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36氪研究 | “智慧银行”行业研究报告德之钦也

36氪研究 | “智慧银行”行业研究报告

今年4月,建设银行的“无人银行”在上海开业。它采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摄像头和闸机取代了安保人员,用迎宾机器人取代了原本的大堂经理,用智能柜员机取代了银行柜员,客户在进入银行之后,由机器人引导通过自助或远程的方式完成业务办理。“无人银行”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未来的银行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Bank3.0》作者Brett King曾预言,“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在经历了以物理网点、网络银行为主导的两代后,银行将变为: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金融。Banking Anywhere,Banking Anytime!将“人”置于银行服务的中心位置,让传统的银行服务彻底摆脱物理网点和机具的限制,实现人们所到之处、所需之时、实时拥有便捷的金融服务。在今天,这样的畅想并不是空穴来风,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业的智能化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智慧银行时代,悄然来临。什么是智慧银行?智慧银行有哪些特征?智慧银行是传统银行、网络银行的高级阶段,是银行在当前智能化趋势的背景下,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审视银行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业务模式的再造和升级。智慧银行相对传统银行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智能化的感知和度量。与以往直接的询问或根据历史服务数据做简单分析的方式不同,智慧银行通过一系列的智能化设备,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知用户需求、情绪、倾向偏好等,从而为进一步的营销和服务提供支持。二是资源和信息的全面互联互通。智能化的感知和度量改变了银行采集信息的方式,将以往无法量化的信息按照某种规则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如,通过对银行网点的排队情况、业务类型、业务量的监控分析,可辅助银行完成网点布局的优化;通过对用户位置、需求信息以及网点实时服务情况的获取,可帮助用户选择最优的网点等。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不同渠道的信息互联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和高效。有哪些因素驱动了银行的智慧化变革?技术、数据、场景和市场是主要的驱动力。技术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商业应用场景逐渐受到行业的重视,银行业因数据量大,应用场景众多而成为各项技术争相落地的沃土;数据方面,金融业大量的数据沉淀对数据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场景方面,银行业务场景多样且呈精细化运营的趋势,针对各个环节的服务创新有助于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市场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业务带来不小的冲击,使传统银行在面临同业竞争的同时,还不得不应对新经济形态带来的用户习惯的改变和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银行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审视用户需求,利用新技术手段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升银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我国智慧银行的发展现状传统线下网点运营的成本压力使得银行一方面大量裁撤网点,另一方面也积极地投入智能化变革。当前,智慧银行呈现出线上线下结合、前后台协同的业态。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用户识别、刷脸支付、智慧网点、智能客服和智能风控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布局智慧银行领域的技术公司种类多样,其中,以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等技术公司较为普遍,在应用上,生物识别和智能风控相对成熟。智慧银行的发展趋势回顾过去几年,网络银行、数字银行、虚拟银行、智慧银行等说法不断更新人们对银行的认知。这些被赋予了时代特色的名词,虽然在概念的界定上并不完全清晰,但它足以表明银行业追随技术发展与时俱进的步伐。在当前这个智能、高效、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也呈现智能、高效和便捷的特征,其网点建设则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轻型化、特色化和社区化的趋势。注:本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杜玉(yu100,yu@36kr.com),关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领域。

爱之谷

银行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借鉴海外经验,拓展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和能力

机构:华西证券主要观点: 在经济增速降档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之后,信用风险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呈现一些区域和行业的结构性差异;商业银行信用成本大幅提升下,盈利能力下降导致资本内生性不足。此外,加强对风险的化解处置以降低对金融系统的冲击之下,对损失吸收能力的要求也提升了对资本的补充需求。本篇报告将通过梳理国际资本监管演变和资本工具的创新经验,结合国内资本补充现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当下经济和监管环境下,可借鉴的资本补充手段。次贷危机后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进入分水岭 伴随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各国对于资本的监管日益严格,核心体现在巴塞尔协议的演进上。长周期来看,在强化资本监管的大背景下,各国资本充足率均有较大改观。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大幅提高的国际资本监管要求,各国银行通过多种方式不断补充资本。世界银行统计口径下,截至 2018 年末,美、日银行业监管资本和监管一级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分别提升至14%、11%以上水平,欧洲各国资本充足水平已达 18%以上高位。国际主要大型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普遍在 10%以上,总资本充足率约 15%左右。常规资本补充方式:内源资本补充为主,次贷危机后优先股获青睐次贷危机前:20 世纪 90 年代后,为了达到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美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留存收益和资本公积(股票溢价)来补充权益资本。次贷危机后:2008 年各大银行盈利受到重创,利润下滑造成内源融资占比下降,银行外源融资力度加码。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普通股和可转换优先股等补充资本。中行在《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19 年第 2 季度)》中梳理了不同国家的资本补充工具差异:1)受法律制度和银行经营管理偏好影响,美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偏好股权类资本工具;2)受负利率的宏观环境影响,欧洲和日本对债券类资本工具依赖度较高。除了发行融资工具,银行资本补充方式还包括政府注资、员工持股计划等形式。创新资本补充工具:资本工具持续创新,强调增加“减记”和“转股”条款实践中,受益于所处的金融市场环境相对成熟,法律、会计、评级、分销体系等较为完善,海外商业银行筹集资本金的渠道很多。归纳来看,资本补充工具的创新方向主要集中于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考虑到巴塞尔Ⅲ对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工具只给出了合格标准,为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留下了较大空间。从创新资本补充工具的条款设计来看,主要是强调增加“减记”和“转股”条款,监管要求当银行营业不善出现规定的触发条款时,所发行的资本工具必须能够立即对资本进行补充。我国银行资本走势分化,资本工具发行提速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 2020Q1,商业银行核心一级、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0.88%,11.94%和 14.53%,年初资产扩增提速下,环比 2019 年末分别小幅下行 4BP,1BP,12BP,整体数据仍高于监管指标要求,但低于国外银行的水平。针对外源性资本补充,我国现行的主要“补血”渠道包括:通过 IPO、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通过优先股、永续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通过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目前中小银行资本缺口较大,催生资本补充需求 对于中小银行,长期以来补充资本的方式主要是利润留存和增资扩股,尽管目前行业整体资本充足指标高于监管要求,但在经济回落中小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以及损失提升下,资本充足情况并不乐观,面临更大的资本补充压力。展望后续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框架,可以参考 2020 年 4 月银保监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阐述,整体上监管意在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化形式共同推进,以时间换空间,保障中小银行经营稳定性。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今年以来需提升对部分相对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的风险关注度,其风险可能将会加快暴露,及早的进行资本补充可以有效避免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的冲击。7 月召开的国常会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债支持银行的资本补充。再结合国外的一些资本补充经验,我们认为整体上未来中小银行资本的补充节奏有望明显提升,增强其损失吸收和风险防范能力。整体上,我们仍然看好板块下半年的表现。个股上,我们继续推荐:1)综合经营能力强、盈利能力和资本内源补充能力较强的招商,兴业,光大,宁波等个股;2)估值仍在历史最低水平,但资产质量压力相对较小的工行、建行等。风险提示 1、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信用成本显著提升;2、银行中报显著低于市场预期;3、监管政策或资本补充进度不及预期;4、公司重大经营风险等。

若是

银行行业专题报告:我们如何研究银行业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报告摘要:基本面分析构建银行股研究框架银行资产规模扩张速度与实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银行的资产是实体经济的负债,是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我们预计未 来10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落在5%-10%区间,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一般而言,加息周期,息差走阔;降息周期,息差缩窄。息差水平差异亦取决于各行存贷款的期限、客户结构及风险偏 好。净息差的核心是存贷利差,因多数银行资产以贷款为主,负债以存款为主。负债成本率低而资产收益率高的,净息 差高。负债成本优势,如四大行及招行。资产收益率优势,如平安、宁波等。决定资产质量的三因素:(1)长期看过往信贷投放风格。不良高发的行业高度重叠,且表现出顺周期性,抓住不良易 发生行业就抓住了不良生成;信贷投放策略体现银行风险偏好。(2)中期看宏观经济。贷款的质量本质上是客户的到 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和意愿,而导致该能力和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利润下滑、融资收紧。(3)短期看策略选择,“三 率平衡”约束下,银行以不良认定、拨备计提、不良处置等策略来灵活调整不良额和拨备额。息差、资产质量及估值的国际比较ROE差别造就估值分化。19年中国上市银行ROE均值为11.7%,在主要国家上市银行中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是因为中国上 市银行息差比主要发达国家高,同时成本收入比很低,盈利能力较强。中国经济波动较小,银行不良率处于G20国家较低水平。中国的GDP增速相对稳定,经济波动较小,因此中国银行业的 不良率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其不良贷款率的水平更接近发达国家。中国银行业息差让利空间不大。19年末中国银行业贷款基准利率为4.35%,在主要国家银行业中属于较低水平。当前息差 虽然略高于部分发达国家,但低于美国,也显著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息差让利空间不大。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天风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竹竿

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最大压力不是来自同业 而是金融科技公司

经济观察网记者李晓丹银行业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哪里?在6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上,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培机构董事长刘勇发布了《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银行业当下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同业而是其他竞争者,而是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对银行构成了巨大威胁。刘勇表示,“开放银行”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技术或业务解决方案,而且是金融科技时代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从银行服务提供方式的角度来看,银行发展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银行1.0,网点服务阶段;银行2.0,自助银行阶段;银行3.0,基于互联网的银行服务阶段;银行4.0,银行即服务阶段。从银行1.0时代到银行3.0时代,银行服务是割裂的。开放银行是银行4.0的起点,也是银行服务完整性的起点。开放银行就是完整服务的催化剂,它第一次使得人们通过单独一个应用程序就可以对自己所有银行账户信息了如指掌成为可能。刘勇认为,开放银行能够改善客户体验、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增强普惠金融力度,促进创新和银行以及非银行机构之间竞争。但开放银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开放银行在有效提升银行金融服务效能的同时,也使得风险敞口更多,风险管控链条更长,风险洼地的效应更加明显。挑战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首先,开放银行商业价值有待验证;其次,开放银行标准与开放范围尚不统一;最后,开放银行增加数据泄露风险、业务开放风险和外部风险。银行应审慎应对开放银行带来的风险挑战。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民营银行对开放银行的积极探索,也使各大银行纷纷投入到开放银行的实践中来。但中国对银行业数据共享和开放的进程明显落后于英国和欧盟,中国的开放银行以功能开放为主,包括支付清结算、信贷、风控等,这是市场驱动银行的自发行为。从国际上看,英国、欧洲等国和地区的开放银行以输出客户数据为主。澳大利亚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开放银行战略:1.第一阶段:2019年7月1日起开放消费信贷、贷记卡、储蓄账户数据;2.第二阶段:2020年1月1日起开放住房贷款数据;3.第三阶段:2020年7月1起开放所有产品的消费者数据。新加坡已经制定“金融即服务”手册,以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机构开放API。墨西哥于2018年3月通过的《金融科技法》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开放式API,为开放式银行标准奠定了基础。刘勇建议,开放银行的出现符合“破坏性创新”的本质特征,将为银行业整体发展及市场格局带来深刻变革,首先,开放银行加剧银行业竞争;其次,开放银行将打破信息孤岛;最后,金融科技助力开放银行发展。刘勇也强调,开放银行的背后是数字权利的变更与保护,数字权利的确权是开放银行诞生的基础。2018年5月欧盟出台《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该《保护条例》源于1995年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欧盟数据立法从“指令”上升到“条例”,对数据权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人之罪也

2019年中国互联网银行行业研究报告:2023年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可下载)

预计至 2023年中国民营互联网银行行业营收规模突破 1,200 亿元。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新网银行和亿联银行为例,2018 年网商银行的利息收入为46.2亿元,占比为73.6%,手续与佣金收入为16.3亿元,占比为26.0%;微众银行的利息收入为 55.2 亿元,占比为 55.0%,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 44.2 亿元,占比为 44.1%;新网银行的利息收入为 11.1 亿元,占比为 82.8%,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 2.0 亿元,占比为 14.7%;亿联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为 1.2 亿元,占比为 75.0%。2015 至 2018 年期间,中国民营互联网银行行业资产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3.4%。伴随互联网银行持续创新信贷产品、存款产品以及拓展与同业银行的合作模式,互联网银行资产规模将有望持续扩容,预计至 2023 年中国民营互联网银行资产规模将突破 2 万亿元。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上万份报告,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击中他

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最大压力不是来自同业,而是金融科技公司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银行业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哪里?在6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上,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培机构董事长刘勇发布了《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银行业当下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同业而是其他竞争者,而是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对银行构成了巨大威胁。刘勇表示,“开放银行”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技术或业务解决方案,而且是金融 科技时代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从银行服务提供方式的角度来看,银行发展至今经历了四个 阶段:银行1.0,网点服务阶段;银行2.0,自助银行阶段; 银行3.0,基于互联网的银行服务阶段;银行4.0,银行即服 务阶段。从银行1.0时代到银行3.0时代,银行服务是割裂的。 开放银行是银行4.0的起点,也是银行服务完整性的起点。开 放银行就是完整服务的催化剂,它第一次使得人们通过单独 一个应用程序就可以对自己所有银行账户信息了如指掌成为可能。刘勇认为,开放银行能够改善客户体验、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增强普惠金融力度,促进创新和银行以及非银行机构之间竞争。但开放银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开放银行在有效提升银行金融服务效能的同时,也使得风险敞口更多,风险管控链条更长,风险洼地的效应更加明显。挑战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首先,开放银行商业价值有待验证;其次,开放银行标准与开放范围尚不统一;最后,开放银行增加数据泄露风险、业务开放风险和外部风险。银行应审慎应对开放银行带来的风险挑战。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民营银行对开放银行的积极探索,也使各大银行纷纷投入到开放银行的实践中来。但中国对银行 业数据共享和开放的进程明显落后于英国和欧盟,中国的开放银行以功能开放为主,包括支付清结算、信贷、风控等,这是市场驱动银行的自发行为。从国际上看,英国、欧洲等国和地区的开放银行以输出客户数据为主。澳大利亚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开放银行战略:1.第一阶段:2019年7月1日起开放消费信贷、贷记卡、储蓄账户数据;2.第二阶段:2020年1月1日起开放住房贷款数据;3.第三阶段:2020年7月1起开放所有产品的消费者数据。新加坡已经制定“金融即服务”手册,以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机构开放API。墨西哥于2018年3月通过的《金融科技法》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开放式API,为开放式银行标准奠定了基础。刘勇建议,开放银行的出现符合“破坏性创新”的本质特征,将为银行业整体发展及市场格局带来深刻变革,首先,开放银行加剧银行业竞争;其次,开放银行将打破信息孤岛;最后,金融科技助力开放银行发展。刘勇也强调,开放银行的背后是数字权利的变更与保护,数字权利的确权是开放银行诞生的基础。2018年5月欧盟出台《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该《保护条例》源于1995年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欧盟数据立法从“指令”上升到“条例”,对数据权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丘得之矣

202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上市银行经营稳中有进(附数据分析)

上市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排头兵,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力量。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0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上市银行数量已达51家,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6家城商行和10家农商行。根据2019年年报数据,中国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196.4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91%,占商业银行总资产合计数的比例为82.04%。营业收入52652.52亿元,同比增长10.42%;净利润达17483.57亿元,同比增长7.32% ;非利息净收入占比为25.44% ,较上年提升0.5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51家上市银行2019年度业绩主要呈现以下几个亮点:一是资产和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上市银行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大,同业和非标资产持续压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2019年末,51家上市银行发放贷款共计107.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02%;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8.51%,较年初提升3.11个百分点;同业往来资产合计占比4.84%,相对于年初下降0.8个百分点。二是存款总体规模保持平稳增长,负债结构进一步改善。上市银行增存稳存效果显著,存款来源多样化,同业负债持续压降,负债结构得到优化。2019年末,51家上市银行存款总计134.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81%。从负债结构看,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70.02%,较年初增加了2.05个百分点;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占总负债的比例分别为11.74%和13.48%,较年初下降了0.41和1.19个百分点。三是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抵御风险能力提高。上市银行通过实施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核销等多种方式丰富了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压降力度。2019年,51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总计为1.56万亿元,增速较2018年下降2.26个百分点。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与年初基本持平。2019年末,51家上市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为246.01%,较年初提升11.43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17%,较年初提升0.19个百分点。上市银行在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的同时,通过发行可转债、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本补充,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息差利差扩大,银行运营挖潜效果显著。2019年,51家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和平均净利差分别为2.27%和2.21%,较上年分别提高0.11和0.15个百分点。随着银行精细化管理的推进,银行运行效率提升成效明显。2019年,51家上市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为29.34%,同比下降1.27个百分点。五是零售金融转型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增强。2019年,51家上市银行零售贷款总额合计43.3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06%,高于总贷款增速3.04个百分点;上市银行零售存款总额总计58.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47%,高于总存款增速3.66个百分点。2019年,上市银行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战略,持续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加强数字化普惠金融生态系统建设。2019年,6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3.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5.5%,超过同期全部贷款增速25.31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等6家上市股份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共计1.43万亿元,同比增速18.54%;江苏银行、中原银行、天津银行、郑州银行、江西银行、贵州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和泸州银行等9家上市城商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3809亿元,同比增速27.91%。六是金融科技深度应用,全面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拥抱金融科技,实施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上市银行共同的战略选择。2019年,上市银行继续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大中型上市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资金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在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零售金融、数字化公司金融、数字化同业业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黯而不明

银行行业2020年中期投资策略报告:2020年社融增速或将达到30万亿(可下载)

获取《银行行业2020年中期投资策略报告:波动向上,强者恒强》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金融 ”,该报告编号为20bg0072。[研究报告内容摘要]净息差收窄8BPs:考虑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的大环境,MLF仍有下调的可能。不过由于资产端的下行幅度会明显大于负债端,因此整体息差将进一步收窄,净息差收窄幅度在8BPS左右,不同银行之间会有明显分化。其中,国有大行,受政策影响新增低定价贷款占比更高,息差的压力或高于中小银行。而中小银行中,主动负债占比较高的银行,受益于同业业务收益的提升,息差下行压力相对低。问题贷款余额有一定增长,不良率或小幅上行:一季度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基本表现平稳,主要是由于不良确认存在滞后效应。虽然国内经济活动已经逐步恢复,而且国外的疫情也有好转,但是我们预计二三季度资产质量还是会有一定的波动。另外,鉴于宽信用和宽货币的大环境,问题贷款余额有一定增长,不良率或小幅上行,上升的幅度可能低于市场预期。投资策略:当前部分个股的估值已经达到0.5-0.6倍PB,如果考虑表内的拨备余额以及2020年的预期净利润,当前低估值个股隐含的平均不良率已经接近11.3%,对比当前银行板块表内的问题资产占比仅在3.8%。板块股息率在4%-5%,部分个股股息率接近6%,对比未来低利率环境,具有较大吸引力。综合考虑短中长期的影响因素,推荐经营稳健的国有大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以及基本面有改善且估值较低的光大银行。风险提示:疫情持续导致资产质量大幅恶化;贷款利率大幅下行。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影响行业的整体表现。如果整体经济持续走弱,企业营收明显恶化,银行板块将出现业绩波动。

黑武士

《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0)》:推“蜂巢”模型助中小银行研判数字化转型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李冰近日,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联合金融壹账通、金融科技50人论坛发布了《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该报告连续第三年发布。《报告》将包含“战略、组织、技术、数据、应用、生态”六个维度的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框架定义为“蜂巢”模型。《报告》首先指出了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必要性。提到,在宏观环境变化、大型银行进军下沉市场等竞争压力下,发展金融科技是中小银行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尤其是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市场对金融业有了新的要求,中小银行面对的已不再是要不要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将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经营快速落地实践的问题。疫情之后,中小银行延续并加强数字化迭代升级的趋势已成普遍共识。《报告》所做调查显示,平均接近90%的受访银行认为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各方面变革举措。《报告》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访谈,总结了2019年以来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取得的进展:普遍重视金融科技布局、金融科技投入显著增加、金融科技应用融合度加深等。指出,由于前期积累和转型进度参差不齐,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能力分化明显,民营银行在各项得分上显著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通过对中小银行群体的全面观察,《报告》认为,基础数据资产不足、业务获客渠道单一、人才供不应求、金融科技与业务融合度不够深入、平台建设能力欠缺等问题,是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共同痛点。特别是对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厘清背景、总结成绩、分析痛点的基础上,《报告》锚定银行4.0时代,运用“蜂巢”模型,从战略、组织、技术、数据、应用、生态六个维度对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提出了建议,同时《报告》还涵盖了丰富的案例研究,从受访中小银行中总结出优秀做法,向行业推广,提升中小银行整体的经营水平。(编辑孙倩)

张敖

银行业研究系列之五|银行业科技创新报告

作者|李可 编辑|杜周中国的银行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领先全球,并希望通过大量的专利申请保证未来的行业地位。《蓝筹企业评论》的最新跟踪研究表明,去年在全球范围里来自中国的银行申请了占全球同业83%的专利。其中,微众银行超过了中国最大的国有银行位居第一。《蓝筹企业评论》根据2019年全球公开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结合银行业数字转型的时代背景,发布银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报告。本次报告仅根据银行2019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进行分析说明,尚不能全面代表各家银行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在银行“数字化”势在必行的时代,各银行为了实现精准营销、提高客户体验、个性化服务、智能化风险管理等方面,将金融科技作为发展战略,通过内部研发、外部合作、招标采购等方式,积极开展数字和智能化升级。在对2019年全球的公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银行机构从技术发展的方向更多偏向于人工智能。在过去的5年,每年都有超过85%的银行申请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专利。此外,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相关专利占比也不断增加。这些专利主要集中于美国银行、微众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头部银行机构。并且,境外银行的技术研发和国内银行的布局侧重略有不同。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为了显示核心竞争力,一些银行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专利,通过国家专利局或国际专利组织提交专利申请。专利数据也就成为了展示银行金融科技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商业银行参与新技术专利申请不断递增,单一年度占比从37%增至83%,占据了绝对优势。在达到增长高峰的2019年,全球银行业新增2344件专利申请,其中1943件来自中国,占比83%。在全球2019年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100家银行机构中,中国商业银行占比49%,其次为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占比13%、11%和10%。2019年全球银行发明专利排行榜TOP100(仅显示中国区银行)在榜单中,专利数量排名前三的均为中国银行。其中微众银行632件专利排在首位,中国工商银行以608件专利排在第二,中国银行以514件专利排在第三,这三家银行的专利数量远远领先其他中国银行机构。同时中农工建四大银行均排在榜单前列,显示着国有大行强大的综合实力。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默默发力,以136件专利的数量名列全球榜单第八位,远多于排名稍后的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事实上在2019年末,平安银行自2016年启动的零售转型策略和“AI Bank”体系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已经达成。从数量上看,中国银行业科技专利申请数量在2019年达到峰值,但仍然呈现明显的头部集中趋势。专利申请大多集中于微众银行、国有大行和老牌股份制商业银行。值得一提的是,微众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这五家银行在近五年中合计申请了2985件专利,占中国银行业专利申请总量的84.9%。在“数字化”的时代,银行积极求变,但各家银行投入和在转型中取得的进展差距很大。不得而知的是,这些差距未来会有多少体现在银行的实际运营中。《蓝筹企业评论》出品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来源:蓝筹企业评论(ID:bluechip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