前已经上市的这些医药创新企业中,有一些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仍在大资金投入研发,究竟医药研发的魅力在何处,研发为医药企业带来了什么?前路漫漫,创新药企是否光明依旧呢?研发投入谁最强?当前是生物医药融资的黄金年代在集采背景下,医药企业如想发展顺利,无其他秘法,唯有研发这一条必由之路。因此,传统化药、仿制药公司,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或者收购创新类的医药公司。从“仿”到“创”着实不易,创新药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又需要深厚的资金实力,同时风险也极大,时刻面临研发失败或者落后于竞争对手的风险,也是因此,头部的医药创新机构强者恒强,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目前国内从事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包括恒瑞医药(600276.SH)、复星医药(600196.SH) 、石药集团(1093.HK)、信达生物(1801.HK)、百济神州(6160.HK)、君实生物(688180.SH)、贝达药业(300558.SZ)等企业。在这7家企业中,恒瑞、复星、石药三家企业背景类似,都是原来在国内从事仿制药的老药企,后来转型较早也较为顺利,先进入仿创结合进而进入创新药领域。其中恒瑞医药是走的最快的企业,目前已经有6种创新药上市,包括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吡咯替尼、卡瑞利珠单抗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且陆续进入医保,2019年创新药收入已经占营收的接近3成。恒瑞医药的成绩与其研发投入是分不开的,2018-2020年前三季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6.7亿元、38.96亿元、33.44亿元,累计99.1亿元,分别占营收比例为15.33%、16.73%、17.22%,研发投入的金额及占比均名列前茅。旗下拥有超过3400人的研发团队,包括2000多名博士、硕士及100多名外籍雇员,超过所有A股其他医药企业。与恒瑞医药主要通过自主研发新药不同,石药集团和复星医药还在积极对外合作及收购。2018年石药集团收购了武汉友芝友股权39.5%。据日前公告,预计石药集团2020年营收将达到257亿元,同比增长21%。石药旗下的创新药包括年销售额超过55亿元的恩必普、多美素、欧来宁、津优力、诺利宁、克艾力等,公司目前的研发管线多达110种,超过40个处于临床阶段。预计在2020年-2023年间可能会有13项产品陆续上市,包括5项新型制剂、2项小分子创新药、6项大分子创新药。未来几年,石药集团每年都可能提交3-4个NDA申请。复星医药2020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18.78亿元,同比增长45.55%。与恒瑞医药动辄100倍的市盈率对比,复星医药34倍的市盈率着实不高。这也和其创新产品线有关,复星医药旗下创新药包括三款生物类似药汉利康、汉曲优、汉达远,小分子创新药苏可欣,CAR-T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于2020年3月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优先审评。从产品线来看,不够丰富。多年以来,复星的制药业务70%的营收来自于收购来的仿制药业务,同时重视外延收购与投资的复星医药,2020年三季度末,公司账面显示高达222.47亿元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88.9亿元的巨额商誉,这令复星医药的估值更贴近仿制药和医药投资公司,难以追赶恒瑞医药。君实、贝达、百济神州、信达都属于生物技术(Biotech)公司,可以看到只有贝达摆脱亏损状态,百济神州更是出现高达49亿元的巨额亏损。巨亏的生物医药企业一样获得资本热捧,只能说当前是生物医药融资的黄金年代。2018年、2019年、2020年,港股18A、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陆续拉开帷幕,引发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狂潮。2020年共计18家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美国、香港和国内科创板上市,融资总额47.93亿美元,总体估值达405亿美元。上市本身就为生物医药企业打开了融资的大门,所以信达生物仍处于亏损,但是2021年1月11日,信达生物还是通过配股完成筹资46.71亿港元。如果要看生物技术企业的估值逻辑,还是要看其研发实力强弱了,而其现金流状态必然是不太乐观的。贝达药业是四家企业中唯一盈利的企业,同时其研发费用在7家企业是最少的,贝达药业目前有两款创新药,一个为小分子靶向创新药-盐酸埃克替尼,以及新一代ALK抑制剂恩莎替尼,同时在研创新药30余项,涵盖了肺癌、肾癌、乳腺癌等多个肿瘤适应症。困境与出路缺乏自主造血能力的国内生物技术(Biotech)企业也在努力走向国际市场,打开收入天花板。虽然不赚钱的生物技术公司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但是其面临的困境也显而易见。首先,创新药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而且成功概率低,这就导致后期的商业化遥遥无期,而前期的投入巨大,产品能否研发成功或者商业化后能否收回研发成本还是个未知数。其次,从7种PD-1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来看,创新药的生命周期正在不断缩短,再加上医保控费及国谈的大背景下,创新药也需要以价换量,因此,创新药商业化后的盈利能力正在缩水。另外,上市公司在研创新药布局主要集中在抗肿瘤领域,约占总体的52%,且存在靶点扎堆的情况,CAR-T细胞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集中于CD19、BCMA等热门靶点,ADC药物的研发靶点集中在HER2。产品迭代的速度加快,同时竞争加剧,难免有多年辛苦付诸东流的风险。面临这些困境,有自主造血能力的医药企业自然不用担心,大型医药企业的研发管线储备丰富,具备长期投入的能力。而缺乏自主造血能力的国内生物技术(Biotech)企业也在努力走向国际市场,打开收入天花板。解决方案一是在海外同步开展临床试验,产品进军海外市场,获得FDA资格认证。百济神州早在2019年11月,其泽布替尼就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解决方案二是向联合用药突围,举例来看,如果PD-1做为单药治疗的话,效果具有明显局限性,有效性仅有20%到30%之间。如何提高该药的有效性,成为药企们突破的方向。联合用药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2021年1月13日,信达生物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正式受理公司PD-1抑制剂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联合达攸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一线肝癌患者的新适应证上市申请。解决方案三是license out,与国际大药企授权合作开发。2021年1月21日,百济神州与世界三大医药公司之一诺华公司(NYSE: NVS)举行战略合作庆典,双方就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PD-1抗体药物百泽安在海外多个国家开展开发与商业化合作,在合作协议中仅预付款就高达6.5亿美元,总交易金额超过22亿美元,这是截至目前国内生物药license out案例中预付金额和单品种药物授权交易金额中最大的一单。信达生物也在坚持“走出去”策略,包括将信迪利单抗的海外权益授予礼来,同时将贝伐珠单抗的海外权益授予Coherus。这些合作也说明我国生物技术企业(biotech)的研发实力在不断得到国际大药企的认可,同时国内biotech企业的研发管线license out的能力在大幅提高,改善了2018年以前我国以license in为主的态势。对于biotech企业而言,海外药企授权不仅是对其研发能力的认同,也是其自身盈利变现的出口之一。同时,走出国门的国产创新药可以在欧美以高价销售,且与海外龙头合作可享受其广阔的渠道及推广优势,竞争格局将大为好转。

大教堂

《医药企业品牌发展报告》发布,解析医药行业应如何抓住时代机遇

【环球网综合报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写入“十四五”规划、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一系列外部因素让中国医药行业正迈入一个新时代,这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时代的竞争与发展,医药企业在做好产品的基础上,更加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形象与影响力,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基于目前行业品牌化发展的现状,环球时报舆情中心本月14日在2021中国大健康产业西湖论坛期间发布《医药企业品牌发展报告》及“医药企业品牌发展指数”,为国内医药企业品牌建设“把脉”,提出了医药行业品牌发展的必要性、独特性和结构性。加强品牌建设恰逢其时“从市场基础、发展路径、成长空间等多要素看,中国医药行业倡导品牌化发展恰逢其时”,环球时报舆情中心主任张琪14日在环球时报社与搜药网主办的2021医药企业品牌圆桌会议上发布了《医药企业品牌发展报告》。该报告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通过专家访谈、公众问卷、从业者定向调查等方式,在概念内涵、信息触达、敏感与期待、建设与发展等板块给出研究结果。报告发现,六成接受访问的医药从业者认为目前国内医药行业品牌化处于成长期,其中三成认为处于成长初期,三成认为处于快速成长期。此外还有接近两成受访者认为已经处于“激烈竞争期”。不难看出,对医药企业品牌化现状相对分散的认知,显示出业内已经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形成共识,但在具体路径、发力重点、建设标准等方面依然存在发展空间。张琪表示,医药行业的品牌建设的本质是构建企业与大众间的沟通,药品与适用对象间的沟通,其核心和目的是可持续发展。报告展示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多数医药从业者均认为,“提升信誉与大众形象”是品牌发展的主要目的,其次是赢取行业竞争优势,即将品牌打造为企业的“护城河”。对于不少常用非处方药而言,普通消费者并不容易感知到不同企业产品在药效方面的差异,品牌形象与影响力就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报告显示,在药效近似的情况下,更多消费者在购买非处方药时更乐于青睐品牌药品。而在对受访者最近一次购买非处方药的关键词统计中,“999感冒灵”是被提到最多的选择,这也离不开华润三九在企业形象、广告影响等领域的大力投入,已经让其品牌“抢占”了消费者的心智。报告也针对医药企业如何加强品牌建设提出几项建议,如加大在人才和战略上的投入,为品牌建设分配足够的资金,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公共性与专业性。资深行业专家认为,医药企业塑造品牌要通过宣介、公关等多种方式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令消费者了解一个专业、可靠的医药企业品牌。发展指数展示品牌综合实力同日,环球时报舆情中心还首次发布“医药企业品牌发展指数”。该指数基于知名度、美誉度、社会责任、行业价值、发展预期等5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通过加权计算得出,涵盖150多家医药企业。经过统计,国药集团在品牌发展指数排行榜上位列第一,上海医药与以岭药业分列二三位。复星医药、扬子江药业、广药集团、拜尔医药、华润医药、人福医药、天士力等企业位列前十。张琪强调,这一指标体系更注重反馈消费者评价和社会责任,适当降低企业在经济效益指标的权重。因此,排名第三的以岭药业尽管在体现其经济效益的行业价值排名未居于前列,但因为其核心产品连花清瘟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的贡献,使得该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均在前三之列,在总体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三。已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在当下品牌经济的竞争时代,品牌对于医药企业而言不单单是传统地通过广告、促销等方式“卖药”,更是对包括企业理念、创新实力、管理能力等要素在内的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打造一流的品牌,赢得市场,进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与忠诚。

色难

医药行业:精选层企业营收规模、赚钱能力均不敌创业板

近期推出转板系列报道,按行业分类对29家符合转板财务指标的精选层企业与创业板、科创板同行进行对比。转板系列报道 | 专用设备制造业:精选层营收水平不输科创板市盈率偏低本周转板系列报道第二期聚焦医药行业。在综合考虑业绩指标、市值水平、交易情况、是否符合分拆上市等因素后,共有3家精选层医药制造公司具备转板潜力,分别为:德源药业、三元基因、大唐药业。他们实力如何呢?1、3家企业2020年上半年营收中位数9580万元,低于科创板、创业板。2、成长性方面,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3家企业营收、净利润增速均不如科创板、创业板,抗风险能力较弱。3、估值方面,3家企业平均市盈率29倍左右,科创板、创业板市盈率均在75倍以上。抗风险能力不敌科创板、创业板3家具有转板潜力的医药企业,在营收规模、赚钱方面整体不敌科创板与创业板。抵御风险能力也不如其它板块。经营指标方面,精选层公司的营收、净利润规模整体小于科创板、创业板。以2020年上半年数据为例,精选层公司营收、净利润中位数分别为9580万元、2322万元,科创板、创业板营收中位数分别为3.3亿元、4.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260万元、6615万元。成长性方面,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下,精选层公司营收同比下滑5%,抗风险性较弱。对比之下,科创板、创业板抗风险性较强,营收增速分别为57.16%、6.2%。研发方面,研发投入规模上,精选层公司不如科创板、创业板同行。2020年上半年,精选层公司中位数在1027万元,科创板公司超过3500万元,创业板公司超过2500万元。估值方面,精选层公司市盈率在29倍,明显较低。同行业科创板公司、创业板公司市盈率水平分别在95.72倍、77.25倍。3家公司各有亮点虽然整体实力不如科创板、创业板同行。但单独看,3家公司均有亮点。三元基因主要产品为国家I类新药,德源药业4个药品为全国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大唐药业拥有药品注册批件266个。三元基因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截至2020年11月,公司共取得52项,其中49项发明专利和3项外观设计专利。三元基因在公开发行说明书介绍,公司主要产品重组人干扰素α1b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一类药物(国家I类新药),该产品销售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3500家医疗机构,市场份额持续多年处于中国市场领先地位。德源药业是一家生产糖尿病、高血压仿制药的企业,公司在不断完善糖尿病和高血压产品群的同时,已向高血脂、肺动脉高压、老年性疾病等领域扩展。目前公司拥有成品药注册批件11个,原料药注册批件2个,另有3个原料药批准在上市制剂中使用。据公司2020年年报介绍,公司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0.5g)、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等4个产品均为全国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大唐药业是一家蒙药生产企业,主营业务为中成药(含民族药)和化学制剂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共有266个药品注册批件。截至2020年6月,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共拥有18项专利权,其中3项发明专利。大唐药业在公开发行说明书介绍称,公司与中国药科大学建立“蒙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与沈阳药科大学建立“蒙中药创新研发实验室”,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团队合作进行蒙药现代化“二次开发”。(文章来源:挖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