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进的新时代,必然要求我们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新时代、解读新时代、引领新时代。这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来说,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的经验,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它涉及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三个着眼于”从三个方面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深刻内涵。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概括中,我们应该着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始终巩固和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人类思想发展的大视野来看,马克思主义依然处于人类思想史的巅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科学真理。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达到新的境界。正因为以上理由,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主流原则,认同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为它具有先进性、正当性、开放性、创新性、适应性。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有一项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党性原则,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方向。所谓党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之所以把党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因为时代化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而理论创新是需要立场和方向的。如果立场不稳,方向不正,就有可能走向“老路”和“邪路”。这样创造出来的理论,就不可能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我们加强理论武装,熟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并理解这些原理,同时熟练地运用这些原理,即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关于学习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谈到了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体现为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要有重大的责任意识。守土有责是要解决好守什么土,尽什么责的问题,就是“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守土负责,就是要在其位,谋其职,细化职责,强化责任。守土尽责,就是要求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这些应尽的职责包括:舆情的研判、思想意识的引导、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等。如有不尽责的,应追究责任。这些基本要求贯穿的主线和宗旨,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只有更为准确、更为深入、更为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要求,才能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才能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也才能真正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作者:林国标(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8日 06版)
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层面的成绩,更是关注学生的智力以及心理的成长。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将实际生活和数学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思维,以此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实现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目的。一、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的,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以此来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数学教学深度挖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数学课程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能够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地体现出数学课程的价值。二、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一) 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多年影响,家长和教师都为了学生的考试结果能够足够优秀而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素质的能力。现如今,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进行认识理解,尽可能多地把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展示出来,从而将复杂的小学数学知识,更加直接的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老师们做课题研究,时常混淆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和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策略,前者在研究之前已有,后者则在研究中产生;前者是指导性策略,后者是成果性策略。指导性策略从何而来?指导性策略,可以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也可以从研究文献中借鉴。每一课题,从研究目的出发,应对相关领域的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整理研究现状,找准研究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其在研究中形成的新的理性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新策略,以作为自己研究的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研究策略在课题报告中如何呈现?指导性策略一般在课题报告中“研究过程”、“研究措施”中逐条呈现,分阶段、分步骤、按秩序和逻辑关系分别撰写。现以课堂教学“四步策略”公式法为例进行说明。策略一、强化规则,为……奠基策略二、创设情境,为……激趣策略三、确定目标,为……定向策略四、鼓励思辨,为……提升思维品质上述四个策略,若出现在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中,可作为指导性策略,每条策略可作为一个大标题,在其下分别撰写策略含义、目的意义、案例以及正反辨析,省略号部分可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填充。成果性策略如何呈现?在成果报告中,除需撰写上述“四步策略”含义、意义、案例及辨析,还应生成、提炼出新的策略即成果性策略,所以,成果性策略一般是在研究后期,在研究的中期报告或结题报告中成型,撰写时需写清楚其生成、提炼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必然伴随着思想理论的发展创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推进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1、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推动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既取决于社会实践领域的发展创新,又依赖于思想理论上的发展创新。一个缺乏实践创新能力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缺乏理论创新能力的国家同样不可能步入世界强国行列。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共同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才能不断推进时代进步。理论的创新发展来自于实践的创新发展,同时又必须在指导实践再创新的过程中受到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理论创新在服务于实践创新的同时也促使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反之亦然。因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不断地由特殊走向一般、又由一般走向特殊的辩证运动,也是社会实践日益拓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理论和实践都必须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有生命力。任何生机勃勃的社会,都离不开实践创新,也离不开理论创新。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须臾不能离开创新性理论思维和创新性社会实践。2、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社会实践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思想理论大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思想理论的发展创新。从西方历史看,无论是古代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的辉煌,还是英法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都离不开众多文化和思想大家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性思想和观点的推动。从中国历史看,我们之所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并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不但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留下了饱含创新精神的累累硕果。儒、释、道、法等各家学说,留下了丰厚的思想理论遗产,为古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一系列变化,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正面临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那就是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要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作出回答,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根据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样才能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进而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过程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3、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必须紧紧扣住时代主题时代主题规定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和方向。不同历史时期理论创新的主题有所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论创新的主题是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理论,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党成功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导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践和理论创新的主题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致力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成功创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在此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并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必须牢牢立足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这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源于聆听时代声音和回应实践需求的客观规律。实践孕育真知,实践检验真理。回顾中国共产党97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深切感受到,正是因为我们党一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党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历史。社会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要想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跟上新实践的发展,就必须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包括理论创新在内的各方面创新。立足社会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关注时代新变化,走好时代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全局,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理论工作者都应该注意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5、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有着丰富理论创新经验的政党,又是一个善于领导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理论创新的政党。新时代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理所当然也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党领导和推进理论创新的一项指导性工作。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和推进理论创新,首先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确保理论创新不走老路和邪路,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否定社会主义、否定改革开放甚至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错误观点仍然在通过一些渠道不断散播,试图扰乱群众思想,干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摒除这些错误言论干扰,关键就在于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使得一切理论发展和创新都跟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发展的步伐,确保理论与实践互不脱节、协调共进。(作者:张述存,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山东省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猜您喜欢: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何实现转型?_北京日报APP新闻理论解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11个“高基准”_北京日报APP新闻全球经济遭遇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如何开启下一轮经济周期?_北京日报APP新闻理论和实践可谓一对孪生兄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理论产生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而实践催生理论又为理论所牵引。理论不能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一定是不科学的、形而上的或纯逻辑的,反过来说,理论的创新发展一定要以实践为基础、为依据。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观察当今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有一种脱离实践的倾向需要我们注意和警惕。中国当下的经济学研究在摆脱热衷于政策解释、文件辅导、经典注解的同时,出现了以下需要警惕的几种倾向或问题:其一,越来越热衷于闭门造车。一些人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毫不沾边,既不是实践进程的科学总结,也不是未来发展的务实建议,而是仅凭主观意志、热衷于异想天开的逻辑演绎和文字幻变,除了孤芳自赏外,毫无社会意义。其二,越来越精心于概念创造与话语标新。习惯于把简单的道理用晦涩复杂的词汇表述,热衷于生搬硬套外来的词汇,不管是否符合中文的逻辑和法式。其三,越来越沉迷于数理范式。无论需不需要、严不严谨都要堆砌一些复杂的函数关系和数学公式,满篇充斥着并非必要的希腊字母和拉丁文字,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明了的实践问题繁琐公式化。其四,越来越专注于引论立论。习惯于通过引述论点来论证观点,不注重实践依据,不注重是否“需要”或者“必须”。只是与过去言必求马、恩不同,现在是无论是否贴切和需要,都言必引用欧美学者的观点,似乎一篇论文不引述若干西方学者的话语,就不成为论文了。其五,越来越屈服于外来标准。撰写论文、采用文稿、评价文章都以西方特别是欧美刊物或其偏好为标准,西方论文范式成了衡量文章形与实的唯一范式。总的来说,这些倾向使中国经济学研究中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西进”或“西化”的色彩。那么,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又是怎样的呢?它似乎不同于我们一些学者的做法。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市场经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总体上是符合的。我们熟知的萨缪尔森主编的《经济学》,到现在已经修订出了第19版,而修订的依据就是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实践成果,包括中国发展创造的成功实践经验。而我们一些学者的经济学研究却是一种脱离中国实践的“西进”与“西化”,因而这种西化带来的必然是虚化。这种脱离中国实践的西化和虚化是否有道理?答案是否定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走出一条在整体上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而我们对这种道路的自信在于,中国从一个基本毁于战火的“一穷二白”的国家转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这种迅速发展的状况是很多发达国家都难以比拟的。既然如此,偏离中国独特发展实践的西化和虚化,显然是不科学的。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诚然,中国的发展实践全面汲取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例如,中国实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其中有不少与西方市场经济共同的地方。在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中应该充分体现这些内容,包括与其相适应的研究方式和表达范式,一味排斥也是不科学的。但中国的经济学不能仅有这些内容,特别是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与范式,它应当同时甚至更多地反映给中国带来巨大发展独特实践的成果。也就是说,中国应该建立与自身伟大实践相符合的经济学理论与范式,其中包括对市场经济实践的理论提炼与范式呈现,但不应是全盘追崇西方而导致的与中国实践脱节的虚化。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是否具有实践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及40多年的改革与开放已经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主体上体现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点,从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这也是包括西方国家在内各方面都认同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情不一样。中国人口众多,数量超14亿;底子薄,人均资源很少。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说,中国的国土面积可谓十分短缺。美国按大口径算,国土面积超过中国,但人口刚刚超过3亿人;俄罗斯国土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只有近1.5亿人;加拿大国土面积为998万平方千米,超过中国,而人口只有3700多万人。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实现快速发展殊为不易。与此同时,中国所建立的社会制度也具有独特性。由于多种原因,中国既不能走1949年前的道路,也不能走西方的道路,更不可能走苏联的道路,而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在经济上的特色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发展环境不一样。新中国70多年来的发展可谓内困外扰,始终处于紧约束之中。从内部看,因常年遭受战火侵害,新中国建立时面对的几乎是一片废墟,只能白手起家;又因为特殊的外部环境,只能自力更生。即便没有外部侵扰,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都非常困难。从外部看,由于制度差异及其他重要原因,中国始终受到一些国家的围堵与封锁;中国坚持奉行不称霸和各国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对外原则,从不侵略别国,也从不从外部掠夺资源;中国不处于世界发展的高位,引进资源要素不容易,在自身的资源要素还容易流失的情况下,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时常伸出援手支持落后或贫穷国家。第三,发展方式不一样。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有许多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有自己的体制特点。概括地说,一是坚持“两轮驱动”:一方面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地、科学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是把握“两个抓手”:一手抓最落后群体的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抓解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如温饱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另一手抓与最先进的生产体系和科技手段的对接运用,力求后发先至,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实行“两个途径”: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实施分类指导;同时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推动发达地区运用各种手段支持落后地区。四是用好“两个市场”:一方面,坚持眼睛向内,深入广泛地开拓国内市场,不断挖掘内需潜力;另一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最大限度地运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五是重视“两个手段”:一方面,科学运用物质手段或经济杠杆,充分激发各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特有的进取精神,积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尽心出力。六是形成“两个支撑”:充分发挥各类功能平台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推动发展和促进创新的有力支撑;积极推动建立横向、纵向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七是推进“两个转变”:在发展道路上由实行资源要素驱动向实行创新驱动转变;在发展内容上由追求高速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八是紧扣“两个目标”:千方百计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努力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和谐安宁和中华民族的幸福安康。中国丰富而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足以使我们对深化经济理论研究、建立具有特色的经济学范式充满自信。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跟随。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不能全盘照套照搬,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及其教科书编写不能以与我们有很大差距的西方经济学及其教科书为标准,如果在内容上模仿,甚至分析方法、语言表达都完全套用是很不科学、很不合理的。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及经济学范式发展创新的最坚实基础无疑是中国自己的实践。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应在三个方面推进创新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功也需要我们把实践中做对、做好的东西总结出来,这样不仅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也能为世界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就需要我们以中国特色实践为依据或导引,实现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持续创新,作为方向,就当前而言,中国经济学的创新至少可以依次或同时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第一,在现有框架和范式下寻求创新与突破,重点是根据中国经济活动的状态与变化,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做出新的总结归纳,给其以科学的描述与揭示。第二,对现有框架和范式做适度的改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实践做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提炼概括,形成若干具有指导意义的原理、规制或守则。第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有益创造,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与基本要求,创造具有世界性指导意义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基于中国成功实践、由中国经济学人主创、可以作为世界经济研究重要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教科书。(作者: 范恒山)
#三大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度重视,社会科学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社会科学界每年都会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诸多专业著作。然而,目前尚有一些基本问题亟须回答:社会科学是否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承担了学术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是否达到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层面的预期?要解答好上述这些问题,社会科学就必须面向实践、注重实践、拓展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题中之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作为两大科学体系,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实践问题。自然科学侧重于帮助人们理解自然变化规律和改造客观环境,而社会科学则帮助人们理解人类发展规律和推动社会进步。虽然在理论上如此,但是社会科学在现实中很容易陷入一种主观上的“自体循环”。也就是说,社会科学最初通过对实践的认识形成了概念;为了更好地阐释概念,形成了研究范畴和理论体系。而后续的研究者往往从概念、理论和方法(而不是概念、理论背后的实践)出发去进一步探究,在概念表述和理论方法上追求新颖,从而形成了新的理论。如此循环往复,导致社会科学离实践越来越远,并形成了一套规模庞大、逻辑复杂、门槛较高、晦涩难懂的理论体系。这套体系看似科学系统、玄奥高深,后续的进入者只能在浩如烟海的文字表述中亦步亦趋、叠床架屋。然而,这对实践到底有何种解释、是否传承了有价值的知识、能否帮助拓展实践,都是存疑的。而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早期的学者大多学养丰富、博览群书,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实践,都有较多的了解。然而,当社会科学越来越发展,一些后续的研究者则完全成为纯粹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漫长而艰辛的纯社会科学训练,使一部分人既缺乏对自然科学的充分认识,也缺乏对社会实践的足够参与。为此,我们呼吁社会科学应当更加注重实践。首先,社会科学需要重视历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当代某些社会科学研究者和流派并不重视历史,而是过于重视调查数据和量化模型,认为历史没有价值或不够科学,这在价值判断和方法论上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就本质而言,人类是历史实践的产物;就人类的历史而言,它的产生和发展就在于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以及人类自身的实践和演化,从而塑造了今天的人类社会。当今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建立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之上。历史深刻塑造了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社群、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内在品格和外在面貌。当然,对历史的忽视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界试图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且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长期存在的典型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中国社会科学若想建立起实践导向的社会科学,首先要重视历史实践。通过对历史的研究,真正形成对人类社会行为的正确理解。当然,这种对历史实践的重视,绝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视,也包括对世界历史的重视。其次,社会科学需要侧重现实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重视调查研究,就是要进入现实实践。社会科学的根本出发点,应当立足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的时代意蕴在于现实实践。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主要是着眼于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法律等各个方面,并从这些现实问题中寻找答案。当然,研究现实问题也可能产生另一种结果,就是这些研究未必带来所谓的理论创新。因为人们在某些领域的实践有时只是对历史的循环往复,所以对这些实践问题的研究就会显得不够新颖。这就涉及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的创新问题。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而对于大量社会实践问题的解决,即便没有提出什么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也并不等于其没有价值;相反,只要其能够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就是有重要意义的。最后,社会科学需要关注未来实践。在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社会科学还要面向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艰辛探索过程。那么,谁来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之路呢?这就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上下求索。当然,这种思索绝不是闭门造车的冥想,而是建立在三个条件之上。一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其集中表现是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文明程度并改变了社会生活样态,这反映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因此,对未来的探索需要充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二是对历史规律的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以人类某些相对稳定的社会行为作为前提的。于是,理解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预知未来。三是对人类现实状况的充分了解。现实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起点,拓展实践也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盲目照搬,更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总而言之,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亟须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唯其如此,社会科学才能满足发展需要、承担学术使命、符合人民期待。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何哲相关阅读: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话语重新审视社会科学研究重视社会科学研究价值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前者主要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者主要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十四个坚持”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与“八个明确”存在交叉,但却自成体系,既有科学合理的结构安排,又有相互贯通的内在逻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独特角度,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把握其结构维度、时空维度和认知维度是重要的路径。 结构维度:三个层次的“同心圆” 如果把“十四个坚持”看作一个“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圆心”。一系列内涵丰富的论述紧紧围绕“圆心”,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紧密相连、层层展开的“同心圆”。 “同心圆”的内核:坚持党的领导,集中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的领导力量。“十四个坚持”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开始布局,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压轴,以确保所有的战略部署和战略实施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展开。 “同心圆”的主体:主要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开的五个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方略和总抓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共同回答怎样制定并遵循科学的战略部署,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高度。 “同心圆”的保障:主要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和对外战略,指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要的保障,回答怎样确保新时代总目标和总任务的顺利实现,怎样保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序推进。 三个层次共同构成逻辑严密的整体。其中,第一层次处于统领地位,以确保“十四个坚持”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不变形,不走样;第二层次是主体所在,是“十四个坚持”的重点所在和主要举措;第三层次是重要条件,是“十四个坚持”的战略依托。三者在结构上有序排列、环环相扣、相互贯通,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划图、路线图和施工图。这其中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和方法。 时空维度:三重逻辑的“聚合体” 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要方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的显著特点。 一是历史逻辑。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基本的理论品格。但只有在深刻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联系中,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才能实现与时俱进,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其中,基本理论属于指导思想范畴,基本路线属于总方针、总政策,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必须遵循的路线和方针。相对而言,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任务和要求,有些内容已经随着实践和理论发展而发展了。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五个基本”简化整合为“三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同以往概括的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凝结着我们党在不同阶段总结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精华,蕴含着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积累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理论和实践成果的一脉相承。基本方略没有割断与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历史纽带。没有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就不可能形成“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 二是实践逻辑。“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是实践之源”。“十四个坚持”生成于新时代的时空环境,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过去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从10个方面系统回顾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鲜实践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新鲜实践中的宝贵经验经过理论概括和提升,成为“十四个坚持”的重要思想内涵。正是鲜活的实践成就了富有时代气息和强大生命力的理论。 三是未来逻辑。“十四个坚持”是面向未来的方略,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未来指向。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根本要求时强调,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时,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阐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断时,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阐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时,强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强调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在阐述中国外交战略时,强调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等等。 认知维度:三大规律的“折射镜” 十九大报告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时指出:过去五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这一思想的实践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个坚持”集中体现了三大规律的基本要求,深化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一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执政党如何有效执政,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权威放在突出的地位。为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就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唯有如此,才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遵循这一规律,“十四个坚持”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致力于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 三是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鉴于此,“十四个坚持”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此外,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为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本文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阶段性成果。)
按照攀教体研〔2019〕3 号文件要求,市级课题《攀枝花市山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运用现状调研》(调查研究专项课题)正在积极有序推进。课题组按照“全面与深入相统一”的原则,实事求是,精准施策,着力“三确定三实践”,稳扎稳打,助推课题研究有效开展。一方面,做好了“三个确定”。一是课题人员确定。课题组人员中,从职称来看,高级教师3人,其余均为中级教师;从学科来看,涉及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化学、电化教育等;从年龄来看,”80后”4人,“70后”7人等;从岗位来看,涉及一线骨干教师、教学校长、山区教学点负责人和市(县)级教研员以及电教馆馆长等,形成了一支人员多元、结构合理的课题研究队伍。二是抽样方法确定。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随机性、代表性、可行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将本市三区两县五个“地区”作为样本区域,确定我市范围内的9所中心校(米易、盐边各3所、东区、西区、仁和区各1所)和11个相对薄弱教学点(米易县和盐边县各3个,东区1个,西区、仁和区各2个)作为调查样本,以期获得准确、客观、科学的“第一手”调查底稿,为后期报告撰写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调查对象确定。将问卷调查与个别座谈相结合,涉及我市部分中心校和教学点的教师和学生。目前,盐边、米易共访谈教师97人次,学生289 人次;东区访谈教师22人次,学生60人次;西区访谈教师19人次,学生16人次。另一方面,做细了“三个实践”。一是问卷编制实践。在查阅大量学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精心设计,认真编制《问卷调查表》和《实地访谈提纲》,从山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运用两个维度,共设置问卷题目66个,实地访谈基于2种角色涉及6个方面问题,确保问卷实践的操作性和合理性。二是实地调查实践。截止目前,课题组已经对全市8所中心校和8个教学点开展了调查实践,共回收有效问卷(含访谈记录)426份。其中,教学点有:盐边县永兴小学苍浦教学点、盐边县永兴小学强胜教学点、米易县观音小学教学点、米易县典所小学教学点 、米易县大庙教学点、东区阿署达教学点、西区烂坝教学点和庄上教学点。三是理论延展实践。课题组基于对全市山区教学资源建设与运用情况急需了解、山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急需提高、山区教育发展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等3个方面,从学科教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方面出发,围绕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研究,优化调查方法与方式;不断延展理论范畴,积极指导实践,确保课题研究在严谨的教育理论基础架构下真实、科学、有效实施。来源:市教科所
历史不应该仅有消除偏见,它还应该孕育热情。——乔治·屈维廉谈历史,探讨历史的真相,大家好,这里是“崇文谈历史”,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历史。沈从文在中央革命大学学过一段时间,这个学校主要是培训各级干部的政治文化学校,主要是为了帮助从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适应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沈从文在那里学了十个月,按照规定,在读学员必须要在学校住宿,因此他都是周一上学周六回家。那些学员主要是学习各种政治文件并且对过去的一些思想进行反思,这个学习让他感到很陌生。在里面他发现他以前学到的东西到这里面都不需要,而接受新观点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在那个过程里他很挣扎,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他所学的已经脱节太久了,因此他在那里面比较落伍。因为他本身就比较内向,而他也不喜欢参加一些活动类的,因此有些人觉得他不高兴了,但是他心里面认为自己本不是那种嘻嘻哈哈的人,因此他不和他们一起热闹,这样的热闹他也参与不进去。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困苦生活,因此他不是太喜欢都市上的人反而是和普通的劳动者比较靠近。在革大上学期间他在炊事员那里做了一些能做的事情。炊事员是一个退伍老兵,他这么长时间的生活经验使他对于一些教授什么的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沈从文帮助他的认真还有对人的天真朴实的态度,使他很感动,因此他们两人就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两个人常常在往后晚饭后坐在院子里面交谈着各自的人生经验,因为两人都当过兵所以这也成了他们谈话经常聊的东西。在这时候沈从文还收到了他的侄子黄永玉的信,他在信中问了他一些国内的情况,不久之后他便赶到北京来探望沈从文了。由于在学习期间空闲的时间很多,因此沈从文实在是忍不住了,所以他就去找了班长问他说:“改造要到什么时候为止?不要让我做事的话就赶紧说明白”。班长就帮他请示了一下说:“上面仍然要你写文章”。后来总算是毕业了,按照学校的规定每个人要写一篇对于自己过去的思想的检查,这篇检查他写得非常艰苦,最终得了一个倒数第一。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他人到认识到自己过去写作中的一部分已经与现在的社会现实脱节了。因为他以前读书范围特别大而且是比较孤立的,因此他的个人和现实之中也是很孤立,这其实这和他以前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有关。他所出生的凤凰县以前就是各种人混合居住的,后来更是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杀了很多的人,他就在这种可怕的环境下长大。按照他的家庭出生,他应该是要向上爬的,但是现实的生活却是让他要向下看。政治斗争本来就是不稳定的,文学批判也是随时都能起来,因此很多时候他都跟不上思想界的潮流。在革命大学十个月学习里面,他对于文学和建筑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他认为一切事情不外乎实践。在那里他学到了很多,而且他也认识到自己和现实社会的脱节。在那一段时间因为各种事情都混杂让他非常厌恶政治,但是他是属于那种一定要改造的知识分子类型,所以很多时候他都很迷茫。他学会向现实学习。他也明白了一个人在肉体和精神遭遇所能承担的最大负荷之后是一种什么情形,因此他深刻认识到了万物的渺小。如果以前是想象的话那么现在他真是要用文字影响到现实,因此可以说是收获很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进的新时代,必然要求我们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新时代、解读新时代、引领新时代。这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来说,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的经验,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它涉及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三个着眼于”从三个方面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深刻内涵。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概括中,我们应该着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始终巩固和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人类思想发展的大视野来看,马克思主义依然处于人类思想史的巅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科学真理。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达到新的境界。正因为以上理由,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主流原则,认同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为它具有先进性、正当性、开放性、创新性、适应性。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有一项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党性原则,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方向。所谓党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之所以把党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因为时代化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而理论创新是需要立场和方向的。如果立场不稳,方向不正,就有可能走向“老路”和“邪路”。这样创造出来的理论,就不可能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我们加强理论武装,熟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并理解这些原理,同时熟练地运用这些原理,即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关于学习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谈到了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体现为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要有重大的责任意识。守土有责是要解决好守什么土,尽什么责的问题,就是“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守土负责,就是要在其位,谋其职,细化职责,强化责任。守土尽责,就是要求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这些应尽的职责包括:舆情的研判、思想意识的引导、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等。如有不尽责的,应追究责任。这些基本要求贯穿的主线和宗旨,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只有更为准确、更为深入、更为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要求,才能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才能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也才能真正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作者:林国标(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