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紧缺的资源和医疗人才相矛盾,从2003年开始,我国教育大环境陷入了“学医潮”。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对于医疗行业的工作人员的个人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要求,必然不能忽视。选择了学医就注定,考研路漫漫,犹如打怪升级。可能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考研是一种选择,而对医学生来说似乎成为了想要入行的基本要求。研招网信息根据研招网5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的统计数据,最近5年内,研究生报考人数从2015年的165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290万人。尽管国家一直在扩招、非全地位提升,但是考研的巨大压力还是让医学生们喘不过气。于目前很多三甲医院招聘要求也提高了不少,不仅对硕士条件更苛刻了,一些博士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再加上一线城市对于人才的渴望是非常大的,不仅对博士开出了各种福利待遇,还提供了不少的住房补贴,这就更加催生了大批就业难的医疗工作者以及本科生投身于考研大军当中。如果说其他专业的学生考博是困难模式,那么医学生考研就可以称之为地狱模式,尤其随着就业后年龄一年一年增长,学习和工作同时进行身心俱疲,压力就像无形的手一直扼住命运的喉咙。有人说国内考研压力大,那么出国读博可行吗?医学生们又何尝不想出国深造呢,只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教育方式以及教学理念都不相同,想要出国找到合适的院校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医学中的中医专业!医学生太难了,甚至最近出台了最新的政策要清退学历不达标的医生!文件原文近日,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接受普通专科学历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素质能力,做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接受普通专科学历教育工作。《通知》指出:学历水平达不到岗位需求的卫生技术人员,将逐步从医疗卫生岗位清退。难道医疗工作者想要就业后不脱产提升自己的学历,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争取更好的福利待遇,提升自己就真的不现实嘛?在这里告诉大家,其实想要在职出国留学读医学专业也是有办法的!解决学员们各种各样的留学烦恼,匹配心仪的院校一直是我们尽力去做的事情,而留学专班就是能够帮助广大医学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最好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纵观全球的留学局势,想要出国去英美留学不仅需要过硬的语言成绩,和相匹配的专业研究方向相一致的工作经历,甚至需要你在核心期刊上有所学术成绩。面对高昂的学费和高门槛,选择在职就能读的留学专班,不仅学制低、无语言成绩门槛,而且在寒暑假上课不占用上班时间,并且归国后学历都是可以做认证的。这里为大家推荐一所高性价比的医学留学专班院校,菲律宾的法蒂玛大学。菲律宾接轨欧美教育体系,其高等教育是典型的美国式学历教育模式,教育结构完善,在留学学历教育上更具特色,目前的特色专业包括:医学、护理、牙医、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公共卫生等,其培养的学生在欧美国家都极具竞争力。在法蒂玛大学,可习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修得的文凭可转赴美,或国内继续深造。在入学后医系二年后可考第一阶段、三年级后可考第二阶段的美国医师执照考。四年级可回国内或到美国见习,毕业后返国内或赴美加地区从医,前途发展更多元。从医后,因精通医学英文的听、读、写,只要态度认真,反而易在医内受到重视及肯定。菲律宾的医科学历,中国大陆直接承认,在菲取得学位在大陆认定为”职业医学博士学位”性价比高,可依据大陆相关规定,报考大陆医师执照考试;有机会在其他东南亚盟国直接就业工作,是让你走向国际医疗舞台的好机会。出国不仅能提升学历,学习专业知识,还减少了留学的经济负担,享受着纯正的美式教育,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样的神仙院校难道不就是医学生所期待的吗!关于国内在职硕博、国外留学博士、硕士等报考事宜,欢迎关注公号:百纳硕博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高校招聘教师,大多要求是博士学历起步,稍微好点的高校是“三个985+海外留学/访谈”。除了高校之外,各地区也都出台对博士的好政策,不仅给房给车,安家费、引进费更是高达百万,总之待遇非常优厚。其实,这也从侧面反应了目前市场对博士这种优质资源的巨大需求量。——2017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在学研究生总规模290万人,并将“适度扩大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2018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多方面为“双一流”高校建设指明方向。《意见》特别提出,要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于是,清华大学首先开始大规模扩招博士生,其他一些知名高校也随之跟进。——根据2019年全国各大院校公布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信息中所出示的招生人数统计,2019年全国各大院校博士招生人数大约在7.5人至8万人左右,比2018年招生人数略有上浮,个别院校缩减,但是下降的比例几乎可以乎略不计。当然这些数据还是根据各院校博士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中所公布的数据累加起来的,并不完全包括全国所有院校的博士生招生人数。有小部分院校的招生信息当中并未明确公布2019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及人数。不过2019年各院校招生人数统计约8万人左右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另外,从历年博士招考信息当中可以统计出,全国各院校当中博士招生人数最多的几大院校依旧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类985、211院校招生人数最多。其中,中科院依旧以7000左右的考博招生计划占据全国博士招生人数首位,其下清华、北大、上交大都以2200左右的招生人数居于第二位,最后是其他各地的985、211大学的招生人数也大多在1000以上的招生人数。我们知道大学的科研实力评估包含很多指标,包括国家级人才、科研经费、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级科研成果、学科实力等等。对于高校来说,这些都是一些硬指标。而有一个指标是科研实力的整体体现,那就是博士生招生人数。为了达到一系列的指标,不少高校开始扩招博士,甚至大规模的扩招。——面对院校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博士,你的看法如何?《博士生扩招,数量和质量当“比翼双飞”》: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扩招,防止“撒胡椒面式”的普遍扩招。在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和博士生管理制度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实现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双重目标。(新京报)国家这次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应该走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向。一方面企业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不会胡乱选拔输送人才去进行深造,此外企业也能够为人才深造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金融智库网)很多博士生毕业已年近30,面临着工作、婚姻、育儿的巨大压力。应该允许部分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当然这个范围不宜过分扩大。(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博士学位的教育依然要走精英化的道路,不要在规模的发展上丧失博士学历的含金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亮)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就离不开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因此博士该不该扩招,其实不是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博士生扩招固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仍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你怎么看?
我国未来考博会有什么样的趋势呢?1、目前想读博士主要有三条路,一是直博;二是硕博连读或是硕转博;三是考博。其中最惨的那类就是考博的了,名额很少,申请人也比较多,竞争激烈。目前申请制考博已经是大势所趋,本科硕士学校不好的,在申请的时候不占有优势,毕竟申请材料通过是有比重的,在优中选优的情况下,出身不好的最可能被淘汰。2、倒逼硕士研究生拿学术成果。出身不好也不是不可能,用学术成果弥补。博士的名额是有限的,大家为了获得申请材料通过的资格,在硕士期间肯定会努力的发文章。3、博士招生扩大化。这问题需要辩证去看,但站在学生角度,绝对算不上是个好事。特别是最近有消息声称,刘昌俊建议大规模扩招博士生,他的理由也很奇特,他认为已经大规模招生的硕士生了,为了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要大规模扩招博士生。中国学历的缩水的程度之快,我不说大家也都应该有一定了解。据我所知,目前,本科毕业基本都很难找个好工作,硕士毕业想找个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很难,博士毕业虽然好点,但是各行业对博士的需求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总之,岗位供需仍处于僧多粥少的情况,现在不考虑把社会产业升级放在重点,而一味扩大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名额,最终就导致让博士干硕士的活,硕士干学士的活,让本科生没活干!这种把学校当作蓄水池的观念不改变,最终伤害的还是普通学生和家长的利益。4、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会比较吃香。现在的高校都在争取建设国际一流高校、国际知名高校等,新进的教师大都具备海外留学经历,所以说自然偏重有留学经历的考生。5、申请制下雅思托福的市场会更加火爆。因为申请制的学校,要求提交英语成绩证明。6、大家比拼的是硬实力,更是信息对称,后者对很多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门槛。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博士招考的时候已经取消了之前的普通招考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现在流行的“申请考核制”,申请考核制顾名思义需要学生向所报考的学校提出申请,然后向学校提交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课题经历,然后提交给学校,如果学校审核通过,那么学校则被录取,可以说在一些985大学“申请考核制”已经成为发展趋势。那么考博申请考核制会完全取代普通招考制度吗?我认为还不能完全取代。原因有三点。第一,申请考核制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学生本身没有论文成果,但是自己名字挂在某个老师论文上面,自己就可以拿着这篇论文去申请读博。这与申请考核制的初衷不符。再比如一些学生通过一些熟人关系提前向一些博导打招呼,让其在面试中给给予一定照顾。申请考核制过程缺乏监管,录取标准不透明是现在申请考核制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二,普通招考模式还有着生命力。人们通常说考试考会扼杀创造性,考试成绩高的学生都是一些应试教育的学生,不是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样的逻辑没有错,但是错在忽视申请考核更难以发现有创造力的学生,因为学术功底是需要知识基础的,没有知识基础只会发一些粗制滥造的论文,而没有实践价值。普通招考模式下,学生为了能读博会付出努力去学习博士阶段课程,这本身就是在为学术训练打基础,而不是应试教育。因此普通招考模式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第三,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数量难以满足申请考核制的需求。若所有的学校都施行申请考核制,现阶段毕业的研究生不一定能够满足真么多的需求,并不是所有的硕士研究生都有论文发表,因而每年近5万名左右的名额就会产生很大的空缺,很多学校的博士会招不满,难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延续发展。更深层次意义上,考博也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助推器,就如高考一样,它是改变普通家庭学生命运的机会。如何在录取人才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也是需要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学医前景好不好?现在很多家长在问,朋友也在问,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民间传言: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学医累他们有三大理由:第一学医太累了,太累了,要学到硕士,学到博士,学的书籍快著作等身了。说错了,不是等身,是比姚明个子都高。这说明学医非常的辛苦啊,其实这一点我不想反驳,反驳也没意思,书越厚,说明背诵得越多,背诵越多,说明越简单,说学医书籍多的,没去看看理工科的书籍,也是非常的后,每一本教材也基本上千页,每一页都够弄死人,满书的数学公式,一页都够你理解两天。所以这一点不成立,人家学法律的要是把书籍摆出来,丝毫不比学医的少。说学医累的,是没有去其他理工科学过,其他理工科那才叫弄死人呢。学医周期长第二说学医周期特别长,本科五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其实其他学科周期都是这么长,现在各行各业想混得不错基本都得是硕士学历,所以这一点任何行业都一样。学医的现在还有8年制博士,其他专业可没有这个8年制博士,最好的也就是本科毕业就直博,能直博4年毕业的都是凤毛麟角了从医累医生累不累?临床医学非常的累,从早到晚不停歇,做手术的连战十来个小时,非常类。不过其他行业不累么?你问问土木行业累不累,问问会计行业累不累,问问军工行业累不累,任何一个行业都给你哭诉:太累了。我想说的是,其他行业也很累,但是大多数无效体力劳动,而学医的累却是在攒经验。等到50岁了,其他行业想累都没人要,而学医的呢,正是青春年华大好时光,别的行业50所以后不当领导绝对是一个废物,技术都靠一线的年轻人,而医学呢,50岁正是最好时光。学医前景如何?学医前景绝对的好啊,我说过,社会上地位高的就三个行业:公务员,教师,医生,其他行业基本都是属于工人,社会地位为0。而医生呢,走到哪里,大家都对你毕恭毕敬的,因为都要求着你。有的人说学医的都是不怕死的,这类小概率时间不需要评论,你去看看学土木的出事故的,学军工的爆炸的,学计算机过劳死的,就知道这都是小概率。学医,是争前恐后,还是避之不及?我告诉你们,绝对是争先恐后,看看医学院的分数就知道了。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这类大学的医学是不是最高分?郑州大学,南昌大学等211高校,他们的临床是不是最高分?协和医学院分数从来都比清华北大分数高。学医需要不需要读博士?如果想去知名三甲医院,你就读这个医院的博士,最低是硕士,想去哪里就业,就考当地的最牛医学院。现在一些全面知名的医学院,基本上都需要博士了,硕士不是不可以进,而是难度比较大,一些护理,医疗技术硕士是可以的,不过临床之类基本都博士了。如果是985的医学院附属医院,一般本科要求也是985,同样211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也会这个要求。想去三甲,本科阶段一定要读一个好的医学院,起码的211,或者知名医学院吧(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之类)老铁们,就这样了。
临床医学这一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想要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就只有继续深造,所以在每年就有很多临床医学的本科毕业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这一部分临床医学本科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报考了专业型硕士学位,在专业型硕士毕业以后很多人对于自己该何去何从也产生了一定的疑惑,那么对于我们临床医学专硕的毕业生来说是先应该考博还是先应该就业几年在考博呢?我们也来一块儿对比一下这两种选择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影响。先就业还是先读博?临床医学“专硕”考博如何选?导师:趁早深造。临床医学“博士学历”为就业镀金对于现在的临床医学类专业来就业情况来说现在硕士研究生已经处在了饱和的状态,现在的普通地市级三甲医院要求的都是博士研究生,所以我们专硕毕业后进行就业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想进三甲医院难度是非常大的,而博士研究生则就是非常容易地进入到这些市级三甲医院。并且相对于就业来说,博士研究生的考取难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像一些不是特别知名院校的博士研究生要求比较低,考生一般经过努力也能够顺利考取这些院校的博士研究生,这样在以后的就业中也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就业机会也更多。工作平台决定“职业起点”像现在的专硕研究生在毕业后进入到市级的三甲医院就已经非常困难了,更别提去一些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或者是北上广深等这些超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了,而通常情况下医学类专业的工作平台通常决定着考生以后的发展,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在以后接触到更高精尖的技术,拿到更好的薪资待遇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去选择就业后直接考博士,因为博士的工作平台更高,不仅可以选择省会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也可以冲击一些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三甲医院。进入工作岗位后,考博的难度更大有一部分专硕的同学是抱着在就业一段时间等自己经济宽裕了再抽出时间再进行考博,但是对医学专业了解的同学们也都知道医学类这个专业,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是非常繁忙的,平时都很难抽出休息的时间,更别提抽出时间来进行学习了,再加上就业以后所面临的杂事也是非常多的,工作、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压力也是接踵而至,这时候想要再考博的话难度是非常大的,并且即使是考上博士,很多也都是一些非全日制的博士含金量还是蛮低的。综合以上情况来对比的话在这里还是希望临床医学专硕毕业的同学能够参加博士生的入学考试,这样在以后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但是这也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考博同样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后再进行选择,毕竟关乎到自己的以后的发展,也是需要征求一下家长、朋的意见,也要了解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再作出选择。关于:临床医学“读博”黄金期,专硕毕业直接考!导师:先就业不可取,这个话题,你怎么看?
视觉中国供图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物理学博士孟溪手握两所高校的offer,俨然已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参加完博士论文答辩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情绪跌入了谷底,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她曾以为自己想当一名高校教师、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然而这样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让她感到恐慌。孟溪去论坛求助:博士毕业,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在与她同年毕业的数万名中国博士中,孟溪提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何为?学历市场的赢家,就业市场的“萌新”读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单纯,甚至有点儿“愣”。“当时年纪小,总觉得这辈子起码得做一件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儿。”这个东北姑娘说。她就这样开启了读博之路。至于未来找什么工作、就业市场情况如何,她自嘲道:“以我当时的心智情况,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读博期间,她跟导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实验情况。而工作打算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则很少进入师生们的讨论范畴。过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单休的实验室生活,一位博士师兄提醒她:“赶紧做简历,准备找工作吧!”孟溪开启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实际上无法花太多时间联系工作:写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就已经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精力。为了修改毕业论文,她连续一个多月熬到夜里两点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开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身上这件灰色套头衫自己已连续穿了十来天。她的导师们认为,“博士毕业理所当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师兄师姐毕业后,基本都走了这条路。孟溪原本也以为自己愿意当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作为志业。今年春天,孟溪的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都很顺利,有两所高校也给她发了offer。眼看再过不久就能拿到学位证,但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击垮了,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她读博期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所致。前几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议,同一所离家较近的高校签了约。高校里的绩效考核让她担忧:学校明确表示不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她要在入职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考核标准,但她此前已经听过好几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孟溪有一个朋友在山东某高校任教,入职后才发现校方提高了考核标准。朋友向她抱怨说:“安家费没落实多少,别的(待遇)也没涨,倒是考核标准涨了。”但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当前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仍比较乐观。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高校里,除了国家提供的基本工资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较多,每年收获的科研绩效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没有上限。”学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马军说,很多工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横向课题,收入都非常可观。”与孟溪相比,林飞谋求教职的道路更为曲折。去年,林飞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满意的教职,便接受了某大型企业的offer——管理岗位,年薪20多万元。他工作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职通知。尽管企业的薪资待遇符合预期,但林飞感觉工作不够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向往高校中的工作环境。导师劝他谨慎考虑:“当‘青椒’是看不到头的。”家人则支持他去高校,认为大学教师是份体面的工作。林飞告诉家人,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在企业工作的1/3。权衡之下,林飞还是作出了决定。林飞没有立刻辞职,那时他的毕业证已经到手,但学位证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两证齐全之后再去办理入职手续。这所高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表现得通情达理,他们说可以先为林飞安排宿舍、办理校园卡,等他拿到学位证再办理入职手续。但下一通电话就变了味道,一名教师要求林飞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都要坐班。尽管家里有些状况,但是林飞还是匆匆办理了辞职手续,赶到学校。年底,林飞拿到了学位证,第二天他就按入职学校的要求去做了体检,准备次日去报到。这时,他又接到了电话。对方告诉他不必来办理入职手续了。林飞大惊,连忙坐高铁赶到学校,却被告知没有编制:学院说因为学校不给编制,学校人事处则说学院没来申请。林飞打通了院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现在已经没有名额了。院领导承认,在林飞之后,他们又面试了其他人。林飞意识到,如果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校方会主动毁约,“学校只是损失了5000元违约金,但是对于我们毕业生的影响就很大”。辞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几乎没有收入。作为导师带的最早毕业的博士生,林飞找工作的情况也很受学弟学妹关注。林飞毕业还算顺利,即便如此,他参加博士毕业答辩时,也已经身无分文——博士延期这一年,学校停发补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职养活自己。现在,林飞还在寻找教职。这一年多的波折,带给他新的反思:“念了这么多书,脑子也要活一点,生存能力是第一步。”多元化就业趋势初现任奇在博士毕业后到某国企工作,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业中做科研不必担心偏离实际——国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产,而且可以提供一线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布。再者,国企资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那样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基金——企业内部就可以为他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但任奇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龄。任奇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的直博生。跟读完3年硕士再读博的同学相比,27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尽管如此,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还是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任奇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话,博士只适合走技术路线,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线,可能已经晚了。”但任奇又意识到:在仿照公务员系统运转的国企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围绕行政管理权力展开。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达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对于做科研也不利。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公司连续3年都是“收割”清华博士最多的单位。今年5月,华为海思发布全球揽才公告,多达31个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华为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关注。最近两年,前述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还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势力”。不过,上述几家企业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于计算机、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近年的热门领域。在网络论坛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间权衡的咨询帖也有所增加。显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私企的账,有人直言:与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华为公司“只是钱多一点”。另外,还有众多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组织部一举招揽了30名清华博士毕业生,仅次于华为公司的31人。从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5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早在数年前,博士就业问题就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起重视。上述国家对博士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博士在传统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且理工科比人文社会学科下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以美国为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47%,虽然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生仍以在学术界就业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学科类下降了10.7%,社会科学类下降了17.9%。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识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当老师、有人到企业工作、有人到中学当老师。马臻认为,这些情况都理所当然:“形势就是这样的,高校没有那么多职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较苦。如果特别喜欢做学术的话,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挣钱的话,那就可以进企业。”马臻认为,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泛泛谈论“博士生就业情况”过于笼统。他说:“有的高校,学科博士点膨胀,人比较多、科研基础又不是很好,那么(博士毕业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见了。”通过观察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况,马臻发现,硕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实习,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简单,只需投递简历、再花少量时间面试即可。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学位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马臻的一个博士生找工作时,对方表现得非常信任这名学生:“能读下博士学位的至少不傻,有专业能力。”马臻认为:“机会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学术圈外,博士何为?早在2011年,《自然》杂志就曾连发3篇文章,矛头直指博士过度生产现象。其中一篇文章认为:博士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受科研项目需求的驱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并不指向学术生产的工作岗位也明确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而在以往,这个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生。1979年,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企业是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卿石松认为,就传统的博士“生产”目标——培养学术接班人——来说,博士数量可能过多,但中国高校依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换个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级人才,要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当然越多越好”。他认为:如果将企业的需求考虑在内,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美国,未来的轮廓初现:今年3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在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机构(43%)。这被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张恬在读博之前,就是奔着工业界去的。面对几份offer,她没有太多犹豫便选定了这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州立大学。在业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张恬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座开始接触业界。张恬同门的博士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到工业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国联邦政府做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今年暑期,张恬申请到波士顿一家公司的实习岗位。她原以为,公司里的研发工作相对简单,博士期间多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她开始工作后就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很多新产品,她面临着许多未知。跟张恬读博时做的课题相比,公司里的课题难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战。在这里,她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就看到答案,“正反馈来得很快”,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活儿没白干”。相比之下,读博时的研究就像一个人在广阔的沙漠里踽踽独行,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到绿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绿洲。“在学校里做实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试错。”张恬说。而在公司里做研究,容错率比较低。卿石松作调研时,有企业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毕业生来到企业工作后,仍然延续学术研究的思路,但企业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时效性。卿石松认为,到企业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业文化和商业环境,例如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但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仍应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卿石松说,在英国,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的现象:企业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与擅长该领域的高校联合培养。企业由此介入博士培养阶段,博士生则带着企业的研究课题读博。作为宏大结构之中的个体,博士生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更早地规划未来。作为导师,马臻曾多次主动邀请名企HR来校做讲座,为学生们讲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应聘和面试技巧等。他认为:“导师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马臻会为他们介绍工作机会、亲自写推荐信,等等。平时,马臻时常跟学生们“应机说法”,例如提醒他们学会从领导者的视角思考问题。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林飞重新审视所学。在企业工作时,林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学的专业,社会到底认不认可?”他决定,就算未来去高校工作,也不能仅仅会写论文,“否则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无益”。他问自己:“要多想一想,我们能贡献给社会什么?自己又希望得到什么?”林飞的结论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才有生命力。”(应受访者要求,孟溪、林飞、任奇、张恬为化名)
本文来源:募格课堂作者:小余当今社会,大学生和硕士生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难找,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醒悟读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有越来越多的进入工作岗位者重新回炉高校读博,那么读博会不会成为将来的一大发展趋势?我认为这一问题还是比较值得去探讨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可能一些人认为读博不会成为将来的一大趋势,原因如下:1.博士易进不易出,很多人望而却步。十年前很多专业发几篇中文文章就能毕业,再高一点可能要求一篇EI,而现在要求越来越高,稍微好点的学校都要求发表1到2篇SCI/SSCI的第一作者文章,还要求参加国际会议,因为很多博导年龄偏大英语能力一般,很难给博士生有效的指导。十年前大多数博士的基本学制是三年,硕博连读的基本学制是五年,这几年很多学校把博士毕业年限调整到四年,硕博连读基本学制调整到六年。主要是在短短三年内太多学生无法完成毕业要求,逾期将会没有国家助学金补助,学校也是无奈之举。博士很难毕业也是阻止很多人选择攻读博士的重要原因。图源:千库网2.博士目前还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虽然有人说一年招收八万,毕业五万人,但是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七八百万人,博士占的比例相当低(并且这里面还包括很多定向在职的博士毕业生。)相比较而言读博的人数是非常少的,这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3.性价比没有以前高。因为现在博士相比于以前而言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十年前博士毕业去二线城市的事业单位,很多单位都可以解决住房,配偶工作,让你没有后顾之忧。读了博士之后确实比硕士、本科优势巨大。而近几年,随着人才饱和,房价提高,待遇已经和硕士生比没有太明显优势了,尽管博士生付出的比硕士多出好几倍的努力。4.博士并不等于好就业。随着国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现在很多博士也是比较不好就业的。如果你选择进入企业,那么博士就没有竞争优势,很多企业会选择本科生或硕士生而不愿意选择博士生,因为博士的引进成本比较高,而企业也没有必要引进博士从事一些本硕就能做到的基本工作。5.博士读的会越来越窄。“术业有专攻”形容博士是再合适不过了,博士是对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深度挖掘,所以博士并不代表精通所有领域,所以在就业的时候选择也就很窄,只能选择自己研究的领域,所以很多博士毕业后都去了高校当老师或去了科研所继续从事研究。6.市场经济下真正喜欢科研的人并不多。在当今市场体制下,除了极个别的真正热爱科研,敢于奉献的年轻人外,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的。7.博士的苦和累。读博并不像读研那样容易,读博是一件非常苦和累的事情,读博要耐得住寂寞,要忍得住孤独,要有脱发、焦虑、失眠的准备。8.读博是科研,并不意味着高薪。很多人博士毕业后进了高校继续从事科研,其实薪资并不高,所以相对而言读博的性价比并不是很高,读博并不意味着高薪,所以很多人选择放弃读博,而是继续在社会上磨练自己。9.同龄人对比。与同龄人相比,他们一般都结婚生孩子,买车买房过上了正规的日子,而博士还需要在校园里继续读书,甚至连女朋友都没有,更别谈结婚生子了。可能一些人认为读博会成为将来的一大趋势?原因如下:1.博士是身份的象征,博士是值得崇敬的人群。“哇,你是博士啊!真厉害!”,在社会上,博士不仅是一种学历,更是身份的代表,社会人群对博士永远持一种崇拜和羡慕的目光,因为博士在我国已经是最高学历了,一个人能读到博士就是有能力,就是厉害的象征。当读博能为你人生的下个阶段换来更大的选择权时,它的价值就已经得到了体现。而且读博对个体综合长远发展都各有影响。2.长远和整体来看,博士的薪资>硕士的薪资>学士的薪资。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博士比硕士毕业生的长期积累平均工资水平要高,但是这个区别要依据领域而定,相对而言同一个领域博士学历的薪资一般是最高的。3.博士拥有比较专业知识。如果你博士积累的专业知识恰好与你工作的领域对口,这些专业知识对企业显然是很好的工具。图源:千库网4.整体上提高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多元的素质,一个人任何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而时间放在哪里就会提高哪里。博士提高的是分析性的思维能力,包括综合概括,逻辑推理等。5.能够进入高校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大学教师,体面,假期多,不必每日定时打卡备课,公积金高,再想深远些对自己下一代也是几乎没有坏处。而如今留高校任职的最低学历要求也是博士研究生,不读博,怎么实现?6.行业内硕博士待遇差距明显。首先就是工资水平,之后就是面试与晋升机会,博士能够有一个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晋升机会。7.社会就业难。当下硕士普遍就业难已成热点问题,或是为了逃避,或是不甘心多年求学换来这般“价格”,相当一部分人在纠结过后放弃直接就业而选择读博。8.博士奖学金高不必花家里钱。博士有比较高的奖学金和补助,没有经济来源方面的压力,所以很多人选择继续提升自己。9.回炉重造。现在很多人选择了在职读博,一边工作一遍读博,通过读博来弥补自己工作中的短板或者为以后更好的发展。也有很多人工作几年后选择辞职读博,回炉重造。还有一些年龄很大的人选择继续读博完成自己的学术梦想。而我认为读博会成为将来的一大趋势,首先我们来看一些数据。第一,国家博士扩招政策的实施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博。大多数高校近几年博士都进行了扩招,以我们学校为例,两年前我们学院一直都是每年招5个博士,近两年已经增长到了十余个。这与国家培养人才的政策导向也是密不可分的。第二,硕士招生和毕业人数也越来越多,硕士学历也越来越不值钱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博。2018年硕士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将近80万人,所以硕士也越来越不好就业或找不到好工作。第三,国家人才引进福利政策的诱惑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博。部分城市已经认识到了博士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意义,纷纷出台了吸引博士落户的优惠政策,各大高校也为应聘成功的博士们提供了安家费、以成本价购买学校人才房、子女就读高校附属学校等优厚政策。所以,读博必定会成为将来的一大趋势!!!!!
日前,2021年全国研究生调查报告在网络发布,报告中对2021年国内研究生申考现状等相关信息做出了统计与整理。其中也提到了国内硕博阶段学历提升的一些问题和未来趋势。如果你也想了解,就一起往下看吧!1.国内硕博阶段学历提升人数逐年增加,多方竞争现状正在形成1)硕士阶段近五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迅速增长根据调查数据:近五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迅速增长。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人大关,达到201万。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77万,增长幅度达10.6%。5年时间,国内研究生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数据来源:教育部与此同时,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张,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招生人数超过110万人,2021年预计将继续延续这一扩张趋势。研究生报考目的多为提高自身素质与就业竞争力通过对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超过半数考生读研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由于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认为毕业学校不好,想提升学校层次为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因素影响取消留学计划考研的人数仅占比不到5%,这也侧面说明大家的留学计划2021年仍在继续。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往届生报考人数占比继续扩大考生构成中,往届生占比上升较快,主要原因是往届生对目前的职业状况不满意,想通过读研来提升自我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就业回报。以云南大学为例,云南大学2020年往届生考研人数为12291人,占比56%,已经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2021年往届生考研人数为15410人,占比63%。从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往届生报考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部分高校超过六成。往届生迅速增长加剧了考研热和考试竞争难度。数据来源:云南大学研究生院2)博士阶段博士研究生规模进一步扩大自1981年决定“开始招收博士生”以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长,目前每年招生规模已突破10万大关,并保持继续快速增长的趋势。198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302人,1999年至2004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增幅23.8%,但总体招生规模较小。2004年后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年均增幅为3.2%。直至2017年,博士招生规模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博士招生人数为95502人,较2017年增幅13.9%,2019年博士招生人数达到105169人,增幅为10.1%。数据来源:教育部专业博士加快规模扩张2009年国内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规模为851人,所占比重仅为1.37%。而2019年,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规模突破一万人,达到10386人,占比9.9%。根据国家研究生工作会精神,工程类博士、临床医学博士、教育博士等专业博士将是近几年的重点扩招领域。为了满足国家产业经济转型、社会发展需求,未来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规模也会进一步扩张。数据来源:教育部2.硕博人才将成国家未来需求主流,但报读需要面对更严格的要求调查报告中提到:去年7月份,国家第一次以党中央的名义召开了全国研究生工作会。会议重新设计与定位了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决定以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为大方向,同时表示:国家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和专业硕士教育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来几年,国内拥有硕博学历的高精尖缺领域高层次人才将拥有更广阔的前景与机遇。但就目前人数增长趋势来看,不仅竞争会随之增加,国内攻读硕博需要面对的困难也越来越多。除了论文、延毕、宿舍问题等因素外,高校为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对学生分流清退也是一大难关。去年11月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所以国内各大高校也都开始严格把守“毕业关”,研究生清退事件也越来越多。而关于海外硕博留学的相关内容,调查报告中也有提到一点内容。赴美读研申请量近年来长期处于负增长,且美国留学环境正在恶化报告显示:2005年至2012年,中国学生赴美读研申请量增长率不断上升。而从2012年起,中国赴美读研申请量增长率锐减,长期处于负增长。数据来源:美国研究生委员会根据美国过去一年签证发放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4月到9月这半年中,美国仅向中国内地发放了808张F1学生签证,而2019年同期则发放了90410张,同比下降超过99%。数据来源:美国国务院除了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赴美学生签证数量的减少也与美国对中国学生的留学政策有关。自2019年起,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加强了背景审查,尤其是涉及公派的高层次人才、敏感专业。仅2019年第一季度,美国就拒签了180余名中国学者。同年9月,美国国土安全部代理部长表示,美国将禁止某些中国研究生和研究人员获得签证,以防止他们窃取敏感研究成果。加之前段时间其国家发生的混乱局面,可见美国的留学环境正在完全恶化中。同时,报告中的其他调查结果还有:近年来,我国女生读研比例稳步上升;名校研究生“双一流”生源占比居高不下等。相比去年而言,今年的这份调查报告不仅展示了更加准确的数据,也隐约指出了未来几年国内人才需求的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生存。环境,性价比,学习资源都占优势的菲律宾师范大学或许才是你的最佳选择!菲律宾师范大学硕博留学详情院校信息菲律宾师范大学拥有近120年的悠久历史。总校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学校共开设有45个硕/博研究生专业。作为菲律宾师范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菲师大致力于在教师教育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和教育领袖,赋予他们真理、卓越和服务的价值。五大留学优势1.菲律宾国家教育部特批,中英双语新模式菲律宾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博留学项目是菲律宾国家教师教育中心特批项目,课程初期采用中英双语授课模式,学生能更快适应;2.课程时间对应国内寒暑假,在职教师可攻读菲律宾师范大学拥有国际化教育类教学资源,课程时间对应国内寒暑假,在职教师也可攻读;3.无硬性雅思托福成绩与核心期刊发布要求菲师大教育学硕博留学入学无硬性雅思托福成绩要求,毕业也没有硬性核心期刊发布要求,相对来说更适合中国学生;4.学历学位证书受中国教育部和国际广泛认可在菲师大留学毕业后所获学历学位证书受中国教育部和国际广泛认可,回国后可享受各种海归福利待遇。5.超高性价比,适合工薪家庭菲律宾是亚洲留学性价比最高的国家,留学费用和生活成本都不高。一般工薪家庭完全可以承担。招生信息学制:硕士1.5年、博士3年招生专业:硕士:教育管理、博士:教育领导与管理招生对象:1.拥有第一线教学经历的优秀专任教师;2.有意向从事教育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1999年到2019年,20年间,国内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随着1999年本科生扩招,2003年研究生扩招以来,各高校纷纷建立分校,以接收逐年增加的生源。研究生招生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两部分招生构成。比较1999年到2019年,20年硕士、博士两类高端人才的人数发展,可以看到硕士、博士人才数量的增长趋势。表1: 1999年~2019年全国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数统计表从统计表数据分析可知:1、高校硕士毕业生,1999年的4万人左右,2019年57万人左右,增长率约为1264.8%;2、科研院所硕士毕业生,1999年2346人,2019年6006人,增长率约为156%;3、高校博士毕业生,1999年8749人,2019年61317人,增长率约为600%;4、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1999年1571人,2019年1261人,增长率约为-19.7%。基本数据统计分析曲线如下图所示。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数据曲线如下图所示。分析可知:1、高校博士毕业生人数从2009年开始,已经超过1999年硕士毕业生的人数;2、2019年高校硕士毕业生人数达57万,事实上已经超出1999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人数(统计数据显示为44万人左右);从数据上分析,现在的硕士毕业生数量相当于20年前的本科毕业生数量,博士生数量相当于20年前的硕士生数量;可以类比推测到就业市场: 1999年,本科生就业市场良好,那么2019年,至少硕士生才有较好的就业市场了。分析一下关于时间成本: 2019年,相比20年前,每个成人至少要多花费三年的时间,才能获得一个稍高的就业起点;按照这个方式推测,也许有一天,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性会超越高考。相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增长相对平稳。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数据曲线如下图所示。分析可知:1、在峰值的2011年,全国科研院所的硕士生也不超过9000人,博士生不超过6000人;2、科研院所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增长从2005年到2013年八年间有一个相对较大增长,随后呈现平稳,博士毕业生甚至呈现下降趋势;从数据分析上推测,科研院所硕士、博士毕业生增长平稳应该包含如下几个因素:1、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很大程度上是科研院所未来的职员,毕业以后多会留在科研院所就职,不可能无限制扩张;2、科研院所的博士毕业生数量从2014年开始有一个较大的衰落,平均每年的博士生毕业人数不超过1600人,近几年更是在1200人左右徘徊,很大程度上与科研院所近年来更加严格的控制有关;毕竟,对科研院所而言,博士是要为院所研究出真正的科研成果的人,所以不能只是一个求职的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