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36氪研究 | “智慧银行”行业研究报告善哉问乎

36氪研究 | “智慧银行”行业研究报告

今年4月,建设银行的“无人银行”在上海开业。它采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摄像头和闸机取代了安保人员,用迎宾机器人取代了原本的大堂经理,用智能柜员机取代了银行柜员,客户在进入银行之后,由机器人引导通过自助或远程的方式完成业务办理。“无人银行”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未来的银行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Bank3.0》作者Brett King曾预言,“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在经历了以物理网点、网络银行为主导的两代后,银行将变为: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金融。Banking Anywhere,Banking Anytime!将“人”置于银行服务的中心位置,让传统的银行服务彻底摆脱物理网点和机具的限制,实现人们所到之处、所需之时、实时拥有便捷的金融服务。在今天,这样的畅想并不是空穴来风,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业的智能化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智慧银行时代,悄然来临。什么是智慧银行?智慧银行有哪些特征?智慧银行是传统银行、网络银行的高级阶段,是银行在当前智能化趋势的背景下,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审视银行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业务模式的再造和升级。智慧银行相对传统银行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智能化的感知和度量。与以往直接的询问或根据历史服务数据做简单分析的方式不同,智慧银行通过一系列的智能化设备,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知用户需求、情绪、倾向偏好等,从而为进一步的营销和服务提供支持。二是资源和信息的全面互联互通。智能化的感知和度量改变了银行采集信息的方式,将以往无法量化的信息按照某种规则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如,通过对银行网点的排队情况、业务类型、业务量的监控分析,可辅助银行完成网点布局的优化;通过对用户位置、需求信息以及网点实时服务情况的获取,可帮助用户选择最优的网点等。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不同渠道的信息互联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和高效。有哪些因素驱动了银行的智慧化变革?技术、数据、场景和市场是主要的驱动力。技术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商业应用场景逐渐受到行业的重视,银行业因数据量大,应用场景众多而成为各项技术争相落地的沃土;数据方面,金融业大量的数据沉淀对数据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场景方面,银行业务场景多样且呈精细化运营的趋势,针对各个环节的服务创新有助于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市场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业务带来不小的冲击,使传统银行在面临同业竞争的同时,还不得不应对新经济形态带来的用户习惯的改变和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银行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审视用户需求,利用新技术手段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升银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我国智慧银行的发展现状传统线下网点运营的成本压力使得银行一方面大量裁撤网点,另一方面也积极地投入智能化变革。当前,智慧银行呈现出线上线下结合、前后台协同的业态。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用户识别、刷脸支付、智慧网点、智能客服和智能风控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布局智慧银行领域的技术公司种类多样,其中,以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等技术公司较为普遍,在应用上,生物识别和智能风控相对成熟。智慧银行的发展趋势回顾过去几年,网络银行、数字银行、虚拟银行、智慧银行等说法不断更新人们对银行的认知。这些被赋予了时代特色的名词,虽然在概念的界定上并不完全清晰,但它足以表明银行业追随技术发展与时俱进的步伐。在当前这个智能、高效、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也呈现智能、高效和便捷的特征,其网点建设则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轻型化、特色化和社区化的趋势。注:本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杜玉(yu100,yu@36kr.com),关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领域。

雷诺阿

银行行业专题报告:我们如何研究银行业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报告摘要:基本面分析构建银行股研究框架银行资产规模扩张速度与实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银行的资产是实体经济的负债,是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我们预计未 来10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落在5%-10%区间,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一般而言,加息周期,息差走阔;降息周期,息差缩窄。息差水平差异亦取决于各行存贷款的期限、客户结构及风险偏 好。净息差的核心是存贷利差,因多数银行资产以贷款为主,负债以存款为主。负债成本率低而资产收益率高的,净息 差高。负债成本优势,如四大行及招行。资产收益率优势,如平安、宁波等。决定资产质量的三因素:(1)长期看过往信贷投放风格。不良高发的行业高度重叠,且表现出顺周期性,抓住不良易 发生行业就抓住了不良生成;信贷投放策略体现银行风险偏好。(2)中期看宏观经济。贷款的质量本质上是客户的到 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和意愿,而导致该能力和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利润下滑、融资收紧。(3)短期看策略选择,“三 率平衡”约束下,银行以不良认定、拨备计提、不良处置等策略来灵活调整不良额和拨备额。息差、资产质量及估值的国际比较ROE差别造就估值分化。19年中国上市银行ROE均值为11.7%,在主要国家上市银行中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是因为中国上 市银行息差比主要发达国家高,同时成本收入比很低,盈利能力较强。中国经济波动较小,银行不良率处于G20国家较低水平。中国的GDP增速相对稳定,经济波动较小,因此中国银行业的 不良率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其不良贷款率的水平更接近发达国家。中国银行业息差让利空间不大。19年末中国银行业贷款基准利率为4.35%,在主要国家银行业中属于较低水平。当前息差 虽然略高于部分发达国家,但低于美国,也显著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息差让利空间不大。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天风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圣人尊之

银行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借鉴海外经验,拓展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和能力

机构:华西证券主要观点: 在经济增速降档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之后,信用风险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呈现一些区域和行业的结构性差异;商业银行信用成本大幅提升下,盈利能力下降导致资本内生性不足。此外,加强对风险的化解处置以降低对金融系统的冲击之下,对损失吸收能力的要求也提升了对资本的补充需求。本篇报告将通过梳理国际资本监管演变和资本工具的创新经验,结合国内资本补充现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当下经济和监管环境下,可借鉴的资本补充手段。次贷危机后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进入分水岭 伴随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各国对于资本的监管日益严格,核心体现在巴塞尔协议的演进上。长周期来看,在强化资本监管的大背景下,各国资本充足率均有较大改观。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大幅提高的国际资本监管要求,各国银行通过多种方式不断补充资本。世界银行统计口径下,截至 2018 年末,美、日银行业监管资本和监管一级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分别提升至14%、11%以上水平,欧洲各国资本充足水平已达 18%以上高位。国际主要大型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普遍在 10%以上,总资本充足率约 15%左右。常规资本补充方式:内源资本补充为主,次贷危机后优先股获青睐次贷危机前:20 世纪 90 年代后,为了达到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美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留存收益和资本公积(股票溢价)来补充权益资本。次贷危机后:2008 年各大银行盈利受到重创,利润下滑造成内源融资占比下降,银行外源融资力度加码。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普通股和可转换优先股等补充资本。中行在《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19 年第 2 季度)》中梳理了不同国家的资本补充工具差异:1)受法律制度和银行经营管理偏好影响,美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偏好股权类资本工具;2)受负利率的宏观环境影响,欧洲和日本对债券类资本工具依赖度较高。除了发行融资工具,银行资本补充方式还包括政府注资、员工持股计划等形式。创新资本补充工具:资本工具持续创新,强调增加“减记”和“转股”条款实践中,受益于所处的金融市场环境相对成熟,法律、会计、评级、分销体系等较为完善,海外商业银行筹集资本金的渠道很多。归纳来看,资本补充工具的创新方向主要集中于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考虑到巴塞尔Ⅲ对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工具只给出了合格标准,为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留下了较大空间。从创新资本补充工具的条款设计来看,主要是强调增加“减记”和“转股”条款,监管要求当银行营业不善出现规定的触发条款时,所发行的资本工具必须能够立即对资本进行补充。我国银行资本走势分化,资本工具发行提速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 2020Q1,商业银行核心一级、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0.88%,11.94%和 14.53%,年初资产扩增提速下,环比 2019 年末分别小幅下行 4BP,1BP,12BP,整体数据仍高于监管指标要求,但低于国外银行的水平。针对外源性资本补充,我国现行的主要“补血”渠道包括:通过 IPO、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通过优先股、永续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通过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目前中小银行资本缺口较大,催生资本补充需求 对于中小银行,长期以来补充资本的方式主要是利润留存和增资扩股,尽管目前行业整体资本充足指标高于监管要求,但在经济回落中小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以及损失提升下,资本充足情况并不乐观,面临更大的资本补充压力。展望后续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框架,可以参考 2020 年 4 月银保监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阐述,整体上监管意在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化形式共同推进,以时间换空间,保障中小银行经营稳定性。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今年以来需提升对部分相对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的风险关注度,其风险可能将会加快暴露,及早的进行资本补充可以有效避免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的冲击。7 月召开的国常会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债支持银行的资本补充。再结合国外的一些资本补充经验,我们认为整体上未来中小银行资本的补充节奏有望明显提升,增强其损失吸收和风险防范能力。整体上,我们仍然看好板块下半年的表现。个股上,我们继续推荐:1)综合经营能力强、盈利能力和资本内源补充能力较强的招商,兴业,光大,宁波等个股;2)估值仍在历史最低水平,但资产质量压力相对较小的工行、建行等。风险提示 1、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信用成本显著提升;2、银行中报显著低于市场预期;3、监管政策或资本补充进度不及预期;4、公司重大经营风险等。

鸱鸦嗜鼠

从202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分析报告洞察现状与未来

以下内容及观点均整理自德勤:《202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分析――中流击水,奋楫者进》10月28日,德勤发布《202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分析――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比较境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六家代表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六家境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经营模式及监管变化的应对,并通过高风险中小银行风险防范和化解、数字化转型塑造银行韧性竞争力和商业银行“十四五”规划重点三大热点话题,进一步为国内银行业提供深刻的行业洞察,剖析未来发展趋势。经济和金融形势德勤认为,中国经济的实际活力比传统指标显示出的更具韧性,来源于富有潜力的居民消费和近年推进的供给侧改革。上半年经济减速,但消费意愿并不会被真正打消,楼市价格也由于低利率而保持稳定(“房住不 炒”基调不会改变)。德勤预计,被压抑的国内需求将得到释放;如果未出现难以控制的二次疫情,那么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速很可能会达到7%,这样全年将实现3%左右的增长。不良压力提升由于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以及不良贷款处置等多种因素影响,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万亿元,同比下降9.4%,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5.86个百分点。8月末,贷款LPR定价转换完成,银行贷款收益率亦会受此影响继续下行,预计疫情对银行业盈利的影响会延续至 2021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43亿元;不良贷款率1.94%,较年初上升0.08 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2.4%,资本充足率14.21%,整体来看,行业的风险抵补能力较强。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36家A股上市银行中,19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一季度持平或降低;17家环比上升但幅度可控。从银行类型来看,农商行不良压力明显更大,二季度末不良率升至4.22%,逼近2年来最高点(2018年6月末为4.29%); 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则较之2019年末微降;大型银行增长0.07个百分点。疫情所致金融风险存在一定时滞,并且部分借款延期还本付息,有相当规模的不良贷款风险暴露会延迟至下半年或2021年;并且,今年银行体系信贷投放加大,特别是普惠小微贷款增长较快,国有大行更是提供普惠小微贷款的主力,因此,疫情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压力并未在上半年数据中完全体现。预计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不良贷款上升压力将明显加大。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今年要控制好新增贷款质量,预计全年将处置不良贷款3.4万亿元,比去年2.3万亿元力度加大,并且预计2021年处置力度会更大。202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业绩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1-6月,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合计17356亿元,平均增幅4.3%;6家股份制银行营业收入合计5,989亿元,同比增加554亿元,平均增幅10.18%;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六家股份制银行的合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5663亿元和1684亿元,平均降幅11.2%和7.6%。2020年6月末,国有大型银行发放贷款与垫款账面价值 合计71.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53万亿元,平均增幅 8.32%,贷款投放增速均同比提升;6家股份制银行发放贷款与垫款账面价值合计21.3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52 万亿元,平均增幅7.68%。整体来看,国有大型银行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贷款增速高于股份制银行。202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业务观察在开发新产品方面,较为典型的代表为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三家银行均在小微贷款领域推出或者丰富线上贷款产品。综合来看,在疫情影响下,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创新升级前台业务和产品、运用金融科技构建数字化中台风控、加强后台安全运营三个方面抵御疫情对业务带来的冲击。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和成效分析大型商业银行尤其重视金融科技对业务转型和业务增长的带动作用,不但重金投入金融科技,还积极吸引金融科技创新人才;部分银行通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为数字化进程提供人才、技术等全方位的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及落地应用。同时,各大银行开始不断扩大“朋友圈”,加强与外部较为成熟领先的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区块链等方面 的战略合作,推进技术成果的落地应用,促进科技与银行业务的融合;科技赋能零售业务成效凸显,各家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主要聚焦在零售业务展开。手机银行作为零售业务的首要前端渠道,各行积极构建数字化获客模型,竞相通过优化用户体验、升级功能服务、开放场景生态,探索和打造新的获客增长点;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 等金融科技与银行业务及中后台流程相融合,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质效。当前各家商业银行已经在逐步完善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推进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技术领域 的应用,构建主动、前瞻、全流程、智能化的风控体系。此外,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各家银行积极践行责任担当,在严格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做好特殊时期的金融支持保障各项工作,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抗击 疫情和复工复产信贷支持力度,并且积极捐款捐物支持抗疫,全面展现出大行担当。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信贷支持抗疫突破41,234亿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捐款23.6亿元,捐物超1,533万件。另外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 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 1,400多亿元,助力打好金融精准扶贫攻坚战。从战略高度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持续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引导信贷资源优先投入环保领域,创造绿色价值。最后德勤认为,在逆周期的经营环境下,外部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更加活跃,商业银行在十四五规划中需重点研究以下八大宏观课题: 充分考虑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探索“十四五”发展新思路 深入分析区域发展方向与地区经济形势,谋划“ 十四五”发展新动能 充分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前景,明确“十四五”发 展新方向 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夯实“十四五” 发展新基础 充分理解客户行为的变化,形成“十四五”发展 新策略 积极应对疫情长期化影响,适应“十四五”发展 新常态 深入洞察数字化发展浪潮,打造“十四五”发展 新能力 深刻理解金融科技发展趋势,融入“十四五”发 展新生态

三鼎

毕马威发布《2019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稳中有升 盈利持续增长

毕马威中国近日最新发布《2019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规模稳中有升,与此同时,盈利持续增长但增速回落。当前银行业稳健发展,在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后,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正站上新征程、新起点,并借此机会继续深化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鼓励创新。银行业的业务发展也由重视“量”的高速增长转为重视“质”的增长。毕马威亚太区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李世民认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不仅是要打破原有格局的深刻变革,更要适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财富管理和市场经济转型方面,金融业都需要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深入对外开放并借鉴更多国际经验符合中国金融业的长期发展目标。民营资本虽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但也帮助中国在过去的五年内建立起全球最大和最先进的移动支付市场。未来中国将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强对国内金融机构的管理,使金融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2018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规模稳中有升2018年,商业银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资产增速有所企稳。商业银行2018年末总资产规模为人民币210万亿元,同比增长6.71%,增幅较2017年度下降1.6个百分点。2019年,随着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的增加及可投资领域的拓展,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将会进一步增强,资产规模增速有望小幅提升、资产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2018年度,中国银行业随着资产结构的持续调整,净利润增速放缓。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8万亿元,比2017年度增加人民币825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较2017年度下降1.3个百分点。而随着去年年底贷款规模放开,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资产增速有所企稳,2019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回升,同比增长9.4%。资产质量方面,2018年间不良信贷资产规模持续增加,整体风险平稳可控。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人民币2.0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0.32万亿元,上涨18.7%,整体平均不良贷款率与2017年末相比,增加0.09个百分点至1.83%,不良贷款小幅上扬。毕马威中国金融业审计主管合伙人陈少东认为,“2018年以来,随着内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挑战。一方面,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增长、调结构”,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从金融市场整体角度而言,银行业“防风险、促改革”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最近一年监管机构陆续颁布的一系列监管要求,对中国商业银行资管理财业务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监管对于行业风险的防范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贷资产质量、在金融市场存在波动的环境下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房地产授信风险等均引起了行业的关注和反思。”毕马威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史剑介绍,“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业近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各家银行都在着力探讨业务转型的方案和未来业务结构化调整着力点。此次毕马威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在前期与多家业内领先机构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就开放银行、银行数字化转型、大数据风控等转型过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了我们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我们也从银行资本管理、组织人才管理、监管驱动的变革应对等多重维度,分别解析了新的监管要求、行业变化所带来的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体系的潜在提升空间,并提供了应对之策。”在《2019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中,毕马威中国还特地从“创新与发展”和“经营与管理”两个方面,对当前银行业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解析,与业界一同探讨未来银行业可能出现的变革以及作为从业者如何从容应对挑战。“开放银行”受关注伴随着全球银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欧美和亚太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银行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面对“开放银行”。毕马威中国认为,开放银行是在法律和监管对数据提供保障的前提下,以重点场景为核心、以客户旅程为主轴的对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重塑,以及涵盖战略定位、生态运行、组织形式、产品结构、运行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在内的全面转型,这一转型是银行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以“开放、连接、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开放银行发展模式已日趋明朗,并已成为传统银行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仅有部分领先银行对开放银行模式实施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实际性探索,传统银行尤其是成熟度可以快速提升的中小银行应抓住当前战略机遇。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并提出了重点支持普惠金融的政策导向。毕马威中国在报告中提到,做好普惠金融必须要解决如何降低成本风险和控制调换的难题。目前看来,基于非现场渠道的大数据、线上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是一条主流的可行路径。当今,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进入新常态,过去以规模为主的业务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毕马威中国看到未来银行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升级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这种能力的升级归纳起来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建立与新业务模式相匹配的组织架构;第二,通过标准化、模版化、体系化的方式,打造一个可持续扩张的关键岗位体系;第三,优化薪酬激励机制,实现效益与风险的平衡;第四,通过关键岗位人员塑形辅导,加速赋能过程,快速完成队伍战斗力升级,获取速赢。同时,毕马威中国观察到,近年来中国部分企业债务规模增长过快,财务杠杆率过高。在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的背景下,多项政策密集颁布,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同时,市场化债转股将促进企业改组改制,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并鼓励企业结合降本增效策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优胜劣汰,提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能力。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柏辽兹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发布 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度”

为全面把握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联合瞭望智库组建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组,面向51家各类型商业银行(下称“调研银行”)展开问卷调查,走访调研10余家代表性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形成《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并于昨日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41%的调研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75%的调研银行正在或已经制定了全行的数字化转型方案;超过70%的调研银行在招募数字化人才,建立全行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整合金融与泛金融场景,改善线上渠道和交互体验等方面已采取措施。不过,由于机构规模、技术实力、数字基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类型调研银行的数字化能力差异明显。国有大行、股份行、新型互联网银行的数字化能力相对较高,城商行、农商行则相对较低。从资源投入看,90%的调研银行正加大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力度,但是各银行的资源投入存在较大差异。仅有12%的调研银行的信息技术人员占总员工比例超过30%,60%的调研银行这一比例在5%以下。从2018年信息技术投入占总营收比例来看,仅有26.5%的调研银行超过5%。《报告》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整体上与国际同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但仍然面临战略执行缺乏配套制度流程、跨部门跨条线协同机制欠缺、创新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对此,《报告》给出了五条建议: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切实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三是建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四是加快推进金融科技标准体系建设;五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鲫蛆甘带

2019年中国互联网银行行业研究报告:2023年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可下载)

预计至 2023年中国民营互联网银行行业营收规模突破 1,200 亿元。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新网银行和亿联银行为例,2018 年网商银行的利息收入为46.2亿元,占比为73.6%,手续与佣金收入为16.3亿元,占比为26.0%;微众银行的利息收入为 55.2 亿元,占比为 55.0%,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 44.2 亿元,占比为 44.1%;新网银行的利息收入为 11.1 亿元,占比为 82.8%,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 2.0 亿元,占比为 14.7%;亿联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为 1.2 亿元,占比为 75.0%。2015 至 2018 年期间,中国民营互联网银行行业资产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3.4%。伴随互联网银行持续创新信贷产品、存款产品以及拓展与同业银行的合作模式,互联网银行资产规模将有望持续扩容,预计至 2023 年中国民营互联网银行资产规模将突破 2 万亿元。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上万份报告,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其名为窃

数字化观察之二十一: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一)

越来越多的银行将数字化转型纳入战略重点,移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带给客户更便捷的服务、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体验,也促使银行向开放银行演进,将金融服务嵌入各种场景,更多无感金融服务随之而来。银行数字化转型也逐渐从互联网金融业务、电子渠道等简单层面逐步拓展到包括战略、组织架构、业务、渠道、营销、风险以及IT等各领域的系统化工作。在业务领域,从零售业务到公司业务再到与智慧城市关联,构建与C端、B端、G端连接的数字化银行生态体系。数字银行服务的渐次推进,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公司业务与产业互联网连接,将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社会资金运行效率,最终实现“看得见的美好生活,看不见的金融力量”。《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组》调研了包括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省联社等各类银行机构,尝试总结分析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的共性、难点及解决之道,供大家参考,以期共同发展。调研发现,实践中各行依托自身固有优势,或单点突破以点带面发展,或整体推动各业务条线齐头并进,涌现出各类典型案例。本次报告将重点聚焦银行数字化营销、数据安全与风险领域,其他领域内容也将陆续推出。数字化营销的核心能力银行业是数字化程度很高的行业之一,但数字化营销水平相比零售和互联网等其他行业还有一些差距,数字化营销对多数银行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银行数字化营销转型过程中,不仅要逐步提高营销资源在互联网、新媒体等数字化渠道配置的比例,更核心的是用基于数据智能和自动化的精准营销模式替代传统粗放的营销模式。银行数字化营销转型包含两个层面的基础能力构建,一是通过数据分析能力的建设,实现更深刻的客户洞察、更精准的客户定位和更有效营销方案设计;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营销规划、营销活动设计和执行、营销结果分析的全流程的平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近几年数字化营销发展非常迅速,统计数据表明,到2019年,营销预算投入到数字化技术的比重已经超过30%,超过了支付给广告代理商和直接付费广告的比例,同时过去8年数字化营销领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增加了46倍。开展数字营销转型,银行良好的IT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天然具备数字化形态特征的产品、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高服务频次和较长的客户生命周期)、自身渠道健全等都是天然的优势,但是银行现有粗放的以直接销售费用驱动的营销模式以及相对“封闭”的营销生态限制了数字化营销的发展。那么银行该如何开展数字化营销转型呢?顶层设计方面需要在战略和资源上做好准备是前提条件。在具体执行层面,银行数字化营销转型有两个抓手:数字化工具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营销人才团队建设。在转型初期,工具是主要短板,CDP(客户数据平台)和CMS(数字化营销平台)的建设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资源,其中现有系统的整合、数据的“质”(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和“量”(数据的多样性,例如完善客户标签体系、补充客户行为等非交易数据和外部数据等)的持续优化提升。数字化营销人才方面,营销数据分析师和营销策划师都是银行迫切需要的关键人才,基础的数字营销运营人才也存在很大的缺口。银行自有人才培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从互联网行业或专业营销公司引进是可以考虑的一条捷径。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银行都认识到了数字化营销的重要性,都将数字化营销转型列为未来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核心,且多数银行已经开始行动。大中型银行起步较早,在过去ACRM的基础上,基本具备了部分CDP(客户数据平台)平台的能力,但是在数据层面、在营销应用层面的灵活性不够,同时有接近一半的银行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专业的CMS(数字化营销平台)。区域性银行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多数在平台工具建设方面刚刚起步,但是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银行都采取以线带面(例如从信用卡等业务线或特殊客群先做起来)、以用带练(采取规划、设计试点实施的实效项目突破模式)等形式行动起来。最后,我们还需要将视角从具体的系统或活动方面抽离出来,从全行视角、从数字化营销整体架构层面理解未来转型的部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噎废食,在转型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例如渠道自动化替代人工,的确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但是会不会影响客户体验?一线网点和客户经理过去一直是银行经验最丰富的零售客户服务专家和产品销售专家,银行应该如何去平衡和协调数字化营销的集中化智能化优势和前台人员的经验?这些都是数字化带来的一些常见的问题,银行需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提到数字化营销转型就是全面的用系统流程替代人工活动,用数据智能替代人工决策。恰恰相反,我们需要在顶层设计时就考虑好如何平衡好集中和分散、自动化和人工决策的关系。例如,在构建更精准的客户洞察之后,可以识别某些MOT(关键客户时刻,moment of truth),通过及时的人工参与来达成销售和提升客户体验。又如,在全营销流程自动化的情况下,还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分支行、各个业务子单元的客户分析洞察和营销活动管理执行灵活性,能够将数字化营销平台的能力延伸到第一线。(执笔人:支宝才 王炜)数据安全的风险与应对近年来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续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与此同时,业务模式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行业带来了诸多风险。银行数据化转型实践主要体现四个特点:开放化,主要体现在业务融合化、中台接口化、服务多元化;平台化,面向服务的IT架构更加开放,中台核心再造,后台大数据驱动创新;场景化,以用户为中心,客户体验至上,服务更加个性化、渠道碎片化、多样化;智能化,前中后台的快速重构、流程自动化以及AI技术的普遍应用。上述特点的背后,均是以数据为核心驱动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数据价值不可避免的越来越高,据统计,数据在黑市上倒卖的价值已经超过了毒品。银行数字化转型中开放化、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的特点,使得数据使用边界不清晰,数据安全责任难以认定,进一步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同时,监管趋势愈加严格。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4月全球已有107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数据安全或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欧盟GDPR为代表,立法约束更加苛刻,执法力度更加严格,处罚力度空前加大。未来数据安全将不可避免的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合规红线,亟需业内的高度重视。课题组通过调研,从业务场景出发,梳理和分析业务、系统的相关风险,主要识别对公业务、个人业务、渠道和数据中台等四类风险场景。第一,个人业务数据安全风险,主要是复杂环境下的隐私保护风险,个人业务涉及前、中、后台,大量业务场景和相关支撑系统参与其中。开户、汇款、信贷、投资、保险等业务都是隐私保护的高风险场景,需要体系化考虑用户数据合理最小化收集、用户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数据在各业务间交互的合理性等数据安全风险;第二是对公业务,主要是重要数据第三方共享风险。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例,大量数据打包后通过银行传输到第三方,什么数据能传、什么数据不能传,数据怎么传,都需要考虑其中的风险;第三是渠道业务风险,银行业务渠道众多,包括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需要重点考虑多渠道多场景下的用户权力保障风险,如最小化收集数据,获得用户充分授权,及时用户告知等;第四,是业务中台的开放平台和碎片化场景下的数据应用风险。业务大中台的模式下,大量数据通过中台做内外部的交互,需要考虑最小化传输、审批流程是否严谨、是否传输不必要信息、是否存在数据泄漏等风险。除了上述的四大数据安全风险场景,在金融市场、同业业务等其他业务场景下,也面临着数据安全风险。应对以上风险,建议体系化的建立数据安全闭环管理,构建四个纵深一个闭环数据安全保护体系,通过贯穿各业务场景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识别—分级—保护”流程,实现对个人隐私和重要数据的有效保护。其中,四个纵深包括:第一,治理架构纵深,以数据安全合规为顶层输入,以技术体系为支撑,形成管理、运营、技术的数据安全管理框架,分层建设,分级防护。第二,业务流程纵深,以业务流程中的数据风险管控为核心,从数据在前、中、后台系统中的纵深路径分析风险点,统一归集各类系统产出的海量数据,并通过风险分析、关联分析等技术进行统一处理、监控和预警。第三,安全防御纵深,按照网络安全威胁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域,并在域中和边界部署防护手段。新的安全边界已经不是在内外网边界部署防线阻止攻击,而是以业务场景为基础,在数据生命周期各个方面构建多层数据防护,并通过事件分析进行及时的阻断或主动防护。第四,数据生命周期纵深,以数据分类分级为核心,从数据产生、数据传输、数据使用、数据存储和数据销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纵向贯穿整个框架。在四个纵深的基础上,完善监督评价体系,从而形成从框架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的管理闭环。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从银行管理层统筹考量,下决心、花力气、抓重点、树典型,在积极应对数据安全风险同时,将风险化为机遇,将数据安全转化为银行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机会,赢得用户信任。(执笔人:李睿 王炜)银行移动化、智能化、数据化在更高效地获客、活客、留客的同时,给客户带来更便捷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更友好的体验。《数字化转型观察》栏目,分享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分析衡量转型效果、探讨数字银行发展等。敬请分享精彩案例与观点。——《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组

虎姑婆

202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上市银行经营稳中有进(附数据分析)

上市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排头兵,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力量。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0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上市银行数量已达51家,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6家城商行和10家农商行。根据2019年年报数据,中国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196.4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91%,占商业银行总资产合计数的比例为82.04%。营业收入52652.52亿元,同比增长10.42%;净利润达17483.57亿元,同比增长7.32% ;非利息净收入占比为25.44% ,较上年提升0.5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51家上市银行2019年度业绩主要呈现以下几个亮点:一是资产和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上市银行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大,同业和非标资产持续压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2019年末,51家上市银行发放贷款共计107.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02%;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8.51%,较年初提升3.11个百分点;同业往来资产合计占比4.84%,相对于年初下降0.8个百分点。二是存款总体规模保持平稳增长,负债结构进一步改善。上市银行增存稳存效果显著,存款来源多样化,同业负债持续压降,负债结构得到优化。2019年末,51家上市银行存款总计134.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81%。从负债结构看,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70.02%,较年初增加了2.05个百分点;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占总负债的比例分别为11.74%和13.48%,较年初下降了0.41和1.19个百分点。三是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抵御风险能力提高。上市银行通过实施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核销等多种方式丰富了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压降力度。2019年,51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总计为1.56万亿元,增速较2018年下降2.26个百分点。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与年初基本持平。2019年末,51家上市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为246.01%,较年初提升11.43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17%,较年初提升0.19个百分点。上市银行在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的同时,通过发行可转债、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本补充,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息差利差扩大,银行运营挖潜效果显著。2019年,51家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和平均净利差分别为2.27%和2.21%,较上年分别提高0.11和0.15个百分点。随着银行精细化管理的推进,银行运行效率提升成效明显。2019年,51家上市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为29.34%,同比下降1.27个百分点。五是零售金融转型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增强。2019年,51家上市银行零售贷款总额合计43.3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06%,高于总贷款增速3.04个百分点;上市银行零售存款总额总计58.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47%,高于总存款增速3.66个百分点。2019年,上市银行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战略,持续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加强数字化普惠金融生态系统建设。2019年,6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3.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5.5%,超过同期全部贷款增速25.31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等6家上市股份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共计1.43万亿元,同比增速18.54%;江苏银行、中原银行、天津银行、郑州银行、江西银行、贵州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和泸州银行等9家上市城商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3809亿元,同比增速27.91%。六是金融科技深度应用,全面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拥抱金融科技,实施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上市银行共同的战略选择。2019年,上市银行继续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大中型上市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资金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在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零售金融、数字化公司金融、数字化同业业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第四维

2018年上半年国内商业银行经营分析

本报告主要观点观点一:我国商业银行告别资产快速增长时代,由追求规模扩张向重视质量发展阶段转型。观点二:存款增速乏力,对于存款争夺的加剧或将提升银行负债成本;贷款增速较年初有所回升,下半年有望继续提升。观点三:盈利增速有所反复但仍处于回升趋势,不过商业银行净利润低速增长已成为常态;资产盈利能力基本稳健;净息差连续回升,主要源于大型银行息差企稳回升带动。观点四:资产质量维持平稳态势,不良认定趋严和信用债违约频发导致不良率有所上升,不良暴露也更加充分;其中,农商行不良率大幅上升,资产质量下滑严重。观点五:风险抵补能力充足,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都有所提升。观点六:资本充足率同比有所上升仍难掩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商业银行亟需拓宽资本补充渠道。目录正文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增速持续放缓01商业银行由追求规模扩张向重视高质量发展转型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260.19万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余额为203.06万亿元,同比增速为6.76%,其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余额的比例为78.04%。2017年以来,商业银行资产增速持续放缓,并且自2017年末开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进入个位数增长时代。长期看,我国商业银行处于追求规模扩张向重视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商业银行基本已告别粗放增长时代,重视精细化高质量发展的商业银行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具体看来,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余额为96.30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77%,其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37.01%;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余额为45.92万亿元,同比增速为4.47%,其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7.65%;城商行资产余额为32.3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74%,其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2.42%;农村金融机构资产余额为33.70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85%,其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2.95%。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占比远高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各类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速都跌至个位数。02商业银行负债增速乏力将加剧核心存款竞争2018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为239.79万亿元,同比增速为6.62%,略低于资产同比增速;其中,商业银行负债总额为187.66万亿元,同比增速为6.32%,低于资产同比增速,其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的比例为78.26%。在存款立行成为行业共识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负债增速放缓,将导致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争夺愈发激烈。具体看来,大型商业银行的负债余额为88.79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44%,其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的比例为37.03%;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余额为42.7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3.97%,其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的比例为17.83%。城商行负债余额为29.98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74%,其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2.50%;农村金融机构负债余额为31.14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45%,其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2.99%。横向比较看,城商行的负债增速略高于其他类型银行。二、商业银行存贷款增长乏力01各项存款增速持续下行或将提升银行负债成本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78.34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06%,存款同比增速已经连续多个季度持续下行。存款增速的下行,将加剧银行存款竞争,进而可能提升银行负债成本,这将对于银行息差的持续改善构成压力。02各项贷款增速较年初略微回升并有望继续提升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134.81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2.14%,较年初同比增速略微提升0.05个百分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增速近两年有所放缓,整体维持12%以上增速,随着商业银行贷款政策的放松,商业银行下半年贷款增速有望继续提升。03存贷比持续上升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为72.30%,较年初上升1.7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升3.18个百分点。贷款增速已经多期高于存款增速,随着下半年贷款增速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将继续攀升。三、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基本稳健01盈利增速继续放缓不过仍处于回升趋势2018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总额为10322亿元,同比增速为6.38%,较2017年净利润增速(5.99%)有小幅提升,不过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1.5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15年半年末利润增速跌入谷底,随后开始触底缓慢回升,尽管利润增速有所反复,仍处于上升趋势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大环境下,作为强顺周期的银行业,其净利润低速增长也已成为常态,市场和经营机构需逐步适应这种新常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目标。其中,大型银行净利润为5396亿元,占比52%;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润总额为2164亿元,占比21%;城商行净利润总额为1403亿元,占比14%;农村商业银行净利润总额为1212亿元,占比12%;外资银行净利润总额为126亿元,占比1%。02资产盈利能力基本平稳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利润率(ROE)为13.70%,较年初提升1.14个百分点,不过较去年同期期末则下降0.78个百分点;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资产利润率(ROA)为1.03%,较年初提升0.11个百分点,不过较去年同期期末则下降0.01个百分点。横向比较,2018年二季度末,大型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最高,为1.14%,表现出较强的资产盈利能力;其次为民营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都在1%以上,其他三类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都低于1%水平,资产盈利能力相对较差。03净息差水平连续回升源于大行盈利能力提升带动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为2.12%,较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则上升0.07个百分点,净息差在去年同期期末触底后连续回升,主要源于大型银行息差连续改善的带动。若负债端成本维持平稳,资产重定价推动贷款收益率走高,净息差则将持续改善。2018年二季度末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息差数据横向比较显示:民营银行净息差最高,为4.25%,不过连续下行;其次是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77%,不过低于去年同期期末和年初水平;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则连续企稳回升,为2.02%,表现出稳定的盈利回稳趋势;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净息差水平都低于2%,不过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水平都出现企稳回升趋势。04非利息收入占比同比小幅回落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为23.92%,较年初上升1.2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期末则下降0.92个百分点。整体看来,在监管趋严和银行减费让利的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近两年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出现了小幅回落。05成本收入比较去年同期期末基本持平2018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为27.42%,较上年同期期末小幅下降0.18个百分点,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看来,近几年半年末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基本维持在27%左右水平波动,未有大幅上升或下降,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基本进入稳定区间,在营业收入未能大幅提升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各项支出较为刚性,难以通过自身管理水平的改进大幅压缩各项成本费用。四、资产质量维持平稳01不良认定趋严确保不良充分暴露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571亿元,较年初增加2514亿元,较去年同期期末上升321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6%,较年初和去年同期期末上升0.12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受到不良率认定趋严和商业银行核销进度放缓、信用债违约频发等因素影响(二季度开始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将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计入不良贷款,原先计入关注类贷款重分类至不良贷款),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回升,而关注类贷款占比则有所下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暴露更加充分。在营收增速难以大幅提升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风控水平将成为决定净利润增速的关键因素,具有较强风控能力的商业银行将在竞争中胜出。02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走势分化较大具体看来,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同期期末大幅上升1.48个百分点,为4.29%,不良率远超其他类型商业银行,主要因为部分小型农商行前期不良暴露不太充分,在当前政策引导下风险集中暴露所致。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7%,较去年同期期末上升0.06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则较去年同期期末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五、风险抵补能力充足01拨备覆盖率同比略微上升贷款损失准备充分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78.70%,较去年同期期末小幅上升1.52个百分点,较年初则下降2.72个百分点。整体看来,近两年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并没有太大波动,基本维持在177%左右水平上下浮动。2018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较年初增长4029亿元至34973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722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增速。具体看来,外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其次为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最低。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持续上升,而农村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持续下行,2018年二季度末低至122.25%,接近监管红线,若农商行不良贷款率继续上升,拨备计提压力将继续增大。02贷款拨备率持续上行体现较强风险抵补能力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为3.33%,维持持续上行态势。总体看来,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都高于监管要求,风险抵补能力相对于存量和潜在不良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而言处于合理区间位置。六、资本充足率同比上升难掩资本补充压力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57%,较去年同期期末上升0.4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20%,较去年同期期末上升0.08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5%,较去年同期期末上升0.01个百分点。尽管资本充足率较去年同期期末出现了小幅上升,但较年初却有不同幅度的下降,随着监管的趋严,表外资产的回表将对于商业银行资产充足率构成较大压力,商业银行亟需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竞相排队上市,表现出对于资本补充的强烈意愿。作者:朱民武,金融学博士,广州农商行研究员。声明: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版权所有,严禁私自篡改,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