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22日消息(记者吴善阳)中国银联今天发布《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2018)》。报告指出,2017年,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和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宏观背景下,中国以银行卡为基础的支付产业继续稳步发展,移动互联网新的支付产品、新的使用场景、新的合作关系不断出现,新技术与支付的融合加速渗透至商业和生活各领域,自主支付技术发展与标准国际合作不断取得突破。同时,行业监管规范趋严,市场竞争程度加剧,支付体系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展望2018年,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加强落实将为产业发展创造更为规范有序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产业各方对新兴支付技术的持续探索将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的业务及合作模式。以银行卡为基础的支付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报告显示,2017年银联网络转接交易金额93.9万亿元,占全球银行卡清算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并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同时,银行卡发卡和受理规模进一步扩大,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6.9亿张,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已延伸到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近5000万家商户和近260万台ATM,用卡增值服务不断丰富。其中,境内非接受理环境显著改善,不仅促进了银联手机闪付、银联IC卡闪付等基于NFC技术的支付产品迅速应用,而且推动了小额免密免签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联二维码支付在功能支持上不断丰富、在行业适用范围上不断扩展,并已在境外多国实现受理。 多元账户合作与统一APP“云闪付”促进产业共赢发展2017年,个人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分类监管政策的落地实施及优化改进,进一步支持和促进了持有支付业务牌照的互联网公司、商业银行及卡组织之间开展账户端创新合作。其中,卡组织为创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平台价值愈发凸显,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之间重要的合作连接点。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产业各方共同发布统一APP“云闪付”。作为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由各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与银联共同开发建设、共同维护运营的移动支付统一入口平台,“云闪付”APP的推出对促进移动互联网获客、移动互联网交易增长,以及线上、线下各类支付场景的拓展将发挥重要作用。规范发展与顶层设计对行业健康发展影响深远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整体基调下,2017年监管机构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动银行卡清算市场准入开放、支付市场管理与规范、创新业务监管等方面的文件,带动产业合规监管持续升级。国内支付产业基本形成“角色清晰、分工明确、风险可控、安全高效”的体系,正逐步走上分类明确、各方回归本位的健康发展轨道。2018年,监管机构在促进产业创新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的监管。其中非银行支付机构将回归小额、快捷、便民支付的业务本质,围绕丰富支付场景、便利金融服务和提升客户体验来开展业务。支付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助于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合法权益。金融科技推动支付业态全面升级2017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在支付领域逐步应用,对支付业态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大众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安全,为商家带来了效率和价值提升。支付载体进一步多元化,传统交通、家居、医疗等领域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已逐步形成新的支付场景,汽车、家用电器、可穿戴医疗设备等向新型支付载体演变。支付流程迈向无感化,借助智能设备和系统,用户身份和行为可被自动捕捉、分析并验证。支付操作实现自动化、后台化,后台风控不断精细化,风控手段逐步从人工审核、后验策略转向自动化决策、模型预测为主,通过基于多维度数据关联的用户行为分析、深度学习建模开展实时监控,系统初步具备一定的风险自动识别能力。 国产芯片和金融技术标准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2017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产芯片和国产密码算法应用进一步推进并取得显著应用效果。全国性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加大力度推动电子认证、网上银行、金融IC卡及移动支付等重要系统的国密算法应用实施,已基本实现国密算法IC卡的规模化应用。同时,我国金融技术标准的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一方面,以银联标准为基础,建成了老挝国家银行卡支付系统、泰国转接网络TPN,银联与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共识,协助其建设本地转接网络;银联标准成为亚洲支付联盟的芯片卡标准,并授权新加坡、韩国等七国的主流转接网络使用。另一方面,银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发挥影响力,以银联标准为蓝本,牵头编制并发布EMVCo(国际芯片卡及支付技术标准组织)二维码支付标准,并推动该标准成为泰国中央银行推荐标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8日讯 (记者 陈果静)5月18日,中国银联发布《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2020)》。作为解读国内银行卡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权威报告,自2003年首次发布以来已连续出版18载,为政府和产业各方持续提供决策参考。此次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银行卡产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加速向移动端迁移,金融科技与开放生态结合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国内支付清算市场开放取得新进展,监管部门持续加大产业规范力度,国内产业参与方积极寻求国际化发展突破。展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时期内对支付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我国银行卡产业将在监管规范、开放竞争的产业环境下,持续提升产业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并向更高质量和更大规模的国际化市场迈进。数据显示,2019年,银联网络转接交易金额达189.4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银行卡清算市场份额第一。同时,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达84.2亿张,银联受理网络扩展至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境内移动支付受理环境显著改善,银行卡发卡和受理市场加速向移动端迁移。云闪付APP作为产业合作共赢的平台,不断丰富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基于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加快服务农村市场,并持续构建以支付为基础、以金融服务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2019年,国内支付产业持续对外开放,部分外资支付机构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进入国内支付市场,个别国际卡公司的境内银行卡清算机构开业申请已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受理。境内支付及清算市场扩大开放,国内市场竞争态势增强,同时也有利于吸收全球范围内优秀产业参与方的技术和业务能力,向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支付服务,优化国内支付产业结构,助力我国支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监管机构持续推动支付市场开放、规范市场发展、促进市场创新。境内支付机构“断直连”和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工作顺利完成,同时,监管部门在银行卡受理商户和终端、账户开立和管理以及各类支付业务上加强监管力度,防范洗钱、欺诈等非法交易风险,境内银行卡受理环境进一步改善。报告显示,2019年,支付产业在新兴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金融科技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各方积极探索新兴技术的支付应用及其背后蕴含的商业价值,并结合开放生态赋能更广泛的生活场景,促进无人零售、刷脸支付等新业态发展。新兴参与方随之增多,传统银行卡收单机构寻求向SaaS服务转型,支付产业各方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同时,驱动着经济社会各垂直领域的数字化升级。2019年,国内产业相关方通过市场拓展、产品和技术开发、资本合作等多种途径寻求国际化发展突破。中国银联联合境内合作伙伴积极拓展海外住宿预订、电商平台等热门线上场景,并与境外支付机构及服务商合作,扩大境外线下商户受理范围。同时,中国银联通过国际开发者平台将银联标准的技术开放给境外开发者,并与泰国、老挝、塞舌尔等国开展当地支付清算系统网络和标准的建设合作。部分境内支付机构投资境外具有流量入口、技术和场景优势的支付服务商,同时加大与境外金融科技公司的资本合作,以强化自身技术能力并扩大海外市场影响力。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央广网上海4月22日消息(记者吴善阳)中国银联今天发布《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2019)》。报告指出,2018年,在全球经济总体平稳增长和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宏观背景下,中国以银行卡为基础的支付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创新发展。产业各方扩大金融科技在支付创新中的应用,自主支付技术发展与中国支付产品在境外市场的本地化发展不断取得突破。同时,行业监管规范趋严,国内支付清算市场开放步伐加快,支付市场呈现多元融合发展格局。展望2019年,相关监管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国内支付清算市场开放进程的稳步推动,以及新技术、新模式的快速迭代及应用,将推动产业发展步入合规、竞争、创新的新阶段。作为解读国内银行卡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权威报告,《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自2003年首次发布以来已连续出版17载。17年来,银行卡产业参与主体日渐增多,市场服务范围不断延展。金融科技对支付产业的持续渗透,带动支付方式、场景业态和底层系统创新发展。《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以银联网络转接清算数据为基础,结合当前产业形势和行业热点,从境内外银行卡市场、移动互联网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与技术创新等多个视角,进行持续跟踪和分析,为政府和产业各方提供决策参考。以银行卡为基础的支付产业继续保持创新发展态势报告显示,2018年银联网络转接交易金额占全球银行卡清算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并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同时,银行卡发卡和受理规模进一步扩大,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75.9亿张,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已延伸到17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超过5370万家商户和286万台ATM,用卡增值服务不断丰富。其中,境内非接受理环境显著改善,行业解决方案与场景持续深度结合,受理市场建设也随着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的持续推进向二级市场下沉。银行卡产业的创新发展态势不仅促进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支付业务发展,还支撑了支付业态、支付场景和业务功能的各类创新。支付市场在高效规范中稳步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下,2018年监管机构继续推动关于深化市场开放、支付市场管理与规范、创新业务监管等方面的文件出台与落实。在监管部门指导下,非银行支付机构加快终止直连银行业务模式,跨机构清算业务向银联、网联等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平台平稳迁移。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在2018年取得突破,交存比例逐月提升,为2019年初实现备付金全部交存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作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支付清算市场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内支付市场在合规监管的有力保障和鼓励创新促进开放的推动下,整体稳步发展。云闪付APP成为产业联合共建的典范2018年,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紧紧围绕“统一接口标准、统一用户标识、统一用户体验”的基本要求持续推进云闪付APP发展,联合产业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产品与场景建设,在便民惠民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自2017年底发布以来,云闪付APP持续夯实用户基础、提升用户体验,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移动支付统一入口平台。同时,云闪付APP初步建成开放功能架构体系,在内容接入、用户共享、能力输出、营销宣传等方面展现出产业联合共建、共赢发展的巨大潜力。金融科技在支付创新中扩大应用2018年,产业各方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的应用落地,推动金融科技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其中,商业银行通过机构改革推动金融科技的市场化运营,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并向开放银行模式全面转型,借助新兴技术全面升级对外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支付机构结合前沿金融科技技术优化场景服务能力,依托海量交易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商户及金融机构提供数据分析、用户画像、风险评估等增值服务。同时,产业各方对于发展与应用金融科技更加趋于理性和实用。支付产业在“走出去”中开拓新途2018年,中国支付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不断推动自身产品和服务在境外市场的应用,通过服务、技术、标准和网点的输出传递国内发展成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银联继续加快与国际市场融合,通过系统建设服务帮助海外国家建立本地的银行卡转接清算体系,织就“一带一路”的普惠金融网,扩大银联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中国支付产品在境外市场的本地化应用步伐加快,通过与境外支付机构的合作,银联二维码标准提升了当地持卡人的便捷支付体验,多家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港澳台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独立或与当地机构合作发行本地版手机钱包,丰富了相关市场的支付服务内容。
中国银联今日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银联网络转接交易金额占全球银行卡清算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并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同时,银行卡发卡和受理规模进一步扩大,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75.9亿张,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已延伸到17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超过5370万家商户和286万台ATM,用卡增值服务不断丰富。作为解读国内银行卡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权威报告,《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自2003年首次发布以来已连续出版17年。17年来,银行卡产业参与主体日渐增多,市场服务范围不断延展。金融科技对支付产业的持续渗透,带动支付方式、场景业态和底层系统创新发展。报告指出,2018年,在全球经济总体平稳增长和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宏观背景下,中国以银行卡为基础的支付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创新发展。产业各方扩大金融科技在支付创新中的应用,自主支付技术发展与中国支付产品在境外市场的本地化发展不断取得突破。同时,行业监管规范趋严,国内支付清算市场开放步伐加快,支付市场呈现多元融合发展格局。展望2019年,相关监管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国内支付清算市场开放进程的稳步推动,以及新技术、新模式的快速迭代及应用,将推动产业发展步入合规、竞争、创新的新阶段。报告显示,我国支付市场在高效规范中稳步发展。2018年监管机构继续推动关于深化市场开放、支付市场管理与规范、创新业务监管等方面的文件出台与落实。在监管部门指导下,非银行支付机构加快终止直连银行业务模式,跨机构清算业务向银联、网联等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平台平稳迁移。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在2018年取得突破,交存比例逐月提升,为2019年初实现备付金全部交存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作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支付清算市场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内支付市场在合规监管的有力保障和鼓励创新促进开放的推动下,整体稳步发展。金融科技在我国支付创新中的应用逐步增多。报告显示,2018年,产业各方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的应用落地,推动金融科技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其中,商业银行通过机构改革推动金融科技的市场化运营,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并向开放银行模式全面转型,借助新兴技术全面升级对外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支付机构结合前沿金融科技技术优化场景服务能力,依托海量交易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商户及金融机构提供数据分析、用户画像、风险评估等增值服务。同时,产业各方对于发展与应用金融科技更加趋于理性和实用。我国支付行业“走出去”步伐也在加快。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支付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不断推动自身产品和服务在境外市场的应用,通过服务、技术、标准和网点的输出传递国内发展成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银联继续加快与国际市场融合,通过系统建设服务帮助海外国家建立本地的银行卡转接清算体系,织就“一带一路”的普惠金融网,扩大银联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中国支付产品在境外市场的本地化应用步伐加快,通过与境外支付机构的合作,银联二维码标准提升了当地持卡人的便捷支付体验,多家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港澳台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独立或与当地机构合作发行本地版手机钱包,丰富了相关市场的支付服务内容。(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黄紫豪)人民银行15日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9 年)》显示,作为普惠金融重点指标,在账户和银行卡使用情况方面,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人均拥有量较快增长。截至2019年末,全国人均拥有8.06个银行账户,同比增长11.63%;人均持有6.01张银行卡,同比增长10.48%。报告显示,全国累计开立小微企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占企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总数约六成,企业开户服务持续优化。截至2019年末,全国累计开立小微企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3803.69万户,占企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总量的60.26%。从个人信贷使用情况看,获得过借款的成年人比例略有增加。调查显示,全国成年人人均未偿还贷款笔数为0.56笔,其中农村地区成年人未偿还贷款笔数为0.46笔,均与上年基本持平。个人消费贷款继续较快增长。报告显示,普惠小微贷款增长迅速,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的覆盖面持续扩大,贷款利率持续下降。截至2019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59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比上年末高7.9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多增8525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2704万户,同比增长26.4%,全年增加565万户。对于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建议,报告中称,协调推进“线上+线下”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降低数字鸿沟的不利影响。夯实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基础,有效满足农村地区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提高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精准有效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持续提高国民金融素养。报告认为,预计在各方因素综合影响下,2020年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将呈现以下态势。在金融使用方面,随着支持小微企业相关政策和举措的深入实施,普惠小微贷款等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贷款覆盖面持续扩大,首贷户比例增加。在金融可得性方面,随着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边远地区金融服务空白村有望进一步减少,基础金融覆盖面继续扩大。在金融质量方面,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数、小微企业数有望持续稳步增加,数据共享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成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银行卡产业概况银行卡产业包含发卡、清算、收单、其他周边服务(如制卡、IT 服务等)等多 个子行业,集消费、结算、信贷等多种业务于一体。正是由于银行卡产业的这 种复杂性,业内习惯使用“产业”而非“行业”一词来统称银行卡产业。银行 卡产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由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卡组织等企业或机构 群体一起,向持卡人和商户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等产品。现代银行卡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多边市场,至少包括了卡组织、发卡行、收单行、 持卡人和特约商户五方参与者,产业结构复杂。为了更清晰地描述银行卡产业, 我们将其划分为三个市场,先介绍三个市场的参与者及其盈利模式,再以一次 刷卡消费为例描述银行卡业务的运作过程。产业格局:三个市场,五个参与方我们将银行卡产业划分为发卡市场、收单市场和清算市场三个市场进行分析, 以下是三个市场及其中各方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发卡市场:发卡机构、持卡人发卡市场包括发卡机构和持卡人两个参与方。发卡机构向持卡人发行银行卡, 主要包括借记卡(不具备透支功能)和信用卡(具备透支功能)两类,此外还 有银行发行预付费卡等一些小众类别,但发行量很少。在我国,只有银行能够担任发卡机构,其他国家发卡机构更为多样。 收单市场:收单机构、特约商户收单市场包括收单机构和特约商户两个参与方。收单是指收单机构向特约商户 提供交易资金结算服务。主流收单方式包括线下收单和线上收单两类。在我国,收单机构主要包括两大类: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 又分为线下支付机构(获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为实体特约商户提供银行卡 受理并完成资金结算服务的支付机构)、线上支付机构(获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 为网络特约商户提供银行卡受理并完成资金结算服务的支付机构)。 清算市场:卡组织当持卡人刷卡交易时,当发卡机构与收单机构不是同一家时,即发生跨行交易, 此时资金从发卡机构流向收单机构,中间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资金清算过程, 这一清算过程由卡组织(银行卡清算机构)负责(本行交易则不需要卡组织)。 因此清算市场有三个参与方:发卡机构、卡组织、收单机构。卡组织如何连接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呢?最初卡组织的做法是同时担任发卡机 构和收单机构,自己既发卡又收单,这种封闭运作的组织,称为“封闭式卡组 织”,此时不涉及清算。随着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开始“联网通用”,出现了“开 放式卡组织”。开放式卡组织不直接提供发卡和收单业务,而是与发卡机构和收 单机构合作,所有合作机构通过卡组织共享持卡人和特约商户资源,这样甲发 卡行的持卡人就可以在乙收单机构的签约商户处刷卡消费,反之亦然。此外, 很多封闭式卡组织也逐渐提供清算服务,从而变成了半开放式卡组织。我们会 在后文详述这一发展历程。 此外,卡组织还会提供银行卡行业规划、品牌运营、业务创新等周边服务,是 银行卡产业的绝对核心。本报告对银行卡产业的分析重点也将落在卡组织身上。政府的角色银行卡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多边市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差距较大,通过自由竞争实现市场均衡的难度很大、耗时很长,各参与方很难自行 形成有效定价。因此在银行卡市场发展初期,我国为了快速培育市场,首先按 西方成熟模式,直接人为完成产业格局设计,然后对前文提及的各类手续费的 费率进行了政策指导,可见政府在银行卡市场也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随 着银行卡产业逐渐发展成熟,目前政府正逐渐将定价权返还给市场。我们将在后文“我国银行卡定价政策变动历史”部分介绍我国银行卡手续费定 价的发展历程。各参与方的职能与收入我们接下来以一次跨行刷卡消费的全过程(在 ATM 上进行跨行取款转账等业务 也需要卡组织提供清算服务,原理相近),来观察前述五个参与方的运作过程。 其通常的流程含两大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交易流程,如下图所示(我们按照业 务流程标注了序号):持卡人在特约商户购物,并通过刷卡支付,特约商户的收单机构向卡组织提交 相关信息(包括卡信息、密码、交易金额等),卡组织向发卡机构发送相关信息, 发卡机构减扣持卡人的资金余额(或信用额度)。然后,发卡机构反馈信息给卡 组织(如遇余额不足也反馈),卡组织再通知收单机构,收单机构再通知特约商户。特约商户在 POS 机上看到扣款成功的提示后,将商品交付给持卡人。第二个步骤是清算流程:一般在每日终了,卡组织扣减发卡机构存在央行的备 付金(金额为交易额减发卡机构服务费),同时增加收单机构的备付金(金额为 交易额减发卡机构服务费再减卡组织的网络服务费。若收单机构不是银行,则 是它的开户行的备付金,同时开户行增加收单机构在本行的存款),从而实现两 个机构之间资金的划转。一般是次日,收单机构再把收到的金额减去收单服务 费,记入特约商户的账户中,即为最终商户收到的扣减各项服务费后的净额。 当然,现实中并不是两家机构之间清算,而是全部会员机构之间轧差清算。在整个过程中,卡组织还要承担差错处理、争议仲裁等其他职能。完成交易后,前述五个参与方各自获得的收入如下: 持卡人与特约商户实现了资金转移的目的; 收单机构获得收单服务费。对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扣除支付给发卡 机构、清算机构相关费用后的收单服务费净收入(下文称之为“收单手续 费”)构成其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对其他综合性第三方支付机构或对收单银 行来讲,这部分收入对其总收入的贡献比重不大; 卡组织获得网络服务费,这构成了卡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 发卡机构获得发卡服务费。但对发卡机构来讲,这部分服务费收入占总收 入的比重并不高,发卡机构还可以通过发卡获得其他收入,如银行卡年费 等,但更为重要的则是通过发卡获得基础客户,进而带来活期存款沉淀、 销售理财产品等衍生收入;而信用卡则主要是为了获得透支和分期业务利 息收入(分期手续费也视为利息收入)。银行卡产业历史回顾我们接下来介绍美国和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历史,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银 行卡产业链。美国银行卡产业历史回顾美国是信用卡的诞生地,其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信 用卡诞生)、发展期(竞合组织诞生)、成熟期(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起步期:1950-1960s1950 年,Frank McNamara 创办 Diners Club,发行 Diners Club Card,标志 着现代意义的信用卡的诞生。据说他在 1949 年 9 月有一次在一家高级餐厅吃 饭忘带钱包,于是产生开办一个会员组织的想法,让餐厅、食客成为其会员, 会员食客可以在会员餐厅记账吃饭,按期还款,而会员组织名称也是非常直白 的“食客俱乐部”。该会员组织可为餐厅招揽生意,并且其回款速度远高于当时 的通行支付手段(餐厅给赊购客户寄账单,客户再寄支票,耗时 3-4 个月,且 有印刷、邮费等成本),因此其业务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Diners Club 的收费 模式为向会员餐厅、会员食客双边收费,而后 1953 年就将业务推广到了加拿 大、古巴、墨西哥等国家,1959 年会员人数达到 100 万,并在纽交所上市。商业银行也很早就进入了信用卡产业。1952 年,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开创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先河。早期的信用卡没有循环信用功 能,需要在还款日全额还款。1958 年,美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循环信用卡 BankAmericard。 发展期:1960-1970s最初的信用卡发卡商都是“封闭式卡组织”,集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卡组织的 功能于一身,无需跨行清算功能。当时美国实行单一银行制,禁止商业银行跨 州经营,因此银行的服务范围受到限制,而 Diners Club 等发卡机构却能够在 全国范围内拓展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在这样一个具有网络效应的市场上,银行 很难与他们竞争。我们前文提到,1958 年美国银行发行了 BankAmericard,该卡最初只在加州发 行。1966 年,美国银行开始向加州以外的银行授权发行该信用卡以及拓展特约 商户,以实现“联网通用”,即不同银行发行的卡可以在对方的特约商户处刷。 很快就有 100 多家银行参与其中,银行间的“竞合组织”便诞生了。获得授权 的银行之间既要相互竞争来拓展持卡人和签约商户,又需要相互合作实现信用 卡通用,这种竞合关系事实上提高了各银行的收益。但因为管理不善,BankAmericard 业务出了很多问题。为此,在 Dee Hock(VISA 创始人)的倡导下,各授权银行于 1970 年共同成立了 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NBI) , 美国银行将 BankAmericard 业 务 移 交 给 NBI ; 1976 年 , BankAmericard 更名为 Visa,以消除名称所带来的浓重美国色彩,方便在其他 国家进行推广。美国银行推广授权体系时,另外一些银行也联合组建了银行间卡协会(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并于 1969 年购买了 Master Charge 的名称和商标,1979 年更名为 Mastercard。至此,开放式的卡清算组织正式问世。 成熟期:1980s 后20 世纪 80 年代后,美国信用卡产业已日趋成熟,Visa 和 Mastercard 龙地位初 步形成。其中 1986 年希尔斯百货正式推出 Discover Card,至此,当前的美国 主要卡组织悉数登场。我们前文讲的都是信用卡而没讲借记卡,这是因为美国借记卡出现地比信用卡 晚,最初是作为 ATM 的配套,而将存折改进为借记卡,而后才开始应用于刷卡 交易。1975 年 Visa 才推出第一张借记卡,而 Discover 2006 年才推出借记卡。 这跟我国情况完全不同,我国的借记卡和信用卡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我国银行卡产业历史回顾我国银行卡产业不像美国那样自发形成,而是在借鉴成熟市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推动迅速构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 段、金卡工程阶段、银联阶段。 起步1985 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大陆第一张银行卡,它是一张准贷记卡 (第一张标准信用卡直到 1995 年才由广发银行推出)。此后,四大行相继发行 了自己的银行卡,构成了我国最初的银行卡产业。我国早期的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封闭式系统,不同银行发行的银行卡无法联网 通用,特约商户需要在柜面摆设各家银行的 POS 机,效率低下。 金卡工程1993 年 6 月,国务院启动“金卡工程”,首先在上海等 12 座城市展开试点,实 现银行卡同城跨行联网。1998 年,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投入运行,实现了银 行卡异地跨行联网。因此,与美国自发形成不同,我国的卡组织最初是由政府 推动建立的。 银联2002 年 3 月,85 家机构共同出资,在原有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的基础上成立 了中国银联,卡组织从原先政府主导的“金卡工程”转变为商业机构。银联成立后,我国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2003 年 8 南京市商业银行发行了大陆 地区首张银联信用卡,2004 年 5 月招商银行发行了首张银联借记卡。2005 年 1 月,银联卡在新加坡、泰国及韩国的受理业务开通,标志着银联品牌正式走 向世界。Visa 在其 2006 年报中将银联列为竞争对手,Mastercard 在其 2011 年报中将 银联列为竞争对手,意味着银联逐渐发展壮大。据中新社报道,截至 2019 年 中,已有 54 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发行银联卡,银联网络已覆盖全球 174 个国家 和地区。我国银行卡定价政策变动历史我们在前文提到,政府在银行卡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 对银行卡产业的定价进行指导。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我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 价的历史演变过程。首先是在金卡工程试点初期,信用卡刷卡手续费由各试点省市自行定价,因此 各地费率相差很大。1996 年,央行发布《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参考试点阶段的经验费率,首次 确定了信用卡的刷卡手续费率下限。方法规定,境内人民币信用卡的刷卡手续 费率不得低于 2%,境外机构发行、在中国境内使用的信用卡的刷卡手续费率不 得低于 4%。与现在相比,当时手续费率明显很高,这是因为在信用卡产业发展 初期,国家试图通过高费率激励发卡行积极发行信用卡,快速做大市场。不过 这一办法对手续费率只进行了统一的规定,未对不同行业的手续费率作区分, 因此对薄利行业的商户来说,这样高的手续费率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这样不区 分行业的高手续费率,打击了商户接受信用卡消费的积极性,尤其是部分薄利 行业商户不愿与银行签约设立 POS 机。1999 年,央行实施《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分行业规定刷卡手续费率下限, 同时还规定了发卡行、收单行、信息交换中心三方的利润分配方式。办法规定, 宾馆、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的手续费率不得低于交易金额的 2%,其他行业 不得低于 1%。未建信息交换中心的城市,从商户所得结算手续费,按发卡行 90%,收单行 10%的比例进行分配,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协商,实行机具分摊、相互代理、互不收费的方式进行跨行交易;已建信息交换中心的城市,从商户 所得结算手续费,按发卡行 80%,收单行 10%,信息交换中心 10%的比例进 行分配。在银行卡产业发展初期,快速提高发卡量,从而形成规模化、可持续 盈利的市场是重中之重,因此,央行继续采取激励银行发卡的方针,将手续费 收入的大部分都分配至发卡行处。2001 年,央行发布了《关于调整银行卡跨行交易收费条款及分配办法的通知》, 继续对手续费实行下限管理,并对利润分配做出新的规定。新规保留了宾馆、 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的商户结算手续费不得低于交易金额的 2%,其他行业 的商户结算手续费不得低于交易金额的 1%的规定。对于利润分配比例,通知规 定,发卡行收费按固定费率收取,其中宾馆、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收益比 例为 1.6%,其他行业为 0.8%。对于交换中心的网络服务费,通知规定宾馆、 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网络服务费比例为 0.2%,其他行业为 0.1%。若收单 行按 2%、1%的下限收取手续费,则利润分配仍然为发卡行 80%、卡中心和收 单行各 10%,不过若收单行能够按高于上限的费率收费,则利润分配比例将向 收单行倾斜。之所以会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帮助收单机构覆盖 POS 机等成本, 吸引更多收单机构加入银行卡市场。但此时商户承担的整体费用仍然偏高,多 地发生已装 POS 机的商户“罢刷”事件。2004 年,央行发布《关于<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 的批复》,意在降低商户成本、为民生行业让利。一是适当下调了发卡行的服务 费率,对宾馆、餐饮、娱乐、珠宝金饰、工艺美术品类的商户,发卡行的固定 收益为交易金额的 1.4%,银联网络服务费标准仍为交易金额的 0.2%;对一般 类型的商户,发卡行的固定收益为交易金额的 0.7%,银联网络服务费的标准仍 为交易金额的 0.1%。二是对三个特殊行业进行了额外规定,比如房地产、汽车 销售类商户,由于其交易金额较大,因此对发卡行固定收益和网络服务费设定 了上限;对航空售票、加油、超市等类型的商户减半收取;对公立医院和公立 学校,发卡行和银联暂不参与收益分配。2013 年,发改委发布《关于优化和调整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的通知》,将行业分 类调整为四大类,并再次对手续费率进行了调整。总体来看,全行业平均费率 水平较之前进一步下降。2016 年,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 制的通知》,取消行业分类,改为上限管理,同时大幅下调刷卡手续费费率。具 体内容包括:(1)不再按行业区分商户类型;(2)降低发卡行服务费费率,对 借记卡、贷记卡差别计费,费率水平降低为借记卡交易不超过交易金额的 0.35% (封顶下调为 13 元),贷记卡交易不超过 0.45%(不封顶);(3)银行卡清算 机构收取的网络服务费不区分借记卡、贷记卡,费率水平统一降低为不超过交 易金额的 0.065%,封顶调整为 6.5 元,由发卡、收单机构各承担 50%;(4) 对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养老机构、慈善机构继续实施发卡行服务费、网络服务费全额减免;(5)收单环节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 价。收单机构收取的收单服务费由现行政府指导价改为实行市场调节价,由收 单机构与商户协商确定具体费率。至此,政府已基本完成构建、培育银行卡产业的任务,因此逐步将定价权交还 给市场。收单服务费已完全实现市场化,且发卡服务费、卡组织网络服务费费 率也较低。由于收单服务同质化较高,已有部分收单机构将费率降至极低甚至 0 的情况,此时收单机构依然要支付发卡服务费、卡组织网络服务费,因此其 实际已处于亏损状态。此时,收单机构、发卡机构均很难再将直接收费作为主 要收入来源,而是要不断为持卡人、特约商户提供更为丰富的增值服务,以此 来拓展收入来源。解构我国银行卡产业格局本部分通过数据分析解构我国银行卡产业格局和发展现状,按照发卡市场、收 单市场和银行卡组织三部分依次进行。发卡市场 借记卡借记卡产业走向成熟,发卡量增速放缓。2019 年末,我国借记卡在用发卡量达 到 76.7 亿张,同比增长 11%,占银行卡发卡量总数的 91%。2015 年以来我国 借记卡发卡量增速不断下降,近几年一直在 10%左右。借记卡发卡量进入低速 增长阶段,标志着借记卡的发卡市场已经成熟。 信用卡信用卡市场也趋于成熟。2019 年末,我国信用卡(含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量 达到 7.5 亿张,同比增长 9%,占银行卡发卡量总数的 9%。信用卡发卡量在 2019 年以来增速回归平稳。信用卡除了发卡量之外,还有贷款余额值得关注。2019 年末,我国信用卡贷款 总额达到 7.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相当于卡均透支余额约 1.0 万元。信用 卡贷款余额增速在 2018 年之前都快速增长,但 2019 年以来增速也开始回落。 此外,随着信用卡市场走向成熟,卡均透支余额也在下降,意味着用户对信用 卡透支的需求已步入平稳。 银行卡渗透率银行卡渗透率接近一半,近几年都保持稳定。我国银行卡渗透率(指剔除房地 产、大宗批发等交易类型,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在 2008-2013 年快速增长,2013 年渗透率达到 48%,之后银行卡渗透率进入平 稳阶段,2019 年末为 49%。从银行卡渗透率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银行卡刷 卡消费额很难再快速增长。 市场格局从银行卡发卡业务细分市场格局看,借记卡市场以五大行为主,而信用卡市场 中,股份行则相对更加活跃一些。收单市场经过前些年的发展,收单市场目前也已经走向成熟。截至 2019 年末,全国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约 2363 万户,联网 POS 机 3089 万台。但不管是联网商户数还是 POS 机数量,在 2019 年都是负增长。 而每万人对应 POS 数量自 2019 年四季度也开始负增长,意味着整个银行卡刷 卡消费的收单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从市场格局来看,收单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和获得银行卡收单牌照的第三方支付 机构。我们接下来以银联商务和拉卡拉为例,观察第三方收单机构的基本情况。 银联商务银联商务是中国银联控股的综合支付与信息服务机构,成立于 2002 年 12 月。 根据其官网披露的信息,截至 2019 年底,银联商务已在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 有省级行政区设立机构,对地级以上城市覆盖率达 100%,服务特约商户 798 万家,维护 POS 终端 849 万台;2019 年受理各类交易 127 亿笔、15 万亿元, 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支付服务机构之一。根据其披露的数据可知,银联商务 的 POS 终端占到我国全部 POS 终端的约 1/4。根据 Visa 年报中引述的 The Nilson Report 发布的《2018 年度亚太地区收单机构排名表》和《2018 年度全 球收单机构排名表》,银联商务在亚太地区收单机构中排名第 1,在全球收单机 构中排名第 8。 拉卡拉拉卡拉成立于 2005 年;2011 年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得互联 网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受理等全国支付牌照;2012 年开始进入银行卡收 单市场,定位于小微企业的收单服务;2015 年实现盈利,2019 年在 A 股上市。 拉卡拉在 2015 年下半年曾开展增值金融服务(主要是向小微企业及个人用户 提供贷款),但公司在 2016 年四季度将这一业务剥离,专注从事第三方支付业 务。根据其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8 年末公司累计签约商户数超过 1900 万户(含 POS 及扫码受理产品),收单业务金额 3.65 万亿元;2018 年末传统 POS 终端 15.7 万台,智能 POS 终端 69.7 万台。从 2018 年利润表来看,拉卡拉的收入主要来自收单手续费,成本则主要是销 售相关成本。公司 2018 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56.8 亿元,其中收单手续费收入(指 收单服务费扣除支付给发卡机构、卡组织等的费用后的净收入)50.7 亿元,是 主要收入来源;营业成本 31.3 亿元,其中服务分润最多,达到 27.8 亿元,可 以视为一种销售成本;期间费用合计 17.9 亿元,其中销售费用最多,达到 11.6 亿元。公司 2018 年实现净利润 6.1 亿元,加权 ROE22.9%,ROA13.1%。清算市场长期以来,成立于 2002 年的中国银联是我国唯一一家银行卡清算机构,市场 上一度对此存在垄断的质疑。2016 年 6 月,人行与原银监会颁布了《银行卡清 算机构管理办法》,并开始接受新的卡组织牌照申请。目前,美国运通与国内连 连科技合资成立的“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已获得央行核准的银行 卡清算业务许可证,另有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正在获准筹备中。 中国银联截止目前中国银联没有披露过定期报告,我们只能通过媒体报道获得其部分历 史数据。据《经济观察网》报道,2018 年 5 月 4 日举行的中国银联股东大会披 露了其 2017 年度业绩情况:银联 2017 年末总资产 1564 亿元,同比增长 66%; 2017 年实现营业收入 227 亿元,同比增长 38%,实现净利润 101 亿元,同比 增长 75%。又据该报道,中国银联 2017 年收入来源主要是五项,这五项业务 及相应收入占比情况分别为:POS 转接(77%)、ATM 转接(8%)、创新业务 (10%)、国际许可和服务费(1%)、其他。可见,银行卡转接清算仍然是其主 要业务。我们一般用“平均网络服务费率”来衡量卡组织的业务创收能力,即网络服务 费与处理的清算金额之比。根据央行数据,2017 年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共处理 业务金额 94 万亿元,按 193 亿元转接费收入计算,银联整体收取的网络服务 费率为 0.021%,这一数字远远低于国外卡组织,可见中国银联整体收费水平较 海外更为低廉。 市场竞争截止目前,我国仅有银联一家运营中的银行卡清算机构,但银联的竞争者也在 出现,包括已经获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的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和正在筹备中的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此外,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兴起,支付公司通过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曾经一度 实现了类似跨行清算的功能,市场上曾质疑其无证经营清算业务。为杜绝这一 风险,人行于 2017 年 1 月发布了《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 关事项的通知》,逐步切断了支付公司与银行的“直连”,并成立了网联清算有 限公司完成互联网支付中涉及的跨行清算。目前网联也从事类似的清算业务,且交易金额较大。随着未来新的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发放,以及网联和互联网支付普及,银联 确实面临较大的竞争。但是,鉴于卡组织业务的网络效应,至少在线下刷卡交 易这部分,银联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份额。目前,银行卡产业面临一些新的变革,但主要还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比如嵌入 在手机 APP 中的虚拟银行卡替代了塑料制作的实物银行卡,并以 NFC、扫码、 生物特征识别等交互方式替代了原有的磁条、芯片接触的交互方式,但这些只 是为前端支付交易带来便利,并不改变银行卡运作原理,背后依然是同一个银 行卡账户,和一整套收单、清算体系。因此,我们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银 行卡产业整体格局不会出现巨大变化。美国四家卡组织我们最后观察卡组织最终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根据 Visa 统计的数据,目前 全球重要的卡组织一共有六家:美国的 Visa、Mastercard、美国运通、Discover, 以及日本的 JCB 和中国银联。JCB、中国银联均未披露过年报,因此我们接下来通过美国这四家公司来进一 步观察卡组织的经营情况。从所披露的数据来看,各家卡组织盈利能力都非常 强,ROE 很高,其股票也交易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估值水平,足可见这是一门非 常不错的生意。VisaVisa 目前服务于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 财年(Visa 的财年结束于每 年三季末)实现营业收入 230 亿美元,其中 127 亿美元来自美国境外。Visa 的 营业收入基本都来自银行卡相关的服务手续费。MastercardMastercard 同样提供全球支付网络服务,其于 2019 年实现营业收入 169 亿美 元,其中 111 亿美元来自非北美市场。其收入也基本都来自银行卡相关手续费。美国运通美国运通可以视为一家封闭式卡组织,因为虽然它也允许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 其品牌的银行卡,但使用并不活跃。其所发行银行卡中,约 40%由第三方发卡 机构发行,但这些银行卡的交易量仅占全部交易量的 15%。由于自发银行卡,因此美国运通的利息净收入占比相对更高。美国运通于 2019 年实现营业收入 436 亿美元,其中利息净收入占比 20%;2019 年末信用卡贷 款余额约 870 亿美元,占总资产的 44%。DiscoverDiscover 虽然也从事卡组织相关业务,但本质上是一家银行,卡组织相关业务 收入可以忽略不计。Discover 既发行自己的银行卡,也为第三方发卡机构提供 清算服务,其将后者的相关业务划分为 Payment Services,2019 年该板块为 公司带来 3.5 亿美元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 3%。Discover 于 2019 年实现营业收入 115 亿美元,其中利息净收入 95 亿美元,占 比 82%;2019 年末贷款余额约 959 亿美元,其中信用卡贷款余额 772 亿美元。重点企业:目前,新的合资卡组织即将进入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在市场已被中国银联绝 对占据的情况下,我们预计新进入者会推出差异化的银行卡服务,以抢占市场 份额。而国内银行也乐意跟进,发行新的银行卡,尝试推出新的服务,以便在 激烈的银行卡市场竞争中谋求更高份额。甚至万一出现一款全新的“拳头产品”, 不排除会大幅改变现有发卡行市场格局。我们提请投资者密切关注新卡组织的 动态。银行方面,目前银行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重点关注估值极低、盈利稳定的大型国有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 储银行等,和基本面优异的中小银行,包括宁波银行、常熟银行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信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图为一位南京市民展示她所拥有的不同银行的银行卡。(资料照片)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报告:2017年末中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超70亿张 信用卡加速增长中新社北京6月20日电 (夏宾)中国银行业协会20日在北京发布《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该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70.3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6.6亿张,同比增长10.3%。其中,借记卡累计发卡量62.4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5亿张,同比增长8.6%;信用卡累计发卡量7.9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1.6亿张,同比增长25.9%。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总裁王都富表示,2017年,在中国消费总量增长、结构升级和消费金融渗透率提升的多重作用下,消费金融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得以快速释放,与之休戚相关的信用卡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报告表示,2017年,中国银行卡发卡规模平稳增长,其中信用卡发卡量加速增长,活卡量和人均持卡量持续提升。从银行卡人均持卡量来看,在2014年到2016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长,至2017年末人均持卡数达5.06张。其中,借记卡人均持卡数4.49张,信用卡人均持卡数0.57张。从发卡银行结构来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借记卡和信用卡发卡市场均占据超过五成的份额,地方性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及外资银行在借记卡发卡市场占据四成的份额,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卡市场占据近四成的份额。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银行卡消费规模保持稳步增长,银行卡交易笔数显著增长,信用卡交易金额总量快速提高,银行卡交易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继续提升。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1494.3亿笔,同比29.4%增长;银行卡交易金额734.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银行卡交易总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8.7%,较2016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完)
来源:新浪财经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任泽平、曹志楠、方思元、黄斯佳、梁珣导读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成为全球趋势,深刻改变金融服务市场格局,对传统商业模式和监管规则提出新挑战。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创新?如何规范发展?摘要1、行业概览: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技术为手段,目标和利源仍在金融。金融科技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经历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三大阶段,截至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达1503亿美元。中国金融科技后来居上,2018年伴随蚂蚁等大型融资,金融科技投融资达到阶段性高点,形成少数大企业主导的市场格局。2、细分市场:应用场景和赛道众多,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各有优势,竞争与合作共存。总体来看,银行和保险科技投入多,在信贷、保险产品设计等应用成熟;证券和资管科技资金投入少,前沿科技渗透较低;互联网平台多以“支付+场景”为入口,向金融机构导流,输出数据和技术优势。1)银行:资金投入充足,发力数字化转型。主要上市银行2019年技术投入高达1079亿元,偏好自建科技子公司或合作开发。应用场景包括消费信贷、供应链金融、智能柜台、智能投顾等,通过大数据、AI贷前精准营销,贷后动态监控,构建信用评级体系,大幅提高业务质量和效率。主要挑战在于转型时间长、数据处理难度大等。2)保险:应用场景广泛,发展迅速。头部保险凭借数据和资金优势自行研发,互联网保险公司主要切入营销、定损等局部市场,2019年技术投入达319亿元。保险产品在设计、销售、投保核保、理赔等环节均有金融科技渗透,显著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主要挑战在于保险技术应用“重销售、轻服务”、中小险企数据运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3)证券:零售经纪和机构业务应用较广。2019年证券技术投入约205亿,主要应用于经纪、机构服务等标准化业务上,在投行、合规风控等依赖人力和经验的业务尚未大规模应用。目前,证券科技同质化严重,且涉及全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改革,尚待顶层设计统筹推进。4)资管:主要运用于投研决策、量化交易、智能搜索领域。2019年大资管行业存量规模约82万亿元,涵盖基金、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机构,其中基金行业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较为领先。但轻资产商业模式决定资管行业难以大规模投入技术资金,基金业技术投入不足20亿元、信托业15亿,目前的金融科技水平难以完全取代人力作用,主要起到智能搜索、量化交易、投研辅助作用。5)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大型平台企业主导,渗透支付、借贷、理财、技术输出等细分领域。我们选取10家样本企业观察,企业涵盖电商、社交、本地生活、直播等不同领域,但涉足金融服务路径相同,均以获取支付牌照为敲门砖,导流至高利润的借贷和理财板块,同时利用数据和技术向金融机构输出技术解决方案。但酝酿高杠杆、系统性风险、隐私保护、垄断地位等问题,引起高度关注。3、监管导向:全面升级,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早期国家对金融创新持包容态度,但P2P等风险事件极大挑战监管底线。吸取教训,监管层提前预判互联网金融科技潜在风险。顶层设计上,强调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监管主体上,金融委、央行、监管机构、市场监管总局多管齐下,提前介入,不留监管死角;监管思路上,推出中国版“监管沙盒”试点,打造培育创新与规范发展长效机制。4、展望未来:2020年是金融科技发展分水岭,如果说上半场关键词是巨头崛起、创新商业模式为王,下半场则是重建规则、靠硬实力取胜。金融科技未来发展面临四大趋势。1)步入监管元年,短期内面临强监管,长期仍鼓励创新与风险预防并重。2)金融科技前景依然广阔,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合作大于竞争。3)随着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深度融合,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一阶段。4)商业模式或被重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科技硬实力是三大发力方向。风险提示:金融科技严监管,对市场格局和商业模式形成冲击目录1 金融科技行业概览1.1 何为金融科技:以技术为手段,提高金融效率和质量1.2 发展历程:中国金融科技起步较晚,后来居上1.3 投资情况: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达1500亿美元,中国市场有所降温 1.4 核心技术:ABCD四大技术赋能2 金融科技行业应用现状2.1 银行科技2.1.1 行业格局:数字化加速发展,央行、商业银行以及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是主要推动力2.1.2 应用场景:金融科技深入各业务条线,信贷领域应用已较为成熟 2.1.3 问题挑战:技术转型时间长、投入产出比不定、数据处理难度大2.2 保险科技2.2.1 行业格局:头部险企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发展迅速,传统互联网公司加速布局2.2.2 应用场景:贯穿保险业务全链条2.2.3 问题挑战:数据化进程缓慢、新技术运用尚不成熟2.3 证券科技2.3.1 行业格局:金融科技投资约200亿,头部券商、互联网券商和软件服务商三分天下2.3.2 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零售经纪和机构业务2.3.3 问题挑战:科技投入和应用深度不足,同质化严重2.4 资管科技2.4.1 行业格局:规模庞大、背景多元,但科技渗透较低2.4.2 应用场景:辅助投资决策,提高金融产品设计能力2.4.3 问题挑战:资管行业大整合,金融科技尚处探索阶段2.5 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2.5.1 行业格局:大型平台企业主导,细分市场众多2.5.2 应用场景:支付和借贷为主,逐步转向技术方案输出2.5.3 问题挑战:高杠杆、系统性、隐私保护、垄断地位3 监管导向:监管升级,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3.1 吸取P2P教训,从包容创新到整治规范3.2 金融科技进入监管元年,创新与规范并重4 展望和建议 正文1 金融科技行业概览1.1 何为金融科技:以技术为手段,提高金融效率和质量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技术为手段,金融为目标。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最早是花旗银行1993年提出,由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合成而来。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7年《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能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也参考了上述定义,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1.2 发展历程:中国金融科技起步较晚,后来居上纵观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可分为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三大阶段。1.0金融信息化:上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催生大量复杂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设立IT部门,银行卡、ATM、证券交易无纸化等快速普及,金融服务与电子信息技术初步融合,起到提高业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作用。在中国,1993年国务院《有关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中国金融信息化提上日程。2.0互联网金融:2000-2010年全球信息爆炸、互联网红利快速上升,金融机构围绕互联网拓客营销,金融服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极大丰富触及范围和应用场景,减少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和业务模式大变革。在中国,2013-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达到高峰,P2P、移动支付、网上开户遍地开花,互联网银行、证券、保险等纷纷设立。3.0金融科技深度融合:2011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渗透于投资决策、风险定价、资产配置等环节,深刻改变金融服务方式和逻辑,对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发起挑战。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移动通信和物流基建发达,在全球金融科技竞争格局中处于第一梯队。1.3 投资情况: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达1500亿美元,中国市场有所降温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2018年达到顶峰。根据毕马威《金融科技脉搏》,2015-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金额从649亿美元增至150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23.4%,投融资数量从2123宗增至3286宗。2018年伴随蚂蚁等一批大型融资事件落地,金融科技投融资达到阶段性高点,此后市场降温。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导致跨境并购中断,金融科技仅获1221笔交易、256亿美元投资。分投资渠道看,风投表现较为强劲。金融科技主要投资者包括VC、PE和并购,平均所占份额为40%、3%、41%。VC是风险投资机构对初创企业股权投资,是反映金融科技投资市场领先指标。近5年,VC支持的金融科技投资金额从178亿美元增至393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为200亿美元,超过同期水平。分业态看,支付科技占四成,保险科技次之。金融科技投向业态包括支付、保险、监管科技、数字货币、财富管理、网络安全等领域,2020年上半年占比分别为38%、9%、7%、5%、1%、3%。支付科技涉及领域广泛,从大众消费到医疗、房地产、跨境交易等细分赛道,均对支付流动性、安全性提出较高要求,投资者热情高涨。分国家和地区看,美国金融科技投资最多,中国投资降温。2020年上半年,美洲、亚洲、其他地区金融科技投融资分别为129、81、46亿美元,占比分别50%、32%、18%。其中,美国金融科技投资额119亿美元,占美洲92%、全球投资额46%。亚太地区,以印尼、印度为代表东南亚金融科技公司成为热点。中国内地金融科技投融资经历2018年高峰,2019年投资额为45亿美元,相比缩减82%,2020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6.1亿美元。分企业看,中国金融科技市场格局寡头化。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金融科技以中小型公司为主,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结构趋向少数大型企业主导。《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18家金融科技行业独角兽企业估值共计16340亿元。1.4 核心技术:ABCD四大技术赋能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将人的智能延伸到计算机系统,具体包括图像识别、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金融领域涉及人工环节多、对数据安全性要求高,人工智能应用广泛。根据艾瑞咨询,预计2022年金融科技投资中,人工智能投入将达到580亿元。AI+金融典型应用包括:1)基于生物识别的人脸识别,可应用于账户远程开户、业务签约等;2)基于语音识别与处理,实现智能客服、营业网点机器人服务,减少运营成本;3)基于OCR自动化视觉处理,将发票、合同、单据的信息结构化处理,提高效率;4)机器学习应用于智能投顾,提高市场有效性,加快产品创新。5)金融知识图谱,将大量信息汇集到关系网,作用于风险预警、反欺诈方面。2、大数据大数据(Big data),是以新处理模式对大量多样的数据集合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使之成为具备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生产资料。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8500亿,预计2020年超过1万亿。大数据+金融典型应用包括:1)客户画像:大数据根据客户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能力数据、兴趣数据、风险偏好等,捕捉潜在需求,实现精准营销与获客。2)大数据征信:基于金融大数据,开发授信评估、信用报告、贷中预警等服务,降低信用评估成本,将审核周期缩短至秒级。3、云计算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将原本在本地服务器进行的计算转移到云端,按需使用,具有计算高效、成本低廉特点。按照服务方式,云计算分为IaaS(将IT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交付),PaaS(将数据库等平台作为服务交付),SaaS(将应用解决方案作为服务交付)。根据IDC《中国金融云市场跟踪》报告,2019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3.4亿美元,其中,以公有云和私有云为代表的IaaS规模达到23.5亿美元,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9.8亿美元。云计算是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典型应用包括:1)云+大数据:云计算以分布式处理架构为核心,高度契合大数据处理,实现海量数据云端存储。2)拓展系统处理能力:传统金融解决方案市场由IOE主导,即以 IBM、Oracle、EMC为代表的小型机、集中式数据库和高端存储的技术架构,难以应对数据量级和计算复杂程度的增长,金融机构自行开发或购买云服务,弥补基础软硬件的不足,满足系统高性能和容灾备份的要求。4、区块链区块链(Blockchain)是分布式共享记账机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匿名性等特点,与金融行业对数据安全、交易真实、隐私保密等业务需求不谋而合。IDC《全球半年度区块链支出指南》估算2018年中国区块链市场支出规模达1.6亿美元。区块链赋能金融典型场景包括:1)物联网:区块链是物联网底层万物互联的基础,确保底层资产交易真实可靠,提升交易安全性,降低信息不对称。2)支付结算:支付收单机构间基于联盟链和智能合约实时自动对账,避免数据被篡改,全业务流程可追溯可审计。2 金融科技行业应用现状金融科技细分赛道众多,涵盖支付、借贷、投资、财富管理、保险、解决方案输出等业务形态,主要玩家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专业领域金融科技公司等。2.1 银行科技2.1.1 行业格局:数字化加速发展,央行、商业银行以及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是主要推动力近年来,银行业发力金融科技领域,借助技术推动整体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加速发展。根据《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2019年上市银行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零售金融、数字化公司金融、数字化同业业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大中型上市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资金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其中披露金融科技投入的18家上市银行投资规模合计达1079亿。目前银行业金融科技主要形成以下格局,央行发起设立金融科技公司引领行业发展,商业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完善业务生态布局,大中型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发力转型。央行主导成立金融科技公司,涉及数字货币、区块链等。央行为完善数据共享、数字货币清结算、征信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正稳步推进计划中的金融科技工作,目前已成立五家金融科技公司,包括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中汇金融科技等,涉及数字货币、区块链金融、密码学等多个方向。银行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合作。银行拥有牌照、研发实力、资金和客户,科技公司具有科技能力和金融创新的敏感度,二者优势互补,在客户资源、科技开发与应用、风险控制等领域深度合作,银行通过合作开发、协作引入等方式接受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案,同时推动组织转型和架构升级。例如,赣州银行与中兴通讯、大连同方和天阳宏业等科技公司共同发起金融科技国产化实验室,晋商银行与山西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金融业务、通信及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共建金融科技生态。大中型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各大银行在深化与外部科技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加强自身科技实力,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整合技术、业务、资源及经验优势,对内对外输出技术能力,提升整体数字化水平。截止2020年11月,国有五大行及七家股份制银行已成立独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2.1.2 应用场景:金融科技深入各业务条线,信贷领域应用已较为成熟当前银行金融科技应用快速发展,深入各业务条线与产品,手机银行、智能柜台、交易银行、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增值服务全面推出,提升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各业务协同形成正向循环。其中,金融科技在信贷业务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较为成熟,主要包括消费信贷、中小企业贷款及供应链金融。(一)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具有小额、分散、高频的特点,内嵌于日常生活,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1)贷前:触达客户、挖掘需求、精准营销消费金融场景化构建,增加流量、获取数据。银行通过和较强科技实力的头部机构合作为消费金融业务提供精准导流,掌握客户大数据,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与金融科技信息平台合作,拓展技术应用和场景服务能力,如五大行分别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苏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金融产品、渠道建设、智能金融服务领域深度合作,其中重点布局校园生态、交通出行、医疗健康、零售商超等线下流量大的场景,如各大银行接入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线上发卡等。二是与生活社交、餐饮娱乐、旅游出行等平台合作,互联网在前端提供客户和流量,商业银行开放客户端接入的API接口,同时吸引线上线下客户,形成一站式服务。如在美团点评、永乐票务等平台上提供支付、消费信贷等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联合爱奇艺等视频平台提供会员服务等,形成消费金融生态圈。根据大数据挖掘客户信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依据外部平台、内部个人信贷等数据,借助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准确分析客户属性、行为偏好、需求倾向等,形成信用卡、财富管理、信贷等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实现对目标客户的精准触达、智能营销,并匹配最优产品组合,提升差异化定价能力。如恒丰银行利用自主研发的企业级大数据技术平台,提供客户360视图、产品货架与优化组合方案、客户风险预警等,实现团队协作和精准营销技术支撑,系统中的产品推荐和智能获客功能有效增加了新客户增长和产品持有,从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使用前后数据看,客户增长率、价值客户增加率、重点产品持有率分别上涨2.2%、3.6%、3.5%。精准识别客户资质,实现恰当准入。在授信环节,通过大数据征信、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验证借款人的真实身份和偿付意愿,准确判断用户信用等级、项目风险、成本效益。数据来自与外部聚合的生态平台、征信机构、社保、财税、工商等公用事业系统、个人信用管理平台等多维度,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减少人工干预。如平安金融壹账通利用微表情面审辅助系统,整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判断并提示欺诈风险,可实现与人工判断80%的吻合率,实现了面审流程智能化、规范化、减少40%以上人工干预。2)贷中及贷后:动态监控、用户复贷、逾期催收贷款发放后,1)信用风险动态监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跟踪交易行为、关联交易动态,关注信用风险变化,基于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预警和调整;2)用户复贷、逾期催收,对于有良好的记录的优质客户,继续使用精准营销推动复贷,对逾期客户进行催收预警,与公安司法部门连通,联合执行催收。如恒丰银行的全面风险预警系统,其依托于星环大数据平台,可适用于贷款全流程风险监控,自上线以来,客户识别效率、准确率、成本控制显著提升,某平台贷自增授信业务逾欠率控制在1%以内,且呈逐步降低趋势。(二)中小企业贷款及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抵质押物较少、价值较低,银行难以触达和有效服务中小微客户。近年随着金融科技和业务的逐步融合,在中小企业贷款以及供应链金融方面,银行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提升数据收集能力、构建信用评级体系,极大提高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效率。1)贷前:数据采集、信贷审核流程整合在普通中小企业贷款中,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技术采集电商交易、物流、企业结算、流水等数据,结合工商、税务、法院等外部信息,一并进入数据湖,经数据挖掘、特征提取、机器学习等方式刻画企业形象,进而构建信用模型、判断信用风险、核定信用额度,完成企业到企业主的全面分析,实现线上审批、自动放款。金融科技中数据的获取、加工、分析等是并行操作,将七大原有信贷审核流程整合为一体,提升审批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银行贷前风控从授信主体转向整体链条。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良好,根据上下游企业与其交易关系的大数据形成关系图谱,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碎片化数据有机组织,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信用穿透,同时使用交往圈分析模型,持续观察企业间交往数据变化,动态监控供应链健康程度,实现信贷全流程管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区块链技术实现的信用共享,具体来看,数据方面,通过将业务流程中的四流(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与融资信息上链,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性,提升数据可信度;业务方面,将核心企业的票据、授信额度、应收应付等转化为数字凭证,利用区块链可溯源性,实现信用有效传导,同时通过智能合约可实现数字凭证的多级拆分和流转,有效提升金融机构风控效率,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目前已有较多区块链结合供应链实践,如工银e信、农行e链贷等,主要用于应收款项、库存融资等方面。以工银e信为例,其是一种可流转、可融资、可拆分的电子付款承诺函,可在平台上自由转让、融资、质押等,实现银行资金的全产业链支持。2)贷中及贷后:全流程管理与消费信贷类似,用数据监控客户经营周期,关注用户的欺诈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动态改变,设置一系列预警指标,包括银行流水、杠杆比例、税务信息等传统金融数据,以及交易对手方经营变化、市场数据等经营数据。2.1.3 问题挑战:技术转型时间长、投入产出比不定、数据处理难度大信贷业务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小企业、农户的贷款服务。12月8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银行等机构的智能风控减少授信过程中对抵押物的依赖,提升融资的可得性,甚至可精准帮助贫困户发展适宜产业。截至2020年9月,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5038亿元,支持贫困户1204万户次,截至10月,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已达到2700万,普惠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同比增速超过30%,农户贷款同比增速达14.3%。但当前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中也存在部分问题:一是传统对内的技术系统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系统尚需时日。传统IT系统通过内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化,提升工作流程效率、降低操作风险,核心系统的重点在于安全和稳定。而数字化改革的重点是以客户为核心,需要快速响应和灵活拓展能力,以定制化、场景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传统IT系统与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系统衔接与整合需要一定时日。二是转型所需投入成本较高,需权衡投入产出比。战略转型、软硬件改革等需要较大的金融科技投入和人才吸纳成本,短期内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形成影响。2019年,上市银行平均金融科技投入分别占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的2.3%和7.0%。持续高额投入能否成功转型,未来创造更高额利润、有良好的投入产出比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银行在考虑进行改革时会不断权衡转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数据处理和分析难度大。传统银行数据库的信息具有碎片化、非结构化的特征,各项业务和项目运行是单独的数据集,使得数据的整合、处理和分析存在较大困难。目前主要以“数据湖”的形式将所有数据集中,再依据所需进行提取加工,但实际操作中,入湖数据的筛选、海量原始数据的输入、高效低成本的提取和分析数据等均存在难点。2.2 保险科技2.2.1 行业格局:头部险企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发展迅速,传统互联网公司加速布局近几年,我国保险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0》,2019 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达 319 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头部保险企业和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科技布局不断加速,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传统大型保险机构,均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当前我国保险科技市场主要参与方有三类,分别为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及互联网公司。1)传统保险公司是当前推动保险科技运用的主力。在互联网转型的压力下,传统保险公司基于其自身稳定成熟的保险业务模式、产品设计、营销渠道,积极扩大金融科技的运用范围,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或自研,提升金融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以中国平安为例,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打造领先的科技能力。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4,625项,累计达26,008项 ;在全球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排名榜中,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位。2)互联网保险公司是保险科技生态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保险公司自创立起就致力于在各方面业务发展创新,与传统保险公司错位竞争,主要围绕产品设计、销售、理赔、售后等多方面,实现线上化、场景化和去中介化目标。以众安保险为例,由“保险+科技”双引擎驱动,围绕健康、消费金融、汽车、生活消费、航旅五大生态,以科技服务新生代,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新保险,开发了众享e家·意外险、骑行保共享单车意外险、尊享e生、童安保等特色互联网保险产品。3)互联网公司是保险科技生态的新新力量。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实力较强,并且具有丰富的流量入口,在将流量与金融科技结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互联网公司在布局大金融生态的同时,与保险公司深度合作,在保险领域的布局逐步深入,逐步成为保险科技的新新力量。以微民保险为例,作为腾讯旗下保险代理平台,微民与保险公司深度合作,充分发挥腾讯的互联网能力和“连接器”优势,为用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保险产品以及微保特色的优惠与增值服务。微民保险着重打造“互联网+保险”生态模式、“流量+场景+保险”生态模式、“保险+服务+用户教育”闭环模式,通过结合微保的用户触达、风险识别、网上支付,跟保险公司的精算、承保、核赔和线下服务能力,实现全行业的生态共享共赢,最终让用户受惠。2.2.2 应用场景:贯穿保险业务全链条保险业务的核心链条包括产品设计、销售、投保核保、理赔等四个环节。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保险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保险业务模式,重塑保险业务的核心价值链。1)产品设计端:提供全面深入数据支持,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保险的产品设计是保险业务核心能力,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以为保险产品设计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数据支持。如利用区块链结合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通过场景获得的数据上链储存,保证数据安全性、真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建立客户数据库,辅助精算师进行产品开发,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保险科技在产品设计端的运用,一方面有助于保险业务效益提升,实现保险产品精准定价,另一方面提升客户的产品体验,将保费与个人实际情况更精准结合。当前在车险行业较为热门的保险科技运用是UBI车险,即“Usage Based Insurance”(基于实际使用的车险),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0)》,UBI车险采用前装设备、OBD(On-Board Diagnostics,车载自诊断系统)设备以及智能手机,实时收集实际驾驶时间、地点、里程、加速、减速、转弯、车灯状态等驾驶信息,加以分析建模,精准地计算风险保费、设计保险产品。UBI 车险结合驾驶人、车辆、路面状况等多个维度模型的分析,可以准确评估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风险等级,从而确定不同的保费级别,最终实现保费与风险的对价平衡。2)产品营销端:通过精准定位、定向投放提高转化率人寿集团公司副总裁盛和泰在撰文中表示,通过金融科技运用,“保险公司将保险服务融入客户所处的网络应用场景之中,通过适时风险提示来激发客户投保意愿,推动保险销售从‘干扰型的介入式推销’向‘场景型的融入式营销’转变,实现客户保险消费从‘要我买’向‘我要买’的转变,将保险消费主导权归还给消费者,客户的保险消费体验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精准营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主要技术,对客户进行360度精准画像,实现客户群精准定位,同时提高保险营销渠道的精细化管理,在匹配客群及渠道的基础上进行定向投放,提高转化率。二是辅助代理人业务,通过强大的数据化平台,将各类保险产品主要数据导入,为代理人业务提供手机端可移动、实时、可修改各类参保参数的线上保单生成系统,便于代理人实时制定个性化方案、跟进参保进度等。三是智能客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潜在客户深度交流,获取客户需求以及客户信息,并提供定制化保险方案。3)投保与核保端:流程智能化,降本增效在投保与核保环节,保险科技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提升风控能力,实现流程智能化,电子保单与自动核保的应用帮助降本增效。在投保环节,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过去分散的保单管理转为统一链上管理,实现全流程数据化,便利数据分享。在核保环节,通过区块链及渠道溯源,以链上数据简化投保评估流程,依据参保人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对参保人员进行智能综合分析,实现智能核保以及流程自动化,降低成本;依据风险程度做出是否承保及确认承保条件,量化风险。4)理赔与售后:提高理赔效率,识别骗保风险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保险公司可以显著提高理赔效率、实现骗保识别、提升客户体验。在智能客服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理赔决策自动化,提高理赔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如一些保险科技公司已推出“智能闪赔”产品,实现机构数据打通,能够通过线上操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半天内赔款到位,90%以上的案件10分钟内就能完成查勘,自助理赔率达到60%,提升效率,降低赔付成本。在理赔反欺诈方面,利用大数据,可以建设智能风控系统识别欺诈风险,改善传统理赔环节存在的数据割裂问题。保险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为识别可疑保险欺诈行为,需要开展多方面专项调查,耗时耗力。而借助大数据手段,通过建立保险欺诈识别模型,完善智能风控系统,通过筛选从数万条赔付信息中挑出疑似诈骗索赔,再根据疑似诈骗索赔展开调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保险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结合内部、第三方和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早期异常值检测,包括了客户的健康状况、财产状况、理赔记录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先期赔付。2.2.3 问题挑战:数据化进程缓慢、新技术运用尚不成熟保险科技的运营显著扩大了保险覆盖范围,实现保险业务降本增效。郭树清在2020年新加坡科技节演讲中提出,“数字保险显著拓宽了保险覆盖范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近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并已实现跨省结算。保险机构运用视频连线和远程认证等科技手段,实现业务关键环节线上化。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2%,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4.2%。”当前保险金融科技应用不断向纵深化发展,然而仍面临一定问题:一是部分保险金融科技应用重销售、轻服务。当前保险科技运用主要集中于销售以及产品设计端,侧重于获取客户信息、塑造场景化保险购买体验,提升产品设计能力以及客户购买意向,但对于售后、理赔便利性等环节的技术运用仍有待提升,切实提高保险服务品质。二是数据化进程存在挑战,数据储存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当前保险行业在推进科技运用过程中,部分中小险企数据管理规范有待建立,在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放等全流程数据化进程建设仍存在问题。部分保险公司积累大量客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但数据管理水平仍不足,存在数据孤岛化、分割化问题,数据安全性程度难以保障。三是新技术在保险行业的运用尚不成熟,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受限于科技成熟度,以及理论向实践转换的问题,新技术应用速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保险科技在行业内的应用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2.3 证券科技2.3.1 行业格局:金融科技投资约200亿,头部券商、互联网券商和软件服务商三分天下证券行业金融科技投入2019年超200亿。根据中证协,2017-2019年证券业信息技术投入金额从2017年112元增长至2019年205亿元,年均增速35%;信息技术投入占上一年度营收比重从2.80%提高至8.07%。2019年证券行业信息技术人才有13241人,占3.75%。证券领域金融科技参与者主要包括大型综合类券商、互联网券商和软件服务商。1)大型综合类券商通过自建团队、合作开发等方式,注重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国泰君安成立数字金融部、华泰证券成立数字化运营部、中金与腾讯成立合资技术公司,2019年,国泰君安、华泰证券、中信证券信息技术投入位列前三,投入规模分别为12.4亿元、12.0亿元和11.4亿元。2)互联网券商主打流量运营。东方财富从互联网转型券商,注重科技赋能,研发人员占比近40%。根据中证协,2019年东方财富信息技术投入占营收比重25%,遥遥领先于其他券商,旗下“东方财富网”PC端和APP分别贡献日活6252万人和月活4141万人。3)软件服务商专注产品开发。同花顺将人工智能导入传统的理财顾问服务,提供投资建议,2019年研发投入占营收25%,研发人员占65%。恒生电子为证券等金融机构提供IT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40%。2.3.2 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零售经纪和机构业务金融科技广泛应用于证券行业经纪交易等标准化业务上,在投行、合规风控等依赖人力和经验的业务尚未大规模应用。具体体现:以互联网、大数据升级移动终端、精准获客,以智能投顾增加客户粘性和服务附加值,以流程自动化RPA技术和数据仓库提高PB机构服务。1)零售经纪:人工智能、大数据助力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升级。券商零售业务服务于C端客户,包括经纪、投资咨询、财富管理等业务。金融科技作用,一是互联网大数据营销,升级一站式终端平台,通过身份信息、交易数据,挖掘客户在理财、基金、融资、财富管理等深层需求,精准营销;二是智能投顾,运用金融科技、量化模型、智能算法等技术打造智能投顾平台,客户输入条件,即可筛选标的、生成资产配置方案,不但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投顾效率,而且扩大对长尾用户的覆盖范围。2)机构业务:RPA、数据仓库打开PB发展空间。券商机构业务包括做市、托管等,存在海量交易数据和标准化流程。其中PB业务涉及为私募基金等专业投资者提供交易、估值、清算、风控等一揽子服务,对信息系统稳定性、时效性要求高。RPA技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基于人工智能完成重复工作,应用于量化交易平台,是券商和软件供应商发力方向。大数据和云计算集合,支持PB级数据和秒级处理,数据仓库存储容量将得到大幅拓展,满足日常监控、交易分析等需求。3)投行业务: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潜力大。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可溯源、可验证的特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证券化产品底层穿透,会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上链尽调,显著推动新经济资产证券化业务。2017年,百度-长安新生-天风2017年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首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场内ABS,基础资产为汽车消费信贷。4)合规风控:构建智能风控体系。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构建智能风控体系,多维度数据综合评估,加强线上业务合规审查,达到欺诈行为、异常交易、反洗钱识别监控效果,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保障投资及资产安全。2.3.3 问题挑战:科技投入和应用深度不足,同质化严重证券行业在金融科技投入不足、业务复杂,金融科技应用多停留在系统建设表层,难以实现前沿金融科技融合创新,依靠金融科技实现差异化发展仍任重道远。一是整体投入方面,证券业金融科技整体投入不足。证券行业为轻资产模式,整体资金实力较弱,2019年中国券业技术投入205亿元,头部券商投入规模在10-14亿元。相比之下,不但落后于银行业1079亿、保险业330亿元的信息投入水平,而且与国际投行相差甚远,摩根士丹利、高盛信息技术投入超过10亿美元,通过自研和大手笔收购布局金融前沿技术。二是应用深度方面,金融科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同质化严重。目前券业处于数字化探索转型期,线上化、智能化已经渗透到各个业务链条,但大部分停留在信息系统建设、移动终端平台等层面,对前沿金融科技投入和应用不足。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证券公司投入在云计算大数据、AI、RPA、区块链金额分别为3.3、2、0.6、0.5亿元,合计在信息技术投入占比2.9%,金融与科技如何深度融合发展尚未形成共识。三是外部环境方面,证券科技创新复杂性高,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证券业前中后台种类较多,业务之间数据共享、系统串联和防火墙要求严格,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牵一发而动全身,证券行业技术创新受到严格监管。能否突破系统壁垒、打通数据孤岛,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予以统一明确。2.4 资管科技2.4.1 行业格局:规模庞大、背景多元,但科技渗透较低资管行业参与者包括以基金、银行理财、信托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截至2019年,大资管行业存量规模约82万亿元,银行、信托、公募基金、基金专户及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保险资管、期货资管分别占28.5%、26.3%、18.0%、10.4%、13.2%、3.4%、0.2%。此外,还有私募基金、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等众多非持牌参与者。基金行业以二级市场标准化产品投资为特色,金融科技辅助投研决策。主动型投资对基金经理个人经验依赖度高,目前的金融科技水平难以完全取代人力作用,主要起到智能搜索、投研辅助作用。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基金行业整体技术投入为19.8亿元。基金业协会2020年《资产管理行业金融科技应用现状调查分析报告》,22家公募基金对金融科技年投入额在千万级别,受访公募基金对金融科技投入占收入比重低于5%、介于5%-10%、超过10%,分别占54%、39%、7%。以信托为代表的非标投资机构,金融科技水平较低,仍处于探索期。根据信托业协会,2019年信托公司投入信息科技建设的金额约15亿元,主要应用场景是提升信息化系统、消费金融智能风控等方面。2.4.2 应用场景:辅助投资决策,提高金融产品设计能力金融科技在资管行业的应用场景,除了系统改造降低成本、大数据获客等常规应用,在投研管理、被动产品开发、客户资产配置方面表现突出。主动投资方面,机器学习在信息筛选、模型搭建方面表现突出,辅助主动管理型投研决策。基于人工智能的投研系统,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算法优化方面远高于人力,落地场景包括,1)信息筛选:大数据、机器学习、爬虫技术可以实现多渠道抓取信息,不但全面网罗公告、研报、新闻等传统渠道,而且更好捕捉微博、论坛等市场情绪因子,提高信息有效性,辅助生成投资观点。2)模型构建:利用机器算法构建智能信评、智能风控、量化模型,用于历史回测、情景模拟、未来预测,投资决策模型经过不断训练迭代,更加精确地识别潜在风险和超额收益机会。被动投资方面,算法和量化模型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开发指数产品。国际经验表明,以指数基金、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发展空间广阔,2019年全球指数型基金规模达到11.8万亿美元,近10年年均增长约15%。金融科技在被动投资应用关键是量化模型开发和大数据处理,为ETF等创新产品设计提供低成本、最优化解决方案。博时基金2019年初曾表示,近两年基于大数据的指数增强基金取得了超越基准指数 10% 以上的超额收益。2.4.3 问题挑战:资管行业大整合,金融科技尚处探索阶段一是整体投入方面,资管行业技术投入明显不足。无论是以二级市场投资为代表的公募基金,还是以非标为代表的信托,金融科技投入量级仅数十亿,远远低于银行千亿级别和保险、证券百亿级别的科技投入。这是由行业和业务特性共同决定:一方面,资管行业普遍以代客理财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资金体量小,另一方面传统资管业务高度依赖人才、经验、人际关系等定性因素,难以被科技完全取代。但从长远看,重视金融科技投入是资管行业差异化、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仍需长期科技投入,培育科技创新文化。二是渗透深度方面,前沿技术尚未普及。资管行业普遍在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互联网获客方面获得长足进展,例如通过自有APP打造运营、互联网平台线上引流,基金公司突破了传统销售渠道束缚,直达用户需求,大幅提高营销效率。但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投研、风控等核心领域尚未形成普及。相比贝莱德2019年技术投入费用为2.89亿美元,占比近16.4%,自主研发 Aladdin 系统,利用大数据构建的风险管理平台,2019年已获得9.74亿美元技术服务收入。三是外部环境方面,市场与监管处于磨合探索期,金融科技具体展业方式存在不确定。市场端,近年来面对资管新规、金融开放等挑战,资管行业处于整合和转型阶段,既要压降不符合规定的旧业务,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创新业务模式,转型任务重、竞争激烈。政策端,监管规则也处在变化和完善过程中,如何规范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如何在确保独立合规前提下实现金融集团与旗下资管子公司业务协同、如何引导财富管理机构健康发展、如何建立信息安全与投资者保护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尚无确定规范,使部分中小机构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应用处于观察阶段。2.5 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2.5.1 行业格局:大型平台企业主导,细分市场众多互联网巨头通过丰富场景、海量用户、网络信息技术渗透到支付、借贷、投资、保险等各个金融服务,形成金融科技头部平台。根据毕马威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榜单(Fintech100),中国共7家公司列入前50强,其中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度小满金融等分别列第1、3、6位,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类企业的代表。我们选取蚂蚁、腾讯、京东、百度、新浪、苏宁、美团、网易、字节跳动、陆金所共10家互联网平台作为研究样本。2.5.2 应用场景:支付和借贷为主,逐步转向技术方案输出1)第三方支付支付业务是互联网巨头参与金融服务的敲门砖,10家样本企业均完成支付业务布局,通过数以亿计的用户构建金融生态。截至2020年6月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59.8万亿,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凭借强大的电商和社交属性,占据55%和39%的市场份额,其他竞争者仅壹钱包和京东支付份额超过1%。虽然剩余市场空间有限但支付业务起到重要的流量端口作用,互联网巨头们仍激烈竞争存量牌照,如2020年1月拼多多收购付费通,8月字节跳动入手合众支付,11月快手收购易联支付等。2)互联网借贷互联网信贷市场规模巨大,利润丰厚,10家样本企业均有布局。截至2018年底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达到9.15万亿。电商巨头旗下消费金融平台凭借流量和场景占据市场优势,2018年市场份额最高达到37.2%;其中,蚂蚁集团互联网平台促成信贷余额最高,截至2020年6月达到21356亿元,其次为陆金所5194亿元。互联网平台普遍通过助贷、联合贷、赊销等模式开展借贷业务。1)蚂蚁集团、陆金所、京东金条等产品以助贷和联合贷的方式为主,该模式下互联网平台负责获客、信用评估、风控等,金融机构负责提供大部分贷款。截至2020年6月,蚂蚁促成信贷余额2.15万亿,其中表内贷款仅362亿元,占比1.68%,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新增零售信贷284亿元,其中自有资金放款比例仅为0.7%,其余60.6%的资金来自49家银行银行、38.7%的资金来自信托计划融资。2)京东白条以赊销模式为主,该模式下,京东数科与电商合作,提供数据支持和风控等服务,针对用户使用京东白条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资产证券化。3)互联网投资理财和保险互联网平台集合银行存款、公募基金、股票、保险等各类资产,试图打造一站式财富管理平台,为金融机构导流。截至2018年,我国互联网理财市场规模达到5.67万亿元,同比17.1%。截至2020年6月蚂蚁集团与约170家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促成资产管理规模约4万亿元,根据澳纬咨询的统计其市场份额约为48%-51%,其次腾讯金融管理规模超过8000亿元,陆金所合作机构达429家,AUM为3742亿元。4)科技输出头部互联网平台去金融化,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投入方面,2020年上半年,蚂蚁研发投入57.2亿元,占收入比重7.9%;京东数科研发投入16.19亿元,占收入比重15.7%。产出方面,蚂蚁集团在数据库和区块链领域的布局成果卓著,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支付宝申请公开的全球区块链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1505项、1457项,全球位列第一;2019年蚂蚁自研的OceanBase数据库在被誉为“数据库领域世界杯”的TPC-C基准测试中,成为首个登顶该榜单的中国数据库产品。而京东数科重点在发展智能城市业务,例如京东以自研“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为指挥中心,打通南通市9个委办局、12个系统联动,打造危化品全流程监管创新应用;2019年10月京东与中储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中储京科”共同研发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区块链+物联网”的应用技术。2.5.3 问题挑战:高杠杆、系统性、隐私保护、垄断地位1)高杠杆放贷转移风险。蚂蚁等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的信贷业务放杠杆过大,引发监管担忧。拆解蚂蚁发现,大部分以ABS、信托计划、联合贷款等形式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避免了自身承担违约风险,坏账风险将转嫁至出资的金融机构;虽然有技术和数据保驾护航,但如此大体量信贷存量一旦出现极端环境、风控模型失灵,社会隐性成本难以估量。2)数据确权与隐私保护问题亟待改善。大型科技公司实际上拥有数据的控制权,数据资产成为科技公司产品开发、精准营销、业务拓展等基石。但是,一些科技公司利用市场优势,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甚至盗卖数据,这些行为没有得到用户充分授权,严重侵犯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因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数据采集、使用、交易机制亟待解决。3)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市场。无论传统行业或新兴行业均可能形成垄断,新经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规模资本的支持下,形成自然垄断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广,用户粘性更强,由平台垄断造成的危害消费者权益、榨取剩余价值、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等负外部性可能更大,诱导过度消费、会员之上再收费、“大数据杀熟”、捆绑销售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屡见不鲜。3 监管导向:监管升级,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我国高度重视信息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拓展,早期以包容创新为导向,但随着风险积累与暴露,金融监管全面升级,2020年进入监管元年,规范与发展并重。3.1 吸取P2P教训,从包容创新到整治规范2018年前,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包容性政策为主。2017年5月,央行成立专门“金融科技委员会”,定位于“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与统筹协调”,标志着金融科技行业迎来监管层面的重要支持与规范。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专门提出了“智能金融”的发展要求,12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金融”列为智能产品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业务模式日益复杂、交易规模迅速增加,挑战监管能力。随着P2P网贷大面积暴雷、非法代币融资等风险事件频发,动摇金融稳定,负面影响深远,暴露出分业监管漏洞。2018年多部委联合开启整治风险行动,清退P2P平台、地方交易所、加密货币等,整肃市场秩序。3.2 金融科技进入监管元年,创新与规范并重2020年以来,金融科技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缺失,系统性风险累积,引起监管高度重视。吸取P2P事后监管教训,监管层提前预判风险,出台政策整治互联网贷款、网络小贷等,约谈金融科技巨头,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一是顶层设计上,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上升至重要地位,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从国家层面对金融科技发展做出全局规划,制定《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等明确金融科技技术标准、业务规范、风险管控等政策,出台针对移动支付、网络借贷、数字货币等监管强化文件。12月16-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完善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未来新金融必然匹配新监管,既要保持创新活力,又要防止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割韭菜,防止金融业务“无照驾驶”导致监管失效。二是监管主体上,跨市场跨行业监管提前介入,不留监管死角。金融委统筹协调,10月31日刘鹤副总理主持金融委会议时强调,“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明确持牌经营监管方向。央行正式实施《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金控必须持牌经营。银保监会、证监会在细分领域出台监管办法,如互联网贷款新规、网络小贷新规、互联网保险新规。同时非金融监管机构迅速介入,最高法规定民间借贷最高利率不超4倍LPR,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监管机构涵盖金融业务、数据安全、互联网等度方面,体现全方位、跨行业监管思路。三是监管思路上,中国版“监管沙盒”试点推出,有望打造培育创新与规范发展长效机制。2016年FSB提出金融科技监管评估框架,一是判断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是不是创新,二是评估创新动力是提高效率还是监管套利,三是评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成为全球金融创新监管共识。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2015年提出“监管沙盒”(Sandbox),针对难以判断影响的金融科技创新,先选择进行小范围试行,监管部门与企业共同设定范围、参数等,若创新确实提高效率并风险可控,则允许在更大范围应用。截至2020年5月,FCA已开展5批测试,参与企业累计118家。中国央行2019年12月启动“监管沙盒”,截至2020年8月已有北京、上海、成渝、粤港澳、苏杭等地区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推出60个试点项目,有望打造培育创新与规范发展长效机制。4 展望和建议2020年是金融科技发展分水岭,如果说上半场关键词是巨头崛起、创新商业模式为王,下半场则是重建规则、靠硬实力取胜。金融科技未来发展面临四大趋势。趋势一:步入监管元年,短期内面临强监管,长期仍鼓励创新与风险预防并重。金融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迅猛,不可否认依托大数据优势让金融惠及更多长尾客户,移动支付方便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主体多元化、跨行业、去中心化,部分互联网金融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实质进行监管套利、甚至触犯法律,传统的机构监管、事后监管难以全面管控金融风险,对金融监管带来一定挑战。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进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社会和市场效率的支持,同时树立监管底线,才能保证金融科技发展行稳致远。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剑指平台型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乱象。展望未来,针对金融科技相关监管将大幅提速,引导行业稳健发展。趋势二:金融科技前景依然广阔,市场主体多元化,合作大于竞争。在供给端,中国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发达的互联网5G等基础设施,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数据基础;在需求端,普惠金融程度尚存短板,金融科技空间仍然巨大。互联网巨头具有场景和流量优势,但在金融严监管、持牌经营背景下,纷纷“去金融化”;传统金融机构具有牌照和资金优势,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选择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或与互联网公司加深合作。未来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以及细分赛道中小型服务商仍将在竞争中长期共存。趋势三:随着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深度融合,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一阶段。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19》,从各项技术的运用领域来看,大数据是基础资源、云计算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依托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区块链为金融业务基础架构和交易机制变革提供条件,但是离不开数据资源和计算分析能力的支持。当前各个技术发展程度各有不同,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成熟度较高,但在应用方面,系统云集中面临的传统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压力较大,大数据平台构建在系统稳定性和实际使用效益方面面临挑战,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处于技术演进发展阶段。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随着5G、芯片等基础技术发展,四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将会更加趋向深度融合,技术边界削弱,技术创新将会集中产生于技术交叉和融合领域。趋势四:商业模式或被重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科技硬实力是三大发力方向。随着金融科技发展逐步进入深水区,社会舆论对互联网金融利用监管规则漏洞加杠杆、“普而不惠”、进军“社区团购”提出质疑,政策引导互联网巨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科技创新意识。展望未来,在持续的政策引导下,大型互联网企业有望进一步利用数据和技术优势,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排头兵的责任,着眼攻克更长远的前沿技术难题,力争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服务实体经济,在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上发挥成效,与国家战略相契合。中国金融科技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金融为民、科技向善,加强监管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培育新经济,提高我国经济金融和科技实力。我们建议:1)落实金融科技监管,树立监管底线。金融科技是把“双刃剑”,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进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社会和市场效率的支持,同时树立监管底线,才能保证金融科技发展行稳致远。在监管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将良性金融创新与“伪创新”区分开来,更好地保护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于以监管套利、无序扩张为主要形式的“伪创新”,坚决予以整治和取缔。2)完善金融科技行业标准和监管规则,明确市场预期。金融科技产业同时具备金融属性和科技属性。在金融属性下,业务存在复杂性、专业性,业务数据存在较高的保密要求,在科技属性下,业务技术迭代速度较快、灵活性较高。未来在金融科技持续推进的大趋势下,亟待统一金融科技产业规范、技术标准。3)健全数据规则,完善数据确权、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通过立法明确数据资源具有公共属性,敦促平台对数据的使用、筛选、处理等过程进行全流程管控,对用于共享或交易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脱敏处理;对于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甚至盗卖数据等严重侵犯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的行为予以处罚。4)落实反垄断法律法规,关注和防范新型“大而不能倒”风险。当前部分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的信贷业务放杠杆过大,引发监管担忧,平台大部分以ABS、信托计划、联合贷款等形式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避免了自身承担违约风险,坏账风险将转嫁至出资的金融机构;虽然有技术和数据保驾护航,但如此大体量信贷存量一旦出现极端环境、风控模型失灵,社会隐性成本难以估量。要将大型互联网平台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加大力度整治市场乱象,防止平台风险跨行业跨领域传导。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长三角首份普惠金融报告:2019年末人均持银行卡6.81张,两成多成年人银行之外举债长三角地区在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获得过借款的成年人比例为23.29%;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在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获得过借款的比例为22.00%;低收入群体中在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有贷款的成年人比例为19...首份长三角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出炉,有些数据值得关注。11月4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消息称,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的指导下,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南京分行、杭州中心支行、合肥中心支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首次联合构建长三角普惠金融指标体系,近日联合发布《长三角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9年)》。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普惠金融总体水平较高,多数指标数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账户和信用卡数目来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人均拥有量较高,银行卡人均持卡量平稳增长。截至2019年末,长三角地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人均拥有量达11.58户,同比增加1.28户,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3.68%;长三角地区银行卡人均持卡量为6.81张,同比增加0.57张,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30%;长三角地区信用卡人均持卡量为0.66张,同比增加0.04张,信用卡人均持卡量领先全国平均水平24.05%。拥有活跃账户的成年人比例较高,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拥有活跃账户的成年人比例与整体水平存在差异。调查显示,长三角地区拥有活跃账户的成年人比例达91.11%,同比增加0.9个百分点,领先全国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长三角农村地区拥有活跃账户的成年人比例达85.36%,较长三角整体水平低5.75个百分点,但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多1.99个百分点。从非现金支付和数字支付使用情况来看,非现金支付笔数逐年增多,电子支付使用情况稳定。2019年,长三角地区人均非现金支付笔数为236.06笔,同比增加39.17笔。其中,截至2019年末,江苏省完成手机闪付或条码改造的POS商户数101.30万余户,累计改造完成率超过97%。云闪付APP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026万户,新增绑卡数累计631.74万余张。数字支付普及率保持较高水平,农村地区数字支付使用情况逐年改善。调查显示,长三角地区使用数字支付的成年人比例达86.98%,同比增加4.11个百分点,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使用数字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76.63%,同比增加6.12个百分点,领先全国农村地区平均水平0.42个百分点。低收入群体中使用数字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63.59%。长三角地区居民购买理财产品积极性略有下降,但超过半数购买过理财产品。调查显示,长三角地区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的成年人比例为58.2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46个百分点,但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的成年人比例较去年同期下降0.72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存在较大差异。长三角农村地区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的成年人比例为44.92%,同比下降1.32个百分点,领先全国农村地区平均水平8.14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低收入群体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的成年人比例为36.06%。长三角地区通过银行获得贷款仍为融资方式的主流,个人信贷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调查显示,长三角地区成年人个人未偿还贷款笔数为0.59笔,较全国平均水平高0.03笔;农村地区成年人个人未偿还贷款笔数为0.48笔,略高于全国农村地区平均水平;低收入群体中成年人个人未偿还贷款笔数为0.30笔。在银行有贷款的成年人比例为42.12%,领先全国平均水平1.3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地区在银行有贷款的成年人比例为35.74%,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低收入群体中在银行有贷款的成年人比例为29.21%。长三角地区在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获得过借款的成年人比例为23.29%;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在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获得过借款的比例为22.00%;低收入群体中在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有贷款的成年人比例为19.74%。从网点数量来看,银行网点机构数量小幅增长,保险网点服务可得性仍有待提升。截至2019年末,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为1.77个,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18个,银行网点保持乡镇全覆盖。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的保险网点数为0.58个。与银行网点数相比,保险网点服务可得性有待提升。
9月29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自2015年底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起,普惠金融更加受到重视,并得到市场主体、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我国人均拥有7.6个银行账户、持有5.7张银行卡,较2014年末分别提高60%和50%。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为 95.65%,涉农贷款余额34.24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9.86万亿元。《报告》总结梳理了普惠金融体制机制、产品服务、资本市场融资、信用信息体系、担保增信体系、差异化监管、货币财税政策、法律法规、消费者权益等9个方面的举措: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改革,初步形成“敢做、愿做”普惠金融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改革,推动普惠金融事业部等专营机制进一步落地见效。各银行进一步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内部考核激励等制度,各保险公司进一步发挥在普惠金融中的保障作用。创新普惠金融技术和产品,“能做、会做”普惠金融的局面有所改善。引导各类机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服务质效,针对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特点和需求,打造专属产品服务。引导保险公司针对农业企业、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发普惠性强的保险产品。各地结合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创新农业保险服务模式。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功能,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稳步推进新三板普通股和优先股、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农产品期货期权等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发展,更好地支持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发展。加强信用信息体系和共享平台建设,缓解因缺信息造成的融资困难。继续深化“银税互动”,持续推进“银商合作”,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多地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整合不同政府部门信息资源。优化担保增信体系和机制建设,推动风险有效分担。开展动产担保统一登记试点,打造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并推动落地见效,逐步搭建完成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多地设立专项信用保证基金和担保基金。强化考核评估,完善差异化普惠金融监管机制。优化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监管考核目标,在专项金融债、风险资本、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突出差异化导向。开展“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民营及小微企业政策落实专项检查。加强普惠金融业务统计界定和监测分析。强化政策激励,货币财税政策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继续落实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扩大政策惠及面。加强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管理,发挥扶贫再贷款政策导向作用。对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普惠金融领域有关贷款实行免征增值税、印花税,减征企业所得税,加强政策红利效果监测。延续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优化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弥补制度短板,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律框架。制定“两权”抵押等相关法律制度,加快补齐地方金融监管制度短板,研究修订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制度,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强化普惠金融领域信息披露和市场透明度建设,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和消费者金融素养教育,推进金融消费者非诉第三方解决机制建设,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专项检查和治理。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