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上午,北京京剧院在展厅会议室举行谭派艺术研究所揭牌仪式。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名杰、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陈冬、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马文、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袁慧琴、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等领导同志和谭门代表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及王蓉蓉、杜镇杰、李鸿图、朱强、张慧芳等京剧名家出席揭牌仪式。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主持揭牌仪式。作为北京京剧院内设机构,研究所将以演出、挖掘、整理和抢救谭派经典剧目,研究总结谭派艺术理论,创新谭派剧目,开展谭派艺术学术交流活动,培养谭派后备人才,整理谭派艺术资料等作为主要活动,以期推动谭派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谭派艺术研究所的成立和运营,是北京京剧院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地推进京剧艺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一次尝试,也是传承和发展京剧流派艺术的一次探索,将为未来京剧乃至其他剧种流派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名杰对谭派艺术研究所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抓人才,以谭派艺术研究所成立为契机,推出一批高水平京剧领军人物,推动京剧人才梯队建设。二是要抓作品,在谭派深厚艺术积淀基础上,推出一批谭派经典剧目。三是要抓氛围,大力营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努力培育扩展京剧受众群体。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陈冬对谭派艺术研究所提出三个标准:一是要推出一批谭派经典剧目;二是要培养谭派领军人物;三是要出谭派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表示:剧院将按照陈名杰部长、陈冬书记的指示做好谭派艺术研究所相关工作,以谭派艺术研究所的成立为引领,持续全面开展京剧流派传承工作。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艺术专家委员会成立。张立喜 摄记者3月29日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获悉,该院近日成立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艺术专家委员会并举行第一次会议,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主持委员会成立仪式并向受聘专家颁发证书。会上同时发布了《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艺术专家委员会章程》。艺术专家委员会是为了完善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在艺术科研、艺术创作和重点项目策划、监督与管理等事务中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进程,根据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的。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具有较高学术和专业水平,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所组成的院内设咨询评议机构。委员会成立之后,将在各级课题申报、院属科研项目管理、院内重点项目的策划、立项、监督、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深度参与院内建设,提供专家意见和决策。委员会的成立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自2020年6月起进行院内科研、实践制度改革,推动艺术科研纵深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从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视野中确保了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科研和实践发展方向的科学性、运行机制的规范性,也标志着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在规划发展、学科建设、艺术创作实践、人才团队培养等方面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责编:李晓霞
写生是画家的基本功,但写生并不是简单的客观描摹,而是一种观察下的发现、提炼和创造。关于山水画的写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副教授、山水画家王跃奎认为艺术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只有注入真挚的情感才能引领画家完成山水写生的自我体系构建,表达属于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山水精神。山水写生中的情感--作者|王跃奎山水写生是山水画家挖掘心性、发现自我、最终形成个人风格的最重要途径。但不是所有写生都能成就一位画家,那么怎样的写生才能通向个性化语言,成就一位优秀的山水画家呢?这需要画家在写生中怀有真挚饱满的情感和品雅脱俗的意境。王跃奎写生作品山水画“画什么”?这个问题包括题材和思想两个方面,这是山水画家创作的最核心的问题,它决定着“怎么画”的问题,也就是每一位画家写生和创作的目的——即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的选择和表达,直接与情感相关联。画自己最熟悉的、最喜欢的主题,就会有满腔热情,就会在作品中充分表达至诚至爱、扣人心扉的情感,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风追潮。看别人画什么有效果,就一窝蜂追随,这是缺乏艺术真诚与情感的表现,结果就会造成情感麻木、作品平庸、缺乏感染力和生动性。王跃奎作品当前的一些山水画写生缺乏情感表达和个性创造,丢掉了“写”的传统,也就丢掉了“写”所对应的品位与意境,造成作品无情感、无趣味、无灵性。另一种表现是一任“挥写” ,粗野荒疏,模仿青藤八大、白石宾虹的表面样式,丢掉了他们的精微细腻与迁想妙得。在两种表现中,前者缺乏情感,后者假冒情感。一些画家在写生时虽然在努力表现对象,描摹对象,看似笔墨氤氲,色彩斑斓,却毫无生趣,毫无格调与意境。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了灵魂。王跃奎写生作品工业文明摧毁了传统人文景观和传统生活方式,全球化、标准化、消费主义等的泛滥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式微,血脉里的传统价值观与当下工业化社会的现实生活的矛盾,势必造成错位、纠结、彷徨和无所适从,以致有些画家的情感和境界变得平庸和浅俗,在写生上情感贫乏、内容空洞、玩弄技法、荒率粗疏,拿轻佻当放逸,拿浅薄当挥洒。造成山水画写生意境浅俗、品味不高的原因是艺术家缺乏情感与理想,缺乏中国艺术精神的继承与前瞻,缺乏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涵养和体悟。王跃奎作品只有在真情实感和自我心性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在写生中找到自我的心灵寄托和个性语言。那么,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那就是在写生中首先要酝酿真挚之情,其次要寻找适合表达自我情感和意境的语言方式。首先,如何培养真挚之情?至少有两种方式,一是“情感先行” ,即有意识地培养;二是“情感后行” ,即在写生中自然产生。其次,在情感引导下如何寻找表达自我的语言方式。情感不同,山水写生的语言方式就不同。除此而外,还要合理运用情感。王跃奎作品《守望故园》情感的个性化表现为作品的个性化,受一定的时期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影响。绘画是人类寄托审美理想和感情的媒介,传统的感染、信仰的觉醒、道德的呼唤、文化的兴衰、个性的宣泄,促使人们造就了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绘画语言。情感的个性化语言又呈现于共性之中,每个时期的艺术都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这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趣味影响的结果。然而山水写生是个体劳动,因而作品显示的艺术品位和审美理想往往取决于画家的个人素质,包括艺术天分、性格气质、道德情感、文化教养和个人经历等,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情感的产生。画家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应该表现出其自身的精神面貌,表现出他对现实独特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王跃奎作品《溪山无尽》作者简介王跃奎■1972年生于四川泸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方向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兼任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特聘导师
北京商报讯(记者卢扬 郑蕊)8月9日,北京京剧院在展厅会议室举行谭派艺术研究所揭牌仪式。作为北京京剧院内设机构,谭派艺术研究所将以演出、挖掘、整理和抢救谭派经典剧目,研究总结谭派艺术理论,创新谭派剧目,开展谭派艺术学术交流活动,培养谭派后备人才,整理谭派艺术资料等作为主要活动,以期推动谭派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谭派艺术研究所的成立和运营,是北京京剧院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地推进京剧艺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一次尝试,也是传承和发展京剧流派艺术的一次探索,将为未来京剧乃至其他剧种流派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名杰对谭派艺术研究所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抓人才,以谭派艺术研究成立所为契机,推出一批高水平京剧领军人物,推动京剧人才梯队建设;二是要抓作品,在谭派深厚艺术积淀基础上,推出一批谭派经典剧目;三是要抓氛围,大力营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努力培育扩展京剧受众群体。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陈冬对谭派艺术研究所提出三个标准:一是要推出一批谭派经典剧目;二是要培养谭派领军人物;三是要出谭派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表示:剧院将按照陈名杰部长、陈冬书记的指示做好谭派艺术研究所相关工作,以谭派艺术研究所的成立为引领,持续全面开展京剧流派传承工作。
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向宇10月11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文艺评论座谈会在成都举行,众多文艺评论名家齐聚一堂,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文艺评论发展建言献策。四川省社科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艾莲来到现场,对四川文艺评论的现状和发展这样看。四川文艺评论在全国处于怎样的水平?艾莲说,四川的文艺评论组织化程度很高,且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全国首批成立,协会会员群体不断壮大,川派评论与陕派评论、闽派评论一起被视为有独特风格的评论派系。”然而,由于学术生态、评价体系产生变化,学术期刊发表评论文章变少。媒体更需担负责任,发出评论声音。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广泛应用智能技术的传播生态下,文艺评论如何更好发挥审美导向和舆论引领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并富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人工智能给舆论生态系统的维护带来了新问题,但也为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可能,如利用大数据与自然语言识别,预测网络热点及舆情走势;或以算法推送改进内容生产及分发模式,优化议程设置,从而有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中,文艺评论迎来了新的机遇,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来源:四川在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8月9日,谭派艺术研究所在北京京剧院揭牌,将致力于推动谭派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作为北京京剧院内设机构,该研究所将开展演出、挖掘、整理和抢救谭派经典剧目,研究总结谭派艺术理论,创新谭派剧目,开展谭派艺术学术交流活动,培养谭派后备人才,整理谭派艺术资料等活动。据悉,谭派艺术研究所的成立和运营,是北京京剧院推进京剧艺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一次尝试,也是传承和发展京剧流派艺术的一次探索,将为未来京剧乃至其他剧种流派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对于谭派艺术研究所未来目标,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陈冬指出,该研究所要推出一批谭派经典剧目,培养谭派领军人物,产出谭派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新京报记者 倪伟编辑 白爽 校对 卢茜
设计是一种生产方式还是一种艺术创造?在中国,设计是舶来品还是自古有之?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设计理论发展百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清华大学美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院校的16位从事设计史论研究的学者出席会议,围绕“中国工艺史与中国设计史的区别”“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现代设计与中国产业体制”“本土设计与国际设计”等议题展开讨论。中国自清末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开始了长达百年的“设计现代性”历程,每个时期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方向。设计史是“生活艺术史”。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催生了优秀设计的产生,也呼唤设计理论的研究与推进。与会学者在交流碰撞中,为中国现代设计更好发展建言献策。会议最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与山东美术出版社联合举行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代设计研究室主任曹小鸥的新作《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首发式。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从艺术科研、艺术创作、艺术教育、“非遗”保护和文化智库的定位出发,积极组织文化艺术各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使与会学者能在严谨而活跃的学术讨论氛围下,就专业问题进行思想交锋,以期从理论角度指导实践,助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成果在文化艺术领域落地。(郑娜)
华夏经纬网3月15日讯: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是朱雀还是凤凰?”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年度师生联展,13日起于台南麻豆区总爷艺文中心展开,51位师生带来金属、纤维、陶瓷、产品等51件作品,期盼观展者欣赏展出,思考作品到底是传统还是当代、是艺术还是工艺,体会新生代艺术家对当代工艺的创作性与人文特质的关怀。陈玮轩(左)向参观者解说作品《装扮崇拜》的创作由来。(刘秀芬摄)南艺大应用艺术研究所创立于1997年,是台湾第一所体现当代工艺创作性与人文特质为核心价值的研究所。该所开风气之先,将工艺创作以材质属性及创作特质区分并予以完整规画,分为金属、纤维、陶瓷、产品4个专业面向。艺术品也可以有实用性,陈玮轩作品咖啡滤杯。(刘秀芬摄)本次展览主题“是朱雀还是凤凰?”起源于南艺大校徽图案,有人说是朱雀,有人说像凤凰,如同艺术家对艺术的探讨,作品该被归类到传统还是当代、是艺术还是工艺,在这些多元且纠结的问题中、不断的选择与妥协中进行创作。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年度师生联展现场。(刘秀芬摄)南艺大表示,这些思考对观展者来说,可能一点都不重要,就像观众常常不假思索地觉得艺术家的作品只是磁砖、杯子、地毯、戒指──对于观众们而言,艺术又是朱雀、还是凤凰呢?师生联展特别带来许多实用陶艺作品义卖助公益,吸引许多民众驻足。(刘秀芬摄)此次参展的学生陈玮轩,曾跟随导演林福清于左镇拍摄电影,协助制作道具,他的陶土人偶作品质朴有趣,创作贴近民间生活,还可以让参观者手动操作。(高杨)
中国艺术研究院直属文化和旅游部,是我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智库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依托“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国艺术研究院现拥有15个科研和智库机构、7个艺术创作机构、14个期刊出版机构,及研究生院、艺术与文献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承担和完成的国家级、部级、院级重点科研项目近万项。回望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绘画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同志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题写院名。1953年中国绘画研究机构(后更名为民族美术研究所)筹建,1954年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由此形成“一院两所”并于20世纪70年代划归文化部艺术研究机构,于1978年更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于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近70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中国艺术研究院始终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奋斗目标,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根本任务,以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己任辛勤耕耘。自成立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梅兰芳、程砚秋、张庚、郭汉城、黄宾虹、王朝闻、蔡若虹、杨荫浏、缪天瑞、黄翔鹏、葛一虹、李少白、郑雪来、吴晓邦、侯宝林、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陆梅林等众多享誉国内外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以繁荣中国文化艺术事业为己任,勇担使命,艰苦奋斗,撰写、编纂、出版了一大批奠基性的学术成果,为新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开幕式嘉宾合影在学术先贤们的引领下,中国艺术研究院几代学人励精图治、薪火相传,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桃李芬芳。从20世纪50年代开设第一批研究班,到1979年第一届研究生入学,再到今日形成结构完善、体系完备、资源丰沛、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格局,中国艺术研究院始终处于我国艺术教育事业最前沿,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着各艺术门类研究、创作、教学、管理的高端人才。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四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语言文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300多名,在校生近千名,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00多名。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人社部批准建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是教育部授权的港澳台招生单位,是教育部、文化部批准的海外留学生招生单位,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可以说,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学科建制最齐全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机构,其教育发展历程更是我国艺术类研究生教育萌芽、确立、成长和繁盛全过程的缩影。秉持遵循艺术规律、恪守学术品格的优良传统,凭借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和优越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沛的学术资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取得了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即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互动,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藉此理念,《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美术史》《中国话剧通史》《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华艺术通史》等奠基性史论著作所蕴含、所彰显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皆得以充分地融入到各学科的教育实践中,从而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展览现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艺术研究院将一如既往地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坚定不移地落实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全力建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筑牢学术根基;坚定不移地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发展科研与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将全力以赴地发挥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的优势,努力开创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近70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和教育科研成果,弘扬优良传统,展现卓越成就,彰显时代风采,展望大好前景,激发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创造新成绩,我院举办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系列活动。此系列活动主要包括由我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由我院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发展论坛”,编选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论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作品集》,以及举办的“艺苑国风国乐经典”音乐会等重要板块。系列活动开幕式于2019年12月15日下午15:00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6号、7号、8号、9号4个展厅展出,展期为2019年12月15日至2020年1月5日。欢迎观展。原文转自:雅昌艺术网
在山西古典艺术研究院,有一位祁伟成。他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省级保护项目多达百余处,所修缮项目多被评为优质工程。秉持师传技艺,由他主持并组织人员制作的古建筑模型多达百余件,模型做工精湛,深受专家和社会好评,曾多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作品赴国外展览。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祁伟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传承人。“大师”出自“小木匠” 无论是站在大学讲堂还是参加学术演讲,祁伟成总会说自己“只是个木匠”。祁伟成的启蒙老师叫薄秀章,是祁伟成老家忻州市定襄县一位颇有名气的木匠。薄秀章带着祁伟成走街串户、翻山越岭,从拉大锯到凿卯榫,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1985年,18岁的祁伟成作为古建筑模型制作第四代传人跟随薄秀章来到太原,正式开始古建筑修缮工作。他们参加了天龙山漫山阁复建工程,与专家团深入实地勘察,对天龙山的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进行记录测试、分析研究。在对天龙山部分山体、危岩进行防止雨水渗漏、裂缝合拢等加固工作后,又完成了第9号石窟漫山阁的复建工作。多年后,一位古建专家来天龙山参观,看到复建后的漫山阁惊叹不已。在祁伟成工作室的书柜里,有一件木制的小狮子,手掌大小,怒目圆睁,有几分灵气,这是祁伟成的第一件作品。年少离家,只为学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手艺,每当看到这件小狮子,他都会鞭策自己,沉下心思,精心打磨每一件作品。2012年,祁伟成拜时任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柴泽俊为师,成为柴泽俊的关门弟子。柴泽俊是中国文博大家,学养深厚,给予祁伟成的教诲与鼓励,足够其受用一生。精益求精“扎小样” 古代,人们在建筑修筑前会先制作一个等比例的缩小样本,把脑子里的建筑设想通过模型具体呈现出来。这样的模型制作被称为“扎小样”。“扎小样”是古人建筑工程的第一步,它客观反映了古代建筑的建筑特征、结构类型、工艺技术,人们可以根据模型对古建筑修复与加固。祁伟成说,这些精致又灵动的古建小样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参与古建筑修复工作的同时,祁伟成坚持古建筑“小样”的营造制作。他走遍全国,造访现存的重点古建实物,严格按照升起、侧脚、卯榫的制作技艺将这些古建筑按比例制成一个个灵动的“小样”。不同年代的建筑,工艺与风格迥异,即使年代相同,制式也有差别。许多“小样”作为教具跟着祁伟成进入大学课堂,为建筑系学生建立更直观清晰的认知。2012年,祁伟成制作完成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小样”,同年出版专著《五台佛光寺东大殿》。柴泽俊曾满怀期望地对祁伟成说:“一些古建筑建造技术濒临失传,用机制构件代替手工构件,不仅抹杀了历代建筑特征和风格,在观感上也截然异趣。基于此况,传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与营造古建筑“小样”模型,用以教学、陈展,对古建筑技术人员和工人匠师进行培训示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番话让祁伟成深感任重道远,在传承路上不敢有一丝懈怠。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祁伟成向社会广纳门徒传承“扎小样”技艺,迄今已收徒8人。传承留住古建“魂” 在国内,由祁伟成团队制作的古建筑模型被多家博物馆和专业院校收藏。他说,中国古建是中国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部分,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宝。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的建筑开始趋向西化。如果今天不去保护,不去传承,这些传统的建筑工艺会慢慢消失在岁月更迭中。一座古代建筑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标志。在德国法兰克福历史博物馆的一角,以结构奇巧著称的鹳雀楼木质模型正静静注视着大厅中往来穿梭的各国游客。在埃及沙姆沙伊赫政府,一件应县木塔的木质模型正以中埃友谊使者的样貌,讲述中国文化的灿烂与悠久。祁伟成说,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建筑文化的积淀和展示。首先要修缮保护好,让它有比较健康的“肌体”;其次是发展利用,每一个古建都有其特别之处,我们可以寻找它的文化特色,提取出来,运用到商品设计中,开发制作文创产品,也可以借用商业模式打造文化 IP, 把古建的新生命激活,赋予古建新的意义,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古建,了解我们的文化。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古建,关注“扎小样”这项技艺;有更多人愿意来学习,将其发扬光大,让中国古建筑艺术得以传承。来源 太原日报摄影 牛晨阳 文字 李晓并【来源:太原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