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征稿西伊

《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征稿

《现代医用影像学》创办于1995年,是由陕西省肿瘤医院主办,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医院类综合学术期刊。ISSN:1006-7035,CN:61-1289/R。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收录。我刊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立足医学影像学的前沿,使刊物 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适应市场深化改革的需要,把期刊办成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我刊能够认真遵守国家颁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和陕西 省报刊质量管理标准及实施办法,积极报道医学影像学、放射学CT、核磁共振、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超声诊断学等学科学术论文,为促进医学影像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主管、主办单位及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关怀下,期刊能够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积极为促进医院影像学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科技进步服务,受到行业肯定。1.征稿范围本刊为医学放射、超声及介入治疗相关专业期刊,不属本刊范畴的请不要向本刊投稿。本刊刊登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学术论文以及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状况的文献综述和信息性文章。来稿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真实,文理通顺。2.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和邮编、摘要、关键词均需中英文对照。论文如果获得有关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 , 需提供基金名称,编号及项目审批文件(电子版或照片)、并提供第一作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学位、研究方向、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红色字体为必填项)。有通讯作者的稿件,需提供通讯作者的姓名、联系方式(电子邮箱),并请保持有效和畅通。(2)论著、综述类文章正文字数为4000字以上(不包含参考文献),其它类型稿件文章正文字数为3000字以上(不包含参考文献),病例报告及短篇形式则字数限定在2000字以内。稿件具体格式请参考本站论文模版下载。(3)论文题目应简洁、准确;中文摘要字数不宜超过 300 字,内容应包括论文研究的“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四要素);英文摘要字数在250个左右实词,简要地介绍研究背景仍按四要素来写(比中文摘要的内容可稍加扩展)。3~8个关键词。 (4)文中不宜使用缩略词,必须使用时,除已被公认的缩写词可不加注释直接引用外,其余须于首次出现处写出中文全称,然后括号注出其相应的英文全称及缩写词,后两者间用“,”分隔,之后可直接用缩写词。缩写词不得移行。医学名词的应用必须准确而规范,并要全文统一,不宜使用非规范性简称。(5)文内各项数据须准确无误,必要时应作统计学处理。凡涉及统计学问题,应请统计学专家对统计学的设计和数据审核无误。文中量、单位及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文中外国人名、术语统一为英文,不宜采用中文译法。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并要用斜体。数字的使用按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以GB 3100~3102.1~13—93《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为准。(6)图表务必少而精,表格内容不应和文字重复。每幅图表(包括线条图)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在文内标注图(表)位,每幅图的序号和说明置于图片下方(同一病例的图片可用a、b、c……标注)。论著类论文和病例报道均须附典型病例图片,图片分辨率须在300 dpi以上,PNG或JPG格式,清晰度和对比度良好,最好是医院图像工作站中直接提取的图像,并用箭头标注病变部位。大体标本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线条图请用勾线笔绘制,要求清晰整齐,宽高比例适中。表格须按照三线表的格式设计,要求简单明了,具有自明性,能用文字简单说明的内容则不必列表。每幅图表都应有图(表)序号、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非公知公用的缩写。3.投稿约定(1)原稿必须是未在中文正式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本刊严禁一稿多投、重复内容多次投稿。一旦发现上述情况,稿件将按退稿处理,作者本人的稿件今后将不被录用。(2)稿件须经过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作者本人的稿件今后将不被录用,并进入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异常名单。(3)稿件审查结果在一个月内通知作者,在此其间作者不得将稿件投往他处。个别稿件可能送审时间较长。如果作者决定改投他刊或撤稿,请通知本刊编辑部后,再进行处理。编辑部决定录用稿件后,将及时通知作者。(4)在稿件的修改过程中,若超过稿件修改时限(一个月),作者又未作任何说明的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出退稿处理。(5)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 依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编辑部可对来稿做文字性修改、删减,凡涉及文章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等形式出版,不同意者,请在来稿时声明。(6)论文在投递时作者将被告知签署著作权转让书,论文发表后版权即属于本刊所有(包括网上及其他电子版的版权)。4.相关费用新投稿件需付稿件审理费XX元,在本刊正式发表的文章,收取版面费XX元,欲加急者请提前告知(会产生额外的加急费用),以便提早编排。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鬼蟑螂

2020腾讯医学ME大会演讲嘉宾名单公布:你怕痛吗?

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将于11月8日亮相,今年大会主题是“痛点”。大会将邀请钟南山、Eric Rubin、葛均波、黄荷凤、陆林、蔡三军、彭宝淦、张文宏等8位不同领域的全球顶级医学领军者,聚焦新冠疫情、传染病、癌症、抑郁症、生殖医学等先锋医学领域,从身体的痛点出发,为大众解码生命的前沿思考。钟南山院士在寄语2020腾讯医学ME大会时提到:“马化腾先生曾说过,互联网的任务是解决用户的痛点。这跟医学的使命很像,我们是解决人类最根本的痛点,生命之痛。正如我们在这次疫情中所感受到的,在生命之痛面前,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今年的腾讯医学ME大会,将以专业医学科普,搭建前沿医学与大众的桥梁,将生命智慧与每个人的健康相连;搭建医学与互联网的桥梁,将互联网常说的“痛点”做出生命的演绎。痛,是身体里的微观世界向宏观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隐藏着等待破解的生命讯号。痛,也是全球新冠疫情时期,人类对生命的一次集体反思。我们何时走出新冠疫情的至暗时刻?快速增长的抑郁症,是否是不可破解的心灵魔咒?“社畜”式生活,让癌症、心血管疾病年轻化,我们要如何挽救自己的健康?压力、高龄生产、遗传病……挑战性的环境中,如何确保新生儿的健康?11月8日14:00,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将于线上全程直播,让我们一起听懂“痛点”的意义。作为腾讯科学周系列重磅活动之一,腾讯医学ME大会始于2019年,由腾讯集团携旗下腾讯医典,联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其独家授权的中文数字媒体《NEJM医学前沿》共同举办。腾讯科学周还包括腾讯科学WE大会、科学探索奖颁奖礼和X Talk等科学活动。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嘉宾阵容钟南山: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钟南山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是将中国呼吸病学发展推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他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他的研究被WHO及NIH联合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引用。钟南山团队提出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干预,相关成果被写进世卫组织编撰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2003年,他在抗击非典疫情一线,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提出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真正原因;当所有人对非典病人避之不及的时候,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2020年,已经83岁的他再次奔赴疫情第一线,一锤定音,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肯定有人传人现象;当所有人彷徨无措的时候,他说:“武汉一定能过关”。钟南山,他让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他精湛的医术,也是他毅然奔赴疫情一线的身影,更加尊重科研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的求真精神。腾讯医学ME大会上,让我们再次聆听钟南山。Eric Rubin:全球顶级医学期刊的掌门人有着208年历史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全球最富盛名的权威医学期刊之一。作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主编,Eric Rubin是世界上最杰出和最高产的结核病研究人员之一,他发表过一百余篇科学论文,是传染病领域公认的领导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了数十篇有关疫情的论文,内容涉及预测疫情走向的流行病学、分离病毒结构的病毒学以及研究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等等,向全世界的医学工作者提供及时而权威的疾病信息及防疫支持。此外,他们也努力将新冠肺炎相关的内容翻译成中文,让中国医务人员和公众了解最新医学进展。人类已与传染病斗争了数千年,唯一不变的,是人类超越自我、不断进化的勇气和决心。本次大会上,面对世界范围内形势仍不容乐观的新冠疫情,Eric Rubin将就传染病与我们分享怎样的知识?敬请期待。葛均波:生命通道的救心人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葛均波是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他创造了冠心病治疗多项“业界首次”,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将疾病检出率由不足5%提高到95%以上,这一成果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并被命名为“葛氏现象”享誉全球。他首创“逆向导丝技术”,使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从不足65%上升到90%以上,攻克了冠心病心脏介入的“最后堡垒”,手术成功率已达90%以上,无数患者因此获益。“中国心”也始终是葛均波院士的坚持和追求,他主持研发的我国首个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每年造福超过10万例冠心病患者,为国家每年省下15亿元的医疗支出。2019年,葛均波院士获得“最美医生”称号,他常告诉同事:“当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目标只有努力解决患者病痛。”他曾说,“我始终相信,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知之症,我告诉自己,作为一位医生,必须不断坚持,不断探索,绝不停下前进的脚步,才能让病人更好地回归生活。”黄荷凤:让健康从胚胎开始“在中国,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出生缺陷患儿出生。”“出生缺陷”给一个孩子带来的痛苦是无法衡量的,而无论心灵还是物质,也都是每一个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黄荷凤,从事妇产科、生殖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30余年。黄荷凤及团队研究的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以通过胚胎植入前的筛查,检测出含致病基因的胚胎,从而筛选出健康胚胎进行移植。实现从源头阻断致病基因的遗传,为有遗传性疾病的家庭和不幸身患遗传性罕见病的父母带去巨大希望,让他们也能生育出健康的宝宝。近年,黄荷凤院士团队更将5G、AI等技术与妇产科学融合,在婚孕前、产前及新生儿三个阶段控制住遗传性出生缺陷和罕见病,为新生命的基因健康保驾护航。“人类的生殖是一门医学艺术,每一个新生命的健康都值得守护。”陆林:为抑郁症患者“正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5亿以上,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是导致人们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的第一疾病,也是全球每年80万人自杀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是首位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中科院院士。面对抑郁症治疗领域的痛点,陆林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谷氨酸受体的快速抗抑郁作用新理论,为研发新一代无毒副作用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候选靶标。相比抑郁症的治疗,如何提升抑郁症患者的诊断率显得更为重要。“大家一说到精神疾病就害怕、紧张、不好意思甚至不愿意说。因为精神疾病而不愿意去找医生,这只会让疾病变得越来越严重。”陆林表示,在中国,大约有70%的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抑郁症是可治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药物,更需要关怀和陪伴,周围的人对患者正确的理解和对待也很重要。”陆林渴望全社会修正对抑郁症的认知。蔡三军:肠癌早筛的坚定推动者大肠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爬升至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三位,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水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蔡三军,从事大肠癌相关临床治疗研究已长达34年,以精湛的技术为肠癌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在业内享有“腹腔一把刀”的美誉。他参与的临床研究项目,证实了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可以更早、更准确地实现肠癌筛查,为提高肠癌治愈率和生存率带来了希望。2019年,蔡三军所在的复旦肿瘤医院将大肠癌(Ⅰ-Ⅳ期)5年生存率提高至了71.26%,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面是人们对肠胃健康的透支,另一面是不断攀高的大肠癌发病率和不断增加的肠癌手术量。蔡三军教授反复强调,只要做好公众的大肠癌科普教育,把一级、二级和三级预防都落实到位,大肠癌就是可防可治的。经历上万场肿瘤手术锤炼的“腹腔一把刀”希望能让民众少挨刀。彭宝淦:让患者挺起“生命的脊梁”腰痛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感冒发生率的常见病症,在任何时候,都有约18%的人群正在经历它的折磨。“病人腰痛,医生头疼。”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原因一直困扰临床医生,也是千万患者从根源上获得治疗的基础。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宝淦教授,针对椎间盘退变引起腰痛的各个环节逐一深入研究,提出了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的新理论——炎症机制。在此基础上,他及团队又提出一种创新的安全有效微创治疗方法——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该成果亦被发表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疼痛》(Pain)上。相较于传统的腰椎融合术,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疗法的提出,可能让患者治疗腰痛的成本和痛苦大幅度降低。1支亚甲蓝费用仅仅约为1元,如果国内1年有10万人应用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总计节省医疗费用可达50亿元。人类百万年演化,从拱形结构进化成浅S形的脊椎让人类得以直立行走,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下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多的人却被“压弯”了腰。从医数十年,彭宝淦始终在努力坚持的,就是让人类重新挺起“生命的脊梁”。张文宏:感染科的“病毒猎手”“谣言比病毒本身更可怕。”“每个人都是战士,坚持两周把病毒闷死。”凭借多次“硬核”的金句发言,张文宏成为“新冠抗疫”先锋里的明星专家。风趣幽默的形象背后,是他在专业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厚积累和奉献。他曾经带领团队在72小时内为感染了“非洲昏睡病”久治不愈的患者锁定了病原体冈比亚锥形虫,并从WHO申请到对症药品,把患者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他曾面对发病前一天曾被猪圈中的污水溅入双眼的病人,凭借敏锐的警觉性,让团队在猪圈进行病毒取样,在全球病毒史上首次确认了猪疱疹病毒的跨种传播……张文宏曾直言,感染科的医生就像“病毒猎手”,猎手们不仅要临危不乱阻止疾病肆虐,更是粉碎医疗谣言的排头兵。“我们跑赢过病毒性肝炎,相信这次能跑赢新冠。”关于腾讯科学周 腾讯科学周是自2019年起,腾讯及腾讯基金会响应“科技创新”的号召,践行科技企业社会责任与“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在每年11月举办的系列科学活动。2020年腾讯科学周以腾讯科学WE大会、腾讯医学ME大会、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X-Talk四场大会为核心。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表示,“腾讯科学周是希望让科学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让科学探索,成为公众尤其年轻人的追逐点;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并表明腾讯医学ME大会的初衷,“希望引导更多人关注生命、认识自我,通过权威医学科普提升大众健康,减少病痛之苦。”【编辑:王诗尧】【来源:中新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汾水之阳

钟南山、张文宏等大咖齐聚 2020腾讯医学ME大会探索生命“痛点”

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将于11月8日亮相,今年大会主题是“痛点”。大会将邀请钟南山、Eric Rubin、葛均波、黄荷凤、陆林、蔡三军、彭宝淦、张文宏等8位不同领域的全球顶级医学领军者,聚焦新冠疫情、传染病、癌症、抑郁症、生殖医学等先锋医学领域,从身体的痛点出发,为大众解码生命的前沿思考。钟南山院士在寄语2020腾讯医学ME大会时提到:“马化腾先生曾说过,互联网的任务是解决用户的痛点。这跟医学的使命很像,我们是解决人类最根本的痛点,生命之痛。正如我们在这次疫情中所感受到的,在生命之痛面前,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嘉宾阵容今年的腾讯医学ME大会,将以专业医学科普,搭建前沿医学与大众的桥梁,将生命智慧与每个人的健康相连;搭建医学与互联网的桥梁,将互联网常说的“痛点”做出生命的演绎。痛,是身体里的微观世界向宏观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隐藏着等待破解的生命讯号。痛,也是全球新冠疫情时期,人类对生命的一次集体反思。我们何时走出新冠疫情的至暗时刻?快速增长的抑郁症,是否是不可破解的心灵魔咒?“社畜”式生活,让癌症、心血管疾病年轻化,我们要如何挽救自己的健康?压力、高龄生产、遗传病……挑战性的环境中,如何确保新生儿的健康?11月8日14:00,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将于线上全程直播,让我们一起听懂“痛点”的意义。作为腾讯科学周系列重磅活动之一,腾讯医学ME大会始于2019年,由腾讯集团携旗下腾讯医典,联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其独家授权的中文数字媒体《NEJM医学前沿》共同举办。腾讯科学周还包括腾讯科学WE大会、科学探索奖颁奖礼和X Talk等科学活动。 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嘉宾阵容钟南山: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钟南山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是将中国呼吸病学发展推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他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他的研究被WHO及NIH联合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引用。钟南山团队提出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干预,相关成果被写进世卫组织编撰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2003年,他在抗击非典疫情一线,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提出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真正原因;当所有人对非典病人避之不及的时候,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2020年,已经83岁的他再次奔赴疫情第一线,一锤定音,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肯定有人传人现象;当所有人彷徨无措的时候,他说:“武汉一定能过关”。钟南山,他让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他精湛的医术,也是他毅然奔赴疫情一线的身影,更加尊重科研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的求真精神。腾讯医学ME大会上,让我们再次聆听钟南山。 EricRubin:全球顶级医学期刊的掌门人有着208年历史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全球最富盛名的权威医学期刊之一。作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主编,Eric Rubin是世界上最杰出和最高产的结核病研究人员之一,他发表过一百余篇科学论文,是传染病领域公认的领导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了数十篇有关疫情的论文,内容涉及预测疫情走向的流行病学、分离病毒结构的病毒学以及研究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等等,向全世界的医学工作者提供及时而权威的疾病信息及防疫支持。此外,他们也努力将新冠肺炎相关的内容翻译成中文,让中国医务人员和公众了解最新医学进展。人类已与传染病斗争了数千年,唯一不变的,是人类超越自我、不断进化的勇气和决心。本次大会上,面对世界范围内形势仍不容乐观的新冠疫情,Eric Rubin将就传染病与我们分享怎样的知识?敬请期待。 葛均波:生命通道的救心人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葛均波是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他创造了冠心病治疗多项“业界首次”,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将疾病检出率由不足5%提高到95%以上,这一成果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并被命名为“葛氏现象”享誉全球。他首创“逆向导丝技术”,使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从不足65%上升到90%以上,攻克了冠心病心脏介入的“最后堡垒”,手术成功率已达90%以上,无数患者因此获益。“中国心”也始终是葛均波院士的坚持和追求,他主持研发的我国首个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每年造福超过10万例冠心病患者,为国家每年省下15亿元的医疗支出。2019年,葛均波院士获得“最美医生”称号,他常告诉同事:“当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目标只有努力解决患者病痛。”他曾说,“我始终相信,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知之症,我告诉自己,作为一位医生,必须不断坚持,不断探索,绝不停下前进的脚步,才能让病人更好地回归生活。” 黄荷凤:让健康从胚胎开始“在中国,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出生缺陷患儿出生。”“出生缺陷”给一个孩子带来的痛苦是无法衡量的,而无论心灵还是物质,也都是每一个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黄荷凤,从事妇产科、生殖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30余年。黄荷凤及团队研究的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以通过胚胎植入前的筛查,检测出含致病基因的胚胎,从而筛选出健康胚胎进行移植。实现从源头阻断致病基因的遗传,为有遗传性疾病的家庭和不幸身患遗传性罕见病的父母带去巨大希望,让他们也能生育出健康的宝宝。近年,黄荷凤院士团队更将5G、AI等技术与妇产科学融合,在婚孕前、产前及新生儿三个阶段控制住遗传性出生缺陷和罕见病,为新生命的基因健康保驾护航。“人类的生殖是一门医学艺术,每一个新生命的健康都值得守护。” 陆林:为抑郁症患者“正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5亿以上,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是导致人们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的第一疾病,也是全球每年80万人自杀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是首位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中科院院士。面对抑郁症治疗领域的痛点,陆林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谷氨酸受体的快速抗抑郁作用新理论,为研发新一代无毒副作用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候选靶标。相比抑郁症的治疗,如何提升抑郁症患者的诊断率显得更为重要。“大家一说到精神疾病就害怕、紧张、不好意思甚至不愿意说。因为精神疾病而不愿意去找医生,这只会让疾病变得越来越严重。”陆林表示,在中国,大约有70%的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抑郁症是可治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药物,更需要关怀和陪伴,周围的人对患者正确的理解和对待也很重要。”陆林渴望全社会修正对抑郁症的认知。 蔡三军:肠癌早筛的坚定推动者大肠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爬升至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三位,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水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蔡三军,从事大肠癌相关临床治疗研究已长达34年,以精湛的技术为肠癌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在业内享有“腹腔一把刀”的美誉。他参与的临床研究项目,证实了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可以更早、更准确地实现肠癌筛查,为提高肠癌治愈率和生存率带来了希望。2019年,蔡三军所在的复旦肿瘤医院将大肠癌(Ⅰ-Ⅳ期)5年生存率提高至了71.26%,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面是人们对肠胃健康的透支,另一面是不断攀高的大肠癌发病率和不断增加的肠癌手术量。蔡三军教授反复强调,只要做好公众的大肠癌科普教育,把一级、二级和三级预防都落实到位,大肠癌就是可防可治的。经历上万场肿瘤手术锤炼的“腹腔一把刀”希望能让民众少挨刀。 彭宝淦:让患者挺起“生命的脊梁”腰痛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感冒发生率的常见病症,在任何时候,都有约18%的人群正在经历它的折磨。“病人腰痛,医生头疼。”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原因一直困扰临床医生,也是千万患者从根源上获得治疗的基础。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宝淦教授,针对椎间盘退变引起腰痛的各个环节逐一深入研究,提出了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的新理论——炎症机制。在此基础上,他及团队又提出一种创新的安全有效微创治疗方法——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该成果亦被发表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疼痛》(Pain)上。相较于传统的腰椎融合术,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疗法的提出,可能让患者治疗腰痛的成本和痛苦大幅度降低。1支亚甲蓝费用仅仅约为1元,如果国内1年有10万人应用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总计节省医疗费用可达50亿元。人类百万年演化,从拱形结构进化成浅S形的脊椎让人类得以直立行走,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下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多的人却被“压弯”了腰。从医数十年,彭宝淦始终在努力坚持的,就是让人类重新挺起“生命的脊梁”。 张文宏:感染科的“病毒猎手”“谣言比病毒本身更可怕。”“每个人都是战士,坚持两周把病毒闷死。”凭借多次“硬核”的金句发言,张文宏成为“新冠抗疫”先锋里的明星专家。风趣幽默的形象背后,是他在专业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厚积累和奉献。他曾经带领团队在72小时内为感染了“非洲昏睡病”久治不愈的患者锁定了病原体冈比亚锥形虫,并从WHO申请到对症药品,把患者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他曾面对发病前一天曾被猪圈中的污水溅入双眼的病人,凭借敏锐的警觉性,让团队在猪圈进行病毒取样,在全球病毒史上首次确认了猪疱疹病毒的跨种传播……张文宏曾直言,感染科的医生就像“病毒猎手”,猎手们不仅要临危不乱阻止疾病肆虐,更是粉碎医疗谣言的排头兵。“我们跑赢过病毒性肝炎,相信这次能跑赢新冠。”

斗牛犬

在顶级期刊发新冠论文误用图片,中国医学科学院致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传染病动物模型研究团队于5月7日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新冠病毒在hACE2转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研究论文中误用1张病理组织学图片,现已通过电子邮件与《自然》杂志联系,重新提交了正确的图片。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日前公开发布了“关于对新冠病毒感染转基因小鼠模型论文核查情况的说明”,并为“本系统下属单位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由于疏忽而出现的误用图片深表歉意”。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传染病动物模型研究团队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关工作中,承担了转基因小鼠模型构建任务,并将研究结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转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为题,于2月2日投稿《自然》杂志。4月24日该论文被接受,5月7日在线公开,等待校稿。随后,该团队发现误用1张病理组织学图片,并已于北京时间5月12日19点通过电子邮件与《自然》杂志联系,重新提交了正确的图片。说明中称“5月13日,我们注意到pubpeer网站对该论文中的病理组织学图片提出质疑。我院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责成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进行自查并作出说明,经组织有关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核查。”经核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形成以下意见:原始实验分组与论文一致,相关的实验记录与实验数据齐全,与论文结果一致;论文确实误用了1张病理组织学图片。系在论文选用图片时,误将一个阴性对照组(WT-HB-01)切片的不同视野图片用于另外一个阴性对照组(ACE2-Mock);研究论文中的柱状图系由绘图软件生成,与原始实验数据一致。该原始实验数据已于4月22日在论文接受发表前按要求提交给《自然》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对本系统下属单位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由于疏忽而出现的误用图片深表歉意,并表示“将在今后严格加强对科学研究的管理,要求科研人员对论文数据和图表进行认真细致和严谨的审核。”此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应用hACE2转基因小鼠阐明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性,建立了国际首个新冠动物模型。此次新冠科技攻关,动物模型是五大主攻方向之一。由于秦川团队在非典以来历次传染病动物模型研制和应用中的积累,科技部安排该团队主持动物模型攻关任务。研究团队针对病毒的感染与体内复制、疾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病理学和免疫学反应,通过感染冠状病毒受体人源化的转基因小鼠,率先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转基因小鼠模型,突破了疫苗、药物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的关键技术瓶颈。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欢编辑:匡峰流程编辑:吴越

光棍儿

学术头条:华人研发出新冠快速诊断技术,口罩也许挡不住咳出的病毒,迄今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或出现

基于CRISPR-Cas12的SARS-CoV-2快速诊断技术2020年4月16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邱华彦和Mammoth Biosciences公司的Janice S. Chen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RISPR–Cas12-based detection of SARS-CoV-2 的文章。报道了一种基于CRISPR的诊断工具可以快速检测出SARS-CoV-2。这一诊断工具大概需要45分钟就能给出结果,准确性与传统的RT-PCR检测相当。《自然-医学》:通过模型估算SARS-CoV-2的传播时间点根据《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模型研究,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可能在出现初始症状的两三天前便开始排出或分泌新冠病毒SARS-CoV-2。影响SARS-CoV-2防控措施有效性的因素有多种,包括传播链中连续病例之间的间隔时间,以及从感染暴露到出现症状的时间(潜伏期)。如果连续间隔时间比潜伏期短,则意味着可能在出现显性症状之前就已发生了病毒传播。因此,以出现症状为时间点而采取的防控措施,其控制感染传播的效果可能要打折扣。新研究为隐形眼镜佩戴者提供COVID-19疫情期间的佩戴卫生建议为了迅速应对和纠正不当言论和错误信息,世界上五位最著名的眼部科学家发表了一篇新的同行评审论文,消除了全球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隐形眼镜佩戴者的疑虑。这篇论文在《Contact Lens & Anterior Eye》发表,为依赖隐形眼镜或框架眼镜的人们提供了五个重要事实:您可以继续戴隐形眼镜; 良好的卫生习惯至关重要;普通眼镜不能防护病毒;保持不清洁的手远离您的脸部;如果您生病了,暂时停止佩戴隐形眼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专家出版COVID-19血浆疗法指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编写了一本临床指南,以帮助医院和医疗中心迅速提高其提供所谓的恢复期血浆疗法的能力,这种疗法利用了COVID-19疾病康复者血液的血浆部分中发现的免疫系统成分。此指南于4月7日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复旦团队研究:天气转暖可能不会减少新冠病毒传播来自复旦大学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温度、相对湿度和紫外线辐射等气候因素与新冠病毒的传播无关,依赖气温升高控制疫情可能“为时过早”。研究通讯文章以“提前阅览”(Early View)形式最新发表于欧洲呼吸学会旗下《欧洲呼吸杂志》,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和王伟炳教授。除了发热,嗅觉和味觉丧失也是COVID-19患者的早期症状,且恢复率高!普遍认为,COVID-19感染最常见的第一症状是发热,因此早晚量体温是筛查病情的初始手段。加州大学的研究者们就感官缺失与COVID-19间的联系展开研究,发现嗅觉和味觉丧失是COVID-19最常见的初始症状,且恢复率较高。该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Forum of Allergy & Rhinology》期刊上。口罩也许挡不住咳出的病毒然而近日,一项发表在《内科学年鉴》的研究成果显示,一次性外科口罩和纯棉口罩均不能阻断新冠病毒经患者咳嗽“出逃”,也就是说,只要新冠病毒感染者咳嗽,就算他们戴着一次性外科口罩或纯棉口罩,病毒照样能逃逸到周围环境中。武汉80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近70%“截至目前,武汉有2500多名80岁以上的高龄新冠肺炎患者,占湖北省高龄患者近70%,其中重症危重症发生比率为40%左右,救治成功率接近70%。”在4月16日武汉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介绍了当前我国高龄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情况,在病愈出院的高龄患者中,有7位百岁老人,其中最高龄老人已108岁。华中科技大学胡波等团队系统报道新冠肺炎患者的神经学临床表现2020年4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胡波及Li Yanan共同通讯在JAMA Neurology (IF=12)在线发表题为“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Wuha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214例SARS-CoV-2感染的特征性神经系统表现,其中214例经实验室确认的COVID-19诊断并在医院进行了治疗。该研究发现,在214例COVID-19的患者(平均年龄52.7 岁;87例男性)中,不严重感染的患者有126例(58.9%),严重感染的患者有88例(41.1%)。总体上,有78例患者(占36.4%)有神经系统表现。感染较严重的患者具有神经系统表现,例如急性脑血管疾病(5 [5.7%]比1 [0.8%]),意识障碍(13 [14.8%]比3 [2.4%])和骨骼肌损伤(17 [19.3%]对6 [4.8%])。总而言之,COVID-19患者通常具有神经系统表现。在COVID-19流行期间,当看到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时,临床医生应将SARS-CoV-2感染作为鉴别诊断,以避免延迟诊断或误诊,并失去治疗和预防进一步传播的机会。《自然-医学》:外科口罩或能阻止有症状人群的季节性冠状病毒传播根据《自然-医学》发表的一篇论文,外科口罩也许能有效阻止有症状人群的季节性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传播。现已表明口罩可以显著减少呼吸道飞沫中流感病毒的可检测量以及气溶胶中季节性冠状病毒的可检测量。不过,仍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口罩是否能阻止的SARS-CoV-2传播,SARS-CoV-2是一种与季节性冠状病毒关系紧密的病毒。中国海洋大学:海岸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时空动态:聚集过程与共发生关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张晓华教授等人于2020年3月4日在微生物顶级期刊ISME Journal发表题目为《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archaeal community in coastal sediments: assembly process and co-occurrence relationship》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中国东部沿海海岸沉积物中古菌的动态分布模式。给Deepfake 假脸做 X-Ray,新模型把换脸图打回原形计算机视觉顶会 CVPR 2020 接收结果已公布,6656 篇有效投稿中录取了 1470 篇论文,录取率约为 22%。本文介绍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者被 CVPR 2020 接收的一篇论文,其提出给换脸图像做「X-Ray」,检测图像是否是合成图片,并指出合成的边界,兼备了识别和解释两种特性。周军团队揭示纤毛稳态调控的新机制2020年4月9日,周军教授领衔的山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在线发表了关于纤毛稳态调控的最新成果。论文的题目为“ASK1-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blocks HDAC6 ubiquitination and degradation to drive the disassembly of photoreceptor connecting cilia”,论文第一作者是山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冉杰,通讯作者是周军教授和刘敏教授。葛亮团队揭示非经典分泌蛋白进入膜泡的分子机制2020年4月8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葛亮课题组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A translocation pathway for vesicle -mediated unconventional protein secreti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条介导UPS货物进入膜泡的蛋白跨膜转运分子通路。科研人员破解番茄“抗虫兵法”4月11日,昆虫学期刊《害虫管理科学》发表了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张蓬军等的研究论文,解密了番茄的“智能”防御机制,破解了番茄独特的“抗虫兵法”。其研究成果表明:番茄会根据自身的组成型防御的强弱程度,来决定是否启动诱导型防御反应,以实现最佳的防御效果。纳米反应器提升锂硫电池性能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健研究员团队与吴忠帅研究员团队通过分子水平的设计,开发了一种硫化物催化剂修饰的纳米反应器,并将其应用于锂硫电池正极,获得了优异的多硫化物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上。首个高质量染色体级别簸箕柳基因组发布近日,《园艺研究》在线发表了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尹佟明课题组完成的高质量染色体级别的簸箕柳参考基因组。论文第一作者、南京林业大学博士韦素云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们在该项研究中综合利用了三代PacBio测序和Hi-C技术。新组装的簸箕柳基因组大小为356 Mb,Contig N50为263908bp,是2014年完成的参考基因组的65倍,注释了36937个蛋白编码基因,95.29%的簸箕柳基因组序列能够挂载到19条染色体上。新组装的簸箕柳具有更高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将更有助于杨柳科物种比较基因组的研究,并为木本植物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基因组资源。秸秆还田过量对重金属铬超标土壤不利近日,《环境科学与技术》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创新团队最新成果。他们以我国土壤中典型的、具有高致毒性重金属铬(III)为例,在微观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秸秆还田对土壤重金属铬污染控制具有重要影响。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员杨建军介绍,秸秆还田是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途径。秸秆还田过程中,如何保障重金属超标农田的安全利用尤为重要。攻克马铃薯晚疫病曙光初现4月1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领衔完成的最新成果。他们破解了马铃薯一个广谱抗病基因的识别分子机制,为今后开展晚疫病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全球调查显示:栽培水稻“返祖”现象普遍存在经过3年多的努力,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樊龙江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对涵盖各大洲来自16个主要水稻生产国的稻区都进行了抽样,在对524份杂草稻的研究中发现水稻在世界各稻区均存在去驯化现象。这项调查也对水稻进化、资源利用和杂草稻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基因组生物学》上。浙江万里学院葛楚天/钱国英深层次揭示温度对于物种性别的控制机制2020年4月17日,浙江万里学院浙江万里学院葛楚天,钱国英及杜克大学Blanche Capel等人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is mediated by pSTAT3 repression of Kdm6b”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温度与Kdm6b转录调控之间的因果关系。该研究显示,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温暖的雌性产生温度下被磷酸化,与Kdm6b基因座结合,并抑制Kdm6b转录,从而阻断了雄性途径。Ca2 +的流入(STAT3磷酸化的介体)在雌性温度下升高,并充当STAT3激活的温度敏感调节剂。打破30年的认知,邵峰团队发现细胞焦亡可出现在细胞毒性淋巴细胞2020年4月16日,NIBS的邵峰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Granzyme A from cytotoxic lymphocytes cleaves GSDMB to trigger pyroptosis in target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通过细胞焦亡杀死gasdermin B(GSDMB)阳性细胞。杀伤作用是由淋巴细胞衍生的颗粒酶A(GZMA)切割GSDMB产生的,释放了其成孔活性。干扰素γ上调GSDMB表达并促进细胞焦亡。GSDMB在某些组织,尤其是消化道上皮,包括衍生的肿瘤中高度表达。将GZMA可裂解的GSDMB导入鼠类癌细胞可促进小鼠体内的肿瘤清除。这项研究建立了gasdermin介导的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杀伤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机制,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力。万里学院葛楚天等揭示龟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的上游调控通路2020年4月17日,浙江万里学院葛楚天课题组和杜克大学Blanche Capel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is mediated by pSTAT3 repression of Kdm6b 的研究论文。发现高温通过促进龟性腺体细胞Ca2+内流,激活pSTAT3,抑制Kdm6b表达,继而抑制Dmrt1表达,最终促进雌性发育;并提出了一个环境依赖型性别决定(ESD)机制的保守调控假说。北京大学张泽民/申占龙等发现结直肠癌中免疫细胞的关键组成,对于精准治疗提供了参考2020年4月16日,北京大学张泽民,申占龙,安进公司的 Xin Yu及Jackson G. Egen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来自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和基质细胞群进行了scRNA-seq分析,确定了特定的巨噬细胞和常规树突状细胞(cDC)亚群是肿瘤微环境中细胞串扰的关键介体。湖南农业大学等多机构合作,发现甲型流感病毒诱导的细胞因子风暴的潜在机制2020年4月15日,武汉大学刘实团队(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Science Advances 在线发表题为“O-GlcNAc transferase promotes influenza A virus–inced cytokine storm by targeting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5”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了在A型流感病毒(IAV)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中,己糖胺生物合成途径(HBP)相关的O连接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Ac)信号传导的基本功能。O-GlcNAc转移酶(OGT)是蛋白质O-GlcNAcy酰化的关键酶,介导IAV诱导的细胞因子产生。该研究确定IAV诱导OGT与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结合,从而导致IRF5在丝氨酸430上的O-GlcNAcylation。K63连接的IRF5泛素化和随后的细胞因子产生需要IRF5的O-GlcNAcylation。临床样本分析表明,IRF5被O-GlcNAcy酰化,IAV感染患者中较高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较高的血糖水平相关。尚仁福、方文雯等报道miRNA簇加工调控新机制2020年4月16日,来自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Eric Lai实验室与合作者在Molecular Cell杂志发表了文章Genomic Clustering Facilitates Nuclear Processing of Suboptimal Pri-miRNA Loci,该研究发现了一类本身并不能被Microprocessor有效识别并加工的pri-miRNA可以通过位于同一miRNA cluster内的其它miRNA的协助完成自身的加工,并阐明了其内在的分子作用机制。董民团队发现索氏梭菌致死毒素TcsL的细胞受体2020年4月16日,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董民教授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Genome-Wide CRISPR Screen Identifies Semaphorin 6A and 6B as Receptors for Paeniclostridium sordellii Toxin TcsL 的研究长文。文章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全基因组敲除文库筛选及体外体内功能实验证实了TcsL通过识别细胞表面的脑信号蛋白(Semaphorin)6A和6B(SEMA6A和6B)来特异性识别并入侵细胞,发挥其病理生理功能。阻断TcsL-SEMA相互作用为体内中和TcsL和降低索氏梭菌感染的高病死率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有机电极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实际应用前景分析南开大学陈军院士团队受Nature Reviews Chemistry(IF=30.628) 编委会邀请,撰写题为“Prospects of organic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practical lithium batteries”的综述论文,对有机电极材料的未来发展提出见解。文章第一作者为卢勇博士,通讯作者为陈军院士。该文章从材料水平和全电池角度系统地分析了有机电极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实际现状和应用前景,充分考虑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的结合,为有机电极材料进一步发展和实际应用指明了方向。可见光促进EDA复合物引发的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以及多肽的精准修饰兰州大学王锐院士和许兆青教授团队前期报道了在可见光促进下,Cu催化NHP酯的脱羧烷基化,实现了由甘氨酸直接制备非天然α-氨基酸和多肽中甘氨酸残基的烷基化修饰(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5841.)。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近期,该团队发展了可见光促进EDA复合物(electron donor-acceptor complex)引发的Katritzky盐与甘氨酸(或多肽中的甘氨酸片段)的脱氨基烷基化反应,成功实现了无催化条件下非天然α-氨基酸的简便合成以及多肽的后期精准烷基化修饰(图1)。该研究成果以Hot Paper的形式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渐冻症和额颞叶痴呆患者中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和获得性毒性的协同致病机制2020年4月13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路德维格研究所Don Cleveland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Reced C9ORF72 function exacerbates gain-of-toxicity from ALS/FTD-causing repeat expansion in C9orf72” 的研究论文,证明了在ALS和FTD中,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会进一步加剧C9orf72重复序列的毒性。共生细菌的发酵产物改变肠上皮细胞的脂质代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分子微生物致病机制研究小组PhilippeJ. Sansonetti团队于2020年3月11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子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Host Microbe)(影响因子=15.753)发表题目为《Fermentation Procts of Commensal Bacteria Alter Enterocyte Lipid Metabolism》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小鼠两种肠道共生菌通过其分泌的发酵产物调节肠上皮细胞脂质代谢的机制。CRISPR 筛选鉴定出氧稳态相关的线粒体及脂代谢途径2020年4月6日,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Broad研究所及麻省总医院Vamsi Mootha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tic screen for cell fitness in high or low oxygen highlights mitochondrial and lipid metabolism的研究论文,通过CRISPR筛选技术,系统鉴定了人体基因和通路水平对高低氧环境(即21%、5%及1%O2)的细胞健康(cell fitness)水平的变化,揭示了参与氧感受、代谢的基因及通路。LGR5阴性细胞可塑性、脐带血 HSC 调控等在2020年3月9日至3月22日这两周,Cell Stem Cell 共发表了5篇文章。重点关注了肠道中LGR5阴性细胞的可塑性,主动脉瘤中平滑肌细胞功能维持的关键因素,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可塑性,以及HSC的记忆性和脐带血中HSC受环境因素的调节研究。受损的神经元能退回胚胎状态再生据一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成年小鼠的神经元在受伤后会退回胚胎状态自我修复,而这一机制与亨廷顿氏病基因(HTT)有关。他们通过分析损伤的小鼠皮质脊髓束运动神经元的转录组,发现这些神经元在转录组水平上会退回到未成熟状态。在适当刺激下,这些细胞会进行修复和再次生长,其体内的HTT基因能调控再生过程所需的转录组(mRNA分子)。而在敲除HTT基因的基因工程小鼠中,神经元再生会显著下降。这一研究,将有助于理解亨廷顿氏病的发病机制。一次分裂异常就可能导致细胞癌变一般认为,细胞在DNA复制过程中逐渐积累小的基因突变,最终才变成了癌细胞。但一些研究发现,细胞通过一些突变过程,如染色体断裂-融合-桥(BFB)循环和染色体碎裂,能迅速变成癌细胞。最新,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重建了染色体出现断裂-融合-桥循环的起始过程。随后,他们发现细胞出现的分裂异常会导致染色体桥的形成。而这一过程会增加染色体碎裂的数量,导致细胞出现快速和广泛地的DNA损伤,并因此具有了多种癌细胞基因组的特征。母乳喂养婴儿或可抑制肠道病毒生长研究人员发现,新生儿似乎并未携带任何此类病毒,但其出生后第一个月内,肠道就迅速成为数十亿病毒的乐园。研究人员在《自然》报告称,病毒群落的形成则取决于婴儿是否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调控新生儿病毒群落的逐步形成。《自然-人工智能》:AI助力 4D 核磁共振扫描,数据处理速度提高 30 倍!近日,来自苏黎世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Valery Vishnevskiy 教授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深度学习网络,可以显著加速 4D flow MRI 数据处理。这个深度学习模型有望让临床医师在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扫描的同时,实时观察血流变化,从而优化诊断工作流。研究人员表示,该深度学习 AI 模型,可以在几秒之内对经过心脏的血流进行四维重建。这个 AI 系统还能在 20 秒左右的时间里重建一次扫描,比目前尖端的传统方法快 30 倍,比之前的深度学习方法快 4.2 倍。近40年的猜测首次有证据了!为癌症等多种疾病开启新的治疗方向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几位科学家利用新的技术方法,首次直接观察到了这样一个多蛋白的酶组合,为细胞产生嘌呤——最丰富的细胞代谢物,发挥关键作用。领衔这项研究的是著名化学家Stephen Benkovic教授。“我们的研究表明,执行特定代谢途径的酶,并不是在细胞内随意分布的,而是会形成独立的组合,也就是所谓的代谢物组合(metabolons)。”他说,“我们不仅找到了代谢物组合的存在证据,而且发现它们出现在癌细胞的线粒体附近。”Nature重磅发现:对糖的偏爱,竟源于肠道对大脑的驱动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祖克曼大脑行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 杂志发表题为: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 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发现:摄食后从肠道到大脑的糖感觉通路对糖偏好的形成至关重要,并揭示了甜味剂与糖类对行为具有不同影响的神经基础以及糖对食欲影响的基本回路。史上最简单减肥方法:无线光遗传学技术通过刺激褐色脂肪组织产热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糖尿病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发表题为:Wireless optogenetics protects against obesity via stimulation of non-canonical fat thermogenesis 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在小鼠中植入一个无线光遗传学装置,刺激皮下脂肪组织并有效激活Ca2+循环的脂肪产热,增加全身能量消耗并且无需冷刺激。此项研究首次证明了脂肪特异性冷刺激模拟可以通过激活非常规生热作用预防肥胖!Cell三篇文章揭示G3BP为核心的RNA-蛋白互作网络调控相分离形成的分子机制2020年4月16日,Cell杂志背靠背发表的三篇文章以G3BP调控应激颗粒SG形成为例,解析了核心蛋白的相变如何调控RNP聚集体的形成,并且提出了竞争性结合的蛋白互作网络以解释多种聚集体形成及共存的新模型。BINAP/diPAMP手性杂化双膦配体构建既含有轴手性又含有膦中心手性的杂化手性双膦配体,是不对称有机膦化学中一个长期追求的目标。近日,东华大学左伟伟教授团队通过利用分子内P=O基团为诱导基团,成功实现了兼有联萘轴手性和膦中心手性的杂化手性双膦配体的合成。该成果近期以Frontispiece论文形式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并被选为当期的热点论文。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薛清泉为第一作者,朱美芳院士和左伟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Nature罕见同期发两篇“相似”量子成果,真相“真香”4月16日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篇研究,演示了一种可在目前技术能及温度(0.1K)的15倍温度(1.5K)下运作的量子计算平台。尽管这一升温幅度看似并不高,但该研究提出的“热量子位”方案给工程上带来的便利,或将改变量子计算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杨智寰、Andrew Dzurak等领衔的这一研究并不是《自然》本周刊登的唯一关于“热量子位”的文章。《自然》刊发的另一篇文章《热硅量子位中的通用量子逻辑》(Universal quantum logic in hot silicon qubits),使用相似的硅技术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制作了一个能在1.1K温度下运作的量子电路)。杨智寰告诉《中国科学报》,上述论文作者第一作者Menno Veldhorst是Dzurak小组的前博士后研究员,两个原理性试验虽然获得成果的时间不同(Dzurak小组的成果取得于2019年2月,Menno小组的成果取得于2019年10月),但它们相互独立、相互印证。哈佛停止招聘,MIT校长自愿减薪,澳洲高校大裁员:全球学术就业进入“黑暗时期”在疫情影响下,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多所高校开始出现财政危机。近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的领导层纷纷发表公开信,表示学校主要收入来源受到巨大影响,将重置预算并取消本年度招聘计划。这可能对全球学术就业环境产生巨大打击。Nature专刊|祝贺苏州大学120周年校庆:胸怀大志,有所作为2020年5月8日,苏州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近日,世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发布苏州大学120周年校庆特刊,特刊以“Thinking big to make a difference”为题,全面刊登介绍了苏州大学办学成就及科研成果。二阶梯度优化新崛起,超越 Adam,Transformer 只需一半迭代量常见的最优化器,如 Adam、AdaGrad、SGD+Momentum 等,都是一阶的。但是二阶梯度的收敛速度相比它们就快了太多。近日,谷歌研究者联合普林斯顿大学等,提出了真正应用的二阶梯度最优化器 Shampoo,让这个理论上颇有前景的设想变为现实。在黑洞周围证实爱因斯坦预言,ESO观测到恒星的史瓦西进动近30年前,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绕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 *轨道运行的恒星S2。现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给出了S2的确切运行轨迹。S2每16年完成一周公转,距离黑洞大约200亿千米。研究小组在获得了330次恒星位置和速度的测量数据后,确定了S2在人马座A *周围路径中的史瓦西进动。迄今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或出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系外行星“猎手”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于2018年光荣退役,但其留下的科学遗产并未烟消云散。据美国太空网15日报道,研究人员对开普勒望远镜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颗大小和表面温度与地球相当的系外行星开普勒-1649c,其也位于自身主恒星的宜居区,因此,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马普所AM:Pt族手性晶体中的超长表面态费米弧与高效氢还原近期,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团队 (杨群博士研究生、李国伟博士、孙岩博士、Claudia Felser 教授) 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确定了拓扑材料在异相催化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主张通过构筑手性晶体进一步优化和激活拓扑非平庸表面态,在高性能催化材料合成上取得了突破。曲率稳定法实现大面积ABC三层石墨烯的外延生长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A. T. Charlie Johnson课题组的高兆理等研究者报道了一种基于镍铜梯度合金衬底的CVD外延生长三层石墨烯的方法。研究团队使用纳米角分辨光电子谱(nanoARPE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红外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IR-SNOM)证实了ABA-TLG和ABC-TLG的存在。2019中国地质调查和地质科技“双十”出炉4月16日,2020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2019年地质调查工作,并聚焦新需求,部署了这一年的重点工作任务。3500多人参加了本次视频会议。会议表示,2020年地质调查工作将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工作定位,推进地质事业转型升级。用标准化工具助力全球抗疫日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向国际社会与相关行业免费公开了重症监护呼吸机等电子医疗设备相关的28项国际标准。中国工程院院士、IEC主席舒印彪是此项举措的发起者之一。在世界各国奋力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过程中,急救呼吸机的紧缺正成为许多国家卫生组织面临的巨大难题,而这些呼吸机对于越来越多的重病患者是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医疗设备。联合国刊登中科院院士文章合国网站近日发布了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撰写的题为《大数据支撑全球疫情应对》的文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联合国邀请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独立科学家小组撰写文章,《大数据支撑全球疫情应对》是首篇发表的文章。我国首个降血糖原创天然药物上市近日,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官网报道,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玉玲和申竹芳领衔研发的国内首个降血糖原创天然药物——桑枝总生物碱片于3月17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是我国近10年首个批准的糖尿病中药新药。北京五和博澳药业为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北京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二期项目开工4月17日, 北京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二期项目开工仪式在北京大兴中关村生物医药基地举行。据悉,该园区定位为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成果服务和产业化基地,将对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领军企业科研资源,重点聚焦心血管、诊断试剂、骨科新材料、高端影像、微创器械等领域,为项目落地提供空间、配套设施和产业服务。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储成才研究员应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撰写植物氮信号调控网络综述文章近日,储成才研究员受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撰写了题为“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hierarchical nitrogen signalling network in plants”的综述文章,对以NRT1.1-NLP为核心的硝酸盐信号通路、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解析植物氮信号调控网络,以及系统性氮信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图 1),对植物中不同层级的氮信号调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未来植物氮信号网络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新技术为南水北调注入创新动力扬州大学教授陆伟刚团队的研究成果《南水北调工程大流量泵站高性能泵装置关键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近日获得了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团队集成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流量泵站创新技术体系,实现了高性能泵装置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中广泛应用。

白豚

这些医疗黑科技,以后有望在浙大一院与你见面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机器人可以帮助开展眼科手术,智能影像眼镜可以让盲人“看清世界”,一台机器人“大脑”就能进行宫颈病理细胞筛查……9月29日落幕的“2018AIIA杯人工智能巡回赛医学人工智能大赛”决赛上,12支竞赛团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科技感十足的未来医疗场景。 “2018 AIIA杯人工智能巡回赛医学人工智能大赛”是国内最高级别医学人工智能领域赛事,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主办,医学人工智能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浙江省医院协会医疗卫生信息专委会、贝壳社联合主办。 大赛自2018年3月24日启动报名开始,在全国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信息公司等掀起一股“科技旋风”,吸引了国内十余个省市和加拿大等海外地区的科技大咖。项目涉及泛医学领域人工智能、智能药物研发、智能影像识别、肺部结节诊断、病例细胞学检查、心电检查、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理、医疗机器人等多个医疗领域。决赛当天,12支队伍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最终“一种多模式自适应的人工智能宫颈细胞学筛查机器人大脑 iDeepWise”获得一等奖,成功捧回50万现金奖励,三年最高600万元研发补助、最高2000万元让利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奖励。“风影肿瘤免疫治疗及药物研发AI平台”和“复旦复生——消化系统智能诊断领跑者”获得二等奖。“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连心智能放疗云”、“盲人视觉辅助眼镜”获得三等奖。除了丰厚的奖励,以上获奖项目都将进入浙大一院试点应用。人工智能助力宫颈癌筛查,让更多女性受惠浙江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两癌”(宫颈癌、乳腺癌)检查试点,是全国最早开展的省份之一。 但传统的宫颈癌筛查,一张宫颈细胞玻片包含五千到十万个细胞,病理医生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一一判读,按照规定一名病理医生一天只能看一百张片子。由于人会产生疲劳,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其敏感性平均只有65%左右,导致会有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结果。 而人工智能宫颈细胞学筛查机器人大脑iDeepWise的“脑袋”里,拥有多种制片方式的宫颈细胞涂片数据,已构建经专家标注质控的百万级别高质量宫颈细胞大数据中心。 团队负责人杨志明博士介绍,iDeepWise以宫颈癌液基细胞学辅助筛查AI算法模组为切入点,实现TCT宫颈细胞学筛查阅片和宫颈细胞学辅助诊断。它可以不知疲惫、夜以继日地进行读片,60秒就能完成一次工作,大大提高了筛查的效率,且宫颈细胞细胞类别分类精度达到99.3%,不仅远远高出病理医生,在相同的数据集上,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今年3月最新的研究成果高1%。 目前深思考在智慧医疗大健康领域主要有“云”和“端”两种形态的商业模式。“云”模式即当病理扫描仪接入医疗大健康C6云后,AI就会批量帮助医生进行筛片;“端”模式则是基于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医疗专用AI芯片深思考M-DPU,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低功耗、大算力、小体积、低成本的优点,可赋能于电子显微镜或扫描仪,让设备除了拥有宫颈细胞辅助筛查的能力,有利于宫颈癌筛查在农村及偏远地区普及。另外,还可将AI医疗健康的其他算法写入深思考M-DPU,将其应用推广到国内外医疗健康的其他领域,最终实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普惠。人工智能+胶囊胃镜,未来的胃镜检查将变得轻松简单胶囊内镜是近些年很火的一个检查,和传统侵入性的内窥镜不同,患者只需要吞下一颗胶囊内窥镜就能完成检查,无需忍受痛苦,也无需接受麻醉。对普通患者来说,胶囊内镜存在价格高昂等问题。而对于医生来说,胶囊胃镜最大的bug则内窥镜拍下的海量图片。一般来说,一次胶囊内镜检查将生成6万多张照片,医生需要花费3个小时左右来进行诊断。复旦复生创始人兼CEO闫铭介绍,他们团队全球首创的ShineNet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智能处理六万多张照片。在对来自上海市顶级三甲医院海量优质影像数据学习、训练的基础上,ShineNet目前可实现图片分类与图像分割两大核心功能,未来将进一步“学习”临床医生的诊断经验,将整体诊断时间缩短到半个小时之内,打破胶囊内镜“诊断难”的瓶颈。经测试,ShineNet 1.0在小肠溃疡细分领域敏感度达超过96%,在其他类别病种识别领域也有不俗表现。目前,团队已与部分硬件厂商开展合作,拓展胶囊内镜智能诊疗、消化系统慢病管理云平台等相关业务。同时,团队在内窥镜、超声、CT等领域均有涉及,未来希望打造出医学影像智能诊断的生态圈。项目落地后,胶囊内镜的价格将有望大幅下降,这种安全高效的方式或成为未来消化系统疾病早期筛查的首选,为中国大健康领域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人工智能加速药物研发,让患者更早用上高效肿瘤药物 一部《我不是药神》,把大众的视线拉到了昂贵的抗癌药物上。在制药领域,有一个“Double 10”(双十)的说法,也就是创造一个新药,起码要花费十年时间和十亿美元。如何提高制药的效率和成功率,加快药品研发速度,一直是制药行业明显的痛点。联合创始人、同济大学教授刘琦说,风影肿瘤免疫治疗及药物研发AI平台,主要为肿瘤免疫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AI支撑服务,项目初期主要为医院、药企等提供AI服务,长期将开展自主肿瘤药物研发。 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重新启动并维持肿瘤-免疫循环,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控制与清除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的肿瘤病人都适合接受免疫治疗。通过先进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预测系统,风影AI平台能评估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的疗效,从而帮助医生制定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对制药公司来说,这些预测集成的大数据,对后续的药物研发有很大的价值。 “希望为我国肿瘤免疫治疗及药物研发行业提供基础AI支撑,推动我国肿瘤免疫治疗及药物研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原研药的研发水平。”牢牢抓住创新驱动,浙大一院人工智能大放异彩在刚刚结束的云栖大会上,浙大一院病理科演示了利用医疗人工智能实现语音病历输入,提高工作效率的场景,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样的智慧医疗场景,在浙大一院还有很多。 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教授说,医院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思路,在互联网潮流下,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大力推动智慧医学,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注入新动能。2017年,医学人工智能浙江省工程实验室落户浙大一院,王院长担任负责人,为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落地提供了专业平台。王院长在决赛上致辞王院长介绍说,浙大一院目前在甲状腺疾病影像中已经应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机器人”,部分病例中,机器人甚至比医生诊断更准确,“精准医疗”已现雏形,2018年5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还实地考察了该系统,今后该技术还将应用到肺结节、肝胆胰等疾病影像诊断中。 2018年9月17日,德国石荷州州长丹尼尔君特率代表团到浙大一院参与医学交流活动,现场观摩了人工智能超声CT早期诊断前列腺癌项目,该项目是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谢立平教授与德国医学专家的合作成果,可以有效提高前列腺癌检出率,减少穿刺针数。除此之外,医院在智能检验系统、ICU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平台等方面都早有探索与实践。 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的浙大一院国际医疗中心,目标是建成未来智慧医院。未来,医院将致力于智能机器人、虚拟助手、药物研发、健康决策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目前,浙大一院还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医院物流配送系统,借助人工智能来完成配药等服务。王院长接受采访“可以说,伴随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场景的铺开,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浙大一院这样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而言,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有效增强服务能力,助力国际一流医学中心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王院长说。

夫奸

一年内三家独立影像中心获上亿融资 疫情之后该如何发挥价值

每一场疫情,每一场危机中都是我们学习的机会,有时我们学到的是应该更快预警,有时学到的是应该更早预警,有时学到的是应该优化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有时学到的是应该加强彼此沟通弥补现有的知识空白,有时学到的是应该让这样的沟通更坦诚。――WHO 布鲁斯·艾尔沃德在一脉阳光集团总部,由超带领着采购中心麻利地将刚清点好的口罩摞成一摞,相比于预期的10万口罩采购量,这一次送到中心的不到十分之一。不过,对于一脉阳光影像这样的非公医疗机构,这些物资异常珍贵。医疗行业从业者对于疫情总是先知先觉,早在1月20日,一脉阳光就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开始火速调运物资,但时间还是慢了一步。“一开始,我们的采购规模非常大,口罩采购量30万起,防护服5千起,但各地的封城措施的颁布以及居民口罩需求的飞涨,常规的渠道已经买不到了,那个时候,每位同事都在朋友圈里寻求口罩资源。”“防护服也是如此,前线医生的物资比我们更加吃紧,我们曾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物资捐赠,但当我们也加入一线时,防护服不够用了。影像中心的医生们开始想着用各种方式、各种材料自制防护服。谁也没有想到这场疫情会持续这么久,没有医院会储备这样多的防护物资。”在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像一脉阳光这样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境况略显尴尬,但作为中国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在积极寻找破局之路。由于一脉阳光并非定点发热机构,其自建非依托型的影像中心即使有接纳新冠患者的能力,也无法享受到国家医疗物资的接济。医学检验的情况相仿:华大基因等检验机构在疫情之初就大幅扩大产能,结果却步入产能闲置之局。随着疫情的升级,全国对于医疗资源调配的刚性需求变大,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缺口出现的情况下也全力展现出了“战斗力”和“公益性”。以一脉阳光为例,利用远程医疗的方式,他们通过“云影像平台+AI”的方式承担了海量的患者阅片工作。据统计,一脉阳光江西省区的26家影像中心协助定点收治机构确诊了170例确诊病例,占江西省所有确诊人数的1/4。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后勤支持。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独立影像中心在驶入中国的五年时光中,其中个体已经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从这次突然事件来看,这些机构尽管拥有资源与潜力,却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方兴未艾,如何向社会与政府注入信任?动脉网采访到了多家独立影像机构,他们正通过改变自身以在市场中立足。捐赠成为主要贡献来源非公医疗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推动,独立影像中心的崛起则是源于分级诊疗的实施。为了更好的解决中国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基层医疗资源缺乏、服务能力差的老大难问题,党的十八大重点讨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在已批准5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再增加5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类别,允许社会力量投资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并连锁化、集团化运营。两大政策的提出为第三方检测中心的发展筑好了地基。2015年-2019年期间,一大批独立影像中心陆续建立,其中既包含全景医学影像中心、心影像智能科技等主打高净值客户人群的企业,也包含开普影像、万里云等以自建为主的中心;一脉阳光则是“自建+共建”双管齐下。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是一个例外,依托于平安集团,它既建立了包含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常规体检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又与众多医院“共建”影像中心,立下了5年开设1000家影像中心的宏伟目标。他们的目标非常相似――将影像科从医院之中剖离出来。但在这场疫情之中,独立影像中心显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疫情圈中没了分级诊疗的存在。许多中心在开业不久便被勒令关门,只能通过影像云平台为医院提供Saas服务,以缓解三甲医院的阅片压力。不过,没有直接参与到疫情中的企业也在尽力为前线调度资源,截止2月21日,全景医学影像中心捐献的各类物资价值超过200万;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与合资方日本MIRACA集团旗下SRL总部联合展开海外募捐医用防疫物资,包括防护服、各类口罩、护目镜等急缺物资,并于2月1日完成物资接收与发放……众多企业纷纷参与其中。稳步布局虽说防疫战之中的独立影像中心作用有限,但这并不能否认这一体系固有的价值。回顾近半年,数家头部的独立影像中心均在此段时间获得了融资,整个独立影像中心的价值似乎已经慢慢被资本所认可。2019年5月,万东医疗为万里云引入战略投资,盛宇投资、裕桦投资,交割之后,万里云的出资比例由75%降至55.85%,阿里健康的出资比例由25%降至23.28%。同年7月,一脉阳光影像医院集团完成了C轮领投方签约及首笔交割,人保股权领投。对于资金的用途这一问题,两家企业都提到了要将其用于“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搭建,将独立影像中心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2020年2月10月,面向高收入群体的全景医疗也顺利完成了6亿元的B轮融资,这是独立影像中心兴起以来业内的最大一笔融资,全景希望能用这笔资金在更多地城市完成独立影像中心的部署。对于经营独立影像中心的企业,数亿元的融资算不上多,以平安健康(中心)为例,单个中心造价为8000万左右。所以,其重资产运营的投入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入市场的壁垒,却也放大了投资方潜在的风险。所以,虽说数家头部的独立影像中心均有了资本进入,现在仍可视为“资本初布局,企业稳发展”的阶段。但相对最初的几年,资本流入的情况已经平凡很多。数据来源于天眼查此外,从融资数据来看,获得融资的企业仍以几家老牌企业为主,鲜有新玩家进入。例如,后期进入的心医国际合作全景的方式开拓海外医疗服务,没有单独设立机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里依然是一片蓝海。值得注意的是,经历了近四年的发展之后大部分影像中心的经营情况仍以亏损为主,在影像中心未形成规模前,这种情况或将继续持续一段时间。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不少企业也在寻求模式上的转变。独立影线中心走出“中国模式”“独立影像中心”一词其实是个舶来品。上世纪80年代,人口老龄化的增长使得医院影像科的需求大幅增加。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的一组数据指出,在美国,65岁以上的人群对放射影像诊断的需求为45至64岁人群的2倍,是20至44岁的3倍。在此基础上,临床医生对疾病预防性筛查的重视;医疗报销体制对医学影像应用报销制度的调整(尤其对PET技术的临床应用的放开);影像成像技术升级带来更精确的诊;医生对于影像协助治疗疗效评估的依赖性增强等等原因,共同推进着医疗影像业的发展。出于规模化诊断以降低影像检查费用等最终目的,美国的独立影像中心随之诞生。在三十年的发展之中,美国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其独立影像中心以医院联合影像机构投资建设于医院内的影像中心(共建模式)与独立建设于人口密集地区的影像中心(自建)为主。在第一种模式中,医院影像项目进行独立核算,目标人群集中于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第二种模式则希望能够为院外的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门诊影像服务。在最初的三年之中,中国独立影像中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照搬了美国的模式。但中美的情况实则大有不同。其一来源于不同的推出目的。美国希望独立影像中心能提供更有竞争力、更划算的影像诊断服务,中国则希望推进分级诊疗,增强区域医疗能力,缓解三甲医院诊疗压力。其二来源于不同的商保环境。美国成熟的商保体系督促医生进行更为严格的预防性筛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以降低支付成本。在这一方面,国内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没有对“预防”二字给予足够的,商保的缺失导致人们缺乏激励机制自我检查。此外,医疗影像人材资源缺失、影像标准不互认等问题也在推动中国的独立影像中心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其实,差异化的竞争早已开始,从现在来看,我们能找到四种不同于美国的“中国模式”。全景医学影像:以人材、器械为核心竞争力驶向高净值市场为患者提供无差异的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的优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部分高收入人群希望能够得到更为迅速、更为个性化的医疗影像服务。全景医学影像正是看到了这一差异,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这一选择让全景在运营第一年便实现了收支平衡。这一模式对医院的器械配置、中心选址、个性化服务等环节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景目前运营的5家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均位于上海、重庆等中心城市,配置了国际领先的CT、MRI等医学影像设备,并率先在非公医疗中引入PET/CT,为用户开展核医学影像服务。从目前来看,全景医学的获客来源主要来自医院导流与商保推荐,新近融资之后,全景医学告诉动脉网记者,未来全景将在武汉、西安等中心城市建立独立影像中心。一脉阳光:云平台连接影像中心和各医疗机构在现存的创业公司中,一脉阳光项目数量全国第一,其影像中心也在本次疫情中开展了最为丰富的抗疫工作。据一脉阳光董事长王世和介绍,一脉阳光不仅开通了湖北地区影像大数据平台,还为四川乐山、广元等城市提供区域影像平台;与阿里共同开发新冠肺炎医学影像AI诊断系统。纵观整个行业,一脉阳光不断推进远程医疗发展、建立医学影像中心目标,随着项目的增多,一脉阳光则尝试用过云平台、人工智能的方式扩大单个影像中心覆盖范围与诊断效率。此外,对于依托类型的影像中心,一脉阳光也将支付全数接入医保。一脉阳光模式的优势在于有美国经验可以参考,但这一模式的运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医生、患者对于独立影线中心的认可程度。在品牌传播方面,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大手笔布局与传播或许在一定程度推动了行业的发展。翼展医疗集团:收获中国首张互联网影像中心经营许可证谈起第三方影像模式的创新,翼展医疗集团特立独行。其影像生态中除了在拥有线下经营的影像中心布局外,2019年底,翼展还取得我国第一张,也是目前唯一一张互联网线上影像中心经营许可证,标志着独立影像中心互联网医院时代的到来。线上影像中心与翼展经营多年的影像云平台密不可分,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作为一个医疗机构对诊断结果承担医疗责任,可以说是一家专精于医学影像诊断的互联网医院,实现了从SaaS服务到医疗机构的转身。由于医学影像扫描流程与诊断流程的可割裂性,线上影像中心通过责任转移的方式,更好地提升区域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翼展医疗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市场了解,我们发现中国不完全是缺乏医疗设备,而是缺乏高水平的诊断能力。很多的基层医疗、二级医疗机构拥有影像设备,但不具备资深的阅片医生。通过线上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我们可以把现存的供给侧能力,进行充分重新调用,实现资源的再分配,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爆发点。”从本次疫情来看,远程阅片实则在分摊医院影像科压力中发挥了十足的作用,而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互联网影像中心运营的可能。在动脉网看来,翼展现有的“线上互联网影像中心+线下独立影像中心”的模式,可能是未来中小独立影像中心发展的缩影。这也隐藏了另一种可能,许多AI企业、互联网医疗企业或许在未来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寻找医院申请互联网医学影像中心的牌照,为患者提供远程阅片服务。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检验、检测、体检三位一体由于拥有充分的资金实力,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布局速度非常迅速,短短2年时间,8家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已经正式开业,300余家共建型影像中心也投入运营。平安旗下的独立影像中心并非完全独立的机构,而是作为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三位一体”中的一部分,可提供两种不同定位的服务,分别面向中高收入群体与普通群体。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一方面积极与各级医院建立联系,为三甲医院分担过多的医疗需求,为底层医院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在购置最先进的MR、CT设备,招揽三甲医院的名医,尽可能将影像服务做到最好。结构上,平安连接患者端到支付端所有内容,患者端有平安好医生作为端口,提供问诊、导诊服务,再将需要检查的患者导流至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检测中心又与医保公司及平安商保连接,不仅搭建了合理的支付端,也可降低相关保险成本,让整个信息流通更加透明。在技术环节,平安拥有独立的健康云及全球医疗与健康研究中心提供支持,可实现影像诊断、医学检验、精密检查、名医门诊、延伸治疗、远程阅片、MDT会诊等服务。平安模式的优势在于把控了流量、数据、科技、服务全流程。在客源问题上提供了稳定的来源,而实体中心本身也为互联网模式提供了支撑。当独立影像模式成熟,线下流量稳定后,则可反哺互联网医院,将一直以来平安好医生的单向导流闭关转化为双向导流闭环。但这一模式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与完整的生态作为支持,尤其是生态的作用。企业的扩张速度能够放慢点,但在这个过程如何保持现金流以支持后续扩张,需要资金填补风险,也需要生态维持流量。所以,平安的模式很难复制。部分迪桑方影像中心现状行业标准、人材培养等问题正一一解决虽然独立影像中心的模式得到了创新,但是其中的问题真的都解决了吗?一直以来,独立影像中心都面临着获客难、高水平医生难寻、影像结果互认困难、人材培养制度缺失等问题。模式的转变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而对于剩下的问题,独立影像中心还需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制定慢慢解决。“现在医学影像的使用场景更加广泛了,除了传统的检查服务,一些医美机构也会建议顾客在进行相关服务前先进行CT扫描,以避免健康风险。”一脉阳光王世和告诉动脉网记者,“这些新的客户正成为我们的重要客源之一,此外,银行、保险行业所带来的高净值客户也在我们的营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例。”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两年来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各家中心均与保险公司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合作。此外,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为例,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便通过互联网医院的方式进行导流。而对于医生资源这一问题,王世和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非公医疗人材资源匮乏这一现状,而人材的培养是一个长远大计,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因此,一脉阳光借助人工智能、远程会诊平台的力量,用老带新的方式一批一批地培养人材。”在这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人才梯队的建设。很多处于医院中级职称的人不愿意离开医院,因为院外没有结构良好的晋升机制。但就现阶段而言,这一现象已经大有改观,例如广州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职称评选政策已经放开。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核医学首席医疗官王全师教授表示:“在现有规则下,民营医院的医生想要评职称,依然需要递交文章、研究课题。为此,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设立了专项基金,鼓励内部医生同步开展医学诊断和临床科研,定期总结研讨诊断报告,提升学科能力。例如,武汉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以“心脏多模态影像评估”为主要研究方向,联合多学科影像技术,为客户提供从心脏形态结构到全面功能分析的高端影像服务。”最后,标准互认是独立影像中心发展的基石,如果公立医院不认可独立影像中心的阅片结果,那么患者将不可避免的进行重复照片,这是独立影像中心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今,翼展医疗集团、一脉阳光均与中国医师协会协同推进线上影像诊断标准,但双方均为透露具体进展。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正如企业所言,医院正将其业务不断细分,越多越多拥有比较优势资源的企业正将医疗服务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没有足够政策的支持,这些细分领域的重资产非公医疗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规避风险?从自建类独立影像中心的持股情况来看,许多中心背后三甲医院都有持股,这似乎是一针定心剂,但要从亏损走向盈利,各家均在尝试之中。其次,从本次疫情我们也可看出,G端与C端仍然没有给予影像中心足够的信任。只有当影像中心得到这个群体的信任,我们才能说这一模式在中国走通了。至于问题的解决之道,当这一赛道涌入更多玩家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答案。来源: 动脉网

诘然已解

疫情过后,独立医疗影像中心该如何发挥价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动脉网(ID:vcbeat),作者|赵泓维在一脉阳光集团总部,由超带领着采购中心麻利地将刚清点好的口罩摞成一摞,相比于预期的10万口罩采购量,这一次送到中心的不到十分之一。不过,对于一脉阳光影像这样的非公医疗机构,这些物资异常珍贵。医疗行业从业者对于疫情总是先知先觉,早在1月20日,一脉阳光就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开始火速调运物资,但时间还是慢了一步。“一开始,我们的采购规模非常大,口罩采购量30万起,防护服5千起,但各地的封城措施的颁布以及居民口罩需求的飞涨,常规的渠道已经买不到了,那个时候,每位同事都在朋友圈里寻求口罩资源。”“防护服也是如此,前线医生的物资比我们更加吃紧,我们曾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物资捐赠,但当我们也加入一线时,防护服不够用了。影像中心的医生们开始想着用各种方式、各种材料自制防护服。谁也没有想到这场疫情会持续这么久,没有医院会储备这样多的防护物资。”在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像一脉阳光这样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境况略显尴尬,但作为中国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在积极寻找破局之路。由于一脉阳光并非定点发热机构,其自建非依托型的影像中心即使有接纳新冠患者的能力,也无法享受到国家医疗物资的接济。医学检验的情况相仿:华大基因等检验机构在疫情之初就大幅扩大产能,结果却步入产能闲置之局。随着疫情的升级,全国对于医疗资源调配的刚性需求变大,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缺口出现的情况下也全力展现出了“战斗力”和“公益性”。以一脉阳光为例,利用远程医疗的方式,他们通过“云影像平台+AI”的方式承担了海量的患者阅片工作。据统计,一脉阳光江西省区的26家影像中心协助定点收治机构确诊了170例确诊病例,占江西省所有确诊人数的1/4。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后勤支持。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独立影像中心在驶入中国的五年时光中,其中个体已经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从这次突然事件来看,这些机构尽管拥有资源与潜力,却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方兴未艾,如何向社会与政府注入信任?动脉网采访到了多家独立影像机构,他们正通过改变自身以在市场中立足。捐赠成为主要贡献来源非公医疗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推动,独立影像中心的崛起则是源于分级诊疗的实施。为了更好的解决中国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基层医疗资源缺乏、服务能力差的老大难问题,党的十八大重点讨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在已批准5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再增加5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类别,允许社会力量投资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并连锁化、集团化运营。两大政策的提出为第三方检测中心的发展筑好了地基。2015年-2019年期间,一大批独立影像中心陆续建立,其中既包含全景医学影像中心、心影像智能科技等主打高净值客户人群的企业,也包含开普影像、万里云等以自建为主的中心;一脉阳光则是“自建+共建”双管齐下。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是一个例外,依托于平安集团,它既建立了包含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常规体检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又与众多医院“共建”影像中心,立下了5年开设1000家影像中心的宏伟目标。他们的目标非常相似——将影像科从医院之中剖离出来。但在这场疫情之中,独立影像中心显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疫情圈中没了分级诊疗的存在。许多中心在开业不久便被勒令关门,只能通过影像云平台为医院提供Saas服务,以缓解三甲医院的阅片压力。不过,没有直接参与到疫情中的企业也在尽力为前线调度资源,截止2月21日,全景医学影像中心捐献的各类物资价值超过200万;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与合资方日本MIRACA集团旗下SRL总部联合展开海外募捐医用防疫物资,包括防护服、各类口罩、护目镜等急缺物资,并于2月1日完成物资接收与发放……众多企业纷纷参与其中。稳步布局虽说防疫战之中的独立影像中心作用有限,但这并不能否认这一体系固有的价值。回顾近半年,数家头部的独立影像中心均在此段时间获得了融资,整个独立影像中心的价值似乎已经慢慢被资本所认可。2019年5月,万东医疗为万里云引入战略投资,盛宇投资、裕桦投资,交割之后,万里云的出资比例由75%降至55.85%,阿里健康的出资比例由25%降至23.28%。同年7月,一脉阳光影像医院集团完成了C轮领投方签约及首笔交割,人保股权领投。对于资金的用途这一问题,两家企业都提到了要将其用于“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搭建,将独立影像中心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2020年2月10月,面向高收入群体的全景医疗也顺利完成了6亿元的B轮融资,这是独立影像中心兴起以来业内的最大一笔融资,全景希望能用这笔资金在更多地城市完成独立影像中心的部署。对于经营独立影像中心的企业,数亿元的融资算不上多,以平安健康(中心)为例,单个中心造价为8000万左右。所以,其重资产运营的投入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入市场的壁垒,却也放大了投资方潜在的风险。所以,虽说数家头部的独立影像中心均有了资本进入,现在仍可视为“资本初布局,企业稳发展”的阶段。但相对最初的几年,资本流入的情况已经平凡很多。数据来源于天眼查此外,从融资数据来看,获得融资的企业仍以几家老牌企业为主,鲜有新玩家进入。例如,后期进入的心医国际合作全景的方式开拓海外医疗服务,没有单独设立机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里依然是一片蓝海。值得注意的是,经历了近四年的发展之后大部分影像中心的经营情况仍以亏损为主,在影像中心未形成规模前,这种情况或将继续持续一段时间。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不少企业也在寻求模式上的转变。独立影线中心走出“中国模式”“独立影像中心”一词其实是个舶来品。上世纪80年代,人口老龄化的增长使得医院影像科的需求大幅增加。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的一组数据指出,在美国,65岁以上的人群对放射影像诊断的需求为45至64岁人群的2倍,是20至44岁的3倍。在此基础上,临床医生对疾病预防性筛查的重视;医疗报销体制对医学影像应用报销制度的调整(尤其对PET技术的临床应用的放开);影像成像技术升级带来更精确的诊;医生对于影像协助治疗疗效评估的依赖性增强等等原因,共同推进着医疗影像业的发展。出于规模化诊断以降低影像检查费用等最终目的,美国的独立影像中心随之诞生。在三十年的发展之中,美国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其独立影像中心以医院联合影像机构投资建设于医院内的影像中心(共建模式)与独立建设于人口密集地区的影像中心(自建)为主。在第一种模式中,医院影像项目进行独立核算,目标人群集中于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第二种模式则希望能够为院外的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门诊影像服务。在最初的三年之中,中国独立影像中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照搬了美国的模式。但中美的情况实则大有不同。其一来源于不同的推出目的。美国希望独立影像中心能提供更有竞争力、更划算的影像诊断服务,中国则希望推进分级诊疗,增强区域医疗能力,缓解三甲医院诊疗压力。其二来源于不同的商保环境。美国成熟的商保体系督促医生进行更为严格的预防性筛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以降低支付成本。在这一方面,国内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没有对“预防”二字给予足够的关注,商保的缺失导致人们缺乏激励机制自我检查。此外,医疗影像人材资源缺失、影像标准不互认等问题也在推动中国的独立影像中心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其实,差异化的竞争早已开始,从现在来看,我们能找到四种不同于美国的“中国模式”。全景医学影像:以人材、器械为核心竞争力驶向高净值市场为患者提供无差异的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的优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部分高收入人群希望能够得到更为迅速、更为个性化的医疗影像服务。全景医学影像正是看到了这一差异,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这一选择让全景在运营第一年便实现了收支平衡。这一模式对医院的器械配置、中心选址、个性化服务等环节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景目前运营的5家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均位于上海、重庆等中心城市,配置了国际领先的CT、MRI等医学影像设备,并率先在非公医疗中引入PET/CT,为用户开展核医学影像服务。从目前来看,全景医学的获客来源主要来自医院导流与商保推荐,新近融资之后,全景医学告诉动脉网记者,未来全景将在武汉、西安等中心城市建立独立影像中心。一脉阳光:云平台连接影像中心和各医疗机构据一脉阳光董事长王世和介绍,一脉阳光不仅开通了湖北地区影像大数据平台,还为四川乐山、广元等城市提供区域影像平台;与阿里共同开发新冠肺炎医学影像AI诊断系统。纵观整个行业,一脉阳光不断推进远程医疗发展、建立医学影像中心目标,随着项目的增多,一脉阳光则尝试用过云平台、人工智能的方式扩大单个影像中心覆盖范围与诊断效率。此外,对于依托类型的影像中心,一脉阳光也将支付全数接入医保。一脉阳光模式的优势在于有美国经验可以参考,但这一模式的运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医生、患者对于独立影线中心的认可程度。在品牌传播方面,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大手笔布局与传播或许在一定程度推动了行业的发展。翼展医疗集团:收获中国首张互联网影像中心经营许可证谈起第三方影像模式的创新,翼展医疗集团特立独行。其影像生态中除了在拥有线下经营的影像中心布局外,2019年底,翼展还取得我国第一张,也是目前唯一一张互联网线上影像中心经营许可证,标志着独立影像中心互联网医院时代的到来。线上影像中心与翼展经营多年的影像云平台密不可分,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作为一个医疗机构对诊断结果承担医疗责任,可以说是一家专精于医学影像诊断的互联网医院,实现了从SaaS服务到医疗机构的转身。由于医学影像扫描流程与诊断流程的可割裂性,线上影像中心通过责任转移的方式,更好地提升区域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翼展医疗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市场了解,我们发现中国不完全是缺乏医疗设备,而是缺乏高水平的诊断能力。很多的基层医疗、二级医疗机构拥有影像设备,但不具备资深的阅片医生。通过线上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我们可以把现存的供给侧能力,进行充分重新调用,实现资源的再分配,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爆发点。”从本次疫情来看,远程阅片实则在分摊医院影像科压力中发挥了十足的作用,而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互联网影像中心运营的可能。在动脉网看来,翼展现有的“线上互联网影像中心+线下独立影像中心”的模式,可能是未来中小独立影像中心发展的缩影。这也隐藏了另一种可能,许多AI企业、互联网医疗企业或许在未来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寻找医院申请互联网医学影像中心的牌照,为患者提供远程阅片服务。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检验、检测、体检三位一体由于拥有充分的资金实力,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布局速度非常迅速,短短2年时间,8家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已经正式开业,300余家共建型影像中心也投入运营。平安旗下的独立影像中心并非完全独立的机构,而是作为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三位一体”中的一部分,可提供两种不同定位的服务,分别面向中高收入群体与普通群体。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一方面积极与各级医院建立联系,为三甲医院分担过多的医疗需求,为底层医院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在购置最先进的MR、CT设备,招揽三甲医院的名医,尽可能将影像服务做到最好。结构上,平安连接患者端到支付端所有内容,患者端有平安好医生作为端口,提供问诊、导诊服务,再将需要检查的患者导流至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检测中心又与医保公司及平安商保连接,不仅搭建了合理的支付端,也可降低相关保险成本,让整个信息流通更加透明。在技术环节,平安拥有独立的健康云及全球医疗与健康研究中心提供支持,可实现影像诊断、医学检验、精密检查、名医门诊、延伸治疗、远程阅片、MDT会诊等服务。平安模式的优势在于把控了流量、数据、科技、服务全流程。在客源问题上提供了稳定的来源,而实体中心本身也为互联网模式提供了支撑。当独立影像模式成熟,线下流量稳定后,则可反哺互联网医院,将一直以来平安好医生的单向导流闭关转化为双向导流闭环。但这一模式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与完整的生态作为支持,尤其是生态的作用。企业的扩张速度能够放慢点,但在这个过程如何保持现金流以支持后续扩张,需要资金填补风险,也需要生态维持流量。所以,平安的模式很难复制。部分迪桑方影像中心现状行业标准、人材培养等问题正一一解决虽然独立影像中心的模式得到了创新,但是其中的问题真的都解决了吗?一直以来,独立影像中心都面临着获客难、高水平医生难寻、影像结果互认困难、人材培养制度缺失等问题。模式的转变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而对于剩下的问题,独立影像中心还需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制定慢慢解决。“现在医学影像的使用场景更加广泛了,除了传统的检查服务,一些医美机构也会建议顾客在进行相关服务前先进行CT扫描,以避免健康风险。”一脉阳光王世和告诉动脉网记者,“这些新的客户正成为我们的重要客源之一,此外,银行、保险行业所带来的高净值客户也在我们的营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例。”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两年来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各家中心均与保险公司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合作。此外,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为例,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便通过互联网医院的方式进行导流。而对于医生资源这一问题,王世和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非公医疗人材资源匮乏这一现状,而人材的培养是一个长远大计,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因此,一脉阳光借助人工智能、远程会诊平台的力量,用老带新的方式一批一批地培养人材。”在这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人才梯队的建设。很多处于医院中级职称的人不愿意离开医院,因为院外没有结构良好的晋升机制。但就现阶段而言,这一现象已经大有改观,例如广州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职称评选政策已经放开。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核医学首席医疗官王全师教授表示:“在现有规则下,民营医院的医生想要评职称,依然需要递交文章、研究课题。为此,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设立了专项基金,鼓励内部医生同步开展医学诊断和临床科研,定期总结研讨诊断报告,提升学科能力。例如,武汉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以“心脏多模态影像评估”为主要研究方向,联合多学科影像技术,为客户提供从心脏形态结构到全面功能分析的高端影像服务。”最后,标准互认是独立影像中心发展的基石,如果公立医院不认可独立影像中心的阅片结果,那么患者将不可避免的进行重复照片,这是独立影像中心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今,翼展医疗集团、一脉阳光均与中国医师协会协同推进线上影像诊断标准,但双方均为透露具体进展。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正如企业所言,医院正将其业务不断细分,越多越多拥有比较优势资源的企业正将医疗服务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没有足够政策的支持,这些细分领域的重资产非公医疗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规避风险?从自建类独立影像中心的持股情况来看,许多中心背后三甲医院都有持股,这似乎是一针定心剂,但要从亏损走向盈利,各家均在尝试之中。其次,从本次疫情我们也可看出,G端与C端仍然没有给予影像中心足够的信任。只有当影像中心得到这个群体的信任,我们才能说这一模式在中国走通了。至于问题的解决之道,当这一赛道涌入更多玩家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答案。

桂花

深睿医疗创新科研成果被顶级期刊ER及MIA收录

在科研创新能力上,深睿研究院(Deepwise AI Lab)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是目前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专注于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研究机构之一,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医疗前沿科技的探索,通过科技与临床的结合,产生了众多兼具临床价值和科技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陆续被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收录。截止到目前为止,深睿研究院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顶级期刊及会议(如TPAMI、TCyb、ICML、CVPR、ICCV、ECCV、AAAI等)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涵盖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三大顶级国际会议,尤其是连续两年在备受瞩目的顶级会议CVPR(谷歌2019学术榜Top 10)上均有学术成果发表,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公司中处于前列;同时,在医学影像计算与分析领域,如IPMI、MICCAI、ISBI、RSNA、ECR等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近期,深睿研究院又有两篇科研成果被刊登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体现了深睿研究院的持续创新能力。其中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共同完成的“Long-term follow-up of persistent pulmonary pure ground-glass noles with deep learning”(https://doi.org/10.1007/s00330-019-06344-z)被国际顶级放射学杂志European Radiology收录并发表。European Radiology是欧洲放射学会的会刊,创刊于1991年,在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不可或缺的学术地位,是放射学领域专家学者们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代表了最前沿的放射学科学,在综合类影像期刊中居第2位。当前,肺癌已经成为中国发病率和致死率第一的癌症,而在国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肺癌筛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普遍停留在利用深度学习进行肺结节检测研究上。然而,对于肺结节的生长评估鲜有研究,尤其是对亚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的长期管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管理长期存在的纯磨玻璃结节pGGN(Pure Ground Glass Nole)存在着更多的争议。为了解决这些争议,有必要研究长期存在的pGGN的生长进展,精确测量其生长速度,并识别出影响其进展的风险因素。这篇论文的研究工作正是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肺部pGGN进行自动分割,并基于随访数据开展上述研究,为临床上量化评估肺结节提供给更为精准的依据。本研究中,pGGN的自动检出和分割由来自深睿医疗的Dr. Wise AI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实现,综合利用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 CNN),超过目前任何单一分割方法的效果。基于Dr. Wise AI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对基线以及所有随访的胸部CT影像数据进行肺结节自动检出和分割,自动计算出pGGN的直径、密度、体积、质量、VDT(体积倍增时间)和MDT(质量倍增时间),并通过以上量化指标探究肺pGGN的自然生长规律,准确测量pGGN的生长速度,并评估影响pGGN生长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管理pGGN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技术可辅助揭示pGGN的自然生长规律;其中长期存在的pGGN表现为惰性生长;有分叶征和较大基线直径、体积和质量的pGGN随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生长。图1. 分叶状征、初始平均直径、初始体积和初始质量是预测pGGN是否进展的关键指标同时,深睿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论文“A deep network for tissue microstructure estimation using modified LSTM units”(https://doi.org/10.1016/j.media.2019.04.006)被刊登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MIA)。MIA是国际医学图像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干预会议MICCAI的官方期刊,创刊于1996年,关注将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和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的科研成果,其影响因子逐年上升,2018年达8.88,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关注度极高,被誉为高质量论文的衡量标尺。本论文基于改进的长短时记忆(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单元提出了一种用于估计组织微观结构的通用深度网络MESC-Net,提升了弥散磁共振成像 (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质量。dMRI为非侵入式评估组织的微观结构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工具,但由于模型较为复杂,通常需要带有大量弥散梯度的扫描序列来提升图像质量,而这导致了扫描时间的延长。在使用较少的弥散梯度时,用复杂信号模型来精确描述组织的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如何基于较少的弥散梯度得到较好的dMRI图像质量是科研上持续探索的一个难题。本文提出的MESC-Net网络在弥散梯度减少的情况下可以提升图像质量,对于临床扫描上的价值则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提升临床效率。另外,本研究提出的网络结构是一种通用的估计微观组织结构的网络,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种模型,为了验证该算法的通用性,实验还评估了基于三种信号模型NODDI(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 SMT(spherical mean technique)、 EAP(ensemble average propagator)估计得到的组织微观结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MESC-Net可成功地应用于三种不同的模型,该方法可以作为组织微观结构估计的通用方法,拥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图2. 基于NODDI模型用MESC-Net计算得到的vic/viso/OD的横截面示意图,AMICO/MLP/MEDN/MEDN+/m-MEDN+均为对比方法深睿医疗是一家注重前沿科技探索的公司,作为AI医疗领域的引领者,始终坚持将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以俞益洲教授(ACM 杰出科学家/IEEE Fellow)为核心的深睿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探索前沿的人工智能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通过Dr.Wise 多模态科研平台的助力,不断深化与医院、高校在临床问题上的科研合作,提升科研效率,产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并促进成果转化,让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和研究更加贴近临床需求,让AI真正落地到实际临床场景,助力国家智慧医疗建设。进入2019年,深睿研究院有8篇论文入选人工智能顶级会议CVPR2019,实现了图像识别与医学影像分析等技术的创新性突破,跻身中国论文发布数量排名前列的科技公司之一。在今年10月召开的医学影像分析顶级国际会议MICCAI和11月召开的国际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ICCV上,深睿研究院又有10篇关于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论文被收录。截止到目前为止,深睿研究院已发表50余篇顶级学术论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80,论文接收率超过50%,彰显出深睿研究院强大的科研能力。来源:消费日报网

变型记

一年内三家独立影像中心获上亿融资,疫情之后该如何发挥价值

在一脉阳光集团总部,由超带领着采购中心麻利地将刚清点好的口罩摞成一摞,相比于预期的10万口罩采购量,这一次送到中心的不到十分之一。不过,对于一脉阳光影像这样的非公医疗机构,这些物资异常珍贵。医疗行业从业者对于疫情总是先知先觉,早在1月20日,一脉阳光就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开始火速调运物资,但时间还是慢了一步。“一开始,我们的采购规模非常大,口罩采购量30万起,防护服5千起,但各地的封城措施的颁布以及居民口罩需求的飞涨,常规的渠道已经买不到了,那个时候,每位同事都在朋友圈里寻求口罩资源。”“防护服也是如此,前线医生的物资比我们更加吃紧,我们曾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物资捐赠,但当我们也加入一线时,防护服不够用了。影像中心的医生们开始想着用各种方式、各种材料自制防护服。谁也没有想到这场疫情会持续这么久,没有医院会储备这样多的防护物资。”在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像一脉阳光这样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境况略显尴尬,但作为中国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在积极寻找破局之路。由于一脉阳光并非定点发热机构,其自建非依托型的影像中心即使有接纳新冠患者的能力,也无法享受到国家医疗物资的接济。医学检验的情况相仿:华大基因等检验机构在疫情之初就大幅扩大产能,结果却步入产能闲置之局。随着疫情的升级,全国对于医疗资源调配的刚性需求变大,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缺口出现的情况下也全力展现出了“战斗力”和“公益性”。以一脉阳光为例,利用远程医疗的方式,他们通过“云影像平台+AI”的方式承担了海量的患者阅片工作。据统计,一脉阳光江西省区的26家影像中心协助定点收治机构确诊了170例确诊病例,占江西省所有确诊人数的1/4。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后勤支持。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独立影像中心在驶入中国的五年时光中,其中个体已经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从这次突然事件来看,这些机构尽管拥有资源与潜力,却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方兴未艾,如何向社会与政府注入信任?动脉网采访到了多家独立影像机构,他们正通过改变自身以在市场中立足。捐赠成为主要贡献来源非公医疗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推动,独立影像中心的崛起则是源于分级诊疗的实施。为了更好的解决中国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基层医疗资源缺乏、服务能力差的老大难问题,党的十八大重点讨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在已批准5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再增加5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类别,允许社会力量投资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并连锁化、集团化运营。两大政策的提出为第三方检测中心的发展筑好了地基。2015年-2019年期间,一大批独立影像中心陆续建立,其中既包含全景医学影像中心、心影像智能科技等主打高净值客户人群的企业,也包含开普影像、万里云等以自建为主的中心;一脉阳光则是“自建+共建”双管齐下。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是一个例外,依托于平安集团,它既建立了包含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常规体检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又与众多医院“共建”影像中心,立下了5年开设1000家影像中心的宏伟目标。他们的目标非常相似——将影像科从医院之中剖离出来。但在这场疫情之中,独立影像中心显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疫情圈中没了分级诊疗的存在。许多中心在开业不久便被勒令关门,只能通过影像云平台为医院提供Saas服务,以缓解三甲医院的阅片压力。不过,没有直接参与到疫情中的企业也在尽力为前线调度资源,截止2月21日,全景医学影像中心捐献的各类物资价值超过200万;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与合资方日本MIRACA集团旗下SRL总部联合展开海外募捐医用防疫物资,包括防护服、各类口罩、护目镜等急缺物资,并于2月1日完成物资接收与发放……众多企业纷纷参与其中。稳步布局虽说防疫战之中的独立影像中心作用有限,但这并不能否认这一体系固有的价值。回顾近半年,数家头部的独立影像中心均在此段时间获得了融资,整个独立影像中心的价值似乎已经慢慢被资本所认可。2019年5月,万东医疗为万里云引入战略投资,盛宇投资、裕桦投资,交割之后,万里云的出资比例由75%降至55.85%,阿里健康的出资比例由25%降至23.28%。同年7月,一脉阳光影像医院集团完成了C轮领投方签约及首笔交割,人保股权领投。对于资金的用途这一问题,两家企业都提到了要将其用于“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搭建,将独立影像中心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2020年2月10月,面向高收入群体的全景医疗也顺利完成了6亿元的B轮融资,这是独立影像中心兴起以来业内的最大一笔融资,全景希望能用这笔资金在更多地城市完成独立影像中心的部署。对于经营独立影像中心的企业,数亿元的融资算不上多,以平安健康(中心)为例,单个中心造价为8000万左右。所以,其重资产运营的投入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入市场的壁垒,却也放大了投资方潜在的风险。所以,虽说数家头部的独立影像中心均有了资本进入,现在仍可视为“资本初布局,企业稳发展”的阶段。但相对最初的几年,资本流入的情况已经平凡很多。数据来源于天眼查此外,从融资数据来看,获得融资的企业仍以几家老牌企业为主,鲜有新玩家进入。例如,后期进入的心医国际合作全景的方式开拓海外医疗服务,没有单独设立机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里依然是一片蓝海。值得注意的是,经历了近四年的发展之后大部分影像中心的经营情况仍以亏损为主,在影像中心未形成规模前,这种情况或将继续持续一段时间。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不少企业也在寻求模式上的转变。独立影像中心走出“中国模式”“独立影像中心”一词其实是个舶来品。上世纪80年代,人口老龄化的增长使得医院影像科的需求大幅增加。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的一组数据指出,在美国,65岁以上的人群对放射影像诊断的需求为45至64岁人群的2倍,是20至44岁的3倍。在此基础上,临床医生对疾病预防性筛查的重视;医疗报销体制对医学影像应用报销制度的调整(尤其对PET技术的临床应用的放开);影像成像技术升级带来更精确的诊;医生对于影像协助治疗疗效评估的依赖性增强等等原因,共同推进着医疗影像业的发展。出于规模化诊断以降低影像检查费用等最终目的,美国的独立影像中心随之诞生。在三十年的发展之中,美国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其独立影像中心以医院联合影像机构投资建设于医院内的影像中心(共建模式)与独立建设于人口密集地区的影像中心(自建)为主。在第一种模式中,医院影像项目进行独立核算,目标人群集中于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第二种模式则希望能够为院外的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门诊影像服务。在最初的三年之中,中国独立影像中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照搬了美国的模式。但中美的情况实则大有不同。其一来源于不同的推出目的。美国希望独立影像中心能提供更有竞争力、更划算的影像诊断服务,中国则希望推进分级诊疗,增强区域医疗能力,缓解三甲医院诊疗压力。其二来源于不同的商保环境。美国成熟的商保体系督促医生进行更为严格的预防性筛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以降低支付成本。在这一方面,国内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没有对“预防”二字给予足够的关注,商保的缺失导致人们缺乏激励机制自我检查。此外,医疗影像人材资源缺失、影像标准不互认等问题也在推动中国的独立影像中心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其实,差异化的竞争早已开始,从现在来看,我们能找到四种不同于美国的“中国模式”。全景医学影像:以人材、器械为核心竞争力驶向高净值市场为患者提供无差异的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的优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部分高收入人群希望能够得到更为迅速、更为个性化的医疗影像服务。全景医学影像正是看到了这一差异,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这一选择让全景在运营第一年便实现了收支平衡。这一模式对医院的器械配置、中心选址、个性化服务等环节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景目前运营的5家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均位于上海、重庆等中心城市,配置了国际领先的CT、MRI等医学影像设备,并率先在非公医疗中引入PET/CT,为用户开展核医学影像服务。从目前来看,全景医学的获客来源主要来自医院导流与商保推荐,新近融资之后,全景医学告诉动脉网记者,未来全景将在武汉、西安等中心城市建立独立影像中心。一脉阳光:云平台连接影像中心和各医疗机构在现存的创业公司中,一脉阳光项目数量全国第一,其影像中心也在本次疫情中开展了最为丰富的抗疫工作。据一脉阳光董事长王世和介绍,一脉阳光不仅开通了湖北地区影像大数据平台,还为四川乐山、广元等城市提供区域影像平台;与阿里共同开发新冠肺炎医学影像AI诊断系统。纵观整个行业,一脉阳光不断推进远程医疗发展、建立医学影像中心目标,随着项目的增多,一脉阳光则尝试用过云平台、人工智能的方式扩大单个影像中心覆盖范围与诊断效率。此外,对于依托类型的影像中心,一脉阳光也将支付全数接入医保。一脉阳光模式的优势在于有美国经验可以参考,但这一模式的运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医生、患者对于独立影线中心的认可程度。在品牌传播方面,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大手笔布局与传播或许在一定程度推动了行业的发展。翼展医疗集团:收获中国首张互联网影像中心经营许可证谈起第三方影像模式的创新,翼展医疗集团特立独行。其影像生态中除了在拥有线下经营的影像中心布局外,2019年底,翼展还取得我国第一张,也是目前唯一一张互联网线上影像中心经营许可证,标志着独立影像中心互联网医院时代的到来。线上影像中心与翼展经营多年的影像云平台密不可分,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作为一个医疗机构对诊断结果承担医疗责任,可以说是一家专精于医学影像诊断的互联网医院,实现了从SaaS服务到医疗机构的转身。由于医学影像扫描流程与诊断流程的可割裂性,线上影像中心通过责任转移的方式,更好地提升区域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翼展医疗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市场了解,我们发现中国不完全是缺乏医疗设备,而是缺乏高水平的诊断能力。很多的基层医疗、二级医疗机构拥有影像设备,但不具备资深的阅片医生。通过线上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我们可以把现存的供给侧能力,进行充分重新调用,实现资源的再分配,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爆发点。”从本次疫情来看,远程阅片实则在分摊医院影像科压力中发挥了十足的作用,而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互联网影像中心运营的可能。在动脉网看来,翼展现有的“线上互联网影像中心+线下独立影像中心”的模式,可能是未来中小独立影像中心发展的缩影。这也隐藏了另一种可能,许多AI企业、互联网医疗企业或许在未来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寻找医院申请互联网医学影像中心的牌照,为患者提供远程阅片服务。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检验、检测、体检三位一体由于拥有充分的资金实力,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布局速度非常迅速,短短2年时间,8家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已经正式开业,300余家共建型影像中心也投入运营。平安旗下的独立影像中心并非完全独立的机构,而是作为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三位一体”中的一部分,可提供两种不同定位的服务,分别面向中高收入群体与普通群体。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一方面积极与各级医院建立联系,为三甲医院分担过多的医疗需求,为底层医院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在购置最先进的MR、CT设备,招揽三甲医院的名医,尽可能将影像服务做到最好。结构上,平安连接患者端到支付端所有内容,患者端有平安好医生作为端口,提供问诊、导诊服务,再将需要检查的患者导流至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检测中心又与医保公司及平安商保连接,不仅搭建了合理的支付端,也可降低相关保险成本,让整个信息流通更加透明。在技术环节,平安拥有独立的健康云及全球医疗与健康研究中心提供支持,可实现影像诊断、医学检验、精密检查、名医门诊、延伸治疗、远程阅片、MDT会诊等服务。平安模式的优势在于把控了流量、数据、科技、服务全流程。在客源问题上提供了稳定的来源,而实体中心本身也为互联网模式提供了支撑。当独立影像模式成熟,线下流量稳定后,则可反哺互联网医院,将一直以来平安好医生的单向导流闭关转化为双向导流闭环。但这一模式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与完整的生态作为支持,尤其是生态的作用。企业的扩张速度能够放慢点,但在这个过程如何保持现金流以支持后续扩张,需要资金填补风险,也需要生态维持流量。所以,平安的模式很难复制。部分迪桑方影像中心现状行业标准、人材培养等问题正一一解决虽然独立影像中心的模式得到了创新,但是其中的问题真的都解决了吗?一直以来,独立影像中心都面临着获客难、高水平医生难寻、影像结果互认困难、人材培养制度缺失等问题。模式的转变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而对于剩下的问题,独立影像中心还需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制定慢慢解决。“现在医学影像的使用场景更加广泛了,除了传统的检查服务,一些医美机构也会建议顾客在进行相关服务前先进行CT扫描,以避免健康风险。”一脉阳光王世和告诉动脉网记者,“这些新的客户正成为我们的重要客源之一,此外,银行、保险行业所带来的高净值客户也在我们的营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例。”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两年来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各家中心均与保险公司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合作。此外,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为例,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便通过互联网医院的方式进行导流。而对于医生资源这一问题,王世和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非公医疗人材资源匮乏这一现状,而人材的培养是一个长远大计,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因此,一脉阳光借助人工智能、远程会诊平台的力量,用老带新的方式一批一批地培养人材。”在这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人才梯队的建设。很多处于医院中级职称的人不愿意离开医院,因为院外没有结构良好的晋升机制。但就现阶段而言,这一现象已经大有改观,例如广州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职称评选政策已经放开。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核医学首席医疗官王全师教授表示:“在现有规则下,民营医院的医生想要评职称,依然需要递交文章、研究课题。为此,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设立了专项基金,鼓励内部医生同步开展医学诊断和临床科研,定期总结研讨诊断报告,提升学科能力。例如,武汉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以“心脏多模态影像评估”为主要研究方向,联合多学科影像技术,为客户提供从心脏形态结构到全面功能分析的高端影像服务。”最后,标准互认是独立影像中心发展的基石,如果公立医院不认可独立影像中心的阅片结果,那么患者将不可避免的进行重复照片,这是独立影像中心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今,翼展医疗集团、一脉阳光均与中国医师协会协同推进线上影像诊断标准,但双方均为透露具体进展。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正如企业所言,医院正将其业务不断细分,越多越多拥有比较优势资源的企业正将医疗服务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没有足够政策的支持,这些细分领域的重资产非公医疗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规避风险?从自建类独立影像中心的持股情况来看,许多中心背后三甲医院都有持股,这似乎是一针定心剂,但要从亏损走向盈利,各家均在尝试之中。其次,从本次疫情我们也可看出,G端与C端仍然没有给予影像中心足够的信任。只有当影像中心得到这个群体的信任,我们才能说这一模式在中国走通了。至于问题的解决之道,当这一赛道涌入更多玩家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