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网络音乐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发展前景良好其名为窃

2020年中国网络音乐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发展前景良好

音乐产业作为三大文化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实体唱片行业不断下降的背景下,互联网催生的网络音乐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内容生态方面,网络音乐平台更加重视内容创造,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作品,同时用户付费的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未来网络音乐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市场空间大。网络音乐用户规模逐年增长2016-2020年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逐年增长,使用率基本保持在68%-72%。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6.35亿人,较2018年底增长5954万,占网民整体的70.3%。综合来看,我国网络音乐用户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一半,可见中国网络音乐用户基数庞大,这也是中国网络音乐行业发展的一个天然优势,其产业增长空间巨大。政策推动网络音乐繁荣发展自2015年,政策加强对网络音乐的盗版整肃以来,中国网络音乐的内容付费业务开始起步。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摘要》),在《纲要》中首次将“音乐产业发展”列入到“重大文化产业工程”,从国家顶层设计上明确了音乐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2020年5月,全国人大代表更是直接建议完善线上音乐付费机制,提高网络音乐付费率。这些政策将逐渐培育中国网络音乐用户的付费习惯,提升用户付费意识,推动网络音乐市场创造更多有价值的音乐产品,进而推动网络音乐繁荣发展。用户付费意愿并不低根据艾瑞咨询的一项调研显示,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内容付费的意识正在逐渐觉醒,长视频与音频内容付费行为已渗透至下沉市场。根据调研结果,在各内容形式付费偏好中,长视频与音乐/音频内容偏好较高,分别达到了42.69%和42.34%。此外,一线至二线城市用户中付费比例最高的内容形式为音乐/音频内容。可见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对音乐付费的意愿并不是很低,内容质量和体验感受是用户考虑是否付费的主要因素;随着网络音乐市场的持续优化,创造出高价值的内容产品,用户付费的意愿也会得到进一步地增强。音乐版权市场规模2013-2019年,中国音乐版权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19年,中国音乐版权市场规模达到240.6亿元,相较2018年增长5.1%,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市场规模的绝对额还是很大。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网络音乐作品质量持续提升、商业模式日趋完善,成为人民群众网上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音乐行业更加重视建设上游创造生态,战略重点从下游的用户资源转向上游的创造资源;并且在业务发展方面,网络音乐行业多元化业务模式也正在逐步形成,推动行业营业收入稳定增长。未来,以付费会员为基础,协同直播打赏、数字专辑、作品授权、付费电台、音乐周边、线下演出的多元化业务将进一步推动网络音乐行业健康发展。预计2020年中国音乐版权市场规模将达到281.7亿元,2022年中国音乐版权市场规模将达321亿元。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音乐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不吉

2019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研究报告

社会技术的进步、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对知识版权的重视为在线音频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突破4亿,增速达22.1%,相较于移动视频及移动阅读行业,呈现较快增速。超六成受访用户表示愿意付费成为在线音频平台会员,约三成用户表示不确定,在线音频会员付费前景可观。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版权内容进一步规范化,越来越多的IP改编将会涌现。在线平台趋于特色化、差异化、细分化发展,商业模式更加成熟与多元。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2018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产业链2018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增速快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增速达22.1%,相较于移动视频及移动阅读行业,呈现较快增速。随着信息更新越来越快,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增加,音频产品伴随性的优势使其在当今生活节奏较快的社会中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喜马拉雅领跑在线音频市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第四季度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三家主流在线音频活跃人数分别达到8909.3万人、3439.2万人和3020.8万人。2018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痛点分析市场动态:造节狂欢运营升级市场动态:布局硬件 智能升级在线音频用户画像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男女比例分布较为均衡,年轻群体占比较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线音频平台内容丰富,适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用户使用收听,针对不同类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进行推送,或有利于提高用户粘性。在线音频中高收入用户占比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在线音频用户超五成,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用户达到22.0%,音频用户群体整体较为高端。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线音频平台能够在更碎片化的场景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更适合中高端人群内容获取需求。在线音频在伴随性场景中优势凸显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用户在运动、开车、家务等体力劳动时、上下班通勤时最常收听音频。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音频占主导的四种使用场景都属于伴随性场景,能够让用户在进行其他活动的同时接受信息。而睡觉前和居家休闲则属于非伴随性场景,用户浏览图片文本或观看视频更普遍。因此,与视频、图文相比,音频形式的内容更适合用户碎片化和伴随性场景使用,在线音频使用场景呈现多元化特点。内容是在线音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53.8%的用户将平台资源丰富程度作为选择音频平台时首要考虑的因素。音质(46.2%)、内容趣味性(45.2%)也深受关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知识付费、内容付费的火爆,内容建设成为提升平台竞争力的关键,丰富的内容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从而更有效地吸引用户。平台需注重提升用户体验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除了丰富平台音频种类与内容,许多用户在用户体验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8.8%的用户希望平台减少广告出现的频率,34.1%的用户希望优化操作界面。因此,在线音频平台在内容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提升用户体验。中国主流在线音频平台营销策略音频营销典型案例——专属品牌电台《惠普用星说》惠普联合喜马拉雅,建立专属品牌电台,利用内容优质推荐位进行推广、配合新品上市,软性传递品牌理念和信息。通过邀请娱乐频道、旅游频道等八位高流量主播结合自身栏目打造高质节目为品牌带来听众转化与粉丝沉淀。同时邀请证言人电音男孩徐梦圆、小崽子系列作者脏小白等录制节目,根据KOL工作特性场景化融入产品卖点。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品牌专属电台的创建,通过企业有声节目对企业品牌进行软性传播,能促进品牌与用户的互动,有效拉近企业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实现IP化、生动化。音频营销典型案例——《郭论》品牌请客+节目定制天猫年货节与喜马拉雅付费大IP《郭论》联动,通过品牌买断IP专辑番外、购买付费专辑免单券、用户免费试听同时参与H5互动,赢取更多打折收听券,降低广告商采购门槛、提高品牌曝光度和广告商转化率,同时解决品牌主难以触达高消费净值用户的痛点。音频营销典型案例——欧诗漫&《富察皇后的人生智慧》喜马拉雅借势2018年夏天热点爆剧《延禧攻略》,联合欧诗漫打造定制IP《富察皇后的人生智慧》,通过合作富察皇后扮演着当红女星秦岚,有效诠释欧诗漫品牌内涵,并更有效地吸引品牌受众用户,取得不俗的推广效果、提高品牌形象、传递品牌价值。音频营销潜力无限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从直播营销到短视频营销,再到音频营销,近年来新型营销方式不断兴起。而音频营销正凭借其使用场景多元、伴随性、碎片化等优点获得各大企业与品牌的欢迎,未来音频营销发展潜力无限。喜马拉雅——构建音频生态圈喜马拉雅——布局车联网与亲子市场近年来喜马拉雅不断拓展音频使用场景。通过与车厂、后装车机、 车载信息系统研发商等上游企业合作,建立起一个全覆盖立体式的内容分发车载渠道。通过推出晓雅Mini AI音箱和喜猫儿故事APP,开拓亲子市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汽车作为特殊的场景,对不需要占用双眼的伴随属性平台需求较大。此外,拥有汽车的人群消费能力高于平均水平,有更大的市场潜力,是音频平台重要的用户来源。此外,受益于二胎开放政策,近年亲子市场的需求急速增加。深耕亲子市场可有效延长用户生命周期。喜马拉雅——节日营销带动付费热潮喜马拉雅——综艺冠名推动品牌传播2018-2019年期间,喜马拉雅加强在综艺冠名方面的布局,联合浙江卫视推出主题为“十年之约”的2019思想跨年晚会,同时独家冠名中国首档原创声音魅力竞演秀《声临其境》第二季。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喜马拉雅通过与音频相关顶尖综艺节目的联合能有效推动品牌认知,吸引更多新用户,同时建立专业、顶尖的品牌形象。荔枝——去FM,转型语音直播2018年1月,荔枝FM采用了全新的logo,正式更名为“荔枝”,完成了去FM化,主打语音直播。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线音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平台资源优势的显现,用户逐渐向个别平台集中,荔枝的转型意味着荔枝将差异化发展,精准定位部分用户以获得细分市场中忠诚度和活跃度较高的用户。荔枝——打造主播IP随着荔枝FM转型为荔枝,其品牌口号也由“人人都是主播”变为“用声音,在一起。”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与视频直播不同,视觉刺激的缺乏使语音直播的用户会更关注直播内容的质量。品牌口号的变更说明荔枝平台的主播将由全民化走向更专业化以提供更高质量的直播内容。荔枝通过一系列策列打造高质量的直播。蜻蜓FM——打造内容矩阵2018年11月,蜻蜓FM在北京举行“声机·2018秋季内容生态发布会”,宣布推出全新内容矩阵,构建全新的品质和品类格局。其内容体系包括文化名家、女性、新青年、财经、儿童成长、原创自制、超级广播剧、影视IP等。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蜻蜓FM提出的全新内容矩阵,会让音频行业的内容生态更完整、更体系化,更具活力。蜻蜓FM——主播生态战略&国际化战略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个人主播和自制节目是近年来音频行业比较火热的业务,蜻蜓FM四位一体的主播孵化体系,将吸引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加入音频生产阵营,为其内容矩阵持续“造血”。中国在线音频市场发展趋势解读版权内容规范化,IP改编涌现在线音频行业内容制作、策划以及付费问题始终离不开版权保护的话题,版权规范化是在线音频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础。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法律监管的加强和人们版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未来在线音频平台版权争夺与保护将成为内容付费类音频的重点。同时,随着内容付费、粉丝经济的火爆,IP改编将成为未来在线音频平台抢占的高地。内容付费纵深化,增值服务价值显现近年来在线音频平台大力发展知识付费,以喜马拉雅、蜻蜓FM为代表的在线音频平台打造了各种知识付费节,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在经历爆发式发展后,聚焦知识付费的“知识狂欢节”不断向包含了硬知识、泛知识和娱乐类内容在内的内容付费转变。此外,在线音频平台为会员提供的增值服务越来越多,用户体验进一步得到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商业模式趋于成熟,打造多元盈利生态在线音频平台不断在细分赛道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如荔枝转型语音直播,蜻蜓FM深耕PUGC模式等。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各大头部在线音频平台凭借优质内容,开始注重衍生IP的打造、对场景及生态的全面布局,通过IP营销和场景营销等与更多的用户和厂商产生互动,打造多元盈利生态。智能终端应用,助推使用场景多样化在线音频因其独特的伴随性、碎片化特点,拥有多种应用场景。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头部平台加强在智能终端和车联网方面的布局将拓展在线音频的使用场景。尤其是“听”作为车内生活场景中的最大需求,更是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打造优质精品内容,内容生产迈向专业化未来在线音频平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内容的竞争。随着各大平台引进IP、打造IP,并加大力度扶植音频内容创业者,未来优质的、专业化的内容将成为争夺用户和提高用户粘性与活跃度的重点。在线音频平台特色化、差异化、细分化发展,竞争力提升各大在线音频平台的商业模式已经实现一定差异化,例如喜马拉雅的“UGC + PUGC + PGC”模式、蜻蜓FM深耕PUGC等,但提供的音频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未来,用户黏度高、付费意愿足的特色文化内容以及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有声读物将成在线音频平台内容制作方的发展重点。此外,在体育、亲子等细分领域的内容打造也是未来在线音频平台差异化发展的路径之一。

楚王觞之

中国音乐30年研究报告

阅读指南经过的发展,中国音乐进入了数字音乐生态的4.0时代。从到主流视频平台继续推出爆款综艺节目,为中国音乐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机会,帮助音乐人登台亮相。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华语原创音乐人迸发出新的创作热情,中国音乐的原创力量开始崛起。中国音乐市场的商业领域也呈现出多样化的IP实现模式。以上内容来自艾媒体咨询稿《华语音乐三十年研究报告 |华语音乐步入数字音乐生态时代,互联网打通音乐人上升通道》。

人将保汝

2018年中国数字音乐消费研究报告

报告摘要:1.在全球音乐产业持续增长,中国文娱产业进入黄金期的大背景下,中国音乐产业不断发展,并且有很大发展空间,其中数字音乐成为引领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2.借内容付费东风,中国数字音乐商业化能力提升,目前付费产品主要包括音乐流量包、音乐平台会员、数字专辑或单曲、线上线下演唱会/live house票务售卖、直播打赏与虚拟礼物购买、音乐周边等。其中数字专辑成为主要增长点。3.中国数字音乐付费习惯已经形成,数字音乐消费者更常使用购买会员和数字专辑的方式进行消费,更加注重音乐内容品质,更能接受个性化的独立音乐和国际化音乐,并且热衷音乐社交。4.中国数字音乐消费者群体年轻化、高端化,以90后居多,消费能力强,注重个人兴趣培养,热衷社交和旅行,追求时尚和创新,同时消费观念超前,注重精神和情感价值。5.未来音乐人地位不断提升,精准分发日趋重要;数字音乐的应用将贯穿各种娱乐消费场景;音乐也将成为IP孵化的一种主要内容源。▌中国音乐产业发展背景全球音乐产业持续增长,中国音乐产业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根据国际唱片协会数据显示,全球音乐产业经历了2013-2015的低谷期后,正逐渐突破瓶颈期。实体唱片规模的下降被数字音乐收入的快速增长所弥补,并体现出了更广阔的潜力空间。从全球音乐地域来看,国际唱片协会报告中也表明,中国被认为是下一个机遇市场,有可能与世界上最大的音乐市场比肩。2016年录制音乐在中国收入增长20.3%,流媒体上升了30.6%。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现状中国音乐产业链:互联网模式下,各环节间竞合关系加剧在互联网扁平化的影响下,中国音乐产业链也呈现出了相互交叉的网状态势。这一趋势对于内容生产环节的改造最为明显。1)音乐人及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创作和制作,内容方形态更加分散,各角色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和竞争关系;2)版权方与各环节的关系更加明晰,地位凸显;3)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联动也不断加强,多方效应提升音乐内容的传播效果和力度;4)纵向来看,唱片公司、音乐平台等环节均在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布局和延伸。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中国音乐产业商业模式分析借内容付费东风,中国数字音乐商业化能力提升近两年,网民对于内容获取效率和内容质量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催生了内容付费模式的不断成熟,在此大趋势的推动下,娱乐相关内容的付费习惯逐渐养成。从文学到影视剧再到音乐音频,用户对于内容本身的价值认可度不断提高,版权意识提升,为了自己喜爱的内容服务或基于粉丝效应下的支持或打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基于此,中国音乐产业商业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内容变现能力提升,也推动了音乐产业的突破与创新,进入新的发展期。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中国数字音乐消费发展数字专辑模式逐渐规模化,丰富度提升,成为主要增长点2016年,中国数字音乐专辑在粉丝经济的带动下快速发展。2017年,数字专辑继续全面开花,进一步侵占传统实体唱片的份额。根据各平台公开数据显示,在2017年全网上线的数字专辑中,欧美音乐占比提升,数字音乐版权的国际化也为国内音乐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同时,李志、谢春花、好妹妹乐队等独立音乐人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此外,用户对于音乐人和音乐类型的选择都更加具有自主性。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中国数字音乐消费关键词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中国数字音乐消费者行为偏好数字音乐消费习惯已经养成,90后数字音乐消费力强劲据调研结果来看,数字音乐付费行为已经成为消费者主流的音乐消费习惯。消费者最常使用的付费类型前三位分别是“购买会员”、“购买数字专辑或单曲”和“购买音乐流量包”,占比分别是27.2%、14.2%和14%。可见当前中国消费者的数字音乐付费习惯已经逐渐养成。另外,19-30岁年龄段消费者在数字音乐消费力上比30岁以上的消费者表现更加强劲。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数字音乐消费者音乐偏好广泛,更易接受独立音乐和世界音乐中国数字音乐消费者在音乐风格和地域上有更加广泛的偏好。从音乐风格偏好来看,数字音乐消费者尤其喜爱电音、爵士、R&B和嘻哈/说唱等独立音乐风格。从音乐来源地上看,数字音乐消费者偏好国际化,尤其是日韩系音乐受到青睐。艾瑞分析认为,平台刺激消费者进行音乐付费需在消费者的偏爱风格上重点布局,当前流行音乐仍为消费者喜爱基础最高的类型,是版权布局的基础,但在独立音乐风格、地域特色音乐的垂直化布局也将成为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举措。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数字音乐消费者拥有更高的互动热情中国数字音乐用户在音乐平台的互动行为趋于多样化,其中“分享及转发音乐”和“评论与点赞”是最主要的互动形式,在数字音乐整体用户群体中占比分别是68%和60.9%,在数字音乐消费者群体中占比分别是75.4%和73.2%。相比之下,数字音乐消费者群体更加偏爱在音乐网站上进行互动,并且互动程度更深。 “购买周边”的TGI指数最高,达到160,“撰写乐评”和“发布动态”TGI指数紧随其后,分别为149和142。在所有数字音乐平台用户群体中,有过音乐付费行为的用户群体更加年轻化、高端化。从年龄上看,数字音乐消费者在25-30岁的TGI指数在所有年龄段中最高,达111.8;从居住城市上看,一线城市TGI指数最高,达123.5;从学历来看,硕士/MBA/双学位和本科的TGI指数较高,分别达122.5和110.4;从收入来看,数字音乐消费者收入普遍较高,其中月平均收入20000元以上的TGI指数达166.7;另外数字音乐消费者群体普遍身居要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TGI指数分别达到了139.8和133。跟中国数字音乐整体用户相比,数字音乐消费者日常更加喜欢美容、购买和阅读时尚杂志、养宠物、旅行等休闲活动,其中旅行在用户总量中占比最高,达63.8%,由此可见旅行是绝大部分数字音乐消费者更加偏爱的休闲活动。另外,数字音乐消费者全年旅游次数在“4-5次”、“6-10次”和“10次以上”三个区间均高于整体数字音乐用户。中国数字音乐消费者热衷社交,有66.1%的用户表示有很多好朋友,有63.3%的用户表示平时没事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并且他们表达意愿十分强烈,有73.5%的用户总是愿意说出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71.1%的用户认为自己热情富有感染力,而认为“自己在人群中大部分时间会保持沉默”的用户占比排在最后一位。另外,数字音乐消费者对时尚创意有敏锐的嗅觉,有69.7%的用户表示“自己经常有很多灵感涌现出来”。经过多年的进化,我国音乐产业在版权相对健康发展的今天,重新将竞争焦点转移回内容本身。1)在制作工艺、流程、推广渠道和平台都日趋一致的趋势下,优质的音乐作品与具有潜质的音乐人成为音乐产业市场最为宝贵的壁垒。2)作为平台或唱片公司,在人人可以表达自我、音乐作品大量爆发的时代,甄选出不同用户所喜爱的优质音乐的能力也变得更加难得和重要。3)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音乐爱好者和消费者对自身的需求更加明确,音乐内容的细分领域变得愈加分散,使用场景更多元,深入了解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精准分发,有针对性的对优质内容进行更碎片化的宣发和包装,也成为影响音乐作品口碑好坏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音乐内容“走心化“、音乐作品”精品化” 、音乐产品“精准化”成为音乐IP形成的关键。数字音乐在未来将不仅满足的是人们的听觉享受,在“一人+一手机”就可以创作音乐的时代,音乐也将伴随在用户工作生活更多的场景中。1)横向来看,看视频、读文字、看资讯、做直播、玩游戏……几乎所有的娱乐消费场景都会因为恰到好处的音乐存在而产生更美妙的体验。2)纵向来看,在线下,数字音乐与大型娱乐休闲中心、商业街、咖啡厅等商业环境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购物体验,更能够为内容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而在剧院、电影院、游乐园、演唱会等以娱乐为主需求的地点和场景,合理的音乐消费也将与其他内容产生联动效应,不论是在营销推广上,还是在实际的销售与口碑上,都会产生叠加的效果。

漫展

2020年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数字篇

核心摘要:发展背景:全球录制音乐市场回暖,流媒体成为收入增长核心来源;居民内容付费意识与版权意识不断提升,用户强社交诉求促进数字音乐模式多元化;数字化形态是当下音乐传播介质不可逆转特点,5G技术使得音乐视频化场景有更多想象空间。用户洞察:数字音乐用户偏好曲风仍以流行乐为主,此外大众对不同音乐流派的认知度逐渐加强,摇滚、电音、说唱、二次元等多元化曲风亦有其特定的偏好者;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用户对于数字音乐的曲风偏好十分多元,更偏爱国际化、小众的曲风。中国数字音乐发展痛点及优势:与日韩、欧美相比,中国原创音乐作品传唱度低;数字信息时代带来的音乐版权问题、数据问题尚未解决。居于北京地区的音乐人占比突出,音乐创作供给力足;北京地区市民文娱消费水平高,音乐活动消费能力强,年均参与频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音乐科技融合创新前景广阔,资本支持力度大,版权服务具备优势。中国音乐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是当下建设音乐城市的重要支撑;高线城市居民更加重视城市音乐氛围,对音乐相关城市设施建设期待较高;利用IP效应打通文旅生态链条,开发音乐消费文化地标;加速音乐城市建设与氛围打造,丰富民众美好生活。研究范围:界定为音乐产业核心层中数字音乐板块从内容形式来讲,数字音乐是指以数字格式存储,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传输的音乐。从产业研究视角出发,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传媒大学曾联合对音乐产业进行划分与界定。其中核心层中数字音乐版块由数字音乐平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国家、移动K 歌(在线K歌)、短视频、泛娱乐直播构成数字音乐娱乐体验的主战场(亦包含电信音乐增值)。本篇报告研究范围承接上述界定标准,囊括数字音乐、在线K歌、短视频以及泛娱乐直播市场,展开对中国音乐产业——数字篇的探讨研究。所产出的市场规模口径亦为互联网平台通过提供与数字音乐相关的功能服务所获得的营业收入,商业模式包含用户付费、广告收入及版权运营(不包含电信音乐增值*)。全球录制音乐市场回暖,流媒体成为收入增长核心来源 根据国际唱片协会(IFPI)所发布的《2020年全球音乐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音乐产业市场规模收入已达到202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了8.0%,这是自1997年IFPI开始连续第五年增长且涨幅依旧居高。从占比结构来看,流媒体收入增长态势凸显,在2019年收入贡献占比首次突破50%。预计未来以流媒体为主导的数字音乐将继续成为音乐产业的重要支柱,激发音乐产业焕发新生机。中国录制音乐市场表现亮眼,有望跻身世界前列在全球音乐市场回暖的同时,中国音乐市场于2017年首次跻身世界前十位,于2018年攀升到了第七名的位置,实现了短时间内的高速增长。2019年继续维持高位,位次仅在流行乐盛行的韩国之后。若沿用全球录制音乐收入结构,分别测算中国音乐市场中表演权收入、同步收入、实体收入、数字收入(含流媒体及下载等数字音乐)四个模块的收入情况,2019年其规模分别达到2.3亿元、1.2亿元、4.1亿元、和753.4亿元,加总合计为761.0亿元。社会环境居民内容付费与版权意识不断提升,用户强社交诉求促进数字音乐模式多元化移动互联网在国民间的普及,与增速降费的持续推进,驱动我国移动端网民规模持续上升。从2015年3月到2020年3月,我国移动端网民数以9.3%的年复合增长率,从5.8亿人攀升至9.8亿人。相应地,渠道的转变带来用户信息、内容获取方式的迭代,用户对数字化内容的付费、版权意识不断加强。同时,用户对于虚拟世界中的情感需求不断增强,带动互动行为的踊跃。种种社会环境特征因素也为数字音乐的发展提供源动力。技术环境5G技术使得音乐视频化场景有更多想象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用户可触达的互联网内容信息呈现指数化升级。较传统媒介更加灵活、便捷的数字音乐内容成为更加契合当前普罗大众的内容消费形式,传播介质的数字化是当前大环境下音乐产业的不可逆趋势。在此基础上,诸如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亦为数字化音乐市场的发展与规范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音乐产业(数字篇)用户指标从2017至2020年,我国数字音乐平台及在线K歌平台用户的月度付费率均呈现上升趋势,数字音乐平台的月度ARPPU增长率为11.8%,在线K歌平台的月度ARPPU增长率达20%。用户对于音乐内容的付费意愿上升,以及平台整体ARPPU的上涨,不断拉动着数字音乐专辑等付费类音乐内容的消费增长。同时,在短视频平台和泛娱乐直播平台上,伴随越来越多的中长尾和非公会签约主播的入驻和开播,平台原有头部主播效应产生的较高的ARPPU一定程度上被稀释,因此音乐内容的ARPPU呈现出小幅下滑。数字音乐用户听歌不同曲风偏好男生偏爱DJ电音,女生更钟情R&B/Soul从调研数据来看,数字音乐用户偏好曲风仍以流行乐为主。同时,由于当下生活环境节奏加快、压力加大,轻音乐能够在工作学习之余令人舒缓放松,为41.3%的用户所喜爱;近年来民族文化自信逐步增强,中国风类歌曲亦备受喜爱;此外大众对不同音乐流派的认知度逐渐加强,摇滚、电音、说唱、二次元等多元化曲风亦有其特定的偏好者。从不同性别用户的TGI数据来看,男生偏爱DJ电音,女生更钟情R&B/Soul。且由于女性用户不同曲风的TGI指数整体更高,反映出其相对于男性,听歌曲风更加多元。不同时代用户彰显偏好差异从年龄TGI数据来看,各年龄段人群偏好曲风类型特征各不相同。25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对嘻哈/说唱类与二次元类音乐偏好尤其突出,契合Z世代用户追求个性与自由的精神;26-35岁人群曲风偏好多样化,涉及类型分布更均匀;36-45岁人群偏好的曲风类型相较于26-35年龄段用户明显减少,集中在流行、中国风及民谣歌曲; 45岁以上人群更加偏爱古典、民谣风格音乐。高线城市用户听音乐风格多元从不同城市线级TGI数据来看,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用户对于数字音乐的曲风偏好十分多元,且相对于三线及以下用户偏好流行和中国风音乐,其更偏爱国际化、小众的曲风,如爵士、电子、金属乐等;低线城市用户对于小众曲风的偏好度低,或由于其缺少接触和了解不同风格音乐的渠道,调研中超过70%以上的四线及以下用户从未观看过LiveHouse演出,而这一比例在二线及以上用户中仅为45%左右。一线城市年轻用户在线K歌欲望较低从年龄来看,26-35岁用户偏好演唱的曲风最为多元,36岁以上的用户主要偏好流行、中国风以及民谣曲风。而一线城市年轻用户TGI值普遍较低,反映出其在线K歌欲望较低,或由于线下K歌便利性所影响。数字音乐用户互动交友意愿及原因分析超半数用户有较高交友意愿用户在在线K歌平台的交友意愿最为强烈,主要原因在于在线K歌平台的多种核心功能具有较强互动属性,有利于营造较好的交友氛围。针对数字音乐及在线K歌平台上的不同社交互动功能,用户使用的主要原因各不相同,其中音乐社区广场是用户表达心情,抒发情绪的主要场所;而练歌房、直播、抢麦等功能则为用户提供了展现才艺,获得他人认可和赞赏的途径;参与用户社群、使用漂流瓶及实时匹配等功能是用户偏好寻求兴趣相投的好友的方式;群聊功能能够使用户在互动中打发时间、排遣寂寞。全国性音乐发展痛点——原创传唱度与日韩、欧美相比,原创音乐作品传唱度低在我国音乐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原创音乐传唱度在海外与本土均较低的现状,也成为音乐行业的发展痛点之一。从在本土角度来看,我国民众受音乐行业发展成熟度较高的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确的曲风、音乐作品和音乐人影响较早、较深;同时,因版权问题、音乐人分成体系问题的尚待解决与完善,我国音乐人依靠音乐作品变现的能力不强,原创音乐作品创作量有待提升,进一步影响到原创作品的传唱能力。从海外角度来看,中文歌词的翻译难度大,再加上欧美、日本等地的音乐作品出海早、对各地民众影响深,使得我国原创音乐作品在海外的传唱难度提升。全国性音乐发展痛点——版权与数据数字信息时代带来的音乐版权问题、数据问题尚未解决在数字时代中,更多的线上传播渠道、更多互联网用户的聚集,以及更为多元和成熟的技术发展等,使得音乐人能够拥有更便捷高效的音乐创作和传播环境。但与此同时,数字时代的发展,也提升了音乐人对数字音乐的版权保护难度及维权维度。相较于需依靠唱片、磁带等实体物质进行录刻、传播的传统音乐,虚拟化、数字化使得数字音乐的复制所需成本低、操作易,且在复制后音损小的特性又使得数字音乐可被多次复制,再度加大了数字音乐的版权保护难度和门槛。从维权的角度来看,无实物可循、对易留下过程数据的物流运输依赖度低,都使得数字音乐维权难度和侵权执法成本高,成为全国性的音乐产业发展痛点。北京地区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痛点分析产业链聚集度不足,传统成熟企业数字化转型速度有待提升当前北京地区发展数字音乐的核心痛点主要于产业链聚集度不足,致使分散的音乐资源未能有效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部分本地音乐相关企业及创作者,由于商业模式已经较为成熟,在面临音乐数字化转型时,转型速度方面有一定挑战。北京地区音乐产业发展优势——音乐人居于北京地区的音乐人占比突出,音乐创作供给力足在推动音乐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聚集音乐人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音乐人能够从供给端促进更多优质原创音乐的生产,以及提高所在地区各类线下音乐节、Live House演出等的参与率,帮助从音乐内容、音乐演出气氛等多方面搭建音乐城市。根据中国传媒大学《2019中国音乐人生存状况报告》对音乐人的调研数据所示,2019年,我国音乐人的居住地分布总体来说较为广泛与分散,但其中有6%的音乐人聚集在北京,从供给一侧赋予了北京建设音乐城市的明显优势。北京地区音乐产业发展优势——消费层北京人均GDP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民文娱消费水平高从消费角度看,北京地区居民的音乐消费潜力全国领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北京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万元(约合2.1万美元),近五年保持在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两倍以上水平,为当地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参照国际成熟市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将步入快速增长阶段。艾瑞调研显示,对比不同省市每月在文娱方面的平均消费超过500元的用户占比,北京、广东、上海分列前三名,其中北京的TGI达到146,体现出北京居民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文娱消费力。北京地区音乐产业发展优势——消费层北京用户音乐活动消费力强,年均参与频次远高于全国均值艾瑞调研显示,在不同的线下音乐消费场景中,北京用户年均消费金额及参加场次均高于全国。从TGI指数来看,北京用户在整体音乐演出高消费群体中(年均消费高于1000元)占比突出,反映出北京地区用户对于观看音乐演出活动的积极性和较好的消费意愿。在线上音乐内容方面,84.2%的北京用户愿意为数字音乐内容付费,体现出北京地区用户对数字音乐付费的较高接受度。北京地区音乐产业发展优势——延伸层音乐科技融合创新前景广阔,资本支持力度大在音乐发展延伸层,北京地区在音乐与科技融合创新、获得资本支持及音乐版权保护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技术方面,北京已经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并在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方面领跑全国。在投融资服务方面,北京聚集了各大金融机构总部,整体文化金融市场充满活力,同时在不断加大对音乐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支持。2019年全国音乐行业相关企业投融资事件中高达61%起发生在北京,且这一比例在过去五年均高于45%。同时,北京也在建立音乐版权分发服务体系、数字音乐版权管理及分发平台、版权资产全链条服务平台等方面不断推进。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策略——线下联通线上线下渠道、加强补贴,为音乐人提供更强变现能力在我国数字音乐产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平台借助自身技术与资源优势,打造、赋能与联通如音乐酒吧、Live House等线下音乐演出场所,为音乐人提供更多的线下演出场所、更多的变现可能性,以及通过技术能力提升音乐人与观众交流的效率。另外,适当的表演和演出奖励、补贴,则能够为音乐人参与这样的线下演出贡献动力,并能够进一步地帮助提升音乐人依靠音乐作品的变现能力。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策略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是当下建设音乐城市的重要支撑高线城市居民更加重视城市音乐氛围艾瑞调研显示,用户对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高线城市的整体音乐氛围评价较好。整体被调研用户中,约有74.4%的用户认为,城市良好的音乐氛围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较为重要,高线级城市用户相对于低线级用户对音乐氛围重视程度更高,选择“非常重要”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用户TGI达到115,其中北京居民TGI高达125。中国音乐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加速音乐城市建设与氛围打造,丰富民众美好生活良好的城市音乐氛围并非一日炼成,需要从民众整体音乐素养的培养、城市音乐空间的打造和日常音乐活动的频繁举办三大方面共同努力。更多的城市音乐空间为音乐人和大众提供了接触交流的场所,一方面对民众进行音乐熏陶,使好的音乐和优秀音乐人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另一方面也能带动音乐人的创作和演奏激情,从而形成城市音乐生态的良性的循环,丰富民众美好生活。中国音乐城市文旅生态链条建设方向利用IP效应打通文旅生态链条,开发音乐消费文化地标音乐应当成为人们与城市、以及与城市其他居民情感连接的载体,通过多样的形式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增添轻松和愉悦感,而城市音乐主题公园的建设是能够有效达到以上效果的方式之一。艾瑞用户调研显示,接近三分之二的用户表达了对音乐主题公园的浓厚兴趣。一二线城市政府应起到积极示范作用,积极推动“音乐+”城市文化生活的融合创新,将本地优势和特色资源与数字音乐产业有机结合,挖掘独特的音乐文化IP,通过建设音乐主题公园、音乐小镇的形式,打通文旅生态链条,开发综合性的音乐消费文化地标。

黑家伙

华语音乐三十年研究报告

华语音乐历经30年已步入了以数字音乐生态为鲜明特征的4.0时代。2017-2020年,主流视频平台不断推出爆款综艺,为华语音乐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与机会,并助力音乐人出道。互联网语境下,华语原创音乐人迸发新的创作热情,属于华语音乐的原创力量开始崛起。中国音乐市场的商业领域也呈现着多元化的音乐IP变现模式。本文数据及图片内容节来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 华语音乐三十年研究报告 | 华语音乐步入数字音乐生态时代,互联网打通音乐人上升通道》,关注艾媒报告中心gong zhong hao,完整版报告,马上获取。

挈之百围

含音乐调研|写给流行音乐的粉丝(上)

说起流行音乐,不出意外的话,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周杰伦的歌吧,旋律好听、朗朗上口。但是你真的了解流行音乐吗?先来介绍一下流行音乐1 流行音乐其实是商品音乐,指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2 流行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其风格多样(包括Jazz,Rock,Soul,Blues,Rap,Hip-Hop...)。3 流行音乐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有“大众音乐”之称。记得第一节上录音课的时候晓海老师问我“音乐有哪些风格类型?”我懵了,顺嘴回答了老师西方音乐史中音乐的发展轨迹:巴洛克,古典,浪漫... ...老师说“你下去之后好好查一下,以后要多多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不要局限在古典音乐中!”(截图自百度百科)看完之后,惊!原来有这么多种音乐风格!你都见过吗?那人们到底更偏爱哪种音乐风格呢?#音乐市场调研#基本信息:男性22.5% 女性77.5%25岁及以下80% 25岁以上20%听音乐频率听音乐偏好“其他”栏详细信息(PS:我一共收到了80份问卷)可以看出,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音乐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不仅归功于流行音乐整体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易懂的感觉,市场和各路行业带头人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下一次,我会整理出从一个“流行音乐爱好者”到一个“流行音乐人”的经验分享,记得来看哦如果你想系统有针对性的学习音乐,我们课上见!戳下方试听如果你是流行音乐爱好者,我们群里见!(每天分享歌曲感受,提升音乐修养)

功成者堕

2021音乐剧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对于我国观众来说,《猫》是最广为熟知的了,它的曲目朗朗上口,特别是《MEMORY》更是全世界流传。经过了10年多的时间,我国的音乐剧仍然在摸索阶段。我们陆续引进外国原声音乐剧,再将其进行中文版制作。音乐剧在国外可以说是大众化的娱乐项目,就如同我们会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样。在《声入人心》将音乐剧带到了广大观众的面前之时,也是我国音乐剧发展的最好的时机。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Q大道》等等。2021音乐剧市场现状如何 音乐剧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第一节 2019年中国音乐剧市场规模分析图表:2017-2019年中国音乐剧市场规模由于引进音乐剧质量较高,且多为原班人马演出,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能带给观众较高的观剧体验,观众对引进音乐剧的认可程度也越来越高,来自百老汇、伦敦西区的优质引进剧已经占据了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主流。2018年中国音乐剧市场规模为4.48亿元,而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7.21亿元,同比增长60.94%,这表明音乐剧形式被观众逐渐认可,无论是上座率还是平均票价均有大幅提升,直接表现为音乐剧票房收入大幅度增长。第二节 2019年中国音乐剧区域结构分析图表:2019年中国音乐剧区域结构分析由上图表可以看出音乐剧在华东地区区占比较大,有45%左右,其次为华南地区,占比21%左右。然后其他地区占比为4-9%不等。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快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探索培育共享型、出口型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通,共同发展,打造文化共同体,是历史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振兴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预计未来中国音乐剧进口量将会呈继续增加趋势,但增幅不会太大,第一,因为国外文化差异的原因和一定的语言障碍,国内观众接受国外的音乐剧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二,随着文化产业的推广,国内本土音乐剧的产量将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出口至国外。中国引进音乐剧出品机构数十家,海外音乐剧公司在中国成立的企业也参与其中,例如上海上实倪德伦、奈尔可(上海)文化等。中国引进音乐剧的机构根据自身资金实力来确定引进剧的品种,大机构拥有强大的资金背景,青睐引进制作演出流程成熟但成本高昂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音乐剧,小机构由于规模小难以承担庞大的开支,选择较小开支的小语种音乐剧是更加保险的做法。

齐风

「由你音乐研究院」如何影响行业

在互联网力量对音乐行业的推动进入了质、量爆发的时期,峰会和《白皮书》正是为了填补数字音乐行业的相关空缺而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旗下由你音乐研究院,也因此从幕后走向台前。作者 | 周亚波216%,这是整个2020年华语音乐新歌数量的同比增长值。一年74.8万首新歌,超过了2017-2019三年的总量。这是3月30日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发布的《2020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的第一组数据。这场由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以下简称“TME”)旗下由你音乐研究院主办的峰会,汇集了一众音乐娱乐行业资深从业者、各领域专家,希望“用大数据为2020华语数字音乐行业趋势做全面复盘”,《白皮书》的发布,成为了这种复盘的另一种形式呈现。腾讯音乐娱乐集团CEO彭迦信在开场的VCR致辞中表示,TME的数据优势则是《白皮书》发布的基础:“以跨平台的大数据的视角洞察整个音娱行业,解析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趋势,为行业输送数据背后的内容洞察,帮助行业通过数据洞悉未来,也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些宝贵的数据分享中受益。”在互联网力量对音乐行业的推动进入了质、量爆发的时期,峰会和《白皮书》正是为了填补数字行业的相关空缺而来,TME旗下的由你音乐研究院,也因此从幕后走向台前。01 | 需求华语数字音乐领域,峰会活动和《白皮书》性质的行业报告此前确实是一份空白,但这当中的需求确实长期存在。根据《白皮书》,2020年华语生产规模的增长不仅体现在新歌数量上,也体现在“人”的层面,2020年发行新作的华语歌手人数同比2019年增长了82%,新歌作曲人数增长41%,发行新作的作词人数同比2019年增长了35%。变化也不仅仅体现在生产规模上,也体现在“新力量”的出现上。行业越来越多的新人的涌入,是当前音乐市场愈发规范、市场活力提升、音乐人生存环境改善的一大证明,2020年,首次参加作曲的作曲人人数同比2019年增长了33%,新作词人的增长则达到了28%。行业的“原创力”在不断提升,2020年发行新作的创作歌手人数同比2019年增长了45%,其中首次发行歌曲即是原创作品的创作歌手达到了2.3万人,占全年发行新作的创作歌手中的54%,而这一切与各大平台的音乐人扶持政策又息息相关:2020年,腾讯音乐人全平台播放量较上一年增长近50%,音乐人人数增长高达131%。数据的变化反应着行业的变化,又反过来印证着这类数据的必要性。一方面,数据反应着“音乐供应”的诸多变化,为未来的趋势作为参考;另一方面,数据也是反应需求的“用户消费”端变化的最直观呈现。据TME2020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其月活跃用户数稳定超8亿,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5600万,付费率历史性突破9%,较2019Q4同比增长40.4%,新歌播放量占比扩大、长尾新歌整体热度提升也都是用户消费端的显著变化。“新”的特点仍然突出,2020年单曲播放量排名最高的1万首华语新歌当中,六大垂类曲风(说唱、国风、摇滚、民谣、R&B、电音)歌曲数量共计1186首,同比增长达到了49.6%,国风、说唱继续领跑垂类,而在用户画像当中,“国风女孩”和“摇滚青年”性别画像相当明显,说唱、R&B类型又受到年轻人的偏爱。峰会和《白皮书》传递着音乐行业的种种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供应端和消费端,也反映在影视音乐、品牌合作音乐、游戏音乐、国漫音乐跨界场景当中,以及音乐综艺、短视频、在线K歌、音乐演出等“音乐的侧面”当中。这些场景与联动,都在峰会当中得到了探讨,也在《白皮书》当中得到了呈现。02 | 位置这是“由你音乐研究院”第一次以行业峰会主办者的身份公开亮相,这一成立于2020年1月的音乐数据研究品牌,致力于打造国内音乐领域第一专业智库,其核心理念是“连接行业、数据赋能”。数据是实现目标的主要抓手,也是找准由你音乐研究院位置的关键。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由你音乐研究院所背靠的TME,是华语音乐行业的领军力量,拥有着现在有市面上最丰富的数据资源。这种数据资源不仅仅体现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K歌、爱听卓乐等几大平台上,也体现在TME与腾讯系不同内容的联动中,以及全网外部各类内容的连接上;同时,还包含在了强大的运算体系、丰富的行业资源,和对音乐行业的研究判断上。例如,在峰会演讲和讨论的当中,不仅包括了音乐行业资深从业者,也包括了高校的行业研究者,与音乐行业保持密切合作的外延伙伴。而在《白皮书》当中,将“音乐场景”作为一个章节,就来自于对音乐内容本身的理解和对数据能力的把控上。2020年,电影宣发的主要阵地逐渐向线上转移,影视IP在音乐的生产制作及营销传播投入增加,整个2020年影视OST总产量保持着显著的上升趋势,同比2019年增加了47%,电影OST也同比增长了19.4%,这在电影出现了半年空窗期的2020年更加难能可贵。在2020年,广告品牌也愈发重视音乐宣发的价值,在这当中,数据的赋能会为音乐营销的精准触达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当消费本身出现分众化趋势,音乐内容的分众特性便能更加适应这种变化的发生,以歌曲营销数量占比最多的食品及饮料、日用品等快消品领域为例,有超1/3的品牌选择与乐队/说唱歌手合作,这些都是数据研究方面的结果。音乐反映着年轻人的喜好,“年轻人的喜好”也不会错过音乐对自身的赋能,2020年,爆款游戏音乐的数量出现大幅增长,APP STORE中国区手游畅销榜TOP50手游当中的92%和腾讯WeGameTOP50端游当中的84%都在今年发行过音乐作品,2020年播放量突破千万的游戏音乐达到了18首,相比2019年的10首又上升了80%;国漫方面,歌曲数量增长42%的同时,播放量获得了178%的增长,趋势明显。在音乐与外部内容形式的碰撞当中,不论是音乐综艺,还是短视频、在线K歌、线下演出等场景里,峰会议题的讨论和《白皮书》内容价值的释放也都代表了华语数字音乐行业的可能性,进一步体现了TME由你音乐研究院“华语数字音乐权威”的位置。03 | 价值不论是从音乐市场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历程上,还是由你音乐研究院在峰会组织和《白皮书》发布所占据的位置上,都可以侧面体现出由你音乐研究院本身,在其以TME为背靠、以数据和专业视角为出发点的整体运行上,对整个行业的价值。在峰会的讨论当中,来自多个位置的行业从业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讨论音乐生产和宣发的变与不变、讨论音乐如何同时扮演艺术传播和商业价值衍生的角色,虽然未必有明确的结论,但与峰会组织的本身和《白皮书》的发布结合,讨论本身就具备着维持初心、保持向上的功效。例如,《白皮书》显示,音乐综艺仍然是2020年音乐市场持续升温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在这一年,节目歌曲进一步从“经典内容”朝着“新生原创内容”转移,虽然音乐综艺节目平均产出歌曲的数量在变少,但节目总量增多、播放量破千万的综艺歌曲数量也仍在增多,在这当中,近三年发行的新歌占比首次超过了50%,原创歌曲占比达到了66%,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综艺孵化音乐、孵化新生音乐人的基本盘价值仍然存在。打造了《明日之子》系列的哇唧唧哇联合创始人、首席内容官马昊在台上列举了自己在第五季节目选拔后的感想时表示:“我今年的感触特别深,就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来自更多更广领域的小孩,就是各式各样的人,我自己的亲身感受他们在野生野长,中国的小孩经过这段时间以后,特别是疫情以后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这些一线实践的收获,与峰会的讨论、《白皮书》的发布形成了呼应。也同样反映在音乐的供需关系当中、音乐的场景应用当中、音乐与其他内容形式的连接当中。数据一方面形成了内外赋能,一方面聚合了行业内部,延展出了整体的可能性探索。峰会的主题是“聚合·迸发”,这代表了TME和由你音乐研究院对自身价值的定位。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企业发展部总经理梁韵恒表示:“聚合、迸发,背后是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和由你音乐研究院对于连接行业伙伴、聚合洞见、迸发活力方面的初心,希望借此机会推动音乐产业的革新和发展。”

不食

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市场调研分析:超八成用户偏好IP音频内容

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有海量用户基础,而2021年年初由Clubhouse带来的音频社交热潮,也使在线音频行业吸引更多关注。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5.7亿人,2022年有望升至6.9亿人。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IP音频选择偏好调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84.0%的受访在线音频用户曾收听过IP音频内容,且对其偏好程度高:内容类型接近时,86.2%的受访用户更倾向于收听IP音频栏目;此外82.9%的受访用户会因为IP音频栏目而收听从未使用过的在线音频平台。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线音频内容生产门槛较低,随着行业发展,平台上可选择的音频内容也更加丰富。通过IP衍生的音频内容由于有原作品的影响力存在,其内容质量更有保障,且具备粉丝基础,因此各平台注重在该领域的布局,优质IP音频资源也成为吸引并留存用户的关键。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内容质量提升必要性感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现阶段在线音频平台栏目内容对用户的满足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超九成受访用户认为有必要提升音频质量内容。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在线音频行业发展进入下半场,内容质量的重要性彰显,对于优质内容、优质IP的打造愈发迫切。目前主流平台也积极推出优质栏目以满足用户需求。如具有国家队背景的云听,通过打造自制IP“云听开讲”,凭借优质讲师资源,打造覆盖音乐、文学等多领域的文化栏目内容,持续生产优质内容。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参加平台促销节日情况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参加过在线音频平台推出的内容促销节日的受访用户占比仅33.1%,但未参加过的用户未来参与意愿高,占比67.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线音频内容付费趋势明显,对此各平台也纷纷推出促销节日,如“喜马拉雅123听书节”,“云听好书节”等,该类节日通过汇聚优质和热门内容,通过折扣优惠吸引用户消费,是平台推广以及扩大付费用户覆盖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