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据不完全调查统计,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2021年考研人数约380万,十个本科毕业生中就有五个选择考研,一些人在考研成功后,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有些学生调侃,在考研成功后,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考研,这也证明研究生毕业的难度。一些考研成功的学生进入学校后,甚至收到了大学清退的消息,浪费了研究生名额,也面临着三年无法拿到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现如今,随着高校政策的不断变革,实行严进严出,即使花心思学习,研究生上岸也可能面临研究生毕业拿的情况。研究生如果想要毕业,就需要拿出证明自己研究能力的论文,一些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废寝忘食,查阅大量资料,也可能面临论文不达标,延迟毕业的情况。教育部发布了通知,毕业论文将不再是唯一标准,研究生毕业难得到缓解。这一通知就是高校在评判研究生是否可以毕业时,不再将论文及发表学术期刊作为评判依据,研究生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学术研究上,不再为每年的毕业论文发愁。这一通知表明,在研究生毕业时论文的重要性和占比率将大幅度减少,不过学生任然需要拿出知识含量高,质量过关的论文,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研究生毕业难的问题,现在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即使研究生进行了扩招,但是僧多肉少,依然面临着竞争压力大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上岸。考研学子在备考期间,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打算呢?在初试阶段,学好理论知识考研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多复习,把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点记录在册,只有把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把基础全面分打好,才可能在初试中脱颖而出,为复试留有充足机会。参与复试时准备好全面的自我介绍复试时,最看重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程度,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导师很重要。如果可以准备一段特色的自我介绍,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介绍时将自己的优势突出,与导师进行和蔼可亲的交谈,导师对自己更加亲睐,复试很可能顺利被选择,成功上岸。笔者看来,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如果想要获得高学历成功,上岸就需要准备多项事宜,在考研成功后,也要珍惜自己的考研名额,全力以赴,争取在研究生时期获得更好的机会,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就业竞争力。教育部通知,毕业论文不再是唯一标准,研究生毕业难得到缓解,对于这一话题你怎么看?下方留言告诉小编吧! 文/叮叮当当说教育(欢迎分享转载)
许多已经毕了业的研究生坦言,自己读研期间最快乐的时候只有两个,一个是看到自己被“拟录取”时,另一个就是自己拿到毕业证书时。实际上,研究生毕业难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都曾有过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新通知下发,事关研究生毕业,学生们喜出望外前段时间,官方又下发了一个新通知,直击研究生毕业问题。通知指出研究生毕业不再以核心论文的发表为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的评价标准:学院、导师拥有更多评价权利。发表论文不管在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都一直是学生们最头痛的问题。其实写论文、发论文并不难写,难在发核心期刊。原因在于想要发表核心论文,开拓性和创新度一定得够。很多学生在此方面是薄弱项,所以经常有研究生延毕甚至不能毕业。所以,学生们听到新通知后难免会喜出望外。其实研究生与本科生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需不需要做学术。研究生必须有一定的学术能力,才获得硕士学位、顺利毕业。而研究生有没有能力做学术其实导师也是比较清楚的。故而放权给导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研究生毕业的考核如果过分倚重导师,也会有一定的问题,所以学生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首先,导师毕竟是人不是神,以导师的评价为标准很可能不够客观实际上另一个去评价别人时,是很主观的一件事。导师也是人,不可能用绝对客观的标准去评估学生是否适合毕业。▼其次,遇上个别不称职的导师,学生也会欲哭无泪能够担任博导、硕导的老师一般自身的学术水平比较高。但自己的学术水平高不一定对学生就特别负责。有些导师虽然有很多科研成果,但这只能说明他自身科研能力比较强。并不能说明,他在带学生时,同样也是非常负责的。比如有个别导师对学生往往采用“放养”的方式,这种行为实在是不够称职。等到学生要毕业时,老师甚至对这个学生还陌生,这样又何谈评估呢?不过总体来说,研究生不再以“唯论文”作为标准来考察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此前研究生一入学,“发论文”三个字就像悬在学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学生一入学就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期生活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反而不利于学生做出科研成果。因为巨大的压力往往会遏制学生们的创造力。读研期间如何打败焦虑:调整心态、脚踏实地有很多学生在读研期间都会感到焦虑。学生最好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学会“按部就班”。★杜绝完美主义倾向,适当对自己放低要求能考上研的学生多半是“人中龙凤”了,他们自身是很优秀的。但往往这种特别优秀的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失败,他们会有种完美主义倾向。但这种完美主义倾向是很危险的心理倾向,因为一旦失败他们就会过度的贬低自己,所以研究生们一定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玉石之所以圆润,皆是从粗糙、不完美中打磨出来的。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所以研究生们要学会杜绝完美主义倾向,适当对自己放低要求。★能够按部就班做事,跟紧老师的进度研究生阶段切忌拖延症。学生要跟紧老师的进度,包括做实验、记录数据等,不要以后临近毕业时“突击”一下就可以。如果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研究生很容易在临近毕业时被各种突发问题搞得团团转,到时候等待着学生的,很可能就是“延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认为读研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事实却不能如愿!很多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即使出身名校,即使学历已经是研究生,但是却还是找不到工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名校毕业研究生一定要注意这3点!否则,你将找不到工作!1、放低姿态通常研究生毕业,尤其是名校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对于找工作会比较挑剔,普通的工作都不愿意选择。很多研究生毕业之后,即使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因为学历较高,找工作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很多研究生毕业后的同学,对于很苦很累的工作比较排斥,研究生更倾向于体制内的一些轻松工作,或者一些研究机构从事的一些专门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想要去大学里任职。但是这些工作与社会上的普通工作比较起来,职位是比较少的,找到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可以把这些工作作为一种选择,但是不要迷失,放低姿态,你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没准也是一个“暴富”的机会。2、合理定位自己很多毕业研究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工作经验,却对工资待遇要求较高,尤其是名校研究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更是有很强的优越感。同样一份工作,企业招聘研究生将会付出更高的成本,即使这个研究生毫无经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宁愿选择经验丰富的本科生,也不愿意要没什么经验的研究生。因此,名校研究生再提工资待遇要求的时候,要合理的定位自己,想想自己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然后再去提工资待遇。3、扩大范围大家都知道,在读研究生期间,自己的专业领域较为专一,很多研究生毕业之后只希望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领域,这样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范围里面。其实,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将自己找工作的范围适当的扩大,不需要只局限于一种或者一个工作,虽然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可以胜任,但是相关工作也可以做的。其实,无论是无论是名校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只要做到放低姿态、合理定位自己、扩大范围,应该就不会出现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无论你是名校研究生毕业生还是普通学校的研究生毕业生,都希望你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亲爱的读者,对于找工作,你有什么想吐槽的吗?赶快评论告诉小编吧!
清华大学发布最新的硕士生毕业要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必须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取消。其实清华不是第一个做这个事的学校,但是作为国内唯二最高水平的高等学府之一,还是会引起不小的轰动。论文考核为所有高校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近年来,国家在人才评价破“四唯”上不断加力,其中首当其中就是破除“唯论文”的倾向。科研导师有论文的要求,自然就传导到了研究生,于是就有了各个学校都纷纷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现在,清华以国内顶尖名校的身份做出了示范,取消把发表论文作为毕业硬性要求的规定,给全国所有高校传递了强烈的信号,那就是未来这种规定会成为一种常态。国家也乐见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这个行列。清华园对高校来说,各有利弊对于一流的学校,这个政策影响不大,有的影响也是偏好。一方面,好的学校本身就有好的生源、好的科研环境、好的科研工作者,论文数量一直都不是问题,所以放松硕士研究生发论文要求后,反而有利于创造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并且减少了论文考核管理的负担。对于普通的高校来说,或许影响更大一些。这些学校甚至都没有博士学位点,原本就很依赖学术文章,毕竟要靠这些提升自己对科研工作者、研究生的吸引力,同时也有助于通过发表更多论文来提升科研环境,获得国家更多扶持。如果取消硕士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学校必须寻找新的证明自己的方式,这需要时间。大学图书馆对科研工作者,或许会加大马太效应处在金字塔尖端的科研工作者,从来不缺少资源,而换取这些资源也不需要通过论文数量的堆砌,而是依靠顶尖的学术成果,反过来会则促进文章数量的提升。所以,取消硕士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可以让他们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课题的谋划上,而不是纠结于发表水平不高的论文数量上。但对于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或者刚进入科研岗位不久的“青椒”们,或许压力就大了。要想在领域里立足,必须要拿出实打实的成果,即使不是客观要求的,发表论文也是很好的方式。学生不用发表论文之后,这部分压力就转化到导师自己身上了。所以可能会造成有资源的资源越来越多,没资源的更难在夹缝里求生存。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解放硕士生无数的硕士生都被论文压得喘不过气,这里面有一些确实是自身无心科研或者拿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成果,也有一部分则是因为自己选择课题的周期性长导致短期出不了成果,还有的就是研究更加偏向于工程、实践类的,论文不是最主要的成果形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延期毕业或者论文灌水这样的现象。所以,一旦取消了必须发论文的要求,这些学生就会获得解放,放下了“发表论文”这座大山,一些人可以更加安心地精雕细琢自己的科研,一些人则可以更加从容地度过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论文发表就在那里,无论学校是否有这个要求,这是科研过程的必然,但是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不考核之后,就会滋生更多“混学历”的现象。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制订不考核论文的评价方式,这对很多学校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空白。硕士学位证书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取消硕士生发表论文的毕业要求,只是第一步,如何更好培养硕士生,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新的评价方式,更加重要。这里,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硕士研究生的定性,或者更深层次一点,那就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知乎上有一个针对这个问题的高赞,里面提到,取消发论文要求,学生就可以像国外一样,上上课就可以毕业了。其实,我觉得这是对硕士研究生的误解。为什么硕士研究生里面有“研究生”三个字,而不仅仅只是“硕士”?这就代表了它与本科的区别。本科生的日常都是在接受课堂教育,并辅以合适的实践锻炼,就足够培养一个合格的能够走入社会、具备一定从事某领域工作能力的社会人。那么如果硕士生还是接受课堂教育,为什么要额外增加这三年或者两年呢?为什么本科不能完成这部分任务?(对于中小学生,其接受知识是有年龄限制的,在特定的年龄段接受特定的知识,循序渐进,但是对于本科生这个阶段,我觉得课堂教育完全上升不到必须研究生才能进行的层面。)研究生,一定是要和研究挂钩的,这也就代表,一个硕士研究生,就已经迈进了研究的大门,这个门里,就是关乎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而不是其他。所以,最好的硕士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博士和未来的科研工作者而准备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我认为大部分的硕士学位是可以被取消的,用硕博连读或者直博来替代。那么小部分应该保留的硕士学位是什么呢?那就是需要综合能力更强的专业领域,这个就可以参考国外的模式了,比如说律师。律师不仅仅要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更要熟知某些其他领域,比如从事刑事案件的律师,可能要对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有一定了解,比如从事交通事故领域案件的律师,要认真研究研究物理学、汽车工程学等等。所以国外往往法律都是经过本科之后,在研究生阶段才会设立的学科,基于其对综合能力的高要求。走向学术殿堂所以,第一步是改变现有的对学生的过大压力,取消硕士论文要求,第二步是制订新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既能认真研究又不至于造成过大的负担,未来的趋势则是明确硕士研究生的内涵,让立志于科研的人在这个阶段接受更好的入门训练,而让对科学研究兴趣不大的人,在本科毕业就能选择走向更广阔的社会。
【时政梗概】近年来,研究生因学科进修、毕业设计,甚至长期缺席等原因被延期毕业或退学的现象屡屡出现,有的因自身钻研程度不够、有的深受条框规定限制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度层面简政放权,也成为教育优化推进的举措。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有人大代表提出“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的建议,近日得到了教育部的回复:“教育部将充分采纳”。【小试牛刀】近日,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消息一出,引发热议。有人赞同,认为此举可更有效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把研究生毕业质量关;但也有人表示担忧,导师一旦掌握了研究生能否毕业的“生杀予夺大权”,引发权力滥用。对此,你怎么看?【思路点拨】1.回应分析观点一。(1)强化导师职责。导师的这一项自主权,能强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倒逼教师严把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关。(2)日常表现纳入考核。在学术指导过程中,导师与其培养的研究生相处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对其学术态度、科研能力、道德品质的修养较了解,在把关研究生毕业质量时,有话语权。2.回应分析观点二。(1)“老板”称呼背后的心酸。现在对于“导师”的称呼大多改为“老板”,这一功利化称呼背后,反映了当下部分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现状,值得担忧。(2)导致“权利寻租”。导师的自主权代表得是学生能否毕业的绝对权力,可能会导致部分师德失范的导师,滥用职权,欺诈学生,导致系列恶性事件。3.表明自己观点及提出对策建议。(1)自身观点。所以,扩大导师的权力要与建立科学、可行的监督机制齐头并进,最终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2)对策建议。①完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强化对学生培养的职责意识,也方便执行。②建立监督和追究机制。保留学生的申诉权,同时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约束机制,对于不合格的导师,核实事实后严处。③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调研各方意见,借鉴先进经验,培养有学术诚信、学术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助力人才队伍建设。
一直以来,社会大众对于学历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有的认为学历是敲门砖,有的认为学历是基础,有的认为能力才是核心,但对于正在追逐学历的在校大学生们而言,他们的当下想法更多的是,学历代表着很多价值,于是考研的学生每年都在递增。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如果能够考上硕士研究生,那么毕业的时候就能够以研究生学历为资本和前提,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也能够找到薪资待遇很不错的工作,也能够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很好的前提条件,所以一度认为研究生学历是万能的。有这样想法的学生不仅仅是双非高校的学生,还包括双一流高校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认为研究生学历是万能的。而在我当年考研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自己是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周围的同学每当谈到考研前景时,总是会不由得感叹道:如果能够考上98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如果能够考上任何一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那么自己就不会再为找工作而担忧了,也会更加的自信和笃定,以后的生活水平也会因此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这样一想瞬间自信满满,动力十足,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考生复习的热情。但当你研究生毕业之后,或许才会突然醒悟,原来研究生学历不是万能的。在找工作时,虽然你是研究生学历,但在所有应聘的学生中都是研究生学历,所以在这样同等的条件下就要对比每一位学生的其他综合条件,包括本科出身、学术成果、社会综合活动等等方面,而这样一对比立马就有了新的结果了,即使你是研究生学历,但你在以上这些方面表现平平,那么你依然会被淘汰,你依然不是首选。因此研究生学历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个前提,只是一个基础,而要想获得更好的现实价值,还需要每一位研究生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提升自己综合竞争力,这样才更加的有说服力。同时,即使你以研究生学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也成功入职某理想单位,但是进入工作岗位后,你的研究生学历就没有任何的价值了,因为所有的员工拼的是能力,所有的员工拼的是业绩,所有的员工拼的是努力和辛苦。所有当你入职之后,不要再用研究生学历来标榜自己,它不是万能的。反而你更应该做到是在新的环境下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请教,每天都要进步,这样或许你才能够有更稳定、更舒适的生活。总之,研究生学历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提供给所有学生一个追求更好未来的前提,但仅仅只是一个前提。要想将此前提的作用和价值无限放大,还需要每一位学生配套其他方面的个人能力,这样或许你才能够因为读研而实现自己当初的一些愿望。
上个月,研究生考试在全国拉开帷幕,面对过去的2020年,很多挑战和苦难虽已不必回首,2021年开年迎来的,却并不一定就是轻松的生活。都说2021年的考研,将是史上最难的一年,看到考题的那一刻,或许很多考生都会“热泪盈眶”!即便是如此难度的考研浪潮,仍然没有吓退想要奋力一试、激流勇进上岸的人,今年仍然有三百七十多万人报考考研,竞争环境的恶劣,可见一斑。可现有考研环境下,却有着这样极为令研究生头疼的现状,那就是“唯论文”现象。研究生“唯论文”现象论文,是每个研究生想要顺利毕业,所必须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现阶段,论文几乎成为能直接决定研究生是否毕业的唯一要素。这也导致研究生们,只能想尽各种办法去应对这样的现实。花钱向出版商买版面刊登文章、帮助导师完成各种生活杂事,以求被导师带动做课题、写论文,还有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毫无实事依据的写论文,更有干脆找人代写等等。这些乱象丛生的研究生论文,使得整个研究生毕业环境,被乌烟瘴气所弥漫,不仅导致研究生毕业受到不公平待遇,更对相关学术研究,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乱像终于引起教育部关注,并被采取措施来制止,教育部出手了。教育部下达“好消息”关于研究生在读以及毕业时所出现的问题,教育部提出了相关整改意见,其中,有以下两点,事关毕业论文,研究生们迎来“好消息”。不得将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毕业论文是对研究生学业研究程度的一个考察,其需要真实表达出研究生对相关专业、课题的了解、完成程度,是对学业完成度的检验。并不应该以是否被刊登、或者发表作为唯一判断依据,不然,只能导致研究生们无论文章质量好坏,只会去不择手段的考虑发表问题,而非学术内容。这次,教育部推出的新规定,不得将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直接从根源上扼杀了某些研究生的“歪门邪道”。及时刹住了这股歪风邪气,由此敦促学校和导师,对学生的考核要全方面、多元化,不能再过度盲目将论文与毕业相捆绑,对于这种改变很多研究生表示双手赞同,幸福来得太突然。不能过度依赖论文在期刊发表与否通常评论一篇论文的好坏,应该从论文的内容着重入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论文的评价,仅限于是否在专业杂志上刊登为唯一评判,虽然专业杂志具有一定权威性和认可度,但绝不能把其作为,认证学生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教育部的这一通知,及时整治了这样的乱象,为保障研究生论文的创新以及贡献度,提供了有效的改善方法,也防止了以期刊数据作为研究生评定的唯一标准。这样的通知对广大研究生来讲,无异于是一种好消息,不仅能从根源上净化研究生毕业风气,还能为研究生专心搞研究,不被其他与学术无关的问题所支配。当研究生们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问题上时,自然会更乐意钻研学术知识,为国家科研事业创造贡献,也从最根本上解决了研究生“唯论文”的问题。其实研究生要想顺利毕业,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做好以下三点:认真学习本专业,多去阅读相关书籍所谓研究生,当以研究学术问题为主要学习任务,在读研期间,应该专心搞科研,将本专业知识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认真学习,通过导师的引导和推荐,在与同学间交流互动的同时,日常做好笔记,多去阅读相关书籍,以事实论证为基础,将结构梳理清楚,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专攻本专业知识才是关键。做好研究、写好论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在对本专业知识研究透彻的同时,自然能很好地完成一篇优秀的论文,在研究生期间,之所以将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考核标准,是因为论文既能训练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将学生日常所积累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最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完整的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研究生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能否获得奖学金的一项考核标准。如果前期研究到位,就不必担心自己论文的优秀程度,也就不必担心自己的论文是否会被发表。争取一些奖项,争取获得学校的学业奖励针对努力学习表现优异的研究生,国家和学校都有一定奖励,在读研期间,学生应争取努力表现,争取获得学校的学业奖励,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肯定和荣誉,也是研究生能力的体现,对于日后研究生毕业、就业等都有很大帮助。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也要努力学习,争取获得一次国家或者学校级奖励。结语: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读研,当成功考取读研机会后,应该珍惜这样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读研期间应尽力专心研究,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和认识。不要考上研究生后就觉得万事大吉,快毕业才去临时抱佛脚,想用各种“旁门左道”的方式换取毕业的成果,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整体研究生毕业环境的污染。今日话题:研究生想要顺利毕业,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月新年启航计划#
不出意外,所有的考研成功的学生一定在漫长的考研复习中,遇到过很多的难题,可能是学习方法上,可能是学习效率上,也可能是学习进度上,但不管怎样最终我们还是顺利拿到了自己理想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也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只是每年的研一新生都会很自然地将自己高度紧张,高度认真的状态彻底松懈下来,开始了无所事事,自由散漫的研究生生活,于是当自己即将要毕业的时候,即将要找工作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真的没有一点点的核心竞争力,可是已经没有时间弥补了。所以,很多的研究生学姐直言,不要等毕业时,才后悔自己读研时没有做这些事情。能够得出这样的经验教训自然是有太多太多的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学姐学长的亲身经历了,因为见到过很多虽是硕士研究生,虽有研究生学历,但是却没有研究生该匹配的技能和能力,甚至还有很多的研究生学姐学长毕业都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于是面对这样的真实案例,我们不得不仔细想想自己读研时应该做哪些事情,才能够帮助我们在毕业的时候,在找工作的时候,能够更自信,更顺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学术成果,这其实是一件家喻户晓的事情了,凡是有在读研的学生,人人都知道学术成果的重要性,但人人也都知道想获得自己的学术成果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可是如果你一旦放弃了,那么就更没有竞争力了,所以学术研究必须得做的,即使它很难。而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在毕业时,能够有一些学术成果这就需要每一位读研的学生能够在研究生学习生活一开始时,便将自己的学术规划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事情,只有你慢慢地积攒,慢慢的交接,慢慢地掌握其内涵,你才能够写出自己的学术成果,才能够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就有了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不得不提的研究生实践生活,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包括很多的方面,例如研会、课题组、实习、外出参会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保证自己正常学习生活的前提下还要关注的事情,毕竟学习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保证自己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保证自己在毕业时,在找工作时,更加的畅通无阻,尤其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单位的HR都很看重学生的这些方面。总之,我们能够考研成功是很不易,但要想获得最后的成功,我们一定要在读研期间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活,不然我们可就真的对不起当初自己考研复习的辛苦了。
可能很大一部分考生当初选择考研,只是因为觉得这是自己人生的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而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相信研究生学历能够令他们在之后的就业和生活中更加的从容,更加的自信。当然不可否认,硕士学位从理论上确实能够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理论上确实能够给学生带来更有物质保障的生活条件,但这仅存于理论上,具体到你自己或许就不是这样了,或许当你硕士毕业的时候,你依然面临着和本科时同样的困境,同样的难题。所以越来越多的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学姐学长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悟,即研究生毕业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没做好这些事情,依然寸步难行。可能会有很多的准硕士研究生会质疑,既然都已经顺利毕业了,那么一切的问题都应该很顺利的迎刃而解了,怎么可能会寸步难行呢?而事实上,虽然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但有太多的硕士研究生,也仅仅是刚刚达到了毕业的基本要求,即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外审,学院答辩委员会通过答辩,于是就这样毕业了。可是有太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没有一丢丢的科研成果,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与你硕士学位相匹配的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于是在校园招聘会中,这些学生只能说自己是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者自己是硕士研究生,以此来期待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或者有更足的资本。但所有应聘的HR一看你的简历就能够直接看清楚你的本质,简历上只是有求学经历,其他一切学术科研活动都没有,直接对你的研究生生活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在面试的交流过程中,一定能够发现问题,最终只能是被淘汰。还有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完全将自己锁在自己的空间中,没有社交,几乎不结交任何的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拉倒,于是自身的能力一直停留在原点。同时,这些学生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来不会和导师联系,只有导师联系他,所有久而久之导师有一些工作也不愿意交代给他去完成,而是选择其他同学,这样看似很舒服,没有被导师压榨,殊不知这是丢失了锻炼自己的机会,所有当自己毕业开始上班时,在新的环境下,总是显得自己格格不入。总之,只是想告诉所有即将读研的准硕士研究生,不要对自己的要求仅仅只是毕业,因为这解决不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而是应该在顺利毕业的基础上,不断的为自己增加竞争力,不断的为自己之后顺利找到好的工作增加砝码。同时,不要忘记的是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要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这对你百利无一害。
- 观察家给予导师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前提是保障学生“申诉权”。近日,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今年下半年还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消息引来热议,有人赞也有人弹。赞同者认为,此举可更有效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把研究生毕业质量关;但也有人表示担忧:导师一旦掌握了研究生能否毕业的“生杀予夺大权”,会不会引发权力滥用?近些年,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颇受关注,这主要与部分高校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有关。例如,个别学生因无法正常毕业,心情抑郁甚至轻生;另有研究生反映给导师免费打工,被压榨劳动力等。这些都与一些导师的不当言行或多或少有关,而且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权责边界到底在哪里?必须看到,在大学里,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等,研究生往往相对弱势。在此背景下,如单方面强化导师“自主权”,就难免会出现个别导师额外设置障碍、导致学生毕业延期等问题。换句话说,导师能否运用好这种自主权,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自身的专业水准和道德素养。这就不难理解,舆论为何对导师“扩权”心存担忧。寄希望于“铁打的导师”对每一位“流水的研究生”尽心尽责地培养,同时给予全面、客观的学业评价,有些理想化。不过,还须看到,我国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既存在上述导师权力过大的问题,在一些学校和学科,同时也存在着虚置导师权,导致导师自主发挥作用不足的问题。这一点,在文科研究生培养中更为突出。又尤其是毕业环节,论文选题由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安排专家组负责审核,一些专家对此并不在行,但往往也要信口发表意见,是否通过也是专家投票表决,导师的意见未必能得到尊重。毕业论文答辩前的审核,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审专家盲评,但论文送到哪位专家手里,都是行政管理部门随机决定,未必能按照论文内容送到真正懂行的专家手中。凡此种种,最后都在所谓“严格统一管理”的名义下虚化了导师应有的权责。因此,讨论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权力过大还是过小,其实并不存在统一答案,但总体来看,导师比学生还是要有更多主动权。要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首先就要明确这种自主权该如何发挥,并建立配套机制防止权力的任性。尤需强调的是,自主权绝对不能简单变成导师的“决定权”甚至“独裁权”。在现代社会,导师和学生原本是两个平等的权利主体,考虑到在现实层面两者的不对等,教育管理部门在落实导师自主权的同时,也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申诉和救济机制,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必须给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才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让每个研究生的潜能充分释放。但这一过程中,也须对一些不良现象高度警惕,要在导师自主权与学生合理诉求表达权方面建立充分平衡。也就是说,当导师对研究生论文是否通过等事项做出否决时,要在制度上保障学生有申诉并公平仲裁的权利。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为落实导师自主权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编辑:吉翔】 【来源:中国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