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产业研究》,杨彬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和应急科技发展。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2015年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编制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公共安全和应急科技是实现公共安全的基础保障。解决应急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卡脖子”难题,离不开科技人员和产业界的共同推动,也有赖于良好的应急产业和科技发展政策环境。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2018年10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建设自然灾害防治若干重点工程;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出台都对应急管理和体系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为应急产业和应急科技发展带来了机遇。疫情之下,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应急产业发展方面权威专家编写、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应急产业研究》一书面世,可谓恰逢其时。书中既有我国近年来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实践总结,又有应急产业发展战略和模式思考,还围绕应急科技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这本书为应急产业和应急科技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也将应急产业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本书不仅对应急企业发展、应急专业人员有一定指导作用,而且能为大专院校开设应急相关课程、设立应急相关专业提供体系性参考,不失为一本具有理论价值的教科书。这本书的落笔成稿,体现了研究团队对我国应急事业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思考,也代表了我国应急产业研究的一个新的开始。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是国家紧迫和重大的战略需求,应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自“十一五”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公共安全和应急科技发展,在国家应急平台系列、警用装备、矿山安全开采、应急装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但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防控难度大,仍需大力发展公共安全和应急科技。从技术发展来看,需要推动应急处置与救援朝着高精尖技术、多技术集成转化,朝着高机动和成套化方向发展,不断应对常规和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挑战,研发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与应急装备和产品。此外,应急产业市场的成熟和稳定,需要企业不断提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这离不开政、产、学、研、用多方协作,以及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人文科学进行综合应用。当前,我国很多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企业进入了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队,承担了推动公共安全和应急科技创新的任务,也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
3月8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董方平调研应急装备产业发展情况。市委常委、赤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水波,副市长饶自斌参加。董方平一行先后前往银轮换热器、卫汉装备、中船应急等企业,深入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区,实地查看企业生产情况,了解企业过去一年的生产经营和未来规划,为企业纾困解难。应急装备产业是赤壁市六大产业集群之一,是全省110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2019年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集群现有规模企业35家,其中高新企业13家。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完成税收收入1950万元。董方平要求,要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路径。企业要有理想、有抱负,自觉融入到赤壁市“十四五”规划中,确立未来发展定位,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主攻方向和年度目标。相关部门要把准应急产业链发展目标定位,抓“龙头”,疏“堵点”,畅通“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力量,凝聚发展合力。董方平要求,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集中力量攻坚智能制造、新材料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加企业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在同类企业里选出“头部”企业,制定完善的方案,重点跟踪支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效应,带动企业共同发展,推动全产业链良性发展。董方平强调,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专班、一个领导、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政策、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全力支持应急装备产业发展。要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减少非生产性成本,强化要素保障,及时解决企业人力、资金、用地等需求。要转变思想方式方法,配合企业开拓市场,做好地产品营销,实现政府企业良性互动。【来源:赤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案由:应急产业具有公共性、市场性、预备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对各类先进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其设备的需求量较大,应急产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应大力推动我国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应急产业供给和调优应急产业结构。建议:加快建立完善我国应急产业发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向应急产业投资,有效延伸应急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应急产业示范区,引导大型国企示范带动建立应急产业产品制造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展示中心。建立国家级应急产业科技园区、产业聚集区、示范区,打造包含研发创新、中试、培训、演练等功能在内的应急产业示范园区,完善区域应急产业链,加大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智慧应急产业支持力度,形成更多区域要素集中、创新集聚的应急产业生态圈。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统筹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建立城市应急资源数据库,有效挖掘和分析数据,为当地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和城市应急救援等指挥服务。完善城市应急物资紧急生产、采购储备、调运配送体系,因地制宜加快区域应急产业的融合发展。强化应急产业相关专利保护与运营。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加大应急产品的安全设计、咨询服务、教育培训、应急救援装备及其服务的创新力度,精心培育我国应急产业品牌集群。(文阳整理)《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1日 18 版)
新冠肺炎疫情当下,应急产业如何在此时有效整合强力担当?近日,一部反映应急产业发展内容的重要研究成果著作《应急产业研究》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业界的重视。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闪淳昌表示,该书从全球视野、时代眼光、历史经验、国家战略、实践探索等方面,多视角、多维度地回顾了我国应急产业的过去,分析了我国应急产业的现在,展望了我国应急产业的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认为,该书体现出对我国应急事业的探索,代表了应急产业研究的一个新开始。《应急产业研究》共分为十四章,每一个章节环环相扣,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而且叙述严谨。在我看来,这些章节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急产业的基本内容与现状如何;第二,应急产业的发展基础、方向、标准是什么;第三,如何在科技与文化层面来建设应急产业;第四,应急产业的规划、方案等。《应急产业研究》具备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目前,关于应急产业的研究,还不是那么的完善,缺乏一些必要的思路,而这本书是“补短板”的良材。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该书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该书认为,应急产业是一种社会化大分工带来的产物。应急产业在国外也发展得比较迅猛,如美国的“三级应急管理体制”,德国的“公民保护框架下的应急管理体系”,还包括英国、日本、俄罗斯等的应急管理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国外,应急产业发展,除了政府与社会推动之外,他们在专业化程度、服务门类、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也较强。甚至类如云计算、大数据、科技公司也加入其中,一起推动应急产业的发展,从而惠及社会。而本次疫情也是对过去应急事业的一次考验,我国在应急管理这一块还比较欠缺经验,相关的一些保障还不够充分。这就构成了我们为何要如此紧迫地发展应急产业的原因。那么,我国的应急产业的瓶颈在何处呢?《应急产业研究》指出,市场不成熟,高端物质装备不够,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这些因素相当制约着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应急产业发展导向需要以需求、问题、市场、创新与集成为维度,以期对物质保障、应急服务、法制保障与文化保障进行发力。而此发力,又须以优化产业的发展环境(比如有总体规划,有扶植政策等)和凝练应急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如市场要素、金融要素、产业园要素等),否则就难以完成我国的应急产业建设。显然,仅靠上述的内容还不够。要知道,这是一个科技、信息的时代(包括5G、人工智能等),更是“互联网++”和“拼人才”的时代。基于此,应急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驱动、信息建设的支持,因此,我们接下来还要不断地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信息建设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到应急管理中的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和预防保护等。在弄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依据国外应急产业的发展,拟定出我们的应急产业化标准,从而规范、指导与促进该产业的运转。继而,我们还需要明白的是,只有依靠既有的积淀与基础,寻求国家与社会的推动与科技力量支撑,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地震、消防、公共安全等进行救助与服务。事实上,每一个社会中的个体,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我们是“共同体”,我们是“善”的实践者。沿着这样的思路,除了国家、政府的发力与推动之外,社会中的力量(比如社会组织)也应该被纳入其中,以减缓成本和提高治理效力。如果,这样的思路是一个设问,那么作者也在书中给出了答案。《应急产业管理》一书中还给出了以深圳为样本的经验阐述,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该书除了在理论上进行了宏大叙事之外,还将一些典型的案例写入其中,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让这本书的读者范围可以更大一些。正如书中的序言说的那样:“这本书不仅对应急企业发展、应急专业人员有一定指导作用,还能为大专院校设置的应急相关课程、设立的应急相关专业提供参考。”因此,仅就应急社工、应急管理等方向而言,一些院校可以将该书列入相关课程的参考书目,以实现更好的“应急教育”。(文章来源:黑龙江日报)
随着人类同时面临传统和非传统威胁,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公共安全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因此,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健康,以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显得十分迫切。在日前由国研智库(国研文化传媒集团)组织的中国国际紧急医学应急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来自相关部委、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的中国医学救援与应急产业创新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发言和探讨。与会专家认为,当下,应急产业迎来了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高级研修学院院长李福荣在发言中表示,在新时代,应急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它能弥补政府在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妥善处置方面的不足。“当下,许多突发事件处在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责任不明晰的情况下,政府往往拥有最重要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要包办一切。”李福荣表示,从近些年的应急事件处置案例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应急能力还是应急效率的提升方面,政府都具有局限性。因此,发展应急产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市场力量参与到应急处理中,有利于改变当前政府包办的不足,让专业化、社会化的应急服务与政府力量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不过,李福荣也强调,应急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复合型产业,既不是对四大类突发事件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将相关装备、技术和产品在突发事件中进行简单地应用,而应该是为各类突发事件提供有效预防与应急准备、检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措施和手段的有机综合体。换而言之,应急产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国家的规划和科学的引领。“其中,科技创新将对应急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李福荣表示,应急产业的发展,从应急管理的角度来看,还需要把握住三个点。第一,不论是在应急产业的发展还是在应急管理上,预防为主非常重要。要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员应急管理的理念。与此同时,做好风险评估。第二,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可以看到,随着互联网技术、AI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当下已经能通过互联网技术事先模拟出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在事中处置和事后处置的过程中,应急信息平台、网络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第三,应急产业的发展和应急管理的推进必须上下联动、横向互动。要建立应急管理的科学制度,将应急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管理制度更好地衔接起来。第四,要强化应急管理队伍的系统性思维和实战化能力的培养,让应急产业能够同国家的应急演练、应急预案以及各个相关产业相关部门的应急演练有机结合起来,在突发事件到来之时,能更好地发挥应急技术、应急产品的作用。财政部政策研究室巡视员汪义达在发言中也肯定了应急产业的重要性。他表示,大力发展紧急医学救援和应急产业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其中,能否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关系到公共安全保障和国家秩序稳定以及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对政府管理水平和现代国家治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大力发展紧急医学救援和应急产业,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对灾害应对防治、人身安全和食品保障方面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在面临突发安全事件和灾害时,对救援的及时性、实施救援的有效性以及救援后恢复的水平都有更高的要求,进而对紧急医学救援服务能力和技术也提出了相应的高要求。此外,大力发展紧急医学救援和应急产业,也顺应了新时代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紧急医疗救援与医疗装备创新、医疗技术提升、医学服务优化都是紧密相联的。同时,一些相关的装备、技术等都属于先进制造业的范围,这些产业都能够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汪义达还从经济学的角度,就加快推进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和应急产业创新发展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确立应急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首先,要细致地研判国内紧急医学救援和应急产业市场需求结构演练的情况,从设备制造、产品共赢服务供给等方面分析国内在应急产业方面存在的短板。对标国际标准和职能水平,通过加大研发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等,推动应急产业创新发展,带动产业链布局优化和竞争力提升,来满足相关的市场需求。当前,可以适当地考虑将医学救援、装备制造、航空医学救援、应急保险等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相对较大的行业,作为应急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二是统筹政府科学规划引导和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各就其位,推动应急产业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到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发挥好政府在统筹规划、财政投入、政策引导、市场规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家在灾害应对和安全保障方面的总体战略考虑和能力建设规划,加快推动紧急医学救援和应急机构及产业发展,健全基本应急服务体系。同时,按照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适当放宽市场准入和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多方资源参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多元化高质量的应急产业产品供给体系。三是顺应科学发展潮流,加强创新研发,推动应急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提升。顺应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运用新的趋势,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紧急医学救援和应急产业深度融合,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提升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提升相关企业和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进而推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在发言中提出要构建智慧应急系统,并表示智慧应急系统要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考虑。“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来看,意味着对于很多突发事件,我们需要有充分的预估和应对举措。第二,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要加强智慧应急系统的建设。第三,从智慧社会数字中国的角度来看,要重视将一系列新技术应用到应急产业中去。”冯奎解释说。冯奎认为,以新时代为背景,智慧应急系统的框架构成应该从六方面来考虑:一是对技术的系统运用。二是对资源的系统调度。三是对流程的系统再造,包括事先、事中、事后的一系列流程。四是对结果的系统管理。五是对机制的系统优化,包括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六是对效益的系统评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党委副书记、标准化战略与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所长王金玉在发言中提出了关于应急产业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王金玉认为,应急产业标准化建设需要从四个维度进行探讨:一是标准级别维度,包括国标、行标、地标、团标、企标。二是业务维度,包括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四个维度。三是对象维度,主要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领域。四是性质维度。同时,王金玉还针对应急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要重视应急产业的联接力、竞争力和保障力。第二,要研究标准化的新方法和新工具,可考虑“目标导向、系统设计、总体协同、实时可控”这一思路,用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技术。第三,要有效用好国家的政策,大力推进标准化改革。(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涵盖领域多等特点。发展应急产业,既能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保障、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满足社会各方面不断增长的应急产品和服务需求,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全社会抵御风险能力,又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相关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是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应急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许多地方把应急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涉及应急救援和处置技术研发、应急装备制造、检测与预警、应急抢险服务等许多领域。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应急产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和产业链,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但也应看到,我国应急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产业发展的市场主导性不强,产业集中度较低,具有领导力的龙头企业尚未出现;市场需求不稳定,需求主体不明确,供需不匹配;产业标准还未形成体系,相关产品标准分散于各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平台体系难以支撑应急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突破与关键装备研发,企业技术储备不足;企业大多在单一领域发展,在提供应急救援综合解决方案方面能力不足,难以保障新形势下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当前,应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把握应急产业发展定位,多措并举加快应急产业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完善区域性应急产业链,引领国家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和应急服务发展。二是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引导、鼓励、推动政产学研企协同创新,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应急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促进应急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明确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应急产品和服务。三是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支持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急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和应急产品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特色化发展,引导企业提供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四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品牌经营等方式补链强链扩链,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五是加强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宣传教育,推动消费观念转变,扩大家庭、个人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推动应急服务业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相结合,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加快推行巨灾保险。六是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应急先进技术和先进服务理念,提升企业竞争力,以高端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促进应急产业创新成果在我国落地转化、实现产业化。七是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多方力量参与应急产业发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应急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南学院基地)
提到应急装备、应急产业,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因为灾害、事故似乎只会在新闻上看到。其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安全风险无处不在,一次不经意的用火,一次不守规矩的驾车,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和伤害。当前,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深入推进,各类突发事件的破坏力更大,防控难度也不断加大。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火灾等灾害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有鉴于此,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注意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应急产业不断发展,从“找不到、调不来、用不好”到今天门类齐全,从简单的手电、口罩、帐篷发展到陆海空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应急产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一跃成为我国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也应该看到,目前在一些关键装备技术方面仍存在短板,部分高端安全装备市场还是空白,难以应对部分重大、新生、高难度突发事件,亟须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装备。因此,应急产业要顺应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应急产业深度融合,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提升应急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提升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服务能力与质量。在采访中,笔者发现,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装备、应急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与国外设备相比,国内产品具有高性价比与符合国内需求等优势,应该重点发展。与此同时,应急产业还应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优化高校、科研院所学科设置,从实际出发,培养符合我国应急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速度,促进交流、沟通、跨学科合作。此外,还要完善应急产业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产学研用”有效合作机制,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市场化渠道,提高应急科技成果市场经济效益。建立创新型产业组织体系,构建起围绕产业链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并发挥作用,助力应急产业快速发展。(摘编自《经济日报》,原题为《让科技赋能应急产业发展》)《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2日 05 版)
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涵盖领域多等特点。发展应急产业,既能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保障、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满足社会各方面不断增长的应急产品和服务需求,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全社会抵御风险能力,又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相关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是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应急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许多地方把应急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涉及应急救援和处置技术研发、应急装备制造、检测与预警、应急抢险服务等许多领域。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应急产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和产业链,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但也应看到,我国应急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产业发展的市场主导性不强,产业集中度较低,具有领导力的龙头企业尚未出现;市场需求不稳定,需求主体不明确,供需不匹配;产业标准还未形成体系,相关产品标准分散于各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平台体系难以支撑应急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突破与关键装备研发,企业技术储备不足;企业大多在单一领域发展,在提供应急救援综合解决方案方面能力不足,难以保障新形势下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当前,应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把握应急产业发展定位,多措并举加快应急产业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完善区域性应急产业链,引领国家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和应急服务发展。二是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引导、鼓励、推动政产学研企协同创新,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应急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促进应急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明确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应急产品和服务。三是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支持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急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和应急产品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特色化发展,引导企业提供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四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品牌经营等方式补链强链扩链,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五是加强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宣传教育,推动消费观念转变,扩大家庭、个人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推动应急服务业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相结合,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加快推行巨灾保险。六是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应急先进技术和先进服务理念,提升企业竞争力,以高端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促进应急产业创新成果在我国落地转化、实现产业化。七是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多方力量参与应急产业发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应急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南学院基地)《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2日 09 版)
各县(市、区)工信局,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经发局:为做好全市2020年全市应急产业发展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谋划,请各县(市、区)认真梳理总结本地本部门应急产业发展和工作推进情况,提出2021年工作部署安排,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总结内容(一)2020年基本情况1、应急产业发展整体情况。2、2020年度应急产业发展情况表和应急产业项目汇总表(详见附件1-2)。3、泊头市、河间市重点上报重点应急产业集群建设情况。(二)主要做法和成效1、贯彻落实《沧州市落实省应急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分工》(附件3)中涉及本地本部门相关任务的情况。2、本地本部门出台的有关工作措施、政策文件等。3、推进应急产业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亮点工作。(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科学谋划2021年推进应急产业发展工作安排,包括:1. 2021年工作任务及应急产业发展目标。(详见附件1)2.明年工作举措三、有关要求1、请各县(市、区)高度重视,材料内容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突出重点,注重用案例和数据佐证,有关数据、情况截止到行文时。请于12月11日下午5: 00前将总结报告及附表报市局运行科,同时将电子版发送邮箱。联系人:李刚 2079361沧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0年12月10日【来源:沧州市工信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昨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参会的我市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提交了《防控疫情常态化下推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在防控疫情常态化下,国家应大力推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应急产业供给和调优应急产业结构。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我国应急资源的综合供给能力。骆沙鸣认为,当前我国对于各类应急处置涉及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等技术及设备需求量巨大,而应急产业具有万亿级的规模,是灾后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和驱动力。提案中,骆沙鸣提出七条建议。一是加快建立完善我国各项应急产业发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主动向应急产业投资,有效延伸应急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应急产业示范区,引导大型国企示范带动建立应急产业产品制造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展示中心。二是建立更多国家级应急产业科技园区、产业聚集区、示范区,完善区域应急产业链,自主创新一批关键技术和应急装备应用,加大机器人、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智慧应急产业支持力度,形成更多应急产业生态圈。三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十四五”应急产业专项规划。四是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统筹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建立城市应急资源数据库。五是强化应急产业相关专利保护与运营,发放创新券支持应急产业创新,精心培育我国应急产业品牌集群等。六是建立健全我国应急产业运行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建立全国应急产业数据平台等。七是建立国家应急产业发展基金和应急创业投资机构与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更多投向应急企业。(文章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