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反转?美医学博士出论文,证明现在的美国根本没事?慧文

大反转?美医学博士出论文,证明现在的美国根本没事?

特朗普和蓬佩奥一贯的作风就是“说谎话和甩锅”,整日耳濡目染的美民众也学会了特朗普的那一套。近日一篇来自美国的“白痴论文”在媒体上出镜率极高,将中国的一些媒体都忽悠了。由美国医学博士撰写的一篇名为“美国人口数据出炉,这算哪门子疫情”的文章流传开来,从文章标题不难看出,这又是一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美国人。一个名为“美国医学博士”的人经过精密的计算后得出一项震惊全世界的数据结果,文中表示,美国2020年前32周的总人口平均死亡率,竟是近十年以来美国人口死亡率“最低”的一年,也是自21世纪开始迄今21年中第二低的,这个数据仅高于2009年。最后这位“医学博士”大言不惭的说,在2020年的美国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疫情,这一次的新冠疫情连大号流感病毒都算不上。经英美多家媒体报道,这位叫Colleen Huber的“医学博士”,是一个经过认证的美国医师。虽然她是一名医生,但是她却从不认真行医。而是夸大其词的宣称自己擅长“自然疗法”。并表示自己能治愈“癌症”,还经常跟着某些人炒作各种“伪科学阴谋论”,曾在疫情最严重时宣称口罩不仅不能防御病毒的传播,佩戴口罩还会大脑造成损伤。此时有网友指出,还真是得到了特朗普的“真传”连说话的口气都如出一辙。她于8月12日发出的论文被媒体转载后,大多人提出了质疑。既然她表示美国疫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那么一串串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是假数据吗?作为医生不谨言慎行居然说出颠倒是非黑白的错误言论,作为医生该有的良知哪去了?免责声明:图片和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鬼三惊

大反转?美医学博士论文证明美国现在根本没事?

一篇来自美国的白痴论文,又把中国的一些自媒体号给忽悠了。今天,微信朋友圈里开始流传一篇名为“美国人口数据出炉,这算哪门子疫情?”的文章。(截图来自该微信自媒体账号的文章)这篇文章宣称,美国一个名叫Colleen Huber的“医学博士”经过计算后发现了“让人震惊”的结果:美国2020年前32周的总人口平均死亡率,竟是近10年里美国“最低”的,也是“21世纪开始迄今的21年”中第二低的,仅高于2009年的这一数字。(截图为该微信自媒体账号的文章引用的那个美国“医学博士”的数据)这篇微信文章还引用这个美国“医学博士”的观点称“在2020年的美国,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疫情”,“COVID19(即新冠肺炎)连一种大号流感病毒都算不上”。(截图来自该微信自媒体账号的文章)而在这篇微信文章的评论板块,不少留言者似乎也被这名美国“医学博士”的“数据”说服了,有人称“疫情看起来就是大号流感”,有人则称“真理果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还有的人称“真正的瘟疫是打了鸡血的民意”。可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这篇文章所提到的那个美国“医学博士”和她那与美国和中国主流社会的认知完全相反的论点,又是否属实呢?在经过一番简单的调查后,耿直哥发现虽然美国确实有这么一个“医学博士”,她也确实在8月12日发布了一篇宣称美国今年的死亡率是过去10年里最低的,说明疫情根本就不严重的论文。然而,不论是她的为人经历,还是她这篇论文中的论点和论证过程,都极为不靠谱,禁不起检验,存在着明显的漏洞。我们先来简单说一下这个名叫Colleen Huber的“医学博士”。根据多家英美主流媒体的报道,此人是美国一个经过认证的“自然疗法”医师,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开有一家从事“自然疗法”的诊所。但她并不是认真负责的行医,而是经常夸大自己这种本身就极具争议的“自然疗法”的功效,称自己能“医治癌症”。她还总是跟着美国的一群极右翼阴谋论者炒作各种“伪科学阴谋论”,比如宣称戴口罩不仅无法抵御新冠病毒,还会造成“脑损伤”。简单概括的话,她属于在美国收别人“智商税”的那种人。而她于8月12日发布的那篇被国内自媒体账号转发,宣称美国的疫情根本不严重,死亡率是过去10年里最低的论文(如下图所示),虽然在境外社交媒体“推特”上也获得了不少关注,被转发了近300次,而且也忽悠了不少美国人,但这篇论文却存在两个极为明显的漏洞。什么漏洞呢?在这篇名为“真的有大疫情吗?”的文章中,Colleen Huber得出美国前32周的死亡率是过去10年最低的算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将美国前32周的总死亡人数除以32,再除以美国的总人口数后,计算出来的。可问题是,她居然把美国疾控中心8月10日更新的一组今年2月1日至8月8日美国每周死亡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数据(总共有162.7731万人死亡),误当成了是从今年1月1日开始统计的。(注1:根据美国疾控中心8月13日的最新更新,美国2月1日至8月8日的总死亡人数已经增加到了166.2833万人。图中的数据则是8月10日的数据,当时该数据为162.7731万人)(注2:美国疾控中心定义的“周”,是以每个周六为起点的)于是,她论文中的2020年前32周的“周平均死亡人数”,以及那个所谓的10年来最低的“周总人口的平均死亡率”这两个数字,便是拿着这个漏掉了今年1月共4个周的错误数据算出来的。这个从源头上就搞错了数据的论文,又怎么可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图为Colleen Huber将美国疾控中心2月1日至8月8日统计的总死亡人数,误当成了从1月1日开始统计,因此得出了错误的结果)所以,倘若按照Colleen Huber的那种计算方式,那么她理应是拿162.7731万人,除以28周(即32-4),再除以美国约3.31208717亿的总人口,才符合逻辑。可这样算来的话,美国2020年2月1日至8月8日这28周的平均总人口死亡率应该约为0.017552%,每周平均死亡人数应约为5.8133万人,而不是她之前错误算出的0.015358%和5.0867万人。而这也就意味着,美国2020年这28周的每周平均死亡人数和每周总人口死亡率,都是过去10年乃至过去20年里最高的!至于她的第二个漏洞,则是她这种直接拿总死亡人数除以今年已经过去的“周”数的计算方式。这是因为,从美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下面这组2017年第四季度至2019年第三季度的美国粗略死亡率来看,美国的死亡率在1年的四个季度中并不是均等的,而是存在较大浮动的。其中每年一季度和四季度的死亡率偏高,因为这两个季度涵盖了美国的“流感季”(11月-2月),而二季度和三季度的死亡率则偏低。所以,没有1月这个往年流感死亡率巅峰期的数据,也没有第四季度这个流感季来临死亡率上升时期的数据,只拿着2月1日至8月8日这个往年美国死亡率开始走低的区间的死亡率,去对之前美国总四个季度死亡率的做法,便是一种“不对等”的对比了。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今年新冠肺炎的疫情在美国的爆发和失控,导致2月1日至8月8日这个往年美国死亡率应该走低的区间,却意外地出现了死亡率的走高。如下图所示,美国疾控中心的一组数据就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2016年-2019年时,几乎每年都会在第10周(3月)左右开始下滑的美国肺炎和流感死亡率,却在今年的第10周逆势上涨,并在第20周左右冲顶,还一度在第30周左右出现了反弹。这几乎预示着,如果算上今年1月美国的死亡数据和接下来美国2020年流感季到来后的死亡数据,2020年美国四个季度的死亡率不仅会创下自21世纪以来的最高纪录,而且这个恐怖的死亡率,还将远远超过之前这20年的所有纪录……由此可见,美国如Colleen Huber这种还在偷换概念歪曲疫情真相,说疫情不严重,甚至还在让人们不要戴口罩的阴谋论者,是有多不尊重人权和人命!但可笑的是,她却将“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作为了她社交媒体的封面图。更悲哀的是,这些人还是美国特朗普当局的铁杆支持者,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美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会失控至此。好在,转发她这种白痴论点的自媒体账号,不会影响到我国政府的决策。最后,或许是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论证水平有多烂,Colleen Huber于今天早上撤下了她的那篇宣称美国2020年死亡率是过去10年“最低”的文章,尽管她在撤稿声明中仍然狡辩说自己只是“看漏了数据”。【来源:环球时报新媒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双恋

博士论文“被抄袭”后续:调查结果公布 教授会继续认真做科研

00:27封面新闻 记者 宋潇3月27日,云南财经大学一教授在网络发文:自己的博士论文,与湖南大学一名研究生刘梦洁发表于2018年的硕士论文高度重合。该教授称自己被剽窃的这篇论文,是她2017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而湖南大学这名研究生的导师,“刚好”就是当年评议课题项目申请书的评审专家洪源副教授。4月2日,湖南大学官微发布关于刘梦洁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的调查及处理说明,称决定撒销涉事的刘梦洁硕士学位,给予其导师洪源警告处分,取消其导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封面新闻曾对此事进行过持续跟踪报道,并采访到当事人的学生、学校等众多“知情者”。此事是否尘埃落定?留给学术界的反思空间又有多少?抄袭“罗生门”3月27日,“科研狗的基金梦”通过微博发帖称,湖南大学一名硕士毕业生刘梦洁的学位论文涉嫌抄袭她的博士论文选题,该选题同时也是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时间,引发轩然大波。随后,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得知,该博主为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一副教授。在采访中,记者联系到该教授带的一名学生,她告诉记者,教授正在整理举报材料。据描述,刘梦洁抄袭的论文不仅是其导师的博士论文选题,还是她2017年提交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刘梦洁的导师是洪源副教授,曾经还来学校找过我导师,希望能够通过道歉,私下协商。”湖南大学官网显示,洪源为该校经济与贸易学院财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财政绩效管理、公共预算管理,主持过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而据该同学透露,洪源曾在电话中说,“对自己学生抄袭一事不知情,可能是她自己到办公室偷的。”网络“讨伐”从发现“被抄袭”开始,云南财大这名教授就一直在和湖南大学研究生院以及洪源一方沟通,沟通无果后,她将“战场”转向网络。不曾想,正是这一举动,引起了湖南大学的高度关注。3月28日早上10:17分,湖南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近日,网络上出现了对我校硕士毕业生刘梦洁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的反映。学校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门工作组展开核查,结果将及时公布。我校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贯零容忍,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3月29日,湖南大学继续发布进展:我校专门工作组对硕士毕业生刘梦洁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等相关问题的核查,已完成事实取证等工作,现已进入后期处理程序。结果将第一时间公布。方向逐渐明晰,结果正一步步浮出水面。调查结果出炉4月2日傍晚,湖南大学官微发布关于刘梦洁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的调查及处理说明,称决定撒销涉事的刘梦洁硕士学位,给予其导师洪源警告处分,取消其导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说明称,2019年3月21日,湖南大学成立专门工作组,对学校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刘梦洁的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经查,刘梦洁的硕士学位论文《腐败对我国企业逃税的影响研究》存在抄袭现象,构成学术不端行为。刘梦洁的导师洪源在评审完云南某高校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项目之后,未及时销毁评审材料,违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刘梦洁私自摘抄了该基金申报书部分内容用于自己的学位论文。洪源对刘梦洁的硕士学位论文未能认真履行审查把关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湖南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学校决定撒销刘梦洁硕士学位,给予洪源警告处分,取消其导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学校将深刻反思,加强管理,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继续认真做科研!”4月2日晚上,记者从李同学处得知,目前他们已经看到了湖南大学的调查结果,“感谢关心和支持我们的人,结果出来了,接下来我们会积继续认真做自己的科研工作!”据她透露,她的导师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采访,只是心中笃定,“事实就是事实,只要等调查结果就好。”而在之前的采访中,李同学反复跟记者强调,她的导师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一名辛苦耕耘的科研工作者。

民之理也

一位浙大医学博士毕业后的感想

今年是2020年,已经博士毕业两年了,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自己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给准备读研的同学和考研的同学一点点小帮助。首先我简单介绍下自己,本科非985,非211,研究生非985,非211,就不说学校的名字了,后面有些实话,怕中伤自己的母校,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发了一篇12分的文章(一作)和一篇9分的(共一),毕业时拿到省和学校优秀毕业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哈哈,太得瑟了。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我老师很低调,我就不说他名字了。下面我就开始说自己的故事吧。本科毕业时就是一小白,就是想考研,而考研。想考一好学校,好专业,其它全无要求。当然,我也为自己无知付出惨重代价,硕士研究生毕业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导师给发了一篇学报。我自己评价自己的研究生三年,学了3年英语吧。我是我导师第一个学生,我导师没科研经费,就蹭课题组的大老板,大老板的学生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当和导师谈到买试剂时,导师说你研究生经费学校只给五千,你能做什么东西,你买的东西你能做出来吗。跟着大老板的学生把一些常规实验学了一遍,硕士好像有点轻松。有次导师听别的老师说我准备考雅思,突然不高兴了,给我布置了很多实验任务。我给老师的回答是我完成不了:第一自己能力有限,第二没钱。老师给我的回答是我毕业和她没任何关系。我的回答是她的科研能力太强了,我这种学生不适合当她的学生。我这种能力差的学生,要找一个能让我顺利毕业的导师。我准备换导师或者退学。当然,最后大老板出面调节,大老板就是一个人精。晚上大老板约谈话,说没有毕不了业的学生,毕业不要有压力,如果觉得毕业有压力,立马写毕业论文,和师姐一起答辩,提前把程序走完,后面自己安排找工作或者考博。这事就压下了。毕业离校前几天,准备找导师谈照相留念的事,导师在办公把我骂了一顿,说实验做得不好,以后读博肯定毕不了业等,当然也没有毕业留念的事了。毕业后当然也不联系(把导师拉黑)。我写这个故事,不是教大家顶撞导师和威胁导师,毕业后自己心里也很郁闷,自己就是大逆不道,目无尊长。我觉得读研一定要找一个能力和人品好的导师。如果碰到和自己不合的导师,个人觉得尽量妥协吧,尽量拿到文章,毕业证和学位证。如果毕业有问题的话换导师或者退学,互相耗着,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最后面也没有学位证。选导师慎重,读研慎重。研究生最后一年考博了,选了厦门大学医学院,觉得他们有奖学金3万和竞争不激烈,初试过了,复试刷了。报的导师发的最好文章6分吧。她当时问我想发多大的文章,我说五六分吧。报的导师破格了自己实验室的实验员(自己硕士做的东西人家不入眼)。当然,当时自己很难过。毕业后上班了,发现自己更喜欢科研,对科研念念不忘。后面又考博了,选了浙大,选了个新来的导师,考博侥幸通过。暑假导师在国外,九月份入的实验室,实验室空的。自己和实验员建设实验室。实验员人比较好,刚来,没任何经验。自己小心翼翼地建实验室和做实验。入学第一个月导师找谈话,导师说我是这届招生里面最差的,其他学生都是转博得,他们的课题最少做了两年,我是零起步。希望我努力干。浙大博士毕业是3分,如果我的目标是发3分顺利毕业的话,他现在就送我一篇3分文章,回家上班去。然后谈课题的事。自己努力做实验,发现问题及时和导师沟通。导师觉得合理的意见都让我自己决定,导师经常说实验经费就是给我花的,要大胆的尝试。第一个寒假实验做到关键时候,留在浙大吃年夜饭了。运气蛮好的第二个寒假文章开始投稿了,又留在浙大吃年夜饭。导师问我,我的文章定位多少,我说了个12分的杂志(最低),导师很开心。文章投稿和修回花了一年,第三个寒假又留在浙大吃年夜饭了。最后,文章被一个12分的杂志接收了。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后面两个寒假大年三十他也在办公室帮我改文章。我导师就是我的偶像。导师有些时候非常关注自己的实验,经常询问自己的实验结果。为了尽快出结果,有些时候通宵做实验,有些时候早上5点起来做实验。后面又发了个九分的共一文章。博士四年毕业,导师每个月按不扣税的最高标准给劳务费。毕业后找了个高校,导师说,实验室的东西带点走,别拿空了。工作后,也经常跑浙大做实验,导师经常请吃饭和鼓励自己。我博士导师和我性格蛮像的,都内向,直接。博士期间,收获了两个最好的朋友,每天一起吃饭,去实验室,回寝室。毕业后每周也要打两三个电话互相鼓励安慰。最后,我要说读博要慎重,博士毕业不一定能发好文章,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希望大家找到志同道合的导师和同学。来源:小木虫 作者:wu7562829

翟天临的博士论文645KB?我默默去翻看了一下我的硕士论文~

这两天翟天临的热搜真可谓高居不下啊,究其原因,真是虚荣过了头,广大网友看不下去了,便栽了跟头。俗语说,一个人缺什么就会炫耀什么,中国的艺人普遍学历不高,多出自北影、中戏等艺术学府,但从专业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人不一定完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彩就很棒了。也许是近些年广大网友们更追捧不仅演技好,还学历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的明星艺人,导致了翟的自我人设设计?说实话,如果是真实的、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博士,公平招录的博士后,那么,还真是挺让人佩服的,毕竟在浮躁的娱乐圈,能够沉下心来深造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就近期广大网友发现的所有证据来看,恐怕很难。其实,演员这个行业,在好莱坞真的是不缺高学历高颜值的人,但是中西方文化不同,在中国的很多艺人看来,做演员不一定是梦想和喜欢的职业,也可能是来钱快、成名快、受万人景仰的一件事儿;而且很多是长得漂亮学习不好的孩子们选的路。但我们不能一刀切,确实还是存在很多老艺术家,真心热爱这个职业的人。只是现在的社会,娱乐圈确是浮躁的典型代表。说回翟天临,栽跟头的源头大概有两件事儿:一、于正发微博暴露了翟的博士论文只有645KB;二、翟天临在直播中对知网是什么东西充满疑惑。我想,但凡是正儿八经上过大学需要写论文的学生,没有哪一个是不知道知网的吧,毕竟没有比它更全面更好用的文献库了,不然,文献都从哪里来?Google学术吗?似乎写的也不是纯英文的论文啊。而且,写论文前学校一般都会进行培训或者老师会进行简单的说明吧,告诉大家论文怎么写,去哪里找文献。再不济,还有查重呢?查重难道不都是统一在知网上进行的嘛?再说论文文件的大小,645KB。对于这个大小真的是一看到就心存疑虑啊,竟然没上兆(M)?吓得我赶紧去翻了一下我的硕士论文,近七万字,2.81M,当然还包括图表。然后有网友说论文纯文字的话645KB是10万字左右的,但是论文纯文字?我翻看了一下本科的毕业论文,不足一万词的全英论文,前后还有封面页、摘要、各种要求的表格,加起来199KB了。一个高等学府的博士论文,有可能纯文字吗?还有各种格式和脚注呢?怎么算645KB都不足以是一篇博士论文的文件大小。在认真的网友们各种搜索和查重下,且不说博士论文符不符合要求,没有发核心期刊、论文查重不过关这两项已经是不符合了。网友们暴怒的原因我想主要是他这个博士学位拿的太容易了。读硕士尚且很难,况且博士呢?我回想了一下我读硕士期间,为了毕业论文写什么头疼到脾气暴躁一点就着,定下题目又久久写不出一个字,文献综述改了一遍又一遍,怕自己立论不够、怕写不够字数、怕查重不过、怕答辩发挥不好。总之,在确认可以拿到学位后是打死也不肯读博了。因为纵观一众博士师兄师姐,那不是人干的活儿,就我这种学渣,发量本就不多,再读博怕是要秃头;那么多书要看,还要出国联合培养,论文多达十万字,怎么想自己都毕不了业。可翟同学读博期间开有6家公司、24个代言,时间那么少,哪来的时间看书上课做学术的呢?而真正做学术的人,每天那么辛苦那么累,为了发文章和毕业,头发大把的掉,每天都心慌揪心的,少学一天都觉得要完蛋。怎么活跃在荧幕前的翟同学拿学位毕业就那么容易呢?学术不端这事儿如果是真的,那对于学术界是一种侮辱,对于真正做学术的人是不尊重,对于中国教育是污点。如果这事儿是假的,那么我只好承认我们的娱乐圈有学术天才一名。对于这点,我很不乐观呀~

萱草

不知知网也能博士毕业?谈谈读博期间写论文的过程

本文不谈如何写论文,因为之前写过,如《如何高效撰写科研论文》、《如何在科研论文中体现创新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我百家号找到。这篇是以本人经验,来说明我读博期间写论文的过程,中间会穿插一些写论文的技巧。第一步是这样走的提前入课题组,不久老师回国交代课题方向: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需要我设计小设备。小设备出来,实验完成,导师告诉应该发论文。第一次写论文,写的很菜,导师帮助修改了大概二十次。然后告诉我是新东西,要求发到《机械工程学报》(中文期刊里,机械类的老大)。投稿,等待,被拒。后修改排版发到学校校报。发论文过程中,查中文论文用中国知网比较多,外文期刊ScienceDirect比较多,学术论坛小木虫用的比较多。这几个地方,没有哪个博士研究生不知道,简直不要太熟悉。中间为了凑够毕业标准,发了会议论文,并到香港参会,其实就是转转,见见世面。基本每个课题组都会给学生一次外出参会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一篇会议,然后到外面看看。其实我们知道会议论文也就那么回事,虽说也是EI,但是层次是很不高的。第二步是这样走的导师要求设计大设备,内容包括:画模型,请教技工,修改设计,出图纸,请教工程师,改图纸。这期间,空余时间将组内成形方法进行总结,发了综述。脑海里对成形过程的载荷分析进行反思,认为这个是一个点子,可以写论文。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总结总结组内的一些论文,写写综述之类。有时候我们突然冒出个好点子,千万不要让它们跑掉,写下来或记下来,慢慢思考、发酵,最后写下来就是一篇好论文。第三步是这样走的同组兄弟导师帮发SCI,已可以毕业。自己的毕业标准还没有达到,于是一狠心,写了两个月,写出SCI。冒险投了领域内较好的期刊,发回修改,英语不过关,同学帮忙润色。添加一些实验素材。等待,接收,毕业前出页码(有的单位SCI出页码即可,EI出检索号即可)。如果感觉自己的东西是好东西,很有创新性,那就胆子大一些,投些好期刊。还要注意自己的英语,如果不行,就请同学帮忙润色。那些总发SCI的同学,经验会比较丰富,多跟他们交流。第四步是这样走的请教总工,改图纸,指导生产,装配。在这个期间,谋划写第二篇SCI,点子来自于之前对成形载荷的思考。设备实验成功,成形过程没问题。很快就开始大论文写作,中间写第二篇SCI及成形过程的一些工艺研究。大论文接近完成,SCI发出。答辩完成,SCI Under Review。毕业时,SCI接收。大论文要预留至少半年的时间,充分准备。因为博士论文需要外审,所以质量一定要高。我们当时有校盲(比例小但是风险大),院盲(非校盲的,风险小些)。我当时一下子被抽到校盲,紧张的要命。审稿意见回来,马上修改论文,还好最终通关。三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博士读得也很辛苦。因为在三十左右的年龄,要考虑自己的家庭,要考虑父母,要考虑毕业,总之,生活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包裹着像我一样的穷博士。俗话说得好,不被扒层皮,怎么能毕业?

魂知

华西博士3年发表46篇SCI排第一16篇论著,这怎么做到的?

在国内以SCI论英雄的大环境下,盛产SCI的神人不在少数,今天看到这个我真的惊呆了,虽然之前也看到过不少某某博士发表很多SCI的新闻,但是大多数都是材料专业的,临床医学专业的真的不多。四川大学华西的科研氛围我是见识过的,但是遇到这样的神人还是要感叹一下,真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无数人都憋不出1篇论文的时候,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毕业生邓博士在3年时间里累积发表了46篇SCI !邓博士,2011年考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自2016年至今,累计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6篇,其中第一作者41篇(是的,你没有看错,自己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就有41篇,这可是实打实自己写的,不像很多人虽然文章数量很多,但是很多都是共一),共同第一作者5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如果是基础试验,我觉得一篇完全自己做完的SCI差不多需要耗费一个普通研究生1到2年的工作量,如果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光收集病例+随访也要2年时间吧,当然如果都是回顾性的临床研究就比较快了。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成绩肯定会有一些质疑,我也比较好奇邓博士发了什么样的文章,有人也去挖了一下,发现在这么多文章中,其中Original research 16篇(仅仅原创论著就有16篇,也足够秒杀很多人了),其它Comments 9篇,Meta分析10篇,另很多篇letter,这些文章平均IF都是2-3分之间。邓博士本人也对网络上的质疑做出了回复。咱先不评论邓博士的论文有没有灌水的嫌疑,这样高产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咱们很多人为啥1篇也写不出来呢?我觉得能做到这样,估计有以下几点:1. 对科研和专业的热爱不喜欢科研,不喜欢写文章的人,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人肯定是做不到这些的。2.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管是以拿奖学金,拿荣誉称号,还是以成为学术大牛为目标,这里面肯定有他的奋斗目标。4.合作能力强能发这么多原创论著,自己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是基础试验,我猜这离不开导师课题组团队的协作。5.依托平台强大华西医院的科研氛围很好,硬件软件实力在国内都是顶尖的,所以基于高平台能高产论文也不奇怪。6.数据资源充足华西这样的顶尖平台一般资源和数据来源都比较充沛,所以也比较容易写文章。7.导师指导有方优秀的学生肯定不乏优秀的老师,能出这样的学生导师功不可没。8.超出常人的勤奋勤能补拙,这样的学生从小就是学霸,学习非常努力,所以在科研上也不会差。就是发46篇中文核心也得费点功夫,就是46篇统计源也TM得码字啊,想发46篇SCI,阅读文献基本破千了,说他非常努力没什么好说的。9.善于思考能写这么多Comments和Letter就说明平时看文献会经常思考,不然也找不到文献里的错误,更写不出Comments。10.不刷抖音,不看电视,不打游戏,不逛街,不睡觉这条是我胡乱想的,能写这么多文章,差不多几天就出1篇SCI的速度,那么每天应该没有那么时间干这些事情的吧,也应该没有不相干的事情来干扰。回想起我读硕士搞第一篇SCI的那时候,为了学做实验,巴结讨好人,感觉实验没学会我可以卖保险了。每天闷头看文献,设计实验,不知不觉趴实验室桌子上睡着了,再一抬头卧槽天亮了?在实验室养细胞的时候,细胞污染是常态,常年是凌晨1两点还在做实验,那时候有个女同学也做实验到很晚,因为她害怕,每天要我等她做完我才能走。所以我经常是最后一个从实验室离开的人。到了写文章的时候因为没写过SCI,就先写中文,然后自己翻译,绞尽脑汁在啃,写完以后再让老板求人给我改,别人每一句都能指出一个错误。投文章时候,隔几天邮箱里的回复都是“I regeret……”开头,我都快绝望了。终于熬到接收那一天,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然而现在回看,真的是一篇水的不能再水的垃圾文章了,要是现在,我分分钟就能想到类似的idea,1个月之内就能把实验做完。哎,现在老了,精力不足,乱七八糟的事情干扰也比较多,已经缺少年轻时的那股冲劲了,现在1年搞出来一两篇已经是我的极限了!哈哈哈!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

鄙哉

学医八年,月薪5000,温饱线上的医学博士

严重的健康危机,将一批医学科研工作者推到了风口浪尖。事实上,每一项技术突破,都经历了漫长而冷寂的蛰伏期。选择基础医学研究,就意味着与清贫相伴。巨额资金被用于购买实验设备,而研究者本人的补贴往往仅供温饱。一群年轻的科学家,在科研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中艰难跋涉,等待未来的曙光。林成 27岁 泌尿外科博士母亲患癌,我几乎没帮上忙今年国庆假期,我参加了三场婚礼。份子钱不多,还是花了近三千元,超过了每个月的生活费。在婚礼现场,坐在我旁边的是一群初中同学,几乎所有人都已经买房、结婚、生子,所有人都在谈论育儿话题,除了我。和同龄人相比,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的,但只要不是在婚礼这种场合,似乎也能忍受。因为我知道,在我的背后,付出更多的是我的家人。确定自己要读医学研究型博士的时候,我母亲已经患结肠癌(当时确诊为III期)四年。她和我父亲分居多年,独自做完了手术,医药费花了十万。学医八年,我拿不出生活费以外的钱,幸好有朋友们帮衬,我们才能顺利支付账单。我突然发现,在学校里,我学习治病救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我只是一个远在千里,又无能为力的家属。她已经做完十二次化疗,头发稀疏,经常在电话里哭。但我一直待在学校,通常只在过年时回家。2017年年中,我赶回家,看到一向注重保养的她,脸色变得特别差。我那时还在读研,除了每年1600元贫困生补助之外,没有任何正式收入。想来想去,我只能买给她一顶假发。 确诊之前,母亲是一位做小吃的流动摊贩,我是家里的独生子。决定学医时,父亲是反对的,他觉得学医要读八年,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但是母亲十分尊重我的选择。为了维持稳定的收入,她时常更换工作,肚子疼也不愿意上医院。等到疼痛实在难以忍受时,她才去检查,结果是结肠癌晚期。 我本来打算研究生毕业就回家工作,拿到固定收入,每天照顾她。但在那年,我先是错过了学校所在省份的医院统招,后是没能赶上家乡医院的统考。最后,传来了我博士考试成绩不错的消息。 我的博士课题是前列腺良性增生研究。我对生物医学领域探索的热情,是从高中生物课上开始的,没想到自己已为这份好奇心学医九年。父亲知道我读博以后,经常和他的同事讲,我是林家祖上第一个博士。我经常和母亲讲,我在实验室过得还不错。事实上,读博的补助只有每个月2300元。为了不和家里要钱,我不得不用休息时间做兼职。我也没有告诉她,科研本身并不是那么舒服。博一刚开学,我的导师正在忙着另一个学术项目,我每天在实验室里束手无策。晚饭不定时已经成了日常,我也常常为实验浪费的材料压力倍增。 图 | 林成在实验室的工作台但我还是想完成课题,梦想着自己顺利毕业的那一天。今年10月底,在实验室正常忙碌的上班时间,我正好接到母亲的电话。她的手术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复诊结果是:病灶无明显复发,血常规生化良好。我马上读出意味——她恢复得非常好。 我坐在实验室里,松了一口气。四下望望,医学研究突然在我眼中呈现出全新的样子。我感受到强烈的意义和使命。那之后,我在实验中不断推进论证,不断分析临床样本,最后发现,原来真的存在某种从未被发现的现象。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飞起来了,和师弟一起用打折券去呷哺呷哺吃了一次火锅来庆祝试验进展。那是我读博期间最奢侈的事。图 | 林成和师弟庆祝实验进展的火锅局王力 30岁 心脏疾病研究博士后结婚后,月薪五千仅够温饱今年夏天,因为没出生的白色大鼠,我陷入学医12年来最大的焦虑。疫情期间,为了方便管理,我的同事把用于实验的白色大鼠杀了大半,只留下几只用于配种。七月,为了继续自己的实验,我开始帮他们配种。唯一的一只纯种雌性大鼠迟迟未生育,我转变方法,让实验室里的大鼠与野生大鼠配种,通过两代生育呼唤纯种大鼠的降生。它出现时,我已经等了近五个月。图 | 王力实验室里的白色大鼠六月底,我博士毕业答辩完毕,美国一所医学院给我发了博士后的offer。但为了让去年九月份已启动的项目有进展,我还是留在此前的实验室做博士后,每个月拿五千块。 秋招开始后,我的医学研究梦想曾经动摇过。我跑了几次宣讲会,动过考公务员或者到中小学教书的念头。但人生下一步如何推进,未来是否要定居大城市,我不敢多想。这是因为,每月扣除房租后,我只剩下2400元支配。在首都北京,这点钱微不足道,买房买车遥不可及。妻子从未抱怨过我的收入,只是劝我:如果太累了,就换个领域平平淡淡过日子。等待大鼠出生的几个月里,我发现社会环境留给我的空间越来越小,自己必须做出是否继续科研道路的决定。我开始焦躁而郁闷,这更影响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研究需要精准的理性,这样的感性状态只会带来麻烦。我的导师认为我不够专业,几次敲打我,我们的关系也变得紧张。我想起五年前自己刚开始读博时,也曾踌躇满志。我听说过对我们这一行的“三个十”概括:做出一项重大突破,需要投入十亿资金,使用十万种化合物,做十年实验。我设想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没过多久,就在实验上犯了难。到博士三年级,周期考核与开题报告成为新的挑战,我必须拿出实打实的数据,而非像以前那样纸上谈兵。我凭着毅力扛了下来,在六年博士期限之前,和别人共同署名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顺利毕业。科研依然是我唯一想做的事。我对自己剩下的最大期望是发表一篇以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十一月上旬,纯种大鼠出生了。我请它帮我做了一个关于阳性药物的对照实验。这场实验本来用于排除可能性,但在分析数据时,我意外发现,所用的阳性药物竟对生物的物理特性产生了影响。我想查找文献来佐证,却发现这一现象从未被记录过。图 | 王力在探测心脏细胞虽然不敢保证这一现象背后是否蕴藏重大发现,但这是我们课题组近期第一项进展。开组会时,整个师门都感到振奋。随后,我坐在实验室里,触碰到久违的热情,那些焦虑也失去了重量。王海强 31岁 胶质瘤方向博士后“烧了”四十万经费,每天挤3小时地铁公交第四次做单细胞建库测序实验时,我背负着四十万科研经费打水漂的风险。这项服务于我的博士研究课题的实验,属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此前,我自责地发现,自己已经失败三次,“烧了”三十万。 第一次实验在2017年4月份,那是我学医的第十年。为了建立一套单细胞测序系统,我所在的实验室从零开始买进仪器,从美国引进一项专利技术,支付了不菲的专利费。这是我听说过的最昂贵的实验。 但这些只是实验的前提。比资金更沉重的是,我和同学必须靠自己摸索细胞上机数目与细胞活性的相关技术。一次实验耗时两天,若想收到理想的效果,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达到标准,整体的操作步骤也必须得到优化。即便如此,在正式操作中,未知的挫败依然会来临。这意味着,我必须再次寻找往前走的可能。我安慰自己,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这是最常见的剧情。 第一次实验失败后,那年冬天,我发起第二次冲锋。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细胞活性太低,我还是没能走到最后。导师平时脾气很好,这一次他没忍住,骂了我一顿。 2018年年初,我鼓足勇气做第三次实验。故障重现,此前的辛苦付出又一次付诸东流。图 | 日常实验中的王海强身边的同学都练就了发泄压力的身手。我曾看到有人专门找地方大吼大叫,有人脾气愈发暴躁、突然发火。我和两位室友商量好,一起用相对健康的方式消化压力——出校门吃饭。 对我而言,除了春节,所有的节日都属于实验室。中秋节、端午节、冬至日……当天实验完成后,我们找尽了所有能被称为“节日”的日子,吃上一顿饺子或者火锅。 这花去了我每月博士补助的一大半。每月,我收到五千多元补助,在中国的基础医学研究领域,这个数额是最高的。这也是我艰辛备考,考取本所实验室博士的重要原因。从研究生起,我没和家里要过钱,也没讲过我在做什么,家人一直觉得我过得很潇洒。 放松是短暂的,为了保证实验效率,我将吃饭以外所有的时间都花了在实验室里。 我清晰地记得在北京读博士的日常路径。每天早上六点半,从北京青年路出发,转两次地铁到西单,再坐公交车到达郊区,八点到达实验室。此时,我已完成在地铁上开始的案头工作。晚上十点赶晚班地铁,回到朝阳区。有时,赶上细胞培养的特殊节点,我会把四张凳子拼起来,铺上单人被,睡在实验室。为了劳逸结合,我通常在周六日睡懒觉到早上十点,晚些开启实验。2018年五一劳动节前,我和同学第四次做耗费十万的实验。我们把细胞的活性鉴定率提升至90%以上,增加细胞的数目,终于成功。那之后不久,我发现自己胖了二十斤。图 | 胖了二十斤后的王海强实验的成功把我的论文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在论文尚未发表之时,2019年六月,学校规定的博士三年期限已经到了。我握着一张博士毕业证书,无处可去。 我下定决心,不管等多久,也要继续做补充实验,熬到论文发表的那一天。我继续在实验室工作了一年。这一年,学校已经停发博士补助,导师为了支持我,私下支援我生活所需费用,让我按时交付房租,不至流落街头。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自己年少时的生活。我家在重庆的农村,每天走几公里上学并不稀奇。 我似乎始终得着老师的“偏爱”。读大三时,一位教授带我到另一所学校做研癌肝究项目,手把手教我做实验。那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基础医学研究。 博士毕业前夕,导师曾想说服我给医院里的一位书记做助理,这份工作能够解决北京户口和事业编制,薪资可观。但我只想在实验室工作,更想继续深造,婉拒了他的好意。今年年初,我拿到一所美国医学院的博士后offer,但由于疫情,无法前去就读。辗转之中,我决定离开北京,到杭州西湖大学做博士后。 4月初,我终于收到邮件:论文已发表于杂志上,影响因子分值为12分,约为国内博士生论文平均分值的4倍。相比于一线临床工作,医学事业的另一端——基础医学研究往往不为人知。其实,在大众视野之外,这群医学工作者从未缺席。2020年,在新冠疫情期间,从病原学研究、抗疫药物研发到疫苗的研制,无不依赖于基础医学的更新。在这充满危机的一年里,实验室里的研究者废寝忘食但默默无闻,为前线提供着有力的支撑。在人类未知的黑暗领域,他们用热切点燃希望,用勇气为我们照明。正是由于看见这份基础医学科研的艰辛,凯迪拉克旗下经销商承诺2020-2021年两年内每售卖一台车,就捐赠100元给到国家科技部/卫建委旗下的复旦P3实验室、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此帮助提升基础医疗建设, 赋能一线科研工作者, 用实际行动践行品牌精神。公益路上,凯迪拉克一直在行动。今年,凯迪拉克携本支短片参加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广告、腾讯CDC联合举办的“我是创益人”大赛,让更多人关注到基础医学研究领域。该赛事举办四年以来,已孵化包括戛纳创意节银狮奖获得者“一个人的球队”在内的194支公益广告作品,让公益项目走入人心。在这个时代,崇高事业并不意味着丰厚的物质,也不代表安稳的生活,但有人依然用勇气点燃自己,在黑暗中为我们找寻光亮。实际上,所有伟大发现,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以及在清贫中恒久坚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END -撰文:史蓓斯

至贵

同样的SCI不同的数量,华西46篇优博为何不如2篇优秀论文的博士?

仅有两篇代表作的教授又发文了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周伟杰教授团队揭示了肝纤维化和血管新生新机制,该项新的发现将有助于治疗慢性肝病纤维化,因为目前世界上没有有效的药物来治疗肝脏纤维化,如果可以突破肝脏纤维化将突破目前治疗肝病的瓶颈,因此该篇研究论文被世界顶级科技期刊《CELL》收录,这篇8月29日上线的重磅科研论文是南方医科大学建校以来首篇以南方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单位作者发表的CNS主刊论文。然而翻阅周伟杰教授的简历,代表性的SCI第一作者论文仅有两篇,发表论文的速度非常的慢,但是发表的论文都是重磅论文,2011年在《cell research》(国产顶级期刊,影响因子10+)发表论文,2013年在《nature》发表论文,2017年在《nature com》发表期刊,2019年8月29日发表《cell》。被华西医学院“废掉”的博士与南方医科大学周伟杰获得中科院生化细胞所的博士对比,华西医科大学46篇第一作者SCI论文的博士谁更强?46篇SCI论文的速度对于实验周期长的生物医学来说,绝对不可以现象,因此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也把该名博士树立为优秀博士毕业生的榜样!结果引发网络的一片吐槽,博士毕业有SCI论文的要求,水1~2篇论文就可以完成毕业,然而这名表示却水46篇低水平的论文,如果把水这些论文的是时间用在拓展课题和做实验发表一篇高质量论文上,绝对比发46篇低水平SCI论文强,看着46篇第一作者SCI论文比较唬人,然而对比仅有2篇第一作者SCI论文的周伟杰教授,实力谁更强,未来谁会发展的更好,不言而喻,就像一位网友评论的一样,在海外大牛教授根本不允许自己的博士生这样发论文,什么样的学校培育什么样的博士,这样培养出来的“优秀”博士,其实是“废掉”一位努力的博士,毕竟46篇SCI论文不论水平如何,都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错误的价值导向,让中国博士低产出中国的中学基础教育和本科生教育质量并不低,反而研究生教育则和海外差距非常明显,特别是博士生的科研产出,拥有全球最多的博士生,但是科研产出却低的可怜,尤其是高水平科研论文产出,从中科院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高引论文产出率最好的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才是哈佛大学数据的一半而已,这些数据背后,主要是中国的很多教授就像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教授导向一样,具有浮躁的科研学术风,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实力,就靠各种的灌水论文堆积自己的实力,翻阅中国一些科研教授,动不动就数百篇的科研论文,看着唬人,但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论文并不多!

花为媒

博士论文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本科生也可以借鉴!

博士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学术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能够把握和驾驭的潜在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那么,写博士论文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四条准则助你快速写好论文! 一、选题尽量选择对自己又长久研究价值的选题。博士论文毕竟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虽然很重要,但不一定都能作为自己今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从长计议,应当尽量选择围绕此问题,能长久做下去,作为自己写作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二、正确引用参考文献学术论文虽然是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但是学术论文引用也要有个度,不能过度引用,这也是学术规范的一个基本要求。一篇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太多,大量引用别人的成果,那就没有多少是自己写的了。写博士论文难免会有学术文献的引用,但需要把握好度,这个是最基本的。让读者读起来能决定论文是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而不是从前人那里抄袭来的。三、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唯实求是,端正学风。博士是最高学位。博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任何时候都应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违背学术道德。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应努力以平易通俗的文字、平实亲切的笔触,可触可感的事例,简洁明快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图表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不仅应当理论性强,立论扎实,言之有理,而且还应当争取做到行文流畅,逻辑谨严,语句生动,言之有趣。这对博士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更高的要求,然而却是一个经过刻苦努力后能够达到的目标。四、注重积累,打牢功底厚实的学术底蕴是写好博士论文不可或缺的条件。打牢学术功底,这对每一个博士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博士研究生能否取得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士研究生自身的学识和素质的高低。因此,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必须注重积累,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小茶杯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就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