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级别: 核心期刊主办单位: 湖南省医学会国际刊号: 1671-7171国内刊号: 43-1382/R期刊收录: 知网、维普、万方、统计源核心期刊主要栏目: 论著、综述与讲座、专家笔谈、述评、诊疗经验、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医院管理医学临床研究杂志属于什么级别的? 文博士点评如下:可以看到《医学临床研究》 属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整体投稿难度较大,对文章的内容、创新、论据要求严格,编辑部老师有耐心,会指出其中的不足,一般从投稿到见刊需要3~4个月左右,适合高级论文发表。如果需要加急处理可以私信文博士。关于“医学临床研究杂志属于什么级别的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文博士,文博士是编辑部的资深编辑,多年的行业经验积攒不少资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临床研究》杂志,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61-1502/R,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1278,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以临床医学及临床教学新经验、医疗新动态、科研新成果为主旨,将其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以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欢迎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及其相关的作者踊跃投稿。主要栏目临床医学论著、临床医学教育、实验研究、护理研究、医学荟萃、病案讨论、综述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徐梦龙2月29日,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在线公开发表。该研究收集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从全国552家医院中所提取的1099例实验室确认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研究指出,严格、及时地采取流行病学措施,对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关重要,对于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仍需持续不断努力探索。在此之前几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等人在《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评论文章“春节期间中国人口大流动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文章指出,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增加社会距离的措施,将“控疫假期”与居家隔离、基层排查等其他措施结合,有效地降低了疾病传染率。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学术界也以史上最快的速度加入了战场。《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世界级著名医学杂志单独为疫情开设了专栏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中国学者的名字也频频曝光。《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又有怎样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柳叶刀》是一般认为的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之一(其他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由英国外科医生汤姆·魏克莱于1823年创立。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的名称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至今,此价值理念仍存于该杂志精髓中。《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该期刊在全世界拥有很高的影响力,是目前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历史上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数不胜数。1867年,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提出外科手术消毒的技术和理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很快接受了这一理论和方法,使手术后的病人死亡率大大下降。1940年,弗洛里在该杂志发表了有关青霉素价值的论文,证明了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并建立了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的方法……《柳叶刀》从创立至今始终保持独立,未曾加入任何一个医学或科学组织。在近两百年后,《柳叶刀》在整个医学界的发言仍保持着独立性和权威性。《柳叶刀》对影响面广、特别重要的卫生疾病问题尤其关注,优先发表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或对某种疾病的观点的研究原创性论文。此次疫情期间,《柳叶刀》发布的第一批文章中,就有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曹彬及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建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武汉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该论文报告了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和最终的临床结局。以此为依据,大规模的研究得以展开。与上述提到的论文一样,1月29日,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上发表。论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发生了人传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注重文章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主要刊用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的原创性论文。该杂志有非常严格的审稿程序,从提交到正式发布,至少需要两周时间。对此,该刊总编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鲁宾表示,这篇论文从提交到发表仅用了48个小时,为的就是努力向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此外,该杂志目前还将所有的新冠肺炎相关的内容翻译成中文,以供医务人员和公众了解最新医学进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目前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大概为70,而《柳叶刀》的影响因子大概为6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刊于1812年,比《柳叶刀》还要早十几年,创始人为美国波士顿著名外科医生约翰·科林斯·瓦伦和麻省总医院创始人詹姆斯·杰克逊。“医学护理应该由科学来指引”。这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办之初的理念。事实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走过的200多年的确实现了这一目标,它不但成为如今全球医疗界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医学专业刊物,也成为现代医学发展200多年以来的见证者与促进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每年发行52期,内容主要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等,着重在内科学和过敏/免疫学、心脏病学、内分泌学、肠胃病学、血液学、肾脏疾病、肿瘤学、肺部疾病、风湿病学以及传染病等专业领域。国内外一直有“外有柳叶刀、内有新英格兰”的说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把最前沿的知识用及时的手段传播给临床学家为己任,为很多医学新技术的兴起提供了窗口,如后来的听诊器、X线、核磁共振成像等。从第一期上瓦伦发表的“对狭心症的描述”开始,该杂志报道了很多重要医学成就:1899年,发表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1928年第一次发表了“大量吸烟与肺癌相关”的研究;1970年介绍了“肺动脉插管”;20世纪80年代初该杂志首先描述了“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IDS”……无论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还是《柳叶刀》,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积极关注热点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包括上述两个杂志在内的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已经刊发了百余篇有关疫情的论文,内容涉及预测疫情走向的流行病学、分离病毒结构的病毒学以及研究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等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科学家写论文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对病毒的研究成果共享给全世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学术工作者们和一线医护人员一样,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民日报华盛顿10月9日消息,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8日发表社论,批评美国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力,几乎每一步都出现失败,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这篇由该刊物所有编辑联合署名的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性危机,给各国领导力带来考验,美国没有通过这个考验,将危机进一步变成悲剧。美国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为全球最高。文章指出,美国应对这场疫情的每一步几乎都失败了。目前,美国在检测方面仍然远远落后,尤其在“检测数与感染病例数之比”这个更有参考价值的指标上,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文章表示,美国应对疫情原本具有优势。美国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令全世界羡慕的生物医学研究体系、大量专业知识和人才,然而,美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无视甚至诋毁专家。美国政府的做法削弱了人们对科学和政府的信任。
《世界医学研究》杂志是公共卫生与医学研究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国际华文学术期刊,面向全球发行,提供医学科研学术支持、推动医学职业成长,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世界医学科研、临床、生产、管理工作者服务的宗旨,满足他们对学术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需求,在传递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具有应用价值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宣传与推广,着眼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期刊的学术导向作用,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本刊紧跟世界医学发展趋势,对医学热点予以适时追踪,以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理念,立足世界医学前沿,把握医学的发展脉博,努力反映世界医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为促进世界医学的交流,提高世界医学服务水平,期刊内容新颖、及时,信息量大,学术水平较高,以全球范围内从事医疗、科研的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报道全球医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重点课题的医学进展、医疗新技术和诊疗经验为主要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促进世界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本刊的宗旨是:力求创新,关注世界,服务医学,为世界医学事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本刊设有论著、临床研究(含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医学影像、麻醉等)、诊疗经验、护理园地、病例报告、医院管理等常规栏目,间有院士(专家)论坛、院长笔谈、综述、述评及专题论坛等特色栏目。CAJCED 中国知网综合评价数据库Article First(OCLC联机检索数据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文名称:世界医学研究英文名称:World Medical Research出版语言:中文刊物类别:出版,医学期刊中文收录:中国知网本刊网站:www.shijieyixue.com投稿邮箱:shijieyixue@126.com编辑电话:010-86203157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http://www.qikanw.com/a/yixueyiyao/2018/0503/8727.html知网收录:http://scholar.cnki.net/WebPress/brief.aspx?q=%E4%B8%96%E7%95%8C%E5%8C%BB%E5%AD%A6%E7%A0%94%E7%A9%B6&dbcode=SJUW&type=dbpub
(健康时报网端部记者 孙欢)北京时间2019年7月25日凌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两篇论著,公布了肾脏贫血新药罗沙司他在中国的两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试验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陈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内科主任郝传明教授主导。这也是NEJM首次发表由我国大陆医生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新药3期临床试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截图创新机制,口服肾病贫血新药造福患者目前,中国慢性肾病患者数已超1.2亿,而肾性贫血则是慢性肾脏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在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98.2% ,但透析患者的贫血治疗达标率仅为21.3%。一直以来,肾性贫血的治疗方法为促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和铁剂。但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心血管反应,而贫血控制注射的铁剂潜在风险也很高。口服药物罗沙司他胶囊是全球首个开发的小分子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 PHI)类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低氧诱导因子(HIF)的生理作用不仅使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加,也能使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以及促进铁吸收和循环的蛋白表达增加。罗沙司他通过模拟脯氨酰羟化酶(PH)的底物之一酮戊二酸来抑制PH酶,影响PH酶在维持HIF生成和降解速率平衡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纠正贫血的目的。此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两篇论文的题目为“Roxastat Treatment for Anem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ong-Term Dialysis”和“Roxastat for Anemia in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Not Receiving Dialysis”。它们分别介绍了长期透析贫血患者的罗沙司他治疗结果,以及未经透析的肾脏病患者使用罗沙司他治疗贫血的结果。据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陈楠介绍,这两项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在中国接受透析治疗的贫血患者中,口服的罗沙司他同注射的阿法依泊汀在临床获益和副作用上无明显差异。在慢性肾病未接受透析治疗的贫血患者中,罗沙司他也可让肾脏病患者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有效纠正和维持肾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与疗效同样重要的是,罗沙司他是口服剂,因此患者使用方便,依从性也会相应提高。”陈楠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全球首发,中国药品审评审批能力具备国际水平罗沙司他由珐博进(FibroGen)及其中国分公司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2月17日,“罗沙司他”胶囊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治疗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因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贫血。此举使中国成为全球首先批准罗沙司他胶囊上市的国家。“当时罗沙司尚未在全球其他国家上市,但是我国药监部门在做过大量调研之后同意其在中国获批,是承担了一些压力的,但是日本的随后获批,今天NEJM的最终发表,说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我们中国团队有能力做好创新药的临床研究。”回顾历时8年的罗沙司他临床试验,陈楠教授这样表示。郝传明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NEJM之所以发表了此次罗沙司他3期临床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试验高质量的完成,这是中国临床研究水平逐步提升的一种表现。“罗沙司他”率先在中国上市,说明罗沙司他胶囊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足够有说服力的安全性和疗效,赢得了药品审批部门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中国药品审评审批能力具备国际水平。”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钟黎蕴华表示,“此次NEJM也发布了未经透析的肾脏病患者使用罗沙司他治疗贫血的结果。预计今年年底,罗沙司他这一新适应症也将在中国获批,造福更多肾性贫血患者。”
中国大陆医学专家研究位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2篇2018年最受瞩目文章榜单首位。 医院供图 摄中新网上海1月11日电 (记者 陈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最权威的医学期刊之一,其发表的研究大多是能够改变临床实践、引领医学发展方向的重要文章。1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公布了12篇2018年最受瞩目文章(NEJM Notable Articles of 2018)。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徐文东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团队的相关研究位列在名单首位。中国大陆此前尚无报道有研究成果获此殊荣。据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受瞩目文章评选是由杂志社编委会从全年发表的200余篇文章中,挑选其认为对于促进医学发展和患者关怀最有意义的文章,每年仅10篇左右。评选从2015年开始,迄今有45篇文章入选。徐文东教授、顾玉东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健侧颈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损伤后上肢痉挛瘫的临床试验研究”凝聚了华山医院手外科团队数十年的心血,是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创新的成果。中枢性偏瘫是指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瘫等一侧大脑损伤造成对侧肢体偏瘫的一类严重致残性疾病,常常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中国现有这类患者数量庞大,每年经济负担沉重,如何恢复这类病人的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华山医院方面表示,由于损伤半球的功能难以恢复,既往的研究已进入瓶颈。徐文东教授在研究中证实,一侧大脑具有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潜能,由此提出中枢瘫治疗的全新策略:即避开损伤侧皮层,开发健侧半球潜能,通过手术将健侧上肢颈神经移位至瘫痪侧的颈神经,让偏瘫上肢与同侧健康大脑半球相连接,激发健康大脑半球的潜能,恢复瘫痪上肢功能。这一创新手术策略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良好的恢复效果,研究结果于2018年1月4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后,杂志社专门随文配发社论,给予高度评价:“创造性地利用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移位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同时为深入洞悉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提供了机会。”据悉,这项技术已经通过举办国际学习班、开展多中心研究、专病联盟的设立、招收外籍进修学员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造福世界各地的患者。(完)
在这场疫情中,美国对中国以及世卫的“甩锅”行为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和权威机构的不满,而这种不满的背后,或许会引发全球对美国更多的不信任。只是对于这一切,似乎特朗普当局并不在意。就在近日,四大全球知名医学期刊之一《柳叶刀》的主编在4月27日接受美国CNN连线采访中表示,世卫在1月底就已经将新冠肺炎列为全球需要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要求世界各国做好提前防疫准备。而中国的全国封锁也为世界各国争取到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整个2月到3月底前的这段时间是欧洲各国自己没能利用好。即便在疫情爆发后,美英等西方国家反应迟缓,这也成为了导致疫情在全球蔓延原因之一。这一切,也都是华盛顿与伦敦自己“抗疫”工作没做好导致的。不知道特朗普是否愿意“听懂”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一直以来,世卫都在努力让疫情变得更“纯粹”一些,而不是参入太多的政治考量与权衡。然而事与愿违,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偏偏要将疫情贬为政治的延伸品,试图将政治博弈与疫情结合在一起,以此攻击、打压对手。事实上,这样做不仅不利于世界各国团结一心共抗疫情,还会导致彼此间互相牵制、分散应对疫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但面对美国无视疫情防治的道义,一味地“甩锅”、肆意的“抹黑”行为,讲理是讲不通的,唯有用更加有力的方式回击美国,让他们感到不安甚至是惧怕才能打消他们借助疫情“搞事情”的不良企图。为此,我国也早有准备。从2月份起,我国中山大学公共卫生领域的教授就与美国哥伦比亚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的主任联合调查病毒究竟是来自哪里,同时去年发生在美国的“大流感”到底和新冠肺炎有没有关系等。这一度让美国政界人士紧张不已,甚至一再强调新冠肺炎来自大自然,当前任务应该是联合起来开发出抑制的疫苗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关的事情上。只可惜这些话没人对特朗普和蓬佩奥代表的美当局解释清楚。若非美国的步步紧逼,很多事又何必大动干戈?其实这场疫情最初很有可能发生在美国“大流感”时期,对此美国CDC主任都自己承认了这一点,然而美国却依然选择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甚至借此试图挑战世卫。不单是对世卫断供,甚至还要资助其它机构想要取代世卫。也难怪世界各国的媒体,甚至包括英美媒体在内对于特朗普当局的做法表示不满。而作为四大顶尖医学刊物的《柳叶刀》更是频频发声,指责美国不负责的行为正在危害美国和世界的安危,特朗普的丑恶嘴脸更是被揭露无遗。美国为何会沦落成如今这般不负责的模样?原因有很多,但本质就一点,那就是美国没落了。相比于美国的没落,中国却正在努力发展壮大,让世界都看到了正在崛起的中国。美国害怕了,于是才有了如今的美国,那就是一边遏制快速发展的国家,一边“干回老本行”对其他国家进行掠夺,以此期待美国自身重归巅峰。因此我们看到特朗普当局在疫情期间拼命地在做两件事。一件是抹黑、诋毁他国和国际组织,极力“甩锅”以撇清自己,甚至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模样试图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同时,美国又加速掠夺,像是试图对委内瑞拉和伊朗动武,又比如催促韩国缴纳“天价保护费”,督促日本和欧盟同样是缴纳翻了数倍的美国驻军费。这一个个举措让美国的盟友们正在对美国渐行渐远,可美国似乎认为自己“吃定了”全世界,根本不在意盟友与其他世界各国对美国种种霸道行为的反感。不得不说,美国没落了,更不得不说一个听不进世界声音的特朗普,彻底将美国的没落与自私展现在了全世界面前。不知道《柳叶刀》的声音,特朗普能听进几分?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近日,美国知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登了一篇十分吓人的论文。这篇研究了美国纽约市5700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论文宣称,他们统计发现,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其死亡率高达88%!结果,此事也很快被众多西方媒体报道,并震惊了舆论。但不少看到了这篇论文的医学专家却指出,这个数字存在严重的误导。下图,便是那篇宣称纽约市使用呼吸机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高达88%的论文。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也很快被大量西方媒体报道,比如美国彭博社和英国的《独立报》。然而,在刊登了这篇论文的美国知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官方网站上,多名医学专家却表示这个数字存在严重的误导性,并要求期刊方面联系作者进行更正。原来,这些医学专家发现,这篇论文是将那些使用呼吸机后死亡或出院的病人进行了对比:其中出院的38人,死亡的282人,由此算出使用呼吸机的住院病人死亡率高达88%的数字(282/38+282)。然而,该论文的样本中还有831名病人仍在住院并正在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但似乎是由于这800多名病人还没有出院或死亡,这篇论文的研究人员竟然没将他们统计进去,这才出现了那么高的死亡率数字。目前,《美国医学会杂志》已经更正了这一数字。其编辑人员也在论文的评论区留言感谢了医学专家们指出的错误。更正后的论文在此处的最新表述为:在需要使用呼吸机的病人中,38人(3.3%)已经出院,282人死亡(24.5%),还有831人(72.2%)仍在住院。不过,在境外的社交平台推特上,一些医学人士仍对《美国医学会杂志》出现这样的疏漏感到不解……来源:环球时报
NOFIRST如何准确投稿医学论文期刊?近年来,科研人员的投稿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重视所投向期刊的质量及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希望自己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但是,目前国内外文献检索和评价系统较多,发布文献统计数据的信息机构不止一家,关于期刊以及论文质量评价的学术讨论也是百家争鸣,是非莫辩,使他们感到非常困惑,不知该依据哪个指标体系,将论文投向何方。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生物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权威检索和评价系统的分析,使医学科技人员了解各种检索和评价系统的特点,以确定自己论文的投稿方向。科技人员最容易混淆的是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的概念,有的甚至直接将二者划上等号。核心期刊: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Brad2ford) 首先发现了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他认为:“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相关论文减少的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含有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 :a :a2 ?的关系。”当时,布氏研究了地球物理学及润滑学两个学科,他取分区数为3 ,测得a = 5 。这表明1/ 3 的论文刊载在3. 2 %的少数期刊上,而2/ 3 的文章则分散在大量期刊上。这少数信息密度高、载文量大的期刊可称为核心期刊(Core Journal) 。对不同的学科,尽管a 值不同,但分布规律是相同的。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的比较美国的SCI 以收录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为宗旨, 它的《期刊引用报告》(JCR) 报道了用一套完整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期刊的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和被引半衰期等) 对科技期刊的评估结果,以保证SCI 每年收录的期刊是各学科的核心期刊。国内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对75 个学科的期刊依据核心期刊的评价标准进行筛选,分类列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也采用核心期刊的评价方法来筛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来源期刊:检索系统(数据库) 收录的期刊,因其提供来源文献而统称为(这种检索工具的) 来源期刊,如MEDL INE 收录了3 000 余种刊,化学文摘收了上万种刊,这些期刊就是这两种检索工具的来源期刊。检索系统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用于检索文献信息的,它以收录文献齐全为宗旨,能较为全面的查到某学科领域的文献,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化学文摘等,均没有严格的选刊标准,特别是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只要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所收藏的期刊(包括内刊) 都被收录。另一种是既可检索文献,又可用于期刊和科研绩效评价,它对所收录的期刊进行严格的评价和筛选,并出版期刊评价报告,也称为“期刊引用报告”,如SCI、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这些检索系统具有统计评价功能,它们所收录的期刊均可称为统计源期刊。不过,由于国家科技部中国信息所率先在其“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使用“统计源期刊”的名称,因此,在国内,“统计源期刊”就成为了信息所进行科技论文统计与评价的专有名词,同时也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一些误解。NOSECOND我们一直认为 ,“论文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是评价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论文质量的高低可从论文发表以后的应用情况,即论文是否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以及被引用情况这两个指标反映出来,其中期刊是否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是论文能否被广泛应用的关键”,因此,我们以文献检索(评价系统) 收录期刊的情况以及期刊的评价指标来作为确定论文投稿的依据。国外可用于医学文献计量评价的检索系统主要有SCI 和MEDL INE 两种。SCI 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SI) 编辑出版的检索系统,每年收录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等学科的核心期刊3 000 余种,其扩展版(SCI2E)收刊5 000 余种。它提供著者、主题、机构、引文等检索途径。与其它检索系统相比,SCI 有两个特点:提供了引文检索和机构检索两条新颖的检索途径,可检索科研机构和人员论文被SCI 收录及被引用情况,可用于评价机构和个人科研水平;SCI 有严格的选刊标准,每年出版《期刊引用报告》(JCR) 报道该年度五千多种期刊的载文量、被引频率及影响因子,并排出名次,为人们评价科技期刊的质量提供了权威的标准和可靠的数据。国内外权威检索和评价系统的特点分析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研制的MEDL INE 数据库,是生物医学领域最权威和使用最广泛的数据库,每年收录生物医学期刊3 000 余种,MEDL INE每年由“文献选择技术评价委员会”(Literature Se2lection Technical Review Committee) 对申请加入的期刊评分,符合要求的期刊才能被收录。国内目前被用作科研绩效评估的系统主要有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1987 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每年召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新闻发布会”,公布前一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数和被引用量的各类排行榜,出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报道统计源期刊各项计量指标的统计结果,同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据2001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道,CSTPCD 2000 年收录自然科学类期刊 1411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