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医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合格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采用博士论文盲审制度,通过盲审可防止博士论文评审中可能存在的“人情分”,对博士论文质量的保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的盲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目前盲审制度不是评审专家和受评审医学生双方均互盲(即真正意义的双盲);评审专家对不同类型的博士生没有采用各具特点的评审标准;同一论文的评审结论差异大,表明评审专家采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为此,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委员母得志建议:一、提倡采用回避制度。建议参考基金评审过程中的“回避制度”,一份学位论文可以申请回避1-3名评审专家,减少因研究方向的竞争关系、导师学术观点不同对学生论文评审结果造成不公正影响。二、鼓励医学生所在课题组对评审意见有异议时提出申诉。对于评审结论差异很大的论文,比如五个专家中有四个专家评为优秀或良好,一个专家为差评;或专家评分和结论不一致时,无论申诉成功与否,学生和课题组认真组织讨论后,如认为评审结论有误差,均可提出申述。这样也有利于评审专家更加规范、认真地对论文进行评定和打分。三、对不同类型医学生采用分类论文评定标准。科学型、专业型、在职培养和八年制的博士研究生,依照其培养要求、培养方法和目的的不同,应采用不同的论文评审标准。专业型、在职培养和八年制的博士研究生是重在临床技能培养的人才,不能单纯以论文评审结果来判定是否可予按期答辩。四、对纳入评审专家进行统一培训,提出要求。鉴于不同评审专家之间评审标准的差异,对于纳入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的专家,建议采用一个客观、公正的纳入标准。五、建议修改一票否决制度。目前医学博士研究生评审有五位评审专家,如果出现一位差评,即使其他四位评定为优秀,仍不能进行答辩。建议参考多数专家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六、充分发挥答辩委员会专家的作用。答辩委员会专家应重视评阅专家的意见。同时,也应对评阅专家的结论进行评估,是否适度把握了评审尺度,而不仅仅以一份或两份评审专家的结论,而使博士生延迟答。(致川宣)
青年演员翟天临2019年1月10日进入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月16日发布道歉信并宣布退出,前后历时36天,估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行退出博士后的案例。若不是他那一鸣惊人之问——“知网是什么东西?”他将妥妥地在北京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文化产业价值链的研究”。一个在舞台上“打假的人”却在现实中被打假,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北京大学已经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虽然并没有说清楚,看来翟天临抄袭论文的嫌疑大体上已经尘埃落定,只等北京电影学院的调查结论。但是,翟天临的主要问题应该不是涉嫌论文抄袭,而是他的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具体说来是,他的博士是如何读的,他的博士论文是如何写的,又是如何通过的。到目前为止,这些都是一个谜,等待着北电的调查去解开去回答。由此看来,惹上麻烦的不只是翟天临,估计北电的博士授予权以及相关导师的博导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按照北京电影学院的规定,申请博士学位之前,应该在国内一级刊物或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至少一篇入学后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在此前提条件之下,还得通过博士论文的“盲审”与答辩。北电对博士论文有质与量两个方面的要求。在量的方面,博士论文字数为8—15万字,也就是至少应该是8万字。在质的方面,博士论文要证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其博士论文还得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不得不说,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不是随意就可以达到的。翟博士是如何达到的?这正是许多博士在读之人迷惑不解的,也是引起此番风波的主要原因。博士论文是公开的,以供人们查阅和借鉴,这是人类共同知识财富。知网上就设置了博士论文这个类别。问题就出在这里。可能有人早就关注到翟天临,毕竟他还有些名气。春节期间,有人在知乎网提问:“为什么翟天临博士毕业了,但是却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 ”起因是在知网上查不到他的博士论文。此问被人转发之后,就出现了翟天临那一神问,于是掀起了2019年第一个舆论风波。人们通过公开检索,发现翟天临只有两篇论文,从字数看都不可能是博士论文。在两篇论文中,其中一篇涉嫌抄袭,字数不到3000,这算是意外发现。于是引爆了学术诚信、论文抄袭这个敏感话题,继而触发了调查机制。随后,北电宣布调查,北大进行调查,教育部公开表态“零容忍”。教育部见多识广,对翟天临舆情背后可能存在的猫腻是十分清楚的。人们只是盯着翟天临那篇不到3000字的一般性论文重复率高得离谱,而教育部的视野却要开阔得多。2月15日,教育部发言人表示,除了要求有关方面迅速核查翟天临相关问题之外,重点在于“调查不光是涉及到本人是否涉嫌学术不端,也涉及到了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是否有问题”。这就是说,不将翟天临从开始读博到博士毕业期间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调查清楚是决不罢休的。许多人也许没有读懂教育部发言人表态中的这个含义。其实,翟天临的那篇小论文即使是涉嫌抄袭,问题既不大,也很好查清。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翟天临的博士论文到底在哪里,这篇论文是何人所写,又是如何写的,最后是怎样通过“双盲”评审的?显然,教育部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调查……也涉及到了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是否有问题”。这个“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自然还包括翟天临是如何录取为博士的,学校博士培养的各道程序是否规范,博士学位授予是否严格把握标准,博士导师是否尽到了责任以及水平如何,翟天临的博士论文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公众暂时还未关注到的问题。翟天临曾在某活动中被人问到博士论文的写作进度。他当时表示,不会告诉大家进度,因为担心如果“盲审”没过会很丢人,“等我什么时候穿上博士服拍照的时候,我相信会上热搜,我再让所有人看看谁牛!”这说明,翟天临曾经非常担心博士论文难以通过“盲审”,至于担心的具体原因只有他自己清楚。旁观者有一点是清楚的,如果没有在博士论文方面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论文质量是难有保证的。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翟天临引起了公众的怀疑。有网友统计过,翟天临在读博四年期间,“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做了24个代言,录了17个综艺”。有人不禁感叹:“翟天临哪有时间搞学术研究?”又有网友发现,与翟天临同届的北电博士共计20人,其他19名博士都正式发表过论文,唯独少了翟天临。有人会问,一般性论文都没有时间写,哪有时间写几万字的博士论文?一个“唯独”似乎说明了一点什么。博士论文“双盲”评审,是指评审人不知道论文是何人所写,被评审人也不知道何人在评审自己的论文。北电《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办法》(院发研字〔2019〕1 号)规定:“双盲评审,是指将评阅人姓名对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去,同时将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评阅人隐去而进行的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每篇博士学位论文由 3 位专家双盲评审。”“以专家的评阅意见及评审实际得分衡量该博士生是否可以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以及是否推荐参加我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可见“双盲”评审对博士能否毕业具有决定性意义。尽管这是北电刚刚修改后发布的规定,但应该相信这与翟天临读博期间的规定相差不大。这样的规定,显然是为了防止弄虚作假,严把论文质量关,表面上看来是极为公正极为严格的。通过了“双盲”评审,还有论文答辩这个环节。北电的规定是,答辩委员会由5位或7位本学科具有正高职称(原则上应为博士生导师)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2位校外专家,并由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导师不得是答辩委员会成员。看起来,这也是很严格很公正的。吃瓜群众自然会认为,程序如此严格,博士论文质量是有保证的,却忘了那句“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许多事情要命就要命在这里。在许多单位,规定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让人看的,至于实际操作嘛则又是另外一回事。看一看北大是如何审查翟天临博士后资格的,你就明白“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的含义了。在“关于招募翟天临为博士后的调查说明”中,北大承认,招募翟天临经过了发布启事、本人申请(含提交个人简历、学术成果清单、两篇代表作、博士后研究设想及工作计划等)、学院面试小组面试、学校公示备案等所有程序,可是事后调查发现,“在材料审核、小组面试和录用过程中学术把关不严、实质性审核不足”,并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什么是“实质性审核不足”?想一想你就会明白。由北大招聘博士后“实质性审核不足”,你可以想像出博士论文“双盲”评审与论文答辩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这不是说北电确实存在这种问题,而只是就事论事,与北电没有关系。在高校有些事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比如论文代写、买卖,比如论文答辩中的交易。拿论文“双盲”评审来说,表面上是“双盲”,实际上很可能是“双向透明”,或者真的是盲评(闭着眼睛去评)。拿论文答辩来说,表面上是导师回避,实际上很可能是暗中操作。外行人不知道,学术圈子其实是很小的,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人,大家彼此熟悉。谁有几个博士、何时毕业,互相之间一清二楚,而且都有互相通融的需要,毕竟自己的博士未能通过论文答辩是很没有面子的事。这就是潜规则。这从北电的规定就可以看出来:“评审专家(即博士论文盲评专家)须具有正高职称,原则上应为博士生导师。评审专家的学科专业及研究领域应与申请人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不用说北电这种规模不大的学校,即使规模很大的985高校,具体到学科之下特别是学科之下相近研究方向的博导也是为数不多的。像北电这样的学校能有几多博导?如果再分成若干学科,学科之下又分成若干研究方向,博导就变得屈指可数了,甚至无博导可寻。在这种情况之下,“双盲”评审还没有硬性要求聘请“外评”,你想操作当中是一个什么状况。实际上,有些高校职称评审中“代表作”的评审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外审”(即使是外审也难免如此),“盲审”就徒有其名,变成了“明审”。有的人问,博士论文从选题、开题到调研、撰写,从导师审核、指导到本人修改、定稿,从盲审到答辩,环节不可谓不多,程序不可谓不繁,要求不可谓不严,标准不可谓不高,为何有的高校却一一失守?问是问得极好,但却是不了解高校内部情况的圈外人之问。翟同学的博士论文到底是谁写的、是如何写的、是如何通过“盲评”与答辩的,自有调查组得出权威结论,不能由看热闹者一张嘴去评判。但是,翟同学的博士论文确实蒙有层层迷雾,也存在诸多谜团,公众正在等待调查组拨开迷雾,揭开谜底。你说是不是这样?欢迎发表你的高见。
本文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李东风研究生论文是衡量是否达到学位论文水平,可否参加答辩的唯一文字材料。因此,对论文写作必须态度端正,认真仔细。先说文字,必须通顺,可读,还要有逻辑性。格式必须符合毕业论文的要求。如果文字一塌糊涂,逻辑混乱,只能退回或否定。任何评审人拿到论文文本,通常先粗略看一下整体格式,然后对题目进行审视。接着看摘要,了解大概内容。如果题目或摘要不明确,给评审人第一印象就不好。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种论文恐怕凶多吉少。博士论文要求高于硕士论文,自不必说。博士论文对研究生理论基础,实验设计,结果和讨论要求较高,还应有一定的创新性。题目应简洁明确,不产生歧义。摘要是全文凝练的缩影,好的摘要令人有细读下去的欲望。关键词必须让人联想到论文的内容,按逻辑大小排列。前言部分的理论基础反映博士生学术视野,选题的依据起点,问题的准确性把控,工作意义和价值。对文献的综述看出理论功底的厚度,概括归纳的能力。所研究的内容必须是整体的针对某机制的系列工作(不相干的工作捏合一起是不可以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决定论文的价值。方法不能单一。方法选择要说明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对解决问题是否适用?对方法的熟悉程度和实验的设计理念可以判断研究者的思路和对技术运用的能力。技术路线说明从哪入手,依次递进还是平行。各方法要相互印证,相互支持。结果要详实可靠,实事求是。图表清晰,统计学运用得当。讨论最能看出学生科学思维和辨析能力。不能空泛,也不能重复结果。要从各种数据中推理,比较,分析,按照科学规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客观评价,指出不足或有待改进之处,或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博士学位论文应该写明的。慎用首次发现这样的词语。结论要简单明了,高度概括。创新点的准确描述反映作者的总结能力。参考文献与文中对应要仔细核对。若发现文献不对应,反映的是科学不严谨,甚至波及全文的可信度。有博士生认为,只要在读期间发表了几篇SCI文章就可以达到学位论文水平了,这是完全误解。学位论文是一篇完整的论述,不是只看个别结果。若你发表的文章与你论文主题无关,还会起负面作用。所以还是认真写好毕业论文吧。字里行间,能否看出是否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博士论文判断的标准!硕士论文基本上只要选题可以,方法可行,有一定数据和初步分析,就说得过去,也不要求创新。只要做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足以。但是写作通顺,合乎逻辑也是基本要求。总之,好的论文一定是有思想性,逻辑性,创新性,可读性,规范性。那些拼凑的,罗列的,粘贴的,文字不通的论文都是问题论文。
特朗普和蓬佩奥一贯的作风就是“说谎话和甩锅”,整日耳濡目染的美民众也学会了特朗普的那一套。近日一篇来自美国的“白痴论文”在媒体上出镜率极高,将中国的一些媒体都忽悠了。由美国医学博士撰写的一篇名为“美国人口数据出炉,这算哪门子疫情”的文章流传开来,从文章标题不难看出,这又是一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美国人。一个名为“美国医学博士”的人经过精密的计算后得出一项震惊全世界的数据结果,文中表示,美国2020年前32周的总人口平均死亡率,竟是近十年以来美国人口死亡率“最低”的一年,也是自21世纪开始迄今21年中第二低的,这个数据仅高于2009年。最后这位“医学博士”大言不惭的说,在2020年的美国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疫情,这一次的新冠疫情连大号流感病毒都算不上。经英美多家媒体报道,这位叫Colleen Huber的“医学博士”,是一个经过认证的美国医师。虽然她是一名医生,但是她却从不认真行医。而是夸大其词的宣称自己擅长“自然疗法”。并表示自己能治愈“癌症”,还经常跟着某些人炒作各种“伪科学阴谋论”,曾在疫情最严重时宣称口罩不仅不能防御病毒的传播,佩戴口罩还会大脑造成损伤。此时有网友指出,还真是得到了特朗普的“真传”连说话的口气都如出一辙。她于8月12日发出的论文被媒体转载后,大多人提出了质疑。既然她表示美国疫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那么一串串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是假数据吗?作为医生不谨言慎行居然说出颠倒是非黑白的错误言论,作为医生该有的良知哪去了?免责声明:图片和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昨天,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某博士一篇“神论文”在网上刷屏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纷纷转发了相关的报道,引起了网上的一片质疑之声,普遍认为这篇所谓的“论文”学术性不足,根本就是在借机吹捧自己的院士导师。《冰川冻土》2013年第5期刊发的文章《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被网友翻了出来,昨天,这篇“神论文”突然在朋友圈引发热议火了起来。乍看之下,这篇“论文”似乎一篇中规中矩的研究成果,但实际上粗略一看,这篇“论文”除了在引言部分还有一些学术概念之外,《冰川冻土》这本核心期刊上的30版篇幅之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称赞自己的导师也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程国栋的光辉事迹,还有其导师和师母之间的“恩爱故事”,剩余的内容也基本都是一些人生感悟和赞美之词,论文与学术核心期刊的定位大相径庭,如果不是在书中翻到这篇论文,肯定会被不少人认为是一篇恶搞文章。神论文究竟写了什么?这篇“论文”的小标题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即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导师与师娘的和谐结合。论文的摘要中提到,生态经济主要处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人文因素的研究通常靠形而上的思维指导。进而引出了作者的观点——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先要探讨了美和道的问题,然后通篇就以导师和师娘的事情为例,描述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对于自己的导师,这位博士丝毫不吝啬溜须拍马之词,直接写道:“人如其名,我的导师程国栋,上海人,胸怀博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已20年,“移山造海”的成果丰富,实乃国之栋梁,望之可让人顿生一种崇高感”,还赞扬自己的导师“见识像天路一样高远而深邃,只冷却路基一招就轻松破解了冻土的难题”,还说自己导师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平静,让全国研究水土的英豪汇聚到黑河谷底”。对于自己的师娘的“优美感”也是极尽赞美,以下是摘自论文的原话——“师娘美,其风姿绰约,雅致宜人,当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还称赞师娘“宛如丁香花开随风飘,优美感四溢”。在论文结束时,这位博士还说这次是以导师和师娘的事例为典型,通过解读他们身上人生哲理,以便为建立生态经济的集成框架提供道和理,这样对个人的发展以及学科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合导师和师娘平常的一些教诲,很容易推导出反应人或地区发展的未来蓝图。在文章最后,作者还为导师和师娘作长诗一首——绿水伴青山,好事常成双,佳庆双喜日,桃李开心时,先赠诗一首,供导师下酒”。通篇论文大开大合,基本相当于一篇个人自传的赞扬文章,但是,仍然通过了国家核心期刊的层层审核,发表之初就曾被网友调侃,如今发表7年之后再次被拿出来调侃。特别巧合的是,这篇文章作者的导师,恰恰就是《冰川冻土》的主编。发布7年相安无事,如今将被撤稿在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权威媒体的报道之后,《冰川冻土》发表声明,表示对于论文审核不严,并发表了《撤稿声明》,而被赞颂的当事人也表示自己2011年就已经退休,身为主编对论文把关不严,决定申请引咎辞职。不过,在记者采访作者时,作者却并不认为论文有任何不妥之处,这篇论文便面看起来似乎有些问题,但实际潜伏的非常深刻,这是对目前地理学沉溺于科学的预测未来是很大的补充,自然科学家也需要情感注入,这不过是有感而发而已。细心地网友发现,除了上述两篇文章,徐这位博士还在《冰川冻土》上发表了《幸福之路——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卓越之路——变化、持久和永恒》等文章。当被询问到这些科研项目是否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时,这位博士回应称单位有要求不再接受采访。对于这篇论文,不少网友多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篇论文的标题表述不准确,应该换换词,直接改成《论导师家庭关系对学生撰文的影响程度》,这才是更适合文章内容的标题;还有人调侃——“天地阴阳交泰竟如此深奥绝美,科学技术竟能与传统文明如此融合,这该得诺贝尔奖才对”。不过,不论这篇论文究竟有多深奥,如此核心期刊上长篇大论,文章之中却没有一丝一毫研究成果,对于那些很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青丝成白发的研究学者,绝对算是一种黑色幽默。
今天(9月16日),科学技术部官网通报了九起科研违规行为,其中七起涉及论文买卖问题,医院成为“重灾区”。作者|夏依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6家医院科研违规被通报今天(9月16日),科学技术部官网通报了九起科研违规行为,其中七起涉及论文买卖问题,医院成为“重灾区”。此次通报中,有六起论文违规发生在医院,五起是论文购买,一起违反论文署名规范。涉及医院包括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文章署名来看,作者包括一线医生、主任副主任医师、医院副院长等,还有多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根据通报结果,以上涉事医院相关责任人受到终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责令退回项目资金,取消申报资格5年、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等处罚。具体情况如下:一、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睿购买论文问题。经查,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睿为通讯作者、闫晓菲为第一作者的论文“Interleukin-37 mediates the antitumor activity in colon cancer through B-catenin suppression”,系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中国医科大学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终止张睿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责令退回项目资金,取消其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格5年,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等;取消闫晓菲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格5年。二、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韬购买论文问题。经查,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韬为通讯作者、刘宏旭为第一作者的论文“Reced mir-125a-5p level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tumour progression”,系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中国医科大学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终止于韬承担的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计划项目、责令退回项目资金,取消其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资格5年,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取消刘宏旭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资格5年,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三、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坚购买论文问题。经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坚为第一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青岛大学张建立为第二通讯作者的论文“ Interleukin-35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lon cancer progression”,系张坚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张建立监管不力并使用该论文申领科研奖励。青岛大学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取消张坚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奖励资格5年,终止或撤销其依托论文获得的科研项目、学术奖励、荣誉称号等;对张建立给予警告处分,并追回已发放的科研奖励。四、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蔡丽生购买论文问题。经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蔡丽生为通讯作者、蔡铭智为第一作者的论文“Epigenetic silenced mir-125a-5p could be self-activated through targeting Suv39h1 in gastric cancer”,系蔡丽生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蔡铭智使用该论文申报研究生招生资格。福建医科大学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取消蔡丽生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资格5年,暂停其研究生招生资格3年;取消蔡铭智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资格3年,暂停其研究生招生资格2年。五、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王贞购买论文问题。经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王贞为通讯作者的论文“Interleukin-36 receptor antagonis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renal cell carcinoma”,系王贞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南京医科大学对王贞予以解聘,免去其肾内科主任,撤销其肾内科党支部书记,追回引进人才经费,取消其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奖励资格5年。六、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明飞违反论文署名规范问题。经查,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双林为通讯作者、孙明飞为第一作者的论文“Interleukin-35 Expressio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Tumor Progression”,系由孙明飞完成并投稿。孙明飞未经张双林同意将其署名为通讯作者,并自行注册通讯作者邮箱与期刊联系。张双林对论文撰写、投稿不知情,但在获悉论文发表后未向期刊提出撤销其通讯作者署名。河南大学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取消孙明飞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评优评先资格3年,撤销其依托论文获取的相关项目、奖励、荣誉,并追回奖金;取消张双林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评优评先资格1年。医院为何沦为论文造假重灾区?实际上,早几个月前,科学网就报道了知名“打假斗士”Elisabeth Bik博士揭露8篇中国医学界学者的论文涉嫌学术造假的事件。《看医界》发现,Elisabeth Bik博士揭露的8篇论文造假所涉及的医院,与此次科技部通报的医院高度重合。Elisabeth Bik博士已经多次揭露中国学者造假,今年2月,她就曾公开质疑我国三甲医院的400多篇论文是“论文工厂”代写。据揭示,这412篇论文是由同一家“论文工厂”批量复制拼接而成,论文作者全部来自中国的医院,涉及山东、吉林、河南的数十家三甲医院。据《看医界》了解,近年来医疗界论文造假丑闻屡见不鲜。2017年甚至发生过107篇中国医学论文被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回的事件,涉及504名全国名校名院医生。科技部表示,该事件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对于愈演愈烈的论文造假风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与唯论文论的评审体系分不开,医生对此也苦不堪言——既要忙临床,又要写论文,身心俱疲之下。胡大一曾表示,我国近年来SCI论文数量出现了“大跃进”,即使不是造假,也有相当数量发表的SCI论文也是为SCI而SCI,真正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几乎为零,至少寥寥无几。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曾表示,职称评审的唯论文倾向“毁掉”了一批年轻人才,年轻医生把过多精力用在发表论文上,不好好学临床;甚至有人为了发文章,写假文章或买文章,被发现后前途尽毁。总理呼吁破优化医师职称评定体系在近日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批评了我国医学教育“重论文、轻临床”的现状。李克强表示:据我了解,现在医师职称评定没有论文是过不了关的,这是一个“硬杠杠”。所以医生们为了评定职称,把相当多的精力用于写论文上,临床实践反倒少了。而临床医学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临床实践和临床病例非常重要。当天会议就提出,要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考试评价改革,推进突出临床实践的职称评定。实际上,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呼声一直十分强烈。今年的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出了优化职称评审制度的相关议案、提案。全国政协委员、原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表示,目前我国高级职称的评审标准都把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必要条件,相对忽视了医生的临床诊治水平、能力。晋升“唯科研”倾向,导致医生片面追求科研指标,而忽视了“治病救人”的职业本质。医疗系统要破除“唯论文、唯科研”倾向,相关制度要明确规定不能把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临床医生晋升的必要条件,而应该把重点放在综合评估医生的临床服务能力、水平和贡献上。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需要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明确要求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在职称(职务)评聘中,要建立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重点是人岗相适,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学术不端,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存在。南澳大学(UniversityofSouthAustralia)副教授布莱塔格(TraceyBretag)近期调查发现,6%的澳大利亚学生曾涉嫌作弊,68%的学者曾被怀疑学术造假。安伟萨博士,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着名心脏病专家,在31份已发表的研究中捏造或伪造了数据。这些机构的人员表示,这31份论文都要撤回。现在还不清楚都有哪些机构被波及,但是从安伟萨以往发文的记录来看,《自然》、《柳叶刀》、《循环研究》这些顶级期刊怕是跑不了了。“有几篇论文可能很惊人,但另外31篇论文几乎闻所未闻,”旧金山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心血管研究副主任贝诺依特·布努诺(Benoit Bruneau)表示,“这几乎是一个实验室全部的工作,因此几乎整个研究领域都受到质疑。”当然中国的问题会更严重一点,2017年,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决定撤回107篇同行评议造假的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学者。学术不端再一次成为焦点。教育部为了纠正学术不正之风,从2010年起开展对全国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检工作,抽检比例保持逐年提高,至2014年开始达到10%左右。2019的教育部公布的预算案中,同样对这个工作进行落实。具体来说,2019年拟抽检的每篇博士学位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议,如3位专家中有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再送2位专家进行复评。根据《预算案》,教育部2019年学位论文抽检预算为800万元,抽检的论文数约6000篇。无奈细心的人一算,发现教授很不值钱呀。800万元/6000篇/3个教授,如果没有其他费用,全部论文都合格不用再次外审,那每篇评审费大概400元。但按照评审规则,如果有一个专家评为不合格时,还要外送另两个专家进行评审,假设有10%的会被再外送2个专家,这样就剩下360元/篇。再除除掉个人所得税以及这个评审工作本身的其他公共经费开支,估计每个教授每篇论文只剩下不足300元左右的报酬。你知一篇博士论文有多长么?一般是200页,是一本厚厚的书。教授复审论文,和初审其实是一样的标准,合格就合格,不合格就是不合格。按以上这个通用的博士论文标准来复审,教授要花多少脑细胞才能搞定这200页纸?还要确认这个论文的创新之处? 确认是否在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新知识?确认是否对研究领域的最新技术以及对最重要和最新文献有充分的了解?作者对论文各方面的贡献?否则,复审人都不敢签名确认论文是否合格。因为硕士以上的论文都会保存在图书馆或者已经上网,万一这个论文这次复审合格了,却不知哪天被网友发现是作弊、抄袭、作假,那时候的牵连就大了。300元复审一篇200页的博士论文,确实有点贱卖教授的劳动力了。假如教授不做其他事情,用一天能看完这篇论文就不错了,况且还要按学术规范确认论文的创新性。教授一天的劳动值多少钱?这个买卖亏大了,谁有兴趣来接棒呢?
今年是2020年,已经博士毕业两年了,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自己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给准备读研的同学和考研的同学一点点小帮助。首先我简单介绍下自己,本科非985,非211,研究生非985,非211,就不说学校的名字了,后面有些实话,怕中伤自己的母校,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发了一篇12分的文章(一作)和一篇9分的(共一),毕业时拿到省和学校优秀毕业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哈哈,太得瑟了。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我老师很低调,我就不说他名字了。下面我就开始说自己的故事吧。本科毕业时就是一小白,就是想考研,而考研。想考一好学校,好专业,其它全无要求。当然,我也为自己无知付出惨重代价,硕士研究生毕业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导师给发了一篇学报。我自己评价自己的研究生三年,学了3年英语吧。我是我导师第一个学生,我导师没科研经费,就蹭课题组的大老板,大老板的学生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当和导师谈到买试剂时,导师说你研究生经费学校只给五千,你能做什么东西,你买的东西你能做出来吗。跟着大老板的学生把一些常规实验学了一遍,硕士好像有点轻松。有次导师听别的老师说我准备考雅思,突然不高兴了,给我布置了很多实验任务。我给老师的回答是我完成不了:第一自己能力有限,第二没钱。老师给我的回答是我毕业和她没任何关系。我的回答是她的科研能力太强了,我这种学生不适合当她的学生。我这种能力差的学生,要找一个能让我顺利毕业的导师。我准备换导师或者退学。当然,最后大老板出面调节,大老板就是一个人精。晚上大老板约谈话,说没有毕不了业的学生,毕业不要有压力,如果觉得毕业有压力,立马写毕业论文,和师姐一起答辩,提前把程序走完,后面自己安排找工作或者考博。这事就压下了。毕业离校前几天,准备找导师谈照相留念的事,导师在办公把我骂了一顿,说实验做得不好,以后读博肯定毕不了业等,当然也没有毕业留念的事了。毕业后当然也不联系(把导师拉黑)。我写这个故事,不是教大家顶撞导师和威胁导师,毕业后自己心里也很郁闷,自己就是大逆不道,目无尊长。我觉得读研一定要找一个能力和人品好的导师。如果碰到和自己不合的导师,个人觉得尽量妥协吧,尽量拿到文章,毕业证和学位证。如果毕业有问题的话换导师或者退学,互相耗着,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最后面也没有学位证。选导师慎重,读研慎重。研究生最后一年考博了,选了厦门大学医学院,觉得他们有奖学金3万和竞争不激烈,初试过了,复试刷了。报的导师发的最好文章6分吧。她当时问我想发多大的文章,我说五六分吧。报的导师破格了自己实验室的实验员(自己硕士做的东西人家不入眼)。当然,当时自己很难过。毕业后上班了,发现自己更喜欢科研,对科研念念不忘。后面又考博了,选了浙大,选了个新来的导师,考博侥幸通过。暑假导师在国外,九月份入的实验室,实验室空的。自己和实验员建设实验室。实验员人比较好,刚来,没任何经验。自己小心翼翼地建实验室和做实验。入学第一个月导师找谈话,导师说我是这届招生里面最差的,其他学生都是转博得,他们的课题最少做了两年,我是零起步。希望我努力干。浙大博士毕业是3分,如果我的目标是发3分顺利毕业的话,他现在就送我一篇3分文章,回家上班去。然后谈课题的事。自己努力做实验,发现问题及时和导师沟通。导师觉得合理的意见都让我自己决定,导师经常说实验经费就是给我花的,要大胆的尝试。第一个寒假实验做到关键时候,留在浙大吃年夜饭了。运气蛮好的第二个寒假文章开始投稿了,又留在浙大吃年夜饭。导师问我,我的文章定位多少,我说了个12分的杂志(最低),导师很开心。文章投稿和修回花了一年,第三个寒假又留在浙大吃年夜饭了。最后,文章被一个12分的杂志接收了。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后面两个寒假大年三十他也在办公室帮我改文章。我导师就是我的偶像。导师有些时候非常关注自己的实验,经常询问自己的实验结果。为了尽快出结果,有些时候通宵做实验,有些时候早上5点起来做实验。后面又发了个九分的共一文章。博士四年毕业,导师每个月按不扣税的最高标准给劳务费。毕业后找了个高校,导师说,实验室的东西带点走,别拿空了。工作后,也经常跑浙大做实验,导师经常请吃饭和鼓励自己。我博士导师和我性格蛮像的,都内向,直接。博士期间,收获了两个最好的朋友,每天一起吃饭,去实验室,回寝室。毕业后每周也要打两三个电话互相鼓励安慰。最后,我要说读博要慎重,博士毕业不一定能发好文章,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希望大家找到志同道合的导师和同学。来源:小木虫 作者:wu7562829
“今日芯声”是读芯术推出的一档简读栏目,汇聚每日国内外最新最热的AI应用资讯,敬请关注。1、南京大学博士论文在线答辩,吃瓜群众太多挤掉评审老师IT之家2月22日消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各大高校目前仍未开学。即将毕业、计划学位论文答辩的同学可能会十分关注春季开学时间的问题。IT之家了解到,近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等相继尝试了“云答辩”,完成了多位学生博士学位论文的在线视频答辩。腾讯披露的信息显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徐同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便在2月20日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腾讯指出,“因为围观博士答辩的人数太多,本次线上答辩还被临时取消了。”据媒体报道,原定9:30的答辩时间开始后,虚拟会场瞬间涌进了一百余人,部分答辩委员会老师多次尝试后依然无法进入虚拟会场。IT之家了解到,随后,答辩委员会重新申请了会议室,延迟到11点举行并顺利完成这场在线视频答辩。2、定位导航之外,北斗成功预警地质灾害隐患IT之家2月22日消息 IT之家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获悉,近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借助北斗成功预警一处坡体滑动地灾隐患。望城区采用的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平台,以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核心,对山体与建筑进行全天候、全自动的信息化监测,当监控对象出现位移时,可第一时间发出预警。IT之家了解到,2月17日,监测站发出三级黄色预警,数据显示该监测站处地表位移呈缓慢持续增大趋势。同时,平台通过Web端、手机App、短信、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将警报实时发送给了相关人员。北斗方面表示,这并非北斗第一次预警灾害。2019年,甘肃先后两次利用高精度北斗/GNSS监测系统,成功预警了黄土滑坡。3、Redmi Note 9 Pro渲染图曝光:挖孔屏+横向四摄IT之家2月22日消息 今日,slashleaks网站曝光了Redmi Note 9 Pro的渲染图。渲染图显示,Redmi Note 9 Pro正面为三边窄边框设计,采用居中打孔屏,后置横向四摄,闪光灯位于四摄的中间位置,横向的Redmi的Logo则位于背面的中下方。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有关Redmi Note 9 Pro的早期爆料信息。目前,我们还无法进行证实,该消息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IT之家将继续关注相关信息。IT之家了解到,Redmi Note 7 Pro于去年3月18日正式发布。考虑这一时间的临近,Redmi Note 9 Pro的发布时间有望即将到来。4、达人称已了解如何破解三星S20系列的2K、120Hz显示模式IT之家2月22日消息 IT之家获悉,外媒xdadevelopers编辑Max Weinbach在推特透露,已经搞清楚了怎么破解S20的2K、120Hz显示模式。Weinbach称,只需一个adb命令就可以了,甚至动态刷新率模式也能正常工作,不需要root,不会伤害设备。需要指出的是,Weinbach同时表示,目前还需要测试,不一定保证能行。IT之家获悉,三星Galaxy S20、Galaxy S20 +和Galaxy S20 Ultra的AMOLED显示屏虽然支持120Hz刷新率,但是在2K屏幕分辨率下无法使用120 Hz刷新率,不过三星也许会带来这个可能性。Weinbach 19号就曾在推特透露,三星正考虑开放2K+120Hz的显示模式,目前正在进行优化。如果顺利的话,将在1—3个月内发布。留言点赞关注我们一起分享AI学习与发展的干货如转载,请后台留言,遵守转载规范
根据目前公布的教育部2019年部门预算显示,2019年教育部拟安排800万经费,抽检约6000篇博士学位论文。诚然,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术造假事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特别是不知道“知网”的某“博士”演员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过,让我特别纳闷的是,博士现在这么吃香吗?我认识了几个博士朋友延期毕业非常发愁,找工作也很费劲。这几年也出现了几个博士因为无法毕业而自杀的恶性新闻。怎么突然感觉博士这么有吸引力了?在咨询几位朋友之后,我得到了如下的答案: 1.教职人员读博士的需求超乎想象主要集中在两类群体:第一类群体是已经获得教职的大学教师群体,他们大多属于地方二类院校,平时教职工作繁重,但是迫于评职称的需要,非常愿意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读一个博士学位。第二类群体是在高校担任辅导员或者其他行政类职务的群体,他们虽然也被称为“老师”,但是许多人并不甘心做行政岗位,希望通过考取博士学位,转到真正的教书岗。原则上,上述两类群体在读博期间应该是接近“全脱产”的状态,但实际情况是学校(主要是学院)有一些具体的工作安排,他们仍然要无条件的承接,导致不少人学习、科研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进而影响了博士论文的质量。2.在职人员读博的情况在减少过去几年里,不少高校都宣布减少在职博士的招生计划(第一类属于“委托培养”,不在减少的范围之内)。原本在职人员属于博士论文的“重灾区”,主要是不少人“镀金”的心态比较严重,不愿意真正沉下心来做学术文章,博士论文毕业质量也比较水。不过万幸的是,现在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从另一个方面看,全日制的博士数量持续增加,在职博士数量减少,导致在社会认知中博士“学术性”和“含金量”的平均水平在上升(虽然全日制和在职毕业的要求是相同的)。3.正儿八经读博士的普通学生更担心毕业问题特别是现在高校教授承接外部非科研课题(给学校和老师一些资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社会层面上,这些课题有利于老师将科研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因为这类课题更偏向应用性,不容易产生学术成果,导致不少学生毕业比较困难。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更应该关心他们的毕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