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综合评审专家名单公告此谓上皇

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综合评审专家名单公告

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综合评审专家名单公告发布日期:2020-11-17 11:34浏览次数:31次根据第三批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创建工作安排,10月29日、30日浙江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第三批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先行启动领域进行了综合评审。根据有关规定,现将评审专家名单予以公布。杨磊、费锦萍、童孟立、钱新宇、俞康、全仁夫、钱宇、张新根、王健、张劲松、江荣林、范友芬、胡炜、吕颂谊、吴善君、严洪海、庞清江、牛国忠、万曙、曹日芳、徐彬、钱敏才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20年11月17日打印 关闭【来源:浙江省科技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是何言也

携手英国ROMH医学研究中心,欧利华高端新品发布

近日,欧盟按摩椅知名品牌OLIVA欧利华选择在线上重磅发布了两款最新战略产品,本次发布会上欧利华重磅发布了两款新品,分别为OLIVAOL8600及OLIVAA8909。据OLIVA欧利华公关总监表示,这两款按摩椅均为欧盟畅销机型,在经过本土化设计、改造以及严格测试之后,首次投放中国市场。选择在世界脊柱日发布,是因为公司计划成立一个有关脊柱健康的公益基金。相较于以往按摩椅,OL8600及A8909有着革命性突破。首先,两款按摩椅均搭载4D-AI医学芯片全新提升,可以随时更新反馈用户数据并进行实时智能调整。同时芯片内容可擦写,具备在线升级功能,所有用户无论何时购买均可通过在线升级享受最新医学按摩程序服务。欧利华在海外拥有多个研发中心及独立工厂,日产按摩椅上千台。其次,该按摩椅由英国ROMH医学研究中心联合研发,内置由英国医学专家团队基于预防医学理论研制的电动按摩程序。欧利华由英国斯莱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针对亚洲人体质研制,骨科医生保罗瓦基姆博士为总设计师及首席健康官,早在2010年保罗瓦基姆团队与英国ROMH医学研究中心联合研制出一套预防医学的按摩手法,将其与现代科技结合融入电动按摩椅程序。同时,还新增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肌体疲劳感测、脊柱游走式加热等多项创新智能配置,为广大用户提供拥有医生大脑、推拿大师手法的按摩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两款按摩椅都使用了O-Airbag空气波系统,将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原理运用于按摩椅,以柔性气囊包括膝盖,通过科学梯度循环的空气波压力轻柔按压膝关节以及内、外膝眼位置,科学护膝,与A8808按摩椅有专利4D筋膜机芯和美国霍尔检测体型的功能特点有很大的不同。2011年保罗瓦基姆与合伙人在欧盟范围内注册商标欧利华并担任欧利华产品总设计师及首席健康官。其实,2010年,保罗瓦基姆医疗团队与英国ROMH医学研究中心联合研制出一套医学按摩手法,并将其与现代科技结合融入电动按摩椅程序,引领学摩法“医”时代。因英国气候潮湿,骨科疾病高发,英国ROMH医学研究中心收治了大量相关病例,并逐渐在骨外科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优势,尤其是疾病初期的诊断以及提前预防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在通过按摩等物理手法预防、减缓骨科疾病带来的疼痛等方面也卓有成效。据悉,早在1930年保罗瓦基姆祖父创办骨科诊所,1948年保罗瓦基姆出生于欧洲,此时祖父、父亲均在英国经营医学诊所,在治疗骨科方面久负盛名。保罗瓦基姆受家庭影响,对医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成年后考入韦仕敦大学深造获取医学博士学位并最终成为骨科专家。多年从医过程中,保罗瓦基姆一家始终致力于通过按摩预防或减缓部分骨科不适症状,促进人体健康。这两款新品都是在电商界盛会双11期间发售的,有行业人士表示这两款新品的上市,或将改变中国中高端按摩椅市场格局。

铿尔

郑州市九院引进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团队

2020年12月26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整合医疗管理师培训班》暨老年个案管理培训班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开幕,郑州市九院院长白建林宣布医院引进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团队仪式正式启动。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和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处处长王自立、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张中建、郑州市九院院长白建林共同揭牌;范利会长、曹丰教授、胡亦新教授、张丽教授、骆雷鸣教授、贾建军教授为特聘专家。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整合医疗管理师培训班》暨老年个案管理培训班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主办、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承办。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丰教授、中国老年医学会副会长陈铮教授、全国老年医院联盟秘书长张进平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胡亦新教授、河南省老年医学专业分会主任委员黄改荣教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处王自立、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张中建共同参会。解放军总医院拥有“五位一体”的老年医学优势学科群和强大的老年学科人才梯队,尤其是在老年衰弱、认知功能障碍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在开展老年多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郑州第九人民医院作为郑州市三级老年医院,是郑州市卫健委确定的区域性老年医学中心,作为解放军总医院的网络协同单位,医院前期已先后派出数十名医护人员进修学习,双方已建立深厚的合作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团队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加快医院老年学科发展,特申报引进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2020年10月20日,郑州市卫健委召开引进国内外知名学科团队的评审论证会,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院长白建林带领老年医学团队成功引进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团队。希望通过团队间的合作,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中青年医疗技术骨干,大幅度提升为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引进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团队启动仪式上,郑州市九院院长白建林在启动仪式上致欢迎词:“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作为郑州市老年病医院,希望通过引进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团队,培养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素质更加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团队建设,提升科研能力,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增强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承担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临床研究成果快速向临床实践转化。利用远程网络会诊平台对我院进行技术指导,带动老年医学学科发展,这在运行管理、项目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对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对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目前的工作做出了肯定,提出了今后双方合作的详细规划和设想,希望在接下来的项目进展过程中,能够在临床、科研、宣传、人才、科普、多中心建设多个方面进行多维、全面、深度、双赢的合作。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张中建讲话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使得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前移,使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受益。希望全体医务工作者能够进一步砥砺奋进,构建更加美丽的健康蓝图,珍惜每一次在专家指导下学习的宝贵机会,惠其心,乐其事,勤其思,敏其行,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信赖、依靠的健康守门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处处长王自立在启动仪式上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位领导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谈到此次引进专家团队必将会帮助我们解决诊疗服务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我们要努力把各位专家和教授的殷殷教诲和言传身教,转化为推动河南省老年医学事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希望,为维护全省人民的健康权益不懈努力。(王晓蒙 张林娜)

王导

9家医院获批组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魏浩近日,河南省科技厅、省卫计委与省食药监局联合发文,正式确立河南省肿瘤医院等9家单位组建我省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临床医学研究组织模式,完善疾病防控协同研究网络布局,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经省科技厅、省卫计委、省食药监局组织评审,同意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大一附院、郑大二附院、郑大三附院、新乡医学院二附院、省人民医院、省胸科医院、省传染病医院、省洛阳正骨医院等9家医院,分别组建河南省恶性肿瘤(食管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妇产疾病(生殖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妇产疾病(妇科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妇产疾病(围产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眼科疾病(角膜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传染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传染病(艾滋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省骨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据了解,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临床研究平台建设,重点搭建健康医疗数据、成果转化等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制定临床研究标准规范,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培养领军人才和团队,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整体提升本领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贵齐

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提升医学中心发展水平

9月25日,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打造国际医疗康养名城新高地”论坛举办。据悉,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后,将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目标要求,为医学中心未来发展把脉问诊,不断提升医学中心建设发展水平。据了解,专家咨询委员会的54位专家来自国内外医疗、科研、规划设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涵盖医疗、医学教育、生物医学新技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医疗大数据、城市规划、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科技政策、环境生态、投融资等方面,将主要针对医学中心发展战略、产业规划、产业目录、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城市规划、环境生态等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参与医学中心各类专题研究、咨询活动等。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定期召开年会研究讨论重大事项,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专业事项。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大会举办之际,医学中心还围绕一系列重要产业项目落地推动深入合作:山东省立医院、上海复旦大学瑞金医院、医学中心管委会签署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中心共建协议;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中心管委会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医学中心管委会与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签署齐鲁国际脑科医院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上海至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医学中心管委会签署至本医疗大数据中心入驻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合作协议。

无心

重庆大学医学院神经智能研究中心平台建设通过专家论证

2020年4月27日,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组织国内神经智能领域,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八位知名专家,成立了论证专家组,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对医学院神经智能研究中心学科建设项目开展论证。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郭劲松首先对专家组表示热诚欢迎,并指出,本次论证会应重点突出方案的前沿性、创新性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引领性,希望专家组能够从技术和科学层面严格把关,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神经智能研究中心分别从建设背景、建设内容、人才队伍、建设进度等方面,向专家组进行了详实汇报。着重强调了当前人工智能研究最大的瓶颈在于人类对大脑认知的缺失,而核心突破口在于对大脑皮层的信息处理机制研究。因此,希望通过解析大脑皮层信息处理机制,从而启发未来智能技术。神经智能研究中心作为重庆大学医学院成立以来首批建设的核心研究机构之一,将聚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积极推动国际国内合作,从皮层信息处理机制、神经技术与智能技术、神经医学转化三个方向开展相关研究,力争三年内建成前沿实验平台,成为优秀青年神经科学人才培养和集聚的研究机构。 专家组认真听取和审议了神经智能研究中心的汇报,经充分质询和讨论,最终一致认为重庆大学神经智能研究中心目标定位明确、建设思路和路径清晰,建设方案详实可行,有助于发挥学校雄厚的理工基础,开展深度的医工融合研究。能够适应21世纪我国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助力。专家组还认为,神经智能研究中心在学科方向上聚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协调发展,致力于以脑科学的理论突破,探索神经系统障碍的发病机理和诊疗措施,对于重庆大学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产出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理论的发展。平台的建设可为学校后续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建设进度与经费预算合理可行,具备可实施性。郭劲松对各位专家关心和支持重庆大学学科建设表示衷心感谢。他提出中心建设工作应进一步提高战略定位,凝练发展特色,把握发展节奏,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整合重庆大学优势资源,进一步提高转化研究与医工结合发展。医学院副院长王亚洲对专家组的认真评审与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将会根据专家意见尽快修改完善建设方案。神经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晔、副主任弭元元,廖祥、李星怡等老师参加会议。

兼爱无私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与10家战略合作单位签约

1月18日下午,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与来自国内外国际医疗、生物医学、养老康复等产业的10家战略合作单位举行集中签约仪式。此举将更好地对接快速发展中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不同需求。据了解,通过此次合作,在努力发展相关学科、共建国家药物试验机构等平台的同时,共同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打造成海内外特需医疗的合作平台。此外,通过海外医院远程会诊、国际转诊、咨询服务等,协助患者对接最权威的国外医疗机构,为上海早日建成亚洲一流医学中心作出重要贡献。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已经开院6年多了。如何让医院有一个“质”的飞跃?在活动现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刘卫东展示了医院未来的建设目标:国际化、平台化、专业化和智能化。刘卫东表示,此次战略合作范围涉及国际医疗、高端养老社区,以及三家临床与研究的机构与公司,以提升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比如,此次合作的健康管理公司拥有大批高净值客户,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因素,海外医疗受到了影响。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就成为了不少患者在国内的选择。”刘卫东说,“下一步我们还会建立20个专病中心,为患者提供高端医疗服务。”高端养老社区的患者也有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双方对接后,病人将第一时间享受高端医疗服务,免除排队等待的苦恼。“我们还要和三甲医院进行互补。三甲医院有顶尖的医疗技术,但在一些领域没有开展相关服务。我们就要看到患者的痛点,提供对应的服务。”刘卫东说。“现在很多时候,肿瘤病人做完放化疗等治疗后,没有后续的康复渠道。肿瘤康复医学的建设任重道远。”上海乾朝康复医学研究院院长徐伟民介绍,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合作后,双方将投入病房、医务人员等大量资源,以探索研究可复制、可盈利、可持续的肿瘤康复模式。处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核心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市政府的“医改试点项目”之一,是国有与社会资本联合出资打造的混合所有制的一所具有“三甲”医院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是上海市打造现代医疗服务业的示范基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与上海交大、复旦、中医大附属的十数家三甲医院的重点专科及其医疗团队进行合作,有长期稳定多点执业的专家500余位,超过70%具有高级职称,构筑起汇集国内医学专家和学科的综合性、多学科诊疗平台。文字:严静雯部分摄影:王扬编辑:邹莹*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如愚

中国医学专家致力研发国产医学机器人

现在,越来越多病人愿意接受,或者主动选择机器人手术。医院供图中新网上海3月22日电 (记者 陈静) 医疗机器人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引人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功能辅助等诸多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记者22日获悉,“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胸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将建立由美国认证的胸部机器人临床实训中心,通过严格细致的理论和临床培训,将胸部机器人手术推广至更多地区。在适宜的病人中,机器人手术能达到胸腔镜手术相同的手术效果,且具有明显优势。医院供图胸科医院院长潘常青告诉记者,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都是美国生产的,机器和相关配件的费用都较高,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不利于这一先进技术的推广。潘常青说,我们正在朝着国产研发的道路探索。据悉,2018年末,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医工交叉合作,成立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胸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将聚焦医疗机器人在心胸学科领域的国产研发和临床转化,探索机器人在胸部手术、心脏介入等领域运用推广,并实现机器人医疗系统国产化的突破。22日起,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的医学专家汇聚上海,出席“首届国际医学机器人微创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在胸外微创领域广阔前景。本次论坛由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主办,上海市胸科医院承办。记者获悉,2009年,上海市胸科医院率先在中国开展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标志着中国机器人辅助手术正式进入胸外科领域。十年来,该项技术快速发展,全面深度进入胸外微创领域。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胸部机器人手术数量约为12000例,其中上海胸科医院完成了近3000例。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副会长兼胸外科学组组长罗清泉教授是中国国内率先开展胸部机器人手术的医生。这位专家告诉记者,目前,胸外科领域约20%的手术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他指出,在适宜的病人中,机器人手术能达到胸腔镜手术相同的手术效果,且具有明显优势,比如: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出血量更少、病人愈合更快等等。罗清泉对记者表示:“和十年前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病人愿意接受,或者主动选择机器人手术,这种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技术已经逐步成为胸外微创的主要术式之一。” 罗清泉告诉记者,不过他亦坦言,机器人也不是万能的,一方面,机器人仅仅是医生的辅助系统,另一方面,机器人手术具有一定的局限,专科医生要科学地把好手术指征。当下,罗清泉正在领衔一个“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探索如何为胸部疾病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论坛期间,由罗清泉教授主编的新书:Robot Thoracic Surgery:A Collection of Clinical Pearls发布。这是目前国内最新的阐述胸部机器人手术的著作。它聚焦胸部机器人手术,从解剖到实战,涵盖早期肺癌到局部晚期肺癌等多个角度,配有大量丰富手术视频,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临床参考著作。(完)

空霸

中国大陆医学专家研究成果位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8年最受瞩目论著榜首

中国大陆医学专家研究位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2篇2018年最受瞩目文章榜单首位。 医院供图 摄中新网上海1月11日电 (记者 陈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最权威的医学期刊之一,其发表的研究大多是能够改变临床实践、引领医学发展方向的重要文章。1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公布了12篇2018年最受瞩目文章(NEJM Notable Articles of 2018)。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徐文东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团队的相关研究位列在名单首位。中国大陆此前尚无报道有研究成果获此殊荣。据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受瞩目文章评选是由杂志社编委会从全年发表的200余篇文章中,挑选其认为对于促进医学发展和患者关怀最有意义的文章,每年仅10篇左右。评选从2015年开始,迄今有45篇文章入选。徐文东教授、顾玉东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健侧颈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损伤后上肢痉挛瘫的临床试验研究”凝聚了华山医院手外科团队数十年的心血,是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创新的成果。中枢性偏瘫是指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瘫等一侧大脑损伤造成对侧肢体偏瘫的一类严重致残性疾病,常常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中国现有这类患者数量庞大,每年经济负担沉重,如何恢复这类病人的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华山医院方面表示,由于损伤半球的功能难以恢复,既往的研究已进入瓶颈。徐文东教授在研究中证实,一侧大脑具有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潜能,由此提出中枢瘫治疗的全新策略:即避开损伤侧皮层,开发健侧半球潜能,通过手术将健侧上肢颈神经移位至瘫痪侧的颈神经,让偏瘫上肢与同侧健康大脑半球相连接,激发健康大脑半球的潜能,恢复瘫痪上肢功能。这一创新手术策略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良好的恢复效果,研究结果于2018年1月4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后,杂志社专门随文配发社论,给予高度评价:“创造性地利用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移位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同时为深入洞悉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提供了机会。”据悉,这项技术已经通过举办国际学习班、开展多中心研究、专病联盟的设立、招收外籍进修学员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造福世界各地的患者。(完)

小小不言

中国有多少顶级医学专家在武汉?钟南山奔赴一线,李兰娟每天睡3小时

2月2日凌晨4时35分,Z256次列车稳稳停靠在武昌站。夜色已沉,站台通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带领10余人医疗团队在此下车,随即赶赴武汉医院开展患者救治工作。“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那边的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73岁的李兰娟从杭州出发前说,“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自己还没考虑过。”和这位每天只睡3小时、不停与病毒赛跑的“老太太”一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大量顶级专家先后紧急驰援武汉,用最专业的医学知识为救援工作“问诊把脉”。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陈薇、仝小林、乔杰、黄璐琦……其中,有临危受命抗击过非典的“国士”,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执牛耳者”,有曾研制重组埃博拉疫苗的女少将,有中医治疗领域的顶级科学家。每一个人都头顶“院士”之名,在此时急赴武汉,只为做一个“医生”。当前,面对尚未遏制的疫情,“院士团队巡查”已被作为制度建立,力求用最专业的资源确保重症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中国国家卫健委在2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钟南山院士团队、李兰娟院士团队、王辰院士团队将对武汉市定点医院重症患者救治进行巡诊,评估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评估需要转诊集中收治的患者,确保重症患者科学救治。同时,随着疫情形势不断发展,中国的顶级专家亦不停“接招”应对。面对武汉医疗资源紧张,2月2日,钟南山团队为武汉市汉口医院精准捐赠的100台制氧机顺利抵汉,目前已投入使用。2月4日,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有两种药物能对病毒起到抑制效果。2月5日,当多所“方舱医院”在武汉建成,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频频露面媒体,以科学视角消除公众恐慌,直言“方舱医院是解决大量轻症患者在社会上造成传染的关键举措”。更令人欣慰的是,“院士”们并非孤单前行。在他们身后,来自全国的医护工作者不断加入救治一线,各地医疗物资不断向武汉集结。据不完全统计,自1月24日上海和广东派出第一批医疗队赶赴武汉以来,截至2月3日晚,中国各地共派出70支医疗队、8329名医疗队员,支援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其中,支援武汉市有59支医疗队、6794名医疗队员,“重症监护病房”是被支援队伍选择最多的地方。此外,最新的增援还在继续。2月4日,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提出调集一批应急方舱医院、再增加2000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并于当日晚到位。目前,广东、浙江、山东等15个省市已组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随时准备出征。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17年前曾任小汤山非典医院院长的张雁灵再次出征,大年初一急赴武汉协助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作;江苏医疗队中最年轻的医学博士王洵,在2月1日连续查房60位病人;广东南方医院25名医生在请战书上一一按下鲜红手印,“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在支援武汉的抗疫“援兵”之中,中国军队成为重要力量,从军医专家到一线护士,被人们称作——“旌旗十万斩病魔”。1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带领团队进驻武汉。这位女少将此前已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此次她的攻关任务是”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与她同一天抵达武汉的,还有10000套防护服、3760瓶酒精等卫生物资,均为全军从辽宁沈阳、山东菏泽紧急调拨。2月2日,随着武汉市与中国军队签署互换交接文件,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移交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管理使用。翻阅火神山医院院长张思兵的公开履历,“2003年参加抗击非典、援建小汤山医院等重大任务”是其亮眼的注脚。当然,除了顶级医学专家外,来自全国的保障物资不断汇集武汉,各领域专家均夜以继日付出:火神山医院十日完工、雷神山医院竣工在望、13家“方舱医院”初步统计将增加床位上万个……令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背后,是与疫情“抢时间”的举国合力。当目光重新回到2月2日凌晨4时35分,李兰娟院士和团队下车后在站台合影,他们戴着口罩,每一个人面对镜头都竖起大拇指。这张照片迅速刷屏社交网络,人们感叹:“夜色虽沉,站台通明,白昼未远”。延伸阅读:国家卫健委: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团队正对武汉定点医院重症患者巡诊2月4日,国家卫健委在北京举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主题日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医疗救治有关情况。焦雅辉指出,国家卫健委为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建立了院士团队巡查制度。钟南山院士团队、李兰娟院士团队、王辰院士团队对武汉市定点医院重症患者救治进行巡诊。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重症患者医疗救治的有关工作进展时表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患者中多数都是轻症,重症只占少数。焦雅辉表示,针对湖北省重症病例较多的情况,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集中收治方案》,要求湖北坚决贯彻“四集中”原则,立即增加重症病例定点医院的数量,加强重症患者救治力量配备,尽最大努力提高重症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而针对武汉市重症病例较多且较分散的情况,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管理后勤保障工作的意见》,指导武汉市将重症、为重症患者向新开的重症定点医院转运集中。焦雅辉介绍说,国家卫健委在原有三家重症集中收治医院的基础上,也就是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开设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计划收治1000名重症患者。另一方面,国家卫健委也从在京的委属委管医院和江苏、山东等十余个省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管医院、省级大医院、大学附属医院抽调负责人和3000余名重症医学科的骨干医护力量组建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新的重症患者收治病区。各医疗队组派时,按照有责任担当、业务能力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要求,选派中高级职称的科主任和中高级职称的护士长带领中青年骨干医师、护士按要求完成此次高强度的重症救治工作。红星新闻从发布会上获悉,国家卫健委组建了部分委属委管综合医院的重症患者救治管理团队,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16家医院的院长或者是书记带队,随时可以驰援湖北。按照整建制接管定点医院重症患者收治病区的方式,继续加强当地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工作,降低病死率。焦雅辉指出,国家卫健委为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建立了院士团队巡查制度。钟南山院士团队、李兰娟院士团队、王辰院士团队对武汉市定点医院重症患者救治进行巡诊。评估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评估需要转诊集中收治的患者,确保重症患者科学救治,“我们还统筹做好全国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派出国家级的专家指导相关省份的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灵魂拷问!钟南山、李兰娟说了这些,你听专家话了吗?因一句“我认为(坐电梯)没有必要戴手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的答问迅速登上4日微博热搜榜。3日晚,李兰娟在接受央视连线采访时,被主持人问及现在出行、坐电梯时是否需要戴手套的问题。李兰娟回应称,现在火车、汽车上都有消毒设施,总体是安全的,我认为没有必要戴手套。我是传染科医生,到病房里见很多有传染性的病人,无非也是检查好后用流水冲洗,只有直接接触污染物时才需要戴手套。不少网友留言,我们要听李院士的建议,不要过分忧虑,在公共场所,像地铁上的扶手都会消毒,不必戴手套。亦有网友担忧,目前疫情严重,大家不能掉以轻心,能戴手套的一定要戴,不要大意。面对一个“别样”的鼠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你听专家的话了吗?”一度成为关乎所有人身心健康的“灵魂拷问”。对于多数普通民众而言,紧急关头,除官方回应外,医学专家的分析与判断,似乎可为民众提供一剂抗“疫”良方,消除恐慌。“疫情面前,每个人都像小学生,不信专家的话,还能信谁呢?”不过也有人反驳道:“专家只是给你个建议,不是就让你按图索骥,一个硬币总是有不同的两面。”但在“听与不听”的纠结中,亦有例外,比如钟南山。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这个春节,无论84岁的钟南山说了什么,人们看到他的出现,仿佛就像吃了颗定心丸。从“出不出门要听钟南山”“如何洗手要听钟南山”,甚至连“钟南山教你正确摘口罩”的视频,都广为流传。当然,同样是专家,亦有人因一句话,陷入舆论漩涡。同样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王广发此前受访时称,按病人病情及扩散情况,整体疫情“可防可控”。随着疫情扩大,他所说的“可防可控”在网上受到质疑。特别是1月21日,有媒体披露王广发本人“中招”,被确诊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对他的舆论质疑声浪迅速被推到最高点。对于网友的质疑,王广发说,他的心情还比较平静。大家求同存异,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专家和大众讲话是要传递信息,让公众有信心。我也提醒公众注意个人的防护,而有些人仅注意前面的表述,不注意我的全面表述。(防疫抗疫)政府和机构都有责任,但最后一道防线还是个人。”病愈后,重新回味自己说过的话,王广发坦陈:“我现在能实实在在做点事就行。至于大家怎么评价,历史会给一个答案。我也不会去过多解释,解释也没用。”“通过得病,能摸索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算做了一点点贡献。”有人说,在一场同疫情生死搏斗过程中,就普通人而言,当然需要专家给出答案于之精准,开出良方于之有效;但从理性角度看,归根结底,专家不是神,难免会有分析不准、判断有误。立春了,唯愿疫情快点过去,当武汉被“治愈”,国家按下正常“播放键”时,“听不听专家”不再惹人关注。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中新网 长江网 红星新闻流程编辑: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