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小白怎么发艺术类核心期刊?经验帖来了!(附核心期刊目录)贵无

科研小白怎么发艺术类核心期刊?经验帖来了!(附核心期刊目录)

不论是在哪个求学阶段,「论文」可以说是对自己科研成功做一个展示。尤其是在读研期间,毕竟“研究生”与“本科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研究生是以研究实验、得出成果为主。除此之外,高质量的「论文」也可以作为以后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一个敲门砖,身边有不少同学因为这个原因没有申请到自己中意的院校。这...听起来就很心疼~一篇论文从选题,定框架,写作,不断修改,再到发表,不仅考验一个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同样也在不断对其叙述能力和逻辑能力提高要求。无论现代社会的发展怎么影响研究生的定位,但这些基础的能力一定不会被忽视。我是一名艺术生,走美术艺考上的大学,本科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以应届的身份考研到一所理工科211院校。本科和研究生都是艺术设计专业,在此之前没有在任何级别期刊发表论文的经验,有的只是多份实习经历。研一到研二期间,一共在3家公司实习过,有创业公司、互联网公司和广告公司。所以,我算是一名特别合格的科研小白了~研二上半学期,为了能抽出大把时间打磨毕业论文,我辞掉了在广告公司的实习工作,每天泡在图书馆完善论文框架,深入研究总结。我不喜欢待在宿舍,这地方特别容易让人产生惰性。导师的工作室我也仅仅是每周去1-2次,有针对性的和导师沟通上周进度及本周计划。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选择在图书馆,挑一张靠窗大桌子,看着窗外热情活力、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我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感觉。毕业论文是自己定的选题,导师也表示赞同,毕竟是结合了在校、实习期间的个人工作内容,积累了大量的创作案例。当论文大框架基本确认后,为了能尽快将论文核心点提炼出,导师建议可以针对性地写一篇6000-8000字的小论文,尝试在核心期刊发表。听到这个消息我是很受鼓舞的,这一方面说明个人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作为科研小白的我,特别希望自己的产出有个更好的展示平台。综合对比后,我选择了T5级别(学校内部的期刊分级)的一家中文核心期刊,并查阅期刊官网认真了解稿件要求。接着,在导师的引导下,我调整论文结构,充实实践案例,在三星期左右的时间内赶出了初稿,期间保持和导师每周1-2次的碰面频率。反复修整提纲、改稿的过程是枯燥的,很多时候就是强迫自己能有产出。终于,4月底我完成了小论文的第一个完整版本,并尝试了第一次投稿,导师一作,我二作。需要注意的是,我没有找代发,导师也建议我自己登陆期刊网站进行投稿。官网注册、编辑个人信息、按要求上传稿件,接着就是耐心等待了。大概过了3周我收到了初审反馈,感觉还不错,没有拒稿的意思。我按照编辑老师的审稿意见做了针对性修改,加强了部分章节的理论深度,并于2周后再次投递修改稿。又过了3周,收到了二审通知,编辑老师建议充实案例部分,并提到“修改后可以发表”,这一刻我是特别开心的。鼓足干劲,再次上传修改稿,最终在4周左右的时间,拿到了三审通知,审稿意见一栏只有两个字:“采用”学业生涯的第一篇核心期刊终于有结果了!接下来就是按照要求进行汇款了,当时拿到编辑部稿件录用通知看到版面费的价格,坦白讲我是有点慌张,6000元。当时个人的生活费应该每月不超2000元,算上各种补助,要一次性拿这么多还是有点困难...没想到,导师主动提出承担所有费用,而我要做的就是请她吃一碗羊肉泡馍~ 当时特别意外,并十分感激。现在想起来,我都依然很感谢我的导师给我的所有教导,三年以来,像母亲一样体贴学生~至此,我从科研小白到发表第一篇中文核心的路程就告一段落了,为自己作出的努力感到开心,也为导师的辛勤辅导心怀感激。我想有了这次经历,自己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将会走的更有目标性。自己的这些经历不算出彩,但也会给大家一些启发,选对期刊、做好选题、充实内容,就一定能写出自己最满意的文章!最后,福利时间来了在校期间我通过多渠道了解整理了以下艺术类核心期刊目录按影响力进行排列仅供参考~「第一层次」文艺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第二层次」艺术百家美术研究装饰美术观察「第三层次」电影艺术民族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中国电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工程设计学报包装工程戏剧戏剧艺术新美术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报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当代传播#论文#

天君

美术研究|画家的思想是风格形成的核心导向,是创作意识的体现!

艺术创作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行生出来的精神产物,其诞生与演变必然与时代的发展轨迹相互承接。同时,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精神也必然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当下社会人文情怀的关注,还使艺术的观念意识与时代发展的轨迹紧密地相连。康定斯基曾言“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孕育我们感情的母亲。每个时期的文明必然产生出它特有的艺术,而且是无法重复的”。在艺术史的发展潮流中,艺术家的主观个性与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等息息相关,这一切的因素共同赋予了艺术家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使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得以无限延伸与拓展纵观人类艺术发展史,欧洲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印象派的出现,再从后印象派到20世纪初各大流派,甚至后来在美国崛起的各种后现代艺术,包括流入中国百余年的西方绘画都无不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以各自独特的风格来表现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背景在无时无刻地对艺术创作产生潜在的影响。创作意识的“时代性”主要由思想和题材决定,创作的思想性跟随社会的发展,内容是艺术家主观意识形态下的结果,社会上的各类信息会使艺术创作出现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信息内涵艺术创作作为当下人们所从事的一项精神活动,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活动中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心理态度、社会关系都在不断调整和转变,艺术家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在作品的精神层面中表现出对当下社会环境的切身感受。一个时代,所传达给人们的讯息和感受是艺术家应该去发掘和探索的,艺术创作只有以时代主流意识为根本,并保持着艺术创作所独有的创新性本质,才会产生独特的价值和无限的生命力。由此,可以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解说一个时代的社会属性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重要手段。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同样,艺术创作要契合时代的发展步伐,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文化思潮。艺术作品中所渗透的不单是作品的时代精神,真正能够体现作品内涵意蕴的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我们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来讲述不同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把影响艺术创作的文化思潮归纳为历时性文化形态与地域性文化形态两大类:1。历时性文化形态艺术当随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将艺术的形式语言与当下的文化思潮相结合是艺术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规律所在。艺术创作作为情感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需要与所处时代的文化体系相持而行,并最大程度地在创作的时代精神上强调当下的社会文化,实现艺术创作的时代性,从而去表达创作中新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艺术家的思想观念是艺术风格发展与形成的核心导向,是艺术家创作意识的体现,正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活跃于西方的各大现代艺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这些艺术流派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中意义重大,甚至在他们的推动下将各个流派的文化纲领与艺术思想一并发展成为一场影响整个世界的文化运动。因此,艺术创作需要在社会环境与各时期的文化形态两者的共同影响下才能衍生出新的艺术形态,推动艺术的发展。2。地域性文化形态从艺术发展规律上看,除了时代思潮对艺术发展有重要影响之外。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地域的文化环境也有必然联系,是影响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艺术的发展是具有区域性的,历史背景、文化形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文情怀、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交融共同创造出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由于这些因素在不同区域存在着差异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化个性和特质。可以说,地域性文化是人们潜移默化适应当地社会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而后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不同地域的艺术创造必定带有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与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所导致的,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也提出了“环境对艺术的影响”这一学说并且在谈论艺术品的本质中提出:“艺术家和他所创作的艺术品属于与他同一时代同一地方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时代的审美取向是由艺术宗派或是艺术家族共同汇聚而成,人的审美需求及其对审美的评判标准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滋养出特定的文化体系和审美标准。时代的发展使艺术审美取向不断演变希腊与罗马时期的艺术创作以真实生动的图式作为审美标准;中世纪的艺术创作以服务于宗教为审美标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则成为西方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启了主导西方的艺术审美观;19世纪以前写实再现直是绘画主流的表现方式,这种审美情趣直至印象主义的出现才发生重大变革,印象派的出现正值受科学支配的工业化时代,影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写实绘画的实用价值,以写实绘画作为审美主流的意识形态开始被瓦解,因而艺术家开始寻求影像外的另一条展之路—从视觉上对艺术光色加以大胆勺革新,艺术审美观念发生跳跃式的转变。后印象派的艺术家又给艺术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纲领和发展方向,其审美取向成为各个现代艺术流派诞生的重要理论依据开启了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转变使一些激进的艺术家对艺术有了新的见解,他们渴望有新艺术的出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促使20世纪的艺术形态走向多元化,不同的时期社会格司也赋予了每一个艺术流派以独特的审美方式,不管是表现主义、野兽派还是立体派这些20世纪初期的艺术先驱们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努力去探索契合新时代发展的审美方向。他们以激进的个性意识与情感去表现客观世界,艺术家通过主体意识获得了土会文化思潮中的认知框架,从而以一种内隐的方式对社会现实和个人生存状态进行表现和塑造,像20世纪初的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杜尚、安迪沃霍尔、博伊斯等都在以独特的图式语言去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意识,他们都是20世纪的精神引领者,将时代审美无形地引人艺术创作的实质当中。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和表现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一个时代无疑要从社会背景、文化思潮、时代审美等各个方面去寻找时代精神与艺术理念之的契合点,以此来激发出艺术中潜在的社会问题,通过个人的社会体验和时代感知使我们在探讨自身价值和意义当中获得对当下社会、文化中普遍涉及的艺术问题进行考察、发问与深刻的反思。口作者/陈海宁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油画创作要借鉴提升自我,应将本土意识和本土民族性融入创作中!美术研究|美术学|水彩画的意象表现与精神表达!美术研究|不灭的古典情怀——浅谈我的新疆系统人物肖像画创作!美术研究|中国画应透露古典静穆的山水精神和淡泊宁静的文人情怀美术研究|我觉的风格是个人精神,是用自己的声音在绘画中说话!

汾水之阳

价值观引领艺术创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广泛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核心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筑牢基础,涵养源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并实现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筑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想信念决定着文化及其发展机制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只有建立持续有效的教育体系,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理想信念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常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效果需要固化为制度作为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增强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对于艺术院校而言,要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与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该校坚持促进思政教育与艺术创作相互融合,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进课堂”工程,持续开展“为人民而设计”主题创作,在思想内容上深刻反映人民性,审美意向上充分体现民族性,艺术形式上体现发展性,工艺技术上突出前瞻性,使艺术思政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爱上思政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建设文化强国的突出优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气质凝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们不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赓续文脉、传承精神,更要和着时代的脚步与节奏,将古韵转新曲,实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奖作品《深圳之春》,立足于继承优秀的艺术传统基础上,以深圳改革开放巨变及粤港澳大湾区响应中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主题,见微知著,在方寸之间描刻了从山海之城到鹏城之春的恢弘史诗,增强了凝聚力和自信心,表达了人民对新时代的梦想和追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炼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推出体现国家水平的优秀艺术研究成果。多年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直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同时,结合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传统艺术知识体系建构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坚持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艺术创新相结合,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课程体系,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源头活水,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创作,增进公众的认同感和践行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明确指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理论宣讲的层面,不能简单地进行理念灌输,也不能用大而空的概念性号召,而是要融入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深化研究阐释和宣传,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国文艺界通过不同形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推动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中宣部等组织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征集展示活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创意新颖、制作精良的优秀短片,作品体现时代特征、突出政治导向、强化价值引领、反映群众生活、遵循传播规律,用好微电影、动画等各种载体,积极传播正能量、热情讴歌新时代。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价值导向,切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号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与人民同行,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原则,不断从人民的文化需求中发现问题,不断从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满意度中得到检验。要以双脚丈量人民广袤的生活大地,把当代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新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近年来,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先后组织30多个批次、560多位老中青词曲作家和新兴音乐群体代表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创作,活动足迹遍及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艺术家们积极响应、主动参与,走进人民生活,倾听人民心声,表达人民情感,与当地群众同生活、同劳动、同学习,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生活风貌和传统历史文化,深入了解改革发展的巨大变化和突出成就,深度挖掘音乐元素,汲取创作养分,创作出了《奋进新时代》等优秀作品奉献给人民。2019全国农民画展展出的300幅农民画作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主题,既有大视角、大手笔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三农”的发展变化和辉煌成就的,也有多角度、小场景展示农民生产、生活提高和共享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作品不仅彰显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也勾勒出了祖国70年的巨变,展示了美丽的新农村、新农民、新画家的精神风貌。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紧扣时代脉搏,塑造了消防员、抗洪英雄、浇筑工等当下社会的形象,呈现了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宽广的镜头截取了当代中国那些发展速度最快的标志性图像,展现了中国美术界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几代中国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讴歌伟大时代,彰显中国精神的理想追求。实践证明,只有脚下有泥土、心中有人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代检验、焕发恒久魅力的文化艺术精品,激发起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形成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而更好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阿佤山

傅慎行本行,彭冠英的书单你读过几本?(表演艺术美学篇)

2020年12月26日,由鲜橙原著小说《掌中之物》改编的《阳光之下》芒果TV播出。男主角傅慎行(剧中更名为封潇声)的扮演者彭冠英因“投胎式”的演技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很多朋友留言评论:简直就是从小说里抠出来的。彭冠英比起角色的张牙舞爪、黑暗阴森,现实中的彭冠英就是一个低调温和,纯粹谦逊,帅而不炫的男生,平时不演戏的时候常常安安静静地捧着一本书看。他的ins里分享了很多自己看过的书,今天,虾特意分类整理了一下,目前一共86本,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小说传记,心灵情感,科幻悬疑……涉猎甚广。篇幅有限,本篇文字分享彭冠英看过的艺术美学类书籍,其他类别书单详见盐大虾主页。注:本文评分引用豆瓣2021年1月15日数据。1. 《写给青年演员们》关键词:戏剧 表演 艺术 理论 演员的自我修养(6人评价)作者: Robert Brustein出版社: 立緒虾简介:这本书是美国当代戏剧届泰斗Robert Brustein写给那些想从事演艺事业的年轻人的书,对于一般喜爱演艺的观赏者而言,它也是一本很好看的书。作者身兼剧作家、导演、演员、教师与评论家,分别执掌耶鲁与哈佛两大戏剧学院与研究所,同时执掌与创办两校的“剧目剧场”。2. 《表演的艺术》关键词:表演 电影 艺术 电影理论 电影学院8.5 (226人评价)作者: [美]斯特拉·阿德勒 / 霍华德·基塞(编辑整理) / 马龙·白兰度(作序推荐)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虾简介:本书是全面深入了解斯特拉学派表演技法及思想的权威著作。全书将斯特拉生前的课堂录音与演讲笔记整理为22堂 不同主题的表演课。斯特拉意在培养演员对生活与戏剧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做精神的贵族,而非表演的机器,从而凭借对角色的深刻把握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书中完整保留了斯特拉课堂上生动活泼的语气,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她的激情与力量。斯特拉·阿德勒(Stella Adler,1901~1992),犹太裔美籍人, 20世纪著名演员、表演教师。先后于1949年和1985年分别于纽约和洛杉矶创办了斯特拉表演学院,并曾在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教授表演课程。其学生包括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马丁·辛、哈维·凯特尔等。这本书属于表演系的专业书,大哥是吃这口饭的,看这书很对口,咱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看看。3. 《演员的自我修养》关键词:表演 艺术 电影 经典 思维 文化 做人8.5 (1021人评价)作者: [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出版年: 2016-12虾简介:本书是俄国世界著名演员、导演、戏剧理论家阿列克塞耶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理论最重要的巨著《演员的自我修养》中的第二卷。该卷的小标题为《“体验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修养》,表明了该卷里,作者主要论述的是表演艺术核心之一的“体验”过程。作者采用“日记”的形式,通过对课堂实践的记录方式为读者生动、有趣、深刻阐述了“体验”在表演艺术中重要的作用,以及实际学习、运用的方式方法。是一本对演员以及有志学习表演艺术的读者,自我学习提高非常有用的书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是俄国-苏联杰出的戏剧大师。他系统总结了"体验派"戏剧理论,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反对把表演艺术看做是“上天降临的灵感”的观念。4. 《电影表演心理研究》关键词:电影 表演 心理 艺术(7人评价)作者: 齐士龙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年: 1992-12虾简介:用心的专业作品。5. 《影视表演的第四台阶》关键词:理论 文化 表演 电影 艺术 戏剧(2人评价)作者: 霍璇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年: 2005-6虾简介:表演本科论文撰写教程。6. 《戏剧浮生》关键词:香港 演艺 随笔 戏剧浮生 人生8.6 (127人评价)作者: 黎耀祥出版社: 三聯(香港)出版年: 2010年1月虾简介:本文书写了作者演艺生涯沉淀了二十四年对演技与人生的思考精髓,作者希望读者明白演戏的意义之余,也了解演戏和生命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呈现给观众一个前所未见的黎耀祥。黎耀祥,演员。2008年TVB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最佳男配角2009年TVB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最佳男主角2010年TVB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最佳男主角7. 《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电影摄影艺术理论》关键词:电影 摄影 影视技术 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8.3 (19人评价)作者: 张会军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年: 2002虾简介:本专著采用反传统处理方式,书中所涉及的电影摄影艺术创作问题,没有循序渐进地按章、节进行论述,而是选择与锁定了电影摄影创作中较为关键的问题,以专项论述的形式,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观点的阐述为论述的方法。本书对电影电视摄影创作专业人士、对影视理论与创作专业在学的研究生、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影视理论研究人员具有借鉴作用,是电影摄影理论研究的一本有价值的专业参考书。8.《八十年代中学生》关键词:八十年代 历史 中国 文化 艺术 摄影 历史与记忆8.6 (996人评价)作者: 任曙林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出版年: 2011-11-1虾简介:这是一本图文集。收录了摄影家任曙林的一百八十多张珍贵照片,同时与这些照片收录在一起的是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不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都透着浓浓的特属于八十年代的气息,完全不似如今数码照的鲜丽、精确,这些从胶片中诞生的照片似乎都有了生命,从快门按下,定格到暗房里的洗印、悬干以至日后的保存、展示,它们都像带着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9.《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关键词:艺术 美学 蒋勋 艺术绘画 文化 文艺复兴7.5 (525人评价)作者: 蒋勋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虾简介:世界闻名的雕塑《大卫》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只有一直雕刻,才能将他释放。”米开朗基罗雕刻着人性的狂喜与剧痛,他从石头中解放了人体,却把自己献祭给了雕刻。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中取得辉煌成就,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只有米开朗基罗一人。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背着书箱,游学外地)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近年,蒋勋先生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10.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关键词:艺术 随笔 美学 文化8.6 (3146人评价)作者: 蒋勋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虾简介:“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闻,美如何进来呢?”蒋先生认为感觉记忆是成为艺术家的前提,不断走出固定的圈子、安逸的环境,永葆灵敏的感觉,活泼、健康、年轻,领略创造的愉悦,感受真正的美。建议看书之前可以在网上搜一些蒋勋老师的讲座来看,丰富的见识,灵敏的感知,温和的表达,不疾不徐,不骄不躁,有趣沉稳,虾真的特别喜欢。11.《美的历史》关键词:美学 艺术 艺术史 意大利 历史 文化8.3 (2970人评价)作者: [意] 翁贝托·艾柯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虾简介:本书将美的历史脉络呈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或美学史,而且是作者融合两者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涵括的范围自古典到现代。书中论及的美包含绘画、雕刻、建筑、电影、摄影、装置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广泛,包罗万象,以使广大的读者都能信服。图文并茂,极度精美,价格昂贵,适合去图书馆借来看。12.《故事》关键词:写作 编剧 电影 创作 故事 文学 电影理论9.2 (11955人评价)作者: [美] 罗伯特·麦基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虾简介: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 1%。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作者罗伯特麦基,生于1941年1月30日,剧作家、编剧教练。因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1981年,受美国南加州大学邀请,开办“故事”培训班,随后创办全球性的写作培训机构,学员超过6万名。其中,60人获奥斯卡金像奖,170人获美国电视艾美奖,30人获美国编剧工会奖,26位人获美国导演协会奖。被《指环王》《霍比特人》编剧兼导演彼得杰克逊称为“上师们的上师”,长期担任迪斯尼、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皮克斯工作室等机构的专业顾问。13.《造房子》关键词:建筑 设计 艺术 美学 传统文化 中国 随笔8.3 (4629人评价)作者: 王澍出版社: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年: 2016-8虾简介: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作者王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讲席教授,香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与他的妻子陆文宇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工作。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道: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如果你是蒲公英(彭冠英粉丝名),看大哥看过的书,未尝不是一种优质高端的追星方式,精神文化两手抓;如果不是也没关系,相信爱书的你也一定能在这些书中找到感兴趣的几本,一饱眼福。2021,新的一年刚刚开始,让我们趁着大好的年华,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起,看书去喽~参考资料:1. 豆瓣用户@水替之伏分享的彭冠英书单2. 豆瓣读书3. 微信读书我是盐大虾,愿你幸福。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阿米尔

美术研究|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培养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培养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与授课、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导师遴选等环节,这些问题给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文章认为,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艺术硕士的培养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状态。【关键词】中国画 专业艺术 硕士培养 管理我国自2005年开始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对艺术硕士的培养已经有10余年了。艺术硕士与学术型硕土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艺术类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专业理论研究或具有进行专业创作、表演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而艺术硕士以艺术创作、进阶运用为主。由此,二者的培养过程也应该予以区别,各有倚重。然而,从这几年的培养过程及结果来看,中国画专业的艺术硕士(全日制)与学术型硕士的研究生在毕业后学术研究能力与艺术创作能力并无太大区别。因此,从研究生管理、培养者的角度剖析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的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评定等环节,从中审视、分析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并给予合理可行的建议,显得更加必要,且意义重大。#文化#一、招生考试环节从招生考试环节来看,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没有太大差别,两者之间的细微区别就是艺术硕士初试考英语二,学术型硕士初试考英语一,英语二在难度上相对于英语一稍微简单一些。但不管是英语二还是英语一,都不能全面反映艺术硕士与学术型硕土之间的差别,更不能作为教学培养方向的铺垫性、基础性工作。在此种招生模式下,似乎艺术硕土唯的“好处”就是为部分英语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提供了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而并没有突出艺术硕士的招生特点与中国画专业的专业特征。这种招生方式还会影响招生的质量,可能会使部分专业较为突出但其他方面有所欠缺的学生无缘继续深造。笔者认为,如果招生模式长期如此,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的含金量可能会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则会与预期的培养目标产生较大的错位。鉴于上述此种情况与中国画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招生考试环节应该将艺术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进行更加明显的区别对待。比如报考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的学生应提交一定数量的中国画作品,由导师组进行初审,筛选掉专业创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便可保证艺术硕士的生源质量。有人提出可以在初试的时候严格控制专业成绩,这样就能适度提升中国画创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报考艺术硕士时的录取几率。根据笔者走访部分学校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获取的反馈,这一想法的可行性并不高。大多数人认为,在英语、政治过线率未知的情况下,初试如果专业成绩控制过于严格,那将会导致每年有大量的录取名额空缺。如何既能保证录取学生专业水平,又能兼顾政策和招生目标,是相关人士需要探讨的问题。二、课程设置与授课环节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的教育应该是以创作实践为主,即技法水平,如笔墨、构图等。因此,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但笔者对国内数家高等院校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进行调查后,发现课程设置与授课方式大致存在两类问题。第一类,中国画专业的艺术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没有区别。由于二者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有所侧重。出现这一问题的源头在于教学单位对这两者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都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存在不作为的倾向。第二类是课程设置有区别,但导师的具体授课环节没有区别。出现这一问题的源头在于院校对学术型硕士与艺术硕士考核的标准区别不大,甚至几乎完全相似,所以导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基本也是一起授课、一起讲评,没有对学生区别对待,也没有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笔者看来,在课程设置与授课上,学术型硕士与艺术硕士一定要有所区别,这个区别不是简单地将学术型硕士的理论课设置多一些,艺术硕士专业将技法课安排多一些。此类做法都过于简单,流于表面,毕竟学术型硕士同样需要加强技法练习,艺术硕士也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如何设置二者的课程,必须从它们不同的培养目的着手。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应该侧重理论研究方法,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多开设一些理论研究与方法论课程,如中国绘画史研究法、中国画理论研宄法等,而技法课程应该侧重技法练习,如树石画法、山水画画法、山水画创作等,笔者列出的这些课程不代表全部,只是显示其导向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与能力。艺术硕土的理论课程则应该多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画论等课程,如中国文化史、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绘画史、诗词鉴览、中国画论等,旨在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理论知识。技法课程应该侧重技法探索与创新性,如中国画技法与材料、艺术风格语言探索练习、中国画意境与表现等,皆在培养艺术硕士的技法与能力。三、硕士学位论文评审环节硕士学位论文的优劣是研究生学术水平与理论修养高低的体现,学校不能因单方面强调专业硕士的中国画创作能力,而忽略对他们理论修养的提升。一般来说,大多数报考艺术专业的高考生本身的人文修养较之普通高考生略有不及,加之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专注专业技能的学习,很多人在无意中便会忽略对自身人文修养与理论素养的提高。对于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来说,理论水平与人文修养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他们艺术创作的品位与格调的高低。目前,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别,学术型硕士要求论文字数下限为15000字,艺术硕士要求论文字数下限为5000字;学术型硕士论文多为侧重于中国画史、理论、名家、流派等方向的纯理论性学术研究,艺术硕士的论文内容则是联系自己的毕业创作,偏重技法描述、创作体会、创作感言等。但这种区别既不能促进艺术硕士培养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亦不能提高艺术硕士的含金量,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使很多人片面地认为艺术硕士较容易毕业,而学术型硕土则困难较大。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调整硕士学位的毕业要求,首先,不能降低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其字数也应与学术型硕士一样,以15000字为底限;其次,写作内容不应局限于自己的毕业创作,如果让学生以自己的毕业创作为主题进行写作,可能会使学位论文失去学术性。因此,写作的内容可以扩大为以绘画史上知名画家的技法、作品意境等为主题,时间跨度也可由古至今。在笔者看来,只要是在艺术创作上有较大影响的画家均可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这样既保证了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性,又促进了艺术硕士技法的探索与创新,一举两得。四、导师遴选环节硕士生导师经过遴选而产生,但笔者认为,目前导师遴选的方式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即学术型硕士导师的遴选难度明显大于艺术硕士导师。大部分艺术院校的导师遴选制度侧重学术型导师理论研究能力,对艺术硕士导师则是艺术创作能力,而实际上对两者之间的界定主要通过考查教师是否发表了学术论文、论文是否发表在核心期刊之上等。这种方式看似很合理,却带来了不少问题,如參加考核的教师能较为容易地获得艺术硕士导师的资格,不容易拿到学术型导师的资格。这看似公正的考核却可能诱导部分教师不愿去努力争取学术型导师资格。毕竟,考核难度较大的学术型导师并没有享受比艺术硕士导师更加优厚的待遇,二者在学术地位、工资待遇、晋升等方面也没有区别。倘若不能合理解决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导师的遴选标准的问题,容易造成部分教师不愿努力争取学术型导师资格,无论自身条件是否合适,都更倾向于成为艺术硕士导师。这样既不利于导师的专业方向定位,又不利于学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不利于学校专业建设与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因此,在导师遴选方面应避免出现学术型硕士导师考核难、艺术硕士导师考核较易的现象。其中最关键的是考核标准,比如标准要求学术型硕士导师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文,那么相应的,艺术硕士导师就应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展览中获三等奖以上奖项,或在其他方向做一定的要求,并在考核难度上保持统一。如果想做学术型硕士导师就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能力,如果想做艺术硕士导师就积极创作、参加画展等。如此一来,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研究或创作能力进行合理选择,既能激发教师的学术创作潜力,又能使学术型硕士与艺术硕士的培养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结语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培养管理中的问题直接关乎教学质量和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再发展问题。如果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的教育培养与发展将进入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因此,相关教育界人士更应该积极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冷静分析、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笔者相信,在众人努力寻求解决途径的前提下,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一定能进入良性的发展状态,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作者:李永强注:本文为广西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的理论修养与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Y2015107)参考文献[1]王丹艺术硕士教学与评价体系创新一以中国画方向为研究个案文艺争鸣,2011(12)[2]方仪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回归:谈中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艺木百家,2006(1)[3]嵇亚林艺术硕士教育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艺术百家,2008(8)[4]郭晓,张斐然中国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全景扫描艺术教育,2015(10)[5]鞠维光,吴珊,高新综合艺术院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刍议艺术教育,2015(5)

头上安头

四要素说是针对整个艺术批评世界来说的,核心还是戏曲的舞台呈现

尝试对整个批评世界的研究,如果不能从纷繁复杂、异彩纷呈的批评具象中抽离出来,就很难对批评的形态体系做出简洁明了而不失科学性概括的构建。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表述难以对各种理论进行比较的分析判断后,明确表示说:“因此,对我们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出一个既简易又灵活的参照系,在不无端损害任何一种艺术理论的前提下,把尽可能多的艺术理论体系纳入讨论。”可见,要想对某一领域内精彩具象进行形而上的研究,就需要从中归纳抽绎出一个涵盖这个领域的结构框架。当然,这一点是学术研究领域的既定事实,如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内,较为显著的应该是对诗与文的批评,撇开只言片语、短章简制的批评不论,就是专著亦有甚多。针对此种繁象,清代文渊阁大学士纪昀以一种俯瞰的视角归纳为“五例”。纪昀并没有对具体的诗歌批评著作展开深入研究,亦未被众多的批评著作迷乱慧眼,而是以一种提纲挈领、俯瞰全局的思维与视角,或批评内在关注之主体,或批评外在之体式把这历经千余年的诗歌批评著作归为五种类型,虽然标准稍有不同,但所归结之“五例”却体现出了如何化繁为简、部伍统兵的思维方法。这亦是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研究中所必须采取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戏曲批评采取一种体系化研究的代表作,应该说是谭帆、陆炜二人合著的《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虽然此著作以“史”题名,但其“史述”却是建立在所搭建的戏剧理论体系框架之下的。作者在研究实践中,基本上符合了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对类别的演进过程予以描述。当然,我们在此著作中更应该看到的是,这是首次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宏观体系性的研究,意在通过建立基本科学、符合事实的阐释系统与框架,把所有的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具象平等地纳入观照、解读、阐释的视阈。正如作者所述:“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宏观系统的基本构架大致如上。我们认为,古典戏剧理论史虽然是由众多的理论家共同完成的,但从整体上说,诸家之论基本上没能超出上述三系的理论格局,并在此可以找到各自的理论归属。”正是作者有意地要把所有戏剧理论具象纳入研究的范围之内,才能够通过对古典戏剧理论研究史的解读构建起这样一个三位同级的体系。不过,正是作者对古典戏剧理论具象的解读是建立在戏剧本体(曲、文、剧)之上的,因而所归结出的理论体系亦是建立在戏剧艺术本体之上的。但是,我们知道,对戏剧艺术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在戏剧艺术本体之上,还应有对戏剧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戏剧价值、戏剧发展流变等方面的研究。此种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宏观体系提出,首先是与《中国古代编剧理论的宏观体系》的题目刊发一样,它更多的是着眼于“编剧”这一基础之上,而不是整个戏剧艺术的世界。可能正是由于此,虽然陈竹不怎么完全赞成《中国古代编剧理论的宏观体系》一文甚至提出“末段所谓‘蕴蓄’‘集合’说,将三系看成是‘宏观体系内部’的平列的三种理论框架,至于‘中国古代编剧理论的宏观体系’究竟为何物,全文始终未有一句说明”,依然还是在《中国古代剧作学史》中接受了谭帆的编剧理论体系构成,仅是把“叙事理论体系”更名为“词学体系”。于此也可以看出,谭帆所构建的“曲学体系”、“叙事理论体系”和“剧学体系”这一后被表述为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宏观体系。其实是就“编剧”来说的,是基于戏剧文学作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框架,而不是以整个戏剧艺术世界的理论或批评表述为考察对象搭建起来的,这样势必会有其适用局限,而不能用来涵括整个古典戏曲批评世界内的批评具象。另一位对古代戏曲理论批评进行宏观体系概观的是敬晓庆,他在《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一书的“结语”部分谈到了“六要素图式与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这一问题。在论述此问题时,他借鉴了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的艺术批评的四要素——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建构的艺术批评坐标体系。同时他认为,“由于戏曲艺术的生产必然涉及舞台与表演者”,因而在观照明代戏曲理论批评时,需要在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基础上“加入舞台与表演主体两个要点,运用六要素图式对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的诸多层面予为论析”。于是就形成了他阐释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的框架体系。可以说,作者是想立足于戏曲创作主体——世界艺术这——研究本体以期对艾布拉姆斯四要素说有所完善,使之更适合作品(剧本)于用来解读、阐释明清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现象。但不得不说,这其实是对艾布拉姆斯四要素说的一个误表演主体舞台欣赏者读,与大多数做文学批评的学者一样。其仅是把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意解为用来研究文学批评而构建的坐标系统,这显然与艾布拉姆斯的原意是不符的,尽管他仅用此坐标系分析了浪漫主义文学批评这一批评形态个案。艾布拉姆斯关于其四要素说的阐述在其著作中表达得应该还是比较清晰的,为了避免转述时的误读,现把其在论述“艺术的批评诸座标”这一问题时的阐释直引如下: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应该而且必然适用于这种坐标系,因为艾布拉姆斯对建立一种宏观的理论体系有着这样的认识:“好的批评理论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其衡量标准并不是看该理论的单个命题能否得到科学的证实,而是看它在揭示单一艺术作品内涵时的范围、精确性和一致性,看它能否阐释各种不同的艺术。”也就是说,他认为好的批评理论体系是应该能用来阐释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而他所构建的四要素说,亦是为了“找出一个既简易又灵活的参照系,在不无端损害任何一种艺术理论的前提下,把尽可能多的艺术理论体系纳入讨论”,既然他是想构建一个用来阐释包含整个艺术理论体系的坐标系,那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种的戏曲艺术批评理论应该也是适用于这一坐标系的。如果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敬晓庆在这四个要素之外加上表演主体和舞台,虽然突出了戏曲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的特性,但还是忽略了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的适应范围其实已经涵盖了戏剧艺术。也就是说,可能在艾布拉姆斯看来,他的这一个四要素说所构成的坐标系已经蕴涵了戏剧作为舞台艺术形式的特性。那么,在他的这一批评坐标系中,他把戏剧艺术的表演主体和舞台因素暗含于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如果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是针对整个艺术批评世界来说的,那他所说的作品应该是指某种艺术形式最终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完成状态,而不是半成品或初始状态。而就综合有文学、音乐、舞蹈、服饰等多种艺术成分的戏曲艺术来说,其最终作品状态应该是综合、立体地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状态,同时考虑到戏曲艺术的流布传播实情,亦包括戏曲剧本、戏曲曲谱、戏曲身段谱等状态,但核心还是戏曲的舞台呈现。

艺术教育与文化素质是什么关系?美育教育的核心是书画教育

艺术品鉴:您在《文化才是书法的灵魂》一文中提到:“美育教育的核心是书画教育。数十年来的书画教育,特别是中国画与书法教育,基本上是失败的。”那么书画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对于不同阶段的人群,教育的侧重点是否会有所不同?雒三桂-2015-6-18作品雒三桂雒三桂:书画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汉字书写的点画形式与结构形式训练,使人在笔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汉字点画的形质之美,以及典雅、中和、雄峻、壮阔、淡泊、均衡、高古等一系列审美,在享受书写过程的流畅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因此,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学习与传播是最好的美育教育手段。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难度如此之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水平的教材,在照顾大众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而在传播专业技能的同时,文化教育更不能或缺,否则事倍功半。八大山人笔意集古人之大观艺术品鉴:现在的艺术考试招生文化课分数线很低,这是否能够保证现下科班出身的书法艺术生对书法的深刻体会?书法雒三桂:现在各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招生存在严重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艺术生的文化课分数太低,其文化素质根本不能支撑艺术教育的需要。我在数年前就讲过,艺术是第一等聪明的人才能从事的事业,但我们的高考政策却与这种艺术规律恰好相反,艺术生的文化课分数普遍低于一本分数线。这种状况不改变,就很难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雒三桂书法山水目前的书法专业就存在这个问题。由于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素质不高,入校之后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书写技巧的练习上,没有多少时间认真读书,因此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艺术并不神秘,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只要有恰当的训练,就能很快入门。而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希望文化基础好的学生能多关注艺术专业,多多报考。雒三桂书法艺术品鉴:请您谈谈未来的创作和研究方向。山水扇面雒三桂书法作品雒三桂:我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国书法史与古代艺术理论的研究上。笔墨实践也不能落下,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但由于杂事缠身,真正能够将精力转移到艺术实践得退休之后了,非常遗憾。但我比较有信心的是多年的学习心得最终都会转化为笔下的优雅与流丽。六十岁以后,才是我的艺术生命真正开始绽放的时候。

浮业镇

艺术探讨:一场以“写实精神”为核心的美术界变革,一起学习一下

  在中国,任何一个年代,政治和文化都紧密相连,100年前革去帝制的辛亥革命,必然也引起美术领域的巨大变革。这场以标举“写实精神”为核心的美术界变革,起于辛亥革命前夜,经过辛亥革命时期的推波助澜,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力提倡,而得以深入人心,并引领了其后中国画坛百年的潮流。所谓知往鉴来,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美术界百年来的坎坷历程,以及其未来的发展都将不无裨益。     《新青年》上的两封信件      1919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1号,刊登了以“美术革命”为标题的文章,这是画家吕瀓(1896—1989)写给陈独秀(1879-1942)的一封信,信中内容提到“近年西画东输,学校肄业;美育之说,渐渐流传,乃俗世鹜利,无微不至,徒袭西画之皮毛,一变而为艳俗,以迎合庸众好色之心。驯至今日,言绘画者,几莫不以类似不合理之绘画为能。充其极必使恒人之美情,悉失其正羊,而变思想为卑鄙龌龊而后已。”字里行间透露出吕瀓因西画引入后的混乱而焦虑不已,他所说的“革命”是希望艺术界能够阐明美术变迁,提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美术。   陈独秀回复了这封信,并以“美术革命——答吕瀓”为题刊登在同一期杂志上。陈独秀在文中批评了四王在画界的不良影响,所谓“临”、“摹”、“仿”、“悟”四大本领限制了艺术的创作,原文如此写道:“像这样的画学正宗,像这样社会上盲目崇拜的偶像,若不打倒,实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那么如何改良中国画,陈独秀有自己的看法:“画家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窠臼。中国画在南宋北宋及元初时代,那描摹刻画人物禽兽楼台花木的功夫还有点和写实主义相近。自从学士派鄙薄院画、专重写意,不尚肖物;这种风气,一倡于元末的倪黄,再倡于明代的文沈,到了清代的三王更是变本加厉;人家说王石谷的画是中国画的集大成,我说王石谷的画是倪黄文沈一派中国恶画的总结束。”   其实,吕瀓和陈独秀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前者担忧的是西画引入之后,国人对它产生不正确、庸俗化倾向的理解,他希望美术界应该对中西美术史有一个比较公允客观的阐述。而后者将矛头指向了传统文人画,力推西方写实主义。   这两封交流信件让我们认清一个事实,自辛亥革命以来,西方美术的引入为国人打开了一扇大门,但迫切的求知欲望、焦虑的救国心态却无法真正认识西方美术发展的历程,更使看待中国传统美术的角度变得狭隘和偏激。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会出现这两封信件的交流,西方美术是以何种姿态进入国人的视野,当时的美术界又处于怎样的状态?     “写实”的艰难之路      吕瀓信中所提到的“美育之说”,是由蔡元培(1868—1940)提出来的。辛亥革命之后,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其中就涉及“美感教育”。他相信通过美育可以有效地实施世界观教育,191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自出任北大校长以来,他坚持营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氛围,实施他的“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曾留学德国,其美育的思想便是在德国形成,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康德认为审美的判断不存在利害关系,表现在蔡元培的教学理念上,即坚持不给学生具体的人生方法,而是培养一种符合道德的理性条件。他希望通过一个新的教育方式,培养新的人格、道德和伦理精神。和当时绝大多数觉醒的知识分子一样,他眼中看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糟粕,而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只能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和借鉴。   那么,蔡元培对西方美术的看法到底如何?他曾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上如此表述:“中国画与西洋画,其入手方法不同,中国画始自临摹,外国画始自实写……西洋则自然科学昌明……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像及田野风景……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蔡元培强调了西方写实方法的科学性,他不仅从美学思想、美育观念上给予新的理解,还积极推广新艺术,在教育上身体力行。  如果说蔡元培在教育理念上注入新的血液,那么在具体改革上,有一位功不可没的人士——康有为(1858—1927)。康有为在1904年至1908年期间周游欧洲列国,并著有《欧洲十一国游记》一书,内容为其所见绘画、雕塑和建筑的评论,影响颇大。另外,在其另一本著作《万木草堂藏书目》中指出易元吉、赵永年等宋代画家那些工笔设色、状物逼真之作均为“油画”,并认定“油画与欧画全同,乃知油画出自吾中国,吾意马可波罗得自中国油画,传至欧洲,而后基多琏腻、拉飞尔发之。”显然,康有为对油画在西方的开创和发展存在一定的误解。康有为并不是专业的美术史家,鉴于此,不能对其有太高的要求,但康氏对“写实”这一核心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仍然有一定意义。他眼中的“写实”典范是由“拉飞尔”、“基多琏腻”等画家及其作品代表的西方绘画传统,并将这种绘画传统与中国宋明院画进行比较,认为是具有同等价值的视觉形式。由这一层面看,对中西美术的误读并非关键,相反“写实”概念的提出,代表了一种新文化、新思想的产生,此乃这场“美术革命”的核心。   这层核心思想在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1873—1929)身上得到传承和发展,虽然梁氏对美术、画家及其作品的评论文字并不多,但在其学术著作中,对清代美术有着精辟的见解。关键是,他对西方美术的接触,侧重于西方美学思想,比他的老师更准确地抓住“写实精神”。梁氏的美术观点在几次演讲中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力。1922年4月15日和8月13日,梁氏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的两所美术学校,以“美术与科学”、“美术与生活”为题举办讲座。他以“真”作为美术的起点和标准,号召人们以自然为本源,学习西方写实画法或复兴唐宋院体画法。艰难的“写实之路”又往前迈了一步。     实践者的脚步      在激烈的革命口号之下,实践者的尝试和试验更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国内学习西方美术的空间是狭窄的,走出国门就显得尤为必要,像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在日本学习西方政治、科学、文化一样,美术革新之路似乎也在日本找到最方便的捷径。在一批留日的美术家中,陈师曾(1876—1923)可谓实验者中的代表人物。   陈师曾在日本留学8年,于1910年归国,辛亥革命之后,他在美术创作上的创新成为变革之路上的重要印迹。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摆脱“四王”流派的束缚,打破山水画程式化的陋习,努力恢复中国画“师法造化”的优秀传统,并吸收西方对景写生的特点。而他的风俗人物画,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面貌清新,别具特色。他以速写和漫画的笔法,创作了一批表现北京风土人情、具有鲜明乡土色彩的小品画,真实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市井百态。作品中对人物的表现,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并且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漫画”成为民国时期美术通俗化的产物,并在之后的革命年代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丰子恺的漫画很大程度受到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在各领域所引发的转变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尽管梁启超、蔡元培等有识之士所引入的美术思想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激,他们所倡导的“写实精神”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充满着破旧立新的思想倾向,并使中国美术传统遭到史无前例的撞击,然而其现实意义依然值得肯定。这一批知识分子,将“救国”摆在了第一位,任何可以实现此目标的手段和工具都可以拿来一用。“写实”——这一“美术革命”的核心问题,已不再仅限于一种形式、一种技法,它映射的是一场科学和民主的新文化思想革命。  当激进的革命远去,煽情的口号退去,100年的实践和积累,为如今客观评价中西两种不同价值体系的美术历史创造了条件,也为今人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提供了可能。

九罭

《美术核心素质大家谈》新书分享 未来美术生考核将弱“笔头”重“头脑”

7月20日,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湖南美术出版社承办的“《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新书分享会”在深圳书博会现场召开。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主编尹少淳等四位“大家”聚集现场共同探讨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红网时刻7月20日讯(记者 王诗颖)7月20日的深圳书博会湖南展区热闹非凡,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湖南美术出版社承办的“《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新书分享会”正在召开。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主编尹少淳等四位“大家”聚集现场共同探讨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结合《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一书,尹少淳畅谈核心素养的来由、美术核心素养的提炼以及其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广东省美术教研员周凤甫谈了核心素养下教研教学的开展,特级教师房尚昆老师就绘画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分享。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黄啸在发言中回顾了湖南美术出版社与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这次出版《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将为推动我国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出一分力。尹少淳凝练出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当前摄影、摄像、手机等现代媒介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因此,“图像识读”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和科学研究时一种必不可少的素养。“美术表现”则要求学生们利用传统与现代的媒材,通过构思与反思,创作具有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或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美术判断”要求同学们通过美术学习增进领悟世界的意识与审美感,发展出审美判断能力。“创意实践”则让同学们美术学习过程中,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动手创造和实践。“文化理解”则是当今社会人们必不可少的素养,从文化角度来分析、诠释和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特点,学会尊重并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含义。如今对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渐渐开始得到更多美术专业院校的重视,美术生在高考艺术生中占到了极大的比例,尹少淳表示,现在美术考试一般分为专业院校考试和联考,联考是一个模式化、极简化的方式,只考素描和色彩,考试主要靠的是记忆和背诵,只用看画册记下来的东西,很难考出真水平。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专业院校考试开始走向了“核心素养”的考核方面,“2016年考题‘基因鱼’要求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了解;2017年的‘答案在风中飘荡’是美国歌唱艺术家鲍勃迪伦的歌曲,这要求学生们了解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而今年的考题‘幸福指数’更要求同学们将感觉转化为视觉化的东西。”尹少淳表示,今后的美术专业高考一定会变,不仅仅是技巧好就行,还需要“大脑”,需要学生的积淀、学识和文化修养,这样才能考出真正好的美术生。

理查德

中国国画的价值与核心

几千年来,中国绘画形成了其自身较为稳定而又富有包容性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是中国绘画大放异彩的内在根据。中国绘画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核心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呢?用一句话概括,即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中国画特有的、符合民族审美经验的美。审美本质是中国画的价值核心。画家的天职,在于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高尚的审美理想,倾注于作品之中。在精神产品中,艺术品处于距物欲最远的、以审美为核心特征的超功利层面。随着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增强和精神需求的丰富,艺术产品会日益摆脱功利因素而不断强化其纯粹的审美功能。中国画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渐渐演变的历史。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决定其艺术价值。画家追求作品审美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其艺术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画的艺术价值仅仅体现在作品的审美价值上。画家只有时时刻刻以追求美、发现美、挖掘美、表现美为创作宗旨,作品的艺术水 平才能有所提高,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这种美,不仅指作品从外观上给人以视觉美,更指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思想、境界、精神的美,这种美才是崇高的美,才具有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最终决定市场价值。随着艺术消费和中国画投资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中国画的价值判断逐渐地从精神、艺术向经济方面倾斜。绘画的艺术价值决定画作的升值前景。画作的艺术价值高,其市场价格才能高。如果市场价值完全偏离了艺术价值,那市场就会乱套。绘画市场在多数情况下,艺术价值还是第一位的。现在,很多画家只关注市场而不关注艺术,以为价格决定艺术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认识。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绘画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升华了绘画的表现。审美属性使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藏,都是基于超乎功利的精神领域的,同时,这种超乎功利的创作和鉴藏方式也在不断地纯化着中国画的独特文化价值。中国画的儒、道、佛三教文化,从哲学、理学、美学的角度,直接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以儒修人格、以佛修心性、以道修境界。中国画的特殊形式法则也正是建立于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 历史价值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的特定承载体。中国画作为我国一种独有的绘画形式,在中外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三大系统:宫廷绘画、民间绘画和文人画,一般是继承了传统卷轴画形制和传统文人画精神的现代中国画。中国画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实用性到审美性转变的过程,逐渐衍生出其独有的艺术价值,从而体现了浓厚的文化价值,也因此才能具备较高的市场价值。因此,历史价值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的特定承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