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工作论文: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何如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工作论文: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来源:金融界网站央行工作论文《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提出,近几年,随着资管、债券发行承销和同业等多种业务使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联系越发紧密,宏观审慎监管应尽快覆盖到此类机构,建立日常监管协调和协作机制,同时应注重对信托、金控等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监控。央行工作论文《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研究得到了四点主要结论:一是金融系统的网络结构会随着风险的发展而变化。这是系统性风险的非线性变化和风险传染关系的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二是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方式和冲击效力不一;三是在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的风险传染渠道;四是信托、金控等非银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鹤鸣

湖北经济学院一院长被指学术不端:论文拼凑,涉一稿多投

蔡文与杨会良等人的文章对比,标注下划线的地方为雷同部分。实习生 梅寒 乔永祯/制图拥有中国财政学会理事、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学科带头人、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多个头衔的蔡红英,被公开举报学术不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调查发现,蔡红英的两篇论文大量引用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篇幅皆在一半以上;她在博士期间发表的专著也与他人已出版的专著在部分章节上存在大量相似;同时,蔡红英的两篇文章还涉嫌一稿多投。公开履历显示,蔡红英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曾被评为全国金融系统优秀教师。她还是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值得注意的是,对蔡红英学术不端的举报在2016年10月就已出现,但截至目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未在任何公开渠道查询到该校对此进行过相关调查,也未见任何处理措施。记者联系到蔡红英本人,她拒绝回应抄袭一事并迅速挂断电话;湖北经济学院相关部门的电话也始终无人接听。两篇论文引用一半以上湖北经济学院官网显示,蔡红英1995年获原中南财经大学财务会计专业经济学学士学位;2000年拿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取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专业经济学博士学位;2012年,她又成为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出站博士后。在更早的时间点,她已经来到湖北经济学院工作。湖北经济学院官网显示,从1984年至今,蔡红英一直在该校工作,历任基础课部副主任、工商管理系副主任、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现任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红英2007年与2009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分别被指大量引用。她的《公共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国际经验与借鉴》一文,刊登在2007年S1期增刊的《财贸经济》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对比发现,这篇文章与文末参考文献中出现的陆庆平等人的《美国、加拿大政府资产管理及启示》重合篇幅达到了百分之五十。蔡红英的这篇论文有些地方甚至“照搬”陆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陆文中7个不同地方,“拼凑”齐了蔡文“加拿大的经验”这一板块的内容。陆庆平等人的《美国、加拿大政府资产管理及启示》发表在2002年第12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上。按照蔡红英的行文顺序,她的“加拿大的经验”板块内容,分别可在陆文发表的刊物《国有资产管理》的第48页第二段、第49页第六段、第50页倒数第二段、第49页倒数第二段、第51页第三段、第49页倒数第一段、第49页第五段找到“依据”,共计约900字。在标注参考文献时,蔡红英将陆文的发表时间错写为2003年第12期。无独有偶。蔡红英在2009年12期《宏观经济研究》上发表的《日、美、中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百年变迁及启示》也大量“引用”了文末的参考文献,其篇幅达到全文的三分之二。这些被“参考”的论文包括杨会良、梁巍发表在2006年第2期《日本问题研究》上的《日本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与启示》,迈克尔·英伯2007年发表的《美国〈残疾人教育法〉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评析》,以及两篇硕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硕士生闫福甜于2006年5月完成的《战后美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及启示》,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王微微于2006年5月发表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与走向研究》。蔡红英的文章分为日本、美国、中国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以及借鉴和启示四块内容。在“日本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1000余字的部分,除了“包括校舍、教师工资等”这9个字,其余内容连带表格均可在杨会良、梁巍的文章中找到与原文相差无几的表述。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篇未被蔡红英标注在参考文献中的文章也为她提供了这部分的借鉴——李祥云发表于2004年第2期《教育与经济》上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日本与美国模式》。此外,蔡文关于“美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和“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两大板块中,有超过二分之一的内容与上述两篇硕士论文内容重合。蔡红英在“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板块中,甚至直接照搬了王微微硕士论文中的笔误。王微微原文中提到,“国内战争和自然灾害都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紧紧依靠政府拨款很难支持义务教育发展。”结合前文,可以看出此处“紧紧”应为“仅仅”,但在蔡文中,有关叙述仍然是“紧紧依靠政府拨款很难支持义务教育发展”。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蔡红英该文为2009年国家社科项目《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09BJY092)、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湖北地方财政制度创新》(T200808)、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B09)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并得到国家经费资助。博士论文专著部分直接“借鉴”蔡红英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专业。2007年3月,她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国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以该篇论文为基础,蔡红英在学校的资助下,于2007年9月在北京第一次印刷出版了同名的学术专著。这本专著也被指存在抄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比对发现,蔡红英《中国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中的第六章第二节,即第304页至第325页内容,与参考文献中的李萍在2006年主编的《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的第一章第一节,即第3页至第17页内容雷同。在该章节中,蔡文与李文相似的篇幅超过三分之二。蔡文对于李文的处理主要为增减词语。如将李文中“实行‘固定比例包干’办法”后的“办法”两字删去;“对经济体制逐步进行全面改革”改成“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并要求以财政管理体制为突破口”改成“中央要求以财政体制为突破口”。她还将李文的语序、段序做了改变。蔡红英专著中第318页第二段第二句话,结合了李文中的三个短句。若将李文中的这三个短句按照“1、2、3”排序,蔡文则是将其变为“1、3、2”的顺序,并排列组合,用分号分隔成一整个长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本专著的前言中,蔡红英提到,“论文的写作自始至终是在导师许建国教授的严格指导下完成的。许老师不仅给了我深刻的思想启迪,还使我懂得了何为学高为师,何为德高为范,何为治学严谨,何为诲人不倦……唯有在未来的岁月中,铭记老师的治学理念,传承老师的学术精神,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灵魂。”蔡红英的这本专著获得了第五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查询发现,蔡红英的博士生导师许建国系原中南财经大学财政专业毕业,是财政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原中南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大学校长助理、湖北经济学院院长等职务。两篇文章存在一稿多投此外,蔡红英的两篇文章还存在一稿多投的问题。她于1999年6月发表在《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的论文《论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缺陷》,时隔一个月后再次发表在了《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比对发现,前后两篇文章除了改动个别标点符号以及连接词:如“地”“又”“是”,将前文中“地市”改为“地方”,“‘图’钱”改为“‘圈’钱”等,其余文字完全一致。上述提及涉嫌抄袭的《公共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国际经验与借鉴》,同样也存在一稿多投。这篇文章在2007年S1期增刊的《财贸经济》上发表后,又刊登在2008年第2期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统计发现,蔡红英2007年的论文正文内容约5200字,2008年的正文内容约4300字。相较于2007年的论文,2008年的论文新添了约1100字,删减了约2100字。两篇论文的重合内容约为3100字。2008年再次发表的论文,注释中标明“本文的研究得到财政部‘公共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机制研究’课题的经费资助”。该文并未标注参考文献。8月1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联系到了蔡红英本人,当记者问及论文被指抄袭的相关问题后,电话被挂断。记者再次拨打湖北经济学院科研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负责学位论文监督等相关部门的电话,一直未接通。湖北经济学院2009年8月31日公布的《湖北经济学院学术规范管理规定》,其中第三条指明,从事学术活动不得有下列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以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等等。按照这份规定,违反学术活动规范的处理方式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暂停学术活动、直至取消申请科研项目、学术奖励、学位授予、职称评审资格;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学术不端行为人给予行政处分等。这份规定还注明了违反学术活动规范的处理程序:校学术委员会是学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评判机构;学校监察处受理有关违规行为的举报,并与科研处、人事处、当事人所在部门联合开展调查;最后,学校监察处须将调查结果提交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判,如果对违规性质和程度存有异议,由校学术委员会决定是否聘请有关专家对举报内容作进一步鉴定,最后提出处理建议报学校研究决定。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蔡红英目前还担任着湖北经济学院第五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期从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来源:中国青年报)

东西跳梁

隐患重重 你还买/卖论文吗?

前天,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称近日印发通知,将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进入三月,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将着手准备论文的撰写,白领则要为本年度的职称评审“铺路搭桥”。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论文生意也迎来买卖“旺季”。跳动的对话框、攀升的成交量,见证着这一“行业”的兴盛,而其背后的风险,却往往会被一心想“走捷径”的人们所忽视。买文核心期刊代写代发,排队一年五万起步“提供职称论文选题、写作、刊发服务”、“论文‘一条龙’,优质省时高效”……当以“职称论文”为关键词搜索,大量宣称“值得信赖”的“老师”、店铺等进入记者视线。简单筛选后,记者添加了名为“论文大神”和“论文大拿”的两个QQ号,很快获得通过。对于新“客户”,两人都显得十分热情,细细询问一番“要发哪个行业的论文”、“多少字数”、“发什么级别的期刊”、“申报哪一级职称”等信息。“大神”还发送了一个笑脸,并保证“你放心,我们这儿绝对公道。没收到论文采用证明之前,不跟您收全款。”记者询问是否能安排核心期刊发表,“大神”先表示困难,“至少得等一年,价格也高。3000字以内,五万起步,再多1000字加一万。”见记者被价格“吓退”,对方立刻抛出橄榄枝。“省部级的就好发多了,价格便宜,时间也快,你可以问问单位,评职称用的文章,不需要那么高的级别,很多单位只要求省部级期刊。”按“大神”给出的报价,只需5600元就能在他介绍的多家省部级期刊发表2500字以内的文章,还是别人代写。“如果你想发好一点的期刊,文章能上知网的,我们也能操作,就是价格可能得翻番。”而“论文大拿”则表示,核心期刊一般得提前一年准备,科技类核心期刊相对好操作,教育类论文收费要比其他行业高一些。“高多少这会儿不好说,等你选定月份后再报价。”“大拿”一再劝说记者选择“专刊”,他介绍,若有需要,专刊的文章五天内就能写出来交给客户审稿,并随时安排发表。一个版面在2500字之内,写发价能优惠到1900元,还可以分两次付款。如果不要求第一作者,只是挂名,费用更低,“这个得赶机会,我给你盯着点,找个好点的论文‘搭车’。”风险交易陷阱层出不穷,事后“曝光”难逃追责据《中国科学报》此前评估,如今代写论文的“产值”已超过10亿元。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曾于2015年随机抽取318名大学生,就“论文代写”进行了调查。31.13%的大学生考虑过找人代写,73.9%的大学生身边出现过代写论文。然而,由于论文交易基本通过网络完成,本身又难以“维权”,其间种种陷阱可谓防不胜防。“女生3000元购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无法毕业”;“博士找中介欲在核心期刊发文,被骗5.2万元积蓄”……各地报道中,关于论文代写代发被骗事件层出不穷。即便“非原创”论文通过毕业答辩或顺利发表,也不意味着就可高枕无忧——2016年,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赵井春花3000元从中介处购买一篇论文并发表,后被安庆师范大学2012届毕业生金鹏举报,称该文完全抄袭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原来,因本科毕业论文不会录入学术数据库,代写机构有了“可乘之机”。事件曝光后,这名老师已被学院解聘副教授职务。不久前,演员翟天临在微博晒出北大博士后录取通知书,但随后就因论文抄袭“涉嫌学术不端”,学霸“人设”彻底崩塌。导师陈浥也因未能认真履行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被取消博导资格。对于论文作假行为,教育部已专门出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申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等行为也会受到处罚。《办法》规定,代写人员属于在读学生的,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属于学校或学位授予单位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可给予开除处分或解除聘任合同。卖文写手稿费不足一半,语句通顺就算“良心”花钱买论文要价不菲,替人写论文能得到多少“劳务费”呢?几年前在研一暑假期间曾短暂接过代写“单子”的王甜(化名)介绍,受所学专业限制,自己操作的多是一万字以内的本专科文科方向的毕业论文。稿费在千字50元至80元之间,“搞定”一篇大约能拿到五六百元的报酬。而“中介”交给买方时,收费大概会翻上一倍,千字在100元至150元。“这是最简单的,只是应付毕业,也不要求发表。如果是硕士、博士论文,或者学科比较有门槛,稿费会多一些,‘中介’要价也会更高,差价赚得更大。”那么标着“原创”的论文,真的需要写手自己写吗?王甜表示不可能,“那也太费劲了!”她称写手的惯用做法也是抄,但会“抄得比较有水平”——按主题到知网上找一些相似的论文下载,选择合适内容拼凑一番组成初稿,再对具体内容改头换面。“增删一些语句,调整一下顺序,换一些词句的表达方式。逐段这么去‘加工’,主要目的是通过查重检查。”王甜坦言,掌握了操作诀窍,“攒”一篇论文还是挺快的。她更将注重语句通顺的自己比作“良心企业”,“有很多收了定金或者一部分钱的,交给你一篇拼得特别烂的稿子。用也没法用,还找不到他,也不能跟谁说,就只有自己吃亏了。”经过搜索,记者选择了一家拥有专科本科论文代写、在职及全日制硕士论文代写、职称论文代写并发表三项“主流业务”的网站,去“应聘”论文写手。本以为职称论文代写稿费会高些,但对方给出的也只是省部级期刊千字200元左右,要求较高的国家级期刊千字300元左右的价位。对“发文为何要那么贵”的询问,对方只称“别的环节要花钱”。至于本专科论文代写,对方开价更是低到千字50元左右,并表示“这个能写的人多,现在都降价了。”教训4000元买“复制”论文,交涉中却被“拉黑”直到论文代写客服消失了三天,马萍才彻底相信,自己是真的上当受骗了。回望这次“惨痛”经历,她感叹留下最深的教训就是“任何时候,靠别人都不如靠自己。”几年前,已经工作的马萍开始了在职硕士学习生涯。去年毕业前夕,由于工作繁忙,毕业论文成了令她“鸭梨山大”的负担,马萍便萌生了花钱在网上找人代写论文的想法。寻觅中,马萍添加了一个自称机构在北京,“长期做论文”、“信用可靠”、“有专业写作团队”的论文代写客服的QQ号。简单了解马萍的代写需求、写作内容、论文查重率和交稿时间等信息后,该客服要求她先将2000元定金打入一银行账户,待论文写完合格后再付清余下的2000元。查看了对方QQ空间的评价,马萍觉得“还行”。加之自己的开题报告和论文框架都已经通过,觉得让对方照着这些结构去写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她便依对方要求转了定金过去。半个多月后,客服称论文已经写完,要把剩下的尾款结清才能发送初稿。虽然觉得和之前的承诺不太一致,由于时间紧迫,马萍还是“乖乖”转账。然而,客服提交的所谓论文却令她大跌眼镜。“我查了一下,几乎完全是整篇整节复制的,连拼凑都算不上。”马萍当即表示论文质量太差,需要修改,客服也答应了,但过了几天都没发来改后稿件。当马萍再次催促时,对方已没了动静。“发了好多消息没人理,估计我已经被屏蔽拉黑了吧。最要命的是,那个时候距离论文截止时间很近了,只有自己熬夜重写。”虽然后来顺利从学校毕业,但对花钱求论文的经历,马萍至今都耿耿于怀。“当时真的太傻了,论文差点没赶上提交,还损失了4000元。关键是被骗了也不敢报警,甚至不敢跟身边的人说,哑巴吃黄连!”本报记者 魏婧 李松林 周明杰来源:北京晚报

性情

教育部发文“零容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知道买/卖论文有隐患吗

前天,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称近日印发通知,将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进入三月,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将着手准备论文的撰写,白领则要为本年度的职称评审“铺路搭桥”。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论文生意也迎来买卖“旺季”。跳动的对话框、攀升的成交量,见证着这一“行业”的兴盛,而其背后的风险,却往往会被一心想“走捷径”的人们所忽视。买文:核心期刊代写代发,排队一年五万起步“提供职称论文选题、写作、刊发服务”、“论文‘一条龙’,优质省时高效”……当以“职称论文”为关键词搜索,大量宣称“值得信赖”的“老师”、店铺等进入记者视线。简单筛选后,记者添加了名为“论文大神”和“论文大拿”的两个QQ号,很快获得通过。对于新“客户”,两人都显得十分热情,细细询问一番“要发哪个行业的论文”、“多少字数”、“发什么级别的期刊”、“申报哪一级职称”等信息。“大神”还发送了一个笑脸,并保证“你放心,我们这儿绝对公道。没收到论文采用证明之前,不跟您收全款。”记者询问是否能安排核心期刊发表,“大神”先表示困难,“至少得等一年,价格也高。3000字以内,五万起步,再多1000字加一万。”见记者被价格“吓退”,对方立刻抛出橄榄枝。“省部级的就好发多了,价格便宜,时间也快,你可以问问单位,评职称用的文章,不需要那么高的级别,很多单位只要求省部级期刊。”按“大神”给出的报价,只需5600元就能在他介绍的多家省部级期刊发表2500字以内的文章,还是别人代写。“如果你想发好一点的期刊,文章能上知网的,我们也能操作,就是价格可能得翻番。”而“论文大拿”则表示,核心期刊一般得提前一年准备,科技类核心期刊相对好操作,教育类论文收费要比其他行业高一些。“高多少这会儿不好说,等你选定月份后再报价。”“大拿”一再劝说记者选择“专刊”,他介绍,若有需要,专刊的文章五天内就能写出来交给客户审稿,并随时安排发表。一个版面在2500字之内,写发价能优惠到1900元,还可以分两次付款。如果不要求第一作者,只是挂名,费用更低,“这个得赶机会,我给你盯着点,找个好点的论文‘搭车’。”卖文:写手稿费不足一半,语句通顺就算“良心”花钱买论文要价不菲,替人写论文能得到多少“劳务费”呢?几年前在研一暑假期间曾短暂接过代写“单子”的王甜(化名)介绍,受所学专业限制,自己操作的多是一万字以内的本专科文科方向的毕业论文。稿费在千字50-80元之间,“搞定”一篇大约能拿到五六百元的报酬。而“中介”交给买方时,收费大概会翻上一倍,千字在100-150元。“这是最简单的,只是应付毕业,也不要求发表。如果是硕士、博士论文,或者学科比较有门槛,稿费会多一些,‘中介’要价也会更高,差价赚得更大。”那么标着“原创”的论文,真的需要写手自己写吗?王甜表示不可能,“那也太费劲了!”她称写手的惯用做法也是抄,但会“抄得比较有水平”——按主题到知网上找一些相似的论文下载,选择合适内容拼凑一番组成初稿,再对具体内容改头换面。“增删一些语句,调整一下顺序,换一些词句的表达方式。逐段这么去‘加工’,主要目的是通过查重检查。”王甜坦言,掌握了操作诀窍,“攒”一篇论文还是挺快的。她更将注重语句通顺的自己比作“良心企业”,“有很多收了定金或者一部分钱的,交给你一篇拼得特别烂的稿子。用也没法用,还找不到他,也不能跟谁说,就只有自己吃亏了。”经过搜索,记者选择了一家拥有专科本科论文代写、在职及全日制硕士论文代写、职称论文代写并发表三项“主流业务”的网站,去“应聘”论文写手。本以为职称论文代写稿费会高些,但对方给出的也只是省部级期刊千字200元左右,要求较高的国家级期刊千字300元左右的价位。对“发文为何要那么贵?”的询问,对方只称“别的环节要花钱”。至于本专科论文代写,对方开价更是低到千字50元左右,并表示“这个能写的人多,现在都降价了。”风险:交易陷阱层出不穷,事后“曝光”难逃追责据《中国科学报》此前评估,如今代写论文的“产值”已超过10亿元。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曾于2015年随机抽取318名大学生,就“论文代写”进行了调查。31.13%的大学生考虑过找人代写,73.9%的大学生身边出现过代写论文。。然而,由于论文交易基本通过网络完成,本身又难以“维权”,其间种种陷阱可谓防不胜防。“女生3000元购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无法毕业”;“博士找中介欲在核心期刊发文,被骗5.2万元积蓄”……各地报道中,关于论文代写代发被骗事件层出不穷。即便“非原创”论文通过毕业答辩或顺利发表,也不意味着就可高枕无忧——2016年,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赵井春花3000元从中介处购买一篇论文并发表,后被安庆师范大学2012届毕业生金鹏举报,称该文完全抄袭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原来,因本科毕业论文不会录入学术数据库,代写机构有了“可乘之机”。事件曝光后,这名老师已被学院解聘副教授职务。不久前,演员翟天临在微博晒出北大博士后录取通知书,但随后就因论文抄袭“涉嫌学术不端”,学霸“人设”彻底崩塌。导师陈浥也因未能认真履行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被取消博导资格。对于论文作假行为,教育部已专门出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申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等行为也会受到处罚。《办法》规定,代写人员属于在读学生的,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属于学校或学位授予单位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可给予开除处分或解除聘任合同。教训4000元买“复制”论文,交涉中却被“拉黑”直到论文代写客服消失了三天,马萍才彻底相信,自己是真的上当受骗了。回望这次“惨痛”经历,她感叹留下最深的教训就是“任何时候,靠别人都不如靠自己。”几年前,已经工作的马萍开始了在职硕士学习生涯。去年毕业前夕,由于工作繁忙,毕业论文成了令她“鸭梨山大”的负担,马萍便萌生了花钱在网上找人代写论文的想法。寻觅中,马萍添加了一个自称机构在北京,“长期做论文”、“信用可靠”、“有专业写作团队”的论文代写客服的QQ号。简单了解马萍的代写需求、写作内容、论文查重率和交稿时间等信息后,该客服要求她先将2000元定金打入一银行账户,待论文写完合格后再付清余下的2000元。查看了对方QQ空间的评价,马萍觉得“还行”。加之自己的开题报告和论文框架都已经通过,觉得让对方照着这些结构去写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她便依对方要求转了定金过去。半个多月后,客服称论文已经写完,要把剩下的尾款结清才能发送初稿。虽然觉得和之前的承诺不太一致,由于时间紧迫,马萍还是“乖乖”转账。然而,客服提交的所谓论文却令她大跌眼镜。“我查了一下,几乎完全是整篇整节复制的,连拼凑都算不上。”马萍当即表示论文质量太差,需要修改,客服也答应了,但过了几天都没发来改后稿件。当马萍再次催促时,对方已没了动静。“发了好多消息没人理,估计我已经被屏蔽拉黑了吧。最要命的是,那个时候距离论文截止时间很近了,只有自己熬夜重写。”虽然后来顺利从学校毕业,但对花钱求论文的经历,马萍至今都耿耿于怀。“当时真的太傻了,论文差点没赶上提交,还损失了4000元。关键是被骗了也不敢报警,甚至不敢跟身边的人说,哑巴吃黄连!”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魏婧 李松林 周明杰 制图 宋溪 编辑 辛宏流程编辑 TF003

恋之罪

“云吸猫”是个什么鬼 浙大硕士毕业论文竟然写这个

今天,微博上在热传:浙江大学一位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写吸猫,说“云吸猫”是精神“鸦片”。这位王同学还回应称,自己和导师都属于“吸猫”群体,觉得“云吸猫”挺有意思,挺值一写的。小编虽然天天和年轻人混在一起,也时刻在接触网络,但是“云吸猫”还是今天第一次看到,万分好奇。于是就认真地请教了一下度娘。度娘解释道:吸猫,本义是指对猫很有吸引力,非常感兴趣,又称吸猫体质,后演变为一种对猫极度的喜爱之情,甚至会忍不住做出一些亲亲抱抱的亲昵举动,在和猫咪的相处过程中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云吸猫则是指自己没养猫,但却在网络上被别人家的猫吸引。“云”即网络的意思,听起来就很云啦!这么一看度娘的回答,小编瞬间明白了,原来就是一群闲的蛋疼亲们,没事把玩把玩手机也就算了,竟然还拿着手机看人家玩猫。真想送上一句话——好奇会害死猫啊!当然啦,吸不吸猫,是云吸还是雾吸其实并不关小编屁事。小编是个不怎么喜爱吃萝卜的人,所以也自然不存在先操心的事!巴过,最近看到的论文、科研让小编实在忍不住要说上两句。你说你说,就这么一个网络上出现的小现象,三两句话就能完全可以讲完的事情,可人家硕士生非得要用起码万字以上的论文去阐述,我不知道文中究竟有多少是有用干货,但据小编了解,一篇论文除去开题砍掉结尾,其中剩下的核心内容并不多,如果内文再来点概念的解释和当前的网络现状介绍,实质核心有多少是可想而知的。话说回来,也要理解现在的这些硕士、博士们,在校读书的人这么多,要研究的前人都研究过了,不找点网络新名词,你说还能怎么办?至于效益那是别人讲的,自己按时毕业拿个毕业和学位证书比什么都重要。不管你们怎么想,小编表示很理解他们。可是,小编对很多砖家却不理解,竟然有人研究《面部宽与比——“以貌取人”的线索》、《行长的面部宽比影响银行的路径研究》......这样科研可以成为课题,这样的论文竟然可以刊登在《长春大学学报》这样高水准的学术刊物上,还好小编不戴眼镜啊,不然十副眼镜都要跌下来摔破。这也就难怪当前社会对学者和教授不认同,对研究生鄙视了。今天的你看到这样的情况,你老实的说一句,你会认同吗?

记曰

周小川最新论文:资产价格不纳入通胀考虑已不行了,怎么纳入还需研究

来源:一财网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特别是近几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历与实践显示,低通胀对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和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也动摇了通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这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重要的关注是,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框架是否能够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需要,涉及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证依据问题,比如经验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已经彻底失效等。近日Dr.Richard C.Koo(辜朝明)在一次访谈中说到,通胀目标制现在基本上没有用了,甚至可能带来资产泡沫。这些问题都引起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央行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应对疫情下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当前低通胀率。货币银行学教科书教给大家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是,过量(超过GDP增速)的货币扩张会带来通货膨胀[1]。但近来这个规律似乎正在失效,形成对基本知识的重大挑战。从逻辑上来说,有三处可能出现差错:一是货币概念和范畴可能变了;二是从货币到通胀的映射关系出问题了;三是通胀的概念、范畴和度量出了问题。前两种问题已有一些学术讨论,在此讨论一下第三种问题。这是一个较少受到关注的议题:当前低通胀率本身是否存在概念上和度量上的疑问?是否如多数人估测的通胀未来将会长时间维持低位,它涉及到我们应对低通胀的对策有没有问题。多年来,通胀率的度量在传统轨道上不断改进,对物价指数涵盖的篮子进行动态调整,技术上应该说是科学的,很难有可挑剔之处,但以它来评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我首先想问的是,现行概念和度量上的通胀率是否是最终要观测的目标变量?当前通胀率的指标究竟是我们想要最终观察的经济指标?还是一种中间变量测度?对货币政策而言,它究竟是一种充分综合的经济变量,还是只是多个经济度量指标之一?在观察社会经济动态变化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对中间变量进行测度,但中间变量并不是最终所关心的内容和度量目标。不过,时间长了,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中间变量就是最终观测目标。比如说,过去许多央行用测量M2去度量货币扩张的程度,后来发现这一对应关系不那么稳定,导致要修改M2度量的定义和内容,或另寻出路。就通胀而言,也有几种指标(物价指数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投资品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均指向最终产品与服务。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则包含中间投入品),用于不同的分析场合。举个工程上的例子,在测量温度时,一个传统的测量方法是用水银温度计,水银体积随着温度高低变化而出现膨胀或收缩。另外一种测试方法是利用双金属片温度计,两类金属在温度变化时的膨胀系数不一样,这个差异产生的形变使得温度计指针能够标出所测的温度。不过,在一些场合,比如金属冶炼中,需要测很高的温度,上述两种测量就不管用了,温度过高后水银会蒸发,双金属片会变软。实际上,我们需要找到另一个中间变量,比如某一观察对象的颜色,它和欲测量的高温之间有一定的数学关系,或者说是一种映射关系。这种映射关系如果是一一对应且稳定的,测试中间变量就能得出对高温的度量。但这种一一映射关系是否稳定,是否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值得关注。因为如果因条件变化使映射关系不稳定,这个对高温的测试就不准了。总体而言,通胀既是央行观察经济金融状况的终极变量,也常是一个中间变量。央行关注通胀的目的,可能是关心提高居民福祉的程度,促进经济体系稳定运行的程度,改善公众对经济系统未来稳定预期的程度。在美国竞选辩论中,拜登批评特朗普时用了一个词,cost of living(生活成本)。这和想象中的广义通胀有些相近,这是个较模糊的概念,但也许正是人们最终关心的。个人认为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特定的收入能购买到什么样的生活水准,这既包括特定篮子的物价指数,也包括篮子有什么重大变化;二是通过工作赚取特定收入的代价,是十分艰辛、疲惫呢?还是较为从容、轻松甚至愉快?这种综合又有模糊性的概念在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对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通胀是要度量的变量之一,不一定是评价居民福利、经济运行的全部,而货币政策肯定应考虑通胀指标背后的体验。从测度的角度来看,我们平常利用通胀率这个指标究竟想知道什么?按“生活成本”的上述理解,可能主要有这么几项:第一,经物价校正后的真实收入究竟怎么样?究竟增加了多少?真实收入跟名义收入有所不同,名义收入要扣减通胀才能得出实际收入。第二,用可比的同等收入能购买到什么样的生活水平?我们是否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一种是跟上一年纵比,一般来说一年期间的支出结构变化比较小,较容易扣减通胀。另一种是跟更久一点的过去相比,比如,我们是否比上一代人活的更好。比较的跨期越长,难度也更大一些,因为支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涉及货物与服务,可能还涉及更多内容。第三,换取同等实际收入的劳动付出的强度,是更辛劳、疲惫?还是更为从容、轻松?这可以表达为劳动付出与效用的关系。这里说的付出,指的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效率条件下,付出多大努力获得特定量的收入,简化来讲也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同时它给劳动者/家庭带来的效用究竟如何?人们现在的支出能力确实比以前强了,但如果天天加班加点,上下班交通很艰难、耗时,周末也较少休息,这样的话付出会较大。因此,付出与效用之比也是关心的内容,也需要借助通胀来进行观察,但显然不限于通胀这一项。总之,一般来说,通胀在概念上是一种最终变量,但有时其度量的是一种中间变量,和我们的最终关切不完全吻合;同时,通胀只是要密切观察的变量之一,还有其它需要观察的变量。表面上看,跨年度的通胀度量是可信的,没什么技术上的问题,但细想一下,也存在某些挑战。多年度或跨代的生活成本比较,篮子结构已有重大变化,度量的可比性会面临挑战,特别是对那些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无的科目,其基准已发生重大变化,如寿命(涉及养老、医疗等)、就业技能、计算机与网络、旅游娱乐等等。用年度复利的通胀也难以有效比较。此外,面对世界人口激增、城镇化激增,导致城市用地紧缺、价格大幅上涨,传统的居住价格能否有效反映居住成本,也是人们反复质疑的。传统的通胀度量会面临几个方面的不足和挑战:一、较少包含资产价格会带来失真,特别是长周期比较的失真通胀在针对短期经济现象方面,月环比、年度同比等指标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在实践中也遇到很多的疑问和挑战。从长期看,当前通胀度量问题中一个突出的瑕疵是,对投资、资产的价格度量覆盖比较少,权重比较低。按照过去的概念体系,与消费者有关系的主要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消费者似乎不太关心投资,投资主要与企业和企业家有关系,资产贵了,与CPI的关系不密切,但实际上资产贵了一定会影响今后生活。如果资产贵了,养老投资的回报就会降低。纽联储上一任主席William Dudley(他也是G30成员,2009年继Tim Geithner接任纽联储主席,上一轮危机处理基本上都有他参与)近期就新冠疫情讲到,“当利率长期维持低水平时,该(宽松)政策会适得其反。在美国,货币刺激已经将债券和股票价格推至如此高的水平,以至于未来的回报率必然会更低。假设估值稳定,未来十年的预期股票收益率可能不超过5%或6%。10年期美国国债0.7%的收益率甚至无法补偿预期通货膨胀率。结果就是,人们必须增加储蓄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安全退休还是供孩子读大学。消费支出会变得更少。即使人们现在不存钱,低回报率也最终会造成损失。例如,州和地方养老基金的钱将不足以履行养老金支付义务。为了弥补差额,官员们将不得不提高税收或削减养老金领取者的福利。任何一种行动都会使人们变得更穷,从而压低消费者支出和经济增长”。对于住房,过去的概念是购房算作投资,价格变化不计入CPI;后来则租房可计入,但在篮子中的权重偏小;再后来,人们主张把自住房用类比租金来计量,但是住房权重仍相对比较小。当全球人口上升到70亿,城镇化成为相当多数人生活、工作的必然选择,城市可用地变得很稀缺且价格高昂,使得通胀度量再也不能无视或者低估住房的因素。总之,通胀在长期度量上存在问题,特别是资产价格如何反应到生活质量、支出结构上。此外还有长期投资回报应折现入当期通胀的问题。在美国,目前有不少中部地区的白人对生活很不满意,他们谋求变革,造成美国政治和选举方面有很多的变化。一个因素就是中部的美国白人不觉得比上一代人过的更好,这需要用房子、车、教育、医疗、养老等长期支出来进行综合衡量,这种比较是长期性的。前面William Dudley的话中就提到了供孩子读大学的问题。上一代美国人多供几个孩子上大学没太大困难,现在有不少人说有很多困难,一是标准提高了,另外确实有些涉及教育的价格是很贵的,特别是私立学校,还要争取名校,还需要有很多课外补习班。从这个角度来讲,人们在这方面不见得比过去活得更好。显然,现行通胀的度量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二、以什么收入作为计算通胀的支出篮子目前,CPI的支出篮子是家庭可支配收入。首先粗略定义一下收入:厂商和个体经营者的毛收入指销售收入;扣除投入品成本后为税费前净收入,简称净收入,它与GDP中的附加价值相对应;受雇劳动者的劳动应得再交所得税、社保费、医疗保险等(不论是预扣、企业代缴还是个人/家庭缴纳)后,形成个人/家庭可支配收入。其实,家庭/个人生活水平及质量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不可自行支配的收入,包括通过交税而享用的公共服务、预筹积累的养老金、强制性保费等。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些不可支配收入所对应的项目变得价格更昂贵了,是否也应纳入通胀呢?这部分开支在毛收入中的比重已不可忽视。例如纳入公共统筹的预筹养老金很可能通过不同渠道从劳动者所得中上交了,一部分是雇主代交的,一部分是雇员交的,往往都在家庭可支配收入之前,但又成为消费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医疗健保总支出占到GDP的17-18%,一部分来自于税收的使用,一部分来自于各种强制性、半强制性或自愿的保险。这一消费的占比很高,不可小视,但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不在可支配收入的范畴里。这里还应该提一下,那些非强制性但绝大多数人都参与的养老金供款(如美国的401K)和健康保险,对这些开销应算在家庭可支配收入之内还是之外,各国之间似乎缺少一致的理解和口径。无论如何,“羊毛出在羊身上”,当人们认定眼下要为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其中有些是未来才享用的)更多地缴款(包括税、保费等),意味着当下这些项目更昂贵了。那么,我们可否试测一下,以税费前净收入为篮子的、更为综合的物价指数及相应的通胀,也许更能反映“生活成本”。从货币政策角度看,过去从资金供求关系分析物价指数的变动,后来则更多关注通胀目标制对通胀预期的锚定作用,有通胀预期理论。预期稳定了,通胀就能够稳定下来。这个预期也会包括对未来的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昂贵程度的预估。在人口结构变化之下,很多年轻一代上有老下有小,到手可支配的收入并不多,他们感觉未来生活压力大,这种预期不是现行通胀度量所能反映出来的。国民经济统计矩阵表明,政府所收的税费中,约80%以公共服务形式提供给了公众,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安全、市政、环保等等,也还有一小部分在统计上仍属于公共服务,但个人/家庭往往不感知或不认账的。公众直接或间接获取的这些公共服务的量与质均与价格变动有关,从而在概念上是有通胀或通缩的。有人问,加大政府补贴是否会改善这方面的预期?如果从理性预期出发,消费者会预估到政府赤字和累计债务愈来愈大,其中包括地方政府赤字和隐性债务,则未来迟早要加税或用某种形式的通胀来由居民承担。还是那句话,“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就意味着,以劳动付出或用净收入为口径的通胀预期会与现行可支配收入口径的通胀预期不一致,随即就给货币政策出了难题。相关的另一个难题是人们是否能感知或测度自己的税费前净收入?因为许多未拿到手的收入是预扣或企业代缴的,其中一些不甚透明。知道净收入才能更好感知这一口径的通胀,并产生预期。一般来说,人们其实不太容易知道自己的净收入是多少,但不同行业不一样。有的行业生产和分配过程比较简单,比如开出租汽车的个体,个体司机对毛收入是清晰可知的,也知道汽车的折旧成本(如果是公司的车需承担份子钱)、汽油费、维修费等成本支出,从而得出净收入,再交税、供养老金、缴医保等后就呈现出了可支配收入。美国的家庭农场也类似,收获的东西能卖多少钱,扣除种子、肥料、农机折旧,也容易算清楚净收入,这就可以知道净收入中多少用于养老计划、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等支出,这些支出换取来的福利也是大致可感知的,如政府税收可能会管一部分子女教育(公立学校),也有一部分(如课外辅导)管不了。这之后才是可支配收入。不过,在一些复杂的生产过程中,确实很难知道自己的劳动贡献,按照自己个人的生产力究竟应获得多少报酬。尽管不好计算,但人们也是常常做横向对比的,即平均来讲,与同等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工作强度的人相比,你如果干其它工作可能的收入水平是多少。总之,收入的测度以及按什么收入来定义支出篮子并计算物价水平,会影响具体人们的通胀感知和预期,家庭可支配收入的篮子小了些,而篮子以外内容的价格上涨的较多。而从宏观经济模型来看,分类劳动者的平均净收入等于劳动对GDP的边际贡献,则是清晰、无可置疑的。三、劳动付出的度量如何影响通胀的感知前面提到了人们想测度的一个指标是通过工作换取特定收入的辛劳程度,或者说获得特定消费效用的劳动付出。经济学里狭义的效用函数大约是指一定量的支出所能换取到的消费满足度。广义一点可以是一定量的劳动付出所换取的消费满足度,再广义一点还可包括少劳动、多休闲多换取的综合满意度。应该说,“效用”没有令人信服的确切定义,已有人证明“效用”无法定量测度,只可排序。但付出/效用(之比)的概念显然与通胀有关联。有的人爱打比方,说他一年收入(不吃不喝)只够买一间厕所(约5平米住房),那么如果几年后他要用两年收入才够买一间厕所,是不是一种通胀?当然,必须假定该人在两个时段的劳动技能、劳动强度、效率是一致的,即等量或可比的劳动付出。也就是说,要从产生效用的广义物价和劳动付出所换取的收入两个方面(或者两者之比)来了解生活水平的通胀效应,即用更多的劳动付出换取同样的消费效用意味着通胀。还有一种付出,是受教育、技能培训和学习,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竞争工作岗位。随着横向竞争的加剧及自动化、机器人、AI的发展,人们必须对自己进行教育投资才能有竞争力。这一方面增大了劳动付出,另一方面增加了人们支出结构中的投资组成部分。经济学已有不少文献提及或讨论过“休闲”的概念及其函数关系。人们需要休假,重回伊甸园等说法表明休闲能产生效用,而不仅是多干活、多挣钱、多花钱就买来了生活水平的满足感。但我们目前经济学里的物价指数和通胀概念还难以应对休闲。你如果出门休假,则交通、旅馆等支出均通过价格加以反映,并形成效用,也有通胀测度;而如果你在家养神、听音乐(不是新买的)、看本书(从图书馆借的)、与家人聊天,即便很具满足感却难以计价进入效用,也没有通胀计量,对GDP也无任何拉动。不知未来能否出现一个创新型经济模型来应对这一难题。但一个可以大致肯定的关系式是:在某种均衡点附近,休闲和劳动时长是此消彼长的(互补的)。如果很多人在工作中加班加点越来越多,上下班通勤时间越来越长,退休年龄不断后移,休闲也必然更少。这听起来像是上述用更多的劳动付出换取更少的消费效用,这在概念引申上应该是一种通胀。尽管现行通胀统计及分析未把这种概念和关系纳入其中,但仍可提示去关注我们最终想测度的是什么,如何解释某些群组感觉生活艰难、满意度不高的现象,以及这对货币政策的含义。四、基准、可比性(comparability)和参照系通常,物价指数中各消费组成部分都有其权重,权重是可测度并及时调整的,这在数理上支持了跨一个年度纵向比较的可比性。跨多个年度的比较则是多个跨一年比较的积分(累积)。但这种数理上的科学性并不等同于人们的通胀感知及预期的效果。当消费结构出现很大变化时,处理基准和权重的方法论受到挑战;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性价比变化有可能高估通缩的程度;再加上上述跨期纵比的科学性与人们常会横比的选择不一致,这就带来了争议之处。不能简单地去批评消费者说公式是对的,消费者是错的。因为常要研究的是消费人群的通胀预期及预期下的行为,尽管说跨期纵比的公式是对的。度量通胀及物价指数实际上意在比较,因而涉及可比性;作较长时间的比较,涉及选用的基准,是纵比还是横比。这不仅涉及概念和方法是否科学、准确,即可比性问题,还需要考虑多数人的选择倾向,因为他们选用的比较方式形成了对通胀的感知及对未来的通胀预期。观察多数人作比较的习惯,比如,计算机去年的CPU速度、内存大小、云存储空间,和今年都不一样。如果考虑摩尔定律,从计算机这一项而言,以性价比衡量,生活水平纵向比应该是大幅提高的,如果从五年以至十年、几十年来看,会有更加明显的负值通胀。但多数人实际上是平行比较的,即横比的,看同事、周围的人使用的计算机性能,如果自己的计算机比同事的性能低,就会感觉是不是生活水平显得差了一些,而不是完全靠纵向对比。这个例子可以推广到其他一些内容,比如寿命。往回追溯20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在71岁左右,现在平均预期寿命77点几岁,很快就会增加到80岁。是不是凡是活到70岁以上的人都会很满足?因为不管怎么说已经比上一代人活的长多了。但是实际上多数人都活到70岁以上,如果现在70岁去世了,大家会说英年早逝;几十年前,如果70岁去世了,大家认为挺长寿的。这种对比说明,人们并不按严格的纵向数学公式或统计定义形成他们对满足度的感知和预期。从寿命会引出养老金的通胀问题。上一代人60岁退休,平均寿命只有70岁,无论养老金是政府提供的、个人账户的,还是其他年金、个人寿险的,大约需要用几十个工作年头的积累去支持10年左右的养老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支持将近20年。未来即便退休年龄延长,使这种情况略有缓解,但整体上工作群体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仍会越来越多。虽然这些支出有一部分可能不落在个人可支配收入范围,但在平均值上,都是劳动者自己劳动创造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就涉及资产价格问题。如果股票很贵、债券收益率也很低,那么人们为养老投资几十年,但能够领取到的养老金数量是不足的。反过来说,在当前的净收入中,用于预筹养老金投资的钱还要花得更多,才能达到可比的养老生活水平,这就是一种价格上扬。医疗方面,可能大部分医疗费用都要花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因此医保费用也具有长期积累性质,其回报都与资产价格有密切关系。同理,在教育方面,人们往往用横向比来形成对未来就业机会和前途的预期,而不是和上几代人纵比。这需要更长时间的就学,追求更高的质量,从而花更多的钱。不管是公费(“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自费,都会有通胀或类似通胀的感知。资产价格的变动趋势不确定性很大,特别是近期这一轮资产价格变化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型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有关系。2001-2002年曾出现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当前是否有泡沫,大家各持己见。如果有居高不下的资产价格泡沫,会使当前的投资变得很贵,而当前净收入中的投资又是当期或者跨期消费支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管在不在可支配收入范围内),在概念上都跟广义通胀有关系。此外,也跟收入分配有关系。简而言之,过去投资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可另行考虑,现在再这样做恐怕已经不行了。未来养老金和医疗支出都很大,依赖投资回报且具有长期性。资产价格除了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还涉及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公众性消费问题,不纳入通胀考虑已经不行了,但怎么纳入还需要研究。通胀及其测度问题面临若干挑战。过去看似很成熟的通胀度量,现在看来并不理想。当前的度量显然存在着忽视投资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问题。当前不少国家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不能有效达到通胀目标的问题,无论使用的是标题通胀(headline inflation)还是名义通胀(nominal inflation)。近期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转向了平均通胀目标。如果按过去的度量方法得出的通胀很低,而资产价格上升得比较多,会出现不可忽略的结果,货币政策的设计和响应难以坚称与己无关。总之,需要明确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对目标进行测度。测度对于经济社会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可能需要更广义的通胀概念;如何对通胀进行测度,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注:本文中的通胀(inflation)指的是综合价格通胀,以物价指数为指标。(本文作者系中国金融学会会长)

得其所谓

“一年制海归研究生”的尴尬与无奈,谁能懂?

用人单位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学位含金量与制度无关,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培养过程,就是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和你一起面试的国内研究生都读了两三年,而你这个硕士实际只读了大概九个月,你能学到什么呢?”这是王可找工作面试时最令她尴尬的问题。香港某高校新闻学硕士王可于去年夏天结束课程,返回内地找工作。“当时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尴尬,毕竟是被质疑的感觉。也没想到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接受采访时王可这样向记者解释。其实,不仅是香港地区的留学生,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也有大量的“一年制硕士”,美国也有少量时长为一年的硕士课程,如法律硕士(LLM)。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也常常遭到用人单位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从未停止的争论“读MSc忠告:香港MSc(注: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甚至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王可如往常一样随意地浏览网页,QQ系统忽然弹出了这么一条群消息。该消息来自一个在香港读书的内地生交流群,王可正准备打开链接看一下。群里紧接着有人发言:“老帖了。没意思。”“说得好恐怖,虽然估计部分真的被夸张了,但的确值得反思反思再反思。”出于好奇,王可搜到了原帖。帖子的出处是寄托家园论坛,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9日,参与讨论的跟帖多达19页。“事实上,关于读授课式这种一年制硕士究竟值不值得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已经是‘月经贴(讨论话题出现频次很高的帖子)’了。”王可有些无奈地笑着说。此“忠告帖”的作者叫做“hatehkust”,2009年赴港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读经济学硕士课程。在帖子中,他历数了自己在香港以及内地找工作所遭遇的种种不愉快乃至“噩梦”,内地用人单位在学习时间上对他的质疑,某银行简历筛选系统排斥港校等等。他认为,这一切都是读了这个硕士造成的。而写这个帖子是为了告知后人:“这种一年制的培训班绝对对你日后的工作之路害远大于利, 来香港读MSc不仅不能给你镀上哪怕一层再假的金,甚至绝对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对于授课式硕士含金量的讨论几乎是每一个新人都会问的问题。”王可说。在hatehkust的帖子下面留言的同学很多,有的对他MSc比国内硕士清闲的说法不以为然,也有人对于他这种“泼冷水”的行为表示肯定。香港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研究生课程分两大类,一类叫做研究式课程(注:Research Postgraate Programmes,RPG),一类叫做授课式课程(注:Taught Postgraate Programmes,TPG),二者的区别简单讲就是一个以日后从事学术研究为导向,招生人数很少,一个以就业为导向,招生名额比较多,课程也偏实际;研究式的要两三年,授课式的一般一年到一年半。王可向记者介绍道:“研究型硕士叫做Master of Philosophy,哲学硕士一般略写作‘mphil’,而其他的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MSc)等等,都是授课式。”“各种声音都有,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关键看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王可说,当时她也是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决定到香港读授课式硕士的。“我希望在香港可以开阔眼界,同时学习偏实用的课程,方便就业。”时间与质量的关系在简历上最一目了然的就是学习时间的长短,也是“一年制硕士”最容易被质疑的地方。因为即使按照入学时间到毕业典礼来计算,也最多一年半。这还是因为毕业典礼与课程结束时间相隔约半年。那么,姑且被统称为就读“一年制硕士”的学生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hatehkust称,他所认识的一些内地“985工程”学校的研究生,“起早贪黑地像头牛一样,上课、作业、考证、论文、项目、实习”,而读MSc的同学“每天打游戏到凌晨4点,中午才起床”。“其实无论在什么学校什么课程,都有认真学习的学生,也都有混日子的学生。”王可介绍道,因为香港与英美等地的高校时间安排相同,所以都没有内地的学期时间长。每学期只有13周左右的课程,而内地高校普遍都有18周或者以上。“如此一来,课程就很紧凑,节奏很快。每门课的老师都会在第一堂课就把整学期的课程安排发下来,具体包括每节课的预备阅读书目,每一次作业、什么时候作课堂报告,有个人的,也有小组为单位的。一学期上三四门课觉得比在内地时上七八门课还累。”也正因为如此,人人网上有一条被广泛转发的状态,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同学在考试周用网上流行的“咆哮体”进行的吐槽。该同学说,自己读研究生了还考试、闭卷考试,还要作报告、写论文,还不止一门课如此,“毕业之后还被人说你不就是TPG毕业的吗,不就是花钱买的吗,不就是很容易就申请到的吗,等姐拿到学位证非得供起来,那是姐拿血和汗换来的!”虽然是语气夸张的调侃,但是王可觉得这条状态还是很形象的,“尤其是最后两句,其实也是对质疑授课式课程的一种回应”。对于用人单位对学习时间的质疑,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侯定凯表示,用人单位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比较偏向海归,有的也会因一些质量问题有所渲染的报道而对某种类型的硕士“并不买账”。“他们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蛮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郭英剑也向记者表示,他坚决反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用学习时间长短去质疑或者评价一个学生,“这对学生很不公平”。如何衡量含金量关于大家通常所说的含金量,侯定凯分析道:“首先是从学习时间上衡量,其次就是从写不写论文来衡量,认为写论文的情况比不写论文的情况好像要求要高一些。”而就这两方面来说,侯定凯认为,这与一个国家本身的学术传统有很大的关系,不存在哪一个制度比哪一个制度更好的问题。“如果仅从时间与论文两方面来衡量,那么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无疑应该是很好的,硕士普遍的都是三年,而且全都需要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但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得并不好,批评声音很多。”侯定凯说。在招聘的时候对人才进行考量,是招聘方必然要进行的活动。但是,招聘负责人或者公司领导真的具有评价一个学位含金量的能力和资格吗?对此,侯定凯认为,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如何,实际上最终应该是由教授、学者、专家这群人来把握的,外行实际上无法判断和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因此,有关学位含金量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一个培养过程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王可说,自己所读的课程没有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只是作为选修。如果写论文,相当于修一门3学分的课程。“但是事实上,一些课程也会要求我们写论文、写报告。”而修读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学硕士的一位同学更是向记者“诉苦”,因为学习的课程偏理论一些,除了课堂报告外,每门课都要写论文,“尤其期末快结课那一两周,写论文的压力特别大。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所谓的毕业论文,就觉得我们很悠闲啊”。英国华威大学国际安全专业的张晨则表示,他们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自己当时写了一个月。“国内的想法偏传统,认为论文是控制质量的手段,喜欢从结果出发,用一次性的方式来控制整个过程,是本末倒置。”侯定凯对此分析道,据他了解的情况,国外的课程一般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平时的作业、报告等形式也较为多样,“当然学校与学校的差异性也存在,也有很糟糕不负责任的教学情况存在”。“总之,学生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写一篇四五万字的论文。有想法和写文章不是一回事。”侯定凯说。专学分开是大势所趋何青去年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型硕士,以一分之差被调剂为传播学的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的招生名额多于学硕。而她现在表示,“读专业硕士也不错,本来就没想要走学术路”,只是担心用人单位可能会歧视专业硕士。“国内目前的学术型硕士已经开始锐减,而是大力发展专业型即职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向专业型转型的指导思想是极其明确的。这一点,由于有教育部的行政命令在,大方向已定且已见成效。”郭英剑对专硕学硕之分表示肯定。侯定凯说,这种改变是教育部门针对现实作出的反思,包括考虑研究生缩短学制。“拖三年也不见得有积极作用。有的课程可以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而现在研究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才要变革,“改革的方式不是从学术本身来考虑问题的,更多的是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作一些调整。包括以前的扩招,到现在对扩招人数的控制,以及学制的改变,都是如此”。王可觉得,授课式硕士对应为国内的专业硕士,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说,它们更需要学生掌握与岗位要求有更多对接的知识或者技能。侯定凯说:“现在的专业硕士,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向在走的。”虽然关于这种国外的“专业型硕士”的一些不理解和争论存在,但是,身为一位高校教师,郭英剑还是鼓励自己的学生出去留学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国内接受了多年的基础教育以及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出去看看并接受一下比我们更好的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拓展个人高等教育多元经历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打破者

金融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前的准备

金融是以货币本身为经营标的,目的是通过货币融通使货币增值的经济活动,包括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投资和以投资银行为中心的直接投资两种形式。相对于经济,金融学只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领域中的金融方面进行研究。一、选题:选题是关键一步。从以往经验看,研究生自己选题往往不大好。为此,论文选题要多与导师交流。最佳方式,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导师的研究专长和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一个既有新意又具有操作性的选题。(一)从权威期刊中找选题:推荐的中文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等近3年发表的金融类文章。推荐的英文期刊:请搜索经济类金融类top期刊,查看近10年的文章。搜索渠道:zhangqiaokeyan.com/LBJH-2020062804(中外文献都可查询,收录了18000 多种中文期刊的 7100多万篇论文,以及 38000 多个学术会议的 200 多万篇会议论文。外文期刊、会议5600多万篇)(二)从官网等渠道找选题搜索权威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举办的会议信息,找到选题方向。目前,中文经济类《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的公众号都比较活跃,会推送各种文章以及会议信息。要关注学术会议信息,特别是入选论文的题目,很有借鉴。(三)搜索与关注以下会议和文章信息1.搜索经济学年会、金融学年会等知名学会的议题和研究方向。关注美国的AEA、AFA等顶级会议的会议论文。2.从财经新闻以及研究报告上找选题。如经济观察报、财新网、FT中文网、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等。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是一个可以做的题目呢?以下是一个容易做论文(但不一定是非常有意义的)的思路:(1)要选择小的题目。小题大做、深做。比如,《定向支持政策能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吗?——基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支持工具政策的研究》,《互联网金融、存款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而《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研究》就不是特别好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太大。(2)选择能够获得数据的题目。比如《金融科技****》。这个题目能不能获得数据,需要先确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选择X对Y的影响研究题目。这里,X和Y都需要能够测度的。例如《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可能就不是很好的题目。这里,X与Y的可度量性可能存在问题。二、阅读文献建议每周精读1篇论文,学习高手遣词造句、逻辑关系、段落组织、研究设计、数据处理等“八股文”规范。有一定积累之后(20篇),才会对论文写作有一定感觉。有些导师会组织“金融文献读书会”和小型seminar,导师带着精读,边读边交流,效果会更好。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收集数据关于如何收集数据,有以下几个去处。(一)学校购买的专业数据库:去学校图书馆找数据库,这是最有效的。财经类院校在这方面有比较优势,关于财经类的数据库较多。推荐:RESSET、Wind、Choice、CSMAR、EIU CountryData、CEIC、BVD-Bankscope、DataStream等。(二)公开可得数据库:四、处理数据(一)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做好研究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数据清洗是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计量或模型模拟需要的数据。数据清洗时,尽量不要剔除观测值,尽量保存好原始数据。在做数据清洗时,建议利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清洗。这是STATA最常用的命令及其用途:Drop(keep)——剔除(保留)变量或观测值gen/replace——生成/修改变量rename——修改变量名label——对变量赋标签值sort /gsort——对变量的观测值进行排序order——对变量在内存中的顺序进行排序merge——对不同的数据源进行合并(横向合并)append——对同一数据源不同子样本进行合并(纵向合并)(二) 数据统计了解你的数据非常重要。数据是错的,论文必然是错的。在做研究之前,需要大家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数据频率怎么样?有无缺失值?有无异常值?变量的范围在哪里?数据样本量有多大?数据单位是多少?建议利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统计:sum——最常用的描述性统计表格tabstat——可以得到各个变量的分位数情况describe——得到每个变量的信息codebook——对变量的内部信息进行详查table——得到频率表twoway scatter/twoway line——得到散点图winsor——去除异常值nmissing——查找缺失值个数ipolate——插值五、掌握学习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计量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以数据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精确化的重要标志,尤其在大数据时代更是如此。对于研究生来说,系统学习计量经济学及在金融与经济研究上的应用,并较熟练使用统计软件,以及运用模型撰写学术论文是必备的科研能力。磨刀不误砍柴工。论文选题、文献梳理、数据整理和工具学习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希望大家重视论文写作前的关键一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日积月累,必有所获!预祝大家研究顺利、学术开心!(注:本文综合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本号删除)

耻也

央视曝光论文代写乱象!硕士论文1篇7500元,网店月赚300万

01:34(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每年的这个时候,即将毕业的硕士、博士就要开始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了。而我们的记者调查发现,这段时间,网上一些论文代写代发机构的“生意”,也开始忙碌起来了。记者在网上输入“论文代写”、“论文帮写”等词语后,各式各样标榜着“诚信代写”、“金牌口碑”的网店映入眼帘,这些网店大多承诺自己拥有知名学校的硕士、博士写手团队。记者联系了多家论文代写网店,大部分的客服都留给了记者一个QQ号。记者加了其中一家网店的QQ后,对方马上就询问记者的学历、专业、论文题目以及交稿时间等内容。随后给记者报价:硕士论文千字150元。也就是说,一篇五万字的硕士论文,价格在7500元左右。而按照这家网店月销424笔的交易显示,网店的论文代写收入每个月在300多万元。而在一家声称可以代发核心期刊的网店里,客服告诉记者,可以帮忙把文章在河南的一家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发表的时间为明年的七八月份,价格是4万1千元,但是不能打电话向期刊查询,也就是说,不保证发表。但是如果记者选择花费4万3千元的“论文全包服务”,则能够保证有老师指导论文直至发表。随后,记者在网上查询到了这家网店提到的期刊杂志社电话。但是截至记者发稿,电话始终是无人接听。河南某期刊杂志社:您拨打的电话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我们刚才看到,不少的网店都标榜自己拥有专业的团队,甚至做出论文答辩包过的承诺。那么,真实的写手究竟是如何撰写论文的呢?我们接着看记者的调查。记者尝试联系了多名论文代写写手,但是出于种种顾虑,他们都拒绝接受采访。几经沟通,在北京帮人代写论文的小高,只同意记者进行电话采访。小高说,自己接触论文代写,是在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论文代写写手小高:(当时是为什么要做这个代写的工作呢?)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那时候文科的本科毕业论文是1000块钱包修改。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6000到8000块钱。小高说,大四毕业那年,班级里几乎有六分之一同学的论文,都是自己帮忙代写的。最多的时候,自己一天可以写三篇论文,收入一天3000元到5000元之间。论文代写写手小高:但是也会告诉他这个题目真的很难。因为找我们写论文的,一般都是自己写不出来,或者是在学校混的。所以这样多要一些钱就比较容易。在代写了一段时间以后,小高在自己的学校里有了“名气”,别的专业的学生也找上门来。论文代写写手小高:我当时还写了不少关于银行,金融方面的论文。(你自己是学什么专业的)艺术学。(那你为什么能够写金融专业方面的论文呢)我这样跟你讲啊,所谓的枪手能力,也就是你抄的能力有多好,说话的能力有多强。同样的话,你可以用20种说法去表达,总有一种说法是检测机构检测不到的。一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我都可以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小高这样自己在学校接单的还是少数,大部分论文代写的写手,都是为代写机构打工。记者在联系的采访中,有写手就通过微信向记者介绍,自己在为机构打工的时候,一般是收取一千字160元到200元的劳务费。而造成论文代写这个地下产业链的真正原因,还是学生们庞大需求。2015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了318名大学生,就“论文代写”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1.13%的大学生表示考虑过找人代写论文,73.9%的大学生身边出现过论文代写现象。而“找人代写论文”的原因,则分别是工作压力大、考研出国忙、偷懒和拖延症等。(本文编辑:实习武新阳)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手一足

硕士论文研究董明珠“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网友:马上读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硕士论文研究董明珠“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网友:马上读11月18日消息,近日,浙江工商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引起热议,题目为《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论文中指出,董明珠的自恋人格导致格力电器产生内部人控制,主要表现为:董事会权力失衡;向关联方输送利益。文章还分析了董明珠自恋人格对格力电器业绩的影响,称董明珠倾向采取冒险决策和固执己见的自恋人格表现,导致格力电器多元化失败,使得格力电器至今仍未找到新的增长点。文章称,对于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的企业,CEO自恋可能利大于弊;而对于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企业而言,CEO 自恋可能弊大于利。网友评论延伸阅读看到这些奇葩论文,我怀疑自己上了个假大学科学研究无禁区,毕竟不是布鲁诺时代了。严肃的学术论文,没想到还可以这么逗。云吸猫可以是一门学问,蟋蟀的战斗力值得深入探讨,甚至连银行行长的面相都可以拿来研究,网友云里雾里,只好冠之以“奇葩论文”。此前,几篇奇葩论文曾在网络流传:《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初听题目,不少人还以为是哪里冒出来的三流山寨论文,但其实,这些论文都是国内顶尖名校出产的。翻开论文背景,《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的作者是浙江大学的硕士,《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师,《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南开大学的教授。奇葩论文不是最近才有的事儿,搜一搜近些年被网友调侃的论文,才发现原来学术论文这么接地气:《八角茴香对卤鸡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石头剪刀布博弈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当人们在烤面包里看到耶稣基督的脸的时候,大脑内会有何种反应》。奇葩论文不仅国内有,国外也有,比如这篇《猫身上的跳蚤和狗身上的跳蚤谁跳得更远》,可是拿过搞笑诺贝尔奖的。学术论文有其严谨的操作流程,那么,这些网友口中的奇葩论文,都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第一,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都是从选题开始的。浙江大学硕士王畅是《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的作者,据悉选题跟作者和导师的喜好有关,因为王畅吸猫,导师养猫又吸猫,这个选题在开题时就经过了专业老师的认可。这跟学校的学术氛围也有关系,据王畅解释,他们学院比较自由和多元,不会框住学生去写老旧沉闷的八股文,只要是有讨论价值的都可以写,“星座”、“同人文”、“耽美”这些,全都有相关的论文。第二,学术研究要站得住、立得稳、证得清,这些都是基本要求。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师陈天嘉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的作者,陈天嘉告诉周刊君,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挖掘了一些新的史料,再辅助田野考察,实地走访了北京地区的斗蟋蟀比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专职教师的介绍页面上,还可以找到他在蟋蟀方面的研究证据——“以动物行为学重构了中国传统斗蟋活动中的争斗知识”,“第十三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中国传统蟋蟀谱研究》)”。第三,学术研究还要兼顾前沿发展,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南开大学教授李建标是《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的第一作者,他告诉周刊君说,“面部宽高比论文属于生理、行为和神经科学范畴,现在决策科学研究已从行为层面深入到神经层面,算是前沿研究。”这样的研究李建标十几年前就想做,但当时互联网没有现在发达,开放度也没有现在高,想找个照片也找不到。现在,李建标可以方便地收集几千张照片,用软件处理面部宽高比的数据,“实际上,我们是做了一个系列,包括行长的、市长市委书记的、公安局长的,等等。”这些学术论文严肃是真的,奇葩也是真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首先,奇葩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陈天嘉跟周刊君探讨价值意义时说,今天当人们在谈论一件事情的价值意义时,更多的是与创收相关,而忽略了学术本身的价值。他以研究的蟋蟀为例,如何认识这个昆虫,把这件事弄清楚,本身就是它的价值。求知,是陈天嘉认为的研究目的,“我们团队做的科学史研究本身就比较小众,见不到立竿见影的商业效果,也基本没有国家科研基金的项目资助,完全是学者的兴趣使然。”其次,这些论文被认为无意义,本身也就值得细细玩味。现实中,这些论文免不了被打上“奇葩”的标签,吃瓜群众也养成了冷嘲热讽的习惯。所谓隔行如隔山,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王畅觉得,吃瓜群众觉得这种话题毫无意义,只是因为没有用一种陌生化的学术眼光去感知它。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跟周刊君谈到这种社会风气时表示:“对学术论文最有评论资格的应该是本专业、本学科的人,而不是什么吃瓜群众。”再者,若说奇葩论文无意义,那么不奇葩的论文就有价值了?试着扪心自问,眼下有多少论文都是速成品呢。《劳动报》做了一份关于《大学生会花多少时间写毕业论文?》的研究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超过90%的本科生用不足30天完成论文,有47%的学生甚至只用了不足10天。速成的论文无非东抄西摘,冷饭热炒,新现象是不会去研究的,不好复制嘛。反观王畅的这篇云吸猫论文,据悉因为新现象比较难把握,写的过程也就比较艰难,不过最终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在盲审的时候拿了全“优”。另外,中国高校论文洗稿、代写一直都在上演。央视此前曾曝光一个论文代写、期刊代发的灰产工作室一年的单量,按平均一单两万元算,4688单一年能产生近1亿左右的流水。奇葩论文以前有,现在有,以后当然也会有,奇葩论文这条路没有堵的必要。陈天嘉跟周刊君表示,这个问题从追求学术自由的角度不应该过于武断,在遵循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学术研究应当鼓励自由探索。回顾历史,打破常规的研究,也伴生了一些超经验的“奇葩怪题”,伽利略、布鲁诺、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不都是奇葩么?李建标说:“科学研究无禁区,毕竟不是布鲁诺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