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周艺术人物|251年的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迎来首任女院长开放日

一周艺术人物|251年的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迎来首任女院长

近日,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选出251年历史上首位女院长,版画艺术家丽贝卡·索尔特赢得这一殊荣。另一位杰出的女性艺术家梅·史蒂文斯,因阿尔兹海默症逝世,享年95岁,她曾以艺术方式,为女性运动带去最细微的感触。在上海,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徐昌酩举办诞辰九十周年回顾展,重温艺术风采;一对被西藏改变的艺术家夫妻,用画笔不断回到雪域深处。《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英国伦敦 | 版画艺术家丽贝卡·索尔特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251年历史上首位女院长丽贝卡·索尔特 图源:Getty Image据《The Art Newspaper》报道,丽贝卡·索尔特(Rebecca Salter)近日被选为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RA)的新任院长,这也是该学院成立251年以来的首位女性院长。上任院长克里斯托弗·勒·布伦(Christopher Le Brun)刚刚卸任,完成了8年的任期。RA的院长由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秘密投票选出,目前共有128名会员,其中73名年龄在75岁以下,其余都是高级院士。根据RA官网,他们由“引领我们的想象、支持我们未来活动与规划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组成”。RA院士、艺术家凯西·皮尔金顿(Cathie Pilkington)在自己的Instagram上说,“丽贝卡·索尔特是RA从1768年创立以来的首位女院长,这一天非常重要,”另一位院士格里森·佩里(Grayson Perry)则在推特上表示,这一委任是“美好而历史性的一刻”。2014年,索尔特作为版画艺术家被选为RA院士,后来她又成为学院的管理者。此前,她曾担任坎伯尔艺术学院版画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师。(文/钱雪儿)美国新墨西哥州 | 艺术家梅·史蒂文斯因阿尔兹海默症逝世,是艺术家也是斗士梅·史蒂文斯在苏荷区的工作室,197412月9日,在与阿尔兹海默症抗争数年后,艺术家梅·史蒂文斯(May Stevens)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去世,享年95岁。梅·史蒂文斯是19世纪60至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史蒂文斯杰出的艺术遗产将被我们铭记,”艺术家在纽约的代理画廊Ryan Lee在一份声明中写道,“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史蒂文斯精力充沛、坚守己见、雄辩健谈,她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是我们忠实的朋友。”梅·史蒂文斯《苏荷区的女艺术家们》史蒂文斯凭借其纪念碑式的绘画与对于社会、政治议题的关注而闻名,她用油画、拼贴画、素描和版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抒发个人经验,表达自己对于种族主义与压迫的观点。她曾直言不讳地批判越南战争,并支持女性主义与民权运动。史蒂文斯的作品收藏于大量重要艺术机构,其中包括布鲁克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地。1999年,她在波斯顿美术馆举办个展“女性图像:此处彼地”(Images of Women: Near and Far),这是该美术馆首次为在世女性艺术家举办个展。2005年,在派翠西亚·希尔斯撰写的《梅·史蒂文斯》艺术中,这位艺术家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她的创作:“我想要为女性运动带来最细微的感触,正如我的艺术一样;我想要为政治行动带来最精确的想象,正如我的艺术一样。”(文/钱雪儿)上海|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徐昌酩举办诞辰九十周年回顾展,重温艺术风采徐昌酩徐昌酩,1929年出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今年是徐昌酩诞辰90周年。12月10日,“龙跃凤翔齐唱鸣——徐昌酩诞辰九十周年回顾展”在上海市文联展厅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其作品90件,全面回顾徐昌酩的艺术人生,重温其艺术风采。徐昌酩《松鼠得果图》徐昌酩早年从事装潢美术设计,其装潢美术设计曾在国际上获大奖。同时,他是新中国上海美术设计领域发展成长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他对动物题材装饰绘画研究颇深,笔下的动物世界千姿百态。晚年又将美术设计的理念引入中国画创作领域,使传统笔墨中洋溢出图案和装饰美,富有现代绘画的审美特征,充满张力。他还自学创作漫画,作品讽刺幽默兼备,给人以快乐、慰藉和启示。此外,美协工作是徐昌酩的本职。他曾是上海美术家协会的“当家人”,从1985 年调入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工作至1999年退休,在美协工作了15年,历任上海美协第三届秘书长、第四届主席团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荣誉顾问。他为扶持培养青年艺术家、推动上海美术变革做出了大胆的探索,也为上海美术的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览将持续至12月17日。(文/陆林汉)上海 | 黄威、侯晓辉艺术家夫妻,用画笔不断抵达西藏深处黄威(左)、侯晓辉一对艺术家结为夫妻,一同生活,一同被西藏改变,是怎样的体验?12月15日在醍醐艺术中心·上海开幕的黄威、侯晓辉双人展“阿赖耶”中,就有答案。西藏曾令他们异地分离,却又让他们的心更紧密;他们的作品,被西藏塑造,也不断抵达西藏的更深处。黄威、侯晓辉原本是天津美院的同学,黄威到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读研,有3年时间,异地相处。黄威 《如去如来》(左)、《须弥》(右)2019 纸本设色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毕业十多年来,黄威的作品始终与西藏勾连。过去2年,他解构和重构山、水、云、树等物象,呈现心里的西藏。这次“阿赖耶”展上,他分享的“无量”系列,早在拉萨时期就酝酿了。这一系列最动人的,是一份“踏实感”,“历代唐卡画师绘制唐卡的过程启发了我。当他们要表现颜色的渐变时,总是愿意费尽心力,用无数个深浅不同的点,去铺陈出这份变化。其中蕴藏的,是虔敬心和修习的意志,我和晓辉都深深为之感动。”黄威说。侯晓辉 《旃檀林》 2019 纸本设色侯晓辉也在唐卡的启示中找到了表达的出口,“藏医唐卡中的植物描绘令我印象深刻。植物的生命脉络与人的身体相关联,让我对生命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多次目睹藏区春日桃花盛开后,侯晓辉选择了桃花成为绘画的主题。“桃花中透着生死观,而且是喜悦的,这是最感动我的地方。”(文/畹町)

复制人

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250年的传统与艺术家何以诞生

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在今年迎来建院250周年庆典。5月19日,伴随扩建后的新研究院正式揭幕,名为《一名艺术家的产生》的特展也向公众开放了。展览将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的珍藏艺术品,分为“伟大的传统”“了解建筑”“学习绘画”三个部分加以展示,呈现这所拥有辉煌历史的院校产生伟大艺术家和艺术训练成果的历程。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一名艺术家的产生》展览现场1768年,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在伦敦成立,它见证了历史上无数伟大艺术家的诞生和艺术运动的兴起。2018年,皇家艺术研究院迎来建院250周年,围绕这一庆典,英国全国将举行各类展览回顾历史,并纪念为皇家艺术研究院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与建筑师。5月19日,伴随扩建后的新研究院正式揭幕,一场涵盖研究院珍藏艺术品的特展《一名艺术家的产生》开始对观众免费开放。特展分为三个部分,在“伟大的传统”展览单元,观众将通过欣赏馆藏精选,从而展开对伟大艺术究竟是来源于艺术传统还是习得于自然的思考;在“了解建筑”展览单元,通过观赏经典建筑石膏模型,观众可以了解艺术家们如何全方位地接受艺术训练;在“学习绘画”展览单元,除了可以看到过去250年来研究院如何教授艺术,还可以窥见研究院正在进行的艺术活动。伟大的传统是什么造就了非凡的艺术?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乔舒亚雷诺兹爵士深信,艺术史上的杰作为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灵感,但这一观念却在后来受到了研究院成员透纳和康斯太勃尔的挑战。尽管他们汲取了艺术史的营养,但他们更从自然中捕获灵光,不遗余力地描绘环绕着他们的外部世界。《一名艺术家的产生》之“伟大的传统”展示了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的缔造者们的艺术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了之后的半个世纪。绘制于16世纪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全尺寸临摹。英国唯一一件米开朗基罗大理石雕塑《圣母像浮雕》,约1505年。展览的这一部分,呈现了皇家艺术研究院的早期艺术藏品,包括一幅绘制于16世纪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全尺寸临摹和英国唯一一件米开朗基罗大理石雕塑《圣母像浮雕》。展览中有多幅康斯太勃尔关于云的习作,显示出他描绘自然的决心和妙笔。约翰·康斯太勃尔《云景习作:树的地平线》,1821年9月27日。约翰·康斯太勃尔《海景习作:船与暴风天》,约1828年,纸本油画。展览中,有一幅透纳创作的《杜尔巴登城堡》,这也是1800年他获准成为皇家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时所提交的作品。现实中的杜尔巴登城堡是一片凌乱破败的废墟,坐落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头上。城堡背靠陡峭的群山,这使它的位置显得不那么突兀。然而在透纳眼中,露出地表的花岗岩仿佛诗人吟咏的歌剧。他痴迷于有关威尔士王子、欧文·高奇(Owen Goch)的哥特式传说,这位王子被禁锢在堡垒中,内心却拥有如外部风光一般广袤的自由。这些山峰看起来令人厌烦,而在这些山峰中的一座小山仿佛被挤入其中似的,成了向上攀爬的最佳角度。透纳对悬崖作了逆光处理,并突出了那扇孤零零的、闪着微弱灯光的小窗户,以此加强了情感效果。杜尔巴登城堡象征着欧文·高奇王子性格中的冷傲和坚毅。透纳担心别人不能领会画中深意,又加上了几句他自己写的挽歌,以哀悼被剥夺的自由,这个做法日后成为他的习惯,每当作品的主题令他深受触动,他便会如此。威廉·透纳《杜尔巴登城堡》(1800年),这幅作品使他入选为皇家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伟大的传统”由现任皇家艺术研究院院长、画家克里斯托弗勒布伦策划。他说,在研究院成立之际,裸体的男子身形是艺术观念的传播载体,而到了康斯太勃尔手中,“自然之物”成为了艺术意义的载体,它包含风中飞舞的树叶、腐坏的树木和柔软的云朵。安吉利卡·考夫曼《设计》(1778-1780年)了解建筑1768年,建筑师威廉钱伯斯向乔治三世递交了一份请愿书,希望得到国王支持,为艺术家和建筑师创建一所学院。不过,皇家艺术研究院直至1950年代才开始教授建筑学。作为艺术上的引导,学生们都要临摹经典雕塑,而有可能成为建筑学家的学生则需要详细地研究古典建筑。为此,1770至1870年,皇家艺术研究院购藏了一大批古典建筑模型,这次展出的大部分模型,都是第四任院长托马斯劳伦斯爵士在任时期的藏品。这些模型由罗马时期的建筑遗迹直接翻模制成。其中一些模型,比起因为天气、污染、人为毁损和19世纪过分修复而致毁坏的建筑本身,反倒保留了更丰富的细节。罗马图拉真广场古迹建筑饰带的石膏复制品,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柯林斯柱头石膏复制品,约19世纪。梵蒂冈博物馆狮身鹫首兽石棺前面板石膏复制品,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立柱柱头花型雕塑石膏复制品,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学习绘画250年来,一批又一批艺术家来到皇家艺术研究院深造,当然,今天的学生与早在18世纪的前辈们所经历的艺术教育已经截然不同了。早期,学生们在“古典学院”和“石膏学院”,从石膏模型绘画训练起步,其中包括一种特殊的模型écorchés,它去除了人体的表皮,仅留下肌肉组织,通过画这种模型,学生可以更加理解人体解剖学。当学生掌握了上述领域的绘画技巧,他们就能进入“素描学院”,开启下一阶段的学习,画真正的人体。“学习绘画”展览单元中,观众可以看到画家威廉布莱克和透纳曾经画过的模型以及近年来毕业生的画作。时至今日,学生们依然赞颂着研究院绘画训练的传统。威廉·平克《走私者》,1834年。詹姆斯·巴里《坐在石头上的裸体男子》,约1790年。查尔斯·兰西尔等人共同完成的《拉奥孔雕像素描》,1851-1873年。展览中还有一部分专门展示了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的生平,讲述他如何从一位幼童成长为皇家艺术研究院的院长。作为一名著名的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11岁就进入了研究院的美术学校,是史上最年轻的学生。当他入校后,很快便赢了一个昵称——“那个小孩”。在校期间,米莱斯被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 )和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像朋友般对待,三人在1848年共同发起了被称为“拉斐尔前派”的美术改革运动。(编注:“拉斐尔前派”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偏向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这一美术改革运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维也纳分离派、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等,甚至20世纪70年代后的一些当代绘画作品亦受到影响。)1863年,米莱斯成为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成员。1896年,在逝世前半年,他被推选为院长。托马斯·罗兰森《皇家艺术研究院的一堂模特素描课》,1811年,上色蚀刻版画。爱德华·弗朗西斯·伯尼《老萨默塞特宫的古典学院》,1779年。

风音

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何钟台国画作品欣赏

何钟台1939年12月出生于祖籍台州。1956年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附中,是全校获刘海粟奖励的4名学生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台北故宫书画院、日中友好文化美术院客座教授,中国名家书画院一级书画师,嘉兴市政协书画联谊会、嘉兴画院、嘉禾书画院顾问。曾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大美术教师,嘉兴市美术家协会二、三、四届主席,省、市大型美展评委。《梅魂》73×88CM《春》138×68CM《晨妆》68×68CM《国色仙境》138×68CM《壕股塔晨曦》178×95CM《古梅新姿》96×69CM

蹙之乎颐

评展|乏味肤浅、缺乏思考的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夏季展

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近日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夏季展。根据介绍,展览展出超过1500件作品,汇集包括翠西·艾敏、安东尼·葛姆雷在内的不少知名艺术家。然而,在《卫报》评论员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看来,相比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去年的颠覆性策展,此次夏季展充满了一堆乏味而肤浅的作品。“这个展览是如今英国整个国家的艺术所面临困境的真实写照。在这场糟糕的展览上,我看到的是疲乏无力、固步自封、穷途末路。没有新鲜的观点,没有任何活力。”展览现场我希望我有时光机,这样我就能回到我踏入皇家艺术研究院2019年夏季展览的前一刻,并且马上离开。我不需要这样的回忆。看到这些装满了过去曾经有过而未来不会再有的“垃圾”以后,我感到无趣而绝望,就好像好几天都被锁在一个杂草丛生的花园中央。去年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将皇家艺术研究院250周年的艺术展变成了一场热闹而具有颠覆性的盛宴。如果有人怀疑去年展览中表现出的挣脱拘束的精神应该归功于佩里个人的话,那么今年的展览退回了令人讨厌的形式,可以证实这样的怀疑。佩里为这具守旧而自满的躯体注入了暂时的生命,而杰克·麦克法第(Jock McFadyen)所领衔的展品挑选团队又将他带来的所有智慧的痕迹全部抹去了。班克斯作品 图片:Guy Bell/Rex/Shutterstock今年的展览暴露了皇家艺术研究院的自满。如今,班克斯似乎成为了展览的常客。或许在真实的生活中,他是个70岁的学院派。在展览上,他的作品表现了一只正在砸开一堵封闭的英国边境墙锁的老鼠。不过,这件作品平淡无奇,因为班克斯的能量在于语境。当他在苏富比拍卖上自毁作品或是在威尔士用一夜的时间画壁画的时候,他凭借“游击队艺术”的那种出其不意而获得了胜利。但在这里,他就像个茶会上的嘉宾。班克斯不只是在这盘“大杂烩”中唯一一个失去了个性的艺术家。葆拉·雷戈(Paula Rego)和查尔斯·阿弗瑞(Charles Avery)等著名的艺术天才努力地试图在展览中创造更多的东西。鲍勃和罗伯塔·史密斯(Bob and Roberta Smith)策展了一个展间——好一出陈腐而伤感的展示。他陈列了一幅关于自己和孩子对话的画,画上都是关于对话的文本,此外还有一幅印有“艺术让孩子拥有力量”的版画。真的吗?艺术究竟给了他们什么样的力量?他想要说什么?鲍勃和罗伯塔·史密斯《我的儿子改变了我的艺术》史密斯的那种模棱两可的空想社会改良家理想主义(do-gooder idealism)在展览上非常典型。我们已经见过了在近年的透纳奖和各种双年展中审视现状的艺术,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聊又没有表达什么观念的版本。你猜怎么着?参加这次夏季展览的众多艺术家都对地球的状况充满担忧!展览上很大一部分作品都被这种焦虑所占据,通过三流的大地艺术和愚蠢的雕塑表现出来。比如,这里有鲸鱼和冰山的图片,它们挂在酒店餐厅或许更合适。展览现场对于其他议题的处理同样是愚蠢的。伊什贝尔·麦耶斯考夫的绘画《莉莉和夸耶》是描绘一对跨种族夫妻的肖像,画中的两人穿着内衣,作品似乎意在表现反对种族主义的思想,但事实上却只是让人更加注意到种族本身。克莱尔·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s)呈现了《人间乐园》——不是耶罗尼米斯·博斯的原作,而是她创作的现代版本,表现了当代英国人的各种追求。皇家艺术研究院将其标榜为一幅当代杰作,但事实上,它只是一种迂回描述的温和讽刺。在一种艺术作品中挑出这么几件来指责其实并不公平。让夏季展沦为失败的是这些作品的平庸,以及这种平庸的泛滥。佩里的计谋很聪明,他和传统的策展背道而驰,他选择了一些你可以尽情嘲笑的作品,而他的目的是赞扬真正的天才,即使如今天才匮乏。而今年的夏季展没有笑点,没有惊喜,只有一面又一面布满了疲惫的一代最新作品的展墙。安塞姆·基弗的绘画作品只有一位艺术家表现出色,而研究院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他们用一个专门的空间来呈现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创作,用白墙将其和周围乱七八糟的作品相隔开。基弗的作品每年都会出现在夏季展上。今年,他展现了一片巨大的泥地景观。在乏味的展览中看到这幅作品,我感到震惊。而更让我震惊的,是看到这位德国最杰出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如何在这里盖过了所有英国艺术家的风头,考虑到如今的英国脱欧,这件作品无疑比班克斯的那只老鼠更为“应景”。展览现场也许,这个展览是如今英国整个国家的艺术所面临困境的真实写照。在这场糟糕的展览上,我看到的是疲乏无力、固步自封、穷途末路。没有新鲜的观点,没有任何活力。与此同时,在欧洲大陆上,某个与基弗实力相当的艺术家正在大展拳脚,创作又一件杰作。瞧瞧这些言过其实、缺乏思考的东西,你不禁发问:我们英国人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展览将持续至8月12日。

哀乐之来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排名知多少?艺术设计类QS解读

#艺术留学#对于很多想来英国艺术留学的学子来说,能够考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意味着到达了世界最高的艺术殿堂,很多准备艺术留学的学生还不太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很多学生会问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世界排名如何?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专业有哪些等等,那么今天由一沙国际创意教育小编我来给大家揭开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真面目。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背景首先,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下文简称RCA)创办于1837年,坐落于英国伦敦南肯辛顿(South Kensington),首先说这个地理位置,南肯辛顿属于英国伦敦的文化区,这里周围被各种著名的博物馆和大学所包围,比如大英博物馆,皇家音乐学院,帝国理工大学,海德公园等,对于艺术留学生来说,这真是一个福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人文色彩浓厚的艺术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全身心的感受这西方艺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平时学生可以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世界展览会来陶冶情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QS排名说到RCA的世界大学排名,那可了不得,连续6年蝉联QS世界大学排名艺术与设计类全球第一名,这是什么概念?RCA在这个领域已经无人能敌,在QS‘艺术类学术声誉’评估指标中,是全球唯一多年蝉联满分的学校,同时在2019 QS Ranking中,RCA又力压MIT、Parsons、RISD等名校,实力可想而知,只能说能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进修的学生,都是站在世界最高的艺术殿堂上。不只是在QS世界大学排名稳居第一,还有在其他机构的排名也是数一数二,比如2011年在英国Midern Painter杂志中获得艺术类研究院校全球第一名,2015年荣获BOF全球服装设计学院排名研究生院校全球第一名。看完这些,有没有很哇塞的感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是这么NB,不管是综合排名还是其他机构排名都是独占鳌头,当然还有一些关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专业解读和如何申请有关资讯,下期为你一一解析!快快关注小编吧。

大蜗牛

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新展:备受争议的高更与印象派的另一面

8月7日,展览“高更与印象派画家:奥德罗普格馆藏杰作”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开幕,展出20世纪保险经纪人威廉·汉森(Wilhelm Hansen)收藏的高更以及马奈、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作品,这批作品收藏于荷兰哥本哈根的奥德罗普格园林博物馆,该博物馆由汉森的私人庄园改造而来。展览显示出汉森作为北欧人的独特品味,此外,高更的作品作为一大亮点,将引发人们对这位备受争议的艺术史人物的探讨。1916年,一位48岁的保险经纪人从丹麦中部穿越欧洲战场,抵达巴黎执行任务,没过多久,他便写信给自己的妻子,“我还是得趁早向你坦白,我鲁莽地做了一大笔购置。但是,如果你知道我买了什么的话,你会原谅我的。”威廉·汉森凭借战时的艺术品贬值,以及言语间流露出的对于法国未来的信心,威廉·汉森(Wilhelm Hansen)在1916年时购得了首批绘画作品,其中包括马奈(Manet)精致的《一篮梨》(Basket of Pears),他曾在晚餐后向宾客展示这幅画,并称之为“冰激凌后的额外点心”;雷诺阿(Renoir)于19世纪60年代画下的一幅细腻的《坐在草坪上的女子》(Woman in a Meadow),这是印象派画家将人物融入优美风景的完美典范;以及莫奈所画的一幅雾中的伦敦风景——彼时这幅画诞生仅十余年,被认为是一幅非常大胆的现代作品。《坐在草坪上的女子》,雷诺阿在归国的路上,汉森找到了高更的丹麦籍遗孀梅特(MEtte),并获得了一幅描绘她孩子的作品,画中,熟睡的孩子躺在一张铁床上,后面是一块绘着飞鸟的绒布。《小家伙在做梦》(The Little One Is Dreaming)是高更早期的出色作品,捕捉了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美妙。《小家伙在做梦》,高更接下来,汉森又说服律师奥古斯塔·古皮尔(Auguste Goupil)出售描绘她女儿的一幅粉蓝色调的肖像画,画中的欧洲女孩面色苍白,穿着塔西提岛传教士的服装,表达出高更对于殖民主义的矛盾心理。《少女肖像》,高更就这样,在汉森位于哥本哈根北部的乡下庄园奥德罗普格(Ordrupgaard)里,一个伟大的收藏体系建立起来了。当支持汉森的银行于1922年破产时,他仍然守着高更的作品,但出售了一些其他艺术家的绘画,以便偿还贷款。一年后,他的收藏再次启动。1953年,奥德罗普格的这座私宅成为了国家级博物馆——奥德罗普格园林博物馆。2005年,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操刀扩建博物馆,其建筑主体由玻璃和黑色混凝土构成,为这座欧洲传统风格的庭院添上现代色彩。扩建后的奥德罗普格园林博物馆“高更与印象派画家:奥德罗普格馆藏杰作”是伦敦自新冠疫情以来的首场大型展览,其中,汉森的收藏史所展现出的坚韧性以及艺术在危机时刻的惊人之美显得尤为应景。展览共展出60件印象派绘画作品,几乎有一半是首次在英国展出。除了高更以外,展览还将呈现埃德加·德加、爱德华·马奈、克劳德·莫奈等印象派大师的作品。这批作品于今年3月抵达伦敦,原本预计于3月展出,但因疫情而未能实现。“幸运的是,这些作品赶在欧洲封锁之前抵达了,”展览策展人安娜·费拉里(Anna Ferrari)说道,“世界各地的大量展览都被迫取消。得益于我们的借展方的帮助和理解,我们最终能见到展览成形。”《穿过枫丹白露的查理路》,莫奈《盛开的梅花树》,毕沙罗《比扬库尔的卸货驳船》,阿尔弗莱德·西斯莱《红磨坊》,雷诺阿皇家艺术研究院的此次展览是始于巴黎雅克马尔·安德烈美术馆(Musée Jacquemart-André)巡展的最后一站。展览最初的名称为“汉森的秘密花园”(The Hansens’ Secret Garden),这一名称暗示展览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朴素和引人沉思的,它们看上去既不特别,也不瞩目。《拿着水壶的女人》,马奈因此,展览展出的马奈作品并不典型,完成于他艺术生涯的早期和晚期。《拿着水壶的女人》(Woman with a Jug)是描绘他的妻子苏珊年轻时的一幅肖像,她的一只手被精确地刻画出来,另一只却表现得很随意,由此,马奈向艺术史与现代性的关系发问。1882年,马奈在人生的最后一个夏天所画下的一幅静物梨显示出另一种风格,他曾总结道,“一个画家能够用水果或鲜花表达出他所有想要的东西”。《一篮梨》,马奈塞缪尔·考陶尔德(Samuel Courtauld)是汉森在20世纪20年代寻觅印象派绘画时的重要竞争对手。他们的选择完全不同:考陶尔德偏爱华丽,而汉森则为倾向于克制,这或许与汉森身为北欧人的感性与谦逊有关,也与他对“喧哗”的个人主义的反对相符。例如,考陶尔德收藏的莫奈作品包括明亮的《昂蒂布风景》与光线充沛的《阿让特伊的秋色》(Autumn Effect, Argenteuil),而汉森喜欢莫奈的灰色与铅灰色,比如《勒阿弗尔的海景》(Seascape Le Havre)与《阴天的滑铁卢桥》(Waterloo Bridge, Overcast)。《勒阿弗尔的海景》,莫奈《阴天的滑铁卢桥》,莫奈在展览中,高更的作品本身就构成了一场“展中展”。在一幅《塔希提妇女》(Tahitian Woman)中,一名裸女慵懒地倚靠在朱红色的毯子上,展现出高更笔下典型的热带风情。《亚当和夏娃》(Adam and Eve)描绘了一对彼此疏远的夫妻,年轻的女子如同雕塑一般健壮,其形象借鉴爪哇岛婆罗浮屠寺的浮雕,具有异域色彩;男子则来自欧洲,弯腰驼背,看上去体弱多病,这是高更的自我写照,他转身离开画中的伊甸园,绝望地迈向死亡。《悲惨人生(葡萄园)》(The Wine Harvest, Human Misery)描绘了一名身处普罗旺斯风格葡萄园中的迷人女子,她郁郁寡欢,留着褐色头发,这是高更在与梵高共处的几周内的创作,这段时期的高更痛苦但多产。《蓝色的树》(Blue Trees)中,弯曲向上的钴蓝色树干、铭黄色的天空、波浪般的橙紫色地面以及受到日本木刻版画影响的倾斜视角浓缩了高更的艺术与生活。《塔希提妇女》,高更《蓝色的树》,高更《悲惨人生(葡萄园)》,高更《亚当和夏娃》,高更高更是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与此同时,他的私人生活备受质疑,“高更是个争议人物,”费拉里说道,“当他来到法属玻利尼西亚后,他利用自己作为来自殖民地的欧洲男性的特权,与许多年轻女孩发生性关系,并且隐瞒自己结婚的事实……而且他对待他们的态度非常冷酷。”费拉里表示,高更既是一个可怕的男人,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展览清楚地指出了这一点,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辩论与探讨。展览“高更与印象派画家:奥德罗普格馆藏杰作”从8月7日持续至10月18日。(本文编译自英国《卫报》与《金融时报》相关报道)(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大而无用

评展|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谢尔夫贝克展:完全相反的两种观感

近日,芬兰画家海莱内·谢尔夫贝克(Helene Schjerfbeck)的首个英国个展在皇家艺术研究院举行。谢尔夫贝克1862年出生,终身未婚,1946年去世,曾在芬兰的村庄里度过了相对与世隔绝的生活,她的艺术生涯长达70年,从委婉的现实主义转向自然主义、并兼具印象派与表现主义风格,晚期作品呈现简化风格,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皇家艺术研究院的展览呈现了她漫长艺术生涯中的约70幅画作。对于这位芬兰画家的英国首展,《卫报》的两位评论员表达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劳拉·坤宁(Laura Cumming)认为,展品的选择让人看到了艺术家强大的个性,她的绘画安静而有力,尤其在晚期的自画像中,简约的笔触勾勒出她的一生。而在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看来,展览只是炎热夏日里二流艺术家带来的一场“冲凉”,谢尔夫贝克作品中的力量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日已消退,最后留下的只是一部枯燥而无意义的“艺术史”。19世纪90年代初的海莱内·谢尔夫贝克(Helene Schjerfbeck)劳拉·坤宁:在安静的画像中表达微妙的矛盾芬兰画家海莱内·谢尔夫贝克(Helene Schjerfbeck)终于在英国迎来了她迟到已久的展览。在这里举行过展览的北欧艺术家中,谢尔夫贝克无疑是最鲜为人知的一个。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她的画作几乎都留存在芬兰而人她在那里备受人们崇敬,但是,她所受到的这种忽视依然让人难以理解。她的艺术有一种独特的美。安静的人们呆在安静的房间里,他们克制着自己的思想:这就是谢尔夫贝克一生都在描绘的主题。一个女人目光低垂,她那私密的情感隐藏在谢尔夫贝克闪着银光的笔触中。一个母亲背对观众,在画面的阴影中,她肩上的婴儿警惕地看着我们。一个女孩扎着细马尾,脚上穿着大号的鞋子,身着一身长长的黑色连衣裙笔直地站着,这幅画面既表现了顺从,也表达了怯怯的勇气,她的精神因为这幅画而显得高贵。谢尔夫贝克所描绘的儿童形象多少来自她个人的经历。她的父亲是芬兰铁路公司的一名办公室经理,四岁的时候,她摔断了髋骨,这场事故致使她终身残疾,无法上学。她曾写道,她从一份装有铅笔和纸的礼物中得到了宽慰——这是“整个世界的礼物”。《康复中的孩子》,1888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的展览展示了她惊人的天赋是如何迅速绽放的——给友人们的画像温柔又深刻;在一幅被成为“芬兰国宝”的画中,一个康复中的孩子着迷于正在萌芽的小树枝;在作于1884年的绘画《门》中,艺术家描绘了一间阴暗的石头房子,颜色从深灰向银灰渐变。这幅画继承了古典大师的传统,但门后的暖光又让整幅画接近于抽象,仿佛一幅提早了50年的罗斯科作品。跛足以及之后的疾病让谢尔夫贝克只能进行一次次短暂的旅行。19世纪80年代,她去了巴黎,后来又去了英国。在英国,她遇到了一位艺术家,两人订婚后,他却以她的健康问题为由解除了婚约。谢尔夫贝克终身未婚,在芬兰的村庄里度过了相对与世隔绝的生活。她收获了重大的成功和国家奖项,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深深的痛苦和悲伤。有时她一天只能工作一两个小时;然而,她还是留下了近1000幅作品。《门》,1884展览只展出了70幅左右的画作,但是展品的选择很慎重,能够让人看到她强大的个性。谢尔夫贝克早期的作品显然受到过她所欣赏的画家们的影响,比如格列柯、马奈以及印象派画家们。但是,在北方的室内环境中,在那些朴素的建筑中,她逐渐成为了纯粹的自己。在一幅题为《沉默》的绘画中,一个女子低头看向地面,荒凉的黑色背景上映衬出女子上衣冰冷的蓝色,凸显了可怕的平静氛围。谢尔夫贝克本身非常时髦。在自画像中,她身着剪裁考究的外套,内搭高领衫,佩戴精致首饰。她订阅了《嘉人》杂志,她的服装都是运自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她画布上的颜料也透露着一种强烈的趣味——有时像粉底,有时像胭脂,有时又像口红;细腻而干燥的粉彩如同古老的壁画外观。她常常用笔刷、调色刀,甚至砂纸来“加工”她的画作,以赋予其独特的外观,比如令人惊讶的微妙的色调变化,或是出色的线条,如同裁缝的粉笔一样精确,包裹着朦胧的色彩和形状。《自画像》,1884-85这里有一幅非常时髦的画像。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站在一片漂浮在海上的棕榈树绿洲前,他们身上的晚礼服放射出光芒。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整个场景就像一片幻象。这幅画的标题《挂毯》告诉你,这个岛屿是“编织”的,就像这幅画本身一样。《水手》,1918在1909年给母亲的画像中,艺术家用惠斯勒式的风格编排了黑色和灰色,勾勒了一位简朴的女性。她的目光朝向我们的方向,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既包含着耐心的顺从,又暗示着不断上升的反叛念头。这对于谢尔夫贝克作为艺术家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她善于表现各种各样细微的矛盾。这一点在她五十年里的诸多自画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展览上,这些自画像占据了一个单独的展间。谢尔夫贝克的女性模特们总是斜着眼睛看着观众,或是低着头,沉浸于自我的想法,而艺术家本身则总是积极地透过镜子观察自己。她的眼睛一眼就能认出来。大大的、圆圆的、警惕的、清醒的,有点胆怯,又有点恐惧。《自画像》,1915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自画像变得愈发深沉。这些画作粗糙、有划痕,或是看起来未完成,形式取代了色彩。艺术家是个敏锐而老练的人,灰色与灰褐色勾勒出她消瘦的身形;有时候她又像个黑暗中的幽灵,那张开的嘴巴上留下一块血红。她犹如一张原始面具,又像是要消失于模糊的视线之中。这些自画像构成了欧洲艺术中最伟大的"延时系列"之一。《自画像》,1944在最后一张自画像中,82岁的谢尔夫贝克双眼失明,那张脸不过是一幅象形图画,那是预兆死亡的图像。艺术家成了一条“线”,却也对自己最完美的概括。乔纳森·琼斯:一场二流艺术的“冲凉”在英国,芬兰画家海莱内·谢尔夫贝克并不是什么家喻户晓的名字,也确实没什么让她闻名的理由。这是这位风格类似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在英国的首次个展,展览循规蹈矩,它也许会让你在炎热的夏天里冷静下来。在谢尔夫贝克的艺术中,她的苦难没有化作什么绝妙的灵感,充其量是这个夏天里一场二流艺术的“冲凉”。《自画像》,1912从1862在赫尔辛基出生到1946年逝世,谢尔夫贝克拥有漫长的艺术生涯,直到她死去时,她的画架还在她的床边。她和挪威的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几乎是同时代的人,和蒙克一样,她也描绘着北欧灵魂中的“漫长黑夜”。然而,她的艺术摇摆不定,又矫揉做作,最终陷入尴尬。在策展人选择的三幅描绘她母亲的肖像中,其中一幅表达了对惠斯勒(Whistler)的《灰与黑的协奏曲1》的强烈敬意。艺术家对于母亲的敬意不言而喻,然而,这些画作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无法让人理解,为什么我们得进入她的私人世界。《我的母亲》,1909《灰与黑的协奏曲1》,惠斯勒这些作品都出自谢尔夫贝克最好的时期,即一战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画变得更加糟糕——如果不是策展人安排不善的话。在整个屋子的肖像中,谢尔夫贝克把邻居和亲戚想象成20世纪20年代的时髦女郎和花花公子。展览认为这很重要,甚至是激进的,因为她在表现人的身份。展览试图将她伪装成颠覆者,就像超现实主义的摄影师克洛·卡恩(Claude Cahun)一样。如果她是一个摄影师,这可能是有效的,但绘画作品不同,它们暴露出了一丝肤浅甚至愚蠢的迹象。《马戏团女孩》是1916年的一幅肖像画,一个女孩涂着小丑一般的口红,而在1933年的《汽车司机》这幅画中,艺术家的侄子打扮成一个风度翩翩的上流社会角色,然而,这些作品对于表现个性的流动没有任何革命性的真知灼见。从技巧和思想上看,它们都不过是些非常糟糕的画作。《马戏团女孩》,1914这是可悲的,因为谢尔夫贝克最初是拥有能力、天赋,甚至是远见的。她1884年的作品《海伦·韦斯特马克》描绘了一位不愿直视我们的女性形象,动人而令人难忘。作品《晾衣》画的是在草地上铺开的洗好的衣服,怪异而迷人。作品《门》同样没有人物,并且充满神秘感,在这幅作品中,阳光从教堂内部的哥特式入口边缘之间蔓延开来。《海伦·韦斯特马克》,1884这幅画作于布列塔尼,谢尔夫贝克展示了她对于在法国遇到的印象主义所蕴含的潜力的真实感觉,即探索安静、内省的经验深处。而在1883年的《墙上的影子:布列塔尼风景》中,她捕捉到了乡村美景的“死寂”。《墙上的影子》,1883在展示谢尔夫贝克作为一位走向20世纪的现代主义者时,展览没有集中在呈现她早期的杰出上,而是展示了她的日趋衰落。有一个展间展示了她如何用一系列残酷而诚实的自画像描绘身体的自然衰退。这当然是勇敢的。在她最后的那些画作中,她把自己描绘成骷髅的样子。她在镜子中凝视着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这幅画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比起悲剧色彩,更多呈现出一种古怪。20世纪以来,从蒙克的象征主义到席勒(Schiele)的表现主义,谢尔夫贝克尝试了一种又一种的风格,从蒙克的象征主义到席勒(Schiele)的表现主义,但结果就像是一场为了跟上艺术潮流而进行的徒劳斗争。这些东西本该呆在艺术史的储存室里,把它们从那里拖出来,是令人沮丧又毫无意义的。展览从7月20日持续至10月27日。(本文编译自《卫报》)

卡瓦斯

KAF与皇家艺术研究院首次合作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

来源:中国财讯网cx368.com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首次携手合作推出“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本次合作彰显了KAF作为非营利机构全力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初衷,和向全球展现中国艺术家优秀创作的承诺。著名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恩利是首位受邀参与本次“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的艺术家,在为期一个月的驻留中,张恩利将呈献全新概念的艺术创作。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的合作将持续3年,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驻留创作和研究院所甄选出的艺术家回访驻留两部分组成,驻留项目将进一步孵化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的软实力。今年正值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成立250周年,“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将成为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一环。而该项目本身在重要的国际艺术平台上强化了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的自信,更为国际文化学术交流创造了全新平台,增强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艺术家张恩利,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图片由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提供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恒动力作为非营利机构,KAF成立于2010年。一直以来,KAF一方面致力于培育艺术家创作,让他们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另一方面,KAF也通过在艺术空间举办展览、艺术教育活动,将经典作品和当代艺术带入大众生活,致力于“打造中国特有的当代文化”。KAF透过平台的搭建和使用来实现其扶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决心。在不断的发展中,KAF已与众多艺术家及策展人在不同项目上进行合作,并与众多国际艺术基金会和机构深度合作,包括与菲格拉斯卡拉 达利基金会、伦敦蛇形画廊、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巴黎玛摩丹莫内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军火库艺术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当代艺术中心等知名艺术机构,促进中国当代艺术走向更大的舞台。中国的年轻一代迎来了文化软实力的爆发,KAF正是这一潮流中的主推恒动力。由KAF主导的“艺术家驻留项目”于2011年开启,七年来,曾与包括巴黎东京宫、纽约新美术馆等多家世界知名艺术机构等进行过驻留项目合作。无论是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孵化,还是对于资深艺术家继续创作的支持,在艺术家驻留项目中,KAF致力于在世界各地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提供与国际对话的机遇,并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灵感启发。而这样的 “驻留交换”,也是中国文化艺术软实力向国际输出交流的又一有力印证。“恩利工作室” ——当代先锋与历史传奇的对话作为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250周年校庆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张恩利的驻留创作将在研究院中颇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体素描室(Life Room)展开。这间创立于1860年代的工作室作为如今仍在使用的教学与工作空间,曾在过去的150余年间留下过许多著名艺术家的足迹,包括英国最为著名的艺术家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和英国风景画代表性艺术家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而作为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在为期一个月的驻留项目中,张恩利将在“人体素描室”创作特定场域装置及一系列全新的绘画作品,突破国界、文化与时间的界限,在这一临时的“微型工作室”中,延续着艺术家充满观察力与生机的表达,张恩利将回应且超越人体素描室这片空间“虚实交替”的历史与当下,形成一场超然的对话。“恩利工作室”,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图片由 Thomas Alexander Photography 拍摄,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提供。“恩利工作室”,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图片由 Thomas Alexander Photography 拍摄,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提供。艺术家张恩利,“恩利工作室”,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图片由 Thomas Alexander Photography 拍摄,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提供。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具有在地性的独特创作之外,这也是张恩利第一次将工作空间对公众开放。而对首次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创作过程,张恩利也表示充满期待: “我一直在尝试全新的创作。希望这一次人们在看到不一样的创作的同时,也有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来感受开放工作室,并亲眼目睹作品创作的过程。”在“恩利工作室”开放期间,访问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的公众将有机会参加开放工作室的活动,近距离体验艺术家如何让创作与空间展开对话。而工作室将在最后一个周末全面对公众开放,人们可以在展厅内自由欣赏艺术家最终完成的特定场域创作。“恩利工作室”开放活动,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图片由 Thomas Alexander Photography 拍摄,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提供。而作为交流的一部分,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学生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将于11月来到中国沈阳,参加由KAF主办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在驻留项目中,保罗·施耐德将介入沈阳当地的艺术生态与艺术群体紧密合作,融入城市环境和大众生活,同时学习东北匠人工艺。这是艺术家首次到访中国,他将完成全新特定场域的艺术创作,该作品将于2019年与观众见面。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图片由K11 Art Foundation(KAF)提供K11 Art Foundation(KAF)创始人及名誉主席郑志刚表示:“继K11 Art Foundation与国际知名艺术机构的一系列合作后,对于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为期三年的'艺术家驻留交换计划'我们充满了期待,双方致力于促进跨国艺术交流,为艺术家提供国际艺术平台并助力特定场域作品的创作。这一合作更深刻的诠释着两间机构共同肩负的国际艺术文化交流使命。”汇聚各界对艺术的热爱和能量,KAF推出的艺术项目积极的引导和提升大众的文化审美和消费升级。KAF成立与发展的目的在于为当代中国艺术搭建一个生态平台,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社会大众,促进年轻一代艺术家和公众的交流。KAF的每一次成功尝试,都是在为打造一个完整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圈的努力。K11 Art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AcademyofArts)“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首位参与艺术家:张恩利驻留时间:2018年8月13日至9月16日地点: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柏林顿馆Life Room工作室开放: 8月24日至9月16日,周五至周日12时至下午4时 (伦敦时间)第二位参与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驻留时间:2018年11月开始地点:中国沈阳关于K11 Art Foundation(KAF)K11 Art Foundation(KAF)由郑志刚(Adrian Cheng)于2010 年创立,是个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持续发展的非牟利机构,全力支持大中华地区新晋艺术家创作,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尽显才华。KAF 不但培育艺术人才,还扶植有潜质的年轻策展人的专业发展。KAF积极与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机构合作,举办地区性及国际性艺术项目。KAF曾与费格拉斯卡拉 达利基金会、伦敦蛇形画廊、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东京宫、巴黎玛摩丹莫内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军火库艺术展、纽约新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PS1等知名艺术馆和单位合作,向亚洲以至全球展示中国艺术家的优秀之作。位于中国武汉市的K11 艺术村自2011年起营运,一直是KAF举办艺术家驻留计划的基地;2017年11月,艺术村搬往武汉K11-Select,为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驻村艺术家提供更完善的资源和设施,进行创作和交流。现时艺术村除了设有艺术家工作室,还配备展览空间和多用途活动室,举行各式各样的展览和活动,鼓励创作之余,也让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当中。透过展览、合作、驻留、研究、出版及教育项目,KAF在大中华地区及世界各地建立了无数创作、展示及认识当代艺术的平台,引起广大观众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并提升公众鉴赏艺术与文化的能力。www.k11artfoundation.org关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皇家艺术研究院由英王乔治三世于1768年创立。作为一个由著名艺术家和建筑师管理,由私人私人捐赠的独立机构,是英国最具权威的艺术研究机构之一,旨在为艺术创作和艺术家强有力的发声。其公众活动通过展览、教育和研讨,促进视觉艺术的创作、提升乐趣和公众审美。为纪念成立250周年,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重新建计校园新翼。 由曾获研究院院士国际知名建筑师大卫 齐柏菲爵士主持建设翻新,并得到英国国家彩票机构的支持。新建空间将展现RA的更多元素,并强化其独特定位,与公众分享历史珍贵馆藏和皇家学院院士及“皇家艺术学院(RA Schools)”学生的作品,同时巩固RA作为艺术和建筑教育研讨中心的角色,呈现世界级的展览项目。

好诱惑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有多难进?回国就业情况解析

英国最古老的艺术教育机构之一、连续三年蝉联QS世界艺术与设计类大学排名榜榜首,全球唯一的全研究制艺术院校,享誉全球的Top1它就是——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研究生申请要求语言成绩雅思成绩6.5分,英语写作单项6.0分。学术成绩GPA平均分要求在80分以上。申请材料申请表、官方英文成绩单(副本)、本科毕业证、作品集、个人陈述、写作样本、推荐信、语言成绩(证书副本)、移民历史、护照副本和去往英国的签证。研究生作品集要求需要展现你的设计能力,包括绘画,模型制作和设计调研过程,以及作品的最终完成稿。需要包括作品说明文案,包含对你的作品的描述或者其他学习报告,能够展示你所申请的科目的能力。手绘本或者笔记本的相关内容需要展示,如果面试,需要带着手绘本(手绘稿和完成的作品照片需要标注照片,并且有一个清晰的说明)。实物模型可以是照片的形式,当然你也可以带着实物去面试。作品上传时标注清楚姓名和标题。团队作品必须注明你负责的内容(不要提交虚假的作品和夸大自己的能力)。就业情况皇家艺术学院周围有众多的工作室和知名企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在周围选择工作室和企业实习,且学校一直和众多的知名单位合作,每年都会推荐一批优秀的学生去往合作单位工作。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皇家艺术学院教学制度非常灵活,学生除了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可以学到其他专业的课程,不仅能拓宽自己的专业深度,也能将思维灵活贯通。如果毕业之后打算回国的同学,就业面可以说也非常的灵活宽广。所以,皇家艺术学院就业情况是非常有优势、非常乐观的。留学定位如果想了解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作品能否申请到这所世界顶级的艺术学院,可以尝试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如下小程序)做下留学定位。把你的基本情况(GPA、雅思成绩、专业、院校背景等)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是否成功申请到了皇家艺术学院,这样子就能对你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蔡墨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世界排名第几?入学条件是什么?

#艺术留学#很多想来英国艺术留学的艺术留学生会问,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费是多少,QS排名是多少,申请皇家艺术学院的条件是什么?对于每个英国艺术留学生来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所世界级艺术设计类院校到底牛不牛,今天一沙国际创意教育小编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所神级院校!艺术设计类世界大学QS排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下文简称RCA)创立于1837年,坐落于英国伦敦著名文化区(South Kensington),这是一所唯一的全研究式大学,不同于英国其他研究生院校,该校的学制为两年,为什么会被誉为世界级的艺术与设计学院,来看该学校的世界排名就知道了:RCA连续六年蝉联QS世界艺术设计大学排名(2015~2020)第一名,超越了很多一众知名学府,比如麻省理工(MIT),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伦敦艺术大学(UAL)。不光是在世界排名中连连斩获第一名,在其他机构排名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比如在2015~2016年BOF全球服装设计学院排名研究生院校分别斩获全球第一名和第二名,在2017年Dezeen Hot List全球教育机构排名中获得全球第一名,所以说被称为世界级艺术设计学院一点不为过。皇家艺术学院入学条件及学费看完世界排名,不少学生会很哇塞地问,这样的世界级名校入学申请条件是什么呢?语言成绩要求:MA —— 雅思 6.5(作文6.0),托福 220(作文4.0), 托福IBT 90 (作文20),PTE 64 (作文54)MPhil —— 雅思 6.5(作文6.5),托福 237(作文4.5), 托福IBT 92 (作文24),PTE 62 (作文62)PhD —— 雅思 7.0(作文7.0),托福 250(作文5.0), 托福IBT 100 (作文30),PTE 68 (作文68)所有专业采用表格申请或网上申请系统申请,需提交申请费,一般截止日期为每年1月下旬,有一些新的专业可能会有延期,同时大部分专业的作品集都是需要邮寄的,格式和要求请查询各学校网站的信息,部分专业可以在网上直接上传作品集,整个过程分为初审、面试两个阶段,通过初审后,会在2月份通知面试,同时面试的话可能是电话或者视频,有些专业可能还需要到校面试,3月中旬所有面试结束,4月通知录取结果。申请的材料包括:申请表、官方英文成绩单(副本)、本科毕业证、作品集、个人陈述、写作样本、推荐信、语言成绩(证书副本)、移民历史、护照副本和去往英国的签证。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生学费为(国际学生):第一学年26900英镑;第二学年25900英镑,具体专业学费还是不一样的,目前来说英镑的汇率是1比8.73Rmb,相对之前的9点几已经下降了不少了。当然了还有RCA的专业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大家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留言哦,小编我一定秒回!祝愿所有英国艺术留学生都能考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