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定义及分类抗病毒药物通过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实现抗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的定义抗病毒感染的途径很多,如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等。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病毒复制周期的某个环节实现抗感染。抗病毒药物分类(按作用机制)以下过程为病毒的一个复制周期,抗病毒药物可以靶向病毒复制的任何一个步骤,发挥抗病毒作用。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将目前常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分类中国抗病毒药物行业市场规模中国抗病毒治疗市场大且充满潜力,持续增长的医院渗透率以及单个药品的使用量进一步推动销售的增长随中国医疗科学的进步及卫生保健工作的诺受抗错满药物市场证往来稳运美长是过志手自数签要力果为教管经职的言量药勤的拨屋带来年,随着20194-nCoV在武汉的爆发,将会带来大量抗病毒药物的需求,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以销量计)将爆发式增长至6188亿元。截止目前,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预计在未来5-6月份将全面消除。伴随着疫情的结束,中国抗病毒药物行业市场规模(以销量计)将回落至 7.6%的年复合增长率温和增长,到2024年突破5950亿元。中国抗病毒药物行业市场规模(以销量计),2015-2024年预测中国抗病毒药物市场现状中国抗病毒药物的研制起步较晚,整体研发水平落后于国际领先药厂,临床上能有效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药物较为匮乏中国抗病毒药物市场竞争格局医疗保健领域一直是备受资本青睐的领域,过去五年中,中国西药领域一级市场投资发生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8%,2019年完成投资额297.3亿元。与投资额相比,投资事件数量连续四年下降,2019年,西药领域仅43起投资事件。投资机构对西药研发及生产的投资从泛到集中,单笔投资数额快速增长。中国抗病毒药物的研制起步较晚,整体研发水平落后于国际领先药厂。随着病毒性疾病在全球的蔓延、患病人群的增加、预防意识的提高、当前国际领先药企产品专利到期及更好新药的上市,预计中国药企有望进一步发展。需求的扩张促使中国抗感染药物行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2月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与再审药物数为71926,其中抗感染药物数44222,占比高达61.5%。药物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抗感染领域也面临临床上能有效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药物较为匮乏的现状。对比当前利巴韦林高达812种获批与再审药物数量,中国在阿比多尔、达芦那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等"特效药"领域尚显薄弱,研发水平全面落后于国际领先药企,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抗病毒药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抗病毒药物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抗病毒药物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服务流程 :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关联报告:抗病毒药物项目申请报告抗病毒药物项目建议书抗病毒药物项目商业计划书抗病毒药物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抗病毒药物项目节能评估报告抗病毒药物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抗病毒药物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抗病毒药物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抗病毒药物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抗病毒药物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项目概况:1 项目概述一方面,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医药行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和政府的关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医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处于上升通道的医药行业必然会带动作为医药产业的源头—医药研发这一上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把医药研发提高到“十二五规划”前三的重要位置上,目的就是加快生物医药研发速度,提高医疗诊治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医药市场需求非常大,如此大的需求使得医药研发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科技城是市北跨战略的重大载体,也是给中小科技企业带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项目运营后公司将始终以研发用于预防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的化学药物、生物医药、天然药物和中药为主要方向,同时公司将申报新药批件后的新药和药厂合作生产,同时和科研机构、医院等展开广泛研究合作,积极促进研发成果转化,扩大公司市场份额的同时提升研发实力,逐步建立公司自主的研发生产基地,实现自主经营;后期积极延伸发展,丰富公司研发结构,扩大医药研发种类,广泛研究涉足多种生物医药技术研究、营养保健品、保健食品等细分市场领域,谋求更大发展,完善产业配套,不断拓宽营销渠道,使渠道增长与品牌形象相互推进,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公司将积极建设公司以新药研发为主的生物研发中心以及健康咨询中心及设立公司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络、完善大数据库平台等,积极展开资金申报、产品开发、技术升级、市场营销等工作,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为医药研发企业的知名品牌。本项目建成后,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园区功能提升、社会发展、产业技术等带来诸多裨益,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本项目单位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进行本项目实际运作。1、公司管理部门规范化设置1)公司部门建制完善合理,坚持精简、统一、效能三项原则,各司其职,形成合理的公司部门设立。2)流通权利适度集中,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发挥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2、 施行有效的公司例会制度3、着眼公司壮大,顺应时代发展,公司已建立起优秀的职业经理层。4、企业理念:人才国际化、思想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工作高效化。1、新药研发中心:国际化标准的医药研发平台,重点方向为:化学药物、中药、生物医药的研发;2、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公司下设药品注册申请部门,医药科技项目申报、新药产品上市策划、咨询服务、专利申报服务、教育培训等推广服务平台。公司将自主研发的优质医药产品引入市场,进行临床试验,申报批号,完成医药研发的成果转化;3、药物生产中心:为公司研发的获批国家药监局注册的药物提供GMP生产服务;4、生物医药创业孵化中心:包括创新孵化器、加速器和海归生物医药高端创业团队聚集区,公司医药研发中心运营后,计划申请成为山东省科研机构、医学研究的院士工作站,同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医用材料研发中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建拥有自主品牌和技术的高端医用材料产业汇集地;山东医药研发中心建成后,将打造为园区内最大的集医药研发、高端医药成果转化、新药申报批号为一体的医药研发平台。《生物医药孵化及研发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咨询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
生物类似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生物类似物市场潜力巨大1.我国生物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数倍于全球生物药市场。2018年全球生物药的市场规模达到2618亿美元,2014-2018年CAGR高达7.7%,同期我国的生物药市场CAGR为22.4%,速度约为全球的2.9倍。未来我国生物药将向全球方向发展,有望于2023年增长至6412亿元。我国生物药市场的蓬勃发展,将有助于推进生物类似物的研发热潮。2.我国生物类似物迎来发展机遇,市场潜力巨大2.1.中国生物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数倍于全球生物药市场从21世纪以来,生物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疾病治疗领域,生物药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据Frost&Sullivan统计,2018年全球销售额前10的药物中,生物药占9个。排名前十的药物销售额共计为866亿美元,其中生物药销售额为769亿美元,贡献前十销售额的88.79%,充分展现了市场对生物药的认可。由于生物药的研发和生产壁垒较高,以及国内药品结构的不同,国内2018年的销售额前十的药物中,生物药占2个,分别为糖尿病治疗药物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瑞及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来得时。相信随着国内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生物药市场的不断发展,未来生物药重磅产品在畅销产品中的分量有待增加。近年来,我国生物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数倍于全球生物药市场。据Frost&Sullivan 统计,2018 年全球生物药的市场规模达到 2618 亿美元。2014-2018 年全球生物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高达 7.7%,同期我国的生物药市场复合增长率为 22.4%,增长速度约为全球市场的 2.9 倍。我国 2018 年生物药市场规模为 2622 亿元。2019-2023 年,我国生物药市场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 19.6%,2024-2030 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 10.9%。受到多方面的因素驱动,未来中国生物药市场将向全球方向发展,有望于 2023 年增长至6412 亿元规模。我国生物药市场的蓬勃发展,将有助于推进生物类似物的研发热潮。2014-2030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预测(十亿美元,%)2014-203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预测(十亿元,%)2.2.生物原研药相继到期,掀起生物类似物研发浪潮伴随生物药市场的不断发展,近些年大规模的生物原研药专利相继到期,给生物类似物研发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2020 年随着赫赛汀、阿瓦斯汀、美罗华等重磅产品的专利保护到期,国内外药企纷纷布局相关药物的研发。2006 年,仿制药和生物类似物领域的巨头山德士公司研发的重组人生长激素 Omnitrope 通过欧盟药品评审委员会批准上市,成为国外第一款上市的生物类似物,拉开了全球生物类似物研发的序幕。截至 2019 年 8 月,欧盟共有61种经过批准的生物类似物。山德士公司研发的非格司亭Zarxio药物,是安进重磅药物 Neupogen 的生物类似物。非格司亭于 2015 年 3 月6 日获 FDA 批准,成为美国第一款生物类似物。截至 2019 年 8 月,美国共有 23 种经过批准的生物类似物。单抗类生物类似物作为全球研发的主要产品类别,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或癌症。据统计,全球至少有 20 种阿达木单抗、25 种贝伐珠单抗、3 种利妥昔单抗和 20 种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物正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全球生物类似物市场处于快速发展中,据 Frost&Sullivan 统计,2018年全球生物类似物市场规模达到 72 亿美元,2014-2018 年复合增长率为44.2%。预计 2018-2023 年复合增长率为 40.6%,2023 年的全球生物类似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97 亿美元。据统计,我国生物类似物在 2018 年市场规模为 16 亿元,2014-2018 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9.0%。随着我国支付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在研单抗类似物的陆续上市,我国生物类似物市场将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预计 2018-2023 年复合增长率为 74.2%,2023 年我国生物类似物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259 亿元。全球生物类似物市场规模预测(十亿美元,%)中国生物类似物市场规模预测(十亿元,%)2.3.我国已上市 8 款生物类似物,集中于热门靶点的研发2019 年 2 月,复宏汉霖研发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利康获 NMPA 批准上市,成为首个国产生物类似物。2019 年,我国生物类似物迎来了突破性的进展,4 款生物类似物相继获批上市,包括汉利康(利妥昔单抗)、安可达(贝伐珠单抗)、安健宁(阿达木单抗)、格乐立(阿达木单抗)。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国内共有 8 个生物类似物获批上市,其中 2020年获批上市的有达伯华(利妥昔单抗)、苏立信(阿达木单抗)、汉曲优(曲妥珠单抗)、达攸同(贝伐珠单抗)。据统计,目前国内约 180 家药企已布局生物类似物的产品研发,共涉及约 400 款药物。国内在研的生物类似物大多集中在 CD20、VEGF、TNFα、HER2、EGFR 等热门靶点,其中 CD20、VEGF、TNFα、HER2 靶点的生物类似物已获批上市。2.4.国内生物类似物相关政策频出,为行业提供宏观支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增大,药物治疗的需求逐渐加深,医保支付面临挑战。为了缓解医保支付压力,各国积极鼓励仿制药研发。2005年,欧洲药品管理局 CHMP(人用药物委员会)率先发布了《生物类似物指导原则》,成为第一部生物类似物指导文件。自从该文件生效以来,许多其他地区监管机构也纷纷制定并发布了当地生物类似物指南,指南大多以世卫组织以及 EMA 和 FDA 制定的现有文件为基础制定。我国药品监管部门于 2015 年 2 月制订并发布了《生物类似物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这一指导原则为生物类似物的研发和评价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更好地鼓励开发高水平高质量的生物类似物,促进我国类似物研发进程。近年来,国内多项生物类似物相关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生物类似物市场的发展将受益于此类政策。我国生物类似物相关政策解读生物类似物的相似性评价及适应症外推政策要求是业界重点关注的内容。对比我国及美国、欧盟的相关政策,生物类似物的相似性评价大体均集中在对药学研究及药物质量相似性、非临床及临床相似性等方面。生物类似物适应症外推的条件,不同国家的基本原则基本一致。由于生物类似物与原研药不可能完全相同,适应症外推需要综合考虑药物在不同适应症中的作用机制、不同人群中的 PK/PD、免疫原性及毒性等差异。关于药物的可互换性,我国尚未提出相关的概念,目前只有美国确定了可互换生物类似物概念及其附加科学标准与临床数据要求,但尚无可互换生物类似物获批。而欧盟由医生通过对生物类似物的了解并结合患者情况决定是否用生物类似物进行替换。2.5.生物类似物低价惠及患者,加速市场空间释放生物类似物的上市,有望打破生物原研药的市场垄断,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生物类似物将减轻患者及医保经济负担。以美国生物类似物的研发为例,截至 2019 年 12 月,FDA 已经批准了 26 款生物类似物,涵盖了 7款原研药。经统计,生物类似物的批发采购成本比原研药平均要低 10%-37%。原研药的生物类似物竞争激烈,首个生物类似物上市后以低价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对原研药的冲击较大,因此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生物类似物的逐渐获批,使得生物类似物市场竞争加速。随着支付体系的逐渐完善,国产生物类似物将以低于生物原研药医保的价格惠及患者。以利妥昔单抗为例,罗氏利妥昔单抗美罗华通过谈判纳入了我国乙类医保,100mg/10ml 规格以 2418 元中标。利妥昔类似物汉利康获批上市后的采购价格为 1640 元/支(100mg/10ml),与美罗华的医保价格相比下降约 30%,生物类似物的上市可以快速渗透市场,有助于缓解今后 5-10 年内我国医疗费用上涨的紧迫问题。生物类似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生物类似药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生物类似药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关联报告:生物类似药项目申请报告生物类似药项目建议书生物类似药项目商业计划书生物类似药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生物类似药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生物类似药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生物类似药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生物类似药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生物类似药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生物类似药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项目建设背景藏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文化,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从藏文化自身来看,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西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是藏文化重要的传统文化板块,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宜居城市和宜旅城市。为进一步落实拉萨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根据《拉萨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拉萨市在城关区蔡公堂乡次角林村于2012年4月启动了“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方式,以宏大手笔、国际眼光和鲜明特色打造一流现代化园区。本项目结合拉萨市旅游业升级和拉萨河城市景观带的打造,通过深度整合、挖掘和活化藏文化资源,实现园区的旅游文化发展功能、市民休闲娱乐功能和城市综合功能的全面提升,以此推动拉萨市传播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快速提升城市品质。项目拟建地址拉萨市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CT04-69(一期)、CT04-58(二期、三期)地块。本报告主要对项目一期“西藏卓康文化旅游企业总部基地”(在建项目)进行分析、测算。本项目建设用地位于拉萨市拉萨河南岸次角林卡地区,北临达瓦路,西临林卡路,东侧为现状河渠,西南临现状村落建筑;规划用地编号CT04-69,建设用地面积70746平方米,约106.12亩;用地内有现状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及若干古树名木;场地地势较为平坦,总体高差不大,总体呈北低南高趋势。项目建设工期西藏藏医药文化创意园项目开工时间为2018年4月10日,建设工期45个月。其中,项目一期“西藏四方卓康文化旅游企业总部基地”预计于2021年10月竣工。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9,80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9,575.00万元(含土地费用5,199.83万元);建设期利息225.00万元(利率2.25%)。推动藏医药学的普及与传承藏医学与印度吠陀医学、西方传统医学、中医学并称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它是几千年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们在积累自身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汲取欧亚传统医学精华而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医药学体系,是藏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遗产之一。如今,藏医药学显著的治疗效果和医学内涵,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藏医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藏医药学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经过数十年的投入,藏医药各方面蓬勃发展,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地方政府多次召开专门藏医药工作会议,大力推动藏医药事业进入新阶段。现在,西藏和藏区不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藏医药服务体系,还在藏医教育、藏药制药产业以及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前景广阔。藏医学是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在高原环境中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是藏族哲学思想、科技文化和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藏医药的起源有3700多年历史,理论形成已有2300多年历史。在高原医学的基础上,藏医药学吸收了周边兄弟民族医药学的一些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人们对于藏医药针对特殊疾病的奇特功效产生了极大关注,而在此之际浮出水面的是一个体系独立的藏医药学。传统藏医药学理论中就已经有了解剖学、生理学、保健学、内外等学科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弘扬民族医学,发展民族医学,首要就是传承。因此,有必要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意识的普及状态及其对民众身心健康的推动,去研究藏医药传承与发展状况,更好地为藏族人民和世界人民健康服务。打造城市新名片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不同的城市正是由于城市实体或城市空间等显性因素和政治、宗教、习俗等隐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构成 了具有自身独特的城市文脉。城市文脉结构包括自然环境、城市建筑环境、地域文化和技术,其表现在空间形态的完整性、视觉观感的连贯性以及市民意向、生活方式的一致性等方面,这些要点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也约束着商业综合体的建筑设计。置于不同城市之中的商业综合体的形式、特点等都与城市的整体文脉结构形成一定的联系,而且能够再现传统地域的特征将唤起人们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感同身受,激发人们的环境认知和对旧传统的怀念。另一方面,体量和规模庞大的商业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界面和城市形象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具有冲击性的,大量的人流聚集有利于塑造其成为代表城市的标志性要素。本项目充分挖掘西藏文化的特色、并注重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文的共同协调发展,注重藏文化特色的提炼与历史文脉的传承;从藏文化的精神内核出发,把握园区内现有的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的建设标准进行设计控制。本项目的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藏医药文化的世界总部基地、文化创意发祥地、市民休闲理想地”。秉承“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造福拉萨、造福西藏、造福全中国,使次角林区域成为拉萨城市新名片,引领国际旅游文化发展产业的新标杆。活化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区随着城市的无限蔓延,城市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发展方向的位置上建设的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职能的补充,满足周围人群的购物消费需求,可以带动周边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以及相关服务设施的配置,加速城市副中心的形成。例如,合肥市新都会购物广场选址在高等院校集聚且交通便利的马鞍山路,建成之初周边发展缓慢,该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人气,加快了周边地产业的升级,加速了周边区域的发展,逐渐地形成了城市重要的副中心。项目选址位于拉萨市拉萨河南岸次角林卡地区,依托周边商圈原有的人气,加上自身多种功能的复合,将原有商圈的功能进行重组,更加凝聚商圈的氛围,使得商业的辐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活化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区。项目将利用原有的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庞大的人流优势,拟建新的商业综合体加入,成为周边商圈的重要节点,带动周边其他商业发展,进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塑造良好的景观环境和公共空间商业综合体自身的集聚和高效连续的特点,在其周边可塑造良好的景观环境和公共空间,而这构成了城市绿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限定空间的重要要素。所以,一方面,商业综合体的绿化程度对于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等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另一方面,商业综合体的景观设计充分结合所处的地形地貌以及原有景观环境的优势,丰富商业综合体自身的建筑景观,又使其成为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环节。商业综合体对于人流的高度集聚性,要求设置宜人的室内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这也是城市景观系统的一部分,通过铺装、材质等方面的设计以及休息座椅、景观小品等设施的共享,将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营造积极的外部公共空间,这也能够实现商业价值、景观品质和城市效应的共赢。促进拉萨市地方经济的发展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个规模一流、效益优良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随着项目规模化运营以及效益的不断增长,项目在GDP、税收、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也将不断加大。同时,本项目可带动藏医药学、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共同发展,其辐射效应、集群效应及规模效应,对地方经济整体的繁荣与增长都将起到广泛和深远的推动作用。备注:报告为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出品,展示部分严谨转载,违者必究。
医疗IT行业基本面显著改善,互联网业务加速发展,互联网巨头布局重塑行业价值:(1)医疗IT行业景气度提升,市场集中度提升。下游需要旺盛,医疗IT行业景气度提升。三级医院信息化建设以上新产品为主,比如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临床医疗大数据平台等,二级及以下医院出于医诊疗水平等需求,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成熟度完善。医疗信息化行业下游需求旺盛,由于政策和技术驱动,未来2-3年将是加速建设期。从医疗IT厂商来看,订单加速成长。2017年卫宁健康、创业软件等行业领军企业订单增速40%左右,2018年以来依旧维持40%+的增速。并且医联体、信息互联互通等政策驱动医疗信息化建设由点到面推进,中小型企业由于交付能力弱和产品结构单一,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行业资源将向大型企业集中。(2)政策助力,新政频发驱动行业加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电子病历规范、新电子病历评级等针对医疗IT的政策越来越细化和可操作性。互联网医疗政策已经由口号式的大政方针演变成《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将有更清晰的路径。医保局成立将会推出更多政策和新型管控方式,相关配套的信息系统也面临升级换代和新建。(3)互联网医疗业务进入加速成长期。主业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平安好医生已经成功在港股上市并获得较高估值,目前总市值超500亿港币。主业为互联网+医药的阿里健康业绩爆发式增长,2017年收入增速413.37%,并实现扣非利润扭亏为盈,今年以来股价实现翻倍增长。卫宁健康的四朵云业务同样表现卓越,云医、云药和云险经营指标靓丽,今年有望实现盈利。处方外流的推进加速处方共享平台发展,互联网医疗迎来百亿量级新赛道。(4)互联网巨头加速在医疗科技领域布局,医疗IT行业资产价值有望重估。腾讯入股东华软件,阿里入股卫宁健康,腾讯和阿里双巨头均与创业软件战略合作,互联网巨头加速在医疗科技领域布局卡位。互联网巨头具备技术优势、资金优势、C端流量优势,医疗IT企业具备行业优势,双方强强联合,资源互补,将实现“1+1>2"的双赢效果。医疗IT行业资产价值有望进行重估。行业动态1、国家医保局:发布“两定办法”,明确互联网医院纳入医保范畴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零售药店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下称《零售药店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下称“两定办法”),并于2021年2月1日正式实施。“两定办法”明确了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申请纳入医保定点的条件,以及医保行政部门、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之间的权责关系等。其中,对业内关注的互联网医院如何纳入定点管理做了明确。文件提出,定点零售药店可凭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电子外配处方销售药品。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医保局在1月12日的相关解读中明确,处方流转与网售处方药并不能等同。目前办法中规范的是符合规定的处方可以流转到实体药店取药或由实体药店配送,网售处方药的有关政策则需要有关主管部门研究明确。国家医保局指出,“两定办法”制定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目的是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提高医疗保障基金使用效率,更好地保障广大参保人员权益。此次,“两定办法”是1999年国家建立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制度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重新构建医保定点协议管理体系。明确了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申请纳入医保定点的有关条件。《在“两定办法”中,互联网医院如何纳入定点管理也成为关注重点,国家医保局解读时指出,目前,互联网医院主要有实体医疗机构自行搭建信息平台,实体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搭建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互联网医院均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申请执业许可。因此,“两定办法”规定,互联网医院可以与其依托的实体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并报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备案后,其提供服务产生符合规定的相关费用由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因此,上述“两定办法”利好互联网医疗。2、一码通行,春运期间健康码全国互认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在2021年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春运期间,要落实好防疫健康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全国互认、一码通行。各地要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平台,落实健康码互认机制和规则,明确跨地区流动人员健康码信息在各地区可信可用,切实保障群众必要的出行需求。连维良强调,全国互认、一码通行是普遍性的原则要求,“码”上加“码”是个例、是特殊(情况)。健康码“一码通行”,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技术上完全具备条件。春运期间疫情防控要做到精准科学,不能“过度防疫”,要方便群众百姓出行。确有原因健康码不能互认的,需要先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春运疫情防控专班报告。1月12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春运工作和加强春运疫情防控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推动“健康码”全国一码通行,提高人员通行效率,避免因扫码查验等引起人员聚集。3、上海: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开始近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决定联合组织开展上海市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该工作的集中受理截止时间为2021年1月15日-2021年1月19日。“上海市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旨在充分发挥5G技术的特点优势,着眼丰富5G技术在医疗健康行业的用场景,征集并遴选一批骨干单位协同攻关、揭榜挂帅,重点形成一批技术先进、性能优越、效果明显的5G+医疗健康标志性应用,为5G+医疗健康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方向,培育上海市5G智慧医疗健康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上海市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在试点内容中明确提出:围绕急诊救治(应急救援)、远程诊断、远程治疗(智能治疗)、远程监护、中医诊疗、医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远程查房和移动医护等十大重点方向,鼓励各单位创新5G应用场景,通过建设试点项目,推动运用5G技术改造提升卫生健康网络基础设施,开展智慧医疗健康设备和应用创新,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5G智慧医疗健康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大健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互联网+大健康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互联网+大健康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关联报告:互联网+大健康项目申请报告互联网+大健康项目建议书互联网+大健康项目商业计划书互联网+大健康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互联网+大健康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互联网+大健康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互联网+大健康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互联网+大健康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互联网+大健康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互联网+大健康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国家发改委未对工程咨询公司的执业范围加以限制,但必须严格按照证书限定的专业和范围执业。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新的工程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并且于2006年和2007年分两批对全国所有的工程咨询资质重新进行了认定,从2008年开始,国家发改委重新接纳新的咨询单位申请资质。目前,工程资质的有效期为5年,也就是说,以2015年的时间点算,工程咨询资质的有效年最早为2011年,2011年及以前的资质都过了有效期,已经作废。(一)中为咨询中为咨询是中国领先的产业与市场研究服务供应商。公司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努力,与客户真诚合作,在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IPO咨询等领域构筑了全面专业优势。中为咨询致力于为企业、投资者和政府等提供有竞争力的调查研究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3万多家企业,并向海外市场拓展。中为咨询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的框架结构应当包括封面、摘要、目录、图表目录、术语表、前言、正文、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以及附件十个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封面,没有固定的要求,但是项目名称、报告单位、报告时间等内容不可缺少。其中摘要、目录、图表目录、术语表、参考文献与附件等项可根据报告的需要进行选择。前言部分一般包括项目的来由、目的、范围以及本项目的承担者和报告人、可行性研究的简况等。中为咨询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工程咨询单位资格等级分甲级、乙级、丙级,甲级是最高等级。同时,工程咨询单位资格中还有31个专业的划定,包括机械、电子、轻工、建筑、纺织和化纤、钢铁、有色冶金、公路、铁路、民航、城市轨道交通、水电、火电、核电和核工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化、化工医药、建筑材料、农业、林业、通信信息、广播电影电视、水文地质和岩石工程、水利工程、港口河海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城市规划、综合经济、其他(旅游、物流等)。(二)中哲咨询成都中哲咨询专注于西部,是目前西部领先的咨询与策划的专业机构。中哲咨询业务范围涉及工程咨询、投融资咨询、项目与资金申报咨询、管理咨询、市场调研与研究咨询、规划咨询等六大版块业务。中哲咨询旗下产品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项目建议书、资金申报报告、投资项目计划书、项目策划、节能评估报告等,为各类客户针对立项/批地/备案/融资/贷款/招商/合作等需求提供定制的咨询报告服务。作为国内领先的多元化咨询与策划服务提供商之一,成都中哲咨询建立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商业数据库三位一体的数据支持平台,保持了与各领域专家顾问和业内资深人士的良好关系,积累了大量商业策划、管理、投资咨询的专业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专业研究模型和科学分析方法。成都中哲咨询已累计完成各类咨询项目3000余例。该公司既服务于国内客户,又帮助国外企业在中国大陆市场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其服务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涉及世界500强企业、各大商业银行、高校及科研院所、各级政府机构、各类投资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中小型企业等。业务范围:工程咨询、投融资咨询、项目与资金申报咨询、管理咨询、市场调研与研究咨询、规划咨询等(三)炳卓咨询炳卓咨询是重庆炳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旗下核心业务之一,是国内致力于“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咨询与策划专业解决方案”的顾问专家机构。炳卓咨询凭借多年的咨询服务经验,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投融资方案,涉及领域包括工程咨询、投融资咨询等。业务范围:炳卓咨询旗下产品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项目计划书、项目建议书、节能评估报告等。(四)尚普咨询尚普咨询全称为“北京尚普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凭借多年的咨询服务经验,公司已成为投资咨询和市场调研领域的领导者,并率先通过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公司专家库成员已达1500余位,专家特长覆盖各个领域。业务范围:尚普咨询凭借近十年的咨询服务经验,现已拥有投资咨询、行业研究、市场调研、拟上市企业IPO咨询四大业务模块,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立项报告、节能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实施方案、资金申请报告、商业融资计划书、项目建议书、投资机会研究、产业园区规划、行业研究、竞争对手调查、市场进入研究、消费者研究、IPO细分市场研究等咨询服务。(五)天撰咨询天撰公司,作为国内专业的第三方投资项目策划、产业及市场研究、企业综合咨询服务提供商,她专注于为中国以及全球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市场研究人员、投资创业者、投行和投资专家提供翔实确凿、全面数据化、指标化的前瞻市场研究报告资料、政府立项咨询、投融资咨询、政府专项资金申请咨询及商业竞争情报。是国内很具实力、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投资项目咨询公司,其客户包括西门子、万科、中国工商银行、中粮集团以及飞利浦等世界五百强企业。业务范围:在专项咨询方面,已形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市场研究报告、专项资金申请报告、IPO咨询等全面整合化的服务体系。(六)东盛联合东盛联合成立于2005年初,是一家专业务实的商务咨询、策划、实施机构。公司专业为融资企业及个人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商业计划书、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件的编撰服务。公司核心成员全部来自相关投资咨询企业,具有多年投融资实战经验。团队的知识结构涉及金融、法律、证券、财务、投资、营销等全方位的经济领域,熟悉资本市场运作流程,充分了解投资人对项目的评审重点、标准及心态偏好。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保证我们提供的服务和解决方案行之有效。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已经为上百家企业及个人提供了专业服务所在地区包括华北、华南、华中、东北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其编撰的融资文件已被多家国际投资机构认可,部分客户已经成功获得投资。业务范围:囊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医药、材料、能源化工、交通、国际贸易、基础设施、房地产、种、养殖业和旅游业等项目服务与管理。(七)中商顾问中商顾问咨询服务集团是由中国知名的资讯管理理论专家和竞争情报实战派携手创建的,是国内领先的研究及咨询服务机构。是中国领先的研究及咨询服务机构,集团下辖投融资咨询、行业研究、专项咨询三个事业群。业务范围:主要覆盖细分产业市场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企业IPO上市整体解决方案、专项市场解决方案、产业规划咨询、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园区运营管理咨询、政府招商促进、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营销咨询、管理咨询等以及为满足企业学习和提升经营能力的世界级经营管理智慧。(八)华灵四方华灵四方成立于2005年1月,公司以“市场+技术+管理+资本运营"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协助客户在战略、资本运营、技术、管理、市场和项目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竞争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战略咨询、上市投融资咨询、管理咨询、工程咨询(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项目申请报告编写、节能评估报告编写等)、市场调查和行业研究。截至2012年,华灵四方拥有2800多家全球知名客户,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客户广泛赞誉,其中包括40多家世界500强客户,成为大量欧美公司和行业领导企业中国业务咨询的首选合作伙伴,是中国咨询业的高端品牌。业务范围:在上市咨询方面,主要为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上市提供咨询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募投项目可研报告、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规划、上市辅导、增发,在行业内具有较好的品牌和名声,其中5家已经成功上市。(九)大森咨询大森咨询为大森文案工作室旗下品牌。大森文案前身为大森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项目部,大森是一家从事市场研究和项目咨询的专业机构。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企业调研,行业分析以及企业项目立项服务等工作。大森文案工作室目前已与全国多家省级工程设计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自有资源和市场资源结合起来,为客户提供更为有效、更为专业的服务。业务范围:主要提供项目规划咨询、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项目申请报告、编制资金申请报告等服务,专业范围涉及化工、医药、轻工、机械、建筑、农业综合开发等。(十)汉鼎金融汉鼎金融服务集团创立于2006年,经过六年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资本+咨询+资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旗下有近10余家全资子公司,形成了完整的资讯、咨询、资本三大业务体系。2012年,汉鼎引入了中国非常知名的3家基金作为汉鼎股东,其中有两家外部股东拥有中国国家社保基金管理资格。汉鼎金融服务集团是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发起会员单位,也是工信部中国中小企业上市服务联盟的发起单位,并同世界顶尖金融资讯公司汤森路透集团、标准普尔等缔结了合作伙伴关系。业务范围:上市申报材料咨询、新三板业务咨询、IPO一体化咨询、并购咨询;一级市场金融服务终端、大数据深度分析、风险预警系统、VCPE行业数据投资研究;并购、财富管理、投行创新业务、金融中介服务。
记者1月18日获悉,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日前获得批复。项目估算总投资5.73亿元,新建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栋,总建筑面积30213平方米,为地上18层局部3层,地下2层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1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使用年限50年。主要设置门诊、医技、住院部、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业务用房,设备用房,地下车库,人防设施等,配套建设连接南北院区天桥(连廊)、地下通道以及污水处理站、室外三网、绿化等工程。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小东【来源:兰州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可行性报告获批每日甘肃网1月19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记者1月18日获悉,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日前获得批复。项目估算总投资5.73亿元,新建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栋,总建筑面积30213平方米,为地上18层局部3层,地下2层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1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使用年限50年。主要设置门诊、医技、住院部、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业务用房,设备用房,地下车库,人防设施等,配套建设连接南北院区天桥(连廊)、地下通道以及污水处理站、室外三网、绿化等工程。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小东
拥抱生物医药第三次产业革命 ——现在很好,基因疗法不必等来日方长1、 在基因层面上“大动干戈”的基因疗法经过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基因治疗产业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如果把小分子药物、 抗体药物生物医药的前两次革命,基因治疗将引领生物医药的第三次产业革 命。不同于传统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在蛋白质水平进行调控,基因治疗可在基 因水平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克服传统小分子和抗体的不足,对于致病基因清晰而 蛋白质水平难以成药的靶点具有独特优势。根据基因改造发生在体外还是体内可以分为离体(ex vivo)基因治疗和在体(in vivo) 基因治疗。离体基因治疗通常是利用自体或同种异体的细胞在人体外进行基因修 饰,再将修饰后的细胞回输入人体内,及我们通常所称的细胞治疗。其中,最负 盛名的便是修饰自体 T 细胞回输治疗癌症的 CAR-T 疗法。而在体基因治疗则是利 用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将治疗基因递送到体内达到治疗(或预防)目的。根据 治疗基因的不同,广义上可以分为 DNA 层面上的离体细胞基因疗法与在体 DNA 疗法,RNA 层面上的基于 siRNA/miRNA/ASOs 的小核酸药物和基于 mRNA 的疗法。 为了简洁起见,本报告统一用基因治疗指代所有的细胞与基因治疗。具体来看各类基因治疗的疗法:1.1 以 CAR-T 为首的过继性离体免疫细胞疗法2017 年 Kymriah、Yescarta 接连被 FDA 批准上市,开启了 CAR-T 治疗元年。CAR-T 细胞开创性地将可识别 TAA(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可变区(scFv)通过铰链区 与 TCR-CD3 复合物中的 CD3ζ信号转导区域结合(第二代、第三代在此基础上还 结合了一个或多个共刺激信号域)。因此 CAR-T 细胞可以绕过通过肿瘤表面 MHC 类分子递呈的抗原、直接识别肿瘤表面特异性抗原而被激活,从而克服了肿瘤细 胞通过下调 MHC 类分子表达而造成的免疫逃逸作用。通过改造 scFv 区域,可以CAR-T 细胞靶向不同的 TAA,目前已上市的三款 CAR-T 产品均靶向 CD19 分子, 此外,BCMA、CD22、CD30 等也是备受关注的抗原靶点。尽管 CAR-T 疗法在血液瘤领域表现出了优秀的临床获益,但是它仍然存在许多短 板,例如对于实体瘤效果不佳、生产成本高、生产速度慢、引发细胞因子风暴等。 因此,对于替代或补充疗法(如 TCR-T、CAR-NK、CAR-巨噬细胞等)的研究也在 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相信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在 CAR-T 之后还会持续带给我们更 多惊喜。1.2 病毒载体为首的的 DNA 疗法通过 DNA 重组技术将治疗基因重组到质粒中,并将包含治疗基因的质粒转染到 病毒载体中(目前已上市三款产品使用慢病毒或 AAV 载体),纯化后的病毒悬浮 液注射到患者体内后病毒感染患者细胞,在胞内表达患者自身缺失基因的功能性 拷贝,并产生相应功能性蛋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该方法只适用于致病原 因是缺乏某种基因的功能性拷贝,长期安全性还有待验证。1.3 沉默是金的小核酸药物广义的小核酸药物是指长度小于 30nt 的寡核苷酸序列,主要包括:1.4 在新冠疫情中大放光彩的 mRNA 药物基于 mRNA 的基因疗法主要是利用化学修饰后的 mRNA 导入细胞质中,利用细胞 的蛋白翻译机器翻译外源 mRNA、生成目标蛋白质。不同于小核酸药物调控目标 基因的表达,外源 mRNA 对患者基因不产生影响且外源 mRNA 的蛋白质表达具有 暂时性,使得 mRNA 在遗传罕见病领域应用潜力远不及小核酸药物。目前 mRNA 的应用领域主要是用于开发疫苗,包括抗感染疫苗、肿瘤疫苗等,其中进展最快 的是 Moderna 和 BioNTech 公司分别开发的两款新冠疫苗,均已进入临床 III 期。2、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助力基因治疗腾飞医药作为强监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行业的发展走向起到了关键作用。相较 于传统医药领域,基因治疗领域技术新、更新快,业界对其的了解处于不断加深 过程中,监管体系也在和基因治疗同步成长、不断规范。2.1 美国监管法规已相对完善放眼全球,美国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和灵活的监管体系,其特点主要有:(1)以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总负责、HHS 下属多个部门共同监管(2)形成了法律-法规-指南相配合的监管体系 将细胞组织分为 PHS 351 产品和 PHS 361 产品两类进行管理,基因治疗纳入药品 管理法规体系。(3)指南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FDA 和其他管理部门、企业、研究机构相互沟通,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生物制品制 备、指控和临床试验的指南规范。且指南的制定和更新速度快,能够适应基因治 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2.2 我国基因治疗监管逐步规范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规范的监管体系,我国对于基因治疗的监管经历了有限制的自 由发展期、全面叫停的整顿期之后正在逐步走向鼓励发展的规范化道路:《细胞 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制定了细胞疗法的技术要求,迈出 了规范化要求的第一步;《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 确了开展临床应用的各方职责、技术准入门槛等,监管规范化逐步加强;2019 年 6 月至今连发两份关于基因治疗生产、质控等全流程技术指导原则,体现出基 因治疗生产要求的逐渐规范化以及业界对于基因治疗的理解不断深入。此外,十 三五重点提出发展基因治疗、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合作成立昆山小核酸产业 基地等也体现出政策层面对于基因治疗的大力支持。相信政策的支持和规范化的 监管将会为基因治疗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3、 对标单抗药物,基因治疗处于腾飞拐点3.1 抗体发展历史:技术革新驱动行业繁荣以 1975 年 Milstein 和 Kohler 发明杂交克隆技术作为起点,单抗药物至今已发展了 三十五个年头,单抗生产技术经历了四次革新,全球销售额也在不断攀升,从 2002 年的 54 亿美金到 2019 年的 1150 亿美金,预计到 2025 年将会达到 3000 亿美金。纵观单抗药物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每次单抗药物市值的攀升都来自于重磅产品的 问世,如 1997 年的 Rituximab、1998 年的 Trastuzumab、2002 年的 Adalimumab、2004 年的 Bevacizumab 等,将单抗药物带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 1997 年到 2019 年,全 球单抗市场以 25.7%的复合增速高速发展。而这些重磅产品的背后则是技术的不 断革新,从杂交克隆技术到重组 DNA 技术再到噬菌体展示、转基因小鼠技术, 单抗药物的人源化程度不断提升,药效提升、免疫原性降低。3.2 基因疗法发展历史:曲折中迎来曙光以 1972 年 Friedmann 和 Roblin 正式提出“gene therapy”这一概念为起点,基因治疗领域已经发展了近 50 个年头。尽管期间历经起伏,近年来基因治疗药物的不 断涌现证实基因治疗正在不断走向成熟。回顾基因治疗的发展史,经历了以下几 个发展阶段:(1)前两个十年:初期探索1984 年,Cepko 团队成功设计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1989 年,第一个获得授权的 基因治疗在美国展开。基因治疗此时仍处于谨慎小心的探索阶段。(2)第三个十年:火热开展上世纪 90 年代,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开始火热展开。1995 年第一个基因治疗的 成功临床案例更是令基因治疗风头无两。然而,1999 年美国一名患者在接受基因 治疗后因腺病毒载体引发的严重免疫副反应死亡,以及随后一系列试验暴露出的 严重副作用,使得基因治疗跌落神坛。 然而关于基因治疗的研究并没有停滞,1998 年 RNAi 机制的发现打开了基因治疗 的另一扇大门,视线纷纷转向 siRNA 药物研发中。(3)第四个十年:螺旋上升进入21世纪后,siRNA 药物先后经历了资本的火热追捧和临床不顺后资本的冷遇, 缺乏安全有效的递送系统成为这个阶段 siRNA 药物发展的最大掣肘。随着慢病毒、 AAV、LNP、Galnac 等递送系统在基因疗法中应用的逐渐成熟,基因治疗逐渐走出 困境。(4)第五个十年:迎来曙光2012 年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 Glybera 在欧盟上市,且随后三年里不断有 ASO 药物 问世,基因治疗不断回温。2017 年两款 CAR-T 产品获批上市,2018 年第一个 siRNA 药物 Onpattro 的获批更是极大地提振了小核酸药物及整个基因治疗领域。基因治疗与单抗药物都属于典型的技术驱动行业,随着递送系统在基因疗法中应 用的逐渐成熟,基因治疗药物转化的壁垒被逐步攻破。2013-2017 年,全球基因 治疗专利数量首次超越论文数量,意味着基因治疗迈入技术成果转化的发展阶段。 2017 年 FDA 批准了首个 CAR-T 疗法产品 Kymriah,次年批准了第一个 siRNA 产品 Onpattro,且已上市产品的 65%都是 2017 年之后批准的,意味着基因治疗已经走 到成功商业化和临床获益的爆发点。任何药物赛道进入爆发期都离不开多款重磅产品销售端的成功,基因治疗已有多 款产品展现出惊人的潜力。近年来,基因治疗多款产品已经展现出或者正在展现 销售上的惊人潜力,成功的代表药物是 ASO 药物 Spinraza,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 缩症(SMA),截至 2019 年底,其累计销售额为 47 亿美元;另外,目前批准的两种 siRNA 药物 Patisiran 和 Givosiran 也都取得了极好的销售额,Patisiran 在 2019 年上市 的第一年销售额已超过 1.5 亿美元;AAV 药物 Zolgensma 获批后销量也持续上升, 2020 年有望成为“重磅炸弹”级的产品。未上市品种中更有诺华 97 亿收购的寄 予厚望的 Inclisiran,Inclisiran 是针对 PCSK9 的 mRNA,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 疗效上非劣于现有的两个单抗,且在注射剂型上有明显优势,每年只需要皮下注 射 2 次,相信未来 Inclisiran 如能顺利获批,将改写 PCSK9 市场的竞争格局。这些 基因治疗药物正在逐步验证基因治疗商业化的可行性,也预示着基因治疗产业即 将进入爆发期。3.3 对标 Adalimumab 上市节点,我们判断基因疗法处于腾飞的拐点对标 2002 年第一个全人源单抗药物 Adalimumab 上市节点,我们判断基因疗法处 于腾飞的拐点。随着基因治疗适应症的不断扩展、技术和生产端不断革新带来成 本的下降,预计未来十年基因疗法将会迎来快速发展,未来二十年将会逐渐步入 成熟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我们的测算,目前血液瘤和罕见病是目前基 因疗法的主攻领域,目前已获批和处于临床 III 期的基因疗法也主要集中在血液瘤 和罕见病,因此以部分血液瘤和罕见病市场为主对基因治疗未来五年内市场做一 个保守估计,我们预计未来 5 年内基因疗法将创造 1203 亿美金市场。(详见:拥 抱生物医药第三次革命(下)-立潮头,基因治疗市场潜力无限)我们应该意识到,医疗行业任何的发展都需要科学的监管理念、足够的技术积累 和持续的资金支持。而目前基因治疗行业作为一个已有数十年经验积累的行业, 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备的监管体系,同时中国药审改革中鼓励药物研发创新的导向已经越来越明显,同时科创板、港股 18A 的设立这些都为基因治疗行业的资本方 带来了新的退出渠道和投资动力。如果发展得当,基因治疗行业本身研发确定性 极高,可以成为投资的最佳赛道,以小核酸药物为例,头部公司 Alnylam 公司的 研发项目从 1 期临床进展到 3 期临床试验结果积极的成功率达到 54.6%,远远高 于新药开发的行业平均值。这样惊人的成功率,除了得益于目前管线 Biology 上 多年来机理研究的透彻,也说明了基因治疗本身可以绕过很多小分子与单抗成药 性的难题,展现基因治疗本身研发以及投资确定性上的优势。可以预见,基因治疗所引领的生物医药第三次革命,将给整个医药投资界、资本圈带来深刻的变革。……(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财通证券, 张文录)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一、“4+7”集采试点执行后行业回顾(一)2018 年 4+7 之后行业回顾1.板块估值逐步分化2018年12月首批“4+7”带量采购结果公布至今,医药子行业板块估值逐步分。非医 保领域的医疗服务、CXO、中药及小众贵稀产品、部分产品具备消费属性或暂未收 到集采压力的器械企业股价及业绩表现向好。2018年12月7日至2020年12月10日期 间涨跌幅排名前40的企业中,医疗服务及CXO企业共10家、生物制品企业共5家、医 疗器械企业共8家。同时,化学制药板块受医保支付端改革影响较为明显,2018年12月7日至2020年12 月10日期间涨跌幅排名后40的企业中, 化学制剂及化学原料药企业共13家。2.创新投入力度加大,估值模式应更多包容创新研发国内创新药市场国际化,制药工业创新升级,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从事创新药研 发,以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为例,两者2019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8.96亿元和64.69 亿元。随着国内创新升级以及国际化,研发投入预计将会快速加大;在收入端受到国内医 改深化的影响下滑之下,创新型企业的估值模式应作相应的调整。对于优质的创新 药企业,应重点关注公司的研发实力和成长趋势;下调即期现金流的权重,给予创 新研发更多的权重。3.CXO行业景气度继续提升,订单高速增长CXO行业除一季度受到疫情影响,生产进度略有延后,二季度以来伴随国内疫情得 到有效控制,企业生产步入正轨,国内CXO龙头业绩在2020年二三季度显著提 速。截至2020年9月30日,药明康德、康龙化成、九洲药业、昭衍新药营业收入分 别达到118.15、35.86、17.46、6.31。其中昭衍新药以及九洲药业在2020年第三季 度营收同比增速分别高达59.18%以及47.50%,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重视全球疫情供需缺口下的中国机遇。全球CDMO产业链的中国化趋势明确,疫情 驱动下有望加速。一直以来国内对CDMO行业的发展环境相对友好:(1)工程师红 利和充足的中高端人才供给仍是驱动国内CDMO行业增长的长期动力;(2)国内管 理的规模效益保证研发项目的交付效率整体较高;(3)CDMO产业链从最初的研发 到后期的临床开发到临床后期生产逐步一体化,保障了中长期的技术服务能力的领 先。在国内CDMO在全球的低渗透率背景下,新冠疫情带来的短期供需缺口有望显著加速全球CDMO研发生产需求的中国化趋势,持续看好CDMO产业链在全球的高 景气发展以及工程师红利驱动下的产业转移趋势。4.药房大整合,成为老百姓买药的越来越重要的渠道公司四家连锁药店上市公司前期通过IPO、定增、可转债等形式积累了一定的募投 资金,益丰药房于6月22日完成可转债的发行上市并募集15.81亿元。四家上市公司 可用资金仍较充足,未来门店扩张的进度有望持续加速。根据中国药店杂志统计的2019年药店行业数据,2015年以来药店连锁化率保持逐 年递增趋势,2019年连锁率显著提升了3.6%,同时行业门店总数近几年首次出现 了下降的趋势,反应出单体药店正在被连锁药店持续整合。连锁药店的平均门店数量呈先下降后提升的状态,从2009年的63家下降到2016年 的39家,随后反弹至2018、2019年的45家。不过,同期百强药店企业的平均连锁 门店数量持续上升,由2009年的426家增长到2019年的1031家,年均复合增长率 9.24%。特别是2015年至今增长尤其迅速,体现出大型药店企业近年来强大收购整 合能力。互联网医保政策逐步推进,连锁药店作为老百姓买药渠道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国家 医保局、卫健委发文就疫情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提出指导意见:将符合条件 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定点医药机构提供“不见面”购药 服务;对符合规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在线处方药费等实现在线医保结算;使用 医保电子凭证实现互联网医保服务无卡办理。从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疫情下“互 联网+”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处方电子化,进一步提升了线下药店医保用药的需求,互 联网和线下渠道也显著受益。各地龙头更容易接入医院处方流转平台及医保结算平 台,有望拿到主要增量市场。目前看各地医保仍然是属地化管理,线上医保购药大 概率要与线下门店合作,O2O仍然是最主要的实现形式,三季度四家连锁药店O2O 业务销售均有明显提升,未来药店作为老百姓购药渠道的重要性将持续提升。5.部分创新器械登录资本市场,获得资本青睐创新器械审评“绿色通道”开通以来,研发也越发活跃。2019年共有36个创新产 品和12个优先审批产品进入“绿色通道”。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等19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中空纤维膜血液透析滤过器等10项优先产品上市。 微创医疗作为创新器械公司的代表,其下属或相关公司已有共计20个产品获批进入 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审批加速叠加资本支持,创新器械公司成长和业绩兑现加速。科创板及港股18A通道 均迎来创新器械公司上市,且股价表现较好。2020年11月,微创医疗专注结构性心 脏病治疗领域的子公司微创心通医疗向港交所交表,且微创医疗于2020年12月11日 公告将分拆其医疗手术机器人子公司上市。我们预计2021年A股及港股均有望迎来 更多创新医疗器械公司上市。多数创新器械赛道于国内处于市场发展早期,手术渗 透率低、进口占比高,随着国产器械公司的技术突破,进口替代有望提速、行业手术 量有望快速提升。6.非医保领域成为市场关注核心,估值也在快速提升品牌中药、疫苗、医疗服务及具备消费属性的小众领域由于不受医保政策干扰,逐 渐成为市场关注核心,估值也在快速提升。(二)医保支付领域改革仍在深化,带采、谈判常态化,行业亟待创新转型1.仿制药带量采购:已进入常态化、制度化和标准化阶段2018年12月首批“4+7”带量采购结果公布以来,医保局已经主导了三批四轮的仿 制药带量采购,逐步形成了市场为主导的药价形成机制,由初期的探索阶段进入到 了常态化、制度化和标准化阶段。纳入集采的品种数量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品种 数由“4+7”的25个增加至第三批的55个,首年约定采购量也由16.4万亿片/粒/袋/支 大幅增加至200.05万亿片/粒/袋/支。具体品种来看,首批“4+7”及扩面中并未纳入非医保品种,第二批及第三批分别纳 入3个非医保品种。对于注射剂产品,注射剂一致性评价于2020年5月正式启动,但 第三批带采仅纳入3个注射剂产品,预计随着更多企业的更多注射剂品种通过一致性 评价,下批带量采购中的注射剂产品数有望大幅增加。随着一致性评价过评企业数增加,带量采购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降价幅度逐年加大。(1)“4+7”带量采购:31个带采品种中共25个产品中标,拟中选企业25家,拟中 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达到96%;(2)“4+7”扩面:拟中选企业45家,与 联盟地区2018最低中标价相比,拟中选价格平均降幅59%,与“4+7”时点中选价格 相比,平均降幅为25%;(3)第二批带量采购:共32个品种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 品规100个,共122家企业参与报价,拟中选企业77家。价格平均降幅(相对最高有 效申报价)达到56.2%,最高降幅达到94.5%;(4)第三批带量采购:共中标55个 品种(拉夫米定流标),拟中选药品品规191个,共189家企业参与报价,拟中选企 业125家。价格平均降幅(相对最高有效申报价)达到72.3%,最高降价幅度达到 98.7%,其中中阿哌沙班、 奥氮平、非那雄胺(5mg)、卡托普利、美金刚、孟鲁 司特、塞来昔布、托法替布价格平均降幅超过90%。随着第三批带量采购在规模及 降价幅度上的大幅提升,带量采购已趋于常态化,仿制药降价成为长期趋势。外资企业参与积极性减弱。面对带量采购,外企原研品种由最初的观望,到逐渐适 应,最终因降价幅度过大而消极陪跑。首次“4+7”带采中,仅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 和BMS的福辛普利纳2个品种中选,到“4+7”扩面及第二批各有5个原研品种中标。 第三批带量采购中,外企大多数采取消极应对的策略,仅有卫材的甲钴胺、优时比 的左乙拉西坦和辉瑞的利奈唑胺中标,另外还有多家外企通过高于最高申报价的象 征性报价方式,主动退出本轮集采。在集采的推动下,仿制药大幅降价、以价换量已成为长期趋势,各大药企的仿制药 板块将逐步转变为低毛利率、贡献少量利润的业务板块,预计除少数生产、研发壁 垒较高、竞争格局较好的产品外,大部分仿制药品种都将经历这一过程。因此从长 期来看,带量采购将加速行业的创新转型,同时加剧行业分化,拥有更多丰富的管 线布局的企业将面临更小的风险,而品种较为单一、管线较薄弱的药企将面临较大 的单一品种降价的风险。2.创新药医保谈判:创新品种可及性大幅提升,放量曲线更加陡峭2016年,国家启动第一轮医保谈判,由原国家卫计委主导,最终3个药品谈判成功。 之后每年均会组织一次谈判,2017年-2019年,已有123个药品通过医保准入谈判纳 入医保,现行医保目录中还有114个品种仍在协议期内。创新药进入医保后患者可及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具有高临床价值的品种在谈判降价 进入医保后获得销售额的明显增长,如赫赛汀、奥希替尼、利拉鲁肽、氟维司群、康 柏西普、安罗替尼、信迪利单抗等。国内新药市场已经进入高增速时代。3. 支架集采:价格降幅较大,倒逼企业研发创新2020年11月5日,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此次支架集采竞 标价在469-798元/个支架之间,较此前挂网价对应的出厂价有较大幅度下降。此次冠脉支架全国集采总意向采购量为107.47万个,采购周期2年,入围产品为产品 报价由低到高前10名,同一厂家入围产品超过3个时,采取等量增补方式确定最终入 围产品。拟中选产品规定为入围产品申报价≤最低产品申报价的1.8倍或者申报价高 于最低产品申报价的1.8倍,但低于2850元的产品。中选产品协议采购的产品给予医 疗机构较大的自主决定权,医疗机构报送需求的产品未在中选范围,对应的意向采 购量除≥10%给予最低价中选产品外,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决定。集采大势所趋,关注创新及产品布局。此次冠脉支架集采,国产产品和进口产品未 分组,直接同组竞价,可能与支架成熟度较高,产品创新度较低有关。集采是医保控 费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产品布局丰富才能淡化单一产品集采带来的业绩压力。国内 创新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及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明显缩短上市周期,加大对国产 创新产品的支持。集采考验企业的产品布局和创新研发,长期看产品布局丰富,强 化研发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重要驱动力。4. 创新和国际化仍是未来医药投资的核心方向仿制药已经从传统带金销售模式进入以价换量阶段,单品种原有适应症的市场空间 有限。降价医保局已经主导了三批四轮的仿制药带量采购,逐步形成了市场为主导 的药价形成机制,由初期的探索阶段进入到了常态化、制度化和标准化阶段。纳入 集采的品种数量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品种数由“4+7”的25个增加至第三批的55 个,首年约定采购量也由16.4万亿片/粒/袋/支大幅增加至200.05万亿片/粒/袋/支。创新药医保谈判加快新药上市后放量增长,审评审批效率提升缩短研发回报期。 2020年8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第 五轮医保谈判准入时限由 2019年12月31日调整至2020年8月17日,一批2020年新 上市的国产药品得以纳入本轮医保谈判。审评审批加速也显著缩短了创新药的研发 年限,使得研发资金的回收期缩短。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才是全球最大的市场,通过license out促进国际化分 工。在医改深化的大背景下,即使在国内市场,创新药仍需具备国际竞争力方能拥 有一定的市场地位。不论是产品拥有“国际化”的水平,亦或是产品的国际化市场 开发,都是国内制药工业创新升级的必然途径,两者一脉相承。专注研发的国内企 业通过license out的方式,与bigpharma合作形成产业链分工;或通过将自身的产 品开发和商业化向全球市场布局;或国内企业通过借助资本,并购等方式拥有国际 化的研发团队和新药产品以及商业化团队等。非医保支付类产品或服务也是重要投资方向。全球创新进度加快的大背景下,国内 创新速度加快,医保资金容量有限的背景下,通过带量采购或其他手段进行收支管 理是中长期趋势,但非医保支付板块相对市场化程度更高。主要包括自费类产品如 生长激素等;服务类项目如非疾病类手术、医美需求;CXO、原料药出口类海外客 户需求等。非医保支付行业,可以更好地从供需角度进行市场化研究,子行业的成 长确定性有望持续高于整个医药行业。二、创新药:创新分化,国际市场海阔天空(一)药审改革加速国产创新药的爆发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 〔2015〕44号)发布,拉开了中国药审改革的序幕。国务院等政府部门发布一系列 政策鼓励创新药的研发,包括进行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专利保护、探索医 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等。改革的核心主要围绕鼓励创新和提升药品质量,包括注册分类改革、优先评审、上 市许可人制度、加入ICH(国际化)等,突出创新性及临床价值。提升质量:一致性 评价、新版GMP提升已有品种质量;临床自查核查,鼓励高质量药品注册数据。自药审改革以来,国内创新药进入爆发期。通过CDE进入国内临床开发的国内外创 新药项目量持续创新高。2020年截止11月,CDE承办新药IND项目接近400项个(按 品种计),超过去年全年的承办量。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新药数量自2015年以来也 屡创新高。CDE受理承办的创新药上市申请(NDA&BLA)方面,2018年开始,新药上市申请 (NDA&BLA) 数量开始大幅提升,2020年截至11月,共有45个新药向CDE递交 NDA或BLA;其中国产新药贡献最大。截至11月,CDE已经承办待批准上市的创新药数量有63个,其中国内企业拥有35 个,已超过一半。国内企业中,恒瑞医药数量最多,拥有四个待批上市新药:氟唑 帕利胶囊、海曲泊帕乙醇胺片、磷酸瑞格列汀片和脯氨酸恒格列净片。(二)中国制药产业升级关键期,创新药企业百花齐放鉴于国内制药产业的发展历程,从原料药到仿制药阶段,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仿制药 企业。目前正是中国制药产业从仿制药向创新药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可能会 持续十年以上,大量的企业、科学家、资金方将参与这一过程。目前参与国内制药 产业创新升级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类:1. 传统制药企业:中国制药产业的发展有别于欧美发达国家制药产业的发展历 程,在国内产业从原料药到仿制药的过程中,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仿制药企业。 以恒瑞医药为首的传统制药企业先后布局创新药研发,医保改革政策下,将会 有更多的传统仿制药企凭借其前期资本积累,通过各种途径向创新药企业转 型。新兴的Biotech企业:在人才、外部政策和资金等多种因素的驱动下,从2010 左右开始,国内biotech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成立。贝达药业、君实生物、百 济神州、信达生物等biotech企业的新药陆续落地并开始商业化,biotech企业还 在大量涌现。数量庞大的biotech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制药工业创新升级的核心力 量,并且其贡献权重预计将会越来越大。香港联交所18A、科创板等资本市场 改革,初创型生物科技企业融资途径大幅优化,为国内创新药产业发展逐渐建 立起完善的融资环境。目前国内制药产业创新升级整体还处于初期阶段,多数大药企在产品开发上还属于 入场不久的选手,加上现阶段国内创新药立项同质化严重,传统大药企和biotech企 业在创新药产业链上的分工与美国差异较大。由此出现的现状则是新药的同质化, biotech企业与大药企可能进入无序的商业化竞赛中。第一批biotech企业如贝达药 业、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凭借其领先的研发优势,在国内产业创新升级的早期 阶段,已经开始转向具备平台属性的biopharma。(三)国际化是创新升级的必然途径,关注拥有国际化竞争力创新项目的 企业药审国际化下,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企业争相争夺国内创新药市场。在医改深 化的大背景下,即使在国内市场,创新药仍需具备国际竞争力方能拥有一定的市场 地位。不论是产品拥有“国际化”的水平,亦或是产品的国际化市场开发,都是国 内制药工业创新升级的必然途径,两者一脉相承。国内创新药企业的国际化形式大 致有以下几类:(1)专注研发企业通过license out的方式,与bigpharma合作形成产业链分工,优 化研发资源配置同时实现创新药项目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开发,如天镜生物、亚盛医 药、加科思等,预计大量的biotech企业将通过这样的方式参与国际化;(2)国内企业将自身的产品开发和商业化向全球市场布局,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 已在美国上市并商业化)、恒瑞医药(尚未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市)、贝达药业(恩沙 替尼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开发,即将申报上市)、康弘药业(康柏西普欧美多中心III 期临床开发)、亿帆生物(F-627欧美临床开发)、荣昌生物(泰它西普国际开发)等;(3)国内企业通过借助资本,并购等方式拥有国际化的研发团队和新药产品以及 商业化团队。三、创新器械:踏雪寻梅,集采背景下的新机会2020年11月5日国家医保局在天津从冠脉支架入手,首次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 材集中带量采购。本次集采共有2408家医疗机构参与,首年采购量达到107万个,占 2019年全部采购量(165万个)的65%。本次集采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 至700元左右,无论国产外资,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较2019年水平平均降价93%。按 采购量估算,市场规模约从200亿元萎缩到10亿元。我们认为:医保改革势不可逆, 高值耗材带量采购作为重要手段,范围广、力度大,应客观看待其对行业带来的深 刻影响,但并不必谈集采色变,将整个行业“一棒打死”。集采视角也将成为判断医疗器械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所以我们分已被集 采品种、未来可能集采品种以及医保免疫品种三个范畴讨论医疗器械板块2021年的 变化与机会。1.已被集采品种诚然,此次高值耗材国家集采大幅压缩了冠脉支架的市场规模,改变了行业的竞争 格局,但也带来了新的机会。(1)辩证地看,集采中标企业虽然大幅降价,但也通 过集采“以价换量”,获得了广阔的院内市场;且中标产品的销量提高也能够加快其 他创新产品的进院步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2)另一方面,此消彼长, 集采外品种将迎来新的机遇。由于集采品种的大幅降价,医院使用集采外高端新术式品种的动力更强,尤其是具有治疗特色的高端技术产品或术式,部分有支付能力 的患者也具备较强的消费意愿。重点关注药物球囊、可降解支架、TAVR。2.未来可能集采品种推此及彼,除冠脉支架外其他高值耗材品种(眼科、骨科)也应充分预估未来集采的 可能与影响。我们认为,其他高值耗材品种的市场规模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 但进口替代、高端术式创新等大趋势不变,部分个股在集采浪潮中仍有机会,需要 结合细分行业与标的具体分析。(1)骨科产品骨科产品(脊柱、关节、创伤)目前都有作为耗材带量采购的试点品种出现,从整体 看,2019年骨科植入耗材308亿元,占高值耗材比重25%,为第二大品类,未来将会 是耗材带量采购重点探索的领域。其中关节类产品主要由髋关节、膝关节两类简单 组套为主,未来大规模集采可能性较高;而创伤类产品因制造工艺相对简单,国产 化率约70%,基本完成进口替代,未来也是集采重点关注品种;脊柱类成熟产品需 要较深厚的技术积累,且市场培育周期长,未来集采预期尚不明朗;因为国产龙头 企业市占率较低,如果大规模集采,则有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国产龙头有望借助 集采提升终端覆盖率,打开院内市场。(2)眼科产品眼科类耗材中人工晶体由于组套简单、分类清晰、单品采购额较大、临床使用成熟 等因素,成为当前耗材带量采购的试点省份最多的品种;今年人工晶状体已开展多 省联合集采,未来或将逐步覆盖全国,但地方集采政策较为成熟,判断全国性集采 可能会有一定的推后。集采有助头部企业形成良性循环,二三线厂家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利好一 线厂家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在降价的大趋势下,进口产品的相对高价也将为国产 替代创造良好机会。3.医保免疫品种医保免疫类产品不受集采影响,具有“避风港”属性,主要关注消费属性产品与医疗 设备板块。消费属性产品重点关注眼科类产品(OK镜、ICL晶体)与医美类产品。重 点关注迈瑞医疗、开立医疗、爱美客、昊海生科、联影。(一)创新品种对集采品种的替代1. PCI仍是治疗心血管狭窄的主要手段,PCI手术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尽管冠脉支架集采导致市场空间大幅萎缩,但是PCI手术因创伤小、效果好,仍然是 目前治疗心血管狭窄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年我国现有冠 心病患者达1,100万人,且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产品大幅降价、患者基数庞大、 PCI手术成熟的背景下,我们判断PCI的手术量仍旧能够保持增长。根据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公布数据,2018年度中国大陆地区PCI治疗次 数达到92万例,同比增长22%左右,按每台PCI手术平均使用1.46个心脏支架测算, 2019年全国心脏支架植入量约为165万支。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则 2018年中国每百万人口有656例患者进行PCI治疗,而美国、日本等国家数据都在 2,000-3,000例间,可见国内PCI手术需求远未得到满足,随着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急 性心梗发病率提升以及分级诊疗制度下全国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立推广,可以 预期我国心脏支架植入量仍将保持13%~15%的高速增长。2. 此消彼长,集采外品种或将迎来新机遇在集采政策大幅压缩冠脉支架的市场后,我们判断高端技术和差异化特色的产品将 受到临床医生更多的关注。相较于已被集采的冠脉支架,创新术式如脑血管介入、 TAVR具备特色治疗优势,但尚处于临床拓展阶段,使用量尚小,市场仍需培育,短 期内也不会开展耗材带量采购,在集采外市场拥有机会。(1)介入治疗“介入无植入”是冠脉介入的未来发展方向。由于金属支架植入导致术后血栓等长 期不良反应事件依旧存在,“介入无植入”理念逐渐获得临床认可,以药物涂层球囊 和生物可降解支架作为代表。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理念是采用完全可降解聚合物作为 支架载体并携带药物,最终可降解并被完全吸收,同时实现短期支撑受益和长期无 残留的好处。而药物涂层球囊则是传统球囊和药物洗脱技术的结合,在不永久性植 入异物的情况下,通过亲脂基质将抗增殖药物快速均匀地转移到血管壁内组织,目 前主要用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由于受到技术、材料等因素的限制,介入治疗处 于缓慢前行阶段,集采压缩冠脉支架利润后,介入的临床使用有望增加。2025年我国药物涂层球囊(DCB)市场空间或达100亿元。我们基于以下依据和假 设对未来我国DCB市场空间进行测算:①根据前述二代DES可将术后再狭窄率降低 至5%-10%,小血管病变比例达25%-30%,分叉病变比例达5%左右,我们按照中位 数匡算,则DCB适应症占比可达PCI手术总量的40%。②目前,我国每年PCI手术量 超一百万例,并可预期仍将保持年15%-20%的增速。按照10%的年复合增长率匡算, 到2025年我国PCI介入手术量可达166万例。③参考目前国内贝朗新普力球囊挂网价 25,000元左右,国产乐普、垠艺轻舟球囊挂网价20,000元左右,假设未来更多产品 进入市场导致的价格下降,我们按照15,000元作为挂网价匡算,则2025年DCB对应 的市场空间可达100亿元。可以预期随着未来我国PCI手术例数的增长以及临床验证 的适应症的拓宽和介入无植入理念的深入,可以预期DCB的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2)TAVR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开胸手术、SAVR)及球囊扩张术是患有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的传统治疗方式,对于患有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药物治疗对预后并无明显改 善,接受SAVR后,由于瓣膜开口改善属暂时性质,通常会出现术后再狭窄。此外, 由于手术风险高,某些患者不适合进行此类手术。在这种情况下,经导管主动脉瓣 置换术(TAVR)应运而生。TAVR是通过血管路径植入人工瓣膜来治疗严重主动脉 瓣狭窄的心血管介入技术,引起的创伤较少且术后恢复期较短。多项临床试验证明TAVR较SAVR优势显著。自2007年首例TAVR与SAVR的比照临床试验开展以来,临床试验覆盖的患者范围逐渐扩大,且均验证了TAVR较SAVR在 全因死亡率方面的优越性。此外,在最新的低危患者中展开的PARTNER3以及Evolut 试验中,与SAVR组相比,TAVR组患者30天卒中率、新发房颤率等指标均显著降低。 此外,TAVR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较短,30天不良预后结局风险亦较低。TAVR或 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首选策略。我国TAVR市场处于蓝海,前景广阔。我国开展TAVR较晚,目前仍处于早期推广阶 段,且2020年6月前,只有启明医疗的VenusA、微创医疗的Vitaflow以及苏州杰成的 J-Valve三款国产产品获得NMPA认证。但随着学术交流普及以及产品研发推进, TAVR在国内推广极为迅速,已开展TAVR的医院手术量亦明显上升。2018年我国开 展TAVR的医院只有80家,但2019年已增长至160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医 疗人员技术培训的普及、临床适应症范围的扩大以及器械生产企业的共同推广等因 素,未来TAVR的渗透率将大幅增长。根据产品是否可调整、可完全回收等指标,TAVR产品可被划分为三代(部分海外地 区划分为两代),目前我国在TAVR领域布局较为领先的公司有启明医疗、微创医疗、 沛嘉医疗、杰成医疗、蓝帆医疗(收购瑞士NVT)等,目前国内已上市的国产产品均 为一代产品,与海外尚有较大差距,国产二、三代产品预计将在2021-2023年陆续推 出,届时国产产品水平将与海外迅速拉近,有力促进国内TAVR术式的推广普及。基 于国产企业对TAVR产品的布局情况,建议重点关注启明医疗、微创医疗、沛嘉医疗、 杰成医疗、蓝帆医疗。目前,TAVR手术的适用人群包括:①外科手术禁忌的患者;②具有高外科手术风险 (按STS风险计算超过8%)的患者;③具有中度风险(按STS风险计算介乎4%至8%) 的患者;④具有低风险(按STS风险计算低于4%)的患者。据启明医疗招股书引用 的Frost Sullivan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TAVR手术适用患者人数将由2018年的360 万人增加至410万人,2025年我国TAVR手术适用患者人数将由2018年的360万人增 加至410万人。(二)集采后行业格局迎来分化1.白内障人工晶状体(1)人工晶状体移植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手段,市场空间广阔白内障是我国首位致盲眼部疾病。按照不同口径,白内障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老 年性白内障特指由于衰老,眼部结构退化导致的白内障疾病,是白内障的主要类型。 白内障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统计,中国60-89岁人群 白内障发病率为80%,9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到90%以上。我国是世界上盲和视觉障碍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Journal of global health 统计数据,估计2020年中国患白内障人群(45-89岁)预计达到1.32亿人,其中年龄 相关性白内障人群预计达到9383万人,因白内障失明(最佳矫正视力 <0.05)的人 群( 45-89岁)预计达到1332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电子产品普及及生活方 式变化,各种眼科疾病逐年上升,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包括白内障,屈光不正在内的 眼科疾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位影响人民生存质量的疾病。我国白内障手术数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防盲 协会(IAPB)提出“2020年前消除可避免盲”的全球性战略目标。根据中国防盲治 盲网的数据及第三届中国眼健康大会信息,1990年前我国白内障年手术量约为14.3 万例,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仅为83;随着我国对国民视力健康重视程度 的不断提高,在过去十年中国家发布和实施多项鼓励政策来普及白内障手术,通过 “百万白内障复明工程”、“健康快车”等政府和民间慈善组织的大力推动,和以爱 尔眼科为代表的民营眼科集团的大力发展,我国CSR快速增长,2018年已达到2662。我国人工晶状体仍以中低档为主,进口替代空间较大。根据爱博医疗招股说明书披 露,我国人工晶状体可分为基础和高中低四档,其中以中低档的市占率最高,合计 可达80%。根据NMPA披露数据,我国拥有人工晶状体注册证并且已上市销售的生产 商只有河南宇宙、珠海艾格、爱博医疗等不足5家公司,合计注册证数量不足20张, 且产品中大部分仍为低端的不可折叠和球面晶状体,具备附加功能的产品较少;而 以强生眼力健、爱尔康、博士伦等为代表的进口公司持有100余张注册证,且其掌握 目前人工晶状体的高端技术,但进口高端产品价格偏高,因此市场选择有限。2.骨科耗材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和医疗需求不断上涨,我国骨科植 入医疗器械市场的销售收入由2015年的16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08亿元,复合增 长率达17.03%。根据威高骨科招股书披露数据,以2019年的308亿元为基础,预计 到2024年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607亿元左右,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在 14.51%左右,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骨科产品(脊柱、关节、创伤)目前都有作为耗材带量采购的试点品种出现,从整体 看,骨科是高值耗材第二大品类,未来可能将会是耗材带量采购重点探索的领域。 其中关节类产品主要由髋关节、膝关节两类简单组套为主,未来大规模集采可能性 较高;而创伤类产品因制造工艺相对简单,国产化率约70%,基本完成进口替代,未来也是集采重点关注品种;脊柱类成熟产品需要较深厚的技术积累,且市场培育周 期长,未来集采预期尚不明朗;因为国产龙头企业市占率较低,如果大规模集采,则 有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国产龙头有望借助集采提升终端覆盖率,打开院内市场。3.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检测属于免疫检测的方法学之一,与其他免疫诊断方法相比,化学发光在 安全性、准确性、自动化程度、检测速度等多方面均具备优势,正逐步替代传统的酶 联免疫,成为免疫诊断的主流方法,尤其是在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化学 发光已基本实现普及。此前我国免疫诊断中普及度最高的是酶联免疫,目前部分基层医院仍使用此种方法 进行免疫诊断。由于酶联免疫需要手工操作,经历孵育、洗板、加底物、避光反应、 加液等多个步骤,因此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灵敏度低、检测时间长、不能精确定量, 因此目前基本已被化学发光完全取代,目前化学发光检测占我国免疫诊断的比例较 高。随着化学发光检测的国产化率提高,检测成本有所下降,渗透率随之提高,在 中低级别医院市场仍有较大的可开发市场空间。我国化学发光的市场格局日渐清晰,外企和国产分别以罗氏、雅培、西门子、贝克曼 和新产业、安图、迈瑞、迈克为代表,各有四巨头鼎足而立,占据市场份额的90%以 上,未来将向头部集中的模式驱动。但是因为化学发光市场规模巨大,小厂商凭借 特色优势也可觅得一定的生存空间。未来国产品牌突围需要依靠“两个维度,一个中心点”,即以特色检测项目为核心, 拓展产品体系和销售维度,而安图生物、新产业和迈瑞医疗这三大龙头恰好在上述 三个方面独立群雄,印证了未来进口替代的可行性以及前景。其中新产业的产品结 构最为健全;迈瑞医疗的销售覆盖和推广能力当数第一;安图生物则凭借特色的磁 化学微粒发光技术独占鳌头。(三)医保免疫品种的确定性优势凸显考虑到集采对市场规模和行业竞争格局的大幅影响,医保免疫品种具备“避风港” 属性,一部分是消费属性的品种,例如眼科类,另一部分是医院使用自建资金购买 的医疗设备,重点关注内窥镜。1.ICL晶体我国近视群体数量庞大且逐年上升。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披露,2018年我国近视人数 已超6亿,其中成年人近视人数近5亿。且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电子工具的普及, 近视人数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且近视程度呈加剧趋势。屈光手术手术治疗是成年人解决近视问题的主要选择。与青少年控制近视发展的迫 切需要不同,成年人由于眼体发育完全,难以矫正恢复,只能通过佩戴眼镜或者屈 光手术的方式进行矫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摘掉眼镜,摆脱近视影响 的欲望越来越强。角膜屈光手术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矫正屈光不正,经历了 激光、飞秒、SMILE等多代革新,但是其对角膜切割具有不可逆性。ICL通过在眼内 植入人工晶状体来进行视力矫正,不需改变角膜结构,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视觉质 量,并可以为一千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提供解决方案,2019年在我国的手术量达到14 万台。ICL是高度近视患者的安全首选。与最早的机械式切割角膜至现今的飞秒等角膜屈光 手术不同, ICL植入手术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到眼内虹膜和天然晶状体之间,可以在 不破坏眼组织的基础上达到近视矫正的目的,且矫正范围更广,可逆性强,近年来 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尤其对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群体是唯一的解决方案。ICL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突破60亿我国2019年ICL手术量约为14万片,相对逾6亿的近视人口渗透率只有0.02%;日本 近视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约4000万人,销量约为我国的40%,为6万片左右,ICL 在日本近视人口中渗透率达到0.15%,是我国现有水平的7倍。随着高度近视人口的 增长、植入晶体产品的技术升级,手术医生的技术培训提高,带来近视患者适应人 群的增加和对手术术式的成熟信任,此外,医院做眼内屈光手术的耗材引进成本相 对激光手术的设备更低,医院更易引进,可以预期未来我国ICL的市场渗透率将进一 步快速提高。结合我国近视人群日益增长的社会现状,对标同样存在严重近视问题的邻国日本的 渗透率,我们假设ICL保持历史上的渗透率增速,预测2025年我国ICL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6亿元。2. 角膜塑形镜(OK镜)是我国目前可以有效控制儿童近视发展的矫正手段之一我国青少年近视人口过亿并不断攀升,近视防控已成为国家重点工作之一。随着电 子产品普及、学业负担加重及生活方式变化,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2018年全 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即我国青少年近视人口数已经过亿。伴随着青少年近视问题的恶性发展,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OK镜已于2018年被我国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正式列为近视矫正手段, 其余的矫正手段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手术矫正,其中由于青少年眼部发育 尚未完全,因此手术矫正不适用于青少年。透氧率是角膜塑形镜的主要技术指标。现在市场上的角膜塑形镜主要覆盖600度以下 的低度近视,主要在透氧率上有所差异,由于透氧率直接影响佩戴舒适度,因此成 为角膜塑形镜区分的主要指标。与此同时,各公司努力通过不同的产品设计等细节 上进行验配便捷性和佩戴舒适度的改进提升。我国角膜塑形镜市场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眼科及视 光学分会统计,2015年我国角膜塑形镜销量达到64.30万副,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青少 年中的渗透率只有0.7%左右;而在日本等近视较为普遍的东亚地区渗透率均在5%以 上,远高于我国。根据欧普康视、爱博医疗等从事角膜塑形镜业务相关公司的年报和招股说明书中披 露的数据,我们测算2019年我国OK镜市场规模约为20亿元,渗透率约为1.31%;根 据我国青少年近视防控指标,对2019年及以后的初高中近视率在防控下呈下降趋势 进行预测;同时比照2011-2015年间40%以上的增长速度,我们预估渗透率保持25% 的年度增长;按照现今市场平均销售价格1500元/副进行匡算,我国2025年OK镜市 场规模有望达到74亿元。3.内窥镜医用内窥镜是一种由可弯曲部分、光源及镜头组成的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经人体 的天然腔道,或者是经微创小切口进入人体内,导入到将检查或手术的器官,进行 光学成像,从而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的图像信息,并可在器械配合下进行手术治疗。随着内窥镜微创技术的普及和内窥镜加工工艺的提高,内窥镜应用已覆盖消化内科、 呼吸科、普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成为不可或缺的医用诊 断和 手术设备,也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中增长较快的产品之一。内窥镜市场广阔。目前,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已成为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 较高的癌症类别。此类癌症的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治愈有着决定性作用。而内窥镜 作为临床重要的消化系统诊断手段,近年来的临床需求也不断增长。内窥镜市场进口替代空间广阔。目前国内内窥镜市场中奥林巴斯、宾得、富士等公 司占据超过90%的市场份额。其中硬式内窥镜市场主要被德国、日本和美国厂商占 据,其余品牌市场份额占比不到20%; 软性内窥镜是一个壁垒极高的领域,由于日本 企业在光学领域的技术积累和领先水平,全球范围的市场基本被奥林巴斯等日企瓜 分,合计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也主要是由这三家日系厂家占据。国内外 内窥镜市场竞争格局很集中,国内市场长期以来被外资控制垄断。四、非医保部分蓬勃发展(一)医疗服务:通过不同扩张路径实现旗舰医院的多地复制1.爱尔眼科通过并购基金和合伙人计划快速扩张爱尔眼科完成定增后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继续提升。7月9日,公司完成非公开发 行,收购了30家医院,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全国网络战略布局,加固了公司行业地位, 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公司的“二次创业”提 供坚实的基础。三季度单季实现收入44.02亿,增长47.55%,归母净利润8.7亿,增 长62.34%,扣非归母净利润10.02亿,增长85.49%,显著高于市场预期,主要来自 视光业务和屈光手术量的快速增长。爱尔眼科自从2014年4月开始,开启了并购基金模式,先后参与设立了9家产业并购 基金和机构,目前持股了7家产业并购基金(已经退出深圳前海东方爱尔医疗产业并 购合伙企业和湖南爱尔中钰眼科医疗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利用不到16亿的资金撬动 了近90亿的投资能力,大大加速了医院连锁的资产储备。在降低风险及核心财务指 标的波动的前提下,加快了公司的扩张速度。2009年之前,爱尔眼科每年扩建2-5家 医院;上市后至2013年,每年扩建数量提升到了5-12家。设立并购基金后扩张速度 显著加快。根据天眼查数据可见,整体通过体外并购基金呈现加速扩张趋势,2018 年新增医院甚至达到70家,其中最早两只基金中已经有9家医院在2017年并入上市 公司,并表后两年也维持高速增长。并购基金通常爱尔通过全资子公司持有10-20%的股权,在通过其他有限合伙人和普 通合伙人出资共同投资全国各地的眼科医院、门诊部、视光中心等。一方面实现投 资规模的放大,另一方面也在扩张过程中结合合伙人计划让员工也分享到医院成长 的收益。2.锦欣生殖通过武汉医院并购实现管理复制2020年6月29日,锦欣生殖全资附属公司四川锦欣收购武汉黄埔医院合共75%股权, 其中70%股权由四川锦欣持有,5%股权将有四川锦欣指定的独立法定主体持有以用 于员工股权激励。武汉黄浦医院为一家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的营利性三级 专业妇产医院,其为武汉拥有体外受精IVF牌照以向患者提供辅助生殖服务ARS(包 括常规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IVF-ET)以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仅有的 两所非公立及营利性医院之一。将深圳的经验复制到武汉的并购中:预计武汉锦欣的运营管理将借鉴成都西囡和深 圳中山的带组医生模式,由1位核心医生带领4-6人的医生团队执行IVF治疗。在对深 圳中山医院的并购和整合中,该模式使得其运营效率得以提升。市场化机制吸引武汉当地明星医生:借鉴锦欣生殖“医生合伙人制度”,公司收购 武汉锦欣时候指定的非关联实体收购的5%医院股权,将用于未来武汉锦欣医生和员 工的股权激励。目前武汉锦欣已经吸引了全国著名试管婴儿专家杨菁教授加入。杨 教授曾职业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是妇产科主任、妇产科学教研室主任、生殖医学 研究室主任,从事不孕症的微创治疗20余年,领导的团队攻克反复冷冻难关,2011 年帮助患者获得世界第三例,国内第二例“三冻(冻精、冻卵、冻胚)”试管婴儿。杨教 授的加入将助力锦欣武汉快速打造优质的医生团队,实现周期数的快速攀升。管理 层预计2021-2023年武汉锦欣有望分别实现1000/2000/3000个周期数,冲刺到湖北 辅助生殖第一梯队。3.通策医疗通过西安存济医学中心实现省外跨科室复制通策医疗作为以杭州口腔医院、城西分院和宁波口腔三大医院为核心的浙江省口腔 医疗龙头,近年也在通过参股投资的形式进行省外大型口腔医院的布局,先后开业 了武汉存济口腔医院、重庆存济口腔医院、西安存济医学中心,其中西安是第一次 实现了跨科室布局,跨科室布局一方面来自公司省内与浙二眼科中心合作建设新总 院(参股),另一方来自西安军队医院改革过程中可能会有多科室中高端医生专家 的市场化流动,为公司在当地建立影响力提供了额外资源。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按照军 民融合发展战略将军队医院纳入驻地有关规划,此外还提出要将军队医疗机构全面 纳入分级诊疗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对军队改革进行部署,其中提出调 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随着军队 改革的进程,军队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也随之进行改革。部分医院除招聘非现役 文职岗位之外,还招收大量合同制医护人员,工作内容同地方医院没有较大区别。 此外,改革后的军队医院工作人员通常分为三种编制,文职干部、非现役文职人员 和合同制人员,除了文职干部有军籍之外均无军籍。受军改影响,军队医学院附属 医院医生的流动性可能加大。西安存济医学中心地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积 约53000m2)周边,有望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得更好的医生资源。目前西安存济医学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授权挂牌的附属医院。主体由西安存济口 腔医院、西安存济眼科医院、西安存济妇幼医院三家专科医院组成。建筑面积6.8万 ㎡,总投资概算10亿元。中心按照三级专科医院标准规划,住院床位180张、牙科椅 位221张。规模接近通策总院规模,预计随着下属医院的逐步运营,以及省外武汉存 济成立三年的管理经验,西安存济也将在期望时间内实现盈亏平衡。(二)疫苗:新冠渐行渐近,疫苗打破供给约束,行业利润释放在继续新冠疫苗于疫情防控不可或缺,明年有望陆续上市为相关企业带来利润释放目前,全球共计51个新冠疫苗处于临床开发阶段,步入11月份以来Biontech、 Moderna、AZ相继发布临床3期中期数据分析,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结果。(1)Biotech 的新冠疫苗整体保护率约94.6%,其中在16-55岁的参与者中保护率为95.0%,在55 岁以上的参与者中保护率为93.8%,在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高水平的保护力,12月2 日英国监管机构批准了BNT162b2的紧急使用许可,12月10日美国FDA将对 BNT162b2进行专家评审,预计年底前有望获批上市;(2)Moderna新冠疫苗整体 保护率约94.5%、对重症保护率约100%,12月17日美国FDA预计将对其进行专家评 审;(3)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半剂量/全剂量组保护率约90%、全剂量/全剂量组保 护率约62%,后续公司将继续扩大半剂量/全剂量组临床试验进行进一步验证,预计 2021年上半年获批上市。全球新冠疫苗明年产能预计相对紧张,产能释放面临诸多产业链问题。根据WHO、 nature披露,截止目前全球新冠疫苗厂商已披露2021年理论产能共计约98亿剂,已 确认的采购量约73亿剂、其余25亿剂目前正在谈判中,其中阿斯利康、Biontech、 Moderna预计合计提供理论产能53亿剂。然而,由于设备、人员以及原材料等要素 是扩大新冠疫苗生产的关键,新冠疫苗产能的释放预计仍然面临诸多产业链的问题, 同时成本、储存与运输条件等要求也对疫苗可及性造成一定影响,基于全球新冠疫 苗需求,我们判断新冠疫苗明年产能预计相对紧张。新冠疫苗产能分配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国家,有效公平分配是提升可及性的关键,中 低收入国家将更依赖于中国新冠疫苗的产能。高收入以及一些中等收入国家与新冠 疫苗研发进度靠前的企业直接达成采购协议,导致全球公平分配的份额变小,这种 模式导致大多数新冠疫苗流入高收入国家,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以及COVAX等 组织可获得的剂量更少。根据nature披露,高收入国家目前已确认采购量约39亿剂、 中上等收入国家采购量约10亿剂、中下等收入国家采购量约17亿剂,低收入国家主 要依赖于COVAX等组织,截止目前COVAX已获得采购订单约7亿剂疫苗。欧盟的27 个成员国和其他5个富裕国家已经预定了全球大约50%产能,而这些国家只占全球人 口的13%左右。因此,有效公平分配是提升新冠疫苗可及性的关键,中低收入国家 的新冠疫苗需求将更加依赖于中国产能。国内新冠疫苗研发进度处于全球前列,多个在研产品已步入临床后期,预计年底前 获批,有望率先用于医生、疾控人员等高危险人群,明年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健康人 群。根据WHO、卫健委、CDE等披露,目前国内共计12个新冠疫苗处于临床开发阶 段,其中康希诺生物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研发的基于腺病毒载体的新冠疫苗以及 武汉所、北京所、北京科兴的灭活疫苗、智飞生物的重组蛋白疫苗已处于临床3期, 以上企业的新冠疫苗研发进度处于业内前列。考虑到新冠疫情的防控重要性,我们 预计未来新冠疫苗上市后接种需求旺盛,相关研发企业有望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三)连锁药房:整合在继续,行业维持高景气2020年前三季度药店板块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大参林、益丰药房表现突出,2020 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5.9%、41.2%,大参林净利润增速较2019年前三季 度增加21.7pct。三季度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连锁药房上市公司依旧保持着营 收及净利润的增长,大参林2020年Q3净利润增速为55.2%,较去年同期上升 15.98pct,扣非净利润增速62.2%,较去年同期上升30.50pct,主要由于广东省的 政府补贴政策力度较高,公司相对更加受益。从三季度情况看几家连锁药店均保持 较快的扩张速度。分公司来看,除国药一致业绩受商业板块拖累增速较低外,其他几家连锁药店龙头 三季度均有出色的业绩表现,疫情期间受小规模纳税人及社保减免等政策的影响, 叠加连锁药店经营效率的提升,三季度各家药店净利润增速均高于收入增速。从直 营店开店进度来看,一心堂及老百姓自建及并购新店均超过800家;益丰药房略慢,自建及并购共580家新店;大参林自建及并购新店751家,预计全年四家药房 均能够完成新建1000家店的扩张目标。加盟店方面,老百姓及益丰基本保持此前的 扩张速度;大参林自去年底开启加盟店模式,三季度扩张速度明显提升,预计未来 两年将延续目前的扩张趋势;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一心堂尚未开展加盟业务。同时,疫情期间多个省份在慢病用药的统筹支付资格方面向线下龙头药店放开,云南、广东、广西等省份均有显著的增量,我们认为连锁药店的医保统筹占比有望持 续提升,客流将持续从医院渠道向院外药店转移,且从新政策的角度看,一定程度 打破了只有院边店受益于处方外流的固有认识,实现线下药店更广泛的医保处方药 覆盖。增值税减税政策的影响:增值税减税是药店行业的重要影响因素,2018年出台了 《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贯彻落 实将增值税从17%下调到16%,2019年4月开始又将对应药店的税率从16%下调到 13%,结合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措施,包括所得税优惠、增值税起征点提 升、小规模纳税人附加税减征等,小规模纳税人的缴税比例显著下降,销售额120 万以下的药店实缴税负比例下降到0,考虑到不同上市公司在各省申报小规模纳税 人的进度有一定延迟,2020年4月30日财政部及税务总局进一步将规定的税收优惠 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我们认为,四季度增值税减税和小规模纳 税人仍有望产生额外0.5%以上的实缴税率下降,即有望贡献额外千万量级的利润 增量。连锁药店行业将继续延续此前的增长趋势,连锁药店作为第二终端的重要性持续提 升。连锁药店密集的网络布局仍是保障广大基层用药及时性的最好渠道,线上诊疗 和医保电子凭证保障了处方流转的通畅性,新政策下O2O模式是未来主要的增量贡 献,处方电子化和处方外流的进程显著加快,结合慢病统筹政策的加速放开,线下 连锁药店仍具备显著的长期投资价值,建议持续关注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 一心堂。(四)医疗美容:需求快速增长,产品品类不断丰富及行业逐步规范化将 助推合规市场快速扩容(1)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美容市场,渗透率尚低,发展空间大医美是指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不可逆性的医学技术 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的美容方式。近年来我国医疗 美容服务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医疗美容市场, 规模仅次于美国。相比于世界主要国家,我国医美市场渗透率仍较低,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 2018年我国每千人的医疗美容服务疗程量仅为14.5次,相比于韩国、美国、巴西等 国家,渗透率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将有力推动医美市场长期发展。中国医疗美容 服务用户中女性占比较高,用户群体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90后的医美用户群体开始逐步占据市场主力,医美消费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90后 群体经历了收入规模和观念更新的双重改变,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更高,当其年龄 增长,对医美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可支配收入不 断提高,为医美消费提供物质基础。未来,我国的医美消费欲望将随着收入水平、消 费观念、人口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增长。(2)非手术类医美项目普及程度较高、消费者复购意愿强,未来占比将持续提升。按照创伤性不同,医美项目首先可以分为手术类项目和非手术类项目,后者主要采 用无创或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预后快、安全性高等特点,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更 高。出于远期安全性考虑,当前非外科医美手术项目大多使用可吸收/可降解的生物 材料,如透明质酸钠注射剂、可降解埋植线等,可以维持较好的短期/中短期效果, 但维持时间有限,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部分求美者倾向于持续购买疗程, 因此此类产品复购率较高,需求具有重复性、长期可持续性的特征。据弗若斯特沙 利文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医疗美容服务疗程总量达到2420万例,其中非手术类占 比72.1%,预计2024年将达到75%左右。(3)非手术类医美产品品类将逐步丰富,助推市场扩容截至2020年11月,获NMPA批准在国内市场上市的医美注射针剂品类共有四类:透 明质酸钠注射剂、胶原蛋白注射剂、肉毒素、微球类产品。相较于美国等医美行业发 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我国获批的医美注射针剂种类仍然较少。已获批医美注射针剂中,透明质酸钠类批文最多,市场份额最高。国内市场获Ⅲ类 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医美注射针剂产品中,透明质酸钠注射针剂品类最为丰富,共有 20个进口产品及16个国产产品(包含华熙生物的水光产品)获批;肉毒素类产品截 至目前共有四款注射针剂获批,在2020年之前仅有美国艾尔建的保妥适和兰州生物 制品研究所的衡力获批,产品差异化和价格梯度丰富度不足;胶原蛋白类注射剂目 前2款进口产品获批;含微球类产品共有2款获批——爱美客的宝尼达及荷兰汉福的 爱贝芙,分别含有聚乙烯醇(PVA)微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是区 别于透明质酸钠填充剂的补充型填充产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医疗美容透明质酸产品市场规模(入院 价口径)达到47.6亿元人民币,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4%,预计在2024年 达到120.4亿人民币。2019年中国医美肉毒素产品市场规模达到36亿元人民币, 2019-2024年复合增速约为17.5%,预计在2024年达到80亿人民币。而其他种类的 注射针剂产品由于未在国内获批或获批种类较少,尚未形成销售规模。我们认为,国内市场的注射针剂等非手术类医美产品品类将逐步增加,叠加高端品 类占比提高带来的客单价提升,非手术医美市场规模将持续提升。来源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1)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不断丰富型号:艾尔建、高德美等公司 的注射类产品已在中国上市多年,目前国内外产品组合的丰富度仍有差距,未来仅 在国外上市的产品可能逐步进入中国市场;(2)新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3) 国产企业持续研发,丰富自身产品组合;(4)国产企业通过并购或合资方式从海外 引进新型产品。此外,国内医美市场当前处于规范期中,监管逐步严格长期利好头 部合规经营医美产品生产商,建议关注爱美客、华东医药及昊海生科。(五)中药贵稀和其他消费属性产品:产品存在提价潜力,业绩增长良好, 估值具性价比消费升级背景下,贵细中药消费品市场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以东阿阿胶和片仔癀 为代表的贵细中药消费品,受上游原料提价因素的影响,多次上调产品出厂价格。 上游原料的稀缺性是贵细中药消费品提价的重要基础,随着原材料的提价及居民消 费力的提升,产品具备可持续提价空间。从贵细中药消费品龙头公司的估值水平来 看,与A股消费品龙头公司有一定估值优势,同时贵细中药消费品公司业绩表现良好, 若核心产品提价,将有望进一步促进公司业绩增长。无论是从不同消费品行业龙头估值比较来看,还是从医药行业内部比较看,贵细中 药消费品行业估值同样具性价比。从主要中药消费品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和2020Q3单季度业绩表现看,大部分公司 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业绩表现良好。贵细中药消费品存在提价潜力。云南白药:白药系列历史上多次提价,未来依然存 在提价预期。云南白药系列产品,从1997年开始到2009年,有过5次提价。但是2009 年至今近10年,白药系列仅在2018年提过一次出厂价,提价次数较少,在原材料、 人工成本上涨导致其他品牌产品纷纷提价的情况下,白药系列产品未来存在提价预 期。东阿阿胶:公司在近2010-2018年每年均对主要产品东阿阿胶出厂价有一定幅度 提高,预计在驴皮资源紧张、人工成本提升以及公司提高科技研发和生产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投入情况下,未来阿胶产品仍有望提高出厂价。片仔癀:与东阿阿胶类似, 片仔癀面临原料天然麝香的供应瓶颈,也存在产品提价潜力。片仔癀锭剂从2005年 的内销价格130元到2020年内销价格590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6%。医药消费品:渗透率较低,市场空间广阔在医保控费压力下,患者自费的改善型需求产品普遍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具备政策免疫能力。这些产品渗透率普遍较低,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市场空间广阔。医药消费品公司营收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均保持较快增长趋势。长春高新在生长激素 放量,长效产品占比逐步提高下,营收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保持良好趋势。欧普 康视角膜塑形镜量价齐升,高端品牌Dream Vision逐步放量,梦戴维品牌中更高价 格的AP型号对DF型号的持续替代,公司营收及扣非归母净利润保持较快增长。我武 生物粉尘螨滴剂在进入治疗指南,公司建议医生标准处方背景下,粉尘螨滴剂销售 良好,今年暂时受到疫情影响,整体仍处于良好增长态势。健帆生物随着血液灌流 RCT临床试验发布以及进入肝衰竭治疗指南等,营收和扣非归母净利润持续加速。五、投资策略(详见报告原文)国内医药行业仍具备较大增量投入空间,随着主观创新意愿被激活,在资本助 力之下,创新成果转化将进一步加快。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创新药品、创新器械企业 将具备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