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医联与美国医学会杂志达成合作 “JAMA 抢鲜看”正式上线廉贪之实

医联与美国医学会杂志达成合作 “JAMA 抢鲜看”正式上线

10月26日,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医院医联与美国医学会(AMA)旗下的权威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以下简称JAMA)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双方宣布,医联与JAMA共同打造的“JAMA 抢鲜看”栏目在医联平台上线。 据介绍,“JAMA 抢鲜看”将结合国际、国内医学热点话题,选取JAMA及JAMA Network旗下子刊文章精粹、摘要,翻译成中文文献供国内的医生群体在线学习。“JAMA 抢鲜看”引进的学术内容覆盖了肿瘤、心血管、内科、外科、眼科、儿科、神经学等各临床重点领域,聚焦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前沿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医学时政。 对于本次合作,医联创始人兼CEO王仕锐表示,与当下全球最权威的医学周刊之一JAMA合作,就是希望能为国内广大的医生朋友们呈现权威、前沿的学术内容。“国内的医生群体有大量学术提升的需求,而英文原版的文献对部分医生来说仍有阅读上的困难,而‘JAMA 抢鲜看’将第一时间把原版内容翻译成中文文献,而且我们承诺免费为医生朋友们提供这项长期的内容服务。” JAMA主编Howard Bauchner教授表示,“医联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医生有一个学术交流的阵地,虽然公司的核心业务现在专注于打造慢病管理全流程的互联网医院,但学术交流始终是医联平台深受中国医生欢迎的重要理由,所以JAMA选择与医联建立在内容层面的合作也在情理之中。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地很好,JAMA也很希望尝试通过这类创新平台让更多的中国目标读者看到JAMA的优质学术论文,让他们有所收获,医联无疑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 而此次医联与JAMA的合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建强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无论是医疗技术、药品器械、学术研究,很多都是向国外学习。好的学术杂志能起到教育作用,能够把握最尖端的技术为患者服务,用正确的医疗思想来指导医疗实践。JAMA和医联的联合,一定会对中国医疗环境的改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们的医疗教育是绝对有帮助的。” 作为美国医学会(AMA)旗下的权威官方刊物,JAMA创刊于 1883 年,2018 年影响因子为 51,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并称为“世界四大顶级医学期刊”。 而作为中国首批拿到互联网医院牌照的企业,医联专注于专科慢病管理,核心业务现已覆盖肝病、艾滋病、糖尿病、骨科、肿瘤等多个病种领域。

法执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征稿函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主办,国内刊号:CN:10-1335/G4 国际刊号:ISSN:1674-9309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宣传国家卫生工作及医学教育的方针政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研究水平,推动医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我刊及时报道我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研究成果,反映医学教育改革进展,探讨医学教育规律,以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主要栏目及内容有: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管理、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德育、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教育、教师论坛等。《医学教育管理》杂志栏目设置:主要栏目:论著,临床教学,实验教学,病例报告,护理探讨,调研分析,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研究,教育科研,护理专科,医学论坛,管理文化,国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实验教学与改革、教育理论与管理、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等。《医学教育管理》杂志社投稿信息:1.文稿来稿应能反映该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水平。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晰,题文相符,文字简明。论著、综述、讲座一般不超过4000字,病例报告1000字左右,其余2000字为宜。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以及E-mail角注在同页左下方。2.关键词摘要论著请附4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论著类文章采用结构性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3.医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7年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4.图表如果能用文字简洁说明的内容就不必列表。图、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表格采用三线表,不得有竖线。计量单位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5.参考文献将参考文献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编号,并用方括号标注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参考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物发表的作品,所引文献务必与原著核实,内容、版本、卷期、页码、年份应准确无误。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三名,后加“,等”。6.著作权相关事宜作者文责自负。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来稿决定刊用其权归本刊所有。除以纸载体形式出版外,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决定录用的文稿。7.本刊诚邀各地特邀编委、编委、副主编具体事宜请与采编部联系。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来,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大力王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主要从事《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的编辑出版。该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医学科技类期刊,创刊于1988年。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河北省预防医学会主办,并经新闻出版部门审批许可的正式出版物。大16 K 本,144个页码,中文文种,英文摘要。半月刊,全年24期,每月10日、25日出版。本刊委托中国知网进行数字优先出版,出版一周后,可登陆数据库查询。一、来搞要求(1)文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逻辑性,论点明确,文字务求通顺、简练,论著类稿件5000字左右,综述类稿件5000字左右,临床实践类稿件3000字左右。(2)文题与作者:中文文题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置于作者名后。(3)摘要与关键词:论著性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以300--500字为宜。摘要按照结构式书写,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列出主要数据)、结论4部分,同时附英文文题、单位、科室及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作者姓名。论著需分别在中、英文摘要后标引2-5个中、英文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关键词之间用“空格”分隔,每个英文关键词首字母大写。(4)医学名词和药物名称:医学名词应使用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为准。中西药物名称应使用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5)图表: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表格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照片、图要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图的上下方向。病理照片要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6)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7)数字:执行GB/T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8)统计学符号:按GB3358.1-3-1993《统计学术》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 样本的算数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 (中位数用M);② 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 平均数±标准差用英文小写x±s;④ 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 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 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 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 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⑨ 概率用英文大写P。以上符号均采用斜体。(9)缩略语:文题中尽量不用缩略语。正文中必须使用时应于首次出现处先用其全称,然后在括号中注出中文或英文缩略语(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全称)。(10)参考文献:来稿均应有参考文献,论著需5条以上近期参考文献;综述需10条以上近期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引自正式出版物(不含内部资料、文件、使用说明书等)。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段末上角标出,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文后参考文献按照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范书写。(11)基金项目论文: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为国家或部、省级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稿首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12345)”,作为脚注的第1项。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12)将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简介(出生年月、性别、学位、职称、研究方向、电话、E-mail),脚注于文稿首页左下方。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聂豹

“患者没有天生的义务去理解医生” | 四位医生谈医学人文

医生们怎么看待医学中人文关怀的价值?怎么看待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那些在本职工作之外,通过写书来记录和表达的医生,希望达到怎样的诉求?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几位有医学人文、科普作品问世的医生,以及有医学背景的作者。医生其实也是很真实的人采写 | 何安安谭先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科普作品《子宫情事》,医学人文作品《见证——一个协和医生的温情记录》及个人成长史式自传《致母亲》等。新京报:相比于《子宫情事》这样的科普作品,《见证》这种叙事医学的文字好像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谭先杰:《见证》和科普类作品不太一样。科普类作品主要是在讲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而叙事医学是医学和人文的结合,它的文字是另外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到底有没有治愈的效果,这不好说,但它至少可以让人有一些安慰。这就像我们常说的特鲁多医生那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些文章中,你可以看到别人的苦痛,知道自己的幸福,或者说有共情,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读者(患者)可以理解到医学的局限性和医学的苍白,促进医患间的相互和谐。医学并不是万能的,比如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和经历的。无论你如何努力,这一步都会走到你的面前,但你如何去面对甚至对抗它,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从中读到的。因为在中国,死亡教育现在是缺乏的。《见证:一个协和医生的温情记录》作者:谭先杰版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8年4月新京报:这几年,国内出版界也引进了一些国外医学纪实类作品,比如阿图·葛文德医生的书等。你如何看待这类作品?谭先杰:我认为这些作品很不错,文笔很流畅,翻译得也很好。但说实话,国内医生写的纪实类作品并不是很多。我曾经认为我的《见证》是国内叙事医学当中很好的一个册子,但我没有推(这本书),也许过几年回过头来看,人们会意识到这本小册子在叙事医学中的价值。国内有些作品写得太正了,太正就意味着太假。我认为应该还原医生和患者的真实,真实的医生,真实的交流,它会引起公众的共鸣。新京报:你说《一台手术背后的故事》当时在公众号上发布之后,引起的关注是出乎你意料之外的。那么,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它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谭先杰:《一台手术背后的故事》发布后真的是出乎我的想象。这个故事为什么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我觉得是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医生的真实心态,不是现在宣传中的医生,高高在上的完全脱离了实际的“白衣天使”。(首先)讲的是一个医生面对一台困难手术的担当,这是必须要做的。第二是他的纠结,这台手术做砸了怎么办?现在的医患关系已经到了医生也输不起的时候。任何一个医生,可能都会在他的行医过程中碰到一台或者多台这样的故事,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共鸣。而对于公众的共鸣,我认为,他是看到了一个医生真实的一面,尤其是我写到的,我回家之后看到老婆留的纸条:“饭在锅里,菜在微波炉里,自己热一下吃。烤箱里有一只虾,别忘吃!我俩出去遛弯了,一会儿回。”看到这些,你就会觉得医生不是万能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普通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服务、相互需要的关系。给医生过多的压力,或者道德绑架,我认为并不是一件好事儿。2017年6月6日,谭先杰在个人公号发表文章《一台手术背后的故事》,一个腹部有30厘米的肿瘤的29岁患者前来求医,肿瘤去除风险很大,看过的所有医生都建议来协和。谭先杰决定动手术,不然病人没活路。新京报:你的微博和公众号都有许多粉丝,另外也有一些医生在社交媒体里发声成为“网红”,关注度给你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和改变呢?谭先杰:“网红”都是远香近臭的效应,就是远方的人,不太认识你的人,他就对你挺好的,身边的人或者同事,他并不一定这样认为。他可能会觉得你不务正业,或者对你在网络上面“装”还是“不装”,都看得出来。所以我在网上,从来都不装。你可以看到,我在网上除了是一个医生之外,还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也喜欢看美女,也喜欢品美图。我在写一些非常正经、正能量文章的同时,随后我就会来一篇比较不着调的小段子。我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医生其实也是一个很真实的人。关注度给我带来的影响,既有好的,也有坏的。对我来说,文字是永存的,能够留存下来。所以不管别人怎么样,我还是干我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因为我有一个底线,在干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是善良的。医患沟通中间横着健康和生死采写 | 何安安受访人:常青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三年。后回国任职于知名跨国制药公司。以笔名讴歌、丰玮出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协和医事》《如何老去》,小说《九月里的三十年》及《B.A.D.》等。新京报:你当年从协和毕业之后,没有选择做一名医生,但却写了《医事》《协和医事》等几本关于医疗的书,主要的动力和诉求是什么?常青:我一直倾心于文学创作,更想写小说,但觉得那时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先写了两本有关“医”的书,也算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17岁报考协和时的那个悬壶济世之梦,弥补当初离开医生行业的遗憾。2006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当时大众媒体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关于医患的负面报道,加之亲眼目睹的医生老师、医生朋友的生活,我觉得,如今中国,去看病的病人不开心,给病人看病的医生也不开心。也许是摇滚青年的本质暴露了,我希望说出一些背后事实,保持一些理性判断,并做出一点改变。中国的医患关系,太畸形了,其实双方都有一些信息的蒙蔽,或者自己选择不探究本质。《协和医事》写于协和建校九十周年,是忆古,也是对当下的一声叹息。我查阅了协和的编年史、关于协和名医的各种传记和自传,通过世界上对协和建校的记录,尽量客观地还原一段历史。《协和医事》作者: 讴歌 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11月新京报: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是这些年很受关注的议题。从你写《医事》到重版,再到现在,也很多年过去了。你觉得中国医患之间的认知和沟通发生了哪些变化?常青:写《医事》这本书,当时是希望建立起病人和医生之间的相互理解,通过讲述现代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当下中国的医疗体制、市场和资本的侵入,揭示医生的职业生活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痛,让医生这个行业重获尊重。另外一方面,我也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读者们,一个普通人如何比较聪明地看病,如何用最舒服、最安然的方式去面对身体和疾病。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医患之间的沟通,并没有变得更好。在人文和情感的层面,我认为好的医患之间沟通,第一位的是人情分,也就是医生表示关注和同理,有时就是一句话和一个动作。而病人呢,能对身体和医疗有一些基本常识:比如了解身体的衰老,了解医学并非万能,了解西医的一些决策风格。《医事: 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作者: 讴歌版本: 北京出版社2006年6月新京报:不论是纪实性的图书和纪录片,还是以医学为题材的小说、影视作品,都会对大众、对医疗、对医生群体的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你觉得中国现在的环境下,需要怎样的作品?你还有新书的计划吗?常青:需要一些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在基本常识正确的基础上的更立体、更丰满的呈现。在中国,这样的作品还是相对较少。我本人不会对这样作品的影响力抱有过高期待,因为涉及医疗,就会涉及与人有关的健康还是疾病,以及生命的终极问题,有一些是文化基础、思维方式的根本问题,如果这些不解决,单是小说、影视创作,很难产生本质的改变。新京报:你没有直接从事医生职业,但在医学院的训练和实习,对你看待人生、看待生死、看待医患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常青:“解剖学之所以对我具有双重价值,是因为它在满足我求知欲的同时,也教会我如何忍受令人厌恶的情景。”如果跟普通人相比,怎能不说又多了份冷静?在面对身体时,医生是最职业、最地道的“解构主义者”。这种情绪天长日久之后,会让接受过医学训练的人在对待不少事上,将“赋予的喻义”与“客观存在”进行严格、冷静的剥离,看待人生、生死,会更多一些终极感。新京报:大家经常会提到沟通是医患关系的核心,但在现代社会,沟通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站在医生和患者不同的角度来看,如何才能让沟通这件事变得顺畅起来?常青:沟通不易,但双方可以努力,往前多走一步,多了解对方视角一点点。有时,哪怕是一点小技巧,也会让沟通变得稍微顺畅起来。这些,其实在很多大公司的职场培训中,已经涉及很多了。只是医患沟通这件事,中间横着健康和生死,比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沟通难度要高一些。但至少,它应该是双方努力的事。患者没有义务去理解医生采写 | 李妍田吉顺曾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十年,任主治医师,处理高危孕产妇及难产患者逾万例,同时长期致力于医学科普工作,是知乎大V,现任丁香医生医学总监。最近,他的《产科男医生手记》一书出版。书中讲述了他十余年从医生涯中在产房内外经历的一个个真实故事,也记录了他对现代医疗和医患关系的思考。新京报:为什么在作为一名医生的本职工作之外,你愿意花费许多精力在知乎上回答问题,以及写书出书?田吉顺:最早是因为我看病时发现大家问的问题其实都很相似,我就想,我把这些写下来发到网上,能被更多人看到的话,接下来再来问我类似问题的概率就会下降,那我就可以省事一点。新京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不是因为我们在医疗方面的科普,包括医患之间的交流还是很不够?田吉顺:其实是出在误解上。医生认为患者应该知道,但患者并不知道;患者以为这是什么样的,然后医生没有那么做,患者就觉得医生怎么能这样?很多误解就这样出现了。这种信息不对等是有必要去弥合的,尽管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等,但可以降低它的程度。这不仅对患者有好处,对医生也是有帮助的。新京报:《产科男医生手记》嵌入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当中,这让它更好看。能感觉到你为了讲好这些故事,是花了心思的,写作的时候是非常注重这方面吗?田吉顺:对,你不能只站在医生的角度去讲。从患者角度来说,我对你说的东西不感兴趣,你一定要塞给我,我就不想看了。大家都爱看故事,在消遣的过程中,能够不那么有压力地获取一些科普信息,这是相对更容易让大众接受的形式。《产科男医生手记》作者: 田吉顺版本: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新京报:这种视角和叙述方式上的选择,是你这几年在网上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吗?田吉顺:我在知乎时间蛮长了,越往后越会发现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是完全从自己、从医生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大众应该知道这些。之后慢慢会发现,这个角度是偏的,你应该去从读者、从大众的角度思考,他们想知道的是什么?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新京报:这几年国内的出版界也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医学纪实类作品,你有关注吗?田吉顺:对,像阿图医生的几本书,还有保罗·卡拉尼什的《当呼吸化为空气》,以及《众病之王:癌症传》等等,我都看过一些。在我看来,这些内容还可以更实用一点,讲得更轻松、更简单一点。比如和阿图医生的书比起来,我可能更喜欢《当呼吸化为空气》,因为在这本书里,医生本人也成为了患者,所以它后半部分是从一个患者的视角来写的,但由于他本身是医生,他又会非常好地感受到这种冲突。新京报:那反过来,你觉得患者怎么样才能更理解医生的处境和选择?田吉顺:我认为患者没有天生的义务去理解医生。如果一个患者理解医生,那你需要去感谢他;如果他不去理解,那这是他的本能,是人的天性。应该付出更多的是医生,这是医生的职业要求,是义务。医生和患者能够互相理解,这是一个理想,是最好的结果,我肯定是很期待,但是你不能去要求患者理解。新京报:这几年医患矛盾、医患冲突是很受关注的话题,这种冲突怎么才能更好的化解?田吉顺:所以说这件事情是需要沟通的,我在书中一开始就说道,医患冲突的很大原因在于,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只不过其中存在一些误解。我们希望把这件事情真正的矛头找出来,让大家认识到医生和患者应该是在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当然在这一点上,医生的认知应该是更清晰的,因为他毕竟受过专业的训练。新京报:你在书中谈到医学的不确定性,能就此再讲一讲吗?田吉顺:大家会天然地认为医学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总能解决各种问题,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非常非常渺小,人定胜天其实是不存在的,还是有很多无力的事情,你就是要去接受。但是,人性就是希望有控制,只要有不确定性,就要焦虑,所以大家当然希望医学是确定的。从患者的角度,这种期待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平静。另外一方面,其实也有医生方面的问题,医生有时候会过度强调医学上的确定性,比如医生跟患者讲,什么东西就导致了什么结果,你现在这样就是保胎保的……这样的话说出来时,言外之意就是说我能够控制结果,就是在给患者传递这样的信息。这一方面,是医生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来体现职业上的价值,把医学的能力夸大了。所以,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要做好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准备。理想的医疗需要循证、透明、共同决策采写 | 张婷李清晨心外科医生,现就职于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外科,著有《心外传奇》《医生爸爸的365夜》等作品。新京报:在你看来,优秀的医学科普写作是怎样的?李清晨:很多人把医学写作庸俗化了,希望写完让读者知道病怎么治——这是医学服务的延伸,不算医学科普写作。我写《心外传奇》,不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心脏手术怎么做,而是传达一种医学精神。医学科普的目标应当“宜粗不宜细”,要有大原则,进行思维方式的启蒙。新京报:如今心外医学获得了令人惊奇的进展;但同时我们也常感受到现代医学仍然充满局限。你如何看待医学的能量与局限?李清晨:攻克重症疾病的过程,是不断挑战禁区、推翻成见、否定权威的过程。医学需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不抱着这样的希望,医学是不会进步的。比如说,艾滋病的治疗——最早可能都没听过这个病,后来可以带病生存,让它成为一个慢性病,最近,已经出现了第2例治愈病例。有人立志扩大医疗版图,还有更大一部分人要把现有的版图牢牢地守住。毕竟,大多数人是普通人,大多数医生是普通医生,面临的是日复一日的甚至是繁琐的工作。如果能把前人的技术、理论,应用到职业中服务病人,就已经很好了。这两种医生我们都需要。新京报:但现在公众似乎把医学看得无所不能,这也增加了医患矛盾的风险。李清晨:这不能怪患者,他们对医生抱过高期望,是受医院或媒体的影响。医院本身要注意宣传导向,习惯大肆宣扬引进了多少新技术,治愈了多少疑难重症,对于局限和失败,很少提或根本不提。应当说医疗是个具有相当不确定性的行业,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们应该把死亡教育纳入到生命教育中,如此才能面对医疗的局限与不确定性。此外,也没必要放大医生的辛苦。有医生抱怨,做手术几小时,家属连声谢谢都没有。我跟他们说,你要理解:家属的心思根本不在你身上,他们担心的是亲人的生死。如果家属有谢谢,说明人家素质高,如果没有,那太(正常了)。《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版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新京报:这几年国内出版界引进了些国外医学纪实类作品,我们这方面的书是不是还是太少了?有哪些此类书籍值得特别推荐吗?李清晨:如今比我十多年前开始医学写作的时候肯定进步了。那时流行的还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类“江湖人士”写的书。大概2012年之后,专业医生写的科普书多起来了。着重推荐以下这几本:舍温·努兰《死亡的脸》,有我们缺乏的死亡教育,写得很好。托马斯·刘易斯《细胞生命的礼赞》,理论知识现在已经有更新了,但医学写作的美感和流畅读上,是很值得一看的。亨利·马什《医生的抉择》以及《一个医生的自白》,一个顶尖外科医生坦诚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种种失误,这在很多医生看来是不能想象的。很多医生可能也有类似的失误,但他是不敢说的。新京报:你跟不少报纸、电视台有过合作,怎么看待媒体在医学人文、医患关系方面的作用?李清晨:医疗报道要尽量专业、减少漏洞,否则媒体监督就不叫监督,成搅屎棍了。这要求做医疗报道的人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另外,要关注大原则,不要抠细节,宜粗不宜细。新京报:你理想中的医疗状态是怎么样的?李清晨:循证医疗:医生给出的医疗建议要基于现有的最好的医疗证据;透明医疗:医患双方不再存在知识上的专业壁垒,也就没法背着患者做任何小动作;在此基础之上,医生患者共同决策。三者缺一不可。不光国内,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个也达不到,但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一个理想状态。本文原载于2019年3月9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4、B05版。作者:何安安、李妍、张婷;编辑:李妍、宫照华、榕小崧;校对:赵琳、翟永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3月0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版~B12版「主题」B01 | 医者何为「主题」B02 | 以人文叙事,弥补破碎的医患关系「主题」B03 | 生命书写,共情与反思齐飞「主题」B04 | 谭先杰:医生其实也是一个很真实的人常青:医患沟通,中间横着健康和生死「主题」B05 | 田吉顺:患者没有义务去理解医生李清晨:理想的医疗,需要循证、透明、共同决策「文学」B06 | 麦尔维尔诞辰200周年 与影子击掌的人(上)「文学」B07 | 麦尔维尔诞辰200周年 与影子击掌的人(下)「传记」B08 | 普里莫·莱维 被拯救的人最终仍被淹没(上)「传记」B09 | 普里莫·莱维 被拯救的人最终仍被淹没(下)「儿童」B10 | 对话彭懿 我想做本图画书,让小孩笑,成人也笑「书情」B11 | 《女性与权力》等5本「视觉」B12 | 佛罗伦萨的神灵与人间

汾水之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征稿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是由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医学期刊。被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网--CNKI收录,并被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为半月刊,全年24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4749/R,国际刊号:ISSN1671-4695,国内邮发代号:80-494投稿要求1.稿件署名作者应为合法著作权人,文责自负,作者排序以原稿为准。来稿请附作者单位推荐信或在文字稿上加盖单位公章,注明单位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以电子版投稿的,可在签署论文使用授权书时,将单位推荐信一并寄来。2.来稿请注明: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科室,负责与编辑部联系的通讯作者的姓名及其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并标明正文字数、表数及图数。3.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及复印件。4.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快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5.本刊对来稿认真负责,处理及时,收到稿件后立即编号,并给回执,日后联系时请注明稿号。投稿2个月未接到本刊回执,系该稿仍在审阅中,作者若欲另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6.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编辑部可作修辞等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重大修改,则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期2个月不寄回者,按自动退稿处理。修改稿首页务请注明稿件编号。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来,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墓碑镇

追寻河南大学医学的百年传奇

文:赵慎珠 王明钦 王学春一、滂沱山雨终于停了下来,河水暴涨,云雾弥漫。山陵纵横,幽谷深处见不到几户人家。河南大学师生流亡队伍的几十户教师和家眷,正拖家带口,深一脚浅一脚,缓缓跋涉在泥泞的山路上。那是1944年5月,日军突袭嵩县潭头镇,16名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河南大学呕心沥血营造的深山学府,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毁于一旦。日寇可能随时渡河,河大教育系教授李秉德的妻子马上就要临产,危难时刻,河大医学院教授朱德明、倪同岗夫妇,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来为李秉德妻子接生。重渡沟附近的关沟村,溪水环绕,只有三户人家。河北岸的房东孙老汉,在自家屋后的竹林里,用毛竹、树枝搭起了一个茅草庵,放上一张木床,就成了一个临时产房。25日清晨,茅草庵里传出了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同一天,200多公里之外的洛阳城,被日军侵占,河南全境陷落,河南大学被挤在豫西南的弹丸之地南阳荆紫关。李秉德是洛阳人,家乡沦陷,悲从中来,他为在重渡沟茅庵里出生的儿子起名重庵,乳名小洛。后来,李秉德任西北师大校长,李重庵在甘肃省副省长任上出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医者风骨,念念不忘,李家与朱家后代成为通家之好,往来密切。2013年,李重庵来到河南大学,看到校史馆保存完好的嵩县资料照片时,有些激动:“这是我的寻根之旅,我对河南大学有无尽的感恩,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常常会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崇敬感和亲近感。河大的大学精神非常可贵,不仅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更有医者仁心的高贵品德,同事、朋友间的同舟共济、生死与共。”河南大学医学院旧址嵩县财神庙,1939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办学所在地二、宁静的河南大学校史馆内,珍藏着一本厚厚的书《九十年沧桑》,封面是作者张静吾的照片。照片上看,他面容清瘦,一双眼睛明亮而含着笑意,炯炯有神。这位籍贯巩县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和蔼儒雅的外表后有着刚强执拗的意志。1927年夏,27岁的张静吾以北京德国医学院医师的身份,到开封拜访河南大学校长凌冰,力陈添设医科之必要。1928年,河南大学设置医学学科,与文、理、法、农一起,成为该校第五个学院,开启了河南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上海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陈雨亭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阎仲彝,先后出任院长。1934年,曾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读书的张静吾,回到母校,担任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内科教授。三任院长知识渊博,理念超前,对同事信任和爱护,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把师生紧紧团结在了一起。他们以繁荣学术、培养人才为宗旨,成立医学研究会,创办《河南中山大学医学》季刊、《医学》周刊、《农学与医学》等学术性刊物,先后建立妇产科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化验室等,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医学教育体系。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讲述,医学院创办之初,师资多以同济和留德博士为主,学生也多为优良之才。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张劭,就曾因药物研制方面的贡献,入选英国皇家院士。1936年,张学良到医学院参观,在医学院学生的枕头下发现辩证法读物,可见学生阅读兴趣之广。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血吸虫病在中国长江流域肆虐。李赋京教授利用教学工作间歇期或假期,奔走于血吸虫病疫区,研究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情况。1936年,他在安徽省发现了一个钉螺新种,并首次在《中国动物学杂志》上发表这一发现,经正式鉴定,新种被命名为李氏安徽钉螺,填补了中国对日本血吸虫病研究的空白。抗战期间,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在嵩县,医学院开办“高级助产学校”“高级护士学校”,下设门诊,终日为求诊者治疗。遇到危重病人时,张静吾就在汽灯下为患者做外科手术。医学院师生普及的新法接生,使嵩县婴儿成活率提高到100%,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一切弥足珍贵。1944年5月,日军血洗潭头。张静吾携带家眷和几个学生先躲避村中,16日凌晨向山林逃避时被俘。张静吾的妻子吴芝蕙惨死在日寇刺刀下,侄子张宏仲颈部被刺伤,伤势严重,张静吾跳下深沟,侥幸脱险。“我突遭家破人亡之祸,痛苦心情实难描述。”1946年,张静吾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主持河南大学医学院。医学院聘请教授、副教授22人,建有病理、解剖、药理、细菌等学馆,附设高级助产学校、护士学校和附属医院,规模空前。1950年,为了延揽人才,张静吾日夜兼程,奔波上海、南通等地,以虔诚、豁达的胸襟,影响、感化着一位位名家来河南工作,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耕耘此处的学者,受教于此的学子,夙兴夜寐,孜孜不倦,书写着大学的精神。1930年,医学院配置的各种德国制造的试验仪器三、阳春三月,山花遍野,白色的牡丹花站立在山坡的绿草地中,美丽而与众不同。河对岸是起伏逶迤的山峦,几户人家隐于云烟深处,不论魏晋,嵩县潭头镇是世人心中的桃花源。几间老旧的屋舍,墙面斑驳,十多户的山墙上,精心悬挂着黑白老照片,注明这里曾经是河南大学办学地。新绿的野草,些许的旧物,历史虽已走远,却带着一种香气,让人情难自禁。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学流亡办学8年,辗转迁徙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嵩县,其中,在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办学长达5年。之后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宝鸡等地,弦诵之声荡漾在河南、陕西两省的山水之间。1939年,高中毕业的张效房,以全国统招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百岁老人张效房回忆,在潭头镇,民房、破庙是他们的宿舍和教室,冬天透风,夏天闷热。上课桌椅及试验台,都由土坯砌成。校长、教授、学生与农民同饮一缸水,同点一盏灯,因陋就简,顽强执著,不因战乱而影响教学科研活动。清晨傍晚,山径上,林溪间,学生们常常手执一卷,苦修不厌。黄昏时分,小油灯次第亮起,一盏一盏,一户一户,闪烁着,仿佛化作满天星,成为无比灿烂的历史的天空。河南大学校友冯友兰曾有抒怀诗句:“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如今,张效房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科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他创造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除方法”,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2019年4月,在河南大学的“明德医学讲堂”上,99岁的张效房老人动情说道:经历过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家必须富强。我是中国人,我的经验是从一个个中国病人身上来的,就必须把我所有的一切都贡献给中国人。河南大学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医生,我的身份永远是河南大学毕业生。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退休后连续20多年出诊,被称为“中国最年长的出诊医生”,在“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舞台上,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2014年1月22日凌晨5点30分,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坚持70年、98岁的“医生奶奶”胡佩兰,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牵挂的依然是病人,临终只留下一句话:病人看完了,回家吧……1938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全体人员四、阳光洒在银杏树的新芽上,极嫩的黄绿色里透出一派天真的粉红。亭台水榭,花木扶疏,鸟鸣其间,分外幽静。这个春天的河大校园,静寂平和。明伦校区的西南角,几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掩映着一座灰色的两层长楼。校史馆负责人说,它建于上世纪30年代,曾是医学院的教学楼,校史馆保存的几张照片,就是以它为圆心,记录下医学院成长的历程。方砖宽厚,楼宇依旧,或远或近的一幕幕场景相互交叠,让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扑面而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医学院附属医院奉命组建军政部第11重伤医院,随战事迁转,7年时间救治伤员和百姓上万人。1946年,黑热病在河南严重暴发,它是一种寄生虫病,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传染性极强,人体感染该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90%以上的患者2年内将因合并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面对凶险的传染病,30岁的王伯欧教授逆行而上,出任河南黑热病防治队医师兼队长,最终黑热病在河南被消灭。1950年6月,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形势危急,祖国罹难。医学院13名医护人员组成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赴朝鲜前线开展救护工作。出发前,他们在医学院教学楼前,定格了坚定无悔的面庞。前线护士一个人要照顾160余名伤员,每天10000余毫升(20多瓶)静脉输液、夜班、换药、冲洗伤口、危重病人特别护理,工作极其繁重。在队长吴国桢主刀或指导下,河大医疗队作了多例难度较大的手术:后尿道损伤之膀胱上造瘘尿道修补、腹部损伤结肠露置术……“山之上,国有殇”,危难之处,挺身而出。他们步履匆匆,穿梭于病房,在随时可能带来的生死考验间默然前行,医者仁心,矢志绵延。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说,河大人在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追求光明和真理的脚步。当国家民族处于紧要关头,河大师生总是迎危而上,他们何尝不是河大史学家嵇文甫所急切呼唤的“蹈厉奋进”的“河南士子”,他们又何尝不是用生命、鲜血和灵魂续写着、弘扬着“河南精神”!五、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巍峨宏伟的南大门门楣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让师生刻骨铭心。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而著称于世,中原文化又以其博大精深而魅力无穷。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铸就了河大人顽强的意志和品质。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没。1951年,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浩浩荡荡,数十万群众奔赴千里淮河沿线工地。民工和技术人员亟待医疗保障,1955年,淮河医院应运而生,承担起河南省治淮施工工地疑难重症患者会诊、转运危难疑难病人救治的工作,医务人员又频繁奔波在工地与村庄,基本控制了天花、霍乱和伤寒的流行。1975年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坝事件发生后,三批医疗队35天日夜救灾;1978年“杨庄事故”时,淮河医院收治42名伤员,重伤员8人,他们用手电筒灯照明,在医院大礼堂处理伤员;1979年和1981年新郑、中牟暴发伤寒,医疗队经过3个月拼搏,控制根源,消灭伤寒。在河南对外医疗援助的40多年间,30多名淮河医院医务人员远赴埃塞俄比亚高原和赞比西河畔,以精湛的医术填补了受援非洲国家医学史上的多项空白,娄敏医生在战场进行救援时,自己伤断两根肋骨,仍然坚持工作……2020年春天,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1月26日,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的52名医务工作者,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驰援武汉。那一声“平安回来呵王月华,我爱你!”的呼唤,永久留在了庚子年早春的记忆里。在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带头的应急研发团队,在与时间赛跑。2月28日,马远方团队率先研发出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两种检测试剂盒,可在5至10分钟时间完成新冠抗体快速筛查。项目的前期结果,已由研发团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说,“读书不忘救国”“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百年风雨给了河大人太多的艰辛与磨难,历史沧桑给了河大人太多的坚韧与刚毅,河大的历史永远是一部厚重的、自然的、人文的教育史、发展史。河南医学高等教育起于河南大学,尔后折枝为林,蓊郁青葱,以医学教育造福中原人民的宗旨未曾改变。今天的医学院,是第一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临床医学学科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39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6个院士工作站。2018年9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ESI为《基础科学指标》的英文缩写,是全球公认的评价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百年路途之上,每一片新芽,每一次花开,每一处跌宕,每一段艰险,医者之傲然风骨,清冽之气,早已氤氲开来,直至无处不在。制图:王伟宾(图片提供: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孙子

被国际期刊疯狂撤稿,我国医学论文还有救吗?

近几年发生多起我国医学领域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被集体撤稿的事件,给中国医学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经历了历史上首次撤稿后重发事件,撤回的文章截至今年6月初已被引用超过3300次。这篇被撤文章得追溯到2013年,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Martínez-Gonzále领导研究团队写了篇文章,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2017年6月4日,英国麻醉师John Carlisle在Anaesthesia杂志发表了5087个随机化对照试验的抽样分析,发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有11个试验的基线变量分布似乎与随机化不一致。没事儿给大家搜一张Martínez-Gonzále的照片读到Carlisle的论文后,Martínez-Gonzále主动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编辑联系,并开始对研究中的随机化程序进行彻底审核。6月13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了Martínez-Gonzále和同事发来的撤稿请求。8天之后,这篇论文被撤回;与此同时,新的分析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但结论与之前相似。这次事件被称为“一个诚实的错误”,杂志和作者都受到了好评,算是一次极为和风细雨的“医学论文撤稿事件”。然而事实上,说起撤稿,往往伴随的是腥风血雨。回想一下近期的中国医学论文撤稿事件,更是令人瑟瑟发抖。中国医学论文:发表并死亡先说撤稿,所谓的“撤稿”,有两种,一种叫做retraction,是期刊主动发起的撤稿;一种叫withdraw,是作者主动发起的撤稿。一般引发负面讨论的更多是retraction。至于为什么要撤稿?已发表的文章,如果不是存在很重大的错误,期刊发布个勘误声明就好,但如果错误严重到会让人质疑研究的有效性,那么就需要撤稿。根据发表道德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的指南,期刊编辑在遇到下列情事时应考虑撤稿:有明确证据显示研究发现不可靠,不管是学术不端行为(如伪造数据)或诚实的错误(如计算错误或实验错误);研究发现已经发表在别的地方而且没有适当引用、取得同意或说明(复制研究适用);抄袭剽窃;不道德的研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那篇,就是其中“诚实的错误”。一般来说,撤稿的确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大规模的撤稿,更是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质疑。近几年相继发生多起我国医学领域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被集体撤稿的事件,主要原因都是涉及学术不端行为。这些事件给中国医学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最为出名的是2017年《肿瘤生物学》的撤稿事件。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旗下《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发表声明,宣布撤回107篇来自中国的医学论文,撤稿的主要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fake peer review)。这些论文涉及524名作者,127家中国研究机构和4家日本、美国、加拿大机构。此次撤稿创下了世界正规学术期刊一次性撤稿数量的纪录。这事儿太大了网易甚至还做了超长的个名单。下面的图只是其中的一段。施普林格和《肿瘤生物学》在此之前已有多次类似的撤稿事件,中国论文在其中大多扮演着重要角色。2015年3月,施普林格旗下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撤回43篇在同行评审中造假的论文,其中41篇是中国学者的研究。8月,施普林格又撤回旗下10家期刊的64篇伪造同行评审的论文,其中就包括了《肿瘤生物学》,绝大部分论文亦来自中国。2016年,《肿瘤生物学》期刊再次撤回25篇论文,其中多为伊朗科学家的研究,同样是因为涉及同行评审造假等问题,这次事件之后,出版方决定重新展开更深入的人工筛查,才在2017年一下子挖出了107篇涉事论文。此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另一学术期刊《分子神经生物学》(Molecular Neurobiology)也陆续撤稿了10篇中国医学论文(截止至2017年6月15日)。这10篇论文发表于2015年、2016年,研究对象都是脑瘤——胶质细胞瘤,作者均来自中国高校或医院。部分论文作者涉及前述107篇被集中撤稿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不仅是被国际学术期刊撤稿,还被国内期刊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晴等于2014年发布论文《中文学术期刊撤销论文研究》,主要分析中文学术期刊的,作者从CNKI数据库检索得到83篇撤稿声明,回溯了92篇撤销论文,分析发现这些撤销论文集中分布于医药卫生、工业技术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医药卫生领域最多,为29篇,分散分布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外科学及肿瘤学等学科。国内同行评审:漏洞与造假施普林格撤稿原因是涉及同行评审造假,有必要介绍一下同行评审。同行评审是国际上通行的学术评价制度,通过让同领域专家对拟发表论文的专业水平形成一个学术判断,从而决定稿件是否录用,以保证学术期刊论文的质量。国外不同学术期刊对于论文审稿的具体操作程序不尽相同,目前普遍遵循的操作流程是“编辑初审-外部同行评审-主编定稿”,初审的编辑主要考察投稿论文的选题是否符合期刊要求、是否存在明显的失误,若无此类问题,下一步就是将论文送外审,由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待编辑部收齐同行评审专家意见后,由主编综合考虑,做出定稿、退修或退稿的决定。那么同行评审造假是怎么来的?因为有个机制,投稿人在向学术期刊投稿的同时也可以建议同行审稿人,并提供他们的电子邮件等信息。有人就在这当中看到了机会。细分下来,同行评审造假有三类,当然这些方式国外也有用的,不过看起来“第三方”造假在国内极为盛行,也是经常被提起的造假手段:第一,“邮箱”造假。通常做法是投稿人自荐真实的评审专家姓名,但所提供专家的联系信息是虚假的。投稿人根据投稿论文所属的学科领域,通过检索论文数据库,筛选出具备审稿 资格的专家。这个专家是名副其实的,甚至是该领域的学术权威,但投稿人在自荐专家的电子邮箱上造了假,投稿人提供了本人预先注册的邮箱。这样的话一旦学术期刊采用投稿人自荐专家进行评审,就会将投稿论文发到投稿人提供的虚假邮箱,变成投稿人自己评审自己的论文。第二,“朋友圈”造假。通常做法是投稿人自荐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同行或同事作为评审专家。如果推荐了这样的评审专家,那么学术期刊无论是采取单盲评审还是双盲评审,评审往往难以客观公正。在极端情况下,有的被推荐的评审人甚至把论文转发给投稿人本人,由投稿人本人撰写评审意见,再通过评审人将审稿意见反馈给期刊编辑,变相造成了作者自己完成评审活动的事实。第三,“第三方”造假。通常做法是作者委托提供论文服务的第三方机构代投论文。国际通行的论文服务第三方机构操作非常规范,服务范围很小,仅为英语非母语的作者提供语言润 色、建议投哪几家杂志。而国内的第三方机构却借“润色”之名,提供了不限于语言润色、 语言翻译、论文修改,逻辑结构调整等“服务”内容。为商业目的,第三方机构往往提供诸如论文代写、论文代投稿等服务,甚至恶意利用出版系统的漏洞进行有组织、大规模的同行评审造假等。说起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共同研究制定并发布过《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五不准”包括: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第三方”存在感超强,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中国医学领域:压力与诱惑南方医科大学彭妍捷在《我国医学论文撤稿现象反思》一文中总结我国医学类论文撰写存在不规范现象的原因,这里面有一些是学术领域的通病——第一,道德底线和责任感的丧失。这个主要是在说发文作者自己的锅。第二,单一量化评估标准。首先,以数量或影响因子论英雄,即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着以发表论文篇数和杂志影响因子进行科研绩效管理的手段。我国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均采用定量评估办法,即量化评估办法。其次,全员科研模式,即要求所有医师都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纳入绩效管理标准体系。事实上,医生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发表论文,并不是其职业活动的全部内容,也不是其核心内容,而且也不是每个医务人员都具备做学术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但是,论文发表的数量是刚性考核标准,直接影响学术职务的晋升,间接影响收入水平。全员科研模式表面上促进了全员性申请课题、从事研究、发表论文的“繁荣”局面。但由于条件限制,尤其是临床医生,服务于患者牵扯了其主要精力。全员性科研模式将迫使那些不具备研究条件和能力的从业者设法突破学术研究职业道德底线。第三,奖励、惩罚制度不健全。首先,重奖励模式,很多医科院校和高等级医院实施对医务人员发表论文进行高额奖励政策。因科研成绩获得的奖励性收入在其总收入所占比例过高,有的甚至超过三分之一以上。个别人员一年因发表SCI论文获得的奖励有20余万元,远超过同行一年的工资奖金收入。论文发表的奖励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奖励是除工资之外,学术单位根据研究者每年的论文发表数量与级别来发的直接物质奖励。最常见的是根据发表论文的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直接给予现金奖励。间接奖励则与科研资金分配、住房分配、职称申报与授予、学术领导岗位选拔等关联。其次,轻惩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造假被发现了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会有什么具体的惩罚。第四,学术评议制度不完整。包括研究者水平与能力的同行评议制度不完善,成果匿名评审制度不完善。第五,行政权力侵害学术权力。关于某研究者是否胜任某学术单位的某个研究岗位,国际较通行的作法是依靠该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根据同行评议的方式确定。我国也实行这一制度。但差别在于用各省市制定适合学术机构的统一标准,并由省市一级政府机构组织统一评审。表面看,标准一致,有省市一级政府背书,能够确保公正公平;但会出现标准和评审过程因顾及面过大而偏离具体单位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导致其最终结果并不适合于参评的各个具体单位与岗位。另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金富在2016年发表过一篇论文《国外学术期刊同行评审造假的分析及启示》,里面针对2015年发生的,被BMC、Springer、Elsevier 因同行评审造假撤稿的中国114篇国际论文进行了分析,这些论文全部集中在生物医学领域,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单位,绝大部分为医院或医学院,作者主要是医生或医学院教师,大部分都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有的作者拥有主任医师或教授等高级职称,其中不乏知名专家和学术骨干。2015年三次撤稿论文涉及的期刊数、篇数、学科分布情况这篇文章提出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对论文通讯作者投稿所使用电子邮箱情况作统计,发现通讯作者投稿所使用的邮箱,绝大部分是商业公司提供的免费邮箱,仅有极少数通讯作者使用所在学术机构的专门邮箱。学者在与学术期刊编辑部交流的过程中,不使用研究机构专门邮箱本身就存在问题。版权声明:本文文字、图片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与中知专家头条(zhuanjiatoutiao)联系并予以删除。

白丝线

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发布,让我们随着专家透过数据看门道

摘 要2020年6月29日, 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发布了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新版《JCR》)。新版《JCR》受到全国期刊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回应业界关切,让更多期刊业界和学界同仁深入了解新版《JCR》和指标数字背后的趋势,小福团将刘谦、任艳青、任延刚、张莹四位专家对于新版《JCR》看法摘录如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刘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国肺癌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医学出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新版《JCR》出来科技期刊编辑该注意到的几点?北京时间6月29日,业界最为关注的新版《JCR》发布,微信朋友圈马上刷屏。众多作者,特别是学生发出不同慨叹,如同股市一样,“我投中的期刊影响因子涨了!”“我发表的期刊进1区了”……但作为学术期刊编辑,我们应该看到哪些和普通大众不一样的东西?1.总体SCI期刊数量角度JCR报告SCI期刊数是在缓慢增长的(图1),在2007~2011年期间收录期刊数明显增加,其他时间增幅稳定。SCI期刊数增加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全球学科的发展,学术成果的增加,新兴及交叉学科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期刊创办。图1 JCR各版本SCI期刊数变化2.中国大陆期刊量角度JCR报告中国SCI期刊数稳定增加(图2),增幅远超国际总体JCR中SCI期刊总数,这是与中国科研投入,特别是近年国家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的。图2 JCR报告中国大陆SCI期刊变化3.学科角度2019年度《JCR》中可以发现,按照期刊数排名,数学SCI期刊数是最多的(324本,图3),载文量最多的是综合材料科学129406篇(图4),各学科按照中位影响因子期刊分数最高的是细胞生物学(图5)。因此,各学科由于期刊数,载文量等众多原因,单纯从影响因子,不顾及学科差异来进行简单算分评价是很不合理的。例如数学的中位影响因子是0.797,期刊数有324,也就是说到影响因子第162名St Petersburg Mathematical Journal位置,其影响因子是0.8,而类似期刊数(314)的综合材料学科,同样中间位置(第157位)的期刊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影响因子是2.553。类似情况在各学科是很常见的。单纯追逐影响因子会驱使作者去做交叉学科工作时,倾向于选择中位影响因子高的学科里面去选择期刊,或者投综合科学类期刊。图3 各学科按照期刊数排名图4 各学科按照载文量排序图5 各学科按照中位影响因子排序4.期刊载文量角度载文量是期刊很重要的指标,显示传载知识的容量,可以说与影响因子一样是评价期刊的主要指标。从载文量(论著+综述)排序,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Springer-Nature出版社的Scientific Reports,发文量19873,考虑到其为OA期刊,每篇文章收取1870美元发表费,所以商业上可以算很成功的期刊。不过不能否认Scientific Reports和PLos One作为经典的巨型期刊(Mega-Journal)的代表,是一种重要的新型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否则也很难保持在影响因子2-4分的水平(考虑其文章各学科差异等因素),运营管理也是非常复杂的工程,非常值得中国期刊借鉴。在榜单第9名还有一本更不可思议的期刊,Springer-Nature出版社的Nature Communications,载文量去年5469篇,影响因子达到12.121,近年稳定在10以上。要知道国内有些人(编辑?作者?)把载文量多的期刊叫“水刊”,那么能办一本每年发表5000多篇文章,而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期刊,难度真的无法想象,可以说NC是依托Nature家族声誉与Springer良好管理运营机制合体的成功科技期刊,笔者特别推荐中国期刊虚心向其学习。图6 期刊按照载文量排序5.中国期刊高IF期刊很多,1,2区期刊很多(图7),网络信息已有较多涉及。此处笔者略去一万字表扬内容。主要存在问题:1.缺少国际化出版平台,不仅仅是技术平台,技术平台可以拿来主义,更缺的是品牌平台。细分学科出版市场也是当前学术出版的重要趋势。2.过度重视影响因子会让多数办刊人失去增加载文量的动力。图7 中国影响因子排名前10期刊图8 美国医学会JAMA系列期刊6.小结从JCR期刊收录变化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几点,巨型OA期刊由于完全online,载文量大,周期相对比传统纸刊快,作者保留版权等优势,所以满足相当一部分作者群体的需求,值得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其优点;学术出版商细分学术市场一直在进行,结合品牌期刊的“瀑布评审”,可以从高中低端一定程度“垄断”学术出版资源,如果再结合集约化优势,更是值得中国期刊学习借鉴;我国学术期刊“小、散、弱”局面正在逐步改善,在各主管主办单位强有力措施的支持下,应该很快成为国际学术出版强国,让更多的我国作者优秀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任艳青:“小编讲堂”核心成员,“小编基金”首期PI中国SCI期刊指标非常亮眼2019JCR,中国SCI期刊指标非常亮眼,比较具有2018IF和2019IF的224本大陆期刊,有31本期刊做到了可被引文献量、影响因子和期刊影响因子百分排位数同步增长。最大提升奖2019JCR中,有27本中国期刊首次获得影响因子,这些期刊表现不凡,其中14本期刊位于本学科的Q1区,9本期刊位于本学科的Q2区。最佳新人奖(Q1区期刊)另有,两本刊Bone Research、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8年IF被镇压,2019 JCR,Bone Research以Q1区强势回归。数据若有不妥,请指正。任延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慢性疾病与转化医学(英文)》编辑部主任未来如何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大家期待的新版《JCR》影响因子发布,我们对标世界一流期刊,都在思考。我的学科背景使我非常关注医学综合和临床医学的国内外杂志,对比其影响力:在世界的SCI期刊总排名前列,至少有一半期刊是医学综合和临床医学类期刊;而我们国家的SCI期刊总排名,医学综合和临床医学相对数量少,大部分在排名中游。我个人认为,这和我们国家大学和医疗机构医学方面的影响力、世界排名地位是相符的。未来如何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第一、还是要依托科学家办刊。举例我曾经参与创办的《Endoscopic Ultrasound》杂志,本次影响因子4.489分,属于消化类Q2,比排名Q1区的期刊差2名,内镜类杂志世界排名第四。他的创刊单位是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内镜学科创始人孙思予教授,长江学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第一完成人),在亚洲、亚太、及世界消化内镜领域有很好的影响力。未来这个杂志还有前景,因为报导范围包括整个内镜学科,现在大部分稿件还是消化和消化内镜方面,未来需要广泛宣传和推广,积极吸纳其他医学领域高水平内镜超声文章,吸引世界级高水平各医学专业内镜超声专家加盟编委会,未来杂志影响因子超过5分,Q1区杂志只是时间问题。第二、对编辑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作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参与科协指导的全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三次青年编辑大赛一、二等奖获奖部分青年编辑来自本次JCR收录期刊,而且这些期刊也属于我国领军和各专业代表性英文刊。他们代表了我们国家新一代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领军人才。还有一部分获奖者是我们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杂志的编辑,他们的特点是外语好、学科背景强、有思想、敢挑战。这说明我们的年轻一代青年编辑已经融入到我们对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追赶行列里,他们是最有希望成就梦想的一代后浪。人才是我们事业最宝贵的财富。第三还是要多和世界一流期刊编辑对话。国际化视角和战略决定我们期刊未来的高度。这个世界看似浑然一体,实际却可以分为不同维度。不同维度的世界,就像一条条平行线,下一个维度的人只能是上一个维度人的意识投射。期刊的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期刊,第二维度是平台,第三维度是数据库。当高维空间挑战低维空间时,具有碾压的优势。比如我们对国际出版商依赖,或者说他们对我们国家期刊的创办、运营和数据库收录的支撑,具有碾压作用。我本人今年当选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董事,总部在美国,代表美国先进的办刊理念。还当选国际同行评议周执委会委员,这个组织在英国发起。每月都有至少两次机会和核心成员进行电话和视频会议,推进学会的各项工作。这两个国际组织是有很好编辑实践指导、出版伦理和各种培训以及跨学科、跨专业多样性探索的编辑组织。我希望熟悉和了解后,把他们好的编辑实践和编辑理念推广到国内同行,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编辑。我们只有多接触、多了解、多探索,我们才能提升我们国际一流期刊出版的维度和层级,才能真正掌握出版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软硬件资源。基于此,让我们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韧劲,吹响攻坚克难冲锋号,继续奋进!张莹: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Light学术出版中心副主任提高期刊影响力并不是过分追求影响因子6月29日,来自科睿唯安的新版《JCR》新鲜出炉。期刊界同仁纷纷晒出成绩单,学术界纷纷转发、评论,一度刷爆朋友圈!作为期刊界一员,我也聊一聊影响因子那些事!从新版《JCR》榜单可以看出,影响因子达到292.278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依然稳坐武林第一宝座;世界三大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最新影响因子分别为42.778、41.854、38.637。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有285种,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再看看中国大陆期刊在新版《JCR》的表现如何。在中国大陆主办的SCI期刊中,有9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0,其中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首次突破20,在JCR中国大陆期刊影响因子位居榜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影响因子16.693,在全球综合性学术期刊中位列Nature和Science之后,排名第三。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影响因子13.714,位列97种光学期刊前三位,连续六年稳居世界光学期刊榜三甲。近些年来,JCR中国大陆期刊数量增长较为明显,从2014年的185种增至2019年的253种,增长率超过36%。从期刊学术影响力来看,2014年中国大陆Q1、Q2区期刊数量占比约36%,到2019年Q1、Q2区期刊数量占比已经超过50%。除此之外,2014-2019年,JCR中国大陆期刊平均年总被引、平均年影响因子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平均年载文量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14年的158篇下降到2019年的121篇。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科技期刊稿源竞争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部分期刊为追求高影响因子,减少发文量。这种做法短期内也许有效,但不利于长期提高影响力。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过分强调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不合理导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文件出台的背景下,我们看待影响因子要有理性的思考。一方面,影响因子只是评价期刊的一个指标,不能等同于影响力,要把期刊做到强而大,还要均衡发展总被引、发文量等学术指标;另一方面,提高期刊影响力并不是过分追求影响因子,要挖掘影响因子背后的价值,即超越论文本身,服务科研发展,注重品牌建设与推广,提供多元化知识服务,努力打造学术界公认的高水平、高影响力学术期刊。近年来,我国先后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不断加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资金支持。在国家政策及项目的支持下,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可以说,中国具备了办好世界一流期刊的基本条件,相信在国家相关部门、学术界和期刊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国产品牌期刊将逐步跨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来源 | 期刊强国版权保护声明: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边检站

《临床研究》杂志征稿

《临床研究》杂志,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61-1502/R,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1278,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以临床医学及临床教学新经验、医疗新动态、科研新成果为主旨,将其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以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欢迎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及其相关的作者踊跃投稿。主要栏目临床医学论著、临床医学教育、实验研究、护理研究、医学荟萃、病案讨论、综述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医联与美国医学会杂志达成合作 “JAMA 抢鲜看”正式上线

10月26日,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医院医联与美国医学会(AMA)旗下的权威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以下简称JAMA)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双方宣布,医联与JAMA共同打造的“JAMA 抢鲜看”栏目在医联平台上线。 据介绍,“JAMA 抢鲜看”将结合国际、国内医学热点话题,选取JAMA及JAMA Network旗下子刊文章精粹、摘要,翻译成中文文献供国内的医生群体在线学习。“JAMA 抢鲜看”引进的学术内容覆盖了肿瘤、心血管、内科、外科、眼科、儿科、神经学等各临床重点领域,聚焦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前沿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医学时政。 对于本次合作,医联创始人兼CEO王仕锐表示,与当下全球最权威的医学周刊之一JAMA合作,就是希望能为国内广大的医生朋友们呈现权威、前沿的学术内容。“国内的医生群体有大量学术提升的需求,而英文原版的文献对部分医生来说仍有阅读上的困难,而‘JAMA 抢鲜看’将第一时间把原版内容翻译成中文文献,而且我们承诺免费为医生朋友们提供这项长期的内容服务。” JAMA主编Howard Bauchner教授表示,“医联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医生有一个学术交流的阵地,虽然公司的核心业务现在专注于打造慢病管理全流程的互联网医院,但学术交流始终是医联平台深受中国医生欢迎的重要理由,所以JAMA选择与医联建立在内容层面的合作也在情理之中。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地很好,JAMA也很希望尝试通过这类创新平台让更多的中国目标读者看到JAMA的优质学术论文,让他们有所收获,医联无疑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 而此次医联与JAMA的合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建强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无论是医疗技术、药品器械、学术研究,很多都是向国外学习。好的学术杂志能起到教育作用,能够把握最尖端的技术为患者服务,用正确的医疗思想来指导医疗实践。JAMA和医联的联合,一定会对中国医疗环境的改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们的医疗教育是绝对有帮助的。” 作为美国医学会(AMA)旗下的权威官方刊物,JAMA创刊于 1883 年,2018 年影响因子为 51,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并称为“世界四大顶级医学期刊”。 而作为中国首批拿到互联网医院牌照的企业,医联专注于专科慢病管理,核心业务现已覆盖肝病、艾滋病、糖尿病、骨科、肿瘤等多个病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