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生活是在19年9月份开始的,经历了搬宿舍,新室友,新生报到,开学典礼,开学演讲等等的一些事情,真正的上课和研究生的普通生活已经开始两周了,夸一下学校的环境和食堂太好了,有点像隐居在山水之间,哈哈院长开学的演讲寄语是“虚心使人进步,心虚使人进步”,幽默风趣的演讲,博大精深的人生道理,融入欢笑之中,开学的致辞在大家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我们是和00后的本科生一起参加开学典礼的,所以,看着他们年轻又带着些新奇的面庞,不禁感叹,时间过的太快,但是同行的室友笑着说:“我们依旧是研究生院最年轻的萌新啊,哈哈哈!”研究生的生活,每天都是很轻松的,轻松在于,我们一周只有7-8节课,剩下的时间,都是自由活动。相当于你在研究生期间,如果只想混个文凭,你基本上可以快乐的度过研一的每一天,嗯嗯,当然不能那样,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然,我的专业是英美文学,主攻英美当代文学小说,导师人特别好,学术造诣比较高,见面聊天时,真真是觉得自己肚子里那点墨水什么也不是。聊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家和小说,导师语重心长给的建议就是:“好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所以,我的研究生生活,就是每天花很久的时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简直就是我最理想,最梦想,最迫不及待的想要的生活,哈哈哈哈!当然,每周的课程也是很精彩的,虽然我现在被语言学弄的头大,但是语言学的老师真的是上课很有趣。他的第一节课就潇洒的空手而来,没有课本,也没有PPT,每节课全英文还要让同学在旁边给他做同传口译,讲到激动之处,手舞足蹈,眼睛盯着你看,觉得想要把知识用内力传输给你一样,真是个挺好玩的人。法语课老师是个大神级优秀的帅气的意大利裔华人老师,每天笑嘻嘻的,意大利语是母语,中文,英文,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拉丁语是二外,中文说的太好了,他说他是语言的狂热者,非常的喜欢学习,上课时各种语言切换自如,然后给我们Homework时,还要询问我们的意见,他让我们叫他Alex,这是一位就像朋友一样的老师呢。院长的课每周一节,每周都会爆满,来了很多其他班的老师和同学蹭课。第一节课的结束,院长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是白发苍苍的一位老人,优雅地坐在沙发上接受访谈,记者问:“罗素勋爵,最后一个问题。假设这段录像,将被我们的后人看到,如同死海里翻腾而现的枯卷般,在一千年之后被人看到。你觉得有什么该对他们说的呢?有关你的一生,以及一生的感悟。”坐在沙发上的罗素勋爵在不久后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但是老人看起来却精神矍铄,气质非凡,他答道:“我想说两点,其一关于智慧,其二关于道德。”“有关智慧,我想对他们说的是:不管你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被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纯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这是我想说的,关于智慧的一点。”“我想对他们说的有关道德一点,十分简单。我要说,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这个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有人会说出我们不想听的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共同生存,而非共亡,我们就必须学会这种宽容和忍让,因为它们对于人类在这个星球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院长的课,总是这样不出意外的令人喜欢。其实,研究生的课,并不像本科生那样众多学生,大多数老师都是学术界的大佬,上课的时候,需要很高的能量密度才能跟的上。研究生很多的空闲时间,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看书和看文献,如果你不想以后走学术,其实学术的压力也不是很大。对于我个人来说,有时间看书,真的是很爽了。当然,研究生的课外活动也是很多的,比如研究生学会之类的团体,比如各种大咖的讲座,比如我认识了个文学院的妹子,有时间可以去蹭一下中文系的课程。学校里有各种健身馆,游泳池,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和足球场,所以,去健身,去锻炼身体都是很棒的。学校里一般研究生都会有勤工助学的项目,去当助教,助管,还有各种机会参加会议等等,觉得时间充裕,可以做一些学生工作,还可以,赚点钱出去旅游。当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之前一个学妹问的,就是就业问题。很多人觉得现在考虑太早,其实不然,因为很多人考研,也就是为了之后有一个好的工作。我把英美文学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其中一些选择,贴一下。首先,如果你的英语足够好,你完全可以跨专业做一些其他的职业,比如新媒体,记者,编辑,传媒,银行等等,但是一般可能文科相关,理科的话,可能吃不消。其次,一般研究生毕业,当老师,大学老师,高中老师,辅导机构,或者直接进编制。可以进外企,外企的话待遇会比较好一点。可以考公务员,研究生考公务员的待遇会好一些,我有个学长考进了国务院外交部。可以继续读博,继续读博的话,一般是大学老师。可以做翻译,翻译的话,看你笔译还是口译,一般来说,我们研究生都会考一下二笔。可以进一些著名的英语培训机构,类似于新东方的讲师,工资待遇会很不错。可以做口译同传,这个就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可以进国企,做一些跟英语相关的工作。读研之后,你的导师那里会有一定的资源,选择性也是很多,研究生的之后工作其实不用太担心,关键是你自身有实力,挑一个你喜欢的就行。最后,分享一下院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一段话,“我分享我在大学时代倒逼自己快速成长的7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一、超前思维:我在20岁时,经常问自己,假如我现在35岁,我会这么想这么做这么说吗?如果不会,那应该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年轻是用来多走些路的,不是用来任性犯错的。”“二、扬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避短,那个短永远都在,如果是硬伤,那就麻烦了。那这个短要补到什么程度呢?我的观点是:补短,够用为度,只要不是硬伤即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要表现的太完美,因为太完美的人太伤别人的自尊。有点小缺点的人,才更真实更可爱。做个有缺点但是没有硬伤的人,延年益寿啊!(笑声)”“三、时间管理:每天在睡觉之前记下自己当天完成的可圈可点的三四件事情,并注明你所花的分钟数。坚持21天,你的时间管理一定会突飞猛进。”“四、学以致用:完善知识结构和学以致用特别重要,学而不思,思而不写,写而不用,都可能是个书呆子。同时,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到底。我们要敬重博导,但是不能盲从博导,因为博导博导,可能一驳就倒。(笑声)当然,批判是需要逻辑和理据的,批判绝不是为批判而批判,更不是泼妇骂街。”“五、天道酬勤:不要让今天的懒,成为你明天的难!我们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劲,每个月争取做成一件高难度且建设性的事。”“六、智慧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也没有用。方向错了,止步就是进步。笨鸟先飞,然后不知所踪,飞没了。(笑声)要学会选择最佳,选择掉头,选择放弃。今天我们需要埋头拉车的勤奋,更需要抬头看路的清醒。”“七、德才兼备:具体描述三五年后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三五年后你最不希望成为的人。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发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要做有智慧的美女,不要让自己仅仅只是花瓶。天生丽质是资本,但经营不好很容易让自己破产。要让自己成为‘想做事,会做事,做成事,好共事,不出事’的可信又可用的德才兼备之才。”“亲爱的同学们,三四年之后,请不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因为成功需要三大因素:你自己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身子太忙,脑子太闲。他们掌握了谋生的手段,却不懂得生活的真谛。他们让年华付诸流水,却不曾将生命倾注其中。让我们一起,未雨绸缪,虚心学习,会通中外,相互滋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负青春时光,不负诗和远方。”现在正是考研的关键时期,很多方法论,大家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自己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最理想的复习方式,其实不用东施效颦,每一步都用别人的方法。研究生的生活是要做研究,也就是学术,简单点,就是读书。现在的我,和你们一样,每天两点一线的泡图书馆,生活也许枯燥,但是我却感到很满足而又幸福。校园里,每天也有很多好玩的活动,但是,对我来说,好像已经失去了吸引力。现在的日子,就是枯燥,简单,无聊,这样的日子,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也许暂时看不到成果,但是不用灰心和焦虑。我们不是没有成长,我们,正在扎根。祝阅读愉快2019-9-15Echo
如果说人类中真的有天才存在的话,那么有些人似乎注定就是为“天才而生”,而说到天才,田晓菲绝对是当仁不让。为何要这么说?因为考入北大是众多学子孜孜以求的梦想,无论多么努力,最终能考入北大的也是凤毛麟角。然而这一切对田晓菲来说,却易如反掌。13岁,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还属于懵懂的少年时期,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享受着父母的宠爱,说白了,还是个孩子,离北大遥不可及。而田晓菲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小有名气了。13岁的田晓菲就读于天津13中,因为诗歌创作获奖并结集出版,被北大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破格录取。13岁读北大,对常人来说,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别的孩子这个年纪刚刚升入初中,这个年龄一度破了北大最小新生的记录。拥有超人的智慧,田晓菲自然在学习上如鱼得水,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亚系,毕业后赴美国留学深造,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6月,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2006年成为哈佛大学教授。田晓菲不仅学业优秀,还喜欢写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6岁那年,适逢北大建校90周年,田晓菲写下了《十三岁的际遇》被选入国内中学课本,也成为田晓菲少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其卓越的人生经历,田晓菲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成为众多网友眼中的“神童”,令人艳羡不已。然而,她的一个选择却成为大家诟病的把柄,甚至让网友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一切皆源于田晓菲博士毕业后没有回国为祖国效力,而是留在了哈佛做教授,且嫁给大自己25岁的美国导师——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系主任斯蒂芬·欧文,他的中文名字叫宇文所安。虽然这一选择遭到了人们的非议,但宇文所安喜欢中国古代诗歌,田晓菲认为两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真爱是可以战胜和超越一切的。尽管大家对田晓菲有着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她学成之后没有回国效力,且嫁给美国导师,直接放弃了中国国籍,这一点最让网友们无法忍受。人生向来没有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当事人最有决定权。“神童”的经历已渐行渐远,如今的田晓菲四十多岁却已经满头白发,让人感觉恍然若梦。是啊,人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最多上百年,在少年时代一定要努力进取,为以后做好积淀。只有自己拥有足够的资本,才可能选择更加美好的生活。田晓菲的人生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才女却甘愿放弃祖国的国籍,嫁给一个大25岁的美国人,这样的选择多多少少有些出人意料,让人难以理解,她的价值观遭到了网友们的质疑。
在国际社会交流越来越频繁的20,21世纪,华人与外国人的跨国婚姻也越来越普遍。而在婚姻中,年龄相当,门当户对等思想往往都受人重视。因为人们往往都更容易认同那些看起来“般配”的爱情。而跨国婚姻似乎对于人们来说也有两种观点。一是因为现在的人们因为百年前的战争让人们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而出现外国人比中国人好的畸形思想,这从而也产生盲目反对所有外国人的畸形思想。可是“北大才女”田晓菲的婚姻却成功击破了这种思想的束缚。这位13岁就在北大的人,嫁给了自己哈佛大学的导师宇文所安。因为当时她的导师大了她整整25岁,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田晓菲有人认为田晓菲是一个中国培养起来的人才,却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并且还为他更改国籍,同时对方还是一位年纪特长的先生。这让他充满了争议。他的丈夫宇文所安,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等等。在2018年,他还获第三届唐奖汉学奖。成为汉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者。宇文所安而田晓菲1971年10月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报社的职工,因此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文学。她13岁就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就读英美文学专业。现任哈佛大学教授。其学术著作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等。16岁时,正赶上北大校庆,她写下了《十三岁的际遇》,最后还被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可以说,田晓菲的才华受那一代青少年集体膜拜。大家熟知的诗人海子,也是田晓菲的好友,海子曾对她说: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位伟大的诗人。所以海子自杀后,田晓菲非常伤心低落,很长时间停止了写诗。著名诗人海子大学毕业后,田晓菲去美国读硕士,后又考到哈佛大学,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导师宇文所安。宇文所安本名叫斯蒂芬.欧文,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汉唐文化。两个同样喜欢诗歌的人,经常从李白到杜甫,从白居易到欧阳修,一聊聊很久。他们更像是一对忘年知己,而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宇文所安爱上了这个美丽的东方女孩。宇文所安很快,田晓菲毕业了。宇文所安邀田晓菲到山上旅游,并在下山的时候表达了对她的爱意。但是因田晓菲只顾往下走,根本没有听清宇文所安鼓起勇气向她表达的爱意。直到他们回到车里,她也没有什么表示。下车后,宇文所安按捺不住拦住了田晓菲质问她为什么不理睬他郑重的求婚。田晓菲这才知道下山时,他一阵叽里呱啦,原来是向自己求婚。田晓菲认为宇文所安不是结婚的最佳人选,并说出了另一个追求者的事实。宇文所安竟用数字分析的为她分析起他和情敌的优劣。2016年田晓菲近照这让田晓菲非常反感,直到宇文所安改写的一首古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千里蝉娟照,爱若磐石坚。”她发现宇文所安不仅冷静客观,还带着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于是,田晓菲答应了宇文所安的求婚。在田晓菲28岁时,不顾亲友反对,嫁给了53岁的宇文所安,并更改了国籍。宇文所安与田晓菲面对国内的质疑声,很多人认为田晓菲崇洋媚外,抛弃了自己的国家。可是她真的爱情是没有国界线的,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挑战就不足为惧。如今,两人已携手走过21年,田晓菲也是一个快50岁的中年人,但两人一直将诗词歌赋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他们的在一起却不仅仅只是普通的伴侣,更多的是精神是长久的伴侣。
很多人知道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陆谷孙先生,以编撰《英汉大词典》闻名,世人并不太了解的是,在双语词典编撰、教育、翻译等领域的精通以外,他对莎士比亚、英美文学的研究同样是大家。陆老门墙高峻,虽任教授多年,却直到1995年,才招收莎士比亚研究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名叫谈峥。如今,他是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是莎士比亚和文艺复兴研究领域,和王尔德与唯美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读博期间陆谷孙先生(中)与谈峥(左)的合影,约摄于1996年。“最早认识陆老师,是在他的‘英美散文’课上。他当时四十七八岁,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声如洪钟,讲课的声音在走廊里好远就能听见。这门课他一直坚持讲授到74岁,直到因病住院才停止。”谈峥教授说。他总记得,那时自己去医院探望老师,先生第一句话,是挥着拳头说,“有生之年一定要编完《中华汉英大词典》!”谈峥心中,人文学科,老师是知识传递者,更是榜样,陆老师以身为范告诉自己,如何做学问,如何为人。而如此一代代汇聚起来,便是大学的传承。“小处着手,才能成就大事业”“Buddhism(佛教)”,一个普通不过的词。谈峥每每写到,心头都会微微一顿。原来,他大学四年级时上陆老师的“英美散文”课,在写作文时用到了这个词,漏了“h”这个不发音的字母,就被眼尖的陆谷孙老师看到,用红笔圈出,说了一句“小处着手,才能成就大事业”。虽然是外国文学和词典编译方面的大家,陆谷孙先生却有这样的名言“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这样的教诲,在谈峥心底同样留下深刻印记。他以“谈瀛州”为笔名出版的《诗意的微醺》一书,序言是陆先生所写,不仅称弟子为“瀛洲老弟”,更不吝赞他“苦厌喧杂,默容明哲”,说“作为一名外文教授,谈瀛洲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兴趣和造诣尤其值得称道”。正是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对海外文学及世界文学史的观察,令谈峥在研究中,获得更加宏观而独特的视野。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这篇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中,他提出,比较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前者的结局是悲剧的,说明它对当时社会制度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压抑的控诉是直接的、激烈的、大胆的;而后者的结局却是大团圆式的,这说明它的抗争是委婉地、妥协的。对已经有了四百年历史的莎士比亚评论,陆老师提出了要从当代的视角,进行“再评论”的观点。正是在陆老师的这一想法的指导下,谈峥后来写作了《莎评简史》一书,主要对前三百年的主要莎评流派进行了总结和评估,对最后一百年的只写作了一个大纲。“20世纪的一百年因为材料太多,还有待时间的淘汰和筛选。”谈峥说。谈峥近照。一门课,传承20年如今,每周谈峥都要在第五教学楼,给本科生上《莎士比亚评论研究》。这门课,从2000年开始,是陆先生与他合作一起上,陆先生上一半,他上一半。后来先生病了,走了,这门课,谈峥一个人继续上。“陆先生会跟我们说,自己刚做教师时课前会很紧张,仗着年轻,精力好、记性好,前一天就把要讲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后来年纪大了,虽不再背诵,但课前还是会兴奋得睡不着。想想看,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师,在上课之前还因为要面对学生而兴奋得睡不着!”谈峥忘不了这份精神,也忘不了合作上课时,陆先生在台上授课,自己偶尔会坐在最后一排,像当年求学一样学习,只不过不是学教学内容,而是学怎么当老师。例如,当讲到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时,那句著名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陆老先生找来了批评史上的十几种不同的阐释,来与学生一起详细参悟辨别。如今谈峥上到这里,也会和学生细究这段独白的意义。每次上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谈峥总爱让学生站起来,大声朗诵。诗歌本身是有声音的,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也不该无声。学生汪蒙琪说起自己的老师谈峥,第一句就是“他很有诗人的气质”,总是娓娓道来。可也有学生记得他的“奇怪”一面。比如,有一次给本科生讲到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有关死者的博物学》,讲战争、死亡,也会提到田野上开着的罂粟花,因为花的美和战争中死亡的丑陋,正好形成了对比。因为对植物的熟悉,谈峥十分注意文学作品里面的花的意象。有一次教室在一楼上课,谈峥和学生们说,“你们现在从窗外看出去,正好有一个庭院,有没有谁能讲出其中一些植物的名字?”窗外都是些常见的植物,石榴、棕榈、罗汉松、还有八角金盘等。那时,20人左右的班级里,却没一个同学回答出来。“我想,做文学研究,应该懂一些自然。”谈峥说。谈峥在家中书房。只爱那些为了开而开的花“陆老师是一个多面手,”谈峥说,“他除了编词典外,还做莎士比亚研究,做翻译,写散文。我没向陆老师学编词典,但除了莎士比亚研究外,还做王尔德和唯美主义研究,做翻译,写散文,还写过虚构作品,包括小说和剧本。”谈峥研究王尔德和唯美主义的论文,多数都收在他的《诗意的微醺》和《那充满魅惑力的舞蹈》这两本论文集里。至于翻译,他译过英国文学史上的名著王尔德的童话集《夜莺与玫瑰》,和《培根论说文全集》,还翻译了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论述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论著《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我还写过三个历史剧,”谈峥说,“包括《秦始皇》、《王莽》和《梁武帝》。这些历史剧,部分也是受了莎士比亚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个英国剧作家马洛的历史剧的启发。”他还写了有关当代大学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的小说《灵魂的两驾马车》。他还专门写了一本有关花的散文集:《人间花事》。在复旦大学,与谈峥的才华齐名的是他的“男神”称号与他的花。关于前一个话题,谈峥不愿多谈。“颜值和个人努力无关,”他说。生活中,谈峥爱花,也爱种花。随着温度、季节变化,一介书生,会努力把巨大花盆从房间这头搬到那头,从楼上搬到楼下。在一切花中,他喜欢的都是重瓣的、结球的、起楼的,因为它们毫不可惜地挥霍自身的能量,不为繁殖,也不畏短暂。“对于种花,我是一个唯美主义者—我只爱那些为了开而开的花,而不爱那些开花只不过是个手段,目的是为了繁殖的花。”他说。家里养的昙花,第一次开是一个夜晚。当时谈峥坐在阳台上,从九点花瓣初绽,到凌晨一点全部凋谢,舍不得开花的每一分钟。这师生的一场相逢,这学问的一生追逐,便是人间花事。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彭德倩微信编辑:刘畅、纳米校对:皮小姐
1、关于择校和定专业(1)为什么要选择英美文学,这个首先是要根据爱好,研究生生活和本科生不一样,学的更精细了,本科则是泛泛地上课,浅尝辄止,如果不喜欢期末考试突击一下也不会太差,但是研究生就不一样了,所以选这个专业首先要自己喜欢,才能支持你走过学硕三年,不然就算考上了,也是在学校当垫底咸鱼,和别人不在一个状态上,很痛苦的。(2)其次为什么选择人大。人大每年官网只会给出整个学院的报录比信息,参考价值不大,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英语类肯定招收人数是最多的,特别是英美文学。我当时选择学校纠结了很久,首先把地区锁定在了北京,有北师大,首师大,人大,中央民族大学,北师大招的人太少,首师大双非,人大学校又好招收人数又多,是性价比最高的。中央民族大学感觉太小了,调剂可以去。人大最近十年各个方向分开考试,但是20年又改成大综合了,这其实是难以避免的趋势,大家好好学习注重基础,不要偏科了,其实语言学也很有意思的。文学本来就是个交叉学科,要和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等挂钩。(3)再说下报录情况。英美文学每年都会招收16-18个人,这是统考进来的,还不算上保研的,加上保研的得有20几个吧,人数非常可观,文化方向每年顶多三四个,语言学和翻理人数也不是很多。因为文学方向老师多,招收人数自然也就多了,但是大家要明白一点就是:招收人数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像19年的时候初试大家都刷到400多分了,这种现象改成大综合之后估计就不会出现了,总之要慎重啊。19年报考数据如下:19年英美文学进入复试34人最高分426分,最低分385分。录取了18人。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进入复试6人最高分403分、最低分387分,录取4人。翻译理论与实践进入复试9人最高分412分,最低分386分,录取5人。英语国家文学进入复试3人最高分414分,最低分399分,录取2人。2、各科具体经验方法二外法语法语人大19年初试不简单,有选择翻译作文阅读。选择题每个语法点都涉及到了,题型有:选择题30道都是语法题知识点、阅读三篇、法译汉一段话、汉译法五句话10分、法语作文20分。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复习范围了,《新简明》建议看完,再加上橙色的《二外法语考研必备》,马小红老师的《法语》可以用来查一查语法点,总结的比较详细,二外建议暑假就开始,不要等到开学后,法语的建议就是多积累词汇,多读课文熟练到可以自己看到中文可以想出个大概,学好语法。参考用书:大学法语考研必备法语选择800题北外教材马晓宏法语简明法语教程新编法语语法基础法语语法速成新祥旭二外法语应试宝典政治如果开始的早建议多做选择,初期分配时间不要太多,多留给自己的专业科目。跟着《肖四、肖八》,再加上后期的《蒋、米、任》多做几套题,红宝书我买了,没用,最后考完仍然是全新。基础英语题型:1.单选20个20分2.完形填空20个20分(19年是完型讲的是通过狗的嗅觉来推测诊断提前预测疾病癌症)3.阅读两篇(10个选择题30分)4.汉译英30分汉译英有点社科那种,有些专有名词。5.英译汉20分有关介绍霍金的,难度适中6.作文30分(改革开放40周年,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基础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门可以拉开10分的距离,建议一开始就给自己限定时间,比如阅读40分钟做完,完型13分钟,选择20分钟,作文40等等,仅仅举例子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要有时间观念,我在复习过程中新祥旭辅导老师是按照以上的时间限定来训练,效果比较好。翻译所占篇幅不小,要重视。可以跟着《张培基散文精选》练习。。基础英语用的书有:《星火基础英语大书》(那本黑色的)),一本绿色的《二笔综合》专门用来刷完型,最后完型也比较简单,《华研社专八》黄色的一整套书,背单词作文都用的专八的,最后考下来特别简单,但是感觉很奇怪,总之不太容易拿高分,选择题都是很小的词,at,is,that这种,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总之大家要明白,考研不同于高考,不在于题目难度,而在于你的对手比你强多少。准备基础英语贯穿了整个考研过程,特别是翻译,也给自己严格的限定了时间,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每个版块的优劣合理分配时间。英美文学推荐书目: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刁克利《英国文学史和选读四本》陈世丹《美国文学史和选读》用来补充后现代知识,吴伟仁的文学史写的很好,选读里面的注释也很重要,参考书有《英美文学精要问答》,不过我感觉太零散,回答也不系统,没用上,也就翻一翻,《环球、星火》可以都买来看看,看人家是怎么回答的,再自己汇总。近十年的题型是:名词解释每个5分、填空每个1分、简答每个10分、论述每个20、选段辨析。填空题很多来自吴伟仁的史,还有《李正栓英美文学填空》清华出版社,好像是叫这个名字,大家搜一下就能找到,太混乱了,不容易死记硬背,多看几遍书吧,填空出错率挺高的。名词解释分点作答,每一个三到五点,给分很清晰,但是不要花太多篇幅在上面。19年没有简答,但是近十年的简答还是要准备,因为18年是有的。论述题每个20分,一共两道,考了很多次庞德,大家自己琢磨一下庞德重要性,当然莎士比亚、whitman也很重要,英国和美国的问题分散的比较平均,没有偏重。简答题考过shelly/eliot/Tess/Daisy/Henry james等等建议参考多方资料,自己闷着头准备根本不知道做到那种地步才可以,参考各种资料的目的在于,知道准备什么程度就能考上,你只能做的比这个好,不能比它差。20年开始考大综合建议:首先,把各个方向经验贴翻出来总结参考书目+人大官方指定参考书目,第二,找出来以前年份大综合真题(没错10年前就是综合),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文学题型和我说过的近十年的史一样的,都有名词解释、填空等等,也出过原题,但是篇幅和分值缩小了。第三:继续研究真题,四个方向分配好自己的精力,这个时候20年的同学要注意了,不要再自己扣来扣去了,其他三个方向直接去找现成的资料吧,12月就要来了,21年和以后的可以多参考其他院校的出题,摸清楚水平在哪里,总之真题真题真题特别重要,多看各个学学校的真题,特别是人大真题,多找前辈问问经验,事半功倍。3、复试经验。复试有1、1.5、2的比例说法,但是如果只说文学方向的话,个人感觉比例达到了2,可能要刷一半的人,比如19年可能进文学方向复试的30几个,最后录取十几个。建议分数一出来就开始准备。准备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文学至少要准备十几个问题的答案吧,查论文总结答案,这十几个问题要涵盖整个文学史的精华,相当于复习一遍初试的东西,但是用嘴把初试写的东西精炼又深入的表达出来,如果觉得自己思想不够深刻,见解不行,就多练练口语,至少要做到流畅。法语也要准备一系列问答,最好自己弄个小册子,比如你来自哪里,天气咋样,自我介绍,平时喜欢啥,最喜欢的书或者电影,旅游经历等等,背一背,形成口语条件反射。最后想说的就是不要不懂装懂,基本上自己一张口专业老师就知道你的水平在哪里,所以最后暴露了很危险,如果实在不知道,就把自己能说的回答完诚实的说没办法深入下去了,这就是我知道的全部,老师会换个话题给你找台阶的。面试专业课会有六位老师,都很和善,如沐春风,所以不要太紧张,内容会涉及念材料,总结材料,回答有关材料的问题,其次是专业课问题等等,大概15-20分钟吧。二外面试有两位老师,时间比较短,5分钟可能就出来了。最后的鼓励:定了学校不要随意更改,轻言放弃,有的学校可能没有人大好,考试还比人大难,所以足够喜欢就坚持下去吧,加油!最后推荐新祥旭的专业课,一对一对我帮助很大。
侯老师和他的四名博士生,自左至右:本文作者,薛浩,侯老师,何伟文,张和龙。过了五十岁之后,常常会想起过去的人和事,这也许是人之常情。白天想到这些人和事,晚上就会梦见他们。我从来不失眠,也很少做梦;可是最近一入睡就会做梦,梦见我的父母,我的老师,还有不同时期的同学和朋友。而我的博士生导师侯维瑞教授则几乎天天都会梦到,每次梦醒之后,总会感到惊奇: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历历如在目前,侯先生的音容笑貌竟会那样的清晰、那样的详细!先生不时入梦来,莫非跟我近来一直在阅读先生著译的书籍有关?还是在提醒我疫情期间禁足在家须不忘多读书勤写作?侯先生招过的博士生数量不多,加在一起不过十来人。我能忝列先生门墙,与有荣焉。而我可以说是先生所招学生中唯一从入学到毕业全程跟随他的学生,按古人说法,整整三年得以从先生游。在我之前和之后入学的同门正好碰上侯先生不在国内,我同一届的何伟文师姐(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就读期间怀孕生子离开过一段时间。不过,我虽是侯先生全程参与培养的学生,却也是他所有弟子中最没有出息的,每念及此,心中不免惭愧不已。侯先生是教育部批准的博导,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招收博士生的资格。据先生生前告知,他招收的第一个博士是原杭州大学的教师潘大安教授(现供职于美国一所大学,大概也到了退休年龄了)。我是1995年开始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的博士学位的,当时先生刚从国外回来不久,我还不认识先生,只读过他撰写的两部专著《现代英国小说史》(我国著名的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佐良先生生前对侯先生这部著作十分欣赏,曾在多个不同场合跟多人提及,说此书对读者了解现代英国小说助益良多)、《英语语体》和一部译著《华盛顿广场》,还有发表在各大学术刊物上、用英语撰写的文章,但对他精深的学问却是心仪已久了。我之决定报考博士,是在我的硕士导师、英美戏剧研究专家汪义群教授的鼓励下才下定决心的。我硕士毕业留校,与汪义群教授成了上外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同事。与侯先生的第一次见面还是汪老师亲自带我去的,也是汪老师替我介绍情况、说明我继续深造的理由等,也许是汪老师说了我许多好话,他的溢美之词给侯先生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侯先生竟一口答应,同意我报考他的博士生。报名时要提交硕士论文和已发表的科研成果,侯先生仔细阅读了我的硕士论文(硕士论文后来退还本人,我看到页边空白处有大量的评论和批注,均出自先生手笔)《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意识》,以及我1994年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和《中国比较文学》上的两篇论文,还有发表在《外国文艺》上的译作。之后,先生约我见了一面。先是讲了一番鼓励的话,随后话锋一转提醒我说:做学问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要做到心无旁骛。他让我回去好好准备,多练习英文写作。我这时大胆地向先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怕二外考试通不过。他便问我二外学的是什么,我回答说大学期间学过两年的日语,研究生期间学过一年法语,但两门外语都只是懂点皮毛,经不起考试。先生略为沉思了一下,说道:你先好好准备,到时再看情况吧。这个情况就是我二外差了几分没有及格,侯先生得知后专门去研究生部说明原因,最终让我顺利地获得入学资格。我入学后,侯先生不辞辛劳,凭借一己之力为我们开设了三门课:《现代英国小说》《20世纪西方文论》和《英美短篇小说欣赏》。每次上课师生互动频繁,先生讲课的风采至今记忆犹新,语言的流利和精准令我啧啧称奇也自叹不如。课经常是从早上八点钟一直上到中午十二点钟,课后去食堂用餐,饭菜都已凉了,而且也所剩不多。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觉得苦和累,反而乐在其中。我博士毕业后即给全校的本科生开设了《20世纪西方文艺流派和文艺思潮》的通识课,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侯先生在我读博期间的悉心传授。而其中的《英美短篇小说欣赏》一课于我助益尤大,侯先生每讲完一篇短篇小说就要求我翻译成中文,并写一篇赏析文章。译文由先生详加修改润色,直到他满意为止。接着他建议我向各大学术刊物投稿。我陆续投了四篇译文和评论文章,分别发表在《外国文学》《名作欣赏》和《译林》等杂志上,也由此而结识了这些杂志的编辑,后又发表了几篇文章。可以说,这是侯先生手把手教会了我翻译和写作,引导我走上了从事翻译和研究的学术之路。非但如此,侯先生发现我是可造之材后,不遗余力地推荐我为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南京译林出版社翻译英美长篇小说。我走上文学翻译之路,侯先生作为导师就是引路人。为了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侯先生还出面邀请了上外其他语种的文学教授给我们讲授各个国家的作家作品。受邀给我们讲课的有:德语的余匡复教授、法语的陆楼法教授、俄语的冯玉律教授、西班牙语的施永龄教授、意大利语的张世华教授等,这些教授都学有所长,讲课都十分生动,是上外师资力量的一时之选。这系列讲座使我受益无穷,老师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令我永生难忘。一年半的课程结束了,随后是论文撰写阶段。首先是论文选题,侯先生要求我们选题前大量阅读原著,我是在阅读了大批英国二战后的小说之后确定研究战后英国的“愤怒的青年”作家作品的。我记得,小说原著和相关的研究资料都是侯先生借给我的。他之前为了准备撰写《当代英国小说研究》在国外期间收集了大量资料,据他自己讲,他回国时通过海运带回了四十多箱书籍。有了这些书籍和资料,我很快就拟定了论文的大纲,经过与侯先生几番修改,最后动笔撰写。撰写过程中,侯先生要求我写完一章即送给他看一章,一章内容往返几回才最终写定。论文全部完稿后,先生又让我修改了三遍,这些修改稿上都有先生的批注,有的批注下语颇为严厉,nonsense(胡言乱语)是先生常用的批语。我现在自己做了导师,但从来不敢在学生论文上下这样的批语。我也问过学生,如果我也有类似的批语他们会觉得怎么样,他们大多回答难以接受。但这一撰写论文的过程,不仅使我的英文写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从中也让我领略了侯先生地道准确的英文表达水平。那时答辩前论文需要经过十位专家评审通过,再由其中的五位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我的五位答辩老师分别来自复旦和华东师大,其中有去年刚刚过世的《三国演义》的英译者虞苏美教授。近三个小时的答辩总算顺利通过,结束后侯先生又把我叫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他说,博士论文只能算是学术生涯的开始,之后要对英美文学作深入的研究。他要我撰写《英国小说史》一书的部分章节,同时严肃地告诫我不能依赖导师,要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他鼓励我申报课题,我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庞德与中国文化》就是在他的鼓励、设计和推荐下申报成功的。正当我全力投入课题研究和撰写、想要不时请益之际,侯先生不幸罹患恶疾,最后终于不治、离我们而去。我失去了一位学术上的导师,也失去了一位经常给我在生活上以指导的长辈。侯先生的不幸去世,留给了我巨大的悲伤和无尽的思念。以上所述,是我零星想到的,像梦境般不成系统,却也反映了侯先生作为导师教书育人的诸多优点,值得我们今天做导师的学习和继承。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像侯先生这样的导师。作者|吴其尧编辑丨Jessie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进入8月中下旬,越来越多的院校公布公布了21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优加考研小编再次强调,同学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密切关注目标院校最新的考研招生信息,以免耽误自己的复习。近日,又有一所院校公布了21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它就是深圳大学。下面就跟着优加考研小编一起来看看深圳大学21年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情况吧。21年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21年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深圳大学21年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只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拟招生人数为7人,但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报考,因此同等学力的考生在择校时一定要看清楚哦~21年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目录而且,深圳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课二初试的代码也发生了变化,由20年的922综合英语二改为了现在的924综合英语二。20年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目录由于深圳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课二初试只提供考试大纲,所以是没有指定参考书目的。但深圳大学已公布了学科教学英语复试的参考书目:21年学科教学英语复试参考书目通过对比20年的复试参考书目,同学们可以发现,深圳大学学科教学英语的复试参考书目是发生了变化的。由20年George Yule的《The Study of Language (语言研究) 》变成了现在H.D.Brown的《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不过对于现阶段的21学科英语考研人来说,还是应该把重心放在考研初试的准备上,复试的准备还为时尚早。20年学科教学英语复试参考书目由上可知,深圳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课二是没有指定参考书目的。那么,没有指定参考书的情况下,专业课应该如何准备呢?1查看历年参考书目今年没有参考书目,不代表以前也没有。请耐心地查找你所报专业近十年的大纲和参考书目,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有的院校在几年前还是公布了这些信息的,虽然时效性已经不在,但是一些经典的书目一直都属于每年考试的范围。因此在保证经典的前提下,根据往年书目推测今年的参考书目也是有一定帮助的。2了解报考专业的本科教材如果你所报院校的专业一直都没有指定书目,那就要寻找其他方法了。因为很多导师的出题范围往往就是从他所教授的本科生教材中挑选的,所以建议同学们不妨去所报专业的本科生那里咨询,打听一下在课上老师有没有特别推荐的一些专业书,综合起来做个参考。当然最简单和靠谱的还是找到上一届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学长学姐们打听,看看他们考研时做过哪些准备。一般来说,他们的建议是非常有帮助的。3关注你想报考导师的科研成果有一部分研究生招生院校希望考生能在开放性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研究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所以,不公布明确的研招参考书目。因此多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尤其是你所报院系的院长或导师的论文或是微博还是非常重要的。考研专业课都是由院校自主命题的,出题小组的成员都是由这些导师组成,因此他们最近所研究的东西很可能会出现在明年的试卷上。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制,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必须关注的内容,况且有的学校专业课就是直接由导师出题,因此导师的书必看。不仅要看,还要认真吃透。同时要学会“按图索骥”,根据书中的注释和参考书目,寻找到那些导师所关注或参考的书。一些引用次数或提到次数非常多的,说明导师非常重视,很有可能包含重点内容,就应该找来重点看。4参考真题不指定参考书,那真题便是终极的参照!真题会告诉你到底哪些内容是你需要牢牢记住的,哪些领域是从未被关注过的不毛之地。优加考研小编不主张大水漫灌式地看书,因为考研所考查的范围和深度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同学们对书目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历年真题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有的放矢,把时间花在真正能帮你得分的地方。时间在一天天过去,距离21考研报名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21学科英语考研人要多多关注目标院校最新的考研招生信息,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前进,加油!
大学专业中,有几个热门的专业,比如会计、英语等等。有一些学生选择了英语这一门专业,但是他自己并没有对于未来的规划,毕业之后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么英语专业能找到什么工作呢?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选择成为一名老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英语专业出身的学生,想要成为一名英语老师,首先需要考取另外一个证书,那就是教师资格证。其实对于学生而言,这些证书都不难,只要用心就能考到。那么除了老师之外,还有一个不错的选择,那就是公务员。公务员考试中,有一些岗位是“三不限”,意思是不限制任何的专业报考,还有一些岗位有具体的专业,还有经历的限制。其中有一些要求就有英语专业的要求,这是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好处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成为翻译,去各大知名的跨国公司当翻译,这是一个相对自由并且能接触到很多有趣好玩的事的工作。当然,不管是什么专业出身的学生,首先第一点将自己的专业学好,如果自己连专业都没有学好,做什么都有很大的难度。
“清晨和黑夜,我自生自灭,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这是“天才少女”田晓菲在年轻时写的诗,她的人生也活成了她在诗里表达的那样“我就是我”,她的人生就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田晓菲是神童,在幼年时就已经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但她没有为她的天资而沾沾自喜,而是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田晓菲的人生就是一部传奇,她在13岁时被北大录取,27岁成为哈佛最年轻博士。28岁时嫁给了大自己24岁的美国老师。与文学的不解之缘1971年,田晓菲出生在哈尔滨,她的父母都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家里的书香浓厚。田晓菲的父母很开明,并没有选择从小培养她的文学功底,而是选择“放养”,让她自己选择喜欢的事物。父母下班回到家,总是喜欢看上一两个小时的书,家里的书数不胜数,田晓菲就是在这样充满书香的家庭里长大的,父母希望给田晓菲一个快乐的童年,解放她的天性,不希望她被束缚。四岁时,父母因为工作原因调来天津,所以田晓菲跟随父母来到天津。四岁的田晓菲在天津才算是真正的接触到文学,在看到一本诗歌集的瞬间,她就被诗歌中优美的词语深深吸引,从此对于文学的追求便一发不可收拾。田晓菲在接触诗歌之后,便尝试自己写诗。她将诗投入多家报社,试试看能不能被发表,其他报社都看田晓菲太小,便对她不予理睬,只有《天津日报》慧眼识珠,发表了她的第一篇诗歌。从此“四岁神童写诗被发表”的传言便人尽皆知,而田晓菲“小才女”的名声也被打响了。但是田晓菲仍旧不骄不躁,继续潜心创作,后来又陆续出版了五本诗集,这时的田晓菲还只是一名小学生。在田晓菲幼年时期便已经能创作出这些作品,她的创作才能与发展潜力已可见一斑。许多老作家很看好田晓菲真情实感的作品与不骄不躁的品行,都愿意向田晓菲递出橄榄枝,有时间还会指导指导她,不少老艺术家都是田晓菲的忘年交。文学成就了田晓菲文学成就了田晓菲“诗歌才女”的名声。十三岁的田晓菲因参与诗歌创作大赛获奖而被北大英美文学专业录取,成为北大最年轻的学生。虽然她的人最小,但是她的名气一点也不小,进入学校后,田晓菲并没有因为别人对自己的夸赞,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选择继续锤炼自己的文学功底,又陆陆续续发表过许多文章。16岁的田晓菲在上大三,看到新生报到军训时青春洋溢的面庞,顿时有所感触,在燕园写了《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她用平凡的笔触描绘了对北大生活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望。后来这首诗歌被选进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这对于16岁的田晓菲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成就。田晓菲遇到了与她一样对文学有着同样热爱的。海子也是被北大破格录取的,他是一位诗人,田晓菲入大学时,海子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在政治哲学系任教,虽然海子没有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可是对于文学的热爱一分不减。田晓菲经常与海子共同探讨作品,互相鼓励一定要在文学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两人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战士情谊。海子对于田晓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海子不仅是她在文学道路上的同行者,更是她的良师益友。所以1989年,海子卧轨自杀的消息才会对田晓菲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她难以相信那个一直鼓励她,支持她的人首先放弃了文学、放弃了生命。海子自杀后的两年时间里,田晓菲没有再继续创作。她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思考怎样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田晓菲重新拾笔创作时,或多或少都会带着些人生的感悟,她的文学作品也有了质的飞跃。海外成家惹风波带着去世的伤痛,田晓菲决定出国留学。经过多年努力,她在外国的文学成就也值得人交口称赞。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硕士学位。文学的道路永远没有尽头,20岁的田晓菲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27岁的田晓菲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我国国民无不以田晓菲为骄傲。可是自从田晓菲与外国教授在一起之后,国内对她的评价就变得褒贬不一。田晓菲的丈夫是她攻读博士时的导师斯蒂芬·欧文,中文名字是宇文所安,欧文比她大24岁。欧文对中国文学有着深深的热爱,从小便学习中国文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对中国的文化还有着深刻又独到的见解。田晓菲每次与他交谈,都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久而久之,田晓菲被他的博学与风趣所吸引,欧文也爱上田晓菲的独立与聪慧。就这样,两人情愫暗生,在田晓菲毕业的那一天,欧文向田晓菲表露心意,两人就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他们的爱情并不被大众看好,原因是两人的年龄差距太大了,田晓菲27岁正是如花年纪,而欧文已经是知命之年。欧文毕竟是田晓菲的“心之所向”,两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于1999年在纽约举行了浪漫的婚礼。结婚之后,田晓菲做了令人惊讶的举动,加入美国国籍,拿到了美国绿卡。很多网友对她改变国籍的举动表示愤懑,认为她辜负了祖国的栽培,辜负了国民的厚爱,竟然在她功成名就之时便崇洋媚外。也有理性的网友认为,改不改国籍毕竟只是田晓菲的选择,他俩的爱情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外人无权置喙。其实田晓菲嫁给欧文的原因可以想见,田晓菲是一个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学家。田晓菲推崇的是浪漫的爱情,而欧文就是她心目中的“盖世英雄”。两个同样热爱中国文学,有共同语言,有浪漫情怀的人走到一起并不足为奇。田晓菲与欧文对于生活的态度都有着西方色彩,向往自由不受拘束的生活,结婚21年没有生育儿女。虽然无儿无女,但是他们两人的感情很好,会一直互相扶持着走下去。田晓菲在2006年成为哈佛教授后便一直在哈佛任教,致力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田晓菲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3岁时被北大破格录取,27岁成为哈佛最年轻博士,最后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4岁的美国人,如今生活美满幸福。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开学典礼现场。红网时刻7月17日讯(记者 贺卫玲 通讯员 王娟)7月16日,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英美文学与跨文化学术前沿研究”国际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典礼在长沙举行。开学典礼由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谭福民主持,湖南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调研员唐利斌、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杜继军、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水清、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党委书记唐建文等出席了开学典礼。杜继军向学员们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建校历史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举办暑期学校的经验。他指出,此次暑期学校通过邀请来自国际、国内一流专家做英美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学术前沿的讲座,以及学员之间的深入讨论与交流,能使研究生接触最知名的专家和最前沿的研究,有助于大家开拓学术视野、接触新观点,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同时也有助于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唐利斌在致辞中表示, “英美文学与跨文化学术前沿研究”国际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举办,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强化研究生跨文化研究能力,加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旨归。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指导下,来加强跨文化研究的学习与探讨,明确跨文化研究者的历史使命与人文担当,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可谓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曾艳钰在致辞中重点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成效与科研成果。她指出,学院十分重视此次暑期学校,除了安排讲座外,还委派学院学术骨干担任班级导师、组织学员讨论,旨在通过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构建起青年学者的学术共同体。此次暑期学校聘请了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建德、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黄运特、德国美因兹大学教授Alfred Hornung等15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高校的15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将参加学习。因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此次暑期学校将通过腾讯会议、Zoom等平台在线上进行。暑期学校为期10天, 15位专家将为学员进行16场关于英美文学和跨文化学术前沿研究的讲座;此外,学员分为3个班级,将分别进行班级讨论、评选优秀论文和优秀学员等,以保证暑期学校学习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