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论文是医学研究的直接记录和总结,反映了医学科研成果及学术水平。写好医学科研论文不仅是医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环,而且也是考核医学科研人员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不能是简单的介绍方法,罗列现象。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是文字简单化,让内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与流畅。因此,蓝译认为,在写作医学科研论文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一、要注意布局结构。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遗漏。四段式是基本结构,但应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作灵活的处理。一篇医学科研论文通常分为几个部分、若干层次,分别冠以适当的小标题。标题不可过多,而且同层次标题之间,内容要有联系,体例应统一,做到全文的标题相对均衡。二、行文要围绕核心内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不能过多地插入枝节问题,罗列一大堆资料和数据,以致扰乱甚至淹没了主题。材料和方法部分,要着重介绍有关保证科学性和提供重复验证的必要信息。评价实验结果应说明其标准。在结果分析中,绝不要无选择地罗列所有资料和数据,但要详述有意义的结果,包括正面的、阳性的结果和反面的、阴性的结果,有时后者更为重要。讨论部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观点统率材料。三、要善于将图表与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内容不应该重复,并核对图表在文内是否按序标引。四、要正确运用语法和修辞,医学科研论文不同于文艺作品,不要求辞藻华丽,形象动人,而要求准确、简洁、通顺、合乎语法和修辞。五、要重视规范化和标准化。注意医学名词、简化汉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化,首次使用缩略语时是否写出全称,核对参考文献是否按序标引以及著录格式是否标准。六、认真通读全文,检查有无笔误、拼写、打印、计算错误等。在明确了医学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之后,还需要明确医学科研论文撰写的一般程序,有规划的完成一篇高水平的论文。首先是准备工作。搜索和积累资料,包括文献资料摘录,实验室的观察数据,各种记录,调查研究所得的各种结果等。所搜集的资料越多、越丰富,观察的问题就越全面,对分析、研究的问题 就越有利。其次是命题。一是要确定研究方向,由于医学研究的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只有集中研究某一领域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才能选出合适的题目;二是要具备创新性,可以是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或作出新的结论等;三是要重视命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防止盲目性;四是论文的标题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要充分体现文章的内容,使标题和内容一致,鲜明醒目,简短新颖,使人一目了然,易读易记。第三是拟提纲。提纲是论文写作的设计图,是全文骨架,起到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是把初步酝酿形成的思路、观点和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依据提纲行文,随灵感、思路的深入会有新的想法、新的发现,使原来的设想得以修改、补充。拟提纲一定要项目齐全,初步构出文章的大体轮廓。在医学论文序论的部分,主要内容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题目,解释研究和探讨这一题目的现实意义。第四是撰写成初稿。在基本观点已经明确,参考或引用文献资料业已准备妥当时,可按提纲的顺序分段进行写作。初稿一定要定得扎实、圆满,令自己感到十分满意。第五是初稿修改及定稿。起草初稿很重要,修改初稿同样也重要。修改是对初稿的内容不断加深认识,对表达形式不断选择的过程。修改的原则是发现什么问题修改什么问题,常常需要作者把初稿反复阅读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新的感受,就能发现一些不足,然后进行修改加工。修改时一般着重考虑内容、格式、序号、外文字母、表格、插图及参考文献的序号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有无错别字。
医学科研选题,就是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既包括医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也包括医学科研论文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对于科研者而言,写什么、研究什么都需深思熟虑,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选题都能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作用,或者是有实用价值。因此,选题的关键是选题的价值。在医刊汇编译看来,要使选题具有研究价值,在选题的过程中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目的性原则,或方向性原则。即论文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是在哪个方向有所突破。这就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发现问题,二是解决问题。在科研和临床中首先应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看似简单,实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一般来说,解决问题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多可作为选题提出,但也要避免作出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的选题或者选择自己不太熟悉的内容,也不要选题太大、太空,应选取自己专业对口,平时积累资料较多,实践较多的内容。有些作者写的论文就因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或是对同行没有借鉴意义,或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虽然花了很多的工夫,结果得到的评价是论文没有发表意义,这显然是很令人沮丧的事。究其原因有些是囿于认识的局限,有些是没有把握好目的性原则。因此,在选题过程中也应自我反思,本文是否有意义?二、科学性原则。要求选题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客观实际,必须有科学理论为依托,有客观事实为依据。既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理论,又要不迷信权威、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如果违反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就没有科学性可言。那么,如何判断选题的科学性呢?一是和已有的基本原理作对照,是否符合;二是对当前的观点提出异议,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三是能否得到检验。此外,还应掌握选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如果超出了所具有的条件和能力,所选项目不仅难以完成,还会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学科,是服务于人的学科,因此要求所写内容真实、客观,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在选题同时要求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资料的收集是否完整,方法是否准确、详尽,是否符合统计学要求,结论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并恰如其分。三、创新性原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要求所写的论文,不要重复教科书已有的东西,也不要重复写杂志发表过多次的内容,在科学的基础上得出别人没有发现的新的结论或观点。在选题过程中如何判断是否具有创新点?最重要的是纵向对比,即和以往的观点、结论比,是否有疑点或难点,抓住疑点难点做文章,尝试解决;横向比较,寻觅结合部,是否为学科与学科交叉部,是否为别人未涉足或空白区。从总结来看,创新有以下几种:一是自己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即以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角度重做已有的课题、处理旧的资料;二是以新资料论证旧课题,从而提出新的观点,补充新的标准,提供新的方法;三是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创新,也就是在重复他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工作观察和认识,在与他人工作的比较中产生新的思想、观点,从而使以往的观点得到补充、修正,或是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四是移植方法或借鉴;五是选择研究中的空白点;六是产生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四、实用性原则。这也是在医学领域重要的原则,要求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给人以启示或帮助。对于这类选题应该把握几个关键词:借鉴、警示、参考。也就是说,实用性的论文应该给同行以借鉴、警示或参考,这样才能发挥杂志学术交流的作用。事实上,在临床学术期刊发表的大量论文都是实用性的。医学是一个讲究事实的学科,在医学研究中应该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即尊重客观事实。
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撰写并发表医学科研论文是医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论文不仅概括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反映科研成果,体现科研水平和价值,同时也折射出科研工作以及科研工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下面,达晋编译针对医学研究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写作大局观、如何撰写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以及如何引用参考文献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一、写作大局观。写作医学研究论文首先要有大局观,即对所要撰写的论文有总体的定位和整体的把握。撰写之前应对题材进行认真分析,可以根据所投杂志设定的栏目分析自己的论文属于哪一类。一般来说,按照拟投杂志栏目下的论文格式和要求来落笔行文,就不难写出符合要求的完整论文。但往往有些作者由于对细节考虑得较多而缺少对论文整体的把握,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完整的概念,通常是写到哪算哪,最后可能自己也不知所云。二、如何撰写前言。引言应简洁明确地阐明研究的宗旨和目的、想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就该问题的历史沿革及目前状况向读者作一简介并给出必要的文献。以一篇5000字的论文而言,引言一般150~200字。有的论文引言写得过简或过繁,过简者一般不能讲清上述要点,而过繁者往往把研究所用方法、结果都写进去,甚至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诸如本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填补了什么空白等是不应出现的内容。三、如何撰写材料与方法。材料和方法部分的写作应按逻辑顺序描述研究的设计,详细叙述研究的步骤或给出有关文献,总结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一般来说,凡是能影响实验观察结果和数据的诸种条件和因素都要在文中说明,并要注意使用规范和专业的语言,度量单位要参考使用国家统一标准中的规定。一些不常用的术语在第一次出现时用全写和注释,以后用简写。总之,材料与方法部分写作的原则,是让读者能顺利地重复该研究。四、如何撰写结果。结果是该研究所获得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或验证后得出的主要发现,这部分应回答在前言中提出的问题,采用文字、图、表并用的方式, 说明与对照组比较的结果。一般来说,凡能文字说清楚的则不必列图表,图表能说明的应压缩文字。结果的描述应详细、确切,要实事求是地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结果要忠于事实和材料,不得带有个人的偏见,要有客观性,不得主观意会。有些作者往往只注意阳性结果,忽视阴性结果,这是不正确的,应该客观描述和分析结果,供他人研究时参考。五、如何撰写讨论。讨论是结果的逻辑延伸,是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对结果的阐明论证,为文章的结论提供理论上的依据。讨论部分应以自己的研究为主线,通过对自己研究的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引出研究的结论。要有公正性,不得随意抬高自己和贬低别人,要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也不能夸大或缩小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和结果;对研究中重要的结论,要指出所用方法的不足之处。在讨论中应包括该发现的意义及其限度,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要避免不成熟的论点,避免不足以为自己的资料所支持的结论,避免工作尚未完成就提出或暗示要求首创权,理由充分时应恰如其分地提出新的假说。讨论部分可对得出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从结果引出推论和结论,尚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等。但决不能所有讨论都是泛泛而论,还是要突出重点和主要部分,一定要突出作者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对前人的资料要集中概括。六、如何引用参考文献。对于一篇论文或一部专著,参考文献是不可缺少的。要继承和发展,就要有前人的真实、丰富的研究成果作为科学依据。参考文献为要著录作者自己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著录要求一定是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的文献,读者在一般信息机构可以检索到,内部刊物、资料、个人通信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
上月初,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后文简称“西湖生物医药”)正式宣布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这是西湖大学成立后第一个自主科研成果产业转化落地项目,一时引起政府、高校、产业园、媒体的广泛讨论。此次事件之所以饱受关注,除了成立2年零3个月的西湖大学交出了首份答卷外,还有成立于2019年1月的西湖生物医药公司在仅仅一年多时间里便实现了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落地,跑出了“西湖速度”。就在本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正式发布。《通报》的数据显示,2018年80.34%的三级公立医院获得科研经费支持,每百名卫技人员科研经费超过200万元的医院占比达5.64%。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达1305.93万元,较2016年增长165.96%。不难看出,科研成果转化越来越受到政策重视。众所周知,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再到十九大以来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我国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法》(2015),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2016),出台了《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完成了科研成果转化的“三部曲”。相关规定的出台和政策的发布,使得我国科研成果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加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面对,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仍难以真正与市场接轨。根据社科院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7)》数据,从2012年至2014年,我国专利许可实施率仅为2%。而对比斯坦福大学,该校2011年专利申请量252件,转让了101件,转化率约为40%。显然,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还有很多的进步空间。从一个初期的科学构想到实验室成果,再到技术转化为成熟的商业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落地,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难点和雷区?又该如何规避?为此,动脉网绘制了一张医学产学研用的流程图(如下图),该图将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大致分成了“提出原始概念”“出现初级成果”“拥有成熟技术”“实现初级产品”“达到市场化产品”五个阶段,并从政策、资金、人才、市场四个维度标注了每个阶段会涉及的一些问题,从中选出“政策的把握”“概念验证和中试生产”“融资方式选择”“科研价值与市场价值”“专利的保障和激励”五个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分析。为此,我们采访了科研院所的相关负责人、资本方、企业家等,汇集了大家在产学研过程中的经验和建议,并结合相关文献与资料,对这些话题进行了梳理,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一、如何有效利用政策帮助项目稳定推进?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是一个周期漫长、投入巨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配套对于项目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我国对医疗成果转化政策的演变趋势,对于项目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从201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原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卫生与健康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后,医生和医疗机构在医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变得更加凸显。这带来的转变和好处是,医学创新的出发点逐渐由实验室变成了最了解患者临床需求的医生和医疗机构。而由于最早评估医学创新成果临床使用效果的也是医生,这也促使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流程得到了优化。目前,我国制定的医疗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由四级支持体系组成,分为国家战略—法律法规—行业指导—地方管理四级。国家战略层面,我国相继出台了若干意见,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推广支持创新相关的改革措施,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等。法律法规层面,形成了从修订法律条款、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三部曲”。同时,配套发布成果转化监管和税务规定。例如《关于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信息公示办法的通知》规定对于协议定价的成果转化工作,以及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分配均实施公示制度,这极大的保障成果转化主体方的利益,减轻了项目决策人的责任。行业指导层面,国家卫健委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协同高效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开展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 地方管理层面,北京市出台《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试行)》、《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建立市场主导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切实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重庆市出台《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通过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了解政策很有必要。”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GHIC)执行主任王竟菁表示,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政策的透明化有助于在明面上推进转化的实现。“比如目前政策规定除了机构法人外,其余人员皆可持股,这是很大的利好,科研人员不用再以亲属或好友代持的方式私下进行转化。”对于科研人员或创业者来讲,应该如何去了解政策?北京聚合星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亮告诉动脉网:“相关科研机构或创业者需要深入研究不同部门的职责和体系政策的扶持范围,以及应用阶段。正因为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长,就要充分理解不同的政策对不同阶段的帮助。”具体来说,医学类的创新成果从政策关注的顺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科技部、工信部、国自然基金(或地方科技局、经信委)的相关课题和基金支持,这部分政策主要支持的是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第二阶段要深度关注卫健委、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行业管理、证照审批政策,这直接关系到创新成果如何进入临床,属于新药、器械还是医学技术?投入到临床中需要做哪些基础工作?如何获得证照?第三阶段要关注医保、医疗机构相关管理政策,这直接决定了该项成果转化的产品如何进入市场和获得收益。第四阶段要关注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在大规模生产制造阶段能够在生产成本、税收减免上获得很大的帮助。另外,从更加细化的方面来说,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涉及的三个方面,也是需要着重关注的。一是科研成果权益归属的相关制度和法规;二是涉及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技术合同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其税收优惠、科技人员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政策;三是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扶持政策。二、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如何进行概念验证和中试生产?概念验证和中试环节作为医学科研成果在实验室小试环节和进行产业化发展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与中试相关的平台、技术、人才和投入都还不足,使得研发脱离于市场。对于我国高校或科研机构来讲,美国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拜杜法案》后,美国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相关数据显示,仍有约75%的大学专利没能实现产业化。而分析背后的原因,其中有一点十分关键,即科研成果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对未来市场具有一定的匹配度。因此,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概念验证便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建立了第一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也建立了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其他高校紧随其后,陆续建立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在不断的推进过程中,概念验证中心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认可和更多支持。在2011年,美国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与繁荣》,其与2009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都表明,创建概念验证中心,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优化了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了美国经济繁荣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设立概念验证中心的目的是帮助高校、科研院所将科研成果与市场之间进行更多的匹配,降低后续进入市场的风险,并挖掘出科研成果更多的商业价值。不仅如此,概念验证中心还能提供商业顾问、创业教育,甚至种子资金等支持,将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有效衔接。除了概念验证中心,我国目前也缺少技术经纪人队伍和中试支撑平台。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根据实际遇到的需求产生的原始概念或想法往往都挺不错,但要转变为产品,这个过程就不仅需要具有临床基础经验,还需要有工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和机构来承担概念验证和中试环节。而导致这局面的原因是我国尚未形成有关中试基地相关的成熟商业模式,导致投身其中的如技术经纪人等专业人才和配套资金的缺乏。具体来说,技术经纪人是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技术交易而从事中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他们的优势是既懂科技,也懂商业,能为科研成果迈向市场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中试支撑平台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生产装置和检验设备等资源,通过结构、工艺和运行等一系列的技术试验,对处于实验室阶段的科研成果,不断进行改进、优化、验证和完善,补充和验证相关数据、确定和形成技术规范以及解决工业化放大生产时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科研成果和其对应的技术逐渐熟化。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相关单位和机构近年来也在做一些尝试和突破。2018年4月28日,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全国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并专注于生物等方向的微种子概念验证基金。在对陕西天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服务中,双方联合建立了“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天奎生物技术研究所”,持续不断为陕西天奎提供融资及咨询服务。中试基地方面,以北京亦庄的基因药物中试基地举例,该中试基地是开展病毒载体制品中等规模试生产的地方。由于所生产的制品要用于人体临床试验,制备场所和生产过程都要严格遵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并达到质量标准要求。中试基地不仅要有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要有掌握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体系的专业服务团队,为从事基因药物研发的医药企业提供成果转化的最佳“中间站”。根据迷你商学院的报道,深圳亦诺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国瑛教授的第一个新药项目T3011溶瘤病毒,在完全没有生产条件的情况下,采用与五加和的中试平台合作开展药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新药开发,从药物设计到进入临床仅用了两年时间。当然,我国目前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等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如何让科研机构或项目方能够在概念验证阶段取得好的效果,北京聚合星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亮的建议是在概念验证阶段就应该有临床领域的资深专家参与。“很多创新团队往往到了申请证照阶段才开始对接临床专家和医疗机构,认为临床研究的价值就是为了拿证,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在概念验证中就能紧密联系临床,解决广大医护人员在一线遇到的问题,并且成本可控,这样的产品中试的成果一定不会太差。怕就怕在提出需求阶段找的是‘伪需求’,设想的解决方案不接地气。这方面我们强烈建议创始人关注医学界的学会、协会、基金会主办的很多医学界学术活动,这是最低成本快速了解行业普遍需求的方式,并且能够在这些学术活动中充分接触和链接临床专家。目前看,能够深入参与到学会、协会、基金会是对创始人们做成果转化最有帮助的。”除此之外,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GHIC)为例,作为医工交叉成果转化的专业平台,GHIC会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中的各个重要节点。具体来说包含六个方面。一是GHIC的专业人员会从产品化的角度去进行临床需求发现,而不仅仅局限于科研。二是GHIC依托清华大学的前沿技术以及国内外一流理工院校的技术资源,为临床需求提供创新技术方案设计,并以此进行专利布局。三是GHIC会提供专业的团队进行市场/临床调研,确定需求是否真的具有转化价值。四是GHIC会提供公司成立所需的办公场地、试验场地和人财法税等基础服务,为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基础支撑。五是GHIC的基石合作伙伴水木创投、荷塘创投、北极光创投以及平台本身会为有价值的项目提供多轮融资。六是GHIC作为产业化资源聚集平台,会为项目提供包括产品开发、型式检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创新申报、GMP体系建设、注册审批等全链条优质的产业化资源。三、融资的选择:各个阶段如何选择合适的资金?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对资金的需求也很强烈。因此,在成果转化的各个阶段,应该如何选择融资方式也是有考量的。我们将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分成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期研发期、试验期、产品化阶段、产业化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融资的方式也有一定差异。初期研发期作为出现原始概念到实现产品初级成果的这个阶段,所具备的特点是创始团队人员规模小、设备要求较低和资金投入较低等。虽然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前期的资金投入低,但由于初期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风险也很大,因此对资金的分配也存在一定的管理和规划要求,比如研发过程没有按照预定时间达成,就需要研发团队有一定的资金余量。初期研发期的资金状况是净流出的状态,风险系数非常高,加上还没有产品出来,也得不到任何收益,一旦资金不足以支撑研发进展下去,项目就会停滞。因此,这一时期需要的是对回报周期要求不急迫、额度较小、能及时补充,并能承担相对较高风险的资金。因此,初期研发期较为合适的融资方式为相关的科研经费或研究人员与机构的自有资金。“项目已获初期成果后,若有产业化的考虑,比如未来成立公司,建议提早准备,亦可开始初步与天使投资机构接触。”青桐资本投资总监薄奥克表示,该阶段初期成果多是在校内完成的科研成果,在项目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前,尽量明确公司与学校关于项目科研成果的权益分配,避免模糊。到了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期阶段,科研成果已经能部分展现转化后所具备的市场潜力,加上创始团队成员的背景、经验,将会吸引到关注这一领域的社会资本,特别是风险投资机构和业务上有相关联系的企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可选择的融资方式除了科研经费、自有资金,还可以选择风险投资、租赁融资,以及与相关企业合作融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试验期对资金的需求量一般情况下会高于第一阶段,所以资金量较少的科研经费和自有资金虽然可作为其中的选择,但最优质的融资方式还是来自于资金量相对更加丰裕的风险投资资金和企业合作的融资资金。在这个阶段,除了资金大小的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即风险投资机构与企业背后的市场资源。风险投资机构作为专业的金融中介,对市场的关注和把握程度是较高的,也对企业的发展很了解,因此,选择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笔钱,还包括后续陪伴科研成果向市场化逐步迈进的各种服务,比如产业咨询、对接上下游资源、帮助宣传、为下轮融资进行指导等。选择企业的资金也是一样,除了可以扩大资金的来源,还包括能帮助医学科技项目打通渠道、对接产业链资源、吸引优质人才等。产品化阶段的特点是项目相对稳定、经历的时间较长、需要的资金量更大,因此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也更加丰富。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和企业资金依然是最优质的选择,一是相对充裕的资金量能保证科研成果转化顺利的进行,二是能保证前期投资方获得相应的收益,三是能使项目方获得更多市场、资本、渠道等方面的支持。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以上方式,这个阶段采取租赁融资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阶段的好处是,由于产品有了一定成熟度,对于项目方来讲也开始有了一定收益,所以以定期收益为特征的债权融资方式也得以应用,通过银行贷款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将购买固定资产所需的资金后移,可以减轻初期的压力。在这个阶段可以采取多种融资方式,运用组合效应,可以提供大量的低成本的资金以符合成长期的资金需求。“此外,在这个阶段基本要确立公司的园区所在地,因此还可以选择与政府参与的引导基金合作。”青桐资本投资总监薄奥克表示。在产业化阶段,项目已经变得成熟,科研成果转化也已快完成,因此融资的方式也到了成熟期。对于早期帮助项目成长的风险投资或者企业资金这个时候也到了获得收益的阶段,因此需要选择退出。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为股权转让融资或者上市融资。无论是选择股权转让融资还是上市融资,对于项目来说都到了正式获得相应回报的时候。因此,这个时期要考虑哪种方式能够使企业获得最好的回报,以及支撑该项目走得更远。比如选择上市融资,一是能够在二级市场筹集大量的资金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二是能够分散风险,并接受市场的监督。“公司做到这个阶段已经很成功了。在这个阶段,公司的运营大概率已经不是原始技术提供者所擅长的范畴了,基本需要有职业经理人操盘,并吸引更多行业内资深人士加入(注册,生产,销售等方面)。或者在产品上市前后,就与产业集团探讨合作。”青桐资本投资总监薄奥克建议。四、创始人意识:如何正确认识科研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讲,在进行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化的经验,导致很难正确认识科研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在医学科研机构有很多研究是基础性或前沿性的,它能提升人类对某个问题的认知深度,未必会直接产生市场价值。但是当从医学科研机构人员转变为企业创始人后,一定要理解,企业在医学领域的科研价值是以市场价值为先导的。”北京聚合星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楠建议,刚从医学科研机构出来的创始人,可以与具备丰富商业成功经验的专家深度配合,补足短板。因为,只有具有一定潜力的市场前景的项目才能够吸引企业合作和引入资本来帮助转化。 例如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某医院发明的一种植入材料肺动脉环缩装置、一种诊断试剂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基因分型试剂盒,在临床上虽然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其指向的市场规模较小,并不足以支撑转化合作的费用,所以没有实现成功的转化。如何评估项目的市场价值?具体来说,第一步要考虑该项技术是转让,还是作价入股等,这一步决定的是科研成果对于发明人(团队)来讲,是变成现在的收益还是看长久的市场价值;第二步则是选择适宜的评估方法,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有现行市价法、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这些方法特点不同,适用条件以及特定的评估程序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特定情况来衡量。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间教授看来,一旦确定要考虑未来的市场价值,首先需要评估的是产品的量产和质控问题,或者技术的易用性和稳定性问题。“实验室与生产环境有着巨大差异,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就必须谨慎。”其次是要考虑该项产品或者技术的目标人群基数和购买能力,如果过分追求高端技术或产品,可能潜在的用户太少,或者价格超出了潜在用户的购买能力,所获得的收入无法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指望不断融资维持会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在创业时要做好高低搭配,早期用目标人群基数较大的技术或产品维持企业发展和磨合团队,用所获得的利润支持高端产品和技术研发。另外也要考虑在创业团队组建时吸纳有经验的市场团队,产品再好也需要推广,而市场销售能力往往是科研人员欠缺的。当然,还有种情况是科研院所的相关人员不止在进行一个项目的前期研发,那有些科研成果可以作为非货币资产进行作价出资,获得其他公司一定的股份参与到其管理运营中去,并按股权获得相应收益。这样,对于科研创始人来讲,最主要是负责好自己的技术研发部分,参与到部分管理中来,也能很好平衡科研价值和市场价值。进行无形资产的入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无形资产入股。在这种方式下,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团队)可以将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出售给合作企业,与该企业联合共同组建新的企业。而企业是以折算后相应的股权进行权利金的支付,而不是直接使用现金模式支付。二是不完全的无形资产入股,该方式可以让研发人(团队)仅仅将使用权和收益权进行投入,科研院所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规定的条件将科研成果的使用权和收益权暂时授权给合作企业,进而获取相应股份。一旦规定的时间到期,对科研成果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将立即无条件地回归到科研院所。五、专利的保障和激励问题专利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因素。因此,对专利成果的保障和激励就变得尤为重要。随着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明人不得利用财政资金支付专利费用”后,我国对发明专利的质量以及科研转化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与之匹配的是,专利的保护意识和激励问题也得到了高校的反馈和积极响应。对于通过了专利申请的职务科研成果,政策鼓励发明人与高校共同承担专利费用,高校承担的部分可以利用财政资金支付。专利转化取得收益后,要将专利费用作为成本从收益中扣除,发明人自己承担的部分要加倍扣除并返还给发明人。对于高校决定不申请专利的职务科研成果,高校要与发明人订立书面合同明确相关权益。作为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同签署是对发明人权益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在签署合同时,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和学术价值均需要在合同条款中得以体现,技术条款、知识产权约定和商务条款等维度也需做出详细的约定。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四川大学的做法是用直接经济效益来激励。科研人员在科研机构完成的科研成果属于职务发明。以往在职务发明利益分配上,都是科研机构占多数部分,发明人占少部分。在谢和平校长的推动下,四川大学在2016年重新调整并发布了《四川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同时制定发布了《科研成果转化行动计划22条》。《计划》中规定,成果完成人可享有50%-90%的成果所有权,并按所有权比例享受相应的权益。也就是说在科研成果的利益分配上,川大把大部分获益都交给了科研人员,而自己只保留小部分。这样科研人员完成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为自己带来经济效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实际运行后,2017年9月,魏于全院士研究团队的7项成果获得了三家企业8亿元的投资。按照协议评估,本次成果作价金额达3.6亿元。而川大也首次以最高的90%确权比例将总额达3.2亿元的股份奖励给科研人员。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标杆”和“示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丰富。根据2020年7月1日发布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数据显示,科研经费总量位于全国前5位的医院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做法是组建了专业化的转移转化机构和团队。一个是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其是华西医院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该中心提供项目咨询与对接、临床研究服务,以及融资服务、培训会议、政府服务等。另一个是华西医院成果转化部,其主要进行专利及成果转化政策制定与实施、专利管理与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除此之外,华西医院还建立了成果转移转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搭建了全产业链的转化医学创新平台,并加强“政医产学研资用”协同创新,以及多元化的国际交流与深度合作。正是在一系列组合拳的配合之下,华西医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十三五”期间,华西医院申请专利1730项,授权专利998项(国际专利授权11项)、转让/许可知识产权128项,65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入股成立13家科技公司。北京聚合星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楠表示,专利的核心问题在于科研机构要设立良好的机制,例如教授和研究员产生的知识产权在转化时,保留15%-30%的收益权归属机构,其余归属到科研人员,这能够极大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项目转化的成功率。今年2月份审批通过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研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是特别意义深远的举措,可以说为专利归属和利益分配设立了非常好的指导思路,值得深入研究。作为科研成果转化跑在前列的国家,美国高校专利的权益分配经验也是可以用来参考借鉴的。在美国,职务科研成果转化权利的配置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和高校间的成果转化的权利分配关系,二是是高校内部的转化权利配置关系。这两方面的权利配置关系影响着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政府和高校间的成果转化的权利分配关系是更加宏观的政策影响,关乎着高校如何去配置相关资源,以及如何制定相关细则去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研发。高校内部的转化权利配置关系则影响着研发人员如何去落地执行相关细则,并积极投身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正确轨道上。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的科研成果的收益权主要涉及到4个核心分配主体,分别是学校、学院、技术转移办公室和发明人(团队)。在分配上,斯坦福大学将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15%分配给技术转移办公室,另外剩下的85%则为专利许可净收入。前者用于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转化奖励,以及进行专利申请、专利保护等需要实际支出的费用,后者则通过 “平分制”的方式给到发明人(团队)、所在院和系,即各自分得余下的1/3。将高校、院(系、实验室)、发明人(团队)、技术转移办公室四个主体的利益进行划分并捆绑在一起,斯坦福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上成功实现了专利的保障和激励作用。除了像斯坦福大学这种采取“平分制”的方式,美国有些高校在科研成果过转化中,还有一种“非平分制”的利益分配模式。该模式是通过专利许可净收入的数额不同,采用不同的分配比例。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规定5万美元以下的转让收入,技术发明人可得到35%,发明人所在系分到30%,学院分到20%,余下15%分到学校。超过 5 万美元的,发明人占比25%,所在系占比40%,学院占比20%,学校则占到余下的15%。当科研成果逐渐落地,企业内部对专利的保护政策也变得重要。这方面德国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企业普遍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方针。如拜耳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方针是:一是积极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增加价值;二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和方向要以全球商业战略为导向;三是知识产权管理要构建全球化的结构;四是企业知识产权要作为战略上重要的无形资产来保护;五是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是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的基础。“专利的产生是源于不断的科研积累,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在基础研发阶段,需要大量的实验资源投入,往往大型的科研平台更有机会产生专利。在产生专利的过程中,又需要持续的产品化投入,以及市场化的机制保障。”北京聚合星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楠表示,我国目前相关高校和科研平台正在加步前进,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中山大学生物大数据方向的团队已经由实验室的科研积累,实现了向产业化合作伙伴赋能人工智能的良好开端;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实验能力也在本次疫情期间为西南区域的核算检测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写在最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依靠产业化,因此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就变得极其重要。随着近年来相关政策的出台,成果转化的进程得到了加速,但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依然面临不少的难点。如何帮助医学科研成果从一个初始的概念到变成一个产品,甚至最终实现产业化,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从业者、相关机构与企业都需要考虑的事情。因为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最终都将导致项目的功亏一篑,所以产学研医投各方合作必不可少。在对我国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期待上,北京聚合星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楠表示,过去医学类的科研成果转化在地方政府引进、社会资本投资方面多少还是有一些偏见,和其他行业相比,被认为是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但是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家认识到了医学科研成果的价值不能单纯从GDP和利润来衡量,而是同时具有很强的社会保障、国家安全属性,同时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医学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也也来越高。我国的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目前进入黄金时期,大量的实验室科研项目实现了产品化和产业化,孙楠建议政府在精准医学、再生医学等前沿医学领域,能够提供更加包容的土壤,尤其是在科学领域形成了深厚积累的科学家团队,应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容错,为我国医学的长足发展保驾护航。期待资本方更大范围的着眼于科技创新,坚定信心,只有全力支持本土的院士、高精尖专家团队,才有可能安全的获得超额回报,同时为国家和社会担当一己之责。期望科学家团队能够与商业更深度的实现融合,顺利实现向医学企业家的进化,以产业创新发展践行科技立国,支持我国在医学产业进入国际领衔地位。我们坚信,在打破学科之间壁垒、整合高校医院资本和企业等资源的同时,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这条路将越走越顺。我国医学相关单位、机构和企业也将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并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实现医学科研成果为社会、为人类服务的目标。参考文献:李元广 科研成果转化中试环节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江胜强 卢建华 吴建国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8张震凯科研成果运营模式及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 2014欧光义 德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2010特别鸣谢: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任间教授中山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院长 谢志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医疗器械中心主任 吴锋北京聚合星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亮北京聚合星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楠北京德唯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晓冬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王竟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吴祖泽科技发展基金会青桐资本投资总监 薄奥克水木创投副总裁 颜祎(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医学科研论文是对医学或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反思,是医务科技工作者与国内外同行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医务科技人员体现学术水平和被同行与社会认可的一种方式。可见医学科研论文的发表对于医务科技工作者而言是何其重要,因此,蓝译现就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与投稿要点进行探讨。一、正确的选题是医学科研论文发表的关键。在开展科研工作之前,通常先要慎重选题,因为选题的成果与否,是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文章最终能否发表以及发表质量的关键。对于课题的选择,可以是在充分理解某一课题的研究背景、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和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发现的问题基础之上,广泛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对课题的新颖性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明确该方向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从而选择一个既有一定创新又切实可行的课题。二、合理的设计是科研工作进行的保障。在选定课题,提出一个假设之后,为了充分验证这个假设,就需要对开展的科学实验进行设计,包括选取的实验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仪器的使用、结果的收集和数据的整理等。实验对象的设计原则在于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并尽可能采用较大的样本量,详尽地设置各类对照;采用的研究方法应当是较新、较前沿的;技术路线要求明确可行;仪器设备要能够满足实验的需要;结果的收集应尽可能全面,数据应精确、完整,图像应清晰。三、好的写作可提高论文发表的质量。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医学科研论文发表的质量主要由课题的科学意义、创新性和科研设计的合理性、结果的可靠性决定,而不由文章写作的水平决定,但好的写作仍然可以为提高科研论文发表的质量加分。因为好的写作,既可凸显出研究的创新点、深化读者对研究意义的理解,又可对自身获得的结果进行深刻而适当的讨论,将有利于文章的顺利发表,提高论文发表的质量。医学科研论文的正文主要由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前言与讨论的写作至关重要。在前言中,作者需要将整个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介绍清楚,同时要将自己的研究与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比较,体现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并阐述出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讨论部分,作者首先需要对获得的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将结果与前人的研究进行比较,对不符合预期或与现有理论相冲突的结果予以解释,然后提出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并交代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或方向。四、理性的投稿可缩短论文发表的时间。投稿是医学科研论文发表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选择适合论文发表的期刊去投。一般来说,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主题和范畴,即便是质量再好的论文,如果超越了这个主题和领域,那么也不会被接受。所以投稿前应当充分了解目标期刊的主题和范畴,以免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文章被拒而耽搁时间。另外,每个期刊对于文章的版面和形式都有自己的要求,例如对全文和摘要字数的要求、对全文结构格式的要求、对图表数目的限制以及参考文献格式的要求等,所以投稿前还要仔细阅读拟投期刊的投稿须知,明确期刊的要求,并相应修改自己文章的版面和格式,以免因形式审查不合格被拒,或被退回要求修改而耽搁时间。总的来说,医学科研论文从选题到刊发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周期,这一漫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将影响文章的发表质量,因此从开始选题到投稿,每一步都要慎重。
一般来说,实验设计的类型,依按分类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实验设计类型是按研究对象分组情况进行分类的,主要分为: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和析因设计等。下面,蓝译编译就这些实验设计类型做简要说明。一、完全随机设计。是指将一个研究样本随机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组别而进行的试验研究,也称为成组设计。该设计简单易实施,但要求组内个体变异小,组间均衡可比,特别是混杂因素在各组问的作用应一致。为此,完全随机设计多用于实验性研究,而对于临床试验研究则往往需要对研究对象有较严格的筛选条件及有较大的样本量作保证才行。二、配对设计。是将研究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将每对中的两个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而进行的试验研究。配对设计的优点是抽样误差小、实验效率高、所需样本量小,缺点是当配对条件未能严格控制配对欠佳时,反而会降低效率。配对的因素主要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非处理因素。配对设计的主要情形有:同一研究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将条件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受试对象配成对子,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三、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可看作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形式,它是先将条件相近的多个研究对象配成一配伍组,每个配伍组的研究对象数取决于处理组的组数。然后将每个配伍组中的研究对象按随机化方法分配到多个处理组中,给予不同的处理。它要求配伍组间个体差异越大越好,配伍组内个体差异越小越好。随机区组设计可以增强各处理组间的均衡性,提高研究的效率。四、重复测量设计。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重复测量设计较为常见,多指在给予一种或多种处理后,在多个时间点上对同一个受试对象的效应指标进行重复观察。它是探讨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点某指标的变化情况。重复测量设计不等同于随机区组设计,在重复测量设计中,处理因素在区组间是随机分配的,但区组内的各时间点往往是固定的,不能随机分配。而随机区组设计中,处理只在区组内随机分配,同一区组内的受试对象独立并接受的处理各不相同。五、析因设计。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评价,可用于分析各处理因素的主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具有全面而高效的优点。但它要求各个处理组内的受试对象数相等且每组至少有两个,否则无法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最简单且常用的析因设计是2×2的形式,如有A和B两个处理,2×2的析因设计则为:单独A处理,单独B处理,A和B同时处理,既无A处理又无B处理。这样,受试对象随机分为4组,分别接受上述的4种形式的处理。
但同时,如何研究中药青蒿?是用什么方法努力发掘中药材价值,研究成功青蒿素?这些问题需要深入考究、总结经验,方能为人借鉴,利于今后我国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各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不可忽视科研方法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从方法学上讲,科学是运用一定的方法生产新知识的过程。科学方法则是达到或实现生产新知识而采取的最有效的程序、途径、准则、工具、技术、手段、方法等。因此,方法是从未认识到认识、从无知到获得知识的途径。青蒿素任何一门科学或科学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建立相应的科学方法。同时,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的发展,均有赖于研究方法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总是与方法(学)的突破和思路的创新密不可分。无论是中、西医药学家、科学家,还是政治家、哲学家等,历来都重视方法及方法论的研究。如:唐代著名中医学家王冰在其《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讲:“且将升岱嶽,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青蒿素,屠呦呦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讲:“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俄国生理学家、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曾讲:“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也讲:“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青蒿素,屠呦呦爱因斯坦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爱因斯坦关于“成功的公式”是:A=X+Y+Z,A代表成功, X代表艰辛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Z代表不说空话。方法对于一门科学或学科或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决定着一门科学的研究方向、研究层次,甚至可改变一门科学或学科的研究方向。中医药学或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必须注重方法及方法学的研究,以方法及方法学的研究带动和促进中医药学或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不断创新发展。青蒿素,屠呦呦笔者赞成青蒿素发明是毛泽东关于中医药的思想与屠呦呦及其大团队实践的结果,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和西医药的某些研究方法。但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是青蒿素创新之本、之根、之源。西医药的某些研究方法是末、是枝、是流。”似有轻视科研方法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之嫌。屠呦呦教授阐述发明青蒿素的科研方法,屠呦呦教授在《我与中西医结合事业》一书中撰文说:“40余年来以中西医药结合的知识,先后在生药、炮制及化学领域从事中药科研……” “寻找新结构类型的新抗疟药……这一国际上好几个西方国家共同下大力研究的热门课题之所以在中国、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得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与我们坚持以中医药宝库作为坚强后盾,又有50年代以来国家努力培养的西学中、中西医结合人才,从而坚信、执着地追求寓于宝库中的精华分不开的。这是中医药的骄傲,也是努力贯彻党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政策的胜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需要,中医药科学是一定要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沿着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去更快发展、发扬的。”屠呦呦教授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闻发布会上讲:“在医药领域,中国中医有很多很好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研手段实现中西医结合,从而发现更多新药为人类健康服务。”屠呦呦教授屠呦呦教授在卡罗林斯卡学院做的《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演讲中再次强调:“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会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屠呦呦教授更是讲道:“‘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时俱进,及时引进、消化、吸收现代科学、现代医药学和中医药学等先进科研方法,保持科研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是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科研的关键之一。屠呦呦从传统中药青蒿提取青蒿素的现代乙醚提取法,便是受晋代医家葛洪《肘后备急方》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的启发。青蒿素,屠呦呦青蒿素化学结构的鉴定,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方法,单靠化学手段还不够,又借助X—衍射方法才得到最后确认。只有研究方法科学先进,才能保证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科研及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首创性。诚如屠呦呦教授讲:“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屠呦呦教授的这些论述,均说明从传统中医药学原创青蒿“截疟”,到青蒿素“100%抑制疟原虫”治疗疟疾的创新研究,是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思路实现的。这表明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对中国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是成功的科研方法。必须重视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方法及方法学研究。大家有什么问题和意见,在下面讨论一下。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重要活动,而这些规律的发现,要靠科学的统计研究设计为指导,长期的观察和大量的实验为前提,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处理为依据,从而作出科学的推断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都需要借助统计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得力助手,它使科学研究工作者头脑更清醒、智力更超常、眼睛更明亮、手段更有力。一项科研工作,原本需要统计研究设计,但有些研究者由于轻视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未用或误用了统计研究设计方法,要么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要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么,在医学科研和医学写作中,如何才算正确地运用了统计学?在医刊汇编译看来,无论是运用还是表述,一般来说,都要涉及“统计研究设计、资料的收集和表达、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和结果的解释”等内容。如果在这几个方面,都很少或几乎不犯统计学错误,才算正确地运用了统计学。事实上,在研究阶段,用统计学主要体现在“统计研究设计与具体实施”和“资料的收集”两个方面;而在写作阶段,用统计学主要体现在“关于统计学处理部分的表述”、“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及实现”和“结果的解释及结论的陈述”等方面。为此,我们建议在医学科研和医学写作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重视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不能把统计学视为获得高等级科研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敲门砖。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统计学是帮助科研工作者揭示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性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使研究工作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以理服人、多快好省。第二,应重视统计研究设计。不仅在科研工作开始之前就要制定完善的统计研究设计方案,而且一定要自始至终地按方案认真实施,还要在成果报告或学术论文中,明确交代所采用的统计研究设计的类型。如本研究采用的是前瞻性调查研究设计还是回顾性调查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的是观察性研究设计还是实验性研究设计,具体地说,还有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多因素析因设计和具有重复测量的多因素设计等。第三,应重视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与描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成果报告或学术论文中,通常都有一段关于作者如何进行统计学处理的描述。它反映了作者是如何选用以及如何描述统计分析方法的。有些作者仅说自己使用的是何种统计软件,这种种描述实在太空洞了,根本不够,最主要的是要交代所使用的统计研究设计类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因为统计软件只是实现数据处理的一种工具,如果使用不当,再高级的统计软件也会给出错误的分析结果。第四,应重视结果的解释与结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结果解释也时常会出错。一种是关于无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的解释,一种是关于有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的解释。特别是关于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解释和关于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的解释,很容易出错。一般来说,统计学假设检验的结果,并不能得出两组之间的差别大到了何种程度,它仅仅说明两组之间的差别在统计学上有没有意义,有些差别即使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而在专业上却没有意义。
科研论文是作者对具体选题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它是具体单位和个人科研水平的反映,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所以科研论文更必须符合一定的写作规范。科研论文的一般格式要求必须有篇名、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这几个主要部分。下面,医刊汇编译就科研论文主要部分写作要点和投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一、科研论文写作的几个注意要点:1.题目的选择既要简洁、准确,也要高度概括论文的内容,题目字数最好不超过10~12个单词,并且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2.摘要是一篇概括全文的独立短文,检索时便于读者能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其写作要点是不宜太详尽,也不宜太简短,应将论文的研究体系、主要方法、重要发现、主要结论等简明扼要地加以概括。ISO规定大多数实验研究性文章,字数在1000~5000字的论文,其摘要长度限于100~250个单词。3.正文是一篇论文的主体,主要体现作者的研究过程、方法和结果的分析过程。结果的安排要符合实验过程的逻辑和严谨的推导论证等。部分结果描述可自成体系,读者不必参考论文其它部分,也能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4.讨论和结论的重点在于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断,并说明作者的结果是否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是否提出了新的问题或观点等,并且要说明研究答案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些作者在讨论中重复引言中的内容,大谈别人的研究成果,而没有把自己的研究结果结合进去,不知道自己研究的结果有什么意义,这都是没有深度的讨论。5.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方面,许多作者不够重视,问题最多。有些作者把自己看过和没看过的论文复制了一大堆,感觉读了许多文章,然而经过审稿人一查发现许多参考文献内容与人名与正文中的内容不一致。二、论文投稿的几个注意点:1.注重期刊对论文的投稿要求。在投稿前认真阅读所投期刊的投稿要求。每个期刊对论文的稿件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如论文的各部分的排列、结果图表、文字行距等,作者投稿时要考虑到如何让审稿人方便和不费力地看懂自己的稿子,而不是故弄玄虚,让人揣摩你的意图。2.投稿时要注意准备以下材料:一是介绍信,向国外投稿,Cover letter尤其重要,Cover letter一般由通讯作者写并签字;二是要版权授权书,有的期刊要求所有作者签名,有的只要求通讯作者签名;三是要写清作者的联系方式,尤其要有自己的电子信箱。3.临床研究要注意伦理学问题,尤其是前瞻性研究不能把病人简单地描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人作为受试者的临床研究必须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过所属单位的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没有这一条文章再好也是会被退稿的。4.投稿后应注意经常看自己的信箱;查看审稿进展情况;如果得到编辑部的修稿通知,说明稿件有可能被接受,所以作者要对审稿专家提出的问题要逐一回答,回答问题要中肯和礼貌,就算是不同的意见要写出理由,而不是随意回答了事。要知道如果回答问题得不到审稿人和编辑部的认可,稿件有可能不被接受。另外,稿件要在编辑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修改,耽误了修改时间编辑部将视为撤稿。总之,一篇书写规范、结构完整、表述严密的论文能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很难让人相信其科学研究的结果。一篇好的论文不但要有好的内容也要有好的形式,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样才容易被接受。
正确地认识、全面了解医学科研写作的特点和要求,是医学科工作者熟练掌握医学科研写作技巧、提高医学科研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下面,达晋编译通过综合分析和比较,认为医学科研写作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规范性的特点,并在语言表述方式上,应符合准确无误、简洁明了、严谨朴实的基本要求。一、医学科研写作的特点。医学科研写作的各类文体尽管在写作的目的、内容、格式上各有不同,但都必须要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其基本特点是一致的,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规范性。1.科学性。科学性是衡量医学科研写作水平和价值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科学性,医学科研写作也就失去了价值。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真实性。也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能有半点虚假。取材要确凿可靠,客观真实;科研设计要严密、合理;实验方法要先进正确;设必要的对照组;实验的结果或临床观察结果要忠于事实和原始资料;数据要精确无误;论点、论据、论证要有客观性说服力,不能主观臆测;结论或评价应恰如其分。既不随意夸张,也不任意缩小。二是准确性。也就是要准确、客观地反映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结果的真实情况。在医学科研写作中,无论是哪一类文体的写作,其内容、数据、引文、用词、结论必须客观准确,只能实事求是,丝毫不能夸张和渲染。三是逻辑性。也就是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将由实验或临床观察等收集到的感性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来论证和阐明现象的本质。分析、推理和判断不仅要有事实根据,而且要合乎逻辑。2.创新性。医学科研写作中的创新性特点,是指作者要有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所反映的内容应在理论上有新的发展,方法上有新的改进,技术上有新的提高。也就是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具体来说,医学科研写作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挖掘在医学领域中没有被他人发现、尚未涉及的新问题;二是在综合他人对医学科研已有的成果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新的角度阐述新的题。3.实用性。实用性是指医学科研写作应具有实用价值。各类医学科研写作的内容应能直接用于指导医学科研的实践,为推动医学科技不断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服务;要根据不同的读者,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的问题。比如,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既是医学研究成果的真实记录,又是医学科研或医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这样的论文发表出来,可作为同行学习和借鉴的材料。4.规范性。规范性是指医学科研写作要按照一定规范格式撰写。医学科研写作与其它学科的科研写作的格式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因医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不同之处。医学科研写作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体结构的格式化,即许多医学科研写作的文体,如医学科研论文、临床病例报告等,已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二是表达方式的规范化,即对图、表的制作、数字、计量单位、符号和专业术语的使用都有统一的规范要求。二、医学科研写作的要求。医学是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的一门科学,事关人的健康和生命问题。因此,医学科研写作,不仅在写作文体和格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而且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有其独特的要求。作者在撰写时应坚持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严密的方法,必须符合以下几项基本要求:1.准确无误。准确无误是科研写作的共同点之一,就是语言要准确无误,而医学科研写作则更应准确无误。因为它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这样重大的问题。医学科研写作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表述应准确、没有歧义,所使用的概念或作出的判断应明确、可靠,所描述的客观事物要确切地表达其本质特性。医学科研写作中所使用的数字、计量单位、图表、公式、代号、外文缩写等,都要规范、统一,必须准确无误。2.简洁明了。医学科研写作的语言要精炼,尽可能用较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内容和信息,力求简洁明了,使人一目了然。因此,现在时应使用医学科技的书面语言,不用口头语言或俗语。对医学专业名词和术语简称的使用要慎重,不能随意简化和缩略,只能使用规范化、被公认的统一医学专业名词和术语简称,而不能滥用简称。3.严谨朴实。医学科研写作的语言只需平铺直叙,而不要加以文字修饰,注重严谨朴实,切不可言过其实。要知道,医学科研写作不是以生动的形象和夸张的词语来吸引读者的,而是以其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来吸引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