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25日,市长张志军来到市属医疗机构调研。张志军先后来到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市妇产医院、市中心医院、市儿童医院,实地检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各医疗机构运行情况, 现场办公解决医疗机构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围绕谋划编制全市“十四五”规划听取各方意见与建议。在市中医院,张志军一行走进中药房、药剂加工室、治未病中心等地,实地了解医院运行情况、药品进货渠道、药剂加工过程,询问医院为患者服务的创新举措。张志军要求医院要做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升服务水平,守护好百姓健康。在市人民医院,张志军一行参观康复治疗部,希望医疗机构要不断创新经营理念,不仅在预防治疗上下功夫,也要在康复方面加大投入,在特色上谋发展。市妇产医院历史悠久、专业特色鲜明,张志军在调研中希望医院要不断擦亮妇产科品牌,做大做强专科特色,要坚持不懈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医院安全工作万无一失。调研中,张志军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慰问,感谢大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冲在一线、付出艰辛努力,为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胜利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敬意。张志军强调,编制好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十四五”规划,事关群众生命健康,意义重大。当前,全市各医疗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市场化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的需求。各医疗机构要不断打造医疗品牌,更好地为百姓健康服务。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支持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为医疗机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副市长贾丽娜参加调研。来源:长春政事儿
艾迈迪科(iMEDICAL):2018年度中国(天津)医疗健康机构市场研究报告关键词:艾迈迪科,iMEDICAL,艾科瑞特,iCREDIT,艾途锐斯,iTRUTH,艾格瑞特,iEXHIBIT,智能医疗,医疗服务,医疗健康,医疗影像,天津天津三甲级医疗机构数量全国第22名,华北地区第4名天津三级医疗机构数量全国第22名,华北地区第5名根据艾迈迪科(iMEDICAL)智能医疗研究,2018年度中国(天津)各分级医疗机构总量位居全国第26名,区域排名第4。其中三甲级医疗机构数量为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区域平均水平;三级医疗机构数量为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天津各市辖区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数量排名和平区位居第1名,南开区位居第2名,河西区位居第3名根据艾迈迪科(iMEDICAL)智能医疗研究,2018年度中国(天津)各市辖区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数量如下图,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数量前三的市辖区分别为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其中和平区拥有三甲资质医院数量为5家,占据全天津近30%的三级甲等医疗资源。天津各市辖区三级医疗机构数量排名和平区位居第1名,河西区位居第2名,南开区位居第3名根据艾迈迪科(iMEDICAL)智能医疗研究,2018年度中国(天津)各市辖区三级医疗机构数量如下图,三级医疗机构数量前三的市辖区分别为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其中和平区拥有三级资质医院数量为7家,占据全天津近24%的三级医疗资源。天津各市辖区二级医疗机构数量排名滨海新区位居第1名,南开区位居第2名,河西区位居第3名根据艾迈迪科(iMEDICAL)智能医疗研究,2018年度中国(天津)各市辖区二级医疗机构数量如下图,二级医疗机构数量前三的市辖区分别为滨海新区、南开区、河西区,其中滨海新区拥有二级资质医院数量为11家,占据全天津近27.5%的二级医疗资源。【关于艾科瑞特( iCREDIT )科技】艾科瑞特(iCREDIT)创建于中国最具创新的城市-深圳,凭借创新实践与深厚行业知识帮助客户,应对实时商业挑战。艾科瑞特通过其旗下品牌服务全球顶尖投资银行、基金公司以及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素有“全华尔街都在使用的中国标准”之称。艾科瑞特拥有众多深受信赖的优质、领先品牌,包括艾科瑞特(iCREDIT)、艾途锐斯(iTRUTH)、艾迈迪科(iMEDICAL)、艾格瑞特(iEXHIBIT)等等。艾科瑞特在全球近约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成长,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数据解决方案,让企业决策更远见、业绩长青。【关于艾迈迪科( iMEDICAL )品牌】艾迈迪科(iMEDICAL)的品牌愿景是以大众患者需求为先;利用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BIG DATA),让更多人享有智能医疗带来幸福感。英文名 “iMEDICAL”,是由 “intelligence” 和 “medical” 组合成的词,意思是“智慧的医疗”。【版权声明】深圳艾科瑞特科技有限公司对本材料凡涉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件所载的文字、数据、图形、照片等拥有完全的著作权,受著作权法保护。禁止任何媒体、网站、公司、个人或组织以任何形式或出于任何目的在未经双方共同书面授权的情况下抄袭、转载、摘编、修改本文件内容,或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用于商业目的或发现,或稍作修改后使用,前述行为将构成对深圳艾科瑞特科技有限公司之侵权,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引用发布,需注明出处。【免责声明】本材料的各项内容和数据仅用于研究和参考,任何第三方对于本材料各项内容和数据的使用或者引用所导致的任何结果,深圳艾科瑞特科技有限公司不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请任何第三方在接受该免责声明的前提下,在法律允许和经过授权的条件下,合理使用本材料。
近年来,随着“分级诊疗”、“两票制”、“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等政策的逐步落地,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在民营医疗领域,第三方医疗服务行业无疑是其中的一大热门话题。2017年2月,前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发布《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新增“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5类医疗机构类别,并表示《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此前于1994年开始执行,已经不适应监管需要,在新的产业环境和发展需要下,此次修改已谋划已久。半年后,官方再次发布《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将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种类从此前的5类扩容至10类,陆续推出7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基本要求和运营规范。动脉网·蛋壳研究院根据10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客户类型不同,将它们划分成医技类医疗服务机构和临床类医疗服务机构,并且认为随着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两种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存在截然不同的发展逻辑。在运营层面,我们经过对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运营流程的梳理,总结出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作为一种重资产医疗服务提供商,运营者对各种资源的整合效率将是决定其能否壮大的关键。此外,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为何能够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将对中国的医疗体系产生哪些影响?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上康庄大道?在报告中我们将对以上问题进行逐一分析。一、 研究方法:政策市场双轮驱动下的重新域定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在动脉网·蛋壳研究院的研究体系里,我们以这样的视角去理解一个行业的变化:一个时期某个行业技术、方法、实践的总和,我们将它称作“域”,这个“域”的构成包括:底层技术、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规则机制与法度。将这个概念让渡到医疗健康领域,对应的便是医疗技术、支撑医疗体系的运行/利益关系、政策法规。当这个生态体系里的的技术、关系、规则三者之一发生变化时,经济运行模式便会发生改变,随着整个生态体系动态平衡,旧域会跃迁到新域,经济运行模式会在此基础上达到新的稳定,这个过程成为重新域定。从旧域到重新域定的过程,很少会一蹴而就,一般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个所需的时间被称为关系时间。在观测重新域定的过程时,我们总结了一套通过分析行业变化驱动因素判断新经济体市场空间,观察行业发展进程以把握市场机会的研究思路。具体到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研究,这一轮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变革主要来自于医疗市场需求和法规的变化,医疗技术的改变影响较小。我们的研究路径便确定为从政策影响和市场影响这两条路线分别出发,寻找这两类因素推动下的第三方医疗服务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评估行业发展现状,确定观测点并深度跟踪,试图在这场第三方医疗服务市场重新域定的过程中抓住发展得关键节点。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路径对第三方医疗服务行业进行阐述。二、行业趋势:官方力挺下仍将出现分化式发展医疗领域各细分领域主要影响变量 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我们常说事出必有因,长期以来我们观察医疗行业运行时通常是对行业的主要影响变量进行跟踪,通过设定一定的观察点了解行业变化,确定行业所处发展节点。在我们的观察清单中,影响医疗服务行业最为明显的是政策和医保支付。具体到第三方医疗服务方面,这轮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大发展我们总结的两大驱动因素是分级诊疗背景下的政策驱动和需求倒逼下的市场补位。2.1政策明确鼓励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鼓励连锁化和集团化经营“新医改”提出了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目标。在这一顶层设计之下,社会办医政策逐年细化,可操作性更强,为资本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总结起来就是两点:放开门槛、建立标准。2013年10月,政府便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2017年2月21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新增“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5类医疗机构类别。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新增5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类别,包括: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在制定标准方面,由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于1994年开始执行,已经不适应监管需要。在新的产业环境和发展需要下,修改已谋划已久。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底陆续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7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见附录)。在促进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发展的同时加以规范。 基本标准明确了开办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基本要求,是最低的“红线”。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又称“独立医疗服务机构”,是指在传统的医院体系外设立、专注于提供某项诊断、检验或专科医疗服务的机构。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推动第三方医疗服务发展,以此作为公立医疗体系的补充,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目前,官方明确鼓励进行连锁化和集团化经营的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包括: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安宁疗护中心、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和中小型眼科医院。鉴于上述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已经取得官方的支持,且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因此本报告中也主要从这十种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展开讨论。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定义事实上,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出现已久,尤其是健康体检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等部分高度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6年和2017年前,国家卫生和计生委相继发布多份鼓励政策后,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再次受到行业内从业者和投资者的极大关注,由此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包括的主要类型和相关政策资料来源:动脉网·蛋壳研究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三方医疗服务开放政策是在“分级诊疗+促进社会办医”大背景下推出的:(1) 根据《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目前全国医院有290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接近100 万家。如果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开设检验、影像、病理科,从业人员不够;(2)集中设置第三方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开放,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有利于集中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共享;(3)一些高端的检验技术,在一家医院开展的业务量并不多,不符合成本效益,如果能有第三方独立的检验机构来提供服务,利用契约式的进行管理,有利于质控,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出台文件的总体想法是结合分级诊疗和促进社会办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以提升基层首诊能力,满足个体诊所等中小型社会化医疗机构发展需求。首先是通过区域医疗资源共享,解决基层相关人才少、检验检查水平不足的问题,同时避免医疗设备重复投资,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只有通过集成发展,补上基层能力不够的缺口,才能把一些可能流失到大医院的病人留在基层。尤其在地处偏远、医疗资源匮乏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共享资源更有意义。2.2 客户群体差异造成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呈现出不同的演化逻辑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和临床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差异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都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但是在具体业务上,不同类型的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与传统医院的紧密程度有较大不同。医疗服务机构在医疗体系中通常是作为桥梁的作用,连接起医疗资源的提供方(如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生)和医疗资源的需求方(患者)。而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稍有不同,因为根据官方的定义,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机构,而且包括向传统医疗服务机构提供辅助和支持性服务的医疗机构。根据在医疗流程中渗透的环节不同,我们将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它们主要是通过专业的设备提供诊断和检验等辅助性医疗服务,包括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实验室和消毒供应中心;第二类是临床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它们处于医疗较为核心的环节,主要提供治疗和康复等直接影响患者健康的医疗服务,包括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和中小型眼科医院。从产业链的上游看,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和临床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供应方都包括医疗设备厂商,但是前者的需求侧重于诊断和检验类的设备,后者的需求侧重于治疗和康复类的设备。从产业链的下游看,医技类第三医疗服务机构主要面向医院和诊所等B端客户提供支持性服务,而临床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直接面向C端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由于客户群体上的差异,两种不同类型的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在发展逻辑上有所分化。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主要承接医院和诊所的部分检验和诊断外包业务,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机构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尤其是患者集中的大型公立医院,是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最大的市场。对于检验、影像、病理这3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来说,医院是“客户”而非竞争对手。目前,我国的患者和检测样本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三甲医院,县市级的二级、一级医院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分布使医院对样本检测项目和送检途径有着决定权,独立医学实验室要想获得样本,还是需要与医院合作。此外,对于目前蓬勃发展的个体诊所等机构来说,自己设置检验、病理、影像部门无疑成本太高,将检查检验资源在区域内共享,对于这些机构的发展也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临床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本质上和传统的医疗服务机构存在直接竞争的关系,挤压它们的市场空间,更多的是需求差异化竞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健康体检中心从服务的流程看上属于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但是它的客户群体中已经广泛涵盖个人体检者,且行业呈现出较高的市场化运作程度,因此在报告中我们并未将其完全归为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或者临床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而是处于两者的中间地带。2.3 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受“分级诊疗”政策推动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定位资料来源:动脉网·蛋壳研究院行业的成熟通常伴随着专业化的分工,因为从业者各司其职能够给行业整体带来成本上的降低和质量上的提升,从而再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兴起便是中国医疗行业健康成长的标志之一。在美国等高度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中,存在大量作为国民健康守卫人的的私人医生。他们通常独立从业、自建诊所,购置价格昂贵的检验和诊断设备对于他们来说存在资源浪费的风险,因此医学检验实验室和医学影像中心等医技类第三类医疗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它们通过整合分散在不同区域的不同类型的医院和诊所的需求,从而批量提供低成本的辅助和支持性医疗服务,互惠互利。从对产业链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同样在遵循着“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价值”的发展逻辑。然而,不同于美国的医疗现状,中国目前的医疗资源非常集中,主要的医疗服务提供方是大型公立医院。由于这些医院可以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自身的科室规模和患者规模都较为庞大,它们在已经能够将检验成本和诊断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业务外包一则可能造成检验和诊断结果的不准确,二则可能让患者往返多地、影响患者体验,因此它们对于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态度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此外,根据产业链上下游的博弈规律,如果需求方多且分散,那么供应方的议价能力相对较高;如果需求方少且集中,那么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就相对较弱。目前中国的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就存在议价能力不足的问题。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深化,“分级诊疗”政策的推出给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动力。“分级诊疗”政策强调根据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诊治工作,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的模式。一旦政策顺利落地,那么目前的中国的医疗服务格局将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患者将被引导至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而从美国的历史经验看,分散的医疗服务体系将给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开拓出全新的市场。医技类第三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客户能够被粗略分成大型医院和小型诊所两类。大型医院市场的进入壁垒较高,但是患者最多,潜在市场最大。小型诊所在患者的数量上远远不及大型医院,但是对于采购部分医技科室外包服务的意愿强烈。“分级诊疗”政策可以把大型医院市场切割为小型诊所市场,也就是说,假设在市场总量恒定的情况下,传统医疗服务机构对于医技类科室外包的医院会增强,从而降低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拓展门槛。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官方对于“分级诊疗”的政策无疑是大力支持的,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现存的医疗体制已经有其根深蒂固的发展逻辑,政策的落地需要克服来自各方的挑战。根据《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数据,从2012年至2016年,中国医院的诊疗人次从25.42亿次上升至32.70亿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50%;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从41.09亿次上升至43.67亿次,年均2017复合增长率仅为1.53%。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无论是在诊疗人次的增长率还是诊疗人次增长数量上,中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不及医院。因此,从两种不同类型医疗服务机构的患者诊疗数据上,我们可以判断目前“分级诊疗”政策仍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情况(2012年~2016年)注:1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专科医院、护理院;2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部和诊所资料来源:《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蛋壳研究院此外,医联体的建设可能也会对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因为医联体的出发点是在于将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种医疗联合体,实现医疗资源的协同共享和合理配置,所以二级以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可能会将部分检验和诊断业务整合至大型医院,在医联体内部进行集中化的处理,与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形成竞争关系。由于医疗的改革总是伴随着各方利益关系的重构,是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我们从理论上分析医技类第三方医疗虽然有政策支持,但是政策的落地情况无法保证,且存在医联体对其产生冲击的风险。因此我们虽然认可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对于整个医疗体系降低医疗成本和实现专业化分工的价值,但是市场前景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天花板。有危就有机,医联体的发展虽然同医技类第三方服务机构存在竞争关系,但大部分地区的高等级医院处于饱和状态,检测项目也比较常规。第三方医技服务机构应当抓住医联体发展得契机,积极参与到医疗建设中,以自身的优势提高整个医疗的医疗、运营水平。金域检验产于的从化区域检验专科医疗联合体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15年7月,广州从化区卫生局以从化金域检验中心作为的网顶单位、4家 二甲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卫生院组建从化区域检验专科医疗联合体,充分利用从化区域医学检验诊断资源,对市、基层两级的公共医疗机构实施资源纵向整合,逐步实现医联体内检验资源共享,提高区域检验诊断水平和诊断效率,协助做 好分级诊疗和转诊预约等院际协调服务。同时,通过委托检验方式,建立区域医疗机构与第三方医学独立实验室(金域检验)的检查、诊断合作机制,使该区域居民能在基层就可预约或享受高级别医院同类别的医学检验检查,以推动该区域分级诊疗落地和检验结果互认。2.4 需求倒逼,临床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丰富中国医疗健康多样性不同于医技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以降低医疗系统成本作为出发点,临床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更多的是在现有的医疗体系基础上提供增量,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因此,我们认为临床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实质上与民营口腔医院、民营肿瘤医院等私立医疗机构的逻辑一致——将原本在公立医院解决的疾病由民营医院进行处理。然而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非实现医疗的公益属性,因此资本总是流向能带来更多利益的专科。官方鼓励的临床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以往民营资本不太重视的领域,比如安宁疗护中心等。根据历年的《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中国从2007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全国卫生支出由1.16万亿元上涨至4.63万亿元,全国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由4.32%上涨至6.23%,中国居民的医疗需求可见一斑。但是相比较于美国的情况,我们预计未来中国的医疗行业仍将处于高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历年卫生支出和卫生支出所占GDP比重(2007年~2016年)资料来源:《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动脉网·蛋壳研究院分析目前中国已经开始面临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动脉网·蛋壳研究院曾在专题报告《低生育时代的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剖析》中通过对中国人口结构的梳理和推演总结出两大关键发现:首先,中国的“二孩政策”实施效果不及预期,新生人口数量走低;其次,适龄生育人口的生育意愿较低,人口的大规模减少趋势难以避免。中国历史人口结构统计(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注:1柱状图从下往上分别是0~4岁、5~9岁以五岁为组的年龄段组;2柱状图中各年龄组单位为“万人”资料来源: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蛋壳研究院目前,对医疗服务的投资已经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不少资本早已将视线聚集到官方鼓励的临床类医疗服务机构上。相比较于政策对于投资医技类医疗服务机构的引导,临床类医疗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更大的意义或在于对这些领域设置规范化运营的标准。三、机构运营: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成为企业致胜砝码3.1 市场调研:评估市场机会和竞争格局投资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风险在于需要的资金量大,而且作为一种重资产的行业,存在“尾大难掉”的情况。因此,运营者或投资者应当在前期通过及时和准确的市场调研进行定位,摸清市场的现状,避免日后进行方向调整所在造成的沉没成本。市场调研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两大内容:需求调研和竞争调研。对于需求端的调查能够评估市场的容量,从而判断是否有进入的价值。而对竞争情况的调研,有助于运营者判断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有实力形成自身的护城河从而分得一杯羹。根据公开数据,我们对上述市场进行了容量测算: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公开资料我们综合了2017年8月官方通吿数据、工商注册数据,对个细分第三方服务机构数量进行了预估: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数量资料来源:企查查、天眼查、蛋壳研究院根据动脉网·蛋壳研究院对行业的认知积累,我们将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容量(以市场规模在500亿人民币为分水岭)和竞争情况(以相关企业数量为200家为分水岭)粗略地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市场:红海市场:市场容量较低,竞争激烈。我们将护理中心划分至此类,原因一方面在于虽然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未来对护理存在很大的需求,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老年人的接受护理服务的意识不足,市场教育仍显不足;另一方面护理对医护人员的需求相对于其他医疗机构较低,难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且行业内参与企业众多。利基市场:市场容量虽然较低,但是竞争也相对缓和。我们将消毒供应中心和安宁疗护中心放在此类,主要的判断依据也在于目前它们的关注度不及其他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而且市场上的竞争者也偏少。按市场容量和竞争情况划分的四类市场资料来源:企查查、天眼查、蛋壳研究院潜在市场:市场容量大,竞争激烈。潜在市场一般包括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的行业,如健康体检中心和中小型眼科医院。它们已经在中国市场化耕耘多年,但是就算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依然面对残酷的竞争,可能陷入低价竞争的困境当中。蓝海市场:市场容量大,竞争不充分。在当前的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中,我们并未见任何行业出现在这个区域,因为除非是拥有核心护城河的企业,一般而言商业世界总是会在利益的驱动下达到市场的平衡。但是服务型行业的特点之一便是,难以发展壮大,但是一旦发展壮大马太效应也将被充分释放。因此我们乐观估计,未来将会有形成口碑效应和成本优势的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出现在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分类标准仅仅提供一种对市场判断的思路,且具体的细分行业可能随着时间的迁移和市场的变换出现在截然不同的象限。以上是《中国第三方医疗服务行业白皮书2018》的部分节选内容,接下来的内容包括:剩余部分还有:3.2 资金筹备:兼顾扩张的速度和质量3.3 区位选址:提升单店服务效用,形成区域规模优势3.4 资产配置:与上游供应商形成利益共同体3.5 医护招募:对专业人才的依赖性较高3.6 行政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政策大力支持3.7 市场开拓:拓展逻辑不同,需高质量的服务3.8 业务延伸: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四 源整合效率决定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兴衰成败4.1 成长模板:独立医学检验室的成长之道4.2 资源倾斜情况成为新的观测点
这是一家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临床团队,创始人拥有近17年的其他医疗服务业经验,但却从未涉及中医。他说:“我把中医作为自己或团队未来的一个追求,我们希望靠品牌、模式、定位、市场、营销、线上线下闭环的打造来驱动发展为这个行业出一份绵薄之力!本文来源:诊锁界作者/口述:严涛花两年时间调查行业,完成15年规划愿景我是一名在医疗服务业工作17年的老兵,参与医疗服务业投资管理运营17年,但做中医仅仅两年,和前辈们相比我们真的非常弱小。川派女子中医虽然不是老字号,也没有中医老前辈指引,对我们来说也是完全新型的。但是我还是想把我在这个领域的系列型思考分享给想要投入这个行业,或者是即将投入这个行业的人。2016年4月川派成立,但直到2018年,才开始真正开始落地做中医,空档的两年,我们做了成都区域的详细调研,并在18年启动的时候就对未来15年做了愿景规划。现在距离第一个五年还有三年,可能很多人不会考虑这些,想着不就是个中医诊所吗,需要做15年愿景规划吗?我认为是需要的!因为我已将中医作为我及我的团队的毕生事业!有一句话叫有道无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个“道”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在于顶层设计,你有什么愿景、初心等等,这是一层“道”。很多的民营中医馆会打造很漂亮的独家技术和商品产品,但我认为这些都是“术”。“术”可以解决企业生存问题的关键,“道”是解决企业最终发展的问题,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第二是源于道生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是来源于道。没有“道”所有动作都会因为环境、市场、行业变化而变形,这种变形带来的后果可能会是你的路走歪了,或者走偏了川派之“道”:价值观念:志同道合 赋予健康 成就幸福 企业精神:创新执着 能量聚合 传承奋进道德规范:善道乐道 诚信敬业 奉献社会行为准则:职守勤勉 精于效率 严于律己制度文化:以人为本 驱动完善 人人平等产品文化:精益求精 极致体验 追求创新中医药法颁布3年,国家对中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十分重视。基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可见中医这个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明朗。但随之而来让中医人忧虑的,是市场的发展。我们常说的“更多的市场”是什么市场?这些市场又在哪里?所以,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企业必然岌岌可危。现代中医诊所之“道”何也?大部分中医馆其实用八个字,就能明确自己医馆“道”的定位。即:明德、济世、笃学、弘毅。但是作为商业应用机构来说,这几个字够不够呢?我认为不够!如果当成普通商业行为来说的话,这么做没问题。我们只需要把顾客服务好,就算完成任务。但如果是当成终生事业来做的话,肯定是不够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我们一定要站在山顶上纵览全局,纵观市场。然后再一头扎到海底,实打实的干出来。如果只靠想象、愿景、规划,没有“海底规划”,没有执行到基层,那么你的事业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形式上。包括今天接诊的患者满意度怎么样?回访有没有做到?用什么样的态度?有没有得到回复?得到回复以后要怎么加强联系?甚至是复诊的联系等等。当把这些动作做好以后,你会发现团队的执行力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认为每个投资人、管理人都一定要把这两行字深深扎根在心里。要成为可持续性、商业向善、受尊敬的、有较大社会影响力普惠性企业。中医行业的创新是浩瀚星辰之流星创新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中医行业的创新我认为是浩瀚星辰之流星,也就是说“创新太少”。自2018年创立川派至今,我们团队做了大量创新,这个创新是全系统的创新,而不是一个点的创新。我对中医的理解是“没有天花板”。但中医如果固限在某个专家或者几个技术人员身上,那天花板就触手可及了。市面上我们能看到很多中医相关产品及文化,把中医产品技术生活化后,它可以被卖到全世界,甚至拥有上百亿市值,由此可见中医真的没有天花板,关键是你的思维在哪里?什么是新?川派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7点方向:是在管理运营团队共同的价值观下:将国家趋势和事业梦想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传承经典相结合;将传统医疗与互联网相结合;将精确疗效与极致服务相结合;将安全无创与疾病治疗相结合;将感觉体验与时代美学相结合;将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具体而言,川派做了哪些创新?顶层设计创新在2016年成立四川省川派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时,我们还同步成立了五行川派中医博士医生集团,再下面是川派好中医连锁。五行川派中医博士医生集团是技术平台,主要往产品、培训教育这个层面发展。医馆是医生集团控股下面的连锁,基于这个顶层设计就可以把不同的资源装进不同的组织层面。因为我们做了15年的规划,我们想在各个层面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进行了这样的顶层设计。股权设计之创新基于顶层设计,总公司到医生集团再到川派诊所,我们都将核心经营管理临床团队纳入各级公司的合伙人层面。无论川派未来发展多大,每个层级的高精尖人才均有自己对口的合伙人资格入口。商业模式创新我们率先在2018年做规划时提出了5.0模式:1.0 是以我为主组成的管理部门,从投资、策划、运营层面成立的团队。2.0 是多维度的互联网+建设。3.0是中医诊疗MDT模式,多学科协作。4.0是目标市场和群体精确定位,一定要做定位,一定要经过精确的测算,没有测算就是无底洞,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盈利、不知道投入多少,那肯定是不行的。5.0是极致体验+客户心智占领。运营模式创新专科管理理念+连锁经营模式+互联网+医疗+中医连锁品牌+新零售新经济。连锁布局设计之创新生根社区和深耕社区,200平米的店只能覆盖2公里,400平方中心店面如果能辐射周边四公里已经非常棒了。400平方可以做到盈亏平衡期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半,200平方盈亏平衡期不超过9个月,这方面一定要经过测算。医馆形象设计之创新当时共找了6家国内国外的设计公司,经历了两个多月时间,最终呈现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品牌定位创新川派女子中医国内首家女子中医连锁,首家智能绿色中医医疗机构,国内首家医美养中医医疗连锁,四川省首家妇儿定位专科连锁。同时,川派还拿到了自己的商标及知识产权证。产品技术定位创新我们专门做了一个一站式医养美生态循环,也是全国第一家提出医养美的中医医馆。目标群体定位之创新女性比例70%,男性30%,年龄分布20-50岁之间的比例占90%。老年人只占20%左右。我们的老年人顾客群体基本都是自己的子女在我们医馆消费后,带上老人过来治疗的,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们在公益活动期间会提供免费的三副药和三次外治、艾灸、推拿。这是我们提升品牌效应和口碑的途径之一,我认为这是必须要做的动作,我们还在社区持续大量开展社区共治共建及公益医疗服务。品牌标签之创新新中医+新经济+新零售+新网红,是中医的方向。你只能顺势去变革、创新,甚至你要把以前的东西扔掉,可能会觉得很可惜,但未来就是这样,需要创新。线上线下闭环之创新我们去年就已经规划了SaaS系统,但当时还处于设计阶段,疫情以后开始投入市场。在5月中旬开始,疫情逐步好转,5月中下旬,门诊量业绩已经达到去年没有发生疫情的水平,从6月至今我们的门诊量和营收都在疫情后逆势增长。其实我们就是做了之前的动作,打造属于自己私域流量池,完成线下吸粉、挂号、线上传播,科普、销售、直播、教育、培训、会员管理、粉丝裂变等。在微信公众号上可以实现整个流程,把SaaS系统和医疗系统打通。所有大平台、线上平台都往这个平台上引,做量到质的变化,量到量的变化,这是互联网的另一面。结语川派女子中医从2016年到2018年,花了两年的时间做调研和准备,最终在启动第一家医馆时,我们决定不聘请任何一名名老中,不是请不起,也不是没资源,而是我认为请老中医,你和你的团队就要一直服务于他,那么你也很难做到创新,而且名老中医的价值一定是在中后期的锦上添花,而不是早期的雪中送炭。我们团队在筹建第一家医馆的时候就有十几位管理运营营销团队,这个开销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始终认为,作为商业模式发展和中医治病救人的初心是可以同步实现的,所以川派的发展是靠对市场的充分把握和分析,对创新模式的坚持,这两个维度是我们渠道川派体系发展的两只手。我把中医事业作为自己或团队未来的一个追求,我们希望靠品牌、模式、定位、市场、营销、线上线下闭环的打造来驱动发展,并期望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标兵,为这个行业欣欣向荣和百花齐放作出川派的一份绵薄之力。//来源:诊锁界 作者/口述:川派女子中医 严涛//整理:天乙//编辑:太白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需求持续爆发,受政策利好影响,核心技术公司与资本市场实现更好对接,企业资金压力得到缓解,落地应用进程加快,医疗健康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落地应用方向。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传统医疗巨头、传统企业纷纷布局医疗人工智能。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医疗的主要发展驱动力。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创新技术,改变了医疗领域的供给端,对传统医疗机构运作方式带来变革,为现有医疗工作带来流程改进与效率提升,从而催生巨大增量市场。2018年我国医疗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00亿元,CAGR超过40%,随着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医疗影像、辅助诊断、新药研发和健康管理是人工智能医疗的主要应用方向。医疗影像是我国AI医疗领域最为成熟的细分领域,目前市场竞争格局未定,高质量数据获取与标注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手术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领域比较活跃的应用,临床决策系统的进入壁垒较高。人工智能以算法和算力优势,应用于新药研发各环节,解决新药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和费用高的问题。人工智能在健康管理领域应用广泛,包括风险识别、虚拟护士、移动医疗、健康干预等多个场景。本报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目前AI医疗市场现状如何,有怎样的发展趋势?AI与医疗领域结合将带来哪些颠覆性价值?AI医疗的发展驱动力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否可持续?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传统医疗巨头等如何布局AI医疗?AI医疗有哪些主要应用场景?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未来AI医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AI医疗领域有哪些头部公司值得关注?注:本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提取码:tg3b关于36氪研究院36氪研究院是36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前景如何?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在北京生活的王欢,是一名两岁宝宝的妈妈。最近这两年,遇到感冒咳嗽这样的问题,她大多选择“网诊”。也就是互联网医疗,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诊。不过,王欢使用“网诊”是有条件的。王欢说,在选择“网诊”前必须有过多次面诊,对医生知根知底,否则不会轻易在网上就诊。在王欢看来,互联网医疗确实给患者提供了便利,但要满足前提条件比较难。王欢的看法代表了不少患者的心声,也说明了当下互联网医疗所面临的问题。使用者仍有疑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找到靠谱的医生这一前提条件,不少人还担心,在使用互联网医疗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个人信息泄露。郭英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她曾经想过在网上查询病症,但是进入一家网上医疗平台时,她发现首先需要注册,信息填写包括姓名、电话、病史等个人隐私信息。这样一来,她便有所顾虑。“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更何况需要填写的信息还比较隐私。”郭英说。记者在调查过程中注意到,对互联网医疗有上述担心的人并不少见。刘杉在北京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工作,有过在网上就诊的经历。记者了解到,刘杉与医生的交流并不是在所属的医疗平台上,而是通过微信交流。医生在线上问诊时,有没有出示相关资格证和简历等信息?刘杉说,他并没有看到这些。他对这位医生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这位医生的朋友圈。这位医生通过微信给他开出处方。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像刘杉这样的情况也不少。正如一名患者所说,一方面,这些医生并没有在官方正规平台提供个人相关信息,就诊人群往往忽略这一环节而是先看疗效,再考虑是否继续选择该医生,这其中难免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医生不开具处方单就直接抓药是不符合职业规范的。挂号服务用户多为了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的状况,记者联系了一家线上医疗平台的负责人。患者通过医疗平台选择医生就诊,如果出现诊断失误造成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该由谁负责?这名负责人说,平台上的医生都是三甲医院的在职医生,医生资历很高,不会出现诊断失误。在记者再三确认下,这名负责人坚称不会出现误诊,用户可以在平台上给医生评价,平台会跟医生沟通。记者还在采访中了解到,互联网医疗服务类型总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医疗辅助类,如挂号、咨询、健康教育等。另一类是医疗核心类,如医药销售、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等。记者随机走访了一部分互联网医疗用户后发现,在互联网医疗产品中,使用率最高的仍是网上预约挂号,其次是网上交流、问诊咨询等。一家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网上医疗平台实际上是实体医疗机构的咨询和宣传渠道。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与用户交流,互相了解,提供线上咨询、预约挂号等服务,但真正诊断和开药时,会要求患者前往对应的线下医疗机构进行。线下诊疗不可缺林可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她和朋友有时会在网上查询一些病症,浏览有类似症状的网友提供的经验或者建议。“我暂时不会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就诊。”林可说,一方面,线上医生也是会收费的,这样一来她更愿意到实体医院挂号就诊;另一方面,线上医生还是需根据线下的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有过网上就诊经历的余超对记者说,网上就诊医生会询问症状等具体细节,给出解决方案,严重的情况下会建议去实体医院就诊。王新是一家儿童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我个人觉得线上问诊一来可以先缓解患者的情绪,若没有什么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免去挤医院的麻烦。二来可以减轻医生在诊室的工作量。当然网络还是没有办法完全实现所有的看病过程。”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一般在正规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就诊,首先会要求用户填写一份病历表,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来自实体医院的病历单,必要时要求提供化验单、CT片等,线上医生交流过程中也会要求提供相应材料作为其诊断依据。在病情严重、缺乏检查材料、症状描述不清楚、病症较为复杂等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去实体医院就诊。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全面开诊近一年来,国际医学(000516)的规模优势正逐渐显现,医疗服务规模不断扩大。28日,国际医学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成绩单,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4.32%。按照国际医学的计划,今年内,公司医疗服务床位规模将在现有2800余张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三年内有望达到12000余张。同时,备受关注的辅助生殖项目处于试运行期间,公司正积极争取卫生主管部门复审批复,以尽早正式开展IVF业。年内医疗服务规模还将大幅增长从国际医学三大院区的情况来看,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高新医院表现依然稳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45亿元,净利润1734.36万元。特别是,相较于第一季度,高新医院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9亿元,环比增长37.05%,净利润1830万元,环比增长2011.15%。目前,西安国际医学高新医院二期项目已进入投用前的冲刺阶段,医院内装、设备调试、系统对接、人才培训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预计将于2020年内正式投用。届时,高新医院的规模及整体实力将跨上一个新台阶,助力推动国际医学医疗主业的加快发展。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是国际医学上半年增收的主力,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46亿元。从去年三季度末全面开诊以来,季度收入数据持续向好,今年二季度,该院实现营收1.39亿元,环比一季度增了28.66%。国际医学透露,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全面开诊后,医疗门诊、住院人数持续增长。截至目前,开诊仅11个月,医院日门诊量已突破1300人次、日住院量已突破1050床,服务住院床位已超过成熟运营了18年的西安高新医院,累计门诊超18万人次,住院2万余人次。关于商洛医院新院区的情况,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内装的收尾阶段,待投用后,商洛医院将整体搬迁至新院区。国际医学指出,通过公司内部优质医疗资源对接、人才下沉、先进设备等优势的保障,商洛医院将实现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西安国际医学商洛医院实现营业收入4945.56万元,同样表现出季度数据回暖的趋势。相较于第一季度,该院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28.45万元,环比增长23.06%。虽然疫情冲击不容忽视,但国际医学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医疗服务实力。抗疫期间,公司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率先向省、市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提出驰援申请的社会力量办医机构;第一个对公共卫生事件作出应急反应、储备充足抗疫物资的社会办医医疗团队;第一个自带防护用品、设备整建制接管湖北一家三级医院的社会办医“救援队”、“先锋队”和“突击队”。按照国际医学的计划,今年,公司将紧抓行业政策,利用高水平医疗平台,推动医疗服务网络化发展。伴随着公司已建成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的陆续开诊,公司医疗服务床位规模将在现有2800余张的基础上,2020年内还将有大的增长,三年内计划达到12000余张。国际医学认为,借助医疗服务床位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有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优质医疗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在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及医疗消费需求升级的推动,以及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公司医疗服务主业将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实控人拟全额认购定增夯实资金基石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医学股价表现强势,2个月内最高涨幅曾接近80%,最新涨幅也接近50%。与此同时,各方机构密集展开调研,公开信息显示,7月份以来,国际医学先后接待了7轮调研,涉及的机构超过百余家。国际医学认为,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医疗行业因具备明显的抗周期性、高壁垒、稳增长等特性而备受追捧。医疗行业中具备优质医疗资源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也将会更加凸显,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社会效应。从医疗行业前景来看,未来10年,国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从2019年的11.9%提升至16.9%。业内人士认为,老年人口的医疗花费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未来医疗行业潜在的需求增长空间大,医疗保健支出加快,增长趋势明显。为此,国际医学除了重点布局三大院区以外,还将开设西安国际医学康复医院,重点建设康复、老年、妇儿、骨科等医疗市场中需求较大的科室。该院建成后,将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互为补充,极大满足患者需求,有效补充市场中服务供给的不足。记者注意到,在近期机构的调研中,国际医学辅助生殖项目的进展颇受关注。国际医学透露,公司辅助生殖医学项目于2019年初获得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后,开始为期一年的试运行,先期开展IUI业务,试运行期满,在获得卫生主管部门复审批复后将正式开展IVF业务,公司将积极与卫生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以加快项目验收相关的各项工作。据悉,该项目专业特色为辅助生殖技术、不孕不育相关疾病咨询、筛查和诊治,以及优生优育咨询和指导。西安国际医学高新医院的妇产科是西安市医学优势专科,新生儿出生率保持全省三甲医院的前三名,这些优势将对国际医学生殖医学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开源证券预计,辅助生殖服务市场2019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还将保持在14%以上,到2023年行业规模有望达到75亿美元。然而,国际医学所在的陕西省仅有5家同类机构,单机构覆盖人数767万,市场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未来行业景气度高。业内人士认为,与其他民营医院上市公司以收购现有医院的方式实现扩张不同,国际医学的规模优势主要建立在自建医疗机构的基础上,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标准化程度高,便于公司统一管理,并为患者提供有保障、高质量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医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也引来部分投资者对公司资金面的关注。为此,国际医学已计划向控股股东世纪新元发起定增,拟募集资金10亿元,用来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并借此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公司总体竞争力。开源证券指出,此次定增能够进一步增强国际医学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彰显控股股东对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的信心,有利于满足公司医疗主业快速发展中的资金需求,保障公司的长期发展。同时,公司还计划将回购股份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增强员工积极性。
主要观点未来三年非公医疗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元,并在千亿老年医疗和慢病管理中均占有重要一席;基层非公、尤其是基层非公诊所将越来越受投资者与周围居民青睐,且医疗服务的便利性是非公诊所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基层非公诊所高度集中在内科、中医、口腔专科领域,但在全科诊所的设置不受医疗机构相关布局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医生个体或合伙在城乡开办全科诊所、全科医生多点执业下,基层非公诊所将逐步向全科诊所转型;基层非公诊所应打破采购弱势局面,关注联合用药、差异化药事服务,并紧跟公立医疗政策,例如实行零差价等,为嫁接医保支付体系、打进全国公立医疗市场做准备;面对公立医疗市场基层医疗供给不足,家庭签约“只签不约”等现象,基层非公诊所应注重连锁品牌打造、引进多点执业名医,以发力家庭签约服务,抢占基层医疗市场;国家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方向,基层非公诊所应通过互联网+,实现药品管理多元化经营、家庭就医新模式、高粘性健康管理、有温度的医患管理关系、重点科目开展远程医疗、电子病历连通国家医疗大数据平台。一、 非公医疗迎市场红利,未来发展市场可期(一) 我国非公医疗市场规模2020年将超万亿元2016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仅为6.2%,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医疗健康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80,000亿。据统计,2016年中国健康服务业规模超过3万亿,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达3358亿元,占比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10.13%,加之在国家大力扶持非公医疗的政策环境下,非公医疗机构收入占比有增无减,2020年我国非公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或超万亿。(二) 未来三年老年医疗市场超千亿,非公医疗是主力军据有关统计, 2016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年均医疗费用已达到1072.3元,其医疗市场规模已达1608亿,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到202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48亿,仅考虑老龄人口增长因素,医疗市场规模就将增至2659亿。2016年卫生总费用约为32441.5亿元,慢病支出约占70%。有研究指出,如果未来能够将其中10%转化为慢病管理费用,则市场规模将有3244亿元,发展潜力巨大。而基层非公医疗机构将凭借其分布广阔、遍及居民区、服务周到等优势,逐渐成为慢病管理的第一选择。此外,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导致康复医疗的潜在患者大大增加。据统计,4%-6%的老年人生活自理困难并且需要医疗护理救助,而能够提供老年人生活的康复医疗机构,只能满足20%的市场需求,因此老年康复医疗事业存在巨大的市场。此外,再加上老龄化导致我国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因慢病致残的患者,导致我国社会对康复服务有巨大的需求。目前,我国有心血管病人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卒中患者至少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50万,而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2017年8月,原国家卫计委发文,明确提出养老机构开办诊所无需审批,直接备案即可,其中康复护理是重要项目,由此,笔者建议诊所关注老年健康管理,关注转型康复医疗与护理,既符合国家政策走向,又能帮助基层非公诊所承接大量医疗需求。(三) 非公医疗在千亿慢病管理市场将占有重要席位《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间,患病率增长近2倍,2012年全国居民慢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为了防治慢性病,降低居民负担,国务院发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明确坚持预防为主,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2016年卫生总费用约为32441.5亿元,慢病支出约占70%。有研究指出,如果未来能够将其中10%转化为慢病管理费用,则市场规模将有3244亿元,发展潜力巨大。而基层非公立医疗机构将凭借其分布广阔、遍及居民区、服务周到等优势,逐渐成为慢病管理的第一选择。二、 供需两侧双轮驱动,基层非公成为新兴市场进入者(一) 国家政策引导非公医疗向基层下沉1. 社会资本办医准入条件不断放宽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国家层面提出其设立条件、资质审核、审批程序等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需要新增和调整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鼓励各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补偿社会办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在符合规划总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和地点的限制;另外,国家在顶层设计上,放宽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推动各地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空间。未来,社会办医将逐渐摆脱发展限制。2. 社会资本最青睐开办诊所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现行制度安排导致供给侧医疗资源分布的“倒三角”无法满足基于疾病分布和流病转型形成的“正三角”需求。为了让各级医疗机构都能有明确的定位,近年来国家在医疗机构规划设置上有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逐步限制三级综合医院扩充,引导项目医院向主要收治疑难重症患者和医学关键技术攻关转型,逐步将医疗需求及资源下沉基层。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中基层非公立医疗机构占据半壁江山,而基层非公医疗机构中诊所占比38.68%,分布广阔、遍及居民区。在国家大力倡导社会办医、鼓励医生开办个人诊所、医生多点执业下,基层非公诊所发展势头必将更加猛劲。而在分级诊疗与社会办医大势所趋下,医疗资源与需求迅速大量下沉基层,非公诊所做为基层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必将承接大量医疗需求,席卷基层医疗市场;同时,政府及社会医疗保险必将接踵而至,基层非公诊所将乘势而起。3. 受分级诊疗引导,诊所不断下沉基层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中基层非公立医疗机构占据半壁江山,而基层非公医疗机构中诊所占比38.68%,分布广阔、遍及居民区。在国家大力倡导社会办医、鼓励医生开办个人诊所、医生多点执业下,基层非公诊所发展势头必将更加猛劲。而在分级诊疗大势所趋下,医疗资源与需求迅速大量下沉基层,非公诊所做为基层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必将承接大量医疗需求,席卷基层医疗市场;同时,政府及社会医疗保险必将接踵而至,非公诊所乘势而起。(二) 公众新医疗消费观助力非公立医疗市场发展1. 智能硬件、家用医疗设备等新消费观正在形成根据普华永道《新进入者与新医疗经济》针对患者的调研显示,过去一年内38%的消费者当有医疗需求时却放弃了医疗服务,除症状缓解的主要原因外,工作时间冲突、家庭事务时间冲突、经济条件的考虑分别占了51%、35%与28%的比例。报告显示经济收入与各种新医疗消费升级趋势正相关。例如, 22%消费者拥有健康电子手环,而且收入越高的消费者人群,这些比例都越高。从电子手环的消费情况、家用医疗设备的消费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形成了新的医疗消费观念,即医疗服务的便利性成为了消费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中国消费者拥有家用医疗设备的比例很高,65%的消费者拥有家用医疗设备,电子体重秤、温度计、血压计和血糖仪的拥有量尤其突出。家用医疗设备的主要优点是不出家门就可以体验到医疗服务。2. 公众在小型检查和小型手术方面对非公诊所接受度越来越高报告显示,虽然大型公立医院仍然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但选择私立医院与私立诊所的比例已有明显上升。调查显示,有80%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寻求过医疗服务有40%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曾尝试过私立医疗机构的服务。病人在私立诊所接受小型检查(包括验血、B超等)和小型手术(包括缝针、拆线等)的可能性比较高。并且愿意尝试私立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呈现出年轻、高学历、高收入、有健康险等特征。3. 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是非公诊所进入市场的主要机会长远来看,非公立医疗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消费者的新医疗消费趋势利于非公立医疗市场的发展。国家正大力推动全科医生体系,为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私立全科诊所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私立全科诊所与社区医疗相比,在服务对象方面有所不同。社区医疗主要为减轻三甲医院的负担,服务对象主要为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但私立全科诊所的用户可能是企业的员工,或者是对于医疗服务便利性有更高要求的年轻消费者。同时,消费者对于电子手环、家庭医疗设备等的青睐都体现出便利性成为了消费者选择医疗服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考虑到私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相比,就医问诊更为便利节约时间,对慢性病患者来说,选择私立医疗机构是一个消费趋势。追求医疗服务便利性的新医疗消费观念的形成将促使人们对非公立医疗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对非公立医疗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有着高收入的年轻消费者将可能成为医疗消费者群体中的主力军。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收入人群越来越多,这些人群对医疗服务具有更高的要求,将助力我国非公立诊所的高端市场。三、 基层非公诊所发展方向建议(一) 高度关注全科医疗,逐渐向全科诊所转型1. 现有基层诊所高度集中专科领域我国基层诊所中非公立占比97%,专科占比85%,但基于专科的诊所设置定位不能满足基层复合型的医疗卫生需求,有待向全科转型。近年来,公立诊所(一般由政府或国有企业主持开办)的数量和占比明显下降,截止2016年底,我国基层诊所共有169367家,其中非公立诊所机构有163977家,占比约为96.8%。此外,我国85%的诊所仅提供某一具体领域的基本医疗服务,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诊所诊疗科目设置构成中,内科、中医科和口腔科的占比较大,分别为38.70%、25.35%和17.02。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基于专科的诊所设置定位与其提供全口径复合型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存在矛盾,全科诊所在基层机构中的占比仍旧较小,一方面可能与我国目前符合资格的全科医师数量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诊所本身在准入类型方面的管制政策尚未进行调整,从而没有正式法律、法规依据确定可以设置全科诊所有所联系。2. 国家大力支持非公全科诊所发展近年来,非公全科诊所利好政策不断。国家在落实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前提下,全科诊所的设置不受医疗机构相关规划布局限制,并实行市场调节;支持符合条件的全科医生个体或合伙在城乡开办全科诊所;对符合基本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签约服务,在转诊、收付费、考核激励等方面与政府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办全科诊所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构建诊所、医院、商业保险机构深度合作关系,打造医疗联合体;对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营利性全科诊所,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执行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等补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对具备条件的,可认定为全科医生基层实践基地,承担全科医生培养任务;对全科诊所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政府可通过财政补助等方式给予适当支持。同时,国家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执业、待遇、职称评定等多方面提出了众多扶持政策。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推进农村基层全科人才培养。在扩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范围方面,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有关专科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在原注册执业范围基础上增加全科医学专业执业范围,允许其在培训基地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全科医疗服务。在改革完善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方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资水平,使其工资水平与当地县区级综合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工资水平相衔接。在全科医生职称评定方面,规培合格全科医生到基层可直接聘任中级,在贫困农村连续工作10年可直接聘任高级职称。此外,多点执业政策将推动基层共享医院医师资源,加上社会资本投入,根据基层医疗需求发展非公立全科诊所是大势所趋。可以说,要想真正在我国实现分级诊疗,就得重组和配置医疗服务资源,即从以医院为中心转变为根据医疗需求的分布来配置资源,而与患者医疗需求联系最紧密的则非可及性更高的基层诊所和全科医生。自2015年发布《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以来,福建、河北等地方卫计委对医生多点执业的权利、义务,执业机构间责任关系的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深圳市则推出医师执业责任保险。这一定程度上为放绑既往体制对医疗资源的扭曲控制奠定了基础,更为自由执业和多点执业医师解决了后顾之忧。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规定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医师可以按规定申请设置医疗机构,鼓励医师到基层开办诊所。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未来,医生将不限于在医院提供普通门诊服务,而通过服务转型,即到城乡基层开办诊所,为患者提供可及性更高的全科医疗服务,形成全科门诊在诊所、急诊住院在医院的分工合作机制,进一步实现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相互配合、诊所与医院高效协同的目标。3. 全科医生多点执业助力非公全科诊所发展国家支持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执业,全科医生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职或兼职工作。全科医生多点执业既可以缓解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又可以解决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人才困境,利于第二、第三执业医疗机构解决棘手医疗问题。对于非公全科诊所而言,全科医生多点执业可解决多个问题,利于自身建设。未来,非公全科诊所未来或将崛起。首先,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全科诊所,并有多项相关利好政策。其次,国家鼓励全科医生开办个人诊所。再次,中国当前非公立基层医疗、医药市场(社区、村医和个体诊所)约有数千亿,远大于公立基层医疗、医药市场。由此看出,非公全科诊所比公立全科诊所具有更大的市场。最后,在全科医生职业发展政策利好和全科医生多点执业的环境下,非公全科诊所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好,在不远的将来,非公全科诊所或将崛起。(二) 多元化药品营销策略,医保支付与市场定价相互结合1. 打通上游供应链,降低药品采购成本传统基层非公立诊所的药品交易多是通过商业公司进行线下采购,信息获取渠道相对较窄,且中间环节繁冗,区域化非常严重,凭借传统的购销渠道难以满足所在区域差异化的医药采购和储备需求。相比医院而言,基层非公立诊所药品采购需求量小但多样,需要关注两点:一是效率,二是性价比。然而,由于市场较为分散且各诊所机构之间相对独立,基层非公立诊所在药品采购过程中要么与大型商业公司议价谈判,获得多品类的药品供应渠道,但同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难以获得最优的价格优惠;要么只能对接到小型工业企业,品种较为单一,且需耗费大量人力、时间成本去判断药品品种是否合格合规,来确保药品进货的质量。可见,在注重性价比的前提下,借助稳定靠谱的平台合作方打通上游供应链,实现一站式采购,是降低各个环节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有效途径。2. 同步公立政策,嫁接药品医保支付体系现阶段,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全部开展综合改革,取消了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2018年1月8日,河北省医改办、人社厅、卫计委、物价局、中医药管理局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医改工作有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允许非公立医疗机构自愿申请参照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模式开展药品零差率销售及配套改革。此举开了全国之先河,意味着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也要延伸至非公立医疗机构了。《通知》指出:“已纳入医保定点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后,参照属地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后的医保支付政策,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过谈判确定具体付费方式和标准,同时纳入医保监控系统进行监督。”表示着非公立医疗机构可通过谈判确定医保支付标准,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报销比例。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2016年7月发布的《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落实市场调节价格政策。非公立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等改革后,医疗服务通过市场调节定价可有较大提升,使得非公立医疗机构重点依靠医疗服务盈利。而药品一旦成为成本,也可能很快被院方剥离,加速医药分开在非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利用互联网平台可帮助传统基层非公诊所快速打造线上药品营销渠道,调节医疗服务价格,近而弥补医药分开不足。3. 关注联合用药,差异化药事服务策略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还有不少省份、地市以及医疗机构都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医院停止门诊患者输液和禁止诊所输液,私立诊所的盈利必然会受到影响。在此情况下,为缓解诊所困境,非公立医疗机构有必要重视联合用药和产品策略。根据患者病情实际需要,基层非公诊所可提供联合用药服务。联合用药系指以医学、药学知识为指导,向患者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品的医疗服务,使之达到更好治疗效果或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销售行为。目前联合用药主要有两种方式:方式一为1+1+1模式(对症治疗、对因治疗、辅助治病),例如:外用抗感染+花红片+养当归血糖浆;方式二为1+1模式,即中西医结合治疗,例如:花红片+甲硝唑制剂。利用互联网平台可帮助传统基层非公诊所设置“联合用药”模式、制定产品策略,将有助于基层非公诊所的线上营销。(三) 注重品牌打造,发力家庭签约,用市场倒逼基层改革1. 注重连锁品牌打造,提升硬实力个体诊所规模普遍小而乱,难以获得患者的信任,这也是国家分级诊疗难以引导医疗需求下沉基层的关键。而加盟连锁诊所,即可以享受统一的管理标准、软件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及质量。此外,可以凭借连锁诊所的大品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管理,通过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引流患者。这种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的连锁诊所,是基层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个体诊所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能够满足优质医疗服务需求的基层医疗机构很少,所以才会有大量的就诊需求向三甲医院迁移,而个体诊所能通过加盟连锁诊所,迅速提升自己业务能力,打造品牌效益,从而承接相当部分的就诊需求。一、二线城市连锁诊所最有可能成为发展最快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诊所规模小、数量多,方便居民就医,但是标准化管理的缺乏和医生水平的低下导致居民的信任度缺失。而连锁诊所则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良好的诊疗环境来赢得客户。连锁诊所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直面中高端客户的优质连锁诊所,比如和睦家、强森诊所、卓正医疗等,另一种是定位中端,但是远优于传统个体诊所单打独 模式的连锁诊所,如正广兴、吕医生、百汇吉等。而一、二线城市的社区医疗需求能很好滴满足连锁诊所生存需求,未来在一、二线城市,连锁诊所最有可能成为发展最快的基层医疗机构。连锁诊所能满足医疗需求,成必然趋势。社区诊所规模小、数量多,方便居民就医,但是标准化管理的缺乏和医生水平的低下导致居民的信任度缺失。连锁诊所可以提供统一的管理标准、软件系统、多点执业医师管理,还可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管理,邀请专家坐诊,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种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的连锁诊所,是基层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撬开基层医疗的大市场。目前能够满足优质医疗服务需求的基层医疗机构很少,所以才会有大量的就诊需求向三甲医院迁移,而非公连锁诊所能够凭借自身条件或通过区域医联体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承接相当部分的就诊需求。2. 引进多点执业知名医生,提升核心软实力区别于大医院,诊所的客源大多是回头客,负责附近居民的健康,患者就医体验患者选择去留的关键因素。医学是进步的,医技同样也需要不断的提升。而基层诊所医师普遍工作时间普遍饱和,很难有时间去大型医院交流学习,而国家大力推动的医生多点执业能非常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引进知名医生坐堂诊所,不仅可以直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带动患者流动,也可通过多点执业医生与诊所全职医师的学术交流,间接地带来新技术、新知识,来提升诊所全职医师的医学服务水平。患者就医体验提上来了,自然就逐渐截流患者流量。此外,报告显示,多数医生选择兼职民办医院及个人诊所,其中正高、副高、中级占比达77%。2017年,医米调研以有过多点执业经历的执业医师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发布了《医生多点执业现状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医生选择去私立医院多点执业的可能性最高,达到41%,其次为低级别公立医院或基层医院(39%),个人诊所和同级别公立医院分别有25%和23%的选择率。医米调研的多点执业医生样本显示,多点执业的医生为中级职称占比超过45%,其次为副高级占比22%,正高级职称医师为10%。可见,优秀医生多点执业的情况十分可观,而非公立医疗机构作为医生的主要选择,必然会吸引到大批知名医生参与其中。长远来看,随着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终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医生加入其中。政策上,国家对社会资本办医大力支持。和公立医疗机构相比,非公立医疗机构对医生来说具有薪酬高、工作量小、人际关系简单等优势。以上成为了知名医生兼职非公立医疗机构的重要因素。3. 公立家庭签约“只签不约”,非公应市场化倒逼基层改革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家庭签约医生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健康咨询、疾病诊疗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家庭病床、家庭护理等服务。这意味着,国家在宏观政策指导方向上,鼓励到2020年,实现家庭签约医生覆盖全国人口的基层医疗需求。目前,家庭签约医生服务主要由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但屡遭诟病。前不久,一则我国有5亿家庭医生的新闻掀起社会舆论热议。国家卫计委回应:5亿的签约数字没有问题,但“家庭医生不是私人医生”。然而,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硬性指标的层层分解下压,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代签约”“只签约不服务”成了常态,“小病在社区,大病跑三甲”的美好愿景屡遭困境。换言之,基层公立医疗机构能否承接住如此庞大的基层医疗服务仍有待探究。面对如此巨大的基层医疗市场需求,基层非公诊所必须要加入家庭签约医生队伍。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签约服务费主要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签约居民自费部分组成,现阶段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签约服务中签约居民只负担一小部分,基层非公诊所必须在签约居民自费部分保持与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同步,以抢占签约居民。并在提供签约服务的过程中了解签约家庭实际健康情况,从而通过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满足签约家庭的特定健康需求以达到营利的目的。同时,通过优质的服务得到签约家庭的信任,从而成为签约家庭在有医疗需求时的第一选择。通过提高患者的粘帖度,带动基层非公诊所医疗需求。(四) 高度关注产业生态升级,向“互联网+诊所”转型1. 国务院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诊所发展应高度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4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让患者少跑腿、更便利,使更多群众能分享优质医疗资源。2018年4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和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有关情况举行专题发布会。2018年0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基层非公诊所应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且内容涵盖了“互联网+药品管理”、“互联网+家庭医生”、 “互联网+慢病管理”、“互联网+远程医疗”、“互联网+电子病历”等多个方面。基层非公诊所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一员,应顺应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关注“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政策,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进一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以满足行业发展和自身发展需求。表8、《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政策具体内容政策涵盖具体内容“互联网+药品管理”1.对线上开具的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促进药品网络销售和医疗物流配送等规范发展。2.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应用,提升基本药物目录、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的遴选等能力。3.推广“智慧中药房”,提高中药饮片、成方制剂等药事服务水平。“互联网+家庭医生”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强上级医院对基层的技术支持,探索线上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群众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2.鼓励开展网上签约服务,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转变,改善群众签约服务感受。“互联网+慢病管理”医疗机构可以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在实体医院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允许在线开展部分慢性病复诊。医师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允许在线开具部分慢性病处方。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重点,加强老年慢性病在线服务管理。鼓励家庭医生进行慢性病线上随访。“互联网+医患管理”允许医师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医师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允许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互联网+远程医疗”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国所有医疗联合体。鼓励医疗联合体内上级医疗机构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面向基层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适宜技术推广”行动,围绕健康扶贫需求,重点针对基层和贫困地区,通过远程教育手段,推广普及实用型适宜技术。推进院前急救车载监护系统与区域或医院信息平台连接,做好患者信息规范共享、远程急救指导和院内急救准备等工作,提高急救效能。完善移动宽带网络覆盖,支撑开展急救车载远程诊疗。面向远程医疗、医疗信息共享等需求,鼓励电信企业向医疗机构提供优质互联网专线、虚拟专用网(VPN)等网络接入服务。“互联网+电子病历”加快建设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推动各级各类医院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的共享,以及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间的授权使用。来源:融贯电商公共关系管理中心2. “互联网+药品管理”,多元化药品经营与药事服务互联网+药品采购,提供全品类的虚拟药房。对非公立诊所而言,想要获得病人的信任,除了高水平的诊断技能外,还须保证药品的质量即使用效益。第三方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沉淀,基于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的反馈信息,快速进行市场调整,为基层非公立诊所精准地匹配资质合格的医药工业企业及大型批发商,进而将原来需要数周的采购交易调整周期压缩到2至3天,既可节约时间成本和费用,又能保证药品交易的合法性,提高采购效率。此外,基于平台系统对订单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基层非公立诊所得以准确、及时地获取对比多家产品价格和活动信息的优选结果,基于平台数据选择适应所在社区用药水平的品牌集采订单,解决服务标准化与消费个性化的矛盾,让患者有药可用的同时有好药可选,把效率提升带来的效益返还消费者,进而提升患者到就诊的忠实度。互联网+药品流通,推动医药供应链全面升级。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不仅为基层非公立诊所嫁接渠道的大数据,还将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产品及金融融资嫁接入诊所的转型过程中,提供全流程经营支持,可很大程度上减轻诊所药品配备的负担,使其转型为“健康+专业+便利”的社区医药与健康服务中心,实现基层非公立诊所的全渠道营销。此外,通过清点库存、入库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让诊所的药学人员得以回归专业,使有限的药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药房的管理效率。信息系统+药事服务,对患者药品使用情况进行数字化管理。在医生多点执业等政策利好下,全科医生正转化为家庭签约医生,2020年,预计每名全科医生要被分配到约3000名签约居民。同时,目前社区就诊患者中仍以需要定期开药的慢性疾病患者居多。一方面,对于全科医生来说,提高自己诊疗水平和诊疗能力的最主要来源是在患者的连续管理过程中的不断积累,需要通过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连续观察、不断反馈及统计分析,最直接有效地开展药事服务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基层非公立诊所与二三级医院的大部分用药将趋于一致,诊所应利用与患者距离最近的优势,探索结合数字化管理模式,提高用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而为公立等级医院提供具有临床研究价值的数据。3. “互联网+家庭医生”,打造家庭就医新模式1) 提升家庭医生服务效率,解决国家家庭签约医生不足现状截至2017年11月底,一般人群签约率达到35%,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65%。截至2016年底,我国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51人,预计到2020年,城乡每万居民拥有2~3名全科医生。假设在医生多点执业等政策利好下,全科医生全部转化为家庭签约医生,也意味着2020年,每名全科医生要被分配到约3000名签约居民。传统医疗“关系”已经转变,基层非公诊所应借势互联网+。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推进,逐年增加的签约覆盖率与家庭医生数量的增加不匹配,家庭医生签约的后续服务任务更加繁重,如果服务不到位,居民的签约满意度降低,“签而不约”现象蔓延,家庭签约医生形同虚设。相比于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有政府与公立医院作为后盾,基层非公医疗显得形单影薄,转变基层非公诊所服务模式、强化基层非公诊所网络功能,提升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效率,是基层非公诊所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能否承接大量下沉医疗需求的关键因素,“互联网+”正在为家庭医生普及提供一种新思路。2) 丰富的健康管理服务吸引高粘度签约患者家庭签约医生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任务量繁重。目前,有很多知名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正在探索家庭医生模式,通过医用级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重点签约患者心率、血糖、血压、血氧等体征指数,并在APP及云端大数据运算的帮助下,完成日常监测及异常提醒,最大化减少医生可被复制工作。同时,通过移动医疗平台可帮助家庭签约医生完成在线健康管理、疾病咨询、疾病诊疗就医路径指导,省去家庭签约医生往返于诊所与家庭之间,以及减轻日常巡诊的工作量;并通过接入第三方医疗监测机构或上级指导医院系统,实现在线预约检查、转诊等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打造高品质医疗服务体验。此外,由于互联网医疗平台实时记录患者咨询、诊疗、转诊等全过程,也为后续第三方医疗服务购买方(医保、商报)接入提供证据支持。3) 家庭病床服务得以远距离、多元化延伸例如,病情适合在家庭医疗的老年病、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家庭签约医生可通过便携式医疗诊断仪器进行诊治,并通过租用或免费提供方式为患者提供医用级可穿戴设备,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帮助下进行病情监测,并实现24小时监测预警,减少家庭签约医生及护士的工作量。此外,移动医疗平台可辅助实现诊所家庭签约医生管理。对于签约居民数量和构成比例,移动医疗平台可统计并随时查看到签约居民人数、签约人口构成比例,可查看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健康管理效果(复诊率)、上门率、转诊率以及用户的活跃度等多种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考核签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工作效率的有力凭证,提高诊所绩效考核系统。同时,客户中心负责收集签约家庭的签约体验,并与家庭签约医生的绩效挂钩。4. “互联网+慢病管理”,变身高粘性健康管理中心慢病管理已成为基层非公诊所非常重要的一块业务,也是占据诊所医生最多时间和精力的业务。慢病管理的难处在于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以及病情进展的监测,并通过以上情况实时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传统的慢病管理下,对病情进展情况的监测就占据了医生甚至患者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更难说提升患者的用药体验了。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针对于慢性病管理的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在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定份额,产品包括药事服务应用平台、常见慢性病服务管理平台等不同的产品,主要以“硬件+APP+大数据管理”模式切入市场。医疗级可穿戴的应用有助于帮助医生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通过采集体征数据建立患者电子健康档案pEHR有助于患者与医生更好的沟通,同时结合健康大数据分析的诊断可能准确度更高。例如Helius智能药丸,实际上是可消化性微芯片,该芯片随着药物被吞食,可以被人的肠胃吸收,配合外部贴在皮肤上的贴片,Helius就可以在人的体内实时监测各种人体体征,比如心率、呼吸、是否服药等等,有助于医生进行慢病管理,同时采集的数据也可以上传到医生的管理软件端,帮助医生监测与管理患者,并根据设备实时追踪患者用药后的体征指数,及时更改治疗方案或转诊上级医院。同时,医疗可穿戴设备能够协助医生进行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对患者的饮食、运动、作息进行检测并给予提醒,很大程度上减轻医生慢病管理的负担,提高医生服务效率,让更少的医生服务更多的患者。5. “互联网+医患管理”,打造有温度的医患关系传统模式下的医生和患者关系是一种单一的就诊关系,即“患者-医院-医生”,医患双方关系的主动权绝大多数掌握在医生手中,患者的个人意志不能做到完全体现,影响着患者的自主参与性。“互联网+医患管理”能够重构医患关系,有效提升医患沟通的效率,使患者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能为患者提供新的就诊体验,让患者能够享受更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基层非公诊所的医生可通过网络进行问诊导诊。医生通过在线问诊导诊可以给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帮助,指明治疗方向,让患者少走弯路,减少患者就医的盲目性。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的“患者-医院-医生”的就医模式,在线问诊、导诊的方式将医患沟通的双方直接联系起来。在线问诊的模式主要为两种,一种直接对接医生和患者进行实时同步问诊服务,另外一种通过邮件或文字信息进行异步问诊。导诊服务则存在着“自诊-导诊”、“问诊-导诊”和“导诊-挂号”等多种服务形式,为患者提供疾病情况、区域卫生机构条件和医生口碑等信息,指导患者就医。在许多情况下,在线导诊平台通常都会结合提供在线问诊和挂号服务,构成诊前医疗服务闭环。医生通过专业平台搭建的医患、医医网络空间,充分与患者沟通,以低廉的成本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这大大改善了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医生通过患者的“线上问诊导诊”后,结合“智能诊断”并根据患者病情提出治疗方案,最后系统自动生成患者的“电子病历”。针对需要随访的患者,医生可通过系统设置随访记录,以便于进行对患者的复诊工作(整个医疗过程医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患者进行沟通)。而“智能诊断”功能可借鉴美国Zipnosis的模式。即先对疾病进行区分,每一种疾病都有几套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由专业人士提出,比如医生、助理医生、护理医生等。患者注册登录后,可以根据自己想咨询的症状,回答一套相应的问题。然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文本发送到本地的专业医生手中。关于“诊断结果”反馈,医生通过系统或者社交软件(或者两者结合)将保健方案(包括详细的OTC药物推荐、使用指导)、治疗处方等发送给患者。如果患者情况紧急,医生会通知病人前往医院就医。此外,“互联网+医患管理”还应做到深入融合患者随访流程,不断完善和优化随访操作,定制实用性强的的随访模块,为患者提供简单高效的互联网随访系统。医生针对需要随访的患者,可通过平台设置标记,系统生成区别于不需随访的病人的“随访电子病历”。患者主动管理方面,基层非公诊所可利用互联网平台主动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治疗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医疗决策过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医患沟通,也有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出适合患者本身的最佳治疗方案。既利于改善病人的病情,也增强了患者和其家属的知情权。基层非公诊所可利用“互联网+”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管理培训。医患关系紧张的一部分原因源于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患者管理培训不足。建议基层非公诊所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针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学习内容,如医患沟通技巧、医学人文伦理、职业道德等内容,加强基层非公诊所内部的培训、学习交流。6. “互联网+远程医疗”,聚焦重点科目开展远程服务1) 基层非公诊所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大势所趋2018年1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了全国医联体实现远程医疗覆盖。2018年4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政策明确支持B2B远程医疗模式,建议基层诊所积极开展B2B远程医疗服务。2014年8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为医疗机构间开展B2B远程医疗服务提供人力及财政等政策支持。基层诊所可探索B2C远程医疗服务。2018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探索为签约患者提供适宜的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了解决基层医疗问题,提高诊所的医疗服务质量,基层非公诊所应关注国家政策,顺应政策导向,积极开展B2B远程医疗服务,努力探索B2C远程医疗服务,为推进远程医疗覆盖全国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医院奉献出自己的力量。2) 远程医疗对接医保是提高公众接受度的主要方式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5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研究将远程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新农合报销范围。2016年8月15日,贵州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发布了《关于将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有9个;2018年4月4日,宁夏自治区卫计委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方案明确指出:至2018年底出台医保支持远程医疗政策,全区二级以上医院远程医疗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远程医疗服务有效覆盖。国家大力倡导三医联动,即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医保是“三医联动”的关键,也是国民关注的重点,对医疗机构至关重要。只有将医保纳入基层非公诊所的远程医疗项目中,在远程医疗服务方面,基层非公诊所才有与公立医院形成竞争的资格,才能吸引患者流量,从而利于诊所的自身发展。目前个别省份把远程医疗服务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基层诊所应密切关注远程医疗纳入医保的相关政策。3) 关注各省试点远程医疗具体项目,有范围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以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发展远程医疗;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5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宁夏自治区、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分别与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与北京协和医院,云南省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以上可知,目前部分省份的公立医院已经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目前具体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也逐渐明确,基层非公诊所为了满足远程医疗服务的市场需求,需关注相关政策,并参照公立医院的远程医疗项目,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远程医疗项目。4) 基层非公诊所应积极嫁接公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同时多次发文加快病理远程会诊试点;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鼓励“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在分级诊疗推进过程中,远程诊疗有利于实现基层首诊,帮助医院改善医疗服务,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平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远程医疗还可让大医院的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对推进和保障分级诊疗的规范、有序进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采用远程医疗服务模式不仅能提高基层医疗设施的使用率和盈利,还能弥补基层医疗在医生资源上的不足,在上级医院医生的指导和管理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除此之外,通过远程系统平台提供多方面的业务培训,还可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整体业务水平。近而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先进的医疗服务,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大,基层诊所还可以逐步地形成连锁化的集中采购平台,这样成本降低,收益提高。基层非公诊所可借鉴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模式,并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参与到远程医疗合作业务中,抓住升级机遇。5) 关注“美国模式”,远程处方或成发展核心基层诊所的远程医疗服务可借鉴美国远程医疗模式,并配合国家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政策导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远程医疗服务。我国的远程医疗起步较晚,对比而言,美国的远程医疗起步早、发展相对较快。美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完善的医疗体制,令远程医疗已经得到一定普及。包括前端的远程问诊和监测、中端的远程诊疗和后端的远程诊后服务都发展较快。美国远程医疗B2C模式主要盈利依靠健康管理费用,而对于中国来说,后端的远程诊后服务能力一直是相对欠缺的,未来普通病、慢性病会逐渐成为国内远程医疗的主体,对药品、可穿戴设备依赖性更强,因此掌握后端的第三方盈利模式会更清晰,盈利空间也会更大。American Well是美国远程医疗市场主要的服务商。它为美国大部分健康计划和主要医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亭”和软件。American Well联手包括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在内的各州医院医师为患者提供在线医疗咨询服务,患者可以下载App,登陆个人账户,寻找各科在线专家,连线视频咨询。在处方流转方面,基层诊所远程医疗服务可借鉴美国American Well的模式。患者登录平台后,通过视频或者电话和医生沟通,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利用平台做出电子病历,开出处方,患者可选择使用远程医疗合作平台的定点药店购买药品。7. “互联网+电子病历”,连通国家医疗大数据平台2018年4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为解决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要制定落实卫生健康信息的标准和规范;4月13日,国家健康委随机发布《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强调二级及以上医院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依据该规范,同时要符合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4月21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进一步要求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电子病历的建立、记录、修改、使用、存储、传输、质控、安全等级保护等管理制度。政策发布之密集难以想象。不难看出,电子病历共享的背后,是打通全国医疗大数据平台,为电子处方外流、医保对接互联网、分级诊疗等一些列医改政策保驾护航。电子病历不再是仅仅留下病人病情和诊疗方案的记录,而是和整个产业链打通。无论是诊前、诊中还是诊后,医生都需要电子病历作为参考,特别是要通过远程医疗进行问诊和通过远程进行监控以及慢病管理,都离不开电子病历。并且从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信息化、精准医疗、智能化、生物基因等将被大规模使用,这些都是在大数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电子病历信息共享才能实现。因此,为了医疗技术的进步,为了治疗疾病、患者福祉,国家在电子病历共享上的顶层设计方向上不容质疑。但我国电子处方发展相对较短,原卫计委针对我国电子病历的系统功能应用水平,有一套完整的评级标准和体系,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0-7级,由低到高。全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评级情况将在全国进行通报。据国健委医政医管局焦雅辉副局长在日前活动中介绍,填报医院从2016年3630加发展到2017年3900家,目前填报的全国三级医院的电子病历功能应用平均水平也就2.11级,二级医院平均才0.83级,连1级的都没有达到,为此,从今年开始,全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评级情况将在全国进行通报,助推全国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工作。面对国家对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紧逼不舍的信号,基层非公诊所应抓紧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并轨,迎接信息互通时代红利。电子病历技术能带来的核心价值是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就是将以前以医院为单位的封闭的医疗诊断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共享,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诊所如果能够实现在不同诊所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医疗诊断信息共享,甚至是诊所于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共享,随之而来的就是电子处方的流转,以及医保对接等。因此以医院电子病历共享规范搭建诊所自己的电子病历系统,对基层非公诊所后期对接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医药、医保至关重要。(五) 结论现阶段,我国政策引导医疗市场向基层下沉,非公诊所作为基层医疗市场的主力军,市场前景巨大。同时,新的医疗消费观将助力非公立医疗市场的发展,基层非公医疗市场发展趋势良好。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下,基层非公诊所应关注全科医疗服务,逐渐向全科诊所转型;注重品牌打造,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取多元化药品营销策略,将医疗保险支付与市场定价相结合;关注产业生态升级,逐渐向“互联网+诊所”转型。国务院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措施涵盖“互联网+药品管理”、“互联网+家庭医生”、“互联网+慢病管理”、“互联网+远程医疗”等多个方面。在“互联网+药品管理”方面,基层非公诊所应开展 “互联网+”药品经营、药品采购和药事服务;在“互联网+家庭医生”方面,基层非公诊所应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考虑提供给患者医用级可穿戴设备;在“互联网+慢病管理”方面,基层非公诊所应重视慢性病管理的医疗级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在“互联网+医患管理”方面,基层非公诊所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问诊导诊、随诊和患者主动管理;在“互联网+远程医疗”方面,基层非公诊所应聚焦重点科目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在“互联网+电子病历”方面,基层非公诊所应抓紧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并轨,迎接信息互通时代红利。总之,基层非公诊所应顺应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关注产业生态升级,并逐渐向“互联网+诊所”转型。最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策略。
全国智慧妇幼卫生机构建设发展大会即将于7月27日至28日在东胜区召开。此次活动的举办,对加强与区内外医疗机构交流合作、推进我区“智慧医院”建设具有积极作用。7月24日,区长马玉清赴区妇幼保健院、区人民医院和铜川中心卫生院调研医疗卫生工作,实际了解当前医疗卫生情况及存在问题。区委常委、副区长何万智及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同调研。马玉清指出,医疗卫生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要切实将提升医疗服务保障水平责任牢牢抓在手上,着力提升医疗卫生工作管理服务水平。马玉清要求,针对东胜区妇幼保健院当前存在的部分医疗机构资源闲置、专业医务人员不足问题,要通过招考、聘用、强化培训等方式予以解决,将妇幼保健院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妇女儿童医疗服务机构。针对东胜区人民医院存在的诊疗面积不足、门诊楼到住院部距离过远问题,要加快实施门诊楼加层、门诊病房楼间封闭项目,进一步增强区人民医院服务患者能力。针对乡镇卫生院及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医务人员不足问题,区卫健委要抓紧实施招考计划,为基层医疗机构增加专业人员,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马玉清强调,公立医院要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卫生健康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药品零差率政策,严格控制药品价格,真正让惠民、便民、利民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医疗卫生和食药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药品市场售假、造假行为的监管查处力度,坚决维护群众利益,以实实际际的工作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记者:吴青奋 侯晓龙)『推荐阅读』中水上山!东胜这座矿山堪比“花果山”!编辑 | 崔颖审核 | 冯小云 朱少立新闻热线:0477-8380529投稿邮箱:xmtglzx@126.com
一、我国医疗健康领域迎来发展黄金期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医疗健康领域改革与探索的步伐加快,利好政策频出,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数快速上升。2017年,在国家加速医改及医疗控费的背景下,投资者趋于谨慎,投融资事件数下滑。2018年,投融资事件数触底反弹,医疗器械行业成为最主要的发展动力。到2020年6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共完成224起融资,融资金额达508.8亿人民币,已实现了环比46.2%的增长。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近年来在创投市场中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今年疫情更是提升了国内外资本投资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热情。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国内该领域企业融资数量占全行业的比重已跃升至16%,创历史新高。资本的快速流入将为我国医疗健康领域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支持。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国内医疗健康领域IPO热情不减2020年上半年,一级市场医疗健康领域平均单笔融资额达2.27亿人民币,为去年下半年的2.06倍。一方面在融资轮次上,早期项目融资整体不断减少,B轮之后的项目不断增加。科创板以及火速落地的创业板注册制为技术类创业公司提供了有效的资本退出渠道,2020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Pre-IPO融资也出现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从融资金额分布来看融资额超3亿的融资事件显著超过去年上下半年,医疗健康领域技术类项目在新的资本环境下估值模式实现重构。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9年科创板开放后,我国医疗健康领域IPO数量急剧放大,尽管2020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IPO送审速度放缓,但IPO数量依然高达24起之多,生物技术与制药、医疗器械两大领域IPO企业占全部的96%。创业板注册制也提供了退出渠道增量,以及新三板转板上市制度的落地,未来国内医疗健康领域IPO必将进一步放大,这也将会带动一级市场投资,刺激资本进入技术类资产,促进国内医疗技术快速发展。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三、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细分市场分析生物技术和制药、医疗器械及硬件是国内一级市场医疗健康领域资金的主要流入方向,前者在2020上半年融资达80起,占全领域比重进一步增加,融资总额达230.9亿人民币,占医疗健康领域的45.4%;医疗器械及硬件领域完成了50起融资,融资金额占比也近30%,两大技术类行业共占全领域75%左右。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AI医疗在疫情中快速进行了产品迭代,在肺炎诊断、药物发现等方面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并走出国门,也向国外医疗机构证明了自己。2020上半年科亚医疗的深脉指数以及安德医智的“颅内肿瘤磁共振影像辅助诊断软件”两个AI医疗产品获得了NMPA医疗器械三类证明,这也让行业看到了一点希望。但由于大部分AI医疗产品主要集中在几个赛道,盈利能力仍受质疑,2020上半年AI医疗融资仍保持下滑的趋势,融资数量与金额都创新低。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新冠肺炎疫情反反复复,疫苗成为了所有国家都在大力推进研究的战略领域,也成为了我国一级市场最受资本欢迎的细分赛道。2020上半年,国内疫苗领域完成6起融资,融资总额达12.8亿元。mRNA疫苗是最受欢迎的技术方向,获投公司中包含斯微生物、本岛基因、艾棣维欣、华诺泰生物四家mRNA疫苗研发公司,斯微生物更是半年完成2笔融资。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TAVR是国内医疗器械融资热点,继2019年启明医疗上市之后,2020上半年沛嘉医疗、微创心通也相继完成IPO,后两者的Pre-IPO融资将行业融资总额推至近20亿人民币。2020年国内TAVR市场也迎来了新的竞争力量,行业鼻祖爱德华成为在华获批的首个TAVR进口产品,行业迎来不确定性。除了TAVR外,资本近两年也开始关注TMVR、TTVR其他经导管瓣膜产品,今年上半年,TTVR的研发商汇禾医疗完成数千万人民币融资。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四、医疗健康行业未来发展趋势1、倡导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健康服务制度我国很早便开始重视健康医疗服务,自近年来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政策后,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疗健康服务。但整个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方式、激励方式等。针对现状,未来医疗健康政策将会以不断扩大全科医生人数作为基础,以健全激励制度、调解制度作为后盾,结合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与线下基层医疗健康组织,倡导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方式来更快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的整合与共享,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水平。2、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进行家庭医疗健康服务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政策,通过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由家庭医生团队评估并提供相关医疗健康服务并由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服务质量控制的监督。但也应注意到线上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对线下家庭医生签约政策的补充同样不能忽视,如通过线上问诊对居民进行初步健康分类,通过医药O2O直接送药到家,通过联系上级医院名医直接对患者进行治疗方案的指导等。根据调研显示超过87%的受访者期待拥有包括在线问诊、指标监测、预约挂号、主动随访等服务在内的家庭医生产品。线上与线下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模式融合,将成为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3、行业发展带动产业与消费的全方位进化我国医疗健康服务近年来已有了一定的进展,对居民福利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因而促进了整个行业的产业与消费的全方位进化。消费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治疗,从预防到疾病后管理的全流程需求增加体现了当代全民健康观点已深入人心。医疗健康服务消费的趋势包括对名医资源的需求增加、对线上就医购药一体化的需求增加、对家庭成员全程健康管理的需求增加以及对家庭成员中老年人远程照护的需求增加。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