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肺癌诊断,到底是CT准,还是核磁准?非常欢迎各种学术争鸣没问题

肺癌诊断,到底是CT准,还是核磁准?非常欢迎各种学术争鸣

亿万苍生,人分九种,“九种体质”,关乎着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体质养生是基础、根本的养生方法,也是最真的养生理念。四代中医世家传人——效哥,从医二十余载,从诸多的临床案例中验证了“体质调理”和“体质重建”对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性。效哥致力于体质养生、调理研究,专注于个体化体质辨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化差异,采取优化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人通过体质重建和体质调理,不生病,少生病。昨天的文章,有两位朋友认为“肺病诊断首选CT,优于核磁”,在这里对两位朋友的留言,表示再三的感谢!这种学术性的探讨,是一定要精选的,毕竟每条留言都是大家对效哥的支持,我们允许任何方式的“学术争鸣”!但,效哥自认为没有记错,所以,今天查了专业的肿瘤科的学术论文,证实了“肺癌的特异性诊断,核磁优于CT”!本文提要:1、效哥只是普通中医,但,欢迎各种学术争鸣!2、其他肺病,CT优于核磁!但,肺癌,核磁优于CT!1、效哥只是普通中医,但,欢迎各种学术争鸣!效哥只是个普通中医,很平凡,也有很多治不好的病,没什么神奇,所以,效哥写东西,未必全是正确的,所以,也喜欢有人站出来反对,多一种质疑,并不是坏事!只要不是满嘴喷粪那种带脏字的,都欢迎!互相探讨一下,学术会更加清晰!所以,在这里,致敬每一位提出不同意见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成长!2、其他肺病,CT优于核磁!但,肺癌,核磁优于CT!昨天的文章中,效哥说到了,“肺癌”的诊断,首选核磁!是凭着自己的印象,因为这是效哥“副高”考试时的一道考题!没错,晋升中医副高,必须要考西医的知识!想考,就必须接受,不然,考不过去!当时的考题是,“核磁更适合于软组织的诊断,普通肺病还是首选CT,肺癌首选核磁”!时间久了,怕记不准了!但是,那两位朋友的留言,必须精选,要接受一切善意的学术声音!下来之后,重新查过资料,确认效哥没有记错!“因为肺是含气组织,普通肺病,准确率CT高于核磁,但,肺癌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核磁均高于CT!”我们援引一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上2019年7月的科技论文“肺癌患者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分析”的100例患者的同步CT和核磁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CT诊断敏感度75.81,<核磁诊断80.95%CT诊断特异度50%,<核磁诊断71.43%CT诊断准确度66%,<核磁诊断76%诸君,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相差21.43%、和10%!!!这就说明,对于肺癌,如果只用CT,会存在很大的误诊率!一旦误诊,势必错过最佳的治疗期!在此,再次鸣谢昨天提出异议的两位朋友!谢谢您对效哥提出的学术质疑!我们欢迎不同的声音,一起成长!王致效,副教授,四代中医世家,祖籍山东高密,曾祖是民国时期黑龙江四大名医王守典,祖父王明先是海伦名医。现为中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师从国务院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梁贻俊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梁贻俊工作室传承人,先后在北京东钓鱼台炎黄国医馆、太申祥和健康产业集团太医馆出诊20余年。先后跟随首批国家级名老专家梁贻俊教授、肝病泰斗谢子恒教授、肺病泰斗方和谦教授、消化道疾病专家徐振盛教授、北京“小儿王”宋祚民教授、脾胃病专家危北海教授、肾病专家杨大绮教授等学习。感谢您的观看,要健康,调体质,加入效哥“体质调养”的队伍中来!

事亲以适

体检发现5种病,或许根本不用治疗!别相信无良医院的忽悠

很多女性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平时感觉身体好得不得了一体检却查出一堆「妇科病」但其实这些病很多都是纸老虎听上去可怕但基本上不需治疗跟你说要手术的,一般都是骗钱的趁着今天一年一度妇女节叔来为大家好好科普一下1号选手:宫颈糜烂光“糜烂”两个字就自带吓人属性何况这糜烂还发生在宫颈上宫颈有两种“皮肤”进入青春期或者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在激素作用下柱状上皮偶尔会占领鳞状上皮的地盘也就是跑到宫颈口去而柱状上皮呈现出比较薄的细颗粒状当它堆积在宫颈口时看上去就像是糜烂的状态这在临床上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只要雌激素恢复到正常水平“糜烂”一般会自己消失若有严重的宫颈炎症、宫颈癌也可能导致子宫颈 “糜烂”此时建议结合宫颈TCT和HPV筛查进行判断2号选手:卵巢囊肿听到囊肿是不是又开始慌了?卵巢囊肿分为:生理性囊肿、非生理性囊肿大部分卵巢囊肿都是生理性的因为在排卵期卵泡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意外”比如卵子没有从卵泡中排出来导致卵巢超过正常的体积就会造成卵巢囊肿当然,如果是非生理性的就和月经周期没有明显关系医生会建议患者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来判断囊肿是良性还是恶性最后决定要不要切除3号选手:盆腔积液盆腔积液一般会让人感到盆腔里有水导致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宫寒或子宫炎症实际上盆腔本身的结构就像是个盆为了避免器官在人体活动时相互摩擦往往会生成一些液体来做润滑剂这些“润滑液”通常是腹膜渗出液、回流经血、卵泡液一般来说4号选手: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怎么形成的?女性在月经周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乳腺会被刺激而处于增生充血状态但激素水平急降后乳腺却不能完全恢复之前的状态所以每受一次刺激乳腺组织就会厚一点这是正常生理变化临床上,95%的乳腺小叶增生只是单纯增生不会癌变除了经期孕期和哺乳期乳腺也会肿胀、增大这都属于生理性变化5号选手:感染HPV病毒女性查出HPV感染总是会背负着很多误解70%有性生活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HPV病毒但一般在1-2年内90-95%的病毒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自动清除另外一般HPV感染不需要治疗只有HPV感染导致的病变如尖锐湿疣、宫颈原位癌等才需要治疗如果想预防HPV感染可以打HPV疫苗预防如果担心宫颈癌可以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导致患妇科病的风险居高不下真的很让人心累如何正确预防妇科病?1.每天换洗内衣不少人一次买回十几条内裤来不及每天洗时就积攒起来等周末再全部洗掉这就给内裤上分泌物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增大病菌感染机会2.避免久坐久坐会导致盆腔静脉回流受阻造成淤血过多,引发盆腔炎另外久坐会让私处透气性降低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易导致附件炎、宫颈炎等3.不乱用私处洗液很多女性在清洗时喜欢用一些专用的洗剂但在没有炎症的情况下这样做反而破坏酸碱度诱发感染4.定期做妇科检查很多妇科病是没有早期症状的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做妇科检查能够做到疾病早知道参考资料:[1]黄玉琼. 宫颈癌的“小秘密”[N]. 大众健康报,2021-01-14(023).[2]李茂刚.女性生殖道感染的防治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5):28-29+36.[3]林萍.宫颈炎中度严重吗?危害性很大要重视[J].保健文汇,2020(12):34.[4]祁青玲,王乾印,贾佳,高文君,王烈宏.妇科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特点及基因分型[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0,15(11):1353-1356+1362.[5]吴华.乳腺增生的预防和护理[J].保健文汇,2020(12):26.[6]郑丹慧,黄畅,郑建义.影响妇科超声检查出现可疑盆腔积液或附件囊肿的因素[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1):209-210.

宁戚

应对肺癌的5个要点,能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每人都该知道

人人都知道癌症是属于恶性肿瘤,一旦得了癌症就没有什么好下场。而肺癌,则是目前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第一的癌症种类,所以肺癌患者众多。得了肺癌之后怎么样能够延缓病情恶化、防止癌症转移,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存时间,这是癌症患者、家属以及医生们一直在追求的事情。随着生命科学和药物科学的发展,目前关于肺癌已经总结出了众多的治疗方法,对于肺癌的治疗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如果可以做到以下5点的话,得了肺癌也是有可能长期存活的!1.诊断越早越好虽然说肺癌是恶性肿瘤,但是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比如在肺癌的I期如果就能被诊断出来,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是完全有希望彻底治愈的。所以肺癌早期发现非常重要。目前来说,早期发现肺癌的技术也不缺乏,那就是目前公认的可以及早发现肺癌的检查方法——低剂量螺旋CT检查。目前根据专家的共识,对于肺癌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对于及早发现肺癌很有帮助。2.4类人是肺癌高危人群,要做好筛查所谓的肺癌高危人群,指的是年龄40岁以上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①吸烟≥ 400年支(或20包年),或曾经吸烟≥400年支(或 20包年),戒烟时间<15年。所谓400年支,计算方法为吸烟年限×平均每天抽烟数。②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 触者)。③合并阻塞性肺病、弥漫性肺纤维化或之前得过肺结核的人。④之前得过其他癌症或者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尤其是父母或兄弟姐妹有人得肺癌者。另外,经常被动吸二手烟、经常接触油烟的人,比如家庭主妇、厨师等,最好在40岁以后也每年检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排查肺癌。3.要科学治疗,不要听从谣言得了癌症的人,是最容易骗的人,因为很多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试试也无妨的态度,去尝试一些所谓的秘方、偏方。比如有人说吃素食、少吃饭,把癌细胞饿死;还有人说鸡鸭鱼肉不能吃,是发物;还有人说化疗伤害大,不如吃某某中药秘方等。这些其实都是谣言,如果听信了,不仅不能救命,反而会导致病情恶化、错过治疗时机,降低生存时间。4.一定要做肺癌基因检查现在靶向药物治疗已经成为肺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是想要使用靶向药物,就一定要进行肺癌基因检查,只有存在明确的用药靶点基因突变,才建议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治疗。但是要注意基因检查要选择正规的公司进行检查,检查的基因点位要尽量丰富,基因检查结果出来后,要请专业的肺癌医师进行解读。因为有时候检查报告单上写的虽然有基因突变,但是有可能是靶向药物疗效不是太好的基因突变,此时如果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效果不一定好。另外,对于现在不少人不想做基因检测,就想盲用药物,希望能够有奇迹发生,这种方法,其实能够受益者是比较小的。还需要注意,在靶向药治疗期间,千万不要使用柚子、橙子、橘子等,以免影响靶向药物的代谢,导致药效和副作用受到影响。5.要多学科综合治疗肺癌目前肺癌的治疗,已经不再是肿瘤科医生或者呼吸科医生单打独斗的时候了,已经越来越重视多学科会诊和多学科综合治疗。比如说一般会使用免疫治疗、化疗、放射治疗等综合应用。由肿瘤科医生、放射科医生、呼吸科医生、影像学专家等,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综合的多学科治疗方案。总之,目前肺癌的治疗技术和方法日新月异,可以让更多的肺癌患者生存的时间更长、生活的质量更好。对于很多肺癌患者来说,完全可以将肺癌作为一种慢性病对待,要学会带瘤生存。参考文献:[1]高立.吉非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5):39+58.[2]张旭宇,李冬雷,马少林.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5):61+77.[3]李国雨,何明.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靶向治疗最新研究进展[J/OL].协和医学杂志:1-15[2020-12-[4]管雅喆,任萌,郭冬利,贺宇彤.肺癌筛查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20,23(11):954-960.[5]罗雷,王静,陆宁波,王磊.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诊断效能及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1):21-23.[6]韦梦娜,乔友林.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20,23(10):875-882.

见分

《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征稿

《现代医用影像学》创办于1995年,是由陕西省肿瘤医院主办,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医院类综合学术期刊。ISSN:1006-7035,CN:61-1289/R。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收录。我刊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立足医学影像学的前沿,使刊物 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适应市场深化改革的需要,把期刊办成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我刊能够认真遵守国家颁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和陕西 省报刊质量管理标准及实施办法,积极报道医学影像学、放射学CT、核磁共振、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超声诊断学等学科学术论文,为促进医学影像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主管、主办单位及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关怀下,期刊能够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积极为促进医院影像学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科技进步服务,受到行业肯定。1.征稿范围本刊为医学放射、超声及介入治疗相关专业期刊,不属本刊范畴的请不要向本刊投稿。本刊刊登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学术论文以及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状况的文献综述和信息性文章。来稿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真实,文理通顺。2.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和邮编、摘要、关键词均需中英文对照。论文如果获得有关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 , 需提供基金名称,编号及项目审批文件(电子版或照片)、并提供第一作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学位、研究方向、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红色字体为必填项)。有通讯作者的稿件,需提供通讯作者的姓名、联系方式(电子邮箱),并请保持有效和畅通。(2)论著、综述类文章正文字数为4000字以上(不包含参考文献),其它类型稿件文章正文字数为3000字以上(不包含参考文献),病例报告及短篇形式则字数限定在2000字以内。稿件具体格式请参考本站论文模版下载。(3)论文题目应简洁、准确;中文摘要字数不宜超过 300 字,内容应包括论文研究的“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四要素);英文摘要字数在250个左右实词,简要地介绍研究背景仍按四要素来写(比中文摘要的内容可稍加扩展)。3~8个关键词。 (4)文中不宜使用缩略词,必须使用时,除已被公认的缩写词可不加注释直接引用外,其余须于首次出现处写出中文全称,然后括号注出其相应的英文全称及缩写词,后两者间用“,”分隔,之后可直接用缩写词。缩写词不得移行。医学名词的应用必须准确而规范,并要全文统一,不宜使用非规范性简称。(5)文内各项数据须准确无误,必要时应作统计学处理。凡涉及统计学问题,应请统计学专家对统计学的设计和数据审核无误。文中量、单位及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文中外国人名、术语统一为英文,不宜采用中文译法。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并要用斜体。数字的使用按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以GB 3100~3102.1~13—93《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为准。(6)图表务必少而精,表格内容不应和文字重复。每幅图表(包括线条图)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在文内标注图(表)位,每幅图的序号和说明置于图片下方(同一病例的图片可用a、b、c……标注)。论著类论文和病例报道均须附典型病例图片,图片分辨率须在300 dpi以上,PNG或JPG格式,清晰度和对比度良好,最好是医院图像工作站中直接提取的图像,并用箭头标注病变部位。大体标本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线条图请用勾线笔绘制,要求清晰整齐,宽高比例适中。表格须按照三线表的格式设计,要求简单明了,具有自明性,能用文字简单说明的内容则不必列表。每幅图表都应有图(表)序号、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非公知公用的缩写。3.投稿约定(1)原稿必须是未在中文正式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本刊严禁一稿多投、重复内容多次投稿。一旦发现上述情况,稿件将按退稿处理,作者本人的稿件今后将不被录用。(2)稿件须经过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作者本人的稿件今后将不被录用,并进入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异常名单。(3)稿件审查结果在一个月内通知作者,在此其间作者不得将稿件投往他处。个别稿件可能送审时间较长。如果作者决定改投他刊或撤稿,请通知本刊编辑部后,再进行处理。编辑部决定录用稿件后,将及时通知作者。(4)在稿件的修改过程中,若超过稿件修改时限(一个月),作者又未作任何说明的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出退稿处理。(5)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 依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编辑部可对来稿做文字性修改、删减,凡涉及文章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等形式出版,不同意者,请在来稿时声明。(6)论文在投递时作者将被告知签署著作权转让书,论文发表后版权即属于本刊所有(包括网上及其他电子版的版权)。4.相关费用新投稿件需付稿件审理费XX元,在本刊正式发表的文章,收取版面费XX元,欲加急者请提前告知(会产生额外的加急费用),以便提早编排。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葵花劫

聊聊SCI那点事

昨天知识分子微博号,及其他几个公信力极高的微博号,发了一篇文章《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取消直接一句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说教育部科技部正式发文,文件题目是 教科技2020年2号 - "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这个发文,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官网目前没有。从文头和文尾的格式,有点问题,不像直接拍的红头文件的照片。而主体内容,口气写法,和官方文件非常类似。昨晚和几个朋友确认,说法不一。红头文件,过于敏感,就不说文件真假了。但减少SCI的作用和影响,这个应该是目前的方向,大势所趋,难以抵挡。2019年11月,科技日报发文中写道 :“通过完善提名工作、简化公示内容、规范评审机制和加强专家库建设与管理等,持续完善国家科技奖励提名和评审机制。”该负责人强调,要坚决遏制‘SCI至上’的老难题,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将取消填报“SCI他引次数”的硬性规定,规定“他引总次数”应明确检索机构使用的数据库。”前几天,疾控中心团队关于新冠疫情的一篇极其重磅的论文,发在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这个当时我就大吃一惊,这个级别的论文,居然发在国内杂志......后来看到了这个通知,就完全理解了。今天,忍不住再追一次热点,就聊聊SCI这点事吧。疫情期间,大家心情沉重,前几篇文章和后面我要写的2-3个主题,都有些沉重。所以今天这篇,语气会比较轻松活泼,调剂一下心情。1“科研狗”(科研狗,程序猿是业内自嘲的说法,无任何侮辱含义)的人生,就是被SCI支配的人生。毕业要SCI,找工作要SCI,评职称要SCI,升级要SCI,申请基金要,找老婆老公..... 现在好像也要SCI了。SCI大神笼罩科研狗的一生。对于外界的吃瓜群众,啥是SCI就不太了解了。今天,老西就和大家唠叨唠叨。SCI的全名是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版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SCI就是一个索引数据库。有3300本科技期刊,被纳入这个数据库中。一个数据库怎么能支配科研狗的一生呢?2在企业工作的人,都知道有个东西叫KPI。Key Performance Index, 用来评价你的表现。销售看卖了多少东西,研发看能不能搞出有价值的新产品,生产看单位时间给定成本生产了多少东西,良率多少,程序猿看敲了多少代码。但怎么评价科研狗,论文这玩意儿太深奥,外人看不懂,校长也看不懂。这东西也不能以量取胜,我一年发10篇不一定比你一年发一篇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篇至少顶我一千篇。科研论文都是发在期刊上的,A期刊和B期刊肯定不一样,但差多少,谁也不知道。应用科学还可以商业化商品化,理论研究就完全没法用商业角度衡量。于是,聪明(大忽悠)的老美,就发明了一种东西,叫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用来评价期刊的质量。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2019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2019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2017年至2018年所有文章在2019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2017年至2018年所有文章数这个指数的方法论很简单,你的论文NB,自然别人会引用你的论文。期刊上登的论文NB,期刊本身自然NB。这样一个小学生都能算的数学公式,就建立了SCI+IF的论文评价体系,支配了可怜科研狗的人生。3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听着很高大上,大家觉得很有公信力,应该是个国际组织或者美国政府下属组织吧?错!是一家完全的以赚钱为目的的私营机构。1992年,媒体信息巨头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以2亿多美元收购了这个业务。2016年,又以35.5亿美元出售给了两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二十多年赚了十几倍,生意还算做的不错。我们如果日后看到SCI业务 IPO了,估计也没啥稀奇。影响计算很简单,正因为简单,有很多问题,也有操作空间,但大家目前还找不到另外一个简单又相对公平的指标。即使诸多诟病,影响因子依然是全世界范围内评价学者论文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像中国科研界这样,对SCI / 影响因子如此的狂热,可能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如果把文中的书,换成SCI / 影响因子,基本就可以描绘中国科研狗了。。毕业要SCI,找工作要SCI,评职称要SCI,升级要SCI,申请基金要SCI。下图来自于 月牙山研究所所长老王 发文《 被“痴迷影响因子”带跑偏的中国科研圈》SCI的影响因子,直接与论文的现金奖励挂钩。对影响因子的其他问题,可以看《被“痴迷影响因子”带跑偏的中国科研圈》,里面举了一个例子,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论文发在了IF 1分多的SCI刊物上。低IF,不代表低论文质量。4唯SCI/影响因子至上,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中国科研圈的成果评价,完全被英文期刊所支配。中文学术期刊,已经完全式微,几乎被市场淘汰。前面举了一个例子,关于新冠疫情,疾控中心的一篇重点论文,发在了《中国流行病学》上,让我大跌眼镜。为什么?2019年的影响因子排名2019年的影响因子排名疾控中心的上一篇引发争议的论文,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上,这个杂志的影像因子在3000多本期刊中排行第三,70.67。因为新冠的全球关注,那篇文章据说审稿只用了2天,就登出来了。而《中华流行病学》的影响因子是多少呢?抱歉我只找到了2017年的数字,但估计差别不大。《中华流行病学》的影响因子是0.7852。这就意味着,在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中,一篇NEJM的论文,至少等于89篇《中华流行病学》的论文。按照上面截图中的学校的现金奖励标准,NJEM论文,估计一篇可以奖励50-100万,一篇《中华流行病学》,也就3000元。差距是100倍以上。这个情况,只有脑子进水的人,才会把重磅论文,发在国内的刊物上。这个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则,“人之道,损不足以奉补有余。”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国内的期刊,影响因子不高,国内自己的优秀科研人员都不愿意投稿,拿不到好论文,这样明年没引用,影响因子进一步下降,就更没人投。陷入了持续跌落的恶性循环。一篇奇葩论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发表了一篇奇文。里面长篇论述了的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沦为笑柄。为什么这样,因为稍微认真工作的研究人员,都不会给国内期刊投有学术价值的重点论文的。国内中文学术期刊,也只能再烂苹果之中选择,编辑和同行评审也形同虚设.....但《冰川冻土》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是1.12,比《中华流行病学》还高。国内排行第一刊物,影响因子不到3.5,还是石油这种应用科学。这就是中文学术期刊的悲剧,在SCI至上的环境下,生存愈发艰难。真正优秀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少在国内中文期刊上刊登。5这次新冠疫情,科研团队抢发英文论文,引发大众不满。为什么会争先恐后的抢发?如果是正常情况,发一篇影响因子40以上的顶刊论文,是难上加难的。武汉所石正丽团队,花十年追溯疫情来源,最终十年之功,估计也就是一两篇顶刊论文。正常的发文过程中又不知道会被编辑刁难多少次,修改无数遍。但是新冠疫情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而且有时效性。在这个过程中,顶刊发论文的难度,远远低于平时。自媒体和传统媒体都喜欢追热点,科研人员其实也一样。出了一个热点研发方向,全球科学家都争先恐后的上去发论文,先发者得。因为这次疫情在中国,中国科学家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抢数据,抢发论文。科研有的时候就像赛跑。十年之功,晚发三天,就全白费了。这次疫情,NEJM,Lancet,Nature, Science 这些顶刊,中国科学家得发了超过10篇文章了吧。这个在平常时候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该批评科学家吗?不该!他们做的没错。错的是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6前面我说了一些SCI和影响因子的不好。这些不好客观存在。但是,破易立难。我们不要SCI容易,建立一套新的,公平可量化的更好的评价机制难。SCI虽然不好,但是,发一篇顶刊论文,确实是很多科研狗翻身的希望。年龄40,合租,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只会科研,不会搞人际关系,领导得罪个遍的科研狗,人生的希望在哪里。苦心研究,一篇SNC(Science, Nature, Cell 三个顶级刊物)的文章,不就金榜题名咸鱼翻身了吗?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年轻有能力而不擅交往,没抱上大腿的科研人员,更难杀出重围。为什么我们依靠SCI,不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评估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吗?不就是学术过于行政化,领导没法评价,就让外刊的编辑来评价吗?减少SCI权重,打破恶性循环,科研人员多发中文期刊,把国内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上去,在国际科研圈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这些都正确。但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能在减少SCI权重的同时,更加公正的评估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如何建立一套更好的评价体系?减少SCI权重后,决不能陷入了唯学术权威,唯学术派系,唯人际关系的更糟糕的怪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暂时的痛苦是必然的,但希望在未来。

瓜祭

影像科刘再毅教授自述:为什么我是AI医疗的「旁观者」?

如今,随着AI医疗发展,医工交叉——这个由来已久问题也延伸到这块新兴的土地上。隔行如隔山,这对于IT界和医疗界来说尤其贴切,当双方团队共同打造一个产品时,面临着话语体系不同、评价方式不同、谁来主导等诸多问题。目前这个市场还处于初期,各路玩家相继入场,产品仍处于科研摸索期。相对于蜂拥而入的AI公司来说,愿意参与进来并且拥有丰富经验的医生专家是更加稀缺的资源。那么什么阻碍了他们?当医生想要参与时,他们考量什么、在意什么?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刘再毅教授称,“医生没有多少动力做研究,现在做科研的很少,就像是‘异类’,我做这个纯粹是兴趣驱使。”2016年,其课题组基于影像组学构建列线图(nomogram)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术前预测的结果发表在临床肿瘤学领域顶级期刊《J Clin Oncol》上。“我们做的项目离传统的影像诊断越来越远,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他告诉雷锋网,“很多医生对人工智能感兴趣,但真正做的很少”。这不仅需要医生从繁忙的临床中抽出时间,“搜集数据需要大量资金,与AI创业公司合作又不是那么简单。”“这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是雷锋网与刘再毅交谈2个多小时内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他表示,医工合作对双方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有共同的目标;二是有很好的合作机制,协调如何把利益最大化;三是双方团队质量都要高。“医生与创业公司的要的东西不一样,说得好听点就是各取所需,说得不好听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说。以下为刘再毅的口述。「你让我写代码,这不是见鬼吗?」在我们科室,目前还没有智能诊断系统这样的东西。目前确实有很多产品在往临床上推。但智能影像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款很成熟的产品。之前,媒体有报道一些产品在医院落地,我打听过一些,医生的评价也不是很好。也就是说,智能影像诊断方面还没有一个好的落地应用案例。很多公司的产品交互很差,用起来非常繁琐。他们工科会说,我写两行代码就可以搞定了。你让我写代码,这不是见鬼吗?所以工科思维一定要转变,深入到临床一线,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至于数据方面,影像只是很小一方面,我做影像也发了很多文章,但不觉得影像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影像虽然重要,但不是唯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我们做信息挖掘时,要结合病人的基因、病理、血液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比如病人在ICU,还会考虑结合患者心电图检测信息、电解质、血氧饱和度等诸多动态信息。目前,很多公司只做图像识别、筛查,大部分集中在肺部,为什么?因为肺有天然的对比,大家都挑了一个容易攻克的方向做。虽然在临床中确实可能减少一些工作量,但这是很小的应用场景。以肺癌为例,我们平常在医院看到的很多病例,大部分是复查的,一些三期、四期病人的肺部有很多转移灶,合并渗出、肺不张等,计算机方法很难实现自动对比,一定要人工对比,如果计算机看完还需要医生重新确认一遍,还不如自己看呢。至于很小的肺结节,医学界有个指南,建议了怎么处理,比如发现之后,3个月、半年分别复查;根据倍增时间多久等情况判断是恶性还是良性?不可能刚发现肺结节就做手术的,这不得了。肺结节筛查是很好的开始,但目前还有很多问题,系统可以有假阳性,可以误判,这可以由医生来把关,但漏病灶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国家批准之后,其临床应用的责任才能理清,否则出了问题,谁来负责任?计算机?还是批准软件的人?还是采购的人?还是医生?另外,病人就诊时,肺结节检出只是临床诊疗过程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看一个胸部的片子,看了肺之后,还要看淋巴结、骨格等,很多公司的系统只能检出肺结节。患者来医院就诊,如果医生只是把肺结节检测结果给他,没有报告同一份影像图像其他合并的影像诊断,是要负责任的,因为在临床上做检查偶然发现肿瘤也是常见的。所以,这种系统用在体检中心还可以,但体检中心的市场能有多大?「说实在的,我还找不到与AI公司合作的方式」做医学图像挖掘,医生与AI创业公司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以医生为主导来做,公司负责后续的产品化。其中最关键在于:要解决什么样的临床问题。我是做研究的,思路与公司可能不太一样,双方都是要提升诊断率,差异就在于具体聚焦在什么地方?科研解决的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而AI公司是要打造一个产品解决实际问题,双方目标不一样,我觉得很多东西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从科研的角度来讲,目的在于提出一个临床假设,并证明。比如我想通过影像数据挖掘判断某种疾病的愈后好不好或判断疗效,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搜集病例,用某些方法验证,最后得到一个结果。至于结果如何,我们并不知道,创业者的想法跟我们肯定完全不一样。有公司找我合作,说实在的,我还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如果要合作,一定是深入的交流,其中需要有人起到桥梁、翻译的作用。比如深度学习的很多概念我们临床医生搞不懂,但同时工科的人也多半不懂什么叫预后,甚至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医学上很多问题和其他领域不一样,比如阿里要调研用户的购买习惯,这种数据多得不得了,但医学上很多疾病数据很少,一个单位可能仅有一两百病例符合标准。我想没有一家医院敢说有几千例这样的复合标准的图像。我们医院有数万病例,但基于不同的疾病、检查方式、研究目的区分之后,数据一下子就变得很少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是有共同的目标;二是有很好的合作机制,协调如何把利益最大化;三是双方团队质量很重要,缺一不可。如果我与创业公司合作,最关心的他们的人员构成和数据来源。做医学数据挖掘,一定要有医疗背景的专家,他能起到桥梁作用,把临床问题转换为技术问题,让IT团队实现;同时,做技术的没有接触过医学,可能不明白人体分为几个系统、每个系统由什么组成、有哪些脏器,更不要说疾病了。我知道很多医院做的事情是把数据提供给公司,这个方法确实可行。但如果要真正挖掘,一定要深入,不是一方简单地提供数据,一方简单地提供算法,双方直接应该有深度的交流、沟通,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国内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医院提供数据,公司来分析,双方共享成果或是公司卖软件给医院。但我认为这样的合作不长久,目标不同,长期以往,估计会分道扬镳。我觉得目前的合作,肯定得以医生为主导,靠医生发现临床问题。但跟创业公司这么说,他们肯定不乐意,我的算法很先进,凭什么你做主导?所以我不是很愿意跟他们合作,我们自己有团队,我们团队做的东西在国际上是某些研究方面是很靠前的。如果我们没有团队,也没办法。除此之外,我也考虑过,跟创业公司合作,他们是否愿意配几个人给我,专门负责某个项目,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怎么可能呢?还有的医院与公司合作打造出的产品,以专利授权的形式给了公司,这对医生有吸引力,但我没尝试过,没想过转化,这样很分散精力。我关心的是公司有没有好的范例,医生是否真正获得了收益,无论是以股份、顾问费等形式。但公司愿意给吗?创业公司很难请到一个真正专业的医学人士,去了以后怎么做项目?除非公司能跟十几、二十多家医院合作了一个临床设计,但仅把各个项目的医学语言翻译成工科语言,工作量就相当大;其次,医生如何在里面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是很难定义的。虽然现在市面上有AI公司与医生合作做一些事情,但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的研究是小规模研究,但应用到临床的东西,需要前瞻的多中心试验验证,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况且,图像只是很小一方面,只有深入去做,潜心做临床研究,才有可能得到好的结果。「单从软件应用角度讲,我们开发的比他们还好用」现在的AI公司都在拼算法,虽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实际的或重要的原创目的,这个算法有什么用呢?我们平常的研究,关键在于临床设计,要以临床研究的方法来设计和评价应用,因为临床研究要有符合临床的研究标准,算法再先进,没有数据支撑,没有好的验证也是很难发好文章的。今年《Nature》和《JAMA》发了两篇AI医疗相关文章,一个是眼底病相关的,一个是做皮肤病的,虽然都用到了深度学习算法,但并不是多先进的技术,它们的特点在于数量大,有十几万个病例的数据。我们最近在做肺癌、结直肠癌等几个肿瘤的研究,关注疗效评估方面,预测预后效果,评价治疗方案好不好。如果有明确的问题和高质量的数据,需要算法把有用信息挖掘出来,这种情况下,算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很炫的算法,常规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在我们的项目中,用到的还是传统的统计学方法,也借鉴了一些数据挖掘技术,比如深度学习。与创业公司不太一样的是,我们关注更偏临床目的,基于这个问题,再去组织材料、找方法,创业公司想做的是产品,比如做病灶的检出,但对于我们组来说检出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发不了好的paper。我们的算法能力不及创业公司,我对于学生的要求就是用成熟的技术,进行二次研发、创新之后应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我们的问题。我可以说我们组的文章质量和数量算是有一定地位的,单从影像因子来说,我们发表在《临床肿瘤杂志》的文章是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影响因子最高的,并且还是发表于临床肿瘤领域的顶级期刊,得到临床的认可,因此我们的研究很有自己的特色。有些公司说他们有一千个特征,我说我有一万个特征、两万个特征都可以,目前,我们正在研发一个新的特征,这是影像组学界没有报道过的,是我们借鉴了其他领域的一些理论、概念,移植到医学领域,这是我们自己的创新。我认为很多智能医疗公司的产品是华而不实的。单从软件的应用角度看,我们开发的比他们的还好用,但是确实没有他们界面做得炫,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卖产品,而是为了好用。有些公司说他们有一千个特征,我吹牛说我有一万个特征、两万个特征都可以,目前,我们研发了一个新特征,这是影像组学界没有报道过,是我们借鉴了信息学领域的一些理论、概念,移植到医学领域,这是我们自己的创新。我们做研究的动力来源于喜欢,这与公司完全不一样,当然我也想发更多更好的文章,但没那么急,我没有压力去变现,不会很激进地做事情,即使做不好也不影响我的生存。有些创业公司拿到几千万、几亿的风投,一下子得到那么多钱,我也很羡慕,但我现阶段没有这样的实力,也没有这样的想法。说不定有一天,我的团队强大了,我也会去创业。「医疗数据非常稀缺,非常宝贵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影像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很难兼顾,很难找到满足要求的数据。除此之外,还要结合病人的其他信息来判断,比如实验室检测、病理标本等,这更是增加了难度。我们现在做的一个项目,需要一些临床检测项目数据,像基因、血液等相关检查数据,预计能拿到500~600例可用的数据,但投入起码是上百万,这需要科研基金来支撑,医院和病人都不可能负担这个成本。正因为难以获取基因、病理等方面数据,所以一大波创业公司才蜂拥进入影像领域,他们的很多研究是基于影像信息判断和推断基因、病理和临床信息情况,这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还是需要很多数据去验证。医疗数据非常稀缺,非常宝贵。现在很多医院的PACS系统做得很好,尽管存在影像标准化的问题,至少有图像,但很多数据是没有的,比如病人做了检查、手术、治疗之后走掉了,没有完整的随访机制,没有后续数据评估临床疗效和预后等数据。我们自己做研究,要花很大力气搜集整理这些数据。除此之外,数据质控也很关键。比如,通过电话随访,如果病人电话号码变了,他就联系不到了;还有就是打电话随访的信息准确性问题,随访的信息有很多方面,比如肿瘤手术之后,有无复发?有没有死亡?化疗有没有进展?死亡的时间很明确,99%的亲人都记得,但有无进展是不好评估的。另外,每个随访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影响随访质量。许多污染数据对我们不但没有意义,还有害处。医疗数据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挖掘一个点,而是很多方面。不像购物,调查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时,看其买了什么东西,价格多少,什么时候买的?数据很明确,也很容易找到。但医疗数据很多是不确定的,很难打通,这种情况下,具备完整信息的病人资料就尤其宝贵。我感觉,医院能用的数据比例很小。判断数据是否有价值主要取决于具体研究目的。拿肺癌或其他肿瘤来说,在大医院,满足要求的可能只有10%~20%,这已经算不错的了;在二甲等地方医院,很多病人做了检查之后,去上级医院看病去了,有完整资料的病人可能只有1%~2%。「一来就想上临床,对生命太不尊重了」智能影像诊断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要真正应用在临床,要解决它的精度、实用范围和政策等问题,如果要政策批准,必须经过临床试验验证,耗资会很巨大。我个人感觉,创业公司除了定位于肺结节检出等临床应用外,搭建科研平台也是不错的选择,要是我自己开公司,我就会这样做,帮助医生做科研的市场也不小,可以共同申请基金来维持,我知道有些创业公司就在合作申请基金。如果数据积累多了,再考虑做临床转化,像Watson这样的,这样才可能逐步走向临床。很多公司一来就想到临床,对生命太不尊重了,如果仅靠靠几百、几千例数据就取得了批准,我肯定不敢用这样的产品。我个人觉得,医疗人工智能还非常漫长,目前无疑是过火的。更多关于人工智能升级传统行业的的文章,请关注雷锋网AI商业化垂直微信公众号:AI掘金志。

恐龙谷

鞋底的磨损程度,暴露了你的腿型!6种方法塑造健康腿

鞋子穿久了难免会出现磨损在丢掉之前不妨先观察一下因为鞋底可以反映出步态而步态反映的就是我们的健康问题通常情况下新买的鞋子两三个月磨损20~30%就不是简单的走路姿势问题了需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项检查1、自测:从鞋底判断腿型找一双自己经常穿的鞋子,观察鞋底的磨损状态:01 膝内翻,俗称“O”型腿如果两只鞋都是外侧磨损比较厉害,那么多半是因为走路双脚呈内八字,两侧膝关节向外分离,导致小腿向内弯曲。这种走路方式容易使更多的压力积聚在脚外侧,同时增大膝关节内侧的压力,时间久了可能会加重“O”型腿,引起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以及软骨磨损,引发关节炎。02 膝外翻,俗称“X”型腿如果两只鞋都是内侧磨损比较厉害,那么多半是因为走路双脚呈外八字或扁平足,或两侧膝关节向里靠拢,导致小腿向外弯曲。这种走路方式容易导致踝关节扭伤,膝关节长期受力不均还会导致外侧半月板损伤以及软骨磨损,引发关节炎,时间久了会加重“X”型腿。2、自测:X型腿或O型腿X型腿畸形程度评估方法:测量站立两膝并拢时内踝间距,踝关节之间的距离超过9cm,需要尽早矫正,超过15cm是重度膝外翻。O型腿畸形程度评估方法:当踝关节并拢,两膝关节间距超过4cm,需要矫形治疗,若超过10cm是重度膝内翻。3、什么原因会造成不良腿型?这些情况会造成X型腿:骨盆前倾并伴随有髋关节的内旋,髋骨、盆周肌群紧张;长期的不良习惯,如盘腿,单腿跪坐,足勾椅子脚等;退化性膝关节炎,髋或膝术后的不及时康复,先天发育不良等。这些情况会造成O型腿:骨盆后倾并伴随有髋关节的外旋;长期的不良习惯,如盘腿等;退化性膝关节炎,髋或膝术后的不及时康复,先天发育不良等。4、平时怎样改善X型腿或O型腿?1 走路要规范1、走路的时候要走中线,迈步的时候,两条腿不要超过肩膀两侧;2、让脚尖指向正前方,下意识控制不迈出内八和外八,让脚跟先着地,由后往前踩实;3、提膝盖。无论是内八还是外八一定是用脚、小腿带动身体走路,体态摇摆;尽可能用脚带动小腿,进而带动大腿的联动。4、脚跟先着地。让脚从后往前踩实。脚尖指向正前方,努力控制好不要迈内八或者外八,每一步大概是50-60厘米左右。2 站姿要规范理想型的站姿应该保持脊椎中立,使双耳、双肩、双髋、双膝、双踝的连线平行,并且这五点的连线与地面垂直。从侧面看耳朵、肩膀、臀部、膝盖和脚踝应该在一条直线上。简单一点就是双脚平行,目视前方,挺直腰背,小腹微收,肩部向两侧伸展,双手自然下垂。3 坐姿要规范肩部后展,背部挺直,后缩下颌,不歪头耸肩,双脚分开撑地,膝盖最好屈曲90度。需要在电脑屏幕前工作者可以通过垫高屏幕高度、降低自身座椅的方式来调整,尽量保证脊柱正直,不含胸驼背,后缩下颌,不耸肩,保持视线能平视电脑屏幕。4 矫形鞋垫矫形鞋垫对患者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效果,能够改善步态特征及足底压力,长期穿戴还能够增加踝关节跖屈力量,增加外侧纵弓的支撑作用。足底压力测试后,个性化配置矫形鞋垫,从足底开始,纠正错误力线,从而使动作模式得以改善,从而在根本上降低了关节磨损的风险。5 强化肌力训练X型腿患者加强髋外旋肌、外展肌,膝关节内旋肌肌力,牵伸髋内收、内旋肌群;O型腿患者增强髋内旋肌、内收肌,膝外旋肌肌力,牵伸髋外展、外旋肌群。小提示经过专业评估后才可进行练习,通过对骨盆和足底的调整来改善膝部。6 平衡稳定训练运用康复气垫改善平衡觉和本体感觉;注意运动方向、角度及强度。~温馨小提示~鞋底磨损太严重会影响走路姿势,时间长了,膝、髋、腰等其他身体部位也会受到牵连,有些不明原因的腰痛、腿痛、膝盖痛就来源于此。所以一定要重视起来哦~参考文献王晓敏, 周敏. 步态分析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J]. 湖北中医杂志, 2015(8):66-68.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O型腿、X型腿,现在矫正还来得及这些康复训练在家就能做[J]. 健康人生, 2019(2):25-26.于正文.普通女大学生Ⅱ度膝外翻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M].山东:聊城大学,2018.1-3曹萍,汪波,丛燕,徐静. 矫形鞋垫对扁平足的矫治效果的评价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8):185编辑:石亚盟

大音

厉害:三峡大学科研团队一科研成果在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

近日,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桑野团队参与研究的成果——“基于CT影像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精准诊断、定量及预后分析的临床AI系统”在期刊《Cell》在线发表, 该成果是与澳门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联合完成,桑野为共同第一作者。这是我校首次在《Cell》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该成果是以50万份临床影像学大数据为基础,运用深度学习、迁移学习、语义分割等多种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开发而成的“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与人工阅片相比,该系统有三大优势:一是快速、准确地诊断新冠肺炎。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阅完一名患者的胸部CT图像约需15-20分钟,而该AI系统只需20秒即可完成,且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二是具有病重程度分级和重症危重症预测功能,可对胸部CT图像每一层面的小结节、磨玻璃影和实变进行自动识别、标注及定量分析,可通过患者的吸氧频率、血氧饱和度、酸碱平衡、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预测患者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概率和时间,有利于医生及时干预,降低患者死亡率。三是能够协助医务人员进行药物效果评估。通过定量计算病人在用药前后的CT图像变化,判别药物是否有效,指导临床用药。该人工智能系统投入使用后,将有助于提前对病人的诊断进行预测和分级,并采取不同的治疗、隔离模式和相应的院感措施,从而合理高效地调配医疗资源,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该AI系统将为放射科医生和临床医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强力支撑。来源:三峡大学 通讯员 邬昊洋 陈海丹

安乐街

甘做幕后英雄,他们是临床医生的“眼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峰 通讯员 蒋芳芳在滨医附院有这么一个团队,他们很少像其他临床医生一样享受来自病人直接的赞誉,甘心做起幕后英雄。他们是帮助临床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前置环节,被称为临床医生的“眼睛”,他们就是滨医附院放射科。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给医生的诊断提供了更加精确的信息,也为病人缓解了就医过程中的痛苦。放射科团队如同临床医生的“眼睛”,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先行通过影像信息探知人体内部病变情况,滨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姜兴岳告诉记者,“其实这很好理解,通过影像信息可以判断病人到底应该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防止本该保守治疗而手术治疗的事情发生,给病人减少不必要的痛苦,科技进步对医生和患者都是福音,诊疗越来越精确,病人痛苦越来越少。”科技进步,看似放射科医生的劳动强度减轻了,其实不然。姜兴岳举例说,X光片一般有一两张,多的时候也就五六张,而CT和核磁共振就不一样的,一个部位可能会产生上百幅图像,相当于对病人病变部位进行地毯式排查,犹如在草地里寻找一根针,“春节后科室平均每天要看1500多张片子,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就是100多张,简单的一半几分钟就能看完,复杂的看半小时或者一小时都很正常,有的疑难病情还需要多科室联合会诊。”“仪器给医生提供的是不会说话的数据和图像,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解读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毕竟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出片是机器的工作,而读片则是医生的工作,因此我们最怕的是漏诊,一点也不敢马虎,这是对病人和自己良心的负责。”放射科团队凭着对病情多一分疑问、多一分较真,往往能挖出一些大问题。姜兴岳说,曾经一名女病人因为腹痛来院就诊,当时怀疑是卵巢有病变,于是做了腹部CT。由于机器扫描到这名病人胸腔下部一点点,因此CT影像上有肺部一点图像。正是因为这一点图像,也正是片子每个角度他都仔细看了一遍,细心的姜兴岳发现了一个比腹痛更严重的问题,病人肺部有一个很小的肿瘤病灶,于是建议她抓紧做一个全胸部扫描,最终确诊是肺癌早期。由于发现及时,病灶顺利切除,癌细胞没有发生转移,患者康复出院。医师简介:姜兴岳,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滨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二十余年来一直在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熟练掌握全身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主持省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奖励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主编、参编及翻译专著6部。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互联网+影像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医学影像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兼感染学组副组长、山东省医学影像学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荣获山东省卫生系统文明服务明星;滨州市卫生系统“良好一满意”优质服务标兵;滨州市好医生;滨州医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科室简介:放射科为滨医附院传统优势科室,始建于建院之处,经过40余年发展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医学影像学医疗、教学及科研中心。2003年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国家住院医师培训基地;2004年起协助学校(滨州医学院)招收医学影像学五年制本科生、2007年起招收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研究生;2005年被评为滨州医学院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十二五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分子影像学“泰山学者”设岗学科;2012年分子影像学创新团队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2013年本科分子影像学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2014年及2020年连续两次被山东省卫健委评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目前放射科共有医疗、技术及护理人员103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博士7人,硕士43人;医师系列中9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国家级专业委员会委员7人次,省级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及常委以上20余人次。放射科拥有高场强MRI 5台、高端CT 7台、DR 5台,口腔CT、数字胃肠机、数字乳腺摄影机等先进影像设备各2台,科室设备价值总额近2亿元。可开展全身各器官X线、CT、MRI检查,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CT及MRI灌注成像、MRS、DTI、DKI、IVIM、全身各部位CT血管成像、颈部及颅内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磁共振臂丛神经成像、磁共振盆底功能成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并在临床广泛应用。2020年科室检查40余万人次。科室承担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及医学影像学、影像技术等专业理论及临床教学工作,年授课2000余学时;目前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89名,毕业博士研究生6名;45名医师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核,培训合格率100%。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0余篇,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及科研奖励20余项,承担国家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各种学术会议30余次。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风之音

喜讯:安阳市中医院影像新冠肺炎论文被世界顶级综合医学期刊录用

喜讯:安阳市中医院影像科与省医及安阳五院一起合作撰写的文章《Presumed Asymptomatic Carrier Transmission of COVID-19》被《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录用发表。该论文由省人民医院王梅云主导,由姚灵生、魏涛、白岩为共同第一作者撰写。JAMA是世界四大顶级综合医学期刊之一,影响因子51.273。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医务工作人员对一线诊治经验进行记录、总结、形成报告论文,可以为尽快控制疫情提供宝贵的经验。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抗击疫情当中,这是医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论文报告了中国首例无症状感染者。该患者潜伏期长达19日,潜伏期内无发热或肺炎症状、鼻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期间接触亲属5人全部感染。无症状感染者在集群爆发中充当病毒源,为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此前,一位10岁男孩发生无症状感染,其CT胸片中尚能观察到肺部异样。2月18日,NEMJ报道了德国两例核酸检测为阳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入院7天后没有任何发热或肺炎症状,但依然可以认为他们尚未脱离潜伏期,因此未显露症状。但本研究中报告的病例,除核酸检测外,没有任何物理手段能将其从人群中辨别,而且传染性极强。若再次证明类似的无症状感染者存在,那么疫情防控将面临更大挑战;而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更加严格的武装保护自己和家人,以最强决心和最大努力与隐形的新冠病毒“定时炸弹”隔离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