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方今之时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全球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程度重视不断提升,平均预期寿命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全球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从 2014 年的 5.9 亿增长至 2018 年的 6.7 亿人,占全球人口的 8.7%,老龄化已成为世界级问题。随着各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医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 Frost&Sullivan 分析报告,2019 年全球医药市场总量已达 13,245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将达到 16,39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4.4%。与化学药相比,生物药目前的规模较小,2019 年为 2,864 亿美元。然而,在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尤其是单抗类产品市场增长的推动下,预计生物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超过整体医药市场,预计到 2024 年达到 4,56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9.8%。数据来源:Frost & Sullivan在区域市场方面。根据 IQVIA的数据,2019-2023年美国市场仍然是全球药品支出增长的持续驱动力,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9%-7%,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药品支出增速预计相对较低,甚至将出现负增长。在新兴市场国家,受益于不断增长的诊疗率、疾病负担从急性病逐步转为慢性病、政府不断扩大医疗服务及保障的覆盖范围等因素,其药品消费支出将保持快速增长,如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药品消费支出增长率预计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在治疗领域方面。根据IQVIA的数据,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是2018年全球医药支出最大的治疗领域,预计到2023年其仍将是全球医药支出最大的治疗领域,其中肿瘤和糖尿病领域的支出预计将分别达到1400-1500亿美元、1150-1250亿美元,而糖尿病也将是未来五年全球医药支出增长率最高的治疗领域之一。在原研药与仿制药方面。原研药专利到期后,仿制药的陆续上市将使得药品价格逐步降低,仿制药以极小的开支解决了绝大多数的临床用药需求,因此,安全、有效、高质量的仿制药在世界各国医疗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美国市场为例,2018年1-11月非品牌仿制药的处方量在全部处方中的占比为85.5%,但销售额占比仅为118%,可见仿制药对于降低临床药品开支的重要性。由于部分药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在专利到期后一直难有仿制药获批,因此,为推动高难度药品的仿制,促进市场竟争,降低药品价格,世界各国药品监管部门纷纷制定了旨在加快仿制药研发上市的鼓励政策,比如美国FDA提高了仿制药审评流程的效率和可预见性,并先后发布了多个特定仿制药物的开发指南,专门建立了难仿药物的沟通机制,为仿制药的开发提供必要的帮助。2 国内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卫生总费用从 2010年的 19,980.39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57,998.30 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4.25%。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随着经济及医疗需求增长,中国社会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随之而来的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已从 2014 年的 11,220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 15,334 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8.1%。2018 年至 2023 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预期将以 6.8%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于 2023 年增长至 21,326 亿元。中国医药市场规模预期将于 2030 年增长至 32,004 亿元(按中标价计)。中国医药市场由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组成。其中化学药市场规模占比较高,但近年来生物药市场发展迅速,从 2014 年的 1,167 亿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2,622 亿元,预计到2023 年增长至 6,357 亿元,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2.4%和 19.4%,远超化学药与中药市场增速。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未来,中国医药市场将继续高速发展,原因如下:(1)人口老龄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 2014 年的 10.1%(1.38 亿人)提高到 2018 年的 11.9%(1.67 亿人)。通常,老年人的整体代谢 水平和免疫能力会逐渐下降,致使他们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 等,从而导致长期用药、疾病控制和科学管理的高昂支出。就此而言,中国人口 老龄化将显著推动中国医药市场的增长。(2)可支配收入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 5 年,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从 2015年的人民币 21,966 元增长到 2019 年的人民币 30,733 元,且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增加,而这将极大提高患者的支付意愿和能力。此外,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断改革使得公共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如 2017 版的医保目录丰富了医保报销药物的种类,同时引入价格谈判和动态调整机制,分别于 2017 年和 2018年将部分药物纳入医保目录。这些改善对中国居民的购买力和健康意识水平提高 有积极的影响。(3)国家政策支持为了促进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政府已经连续发布了多项有利政策,覆盖药物批准,生产以及药物配送和销售,如鼓励药物创新,加快药物审评审批,新版 GMP标准和飞行检查以及医保谈判,药品“两票制”等。这些政策的目标是未来建立一个以需求为导向,集中度更高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市场。想了解更多前瞻性的财经信息,欢迎关注鹏澜财经!

反观

医药市场规模超2万亿 中国医药新零售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褪以及传统零售行业进入增长减速时期,无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实体零售都需要新的增长点,而新零售的出现对二者而言无异于一剂良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零售这股浪潮涌向各个行业的同时,也开始向医药行业渗透。医药市场潜力巨大据商务部数据,2017年全国七大类药品销售总额突破20000亿元,统计20016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8.4%。2013年七大类药品销售总额仅13036亿元,复合增长率11.3%。同时,医药零售总额也持续增长,2013年医药零售额2607亿元,2014年突破3000亿元,2017年突破4000亿元,达到4003亿元,同比增长9.0%。数据来源:商务部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医药电商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而工作节奏的加快,让不少人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种种急性病与慢性病的发生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公众对于医药需求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购药,中国医药电商行业由此快速发展。2012年医药电商销售规模仅133亿元,2017年达到1211亿元,药品网购占比低于10%,未来发展空间大。数据来源:商务部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医药电商生态逐步完善在经历过启动期和成长期后,在2016年后,医药电商企业的商业模式已经成型:以1药网、健客、阿里健康大药房、京东大药房为代表的B2C模式,以益药购、九州通网、我的医药网、未名企鹅、药师帮为代表的B2B模式,以快方送药、药到家为代表的O2O模式。我国医药电商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在各自细分领域都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企业。2016年,我国网上药店数量已经达到678家,同比增加72.5%,医药电商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线上线下融合医药新零售涌现医药电商发展迅猛,但是无法满足消费者在产品运送效率、消费体验等方面的诉求。同时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线下实体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势必会面临转型,单纯靠提升单价增加销售额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渠道势必要进行融合,线下实体向线上延伸,线上电商往线下发展。此外,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医药新零售由此快速涌现。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医药新零售特点医药新零售是与线下药店合作推行24小时送药服务的医药新零售模式。医药新零售主要特色有2个:1、无法销售处方药目前,国家规定,医药电商不得销售处方药。所以,要医药新零售就不能和互联网医疗分开,只有实现“互联网+医疗+医药”,行业才能形成安全有效的电商闭环。对此,医药电商各显神通: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要求送货速度快因为有病不能等,时间长了还不如自己去医院或者药店买药了。所以叮当快药承诺28分钟送到,阿里健康承诺白天30分钟,晚上一小时。康美药业则布局了智慧药柜、O2O配送和一般电商配送等时间分别为3分钟、30分钟和3天的多种购药模式。除O2O外,目前各路巨头又在试水新的药柜自取模式,例如京东和叮当在做的无人药柜,国药一致计划的无人药房以及康美药业的智慧药柜其实都很类似。资本医药新零售布局医药+新零售的结合使得行业通过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让医药零售的各个渠道,例如线下药房、线上医药电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力,完成商业维度上的升级,打破行业固有的局限。资本纷纷布局医药新零售。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我国医药新零售的未来方向就新零售的内涵来讲,形式上是“线上+线下+物流”,而实质上则无外乎两方面的提升,即B端的供应链效率与C端的用户体验。医药新零售同样如此,其实质是做到以病患为中心,为病患提供更快、更好、更实惠、更优质的医药服务或者购药体验。而Walgreens的诸多实践,总体上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宗旨加以推进的,这也给我国医药新零售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很好的方向。一方面,加快技术驱动,提高经营效率。充分发挥“ABCD”(分别指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各项技术的优势,为医药零售供应链管理赋能的同时,加速线上线下的融合进度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这样,不仅可以实现B端和C端、自营和平台、医和药的融合发展,缩短流通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进而让病患买到更便宜的药物,还能够提高生产、运输、销售的效率,并基于精准的用户画像为病患提供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推动“产品+服务”的经营理念。单纯的药物购买早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诉求。为此,可以效仿Walgreens的经营理念,着力打造“医+药”的服务闭环,在药物零售的基础上,致力于在线问诊、健康管理、监测病情等领域全方位的深度服务。如此一来,既可以进一步促进线上与线下的全渠道融合,又能超越医药零售层面,带给病患更多人性和人情化的关怀,增加了和用户的接触点,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可以反哺药品的销售。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医药新零售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别惹我

2021年中国药品行业市场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消费升级、国民对健康刚性需求的增加以及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为药品流通行业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制基本建立,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互补、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医药零售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多重因素驱动下,我国医药零售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数据来源:《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1年-2019年)》、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零售药店终端占药品销售总额的比例较小,未来市场空间较大未来,随着“处方外流”和“医药分开”等医改政策的落地,药品销售预计逐步流向院外市场,三大销售终端占比将面临调整,零售药店终端占比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医药零售行业市场发展空间较大。医药零售药店数量规模较大,连锁化率与集中度稳步提升我国药品零售连锁率逐年提升趋势较为明显,有利于提升医药零售市场集中度和企业市场信誉度,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和企业的经营成本。医药电商市场初步形成,渐入快速增长阶段根据据国务院引发的新政策,降低了药品电商准入门槛,释放市场活力,并同时加强对药品制造和流通企业及流通环节的行业监管,提升药品市场的运行效率。随着针对医药电商相关规范政策的逐步出台和实施,药品批发企业、医药零售企业以及第三方电商平台等开始陆续加大在医药电商领域的投入,我国医药电商市场预期将持续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国医药零售行业发展趋势药零售企业只有通过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低成本、高利润”。由于药品是关系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特殊商品,因此医药流通行业受国家政策管控较为严格。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通过加大医药卫生领域财政支出、降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的方式,从而增加药品消费的需求。以下是医药零售行业发展六大趋势:1.我国医药零售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城镇化水平提升以及新医改背景下医保覆盖率扩张等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医药零售行业面临长期发展机遇,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行业整合加速,行业集中度、连锁化率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大型药品零售企业已通过并购等方式开始进行行业整合。未来医药零售行业的并购还将持续,行业集中度、连锁化率将进一步提升。3.专业医药服务能力将成为医药零售企业未来重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药品的购买与使用密切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因此,需要零售药店能在消费者购买药品过程中提供专业药学指导。药品销售对安全的特殊要求以及相关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地都将推动医药零售企业不断提升专业医药服务能力。4.医药零售企业将围绕“大健康”产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和服务随着国家商务部将开展“多元化服务”作为推动药店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之一,大型医药零售企业开始探索多元化经营策略,把产品线从疾病治疗拓展到疾病预防、保健养生、护肤美容等“大健康”领域。围绕“大健康”产业开展多元化经营为今后零售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5.“互联网+药品”销售模式发展较快随着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将在未来互联网将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药品供应保障服务、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医药零售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阶段,更好的去服务于有需求的公民。6.“新零售”时代的到来将对医药零售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医药零售行业作为零售业的一个子行业,同样需要在对消费者购买、供应商采购以及物流配送等业务流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优化消费者体验、拓展向供应商提供增值服务能力、提升企业自身运行效率。

绞肉机

药品的市场分析是企业“突出重围”的关键

【现场观点】田娟:药品的市场分析是企业“突出重围”的关键来源:药智网/田娟 T字型的知识架构、价值差异化的深度挖掘是医药咨询的重要法宝,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与学习携手并进!怎么做好药品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指的是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有目的、计划、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跟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信息,并且得出相应的结果结论,为企业的营销、经营决策提供支撑。在此理论基础上,如何从实际工作中做好市场调研?且调研过程中哪些工作最为关键?先来分析市场调研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工作流程,具体可分为几个环节,第一步是确定你调研的主题或者是问题,第二步是制定一个调研方案,第三步是收集市场信息,第四步是信息的整理分析,最后一步是撰写报告。总而言之,市场调研是以界定清晰的问题作为起点,符合包括行业逻辑、商业逻辑的大框架下做信息的检索、利用、挖掘,同时用方法论、相应得工具得出相应的结果结论、为决策提供支撑。药品市场分析的几个方向药品市场分析的主要方向包括目标产品、营销环境、企业内部的营销力量等。目标产品一般是指这个产品本身的一些功能、特点、定位等等情况;外部的营销环境,则是行业周期、政策环境、竞争情况及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等企业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企业内部的营销力量,包括企业的体量规模、资源、配置组合都有差异化。众所周知,说明书是目标产品直接的信息来源,也是分析药品的工具。其是药监机构核发的,具有法律效应和高度融合的文书,内容非常准确。比如组分、作用机制可以判断该产品的创新程度如何;通过靶点的成熟度分析竞争情况。而对于产品组合的类型(如下图),可以对产品管线尽心梳理,对营收/利润、研发投入划分梯度。接下来,说说药品市场分析中的药品市场准入、药品市场需求问题。目前在药智数据库里,用户可以通过下图中的链接迅速获取到基药、医保、重点监控类药品的相关信息。而药品市场需求指的是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营销环境和营销费用水平条件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总量。其中“一定区域”是很重要的限定词,该区域的范围是全球市场、全国市场,还是区域性市场。而“一定时间”可以是研发时间、上市期限等。一般地,关于市场需求的分析可以从这几个关键词出发,一是目标产品,二是产品类别,三是适应症,四是临床需求。其中,目标产品决定了产品基因。产品类别可以通过ATC分类法确定,但需要强调的是某些药品ATC分类不是单一的,在做调研数据或者是分析的时候,需要注意是否有遗漏的情况。关于目标适应症,用户在药智数据库上直接在“疾病”、“流病”获取信息(详见下图),或通过其它文献、美国CDC、诊疗指南等途径得到。临床需求满足与否,直接决定产品市场需求的天花板。此外,与市场需求分析相关的目标患者量、目标适应症的现有市场规模、市场预测。其中,目标患者量是基于样本处方数据分析,其能清晰地反映出患者入院之后的流向,如医院级别、用药类别等,以数据的形式窥探市场机会。市场预测的依据包括消费者意向调查法,问卷和访谈,销售人员综合意见法,销售人员指导客户的反馈信息等。除了上述几点,药品竞争对手的分析在药品市场分析中显得很关键。其考虑因素包括竞争程度、竞争者市场目标和策略、市场占有率、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实际上,产品的竞争格局会在不同的目标市场的占有率不一样的,格局也是不一致的。所以,该项的分析为企业的策略制定提供了很好的支撑。总体而言,药品的市场分析关注要点目标产品、市场监管方面的,同时药品临床需求、临床应用评价、需求竞争,目的让决策更有效率、更有眼光。

此谓上皇

2021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简版)

中商情报网讯: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医药行业产业链医药生产的上游行业主要是药用化学原料和中药材种植加工行业,医药生产的下游行业为医药销售行业,包括医院和药店,医药销售的下游行业为医疗卫生行业。中游是医药制造业,主要分为中药、化学药和生物药。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二、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医药行业呈现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医药产业的地位逐渐提高。我国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以支持本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2015-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法中情

医药行业最新研究报告:国产品牌崛起,细分领域仍有高成长机会

(如需报告请登录 未来智库)1、前言医药行业的需求来自患者,而主要的支付力量却是医保,需求方和支付方的相互 独立决定了医药行业天然存在的复杂性,行业景气度亦同时受这两方面因素共同 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导致终端医疗需求快速上升,向产业链上游传导,刺 激生产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医疗需求的增长也给医保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医保实际支付能力逐步下降,医保资金使用效率亟待提高。为保障人民医疗需求 的同时维持医保支付能力的稳定,政府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控费措施,调整医保支 付结构,实现精细化管理。受医保控费的影响,近年来医药制造业整体增速放缓, 但在相关政策的驱动下行业内部发生了结构调整,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行业需求和支付政策改变的根源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 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形成,逆转难度较大,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 的时间里,支付端收紧的状况仍会持续,制药行业的门槛不断提升,新药开发成 为药企的唯一出路,而行业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强者恒强的趋势得以延续。 另外,政策压力迫使药企加速转型,如加大新药研发力度、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 价等,这些都为 CRO 行业带来了发展契机,行业持续高景气。除了传统的制药行业以外,疫苗、辅助生殖、骨科植入物、核医学等细分领域也 在行业变革中快速成长,国产品牌逐步崛起,填补国内需求空白。2、控费下整体增速放缓,精细化管理倒逼集中度提升纵观最近 20 年的数据,自 2010 年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 率均呈现下滑的趋势。除了医保扩容红利期结束的原因以外,多轮次招标降价及 控费也限制了整个医药制造业的增速。2.1、老龄化、发病率提升及发病结构变动推升疾病治疗需求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最近 30 年的统计数据,我国 15 岁以下的人口占比急剧下降。2011 年、2013 年、2016 年政府部门分别出台了“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相应年份新生儿的数量也有所上升,维持了近年青少年人口比例的稳定。然而,各种因素导致社会整体生育愿意仍然较低,当前政策的长期刺激效果有限,青少年人口占比恢复到八九十年的高水平难度较大。与之对应的是,我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值和占比均快速提升,由 1990 年的 5.60%增长至 2018 年的 11.90%。老年人是医疗需求最大的群体,老年人口占比的提升(非唯一因素)又直接导致了医疗需求的增长,表现为我国每年诊疗人次的不断攀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传染病、寄生虫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传统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患病率快速下降。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人均寿命的上升,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患病率急剧提高。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几十年我国人民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产生了新的治疗需求。2.2、卫生支出快速增长,医保资金承压伴随医疗需求的提升,我国每年医药卫生费用相应快速增长,占 GDP 的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医保作为我国医药行业目前最重要的支付力量,其支出增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根据最近 10 年的统计数据,在许多年份中,医保收入增速小于支出增速,导致2008-2014 年间医保结余资金虽然继续增加,但医保统筹账户结余资金可使用月份数持续下降,意味着医保实际支付能力的降低。考虑到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影响,未来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导致医保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导致医疗刚性支出加速增长,若不改变过去医保资金的运行模式,医保的支付能力会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近年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重磅的医改政策,在保障老百姓医疗水平的基础上实施医保控费。政策的影响从产业链支付端向上游传导至生产端,制约了医药制造业的经营增长。从实施结果来看,2014 年起医保统筹账户结余资金可使用月份数逐步回升,但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变的情况下,未来医保控费仍是大势所趋。2.3、多种调控手段精细化控费,行业集中加速医药制造业整体收入和利润增速处于下降通道,但受到患者疾病谱的客观变化以及医保支付的主动调控,医药行业内部发生了剧烈的结构调整。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的快速提升产生了极大的治疗需求,带来了新的行业风口,而提前在这些领域成功布局的企业,如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在过去十年乃至有望在未来几十年的行业格局变动中脱颖而出,取得更好的发展。为了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有限的医保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多管齐下,逐步实现医保资金的腾笼换鸟,进而促进了医药行业内部的分化。(1)加大药品使用监控力度。近年来,全国多个省份先后出台重点药品监控目录,限制药物的过度使用。2019 年 7 月,《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正式发布,结束了各地监控目录制定标准不一的局面,意味着药品使用监管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们认为后续会有更多批次的全国性目录跟进。此外,取消地方医保目录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模式的推出亦将进一步限制药物的滥用,节约医保资金,为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性药物腾挪医保支付空间。(2)挤仿制药和专利到期原研药价格“水分”。过去由于国产仿制药质量普遍不高,无法实现对进口原研药的替代,导致原研药专利到期后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再加上医药行业带金销售、渠道商不合理加价等现象的存在,终端药价虚高。因此,2012 年起监管部门开始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提升国产仿制药质量,为药品进口替代奠定基础。2018 年 12 月和 2019 年 9 月,两轮带量采购的实施使得国产仿制药和进口原研药在同一平台上充分竞争,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随着未来更多药品被纳入带量采购目录,国内仿制药价格将全面下降,产品质量过硬、成本领先、具备产品群优势的头部企业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3)扶持创新药。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了多项鼓励新药研发的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多维度支持新药研发,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创新药研发的本质是为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提供新的或更优的治疗方案,惠及民生,故而未来仍是政策鼓励的方向,进行新药开发的药企亦有望在政策扶持下加快发展。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医药行业整体表现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1)头部企业的产品推陈出新能力更强,在应对降价压力时适时推出新产品弥补旧产品损失;(2)头部企业的并购、引进合作能力更强,收入的分散及多元化有效地对冲了部分风险。(3)头部企业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强,更迅速转型和调整布局转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疾病领域和产品,在核心产品被监控前提前优化产品组合。(4)头部企业规模效应和控制成本能力更强,能以量换价,通过控费应对压力,甚至在集采中成为赢家。(5)头部企业拥有其他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和额外增加业绩的能力,比如投资等。这些能力带来的业绩结果是近年来港股医药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医药制造业平均水平,意味着上市公司在各自领域的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以港股制药公司为样本进行统计,2015 年以来,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前 10 名公司在整体中的占比逐步提高。具体到公司个体,头部企业和细分领域领先企业业绩表现也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综合来看,在经营层面上,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对资本市场来说,投资者也越来越青睐具备长线竞争力,符合强者恒强趋势的标的,表现为投资的集中度持续提升,市场更多地关注各领域的优质标的: (1)2019年以来北水更青睐港股医药龙头白马及细分赛道特色优质标的;(2)头部企业的市盈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更愿意给予估值溢价;(3)2019 年以来,港股医药龙头白马及细分赛道特色优质标的交易活跃度更高。3、创新成为唯一选择,产品门槛提升将强化集中趋势如前所述,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剧给医保的长期支付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进而促成多项重磅医改政策的出台,引发医药行业的变革。在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医保控费、行业回归价值本源仍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医药行业前进的方向,唯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应对接踵而来的政策压力,创新成为唯一选择,用更符合卫生经济学的新产品替代旧产品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才能取得超额增长,行业整合已然揭幕。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企业不断产出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持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我们以研发费用和研发批件作为先行指标来审视这个行业的参与者,发现从投入和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讲,行业参与者已拉开差距。仅从批件量来讲,头部企业的储备量远超于同行,这些功课也将奠定未来 5-10 年的竞争趋势和格局,我们判断强者恒强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从储备产品数量来看,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等传统大药企的在研产品数量也遥遥领先。随着在研产品的陆续上市,公司的产品线将得到进一步扩充,维持业绩的持续增长,扩大领先优势。从产品质量来看,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翰森制药近年即将上市的品种多为用于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大病种的重磅产品,与我国疾病谱演变的方向高度吻合。整体来看,中国生物制药(1177.HK)、石药集团(1093.HK)、翰森制药(3692.HK)等头部药企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品线布局,保证其未来多年将源源不断地有新产品面世,有望在变革中持续引领行业发展。4、CRO:受益于行业创新的紧迫感,景气度仍将持续新药研发是医药行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然而,由于(1)创新的难度边际提升(2)临床试验复杂程度和试验规模要求的提高(3)行业规范化程度的增加,新药研发的难度和周期也持续上升,造成近几十年来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快速增长,进而导致新药项目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药物研发需求持续增长和投资回报率下降之间的矛盾迫使药企提高研发效率,从根本上驱动了 CRO 行业的发展。另外,政策压力下要求行业参与者实现快速转型,包括存量品种一致性评价、新产品开发等均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部分研发能力薄弱的企业也不得不向 CRO 机构求助。同时,部分 CRO 机构的独特能力禀赋和资源禀赋也为头部药企的研发部门持续赋能。多种诉求下,持续增长的研发各环节的服务需求促使 CRO 行业蓬勃发展,短期这一趋势仍将持续。CRO 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兼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较高。受益于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医药生物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有了显著提升;同时自 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大量高学历人才进入市场,国内 CRO 公司亦享受了“工程师红利”。相对国外 CRO 公司,国内 CRO 公司的人工成本更低,在保障相同甚至更优的研发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服务价格更具竞争力,故而近年来我国 CRO 行业发展较快,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此外,本轮医改中国内药企纷纷往创新药研发转型,亦为 CRO 公司带来了发展机遇。按研发流程分类,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已基本实现了从化合物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绝对的行业龙头,领先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其他 CRO 公司也根据自身的专项优势,目前多聚焦于某几个研发环节,以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近几年的经营数据来看,作为行业龙头的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业绩增长更快,但其他专注于特定领域的 CRO 公司亦有不俗的业绩表现。经过前期的爆发式增长,CRO 行业已经逐步进入整合阶段,药明生物(2269.HK)、药明康德(2359.HK)等头部公司在品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未来继续保持较高的业绩增长。5、填补空白需求,国产品牌崛起,细分领域仍有高成长机会5.1、疫苗:产业待升级,进口可替代,防必优于治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 4.3 倍,而疫苗市场规模仅为美国的 23.8%,反差巨大。随着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逐步向美国靠近,人均疫苗支出也有望增加,疫苗市场规模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巨大的差距和空间主要来自:(1)产品价格有较大差距;(2)国家强制免疫体系有一定差距;(3)群众认知和免疫意识有一定差距。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预防的总成本未必高于治疗总成本,但从个体健康、对社会的经济效益和预后管理来讲,预防的潜在效益必然高于治疗。从这一角度来说,第 2 点和第 3 点带来的中美差距理应被弥补,未来也有望被弥补。从疫苗性质来看,我国的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属于婴幼儿必须接种的疫苗,由政府支付接种费用,免费向公众提供,因此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价格普遍较低,利润空间小,再加上经过多年的大力推广,目前渗透率已经很高,市场增长潜力有限。但多年来多次疫苗事件表明,从产业角度来讲,哪怕是一类疫苗,产品的效价和安全性有待提升,一类疫苗也急需更优质更低成本的产品来供给公众,需要额外物美价廉的新品种加入现有强制免疫体系,更好地保障公民健康。二类疫苗由公民自费、自愿接种,由市场定价,利润空间更为合理,同时目前渗透率还很低,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二类疫苗市场的发展由产品和推广驱动,以HPV 疫苗为代表,近两年我国二类疫苗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后续亦将陆续有重磅产品面世。同时,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尤其是 HPV 疫苗的上市将大众对二类疫苗产品的关注度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人们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对二类疫苗购买和接种的意愿也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二类疫苗属于自费支付的产品,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即使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近几年的增长率仍维持在 6-7%的区间,在支付能力上为国内二类疫苗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三方面因素的共同驱动下,未来我国二类疫苗的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从而带动疫苗行业整体的发展。从行业层面来看,近年来国内疫苗行业事件频发,对行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也间接推动了行业的变革。2016 年 3 月,“山东疫苗事件”爆发,推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修正,疫苗流通直接向“一票制”过渡;2018年 7 月,“长生生物疫苗事件”爆发,加速《疫苗管理法》出台,最终于 2019 年6 月底正式发布,其对疫苗的研发、上市、批签发、流通、接种等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堪称史上最严疫苗监管。从行业格局来看,目前国内疫苗行业市场集中度还不高,与美国市场存在一定区别。整体来看,在行业突发性事件的推动下,疫苗行业监管趋严,行业环境净化加速,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升,同时《疫苗管理法》也鼓励疫苗创新。长期来讲,具备创新能力,优质 CMC 和产业化等综合能力的疫苗企业有望成为新形势下的宠儿,康希诺生物(6185.HK)这一类罕有的生产流程规范、产品质量优良、有创新研发能力的疫苗企业有望在中国市场打造出可媲美进口品质的高性价比疫苗产品,在一类及二类苗市场杀出重围,填补差距。5.2、辅助生殖:不孕不育率提升和生育诉求催生巨大需求受到平均生育年龄提高(导致生育功能下降)、不健康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和美国的不孕不育率均逐年上升,且中国更有反超美国的趋势。虽然中美两国的不孕不育率较为接近,但在辅助生殖渗透率上美国遥遥领先。受益于(1)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2)优生优育观念的进一步加强(3)政府鼓励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进(4)民族的生育诉求(5)人们对辅助生殖技术的认识水平提升,我国辅助生殖的市场渗透率将继续增长,有望逐步向美国靠拢。考虑到不断增长的不孕不育人群数量以及我国当前较低的辅助生殖市场规模,未来我国辅助生殖市场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增速取决于市场教育、市场供给、生育文化和政策等多个因素。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辅助生殖行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市场准入牌照的稀缺性和国内医疗资源向头部医院集聚的特性导致多年来积累有丰富案例和经验的医疗机构较少,这些较少数的服务提供者辅助生殖成功率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提供综合生育解决方案的能力、科研和技术水平也超过同行。在近几年完成并购后,锦欣生殖(1951.HK)作为国内辅助生殖领域的领跑者,借助先发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有望持续领跑市场,在获取流量、对上下游议价能力,对被并购标的赋能能力,团队梯队建设和培养,持续提升技术和成功率等方面均有望持续强化优势,成为广大市场空间和高成长赛道的奔跑的龙头。5.3、骨科植入物:蓄势多年,适时崛起骨科植入物市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创伤植入物、脊柱置换植入物和骨关节植入物,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骨科植入物市场也持续增长。从手术例数口径统计,目前创伤植入物占据 65%左右的份额,而脊柱置换植入物和骨关节植入物因手术难度高、价格高而患者支付能力有限等原因目前基数相对较小,未来渗透率提升和市场增速都会快于创伤植入物。从市场格局来看,目前市场上的创伤植入物基本上以国产品牌为主,而脊柱置换植入物和骨关节植入物市场上进口产品仍占据半壁江山,国产品牌还有较大的替代空间。以三大类产品中国产品牌占比最低的关节植入物为例,近年来受益于产品设计和工艺持续优化、品类持续丰富、口碑提升和推广教育,国产髋关节和膝关节植入物的市场份额都稳步提升。随着近两年医保控费形势加剧,头部企业以其高性价比加速对进口产品进行替代,反而进入增长的快车道。低渗透率导致的高成长空间、耗材降价不可逆的大趋势、较低的国产市占率、较高的技术和经验壁垒均为这一赛道两家头部公司爱康医疗(1789.HK)、春立医疗(1858.HK)奠定了较高的护城河和增速。5.4、核医学:行业护城河较高,竞争格局良好核药可大致分为诊断类核药和治疗类核药两大类。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核药市场上诊断类核药占比高达 90%,其中又以氟[F-18]脱氧葡糖注射液和锝[Tc-99m]系列影像剂应用最广,分别与 PET-CT/MRI、SPECT-CT 配合使用。借助于核药的特殊性,PET-CT 和 SPECT-CT 把核医学成像设备和普通 CT 相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更早期、更灵敏地对肿瘤、心血管疾病等进行诊断。近年来我国核医学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核医学科室、相应的专业人员以及核医学设备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核医学行业与欧美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 PET-CT 为例,2015 年我国大陆每百万人保有量仅 0.17 台,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 4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 年)》,对甲类和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目录分别作出调整,其中 PET-CT 由甲类调为乙类,SPECT从乙类调出目录。随着仪器配置限制的下调,未来几年我国核医学成像设备的数量有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带动核药市场的发展。与其他药品相比,核药因其放射性而具有特殊性,企业除了需要拿到药品生产批件以外还需要通过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及其它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资质审批,行业准入壁垒相对较高。同时,大多数核药半衰期较短,如氟[F-18]仅 100 多分钟,需要就近供应,故而核药房是核药生产企业必备的设施。核药房的建设成本较高,导致行业新进入者前期投入非常大,没有丰富核药产品线的公司核药房利用率低,性价比不高,限制了核药行业小规模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核药行业已经基本上完成整合,市场被中国同辐和东诚药业两家企业所占据。鉴于高行业护城河,我们认为未来较长时间里国内核药行业新进入者都不会很多,行业竞争格局良好,再加上中国同辐(1763.HK)不断丰富的产品管线,有望持续享受行业成长带来的红利。5.5、其他细分赛道关注边际改善其他关注度相对较低的细分赛道的行业龙头,如石四药集团(输液)、中国中药(中药)、昊海生物科技(眼科产品)、亿胜生物科技(眼科产品)等,亦有望在本轮行业变革的浪潮中维持并扩大各自的领先优势,实现边际改善。6、推荐及建议关注标的……(报告来源:兴业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纪他

十张图了解中国医院药品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 市场销量逐渐提振

2019年,受医保谈判及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地实施,中国医院药品销量快速提升,而“两票制”、招标采购以及药品谈判等因素的影响下,药品价格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2019年我国医院药品市场逐渐提振,同时,跨国医药企业通过加速向下沉市场渗透,支撑其业绩快速增长。国内医疗改革持续深化2019年国内继续深化医疗改革,围绕控费整合和鼓励创新两个方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控费整合方面,进一步推进仿制药治疗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全国扩围(即从药品扩大到高值耗材)、更新国家医保目录、推动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试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等。这一些列措施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的推动作用。医院药品市场销售规模突破8400亿元在我国医改政策稳步推动的背景下,我国医院药品市场销量快速上升,2019年我国医院药品市场总销售额达8473亿元,同比增长9.4%,较2018年上升5.9个百分点,增速大幅提升。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领域增速最快从治疗领域来看,2019年所有一级治疗领域的药品销售额均呈现正增长,其中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领域药品的销售额增速达22.1%,是增速最快的治疗领域,全身性抗感染药、消化道和新陈代谢领域药品销售额增速紧随其后。加罗宁销售额位居榜首从产品来看,2019年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加罗宁销售额跃居首位,同时,由于季节性流感频发,2019年宜昌东阳光长江的可威增速最快,增长率高达98.2%。。阿斯利康销售规模赶超辉瑞2019年,中国医药市场变得更加集中,超大型药企集团(年销售额超过一百亿人民币)表现出强者恒强的趋势,占领28%的销售总额,其同比销售额增长达到14.6%,市场份额和增速均较2018年更胜一筹。十大医药集团中,阿里康斯赶超辉瑞,全年医院药品销售额排名第一。一线城市销售额增速垫底分城市等级来看,我国一线城市2019年医院药品销售额增速为7.5%,2017-2019年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0%,二线城市2019年增速为9.7%,2017-2019年三年复合增长率为6.7%,三线城市2019年增速为9.2%,2017-2019年三年复合增长率为4.8%,其他城市2019年增速为10.1%,增速最快,2017-201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7.4%。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2019年增速低于全国整体增速,从三年复合增长率看,仅有一线城市2017-2019年三年复合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说明我国医院药品下沉市场发展潜力较大。跨国企业加速向下沉市场渗透2019年,跨国企业实现医院药品销售额2389亿元,占比为28%,本土企业销售额为6084亿元,占比为72%。分城市等级来看,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在一线城市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差不大,但本土企业在三线及以下市场所占的份额远高于一线城市。2019年一线城市中跨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为41%,而在三线城市以及三线以下城市,跨国企业所占的份额分别仅有26%和20%。从2019年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销售额增速来看,本土企业在各级别城市销售额增速差别不大,一线城市医院药品销售额增速略低于其他城市,增速为6.3%,其他城市增速在7%-8%之间,与本土企业不同的是,跨国企业在下城市场的销售额增速远高于一线城市销售额的增速,2019年,跨国企业在三线城市的医院药品销售额增速达15.5%,在一、二、三线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医院药品销售额的增速达22.3%,跨国企业正加速向下城市场渗透。行业市场并购加速,国内企业积极整合2019年,随着带量采购全国扩围、医保目录动态调整、鼓励创新等政策推进,以及资本市场上市新规的助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交易数量达151起,交易金额达到221亿美元,为近四年最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企业间交易并购规模创新高,而境外企业并购国内企业的交易规模则变化不大,国内企业正积极寻求并购整合以支持企业产品开发和业务转型。、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好声音

2021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医药行业产业链医药生产的上游行业主要是药用化学原料和中药材种植加工行业,医药生产的下游行业为医药销售行业,包括医院和药店,医药销售的下游行业为医疗卫生行业。中游是医药制造业,主要分为中药、化学药和生物药。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二、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医药行业呈现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医药产业的地位逐渐提高。我国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以支持本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2015-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市场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的医疗保健支出经历了大幅增长,由2014年的35312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591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8%。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及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加强及预期寿命延长以及医疗改革计划的实施,预期中国总医疗保健支出将进一步以年复合增长率9.5%的速度保持增长,由2019年的65057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93523亿元。同样,中国医药市场近年亦迅速增长,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12207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163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5%,预期2020年至2021年将进一步以6.8%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增长,并且2021年达到13057亿元。中国医药市场由三个分部组成,即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及传统中药,其中化学制药所占的市场份额最大,而生物制药的增长速度最快。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四、中国医药市场的特点(一)、中国医药市场高度分散中国有超过4000家制药公司。按2019年的销售额计算,前10大制药公司仅占中国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6.3%。未来拥有完善的全国经销网络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组合与在研产品的制药公司,将更能把握竞争机会扩展,享受行业发展的红利,提升市场份额。(二)、市场进入壁垒高1、新药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一款新药的开发周期可能长达15年以上,开发成本可能超过数亿元。除了研发支出外,生产基地、质量体系及技术团队的搭建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巨大的投入和长回报期成为医药市场的主要进入壁垒。此外,对於创新药及首仿药,任何研发的延迟和药品注册及审批程序的延迟都会影响其上市时间,这对於创新药及首仿药至关重要。因此,新药研发需要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及技术团队,对没有过往研发经验的新进入者有很高的技术壁垒。2、在研产品开发数量有限受限於研发能力、开发成本及风险评估,中国医药市场的新进入者往往只能开发数量有限的在研产品。缺乏多元化产品组合意味着如果有限的在研产品遭受开发失败,公司将蒙受巨大损失。3、面临严格的监管环境中国医药市场的新进入者亦必须面临严格的监管环境。中国的药品生产须受国家药监局的严格监管。同时,对医药市场加强监管、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要求,以及中国药品临床试验的注册制度可能会增加合规及其他成本,并为新进入者设下较高的进入壁垒。五、中国医药重点企业近日,由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赣江新区管委会主办,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管委会承办的2019年度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榜单发布会在南昌举行。会上揭晓了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中国医药商业百强、中国连锁药店百强、中国医药行业成长50强、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公司20强、中国医药行业10大新锐人物、中国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企业、中国医药行业10大领军人物等一系列榜单。据2019年度中国医药行业成长50强榜单显示: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瑞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江西汇仁医药贸易有限公司进入榜单前十。其中,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领跑医药行业成长50强榜,分别夺得冠亚军。以下是2019年度中国医药行业成长50强榜单详细排名情况:资料来源: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六、中国医药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创新药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近年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政策,其中包括药品审批流程、知识产权保护、税项减免及人才引进,以此鼓励推动创新药的研发、上市以及销售。此外,将创新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进一步增加患者对创新药的需求。因此,预期创新药的市场份额将上升。生物技术行业创新中国创新医药的市场潜力巨大。伴随着优惠政策、资金流入和人才保留,正在研发或即将推出创新药的生物科技公司有望在中国医药市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与国际临床开发及监管标准接轨近期,中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成为其第八个监管机构成员,预期将进一步加速推动中国与国际技术标准和指引相融合。新型疗法的渗透及开发速度加快得益於中国与国际技术标准和指引的融合以及中国政府实施的相关改革计划,中国的药品审批流程得以加速。此外,合格创新药可享受优先审批,这进一步缩短了药品审批流程的时间。因此,新型疗法可以更为快速地在中国上市并造福患者。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金女郎

医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双抗时代,渐入佳境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贺菊颖、袁清慧)报告摘要一、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新星,引领生物药研发新时代抗体领域新概念,多个抗原结合表位协同发挥药效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简称双抗)是指可以同时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表位或抗原的抗体,能够协同实现或提高疗效的作用。双抗可以同时连接靶细胞和功能细胞进行相互作用,也可以激活/抑制同一靶细胞多个信号通路,从而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或其它协同作用。六十余年的技术发展和新概念变革,双抗在单抗既有基础上进入快速发展时代。双抗概念首次提出于1960年,对免疫系统认知的加深、基因工程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双抗的发展和进步。精准靶向+协同治疗,双抗药物在抗体疗法中脱颖而出相较于传统单抗,双抗药物的优势在于更加精准靶向以及更强的治疗效果。双抗药物可以通过灵活设计,与两个甚至三个不同抗原结合,或与一个抗原靶点的不同表位结合,提高靶向精度,发挥协同调控多条下游信号通路的作用。一个抗体分子实现多靶点协同治疗,对于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颇具竞争力。近年来,全球肿瘤、自身免疫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高发,已证明多条信号通路参与疾病发展。相较于单靶向治疗策略,具有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双抗更适合治疗相关疾病以收获更好的药效。与单抗、两个单抗联用方案相比,双抗在药效、安全性方面或脱颖而出。双抗可以增强特异性和精准性,从而限制副作用,实现更精准的治疗。双抗药物形式多变,多种设计全面开花双抗与单抗结构相似,由可变区和恒定区多个结合域,重链和轻链组成。复杂的结构特点赋予了双抗改造修饰的灵活性。根据有无Fc段,双抗可以分为IgG样抗体分子和非IgG样抗体分子。Fc段的引入可能会产生“重链-重链错配问题”和“细胞因子风暴风险”,但Fc段可以提高抗体结构的稳定性、协同发挥ADCC、CDC等生物学效应。根据抗体的抗原结合区域组件的类型,双抗可以分为基于scFv、Fv、Fab、scFab、scFv-CH等。抗原结合区域可以融合在双抗的N端或C端末端,也可以插入C端的CH2和CH3结合域之间。根据抗体的几何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对称双抗、非对称双抗;1+1型双抗、1+2型双抗、1+3型双抗、2+2型双抗。双抗分子作用机制灵活多变,可提供多个设计思路由于双抗可结合不同抗原结合区域,所以具有相对灵活的靶向策略。国内进入临床阶段的典型的分子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五大类:1)T细胞招募类双抗:桥连T细胞和靶细胞;2)双免疫检查点靶向类双抗(双抑制、抑制+激活);3)双信号通路靶向类双抗;4)同抗原双表位双抗;5)靶向免疫检查点及肿瘤抗原双抗。以双免疫检查点靶向类双抗布局最多。二、以史为镜:三款双抗率先探索商业化之路全球三款双抗商业化,Hemlibra年销售额预计已超20亿美元截止目前,已有三款双抗药物成功商业化。其中,Catumaxomab因商业原因退市,后重启申报。罗氏的双抗 Hemlibra于2019年销售15.0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500%,2020年前三季度销售已达到17.78亿美元,同比增长 78%;安进双抗Blincyto由于半衰期和毒性控制问题,在2019年仅销售3.1亿美元,同比增长35%,2020年前三季度销售1.7亿美元,同比增长33%。随后,安进升级BiTE平台为HLE-BiTE平台,延长了半衰期并解决了非抗原依赖性T细胞激活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拟重启上市,Catumaxomab治疗伴腹膜转移胃癌III期全球临床已获批Catumaxomab是全球首个上市的T细胞募集类双抗产品,主要适应症为恶性腹水。该双抗是基于Lindis Biotech公司TrioMab技术平台构建的同时靶向EpCAM和CD3的双抗。由于商业化原因于2017年退市,但该产品的出现极大地带动了双抗行业的发展。Blincyto治疗MRD+B细胞ALL适应症表现优异,市场份额或受CAR-T挑战Blincyto是由安进公司研制的T细胞募集类双抗,适应症为MRD+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该双抗基于安进公司BiTE技术平台构建,由两种scFv融合而成,靶点为CD19和CD3。于2014年FDA获批上市治疗B淋巴细胞ALL,在2018年FDA批准Blincyto治疗MRD+ALL上市。Blincyto售价昂贵,一个疗程定价高达17.8万美元。Blincyto治疗复发/转移性B细胞ALL疗效较好,尤其对于用药后接受HSCT手术的患者药效更好。与标准治疗组相比,Blincyto组中位PFS显著增加(7.7个月 v.s 4个月);对于MRD阳性B细胞ALL患者Blincyto表现出较好的MRD逆转作用,在一个疗程里MRD转阴率高达74%,平均随访24个月时间内,25%没有后续接受HSCT或化疗的患者仍然有效,而后续接受了HSCT的患者中有49%仍然有效,这也证明了Blincyto+HSCT手术疗法的优越性。双抗研发启示:细节+创新推动升级已成功商业化的三款双抗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靶点组合和适应症切入点,却并非全部迎来亮眼销售业绩。首款双抗Catumaxomab以退市收场,Blincyto销售表现一般,只有罗氏的Hemlibra收获较好业绩和强势增速。三、双抗即将进入快速商业化阶段全球双抗研发热潮已至,双抗治疗新格局初成单抗药物已成为全球生物药市场最大的类别,随着全球医疗需求的增长,单抗药物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2018年,全球单抗细分市场占全球生物药市场的55.3%,预测在2023年全球单抗市场将增至2356亿美元,2018~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2%。双抗药物可以解决单抗药物单一靶点的局限性,进入临床研究的双抗快速增长,全球双抗研发热情已至。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新增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逐年增加,2018年已达到28个。从2014年~2018年全球新增启动的双抗临床研究数目呈上升趋势,尤其以适应症为肿瘤的项目增长迅速,在2018年新增27项,占据新增项目的95%以上。双抗项目大多处于临床早期,国内已有21项进入临床截止2020年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数量总和超过85项,其中大都处于临床早期阶段。其中,处于Phase I 的项目占比为67%,进入Phase II 的项目占比为25%。截止2020年6月,国内已有21项双抗项目进入临床阶段,大都处于Phase I期,占比为76%,适应症大都为肿瘤。全球已有7款双抗进入临床III期,多款潜在重磅药物接近上市目前全球已有7款双抗进入临床III期。其中四个产品适应症为肿瘤,非肿瘤适应症分别为抗炎、眼科疾病。进入临床III期的产品靶点组合不同,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目前看来,双抗在肿瘤和非肿瘤适应症上均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四、双抗药物百花齐放,多因素寻找好产品Amivantamab:DuoBody技术平台构建Amivantamab是基于DuoBody技术平台构建的一种IgG样双抗分子。通过DuoBody技术平台可以快速获得来自于两种亲本抗体重组的双抗结构,每一半Fab区(EGFR/c-Met)和Fc区来自于一个亲本抗体。在两个IgG1抗体的Fc CH3区域分别引入K409R和F405L突变位点,混合两个目标抗体在氧化还原的环境下即可完成 Fab-arm交换,形成双特异性抗体。MCLA-129:Dock&Block+GlymaxX技术,共同提高双抗成药性MCLA-129是基于Merus公司的Biclonics平台构建的IgG样双抗。通过Biclonics平台可以获得拥有Fc区域改造形成的异源二聚体,轻链不变,且抗体Fc区N端去海藻糖基化修饰从而增强ADCC效应。MCLA-129采用了Dock&Block技术可获得大于99%比例的异源二聚体。CH3一条重链L351D/L368E突变,另一条重链L351K/T366K突变,获得表达远高于KiH技术得到的异源二聚体比例。这种方式获得CH3的Tm值为69.5℃,与天然抗体的82.5℃有差别,但长期储存与高温实验上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MCLA-129通过GlymaxX技术对Fc区进行糖基化改造,可获得增强ADCC效应的抗体结构。构建了抗体Asn297部位海藻糖基缺失的抗体结构,可以提高抗体与CD16的结合能力,意味着更强的ADCC效应以及更低剂量抗体的使用。全球CD3双抗研究最多,覆盖多种靶点组合方案在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管线中,CD3双抗布局数量最多。CD3双抗可以发挥T细胞募集、激活作用,目前已有丰富的靶点组合。在所有进入临床的CD3双抗靶点组合中,BCMA、CD20、CD33、CD123、PSMA等布局数量最多。五、跨国药企深度布局,国内药企快速跟进安进、罗氏等公司位列全球双抗研发第一梯队截止2019年,共有约190余项双抗项目在研。多家国际化制药公司加入双抗药物研发赛道,安进、罗氏等公司位列第一梯队。就进入临床的数量来看,安进公司的双抗产品收获最多,为13项,罗氏位列第二,为12项。双抗的靶向机制中桥连T细胞与靶细胞最为经典,相关产品占比超过一半。 PD-1、PD-L1单抗收获的巨大成功证明了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商业价值,研究证明检查点抑制剂的联用将获得更好的药效与安全性。双抗可以通过一个抗体分子实现两个或多个检查点抑制剂的联用,基于现有研究支撑,以免疫检查点为靶点的双抗研究将成为研究热门。国内研究领先双抗赛道,多个产品进入临床阶段双抗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国内研发并驱争先,领跑双抗赛道。截止2020年5月,国内已有有21个双抗产品已经进入临床阶段,涵盖全部双抗结构类型。在公布的结构的17个双抗中,非对称型IgG样双抗结构最多,占比为41.2%; 对称型IgG双抗占比为35.3%;双抗片段和抗体-受体融合嵌段的占比分别为5.9%和17.6%。国内双抗研究大都基于国际制药公司双抗技术平台和研发经验。国内双抗靶点的选择与国外靶点具有相似性,覆盖多个检查点、肿瘤表面抗原、细胞因子等。根据国内进入临床阶段的已公布结构的双抗产品来看,区别于国外以CD3双抗布局最广,国内基于PD-1/PD-L1布局的产品进入临床的数量最多,HER2/HER3次之。报告节选:(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陌路人

医药行业深度报告:创新驱动成长,品质驱动消费,本土走向国际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金公司,邹朋)展望 2021 年,我们依然看好医药赛道,建议加大医药行业配置。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医保控费每年都在进行,但我们预计医保支出未来仍将保持双位数 增长,行业长期成长性无忧。从机构配置角度来看,经历了 2020 下半年的调整, 机构医药持仓都处于低位,随着创新药医保谈判的结束,板块见底,我们预计后 续整体配置有望持续提升。医药细分板块依然会高度分化,成长性为核心因素, 我们提出的三大方向是:创新驱动成长,品质驱动消费,本土走向国际。医保政策:医保总量稳定增长,支付结构加速调整医保基金收支增长稳健。国内公立医保基金的运行保持稳健,每年收入均大于支出,当年 收入、当年支出及累计结余均保持稳定的增长,2019 年医保基金收入达到 2.3 万亿元,同 比增长 9%;医保基金支出 2.0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2019 底医保基金累计结余达到 2.7 万亿元,相比 2018 年底增长 16%。我们预计未来十年医保支出仍有望保持在 10%左右的复 合增速,医药行业总体体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支付结构也会大幅变化,转移支付的方 向就是投资的核心方向。整体而言,未来医药行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具备长期成长性。医保支付端结构调整加速。为提升医保基金利用效率,医保局也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包括 医保目录调整、重点监控用药目录、仿制药集采等,在此过程中临床价值不明确的药物和 高价仿制药市场逐步萎缩,更高比例的资金将用于创新药和器械的支付。这也是我们寻找 增量赛道的主要逻辑依据。医保目录调整和集采常态化。随着医保局的改革逐见成效,我们认为医保目录调整和集采 将常态化,并加大覆盖面;尽管创新药有望借此实现快速放量,但是其对价格的影响也至 关重要,需要追踪关注。药监局改革审评制度,创新药和创新器械审评加速。2015 年以来,药监局开始了系列的改 革,逐步完善国内药品和器械的审评审批制度。除加大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提升行业规范程 度、扩充审评人员解决审评积压问题、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等措施外,药监局不断 加大对创新药和创新器械的支持,通过突破性疗法认证、附条件批准程序、优先审评制度 等加速创新产品的上市速度。配合医保的倾斜,我们预计创新的增量赛道将出现大量的投 资机会。创新药:自主创新加速,国际化是下一阶段主题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大量研发资金的投入,国内的创新药研发加速,以 PD-1 单抗 为代表的多款创新药已上市,我们预计其将在未来几年成为药企营收增长的主要贡献点。 同时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们看好 ADC、双抗、核酸药物、细胞治 疗和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领域不断涌现新的重磅产品。随着早筛这一黄金赛道技术不断成 熟,我们预计国内肿瘤分子诊断渗透率也有望快速提升。自主创新加速政策支持:自 2015 年起,国务院、发改委、NMPA、CDE 等多部委政策频出,推出 MAH 制 度、加快新药审评审批等为国内创新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空间;2017 年 NMPA 加入 ICH、 2018 年成为 ICH 管理委员会成员则为国际创新药品进入中国及中国新药走出国门奠定良好 基础。医保新药纳入提速:医保对创新药的纳入力度空前,2019 年 70 个药物通过谈判成功纳入 医保,27 个产品续谈成功,绝大多数为近年来上市的新药。相比于 2016-2018(3 个、36 个、17 个)年的谈判成功数量大幅提升。资本涌入推动创新:2014 年起,资本加速涌向医药行业,成为推动国内创新药物的发展及 创新药企的成长的另一动力。2018 年香港生物科技公司 IPO 以及 2019 年科创板的推出,完 善了资本退出的良性机制。医药创新将是未来的一个长期主题。龙头药企创新药业务收入占比快速提升:以恒瑞为例,公司 2019 年创新药收入贡献达约 50 亿元,占总体收入提升至~21%;我们预计 2020 年创新药收入有望进一步提升至~100 亿 元,较 2018 年~25 亿元(占比 14%)实现快速增长。创新再上台阶,国际化是下一阶段主题国内创新再上新台阶:从 fast-follow 向 best-in-class 甚至 first-in-class 寻求转变。创新药将 在较长时间成为国内药企核心赚钱业务。目前国际上热门靶点国内药企基本已布局完毕, 同质化竞争激烈。需要布局更前沿的靶点和平台、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如 ADC、双抗、细 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方向。但是更前沿布局意味着失败风险的提升。并购整合&合作开发将成为长期主题。全球范围看,大型制药公司越来越依靠收购与合作 开发,以走出业绩增长乏力困境或降低研发失败风险,可以看到海外大药企正在加强在新 技术方面的布局,在 ADC、基因治疗领域不断出现大的并购交易;国内药企与 biotech 公司 现阶段仍以自主研发为主,力求独立上市机会。我们预计随着国内新药临床资源、销售能 力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市场验证,未来公司之间的并购整合&合作开发将成为更有效率的方式。国际化是下一阶段国产创新药的主旋律。2017 年中国加入 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 调会),药品研发、注册、生产、监管等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国药品监管体系真正融入国际 社会,目前中国医药创新企业正在逐步走向全球市场。另一方面全球医药企业也在逐步把 目光转向中国,产品的合作越来越多,中国高效的研发体系使得产品合作性价比较高,中 国医药研发体系从实验室研发外包,逐步升级为产品合作,创新全球化的趋势已经逐步成 型。创新药国际化可以关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国内创新药的质量与开发速度不断提高,在 全球范围内也不断得到认可,国际大药企也越来也多的从国内创新药企业引进项目。这样 的 license-out 合作既给国内药企带来了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也带来了未来全球销售的分 成,打开了产品的市场空间。其次,也有更多的国内企业选择去海外做全球多中心临床, 寻求产品在海外上市和销售,例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已经拉开了国内创新药国际化的大 幕,我们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产品开启国际化。投资建议:自主创新加速,国际化是下一阶段主题。自主创新加速背景下,我们预计新品 种的获批和放量将驱动业绩成长;我们认为拥有高效研发体系,率先布局前沿靶点、技术 平台的优秀企业将有机会走向国际市场。推荐管线产品及技术储备丰富、具备国际化潜力 的创新药企标的:恒瑞医药、康方生物、再鼎医药与中国生物制药。早筛黄金赛道将迎蓬勃发展,密切关注头部玩家临床数据根据 NIPT 的渗透情况,我们认为肿瘤分子诊断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国内现已实现商业化的分子诊断包括得到快速应用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2017 年 1 月 国家发改委颁布《“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基因检测能力覆盖 50%以上出生 人口的目标。经过几年市场教育,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 2019 年国内 NIPT 渗透率已经 达到 31.1%,较 2014 年的 0.5%实现大幅增长。当前国内肿瘤分子诊断渗透率仍然较低。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以及其对 2019 年中国和 美国癌症存活者人数的估算,2019 年国内肿瘤分子诊断渗透率为 5.4%,低于在美国 10.1% 的渗透率。此外,2019 年国内基于 NGS 的分子诊断渗透率为 1.3%,远低于美国 4.6%的渗 透率。我们认为国内肿瘤分子诊断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主要原因有:1)国家支持:精准肿瘤是 十三五期间(2016-2020 年)受到国家支持的新兴战略行业之一;2)有望纳入公共医疗保 险:考虑政策利好以及公共医保对分子靶向疗法覆盖范围扩大,我们认为国内有望将肿瘤 分子诊断纳入公共医保覆盖范围;3)融资需求旺盛。肿瘤早筛属肿瘤分子诊断子板块,是壁垒较高的黄金赛道。肿瘤分子诊断主要分为三子板 块:1)早筛:目标是在早期阶段鉴别癌症患者;2)诊断与监测:目标是诊断癌症增加成 功治疗的机会并监测癌症幸存者的复发;3)开发服务:针对生物制药公司、医院和研究机 构,目标是支持生物标志物的评估、临床实验注册以及伴随诊断试剂的开发。其中,鉴于 早筛目标人群为无症状个体,即使患有癌症也处于极早期,血液里生物标志物浓度很低而 不宜探测,因此早筛是壁垒较高的黄金赛道。单一大癌种和泛癌种早筛各有千秋,关注头部玩家前瞻性临床数据和商业化布局单癌种早筛肠癌进展第一,基于粪便检测的早筛产品国内外均有获批。肠癌早筛进展排名 第一,远超其他癌种。2014 年 8 月,国外 Exact Sciences 的 Cologuard 获批,定价为 599 美 元,股价也终于迎来突破。同年 10 月,美国 CMS 正式批准 Cologuard 在全国范围内覆盖, 并由 Medicare 承保,报销后个人仅需支付 97 美元。截至 1Q20,Cologuard 在美国渗透率达 到 5%。2020 年国内诺辉健康的常卫清获批,其基于粪便检测,价格为 1,996 元。肝癌进展第二,国内泛生子和和瑞基因均有布局。肝癌属于中国第三大癌种,新发病率和 死亡率双高,目前标准筛查手段是 B 超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尽管价格便宜,但敏感 度较低。相对其他癌种,肝癌患者循环 DNA(cfDNA)含量最高,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基于血 液检测的肝癌早筛产品最先推出的原因。目前,泛生子针对肝癌早筛产品 HCCscreen已公布前瞻性研究初步结果,敏感度、特异性、PPV 分别为 92%、93%和 35%,我们预计公司将 在 1H21 公布 2k 大队列验证性临床数据。和瑞基因针对产品莱思宁的前瞻研究初步结果显 示,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 95.7%、93.1%。肺癌也属布局热点,但目前公布数据相较其他癌种弱些。肺癌属于中国乃至全球范围第一 大癌种,新发率与死亡率都位居第一,目前标准筛查手段是低剂量螺旋 CT,但假阳性率过 高,2017 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低剂量 CT 筛查早期肺癌 的假阳性结果竟高达 90%以上,存在过度诊断的可能性。基于庞大市场和现有筛查手段弊 端明显,尽管就目前泛癌种公司公布数据而言,肺癌相较其他癌种敏感性稍弱,但依然包 含在各家后续研究队列中。泛癌种早筛覆盖健康人群,难度较高,但一旦成功上市收益颇丰。目前在泛癌种早筛布局 的头部公司包括 GRAIL、Exact Sciences、燃石医学等。泛癌早筛明星公司 GRAIL 计划在 2021 年推出产品 Galleri,作为 LDT 检测用于 50 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根据 GRAIL 发布的 CCGA 研究数据显示,涵盖 12 种癌种的 I-III 期患者敏感度为 67.3%,IV 达 92%。相较 GRAIL 数据,近期发布的 Exact Sciences 针对 6 种癌种的研究数据更可观,敏感性达 86%, 特异性为 95%。我们认为泛癌种早筛在达到敏感度和特异性都超过 90%的情况下,检测才 较有意义。考虑到 GRAIL 和 Exact Sciences 覆盖癌种个数不一,前者为前瞻性数据后者为回 溯性,且均未公布大队列临床数据,建议密切关注后续临床数据公布。医疗器械:创新引领,进口替代加速暨药品鼓励创新后,国内近几年在器械创新也出现较多积极的变化。器械公司研发投入增 加趋势明显,涌现出心脏瓣膜,神经介入等新型创新器械品类。此外传统以外资产品居多 的骨科、影像等品类,国内技术也出现较大突破,国产化率提升。医疗设备国产医疗设备国产化率提升正当时。近年来随着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规模化 后头部企业研发持续投入,国产医疗设备产品技术已经有比较大提升,涌现出一批较为出 色的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另一方面,海外品牌在医疗设备中仍旧占有较大比重。2018 年医 用 CT,MRI,超声等医疗设备外资占比超过 70%。未来随着国内医联体与医共体改革的推 进,我们预计基层医疗体系设备需求与升级有望带动国产优质医疗设备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心脏瓣膜瓣膜手术逐步微创化,经导管瓣膜接入治疗术日益成熟,四类瓣膜手术中主动脉瓣最早突 破,肺动脉瓣、二/三尖瓣空间广阔。瓣膜手术主要被用来进行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传统 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病症,疾病的根治需手术治疗。手术术式逐步微创化,TVT 由于创伤性 小、术后恢复快、再狭窄后可重复操作的特点,逐步为越来越多医生所接受。主动脉瓣膜 是四类瓣膜手术中相对简单的术式,也是发展最快的一类 TVT 手术。肺动脉瓣膜,以及二 尖瓣、三尖瓣手术不仅需解决瓣膜问题,还需涉及心肌相关运动问题,手术相对复杂,但 潜在空间巨大。TAVR 安全性更高,对 SAVR 存在替代优势。TAVR 带来的创伤更少且术后恢复期更短,我们 认为良好的安全性使得 TAVR 对 SAVR 存在替代优势。根据 Frost & Sullivan 预计,随着符合 TAVR 手术资格患者的扩大和需求的持续提升,中国的 TAVR 手术渗透率将由 2017 年的 0.03% 上升至 2025 年的 4.7%,且国内 TAV 市场规模也将持续扩大,预计将从 2018 年的 0.29 亿美 元上升至 2025 年的 9.57 亿美元,CAGR 为 65.0%。神经介入神经介入又称脑血管介入,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核心产品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 中风治疗新趋势,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渗透率将上升,器械市场需求保持高增长。我 们认为中国市场将开始广泛应用机械取栓。机械取栓手术量的增长将带动相关器械需求量 增加,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8-2028 年,中国机械取栓装置市场规模将从 1.97 亿元 增长至 21.01 亿元,复合增速为 26.68%。随着患者预防和治疗意识加强及经济负担能力提 升,我们预期国内弹簧圈栓塞术渗透率将提高,带动中国弹簧圈市场规模保持高增长,参 考 Frost & Sullivan 数据,中国栓塞弹簧圈市场将从 2018 年的 11.72 亿元上升至 2025 年的 26.47 亿元,复合增速达 12.3%。脑卒中救治需争分夺秒,对基层脑卒中患者而言,救治医疗机构地域性需求更强,看好基 层优势明显的国产品牌。对脑卒中救治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我们认为脑卒中治疗基层 需求的属地性较强。且基层脑卒中患者人群庞大,市场可渗透空间广阔。在此基础上,新 农合医保改革提升基层患者医疗消费能力,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建设有助于提高基层患者知 晓率和治疗率,带动基层市场扩容。我们认为国产企业拓展下级医疗机构有先天优势,有 望受益。神经器械市场国产化率低,本土产品发展尚在早期。取栓支架截止目前国内已有三家本土 企业产品获批上市,我们预期未来 2 年内至少有 3 家公司获批新产品。弹簧圈目前国内已 有泰杰伟业、沛嘉医疗和维心医疗有相关产品上市,微创神通的弹簧圈也已于今年 9 月获 批,沃比医疗的产品已在美国获 FDA 审批并进入商业化阶段,我们预计也将尽快进入国内 市场,未来进口产品市场将受到冲击。骨科大行业养育大公司,老龄化推动行业需求持续上行。骨科植入物行业是医用高值耗材领域 规模靠前的细分领域,规模位列高值耗材领域第二。我们认为,医疗器械领域通常面临公 司产品天花板较低的问题;而在骨科领域,行业本身空间较大,成长空间足够;对标海外 成熟市场,强生、美敦力、史赛克、捷迈邦美等跨国企业均以骨科为其主要业务发展壮大, 该领域的公司值得重点关注。骨科植入物行业从 2015 年的 164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308 亿元,年复合增速达到 17%;米内网与标点信息预测行业在 2024 年增长至 607 亿元,年复 合增速保持在 14%左右。伴随国内老龄人口占比持续提升的趋势,我们认为行业有望长期 保持较快的复合增长。行业高度分散,集中度存在提升空间。根据《医疗器械蓝皮书(2019)》统计,2015-2018 年期间,持有第二类、第三类骨科植入物产品注册证(创伤、脊柱、关节)的国内生产企 业有 193 家,国外生产企业共 224 家。国内厂家中,约 85%的生产企业(163 家)获批注 册证数量不超过 10 张;约 10%的生产企业(20 家)获批注册证数量为 11-20 家;仅5%的 生产企业(10 家)获批注册证数量超过 20 张。进口厂家中,208 家企业获批注册证不超过 10 张;5 家企业获批注册证数量室11-20 张;仅11 家企业获批注册证超过 20 张。高值耗材带量采购政策持续推进,有望持续提升行业集中度,降价风险仍需关注。2019 年 7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提出按类别探索集中采购,鼓 励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带量谈判采购,积极探索跨省联盟采购。该办法推出后,各省陆续开 展了部分骨科产品的带量采购,降价幅度在 30%-80%不等,企业数量从 10-20 家减少至 10 家以内,对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从各省采购结果来看,降幅与中标企业,在当地竞争格 局与招标规则的变化下,差异较大;虽然部分结果在未来执行过程中,存在变化的可能性, 但短期仍然存在企业丢标以及过度降价的风险,对于具体企业的影响需持续跟踪观察。短期政策扰动,不改国产替代趋势:强者恒强,产品创新,服务完善。目前我国骨科植入 物从市场金额上来看,国产企业占比仅略超过 30%,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关节产品为 例,爱康医疗为国内首家获得 3D 打印髋臼杯注册证的公司,该技术在解决骨界面固定技术 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领先了进口厂家,打开了知名三甲医院大门,拉动了公司传统产品的 销售;三友医疗在脊柱产品方面,通过与临床紧密合作的研发,实现了产品的疗法创新,推出了雅典娜双头钉等获得大量专家认可的产品,迅速切入市场,提升了份额。而威高股 份、大博医疗等规模化企业,在产品质量、产品品规的丰富度、渠道外仓的服务上,非常 好的满足了医生临床与经销商的需求,近年来同样持续获得了快于行业的复合增长。我们 认为伴随国产产品品质上的持续提升,叠加医保控费的压力,本土规模化的骨科企业有望 持续替代进口企业市场份额,实现长期稳健的复合增长。投资建议:创新引领,进口替代加速。瓣膜手术逐步微创化,经导管瓣膜接入治疗术日益 成熟,四类瓣膜手术中主动脉瓣最早突破,肺动脉瓣、二/三尖瓣空间广阔;短期政策扰动, 不改国产替代趋势,我们预计基层医疗体系设备需求与升级有望带动国产优质医疗设备器 械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推荐技术领先、产品丰富的创新与平台型器械企业:迈瑞医疗、 威高股份。CXO:全球订单亚洲转移,产业链延伸增强客户粘性新药研发效率下降,轻资产运营小药企成为新药研发主力,全球研发外包需求持续景气。药企保持高研发投入,但研发回报率逐年降低,研发外包逐渐成为药企控制成本和提升效 率的手段。2009 年至 2018 年,FDA 获批新药分子中小型药企占比从 31%提升至 63%,伴随 此类轻资产新药研发主体占比增加,研发外包率上升。2014-2018 年,全球 CRO 市场规模 从 401 亿美元提高到 57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9.57%,CDMO/CMO 市场规模从 178 亿 美元升至 26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0.77%。中国成本优势明显,受益全球订单亚洲转移,同时国内医改持续鼓励创新,助力需求崛起。中国临床及临床前试验成本仅为欧美地区的 30%-60%。此外,中国企业对外信任度逐步建立,海外药企在中国外包比例不断提高。2015 年中国开启医疗改革进程,国内药企创新转 型大势所趋,一二级融资便利也给药企提供了充足的研发资金。2014-2018 年,中国 CRO 市场规模从 21 亿美元增长至 58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28.91%, CDMO/CMO 市场规模 从 11 亿美元升至 24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21.54%。国内创新药的持续推进带来大量 国内外包需求,我们预计这将对国内 CDMO 发展有较为积极的推动。一体化布局是行业普遍的发展逻辑,高粘性客户转化带来业绩弹性。公司与已有客户紧密 合作,提供多元化服务增加便利性以提高客户粘性,打通单个项目发展天花板打造核心优 势。同时,生产商业化订单金额大,客户粘性更强,更换生产商可能性更低,利润丰厚, 从研发初始开启紧密合作增加客户粘性是获取订单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一体化布局较先 的公司有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和凯莱英。投资建议:全球订单亚洲转移,产业链延伸增强客户粘性。受益于国内成本优势,全球订 单持续转移,国内订单在医改鼓励下需求逐步崛起,CXO 行业整体需求景气。一体化布局、 产业链延伸提高客户粘性,打通单个项目发展天花板打造核心优势。推荐一体化布局与技 术领先、产能充裕的 CXO 企业: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与凯莱英。医疗服务:受益于消费升级带来的产品和技术优化非公立医疗服务提供者:需求+供给驱动,补充公立医疗未能满足的患者需求非公立医疗快速发展,对公立资源进行了良好补充。公立医院开设的诊疗项目大多为医保 覆盖范围以内的疾病,而专科设置对于个性化和美观型的诊疗项目提供有限,典型科室例 如眼科、口腔科、五官科等。此外,公立医院存在排队较多、消费体验较差等问题,未能 满足患者需求。在政策与需求的推动之下,非公医疗机构飞速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与多元 化的健康医疗需求。2018 年,非公医疗机构已达到 20977 家,同比增长 11.7%;2018 年非 公医院床位数达到 172 万个,同比增长 15.3%。需求端升级:医疗消费需求呈多层次、多元化态势。贝恩公司、招商银行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个人可支配资产金额在 1000 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约 200 万人,其财富分配中逾 15%用于医疗健康相关支出。2018 年泰康保险调研显示,接近 70%的受访者表示其愿意为 优质服务和高质专业的医疗技术买单。我们预计可支配收入的攀升将进一步带动医疗消费 需求内容扩充,以患者和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有望满足新时代就医需求。供给端崛起:受益于商保和社会化资本发展。1)商保为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实现患者导流。 高端医疗服务普遍收费较高,商业健康险有望补充基本医保缺口,覆盖的疾病范围更广。 此外,商业保险的产品设计更为灵活,部分商保产品已推出针对基因筛查、健康管理等绑 定增值服务。2)社会资本及多元化办医为高端医疗服务市场提供发展土壤。在公立医院提 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由社会化医院资源承担市场化医疗行为,提供差异化选择。连锁医疗机构构筑品牌+管理高壁垒从覆盖科室来看,高端医疗服务分为全科和专科两类。非公立医疗医疗机构具有监管力较 强、牌照资源性强、专业性较高及地域特征明显等属性。不同模式的服务体系发展路径存 在差异:1)以和睦家医疗为例,打造以消费者服务为核心的全科品牌医院。和睦家提供多 专科医疗服务,注重其在就医环节的优质服务体验。医疗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进一步增加 其在民营医院内的核心竞争力。2)以锦欣生殖为例,立足专业性,辐射大片区的专科特色 医院。锦欣生殖注重在一线城市设立大型医院,凭借专科特色进行片区辐射,通过和其他 医疗机构合作在辅助生殖领域进行患者引流,树立品牌特色和影响力。医疗服务考验经营者管理能力,技术和产品升级保障医疗服务提供者长远发展。凭借良好 的管理经验,优秀的医疗服务管理者有望打造医疗服务的品牌和口碑。优秀的管理者通过 构建人才团队、服务流程标准化体系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来实现异地扩张,从而降低异 地扩张可能产生的客流量低和获客成本高等风险。通过资本市场助力,连锁机构有望实现 扩张节奏有望提速。医疗服务管理者通过不断引入新的产品和技术,不断发掘和把握消费 需求,可以保证公司业务长期发展。眼科、口腔等有望长期处于消费升级的态势以眼科为例:全飞秒、ICL 等新技术带动消费升级以近视、白内障等为代表的眼科服务项目渗透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近视为例,由于 青少年的课业压力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且持续前移。小学 生近视率从 2012 年的 23%提升至 2018 年的 36%;初中生从 55%提升至 72%;高中生从 70% 提升至 81%。因此,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 8 部门于 2018 年联合印发了《综合防 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将近视防控上升到国家层面。潜在需求较大的同时,我国各 类眼科治疗的渗透率相较于其他国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以白内障为例,我国 2018 每百 万人口的白内障手术例数仅为 2662 例,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 预计未来手术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新技术层出不穷,行业保持消费升级的态势。以矫正近视的屈光手术为例,全飞秒、ICL 等 新技术的推出带来了视觉质量、恢复效果的提升,让更多的患者愿意接受这一手术,提升 了行业渗透率;同时,此类手术通常价格更高,也为行业提高了手术单价。提供 ICL 晶体的 STAAR Surgical公司近年来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额出现爆发式增长,从 2016年的 1700万美元, 增长至 2019 年的 6500 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56%;根据公司公告,2020 年 7 月、8 月,公司在中国地区的销售已经恢复至 34%、39%,需求十分强劲。在近视防控领域,角膜 塑形镜作为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之一,该产品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同样开启了高增长。 角膜塑形镜的生产企业欧普康视,2019 年收入已经到 6.47 亿元,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为 44%。这一产品相较于框架眼镜,对于延缓近视的发展效果更好,因此消费者口口相传,实 现了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同时,这一产品搭配相关护理液产品后,客单价较框架眼镜,也 有了显著的提升,实现了行业整体的量价齐升。以齿科为例:种植和正畸等附加值业务带动行业高速增长种植和正畸为典型高价值项目。自 2012 年起,中国政府扩大公共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至牙 科护理。牙科诊疗中医保仅对基本治疗类别(包括补牙、拔牙、牙周病、牙龈炎等)予以 报销,而对涉及牙齿整形美容的类别基本不报销(正畸、种植牙等)。种植和正畸的诊疗费 用为普通义齿修复、烤瓷修复等项目费用的数十甚至数百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计算, 种植牙的费用区间大致为人民币 8,000 元至 22,000 元;同时《2018 年中国正畸市场消费蓝 皮书》显示,不同类别的正畸项目费用存较大差别,大致的价格区间为人民币 20,000 元至 80,000 元。种植: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 种植牙数量为 240 万颗,同比增长 22.4%,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 51.6%,市场正处于高速发 展期;如按 10,000 元/颗简单估算,2018 年中国种植牙市场规模约为 240 亿元。Straumann 年报数据显示,2018 年欧洲国家占据了全球种植牙市场 46%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种植牙的 市场份额仅为全球市场份额的 1%。我们预计中国种植牙市场近年能够保持高速发展,主要 受到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正畸:美容意识推动旺盛诊疗需求,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毕马威 2015 年的调研数据显示, 正畸治疗近期逐渐成人化。2015 年,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人比例已达到 30%,而 2005 年 这一比例仅为 10%-20%,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成人正畸率高达 40%-50%,消费升级所 引起的美容需求增长,推动成人正畸市场渗透率大幅提升。2018 年正畸消费蓝皮书数据显 示,目前中国成年人牙颌畸形的正规治疗率只有 15.4%,而美国这一比率高达 70%。投资建议:医疗服务受益消费升级。带来的产品和技术优非公立医疗作为公立医疗体系的 补充,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客户需求。消费医疗整体受政策扰动较小,而消费升级驱动 高品质的赛道高成长。品牌与管理能力共筑医疗服务企业高壁垒。服务优质、具备品牌力 的医疗服务企业有望取得长远发展。推荐爱尔眼科、迪安诊断,建议关注金域医学(未覆 盖)、通策医疗(未覆盖)。Health-tech:不断渗透,数字化时代加速终端场景变革疫情推动,“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初步落地。早期,“互联网+医”、“互联网+药” 独立发展,随着全国物流体系不断升级,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互联网+医+药”模式落地, 但主要针对低频消费的年轻人群。疫情期间,国家为解决以慢病患者难以及时满足基本就 医需求的痛点,积极突破“互联网+险”,“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在诸多省市初步落 地,成为里程碑变化,使得慢病人群具备触网意愿。全域零售,未来已来。我们认为,医药零售企业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时代具有更强 的扩张力与更广的发展空间未来有望以消费者为中心,在全入口(融合“线上线下”、打通 “院内院外”、探索“室内室外”)、全产品(从 OTC 到处方药、从药品到大健康产品、从区 域化产品到无边界产品)、全服务(更具广度的全生命周期大健康服务与更具深度的专业化 病种服务双管齐下)、全支付(力争医保、拥抱商保)等多维度实现全域扩张,并实现数据 驱动动态决策,更精准服务消费者、更智能提升运营效率,向平台型发展模式全面转型。流量平台不断入局,数字化时代催生医药产业格局重构。医药产业具特殊性,决定“医+ 药+险”需求三位一体,体系更为复杂。疫情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出现里程碑变 化,“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在诸多省市初步落地,使得慢病人群具备触网意愿。随 着“互联网+险”得到政策突破,除阿里、京东等平台外,诸如腾讯、百度、美团、拼多多、 抖音、快手等流量平台均加速布局医药产业,医患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逐步实现终端 场景分离,形成入口多样化的医药产业平台化发展格局,进而带来医药产业商业模式重塑。数字化赋能,在医药产业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价值。我们认为,医药产业的数据资产在精准 研发、精准营销、个性化健康管理、临床疾病研究、医保控费等领域体现重要价值,并通 过药物研发、AI 影像筛查、手术机器人等方向,为进一步挖掘数据服务盈利点提供可能性。物物相联催生全面跨界融合,数字健康时代开启。展望未来,“互联网+医”、 “互联网+ 药”、“互联网+险”全面进入数字化基建时代,人、处方、药品、医保等数据有望在同一网 络中集成,我们预计医药产业全域数据网络有望形成;同时,科技龙头加快入局健康产业, 基于传感器发展的物物相联场景有望形成“载体-技术-服务”的全面跨界融合生态,个人健 康管理走向家庭健康管理,健康数据全面互联互通,开启数字健康时代。投资建议:Health-tech 不断渗透,数字化时代加速终端场景变革疫后时代,“医、药、险”信息化新基建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疫情期间,国家大力推进 “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我们认为,疫后时代,医疗/医药/医保各领域信息化基建有望 全面提速,随着“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普及,大健康全域数据网络有望形成,催 生医药产业拉开健康数据时代序幕。展望未来,我们认为 C 端/B 端数据资产的合法合理积 累与运营或将在医药产业的监管、科研、生产、营销等诸多环节产生重要价值。推荐阿里 健康,建议关注京东健康(未覆盖)品牌 OTC:拐点已来,全面看好为更好说明医药产业变革趋势及背后的商业模式迭代,我们以消费者为中心,基于购药场 景的不同,创新性提出 F2F (face to face)与 F2S (face to screen)场景,解构零售终端的发展变 化,以及对品牌工业发展的深远影响。过去:链条式发展格局,痛点诸多。传统医药产业呈“工业-流通-医疗机构/零售终端-消费 者”的链条式发展格局,OTC 企业受物理空间束缚、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限制,痛点诸 多:1)全国覆盖难:受制渠道体系烦冗、物流体系落后,OTC 企业难实现产品高效触达全 国终端;2)终端销售难:受制医患信息不对称及传统终端“高毛”考核机制,品牌 OTC 产品出现虽触达终端,但在销售交易环节被终端拦截而无法触达消费者的困境;3)C端交互难:受制于产业链头尾距离甚远,OTC 企业与消费者难实现双向交互,动态经营决策难。现在:三浪互叠,发展环境反转。“互联网+”迭代升级实现 OTC 产品“空中”供需匹配、 物流体系持续完善保障交易后 OTC 产品“地面”及时触达消费者,二者共同推进医药产业 进入时空错配时代。此外,营销模式与消费习惯变迁也在改变 OTC 企业的发展环境。1)新 通路:F2S 场景下消费者自主选择力更强,信息不对称逐渐被弱化,全通路布局提升 2C 触 达力;2)新营销:F2S 场景下传统“营”“销”分离走向数字化“营销”合一,产品信息实 现精准触达消费者,品牌价值变现力提升;3)新用户:疫情期间慢病就医购药痛点凸显, 催生“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初步落地,以慢病人群为代表的高频需求用户具触网意愿。未来:品牌崛起,拐点已来。流量平台加速入局、F2S 场景不断渗透,我们认为品牌企业有 望崛起,带动 OTC 领域供给侧改革。1)品牌价值之变:药品具特殊性,供给侧新品上市迭 代“慢”、需求侧新品尝鲜意愿“弱”、场景碎片化及营销分散化使得全国性 OTC 品牌再造 难,已有全国性 OTC 品牌稀缺性或将凸显;2)增长空间之变:C 端“治病”需求向“治未 病”需求延伸,B 端品牌边界击穿推进“N+n”产品战略,“需求供给可及性”多维催生大 健康市场扩容;3)渠道决策之变:品牌 OTC 自带流量,且有望借助“互联网+”进一步提 升品牌影响力我们认为未来渠道合作有望从重视终端门店“覆盖数量”升级为重视全域门 店“覆盖质量”,产品合作有望从“被动抵御终端拦截”升级为“主动发展品牌共建”。投资建议:产业发展环境反转,品牌 OTC 崛起随着“互联网+”模式持续迭代、物流体系不断完善,我们认为“新通路、新营销、新用户” 三浪互叠,正在为 OTC 企业带来全新发展机遇。尤其对自带流量的品牌 OTC 企业,我们进 一步认为疫后时代流量平台加速入局大健康、F2S 就医购药场景不断渗透,有望使得全国性 品牌 OTC 企业在增长空间、品牌变现力、渠道及产品合作决策力上迎来积极变化,品牌稀 缺性有望凸显。 内外双拐点已来,再次腾飞值得期待。1)场景扩张,消费由低频到高频:公司围绕“阿 胶块”创新推出诸多剂型衍生品,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选择;围绕新品“健康小金条” 推进消费场景扩张,打开品类增长空间。2)跨界共振,老字号年轻化具备潜力:公司 有望通过全入口布局,加速年轻人群渗透;通过产业链周边产品开发,赋予品牌更多 年轻化内涵;通过与同调性跨界品牌强强联名,引领养生新潮流。3)文化渗透,打造 中医药轻养“顶流”品牌:随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诸多流量平台助力中 医药养生文化加速渗透,我们认为公司有望以滋补领域第一品牌地位顺势进军更多细 分市场,将“东阿阿胶”打造为中医药轻养领域“顶流”品牌。推荐东阿阿胶。 大健康王牌企业,崛起正当时。1)前瞻性拥抱时代变化,市占率具提升空间。公司成 立以来,成功将"999"打造为全国性 OTC 品牌,尤其在感冒、胃肠、皮肤三大领域,但 受制于传统零售环境,市占率均较低。公司近年来积极拥抱时代变化,创新布局"新入 口+新营销",并探索"互联网+医+药"模式,贴近 C 端,不断提升品牌辨识度,我们认 为,未来公司在各细分领域市占率有望提升。2)全面布局拓宽增长边界,致力于成为 大健康王牌企业。"互联网+"模式使得公司品牌变现力增强,发达物流体系使得公司产 品触达力提升,时代赋予公司更强的扩张力。2019 年,公司重塑组织架构,正式向康 复慢病及大健康市场延伸,致力于在自我诊疗领域精耕细作,扩大消费群体,拓宽增 长边界。我们认为,公司品牌具有稀缺性,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产品线越来越丰富, 未来有望成为大健康王牌企业。推荐华润三九。 “新格局”扩展不断推进,“新白药”值得期待。2020 年 10 月公司公告拟设立全资子 公司海南国际中心,计划围绕三亚大健康产业集群布局,积极推进建设云南白药健康 养生医疗服务平台和国际运营平台,我们认为有望助力公司进一步拓展大健康版图, 加强国际化、一体化发展。2020 年 11 月云南白药数字三七产业平台正式启用,平台 结合基建、设备和数字技术,对三七产业全流程进行数字化采集分析、监测控制及营 销管理,我们认为有望充分优化提升产业能力水平,进一步助力公司打造“三七专家” 项目。另外,公司不断推进新零售模式下的品牌建设与营销,在 2020 年京东健康“双 11”购物节中进入京东大药房消费药品品牌 Top10,品牌价值及销售转化能力凸显。 推荐云南白药。疫苗:行业迎来产业升级,新冠疫苗有望年底上市疫苗行业迎来产业升级,优质公司迎来快速成长。随着国内疫苗行业监管加强,产品技术 更新迭代,国内疫苗行业在经历产业升级的过程:质控不严格的企业被淘汰,落后的产品 被新型产品替代,国产企业的 EV71、4 价流感、HPV、13 价肺炎结合、鼻喷流感疫苗等创 新产品陆续上市,预防用微卡、4 价流脑结合疫苗已提交上市申请,Sanofi 的六联苗计划进 入国内市场。我们预计,在此过程中,能够把握行业机会,严格产品质控、提升研发实力、 丰富产品梯队的企业有望伴随行业快速增长。推荐管线布局丰富的疫苗企业智飞生物,建 议关注康泰生物(未覆盖)、康希诺生物(未覆盖)。需求推动市场替代,多联、多价、新型疫苗替代传统疫苗。多联苗有接种次数少的优势; 多价苗覆盖血清型范围更广;新型疫苗通常较传统疫苗拥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 多联苗、多价苗、新型疫苗会对单联苗、低价苗、传统疫苗形成替代。从国内批签发数据 来看,对二类苗的替代程度可达 7 成以上。重磅产品的研发进展和销售放量值得期待。国内疫苗企业在研的重磅产品逐步进入研发后期或已获批上市,如 4 价流感、PCV13、HPV、结核病相关产品、MCV4 等;随着居民健康 意识的提升,疫苗接受度不断提高,拥有确切临床价值的重磅产品的销售前景值得期待。新冠疫苗在 2020 年底陆续获得 EUA 或注册。新冠疫苗的研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 目前海外已有 4 款产品公布了 III 期临床中期或最终分析数据,一款产品获得 FDA 和英国的 EUA,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有 5 个产品进入 III 期临床阶段,另有 2 款引进的海外厂商 的产品在研发后期阶段;我们预计随着临床的推进,更多产品有望在年底前或明年初公布 III 期临床数据并获得 EUA 或注册。……(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