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未来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君乃言此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未来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

艺术生考研分为很多方向,例如美术方向、编导影视类方向、影视表演专业、舞蹈专业等方向,下面由艺研小编就和大家说一下艺术专业考研未来就业方向与发展前景,供大家参考。1.择校择专业因素简单说了一下学科的设置和特点,下面给大家重点讲解一下在选择专业时,自己应该从哪些角度来考虑问题。以下是一下专业和院校选择的出发点。家庭经济因素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的学费相对较高,一般专业美术学院的学费高于综合性大学,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的学费是 15000/年,中国人民大学是10000/年,所以,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候,尤其报考美术学专业,看你是不是真正热爱绘画,并能把它当成毕生的追求,止于至善,所以要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量力报考。个人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把自己的兴趣转换为自己的专业,那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选择艺术类专业继续深造的同学,大多数都有天资,具备可开发的潜质,因为你爱好这个专业,所以它可能在考研过程中给你很大的动力,并且直接影响到你的职业和人生。如果能将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相结合,是最佳的境界。但是,兴趣只能是一个参考因素。因为这种最佳境界出现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 2. 地缘因素对于艺术类个各专业而言,所报考学校的所在城市还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建议是大家尽量选择报考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因为你不仅是在一所大学学习,大学的围墙不可能限制你在在一座城市生活和学习,社会也是一所大学,要充分利用学校以外的资源,这一点优势在入学后就会体现出来。比如,北京,是报考地的好选择,这里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聚集了中国美术馆、798 艺术区、琉璃厂等艺术殿堂,更有许多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艺术家长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经常有各种大型展览、艺术节等活动,你可以置身其中并和许多前辈零距离接触和沟通。

不可亏也

「莫般艺术」考研有什么好处,在目前情况下,对人生的改变大吗?

凡事都有两面,考研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看得见的好处无非是以下几点:1、考上名校,父母亲友自己都开心,感觉有面儿;2、相较于本科生,心理上有优越性,毕竟自己是个研究生学历;3、有的企业偏爱于学历高的学生,这也是一个明显的好处;4、跟着导师研究项目,见识有所提高,当然也提前了解了一下社会上的世故冷暖;5、朋友圈厉害的人又多了一些,毕竟层次高了一截;6、思想成熟了一些,做事更老练一些;7、被论文虐得更懂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各种好处都有,心动了吗?那就着手考研吧!如果只是看见好处就开始准备,那你就等着当炮灰吧。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有好处的事,但好处的背面是你看不见的代价。就说考研吧,你只看见考上的好处,却不知考不上的心酸,更不知当你考上了发现研究生生活不是你想要的失望与茫然。当然,我这并不是在阻止你考研,我只是想说,当你决定考研的时候,要知己知彼,要了解最坏的结果,并且能够承受,要想好失败后的道路,才能无所畏惧,走的更好。仅此而已。说到考研对目前的人生改变大吗?就目前我的认知来说,考研并没有改变我的人生,只不过是读研的这两年,让我有时间安静下来思考我以后的人生道路,而不是像很多本科毕业就工作的人,每天的生活除了上班就是下班后的吃喝玩乐。读研的三年,对我来说更像是我步入社会的缓冲期。曾经,我也以为,只要考上名校,我的未来就是康庄大道,从此再艰难险阻,当我考上之后,我确实欣喜了一阵子,一阵子后我发现,人生的坎才刚刚开始,毕竟,在学校生活了二十多年,即将要真的自己独立生活,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出了这个校门,以后面对的不会再是写不完的作业,干不完的项目,你以后要面对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柴米油盐的日子,要面对的是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真实冲突,这些,都是学校没有教给我们的,而我们毕业后,扑面而来的就是这些,毕竟也是要奔三的人了。别跟我说什么,我就喜欢一个人过,不结婚不要小孩,工作能养活我自己就可以了,你能这么洒脱不代表所有人都可以这么洒脱。毕业的小伙伴们最感慨的一句话就是: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是的,在校的学生,很多是无法感受到“江湖”二字的厚重,我也是在经历过一些实习,一些人情世故之后才渐觉社会的江湖很艰辛,人心很叵测。永远不要把小白兔当成自己骄傲的资本,江湖老油条们欺负的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小白兔。在研究生期间我想的最多的就是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曾经有一度我认为自己只是擅长自己本科专业内的工作,可我读研过后依旧从事本科的工作,那又有什么意义?毕竟本科专业工作并没有多么的要求学历,更多的是要求工作经验,我想那些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积累的三年经验肯定比我这个在学校待了三年干着无关的项目更有竞争力些吧。我开始尝试其他不同的实习岗位,渐渐的我发现,其实所有的工作本质上是一样的:为别人打工养活自己,好工作也不过就是让你过得滋润些,你永远不会找到你喜爱的工作,因为再喜爱的工作,做久了都会心累,都会让你想辞职撒手不管。可没有工作更不可行,当然创业也不是随便说说这么容易,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没有事业心的人,但是我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安身立命,毕竟这个世界上,依靠谁都不如依靠自己来得牢靠。在工作与家庭之间,你还得去做一个权衡,尽量去协调。很多朋友都会觉得我想得太远,其实很多事情,现在想清楚了,前面的路也就清楚了。当然现在的我很多事都想清楚了,前路明朗,目标明确,剩下的就是一路努力,当然我也知道,努力是一方面,最后的结果如人意,也得需要一些运气,越努力才能越幸运。这就是读研之后对我的思想认知的一些改变:不要再像青春少年人一样凭着一腔热血勇往直前,你要想想前面的路是不是你想走的路,你走了这条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自己能否承受?路上的变数,自己能设想的有多少?当你把所有能想的都想了,拿就重新上路吧,此时的你,不是靠着热血支撑一时,而是靠着有底气的信念,坦然地走到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无论考研与否,我们的终极目标都是:越来越好。

鹅卵石

一位艺术类研究生的自白: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一部好作品的开端

毕业不是青春的句号,它只是按下了回车键,让我们的青春另起一段。每一位毕业生对校园都有不同的怀念,对未来都有不同的期盼。今天艺集网带大家认识一下今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刘昆昆同学。她将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毕业设计灵感以及她对艺术创作的见解。刚上大学时,刘同学只知道自己热爱绘画,喜欢用绘画去记录世界,表达情感。但是她对具体的专业细分领域,并不了解,在画了两年的油画后,她发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及想表达的内容与现有的绘画手段并不是十分匹配,时刻存在的违和感促使她寻找新的绘画方式,于是她便开始接触了数字插画。从此,她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坚持用数字插画进行创作,就连自己的毕业设计也不例外。在研二期间,刘同学选择参加了学校的交换生项目,在巴黎呆了一个学期,她表示在巴黎的经历是她积累创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时间段,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一个好作品的第一步,这也为她的毕业设计——《巴黎日记》奠定了实际体验基础。《巴黎日记》并不是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对刘同学在巴黎四个月生活的琐碎记录,与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的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生活相对长的一段时间,让她可以带着作为"旁观者"的视角与从未中断的新鲜感真正融入到了当地的大街小巷。她说,巴黎给她的感觉像是一个情人,它浪漫深邃又难以捉摸,即便离开以后,它也不时地在梦里把我拖回它的身边。刘同学表示,《巴黎日记》的最终呈现好像是一部琐碎纪录片,实际在构思时也反复考虑了它的叙事和呈现方式、作品的层级逻辑等等,但是为了保持原始的创作冲动、作品的鲜活性,还是摒弃了一些为了作品表面完整度的处理手法,于是最终《巴黎日记》呈现了现在的状态:它选取这段生活中最有感触点记忆点的片段抽出形成单独画面,这些画面没有连贯地去讲述一个故事,它不是线性的叙事,而是多重并列关系的组合,是形散神聚如残梦一般地去呈现自己在巴黎的所见所闻。的确,在作品创作时,往往一个优秀的作品并没有什么惊天泣地的故事,它只是来自于作者真实的生活体验。艺集网认为每个人的风格往往都是个人过去生活经历的浓缩,与其说是找到自己的画风,不如说是过去的一切生活经历汇总成了自己的画风,而且它是流动的、随时会变化的,不仅仅是跟随着作者的心境变化而变化,它也会跟随着绘画主题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艺集网想告诉所有艺术生,不必刻意追求画风,作品最重要的是真实与美感。

哥鲁达

艺术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

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宋朝文人画大兴之后,一直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只是不显而已。洋务运动之后流行的,更多是西方/世界美术,而非艺术。某高中的音乐美术体育“走班教学”搞得不错。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小师妹在教美术,开设国画模块。她告诉我:18个课时的国画教学,可以让高中生学会画国画。我在想,仅仅18课时,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们掌握一门绘画技能,就能打开孩子们走进艺术殿堂的一扇大门,就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种良好的艺术修养,这种教育的价值我们为什么不重视?由此,我在想,一个模块的艺术教育,是不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改变人的一生的生活品质?19世纪之前,西方艺术家大宗师们是有艺术自觉的,比如伦勃朗,比如米开朗琪罗。但绝大多数艺术家,尤其是凡代克和勒布仑为首的肖像画家,更多是在“接受约稿,完成委托作品”。“要具有时代精神,社会使命感,社会的认可”,是给艺术家加压力。莫奈和雷诺阿特别烦这一套。印象派那一代,被这种文以载道的压迫感给坑苦了。他们只是想画符合他们艺术自觉的东西,平白无故戴这么多帽子干嘛?历来主张,艺术教育不是特长教育,而是面向人人的大众教育。可是,我们有多少学校,有多少教育工作者,把艺术教育搞成了所谓的特长教育,孩子们把艺术教育当成了跨入大学门槛的“敲门砖”。这样的教育,是不是仍然是功利的?是服务是升学的?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从小学到高中上了那么多音乐美术课,到底给了孩子们什么?普遍化的艺术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了让人欣赏艺术,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去从事艺术。以及,谁跟您说艺术属于少数人?您以为艺术就限于古典艺术?您现在手头使的手机和电脑的设计,就属于工业美术范畴。您看到的城市建筑,都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一部分。您用的手机屏保都是摄影艺术。人的认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础。智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感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右脑。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实际上,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将艺术与设计融汇于生活中一切所见、运用各类非传统材质,早就开始了。实际上,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将艺术与设计融汇于生活中一切所见、运用各类非传统材质,早就开始了。创造能力是人类能力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因为艺术思维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因此在任何类型的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人转向艺术时,就进入了创造活动的实验室”。康德对此做了这样的描述:“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畴。”这句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艺术创作具有原创性,是一个发明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艺术教育并不要求每个人学会创作,只是想让更多人欣赏世上已有的美好创造。好比教你认汉字,不是让你写《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而是让你可以读这些美好的东西。艺术,尤其是古典艺术,很有必要学习。因为世上有那么多聪明人,呕心沥血创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东西,学会欣赏它们,是件很有趣的事。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大师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培养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就必不可少。因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审美。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艺术创造是渗透我们生活每一寸细节的。虽然许多人会觉得流水线的工业设计生产不是传统的手工坊式艺术,但只要能唤起愉悦,或者甚至不需要愉悦,就是审美上的感官体验,那就是艺术。至于那些喜欢限定艺术应该这样、艺术应该那样的,尽可以留在自己的意见里。但艺术是会流动的,是活的。从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艺术教育对于唤醒与塑造儿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又是否在相应的精确之后,能够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因而,艺术教育也是对美感的唤醒。艺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和行业,然而在O2O领域目前还并没有像样的产品。目前有很多纯做在线教育的产品,但是艺术教育本身有很强的特殊性,它极其注重人与人的沟通。比如学吉他,并不是说只在线上老师指挥你怎么样按指法你就可以掌握的了这项技能的,一定是要线下不断的磨合反复才能达到学习进步的目的。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理解和创造,人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一旦人成为审美的人之后,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艺术教育O2O在2014年中下旬才开始萌芽,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就我所知,大城市5——7岁的儿童,90%会去艺校培养某门兴趣。保守估计,北京有至少两万家艺术培训机构,包括音乐、舞蹈、美术、书画等科目。按照每家机构100名学员,每个学员一年6000元费用,仅北京一地每年培训的产值就达到120亿。然而目前大多这些机构几乎所有的学院渠道都是来自线下的推广渠道。还并没有一个O2O艺术教育巨头产生。艺术教育不仅让人学会创造,也能够让人学会合作和交往。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使用一系列视觉的、听觉的、动觉的信号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对于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参加艺术学科的集体学习过程,就是学习合作和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而这些素质,对学生当下的和未来的生活都极为重要。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将更加重视艺科融合的命题。在人类广袤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中,科学与艺术是两个重要的范畴。它们代表着人性的内涵,彰显着文明的力量,谱写着历史的风采,增持着生存的质量。它们又各不相同,蕴育着人的独特的智性方式,并以这种不同方式作为人性提升和优化的实验途径,相辅相成,充分地激发和策动人的创造性力量,持续地指向美好精神与生活的实现。长期以来,科学作为可检验的知识之学,给人的印象是理性的,可以不断还原和实证的;而艺术的创造是瞬间领悟的方式,是直观体验、情感共鸣的方式。艺术是一个没有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答案的领域,它使得学生可以自由探索和尝试,还促人内省,让人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

请行

艺术考研|艺术因何为艺术?又有何特征?

特征是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也就是某物之所以为某物且有别于他物的表征。艺术作为人类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对美的理解的化身,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呢,它又因何为艺术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特征加以理解。一、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任何艺术情思都要通过一种具体的、可感知的符号体系组成的形象形态作用于欣赏着的感官。1)艺术形象的重要性2)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将其艺术构思中的艺术意象物态化的产物。3)不同艺术形态的艺术形象不同,例如美术和音乐所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同特色(从艺术门类论的角度)4)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艺术形象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5)艺术家创作出的是艺术形象,观众欣赏的也是艺术形象,艺术形象使艺术家(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二、情感性艺术,作为人类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必然内含着人类的情感特性1)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情感的作用,罗丹曾说过:“艺术即感情”。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提出,“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表现出他对纳粹的愤慨之情。2)艺术形象中,特别是典型形象中,都蕴藏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的真挚情感。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3)情感也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是共鸣的基础。当《万尼亚舅舅》在剧院上演时,全场的观众都为之揪心。4)在艺术中,情感和思想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人的情感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三、主体性由于艺术活动始终离不开具体的个人,因此艺术活动也必然总是打上人的记号。1)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主体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件的特征。主体性体现在艺术活动的全过程。2)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错、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3)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中外艺术宝库中,之所以涌现出如此千姿百态的众多艺术作品,正是由于它们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4)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形成了每个欣赏着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四、审美性是艺术区别于非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①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审美需要,艺术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美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只有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称得上艺术。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①真:艺术家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化真为美;②善:艺术家将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入艺术作品,化善为美,举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③美 :不仅可以将现实美升华为艺术美,还可以化丑为美。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①艺术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是二者的有机统一;②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并且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③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内容。五、总结本节既可能就某个艺术的特征考名词解释,也有可能考艺术特征的简答题和论述题,考生需先记住每个特征的具体答题内容,再根据试题要求进行篇幅安排。

高老头

艺术类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很多都到高校任教,这是最好的方法?

艺术类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很多都到高校任教,这是最好的方法?说到艺术类学生,可能是不少家长的心头痛,从小到大的教育投入很大,家里没点余粮还真供不起,等大学毕业,又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艺术类专业领域,不管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电影等等,都有很严重的头部效应,可能只有百分之一天赋极高而且运气很好的人能功成名就,得到市场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资源,而其余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则是一生默默无闻。就比如中国学钢琴的孩子得上千万吧,考上音乐学院的每年也得上千人,但大家只认识郎朗和李云迪。不过没有名气归没有名气,学艺术的总得要吃饭,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人越来越有钱了,艺术市场也越来越大。对学艺术的学生来说,就业一般分两大类:一个是进入专业领域,比如学表演的,如果演不了电视剧、电影,可以去演舞台剧、话剧,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幕后工作;学美术的,如果当不了专职画家,可以去做平面设计、舞台设计等等工作。不过总的来说,这些领域竞争都比较激烈,工作也不是很稳定,要在这些行业闯出一片天地很不容易,而且不少行业是吃青春饭的,过了一定年龄事业就会急剧下降。另一个就是进入教育培训行业,为祖国播种下一拨“韭菜”,哦不,是文艺工作者,这也是为繁荣我们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如果说,专业艺术领域的市场属于资源过度集中的红海的话,艺术类教育培训就属于遍地开花的蓝海(至少目前还没有饱和的迹象,一些中小城市、县城近两年才刚形成气候)。所以,从职业发展来说,艺术类学生从事教育培训,可控性更强一些。而到高校任教,则可以兼顾上面两种职业发展方向。高校的艺术类教师,虽然也是需要用大量时间来从事教学,但相对于培训机构的满负荷教学工作,高校的教学工作要轻松很多。很多年轻教师,上完学校规定课时外,还会在外面开办辅导班,甚至私教。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师这块牌子比任何培训机构都好用,大多数出去兼职的高校教师,不需要挂靠培训机构,就在自己家或者租一个写字楼就可以营业,也不用怎么宣传,靠口口相传就有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像我们学校有一个教舞蹈的老师,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毕业,是学校所在区域唯一一个舞蹈类研究生,地方上各种活动都会邀请他去指导,他开班,价格也是最贵的。除了做教育培训,在高校工作的艺术类教师还可以把大量时间花在业务上。比如像黄磊,一边做老师,一边还能拍电视剧接综艺节目。而且,高校的环境比社会的环境更适合文艺工作,有志向的教师可以潜心钻研技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即便是没有什么艺术天赋的人,也可以在高校里做一些文艺理论的研究,同样也能有较好的发展。总的来说,对学艺术的人来说,在高校工作既体面又稳妥,职业发展选择灵活、前途广阔,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龙二

艺术学考研丨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高大上”的专业,实际上……

嗨喽大家好呀,我是呱喵!前段时间,有个小伙伴跟我说,她“想了解关于艺术学考研一切的一切”,然后我想起其实后台到目前为止还是有一部分小伙伴在问关于艺术学考研的情况,相比之前这一比例上升了很多,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艺术学学硕下面一共有5个一级学科,分别是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以及设计学;专硕有电影、广播电视、美术、舞蹈、戏曲、艺术设计等方向。所以这样来看艺术学整个门类下面涵盖的专业和方向比较多,且这些专业尽管都属于艺术类,但关联性并不强,比如戏剧学和设计学,没什么特别的联系,此外像戏剧与影视学几乎也没什么小伙伴留言。所以这里肯定不会将艺术学的方方面面都提到,我根据大家的留言反馈进行了筛选,选了几个比较热门的方向来和大家分享。本期首先想和大家分享的这个专业是一个艺术类专硕,是近期在艺术类专业里面小伙伴问得最多的方向,那就是广播电视。为什么广播电视这么热?这一点,我们还真可以从广播电视专硕下面的研究方向说起。不同的学校开设的广播电视专硕下面一般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但大体上都有包含以下这几个,分别是数字媒体与艺术、新媒体运营与管理、视听新媒体创作、融合媒体视听及传播等等。另外一些传媒、影视类的院校也有比较传统的方向,比如播音主持、电视编导等等。播音主持、电视编导等是比较传统的研究方向,但是喜欢并热爱这一行的小伙伴并不少,也希望有机会能够去电视台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深厚的实践功底。而理论基础当然更多的要来自于不断的学习,本科阶段的学习非常浅显、不够深入,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想要考广播电视专硕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目前4G时代也是短视频的时代,那5G的到来必定带来互联网的又一轮革新,它更加丰富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在人人都可成为自媒体的时代,有更多的人希望抓住5G带来的机遇;不仅如此,现在很多企业也希望挖掘到擅长新媒体策划与运营的人才。全媒体是之后发展的大方向,目前来看前景是比较广,很多小伙伴也喜欢这个行业,所以选择广播电视专硕的小伙伴近两年明显的多了起来。此外,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也能解释为什么在电视台逐渐衰退没落的现阶段,广播电视专硕的考研热度并不随其衰减,反而变得越来越热门。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播电视专业的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创新,使之更加适应行业的发展。有必要考广播电视专硕的研究生吗?当然有小伙伴想问,在人人皆可成为自媒体的时代,行业似乎会更看重个人的实践能力,真的有必要去考研吗?更何况还是广电专硕越来越热门、考研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在。个人的建议是有必要。想要在一个准入门槛较低的行业做大做强、甚至长盛不衰,除了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需要完善的知识储备去支撑你在行业内继续发展,否则大多数时候都只能是昙花一现。概括的来说,广播电视专硕目前对应的就业领域是一个准入门槛低、但是淘汰率很高的行业,如果我们缺少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很难在这一领域得到长期深入的发展。那广播电视专硕考研又应该如何选择院校呢?目前开设广播电视专硕的学校其实并不少,但是对于想考这个专业的小伙伴来说,选择面还真不是那么广。有两点原因:一是不是每所学校的学科实力、地理优势、研究方向都让人满意,这其中也有一些几乎没什么竞争压力的学校存在,当然这些学校也没什么学科实力;二是一些具有地理优势、学科实力、知名度的院校,近两年的竞争压力又非常大,比如暨南大学和上海大学。简单的说广播电视专硕也是一个比较看重地域的专业,这一点和经管类专业有些相似。因为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行业发展上限更高,发展范围更广。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大致的选择方向。如果是奔着学科实力去的,想深入的学习,并希望在这个领域内有所建树,希望获得足够多的学习及实践资源,那更建议选择北影这类一流的艺术类院校,这类学校的培养方案会更加完善细化,相应的学习资源也会更多。此外,一些学科实力很强的非艺术类院校也可作为这类小伙伴的选择,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校。当然不得不说,中传是最好的选择,除了难考,没有缺点。上面这些院校的报考热度都会比较高,然后也有一定的考试难度,更适合那些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小伙伴报考,不是很适合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的小白去跨考。排除几所顶尖艺术类院校之后,非艺术类院校在广播电视专业上的学科实力排名如下,大家可以针对性的参考,这些院校均有一定难度。然后如果本身不是以更深入的学习为目的而选择广播电视专硕这个专业,仅仅是因为觉得就业面很广,就业领域自己也感兴趣,只是想获得一个文凭的话。可以选择一些学校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在广播电视专硕上学科实力一般,竞争压力也不是很大的院校。广播电视专硕考研初试考什么?广播电视是不考数学的,这个大家放心。一般为政治+英语二(或者另一门外语)+两门专业课综合。学校不同,专业课的考试科目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北师大考的是艺术原理和影视基础,北大考的是艺术基础和艺术创意,暨南大学考的是广电综合能力加广电专业基础。这个也要看学校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专业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因为专业课一般考得不太一样,很难在备考后期临时更改学校,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从一开始就要把目标定好。这也需要我们在选择学校和研究方向时,一定要多去看看历年真题、考试大纲等信息,看自己是否适合报考,专业课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吃透。因为之前有一些小伙伴也问过呱喵关于广播电视专硕的相关院校,所以先将之前回答过的不同院校广电专硕的考试情况分享给大家>>>呱喵的问答NO。20 暨南大学广播电视专硕呱喵的问答NO。23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广播电视专硕院校专业难度分析NO.95期 天津工业大学广播电视专硕这里再补充两所院校广播电视专硕大致的考研情况,首先说一说湖南师范大学吧,毕竟那里有很多小伙伴梦寐以求的湖南台。湖南师范大学的广播电视专硕开设在新闻与传播学院,考试范围如下: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师大从20年才开始开设广电专硕这个专业,19年及之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专硕仅有新传和出版两个。因为是新开设的专业,加上20年的结果还没有出来,所以这里也没办法给大家作分析,不过有意向的小伙伴可以持续关注一下这所院校。重庆大学重庆大学的广播电视专硕开设在美视电影学院,统考招生不太多,下面是19年的统考拟录取名单:非专项计划的一般统考生录取了8人,初试成绩均在370+,其实看起来录取分数还不算非常高的那一类,但是重大的这个专业报考热度还是比较高,加上专业课也有难度,所以综合来看并不是很简单。下面是18年的统考拟录取名单:你考什么专业呢?

至齐

美国的艺术类研究生留学有哪些优势

在申请留学之前,我们需要对该专业有一个较为系统性的认知。美国留学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热门选择,其中不少同学申请美国艺术硕士。今天就和智课选校帝了解一下美国的艺术类研究生留学有哪些优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美国艺术类研究生留学美国艺术留学的优势在于文凭的含金量高,教学扎实,学校选择范围大等方面。综合类大学和艺术类院校都可以选择。美国的大学开设的艺术专业非常全面,有纯艺术专业,插画专业,动画专业,游戏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交互设计专业,多媒体设计专业,摄影专业,电影制作专业,建筑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展示设计专业,景观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面料设计专业,珠宝设计专业,配饰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家具设计专业,艺术管理专业,时尚管理专业等。美国的艺术教学注重学校学习和商业实战项目相结合,师资来源大多是同时具备高学历和业界多年工作经验的精英人士,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创造性和团队合作为理念,采用实际商业项目进行教学。 1、专业齐全,学制灵活美国的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全的专业设置。美术生留学的主修课程有艺术创作、美术史和美术教育三类,另外还有艺术治疗、艺术管理。具体来说,美术专业除了素描、绘画、雕塑、陶艺、版画,还有纤维艺术、工业设计、摄影艺术、甚至电影学、建筑学等。另外,美国学制非常灵活,它实行的是学分制,也就是说,学分可以转移,你可以在基础课的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倾向,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 2、教育资源丰富美国的大学很多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和画廊,学生可以在畅游其中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在中国只能通过画册看到的名作,在那里你可以亲眼看到。另外,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知名艺术家选择在美国进行创作交流和教学,这就使学生们能接触到最高端的艺术教育。 3、多种文化思想碰撞,自由氛围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拥有多种文化思想,这无疑是艺术人的福音,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进而加深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开阔自己眼界。开放宽容的社会风气也会包容你的一切想法,大胆实践,追求自己的目标。4、就业范围广阔不同于国内艺术市场饱和、美术专业就业率低的情况,美国对艺术人才需求量很大。在美国人们对艺术的重视远高于国内,每个城市都有很多的博物馆和画廊,人们热衷于艺术活动。无论是世界现代艺术之都纽约还是高科技和电影娱乐业核心地带洛杉矶,或者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芝加哥。都会提更很多的就业机会。美国政策规定,艺术类学生拥有一年的实习时间。这会给你的国内就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美国艺术留学申请要求 1、作品集对艺术院校来说,作品集其实就是学术能力真实的反映,所以艺术专业更加看重作品集。所以,要申请艺术设计类院校就必须提交作品集。绝大多数学校要求作品集需要包含15到20份作品。在选择作品集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展现技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品要体现出个人的创造力与个性。但是每个学校需要的作品重点不一样,这就需要你事先做好功课。作品可包括以下几方面:Drawing(画实物)、work in color(色彩方面的创意,在此主要指绘画摄影等作品中展现的对色彩的审美)、Design work(作品最好体现原创性)、Other media(包括网站、书籍、App、机械、电影、陶瓷、摄影、服饰……)。 2、语言对所有学校来说,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需要学生进行一些标化考试,这其中最知名的考试就是托福了。一般来说,我们对非英语母语的学生要求是:必须考托福或是雅思;或者两者都考。语言对一个国际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努力学好。美国艺术大学,对高中未毕业学生的标准是IBT(新托福)成绩89分及以上,雅思6.0及以上;毕业生则是新托福92分及以上,雅思6.5及以上。3、成绩美国的设计院校和一般的大学一样,绝大多数时候会想要看你在高中时期的成绩单,并且是转为英文版的。如果你已经毕业,他们就需要看你的毕业证;如果未毕业,则需要一个预期的毕业时间;艺术学校对成绩虽然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并不是很苛刻。4、推荐信推荐信是学校从第三方了解你的一个重要机会。一般他们也不会太在意你的推荐人是怎样的大人物,但一定要对你有很深的了解。 5、文书你需要写一篇大约500词的文章来陈述这个理由,你也可以谈论自己对这所学校的期望、学习目标之类的。以上是智课选校帝为你整理的出国留学干货,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智课选校帝。

这份爱

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来源:正心正举公众号(更多内容请关注正心正举公众号)文丨果其然艺术价值几何?拍卖行会告诉你。梵高的《自画像》拍卖价为7510万美元,“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人民币成交,《蒙娜丽莎》1920年时已经价值34.5亿美元,现在保守估值已突破百亿。但我们隐约感觉哪里不对,因为即使花费数百亿乃至上千亿元,也无法再现《蒙娜丽莎》、《明成化鸡缸杯》以及梵高《自画像》的精妙魅力;《唐诗三百首》曾带给我们的思绪万千,《春江花月夜》引发我们的无限感慨。以上两者的价值甚至不足百元,但我们无法言说又无限珍视的情感,却是再多金钱也无法衡量的。所以金钱为艺术描绘的坐标,既不精确更不客观,因为艺术的价值无需外界刻意投射,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自身丰富的内涵。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波德莱尔,十九世纪最著名的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对于艺术的价值问题,波德莱尔曾这样阐述:“艺术的价值,在于反映当下时代的道德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潮流,并最终反映于未来。”波德莱尔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艺术实践使然。《恶之花》,波德莱尔最知名的作品。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颂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厌倦至极。但实质上,《恶之花》是波德莱尔对现实生活不满,对真善美的迫切呼唤。正如诗中所述:我早已深刻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恶之花》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促使象征派诗歌诞生,受其影响的不只是诗人、小说家,还有高更、梵高等等熠熠生辉的绘画巨擘。于是《恶之花》超越了波德莱尔当下的语境,直接作用于时代和未来的维度,它成为引发人类最深切情感的火焰,它是艺术价值极为贴切的诠释。毕加索的故事,则更具说服力。《格尔尼卡》,是他1937年的作品,灵感来自同年德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暴行。作品一经公布,便引起巨大的反响,一方面是西班牙人民感同身受的深切触动,一方面则是德国纳粹歇斯底里的封禁展出活动。2003年,当美国在安理会上宣布将要用武力干涉伊拉克的时候,这副画的复制品就挂在会场的墙上。于是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立刻让人用幕布遮盖起了这幅画,即使没人刻意去提醒他。为何《格尔尼卡》具备如此之大的魅力和威力,历经66年依然神采奕奕?因为画面中尖叫的女人、燃烧的房子、惊恐的马匹是对战争最有力的控诉,它超越了当时审美的语境限制,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价值观。正如当代艺术家西蒙·沙马所说:“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代的审美观念,更在于思考未来的价值所在,即可贵的人性。”这也正是艺术的意义所在:艺术会让我们成为一个善于思索的人,一个更好的人。启迪多元思维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艺术的魅力开始缩减,人们开始沉迷于互联网特有的复制、拼接、戏仿的文化之中,无论是艺术的价值还是意义,都逐步陷入了虚无。虚无的氛围,致使艺术家们挫败感急剧提升,一方面有的艺术家心灰意冷,将艺术隐藏于“少数人群”的受众面之后,开始为了艺术而艺术。比如古典音乐,其实一直有着广泛的大众的基础,但这个基础没有成功抵御互联网文化的风行,它又重新步入“贵族化”的轨道。正如我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王建感慨的那样:古典音乐原本就是属于大众的哲思,但它现在正在远离大众,成了孤芳自赏的艺术。另一方面有的艺术家开始迎合互联网,抛弃了思考和探索,投靠了吸睛和流量。于是所谓的“针头射墨书法”以及“后现代行为艺术”开始大行其道,它们虽然都宣称是当代艺术代言人,但似乎都是流量变现的奴隶。两种艺术趋势的合力,使得真正艺术的地位岌岌可危,尴尬万分。于是大众不再对真正的艺术心生向往,甚至认为艺术是装点门面,可有可无的东西。比如流行的审美趋势,是以怪诞、感官刺激取胜,你要真正演奏一首作品根本获得不了几个点击,除非将自己打扮得性感可爱,外加行为疯癫、或者口出狂言才行。这样的“作品”大行其道,已到了避无可避的地步,审美越发朝着眼球与腰部以下发展,艺术不是成了献媚的手段,就是成为发泄情绪的工具。这种严峻的情形,正如哲学家鲍德里亚当初的担忧:我们生活在一个广告、媒介、复制和仿造出来的人工世界之中,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是处于一个巨大的迪士尼乐园里。就连可贵的艺术,都无不参杂着商业用意主导的图像和讯息,艺术正在死去,生活正在成为“楚门的世界”。所以重新强调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体精神生活健康与否,更是时代能否进步的要求所决定。那该如何去做?正心正举艺术家——请重视艺术的非功利性电影需要考虑票房、图书有着销售的压力、舞蹈的受众人群最好多多益善,美术展览并非都是免门票。不可否认,艺术需要考虑功利的因素,但艺术的最终目的,不能只是冲着功利而去,功利性不仅会使艺术的价值大大折扣,更会贬低艺术本有的意义。蔡京,据说曾在“宋四家”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得益于他的书法造诣卓越,书写极具功力。特别是其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比较完美的体现了宋代书法“尚意”的美学情趣。蔡京的散文水平同样极好,他的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记》、《太清楼侍宴记》、以及《延福宫曲宴记》,后世评价极高,其中很多作品,还在近现代出版过。但艺术上的成就,没有使得蔡京青史留名。他担任宰相期间,横征暴敛、贪婪自用,打击异己的同时瞒上欺下,并且不断扶植羽翼。最终蔡京被宋钦宗流放,落得个客死异乡遗臭万年的结局。他的艺术水平虽然高超,但仅限于有限的学术研究领域,历史定义蔡京为“人品奸恶、六贼之首”,他的人品使他的艺术蒙羞,艺术性更是被强烈稀释。所以艺术的非功利属性,才是艺术诞生、发展、流传的真正基因,艺术也正是因为其非功利性,才具备超脱现实世界固有狭隘的能量,才能给予整个人类社会巨大的精神启迪。观众——请重视艺术的作用舒乙说过:文学价值和意义,绝不是消遣和游戏。舒乙的话也适用于艺术,因为艺术的作用,也绝不是激起马戏团式的围观和轰动,而是心灵的慰藉、重建精神生活的契机。梵高30岁才走上绘画艺术的道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后者的《麦克白》让他产生了考量人生意义所在的强烈愿望,并通绘画去进行不断的艺术实践;海明威,尚未成名时常常流连于美术馆,他认为那是他精神的圣地,更是他灵感的重要来源。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经历,比如“醉卧沙场君莫笑”总是让我们心生悲壮,即便我们没有“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经历;我们也能立即分辨《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在演绎时“是否充满感情,是否有真情实感”,即使我们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这就是艺术的作用使然:艺术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倍碰撞,两者通过艺术同时击中我们,让我们经受精神世界的巨大启迪。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所以作为观众,请重视艺术这一伟大的作用,因为重视艺术的作用,就是尊重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尊重可贵的精神生活,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社会——请重视人文教育的作用无论是要求艺术家保持艺术的纯粹性,还是要求观众重视艺术的精神教化,都离不开社会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因为从程度和范围层面来说,并非是人文教育自己主动退出了公共领域,而是社会轻视人文教育的地位,盲目推崇着科学的伟大,甚至有完全臣服的趋势。科学是万能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古代相对弱小的米底人长期遭受亚述人的侵略,是绘画和雕刻艺术让他们度过了民族中的至暗时刻,保持住了其民族的独特性。即便后来的米底人被更强大的波斯人同化,但他们的艺术却源远流长,甚至成了波斯文化的代表之一,从艺术历史的角度去看,米底人在艺术的领域中,得到了永远的平安和荣耀。相反的例子也有,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很多国家都曾进行过“科学乌托邦”的社区实验。在这样的乌托邦里,集中着当代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乌托邦里的人们,完全过着衣食无忧的高科技生活。但乌托邦却依然走向分崩离析,其速度甚至大大超过现实生活的社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科学”取代了“人文”,“科学乌托邦”里,没有人类精神的一席之地,乌托邦自然迅速走向崩塌。为何人文教育如此重要?因为人文教育所面对的,是人类的喜怒哀乐、痛苦和孤独。科学也许可以无限延长人的寿命,但对人的生命质量、情感世界,却总是作用有限。这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的作用:人文更为强调人的伟大和人性的可贵,这些伟大和可贵的东西,不可能通过科学的测量或者预测得到,只能回归于人文教育,给予终极的人文关怀来抚慰。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回到文章的最初,为何只有艺术品可以拍出天价?而且随着时代的更迭,天价的艺术品越来越多?除了物以稀为贵的商业规律一直作用之外,更是我们人类的天性使然:我们对于艺术的崇高价值无比笃定,我们对于艺术的重大意义无比坚信。即使艺术的价值与意义,经常被现实反复涂抹,经常被盲从恶意曲解。于是我们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坚决保持艺术的非功利性;还需要我们这样的普通观众,认真感受艺术的重大作用;更需要我们的社会,重视人文教育。只有这三者的合力,才能使得艺术不会在我们的时代尴尬缺席,才能使艺术的价值完全被体现、艺术的意义全部被实现。因为艺术才是我们人类独一无二、引以为傲的活动,艺术的价值,也是我们人类的价值;艺术的意义,也是我们人类的意义。

漠而清乎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谈到艺术,我们毫不犹豫地可以说出一系列艺术作品,同时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真正是什么使他们(它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问题,艺术的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时,我们又变得茫然起来。艺术是什么?对于此,前人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而且接着他们的思考,我们仍可以继续回答下去。在前人已经提出的所有解释中,任何一种解释都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任何一种解释也并不是有道理,我们即使将所有的解释加在一起也还无法说明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这一艺术定义问题本身作为一个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美”的定义等问题一道,在西方现当代美学尤其是英美分析哲学美学中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并且已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实体的自我循环的假命题而多被诟病。此前从狄尔泰已经开始对艺术的本体问题不作追寻,他的探讨退出了本体问题而讨论艺术的意义。他认为艺术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兴趣(关注)中才有意义,因此不存在没有前提(先决条件)的艺术。分析哲学的先驱乔治·E·摩尔认为,“美”不是一个自然客体,故不能采用像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加以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觉来把握;早期维特根斯坦也认为美属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对不可言说的东西,人们只能保持沉默。著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由于美学的命题基本上没有实指,所以都是“妄命题”。因此,美国美学家莫里斯·韦兹和肯尼克,都根本否定给艺术下定义的做法,宣称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所以,在这些理论来看,艺术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是的就是艺术,艺术的本体在它的宾词后没有成立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没有可能的可能性,恰恰是我们思考的起点。对艺术的本质问题的的不可置否性,在现代艺术中显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显示着并不具有实体的艺术,也就是这种无有的存在,如何在人的心灵中变现为实体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很显然,面对“什么是艺术”这类问题,我们并不是要放弃对艺术的,而是要改变这种本质主义的方式,必须首先思考艺术之为艺术的心灵特质,放在对人的艺术活动的考察上,使我们的思考直接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前的问题开始。通过艺术活动的分析,进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接受等所有的艺术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艺术与心灵的关系中去寻求艺术的意义。一、 艺术和艺术作品探讨艺术问题,通常我们首先从分析艺术作品入手。根据经验,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我们在聆听音乐、欣赏绘画、阅读小说、观看舞蹈等艺术活动中,不假思索地认为它们都是艺术品,而且我们会有意识地去评判它们的艺术水平的高低。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我们凭什么说它是艺术品或是非艺术品,如果作为艺术品,它们的水平高下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判断的基准在于什么,也就是说,艺术作品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内在含义也就是,在我们所面对的众多物品面前,如何判断哪个是艺术品,艺术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被称为艺术品,我们怎样确定艺术品的水准的高低。显然,我们通常的判断是建立在对作为艺术品的基本构成的涵义的理解上,这种判断在我们当下的话语系统中是有效的,比如在特定的时限或氛围中,可是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问题可能会变得复杂起来。究其实,我们对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回到根本上也就是对艺术问题的。因为我们在划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时,我们已经存有了艺术的观念在指导着我们这样做,不管这种观念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支配着我们。这就是说,我们对艺术品本身的,也就隐含着对艺术问题的。所以,探讨何为艺术作品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成了艺术探讨的奠基性问题。但这一探究从一开始就显得困难重重,问题遍布。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艺术“模仿说”是雄霸西方千年的艺术理论,模仿说被作为经典的艺术理论在东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实际上这一理论是直接以艺术作品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作为艺术的艺术品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另一位哲人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后来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也继承了艺术模仿说,直到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家们还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虽然,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崛起,在各种全新观念的冲击下,这一理论遭受严重的挑战而变得如此不堪,但在我国当代的一些僵化和陈旧的艺术理论中还有极大的市场,以一种变形了的“反映论”艺术观的面目出现。这一理论探讨的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从艺术作品的问题开始的,分析了艺术作品和自然、理念、事物的关系。模仿说把艺术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从艺术作品产生的源泉来把握艺术本质。然而,其根本问题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根本的问题也就在于把对艺术的探讨以艺术作品为逻辑起点,这样自然就把艺术的问题置换为艺术作品的问题。显然,严格地讲,艺术和艺术作品是有差别的,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含混了起来。因此,从艺术作品作为逻辑出发点来探讨艺术的本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这种探讨首先就预设了艺术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认为艺术品是一种区别于自然、理念等的存在物,然后去探讨它和世界的特殊的联系。但在这其中有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在艺术之所以成立的预设中也就包含着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主义假定,反过来正因为有了这种预设和前提,艺术作品才得以成立和显现。显而易见,这自然就导致了对艺术的真实意义问题的掩盖,其所探讨的出发点即逻辑起点是艺术作品而不是艺术,但我们可以进一步,这些艺术作品存在的逻辑前提又是什么?艺术作品是怎样从世界中剥离出来的?我们怎样认定这些悲剧、史诗、雕塑等就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其他?这样,艺术的意义的真正问题就掩盖在本质主义的预设之中了,艺术的问题就变为艺术作品的问题。其二,既然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物,它是对世界的模仿,它所体现的是艺术作品和世界的关系,那么,在这种关系中,艺术家作为这种活动的直接介入者,他的意义又何在呢?艺术家在这种模仿世界或理念的活动中,不介入自己的任何理解而机械、本真地模仿自然或再现理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过来,恰恰是艺术家的活动,使得本真从遮蔽中绽出,使得艺术作品充满了生气,这样,艺术家的活动正是决定艺术作品水准高低的主导因素。所以,单方面地从艺术作品出发来探求艺术问题,显然就掩盖和遮蔽了艺术的最基准的问题。也就是艺术的意义的真实问题。艺术模仿说以艺术作品与世界的关系为其探讨的主要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的这种无限多样的自由创造性,因为它一味地强调艺术和现实世界的完全的符合。但事实情况是,艺术就是艺术,它和现实就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颜色在现实中我们可能根本见不到,小说总归是一种编造的故事,但它们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使人神情激荡,思绪飞扬。为什么又会如此呢?显而易见,用艺术作品和现实之间的这种生硬的关系来说明这些问题,已显得极为力不从心了。这样,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又向前迈进一步,把探索的目光聚焦于艺术作品的现实来源,也就是艺术的制作者,即艺术家。二、艺术和艺术家艺术家,通常认为,就是艺术的制作者。艺术首先是艺术家制作出来的物品,自然地,是艺术家使艺术成为艺术,没有艺术家,艺术似乎是不可能的,艺术家以及他的艺术制作活动是艺术的主导因素。逻辑地看,艺术活动首先是艺术家的制作活动,艺术作品也是艺术家的制作活动的最后结果。随着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高扬,人的价值,个性自由,人的主体性等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浪漫主义艺术潮流也随之勃兴,艺术强调艺术家个性的自由张扬和展现,自由、创造、天才等概念成了这种潮流的主导性范畴,艺术家成为艺术的主导因素。与之相应的是艺术“表现说”对传统的“模仿说”的反叛。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表现说批评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提出天才是和模仿精神是完全对立的观点。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主体性问题被强调到了极致,人是目的的问题是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这样,他就是从艺术家的活动出发,肯定了天才和创造在艺术制作中的巨大意义,他认为天才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天赋因素是艺术的决定因素,这样艺术家在艺术制作中的作用被康德充分地加以肯定了。德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认为,人即使练习作画,感情的表达也应该放在第一位。德国直觉主义哲学家柏格森认为,诗意是表现心灵状态的。意大利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更是干脆宣称艺术即直觉,即抒情的表现。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致上是与表现说相类似的观点。较之模仿说,表现说不是从艺术作品而是从艺术家作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更明确地来说,就是把艺术家的情感作为艺术的核心和关键性问题。但同样可以看出,在这种以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情感为主导的艺术问题的探讨中,照样包含着对艺术更为极端的本质主义化的倾向。首先,艺术活动是以艺术家为主体的活动,我们绝对不否认艺术家对艺术制作活动的意义,正因为艺术家的存在以及艺术家的制作活动的水准的高低,就自然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水准的高低,否则那些非凡、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不会产生的。但是,我们把问题拓展开来看,如果说,艺术家的制作的结果是艺术作品,推而广之,就是艺术。那么,是什么使得艺术家的制作得以成立?也就是说成为艺术作品,成为艺术,是他赋予的他的制作品的风格,还是情感,还是其他?这些都无法说明这一问题,而且会使问题再一次陷入到循环论证中而无法自拔。进一步的问题也就是,在艺术家的制作活动开始之前或进行中,他是否明确或已意识到他正进行着艺术活动,是否明确他的制作的结果将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其他,如果是这样,那他已经就是按照艺术的模式和规则来进行艺术产生,那么,艺术的创造性又怎样灌注其中,艺术家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出来呢?这些问题又涉及到了艺术的意义问题,这就促使我们从其他方面而不是从艺术家出发去探究。显然,从艺术家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意义,认为艺术家就是艺术的立法者,艺术家使艺术作品得以成立的观点,同样使得问题简单化了。不难发现,艺术创造并非艺术家为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实际上只是为了某种艺术创造才去遵守这样或那样的规则,艺术家不是遵循了某些规则而成就了艺术。因此,需要有另一种线索来研究艺术家是如何赋予艺术品的艺术性或者艺术质量以及艺术规则的艺术质量。其次,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但是,如果仅仅承认只有艺术家具备情感的表现能力,只有艺术家的天才能力才能超越事物的表面,捕捉到那最为动人的情感,那么,问题是这种情感能表现出来吗?即使能够表现,我们又如何体验到这种表现呢?这里问题还是不少。正如我们前面已否定的,艺术本来什么也不是,我们不要试图给艺术负载什么文化、情感等的因素在其中,但情感表现主义却把模仿说中的再现自然或理念暗换为表现情感,这种情感中心主义,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反而以一种模糊的情感来惑乱视听,使艺术被一种不知所云的神秘主义面纱所笼罩,或是成为肤浅的弗洛伊德主义者的某种阴暗、病态心理的暗示,把崇高的艺术变成了类似原始巫术一样的神神道道的东西。本来情感使艺术充满活力,但情感表现主义所要求的情感的意味和表现,实际上是对情感的一种贬低和严重的曲解。从艺术家出发探讨艺术的基本思路是,因为存在艺术家,艺术才成为可能,不管来自于理念还是自然,还是表现历史、情感等,它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制作。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就是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这些有意识地向自然或理念模仿或是表现情感的活动,艺术才赖以成立,艺术品才从自然中分离出来。这样,艺术家成了艺术制作的主体,相应地,艺术家之外的与之对立的自然、理念或情感则成了艺术的源泉和来源,是为客体。这是一种表面化的探求和本质主义的预设,因为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自然可以推出,在艺术之前,已经存在着所谓的艺术之为艺术的实体,不管它是在自然或是理念、历史、甚至情感之中,只不过是艺术家把它抽取出来而已,艺术家在这里扮演的是一个抽取的角色。这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因素:艺术的本体和艺术的诸现象,即艺术作为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家、作品等,艺术之为艺术的东西自然地隐藏在事物背后,艺术家将它开掘出来,艺术家就成了艺术的代言人。以艺术家为逻辑起点出发对艺术的意义的,使得艺术的意义探寻问题向本质主义更深地推进了一步,沿着这一思路下去,艺术欣赏或艺术接受就成了二次开掘的工作,作为艺术接受者的活动就是猜谜式的或是破译密码式的工作,我们面对艺术,就要愁眉难展、费尽心力地再次去找寻艺术家植入到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义,但是,是否存在这种永恒的意义呢?这种寻找意义的活动是否构成了艺术活动呢?这种寻求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解释学艺术理论便试图从艺术接受方面来完成这样的工作。三、艺术和艺术接受当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出发对艺术的探讨充满问题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以往的理论中关注甚少或根本没有关注的艺术接受问题上来。艺术接受包括艺术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体验、感悟和评价;在这种接受活动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现实的存在的感受和思考,我们可能会和艺术作品一起构成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体悟和评价。显然,这不单纯是个体当下的评价、接受的行为,同时也是在文化和文明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因为这种接受、评价、体验的行为的复杂多样性和易变性,就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难以把握,所以,因其无序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以往的研究多不予关注。但它确实是艺术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因素,而且是艺术活动的直接发生者。20世纪以来的解释学艺术理论便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来读解艺术、艺术作品。解释学艺术理论把艺术接受作为艺术活动的主体,其基本观点在于强调从艺术接受者出发的对“文本”阐释和读解的多样性,肯定了艺术接受中“前结构”和接受中的误读和解释的合法性,由此达到对传统的艺术理论所认为的艺术的中心意义的消解。解释学艺术理论从艺术接受出发探讨艺术,是针对传统的艺术表现论而言的,这一理论首先要询问的是艺术中究竟有没有这种恒定不变的意义中心,作为艺术接受活动的实质究竟是不是对这种恒定的中心意义的寻找。在这一前提下,他们认为,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这种“前结构”,也即“历史视阈”是影响接受的基本因素,它构成一种“合法的偏见”,所以,对于接受来说,不存在所谓的与文本符合或发现中心意义的问题,而是由文本和接受构成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一世界中,文本向接受者敞开,接受者也向文本敞开;故而,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理解,不是要指向那意义,进入艺术之中,绝对占有艺术所构成的世界,而是将自己是“非现实化”,将自己“暴露”给文本;在艺术接受中,是力图和自我构筑的“他者”不断地对话,形成一个不同的世界和新的视野。所以,解释学艺术理论强调艺术接受对艺术的意义,不但主张艺术接受者对艺术意义的占有,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占有对接受者自己的创造和激发。这样,传统的艺术的永恒、普遍的中心意义消解了,艺术不再是反映现实或表现情感的东西,它没有普遍的标准,永恒的意义,一切都在解释和对话中不断地展现,不断地开启着新的世界。在这一理论中,他们提出“读者中心主义”的口号,力图解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在艺术中的意义,这样,艺术作品的范围大大扩展,艺术家的创造不再对作品具有决定意义,甚至作者彻底地从接受视野中消失了。但解释学艺术理论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果真像他们所描述的,任何文本,在认识视界中是真理,而在审美视界中是艺术,全由接受者的读解来决定,那么,艺术的意义的规定性几乎等于零。这样,艺术创造、艺术家甚至纯粹的艺术作品都会从人们的视阈中消失,我们可能面对的一切都会成为艺术的世界,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可能会成为艺术化的活动,在我们随意性的指称中,艺术就诞生了,那么,艺术还有什么意义和规定性而言呢?所以,这又不得不迫使我们把问题引向纵深。从艺术接受出发来探讨艺术的意义,对艺术的本质和中心意义的消解,强调艺术接受的意义,从而强调艺术阐释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这是现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在艺术理论中的体现。这样,在艺术接受的误读和敞开中,“我”和“艺术”构筑着世界,艺术活动成了艺术的意义探究的核心,艺术经验和审美经验则是艺术中主要强调的因素,对艺术的意义的探讨就直接指向了人的心灵的意义的探讨。在这里,艺术不再是模仿现实或理念等事物,或不再是情感的不断表现,艺术没有这个必要,艺术的意义变成了一种行动,一种构筑着“别样”世界的活动,艺术的意义在于将自己“暴露”在世界中,世界向自己的一种展开和敞亮,正是在这种沉沦和上升中,艺术的意义开启了。所以,解释学艺术理论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将艺术的意义的探讨最终指向了艺术活动,指向了人的心灵。四、艺术和艺术活动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出,不论是模仿说还是表现说,不管是从艺术作品还是从艺术家出发来探讨艺术,都包含有一个不可克服的问题,都企图从让艺术来负载一些什么东西在里边,不论是作品中对世界的反映,或是艺术家感情的宣泄,都试图把理念或情感的内质强加给艺术,这是一种本质主义对艺术的否定,它在给艺术赋予一定的本质的时候,恰恰就将艺术彻底背离了。所以,我们认为,对艺术的意义的阐释的最大的问题是极端的知识化。人的任何活动都有相应的知识,归纳性的、解释性的或是反思性的等等,艺术作为人的一种活动,也被限制在知识的规范中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美学理论。作为艺术的规范性理论,美学理论已严重地背离了艺术,由于它过分的和极端的知识化倾向,使艺术被淹没在空洞的理论中。而要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除了摆脱这种空洞理论的束缚外,最主要的还在于溯本逐源,从艺术活动的本初谈起。而解释学艺术理论的努力则扭转了这个方向,它更重视艺术是一种活动,在这种阐释的行动中,艺术和接受对自我和世界的意义的构筑和开启。因此,我们强调,艺术什么也不表现,什么也不反映,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的就是艺术!所以,对艺术的意义的探讨,从艺术作品、艺术家或是艺术接受出发,最终都要归结到对人的艺术活动的探讨中去。艺术活动的根本所在就是构筑另一个世界的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出艺术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的就是艺术的极端的观点,并不是彻底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遁词,而是要彻底否定所谓的艺术批评和美学理论对艺术是什么的概念化和知识化的思考,艺术开启的本来是一个非凡别样而不同平常的世界,而我们的理论总是试图将它纳入到我们正常的世界中来思考,这就从根本上将艺术背离了。所以,我们所要否定的就是对艺术是什么的提问。因此,问题最后会变为艺术可能的意义,艺术能够给予什么的,而这种只能再回到艺术活动中去探究,因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的基本的和原初的起点。如果我们以艺术活动作为艺术的意义问题的起点,那么我们又如何来描述艺术活动呢?人的活动纷繁复杂,究竟那些属于艺术活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会变得困惑。但是,我们先验地认为人就是一个活动的主体的话,那么艺术活动也就是人的所有活动中的一种,这种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再造另一世界的活动,它是一种心灵构筑意义的活动。 首先,人的活动的特殊性,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创造“第二自然”的活动,活动本身是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看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但人的活动不仅仅体现为人和自然之间的活动,人也不仅仅是使自然向着他自己,他的活动的内涵应该更广阔,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创造“第二自然”的观点却为我们提供了思路。由此可见,人的活动具有某种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就体现为人对另一世界的探视的努力,在这种探视中,他不是还原现存世界,而是力图去开启和敞亮可能的世界,这种可能的世界只能是艺术世界。不管是艺术制作还是艺术接受活动,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所以,不管怎样,艺术活动是一个使我们的世界“陌生化”的活动,这是一个极为朴素的事实,但这正是我们思考艺术的真正出发点。正是在这种制造陌生事物的活动中,我们在不断地超越,超越现存世界有和无的隔离,在心灵中出现了另一世界,这就是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心灵不断地展示自己的运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接受都可以包含在这个心灵的运动之中。艺术活动的本意就是心灵自我改造的意义,面对一件非凡的艺术作品,我们感悟到的东西,绝对不是现有的知识告诉我们的,或是艺术理论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什么的东西,而是对我们心灵的改造;艺术作品也不是一个常规的现实存在的物,它绝对不是知识的对象,而是一个开启我们的世界面向心灵的物,艺术作品的本意是激荡起我们的感受,是艺术作品驱使着我们,而不是我们审视艺术;所以,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以及他的作品,应该就是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觉,使我们进入到“我—艺术”的世界中,使之在思考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艺术就是着力于激发塑造新的心情,新的感受方式,是艺术的方式在制造着我们感觉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在不断地规定着艺术的方式。其次,艺术给予我们的意义正是心灵的意义。艺术活动所开启的世界就是心灵的世界,艺术活动就是心灵再造一个别样的世界的活动,就是心灵构造意义的活动。不管我们所有的活动多么复杂,其基本意义的追寻要归结到人的心灵。我们不是指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的构成,而是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心灵。梅洛—庞蒂在说明“生命世界”时用了一个词,叫做“肉”,它是指生命的感受性,它不是指客观的身体,也不是灵魂认为的自己的身体,而是身体和灵魂的共同背景,是一种意识和客体分离前的状态,它指感到的东西和感受者。这一含义和我们所说的心灵的含义十分接近,这一心灵的意义在艺术活动中得以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心灵的意义就是思和诗的遭遇,在这种遭遇中,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在生成着。艺术活动完全具备思想的特征,但不是概念和推理式的理性思考,而是现实化的思考,音乐、诗的严整的结构体现着感觉的逻辑严密性,绘画中的色彩、构图等,也足以显示出它的构思的整齐化一。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思和诗的遭遇,即是指包含着感受者和感受到的东西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心灵的原初状态,是艺术活动的状态。我们一旦跳出这一状态,用纯粹的理智去思考、规范时,这就是理性的知识的活动了。所以,在艺术活动中,我们不能也无法还原出理性的思想来,那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的工作,那种企图揭示艺术的现实意义的做法是对真正的艺术的扼杀。但是,恰恰是在对我们的感受的改造中,艺术不断地体现了它的意义,不断地展示着心灵而又超越心灵。因此,艺术活动是心灵意义上的思和诗的活动。所以,艺术的特定的意义就是心灵的不断超越,这种超越是不断地创新的,是唯一的,没有任何规律性的东西让我们去概括。对于艺术的意义问题,如果试图有一种完整的回答,我们只能再回到原初的思路上去,即它作为一种心灵的活动,这时,我们只能探索心灵的意义,而对心灵的意义的探讨,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人类文化学和发生学等学科共同的问题,实际上,也正是人类自己的根本问题。(作者:核实中,来自:中国国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