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江苏宜兴即将迎来第一所高校江南大学,2021年招收本科!猖狂妄行

江苏宜兴即将迎来第一所高校江南大学,2021年招收本科!

江苏宜兴何时才能有一种本科大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宜兴的高等教育发展。在2020年独立学院转设潮中,独立学院转设普通本科院校如火如荼,而对于宜兴市来说,虽然极力争取,但是仍然没有收到成效。不过2020年10月底的一份市长信箱回复让宜兴市人民彻底嗨爆了,不但有了本科高校,而且是211级别的本科高校,这就是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江南大学主校区位于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高校,小985高校入选了国家111计划,以及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双一流高校。江南大学曾经隶属于轻工业部以及中国轻工总会,是曾经的部属高校,其中一个前身江南学院来源于曾经的荣氏家族创始人荣德生先生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而另外一个前身无锡轻工大学则来自于曾经的巨无霸高校国立中央大学。关于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其实最初的计划是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在2017年江南大学与宜兴市签署共建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的协议。2018年的奠基仪式也是以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的名义进行的。2018年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奠基。在2018年的时候,江南大学也启动了江阴校区的动议,作为无锡市下属的两个县级市江阴和宜兴,一个是校区,一个是研究生院属于正常操作。直到2020年4月份,江南大学江阴校区一直在稳步推进,但是2020年底的时候,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因规划需要重新选址,一时间众说纷纭。结合2020年10月份,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升格宜兴校区,这两件事之间难免不会让人联系。毕竟江南大学同时建立江阴校区和宜兴校区的可能性真的不大!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升格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初步计划从2021年起,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两个学院新招的本科生将在宜兴校区上学。这一计划将实现宜兴本科高校零的突破!江南大学宜兴校区位于新庄街道,整个校区规划用地面积35.7公顷,项目建设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整体的设计风格是江南风格,宜兴特色。2021年9月份项目一期工程250亩地将会竣工使用,迎来首批本科生,成为宜兴高校发展划时代的一个标志!江南大学宜兴校区的落地将弥补宜兴高校资源空白,为宜兴引进更多的科技资源科研人才,提升城市能级!凭借宜兴校区建成后带来的人才科研等创新资源,宜兴的发展将进入快车道!宜兴这个教授之乡的金字招牌将会真正的名副其实,对于宜兴未来发展的憧憬,让我们拭目以待!图图原创,欢迎关注。数据来源网络,请以官方信息为准。

三黜

研究生学位授予增加两次 不因疫情影响学生正常申请学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天津4月2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胡春艳 通讯员 刘晓艳)经过约两个小时的在线答辩,近日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生杨艳鹏在江苏宜兴市家中通过腾讯会议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天津大学首位采用线上方式答辩的博士研究生。这场线上答辩的另一端是由六位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德森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宋保维教授,清华大学阎绍泽教授,北京大学刘才山教授以及天津大学王树新教授、何柏岩教授分别在哈尔滨、西安、北京等地参加线上答辩会。与此同时,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何芳、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天友、副院长孙涛作为校院两级督导人员参加了答辩会。答辩还吸引了机械学院相关领域50余名师生旁听。尽管是线上答辩,但程序与线下答辩相同。杨艳鹏首先介绍了其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对论文创新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并逐一回答了答辩委员会委员提出的问题。随后无关人员退出腾讯会议,答辩委员会在线讨论形成了答辩决议,并通过问卷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最终,答辩委员会全票通过杨艳鹏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其工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严谨规范,秩序井然。天津大学在疫情期间本着“开学延期,答辩不延期”的原则,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制定了完善的线上答辩方案,并实行校院两级答辩督导制度,以有效保障线上答辩质量。“此次答辩会或将开启天津大学答辩模式的变革。”在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看来,这将为天津大学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特别是学位论文答辩的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遇,推动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国内双轨评价以及将高水平人才纳入国际一流标尺下进行评价。而与传统线下答辩相比,博士生学位论文在线答辩将成为国内外同行深入研讨和交流的新平台,对促进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意义非凡。据悉,本学期天津大学将有3000余名研究生进行毕业答辩,受疫情影响研究生均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线上方式进行答辩。与此同时,本着“不因疫情影响学生正常申请学位”的原则,在保障学位授予质量的前提下,天津大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原定于6月的学位授予工作安排维持不变,7月、8月各增加1次学位授予工作。(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空霸

羡慕!2025年无锡高校将达30所左右 家门上大学更加方便

“到2025年,全市高等教育机构达30所左右,在校生达16万人以上,其中本科及以上9万人,初步形成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这是刚刚从无锡市政府召开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五份文件新闻发布会传出的消息。12月12日,无锡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会上印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改革、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及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五份文件。其中,《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的一组目标数据让人眼前一亮。到2025年,无锡要新增1所中外合作大学、1所师范类高校、1—2所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10所左右高校分校、校区、研究生院、特色学院等,全市高等教育机构达30所左右,在校生达16万人以上,其中本科及以上9万人,初步形成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无锡市共有16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3所本科高校、10所高职院、2所高校分校和1所成人高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11.89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4.97万人。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进一步提高无锡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需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无锡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处长高群介绍:2019年,我们将围绕贯彻落实《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会同市发改、经信、财政、科技、人社以及规划、建设、人才办等部门,研究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确我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2019年的重点工作包括,继续实施无锡市与江南大学“十三五”合作共建项目,支持江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办好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实施无锡市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东南大学无锡分校项目,启动建设东南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国际联合学院、微纳加工与测试平台以及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新校区等。支持无锡太湖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加快建设硕士点。建设滨江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办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研究生院。支持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建立“研究院+研究生院+产学研合作”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筹建“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施高校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学科专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促进更多毕业生在无锡市创新创业。

顾见孔子

向南还是向北?谁会成为无锡下一个区?是宜兴还是江阴?

无锡扩大市区面积大势所趋?大饼在此前的文章中就曾对于未来无锡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做出过预测。苏锡常三市由于相同的文化底蕴以及发达的经济数据常被拿来进行横向对比。苏锡常三市虽然苏州GDP总量最高,但无锡市的人均GDP却略胜苏州,常州虽然在苏锡常之中排位最后但放眼全国实力依旧不容小觑。苏州在苏锡常之中独特的优势除了距离上海这一经济辐射核心更近外,苏州的地域面积无论是总面积还是市区直管面积都是最大的,如果将所代管县级市的面积剔除的话,那么无锡市区面积是1643平方公里,常州是平方公里,苏州则是4674平方公里。很显然作为新一线城市,无锡的市域面积是与其经济地位不相符的。换言之无锡继续扩大市域面积是大势所趋,而目前无锡仅仅代管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似乎未来谁会撤市设区不是选择题而是判断题。那么究竟谁更有撤市设区的可能?成为无锡下一个市辖区呢?很多人会想当然的认为是江阴,因为江阴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江阴市区目前距离无锡最北侧的堰桥站不足30km,既然是市辖区了那必然不能太远啊。但在之前的文章中大饼已经为大家做出了分析,宜兴虽然地理优势不及江阴,但并不是没有撤市设区的可能。首先江阴虽有地理优势,但其距离无锡市政府也有近50km,而宜兴虽然遥远但宜兴市区距离无锡省政府的直线距离也仅为50km,而在宜马快速通道和苏锡常南部高速建成后,宜兴市区到无锡市政府的实际距离也仅为60km左右。而南京市高淳区距离南京市中心甚至有90km左右的距离。所以说绝对的物理距离并不能真实的反映远近,而一条不堵车的快速路却可以大大拉近两地的距离。大饼在之前的文章中给出的结论就是宜兴非常有可能成为无锡下一个区,当然很多读者留言表示不同意见。大饼当时给出这样的结论更多的还是基于一个逻辑思维方式:无锡势必扩大市区范围→宜兴未来勾连无锡更加便捷→宜兴非常有可能撤市设区。而最近2个月大饼发现有更多的迹象可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不妨今天就来继续和大家分析一下。这里还是要顺便提一下,大饼的这篇文章是宜兴房价考的第二编,最终是为宜兴房价未来走势服务的,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将此文与之前的《无锡燕郊》一文以及最后的宜兴房价分析结合阅读,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一个学校和一条路最近宜兴市政府市长信箱里出现了这么一封市民来信,"江南大学研究生院何时动工?何时完工?"市长信箱的答复很简洁: 该工程已经开工,预计2020年9月完工。江南大学研究生院为何物?去年9月30日,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举行了奠基仪式,该工程计划总占地536亩,选址东至范蠡大道、南至东氿北路、西至芳塍路、北至太湖大道。从工程概况中我们可以看出,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重点面向的是研究生而非本科生,另外根据江南大学的官方简介,该校现有研究生8464人,也就是说该研究生院建成3年后入驻研究生有望达到江南大学约10%的规模,另外有一点非常耐人寻味——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低于60%。宜兴此前也与哈工大等院校开设有硕士班,但非全日制形式最终流于学历镀金的渠道而没有真正给宜兴带来高等教育的资源。宜兴此前也有和湖北理工学院合作共建了宜兴工程学院,大饼也曾实地走访过该学校,虽然建校时间不短,但至今即使在宜兴本地也没有什么知名度。首先湖北理工学院本身就是一所实力一般的二本院校,其次该校本部地处湖北黄石,距离非常遥远。如此远距离的办学,很难开出多么绚丽多彩的花朵。从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的远景来看,未来这个校区不是什么办学点而是江南大学真正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江南大学位于无锡蠡湖大道的校本部不过3250亩,宜兴研究生院全部建成后有望达到本部占地面积的近20%,而且未来也不乏继续扩建的可能。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差不多就是选址大饼图中所圈出来的地方,比较有意思的是就在此处不远处,恒大和碧桂园已经肩并肩的开工建设了2大楼盘,个中缘由不必大饼多言。下面我们再来说说一条路,这是哪条路呢?毫无疑问就是江南大学研究生院选址地块东侧的范蠡大道。在提这条路之前,大饼必须要再为大家深入分析一下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前面大饼已经为大家分析了,这个研究生院不是什么办学点、硕士班而是江南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目前大学跨区域办学的情况不少,比如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但都地处本市市辖区范围内。当然也有比较例外的,比如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办到了连云港,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位于泰州,但这些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点——独立学院,他们是法人独立的民办高校,只不过是和母体高校有联系,而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校区。跨区域办学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教学,当然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哈工大威海、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等,这些异地校区其实就相当于是重建了一所新学校一样,因为距离太远,数学、物理和英语等基础学科无法共享,异地校区可以专攻几个专业,但基础学科却必须重建。而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就是培养研究生的,而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不同的就在于必须有研究生导师。目前江南大学本部到宜兴研究生院选址地距离虽然不长也就60多公里,但时间可是不短将近1.5小时,而且大饼选取的时间节点已经过了高峰期,如果早晚高峰走这段路的话,2小时大饼也不觉得奇怪。所以毫无疑问如此这般的通勤时间如何吸引江南大学本部的有求导师来宜兴呢?如果能够全程快速路,并且把距离缩短至50km那么意义就大不一样了,限速100,则50km仅仅需要半小时。宜马快速通道和苏锡常南部高速为宜兴搭建了快速融入无锡的捷径,但受益最直接的还是位于宜兴东北角的周铁镇。所以大饼在此前才有周铁是无锡燕郊一说。而对于宜兴主城区来说还缺一条快速接入宜马快速通道的城市快速路,毫无疑问这个重任交棒给了范蠡大道,或者说是范蠡大道北延。常州的青洋快速路在接近最南端终点的时候路线指示牌上标的前方:宜兴、范蠡大道,只不过下面的距离XXkm被遮盖了,原因就是宜兴这边进度没跟上,原本是要和青洋快速路接通的范蠡大道,目前才修到庆源大道,距离既定规划还差了20公里。大饼在网上找到了这么一张范蠡大道的完整线路图,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右下角的水印显示有"宜兴发布"官方微信。从该规划可以看出,范蠡大道北延除了与青洋快速路接通外,还与S341省道(宜马快速通道是S341省道的一部分)有交汇。范蠡大道可以视作宜兴市的东环快速路,目前已经建成了庆源大道至宜兴高铁站的十几公里线路,通车限速100,且将于G25宁杭高速互通并设计新的出入口。为什么宜兴唯独先开发东环快速路?目前昆山、常熟等是为数不多的有城市快速路的县级城市,对于凤毛麟角的县级快速路,毫无疑问都会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比如常数的昆承快速路,联系起来的就是常熟市区和沙家浜两个核心。而大饼觉得宜兴首先开发东线快速路,其目的无外乎与加速和常州、无锡的互通。范蠡大道北延一旦简称,那么宜兴市区前往无锡市区可以实现全程快速化,半小时就可通达锡宜,而目前最直观的受益者就是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该校区不远处就可以接入范蠡大道快速路。宜兴市官方给出的答复是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2020年9月完工,江南大学给出的措辞是"确保宜兴研究生院在2020年交付使用,开门办学。"苏锡常南部高速2017年开工,目前预计是2021年底建成通车,也就是说比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晚了年的时间。由于江南大学研究生院是分期建造,且根据工程概况是3年内学生达到1000的规模,也就是说大约2023年的时候达到千人规模。2020年投入使用的时候,该校区前往江南大学本部还是非常糟糕的交通状况,往返通勤时间可能近3小时。2021年随着苏锡常南部高速的通车,通勤时间单程通勤时间有望降低到1小时以内。目前范蠡大道北延还无具体施工消息,如果以时间节点2023年来看的话,范蠡大道北延建成绰绰有余,如果范蠡大道北延能够建成,那么江南大学本部和宜兴研究生院的单程通勤时间完全有可能缩短到半小时。清华大学先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作为无锡211工程高校的独苗,江南大学何以舍近求远来宜兴建造研究生院?背后是否已经预测到了未来锡宜一体化的波澜壮阔?各位看官不妨大胆猜测。金坛可以撤市设区,宜兴为什么不可以?要撤市设区必先修路,金坛撤市设区之前没有人想到金坛能够成为市辖区,就好比今天很多人不相信宜兴能够先于江阴撤市设区一样,不过常州多年以前就部属了一条金武快速路。锡宜之间的交通大动脉已经开始如火如荼的修建中,锡宜一体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当然局部的小细节比如范蠡大道北延还需假以时日。就在大饼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无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这么一条消息:与锡宜一体化息息相关的就是这条叫做"盐泰锡常宜"的铁路,这条铁路将打通宜兴与沪宁铁路、京沪铁路以及沿江铁路之间的物理隔离,并且彻底消除宜兴—南京半小时而宜兴—无锡1.5小时的尴尬。吴江或许也是宜兴的参考写到这大饼想起了此前在苏州吴中区和吴江区交界地带看过的一个楼盘——新城红树湾。该楼盘行政区划属于吴江,但周边的配套全部都是吴中区的。吴江撤市设区的一大理由就是,原有的行政区划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你很难想像吴中的优质学校和城市化已经推进到了和吴江的边界,这一路之隔却依旧是农村。因为在原有的苏州—吴江关系中,各自的城市规划是割裂的。从单个吴江市来看,这并无不妥,但如果从整个苏州来看,这又显得很荒唐。所以在大饼看来苏州并入吴江是大势所趋。那么对于宜兴和无锡的关系呢?当然大饼只是基于现有条件的猜测,也许五年后就有一个无锡市宜兴区呢?不过必须重申的是,以上只是大饼的大胆猜想,如果各位看官不同意的话,就全当大饼胡扯就行了,一笑而过。切不可当真。

适百里者

上了2个小时的网 这位博士生完成了毕业答辩

教育传真这个学期,天津大学有3000余名研究生面临毕业答辩,但受疫情影响,答辩无法按常规方式进行。本着“开学延期,答辩不延期”的原则,天津大学研究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线上方式进行答辩。就在不久前,经过约2个小时的在线答辩,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生杨艳鹏在江苏宜兴市家中通过在线会议软件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天津大学首位采用线上方式答辩的博士研究生。这场线上答辩的另一端,是由6位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德森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宋保维教授,清华大学阎绍泽教授,北京大学刘才山教授以及天津大学王树新教授、何柏岩教授分别在哈尔滨、西安、北京等地参加线上答辩会。与此同时,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何芳、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天友、副院长孙涛作为校院两级督导人员参加了答辩会。答辩还吸引了机械学院相关领域50余名师生旁听。尽管是线上答辩,但程序与线下答辩相同。杨艳鹏首先介绍了其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对论文创新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并逐一回答了答辩委员会委员提出的问题。随后无关人员退出在线会议,答辩委员会在线讨论后,形成了答辩决议,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最终,答辩委员会全票通过杨艳鹏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其工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严谨规范,秩序井然。天津大学在疫情期间,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制定了完善的线上答辩方案,并实行校院两级答辩督导制度,以有效保障线上答辩质量。“此次答辩会或将开启天津大学答辩模式的变革。”在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看来,这将为天津大学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特别是学位论文答辩的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遇,推动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国内双轨评价以及将高水平人才纳入国际一流标尺下进行评价。而与传统线下答辩相比,博士生学位论文在线答辩将成为国内外同行深入研讨和交流的新平台,对促进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意义非凡。“这段特殊经历将使我终生难忘!”答辩结束后,杨艳鹏表达了对于完成此次特殊答辩的感受,“尽管疫情对我们的科研和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我们要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在困难面前要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相信疫情只是暂时的,相信祖国一定会早日战胜疫情,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科技日报 陈曦 通讯员 刘晓艳)

迪斯科

名城孕育名校 名校成就名城 无锡高等教育走出跨越式发展之路

“学校将发挥强势学科优势,打造医学和健康学科群,针对无锡产业需要加强生物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助力无锡市太湖湾生态科创带建设。”“对标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标准,学院将更高水平谋划推进建设,努力为无锡培养更多针对性强、受企业欢迎的优秀应用型人才。”江南大学和太湖学院相关负责人在采访时都曾提及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最近无锡举行的一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工作会议,擘画出一幅崭新蓝图。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众多的无锡高校也早早发力,主动融入到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中。当前,我市基本形成了结构完整、体制灵活、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梳理无锡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就是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的探索史,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无锡速度”和“无锡创新”。在此轮被视为无锡高质量发展“最强引擎”的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中,高校也将更充分地发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创新体系中的科技支撑及文化引领作用,积极构建大学与城市互利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高等教育发展走出“无锡路径”当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深化改革、迅猛发展的新阶段,无锡的高等教育同样不甘落后。然而前几年,与国内一些大城市相比,无锡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还不够雄厚,与城市经济实力也不匹配。为了满足无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无锡奋起直追,高等教育开始“加速跑”:2015年,无锡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城市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2016年,市政府把“采取引进、新建、升格、合作办学等多项措施,扩大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资源,新增1-2所本科院校”写进了全市“十三五”规划。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全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进行整体部署。在实现本科高校资源扩容增量这一目标过程中,无锡注重内外兼顾,探索高水平大学建设新模式。一方面,推进重点高校和特色院校建设。这几年,无锡全力支持将江南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随着宜兴研究生院施工建设稳步推进、江阴增加一个新校区,江南大学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已见雏形。今年9月,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启用,新校区二期工程已在建设中。另一方面,无锡这座江南名城要提升综合实力,还需要引进优质资源,深化与名校的战略合作:继2018年9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迎来首批新生后,今年9月,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也正式启用。今年4月,无锡太湖学院苏格兰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填补了省内第二批次本科招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空白,将促进全球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汇聚无锡。从合作的院校来看,无锡都是高标准遴选,市校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如今,以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等为代表的研究型高校,以太湖学院、滨江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10所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技术技能型院校紧密衔接。从曾经“中国最缺大学的十大城市”之痛,到如今多样、开放、共享以及惠及全民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无锡高校寥寥、吸引力不足的情况发生了根本转变,高等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大学和城市实现“融合发展”对无锡而言,知名高校的不断增加、规模扩大,不仅仅意味着无锡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高校还是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无锡吸引和输送创新人才、夯实创新地基、提升创新能力、完备创新链条的重要功能。当前,无锡正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各类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对于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的知识溢出效应和科技创新能力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无锡社会经济发展,无锡高校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无锡重点新兴产业和重点支持的领域,着力培养无锡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端人才。江南大学主动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建立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等。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新校区将高端芯片与微信息系统创新中心、微纳加工与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太湖学院产业学院内,专业涵盖物联网、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智能建筑、健康护理等六大产业集群。政产学研联动发展,各高校还积极与无锡政府、企业合建研究机构或研究生实践基地,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最近的一场无锡市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会上,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与江苏法尔胜光子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下了3000万元的合作项目。2016年启用的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吸引了数十所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入驻。江南大学累计已承担无锡市委托的各类课题300多项,与无锡企业的合作项目超过670个。滨江学院与省委网信办合作共建了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无锡)实训基地、与华为技术公司共建了华为ICT学院、与中科芯集成电路公司共建了中科芯微电子产业学院。随着无锡高等教育取得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趋凸显,为无锡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力量。“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相关人士表示,我们更为在意和追求的是,努力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将高等教育打造成为无锡城市发展的名片,为无锡扛起科技体制创新的旗帜,为无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智力支持、文化引领。擘画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无锡蓝图与城市产业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双方互为支撑的能量就越强大,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近年来这些高校均把自身发展置于无锡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服务城市发展的同时,高水平发展高等教育连获重要突破,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2019中国最具创新力大学百强榜发布,江南大学位列46名。目前,该校已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南信大滨江学院即将完成转设计划,更名为无锡学院,将进一步提升无锡城市能级;太湖学院物联网工程、机械工程、会计学3个专业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综合竞争力排全国高职高专第4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站位之高,力度之大,谋划之细,措施之实,可谓前所未有。在此基础上,无锡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还有更广阔的蓝图要绘就。根据部署,到2025年全市高等教育机构将达30所左右,并将遴选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将更加优化。共生,共兴,共荣,太湖湾生态科创带建设的号角已吹响,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双向赋能将进入新的历史征程,期待无锡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下一个“无锡速度”和“无锡创新”。(记者 朱洁)

南京大学协同培养专硕新模式 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

原标题:南京大学协同培养专硕新模式 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光明日报记者 刘已粲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向远 顾国华专业学位研究生如何培养?自教育部2010年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以来,这一难题困扰着多所高校。南京大学在总结校外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校外平台:专硕培养的重要场所“校外产学研平台具有紧追行业前沿、研发力量充足、创新实践丰富、创业载体众多等优势,是培养学生行业适应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的理想场所。”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陈金干认为。2010年8月,以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李爱民团队领衔,由南京大学与盐城市政府共建的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落户江苏盐城环保高新区。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如今的南大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建立了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及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实体,开设了省内外近10个园区驻点服务平台,成为高校产学研一体实践的鲜活样本。迄今为止,研究院已承担了4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2项省部级奖项,充分发挥了产学研平台优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工程硕士。从实习实训基地到联合培养基地再到协同培养基地,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协同培养:区别化施教的理想模式2019年,研究院构建并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升级版——协同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六双”制,即学生通过“双选择、双导师、双课堂、双身份、双考核、双资助”方式,在完成为期一年的在校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进入协同培养基地接受两年的实践实训与创新创业教育。“进团队、进平台、进项目”是协同培养的施教路径。这“三进”创造了接触社会、了解行业需求、投身科技研发活动的环境,让培养对象以在校学生与单位准研究人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课题研究、工程设计和施工、园区与企业环境管理服务以及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等。记者采访期间,恰逢南京大学2018级、2019级专业硕士汤海洋、钟红利在实践导师张洋阳的指导下,驻研究院就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问题进行科研实践。汤海洋感叹道:“能在研究院学习实践,对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帮助很大。”模式价值:校地双赢的有益探索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协同培养研究生工作,不仅开辟了一块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的“试验田”,而且拓展了校地合作空间,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认同。正如盐城市亭湖区委常委、环保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祁新桐所言:“协同培养研究生丰富了环保高新区的建设内涵,来盐接受培养增加了研究生们对地方的认知和情感,提高了他们在盐就业创业的概率。”不久前,经组织专家考察认证,南京大学批准环境学院按“六双”协同培养模式招收50名新生,分别在盐城、宜兴、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三个基地同时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全国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汪霞评价道:“南大盐城环保院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的目标取向更加贴近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定位,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的路径。”《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2日 08版)【来源:云南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支支吾吾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参加宜兴市2020“百校进宜兴”校政企人才交流会

宜兴市人民政府为了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有效建立校地企长效合作机制,精准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释放高校院所智库效应。于11月24日举行2020“百校进宜兴”校政企人才交流会暨“才荟兴宜”直播带岗平台开通仪式,宜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寿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沈晓萍,市政府副市长温秀芳、杨延、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100余家重点企业代表参加了活动,活动由温秀芳主持。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花强作宜兴市大学生引进政策推介,宜兴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寿彬致辞发言,他表示:宜兴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以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姿态,提质升级人才“引育用留”的生态,全力打造就业创业的首选地、人才集聚的新高地。学校及来自全国108所院校应邀参加本次交流活动。 会上,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与宜兴市宝银特种钢管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同时被宜兴市人民政府选定为全国6所高校人才工作站之一,由杨延代表宜兴市人民政府进行授牌。 会后,举行了校企现场对接洽谈、实地参观考察等环节,参会高校代表深入了解和感受宜兴市产业发展情况、深厚文化底蕴,为有效促进校政、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讯员: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杨文宝)

迷途狗

无锡教育资源拓展再加速 年内建设54个义务教育学校项目

3月1日,2019年全市教育系统工作会议和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我市教育系统将进一步加快教育资源拓展和优质创建,提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水平。2018年,全市教育大会的召开精心谋划了无锡教育发展蓝图,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五份文件,推出100多项重要改革创新举措。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将贯彻实施这五份文件,在化解一批堵点问题、办好一批惠民实事上精准发力。市教育局将抓紧编制2020年全市基础教育资源预警报告,并通报各市(县)区政府,督促各地进一步强化规划、投入、用地等保障,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据介绍,今年全市将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28个、续建项目26个,还将加快推进相关地区布点建设新的高中学校。学前教育阶段,年内全市将有开工13个幼儿园基建项目,并将着力统筹好公办、民办幼儿园发展,逐步提高公办幼儿园占比,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高等教育仍将是今年无锡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据悉,今年我市将持续深化与江南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市校共建,支持江南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推进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江阴校区建设,启动建设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建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无锡校区二期工程,在高等教育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支持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建设,筹建“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2019年职业教育将在产教融合方面实现新进展。市教育局负责人说:“今年我市将制定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意见,启动‘无锡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工作,培育示范性产教联盟和骨干型职业教育集团。”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也将在年内推进,将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会上,市教育局还通报了2018年度直属单位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结果并为相关单位颁奖,还表彰了2018年无锡市平安校园示范校。【关注百家号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金莲

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如何培养?自教育部2010年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以来,这一难题困扰着多所高校。南京大学在总结校外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校外平台:专硕培养的重要场所“校外产学研平台具有紧追行业前沿、研发力量充足、创新实践丰富、创业载体众多等优势,是培养学生行业适应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的理想场所。”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陈金干认为。2010年8月,以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李爱民团队领衔,由南京大学与盐城市政府共建的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落户江苏盐城环保高新区。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如今的南大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建立了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及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实体,开设了省内外近10个园区驻点服务平台,成为高校产学研一体实践的鲜活样本。迄今为止,研究院已承担了4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2项省部级奖项,充分发挥了产学研平台优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工程硕士。从实习实训基地到联合培养基地再到协同培养基地,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协同培养:区别化施教的理想模式2019年,研究院构建并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升级版——协同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六双”制,即学生通过“双选择、双导师、双课堂、双身份、双考核、双资助”方式,在完成为期一年的在校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进入协同培养基地接受两年的实践实训与创新创业教育。“进团队、进平台、进项目”是协同培养的施教路径。这“三进”创造了接触社会、了解行业需求、投身科技研发活动的环境,让培养对象以在校学生与单位准研究人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课题研究、工程设计和施工、园区与企业环境管理服务以及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等。记者采访期间,恰逢南京大学2018级、2019级专业硕士汤海洋、钟红利在实践导师张洋阳的指导下,驻研究院就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问题进行科研实践。汤海洋感叹道:“能在研究院学习实践,对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帮助很大。”模式价值:校地双赢的有益探索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协同培养研究生工作,不仅开辟了一块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的“试验田”,而且拓展了校地合作空间,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认同。正如盐城市亭湖区委常委、环保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祁新桐所言:“协同培养研究生丰富了环保高新区的建设内涵,来盐接受培养增加了研究生们对地方的认知和情感,提高了他们在盐就业创业的概率。”不久前,经组织专家考察认证,南京大学批准环境学院按“六双”协同培养模式招收50名新生,分别在盐城、宜兴、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三个基地同时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全国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汪霞评价道:“南大盐城环保院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的目标取向更加贴近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定位,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的路径。”(本报记者 刘已粲 本报通讯员 陈向远 顾国华)【来源:光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