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191学分,专业第一在竞赛场上屡获佳绩在音乐剧舞台挥洒汗水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他说,自己是“爱玩”的但也在不断努力去“玩得好”科研的道路纯粹峰回路转处皆是趣味人生的道路多彩青春游历间尽是光芒未来,他立志成为一名卓越的医学统计学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浙江大学2016级竺可桢学院巴德年班、统计学本科毕业生,辅修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的林新迪和他的追梦之路屡获佳绩:“不要怂,只管上!”刚上大二时,林新迪参加了2018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他组建了一个三人团体报名参赛,4天时间内,他们要就一个相对大的指定项目完成建立模型、求解、验证以及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时间短、项目大、任务多,许多人在看到题目时就“知难而退”了。林新迪的心态则是:“不要怂,只管上!”“面对一个比较重要但是复杂的问题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短暂的逃避,先去解决简单的问题。”但是暂时的搁置容易造成长久的拖延,导致无法进入好的工作节奏,前期悠闲,后期猛赶进度,不但工作体验不佳,最后的成果也会比较粗糙。因此,林新迪常常会鼓励自己跳出舒适区,迈出第一步,再比较有规划地把一个项目持续往前推进,“这样就很有可能发现,项目不知不觉中就逐渐做完了。”坚定地前行、持续地推进,林新迪和队友们一举斩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异奖(一等奖/M奖)。时间拨回林新迪19岁那年,他和来自计算机、金融、数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浙大本科生一起组成4人团队,参加了2018中国数据马拉松大赛。这是一项面向全国知名高校的本、硕、博优秀学生的数据分析比赛,超过2000人报名参赛,经过严格的线上考试初筛,选拔出20支队伍入围现场决赛——林新迪所在团队,是现场队员年龄最小的一支队伍。这一次,不是4天,而是——7个小时。队员们会在正式比赛前一天晚上拿到数据集的“描述”、确定研究主题。正式比赛当天,拿到数据集,根据所选主题进行数据分析并在3小时内撰写研究报告。这是一场智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团队同学的交叉学科优势在比赛中运用得淋漓尽致:金融背景助力提出新颖有趣的选题,数学和计算机的背景使大家既有建模能力、也能迅速产生可行性强的想法,从而能高效地围绕选题进行数据分析。林新迪负责分析模型的建立,现场紧张激烈的气氛调动起灵感与斗志,电光火石之间,他有条不紊地搭建着逻辑思路,推进着模型设计。7个小时后,他和伙伴们创造了奇迹——这支年龄最小的队伍,获得了大赛的第二名,斩获团体奖金4万元。林新迪非常重视“团队协作”的巨大能量。“我个人感觉,在团体竞赛中,比起突出的个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统筹规划和团队协作。”他相信,在面对较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时,如果每个团队的成员中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定位,并且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这个团队将会有出色的创意和惊人的效率。大二那年,除了保持成绩优异和挑战数学竞赛,林新迪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是在排练场和舞台上度过的。林新迪在大二加入了灵韵音乐剧社,初衷是“觉得比较好玩”。他很喜欢唱歌,大一时曾获竺可桢学院十佳歌手,而参演音乐剧“又可以唱歌又可以演戏”,极大地吸引了这个爱尝试、敢尝试的少年。在灵韵,林新迪参演音乐剧《来自远方》,还参加了跨年夜表演唱跳《New Energy》,以及百团之夜音乐剧选段表演。“最多的时候,一周可能有超过20个小时花在排练上。”《来自远方》是灵韵的口碑之作,场场爆满,喝彩不断。林新迪在剧中饰演Kevin1,和其他演员共同演绎出一场又一场鲜活磅礴的群像戏。聚光灯下,汗水从他的面颊划过,台下的欢呼雀跃,成就了他正绚烂绽放着的青春之花。“在灵韵剧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出于对一种艺术形式的热爱,而都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求回报去付出的精神。”这种纯粹的热爱让辛苦的排练充满了趣味,让剧组的同学成为交心的“战友”,也让灵韵剧社的一年时光成为了林新迪大学里最“青春”的经历。花样年华:多领域涉猎,全方位尝试“青春”,不仅在音乐剧的舞台,也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林新迪保持着一颗好奇心与探索心,只要感兴趣的事,都乐于去尝试。课内,他除了学习统计学专业的知识,还按巴德年班的培养方案修读了医学、生物相关的课程。出于自身兴趣,他主动修读了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还辅修了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学习经济学的知识和管理学的智慧。毕业时,他的学分达到了191分,绩点也保持优异水平,在统计学专业排名第一。在社会实践中,林新迪于2017年暑假参与成都蜀锦社会实践调研,调研成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形成一份优秀的调研报告。2018暑假,他随灵韵剧社赴广西安德镇中心小学支教,负责益智与科学课。课堂上,他和伙伴们设计了一道道环环相扣、构思巧妙的数学题目;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随地取材”,用吹风机和乒乓球讲述物理知识。他记得支教团临走的那一天,小朋友们扑上来,有的堵住了教室门,有的则用小小的手拽着他们的手“不肯放人”,想长长久久地留下这群可爱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青春回忆里,永远有一席柔软的地方,承载着孩子们真挚清澈的眼神。林新迪说自己是爱“玩”的,但他努力去“玩得好”,也在努力平衡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当然,在他看来,对某一领域的深入挖掘,比在不同方向上的广泛涉猎要更加重要:“除了宽,专注、深入也很重要。”因此从大三开始,他开始将自己的精力进行收缩,集中在统计学相关的学业和科研上,希望能够在自己未来会从事的领域中,逐步建立起优势。矢志前行:立志成为一名卓越的医学统计学家对林新迪而言,更大的舞台,是统计学领域的广阔天地。大二开始,林新迪确定了走上统计学的科研道路的愿望:“我喜欢钻研、思考,学到新东西使我开心。”2018年暑期,林新迪参加以色列理工暑期学校,学习课程Machine Learning Intro并获满分,负责的科研训练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图像识别》入选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省创)。2019年,凭借高绩点、丰富的竞赛和科研经历、优秀的面试表现,林新迪通过了UCLA的层层选拔,于暑期赴UCLA参与为期10周的科研项目。UCLA的科研经历对于林新迪而言,是纯粹而深刻的。他拿到了一个“硬核”的选题,需要一人独自思考设计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一方面没有前人成果可以借鉴,另一方面,这种设计思路跟传统的多分类问题差别很大,当新想法对传统想法产生冲击,必须用更严谨的证明方法来获得其他同领域研究人员的认可。林新迪自主精读经典论文,并积极跟UCLA的师兄师姐探讨交流——“科研中的交流讨论很重要,新想法新发现要随时交流,闭门造车很难。”他最终设计出了一种方法,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却也为这十周来精力、心力、智力的全情投入画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更为他接下来更坚定、更专业、更具挑战性的科研之路开了一个好头。2020年开始,林新迪在微软研究院和北大前沿计算中心进行科研,研究EM算法嵌套Split LBI的算法收敛性。这是一项几乎纯理论的研究,在领域上更接近应用数学,统计学背景的林新迪此前并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于是他从“打基础”开始,研读经典论文,并探索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这些论文成果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我这一生要是能做出像这样的一篇来,那都很满足了。”说起研究论文,林新迪兴奋起来,眼里的光彩灿烂而坚定。能够在科研的深邃天空里尽情遨游,离不开竺院的机会、资源、平台的支持,还有来自竺院的优秀同伴的榜样力量——“没有竺院,没有巴德年班的培养,我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林新迪认为,相比普通的医学项目,巴德年医学实验班平台会有更加广阔的资源。巴德年培养方案包涵的课程很丰富,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领域,探索自己的兴趣;在科研方面,巴德年班的同学既能接触到专业学院的导师,也能接触到医学院的老师,所以视野会更开阔。“总的来说,我觉得竺可桢学院给了同学们一个更高更广的平台,让我们能看到更多、看得更远。”目前,林新迪已经收获了美国统计学专业排名前十的PhD全奖offer,在接下来的科研生活中,他希望“更专注、更踏实”。科研的道路会是纯粹的,但同时他也希望平衡科研和生活,“多接触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汲取丰富多样的灵感。内容来源:浙江大学
全球TOP10医学院伯明翰大学法学博士NUS统计学浸会金融硕士1.毕达学子W同学斩获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健康信息学硕士录取!毕达学子:W同学本科学校:中山大学申请背景:IELTS 7.0;录取: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Master's Programme in Health Informatics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 (Karolinska Institute),又名卡罗琳学院、卡罗琳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建立于1810年,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瑞典著名的医学院,也是世界上最有威望的医学院之一。学院有一个诺贝尔委员会而闻名于世,每年负责评审和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2018/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排名世界第7位,其中医学学科排名世界第6位。2.毕达学子Z同学斩获伯明翰大学法学博士录取!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毕达学子:Z同学本科学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本科)+澳门大学(硕士)申请背景:无语言;录取:伯明翰大学,PHD-LAW注:这位同学之前已拿到了杜伦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的法学博士录取3.毕达学子T同学收获新加坡国立大学统计学硕士的录取!NUS毕达学子:T同学本科学校:中国人民大学申请背景:IELTS 6.5,GRE315;录取:新加坡国立大学,Master of Science (Statistics)注: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NUS,新加坡首屈一指的大学,2019年QS亚洲大学排名第一。新加坡国立大学统计学硕士分为2个track,T同学录取的是Track 1,时长1-3年。项目适合有统计或数理相关背景的学生,但也接受金融等商科专业的申请。根据入读校友的反馈:“MSc statistics是默认所有的学生都熟练掌握R programming的,所以(对于转专业的同学)刚开始的时候会很吃力,但只要认真学没什么问题的。”4.恭喜毕达学子W同学收获香港浸会大学金融硕士的录取!HKBU毕达学子:W同学本科学校:澳门科技大学申请背景:TOEFL< 90;录取:香港浸会大学,MSc in Finance (FinTech and Financial Analytics)注:香港浸会大学(简称HKBU),成立于1956年,其工商管理学院从2010年至今获得AACSB、EQUIS和AMBA商学院认证,是香港首家获得三项国际顶级认证的商学院。W同学录的金融项目是香港浸会大学今年新开的,为期一年,9月入学,6月15日截止申请!
一、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1、统计设计:统计设计包括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统计设计是保证统计描述和推断正确的基础。2、统计描述:对原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用相应的统计指标,如率、均数等,表示出研究对象最鲜明的数量特征,必要时选择统计表或统计图。3、统计推断:在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指标的差距和关联性进行分析和推断。二、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1、计量资料:亦称数值变量,为定量测量的结果,通常用专用仪器测量,并有计量单位,如身高(cm)、体重(kg)等。2、计数资料:计数资料是定性观察的结果。有二分类多分类两种情况。3、等级资料:介于定量测量和定性观察之间的半定性观察结果,通常有两个以上等级,如阴性、阳性、强阳性、治愈、好转、有效、无效等。等级资料虽然也是多分类资料,但各个类别间还存在大小或程度上的差别。三、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1、研究设计:(1)调查设计:不加干预。(2)实验设计:加干预,分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2、收集资料:获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3、整理资料:(1)原始数据的检查与核对:①统计数据的常规检查。②数据的取值范围检查。③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检错。(2)数据的分组设计和归纳汇总:①质量分组:比如按性别、病情轻重、治愈、好转和无效等。②数量分组:比如按年龄、身高、体重等。4、分析资料: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四、统计学的几个重要概念:1、同质与变异:①同质:研究对象具有相同的背景、条件、属性称为同质。②变异:同一性质的事物,其个体观察值(变量值)之间的差异。③举例:调查1998年所有20岁健康男大学生的身高,它的同质基础是同一地区、同一年份、同为20岁健康男大学生;这些同学的身高各有差异,就是变异。2、总体与样本:①总体是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②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3、参数与统计量:①参数指总体指标,统计量指样本指标。②参数是未知的,需要用统计量去估计。4、误差:①系统误差应该通过周密的研究设计和调查(或测量)过程中的严格质量控制措施予以解决。②随机测量误差及抽样误差都属于随机误差,随机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尽量的小。③抽样误差是抽样机遇所致,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这种误差可以通过统计方法估计,也可通过增大样本含量使其减小。5、概率与频率:概率对总体而言,频率是对样本而言。五、统计表和统计图:1、统计表:(1)统计表的结构包括:①标题、标目、线条、数字等部分,有些统计表还有备注。②标目包括横标目和纵标目。横标目说明横行数字的属性,位于表格的左侧;纵标目说明每一列数字的属性,位于表格的第一横行。(2)制表原则和要求:①制表原则: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一张表只有一个中心内容,明确显示需要说明的问题。主谓分明,层次清楚。合理安排横纵标目,使人一目了然。②制表的基本要求:A:标题:概括说明表的内容,位于表的上方,内容简洁扼要。B:标目:用于指明表内数字含义,横标目为主语,表示被研究事物;纵标目为谓语,表示被研究事物的各项统计指标。C:线条:除必须的顶线、底线、标目线以外,应尽量减少其他不必要的线条,不使用竖线、斜线。D: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应准确无误;同一指标的数字的小数位应一致,位次对齐。2、统计图:(1)制图的基本要求:纵横轴的比例以5:7为宜。(2)常用的统计图的类型:①直方图:主要用于表示连续变量的频数分布情况。图中直条连续排布,各直条宽度代表各组段组距,直条高度代表相应组段频数或频率。②折线图:用于描述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和幅度,通常是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③误差条图:常用于比较多组连续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直条的高度表示均值,直条顶端用“T”形图标或“工”形图标表示标准差,图标中竖线长度表示标准差的大小。④箱式图:当连续变量为偏态分布时,用误差条图展示多组间比较不够恰当,可使用箱式图比较多组间的平均水平和变异程度。⑤直条图:常用于比较统计指标数值大小和对比关系。⑥圆图:用于表示构成比,圆的总面积为100%。⑦百分条图:当要同时比较多组构成比时,采用百分条图比圆图更为直观便捷。六、统计推断:1、统计推断是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包括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2、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主要包括总体均数估计、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数值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3、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包括总体率的估计以及分类变量的z检验、X2检验和秩和检验。
看到有网友留言关于护理专硕研究生读博的问题,我只想说,醒醒吧,你想多了。首先,看下护理专硕和学硕的课程设置和差别。专硕的课程有《护理理论》、《护理学研究方法》、《循证护理》、《高级护理实践》、《高级健康评估》、《心理护理理论与实践》、《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高级护理药理学》、《高级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护理专业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学硕的课程有《护理理论》《护理专业英语(大校)》、《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心理护理理论与实践》、《循证护理》、《护理学研究方法》、《医学统计学》、《护理专业英语》。护理专硕和学硕课程设置上就有很大差别。其次,谈谈护理专硕和学硕在校的生活。专硕有的学校是研二开始进临床轮转,有的学校是研一下学期开始。研一下学期就开始进临床的,光看看所开设的课程(上面只是列举了一些有教材的,还有一些其他多门课程没有列举上),就知道有多么坑爹,学得怎样。学硕的学生是一年来学习,上面列举的课程有的是选修,只需要在这些选修课中选修一门或几门就可以。学得怎样也是可想而知。专硕在研三下学期的时候回校准备论文和答辩。学硕的一直在校学习和准备毕业论文和答辩,中间只需要去临床三个月转转……最后,谈下博士招生的问题。曾经在入学之前就咨询过,现在学校里能带博士生的导师很少,她们自己还带有研究生,有的是专硕和学硕的一起带,好几个。等着读她们博士的都排了老长的队,除非你特别优秀,否则哼哼……这里只是就自己体验到的谈谈,现在对于护理专硕研究生读博的事,看看图吧,哈哈……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罗鹤终于在2020年毕业了,尽管本博连读学了8年医学,他却没有选择从医,而是进入一家外资医学影像公司。刚入职一周,聊起新启的公司人生活,他语调欢快,“非常开心、每天可以准点下班,待遇太好了!”如果按照从医的路线,毕业之后的他应该在医院接受规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期2-3年),每月的收入还不到现在的一半。8年前,罗鹤以很高的高考分数,报了上海这所大学医学院的八年制,不止他们学校,当时八年制医学生的录取分数,在各医学院校都位居各专业的前列,招收了最优秀的一批高中生。八年制顺应了中国医疗人才层次提升的大趋势,也确实参与到了历史的进程,做出了很大贡献。2002年时,中国146万多执业医师中,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超过60%,有博士学历的0.6%,不超过9000人。而2001年后开设八年制医学专业的14所高校,至今12届毕业生大约1万多人,已经超过2002年之前的博士数量。罗鹤入学时,还是八年制的荣光时刻,最初两三届毕业生刚刚开始工作,“科室里来一个八年制,主任两眼都放光”,一位医生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罗鹤和他的同学,大多看中可以提前3年获得博士学位。对于未来懵懵懂懂,以为学医就是在临床上治病救人,高分入学的八年制毕业生将来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谋得职位肯定不成问题。然而,情势变得很快。科研能力在医生的评价体系中占的权重越来越高。曾经的优势——提前三年拿博士——转而成为劣势,少了三年的科研训练,“八年制的博士真不如5+3+3的科研型博士受待见”,罗鹤感慨,这也是他放弃从医的重要原因。曾经让主任“两眼放光”的学长、学姐们,因为缺少科研成果,晋升时受到限制,有的甚至可能成为“万年主治”。而到了今年,那些没有像罗鹤一样逃离的毕业生找工作时,甚至连被“两眼放光”的机会都没有了。△ 2020年6月30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几位学生参加毕业典礼。来源:人民视觉。入学之时:感受最后的荣光罗鹤入学的2012年,是八年制在全国推广的第12年。从国际上来看,美国作为医学最发达的国家,其医学教育只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学生需要读完四年任意专业的本科,才能继续学医。临床医生需要念四年医学博士,获取MD(Doctor of Medicine)学位。学术型医生在MD的基础上,还需要读4-5年的PhD(Doctor of Philosophy)。毕业之后,均需经过一定年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国最早践行八年制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参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自开办起,其临床医学专业就只有八年制这一种学制。早年的协和医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医学泰斗级人物,包括人称协和内、外、妇、儿科“四大天王”的张孝骞、黄家驷、林巧稚、诸福棠。协和毕业的医学大家几乎占据了中国现代医学史的半壁江山。2001年,原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发展长学制。同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八年制专业,此后扩展到14所高校。此时,中国医生数量已经不少,但执业医师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大多数,医疗服务的质量仍需有较大提升。当时的媒体报道过一个细节,几位参加医师资格临床实践内容考试的医生,穿手术衣时,将系绳的部位穿在前面,而并非像正规的手术大夫那样在背后系好。监考人员问为什么?答曰:从来都是这样做的。顺应人才层次提升的需要,再加上那几年,正好是中国公立医院开始扩张的时点,八年制医学生成为“香饽饽”。同样是2012年入学的林奇,大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学校对八年制的资源倾斜,比如八年制医学生享有更多的导师资源,他们选择导师时不占用其指导名额。而短短八年就能获得博士学位,这也让身边其他学制的医学生感到羡慕。此后的八年是这样度过的:前四年像是高中延续版,每天和同班同学一起上课,第五年是临床实习,其后两年在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不同科室间临床轮转见习,最后一年用来做科研和写毕业论文。罗鹤的前四年也是一样,通识教育和基础医学教育为他打下了临床知识基础,他最喜欢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如何解决疑难病例,治好一个病人让他觉得有成就感和价值感,他也将成为一个医术好的医生奉为圭臬。此时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在他们入学以前,外面的世界已经在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将决定他们的未来。最后三年:才发现世界早就变了2010年前后,科研成果在医院的评价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背后的逻辑是,对临床医生的临床水平做出评价是困难的,而科研层面包括发表文章数量、累计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获得的基金层次和额度等是比较容易量化评价的。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医院排名,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更是成了一个指挥棒。此后进入医院,学历门槛水涨船高,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几乎都把博士学位作为了硬性标准。这也与人才层次的提高有关,医学博士不再稀缺,于是,八年制学生的认可度逐年降低, “我所在的复旦某医院的王牌科室由于过往八年制学生表现不佳,已经不再招收八年制研究生”,一位医生在微信公众号《小张聊科研》中这样记录。直到大学第六年,林奇终于认清了现实,发表一篇满足毕业要求的论文,“只能毕业,不能就业”。他开始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一直伴随着余后三年。那一年他选了导师并开始为期两年的临床轮转,导师是一位专业领域的大拿,也是一家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科室里除了像他这样的八年制学生外,还有一些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一路念上来的学生。这批学生比他年长三岁,有更多的临床和科研经验。而毕业之时,林奇需要和他们同台竞争,争取留在科室规培、留在医院工作的机会。“同样是博士,没有人会管你是临床型博士(MD)还是科研型博士(PhD),都会拿同一套标准来要求你,也就是发表的文章。”在各科室轮转见习的过程中,林奇遇到过临床能力极强但因没有科研成果而无法升职称的“万年老主治”(主治医生),也遇到过早期临床能力一般、专注科研,其后平步青云的副主任、主任医师。前辈的经验点醒了他——临床能力是可以靠经验提升的,而科研必须趁年轻获得成果,基础医学试验也只有在正式工作之前才可能有比较集中和连续的时间进行。林奇开始能够客观地认知自己的学制:八年制唯一的优势是年限短,而这个优势的另一面也是劣势,在现有对于医院和医生重科研甚至唯SCI论的评价体系中,与其他博士相比,因为科研时间被压缩,八年制医学生手头的文章数量和质量都没有竞争力。进入医院后,有高分(影响因子)文章的医生,更容易申请到国自然课题,从而更有升职的优势。2020年1月发表的一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八年制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除工作稳定性及同事之间相处方式外,其他指标满意度未超过中等(3分),且呈现出年资越高,满意度越低的趋势,其中工作环境与工作收入最不令人满意。△ 截取自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同样是第六年,罗鹤选了一位科室主任作为导师,真正开始做科研课题,却发现自己无从下手。和大多数的科研新手一样,罗鹤还没有独立提出一个课题的能力,研究的课题是导师给的。导师把课题布置给罗鹤并大致说明之后,后续设计试验、具体实践的工作都需要他自己来完成。不仅是导师无暇指导,罗鹤也没有同门的师兄师姐可以请教,科研菜鸟不得不独自打怪升级。第一个“怪物”是如何设计试验,罗鹤研究的一个中西医结合方向的课题,根本没有英文文献可供参考,而且因为课题角度很新颖,相关的中文文献也很少。到了真正进行试验操作的时候,第二个“怪物”就出现了,更高阶的神经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和试验操作技术,都需要从头学起。那段时间,求助无门,自学进度缓慢,让罗鹤“自信心受到了打击”。罗鹤感慨,科研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硕士阶段的目标是能够完成给定的课题和试计划的执行,博士阶段应该拥有自主设计课题、设计试验的能力。“八年制的前五年和其他学制的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但是到了后面三年,直接进入博士的要求,没有经过前期的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一定是不够的。”毕业了:手头没有文章找工作有多难?现在回过头来看,几乎就是在那段灰暗的科研时光,罗鹤决定了不当医生。仍然怀揣医生梦的林奇,在找工作的时候,对于手头没有文章这件事究竟有多难,有了更直观的体会。面试时,应聘者坐下聊天,一开始的话题就是,你发了几篇文章,有几分(指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分为几个档次,0-3分;3-5分;5-10分;10分以上,影响因子越高,论文越好)。“人家按部就班读出来的科研型博士手头有七八分的文章。”林奇解释说,想要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至少需要手握一篇5分左右的文章,而此时转换了研究方向的林奇还欠缺相关的文章。面试的教授对于林奇各方面表现都挺满意,学历背景不错、面试表现也挺好、此前的导师还是业内翘楚,但是“就是没有什么文章”,教授说得很直接。他一度以为这家医院录取无望,所幸结果是好的。林奇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八年,“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接触科研”,这是他总结的教训。但他也认为,这是学校应该做的,“如果现实要求就是这样看重科研和文章,那学校应该尽早让学生有做科研的意识。”“学什么取决于考什么,焦虑什么取决于就业的时候需要什么。”一位毕业于协和八年制的医生告诉八点健闻,按照协和的学制,最后的8个月是用于科研的时间,但那时候才开始投入科研是肯定来不及的。大多数学生都把找导师开始科研的时间提前了,如今在校的学生大多在入学两年半到三年,也就是刚刚完成医学预科通识教育时,就已经开始找导师指导做课题发文章了。一位协和医学院教务处的老师统计称,今年至少一半的八年制毕业生发表了SCI论文。而医学院校也意识到了这件事情,不少医学院校开始对八年制的培养计划以及毕业时的科研成果要求做出了调整。就在林奇毕业的这一年,林奇所在医学院调整了八年制的培养计划,缩短了临床科室轮转见习时间、扩展了用于科研的时间,加强了对于毕业生的科研水平要求。同时,上海也出台了明确的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年限的政策。对于八年制学生而言,这两个政策相辅相成,核心就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科研时间,而把临床实践腾挪到了毕业之后的规范化培训。但对于林奇来说,作为政策更迭的过渡一代,似乎成了“最惨的一届”,前有科研时间延长的福利没能享受到,后是临床规培的时间又被拉长了,且八年制因为年限短而体现出的年龄优势也弱化了。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透露,教育部正在加强与国家卫健委和中国工程院的协同配合,已设立了专项课题,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要求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为各校的八年制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医学生培养不能搞半截子工程,要设计好八年制教育与毕业后住院医师规培的匹配和衔接。”有人积极顺应变化,有人干脆不当医生了新的改革开启之前,八年制已经影响了近20年的上万名医学生的命运。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顺应变化。在一位从医四年的八年制毕业生看来,学制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人跟人的差异不在于学制的差异,也不在于智力上的差异,而主要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他认为,开设八年制的都是国内顶尖的医学院校,平台和导师资源充足,如果能主动尽早开始投入科研,可接触到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他自己在八年的医学生涯中,参与过内科、外科多个课题的研究并发表了文章。不过,这样的学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像罗鹤和林奇这样,在求学的过程中逐渐才意识到问题。最终,罗鹤选择了离开医生这个职业,而林奇选择留守,却也不得不离开上学的城市。对于林奇来说,生活学习了八年的上海承载了太多,这里有朋友、有熟悉的医院和导师、有喜欢的生活氛围,但是相比其他城市,除了规范化培训时间延长,上海不能定岗规培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医学生毕业之后,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才能正式成为住院医师。定岗规培就是说完成培训后可以在规培基地留下,不能定岗规培就意味着,两三年之后仍然要面临找工作的压力。综合考虑了各地的规培工资、临床博后的工资、工作和科研压力以及生活成本之后,林奇决定离开上海,远赴南方任临床博后研究员。接下来的博后三年,林奇必须要有一些科研成果,至少要发一篇3分以上的文章。只有这样,在今后正式进入医院工作中,才不会因为科研的缺失,影响国家课题的申请和职称的晋升。也有的毕业生即便不能定岗,也选择留在上海,例如同样是今年毕业的王卓,将在一家三甲医院继续两年的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但这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上海人。在他们班继续从医的学生中,一半回了老家和外地发展,一半留在了上海,而这后一半中多数和王卓一样,本就是上海人。至于完成规培后如果留不下来,会不会继续从医?王卓还没有想好,“先规培了再看,以后我可能会去私立医院工作,或者干脆就不当医生了。”2012年,三位不同地方的高中生罗鹤、林奇和王卓同时在上海开启了医生的梦想,8年之后,他们已经是医学博士,但梦想却都还没有实现。回想8年的大学生活,林奇有时会想起一位长者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文中所用均为化名)吴晔婷|撰稿王吉陆|责编我们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微信搜索“八点健闻”,获取更多健康专业资讯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8〕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了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新增学位授权点名单。现将名单予以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北京工商大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4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见附件1),自批准之日起,可开展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工作。二、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质量意识,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中国民航大学等21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同大学等25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见附件2),需进一步加强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待其办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能力达到相应要求,并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查后,再开展招生、培养、授予学位工作。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将名单下达到有关学位授予单位并抄送相关的学位授予单位主管部门,督导有关单位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并指导高校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一、博士授予单位及其授权点北京工商大学 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学、土木工程常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浙江农林大学 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农林经济管理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浙江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南方科技大学 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二、硕士授予单位及其授权点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硕士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工程硕士湖州师范学院 教育学、水产、教育硕士、工程硕士、护理硕士、艺术硕士重庆科技学院 工程硕士2017年审核增列且需要加强建设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一、博士授予单位及其授权点中国民航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内蒙古医科大学 中医学(蒙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哈尔滨体育学院 体育学上海电力学院 电气工程江西理工大学 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河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湖北工业大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吉首大学 体育学广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中医博士重庆师范大学 考古学贵州财经大学 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云南中医学院 中医学西藏藏医学院 中医学(藏医)兰州财经大学 统计学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塔里木大学 生物学新疆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北方民族大学 民族学海南医学院 临床医学上海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硕士授予单位及其授权点山西大同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硕士赤峰学院 教育硕士、文物与博物馆上海海关学院 税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盐城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技术、工程硕士临沂大学 化学、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南阳师范学院 工程硕士湖北文理学院 社会工作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工程硕士衡阳师范学院 地理学、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天水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宁夏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教育硕士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 教育学、翻译硕士、会计硕士贵阳学院 哲学、工程硕士昌吉学院 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合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程硕士厦门理工学院 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硕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社会工作硕士、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齐齐哈尔医学院 医学技术、药学硕士南昌工学院 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硕士昆明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农业硕士榆林学院 工程硕士、农业硕士钦州学院 国际商务硕士、工程硕士、农业硕士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工程硕士东莞理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硕士大连民族大学 民族学、生物工程、工程硕士四川警察学院 警务硕士答记者问:有的高校也进行了公示,但并没有批准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因是什么?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按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规定,批准了复审中专家同意票数在三分之二(含)以上的24所高校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9所高校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根据复审专家组希望适当增加学位授予单位数量的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启动了特别程序,对复审中专家同意得票不足三分之二的10所申请博士单位高校和1所申请硕士单位高校,是否列入审批议程进行了审议表决,决定将这些高校中得票在二分之一以上的4所申请博士单位高校作为审批对象,列入审批程序。经表决,批准这4所高校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余高校虽然进行了公示,但没有进入审批程序,未被审批为新增博士硕士单位。对于仍需加强建设的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如何加强建设?答:对照申请基本条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28所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9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仍需加强建设的有21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5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些单位的主管部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专门的建设方案,在办学方向、办学经费、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各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针对性地补齐这些高校的短板,使其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办学水平,并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经统计,建设举措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进一步凝练办学方向和目标,破除了“等靠要”思想,更加聚焦高水平和高质量,建设动力明显增强。二是显著增加办学经费,统筹财政、社会、自筹等多元经费渠道。三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设立“编制池”等多个办法,预计增加教师编制两千五百余个。四是着力优化在校生比例结构,特别是部分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计划通过大幅度的调整,推动全校整体办学结构的优化。五是更加重视科研育人,创新机制,采取支持实验室及平台建设、保持师均科研经费稳步提升、开展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校企校地服务与联系等多种措施,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发挥科研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支撑作用。未来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否能够常态化实施?答:按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规定,新增学位授权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部署,每3年开展一次。今后将按照此规定,定期开展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工作。
方仲永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天才,四岁就能作诗,“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是他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最终方仲永“泯然众人”。天才并不能只依靠天赋,还要依靠后天的努力学习。蔡天西是远近闻名的神童,记忆能力极强,但是她没有自满,反而在父亲的教导下孜孜不倦追求学问,14岁就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少年英才锋芒初露蔡天西1977年出生于温州,父亲是著名的教育专家蔡笑晚。蔡家有六个孩子,蔡天西是最小的妹妹,她有五个哥哥。父亲并没有因为蔡天西是“贴心的小棉袄”而对她有求必应。相反因为父亲是教育专家,所以对六个孩子的教育格外用心。再穷不能穷教育,蔡天西小时候的生活特别艰苦,因为当时人们都在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对于教育孩子并不怎么热衷,所以父亲作为家中的唯一一个劳动力并没能给孩子们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父亲特别注重在生活中对孩子们言传身教,在点滴生活中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传授做人的道理。蔡天西小时候格外聪慧,四岁的时候父母将她送入幼儿园,想让她适应比较系统的学习生活。可是蔡天西去了一天就不愿意去了,她觉得幼儿园都是些小屁孩的东西,无聊极了。父母也觉得如果让蔡天西继续上幼儿园是限制了她的发展,所以直接送她去上小学。蔡天西在小学的学习成绩可谓是一路高歌,9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市里小学数学竞赛的一等奖,打败了比她大的高年级学生。小小年纪取得了一等奖,蔡天西“神童”的名声传遍了市里,中学老师对蔡天西进行了测试之后直接让她升入初二年级。四年时间蔡天西就学完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知识。1991年蔡天西参加了高考,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那时蔡天西才14岁,就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蔡天西的丰功伟业并没有在大学停止,在中科大她的成绩仍旧吊打同年级的学生。在大一的一次大型考试中,全部的同学都没考好,蔡天西是唯一一个满分。蔡天西是名副其实的“神童”。在蔡天西的大学时期写作的一篇论文被导师看到,直接推荐她去国外进修,但是她认为因为自己在求学路上一直在跳级,没有安安稳稳地跟随老师的步伐进行系统地学习,而且她觉得自己能从中科大的教授身上学到更多东西。所以蔡天西婉拒了导师的建议,稳扎稳打学习了大学四年。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1995年蔡天西从中科大顺利毕业,因为她在大学时就已经有了许多发表的论文,所以在毕业后收到了数十所外国名校的邀请,其中不乏哈佛、麻省理工的邀请。最终蔡天西选择去了麻省理工,因为她认为只有在麻省理工里才能找到和自己匹敌的对手。虽然听起来有些狂傲不羁,但是蔡天西就是有这样的资本。18岁的蔡天西去麻省理工读博士。麻省理工的教授听闻了蔡天西的话,想要挫一挫她的锐气,可是并没有将她难倒。蔡天西在麻省理工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蔡天西不想停止自己求学的脚步,19岁时她进入到了哈佛读统计学博士学位。蔡天西20岁时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并且因为她在统计学上取得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罗伯特·里得奖。22岁时因为一篇论文直接被导师批准博士毕业,而且在国际生物统计学协会上受领了“半参数随机”奖。蔡天西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既视感,仅用22年就到达了别人一辈子到不了的高度。2000年蔡天西在华盛顿大学担任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兼教授。因为蔡天西在生物学上做出的突出贡献,26岁的蔡天西在华盛顿工作了三年之后,被哈佛大学聘任为生物统计系副教授。蔡天西做教授时还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生物医学统计学。30岁的蔡天西已经成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她带的博士生比她大十几岁。蔡天西的人生可以用一路开挂形容,她在39岁就已经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虽然蔡天西确实聪慧异常,可是看似简单的背后却是她点灯苦读的日常。如果没有她孜孜不倦的学习,蔡天西也不会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蔡天西虽然在海外教学,但她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在国内设立了奖学助学基金,为我国一心向学但家庭贫困的学子提供资金,提供学习知识的机会。父亲蔡笑晚设立了“蔡笑晚神奇家教育法”,向社会传授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蔡天西取得的成就虽然傲人,但是在五个哥哥的眼中只是普通,因为蔡天西的五个哥哥都是博士,蔡家也由此被称为“博士之家”。六个孩子能取得如此成就与父亲的培养密不可分,父亲蔡笑晚也被称为“人才魔术师”。在蔡天西记忆中,父亲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贯彻着言传身教这一教育理念。在生活的小事中对他们六个孩子进行教育,提供一切可以运用到的学习资源。在父亲下班回家之后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看报纸,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发生的事情,讨论学术问题。蔡笑晚与孩子们的通信多达一千多封,即使有了手机和电脑,他还是选择写信的方式。蔡笑晚认为写信起到了联络感情与亲子交流的作用,在孩子取得巨大成就之后,他向孩子们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孩子们遭受挫折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好,不要以为被失败束缚。蔡笑晚教子成功的秘诀还包括为孩子们培养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愿意学习,爱上学习。蔡天西14岁考上中科大成为了一名大学生,18岁去麻省理工读博,22岁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26岁受聘于哈佛大学的副教授,30岁成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兼博士生导师。蔡天西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与她父亲蔡笑晚的教育密不可分,是父亲成就了她,成就了她的哥哥们。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导读:近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荣誉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在网上引起热议,其中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在读博期间发这么多的SCI?近日,知乎上一则“如何看待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事情起因是,公众号万事编辑发布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据报道,荣誉毕业生A,从2016年入学以来,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这40多篇论文包括:Comments 9 篇,Meta 分析 10 篇,Original research 16 篇,其余为 letter。图源:知乎用户日路博士期间一作发表如此多的SCI,到底有没有可能做到?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SCI杂志的文章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文章内容差异很大,周期也完全不一样。Original Artical 论著: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Review: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Meta分析: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Letter to editor: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总结起来就是,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综合来看,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SCI数量之多引热议在事件的下面,大家普遍还是对文章的数量产生热议。毕竟46篇SCI,平均每年11.5篇,比很多人整个学术生涯发的SCI要多出好几倍。也因此,评论渐渐分为两个大阵营一种认为,这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孔柚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fromiccas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知行合一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一种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Jenny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E.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木兰舟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而针对大家的质疑,荣誉毕业生A也在知乎上做出了正面回应。▲ 知乎回答截图各方观点汇聚,理性看待问题其实,这种在学期间发几十篇SCI论文的人物事例有很多,四川大学公众号2017年曾发表文章介绍了一位发表51篇SCI论文的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生。他来川大七年多的时间里,7年综合排名专业第一,发表SCI论文51篇,其中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30篇,影响因子高达91.5;多次主持省级科研项目,曾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受邀赴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国际转化医学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 “四川省优秀毕业生”以及2017-2018学年“感动川大”榜样力量季学生新闻人物称号。而当时,也同样的引起了大家对“这是不是灌水”的热议,因为很多人觉得其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为2到3。但也有人提出反对,平均影响因子为2到3的SCI论文就能都归结为“水论文”吗?其表示华西的博士毕业论文也就要求2点几。主要还是看领域,有的领域1点几就是顶刊了(比如土木类SCI期刊),所以单纯看影响因子来判别论文值得存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不同学科,发SCI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生物化学类的领域明显比计算机类更容易出论文。所以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不能简单的从数量上就判定其论文的价值。其实平心而论,狂发论文这事儿在医学界真的算个“小普遍现象”。"一千台手术不及一篇SCI论文"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就现在医院的人才评价体系,虽然标准不一,但对论文数量和级别的追求却是公认的。在思考发这么多SCI论文到底是不是在“灌水”,这样做到底是对是错的同时,这种评价体系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来源:募格学术。参考资料来源:知乎、中国大学教育、小木虫、四川大学、万事编辑等。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Plus开门见山:2018 年一战考博失败,2019 年二战考博圆梦,二战考博吸取一战考博失败的经验和教训,2019 年顺利考上了某 985 高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博士。我深知考上博士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今的自己深深的体验到了博士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但我痛并快乐着。忙中偷闲,借此机会写下自己的考博经历,希望后来人吸取我考博失败的教训,总结考博的经验,少走弯路。2018 年考博:初出茅庐、经验不足2018 年考博,初出茅庐,经验不足。在考博前和考博时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所以也注定了我考博失败的结局。(1)联系导师的教训自己很晚决定考博后就开始着手联系导师,刚开始我是搜索所有有我所报考专业博士点的学校,之后对学校进行注意筛选,当时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原则,我一定要报考 985 高校,一共报考了 4 所 985 高校,自己所选择的学校要求普遍较高。确定好报考的学校后,分别给这些高校的导师发了邮件,而老师的回复也不尽相同,有些老师回复 “欢迎报考” 简单的 4 个字,有的老师根本就没有回复,在此情况下我就开始换导师,再给别的导师发邮件,有的收到了比较好的回复,比如 “欢迎报考,竞争压力较大,会保证公平公正的录取” 等。第一次联系完导师后我就没有再去和老师保持联系。经验总结:第一次联系完导师后,要时常和导师保持联系,多和导师沟通,让老师对你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此外,我们在选择学校时要理性,不要感性,要量力而行,选择学校要有梯度,切忌好高骛远。(2)准备时间不足的教训在即将毕业之际,自己还没有考虑清楚是否要考博,就这样在犹豫中浪费了时间。从自己着手准备考博到正式考博也就是 3 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备考的过程中自己复习的很不充分,只是看了一些专业课著作,最后连报考导师的毕业论文都没看。而英语的复习也比较零散,只是做了几套英语真题,记了一些单词之后就没有复习其他的,这也严重影响了我笔试的成绩,笔试成绩不理想,最终只进入了 2 所学校的复试,但排名较低。经验总结:自己是否准备考博要尽早做打算,着手准备考博宜早不宜迟,专业课和英语的复习时间要充足,准备要充分,尽量弄懂、弄透真题。(3)没有协调好写毕业论文和考博的教训由于自己经验不足,打算考博的决定做的比较晚,所以在自己写毕业论文和考博中有很多的时间冲突。尤其是在复习备考的关键阶段,我还要花很大的精力用在写毕业论文上,最终使得复习备考时间严重不足,复习备考也严重分心,没有兼顾好写毕业论文和考博的关系。经验总结:一定要协调好写毕业论文和考博的时间,如果想考博,毕业论文尽量早写完,在后期的考博中写毕业论文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2019 年考博:守得云开见月明2018 年考博失败后,我并没有放弃,我决定二战,2019 年吸取了第一次考博的经验教训,选择校更加理性,并很早就联系了导师,一直和导师保持着邮件往来,各事项进入了有条不紊的准备阶段。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考博事宜。(1)关于研究方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招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与因果模型研究、医学研究中的统计方法、医学研究中的统计方法、传染病流行病学、慢性病流行病学等。(2)关于复习备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考试科目为:英语、流行病学基础和卫生统计学专业课。英语备考:考博英语占有很大的比重。或许英语是大家的痛处,我也是如此,但是经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相信英语所取的成绩必将高出你的期望。我的英语水平一般,只是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并没有考雅思托福之类的。在英语复习中,我觉得英语词汇真的很重要,背单词、做阅读是我经常做的事情。考博英语我用的是机械化工出版社的考博英语四套,包括考博词汇、考博阅读、考博历年真题解析、考博全项指导。个人觉得用处还是比较大的。考博英语的难易程度一般在六级左右的水平,题型我觉得和考研差不多,也是没有听力,有阅读、完型、翻译、单选题等诸多题型,当然,每个学校不一样,因为英语是每个学校自己出题的。我的经验就是英语一定要好好准备,多做阅读,多背单词,多练习真题。专业课备考:①卫生统计学专业课需要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其中,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需要掌握学资料的基本特征、类型以及分布规律、假设检验原理和常用统计推断方法、常用多元统计方法思想、原理和作用、健康统计的常用指标和界定。基本技能需要掌握医学统计设计原理、方法及步骤、能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辨析与研究医学资料的主要特征和规律、能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居民健康状况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②流行病学基础需要掌握: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疾病的分布、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公共卫生监测、传染病流行病学、慢性病流行病学、伤害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等。(3)关于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而笔试分为英语和两门专业课。英语题型为: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考试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考题难度略高于六级,但低于考研英语,只要你按照平时的复习,英语考过线应该是没问题的。两门专业课各考试时间为 3 小时,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案例讨论,难度系数约为 7(10 分制),只要我们按照平时的学习以及最后的复习,难度不算高,时间比较充足。各科考试成绩满分 100 分,共 300 分,初试科目要求单科成绩必须≥60 分,才有资格进入面试。复试前需提前准备 10 分钟左右的 PPT 汇报(包括个人学习与工作经历介绍、公开发表的文章与取得的科研成果、对所报考学科专业的认识以及今后的研究设想等),PPT 汇报完之后导师会根据你的学术经历、发表的论文和今后的博士研究设想进行提问,之后就提问 1 个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时间为 20 分钟左右。在复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稳住心态,灵活应对,面试前和面试刚开始时是十分紧张的,心突突的直跳,不过在面试中后期,由于自己全神贯注于面试过程,所以紧张心态就会慢慢放松下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你有考博的梦想,只要你选择坚持,我相信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最后,祝愿所有考博人考博顺利!
导语:数据科学有着极其陡峭的学习曲线,学习者往往有面对“钢锯岭”之感。如今数据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经济等热词横行。放眼宏观,《2018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到了“智能”、3次提到了“大数据”。“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来自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不言而喻。着眼微观,从人才发展角度,随着全国各省高考分数线的公布,考生和家长也没法休息,立刻投入到选专业的大战中。的确,人生重在选择,有时选择比努力还重要。莘莘学子十年寒窗,都希望能够在这一关键时刻选好人生之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产生百万级人才缺口,企业愿意砸钱抢人才。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全球化、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滴滴出行于2017年9月成立数据科学部,部分高级职位,例如数据分析专家、数据科学家等岗位收入逾五万元人民币,已成为人才将知识与能力转化为财富的又一佳话。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我们来梳理一下关键问题:第一、“数据科学”的定义是什么?第二、“数据科学”需要什么样的技能?第三、成为“数据科学家”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问题一:数据科学是什么,怎么用?数据可以是数值、文字、图像、声音等。现在,各个专业领域都会产生各类独具特色的数据,所以有人说任何一个专业都会和数据科学打交道。严格来讲,数据科学的定义是模糊的,但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作为交叉学科,涉及范围广,横跨多个领域,包含大量应用技术,与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等多个学科相关,又与最新的技术领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亲密接触”。所以大家对数据科学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但最关键是【数据科学】这个瓶子到底装什么【酒水】。数据科学在不同在应用领域中的理论、方法和基础自然也都是数据科学的一部分,装着不同应用领域的【酒水】。我们在对北京大学王汉生教授的采访中,他谈到,以践行数据价值为核心研究目标的学科,都是数据科学。的确,现在有很多专业都涉及到数据科学的知识和应用,例如生物、医学、环保、金融、社会学等等。以医学为例,一张肺部多发毛玻璃结节的胸片是个人信息,一百张肺部多发毛玻璃结节的胸片数据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一百万张肺部多发毛玻璃结节的胸片,可以使用运用机器学习的算法来分析。现在的应用不是手动编码带有特定指令设定的软件程序来完成读懂胸片的任务,而是使用大量的数据和算法来「训练」机器,赋予它学习如何执行任务的能力。将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应用于肺癌早期诊断中,让计算机自动、快速、准确的从病人的肺部 CT 扫描序列中发现疑似结节位置,则可以降低肺癌早期筛查的成本,提高检测速度和检测的准确率。这是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应用的典型例子,也是数据科学家与人工智能专家结合医学知识解决重大疾病问题的例子。对于将要学习不同专业的同学来说,培养数据的思维也很重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也就是数据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专业领域和专业知识。培养运用数据科学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出专有领域的数据科学家。现在企业中不少工作岗位都叫数据科学家,然而即使是在同一家企业,同一个数据科学家团队工作,每个小组做得方向和工作内容也都不一样。 所以可以说:我们不一样,因为数据科学有其应用的独特方法与技术;我们也一样,对数据科学思维和算法的运用,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解决问题,让数据产生价值。 问题二:“数据科学”需要什么样的技能?简而言之,数据科学对数学、统计学、计算机、运筹优化等基础理论的要求较高。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训练,将来很难胜任数据科学的工作,学生必须在本科学习时期获得了扎实的基础功底后,长期方有实力发力。我们采访了部分知名数据科学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士,他们认为:对于本科学历的同学,用人部门或者团队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力来培养,如果学生基础好,素质高,团队也有时间和机会培养,那本科学历的同学还是有一定的机会的。言下之意,偏爱高学历。由于数据科学领域技术和应用的发展非常快,数据科学家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如果没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将会遇到巨大挑战和困难。同时,这也对高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是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会更有优势?答案是那也未必,除了计算机相关知识,还需要有统计学、应用数学、运筹学的基础功底。本文以下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来自知名教授曾经的经典访谈、一方面来自亲爱的数据团队的专访,尽力呈现“成为数据科学家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一问题的真实答案。迈克尔·乔丹: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思维的重要性2015年有一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排名,迈克尔·乔丹教授影响力名列第一,同时乔丹教授门下人工智能英雄辈出,如原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成员Percy Liang等。回顾教授在中国的一篇演讲,我们来看一下大师是如何理解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计算思维来自于计算机科学,是一种思想,是关于思考特定问题的抽象化、模块化、扩展化和稳健化等方法,绝不仅仅是如何编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些方面都会接受很好的训练,但被大家忽视的,也是特别重要的推理思维。推理思维不是新思想,它是有几百年发展历史,它是统计学中最核心的东西。推理思维强调的是——拿到数据。我们要思考数据是从哪里来的,背后的真实世界是怎样的,数据如何从真实世界中采集来的,会不会有采样偏差,等等。遗憾的是,计算科学和统计学长久以来独立发展,直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两个学科的交叉才使得这两门学科遇到了真正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哈佛大学统计学刘军教授:扎实受训的数学功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刘军教授于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赴美国留学,并于1991年获统计学博士学位。2000年起任哈佛大学统计学系教授,并兼任生物统计学系教授。我们找到了他曾经的一段英文采访,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刘军教授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对统计数据感兴趣,您对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建议吗?刘军教授:我在斯坦福大学见过很多非常有才华的学生。学生从中国顶尖大学获得了本科教育会在数学方面很强,但是往往在批判思维、写作、驱动力和创造力方面都比较薄弱。大多数中国学生一生都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有优秀的老师领路很好,但是会导致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力、个性发展的不够。这样会导致他们在从学生到研究者的转身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一般来说,人们倾向于认为:数学好的人在批判性思维方面必须与生俱来的强壮。然而,我发现这个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许多学生的数学能力好,但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弱,究其原因,是训练不足。相反,我发现那些擅长编程或工程的学生在关键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往往非常强大,如果这方面能力弱了,他们将在调试程序方面碰钉子。但是,这些工程专业的学生缺乏抽象和概括的经验。因此,我真心希望中国未来的统计学的学生能够拥有扎实受训的数学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编程和批判性思维。百度商业智能实验室主任熊辉:我挑人就十个字高考毕业需要选专业的同学很多都有这样的疑问:选择专业到底是应该从兴趣出发还是从就业出发?百度商业智能实验室主任熊辉博士这样告诉我们,对学科的兴趣是成为一个行业顶级人才首要要素。熊辉主任也是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终身正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常年带领科学家团队活跃在数据科学前沿,具有一流的实战经验。同时他在育人方面也是一位“高产”的学者,在美国已经培养出七位教授。他在回答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专家方面很有发言权。熊辉教授在O'Reilly人工智能大会2018北京站,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他选拔人才的十个字的心诀:“第一:兴趣。在人生和工作最困难和最黑暗的时候,往往是兴趣和热情支撑着信念,驱动自己突破极限。第二:态度。人生发展一定会有撞墙的时候,所以乐观和阳光以及能够做好小事的态度非常重要。难的不是在顺境中前进,而在逆境中不迷失自我。既能行的了顺水舟,也能开得了逆水船,所以做人做事的态度很重要。第三:基础。我的选人顺序,第三才是基础,数据科学这行是有护城河的,对数学有着很高的要求,数学基础要好。但是满足我对数学基础要求的学生就非常多了。我不会要求说你必须是前三名。不是说你必须是名校的。只要你数学基础好,我觉得就有培养的前途,主要是数学基础。第四:习惯。优秀的数据科学家一定要有良好的习惯。做人做事的习惯、生活的习惯。有一个好的习惯,才不容易犯错,可以保证走得更长远。 活得长的人,成功的机会多。健康的身体需要好的生活习惯。第五:认真。若想成才,必须认真。做一件事情,就要认认真真地把这一件事情做好,认真是把握机会的钥匙。能做到这十个字的基本上都会成才。”北京大学王汉生教授:【计算机】+【分析方法】+【经济管理基础】+【行业实践】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主任王汉生教授,也是北大光华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硕士项目的负责人。王教授说,该硕士项目在要求中明确提出“既欢迎有商科类专业背景的,擅长数理分析的同学申请,也特别欢迎有计算机或工程类专业背景、编程能力很强的同学申请”。他在采访中提到,对商业分析项目的定位要素是:【计算机】+【分析方法】+【经济管理基础】+【行业实践】。这也反映了数据科学家确实需要两大类的知识和和技能,一方面是基础理论,很多理工科的同学通过刻苦的学习都可以具备,另一方面是来自应用领域的知识,也有人称为业务知识。需要结合不同行业的业务实践。专业数量激增,选择普通院校新成立的数据科学专业是否有风险?“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新专业,批次情况如下:(教育部通知,含学校名单: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1803/t20180321_330874.html)显而易见的数量激增。近年来,各行各业对数据科学家对求贤若渴,在人才颇为紧张的前提下,这么多学校获批专业,到哪里去找老师成了难题。而且从院校情况来看,全国开设大数据本科专业的高校中,985和211仅仅占13%。好学校好专业竞争激烈也反映在数据科学专业。业内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持有更有激烈的观点认为,“第二批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35所高校中,大半高校不适合以培养数据科学研究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因为缺乏相应的积累和能力”。那么第三批的情况就更不乐观了。不过,第三批获批高校数量众多,本来就很难用标准来衡量。不难看出,普通高校一窝蜂的申请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追赶潮流的行为。正如前文所说,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与统计学的基础功底非常重要,如果学校在这几个专业方向上并无优势,赶潮流的成立新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师水平提升方面都面临严峻考验。建议: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选择有一定发展年限,在教学传统已有积累、学习氛围已养成、教学特色已具备的专业是比较稳妥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在当下火爆,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几年后对人才的要求是否会有变化,也增加了选择“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不确定的风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数据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会越来越落地,越来越有用武之地,只是人才培养的经验,才刚刚起步。尤为惹人注意的现象是,很多人转行数据科学,让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培训赚到了钱,很少有机构能够公开真实的培训课程完成率,夸大宣传,硬说自己口碑好。师资也往往来自于知名企业的技术人员。企业确实拥有数据可以应用,并创造价值的场景。但是正如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说的“世界上没有比教师更难的工作了”,教学是一个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会不一定等于能教。可以这样说,培训从根本上解决不了一个学习曲线极为陡峭的学科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花钱解决焦虑问题。攀登数据科学的奥林匹斯山,除了登山素有的高难度,缺少好的登山向导也是根本性困难之一。总而言之,攻城先下护城河,数据科学人才发展绝不能错过打基础的黄金时间,专业选择实需谨慎。亲爱的数据出品:谭婧编辑:张卓婧、崔颖涵美编:陈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