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市场调查重要吗?怎么做好市场调查?罗曼史

市场调查重要吗?怎么做好市场调查?

互联网时代创业也变得更加方便了,因此现在很多年轻人放弃父母眼中的“铁饭碗”,转而选择自主创业。创业一路虽然艰辛,不过只要成功,回报也是相当之大。不过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盲目创业,在决定创业之前,还是要进行市场调查!文章摘要:什么是市场调查?为什么要做市场调查?如何做好市场调查?一、什么是市场调查?市场调查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市场营销信息和资料,分析目前的市场情况,了解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市场预测及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做好市场评估。 没有市场调查,你的创业就没有方向。不论做什么事,不是光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做成功的。作为一个创业者,你应该提前通过市场调研,“倾听”消费者的声音,避免走错路,白白丢掉投资的钱。二、为什么要做市场调查?市场调查对于营销管理来说其重要性犹如侦查之对于军事指挥。不做系统客观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仅凭经验或不够完备的信息,就作出种种营销决策是非常危险的,也是十分落后的行为。虽然有的人认为直觉和经验可以指导一切,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数据为王。我们处于这个大数据时代,不能小看了这些冰冷的数据,他对创业的成败有着重要作用。市场调查可以用明确直观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避免在不了解事实情况之前做下不理智的决定。创业之前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目前的情况,确定市场的优势。通过市场调查范例得来的大量数据,我们就可以准确的定位市场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创业之后也需要市场调查,要知道市场是时刻变化的,只有能够知道消费者每时每刻真的需求,我们才可以根据新的市场需求来对产品服务进行更新、调整,不被时代淘汰。有些企业会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中添加“推广弹窗”来联系客户做市场调查,这种方法很有用,很适合创业者尝试。上线了建站案例,禁止转载三、如何做市场调查?有以下5种常用的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市场调查基本的一种方法。你可以雇佣调查人员去市场用自己的感官亲自考察并收集资料。比如,你想做一家甜品店。那么你可以找人去城市目前比较高的甜品品牌,亲自考察、探店,亲自去尝一下他们的人气甜品的味道,看一下店铺的摆设,位置,以及顾客人群等等。在创业前尽量多观察几个样本,避免做出错误决策。(2)实验法实验法可以说是控制变量的方法,让市场调查人员根据调查的要求,用实验的方式,在特定的条件下,控制某个变量不变,改动其他的变量,来找到实验的规律。比如,同样卖狗粮,如果保持同样的价格,客户喜欢品质差一点,但是包装好的,还是品质好一点,包装差的?通过实验对比,你就知道哪种商品会更受喜欢。(3)访问法访问法其实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市场调查方法。调查人员可以根据提前准备好的调查提纲来向被访问者提问。当然,也可以选择自由的访谈模式。比如,商家可以利用电话访谈,来和消费者进行产品的售后调查;或者通过线下门店,来直接询问到店顾客的感受,接受他们的意见。(4)问卷法问卷法其实是调查人员通过让被访问者填写实战准备好的问卷,通过整理大量的数据资料而得出结论。问卷法目前在网络上应用的比较普遍,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的数据样本,数据更加公正。你可以用「上线了」建站的自定义表单版块,在自己的网站上添加一个问卷调查,就能收集到你想要的客户信息了。(5)竞品分析利用竞品分析,我们可以时刻了解竞争对手在行业中处于怎么的地位,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以及竞品的优势是什么。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打造自身优势?让自己与众不同?这都需要你通过竞品分析来了解。总而言之,市场调查非常重要,而且想要做好也不难,只是需要一些时间。

鹅卵石

互联网企业如何做好市场调研?

无论从事互联网哪个行业,都必须对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竞争环境政策、消费者需求、市场规模等等这些都是和互联网企业未来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的。互联网企业如何做好市场调研?互联网企业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基于可供调研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思路的准备:多点思考!根据你所处大行业的细分市场领域及自身产品的特色进行多点思考。思考点包括:市场上在售的竞品有哪些?竞争程度怎么样?面向区域是哪里?这些地方该细分领域市场是否成熟?依照现有的资金状况是先扎根某个地区把品牌先做起来?还是说挑选竞争最小的几个地区同时进行?对这些数据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如何在几年内尽可能占据多的市场份额?敏锐观察力!如何发现新的细分领域机会,就需要决策者要有平日培养侦测环境变化的敏锐观察力,还要能够先知先觉形成创意构想。有时候可以从市场发生的特殊事件以及矛盾现象中带来一些灵感,比如马云为什么整天鼓吹的新零售、云计算?产业与市场结构变迁的趋势!比如政府大力扶持的行业政策,市场革新技术带来的需求改变,购物习惯从单一走向多样化带来的崭新认知等等。思路清晰后,就可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了,调研方法如下:调查问卷。根据自身状况想好调查问卷的问题,着重思考几个问题,根据这些选项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可行,这样的产品假设用户是否可以接受,一般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200份到300份之间挑出至少一半以上的有效回答;实地采访。随机挑选10个左右的调查对象,样本尽可能多样化或者针对产品的潜在人群;引导测试。引导测试简单来说就是招募测试志愿者,在产品还未开发出来之前,通过思维导图或者初步产品原型的方式展现产品的idea看看用户的反应,是否真的能够解决存在的特点,这也是获得产品开发建议的方式之一;和丰富行业经验的行业人士(比如行业大boss、领导)交流。他们在某个行业摸爬滚打很久的话,凭借积累和沉淀已经市场敏感度,会给到你一些建议,但是也要稍微自行思考分析下,不能完全听信;直接接触客户与用户。可以寻求销售、售前、售后或者代理商的帮助,帮忙安排一个或者是一群用户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访谈、可用性测试……产品最终都是给用户使用的,从用户中来再到用户中去,用户始终贯穿整个链条,为何不尝试在市场调研阶段就介入呢?查阅网上公开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信度不是100%,但可以代表一大部分用户的心声,这个地方主要就是看竞品的情况以及与竞品的差距了;其次,百度指数、淘宝指数之类的可以稍微参考下,大概看个趋势,比如某个时间节点有大的起伏等等;竞品试用。一定要对竞品去使用体验;通过使用竞品,尽可能的分析出其业务流程、业务难点、所需人员配置等。如果没法直接体验的话,通过其官网、公众号、媒体报道等方式也能知道个大概,肯定会有核心功能说明;

蓝银

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图」

一、市场调研定义及分类市场调研,泛指调研机构通过科学系统的调研方法(常为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企业或市场,并获得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真实意见或市场竞争现状数据的活动过程,有助于帮助企业形成特定市场营销决策,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重要环节。广义而言,市场调研机构泛指所有可自行开展调研项目的组织、机构或部门,如可承揽桌面调研项目的咨询公司、部分本土知名企业(如腾讯、网易)的独立调研部门等。市场调研可从调研范围、调研性质、调研频率、调研方法、调研内容等角度进行分类。以调研范围划分可分为全面调研和抽样调研;以调研性质划分可分为探索性调研、描述性调研、因果性调研和预测性调研;以调研频率划分可分为一次性调研、连续性调研;以调研方法划分可分为文案调研、实地调研;以调研内容可划分为顾客满意度调研、消费者需求调研、竞争动态调研和市场环境调研。市场调研按不同角度分类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中国市场调研行业产业链分析中国市场调研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参与者分为一手信息来源(包括行业研究专家、调查访问对象)与二手信息来源(包括行业协会或官方机构、第三方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网站);产业链中游参与者为市场调研企业;产业链下游参与者为企业客户、政府机构、个人客户等。中国市场调研行业产业链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1、产业链上游分析一手信息来源,一手信息来源,即市场调研企业获得的原始资料数据(需自行整理分析,方可获得结论),具有实证性与保密性高的特征。如行业研究专家:行业研究专家可为市场调研企业提供行业咨询服务(如行业未来趋势预测、市场竞争现状、行业痛点分析等)。二手信息来源,即其他机构或协会搜集并整理分析的现有资料数据,可用于市场调研企业调研时参考,具有实证性与时效性低的特征。如行业协会或官方机构:行业协会或官方机构常出具行业相关重要数据(如行业市场规模、进出口业务量、宏观经济等数据),可信度高但常存在时效性差的问题。2、产业链下游分析中国市场调研行业产业链下游参与者包括企业客户、政府机构及个人客户,其中企业客户占比最高,为80%左右。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初期,外资企业客户数量较多,但随着时间推移,本土企业相继崛起,市场调研需求逐步增多。现阶段,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本土企业客户数量占比约为90%,外资企业客户数量约为10%。本土业务为市场调研行业主要增长驱动力,国际业务有待加强。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三、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市场规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技术随之迅速迭代更新,用于市场调研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不断增多,如眼动、脑电研究方法、互联网与大数据采集分析方法等。调研方法与技术的不断丰富提高了调研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推动中国市场调研行业不断走向成熟。此外,伴随本土企业的不断崛起,为更了解市场现状、洞察消费者行为特征、提升市场竞争力,本土企业逐步养成市场调研意识。在此背景下,可提供专业服务以协助企业进行品牌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行情研究的市场调研行业深度受益。2015-2019年,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市场规模由115亿元增长至18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9%。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为市场调研行业带来利好因素。市场调研企业逐渐将传统市场调研方式与互联网市场调研方式相结合,可丰富数据采集来源、加快数据获取时间、减少实际调研成本并拓宽调研应用场景。大数据时代来临,可进一步优化市场调研技术与研究方法,通过不同算法不断深挖更高层数据,并保证数据准确性与真实性。传统市场研究方法面临革新,市场调研企业运作效率将得以有效提升。在上述因素影响下,预计2019至2024年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市场规模将以13.5%的速率持续保持增长,2024年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将有望增长至351.9亿元。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四、中国市场调研行业驱动因素分析1、本土企业崛起,扩大调研市场需求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早期,市场调研企业多服务于部分大规模外资企业与合资企业,本土企业市场需求尚小。但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本土企业相继崛起,为提升品牌竞争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本土企业的市场调研需求增多(如媒介研究、客户满意度研究、市场行情研究、用户行为态度特征研究、品牌与声望研究、价格研究、产品现场测试或追踪研究、广告效果追踪研究等),其中媒介研究、客户满意度研究、市场行情研究与用户习惯&态度研究市场实施比例较高,分别为13.7%、12.8%、9.1%、9%。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调查研究方法与技术不断多元化,促进市场调研行业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技术快速迭代更新,调查研究方法与技术也随之愈加丰富。调查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大数据研究。据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数据显示,采用以上研究方法的企业占比为73%、20.3%、6.7% ,其中面访研究为企业采用最多的研究方式,占比高达37.2%。市场调研企业通过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与大数据研究为辅的方式,可进一步提升数据采集、整合、分析的运作效率,充分保证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方法的合理性,有利于促进市场调研行业发展。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五、中国市场调研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市场参与者可分为三大梯队(根据企业营收):第一梯队企业是以尼尔森、盖洛普、益普索为代表的世界知名外资企业,年营收多为数亿元,此类企业为行业标杆企业,拥有领先个案研究水平;第二梯队企业是以CSM、零点研究、慧聪为代表的本土或合资领先企业,年营收常超过5000万元,成立较早、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第三梯队是以现代国际、中为咨询为代表的本土知名企业,年营收多低于5000万元。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梯队企业情况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尽管世界知名外资市场调研企业市场影响力大、竞争力强,但本土市场调研企业业务水平逐步提升,不断抢占行业市场份额。现阶段,从企业类型分布来看,民营企业分布占比最高,为73.2%左右,其次为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等,占比分别约为12.5%、8.0%、4.5%。由此可见,选择开展市场调研业务的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市场竞争随之日益激烈,企业需加强项目研究质量把控,方可长久发展。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六、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未来发展趋势1、互联网市场调研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互联网市场调研,市场调研企业可丰富数据采集来源、缩短数据获取时间、降低实际调研成本。现阶段,常用的互联网市场调研数据收集方式包括网站问卷调查、电子邮件调查、网上小组座谈、一对一网上深层访谈、文献资料分析、弹出式调查、网上观察、网上实验法等,其中选择网站问卷调查的市场调研企业使用占比最高,为59.8%,其次为网上固定样本与电子邮件调查,占比分别为27.7%、20.5%。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独立使用互联网市场调研方式的企业数量占比为30.5%,以传统市场调研为主的占比为29.9%,互联网与传统调研相结合的占比为24.3%,从未使用过互联网市场调研的占比为15.3%。互联网市场调研的商业价值不断受到市场调研企业的认可,其应用场景也愈加广泛,涵盖网络用户监测(如用户数量、结构、地理分布、消费行为)、网络广告监测(如网络广告发布量、点击率)、网站流量监测(如网站访问量、购买率)等。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在经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后,市场调研企业逐渐意识到互联网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相继开始采用互联网市场调研的方式。相比传统市场调研方式,互联网市场调研可为企业带来诸多优势(如调研效率高、范围广、成本低等),青睐互联网市场调研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因此互联网市场调研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2、大数据技术将不断应用于市场调研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减少了企业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成本与调研周期,还促使数据信息朝多样化、完整化方向发展(通过数据清洗、数据调整、数据补充等方式优化已获取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提升市场调研企业的运作效率。传统的市场研究方法是通过定性、定量市场调查手段实现品牌研究,而大数据手段则是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对新闻媒体、社会化媒体等网站进行监测,实时掌握品牌市场舆论与消费者满意度情况,促进了企业对品牌形象现状与趋势的了解。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风云岛

关于市场调研我有话说

顾客满意度调查仅仅是告诉你过去的情况,而不是未来的可能。本质上,它不会为你的品牌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何况,如果你现在都无法让消费者满意,那么你的生意都难以为继,更遑论未来了。研究人员也许会承诺能把消费者的态度揭示出来。即便如此,消费者态度也无法可靠地预测消费行为(因为人们常常言行不一)。马克·吐温曾揭露过这一点,“人们不会告诉你真相,除非他们死了……”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探寻已存于消费者头脑中的“心智快照”,无须深度思考,也不要浮想联翩。你需要寻找的是,每个竞争对手存在于目标顾客心智认知上的强势和弱势。因为市场营销的终极战场是消费者心智,你需要的信息仅限于此,其他的只你迷惑。

召南

市场调研有感

宏观环境调研人口环境: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人口结构、布局等。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状况,居民个人收入情况,个人可支配收入等。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交通等。科学技术环境:科研新发展,新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政治法律环境:国家地方方针政策,制度调整,法律法规等。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职业状况等。消费者购买需求:市场容量,消费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现有消费者满意度等。消费者购买行为:购买动机,发现产品,影响购买决策因素等。竞争者信息、竞争者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人与神

对于市场调研核心内容的整体认知与“华为”营销调研案例(下)

上期我们了解到了市场调研的基本含义、作用、功能和主要内容、类型等相关知识,这期我们来深入了解市场调研的核心内容与营销调研案例!首先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市场调研的核心内容,接下由我来给大家详细讲解其中的相关知识。市场调查的核心内容是二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1、询问法:就是调查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向被调查者发问或征求意见来搜集市场信息的一种方法。它可分为深度访谈、GI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又可分为电话访问、邮寄调查、留置问卷调查、入户访问、街头拦访等调查形式。采用此方法时的注意点:所提问题确属必要,被访问者有能力回答所提问题,访问的时间不能过长,询问的语气、措词、态度、气氛必须合适。2、观察法:它是调查人员在调研现场,直接或通过仪器观察、记录被调查者行为和表情,以获取信息的一种调研方法。这是一张市场调研人员现场问卷调查图片3、实验法:它是通过实际的、小规模的营销活动来调查关于某一产品或某项营销措施执行效果等市场信息的方法。实验的主要内容有产品的质量、品种、商标、外观、价格,促销方式及销售渠道等。它常用于新产品的试销和展销。特殊调查有固定样本、零售店销量、消费者调查组等持续性实地调查;投影法、推测试验法、语义区别法等购买动机调查;CATI计算机调查等形式。2016年上半年主板市场关注度调研以上是对于市场调研核心内容的相关知识,还有其他知识补充的朋友欢迎留言评论!下面给大家带来一家中国世界500强企业的营销调研案例!华为!相信大家都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一个率先发明5G并领跑世界的民营企业。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华为模式”的国际营销战略!人才战略:一个可发展的人才,更胜于一个客户或一项技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才司以为公司来更多的客户,我们宁愿牺牲一个客户或一项技术换一个人才的成长。进入华为公司以后,学历、资历自动切根据实际能力、承担的责任来考核识别.为让新员工得到锻炼,华为一-度不是派有丰宣经验的员工,而是派一些刚从学校毕业、没有任荷社会经验,尤其是没有任何市场开拓经验的新员工去做目的是训练新员工开辟新路的勇气和能力。这样,华为员工的整体能力越来越强,综合素质越来越高,避免了新老员工两极分化问题。华为最吸引人才的地方除了相对高薪外,重要的是良好的培训体系。鸿蒙系统发布会余承东代表华为发言编制客户关系网:在为客户降低成本方面,华为在创业早期就已经做得滚瓜烂熟。由于当时客户对“高科技”产品的普遍陌生和不自信,即使在小小的县级城市,华为也会驻扎二三十名服务人员,只要客户一声召唤,无论大事还是针头线脑的小事,立马就可以上门服务。到今天,华为非凡的服务能力和诚恳态度仍是赢得客户信赖的重要砝码。譬如在阿尔及利亚地震时,西门子的业务人员选择了撤离,华为人则选择了坚守。这种“共患难”式的坚守,理所当然地为华为赢得了商业机会。相反,如果在客户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不在身边,这必然让客户心存对“交易"概念的警惕。技术杀手锏:出口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技术,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没有核心技术,高牌会空壳化没有生命力。所以华为从开始就非常重视百主的技术路线。 华为要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思路可以说是与生俱来。1988年,华为成立伊始。当时的中国电信设备市场几乎完全被跨国公司瓜分,初生的华为只能在跨国公司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开始的华为只是代理香港一家企业的模拟交换机,根本没有自己的产品、技术,更谈不上品牌。但志存高远的华为义无返顾地把代理所获的微薄利润,点点滴滴都放到小型交换机的自主研发上,利用压强原理,局部突破,逐漸取得技术的领先,继而带来利润;新的利润再次投入到升级换代和其他通信技术的研发中,周而复始,心无旁骛,为今后华为的品牌战略奠定了坚强的技术基础。华为在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设立 了多个研究所, 87,502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底,华为已累计审请专利超过35,773件,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居全球第一。华为科研室及科研人员图片产品策略:华为的产品策略始终贯彻着一个原则,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行产品在功能上的差异化策略,这是华为能在与客户的关联、互动方面做的好的主要原因;并且灵活的产品组合方案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技术上的差距带来的功能问题。华为的研发部门打造了业界最完整的产品线,并且在每个产品.上都不会大幅度落后于对手,这个成果支撑了华为在国际营销上始终能结合价格优势、灵活的技术方案特点与西方公司直接竞争。最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方面华为实行全面推广,其效果,有些类同于“田忌赛马”。华为的高端产品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取得突破的之后才慢慢能进攻入高端市场。华为参与各国企业交流合作图片华为的国际化被业界归结为“华为模式”--以全球研发为品特点建立全球的研发网络,同时构建自己的市场网络和服务网络,实现全球化。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出“华为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四点:(1)开阔市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2)国际化营销是必然的趋势(3)要扎实做好客户关系管理的工作(4)通过产品和核心技术来体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华为总部大楼以上就是我们这期的所有内容,制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吧!欢迎有其他意见的小伙伴留言评论!咱们下期再见,拜拜了您嘞!

趁当年

乐调查市场调研第23课 | 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

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是我们做市场调研经常会碰到的一种项目类型,像汽车、酒店、航空、金融理财等服务类或高价值产品的行业会经常做这类型的调研,因为这些行业除了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外,顾客体验很大程度上与人息息相关。首先要了解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两回事,满意度是一种态度,忠诚度是一种行为。满意度高不一定代表忠诚度高,中间会有竞争和市场环境的因素影响。从大方向来看,顾客忠诚度(Loyalty)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项目类型,聚焦的是群体,作为重要的行为指标,了解是什么驱动了loyalty,更具战略性。顾客满意度(Satisfaction)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项目类型,基于每个人在每一次交易中产生的满意度,聚焦的是个人而非群体,通过追踪不同体验上的触点,通过闭环式反馈致力于优化和改善顾客体验,更具战术性。NPS关于顾客忠诚度的研究,业内用得最广泛的一个指标是NPS,即Net Promoter Score(净推荐值)问的问题也很简单,就一道题目:从0到10,你多大程度上愿意将品牌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0代表可能性最小,10代表可能性最大。打分出来的结果可以分为三群人:9~10是Promoter,7~8是Passive(不会主动推荐,也不会主动批评)0~6是Detractor。如图,NPS的算法也很简单,等于9~10的比例减去0~6的比例。NPS是一个很简单、纯粹的指标,我们要了解到它聚焦的是一群人而非个人,最后呈现的是一个现象或者说现状,没法在个人层面解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也无法对如何优化结果提供启示。另外NPS的结果可能受被访者单次很负面或正面体验的影响。关于NPS的一些常见误区:受访者的claim与实际行为未必一致不同用户打分的价值不一样,比如同一款产品网红推荐的效果比普通人推荐要好很多在某些竞争激烈、潜在顾客更需要建议的行业更能发挥价值(比如:对于新手妈妈的奶粉推荐)只考虑用户,忽视了一些非用户或者流失用户的评价,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分值的排布,只看结果会带有一些误导性,比如70%-30%和40%-0%的NPS值一样,没有进一步分析这个指标过于单纯,对打分0~6的一概而论,数据粒度分析比较粗糙关于用户忠诚度的驱动因素分析,Edwin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式:"开心、关心、偏心"是三种用户关系的心态:开心:品牌X越是能够满足用户体验,用户会越开心,忠诚度也越强。关心:鉴于开心的用户也可能会流失,不开心的用户未必会放弃这个品牌,所以用户对品牌的关心程度也是影响用户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偏心:关心品牌X的开心用户固然忠诚度高,但也会有可能流失,因为他们更偏心于其他品牌。CLF顾客满意度的调研不是为了问而问,最终是要能够优化体验,而CLF(即Close Loop Feedback,闭环反馈系统)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帮助企业在不同触点上优化顾客体验。顾客在体验过程中的各种触点上会产生不同的满意度指标,触点可以分得很细,像产品、服务、价格、包装、物流、沟通...比如航空公司通过邮件、电话、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主动或被动收集用户关于服务的反馈,进行处理。实际上除了企业主动发布问卷收集信息和数据之外,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产品或服务的评论内容,这些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我们通过Social Listening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声量多大、从什么渠道来的、情感分类...也是丰富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乐调查是一家以技术驱动来提供消费者洞察的数据服务商,专注于用digital的方式,提供大小数据结合的市场调研解决方案!乐调查自有393万+用户的消费者调研社区,触及遍布全国的被访者,样本库和会员活跃度都是业内领先。同时,作为京东金牌战略合作伙伴,乐调查支持通过消费者购物行为,结合用户属性标签,去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实现大小数据(消费行为分析+调研访问数据)的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实现问卷精准投放。我们服务于国内外超过10万家企业客户,如腾讯、联合利华、欧莱雅、星巴克、百事、美的、顺丰、Ipsos、GfK、CTR、日本乐天、荷兰壳牌集团等。我们的调研产品乐调查——快速调研问卷系统集思吧&赚点——393万消费者调研社区PowerTest万能测——概念测试专项调研工具手机BBS——基于角色的在线讨论小组ZeusMonitor——利用大数据和文本分析,语义分析等技术,可监测分析全网品牌口碑评价,为品牌提供消费者态度研究洞察

生者

消费者不说实话,市场调研怎么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郑光涛Grant关于市场调研,互联网时代非常流行的是行为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电商等平台积攒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因此,互联网上诞生了“互联网调研当兴,传统调研已死”的论调。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1、市场调研有且只有3个目的某护肤品品牌收到这样的调研结果:你的用户中包含64%的25-35岁的女性;XX产品好评率达到85%;首页商品“点击-下单”转化率达到12%;“纯天然”是用户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确定“纯天然”是这个关注度最高的关键词后,开发了零添加的“纯天然”护肤品。结果消费者并不买账,因为缺乏某些添加剂的护肤品气味和质地与从前大不一样。原来,消费者追求的“纯天然”其实是对皮肤更小的刺激,而不是单纯的去掉各种添加剂。这些数据有数值,有来源,有行为路线,而且互联网上随处可见,我们称为“定量调查”。然而,这样的调研并没有提供有意义的洞察。如果你不知道消费者行为背后的故事,即便拥有海量数据,也只是干巴巴的数据库,最终有理有据地走向失败。更重要的是,很多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并没有现成的直接的数据可作参考,比如大疆无人机、Uber。而且有的产品开发成本较大,不能像软件产品和一些轻量型产品那样随便开发一款,放在互联网上测试迭代。这种调研问题很常见,根本原因就是调研人员过于相信数据的力量,而忽视数据背后更深刻的洞察。其实,这和传统调研中的“数据陷阱”如出一辙。20世纪80年代,百事可乐召集消费者发起“百事可乐大挑战”口味盲测实验,并以57%的好评率战胜可口可乐,赢得大量媒体报道。于是可口可乐决定改善可乐口味,最终新可乐在口味盲测中重新获胜。但是新可乐在上市后,却遭到可乐迷们集体抗议。可口可乐陷入一片危机之中,几个月后,不得不重新推出最原始的经典可口可乐。原来,新可乐味道更甜,在口味盲测时,消费者少量饮用,味道自然更佳。但是消费者平时整瓶饮用,更甜的味道反而更腻。而且实验环境仅仅考察了可乐口味,却忽视了经典可口可乐在美国文化中代表的情感和精神。改变口味的决策虽然在数据上得到了直观的验证,但在实际的商业乃至文化环境中却失去了根基。这个经典的产品营销实验广为流传,但其中的问题和互联网时代过于相信数据而造成的错误如出一辙。市场调研不只是为了验证营销猜想,更重要的是发掘潜在机会,识别未知风险。验证营销猜想往往直观简单,那需要洞察的潜在机会和未知风险在哪里呢?答案就在消费者身上,只是消费者没有能力告诉你真相。如果你回到古代,调研交通工具,得到的答案可能是白龙马或乌骓马。消费者不会告诉你需要的是汽车、地铁、飞机。但是这片消费者认知盲区就是企业获取洞察,实现创新的机会,也是一切调研风险的来源。毕竟,如果消费者有能力直接告诉你真相,那么市场势必会变成“紫海”,企业就变成消费者需求的追随者,而不是领创者。古人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过,发现问题即解决了一半,这片认知盲区大致可归为两种:消费者存在无意识的感知偏误消费者观念跟不上企业创新2、消费者存在无意识的感知偏误市场调研或产品测试,企业最容易想到的是邀请用户内测,或者设计问卷让消费者投票。但是消费者对营销方案或新产品的判断,往往没有足够的科学认知,而主要依靠主观感知。人造黄油刚刚发明的时候是白色的,一直打不开市场。因为没人能够接受黄油是白色的,尽管它的味道、口感和营养与普通黄油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去向消费者调研为什么不喜欢人造黄油,他们通常会说“味道不如原来的黄油”。后来人造黄油是怎么流行的呢?制造商把人造黄油做成了黄色的,然后用锡纸包装,并且在包装上印上皇冠,给人一种高档的感觉。结果消费者认为这种黄油的口感和味道更好了。七喜公司也有类似的发现。七喜在推出新款饮料时,在包装上增加15%的黄色,消费者感觉饮料中的柠檬味加重了。上述基于消费者感官体验而进行的营销设计,我们通常称之为“感官营销”。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声音:汽车门关闭时清脆的声响象征可靠的质量(后来被移植到笔记本电脑的磁吸)颜色:洗衣粉加入蓝色颗粒象征更强的清洁能力(现在洗衣液也都改成淡蓝色了)很多产品的细节创新,在现在看来理所当然,但放在当时,消费者是难以接受的。比如说你穿越时空,调研人员这样问你,你一定感到很奇葩:你能接受汽车关门时产生明显的声响吗?(有明显的声响?这车要散架吧)你能接受洗衣粉颗粒混杂不同的颜色吗?(乱七八糟,看起来多别扭)消费者感知偏误既为市场调研提出了挑战,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可能。“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3、消费者观念跟不上企业创新当企业开始关注消费者的感知偏误,打算开发一款引领创新的产品(比如突袭诺基亚的iPhone)时,可能又要被泼冷水。这样的故事,历史上不断循环。我们现在常见的办公椅几乎都是黑色塑料材质、网状椅背、有曲线构造的,坐起来贴合舒适。但是刚刚设计出来的时候,消费者认为它奇丑无比,无法接受。因为当时消费者一致认为大靠垫、高椅背、政治家风格的椅子才是时尚潮流。后来,这种不受待见的椅子得到了设计界的关注和好评,还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十年最佳奖”。从此,这种椅子转身成为新的时尚潮流。同样地,卡洛驰洞洞鞋刚上市时,消费者也都觉得洞洞鞋丑爆了。可是这款鞋子却在时尚圈先流行起来,随后,成为消费者竞相追捧的对象。消费者观念会参照从前的大众习惯,所以通常跟不上企业创新。市场调研中消费者看不惯的,可能正是企业太前卫的、市场太稀缺的。在经济欠发达的时候,往往是消费者需求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生产导向);但在经济发达的时候,往往是企业领导着消费者需求积极开拓(创新导向)。中国科技和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未来的成功企业一定是能够引领消费潮流的“商业洞察家”。那么,企业该如何通过市场调研,穿透上述表象,获得真实洞察呢?Grant总结了市场调研中常见的4类误导性信息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众心理导致虚假信息维护形象导致虚假信息思维锚定导致低效信息广告干扰导致低效信息4、从众心理导致虚假信息市场调研时,我们经常需要深入目标消费群体,展开焦点小组访谈。但是小组中消费者越多,调研越难以得到意料之外的真相。因为从众心理会悄无声息地扭曲消费者的真实想法。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召集了一批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7人,其中6人是事先安排的,剩下1人不知情。实验中有两张纸,一张画有直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这时让大学生判断直线A、B、C中哪条与直线X等长。结果发现,当同组中事先安排的6名大学生故意一致说错时,剩下的1名真实受试大学生跟着说假话的概率是35%。而保持观点独立,始终没有从众行为的大学生只有1/4。这种从众心理源于同侪压力,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群体的影响,会主动或被动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与众不同的心理压力。这种现象很常见:同宿舍男生都在打游戏,好好学习的同学反而感到尴尬。乞丐先在碗里放一点钱再去沿街乞讨,更容易得到路人的援助。喜剧节目的背景音乐插入一段事先录制的笑声,即便节目没有笑点,观众也会被带动笑起来。为了避免消费者出于从众心理而隐藏真实想法,小组访谈时可以采用两种常见的办法:访谈隔离:在不同消费者分别隔离后再进行访谈;纸条匿名:让消费者用纸条作答,但不公开每个纸条所属的姓名。此外,如果调研项目与实际消费或生活场景关系不大,选择互联网调查会更加便利。5、维护形象导致虚假信息市场调研涉及敏感话题时,消费者为了维护身份形象,往往会故意说谎。年轻女性偏爱低热量食品,会说是因为颜值高、更时尚,而不会说是为了减肥。(我才不胖呢)家庭少妇购买电饭煲,会说是因为电饭煲做饭更有营养,而不会说做饭更省事。(我不是为了偷懒)老年人回避宣传高龄人群特供的产品,会说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或者为了省钱,而不会说它伤自尊了。(我才刚过花甲妙龄)之前有厨卫行业的朋友咨询,关于卫生间这样的私密空间产品,消费者沟通会很尴尬,甚至回避话题。这些都是典型的调研场景。解除消费者的身份形象顾虑,市场调研就成功了一半。Grant提供两点建议:一是保持消费者匿名。现实中衣装革履的白领到了微博就变成毫无底线的键盘侠,原因就是互联网形成了集体匿名,用户不必担心身份形象。同理:涉及个人形象和隐私的话题,尽量不要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访谈。非必要的时候,可以忽略消费者某些身份标识信息,比如姓名、公司、住址等。总之,让消费者保持匿名、非公开和不被冒犯的状态是访谈的关键。二是转移消费者心理负担。人的心理存在映射现象,放在生活中,就是你如何解释别人行为背后的意图,直接反映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你是什么样的人。文学作品中常用这种表现手法,常人眼里的流水落花,在林黛玉看来就是亟待埋葬的美人尸骨,其实林妹妹想要埋葬的是自己的悲剧命运。所以,当有些调研问题不宜直接询问消费者时,你可以嫁接给其他同类消费者,询问“你觉得你的家人、朋友或XX人群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总之,转换成第三人称,不要向消费者询问 “你怎么看”,而是询问“你觉得别人对此怎么看”。此外,去除或改换调研问题中的敏感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细节。比如减肥茶不叫“减肥茶”,而叫“减轻茶”或“健康茶”,老年人活动不叫“夕阳红”,而叫“岁月静好”。6、思维锚定导致低效信息开发一款有独特功能优势的产品,是大多数企业梦寐以求的。但是这种强烈的渴望或自信有可能会在调研中成为阻碍。企业过于关注独特的功能优势,把研究思维和调研问题锚定在这一点,反而影响消费者的真实想法。一家国际著名太阳镜品牌在做市场调研时,曾询问消费者“如果一副太阳镜可以高效过滤有害紫外线,防止眼睛失明,你愿意为这副眼镜支付多少钱?”如果消费者原本愿意为太阳镜支付1000元,那么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高估自己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比如1400元。因为调研人员强调了“防止眼睛失明”这个特点,可以暂时唤起消费者对紫外线危害的恐惧。这也是很多广告为了促进消费者提高价格或尽快下单常用的手段,在互联网广告所见即所得的加持下尤甚。(江湖俗称“男人怕虚、女人怕丑、老人怕死、小孩怕笨”)但是放在调研中,我们的目的是洞察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和消费状态,恐惧意识反而会干扰调研结果。不仅如此,调研人员的提问包含很多主观倾向和前提条件。在真实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可能并不了解紫外线的危害,甚至还会导致失明。而且,消费者会综合考虑品牌形象、外观设计、材质、舒适度等多种选购标准,抵御紫外线不一定是消费者最看重的。在眼镜行业的消费文化中,太阳镜的装饰作用可能越来越大于功能作用。为了解决这个常见的误区,调研人员可以参考两种办法:条件提取:把调研问题中隐含的前提条件提取出来,作为事先的补充问题。倾向剔除:去掉问题表述中具有主观倾向的措辞。比如修改为这样:你在选购太阳镜时通常会考虑哪些标准?最看重的标准是哪些?(隐含前提条件的问题)你了解阳光中紫外线对眼镜的影响吗?(隐含前提条件的问题)你对常规的太阳镜一般愿意支付多少钱?(剔除主观倾向的问题)你对于高效过滤紫外线的太阳镜愿意支付多少钱?(最终问题)思维锚定不只是调研误区,也是产品战略中常见的误区。一个手机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会询问消费者“你认为更好的手机是什么样的”。但如果他问“你认为日常沟通最高效的方式是什么”,最后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微信或Apple Watch等通讯工具。无印良品的首席设计师原研哉说:“我做的是光线的设计,而不是产生这些光线的照明器材的设计。”市场调研的失败,不全是执行的问题,也许最初的战略思维就锚定在围墙之中。7、广告干扰导致低效信息互联网时代,与其说信息爆炸,不如说广告爆炸。广告除了商业赢利的作用外,也逐渐融入社会文化中。如果一家企业想要通过市场调研发掘一片蓝海市场,就不得不面对被广告洗脑的消费者。消费者告诉你喜欢一款产品的理由,可能只是重复了一段广告语,而不是真实的、连消费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深层原因。比如喝凉茶是为了什么?消费者会说“怕上火”。但是“上火”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几乎任何病理症状都和“上火”有关。(医生说你上火,当心他是庸医哦)凉茶起源于岭南地区,最早能追溯到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发展至今,凉茶已经成为岭南地区的文化元素,就像可口可乐之于美国。岭南人民喜爱凉茶,可能只是怀念小时候妈妈熬制凉茶的味道,或者三五人围桌畅聊的民俗。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深层原因,轻信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广告说辞,那么你最终可能会感到“这些消费者真难伺候,自己说要的却不买单”。那怎样做市场调研才有洞察呢?史玉柱在创办脑白金时,亲自走访社区街道陪老人聊天,发现老人不只有养生的需求,而且自己还舍不得花钱。所以脑白金提出了“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策略,通过年轻人(购买者)送礼来满足老人(使用者)的需求。而那些只看到保健品风口,却忽视“老人舍不得花钱”的同行大都夭折了。近几年火锅的兴起,不只是因为优质食材和配料,也有社会层面的原因。重庆火锅中,经常有一个行家主持饭局,向大家展示肉片怎么涮,调料怎么搭,而且互相配合,喝酒划拳。大家一边辣得抓耳挠腮,一边玩得大呼过瘾。这些真实的社交体验是互联网经济无法取代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说:“我们的日常表达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给予和流露。给予就是我们有意传达的那部分信息,比如我们说了什么话,而流露则是我们无意间传达的信息。”市场调研最重要的就是捕捉消费者自我流露的瞬间。要想捕捉这些瞬间,你需要掌握两个原则:由浅入深:访谈时不直接提问,话题慢慢深入生活和消费场景;行动证言:访谈中记录对话的同时,不断探索消费者行动上的依据。8、市场调研中容易混淆的3种误差乔布斯有句名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才发现这就是他们想要的。”那些声称“市场调研没用”的人最爱抛出这句话,这其实既不了解乔布斯的本意,也不了解市场调研的本质。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可能思维里有“墙”。Grant把市场调研的误差归为三种:固有误差:事物与生俱来的,难以被具体识别和控制的误差。(比如消费者存在无意识的感知偏误,消费者观念跟不上企业创新)随机误差:时间、地点、人员和事物的随机性导致的误差。(比如选取的调研样本缺乏代表性)主观误差:个人主观的认知和行动问题导致的误差。(比如错误的调研行为导致4种误导性信息)企业市场调研的失败根源,往往不是固有误差,而是随机误差和主观误差。只是某些企业喜欢把各种误差混为一谈,试图把调研之锅甩给广大消费者,以获得内心自洽。我想我们需要转变对市场调研的态度:对固有误差心存敬畏,对随机误差不怀侥幸,对主观误差严于律己。

明乎坦途

深度总结|愈发热门的「产品市场」到底是干什么的?

一、前言随着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等概念的不断深化,国内互联网产业与市场迎来了繁荣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国内企业的营销体系快速发展与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海外相对完整的管理方法与营销经验被越来越多国内企业所接纳,并形成具备本土特色的管理与营销体系,以期强化企业营销与产品竞争力。而在众多概念中,「产品市场」被提及的频次越来越高,虽然有着激烈讨论,但始终缺乏相对完整统一的职责与能力解读。那么,到底什么是产品市场?今天我们来聊一下。二、什么是产品市(一)产品市场起源虽然产品市场在近些年在国内互联网行业逐渐兴起,但产品市场(Proct Marketing)的概念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时任哈弗商学院高级副院长Steven C. Wheelwright在其出版的《Revolutionizing Proct Development》第一次提出产品市场的概念。在书中,Steven指出「企业可以创建一个将营销、制造/交付和产品设计整合在一起的的结构体系,以便在原型创建的关键设计-构建-测试周期中,快速迭代并解决业务问题」。而这一概念也在诸如本田、索尼等实业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有效验证,并与TPS(Toyota Proction System)等诸多管理概念、营销概念一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产品市场正式进入众多企业的视野。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巨头企业新老交替,诸如Oracle、Symantec、Google、Microsoft等互联网巨头也将之引进自身营销体系中,并结合互联网特性进行完善与重构,逐渐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产品市场。(二)产品市场定义历经多年发展,我们会发现产品市场所面向的产品、职责范围、合作对象、交付形式不断变化,但产品市场的定义概念却始终未发生改变,即“结合洞察与调研,明确产品定位/主张,制定产品路线图,通过特定渠道以特定形式的营销形式传递给目标人群,持续推进销售以收获商业价值,并将市场反馈进行解析,驱动产品迭代。”如果套用几个常见概念来解释,我们可以将至视作「KANO+U&A+STP+PMF+GTM」。相较于早期产品市场,现有产品形态已从传统实物延伸到数字化虚拟产品/服务,营销形式在原有形式上扩充到数字化营销。市场反馈形式更加丰富、即时,驱动产品开发迭代速度更加敏捷。在展开后续解读能力与流程前,我们先解决几个常见小问题,也许会在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始后面的问题。· 产品市场是ToB行业特有的职位吗?当然不是,虽然产品市场在ToB行业日渐火热,越来越多ToB企业开始设立相应岗位,但这并不是一个新兴概念。正如上文所提,在很多相对成熟的ToC企业很早就设立了相关职位。ToB产品市场的话题性逐渐凸显,主要是由于ToB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储备门槛较高,以及早期市场及流量红利消退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背后的精细化运营需求日渐强烈,其重要性与稀缺性开始凸显。· 产品市场跟Growth到底是什么关系?首先,明确我们所指的Growth是什么?我们最常接触到的Growth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专业的增长团队、优质的产品基础、针对性的增长策略、快速的测试/迭代。Growth虽然时常与PMF等概念捆绑在一起,但其实质是精准、低成本高效的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营销/运营方式。在目前很多语境下,Growth的概念被泛化。对于产品市场而言,Growth作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营销方式,是产品市场GTM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帮助产品市场更高效的拿到相应商业结果。· 产品市场与产品营销、产品运营、市场营销的同异产品市场与产品营销、产品运营的三者整体工作职责没区别,都是Proct Marketing。但在不同公司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不尽相同,目前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市场部、运营团队,以便拉近与销售团队的距离以及更加敏捷的展开营销活动。还有一部分产品市场归属于产品团队,便于提供基础商业化支持。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小现象,很多大厂的产品营销更偏于产品GTM,而初创公司的产品市场有更多机会去制定产品路线。市场营销与产品市场相比,其核心目的是通过不同形式找到并触达目标群体,告诉目标群体“我们是谁,我们是干什么的”。而产品市场则是协助产品团队打造满足目标群体需求的产品,并说服他们购买,创造收入价值,相较而言更加聚焦。(三)产品市场职责结合前面的定义,其实我们对产品市场有了相对清晰的定义。那么通过招聘网站的一份资深产品市场的招聘JD,我们一起来看看产品市场具体的工作职责。(1)工作职责· 与关键团队通力合作,制定战略级产品愿景与服务场景,为每个产品划定开发和发展细分市场。· 信息收集与跟踪,包括市场信息,竞品信息,产业/行业研究,客户需求调研,以深入了解产品定价、未开发的产品机会、买家角色和当前用户满意度,通过分析潜在客户现金和其他买家/用户流程,衡量和优化与产品采用和使用相关的买家旅程。· 通过与跨职能利益相关者合作,维护和管理竞争情报和比较;· 对目标客户群进行分类与分层,确定产品的初始核心定位与差异点;· 结合用户NPS、用户访谈等信息对产品功能价值进行评估,驱动产品迭代;· 制定定位声明、产品信息和相关证据,通过确定吸引客户的关键产品和功能价值,将新产品/服务与其他产品/服务区分开来。· 开发销售工具,让一线团队更加有效率的开展工作(包括演讲材料,定制化提案,FAQ,话术脚本等等);· 开发产品营销材料,包括案例,参数表,白皮书,产品说明,FAQ,产品特性表,竞争对比,以及公司官网所需材料等等;· 开发产品推广和客户教育所需的培训材料;· 向内部销售和营销团队进行产品演示以及发布,在适当的情况下协助销售人员深入了解产品;· 将产品的价值主张向业务拓展和销售团队进行布道,并共同开发客户(培育KA客户,拓展战略伙伴等等)。· 驱动和领导产品上市项目,并借机强化公司的思想领导力和技术领先性感知;· 负责产品上市的全部策划工作,与营销团队和产品管理团队紧密合作,确保产品成功上市;· 通过与跨职能团队合作推出和推广我们的产品,执行上市计划。· 将公司产品上市策略和整体营销活动进行整合,以加速销售线索和需求的挖掘;· 通过与相关商业利益相关者合作,制定市场营销活动、促销活动和销售技巧,掌握上市策略。· 驱动并监控营销团队对于目标受众的触达与影响,并进行需求挖掘,包括对用户社群的管理、参与,用户需求和使用中的反馈;(2)任职资格· 5年以上营销经验,并担任过Proct Marketing、顾问、产品经理等职务;· 具有战略领导能力,是一个有远见的创造性思维者,在定位和推出满足和超越业务目标的差异化产品方面取得过成功;· 理解中国企业级市场,包括并不限于SMB,KA企业;· 在没有正式授权情况下影响跨职能团队的能力,影响销售、市场营销和产品管理并与之合作的能力尤为重要;· 对产品上市、新产品导入相关项目有实操经验;· 敏锐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使用分析工具做出明智的、数据驱动的决策;· 对直观表达营销内容所需的工具或方法有理解,如PPT,白皮书,Datasheet,网页,视频等等;· 具有极强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并对细节十分关注;· 具有丰富的演讲和Demo演示经验。能够根据不同层级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产品价值阐述;· 具有强大的跨部门沟通能力,出色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出色的组织和时间管理技能结合上述典型的产品市场职能与任职要求,我们可以看到产品市场需要具备面向商业洞察、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产品销售四个不同象限的能力,即商业分析能力、领域专业能力、营销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并与产品、销售、营销等不同团队进行深度合作。乍一看这些工作职能,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想要满足这些工作职责需要至少2-3人小团队才能胜任。但这都是产品市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确保产品市场对于以上四个团队所具备能力、交付形式、交付价值具有体系化的了解,从而实现更好的紧密合作,实现合作效果最大化。三、产品市场工作模块(一)商业洞察虽然很多实际场景下,产品市场是在产品已经灰度测试或者临近上线前才介入。但作为对商业结果负责的产品市场,其实在产品立项或者功能设计之初就应介其中,协助产品经理完成早期产品商业立项。这其中主要包括:· 产品市场洞察· 产品商业化洞察· 产品路线图我们需要通过这三份报告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产品能够满足目标群体的特定需求,帮他们解决痛点,具有差异化市场定位;· 产品能够带来可预测、可量化的商业结果;· 通过市场、目标客户、竞争对手的深入洞察,引导产品战略/路线图,使产品能随着市场发展能够持续快速迭代。(1)产品市场洞察我们在进行产品市场洞察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产品经理找到某些目标群体的特定场景需求,帮助产品找到合适的定位,以及这些需求背后可能的商业价值。因此,产品市场洞察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市场规模、竞品格局(风险)&竞争优势、投入产出评估。<1>市场需求&市场规模每个产品的存在都是为了帮助解决某些群体的特定问题,因此想要挖掘更加具象、真实、贴近用户场景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第一方访谈、第三方中立调研访谈或者第三者观察等方式对最初预定的目标受众开展调研,直面用户并记录用户行为并解决以下问题:· 用户在什么样的业务场景下所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及延展问题,这个场景以及问题是否是高频出现;· 用户如何解决问题,目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存在优化方式(压降成本/提高效率/效果提升等);· 用户所需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问题是否普遍存在(个体特殊问题/市场普遍问题);· 问题是否在未来越发凸显且越被用户重要(机会驱动演变成需要驱动);· 用户是否有意愿为解决这个问题买单,这个意愿的优先级、可能的付费区间。在挖掘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预测这一需求下的市场规模,这部分内容很多时候会出现在初创公司的融资计划书中,因此回答以下问题需要包含现在、未来(短期)1-3年(中期)、3-5年(长期)三个不同区间的预测。· 现有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增速预测如何?(宏观市场/细分市场);· 现有的市场边界在哪里(行业边界/收入边界/场景边界/目标人群边界);· 市场边界是否会发生改变(收窄/扩张/被吞并);· 市场对应的行业展趋势如何,是否有相似产品,以及这些产品其所处阶段;· 市场的上下游产业、衍生品、目标群体的发展状况如何;· 资本、政府、社会公众对于这个市场的关注程度、接纳程度如何;· 目前这个市场成熟度如何,是否处于最佳窗口期。在市场规模报告撰写过程中,建议在开展市场规模测算前,慎重选择数据源、统计口径、分析模型,并在整个报告中作为统一选择。不建议直接选取一些第三方报告的数据进行汇总。因为不同研究机构的数据来源、统计口径、分析模型的因子设计逻辑不尽相同。如果仅是“做个报告”,这样选择无疑是最高效的。但想要真正意义的进行指导工作,这样做很可能事倍功半。在进行市场需求报告撰写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同学过度迷信IDC、Gartner等行研机构报告,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机构所输出的报告并不能形成有效的细分市场指导或者商业建议。相较于这些报告,我更倾向于券商、风投机构所产出的专业报告,其商业洞察与理解高于行研机构(非常推荐各位产品市场多看券商出品的深度研报,有助于建立商业逻辑)。<2>竞争格局(风险)&竞争优势当完成市场需求&市场规模报告后,我们知道了这一块商业蛋糕到底有多大之后,那么就需要调研整个市场到底有哪些玩家以及这些玩家的实力情况,因为这可能直接影响我们产品的上市之后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在调研过程中解决以下问题:· 市场上的玩家数量是多少,体量规模的分布(公司规模/融资情况/公司估值/营收构成/投资方/营收增速);· 谁是主要竞争对手,其所占的市场份额、头部企业渗透率(整体市场/垂直细分市场);主要竞争对手的标杆客户、标杆行业;· 主要竞争对手上下游企业管理情况(销售模式、产品模式);· 现有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产品结构,主力产品(营销模式/销售模式/交付模式、主打产品/粘性产品、高利润产品/高流水产品);· 可能的跨界竞争对手是谁(资本/产业上下游);· 进入这个市场的门槛是什么(资本/技术/人力/时间);·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差异化获得阶段红利(技术/资本/流量/品牌名誉);· 可能的客户忠诚度;· 我们是否处于领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常使用SWOT、Porter's Five Forces等模型对进行信息拆解整合,以便更加清晰了解双方整体的对比情况。由于内容来源相对繁杂,一般我们通过客户访谈、公开信息、行业会议、行业报告、行业顾问等来不同消息源,帮助我们完成竞内容收集,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只是拘泥于以上问题,可以进行横向展开,挖掘我们可能的竞争优势或劣势。<3>投入产出评估在完成以上报告之后,我们对市场情况以及竞品相关情况有了相对清楚的认知。结合内外部数据,我们开始评估自身情况,一方面是参考外部相似产品的数据,一方面是同公司同类产品的相关数据,评估主要包括投入成本、产出效果、商业收益三部分,其中包括· 投入成本-基本成本(人力/时间/财力);· 投入成本-附加成本(合作伙伴/技术资产等);· 产出效果-对于客户业务价值影响(人力/时间/财力/技术);· 产出效果-产品对于可能带来的学习成本(人力/时间/财力);· 商业收益-收入规模、收入增速预测、收入稳定性、收支平衡预测;· 商业收益-资本利用率、成本费用利用率;· 商业收益-市场覆盖率预测、ARPU;· 竞品相关投入成本、收益。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一部分评估为什么要让产品市场来做,应该是商业决策(BI)以及产品经理来进行。这里要说明,请不要忽视投入产出报告的重要性,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指导我们进行后续的定价与销售方式。比如我们可以为了放弃短期利润,追求市场规模;亦或者提高单体售价,维持较合理的人效比。在管理多产品线情况下,也帮助产品市场评估该产品的商业价值。<4>产品市场洞察交付在产出这三个报告的过程中,我们会将不同维度内容进行整合,并针对不同分析目标采用到非常多的商业分析模型,比如· SPACE矩阵· ECIRM战略模型· 战略钟· 波士顿分析矩阵· GE行业吸引力矩阵· 三四矩阵等等…在实际业务过程中,咨询公司会使用这些商业模型会比较多,甲方使用会相对少一些且商业洞察在很多公司并不被重视。因为这一部分的研究工作量多,交付物是并不直接产出价值的桌面报告,且报告准确性与权威性不一定被完全信任。但这一部分的意义在于帮助产品经理以及产品市场充分的考虑清楚,我们即将产出的产品到底具备什么样的商业价值。(2)产品商业化洞察在完成产品市场洞察之后,我们可能发现市场情况、竞争环境一片大好,现在也是进入市场的好机会,但我们肯定无法最开始时以大而全的姿态进入市场,需要先聚焦于特定市场需求逐渐展开,从而占据一块稳定的市场份额。而我们的产品其实目前已经有了大概雏形(产品形态、功能矩阵),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现有产品雏形以及市场洞察去交付产品定位。因此,我们需要在产品商业化洞察报告完成以下几件事,比如· 产品形态· 用户画像· 定价与销售方式<1>产品形态结合前面的市场需求,我们需要先确定产品形态,因为这就决定产品最终可能的交付形式,因为这一步决定了我们的未来的营收与利润情况,这包括:· 这个产品到底是狭义的产品,还是解决方案,抑或是定制项目产品;· 产品是否可面向所有用户,还是特定用户群体(中大规模/高净值/标杆);· 产品是否可大规模复制以及推广;· 产品的交付难度如何(SaaS/快速交付/长期驻场)。<2>用户画像如果说前面的产品市场洞察是相对宏观,那么这里的用户画像就是我们最直接的买家和用户。而用户画像也是每个产品市场在接手某个产品的(不管新旧)都要完成的首要必做任务。因为我们在常见的ToB采购流程中会遇到各种角色,包括发起者、使用者、评估者、决策者、采购者等多种角色,我们需对不同角色在不同阶段进行传递不同的产品价值。因此,用户画像主要涵盖四个主要内容即· 企业画像· 买家· 用户· 购买链路a.企业画像企业作为ToB业务所面向的第一主体,是产品的面向主体,因此我们需要梳理产品所面向企业的相关信息,如· 企业基本情况(公司规模/营收情况);· 企业所属行业;· 商业/业务模式;· 常见业务场景;· 购买方式(服务前一次性付费/服务后一次性付费/效果分成/按量计费等);· 区域特性;· 技术/业务偏好(SaaS/私有化,公有云/IDC/混合云);· 行业中的标杆企业(行业影响力Top 5);· 产品采买团队所属;· 采买主要角色;· 采买周期预估;· 主要的成交企业/潜在的成交企业。b.用户产品的实际使用者,对产品采购具有一定影响力,关注产品的功能性以及易用性,即发起者、使用者,我们需要梳理如· 用户所处的使用场景(关联业务/场景描述/频次等);· 需要解决的实际业务问题(效果/效率等);· 引发业务问题的牵引因素;· 用户自身成长需要(职业技能深度、广度的拓展、社交拓展等);· 用户能力评估(新手/专家);· 预算范围。c.买家买家是指产品的付款人以及影响付款的人对产品起决策作用,但不一定是产品的实际使用者,其更关注产品投入产品比、对于业务的整体效能的提升与现有各种系统的融合情况(评估者、决策者、采购者)。在买家里有着多种角色,比如业务团度TL、财务、CEO等不同角色,每个人需要解决的问题、评估维度、业务诉求、主要职责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买家的不同角色需要评估其影响贡献,在构建买家画像过程中不仅是需要满足业务需求,还需要考虑这些角色的个人诉求。· 财务/采购:经济成本;· CTO/CIO:技术成本;· CEO/COO:业务成本;· 业务Leader:业务效果;· High Level:政绩效果。我们在构建用户以及买家画像过程中,不仅需要完成上述的问题,还需要从三个不同维度进行描述,包括人本属性(地域、性别、年龄)、业务属性(职位、业务诉求、信息获取渠道)、心理属性(态度、价值观),从而建立典型用户/买家画像档案。用户/买家画像档案是一个动态的文档,需要随着产品迭代持续调整,而这个迭代需要产品经理、产品市场、销售等团队共同完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早期调研过程中,存在深度访谈样本量较少,访谈调研质量、内容不够客观等诸多问题。但请不要凭借幸存者偏差去构建用户画像,因为可能会忽略实际用户情况,以及对于用户的购买意愿、忠诚度过于乐观,这容易造成后期营销落地困难等问题。d.购买链路购买链路撰写与用户以及买家画像撰写是同步进行的,常见购买链路包括产品流程链路、决策角色流程链路。这里只提供两个粗维度展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存在不同分支流程。我们可以把前面的用户及买家画像填充到其中。而购买链路的意义在于指导产品市场了解需要在在什么时间、什么环节帮助营销或者销售团队对什么角色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帮助他们推进商业转化。也为我们后续商机运营提供基础信息。· 产品流程链路· 决策角色流程链路<3>定价与销售方式在前面市场需求&市场规模、投入产出评估以及产品形态等报告中,我们对于未来营收、投入都进行了测算与研究。因此,我们进行定价以及销售方式的制定过程相对简单。定价过程中,我们关注整体的营收、成本、毛利、净利润等商业化指标。比如我们关注产品毛利,那么可能就需要结合「产品单价*当年销量预测*3年复合增长率」(最差/最优市场情况,3、5年复合增长分别测算)-「不动产投入+市场费用+销售费用+售后支持费用+产品费用+人力成本+研发成本」,从而倒推产品定价,这一部分不做展开。<4>产品商业化洞察交付(3)产品路线图结合完整的产品市场洞察以及产品商业化洞察,我们对市场需求、用户、竞争对手都有了清晰认知。产品经理也有着初步产品路线以及功能矩阵,所以我们需要协助产品经理开始梳理MVP版产品路线图并制定产品优先级。在落地执行的过程中,产品路线图并不是一成不变,因为前期调研与预测不一定完全契合市场实际需求,产品不一定PMF。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产品功能优先级,一般而言我们主要从以下维度进行考量:· 市场普遍性(整体市场xx个用户需要/xx%用户需要/某行业xx%用户需要);· 用户成熟度(潜在用户需要/忠实用户需要/流失用户需要);· 用户贡献(高收入贡献用户需要/低收入贡献用户需要);· 功能创新程度、技术卡位需要(技术先进性需要/技术壁垒需要);· 行业影响需要(战略客户需要/长尾客户需要);· 品牌公关需要;· 竞品竞争力、市场发展速度(竞争需要);· 场景需求满足程度;· 功能上手难度;· 功能完成度;· 功能风险。一般而言,产品路线图按照月度、季度、年度不同时长进行划分,并且以多角色评分表的形式确保客观性与全面性。这样的好处在于产品市场在制定Go to Market策略过程中,更好把控不同产品、功能的研发进度、交付情况能力、产品风险、产品优先级,确保不同功能都能获得相应资源支持,确保营销效果最大化。不至于某阶段产品或功能集中上线,造成推广的手忙脚乱或者用户疲倦。与此同时,产品路线图需要定期进行迭代与更新,一方面是及时调整产品方向,一方面是挖掘更多的商业价值。(二)Go to Market产品市场的前序商业洞察完成后,我们就要基于这些报告开始准备GTM策略。GTM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产品包装、组织赋能、对外营销。在这里并不展开每一部分怎么具体的落地,因为不同公司存在着不同的SOP。(1)产品包装GTM是一个持续触达用户全生命周期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认知触达、心智培育、价值发现、续约/增购过程中,我们有大量营销内容、产品内容帮助用户强化认知,使其了解并认可产品及价值并持续使用产品去解决业务问题,还乐意分享给他人。随着营销方式、营销渠道逐渐丰富,在进行GTM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方式愈发多元化,但竞争对手也可以采取同样形式。那么,更具针对性的产品价值提炼成了赢得客户的关键。<1>产品核心主张我一直认为产品核心主张是最彰显产品市场以及产品经理能力的具象内容。因为你需要清晰的产品定位和最高效的描述,在最短的时间告诉目标群体,你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个内容在电销、线上营销中尤为重要,可能SDR还没介绍完,网页只浏览了第一屏的Banner,对方已经挂了电话或者关掉了网页。因此,结合商业洞察,确定目标人群、使用场景、竞品对比之后,我们来确定产品的核心信息,包括:· 产品定位;· 产品描述;· 产品亮点功能;· 核心价值主张。在进行定位、描述、主张的过程中,我们从来不需要强调产品有多厉害,而是应呈现对于客户而言,产品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业务价值以及跟竞品的价值差异。这里常遇到的问题,不只是对于用户场景的挖掘与提炼,更重要的是基于使用者视角的语言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户视角),这个语言习惯是产品市场能力差距的体现,需要持续培养。<2>产品基础信息及物料在确定基本信息后,我们开始与产品经理一起准备更加详细的产品资料。而这些资料是产品定位、描述、核心价值主张的重要支撑:· 一页产品介绍;· 产品特性表/参数表;· 产品发布/更新说明(ChangeLog);· 说明文档/帮助文档;· 用户使用路线图;· 客户案例/最佳实践;· 竞品功能/参数对比表;· 通用/行业解决方案;· 产品/解决方案Demo(演示);· 客户证言(文字/VCR);· Logo墙。随之这些详细信息逐渐的完善,我们就可以去制作各类详细地延展通用型基础物料,产品、案例、解决方案不同方向,去覆盖常见的基础营销场景。· 产品介绍(单页手册/落地页/PPT/EDM);· 案例集(手册/专题页/PPT/EDM);· 解决方案集(手册/专题页/PPT/EDM);· 产品/解决方案Demo(演示/体验);· 产品培基础训课程(对内/对外)。产品相关物料在完成第一版内容后,需要跟销售、营销、售后等不同团队共同评估并迭代,因为这些团队不仅仅是这些物料的使用者,也是因为他们与用户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对于用户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于产品基础信息及物料的迭代周期可以跟结合产品迭代优先级以及对于业务重要性、工作量进行制定(比如我们可以随时更新营销落地页,但我们不可能随时更新产品介绍PPT以及线下物料)。在更新的同时,同步所有相关团队,确保所有团队所拿到的产品基础信息及物料内容是一致的,避免面对同一问题,销售和售后给出的解释不同。(用好知识共享平台就ok了)(2)组织赋能在完成产品包装后,我们需要先进行公司内部的产品演示以及发布,将产品价值主张向销售、营销、售后团队进行布道,协助不同团队深入了解产品以及产品核心价值。销售、营销、售后团队通过各类必备知识与素材、培训去了解产品,吸引新客户和黏住老客户;与此同时,结合他们实际营销以及销售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环节,准备相关物料,即销售工具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产品市场通常提供通用型销售工具包,针对个性化场景的需求可以让售前或者销售自行完成。组织赋能的目的不是对产品进行使用培训讲解,而是告诉销售、营销、售后团队应该将产品如何卖、卖给谁、跟谁一起搭着卖(这一点在多产品线下尤为重要)。<1>内部布道· 产品内部发布(内部感知);· 产品Demo sprit(内部演示/业务一线问题反馈)· 面向电销/直销销售产品培训(产品使用培训/产品演示培训/销售方案培训/话术培训/激励方案/成单及丢单分析/竞对分析);· 渠道合作/生态伙伴培训(同上);· 客户成功/售后产品培训(产品使用培训/产品演示培训);<2>销售工具包除了前面提到的产品基础信息以及物料外,产品市场需要为销售团队准备更多内容以应对购买链路中所遇到各种问题。· 针对不同阶段客户的产品介绍话术脚本(电销/直销/渠道合作/生态伙伴/不同长短版本);· 竞品对战卡(单竞品/多竞品,单产品/解决方案);· 产品百问百答;· 对接人画像档案;· 行业/决策角色定制化体验/演讲材料(行业实践等);· 技术文档(性能测试报告、信息安全承诺书、保密承诺书);· 竞品资料(项目提案、报价方案、协议合同、产品介绍、行业案例手册)。<3>商务赋能· 销售模式/定价模式方案;· 折扣/促销方案;· 报价单;· 商务合同模板;· 商标、专利、软著申请;· 标书/招标评分表;· ISO9001等专业认证;· 服务流程说明(售前咨询服务流程、售中交付流程、售后运维流程)。商务赋能部分,产品市场可以与售前支持、商机运营等同学共同完成。产品市场更多的是作为项目经理,推动相关物料交付,并结合业务团队的需求推动迭代。(3)对外营销在完成内部赋能之后,我们就可以将产品推向市场。为了确保针对不同角色以及其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中,我们都能够传递充足的产品价值。我们前期准备的相关内容可以因地制宜的进行服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让客户了解我们的产品价值,并产生体验或者购买的欲望。但营销预算、营销排期都是相对有限的,因此产品市场需要对产品或者功能进行评估,确保营销的投入产出比。这一块我们可以复用「产品路线图」的相关评估维度与标准。因为,不同优先级可能涉及到的营销方式不同,这里我以市场营销的常见角色进行简单拆解。<1>品牌公关品牌公关作为覆盖面最广的营销手段,其主要集中在大众媒体、专业媒体、行业媒体。一般而言中小版本升级这一类低优先级,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推广。因为中小版本可能只是修复某些Bug、优化产品体验,并不会对产品的业务价值带来大幅提升,且受众多为已有用户。但在新品发布或大版本升级以及标杆客户的最佳实践等场景,品牌公关是必须品。一方面通过舆情反馈了解目标群体以及大众对于新产品的最初反馈,以便调整后续GTM策略;一方面品牌公关在销售BD中大型客户的过程中具有奇效,标杆灯塔作用明显。· 产品发布报道(发布会/通稿/专访);· 行业客户案例解读(客户专访/企业专访/赢单战报);· 各类奖项、报告、认证、标准。<2>广告投放广告投放作为目前ToB最为高效的Leads获取渠道,超过80%的ToB企业都在使用营销方式且预算足够充足,因此用好广告投放能够确保我们获取充足精准流量,这包括· SEM搜索引擎优化(百度、搜狗、360、Google);· 效果广告投放;· 品牌广告投放。其中SEM最为主流。作为最了解产品和市场的同学,这就需要产品市场需要为广告投放提供两部分内容· 相关产品的关键词、长尾词、衍生词等相关词包,设立投放单元和投放计划。并根据产品的不断迭代调整词包以及创意;· 相关落地页的网页布局、内容设计、转化路径设计。广告投放一般都有专门投放同学负责,但落地页作为主要阵地,是每个产品市场的核心承载,好的落地页能够有效的转化投放所带来的流量,这就要求产品市场对交互设计、数据分析、文案有着较高水平。<3>内容营销内容营销作为现在最主流的ToB营销方式,被越来越多ToB企业重视,原因有四个:首先,自然人会天然抗拒粗暴的产品推销,但对于能够帮助他解决业务问题的优质内容,容忍度会高一些;其次,优质的内容营销将为我们的产品或者网站带来意想不到的长尾流量,潜在用户会搜索查询相关资料时都会查询到我们的内容;再次,优质的内容营销更容易帮助产品以及营销形成卡位效果,占领目标人群心智,使产品在竞争中更容易取得语境优势;最后,我们通过不同组合、拆解进行反复利用优质内容,放大营销效果,最常见内容营销形式包括· 电子书/图谱/报告/白皮书/出版物(方法论);· 注册-试用-活跃-留存-召回用户全周期EDM(区分用户不同角色、使用频次、使用深度、使用功能情况);· 案例集(客户案例/最佳实践);· 免费试用(API接入、SDK接入);· Demo体验(场景最佳实践);· 产品培训/认证;虽然内容营销的内容形式以及优势非常明显,但缺陷也十分明显。一个是专业内容的产出周期更长、工作量/内容质量相较于其他形式要求更高,一个是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很多内容确实缺失无法落地(比如我们想推广的某功能,吹得天花乱坠,可是连一个最佳实践都没有跑出来),这个都是需要协调产品经理、售后团队或者产品市场自身进行输出。与此同时,内容营销同样需要数据驱动,找到目标人群最感兴趣的内容命题,或者测试我们对外所营销的概念观点是否正确。在上述的内容营销手段中,EDM是其中最有意思以及复杂的,EDM不仅仅是一个大渠道或自由度更高的展现性水,更是一个复合型内容营销手段。在EDM过程中,需要产品市场对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用户有着深刻了解,详情可以看之前写过的「如何提高B端产品的EDM打开率?我遇到了6个大坑」。<4>活动运营活动运营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类自有活动的筹备,主要是结合产品功能优先级进行策划;第二部分是各类行业协会、组织的参与,主要评估该类别所聚拢的人群是否为我们的目标人群,该类别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触达相关目标群体;第三部分是外部活动赞助的投入产出比评估。与此同时,在不同用户阶段我们也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传递不同的产品信息。在这里不做线上线下的区分,但常见的活动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媒体发布会(行业传播);· 大型峰会(商机拓展/转化);· WorkShop(商机拓展/转化);· 定向闭门/沙龙(商机转化);· MeetUp(行业传播);· 公开课(商机拓展);· 外部会议演讲(行业传播、商机拓展)。不同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存在多个目的,这个结合具体的产品情况而定。个人最喜欢老带新的定向闭门,线索质量高、销售参与度高、客户参与度高,客户调研反馈精准,效果普遍可预测。不管是新品发布还是老货持续卖,都能得到不错效果。<5>用户运营在对外营销过程中,单纯的“王婆卖瓜”并不能完全获取用户的认可,因此客户背书与推荐分享极为重要,用户运营成为了GTM重要组成部分,以社区、社群形式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售前解决用户购买疑惑,提升产品认可度;售中提高用户使用深度与使用次数;售后鼓励用户积极反馈与发声,促进产品迭代并成为产品代言人,或者完成一定程度老带新自服务。常见的用户运营形式包括:· 相关社区/社群(一线使用者/High Level);· 种子用户、灰度体验邀请;· 产品比赛;· 鼓励分享产品最佳实践(文章、演讲、课程)。在看到用户运营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用户运营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投入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过大,产出价值不好评估,社群运营需要强体制管理,所运营群体与销售团队形成踩脚等等。我们需要评估用户粘性、使用深度的同时,也需要评估所运营群体的商业贡献。目前而言,很多社群已逐渐成为部分团队内容分发的渠道,这样的运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一定能带来积极的反馈。(三)数据驱动产品市场在讲完了产品前期GTM的相关筹备内容后,随着产品正式的上市推广,我们需要量化相关营销动作以及协同动作,以评估我们所带来业务价值并评估其准确性。产品市场作为连接产品和销售团队的桥梁,因此也需要进行产品与业务的双线推动。因此,我们需要考量PipeLine以及产品迭代两部分。(1)推动PipelLine由于整个GTM策略以及相关物料都是由产品市场提供,因此对于PipelLine不同转换环节都需要进行评判,比如· Leads数量(SEM投放新注数量、ROI,活动营销、内容营销所带来的新注数量等);· MQL数量/SQL数量/Booking(SDR转出量、销售跟进拜访情况等);· 最终转化率/转化周期;· 胜率(产品客观因素除外);· Upsell率、Upsell金额/续约率。以上数据能够有效反馈产品市场所制定的产品定位、主张是否准确,所准备的相关物料以及销售工具包对于销售等团队的业务价值。如果相关指标不够健康,需要及时沟通需求并进行调整。(2)推动产品迭代Go to Market面向的对象不仅包含新客户也包含着已有用户,因此我们需及时将相关情况以及信息反馈给相关的产品经理,帮助他们进行产品迭代。虽然在评估产品增长或者产品健康度时所需要的用户行为指标或者评估方式不同(用户活跃、用户功能使用深度、NPS等等),但推动产品迭代时我们主要是反馈两类信息,即产品体验与产品功能价值。<1>产品体验我们进行GTM时经常会出现一种场景,就是用户想要解决某些问题,也知道我们的产品能解决某些问题(或者不知道),但不知道怎用我们的产品。产品经理所设想的产品使用路径和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存在差异,用户的技能储备、角色都可能产生使用摩擦,从而影响业务价值呈现。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用户的产品使用深度、使用频次等数据指标评估是否需要在产品内容植入相关功能使用的OnBoardcard、弹窗,或者以站内信、EDM形式引导用户。甚至某些复杂、繁重的功能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关公开课或者Workshop来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与此同时,积极收集销售团队在客户演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统计分类,进一步优化产品体验。常见指标:· 产品活跃;· 产品留存;· 已有功能使用频次/深度;· 新功能使用情况;· 老用户流失/召回情况。<2>产品功能价值顾名思义,这是用户以及买家选择我们的最终目的。产品经理在很多时候会专注在售前售后的用户需求上。因此,产品市场在PipelLine以及对外营销过程中收集反馈都能够帮助产品经理更好的进行迭代,但在这一过程中,产品市场需要帮助产品经理进行评估,相当于再进行一次前文所述的商业洞察。四、产品市场的能力矩阵前面讲完了产品市场的各类工作内容,那么最后我们来归纳一下产品市场的所有需求。(1)学历要求一般而言,产品市场需要具备市场营销或商科学位,里面不细分BBA、MBA、MarketingMA/MS,也不细分Integrated Marketing、Marketing Analytics、 Marketing Research这些学科分支。(2)能力要求前文我们提到了产品市场在需要具备商业洞察、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产品销售不同象限的能力,并讲解了不同能力在不同工作内容上如何应用,大体总结如下表。相较于其他市场营销职能,随着现在各领域的产品呈现垂直细分、场景化等特性,这对于产品市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方面是专业知识门槛不断的提升,一方面是技能域的不断拓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产品市场作为产品与市场的桥梁,其商业价值也将日益凸显。作者:小锅阿 不做运营的品牌不是好公关

八佰棒

公开市场调研方法论|欧赛斯品牌深度研究

# 开篇引言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研的本质:就是找到行业中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因素,顺势而为。欧赛斯方法论—调研系列之公开市场研究04:3101调研本质调查研究的目的总结来说有两个,一是决策参考:为企业战略、策略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创意启发,为创作者提供创意启发。调研过程就是创作过程,如果没有调研,所有的战略、策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整个调研过程就是策划过程,策划过程就是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调研不是走过场,而是找本质、找规律、找趋势、找驱动、找机会,来帮助品牌和产品上位。根本而言调研的本质:就是找到行业中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因素,顺势而为。透过现象找本质;透过发展找逻辑;透过数据找规律;透过问题找答案。02如何快速吃透行业?要快速吃透一个行业,必须学会两手抓,一手抓“思考框架”,一手抓“信息渠道”。前者是核心,后者仅是手段。不带任何思维框架来研究信息,必然会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会被杂乱的信息牵引。我们今天先分享一个最简单的思考框架,思考框架的本质就是把什么产品(What)、以什么方式(How)、卖给谁(Who)。学会两个工具:一是“拆”(细分拆解):生意的本质,无非三个要素:Who,What,How;说白了就是,通过什么方式,把什么产品,卖给谁?二是“比”(竞品对比):即进行行业内公司之间的对比,对比不同公司的目标客户群体,产品,商业模式的差异,尤其是对比标杆企业与一般公司的差异,据此你会洞见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和发掘机会点。03行业研究方法摸清一个行业,说白了,就是持续地思考,驱动一个行业发展,决定一个行业成败。令市场上发生万千变化的元素和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你对行业的认知会逐渐有效加深。基本研究框架:行业层面 - PESTEL模型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市场层面 - 市场规模、增长率、未来增速和市场机会等;产品层面 - 这个行业的产品主要形态,关键技术,满足了用户哪方面需求?数据获取渠道: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官网、证监会官网、巨潮资讯、东方财富网、艾瑞咨询、易观、腾讯大数据、赛诺市场研究(智能手机)、旅游圈等;设计素材有花瓣网、站酷、千库网等。---------------------------------中国超级品牌实验室聚合理论和实践,分享中国品牌发展的前沿观点和思想。欧赛斯品牌战略咨询,以品牌驱动的商业解决方案,聊商业、说品牌、看人心,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欧赛斯商学院以“培养中国品牌MBA级新商业领袖”为目标,专注于品牌领域,服务内容包括:品牌峰会 | 品牌课程培训品牌实践指导 | 品牌私董会|品牌指数等。